CN111867961A - 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7961A
CN111867961A CN201880091038.0A CN201880091038A CN111867961A CN 111867961 A CN111867961 A CN 111867961A CN 201880091038 A CN201880091038 A CN 201880091038A CN 111867961 A CN111867961 A CN 11186796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eiling
beams
disposed
car
intermediate bea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103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7961B (zh
Inventor
丸山直之
垂石圭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6796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96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796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96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2Cages, i.e. cars
    • B66B11/0226Constructional features, e.g. walls assembly, decorative panels, comfort equipment, thermal or sound insulation
    • B66B11/0233Lighting syste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在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中,顶棚单元具有上框和保持于上框的多个顶棚板部件。上框具有以下的多根梁:一对第一梁,其彼此平行地配置;第二梁,其将一对第一梁各自的一端部彼此连结;第三梁,其将一对第一梁各自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以及第一中间梁,其配置在第二梁与第三梁之间,将一对第一梁彼此连结。在上框形成有由四根梁包围的多个开口部。顶棚板部件分别配置于多个开口部。此外,顶棚板部件分别保持于包围开口部的四根梁。

Description

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顶棚单元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该顶棚单元具有上框和设置于上框的顶棚板部件。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将四边形状的顶棚板保持于上框而构成顶棚单元的电梯的轿厢。上框由保持顶棚板的三边的第一侧梁、第二侧梁以及后梁构成(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386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电梯轿厢中,若轿厢的平面尺寸变大,则顶棚板的尺寸也变大,因此顶棚板的刚性降低。因此,在维护作业等情况下,当作业人员搭乘于轿厢的顶棚板时,顶棚板可能会变形。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使顶棚单元不易变形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具备顶棚单元,该顶棚单元具有上框和保持于上框的多个顶棚板部件,上框具有以下的多根梁:一对第一梁,其彼此平行地配置;第二梁,其将一对第一梁各自的一端部彼此连结;第三梁,其将一对第一梁各自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以及第一中间梁,其配置在第二梁与第三梁之间,将一对第一梁彼此连结,在上框形成有由四根梁包围的多个开口部,顶棚板部件分别配置在多个开口部,顶棚板部件分别保持在包围开口部的四根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能够提高顶棚板部件的刚性。因此,能够使顶棚单元不易变形。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图1的上框的俯视图。
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的纵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7的IX-IX线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图7的上框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的纵剖视图。此外,图2是沿着图1的II-II线的剖视图。在图中,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1配置在电梯的轿厢的上部。此外,轿厢顶棚装置1支承在未图示的竖立于轿厢地板的四角的四根立柱各自的上端部。由此,轿厢顶棚装置1配置在轿厢地板的上方。
在轿厢顶棚装置1及轿厢地板固定有形成轿厢的内部空间的轿厢壁2。轿厢壁2的上端部固定在轿厢顶棚装置1的外周部。轿厢壁2的下端部固定于轿厢地板。
轿厢壁2具有一对侧面壁2a、正面壁2b以及背面壁2c。如图2所示,一对侧面壁2a在轿厢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如图1所示,正面壁2b与背面壁2c在轿厢的进深方向上彼此对置。在正面壁2b设置有轿厢出入口3。轿厢出入口3的横宽方向与轿厢的宽度方向一致。正面壁2b具有位于轿厢出入口3的左右两侧的一对翼壁部。
轿厢顶棚装置1具有顶棚单元4和保持于顶棚单元4的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
顶棚单元4具有:上框6,其支承于各立柱各自的上端部;和第一顶棚板部件7及第二顶棚板部件8,它们作为多个顶棚板部件被保持于上框6。
图3是示出图1的上框6的俯视图。此外,图4是沿着图3的IV-IV线的剖视图。并且,图5是沿着图3的V-V线的剖视图。上框6具有以下的多根梁:一对第一梁9,其彼此平行地配置;第二梁10,其将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一端部彼此连结;第三梁11,其将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以及第一中间梁12,其配置在第二梁10与第三梁11之间。第一中间梁12将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中间部彼此连结。上框6以使各第一梁9、第二梁10、第三梁11以及第一中间梁12分别处于水平的方式配置。
在该例中,一对第一梁9分别沿着轿厢的进深方向配置。此外,在该例中,第二梁10、第三梁11以及第一中间梁12分别沿着轿厢的宽度方向配置。进而,在该例中,如图2所示,各第一梁9作为侧梁分别配置在各侧面壁2a的上方。此外,在该例中,如图1所示,第二梁10作为前梁配置在轿厢出入口3的上方,第三梁11作为后梁配置在背面壁2c的上方。
如图5所示,一对第一梁9分别具有水平配置的下板部9a、位于下板部9a的上方的上板部9b、以及连接下板部9a与上板部9b之间的侧板部9c。此外,与第一梁9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一梁9的截面形状通过下板部9a、上板部9b以及侧板部9c而成为U字状。由此,在一对第一梁9的每一个上,沿着第一梁9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由下板部9a、上板部9b以及侧板部9c形成的槽。一对第一梁9以使各第一梁9各自的槽的开放部在轿厢的宽度方向上彼此对置的状态配置。
如图4所示,第二梁10具有水平配置的下板部10a和从下板部10a向上方突出的侧板部10b。此外,与第二梁10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二梁10的截面形状通过下板部10a以及侧板部10b而成为L字状。
第三梁11具有水平配置的下板部11a和从下板部11a向上方突出的侧板部11b。此外,与第三梁1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第三梁11的截面形状通过下板部11a以及侧板部11b而成为L字状。
如图4所示,第二梁10和第三梁11以使第二梁10和第三梁11各自的下板部10a、11a在轿厢的进深方向上彼此对置的状态配置。各第一梁9、第二梁10以及第三梁11各自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此外,各第一梁9、第二梁10以及第三梁11各自的下表面构成上框6的下表面。
如图4所示,第一中间梁12具有水平配置的上板部12a和从上板部12a的两侧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一对侧板部12b。此外,与第一中间梁1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第一中间梁12的截面形状通过上板部12a以及一对侧板部12b而成为U字状。由此,在第一中间梁12上,沿着第一中间梁1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由上板部12a和一对侧板部12b形成的作为第一凹部的槽13。第一中间梁12以使第一中间梁12的槽13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在该例中,在第一中间梁12的高度方向的任何位置,第一中间梁12的宽度尺寸都恒定。此外,在该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中间梁12的两端部载置于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由此,在该例中,第一中间梁12的下表面的位置成为比各第一梁9的下表面高的位置。此外,在该例中,从上方观察上框6时的第一中间梁12的面积为0.12m2以下。即,第一中间梁12的宽度方向尺寸W1与第一中间梁12的长度方向尺寸L1的乘积、即W1×L1的值为0.12m2以下。
如图3所示,在上框6上,作为多个开口部而形成有由一对第一梁9、第二梁10、第三梁11以及第一中间梁12中的四根梁分别包围的第一开口部14以及第二开口部15。第一开口部14被一对第一梁9、第二梁10以及第一中间梁12包围。第二开口部15被一对第一梁9、第三梁11以及第一中间梁12包围。第一及第二开口部14、15各自的形状为四边形。
如图1~图3所示,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分别单独地配置在第一及第二开口部14、15。第一顶棚板部件7分别保持在将配置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第一开口部14包围的四根梁。即,第一顶棚板部件7分别保持在一对第一梁9、第二梁10以及第一中间梁12。第二顶棚板部件8分别保持于将配置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第二开口部15包围的四根梁。即,第二顶棚板部件8分别保持在一对第一梁9、第三梁11以及第一中间梁12。
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分别具有主体板部21和设置在主体板部21的外周部的四个安装部22。主体板部21和四个安装部22通过将一张单板弯折而一体形成。
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分别以使主体板部21处于水平的状态保持在上框6。此外,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下表面的位置成为比上框6的下表面低的位置。在该例中,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主体板部21的整体配置在比上框6的下表面低的位置。主体板部21的下表面是向轿厢的内部空间露出的顶棚设计面。主体板部21的上表面是作业人员能够搭乘的顶盖面。
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主体板部21的形状为与第一开口部14的形状匹配的四边形。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主体板部21的形状为与第二开口部15的形状匹配的四边形。即,各顶棚板部件的主体板部21的形状成为与配置顶棚板部件的开口部的形状匹配的形状。
四个安装部22分别设置在四边形的主体板部21的四条边。各顶棚板部件的四个安装部22分别安装于将配置顶棚板部件的开口部包围的四根梁。即,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四个安装部22分别安装于包围第一开口部14的各第一梁9、第二梁10以及第一中间梁12。此外,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四个安装部22分别安装于包围第二开口部15的各第一梁9、第三梁11以及第一中间梁12。
各安装部22沿着主体板部21的四条边配置。此外,各安装部22具有从主体板部21向上方突出的纵板部22a和从纵板部22a的上端部向主体板部21的外侧水平地突出的横板部22b。纵板部22a及横板部22b通过板的Z形弯曲而形成。各安装部22以将横板部22b载置于梁的状态安装于该梁。
第一顶棚板部件7以在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第二梁10的下板部10a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第二顶棚板部件8以在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第三梁11的下板部11a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
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的位置是比各下板部9a、10a以及11a的上表面高的位置。在第一以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的每一个中,如图1所示,安装于第一中间梁12的安装部22的纵板部22a的高度比其他三个安装部22的纵板部22a的高度高,以使得主体板部21水平地配置。
安装于第一梁9的安装部22的横板部22b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一梁9的下板部9a。如图2所示,在安装于第一梁9的安装部22的纵板部22a,通过紧固件固定有轿厢的侧面壁2a的上端部。
安装于第二梁10的安装部22的横板部22b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二梁10的下板部10a。如图1所示,在安装于第二梁10的安装部22的纵板部22a,通过紧固件固定有轿厢的正面壁2b的上端部。
安装于第三梁11的安装部22的横板部22b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三梁11的下板部11a。如图1所示,在安装于第三梁11的安装部22的纵板部22a,通过紧固件固定有轿厢的背面壁2c的上端部。
安装于第一中间梁12的安装部22的横板部22b通过紧固件固定于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安装于第一中间梁12的安装部22的纵板部22a的下部的位置成为比第一中间梁12的下表面的位置低的位置。由此,夹着第一中间梁12而配置的两个纵板部22a各自的下部隔着第一中间梁12的下方空间而彼此对置。即,在夹着第一中间梁12而配置的第一以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之间,夹有存在于第一中间梁12的下方的空间。
顶棚单元4通过组装上框6、第一顶棚板部件7以及第二顶棚板部件8而制造。上框6、第一顶棚板部件7以及第二顶棚板部件8在轿厢顶棚装置1出厂时或轿厢顶棚装置1安装时被组装。
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配置在第一与第二顶棚板部件7、8之间。此外,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配置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下方。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对轿厢的内部空间进行照明。在该例中,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沿着第一中间梁12的长度方向配置。此外,在该例中,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的下表面位于与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下表面、即顶棚设计面相同的水平面。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的下表面也可以位于比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下表面高的位置。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通过紧固件分别固定于夹着第一中间梁12而配置的两个纵板部22a。
在这样的轿厢顶棚装置1中,由四根梁分别包围的第一及第二开口部14、15作为多个开口部形成于上框6。此外,配置在第一开口部14的第一顶棚板部件7分别保持于包围第一开口部14的四根梁,配置在第二开口部15的第二顶棚板部件8分别保持于包围第二开口部15的四根梁。因此,即使轿厢的平面尺寸变大,也能够将尺寸比轿厢的平面尺寸小的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作为多个顶棚板部件保持于上框6。由此,能够抑制顶棚单元4的刚性降低。因此,即使在作业人员搭乘于顶棚单元4的情况下,也能够使顶棚单元4不易变形。此外,分别通过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抑制了顶棚单元4的刚性的降低,因此能够在共用的顶棚板部件形成向轿厢的内部空间露出的顶棚设计面和供作业人员搭乘的顶盖面。因此,能够削减轿厢顶棚装置1的部件数量,能够实现轿厢顶棚装置1的成本降低、轿厢顶棚装置1的轻量化及轿厢顶棚装置1的制造作业的高效化。
此外,设置在主体板部21的外周部的四个安装部22具有从主体板部21向上方突出的纵板部22a和从纵板部22a向主体板部21的外侧突出的横板部22b。因此,能够提高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刚性。并且,能够将轿厢壁2的上端部固定于纵板部22a。因此,能够使纵板部22a具有作为轿厢顶棚装置1相对于轿厢壁2的固定部的功能,能够进一步减少轿厢顶棚装置1的部件数量。进而,通过在将横板部22b载置于梁的状态下将各安装部22安装于梁,即使在将安装部22固定于梁的紧固件松弛或脱落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从上框6落下。
此外,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配置在夹着第一中间梁12而配置的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之间,且配置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下方。因此,能够防止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的一部分从第一以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下表面的高度向轿厢的内部空间突出。由此,能够实现轿厢顶棚装置1在轿厢内部空间中的设计性的提高。此外,能够防止进入轿厢的内部空间的搬运物碰到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由此,也能够防止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损坏。而且,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配置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下方,因此不需要在第一以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新确保配置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的空间。因此,即使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设置在顶棚单元4,第一以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顶盖面的宽度也不会变窄。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在轿厢的上部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的空间。
此外,从上方观察上框6时的第一中间梁12的面积为0.12m2以下。因此,能够使作业人员不能站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上表面而取得平衡。由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作业人员搭乘在配置于比第一中间梁12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的主体板部21的顶盖面上进行作业的状态。因此,能够以顶棚板部件的主体板部21的顶盖面为基准进行设置在轿厢上部的轿厢上扶手的高度的设定,能够抑制轿厢上扶手的高度的增大。由此,能够减小电梯的架空尺寸、即最上层的地板面与井道的顶棚部之间的距离。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上框6中包含的第一中间梁12的数量为一个。但是,上框6中包含的第一中间梁12的数量也可以为多个。在该情况下,多根第一中间梁12在第一梁9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此外,在该情况下,各第一中间梁12分别将一对第一梁9彼此连结。而且,在这种情况下,顶棚板部件分别配置在形成于上框6的多个开口部的每一个中。此外,在该情况下,顶棚板部件保持在包围开口部的四根梁的每一个上。这样,即使轿厢的平面尺寸进一步变大,也能够抑制各顶棚板部件各自的尺寸的增大,能够使顶棚单元4难以变形。
此外,在使上框6中包含的第一中间梁1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各第一中间梁12各自的下方分别配置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在该情况下,在夹着第一中间梁12的两个顶棚板部件之间配置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这样,能够在轿厢的内部空间中扩大照明范围。
实施方式2.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的纵剖视图。轿厢顶棚装置1具有顶棚单元4、分别保持于顶棚单元4的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以及一对端部照明单元31、32。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和一对端部照明单元31、32对轿厢的内部空间进行照明。
顶棚单元4具有上框6、和作为多个顶棚板部件被保持于上框6的第一顶棚板部件7及第二顶棚板部件8。
上框6具有以下的多根梁:一对第一梁9,其彼此平行地配置;第二梁33,其将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一端部彼此连结;第三梁34,其将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以及第一中间梁12,其配置在第二梁33与第三梁34之间。第一中间梁12将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中间部彼此连结。上框6以使各第一梁9、第二梁33、第三梁34以及第一中间梁12分别处于水平的方式配置。一对第一梁9以及第一中间梁12各自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第二梁33是照明单元设置用梁,其具有安装有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梁主体331和从梁主体331向下方突出的下方延长部332。
梁主体331具有水平配置的上板部331a和从上板部331a的两侧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一对侧板部331b。与第二梁33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梁主体331的截面形状通过上板部331a以及一对侧板部331b而成为U字状。由此,在梁主体331,沿着第二梁33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由上板部331a以及一对侧板部331b形成的作为凹部的槽。第二梁33以使梁主体331的槽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梁主体33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载置于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
在各第一梁9的一端部各自的下板部9a设置有供下方延长部332通过的切口部。下方延长部332从梁主体331的一对侧板部331b中的位于远离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一侧的侧板部331b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由此,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纵板部22a和下方延长部332隔着第二梁33的梁主体331的下方的空间而彼此对置。在第二梁33的下方延长部332的外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有正面壁2b的上端部。
第三梁34是照明单元设置用梁,其具有安装有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梁主体341和从梁主体341向下方突出的下方延长部342。
梁主体341具有水平配置的上板部341a和从上板部341a的两侧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一对侧板部341b。与第三梁34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上的梁主体341的截面形状通过上板部341a以及一对侧板部341b而成为U字状。由此,在梁主体341,沿着第三梁34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由上板部341a以及一对侧板部341b形成的作为凹部的槽。第三梁34以使梁主体341的槽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梁主体341的长度方向两端部载置于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
在各第一梁9的另一端部各自的下板部9a设置有供下方延长部342通过的切口部。下方延长部342从梁主体341的一对侧板部341b中的位于远离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一侧的侧板部341b的下端部向下方突出。由此,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纵板部22a和下方延长部342隔着第三梁34的梁主体341的下方空间而彼此对置。在第三梁34的下方延长部342的外表面,通过紧固件固定有背面壁2c的上端部。
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第一顶棚板部件7以在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第二梁33的上板部331a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第一顶棚板部件7以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主体板部21成为水平的方式保持于上框6。
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第二顶棚板部件8以在一对第一梁9各自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第三梁34的上板部341a的上表面以及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第二顶棚板部件8以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主体板部21成为水平的方式保持于上框6。
第一以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下表面配置在比第二梁33的梁主体331以及第三梁34的梁主体341各自的下表面低的位置。在该例中,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主体板部21的上表面及下表面均位于比梁主体331、341各自的下表面低的位置。
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1配置在第二梁33的梁主体331的下方。此外,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1配置在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纵板部22a和下方延长部332之间。在该例中,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1沿着第二梁33的长度方向配置。此外,在该例中,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1的下表面、第一顶棚板部件7的下表面、以及第二梁33的下方延长部332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1的下表面也可以位于比第二梁33的下方延长部332的下表面高的位置。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1通过紧固件分别固定于安装于第二梁33的安装部22的纵板部22a、以及第二梁33的下方延长部332。
另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2配置在第三梁34的梁主体341的下方。此外,另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2配置在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纵板部22a和下方延长部342之间。在该例中,另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2沿着第三梁34的长度方向配置。此外,在该例中,另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2的下表面、第二顶棚板部件8的下表面、以及第三梁34的下方延长部342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另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2的下表面也可以位于比第三梁34的下方延长部342的下表面高的位置。另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2通过紧固件分别固定于安装于第三梁34的安装部22的纵板部22a、以及第三梁34的下方延长部342。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轿厢顶棚装置1中,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1配置在第二梁33的梁主体331的下方,并且配置在第二梁33的下方延长部332和第一顶棚板部件7之间。此外,另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2配置在第三梁34的梁主体341的下方,并且配置在第三梁34的下方延长部342与第二顶棚板部件8之间。因此,能够将一对端部照明单元31、32设置于顶棚单元4,能够通过一对端部照明单元31、32对轿厢的内部空间进行照明。此外,能够防止各端部照明单元31、32的一部分从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下表面的高度向轿厢的内部空间突出。由此,能够实现轿厢顶棚装置1在轿厢的内部空间中的设计性的提高。此外,能够防止进入轿厢的内部空间的搬运物碰到各端部照明单元31、32。由此,还能够防止各端部照明单元31、32的损坏。而且,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1配置在第二梁33的梁主体331的下方,另一方的端部照明单元32配置在第三梁34的梁主体341的下方,因此不需要在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新确保配置各端部照明单元31、32的空间。因此,即使各端部照明单元31、32设置在顶棚单元4,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各自的顶盖面的宽度也不会变窄。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在轿厢的上部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的空间。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第二梁33和第三梁34分别是具有梁主体331、341和下方延长部332、342的照明单元设置用梁,但也可以只有第二梁33和第三梁34中的任意一方是照明单元设置用梁。在这种情况下,端部照明单元31、32仅配置在第二梁33和第三梁34中成为照明单元设置用梁的梁的梁主体的下方。
实施方式3.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的纵剖视图。此外,图8是沿着图7的VIII-VIII线的剖视图。而且,图9是沿着图7的IX-IX线的剖视图。另外,图7是沿着图8的VII-VII线的剖视图。轿厢顶棚装置1具有顶棚单元4和分别保持于顶棚单元4的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以及一对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42。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和一对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42对轿厢的内部空间进行照明。
顶棚单元4具有上框6和作为多个顶棚板部件保持于上框6的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
图10是示出图7的上框6的俯视图。上框6具有以下的多根梁:一对第一梁9、第二梁10、第三梁11、第一中间梁12、以及一对第二中间梁51、52。一对第一梁9、第二梁10、第三梁11以及第一中间梁12各自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一对第二中间梁51、52分别配置在一对第一梁9之间。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将第二梁10以及第一中间梁12各自的中间部彼此连结。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将第三梁11以及第一中间梁12各自的中间部彼此连结。上框6以使各第一梁9、第二梁10、第三梁11、第一中间梁12以及各第二中间梁51、52分别处于水平的方式配置。
如图8所示,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具有水平配置的上板部51a和从上板部51a的两侧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一对侧板部51b。此外,与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第二中间梁51的截面形状通过上板部51a以及一对侧板部51b而成为U字状。由此,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上,沿着第二中间梁51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由上板部51a和一对侧板部51b形成的作为第二凹部的槽53。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以使第二中间梁51的槽53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在该例中,如图7所示,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一端部载置于第一梁9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另一端部与第一中间梁12的侧板部12b连接。由此,在该例中,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下表面的位置成为比各第一梁9的下表面高的位置。
如图9所示,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具有水平配置的上板部52a和从上板部52a的两侧部分别向下方突出的一对侧板部52b。此外,与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平面中的第二中间梁52的截面形状通过上板部52a以及一对侧板部52b而成为U字状。由此,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上,沿着第二中间梁52的长度方向设置有由上板部52a和一对侧板部52b形成的作为第二凹部的槽54。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以使第二中间梁52的槽54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在该例中,如图7所示,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一端部载置在第一梁9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另一端部与第一中间梁12的侧板部12b连接。由此,在该例子中,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下表面的位置成为比各第一梁9的下表面高的位置。
在该例中,各第二中间梁51、52的宽度尺寸在各第二中间梁51、52的高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是恒定的。此外,在该例中,从上方观察上框6时的各第二中间梁51、52各自的面积为0.12m2以下。即,在各第二中间梁51、52的每一个中,宽度方向尺寸W2与长度方向尺寸L2的乘积、即W2×L2的值在0.12m2以下。
如图10所示,在上框6上,作为多个开口部而形成有由一对第一梁9、第二梁10、第三梁11、第一中间梁12以及一对第二中间梁51、52中的四根梁分别包围的第一~第四开口部55~58。第一开口部55被一方的第一梁9、第二梁10、第一中间梁12以及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包围。第二开口部56被另一方的第一梁9、第二梁10、第一中间梁12以及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包围。第三开口部57被一方的第一梁9、第三梁11、第一中间梁12以及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包围。第四开口部58被另一方的第一梁9、第三梁11、第一中间梁12以及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包围。第一~第四开口部55~58各自的形状为四边形。
如图7~图10所示,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分别单独地配置在第一~第四开口部55~58。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分别保持在将配置该顶棚板部件的开口部包围的四根梁。即,第一顶棚板部件43分别保持于包围第一开口部55的四根梁。第二顶棚板部件44分别保持于包围第二开口部56的四根梁。第三顶棚板部件45分别保持于包围第三开口部57的四根梁。第四顶棚板部件46分别保持于包围第四开口部58的四根梁。
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的第一及第二顶棚板部件7、8的结构相同。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以在将配置该顶棚板部件的开口部包围的四根梁上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
即,第一顶棚板部件43以在一方的第一梁9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第二梁10的下板部10a的上表面、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以及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上板部51a的上表面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
第二顶棚板部件44以在另一方的第一梁9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第二梁10的下板部10a的上表面、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以及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上板部51a的上表面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
第三顶棚板部件45以在一方的第一梁9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第三梁11的下板部11a的上表面、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以及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上板部52a的上表面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
第四顶棚板部件46以在另一方的第一梁9的下板部9a的上表面、第三梁11的下板部11a的上表面、第一中间梁12的上板部12a的上表面以及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上板部52a的上表面载置了四个安装部22各自的横板部22b的状态保持于上框6。
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以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各自的主体板部21成为水平的方式保持于上框6。此外,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各自的下表面配置在比第一中间梁12和各第二中间梁51、52各自的下表面低的位置。
如图8所示,一对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42中的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配置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下方。此外,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配置在夹着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而配置的第一与第二顶棚板部件43、44之间。在该例中,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沿着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长度方向配置。此外,在该例中,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的下表面位于与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各自的下表面、即顶棚设计面相同的水平面。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通过紧固件分别固定于夹着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而配置的两个纵板部22a。
如图9所示,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下方。此外,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配置在夹着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而配置的第三及第四顶棚板部件45、46之间。在该例中,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沿着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长度方向配置。此外,在该例中,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的下表面位于与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各自的下表面、即顶棚设计面相同的水平面。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通过紧固件分别固定于夹着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而配置的两个纵板部22a。其他的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这样的轿厢顶棚装置1中,一对第二中间梁51、52中的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配置在第二梁10与第一中间梁12之间,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配置在第三梁11与第一中间梁12之间。因此,即使轿厢的平面尺寸向第二梁10及第三梁11各自的长度方向变大,也能够将在第二梁10及第三梁11各自的长度方向上尺寸比轿厢的尺寸小的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作为多个顶棚板部件保持于上框6。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抑制顶棚单元4的刚性降低。
此外,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配置在夹着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而配置的第一与第二顶棚板部件43、44之间。而且,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配置在夹着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而配置的第三与第四顶棚板部件45、46之间。因此,能够进一步扩大轿厢的内部空间的照明范围。此外,能够防止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42各自的一部分从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各自的下表面的高度向轿厢的内部空间突出。由此,能够实现轿厢顶棚装置1在轿厢的内部空间中的设计性的提高。并且,能够防止进入轿厢的内部空间的搬运物碰到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42。由此,还能够防止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42的损坏。此外,不需要在第一~第四顶棚板部件43~46新确保配置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42的空间。由此,能够充分确保在轿厢的上部进行作业的作业人员的空间。
此外,从上方观察上框6时的各第二中间梁51、52各自的面积为0.12m2以下。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作业人员搭乘在配置于比各第二中间梁51、52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的主体板部21的顶盖面上进行作业的状态。因此,能够以顶棚板部件的主体板部21的顶盖面为基准进行设置在轿厢上部的轿厢上扶手的高度的设定,能够抑制轿厢上扶手的高度的增大。由此,能够减小电梯的架空尺寸、即最上层的地板面与井道的顶棚部之间的距离。
另外,在上述的例子中,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下方配置有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下方配置有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但是,也可以没有一对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42中的任一方。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未插入到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槽53中。但是,也可以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槽53中配置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可以将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的上部配置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槽53中,也可以将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的全部配置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槽53中。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未插入到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槽54中。但是,也可以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槽54中配置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可以将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的上部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槽54中,也可以将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的全部配置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槽54中。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宽度尺寸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高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是恒定的。但是,也可以使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上部的宽度尺寸比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小。在该情况下,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上部的至少一方的角部设置有倾斜面。由此,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宽度尺寸从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下部向上部连续地变小。因此,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上表面的宽度尺寸比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下表面的宽度尺寸小。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作业人员站在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上表面。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宽度尺寸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高度方向的任何位置都是恒定的。但是,也可以使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上部的宽度尺寸比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小。在该情况下,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上部的至少一方的角部设置有倾斜面。由此,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宽度尺寸从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下部向上部连续地变小。因此,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上表面的宽度尺寸比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下表面的宽度尺寸小。由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防止作业人员站在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上表面。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上框6中包含的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数量为一个。但是,也可以使上框6中包含的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数量为多个。在该情况下,多根第二中间梁51在第二梁10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此外,在该情况下,各第二中间梁51连结第二梁10与第一中间梁12。
此外,在使上框6中包含的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各第二中间梁51各自的下方分别配置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在该情况下,在夹着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1的两个顶棚板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1。
此外,在上述例子中,上框6中包含的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数量为一个。但是,也可以使上框6中包含的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数量为多个。在该情况下,多个第二中间梁52在第三梁11的长度方向上彼此分离地配置。另外,在该情况下,各第二中间梁52连结第三梁11与第一中间梁12。
此外,在使上框6中包含的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数量为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各第二中间梁52各自的下方分别配置另一方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在该情况下,在夹着另一方的第二中间梁52的两个顶棚板部件之间配置有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2。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主体板部21及四个安装部22是将一张单板弯折而一体形成的。但是,也可以将四个安装部22中的一部分安装部和主体板部21通过弯折一张单板而一体地形成,在独立制作出剩余的安装部22后,通过焊接等将剩余的安装部22与主体板部21接合,从而使主体板部21及四个安装部22成为一体。例如,也可以将位于主体板部21的左右的两个安装部22和主体板部21通过弯折一张单板而一体地形成,在与主体板部21独立地制作出位于主体板部21的前后的两个安装部22后,通过焊接等将前后的安装部22与主体板部21接合,从而使主体板部21及四个安装部22形成为一体。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设置在主体板部21的外周部的四个安装部22全部具有纵板部22a及横板部22b。但是,只要四个安装部22中的三个安装部22具有纵板部22a及横板部22b即可。在该情况下,在剩余的一个安装部22中,没有横板部22b而仅有纵板部22a。此外,在剩余的一个安装部22中,纵板部22a通过紧固件安装于梁。这样,即使在将四个安装部22紧固于梁的多个紧固件全部松动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三个横板部22b载置于梁的状态,能够防止各顶棚板部件从上框6落下。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梁12的下表面的位置成为比各第一梁9各自的下表面高的位置。但是,也可以使第一中间梁12的下表面与各第一梁9各自的下表面位于同一水平面。在该情况下,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两端部的下表面设置有供第一梁9的下板部9a嵌入的切口。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在第一中间梁12的高度方向的任何位置,第一中间梁12的宽度尺寸都是恒定的。但是,也可以使第一中间梁12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上部的宽度尺寸比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小。在该情况下,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上部的至少一方的角部设置有倾斜面。由此,第一中间梁12的宽度尺寸从第一中间梁12的下部向上部连续地变小。因此,第一中间梁12的上表面的宽度尺寸比第二中间梁12的下表面的宽度尺寸小。这样,第一中间梁12的上部的宽度尺寸比第一中间梁12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小,由此能够更可靠地防止作业人员站在第一中间梁12的上表面。因此,能够更可靠地确保作业人员搭乘在配置于比第一中间梁12的上表面低的位置的主体板部21的顶盖面上进行作业的状态。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未插入到第一中间梁12的槽13中。但是,也可以在第一中间梁12的槽13中配置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的至少一部分。例如,可以将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的上部配置在第一中间梁12的槽13中,也可以将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的全部配置在第一中间梁12的槽13中。这样,能够提高第一中间照明单元5和各顶棚板部件各自的下表面相对于轿厢地板的高度,能够扩大轿厢的内部空间。
此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梁9沿着轿厢的进深方向配置,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沿着轿厢的宽度方向配置一对第一梁9。
标号说明
1:轿厢顶棚装置;4:顶棚单元;5:第一中间照明单元;6:上框;7、43:第一顶棚板部件;8、44:第二顶棚板部件;9:第一梁;10:第二梁;11:第三梁;12:第一中间梁;13:槽(第一凹部);14、55:第一开口部;15、56:第二开口部;21:主体板部;22:安装部;22a:纵板部;22b:横板部;31、32:端部照明单元;41、42:第二中间照明单元;45:第三顶棚板部件;46:第四顶棚板部件;51、52:第二中间梁;53、54:槽(第二凹部);57:第三开口部;58:第四开口部;331、341:梁主体;332、342:下方延长部。

Claims (12)

1.一种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具备顶棚单元,该顶棚单元具有上框和保持于所述上框的多个顶棚板部件,
所述上框具有以下的多根梁:一对第一梁,其彼此平行地配置;第二梁,其将所述一对第一梁各自的一端部彼此连结;第三梁,其将所述一对第一梁各自的另一端部彼此连结;以及第一中间梁,其配置在所述第二梁与所述第三梁之间,将所述一对第一梁彼此连结,
在所述上框形成有由四根所述梁包围的多个开口部,
所述顶棚板部件分别配置在所述多个开口部,
所述顶棚板部件分别保持在包围所述开口部的四根所述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顶棚板部件具有主体板部和四个安装部,该四个安装部设置在所述主体板部的外周部,
所述顶棚板部件的所述四个安装部分别安装于将配置所述顶棚板部件的所述开口部包围的所述四根梁,
所述顶棚板部件的所述四个安装部中的至少三个所述安装部具有:纵板部,其从所述主体板部向上方突出;以及横板部,其从所述纵板部的上端部向所述主体板部的外侧突出并载置于所述梁。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具备保持于所述顶棚单元的第一中间照明单元,
各所述顶棚板部件各自的下表面配置在比所述第一中间梁的下表面低的位置,
所述第一中间照明单元配置在夹着所述第一中间梁而配置的两个所述顶棚板部件之间,并且配置在所述第一中间梁的下方。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中间梁设置有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中间梁以使所述第一凹部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一中间照明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一凹部中。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上框具有以下的多根梁:所述一对第一梁、所述第二梁、所述第三梁、所述第一中间梁、以及一对第二中间梁,
所述一对第二中间梁中的一方的所述第二中间梁配置在所述第二梁与所述第一中间梁之间,连结所述第二梁与所述第一中间梁,
另一方的所述第二中间梁配置在所述第三梁与所述第一中间梁之间,连结所述第三梁与所述第一中间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具备保持于所述顶棚单元的第二中间照明单元,
各所述顶棚板部件各自的下表面配置在比所述第二中间梁的下表面低的位置,
所述第二中间照明单元配置在夹着所述第二中间梁而配置的两个所述顶棚板部件之间,并且配置在所述第二中间梁的下方。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二中间梁设置有第二凹部,
所述第二中间梁以使所述第二凹部朝向下方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二中间照明单元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所述第二凹部中。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从上方观察所述上框时的所述第二中间梁的面积为0.12m2以下。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第二中间梁的上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二中间梁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小。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从上方观察所述上框时的所述第一中间梁的面积为0.12m2以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中间梁的上部的宽度尺寸比所述第一中间梁的下部的宽度尺寸小。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其中,
所述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具备保持于所述顶棚单元的端部照明单元,
所述第二梁及所述第三梁中的至少任意一方是照明单元设置用梁,该照明单元设置用梁具有:梁主体,其安装有所述顶棚板部件;和下方延长部,其从所述梁主体向下方突出,
各所述顶棚板部件各自的下表面配置在比所述梁主体的下表面低的位置,
所述端部照明单元配置在所述照明单元设置用梁的所述梁主体的下方,并且配置在所述顶棚板部件与所述下方延长部之间。
CN201880091038.0A 2018-03-16 2018-03-16 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 Active CN11186796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10595 WO2019176105A1 (ja) 2018-03-16 2018-03-16 エレベータのかご天井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961A true CN111867961A (zh) 2020-10-30
CN111867961B CN111867961B (zh) 2022-02-22

Family

ID=679075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1038.0A Active CN111867961B (zh) 2018-03-16 2018-03-16 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821087B2 (zh)
CN (1) CN111867961B (zh)
DE (1) DE112018007294T5 (zh)
WO (1) WO2019176105A1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30812A (ja) * 2007-03-22 2008-10-0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かご内換気装置
CN101468770A (zh) * 2007-12-26 2009-07-0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顶棚照明装置以及顶棚罩搬运台车
CN101618826A (zh) * 2008-06-30 2010-01-06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轿厢的顶棚照明装置
CN102190232A (zh) * 2010-03-15 2011-09-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轿厢
CN106794965A (zh) * 2014-09-08 2017-05-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顶棚单元及具有顶棚单元的电梯轿厢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017159Y1 (zh) * 1969-09-25 1975-05-27
JPS6265479U (zh) * 1985-10-15 1987-04-23
CN102951524A (zh) * 2011-08-26 2013-03-06 康力电梯股份有限公司 一体式轿顶
CN205527201U (zh) * 2016-01-29 2016-08-31 浙江巨人控股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逃生轿厢顶
JP6270960B1 (ja) * 2016-11-08 2018-01-31 東芝エレベータ株式会社 かご上作業床およびエレベータの乗りかご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8230812A (ja) * 2007-03-22 2008-10-02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エレベータかご内換気装置
CN101468770A (zh) * 2007-12-26 2009-07-0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的顶棚照明装置以及顶棚罩搬运台车
CN101618826A (zh) * 2008-06-30 2010-01-06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轿厢的顶棚照明装置
CN102190232A (zh) * 2010-03-15 2011-09-21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电梯轿厢
CN106794965A (zh) * 2014-09-08 2017-05-31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顶棚单元及具有顶棚单元的电梯轿厢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12018007294T5 (de) 2020-12-10
WO2019176105A1 (ja) 2019-09-19
CN111867961B (zh) 2022-02-22
JPWO2019176105A1 (ja) 2020-09-17
JP6821087B2 (ja) 2021-01-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421641B2 (en) Elevator car and elevator
EP3265417B1 (en) Elevator car
US20060175148A1 (en) Elevator car
CN105752805A (zh) 电梯装置和电梯装置的组装方法
US10836609B2 (en) Elevator car
JP6227153B2 (ja) 天井ユニットおよび天井ユニットを備えたエレベーターのかご
CN111867961B (zh) 电梯的轿厢顶棚装置
KR20070062933A (ko) 엘리베이터 승강실 및 승강실 벽부재의 설치 방법
US11554935B2 (en) Elevator car
CN111377346B (zh) 乘客传送带的坠落物防止护栏以及乘客传送带
JP6353819B2 (ja) 乗客コンベア
CN211169430U (zh) 凹型电梯吊顶
CN114715293A (zh) 一体式皮卡车中的双板驾驶室背部
CN113056433B (zh) 电梯装置以及电梯装置的组装方法
EP3322652A1 (en) Base frame for a shipping container
CN213011467U (zh) 一种模块化的电梯吊顶
CN113056434A (zh) 电梯轿厢的扶手
KR200488360Y1 (ko) 엘리베이터 벽체 조립 구조
CN103079984B (zh) 乘客输送装置及其梯级
CN108602648B (zh) 电梯的轿厢及其组装方法
RU2078018C1 (ru) Купе кабины лифта
RU2263620C1 (ru) Грузовая платформа кабины лифта для подъема автомобиля
CN115707646A (zh) 电梯以及轿厢
JP5955230B2 (ja) 乗客コンベア乗降口部床装置
JPH01156292A (ja) エレベーターかごの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