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53133B - 滑阀式减震器 - Google Patents

滑阀式减震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53133B
CN111853133B CN202010330638.7A CN202010330638A CN111853133B CN 111853133 B CN111853133 B CN 111853133B CN 202010330638 A CN202010330638 A CN 202010330638A CN 111853133 B CN111853133 B CN 11185313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stroke
spool valve
damping force
opening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0638.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53133A (zh
Inventor
水野和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85313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313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5313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53133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1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using liquid only; using a fluid of which the nature is immaterial
    • F16F9/14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 F16F9/16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 F16F9/18Devices with one or more members, e.g. pistons, vanes, moving to and fro in chambers and using throttling effect involving only straight-line movement of the effective parts with a closed cylinder and a piston separating two or more working spaces therein
    • F16F9/185Bitubula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2Means responsive to load action, i.e. static load on the damper or dynamic fluid pressure changes in the damper, e.g. due to changes in velocity
    • F16F9/5126Piston, or piston-like valve ele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3/00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 B60G13/02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 B60G13/06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 B60G13/08Resilient suspensions characterised by arrangement, location or type of vibration dampers having dampers dissipating energy, e.g. frictionally of fluid type hydraul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17/00Resilient suspensions having means for adjusting the spring or vibration-damper characteristics, for regulating the distance between a supporting surface and a sprung part of vehicle or for locking suspension during use to meet varying vehicular or surface conditions, e.g. due to speed or load
    • B60G17/06Characteristics of dampers, e.g. mechanical dampers
    • B60G17/08Characteristics of fluid damp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34Special valve constructions; Shape or construction of throttling passages
    • F16F9/3405Throttling passages in or on piston body, e.g. slo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44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 F16F9/46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 F16F9/461Means on or in the damper for manual or non-automatic adjustment; such means combined with temperature correction allowing control from a distance, i.e. location of means for control input being remote from site of valves, e.g. on damper external wall characterised by actuation means
    • F16F9/462Rotary actuation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FSPRINGS; SHOCK-ABSORBERS; MEANS FOR DAMPING VIBRATION
    • F16F9/00Springs, vibration-dampers, shock-absorbers, or similarly-constructed movement-dampers using a fluid or the equivalent as damping medium
    • F16F9/32Details
    • F16F9/50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 F16F9/516Special means providing automatic damping adjustment, i.e. self-adjustment of damping by particular sliding movements of a valve element, other than flexions or displacement of valve discs; Special means providing self-adjustment of spring characteristics resulting in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contraction being different from the damping effects during extension, i.e. responsive to the direction of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GVEHICLE SUSPENSION ARRANGEMENTS
    • B60G2202/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the type of spring, damper or actuator
    • B60G2202/20Type of damper
    • B60G2202/24Fluid damp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Fluid-Damping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滑阀式减震器。减震器(10)具有阻尼力产生装置(16),阻尼力产生装置(16)包括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与活塞(14)的筒状部(14A)嵌合且从两侧被一对压缩螺旋弹簧(54、56)按压的滑阀阀芯(52),筒状部具有第一伸长行程用及收缩行程用开口(48、50),滑阀阀芯具有第二伸长行程用及收缩行程用开口(66、68)。在阻尼力产生装置(16),当活塞(14)相对于缸体(12)进行位移时,通过缸体上下室内的压力差使滑阀阀芯(52)位移,使伸长行程中的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重叠程度及收缩行程中的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重叠程度变化。

Description

滑阀式减震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滑阀式的减震器。
背景技术
搭载于汽车等车辆的一般的减震器包括缸体、能够往复移动地与缸体嵌合且与缸体协作而形成两个缸体室的活塞及在缸体内设置于活塞的阻尼力产生装置。阻尼力产生装置包括伸长行程用及收缩行程用的阻尼力产生阀,在活塞相对于缸体进行位移的状况下,油经由阻尼力产生阀在两个缸体室之间流通,利用油通过阻尼力产生阀时的流通阻力产生阻尼力。
尤其是,构成为能够使阻尼力产生装置所产生的阻尼力变化的阻尼力可变式减震器是周知的,以往提出有各种阻尼力可变构造。例如,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如下的减震器,其构成为在活塞上设置有伸长行程用及收缩行程用的旁通通路,通过旋转阀使旁通通路的实际有效通路截面积变化,使活塞的微低速区域中的阻尼力变化。
在伸长行程中,缸体上室内的油经由伸长行程用旁通通路及止回阀流向缸体下室,利用油通过旁通通路时的流通阻力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在收缩行程中,缸体下室内的油经由收缩行程用的旁通通路及止回阀流向缸体上室,利用油通过旁通通路时的流通阻力产生收缩行程的阻尼力。进而,通过由旋转阀使伸长行程用的旁通通路及收缩行程用的旁通通路的实际有效通路截面积变化,由此分别使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变化。
另外,例如在下述的专利文献2中所记载那样,已知一种减震器,其构成为阻尼力产生装置包括滑阀,通过由缸体上下室内的压力差驱动滑阀的阀芯,由此节流孔的实际有效通路截面积变化。在这种减震器中,活塞速度越高且压差越高,则滑阀阀芯的移动量越大,节流孔的实际有效通路截面积越小。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7-2338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表2013-50758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一般减震器中,阻尼力产生阀是簧片阀,在缸体上下室内的压力差小的状况下,簧片阀通过落座于阀座而闭阀。因此,在减震器进行动作而簧片阀落座于阀座时无法避免产生落座音。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减震器中,在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中,油必须分别在伸长行程用及收缩行程用的旁通通路中流动。因此,必须设置止回阀,止回阀是簧片阀,所以无法避免落座音的产生。此外,在止回阀是球式止回阀的情况下,也无法避免落座音的产生。
相对于此,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减震器中,构成为由缸体上下室内的压力差驱动滑阀阀芯,由此节流孔的实际有效通路截面积变化,所以不产生落座音。但是,由于在活塞上仅设置有伸长行程用的一个滑阀,所以必须在活塞以外的部位设置收缩行程用的滑阀。而且,考虑在活塞上设置伸长行程用及收缩行程用的滑阀,但是必须在活塞上设置两个滑阀,根据在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构造,无法将减震器设为阻尼力可变式减震器。
本发明的主要课题在于,提供改进为能够通过由活塞支承的一个阻尼力产生装置不产生落座音地产生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的滑阀式减震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及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滑阀式减震器(10),包括:缸体(12);活塞(14),以能够沿轴线(18)往复移动的方式与缸体嵌合,与缸体协作而形成第一及第二缸体室(缸体上室20、缸体下室22);及阻尼力产生装置(16),在缸体内由活塞支承。
阻尼力产生装置(16)包括:滑阀阀芯(52),以能够沿相对运动轴线(18A)往复移动的方式与设置于活塞(14)的筒状部(主体部14A)嵌合;及一对弹性体(压缩螺旋弹簧54、56),沿相对运动轴线从两侧向相互方向靠近的方向按压滑阀阀芯,筒状部具有:滑动接触部(36),具有比其他部位大的外径且与缸体滑动接触;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相对于滑动接触部分别设置于第二及第一缸体室(缸体下室22,缸体上室20)一侧,滑阀阀芯具有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滑阀阀芯与筒状部协作而形成与第二缸体室始终连通的第一内室(内部上室58及伸长行程用内部通路72)和与第一缸体室始终连通的第二内室(内部下室60及收缩行程用内部通路74)。
阻尼力产生装置(16)构成为在伸长行程中,经由至少局部相互重叠的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及第一内室将第一及第二缸体室连通连接,利用工作液体(油32)通过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66)时的流通阻力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在收缩行程中,经由至少局部相互重叠的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68)及第二内室将第一及第二缸体室连通连接,利用工作液体通过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时的流通阻力产生收缩行程的阻尼力。
而且,阻尼力产生装置(16)构成为当活塞(14)沿轴线(18)相对于缸体(12)进行位移时,通过第一及第二缸体室内的压力差使滑阀阀芯(52)沿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筒状部(主体部14A)位移,由此使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重叠面积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重叠面积变化。
根据上述结构,阻尼力产生装置包括:滑阀阀芯,以能够沿相对运动轴线往复移动的方式与设置于活塞的筒状部嵌合;及一对弹性体,沿相对运动轴线从两侧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滑阀阀芯。因此,滑阀阀芯是一个。
在伸长行程中,通过第一及第二缸体室内的压力差使滑阀阀芯向靠近第二缸体室的方向相对于筒状部位移,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相互重叠。因此,工作液体从第一缸体室经由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及第一内室向第二缸体室流动,利用工作液体通过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时的流通阻力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
在收缩行程中,通过第一及第二缸体室内的压力差使滑阀阀芯向靠近第一缸体室的方向相对于筒状部位移,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相互重叠。因此,工作液体从第二缸体室经由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及第二内室向第一缸体室流动,利用工作液体通过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时的流通阻力产生收缩行程的阻尼力。
在活塞不相对于缸体位移而第一及第二缸体室内的压力没有差异时,一对弹性体对滑阀阀芯的按压力相同,滑阀阀芯相对于筒状部位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因此,滑阀阀芯在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以外的位置向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移动时也不落座于阀座部部位。因此,能够通过由活塞支承的一个阻尼力产生装置不产生落座音地产生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
〔发明的方式〕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式中,在一对弹性体(压缩螺旋弹簧54、56)对滑阀阀芯(52)的按压力相同且滑阀阀芯相对于筒状部(主体部14A)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66)的重叠面积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68)的重叠面积最小。
根据上述方式,在一对弹性体对滑阀阀芯的按压力相同且滑阀阀芯相对于筒状部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伸长行程用的两个开口的重叠面积及两个收缩行程用开口的重叠面积最小。因此,随着滑阀阀芯远离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能够使伸长行程用的两个开口的重叠面积及两个收缩行程用开口的重叠面积逐渐增大。
在本发明的另一个方式中,减震器(10)还包括使滑阀阀芯(52)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筒状部(主体部14A)旋转的致动器(90),阻尼力产生装置(16)构成为通过滑阀阀芯相对于筒状部旋转,使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66)的重叠面积及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68)的重叠面积变化。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由致动器使滑阀阀芯相对于筒状部旋转,由此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重叠面积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重叠面积变化。因此,通过由致动器使滑阀阀芯旋转,能够使工作液体通过相互重叠的开口时的流通阻力变化,所以能够使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变化。
在本发明的又一个方式中,致动器(90)通过连结装置(96)与滑阀阀芯(52)连结,连结装置构成为允许滑阀阀芯沿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致动器位移,但阻止滑阀阀芯绕相对运动轴线相对于致动器旋转。
若致动器通过连结装置与滑阀阀芯一体地连结,则在滑阀阀芯沿相对运动轴线位移时致动器也必须与滑阀阀芯同步地沿相对运动轴线移动。因此,致动器的支承构造变得复杂,并且根据情况需要驱动致动器的单元。
相对于此,根据上述方式,致动器以阻止滑阀阀芯绕相对运动轴线相对于致动器旋转并且允许滑阀阀芯沿相对运动轴线相对于致动器位移的方式,通过连结装置与滑阀阀芯连结。因此,在滑阀阀芯沿相对运动轴线位移时也不需要使致动器与滑阀阀芯同步地沿相对运动轴线移动,所以能够使致动器的支承构造简单化,并且不需要驱动致动器的单元。
而且,在本发明的其他的一个方式中,在滑阀阀芯(52)与一对弹性体(压缩螺旋弹簧54、56)之间配置有推力轴承(82、86)。
根据上述方式,由于在滑阀阀芯与各弹性体之间夹设推力轴承,所以滑阀阀芯实质上不受到弹性体的旋转方向的阻力而能够绕相对运动轴线旋转。因此,与在滑阀阀芯与各弹性体之间没有夹设推力轴承的情况相比,能够通过致动器使滑阀阀芯绕相对运动轴线顺畅地旋转。
而且,在本发明的其他的一个方式中,构成为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相对于筒状部(主体部14A)旋转,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66)的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的位置关系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68)的围绕相对运动轴线的位置关系变化,由此阻尼力的模式能够变化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硬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的第一模式、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的第二模式以及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软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硬的第三模式中的至少两个模式。
根据上述方式,通过由致动器使滑阀阀芯相对于筒状部旋转,由此能够使阻尼力的模式变化为3个模式中的至少两个模式。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在例如基于天棚阻尼(skyhook)理论的阻尼力的控制那样的阻尼力的控制中需要的模式。另外,不需要针对每个模式设置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所以与针对每个模式设置各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将阻尼力产生装置的构造简单化。
在本发明的再一其他方式中,筒状部(主体部14A)具有分别相对于相对运动轴线(18A)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一对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滑阀阀芯(52)具有分别相对于相对运动轴线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及一对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
根据上述方式,在筒状部设置有分别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一对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在滑阀阀芯设置有分别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及一对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因此,与各开口仅各设置一个的情况相比,工作液体的流路多,所以能够使工作液体的流动顺畅地进行。尤其是,与各开口仅各设置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在阻尼力的模式变化为3个模式中的至少两个模式的情况下需要的围绕相对运动轴线的滑阀阀芯的旋转角度变小。因此,能够响应性良好地进行阻尼力的模式变更。
此外,在本申请中,“硬”是比预先设定的标准的阻尼力大的阻尼力,“软”是比标准的阻尼力小的阻尼力。
在上述说明中,为了有助于本发明的理解,对于与后述的实施方式对应的发明的构成,用括号添加在该实施方式中使用的标号。但是,本发明的各构成要素不限于与用括号添加的标号对应的实施方式的构成要素。本发明的其他的目的、其他的特征及附带的优点根据关于一边参照下面的附图一边记述的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说明容易地理解。
附图说明
图1示出构成为双管式减震器的本发明的减震器的实施方式的图解性的纵剖视图。
图2是示出在图1中示出的阻尼力产生装置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示出在图1中示出的阻尼力产生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示出在图3中示出的滑阀阀芯的立体图。
图5是示出滑阀阀芯的主视图。
图6是示出滑阀阀芯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滑阀阀芯的仰视图。
图8是沿着图4的线VIII-VIII的滑阀阀芯的俯视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4的线IX-IX的滑阀阀芯的俯视剖视图。
图10是用通过相对运动轴线的剖切面将滑阀阀芯剖切而示出的纵剖视图。
图11是关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为硬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为软的第一模式示出滑阀阀芯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及标准的旋转位置时的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12是示出第一模式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13是关于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为软的第二模式示出滑阀阀芯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及标准的旋转位置时的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14是示出第二模式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15是关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为软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为硬的第三模式示出滑阀阀芯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及标准的旋转位置时的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16是示出第三模式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17是关于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为硬的第四模式示出滑阀阀芯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及标准的旋转位置时的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图。
图18是示出第四模式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19是示出作为第一模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五模式中的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的右端部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左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0是示出第五模式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21是示出作为第一模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六模式中的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的右端部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左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2是示出第六模式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23是示出作为第一模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七模式中的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的右端部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左端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24是示出第七模式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25是示出活塞速度低的区域的以往的减震器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图26是示出活塞速度低的区域的本发明的减震器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
标号说明
10…减震器、12…缸体、14…活塞、14A…-主体部、16…阻尼力产生装置、20…缸体上室、22…缸体下室、32…油、36…滑动接触部、48…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50…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2…滑阀阀芯、54、56…压缩螺旋弹簧、58…上侧的内室、60…下侧的内室、66…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8…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82、86…推力轴承、90…致动器、96…连结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在图1中,实施方式的减震器10包括缸体12、活塞14及在缸体内由活塞支承的阻尼力产生装置16。活塞14以能够沿轴线18往复移动的方式与缸体12嵌合,与缸体协作而形成作为第一缸体室的缸体上室20及作为第二缸体室的缸体下室22。
减震器10是双管式减震器,包括沿着轴线18与缸体12同心地延伸的外壳24。在缸体12及外壳24的在图1中的上端及下端分别固定有上盖26及下盖28。上盖26及下盖28与缸体12及外壳24协作而形成环状室30。
在缸体上室20、缸体下室22及环状室30封入有油32,在环状室30的上方部封入有如氮气那样的非活性气体33。此外,在图中虽未示出,但是在活塞14的大径部的上表面或上盖26的下表面安装有回弹限位器,该回弹限位器防止活塞14相对于缸体12向伸长方向的相对位移量成为基准值以上。
如图2所示,活塞14具有与缸体12嵌合且实质上呈朝下打开的圆筒状的主体部14A和沿着轴线18延伸的杆部14B,杆部14B的下端通过螺合与主体部14A的上端的端壁34一体地连结。主体部14A在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具有与缸体12的滑动接触部36,滑动接触部36具有比主体部14A的其他部位大的外径。在滑动接触部36固定有由具有弹性且耐磨损性优异的橡胶、树脂那样的材料形成的减摩带38。
主体部14A的滑动接触部36将缸体12的内部划分为缸体上室20和缸体下室22。杆部14B的下方部配置于缸体上室20内,杆部贯通上盖26而向上盖的上方延伸。上盖26作为将杆部14B支承为能够沿着轴线18往复移动的杆引导件发挥功能,内置有将上盖与杆部14B之间密封的油封(未图示)。此外,在减震器10应用于汽车等车辆的情况下,杆部14B的上端与弹簧上构件连结,外壳24与弹簧下构件连结。
如图1所示,在缸体12的下端附近,与下盖28隔开设置地固定有分隔壁42,分隔壁42与缸体12及下盖28协作而形成连通室44。连通室44通过设置于缸体12的多个连通孔46与环状室30连接。虽然在图1中未示出,但是可以在分隔壁42设置伸长行程用及收缩行程用的阻尼力产生阀(底阀)。这些阻尼力产生阀可以具有本技术领域公知的任意构造。
如图2所示,在主体部14A的下端通过螺合安装有阀盖40,主体部14A及阀盖40作为阻尼力产生装置16的壳体发挥功能。在主体部14A的与滑动接触部36接近的位置,设置有相对于滑动接触部分别设置于缸体下室22一侧及缸体上室20一侧的一对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一对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
开口48及50分别与缸体下室22及缸体上室20始终连通,如图11、图13及图15所示,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在120°角度范围内,在周向上呈带状地延伸。一对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的中央及一对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的中央分别相对于相对运动轴线18A在径向上隔开设置。而且,一对开口48的中央及一对开口50的中央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互地相对于另一方隔开40°设置。
在主体部14A内配置有滑阀阀芯52及作为一对弹性体的压缩螺旋弹簧54及56。滑阀阀芯52能够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往复移动,并且能够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主体部14A旋转地与主体部14A嵌合。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相对运动轴线18A与轴线18对准,但是相对运动轴线18A也可以不与轴线18对准。压缩螺旋弹簧54及56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从上下两侧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滑阀阀芯52。在减震器10不伸缩时,即活塞14不相对于缸体12位移时,滑阀阀芯52静止于压缩螺旋弹簧54及56的弹簧力相同的位置(称为“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
滑阀阀芯52与主体部14A协作而形成容积可变的内部上室58,与主体部14A及阀盖40协作而形成容积可变的内部下室60。在主体部14A的端壁34及阀盖40分别设置有多个连通孔62及64。内部上室58及内部下室60分别经由连通孔62及64与缸体上室20及缸体下室22始终连通。
滑阀阀芯52具有:圆筒部52A,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延伸;端壁52B及52C,分别与圆筒部52A的上端及下端呈一体,与相对运动轴线18A垂直地延伸;及轴部52D,将这些端壁连接为一体,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延伸。圆筒部52A的外周面与主体部14A的内周面滑动接触。在与下侧的端壁52C及上侧的端壁52B接近的圆筒部52A分别设置有一对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及一对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
如图11、图13及图15所示,开口66及68除了后述的第四模式以外,都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在55°的角度范围内,在周向上呈带状地延伸。一对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的中央及一对收缩行程用开口68的中央分别相对于相对运动轴线18A在径向上隔开设置。而且,一对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及一对收缩行程用开口68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交替设置,这些开口的中央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互地相对于另一方隔开90°设置。
而且,如图8及图9所示,滑阀阀芯52具有沿着径向及相对运动轴线18A延伸且将圆筒部52A和轴部52D连接的4个分隔壁70。这些分隔壁70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均等地隔开设置,与圆筒部52A协作而形成在径向上相互隔开设置的一对伸长行程用内部通路72和在径向上隔开设置的一对收缩行程用内部通路74。伸长行程用内部通路72及收缩行程用内部通路74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呈直线地延伸。各内部通路72经由设置于上侧的端壁52B的实质为扇形的开口76与内部上室58始终连通,各内部通路74经由设置于下侧的端壁52C的实质为扇形的开口78与内部下室60始终连通。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两个内部通路72及内部上室58形成经由开口76及连通孔62与缸体上室20始终连通的第一内室。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不重叠,各内部通路72不与缸体下室22连通。但是,若滑阀阀芯52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下方位移,则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至少局部重叠,各内部通路72经由这些开口与缸体下室22连通。
同样地,两个内部通路74及内部下室60形成经由开口78及连通孔64与缸体下室22始终连通的第二内室。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不重叠,各内部通路74不与缸体上室20连通。但是,若滑阀阀芯52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上方位移,则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至少局部重叠,各内部通路74经由这些开口与缸体上室20连通。
如后面详细说明的那样,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重叠面积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最小(0),随着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下方的位移量增大而变大。同样地,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重叠面积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最小(0),随着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上方的位移量增大而变大。而且,若滑阀阀芯52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主体部14A旋转,则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重叠面积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重叠面积变化。
在图示的实施方式中,上侧的压缩螺旋弹簧54弹性安装于端壁34与圆环板状的弹簧座构件80之间,在弹簧座构件80与滑阀阀芯52的上侧的端壁52B之间夹装有推力轴承82。同样地,下侧的压缩螺旋弹簧56弹性安装于阀盖40与圆环板状的弹簧座构件84之间,在弹簧座构件84与滑阀阀芯52的下侧的端壁52C之间夹装有推力轴承86。此外,推力轴承82及86不限于包括球、辊等滚动要素的轴承装置,也可以是减摩垫圈等。
在滑阀阀芯52的轴部52D的上端设置有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延伸的平板状的连接部88。在连接部88的两侧配置有电磁式旋转致动器90的输出轴92的轭状的连接部94。连接部88及94以能够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位移且不能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旋转的方式在两个平面相互卡合。由此,连接部88及94作为将滑阀阀芯52的轴部52D和致动器90的输出轴92连结的连结装置96发挥功能。连结装置96构成为允许滑阀阀芯52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致动器90位移,但是阻止滑阀阀芯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致动器旋转。
致动器90包括步进马达那样的电气式旋转驱动装置,通过根据输入的控制信号使输出轴92旋转,使滑阀阀芯52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主体部14A旋转并定位。由此,阻尼力产生装置16构成为,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旋转,由此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重叠面积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重叠面积变化。此外,如后述的那样,在输出轴92的旋转角度是0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被定位于标准的旋转位置。
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重叠面积越小,对于通过这些开口的油32的节流效果越大,所以开口48及66相互协作而作为伸长行程用的节流孔发挥功能。同样地,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重叠面积越小,对于通过这些开口的油32的节流效果越大,所以开口50及68相互协作作为收缩行程用的节流孔发挥功能。
<实施方式的动作>
<伸长行程>
在减震器10的伸长行程中,在图1中观察,活塞14相对于缸体12向上方相对位移,缸体上室20内的压力增大,并且缸体下室22内的压力减小。因此,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下方位移,所以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至少局部重叠。其结果,如在图2中用实线箭头表示的那样,缸体上室20内的油32向缸体下室22流动,并且环状室30内的油32向缸体下室22流动。由此,由油32通过阻尼力产生装置16的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时的流通阻力,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此外,虽然也由设置于分隔壁42的伸长行程用的阻尼力产生阀产生阻尼力,但是作为减震器10整体的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由阻尼力产生装置16产生的阻尼力确定。
特别是,在减震器10的伸长行程,处于活塞14上升的过程时,活塞14的速度越高,缸体上室20内的压力与缸体下室22内的压力的压差越大。由此,活塞14的速度越高,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下方的位移量越大,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重叠面积越大。此外,在减震器10的伸长行程的后半行程中,若活塞14的上升速度降低,则缸体上室20内的压力与缸体下室22内的压力的压差减小,所以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下方的位移量减小,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重叠面积也减小。
<收缩行程>
在减震器10的收缩行程中,在图1中观察,活塞14相对于缸体12向下方相对位移,缸体上室20内的压力减小,并且缸体下室22内的压力增大。因此,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上方位移,所以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至少局部重叠。其结果,如在图2中用虚线箭头表示的那样,缸体下室22内的油32向缸体上室20流动,并且缸体下室22内的油32向环状室30流动。由此,由油32通过阻尼力产生装置16的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时的流通阻力,产生收缩行程的阻尼力。此外,虽然也由设置于分隔壁42的收缩行程用的阻尼力产生阀产生阻尼力,但是作为减震器10整体的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由阻尼力产生装置16产生的阻尼力确定。
尤其是,在减震器10的收缩行程,处于活塞14下降的过程时,活塞14的速度越高,缸体上室20内的压力与缸体下室22内的压力的压差越大。由此,活塞14的速度越高,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上方的位移量越大,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重叠面积越大。此外,在减震器10的收缩行程的后半行程中,若活塞14的下降速度降低,则缸体上室20内的压力与缸体下室22内的压力的压差减小,所以滑阀阀芯52相对于主体部14A向上方的位移量减小,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重叠面积也减小。
如上述的那样,与以往的减震器同样地,活塞14的速度越高,减震器10的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越大。另外,如前述的那样,通过由致动器90使阻尼力产生装置16的滑阀阀芯52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旋转,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重叠面积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重叠面积变化。由此,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减震器10的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系数变化,阻尼力变化,所以减震器10是阻尼力可变式减震器。
根据以上的说明可知,滑阀阀芯52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协作而作为通过缸体上室20内的压力与缸体下室22内的压力的压差被驱动的滑阀发挥功能。滑阀的开阀量、即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重叠面积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重叠面积由压差确定,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而变化。
接着,针对各种模式说明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位置关系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位置关系与减震器10的阻尼力特性之间的关系。
<第一模式>
(伸长行程=硬,收缩行程=软)(图11、图12)
图11是针对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硬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的第一模式示出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的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位置关系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图。
此外,在图11及与该图11同样的其他图中,实线箭头表示滑阀阀芯52下降时(伸长行程)的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的移动方向,虚线箭头表示滑阀阀芯52上升时(收缩行程)的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的移动方向。另外,在图11及与图11同样的其他图中,角度的数值表示以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的特定位置作为基准(角度0°)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的角度。而且,在图11及与该图11同样的其他图中图示的开口48、50、66及68的纵横比是例示,不限于图示的纵横比。
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66位于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的上方,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开口66在左端部的10°的范围与开口48相接,不重叠。若在伸长行程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向下方移动,则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移动,开口66的左端部与开口48重叠。活塞14的速度越高且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的移动量越大,则开口66的左端部与开口48的重叠面积越大。
另外,若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则在图11中观察,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开口66及48的重叠面积变化。尤其是,若从下方观察滑阀阀芯5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右方移动,则开口66及48的重叠面积减小,阻尼力变大。相反地,若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左方移动,则开口66及48的重叠面积增大,阻尼力变小。
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位于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的下方,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开口68在全长上都与开口50相接,不重叠。当在收缩行程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向上方移动,则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上方移动,开口68在全长上都与开口50重叠。活塞14的速度越高且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上方的移动量越大,则开口68与开口50的重叠面积越大。
另外,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在图11中观察,即使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如果旋转角度为5°以下,则开口68维持在全长上与开口50重叠的状态。由此,开口68及50的重叠面积不变化,所以即使滑阀阀芯52旋转,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也不变化。
由此,第一模式的阻尼力特性如图12所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大于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在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增大率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的增大率大。而且,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化,但是即使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也不变化。
<第二模式>
(伸长行程=软,收缩行程=软)(图13、图14)
图13是针对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的第二模式示出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的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位置关系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图。此外,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位置关系与上述的第一模式相同,所以省略这些位置关系的说明。
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位于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的上方,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开口66在全长上与开口48相接,不重叠。若在伸长行程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向下方移动,则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移动,开口66在全长都与开口48重叠。活塞14的速度越高,且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的向下方的移动量越大,则开口66与开口48的重叠面积越大。
另外,即使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在图13中观察,使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如果旋转角度为5°以下,则开口66维持在全长上都与开口48重叠的状态。由此,开口66及48的重叠面积不变化,所以即使滑阀阀芯52旋转,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也不变化。
由此,第二模式的阻尼力特性如图14所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与第一模式的收缩行程的阻尼力方向相反,但相对于活塞速度的变化,与第一模式的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同样地变化。此外,即使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也不变化。
<第三模式>
(伸长行程=软,收缩行程=硬)(图15、图16)
图15是针对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软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硬的第三模式示出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的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位置关系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图。
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位于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的下方,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开口68在右端部的10°的范围与开口50相接,不重叠。若在收缩行程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向上方移动,则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上方移动,开口68的右端部与开口50重叠。活塞14的速度越高,并且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上方的移动量越大,则开口68的右端部与开口50的重叠面积越大。
另外,若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则在图15观察,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开口68及50的重叠面积变化。尤其是,若从下方观察滑阀阀芯5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左方移动,则开口68及50的重叠面积减小,阻尼力变大。相反地,若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右方移动,则开口68及50的重叠面积增大,阻尼力变小。
由此,第三模式的阻尼力特性如图16所示。虽然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大于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在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的增大率比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增大率大。而且,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由此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变化,但是即使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也不变化。
此外,根据图11、图13及图15可知,第一至第三模式的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及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相互的角度关系相同。即,从下方观察滑阀阀芯52,若滑阀阀芯从第一模式的位置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55°,则各开口的位置关系从第一模式向第二模式变化。若滑阀阀芯从第二模式的位置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50°,则各开口的位置关系从第二模式向第三模式变化。进而,若滑阀阀芯从第三模式的位置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向逆时针方向旋转75°,则各开口的位置关系从第三模式向第一模式变化。
相反地,若滑阀阀芯从第一模式的位置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75°,则各开口的位置关系从第一模式向第三模式变化。若滑阀阀芯从第三模式的位置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50°,则各开口的位置关系从第三模式向第二模式变化。进而,若滑阀阀芯从第二模式的位置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向顺时针方向旋转55°,则各开口的位置关系从第二模式向第一模式变化。
<第四模式>
(伸长行程=硬,收缩行程=硬)(图17、图18)
图17是针对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硬的第四模式示出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的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位置关系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位置关系的例子的图。
在第四模式中,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的位置关系与上述的第一模式的它们的位置关系相同。由此,若在伸长行程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向下方移动,则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移动,开口66的右端部与开口48重叠。活塞14的速度越高,且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的移动量越大,则开口66的右端部与开口48的重叠面积越大。
另外,若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则在图17中观察,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开口66及48的重叠面积与第一模式的情况同样地变化。
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位于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的下方,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开口68在左端部的10°的范围与开口50相接,不重叠。若在收缩行程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向上方移动,则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上方移动,开口68的左端部与开口50重叠。活塞14的速度越高,且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上方的移动量越大,则开口68的左端部与开口50的重叠面积越大。
另外,若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在图17中观察,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在左右方向上移动,则开口68及50的重叠面积变化。尤其是,若从下方观察,滑阀阀芯52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右方移动,则开口68及50的重叠面积减小,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变大。相反地,若从下方观察滑阀阀芯52向逆时针方向旋转,开口68相对于开口50向左方移动,则开口68及50的重叠面积增大,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变小。此外,伴随着滑阀阀芯52的旋转的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变化与上述的第一模式相同。
由此,第四模式的阻尼力特性如图18所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分别与第一模式的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第三模式的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同样地增大。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由此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变化。但是,滑阀阀芯52的旋转方向与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的增减的关系与第三模式的关系相反。
接着,参照图19至图24,说明作为第一模式的变形例的第五至第七模式。此外,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为硬,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为软,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66的位置关系和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68的位置关系与图11所示的第一模式的关系相同,所以省略开口的位置关系的图示。
<第五模式>
(伸长行程=硬的变形1,收缩行程=软)(图19、图20)
图19是示出作为第一模式的第一变形例的第五模式的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的右端部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的左端部的局部放大图。开口6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大于开口48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开口66的左端部具有随着其下缘朝向左端而向逐渐远离开口48的方向倾斜的倾斜部66A。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倾斜部66A向上方与开口48隔开设置。
在第五模式中,即使在伸长行程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向下方移动,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移动,在其移动量小时,开口66的左端部也不与开口48重叠。若开口66的移动量变大,则开口66的左端部与开口48重叠。活塞14的速度越高且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的移动量越大,则开口66的左端部与开口48的重叠面积越大,但是重叠面积的增大率小于第一模式中的增大率。
由此,第五模式的阻尼力特性如图20所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伸长行程开始时的阻尼力大于0。在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增大率大于第一模式中的增大率。在第五模式中,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也变化。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与第一模式中的特性相同。
<第六模式>
(伸长行程=硬的变形2,收缩行程=软)(图21、图22)
图21是示出作为第一模式的第二变形例的第六模式的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的右端部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的左端部的局部放大图。在第六模式中,开口6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也大于开口48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开口66的左端部具有:倾斜部66A,其下缘随着朝向左端而向逐渐远离开口48的方向倾斜;及带状部66B,位于比倾斜部靠前端侧的位置且上下方向的宽度小于倾斜部。倾斜部66A及带状部66B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向上方与开口48隔开设置。
在第六模式中,即使在伸长行程时滑阀阀芯52相对于活塞14的主体部14A向下方移动,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移动,在其移动量小时,开口66的左端部也不与开口48重叠。若开口66的移动量变大,则开口66的倾斜部66A与开口48重叠,若开口66的移动量进一步变大,则开口66的倾斜部66A与开口48的重叠量增大。若开口66的移动量进一步变大,则带状部66B也与开口48重叠。
活塞14的速度越高且开口66相对于开口48向下方的移动量越大,则开口66的左端部与开口48的重叠面积越大,但开口66的倾斜部66A与开口48重叠时的重叠面积的增大率小于第一模式中的增大率。此外,若开口66向在图21中用虚线表示的位置的下方移动,则重叠面积的增大率增大,若开口66向在图21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的下方移动,则与第一模式中的增大率相同。
由此,第六模式的阻尼力特性如图22所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增大,但是伸长行程开始时的阻尼力大于0。在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的增大率大于第一模式中的增大率。在图22中,点Pa及点Pb分别表示在开口66处于在图21中用虚线及双点划线表示的位置时的阻尼力。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与第一模式的特性相同。此外,虽然在图22中未示出,但是在第六模式中,也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由此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变化。
<第七模式>
(伸长行程=硬的变形3,收缩行程=软)(图23、图24)
图23是示出作为第一模式的第三变形例的第七模式的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的右端部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的左端部的局部放大图。在第七模式中,开口66的上下方向的宽度也大于开口48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开口66的左端部也与第六模式的开口66的左端部同样地构成。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还具有固定节流孔66C。倾斜部66A及带状部66B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且标准的旋转位置时,向上方与开口48隔开设置,但是固定节流孔66C与滑阀阀芯52的位置无关地始终与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重叠。
在第七模式中,由于固定节流孔66C始终与开口48重叠,所以在活塞速度极微小的区域,随着活塞速度增大,阻尼力增大,并且阻尼力的增大率逐渐增大。因此,在活塞速度极微小的区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朝向下凸。若活塞速度进一步增大,则开口66的左端部与开口48重叠,所以在比活塞速度极微小的区域大的区域,阻尼力特性的曲线成为与第六模式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同样。收缩行程的阻尼力特性与第一模式中的特性相同。
此外,第五至第七模式的任意的开口66的构造可以应用于第三模式的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的右端部,也可以应用于第四模式的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66的右端部及/或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的左端部。而且,在第六及第七模式中,带状部66B的上下方向的宽度可以与倾斜部66A的前端的上下方向的宽度相同。换言之,可以在倾斜部66A与带状部66B之间没有上下方向的宽度的阶梯差。
<与以往的减震器的阻尼力特性的不同>
在以往的一般的减震器中,在设置于活塞的阻尼力产生装置上设置有节流孔,在活塞速度为0时,缸体上室及缸体下室也处于通过节流孔而相互连接的状态。在活塞速度小且阻尼力产生阀处于闭阀状态时,油通过节流孔而在缸体上室与缸体下室之间流通,利用油通过节流孔时的流通阻力产生阻尼力。
将通过节流孔的油的流量设为Q,将流量系数设为c,将节流孔的截面积设为A。将缸体上室与缸体下室之间的压差设为ΔP,将油的密度设为ρ。如众所周知的那样,油的流量Q由下述的式(1)表示,所以压差ΔP由下述的式(2)表示。
Figure GDA0003166742390000251
Figure GDA0003166742390000252
根据式(2)可知,压差ΔP是油的流量Q的二次函数,若节流孔的截面积A变化,则压差ΔP变化。阻尼力与压差ΔP成比例,活塞速度与油的流量Q成比例。由此,阻尼力是活塞速度的二次函数,所以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阻尼力的增大率在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另外,若节流孔的截面积A变化,则阻尼力变化。
因此,活塞速度低的区域的以往的减震器的阻尼力特性为在图25所示的特性。根据图25可知,在活塞速度为如Vp1那样在低的区域中也为大的值时,通过由致动器使节流孔的截面积A变化,由此能够使阻尼力发生比较大的变化。但是,在活塞速度为如Vp2那样在低的区域中也为小的值时,即使由致动器使节流孔的截面积A变化,也不能有效地使阻尼力变化。这在活塞速度低的区域利用油通过节流孔时的流通阻力产生阻尼力的前述的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减震器中也是同样的。
相对于此,在本发明的减震器10中,根据图12等的阻尼力特性的曲线图可知,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阻尼力的增大率除了第七模式以外,在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
将两个开口的相互重叠的区域的周向长度设为b,将轴线方向的长度设为x。将按压滑阀阀芯52的压缩螺旋弹簧54及56的弹簧常数设为k,将滑阀阀芯52的受压面积设为S。作为节流孔发挥功能的两个开口的重叠区域的面积,即节流孔的截面积A由下述的式(3)表示,根据作用于滑阀阀芯52的上下方向的力的平衡,下述的式(4)成立。
A=bx…(3)
kx=SΔP…(4)
通过将式(4)的x代入式(3),得到下述的式(5),所以油的流量Q由下述的式(6)表示。根据式(6),压差ΔP由下述的式(7)表示。
Figure GDA0003166742390000271
Figure GDA0003166742390000272
Figure GDA0003166742390000273
阻尼力与压差ΔP成比例,活塞速度与油的流量Q成比例,所以阻尼力与活塞速度的三分之二次方成比例。由此,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阻尼力的增大率在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另外,若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并且两个开口的相互重叠的区域的周向长度b变化,则阻尼力变化。
因此,在活塞速度低的区域的本发明的减震器的阻尼力特性是在图26所示的特性。根据图26可知,在活塞速度为如Vp2那样低的区域中的小的值时,也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而使长度b变化,由此能够使阻尼力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实施方式的效果>
根据以上说明可知,根据实施方式,即使滑阀阀芯52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以外的位置向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移动,滑阀阀芯也不落座于阀座构件。由此,不会产生阀构件等的落座音,能够使减震器产生阻尼力。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滑阀阀芯可以是一个,伴随着活塞14相对于缸体12的位移,一个滑阀阀芯52相对于筒状部14A位移,由此产生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另外,通过使一个滑阀阀芯52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旋转,关于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任一行程都能够使阻尼力变化。因此,由于不需要设置伸长行程用及收缩行程用的滑阀阀芯,所以与对在前述的专利文献2中记载的减震器的构造进行改进的情况相比,能够由简单的构造制造阻尼力可变式减震器。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根据图12、图14、图16、图18及图26可知,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的阻尼力比以往的减震器的阻尼力大,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的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阻尼力的增大率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减小。由此,如图25所示,关于以往的减震器,与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的阻尼力小,且伴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的阻尼力的增大率随着活塞速度的增大而逐渐增大的情况相比,能够有效地防止在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阻尼力不足。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根据图25和图26的比较可知,能够使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的阻尼力的变化比以往的减震器大,所以能够提高活塞速度的微小区域的阻尼力的可变效果。
另外,根据实施方式,仅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旋转,就能够使减震器的模式变化为第一至第三模式。在第一模式中,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硬,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在第二模式中,伸长行程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而且,在第三模式中,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软,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硬。由此,例如能够容易实现在如基于天棚阻尼理论的阻尼力的控制那样的阻尼力的控制中需要的第一至第三模式。另外,由于不需要针对每个模式设置第一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和第一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所以与针对每个模式设置各开口的情况相比,能够使阻尼力产生装置的构造简单化。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连结滑阀阀芯52的轴部52D和致动器90的输出轴92的连结装置96允许滑阀阀芯52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致动器90位移,但是阻止滑阀阀芯围绕相对运动轴线相对于致动器旋转。由此,不需要在滑阀阀芯52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位移时使致动器90与滑阀阀芯同步地沿相对运动轴线移动,所以能够将致动器的支承构造简单化,并且不需要驱动致动器的单元。
而且,根据实施方式,在滑阀阀芯52与作为一对弹性体的压缩螺旋弹簧54及56之间分别配置有推力轴承82及86。由此,滑阀阀芯能够实质上不受到由压缩螺旋弹簧产生的旋转方向的阻力地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旋转。因此,与在滑阀阀芯与压缩螺旋弹簧之间没有夹设推力轴承的情况相比,能够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围绕相对运动轴线顺畅地旋转。
尤其是,根据实施方式,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分别以相对于相对运动轴线18A在径向上隔开设置的排列各设置有两个。因此,与各开口分别仅设置一个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为了使模式变化为第一至第三模式所需的滑阀阀芯52的旋转角度。因此,能够使模式的变化需要的时间变短,提高模式变化的响应性,并且能够降低致动器90的消耗能量。
此外,主体部14A及滑阀阀芯52可以修正为各开口的数量分别各为一个,相反地,也可以修正为各开口的数量分别为3个以上。
而且,可以省略第一至第三模式的任一模式,减震器的模式变化为两个模式。
以上针对特定的实施方式详细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形成其他的各种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
例如,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除了第五至第七模式,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分别呈带状地在上述的角度范围延伸。但是,这些开口的形状、长度、延伸范围可以变更为上述的形状、长度、延伸范围以外的形状、长度、延伸范围。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的周向长度分别大于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的周向长度。但是,这些开口的周向长度的关系可以与实施方式中的关系相反。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48及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66不重叠,但是开口48及66可以重叠。同样地,在滑阀阀芯52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50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68不重叠,但是开口50及68也可以重叠。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连结装置96由设置于滑阀阀芯52的轴部52D的上端的平板状的连接部88和设置于致动器90的输出轴92且在两个平面与连接部88卡合的轭状的连接部94构成。但是,只要阻止滑阀阀芯52沿着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致动器90位移,但滑阀阀芯能够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相对于致动器旋转,连结装置96可以为本技术领域公知的任意构造。例如,可以是锯齿、平面部为一个的D形截面等。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减震器10是通过由致动器90使滑阀阀芯52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旋转而两个开口的重叠面积变化的阻尼力可变式减震器。但是,本发明的减震器的构造也可以应用于滑阀阀芯52不围绕相对运动轴线18A旋转的非阻尼力可变式减震器。
而且,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减震器10构成为双管式减震器,但是本发明的减震器也可以构成为单管式减震器。

Claims (11)

1.一种滑阀式减震器,包括:
缸体;
活塞,以能够沿轴线往复移动的方式与所述缸体嵌合,与所述缸体协作而形成第一缸体室及第二缸体室;及
阻尼力产生装置,在所述缸体内由所述活塞支承,
其中,
所述阻尼力产生装置包括:滑阀阀芯,以能够沿相对运动轴线往复移动的方式与设置于所述活塞的筒状部嵌合;及一对弹性体,沿所述相对运动轴线从两侧向相互靠近的方向按压所述滑阀阀芯,
所述筒状部具有:滑动接触部,具有比所述筒状部的其他部位大的外径且与所述缸体滑动接触;及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和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相对于所述滑动接触部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二缸体室一侧及所述第一缸体室一侧,
所述滑阀阀芯具有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及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所述滑阀阀芯与所述筒状部协作而形成与所述第二缸体室始终连通的第一内室和与所述第一缸体室始终连通的第二内室,
所述阻尼力产生装置构成为在伸长行程中,经由至少局部相互重叠的所述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一内室将所述第一缸体室及所述第二缸体室连通连接,利用工作液体通过所述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时的流通阻力产生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在收缩行程中,经由至少局部相互重叠的所述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内室将所述第一缸体室及所述第二缸体室连通连接,利用工作液体通过所述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时的流通阻力产生收缩行程的阻尼力,
所述阻尼力产生装置构成为当所述活塞沿所述轴线相对于所述缸体进行位移时,通过所述第一缸体室内及所述第二缸体室内的压力差使所述滑阀阀芯沿所述相对运动轴线相对于所述筒状部位移,由此使所述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重叠程度和所述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重叠程度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在所述一对弹性体对所述滑阀阀芯的按压力相同且所述滑阀阀芯相对于所述筒状部处于标准的往复移动位置时,所述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重叠程度和所述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重叠程度最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所述滑阀式减震器还包括致动器,该致动器使所述滑阀阀芯绕所述相对运动轴线相对于所述筒状部旋转,所述阻尼力产生装置构成为通过使所述滑阀阀芯相对于所述筒状部旋转,使所述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重叠程度和所述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重叠程度变化。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所述致动器通过连结装置与所述滑阀阀芯连结,所述连结装置构成为允许所述滑阀阀芯沿所述相对运动轴线相对于所述致动器位移,但阻止所述滑阀阀芯绕所述相对运动轴线相对于所述致动器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在所述滑阀阀芯与所述一对弹性体之间配置有推力轴承。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在所述滑阀阀芯与所述一对弹性体之间配置有推力轴承。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所述滑阀式减震器构成为,所述滑阀阀芯通过所述致动器而相对于所述筒状部旋转,所述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围绕所述相对运动轴线的位置关系和所述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围绕所述相对运动轴线的位置关系变化,由此阻尼力的模式能够变化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硬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的第一模式、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的第二模式以及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软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硬的第三模式中的至少两个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4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所述滑阀式减震器构成为,所述滑阀阀芯通过所述致动器而相对于所述筒状部旋转,所述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的围绕所述相对运动轴线的位置关系和所述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及所述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的围绕所述相对运动轴线的位置关系变化,由此阻尼力的模式能够变化为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硬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的第一模式、伸长行程的阻尼力及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软的第二模式以及伸长行程的阻尼力为软且收缩行程的阻尼力为硬的第三模式中的至少两个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所述筒状部具有分别相对于所述相对运动轴线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一对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所述滑阀阀芯具有分别相对于所述相对运动轴线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及一对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
10.根据权利要求4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所述筒状部具有分别相对于所述相对运动轴线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一对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所述滑阀阀芯具有分别相对于所述相对运动轴线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及一对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滑阀式减震器,其中,
所述筒状部具有分别相对于所述相对运动轴线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一伸长行程用开口及一对第一收缩行程用开口,所述滑阀阀芯具有分别相对于所述相对运动轴线沿径向隔开设置的一对第二伸长行程用开口及一对第二收缩行程用开口。
CN202010330638.7A 2019-04-26 2020-04-24 滑阀式减震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85313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86355 2019-04-26
JP2019086355A JP7054063B2 (ja) 2019-04-26 2019-04-26 スプール弁型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3133A CN111853133A (zh) 2020-10-30
CN111853133B true CN111853133B (zh) 2021-09-17

Family

ID=729226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0638.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1853133B (zh) 2019-04-26 2020-04-24 滑阀式减震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181164B2 (zh)
JP (1) JP7054063B2 (zh)
CN (1) CN11185313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112356B2 (ja) * 2019-03-04 2022-08-03 Kyb株式会社 緩衝器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1100358Y (zh) * 2007-08-31 2008-08-13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机车车辆用变阻尼油压减振器
CN101351656A (zh) * 2006-10-11 2009-01-2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器
DE102007054561A1 (de) * 2007-11-15 2009-05-20 Volkswagen Ag Zweirohrdämpfer mit ansteuerbarem Bypassventil
CN101796322A (zh) * 2007-06-21 2010-08-04 田纳科汽车营运公司 接合式泄放装置
CN101846152A (zh) * 2009-03-23 2010-09-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油压缓冲器
CN102537177A (zh) * 2010-12-28 2012-07-0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3939516A (zh) * 2009-10-06 2014-07-23 坦尼科汽车操作有限公司 具有数字阀的阻尼器
CN104776146A (zh) * 2014-01-10 2015-07-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吸震器
CN208057799U (zh) * 2018-03-08 2018-11-06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阻尼无级可调减振器
CN108884896A (zh) * 2016-09-27 2018-11-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阻尼力调节式减振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44115Y2 (zh) * 1984-12-25 1990-11-22
JPH0242224A (ja) * 1988-08-01 1990-02-13 Nhk Spring Co Ltd 気液圧式緩衝装置
US5129488A (en) * 1989-11-16 1992-07-14 Atsugi Unisia Corporation Vibration mode responsive variable damping force shock absorber with feature of automatic selection of damping mode depending upon vibration mode of vehicular body
JP2579989Y2 (ja) * 1990-07-23 1998-09-03 株式会社小松製作所 油圧バルブ操作装置
GB2250080B (en) * 1990-10-19 1994-08-17 Tokico Ltd Hydraulic shock absorber
JPH06147252A (ja) * 1992-09-18 1994-05-27 Tokico Ltd 油圧緩衝器
JPH07233840A (ja) 1994-02-22 1995-09-05 Unisia Jecs Corp 減衰力可変型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06292041A (ja) 2005-04-08 2006-10-26 Nissan Motor Co Ltd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US8235186B2 (en) * 2009-10-07 2012-08-07 Multimatic Inc. Hydraulic damper spool valve
US8800732B2 (en) * 2011-02-25 2014-08-12 Multimatic Inc. Hydraulic damper spool valve
JP2017180563A (ja) 2016-03-29 2017-10-05 日立オートモティブシステムズ株式会社 緩衝器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51656A (zh) * 2006-10-11 2009-01-21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1796322A (zh) * 2007-06-21 2010-08-04 田纳科汽车营运公司 接合式泄放装置
CN201100358Y (zh) * 2007-08-31 2008-08-13 中国南车集团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 机车车辆用变阻尼油压减振器
DE102007054561A1 (de) * 2007-11-15 2009-05-20 Volkswagen Ag Zweirohrdämpfer mit ansteuerbarem Bypassventil
CN101846152A (zh) * 2009-03-23 2010-09-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油压缓冲器
CN103939516A (zh) * 2009-10-06 2014-07-23 坦尼科汽车操作有限公司 具有数字阀的阻尼器
CN102537177A (zh) * 2010-12-28 2012-07-04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缓冲器
CN104776146A (zh) * 2014-01-10 2015-07-15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吸震器
CN108884896A (zh) * 2016-09-27 2018-11-23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阻尼力调节式减振器
CN208057799U (zh) * 2018-03-08 2018-11-06 西南交通大学 一种阻尼无级可调减振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53133A (zh) 2020-10-30
US20200340546A1 (en) 2020-10-29
JP2020180691A (ja) 2020-11-05
US11181164B2 (en) 2021-11-23
JP7054063B2 (ja) 2022-04-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49784B1 (ko) 완충기
US8590680B2 (en) Shock absorber
US8028813B2 (en) Shock absorber
CN111971485B (zh) 具有内部液压止动件的阻尼器
US20130048451A1 (en) Shock absorber
CN1867786A (zh) 与行程相关的阻尼
WO2021011332A1 (en) Damper with hydraulic end stop
CN111853133B (zh) 滑阀式减震器
CN1576640A (zh) 具有可变阻尼特性的减震器
US10995815B2 (en) Damper with flexible floating disc
US9657805B2 (en) Frequency sensitive shock absorber
JPH10339345A (ja) 液圧緩衝装置
US11305603B2 (en) Suspension system and vehicle
CN110273965B (zh) 与频率有关的减振器
JP3198843B2 (ja) 減衰力可変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2021156376A (ja) 緩衝器
JP7269899B2 (ja) 減衰力調整式緩衝器
US11796024B2 (en) Shock absorber
JPH0727166A (ja) 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の減衰力調整装置
JPH05263864A (ja) 減衰力可変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5399560B2 (ja) ダンパ
JPH053678U (ja) 減衰力可変型緩衝器
JPH07248038A (ja) 減衰力可変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H04219539A (ja) 減衰力可変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JPH0681881A (ja) 減衰力可変式ショックアブソー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917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