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67311B - 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67311B
CN111867311B CN202010765367.8A CN202010765367A CN111867311B CN 111867311 B CN111867311 B CN 111867311B CN 202010765367 A CN202010765367 A CN 202010765367A CN 111867311 B CN111867311 B CN 1118673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ack
function module
worm
open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653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67311A (zh
Inventor
吕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Vivo Mobile Communicatio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65367.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6731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673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3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673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673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14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 H05K7/1401Mounting supporting structure in casing or on frame or rack comprising clamping or extracting mea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017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with operator interface unit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7Mechanical details of cas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该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功能模组和驱动机构;设备壳体具有内腔以及与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驱动机构包括操作旋钮、蜗轮蜗杆机构、齿条和弹性件,功能模组与齿条相连,且可随齿条移动,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齿轮机构和蜗杆,蜗杆与操作旋钮相连,且可随操作旋钮转动,弹性件连接于设备壳体与功能模组之间,其中:在齿轮机构处于与齿条分离的情况下,弹性件驱动功能模组通过第一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之外;在齿轮机构处于与齿条啮合的情况下,操作旋钮可通过蜗轮蜗杆机构,驱动齿条带动功能模组通过第一开口回缩至壳体之内。上述方案能够解决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较小的问题。

Description

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电子设备的功能已经越来越多样化,因此电子设备的普及率也越来越高。电子设备通常具备拍摄、通话、指纹识别等功能,进而能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电子设备的上述功能通常由对应的摄像头模组、受话器、指纹识别模组等结构来完成。
在实现本发明创造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相关技术存在如下问题,摄像头模组、受话器、指纹识别模组等结构在设置时会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从而导致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较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能够解决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较小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设备壳体、功能模组和驱动机构;
所述设备壳体具有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驱动机构的部分设置于所述设备壳体,且所述驱动机构包括操作旋钮、蜗轮蜗杆机构、齿条和弹性件,所述功能模组与所述齿条相连,且可随所述齿条移动,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齿轮机构和蜗杆,所述蜗杆与所述操作旋钮相连,且可随所述操作旋钮转动,所述弹性件连接于所述设备壳体与所述功能模组之间,其中:
在所述齿轮机构处于与所述齿条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功能模组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伸出至所述设备壳体之外;在所述齿轮机构处于与所述齿条啮合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可通过所述蜗轮蜗杆机构,驱动所述齿条带动所述功能模组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回缩至所述壳体之内;或者,
在所述齿轮机构处于与所述齿条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弹性件驱动所述功能模组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回缩至所述设备壳体之内;在所述齿轮机构处于与所述齿条啮合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可通过所述蜗轮蜗杆机构,驱动所述齿条带动所述功能模组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伸出至所述设备壳体之外。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功能模组需要切换至工作状态时,用户驱动齿轮机构与齿条相啮合,用户旋转操作旋钮,操作旋钮驱动蜗杆转动,蜗杆可以驱动齿轮机构转动,齿轮机构驱动齿条朝向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齿条驱动功能模组移动,功能模组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一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之外;当功能模组工作完成时,用户驱动齿轮机构与齿条相分离,此时齿轮机构撤去施加在齿条上的作用力,弹性件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为功能模组提供驱动力,弹性件驱动功能模组通过第一开口缩回至设备壳体之内。
或者,当功能模组需要切换至工作状态时,用户驱动齿轮机构与齿条相分离,弹性件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为功能模组提供驱动力,弹性件驱动功能模组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一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之外;当功能模组工作完成时,用户驱动齿轮机构与齿条相啮合,用户旋转操作旋钮,操作旋钮驱动蜗杆转动,蜗杆可以驱动齿轮机构转动,齿轮机构驱动齿条在背离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齿轮机构和齿条对功能模组施加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对功能模组施加的作用力,进而可以驱动功能模组缩回至设备壳体之内。
此方案中,功能模组设置于设备壳体的内腔之中,当功能模组工作时,驱动机构驱动功能模组伸出至设备壳体之外,当功能模组不工作时,驱动机构驱动功能模组缩回至设备壳体之内,进而使得功能模组隐藏于设备壳体的内腔中,从而使得功能模组不会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进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较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功能模组伸出至设备壳体之外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功能模组缩回至设备壳体之内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中,驱动机构和功能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4和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中,驱动机构的部分部件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设备壳体、110-第二限位部、
200-功能模组、210-模组主体、220-支架、
300-驱动机构、310-操作旋钮、311-连接部、312-操作部、320-蜗杆、330-齿轮机构、331-第一齿轮、3311-齿形面、3312-光滑面、332-第二齿轮、333-第三齿轮、340-齿条、350-导向杆、360-第一限位部、361-爪钩、362-转轴、370-弹性件、
400-连接带、410-避让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中“和/或”表示所连接对象的至少其中之一,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及其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设备进行详细地说明。
请参考图1~图5,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一种电子设备,所公开的电子设备包括设备主体、功能模组200和驱动机构300。
设备主体为电子设备的主体部分,设备主体包括电子设备的主要功能器件,例如显示屏、主板等。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主体包括设备壳体100,设备壳体100为电子设备的部分功能器件提供安装基础。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设备壳体100具有内腔以及与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
设备壳体100具有边框,不同结构的设备壳体100形成边框的部件则不同。例如,设备壳体100可以包括前壳、后盖和设置在两者之间的中框。边框可以成型于中框上。此种情况下,边框作为中框的一部分。再例如,设备壳体100可以包括前盖和后盖,边框可以成型于后盖上,也可以成型于前盖上。在通常情况下,边框开设有第一开口,该第一开口与内腔连通,第一开口用于供功能模组200穿过进而进出设备壳体100。当然,功能模组200还可以通过其他通道进出设备壳体100,并非限于开设在边框上的第一开口。
功能模组200可活动地设置于内腔中,使得功能模组200可以通过第一开口进出设备壳体100。
驱动机构300的部分设置于设备壳体100,驱动机构300包括操作旋钮310、蜗轮蜗杆机构、齿条340和弹性件370,操作旋钮310设置于设备壳体100。操作旋钮310可相对于设备壳体100转动。设备壳体100还开设有第二开口。操作旋钮310的部分通过第二开口外露于设备壳体100的外表面,从而方便用户操作,操作旋钮310的另一部分通过第二开口伸入内腔中,从而与驱动机构300的其他部件相配合。
蜗轮蜗杆机构、齿条340和弹性件370均位于内腔中,功能模组200与齿条340相连,且可随齿条340移动。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齿轮机构330和蜗杆320,蜗杆320与操作旋钮310相连,且可随操作旋钮310转动。弹性件370连接于设备壳体100与功能模组200之间,弹性件370可以以设备壳体100为基础向功能模组200施加弹力。
上述实施例中,齿轮机构330和齿条340具有两种配合情况,齿轮机构330与齿条340相啮合的配合情况以及齿轮机构330与齿条340相分离配合的情况,下文对两种情况进行详细说明。
具体的操作过程中,当功能模组200需要切换至工作状态时,用户驱动齿轮机构330与齿条340相啮合,用户旋转操作旋钮310,操作旋钮310驱动蜗杆320转动,蜗杆320可以驱动齿轮机构330转动,齿轮机构330驱动齿条340朝向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齿条340驱动功能模组200移动,功能模组200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一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100之外;当功能模组200工作完成时,用户驱动齿轮机构330与齿条340相分离,此时齿轮机构330撤去施加在齿条340上的作用力,弹性件370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370为功能模组200提供驱动力,弹性件370驱动功能模组200通过第一开口缩回至设备壳体100之内。
可选地,功能模组200处于设备壳体100之内的情况下,弹性件370可以处于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指弹性件370处于既不受压也不受拉时的状态),在功能模组200的至少部分伸出至设备壳体100之外的过程中,弹性件370逐渐被压缩或者拉伸,从而使得弹性件370积蓄驱动功能模组200缩回所需的作用力。当然,弹性件370还可以采用其他布置方式,本文不作限制。
当然,驱动机构300还可以有另一种操作方式,具体地,当功能模组200需要切换至工作状态时,用户驱动齿轮机构330与齿条340相分离,弹性件370逐渐恢复形变,弹性件370为功能模组200提供驱动力,齿轮机构330则不会对齿条340产生作用力,弹性件370驱动功能模组200的至少部分通过第一开口伸出至设备壳体100之外;当功能模组200工作完成时,用户驱动齿轮机构330与齿条340相啮合,用户旋转操作旋钮310,操作旋钮310驱动蜗杆320转动,蜗杆320可以驱动齿轮机构330转动,齿轮机构330驱动齿条340在背离第一开口的方向移动,齿轮机构330和齿条340对功能模组200施加的作用力大于弹性件370对功能模组200施加的作用力,进而可以克服弹性件370的弹力而驱动功能模组200缩回至设备壳体100之内。
可选地,功能模组200的至少部分伸出至设备壳体100的情况下,弹性件370处于自然状态(自然状态是指弹性件370处于既不受压也不受拉时的状态),在功能模组200缩回至设备壳体100之内的情况下,弹性件370逐渐被压缩或者拉伸,从而使得弹性件370积蓄驱动功能模组200伸出时所需的作用力。当然,弹性件370还可以采用其他布置方式,本文不作限制。
具体地,该功能模组200可以包括摄像头模组、指纹识别模组、受话器、补光灯、卡托、扬声器、麦克风和传感器中的至少一者,当然还可以包括其他可以进出设备壳体100的器件。
本申请公开的实施例中,功能模组200设置于设备壳体100的内腔之中,当功能模组200工作时,驱动机构300驱动功能模组200伸出至设备壳体100之外,当功能模组200不工作时,驱动机构300驱动功能模组200缩回至设备壳体100之内,进而使得功能模组200隐藏于设备壳体100的内腔中,从而使得功能模组200不会占用电子设备的显示区域,进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屏占比较大。
另外,功能模组200进出设备壳体100的过程中,仅通过用户施加外力即可完成,因此不存在耗电问题,从而能够降低电子设备的能耗,最终有利于提高电子设备的续航能力。而且,电子设备无需驱动电机等价格较高的部件,因此能够降低电子设备的生产成本。同时,功能模组200的移动的驱动通过用户的手动实现,无疑能够提升用户的机械操作体验感。
上述实施例中,齿轮机构330可以包括第一齿轮331,第一齿轮331可以为全齿轮,第一齿轮331与蜗杆320相连接,用户可以通过拉动操作旋钮310,进而带动第一齿轮331与齿条340相分离,然而,此种方案需要预留出齿轮机构330与蜗杆320的移动空间,进而使得驱动机构300占用设备壳体100的空间较大,同时齿轮机构330采用移动式的分离方式,容易导致齿条340与齿轮机构330发生错位,从而使得齿轮机构330与齿条340难以配合,进而造成驱动机构300的稳定性较差。
为此,在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齿轮331的外周面可以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齿形面3311和光滑面3312,操作旋钮310通过蜗杆320驱动第一齿轮331转动;在齿轮机构330处于与齿条340相啮合的情况下,用户旋转操作旋钮310,从而使得齿形面3311与齿条340相对,且齿形面3311与齿条340相啮合;在齿轮机构330处于与齿条340相分离的情况下,用户再次旋转操作旋钮310,从而使得齿形面3311转离与齿条340相对的位置,光滑面3312与齿条340相对,光滑面3312与齿条340无作用力。当齿条340与齿轮机构330分离时,仅需要将第一齿轮331的光滑面3312转动至与齿条340相对的位置,齿条340与光滑面3312无作用力;当齿条340与齿轮机构330啮合时,仅需要将第一齿轮331的齿形面3311转动至与齿条340相对的位置,齿形面3311可以与齿条340相啮合,进而可以对齿条340施加作用力。
此方案中,操作旋钮310仅用于驱动第一齿轮331转动,从而无需在设备壳体100内预留蜗杆320和齿轮机构330的移动空间,进而使得驱动机构300占用设备壳体100的空间较小,同时齿轮机构330仅在固定位置转动,从而不容易与齿条340发生错位,进而使得齿轮机构330与齿条340的配合精度较高,促使驱动机构300的稳定性较好。
上述实施例中,齿轮机构330和齿条340在驱动功能模组200伸出设备壳体100之外后,用户将操作旋钮310松开,弹性件370的对功能模组200的作用力大于齿轮机构330对功能模组200的作用力,从而弹性件370容易驱动功能模组200缩回设备壳体100内,进而使得功能模组200难以保持在预设的伸出位置。或者,在另一种实施例中,齿轮机构330和齿条340在驱动功能模组200缩回至设备壳体100之内后,用户松开操作旋钮310,弹性件370对功能模组200的作用力大于齿轮机构330的作用力,从而使得弹性件370容易驱动功能模组200伸出设备壳体100,进而使得功能模组200难以保持在预设的缩回位置。
为此,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齿轮331可以沿第一方向转动,第一齿轮331沿第一方向转动时,可以驱动功能模组200伸出或者缩回设备壳体100,驱动机构300还可以包括第一限位部360,第一限位部360可以设置于内腔中,在第一齿轮331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情况下,第一限位部360可以与齿形面3311沿第二方向限位配合,也就是说,第一限位部360能够限制第一齿轮331朝向第二方向转动。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此方案中,第一齿轮331仅能朝向一个方向转动,当弹性件370对功能模组200施加作用力的时,功能模组200通过齿条340对第一齿轮331施加反向力,第一限位部360能够防止第一齿轮331反向转动,进而使得齿轮机构330和齿条340能够为功能模组200提供支撑力,从而使得功能模组200保持在预设位置。另外,第一齿轮331单向转动还能够防止用户误操作,从而提高用户操作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60可以为与设备壳体100固定相连的第一限位凸起,此时,第一齿轮331在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时也会与第一限位部360具有较大的摩擦力,进而使得第一齿轮331较难转动,使得用户操作不便,进而影响用户体验。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限位部360可以包括转轴362和爪钩361,爪钩361通过转轴362与设备壳体100转动连接,爪钩361与齿形面3311沿第二方向限位配合。此方案中,爪钩361的一端通过转轴362与设备壳体100转动连接,爪钩361的另一端抵靠在齿形面3311上,爪钩361与第一齿轮331的转动方向相反,当第一齿轮331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时,齿形面3311驱动爪钩361朝向第二方向摆动,当第一齿轮331不转动的情况下,爪钩361的端部抵靠在齿形面3311相邻的两个齿之间,从而防止第一齿轮331反向转动。此时,第一齿轮331朝向第一方向转动时,爪钩361也相对转动,爪钩361不会阻碍第一齿轮331的转动,从而能够实现第一齿轮331转动,使得用户操作简单、方便,进而改善用户体验。
为了提高功能模组200的移动速度,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齿轮机构330还可以包括第二齿轮332和第三齿轮333,第三齿轮333与蜗杆320可以相啮合,第二齿轮332与第三齿轮333可以相啮合,第二齿轮332与第一齿轮331可以固定连接,第二齿轮332与第一齿轮331同轴设置,第三齿轮333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二齿轮332的直径。此方案中,第二齿轮332的转速大于第一齿轮331的转速,从而能够提高第一齿轮331的转速,进而提高功能模组200的移动速度。
可选地,第一齿轮331和第二齿轮332可以一体成型,进而方便装配,或者第二齿轮332和第一齿轮331还可以采用粘接或者焊接等方式连接。
进一步地,第一齿轮331的直径可以大于第二齿轮332的直径。此方案中,第一齿轮331和第二齿轮332的转速相同,但是第一齿轮331的直径大于第二齿轮332的直径,因此第一齿轮331转动的线速度更大,进而使得齿条340移动的路径更长,从而可以进一步提高功能模组200进出设备壳体100的速度。
为了防止功能模组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斜,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驱动机构300还可以包括导向杆350,导向杆350可以设置于内腔中,导向杆350与功能模组200可以在功能模组200的移动方向滑动连接。此方案中,导向杆350能够辅助限制功能模组200的移动方向,从而防止功能模组200在移动的过程中发生偏斜,促使功能模组200的移动精度较高,因此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
上述实施例中,齿条340和导向杆350可以均设置于功能模组200的同一侧,此时,导向杆350与齿轮机构330距离较近,从而容易使得导向杆350与齿轮机构330可能会发生干涉。为此,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齿条340与导向杆350可以分别位于功能模组200的两侧,此时,功能模组200可以位于齿条340与导向杆350之间。此方案中,导向杆350与齿轮机构330相距较远,进而使得导向杆350与齿轮机构330不容易发生干涉。另外,导向杆350与齿条340位于功能模组200的两侧,使得功能模组200的两侧受力较为均衡,功能模组200的两侧所受的驱动力相差较小,因此功能模组200所受的驱动力较为均衡,进而降低了功能模组200卡死在设备壳体100内的可能性。
进一步地,弹性件370可以位于齿条340与导向杆350之间。此时,功能模组200受到弹性件370的作用力较为均衡,进而使得功能模组200能够进一步提高进出设备壳体100的精度。
为了防止功能模组200在回缩的过程中与导向部配合失效。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设备壳体100还可以包括第二限位部110,第二限位部110可以设置于导向杆350背离第一开口的一端,功能模组200与第二限位部110在功能模组200的回缩方向限位配合。此方案中,当功能模组200缩回至预设位置时,第二限位部110能够阻碍功能模组200继续移动,第二限位部110能够防止功能模组200从导向杆350上脱离,进而能够有效地防止功能模组200与导向杆350可能存在的配合失效,进而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同时也能够避免功能模组200的过度回缩。可选地,第二限位部110可以为第二限位凸起,第二限位凸起与功能模组200的外表面在功能模组200的回缩方向限位配合。
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弹性件370的一端可以与功能模组200相连接,弹性件370的另一端可以与第二限位部110相连接。此方案中,第二限位部110既能够在功能模组200的回缩方向限位功能模组200,又能够为弹性件370提供安装位置,设备壳体100内无需在额外设置弹性件370的安装部件,进而能够简化设备壳体100的内部结构,从而使得设备壳体100的加工制造简单。
当然,导向杆350靠近第一开口的位置也可以设置限位结构,从而防止功能模组200的过度伸出。
为了提高功能模组200的使用性能,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功能模组200可以包括模组主体210和支架220,模组主体210与支架220可拆卸连接,齿条340与支架220相连接,在齿条340与齿轮结构相啮合的情况下,齿轮机构330通过驱动齿条340从而驱动支架220移动,进而带动模组主体210移动。弹性件370与支架220相连,在齿条340与齿轮机构330相分离的情况下,弹性件370通过驱动支架220进而带动模组主体210移动。
功能模组200可以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功能模组200处于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模组主体210与支架220相连,在功能模组200处于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模组主体210与支架220分离,且与设备壳体100分离。此方案中,当模组主体210从设备壳体100上分离时,模组主体210可以独立工作,从而使得功能模组200在使用时不受方位和角度的限制,因此功能模组200在工作时具有较高的自由度,从而使得功能模组200能够在与设备壳体100分离的情况下进行工作。本文中,独立工作指的是模组主体210能够在与支架220相分离的状态下工作。
可选地,模组主体210可以设置有第一卡接部,支架220可以设置有第二卡接部,第一卡接部与第二卡接部卡接配合。此方案结构简单、拆卸方便。第一卡接部可以为卡勾,第二卡接部可以为卡槽,卡勾与卡槽卡接配合,或者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均为卡勾,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的具体结构本文不做限制。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卡接部和第二卡接部在长时间、高频次的拆卸过程中容易损坏,从而降低电子设备的可靠性。为此,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模组主体210与支架220中,一者可以设置磁性件,另一者可以设置有磁吸件,磁性件与磁吸件磁吸配合。此方案中,磁性件和磁吸件不容易损坏,进而能够提高电子设备的可靠性。可选地,磁性件可以为永磁铁,磁吸件可以为与磁性件磁性相吸的金属件,当然,磁吸件也可以为永磁铁。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中,磁性件指的是带有磁性的结构件,磁吸件为能够被磁性件磁性吸附的结构件,例如铁件。
上述实施例中,当操作旋钮310在第二开口的轴线方向的投影轮廓小于第二开口的投影轮廓的情况下,操作旋钮310容易被推入到内腔中,从而使得用户难以旋转操作旋钮310,进而使得功能模组200难以驱动,这无疑给用户的使用带来不便。基于此,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操作旋钮310可以包括连接部311和操作部312,连接部311与操作部312相连接,连接部311的部分可以通过第二开口伸入内腔中,连接部311与蜗杆320相连,操作部312的至少部分位于设备壳体100之外,操作部312与设备壳体100的外表面在第二开口的轴线方向限位配合。此方案中,操作部312与设备壳体100的外表面限位配合,第二开口在其轴线方向的投影轮廓位于操作部312的投影轮廓之内,此时,设备壳体100可以阻挡操作部312进入内腔,从而能够防止操作部312被推入到内腔中,进而使得用户可以轻松的旋转操作旋钮310,促使功能模组200驱动方便。
上述实施例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以位于设备壳体100的同一侧面上,该侧面为设备壳体100的外表面,此时,功能模组200与驱动机构300容易发生干涉,同时也会导致设备壳体100的局部强度过低。为此,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以分别设置于设备壳体100相邻的两个侧面,第一开口的轴线与第二开口的轴线可以相交。此方案中,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可以位于不同的两个侧面上,从而使得功能模组200和驱动机构300在安装时不容易发生干涉,同时也方便防水、防尘设计。可选的方案中,第一开口的轴线与第二开口的轴线可以相垂直。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连接带400,连接带400与设备壳体100相连接,连接带400用于实现电子设备在人体上的佩戴。例如,在电子设备为手表的情况下,连接带400可以为手表带,设备主体则可以为表盘。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连接带400的种类可以有多种,例如,连接带400可以是皮质带、金属带等,本发明实施例不限制连接带400的具体种类。
上述实施例中,当第一开口的位置靠近连接带400时,功能模组200在伸出设备壳体100时容易与连接带400发生干涉,从而容易导致功能模组200损坏。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连接带400与设备壳体100连接的一端可以开设有避让槽410,在功能模组200的至少部分伸出至设备壳体100之外的情况下,功能模组200的至少部分可以位于避让槽410之内。此方案中,功能模组200在伸出设备壳体100之外的情况下,可以进入到避让槽410内,从而可以防止连接带400与功能模组200发生干涉,进而不容易造成功能模组200损坏。
上述实施例中,当用户误操作触碰到操作旋钮310时,容易造成功能模组200误操作。为此,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操作旋钮310与蜗杆320可拆卸连接。此方案中,在功能模组200伸出至设备壳体100之外或者缩回至设备壳体100之内的情况下,操作旋钮310可以与蜗杆320分离,从而防止对功能模组200实施误操作。可选地,操作旋钮310与蜗杆320可以插接配合,从而使得操作旋钮310和蜗杆320拆卸和安装方便。当然,操作旋钮310与蜗杆320还可以采用其他连接方式,本文不作限制。
为了提高操作旋钮310的使用性能。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控制组件,该控制组件可以控制电子设备,例如,控制组件可以控制电子设备的音量、控制摄像头模组进行拍摄等操作,具体地,控制组件可以为电子设备的操控键,当然,还可以控制其他功能,本文不作限制。
操作旋钮31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旋钮310与蜗杆320相连接,从而能够在被旋转的情况下带动蜗杆320转动;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旋钮310与蜗杆320相分离,并且操作旋钮310与控制组件控制相连。
具体的,操作旋钮310可以在第二开口的贯通方向移动,进而实现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切换。操作旋钮310可以与蜗杆320可拆卸插接配合,例如,操作旋钮310与蜗杆320相连的一端可以开设有多边形槽或花键孔,蜗杆320与操作旋钮310相连的一端为多边形凸起或花键轴。
在操作的过程中,用户可以通过推动操作旋钮310,使得多边形凸起或花键轴插接到多边形槽或花键孔中,进而实现与蜗杆320之间的连接,此种情况下,操作旋钮310处于第一位置,操作旋钮310和蜗杆320在操作旋钮310的转动方向限位配合,从而能够在操作旋钮310被操控转动时蜗杆320跟随转动,最终实现动力的传输。用户可以通过拉动操作按钮,使得多边形凸起或花键轴从多边形槽或花键孔分离,从而使得操作旋钮310与蜗杆320的分离,最终切断两者之间的传动连接,在此种情况下,操作旋钮310处于第二位置,用户可以操控操作旋钮310独自转动。操作旋钮310在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旋钮310可以被认为是处于能够与控制组件相连的位置,从而通过自身的转动实现对控制组件的控制操作。
此方案中,操作旋钮310既可以驱动功能模组200进出设备壳体100,又能够控制电子设备的部分功能,进而实现了操作旋钮310的共用,促使操作旋钮310具有较高的使用性能。另外,电子设备可以设置较少的控制按键,进而使得电子设备的制造难度降低,制造成本较低。
当然,操作旋钮310和蜗杆320可以通过电磁铁磁吸的方式实现动力的连接或分离,并不局限于上文所述的可分离配合结构。
可选地,控制组件可以包括接触弹片,操作旋钮310的圆周面上可以设置有凸起,在操作旋钮31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旋钮310可以与蜗杆320相连接,此时,操作旋钮310用于驱动功能模组200,而且凸起与接触弹片错位分布,操作旋钮310的转动不会导致凸起与接触弹片产生作用;在操作旋钮31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操作旋钮310与蜗杆320相分离,操作旋钮310处于第二位置,凸起与接触弹片处于相对的位置,此时,当操作旋钮310转动的过程中,凸起能够跟随操作旋钮310转动,在凸起转动至与接触弹片相接触的位置时,能够按压接触弹片,从而实现接触弹片电导通,进而启动控制功能;当然,操作旋钮310的转动能够驱使凸起与接触弹片分离,进而能够解除对接触弹片的压迫时,从而能够关闭控制功能。当然,还可以采用其他方式实现控制功能的开启和关闭,本文不作限制。
上述实施例中,当蜗杆320的直径可以大于操作旋钮310的直径时,用户需要施加较大的驱动力才能够驱动蜗杆320转动,从而使得用户驱动功能模组200较为费力。在另一种可选的实施例中,蜗杆320的直径可以小于操作旋钮310的直径。此方案中,操作旋钮310的直径较大,因此传递至蜗杆320的扭矩较大,进而使得用户驱动功能模组200时较为省力。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是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电子皮带等设备,本申请实施例不限制电子设备的具体种类。
上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了描述,但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上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是示意性的,而不是限制性的,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启示下,在不脱离本申请宗旨和权利要求所保护的范围情况下,还可做出很多形式,均属于本申请的保护之内。

Claims (14)

1.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壳体(100)、功能模组(200)和驱动机构(300);
所述设备壳体(100)具有内腔以及与所述内腔连通的第一开口,所述驱动机构(300)的部分设置于所述设备壳体(100),且所述驱动机构(300)包括操作旋钮(310)、蜗轮蜗杆机构、齿条(340)和弹性件(370),所述功能模组(200)与所述齿条(340)相连,且可随所述齿条(340)移动,所述蜗轮蜗杆机构包括相互配合的齿轮机构(330)和蜗杆(320),所述蜗杆(320)与所述操作旋钮(310)相连,且可随所述操作旋钮(310)转动,所述弹性件(370)连接于所述设备壳体(100)与所述功能模组(200)之间,其中:
在所述齿轮机构(330)处于与所述齿条(340)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弹性件(370)驱动所述功能模组(200)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伸出至所述设备壳体(100)之外;在所述齿轮机构(330)处于与所述齿条(340)啮合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310)可通过所述蜗轮蜗杆机构,驱动所述齿条(340)带动所述功能模组(200)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回缩至所述壳体之内;或者,
在所述齿轮机构(330)处于与所述齿条(340)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弹性件(370)驱动所述功能模组(200)通过所述第一开口回缩至所述设备壳体(100)之内;在所述齿轮机构(330)处于与所述齿条(340)啮合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310)可通过所述蜗轮蜗杆机构,驱动所述齿条(340)带动所述功能模组(200)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伸出至所述设备壳体(100)之外;
所述齿轮机构(330)包括第一齿轮(331),所述第一齿轮(331)与所述蜗杆(320)相连,所述第一齿轮(331)的外周面包括依次相连接的齿形面(3311)和光滑面(3312),所述操作旋钮(310)通过所述蜗杆(320)驱动所述第一齿轮(331)转动;
在所述齿轮机构(330)处于与所述齿条(340)相啮合的情况下,所述齿形面(3311)与所述齿条(340)相啮合;在所述齿轮机构(330)处于与所述齿条(340)相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光滑面(3312)与所述齿条(340)相对;
所述操作旋钮(310)与所述蜗杆(320)可拆卸连接;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控制组件,所述操作旋钮(310)具有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310)与所述蜗杆(320)相连接;在所述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310)与所述蜗杆(320)相分离,且与所述控制组件控制相连;所述控制组件包括接触弹片,所述操作旋钮(310)的圆周面上设置有凸起,
在所述操作旋钮(310)位于第一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310)与所述蜗杆(320)相连接,所述操作旋钮(310)用于驱动所述功能模组(200),且所述凸起与所述接触弹片错位分布;
在所述操作旋钮(310)位于第二位置的情况下,所述操作旋钮(310)与所述蜗杆(320)相分离,所述凸起与所述接触弹片处于相对的位置,在所述操作旋钮(310)转动的过程中,所述凸起能够跟随所述操作旋钮(310)转动,在所述凸起转动至与所述接触弹片相接触的位置时,所述凸起能够按压所述接触弹片,从而使得所述接触弹片电导通,以启动控制功能;在所述操作旋钮(310)的转动驱使所述凸起与所述接触弹片分离的情况下,所述凸起解除对所述接触弹片的压迫,以关闭控制功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331)沿第一方向转动,所述驱动机构(300)还包括第一限位部(360),所述第一限位部(360)设置于所述内腔中,在所述第一齿轮(331)沿第二方向转动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限位部(360)与所述齿形面(3311)沿所述第二方向限位配合;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反。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部(360)包括转轴(362)和爪钩(361),所述爪钩(361)通过所述转轴(362)与所述设备壳体(100)转动连接,所述爪钩(361)与所述齿形面(3311)在所述第二方向限位配合。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机构(330)还包括第二齿轮(332)和第三齿轮(333),所述第三齿轮(333)与所述蜗杆(320)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332)与所述第三齿轮(333)相啮合,所述第二齿轮(332)与所述第一齿轮(331)相连接,所述第二齿轮(332)与所述第一齿轮(331)同轴设置,所述第三齿轮(333)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332)的直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331)的直径大于所述第二齿轮(332)的直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300)还包括导向杆(350),所述导向杆(350)设置于所述内腔中,所述导向杆(350)与所述功能模组(200)在所述功能模组(200)的移动方向滑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齿条(340)与所述导向杆(350)分别位于所述功能模组(200)的两侧。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370)位于所述齿条(340)与所述导向杆(350)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壳体(100)包括第二限位部(110),所述第二限位部(110)设置于所述导向杆(350)背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端,所述功能模组(200)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10)在所述功能模组(200)的回缩方向限位配合,所述弹性件(370)的一端与所述功能模组(200)相连接,所述弹性件(370)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限位部(110)相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模组(200)包括模组主体(210)和支架(220),所述模组主体(210)与所述支架(220)可拆卸连接,所述齿条(340)与所述支架(220)相连,所述弹性件(370)与所述支架(220)相连;
所述功能模组(200)具有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在所述功能模组(20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模组主体(210)与所述支架(220)相连,在所述功能模组(20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的情况下,所述模组主体(210)与所述支架(220)分离,且与所述设备壳体(100)分离。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壳体(100)开设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与所述内腔相连通,所述操作旋钮(310)包括连接部(311)和操作部(312),所述连接部(311)与所述操作部(312)相连接,所述连接部(311)的部分通过所述第二开口伸入所述内腔中,所述连接部(311)与所述蜗杆(320)相连,所述操作部(312)与所述设备壳体(100)的外表面在所述第二开口的轴线方向限位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和所述第二开口分别设置于所述设备壳体(100)相邻的两个侧面,所述第一开口的轴线与所述第二开口的轴线相交。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还包括连接带(400),所述连接带(400)与所述设备壳体(100)相连接,所述连接带(400)与所述设备壳体(100)连接的一端开设有避让槽(410),在所述功能模组(20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设备壳体(100)之外的情况下,所述功能模组(200)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避让槽(410)之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蜗杆(320)的直径小于所述操作旋钮(310)的直径。
CN202010765367.8A 2020-07-31 2020-07-31 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86731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5367.8A CN111867311B (zh) 2020-07-31 2020-07-31 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65367.8A CN111867311B (zh) 2020-07-31 2020-07-31 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311A CN111867311A (zh) 2020-10-30
CN111867311B true CN111867311B (zh) 2023-01-20

Family

ID=729543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65367.8A Active CN111867311B (zh) 2020-07-31 2020-07-31 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6731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14331176U (zh) * 2020-11-30 2021-10-0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可拆卸的电子设备
CN113041607A (zh) * 2021-03-05 2021-06-29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手柄和电子设备
CN113055569B (zh) * 2021-03-09 2023-04-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4364199B (zh) * 2021-12-30 2023-07-21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114617342B (zh) * 2022-02-07 2024-10-1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智能穿戴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4299A (zh) * 2018-07-02 2018-11-30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09882456U (zh) * 2019-04-11 2019-12-31 江苏陆志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活化仪的散热装置
CN210954652U (zh) * 2020-01-07 2020-07-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246342A (zh) * 2018-09-27 2019-01-18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终端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4299A (zh) * 2018-07-02 2018-11-30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209882456U (zh) * 2019-04-11 2019-12-31 江苏陆志电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活化仪的散热装置
CN210954652U (zh) * 2020-01-07 2020-07-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67311A (zh) 2020-10-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67311B (zh) 电子设备
CN111884670B (zh) 电子设备
CN111867309B (zh) 电子设备
CN111867310B (zh) 电子设备
CN111867293A (zh) 电子设备
CN109275995B (zh) 智能手表
CN111405086B (zh) 电子设备
CN111150189A (zh) 一种智能腕带设备
CN111432593B (zh) 电子设备
CN110897279A (zh) 快拆模组、表带及腕戴设备
CN109922182B (zh) 终端设备
WO2020259102A1 (zh) 腕式终端设备
CN111510529A (zh) 电子设备
CN211910741U (zh) 智能手表
CN111867313A (zh) 电子设备
CN110730263B (zh) 电子设备
CN107808599B (zh) 柔性显示装置
CN111880609B (zh) 电子设备
CN112425870B (zh) 可穿戴设备
CN218567843U (zh) 一种穿戴设备
CN111867312B (zh) 电子设备
CN110989331B (zh) 一种智能腕戴设备
CN213718019U (zh) 一种按压离合式三夹臂手机支架
CN111050044B (zh) 电子设备
CN112540648A (zh) 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