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829074B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829074B
CN111829074B CN202010748663.7A CN202010748663A CN111829074B CN 111829074 B CN111829074 B CN 111829074B CN 202010748663 A CN202010748663 A CN 202010748663A CN 111829074 B CN111829074 B CN 11182907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air
indoor
air inlet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4866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829074A (zh
Inventor
江晨钟
林晨
大森宏
何家基
刘和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dea Group Co Ltd, Guangdong Midea White Goods Technology Innovation Cent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Midea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48663.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82907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8290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90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8290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8290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9Ax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4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 F24F1/00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mounting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the floor; standing on the floo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shape of the heat exchangers or of parts thereof, e.g. of their fi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ing arrangemen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4Means for preventing or suppressing noise
    • F24F2013/247Active noise-suppress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Filters, Heat-Exchange Apparatuses, And Housings Of Air-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侧壁上具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沿第一方向,出风口位于第一进风口下方,壳体包括沉降腔,沉降腔位于第一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并与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室内换热器,设置在壳体内,室内换热器对应第一进风口设置,其中,室内换热器向背离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在运行制冷模式时,气流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内,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因此冷空气会下沉,并由出风口流出壳体之外,实现对环境的制冷,也即,本申请利用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制冷,不需要使用风机,使得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出风和无噪音的效果。

Description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家用电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室内机和一种空调器。
背景技术
目前,相关技术中,空调器通过风机将与蒸发器换热后的冷风送入室内,在房间温度趋于稳定时的平稳运行阶段,或者在用户睡眠时,风机仍然运行,会产生一定的噪音,降低用户的使用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空调室内机。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壳体的侧壁上具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沿第一方向,出风口位于第一进风口下方,壳体包括沉降腔,沉降腔位于第一进风口与出风口之间,并与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相连通;室内换热器,设置在壳体内,室内换热器对应第一进风口设置,其中,室内换热器向背离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包括壳体和设置在壳体内的室内换热器,壳体上设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其中,沿第一方向,出风口位于第一进风口下方,在运行制冷模式时,气流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内,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因此冷空气会下沉,并由出风口流出壳体之外,实现对环境的制冷,也即,本申请利用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制冷,一方面,不需要使用风机,避免了风机运行时的噪音,在用户睡眠时,或者在房间的温度区域稳定时,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另一方面,本申请提出的技术方案中,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制冷,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实现了无风感出风,即空调室内机具有无风感出风和无噪音的效果。
并且,室内换热器向背离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增大了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面积,提升了换热效率,并且,室内换热器向背离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弯曲,减少了室内换热器占用的空间,进而提升了自然对流的能力。
其中,沉降腔位于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内的气流,与室内换热器换热后,进入沉降腔,在沉降腔内形成一定的重力压头,具有一定的加速度,因此在重力压头的作用下,冷空气以较大的速度由出风口流出,以对室内环境降温,提升了制冷速度。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风机设于沉降腔内,风机的进口与沉降腔相连通,风机的出口与出风口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风机,风机设置在沉降腔内,通过风机能够提升出风速度,实现快速制冷或者快速制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加热件,加热件设置在沉降腔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加热件,通过加热件的设置能够提升空调室内机制热时的制热效率,满足用户的制热需求。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第一方向,沉降腔的高度小于室内换热器的高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室内气流的流动较平稳,比如用户睡眠时,外界环境对出风口气流的干扰较小,因此可以通过缩减沉降腔的高度,来提高制冷量。
可以理解的是,沉降腔的高度决定空调室内机的风压,沉降腔的高度越高,则空调室内机的抗压、抗干扰能力越强,因此,当室内气流的扰动较小时,不需要由出风口流出的气流具有太大的风压,因此可适当减小沉降腔的高度,以增大制冷量。相应地,当室内气流的流动较为剧烈时,或者出风口的风阻较大时,需要增大重力压头的压力以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室内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沿第一方向,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投影,在得到的投影面内,任一换热管的投影呈弧形,且换热管向背离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多个翅片,多个翅片沿第二方向分布,多个翅片套设在换热管上;其中,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为换热管的弯曲方向,相邻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与任一翅片的宽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0.6,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之比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室内换热器的弧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π。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换热器包括多个换热管和多个翅片,翅片套设在换热管上,提升了换热管的换热效率,其中,换热管沿第一方向,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呈弧形,在增加换热面积的同时,还减少了室内换热器的占用空间。翅片沿第一方向设置,在室内换热器制冷时,冷凝水能够沿翅片向下流动,并且,气流能够沿翅片的间隙向下流动,减少了对气流流动的阻力,提升了气流流出的速度,进而提升了制冷量。多个换热管沿第一方向并列分布,翅片沿第二方向分布,也即将室内换热器沿竖直方向布置,使其占用竖直空间,进而减少了室内换热器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空间,提升了自然对流的能力。
其中,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为换热管的弯曲方向,从而在空调室内机制冷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冷空气沿竖直方向下沉,由出风口排出,实现自然对流,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翅片沿换热管的弯曲方向分布,在增加了换热面积的同时,还减少了翅片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通过将相邻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与任一翅片的宽度之比设置为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0.6,有利于增大经室内换热器换热前后的温度差,可以有效提升自然对流效果,提升空调室内机的性能。将相邻两个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翅片之间的间距之比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又保证了过流速度,降低风阻。室内换热器的弯曲弧度可依实际放置位置设置,以提升空调室内机的适应性。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器,第一换热器对应第一进风口设置,且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向背离出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第一换热器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换热器,第二换热器对应第一进风口设置,且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向背离出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第二换热器沿第一方向设置,且沿第一方向,第二换热器位于第一换热器下方;其中,沿第一方向,壳体的顶部设有第二进风口,且沿第一方向,向壳体的顶部投影,在得到的投影面内,第二进风口位于第一换热器所在的投影区域内。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换热器由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两部分拼接而成,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进风口对应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设置,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换热后流向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第二进风口对应第第一换热器设置,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与第一换热器换热后流向出风口,也即,同时利用第一进风口和第二进风口进风,显著增加了进风量,进而提升了出风量。其中,第一换热器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使得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与第一换热器充分接触,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第二进风口覆盖第一换热器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使得进入壳体内的气流能够与第一换热器充分接触,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均能与第一换热器换热,提升了换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的同一翅片上相邻两个管孔中心的连线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5°。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第一换热器倾斜的角度过大会使冷凝水直接滴落,而不能沿翅片流下,影响冷凝水的收集,第一换热器的倾斜角度过小会减少第一换热器与由第二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的换热面积,因此将第一换热器的倾斜角度设计成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5°,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又能够保证冷凝水沿翅片流下,便于冷凝水的收集。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第一换热器与第二换热器之间具有缺口;壳体设有挡板,挡板位于第一进风口处,且挡板遮挡缺口。
在该技术方案中,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拼接成室内换热器,由于第一换热器倾斜设置,且两者均为弯曲设置的,因此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之间具有缺口,在缺口处设置挡板,能够避免未经过室内换热器换热的气流直接由该缺口经壳体内部通道流向出风口,影响制冷或制热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室内换热器包括以下任一种:翅片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吹胀式换热器。
在该技术方案中,室内换热器的种类可以具有多种,比如翅片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吹胀式换热器中的任一种均可,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接水槽,接水槽与壳体的内侧壁相连接,沿第一方向,接水槽位于室内换热器的底部,且接水槽的部分外壁面与壳体的部分内壁面限定出过流通道;其中,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排水口,接水槽与排水口相连通。
在该技术方案中,空调室内机还包括接水槽,接水槽设置在室内换热器的底部,冷凝水能够沿翅片流入接水槽,进而由排水口流出,其中,接水槽的部分外壁面与壳体的部分内壁面限定出过流通道,以供气流流通。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壳体呈扇形;扇形的弧线所在的侧壁为弧面,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设于弧面上,弧面的弧度与室内换热器的弧度相同;其中,扇形的半径小于或等于350mm,扇形的圆心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该技术方案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壳体呈扇形,从而可将空调室内机放置在墙角等角落,减少其占用的空间,扇形具有弧线,弧线所在的侧壁为弧面,将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设置在弧面上,增大了第一进风口的进风面积和出风口的出风面积。扇形的半径过大会增加壳体的占用空间,因此将扇形的半径设计为小于或等于350mm,减小空调室内机的占用空间。扇形的圆心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充分利用房间内的角落空间,使得空调室内机的布置更加合理。壳体的弧面的弧度,与室内换热器的弧度相同,通过该设置,提升了由第一进风口进入壳体的气流与室内换热器的换热面积。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壳体还包括:本体,本体限定出空腔,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本体上;风道,风道与本体滑动连接,出风口设于风道上,风道相对于本体滑动以调节出风口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在该技术方案中,壳体还包括本体和风道,风道与本体滑动连接,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本体上,出风口设置风道上,从而出风口的高度可调,以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需求。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提出的空调室内机,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室内机构成换热流路。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任一技术方案提出的空调室内机,因此具有空调室内机的全部有益效果。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元件,压缩机、室外换热器、节流元件、室内换热器构成换热流路。
在该技术方案中,压缩机、室内换热器、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件构成换热流路,以实现室内换热器的制冷或制热。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空调室内机并联连接;其中,多个空调室内机并联连接后与节流元件串联连接,或节流元件的数量为多个,任一空调室外机与对应的节流元件串联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空调室内机并联连接,实现为多个空间制冷或制热,其中,多个空调室内机可以并联连接后通过节流元件节流,也可分别节流后并联连接。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换热流路,第一换热流路包括泵体和室内换热器,泵体和室内换热器串联连接;第二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包括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件,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节流元件串联连接;中间换热器,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在中间换热器内换热。
在该技术方案中,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空调室内机与泵体构成第一换热流路,空调室外机与压缩机构成室外换热流路,两者在中间换热器内换热,在该系统中,可以利用水作为冷却介质。
在上述任一技术方案中,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空调室内机并联连接后与泵体串联连接;其中,空调器还包括多个控制阀,任一空调室内机与对应的控制阀串联连接。
在该技术方案中,多个空调室内机并联,实现对多个空间的制冷或制热,其中,每个空调室内机均串联一个控制阀,用于控制控制阀所在流路的通断,并能够调节水的流量。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6示出了图5中C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图7中D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9示出了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0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1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2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3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4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器的又一结构示意图;
图15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室内布置图;
图16示出了本发明另一个实施例的空调室内机的另一室内布置图。
其中,图1至图1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空调室内机,102壳体,1020第一进风口,1022出风口,1024沉降腔,1026第二进风口,104室内换热器,1040换热管,1042翅片,1044第一换热器,1046第二换热器,106风机,108滑轨,110缺口,112排水口,114本体,116风道,200压缩机,300室外换热器,400节流元件,500泵体,600中间换热器,700控制阀,800房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16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所述的空调室内机100和空调器。
实施例一:
如图1、图2和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2和室内换热器104,室内换热器104设置在壳体102内。
具体地,壳体102的侧壁上具有第一进风口1020和出风口1022,沿第一方向,出风口1022位于第一进风口1020下方,壳体102包括:沉降腔1024,沉降腔1024位于第一进风口1020与出风口1022之间,并与第一进风口1020和出风口1022相连通;室内换热器104对应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其中,室内换热器104向背离第一进风口1020的方向弯曲设置。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2和设置在壳体102内的室内换热器104,壳体102上设有第一进风口1020和出风口1022,其中,沿第一方向,出风口1022位于第一进风口1020下方,在运行制冷模式时,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内,与室内换热器104换热后,由于冷空气密度较大,因此冷空气会下沉,因此与室内换热器104换热后的冷空气会下沉至位于下方的出风口1022,并由出风口1022流出壳体102之外,实现对环境的制冷,也即,本申请利用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制冷,一方面,不需要使用风机106,避免了风机106运行时的噪音,在用户睡眠时,或者在房间的温度区域稳定时,提高用户的使用舒适度;另一方面,本申请提出的实施例中,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制冷,避免冷风直吹用户,实现了无风感出风,即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无风感出风和无噪音的效果。
并且,室内换热器104向背离第一进风口1020的方向弯曲设置,增大了室内换热器104的换热面积,提升了换热效率,并且,室内换热器104向背离第一进风口1020的方向弯曲,减少了室内换热器104占用的空间,进而提升了自然对流的能力。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00能够对室内制冷,也能够对室内制热,在空调室内机100对室内制冷时,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内,与室内换热器104换热后,由于冷空气的重力较大,因此在重力的作用下,冷空气向下运动至出风口1022,由出风口1022流出壳体102,通过自然对流的形式实现对室内环境制冷;在空调室内机100对室内制热时,可增加风机106,使与室内换热器104换热后的气流由位于下方的出风口1022排出,对室内环境制热。
具体地,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方向为图中箭头A所示的方向,进一步地,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
进一步地,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室内换热器104的截面呈弧形。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2还包括沉降腔1024,沉降腔1024位于第一进风口1020和出风口1022之间,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内的气流,与室内换热器104换热后,进入沉降腔1024,在沉降腔1024内形成一定的重力压头,具有一定的加速度,因此在重力压头的作用下,冷空气以较大的速度由出风口1022流出,以对室内环境降温,提升了制冷速度。
需要说明的是,室内换热器104对应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也即空气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内,并且室内换热器104能够与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内的空气进行换热。
实施例二: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风机106,风机106设于沉降腔1024内,风机106的进口与沉降腔1024相连通,风机106的出口与出风口1022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风机106,风机106设置在沉降腔1024内,通过风机106能够提升出风速度,实现快速制冷或者快速制热。
具体地,风机106具有进口和出口,进口与沉降腔1024连通,出口与出风口1022连通,使得风机106能够向出风口1022排风,增加气流的流动速度。
进一步地,风机106设置在沉降腔1024的底部,沉降腔1024最底部的气流压头最大,将风机106设置在此处能够降低对自然对流的影响。
进一步地,风机106为轴流风机106。
具体地,可在睡眠等情况下需要无风感时,关闭风机106,仅通过自然对流的方式实现出风,在需要快速制冷时,开启风机106,提高出风速度。
实施例三: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二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加热件,加热件设置在沉降腔1024内。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加热件,通过加热件的设置能够提升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的制热效率,满足用户的制热需求。
进一步地,加热件可设置在沉降腔1024的面板的壁面上。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沿第一方向,沉降腔1024的高度H2小于室内换热器104的高度H1。
在该实施例中,在室内气流的流动较平稳,比如用户睡眠时,外界环境对出风口1022气流的干扰较小,因此可以通过缩减沉降腔1024的高度,来提高制冷量。
可以理解的是,沉降腔1024的高度决定空调室内机100的风压,沉降腔1024的高度越高,则空调室内机100的抗压、抗干扰能力越强,因此,当室内气流的扰动较小时,不需要由出风口1022流出的气流具有太大的风压,因此可适当减小沉降腔1024的高度,以增大制冷量。相应地,当室内气流的流动较为剧烈时,或者出风口1022的风阻较大时,需要增大重力压头的压力以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
实施例四:
如图1至图3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室内换热器104包括:多个换热管1040和多个翅片1042。
具体地,沿第一方向,向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投影,在得到的投影面内,任一换热管1040的投影呈弧形,且换热管1040向背离第一进风口1020的方向弯曲设置;多个翅片1042沿第二方向分布,多个翅片1042套设在换热管1040上,翅片1042沿第一方向设置。
在该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04由一个整体的换热器构成,室内换热器104包括换热管1040和翅片1042,翅片1042套设在换热管1040上,提升了换热管1040的换热效率,其中,换热管1040沿第一方向,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内的正投影呈弧形,在增加换热面积的同时,还减少了室内换热器104的占用空间。
进一步地,翅片1042沿第一方向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04制冷时,冷凝水能够沿翅片1042向下流动,并且,气流能够沿翅片1042的间隙向下流动,减少了对气流流动的阻力,提升了气流流出的速度,进而提升了制冷量。
进一步地,多个换热管1040沿第一方向并列分布,翅片1042沿第二方向分布,也即将室内换热器104沿竖直方向布置,使其占用竖直空间,进而减少了室内换热器104在竖直方向的投影空间,提升了自然对流的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7所示,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也即图1中的箭头A所示方向;第二方向为换热管1040的弯曲方向,也即图1和图7中箭头B所示方向。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第二方向为换热管1040的弯曲方向,从而在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在重力的作用下,冷空气沿竖直方向下沉,由出风口1022排出,实现自然对流,提升用户的使用舒适性;翅片1042沿换热管1040的弯曲方向分布,在增加了换热面积的同时,还减少了翅片1042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8所示,相邻两个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L1,与任一翅片1042的宽度L2之比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0.6。
在该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置,有利于增大经室内换热器104换热前后的温度差,可以有效提升自然对流效果,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性能。
进一步地,相邻两个换热管1040之间的间距L3,与相邻两个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L1之比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
在该实施例中,相邻换热管1040之间的间距L3,与相邻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L1之比过小,会减小气流流过的速度;相邻换热管1040之间的间距L3,与相邻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L1之比过大则会降低换热效率,因此将相邻两个换热管1040之间的间距L3,与相邻两个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L1之比设置为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又保证了过流速度,降低风阻。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104的相邻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与图8所示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104的相邻两个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相同,图2所示实施例的室内换热器104的相邻换热管1040之间的间距与图8所示实施例的相邻换热管1040之间的间距相同,图2所示实施例的翅片1042的宽度与图8所示实施例的翅片1042的宽度相同。
进一步地,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室内换热器104的弧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π。
在该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04的弯曲弧度可依实际放置位置设置,以提升空调室内机100的适应性。
具体地,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室内换热器104的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弧形,相应地,壳体10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形,从而可将空调室内机100放置在墙角处,减少室内空调器的占用空间。
当然,也可以将室内换热器104设计为圆环形,相应地,壳体102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呈圆形,从而可将其挂置在屋顶中部。
实施例五:
如图4和图5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室内换热器104包括:第一换热器1044,第一换热器1044对应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且第一换热器1044的换热管1040向背离出风口1022的方向弯曲设置,第一换热器1044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第二换热器1046,第二换热器1046对应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且第二换热器1046的换热管1040向背离出风口1022的方向弯曲设置,第二换热器1046沿第一方向设置,且沿第一方向,第二换热器1046位于第一换热器1044下方;其中,沿第一方向,壳体102的顶部设有第二进风口1026,且沿第一方向,向壳体102的顶部投影,在得到的投影面内,第二进风口1026位于第一换热器1044所在的投影区域内。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4和图5所示,室内换热器104由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两部分拼接而成,在第二方向上,第一进风口1020对应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设置,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的气流经过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换热后流向出风口1022;如图7所示,在第一方向上,第二进风口1026对应第第一换热器1044设置,由第二进风口1026进入壳体102的气流与第一换热器1044换热后流向出风口1022,也即,同时利用第一进风口1020和第二进风口1026进风,显著增加了进风量,进而提升了出风量。其中,第一换热器1044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使得由第二进风口1026进入壳体102的气流与第一换热器1044充分接触,增大了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
具体地,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均向背离第一进风口1020的方向弯曲,也即两者同时向壳体102内部弯曲,增大了换热面积,提升了换热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换热器1044对应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也即,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内的空气,至少一部分能够流向第一换热器1044,并与第一换热器1044换热后流向出风口1022,也即第一换热器1044位于由第一进风口1022进入壳体102的空气的流动路径上,以实现第一换热器1044对空气的换热。同样地,第二换热器1046对应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也即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内的空气,至少一部分能够流向第二换热器1046,并与第二换热器1046换热后流向出风口1022,也即第二换热器1046位于由第一进风口1022进入壳体102的空气的流动路径上,以实现对空气的换热,由此,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均设置在由第一进风口1022进入壳体102的空气的流动路径上,并能够与空气进行换热。
如图7所示,第二进风口1026覆盖第一换热器1044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平面上的投影,使得进入壳体102内的气流能够与第一换热器1044充分接触,由第二进风口1026进入壳体102的气流均能与第一换热器1044换热,提升了换热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器1044的同一翅片1042上相邻两个管孔中心的连线与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α1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5°。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044相对于第一方向倾斜设置,第一换热器1044倾斜的角度α1过大会使冷凝水直接滴落,而不能沿翅片1042流下,影响冷凝水的收集,第一换热器1044的倾斜角度α1过小会减少第一换热器1044与由第二进风口1026进入壳体102的气流的换热面积,因此将第一换热器1044的倾斜角度α1设计成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5°,既保证了换热效率,又能够保证冷凝水沿翅片1042流下,便于冷凝水的收集。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换热器1044上具有多个翅片1042,翅片1042上设有管孔,用于设置换热管1040,同一翅片1042上的相邻两个管孔之间的中心的连线也即第一换热器1044上的翅片1042的延伸方向。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第一换热器1044与第二换热器1046之间具有缺口110;壳体102设有挡板,挡板位于第一进风口1020处,且挡板遮挡缺口110。
在该实施例中,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拼接成室内换热器104,由于第一换热器1044倾斜设置,且两者均为弯曲设置的,因此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之间具有缺口110,在缺口110处设置挡板,能够避免未经过室内换热器104换热的气流直接由该缺口110经壳体102内部通道流向出风口1022,影响制冷或制热效果。
实施例六: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室内换热器104包括以下任一种:翅片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吹胀式换热器。
在该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104的种类可以具有多种,比如翅片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吹胀式换热器中的任一种均可,可依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接水槽,接水槽与壳体102的内侧壁相连接,沿第一方向,接水槽位于室内换热器104的底部,且接水槽的部分外壁面与壳体102的部分内壁面限定出过流通道;其中,壳体102的侧壁上设有排水口112,接水槽与排水口112相连通。
在该实施例中,空调室内机100还包括接水槽,接水槽设置在室内换热器104的底部,冷凝水能够沿翅片1042流入接水槽,进而由排水口112流出,其中,接水槽的部分外壁面与壳体102的部分内壁面限定出过流通道,以供气流流通。
实施例七: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7所示,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壳体102呈扇形;其中,扇形的弧线所在的侧壁为弧面,第一进风口1020和出风口1022设于弧面上,弧面的弧度与室内换热器104的弧度相同。
在该实施例中,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壳体102呈扇形,从而可将空调室内机100放置在墙角等角落,减少其占用的空间,扇形具有弧线,弧线所在的侧壁为弧面,将第一进风口1020和出风口1022设置在弧面上,增大了第一进风口1020的进风面积和出风口1022的出风面积。壳体102的弧面的弧度,与室内换热器104的弧度相同,通过该设置,提升了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壳体102的气流与室内换热器104的换热面积。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7所示,扇形的半径R小于或等于350mm。
在该实施例中,扇形的半径R过大会增加壳体102的占用空间,因此将扇形的半径R设计为小于或等于350mm,减小空调室内机100的占用空间。
具体地,扇形的半径R大于或等于100mm,且小于或等于350mm。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7所示,扇形的圆心角α2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在该实施例中,扇形的圆心角α2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充分利用房间内的角落空间,使得空调室内机100的布置更加合理。
具体地,扇形的圆心角α2等于90°,此时壳体102的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形,适用于正方墙角的布置。
实施例八: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如图2、图5和图9所示,壳体102还包括:本体114,本体114限定出空腔,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在本体114上;风道116,风道116与本体114滑动连接,出风口1022设于风道116上,风道116相对于本体114滑动以调节出风口1022在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在该实施例中,壳体102还包括本体114和风道116,风道116与本体114滑动连接,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在本体114上,出风口1022设置风道116上,从而出风口1022的高度可调,以适应不同身高人群的需求。
具体地,如图9所示,风道116通过滑轨108与本体114滑动连接。
进一步地,出风口1022的长度大于或等于人体的高度,沿第一方向,当空调室内机固定后,出风口1022最顶端的位置应高于人体高度,以保证人体位于自然制冷舒适区域内,也就是,H1+H2小于或等于屋顶高度与人体高度之差。
实施例九:
如图1至图9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室内机100,空调室内机100包括壳体102和设置在壳体102内的室内换热器104,壳体102的侧壁上具有相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020和出风口1022,沿第一方向,出风口1022位于第一进风口1020下方;室内换热器104对应第一进风口1020设置,其中,室内换热器104向背离第一进风口1020的方向弯曲设置。本发明提出的实施例在不需要风机106的情况下,通过自然对流即可满足正常制冷需求,解决了相关技术中风感差、风机106噪音明显的问题,同时由于无风机106及空气穿流式设计,使得翅片1042及整机结构更加简单,方便拆装及清理。
同时,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室内换热器104的截面呈弧形,增加了换热面积,提高了制冷量,还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占用墙角的竖直高度空间,减少投影空间来提升自然对流能力。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7所示,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中,壳体102呈扇形。
具体地,如图7所示,壳体102的截面中,扇形的半径R小于或等于350mm,当用于墙角布置时,沿第二方向,扇形的圆心角α2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进一步地,如图9所示,第一进风口1020与出风口1022之间设有沉降腔1024。其中,室内的气流通过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空调室内机100,与室内换热器104进行换热,由于低温空气的密度较大,因此低温空气在重力的作用下能够下沉至沉降腔1024,从而形成一定的重力压头,在此压头的作用下冷气以较大的速度由出风口1022流出,对室内进行降温。由于此过程为纯自然对流过程,无风机106运行且冷气自然弥漫,使得空调室内机100具有无风感出风和无噪音的效果。
进一步地,沉降腔1024的最底端设有风机106,在提高出风速度的同时,还减小了对自然对流的影响。
具体地,当空调室内机100制热时,气流由第一进风口1020进入,在风机106的作用下,经换热后由出风口1022排出,考虑到冬天制热需求较大,可于沉降腔1024的外表面设置加热件,也即在室内换热器104与出风口1022间的面板区域可定制成辐射制热区域,采用电辅热来提升制热舒适性,满足冬季制热需求。
进一步地,室内换热器104为翅片1042式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或吹胀式换热器中的一种。
具体地,如图8所示,室内换热器104包括换热管1040和翅片1042,相邻两个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L1与翅片1042的宽度L2之比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0.6;相邻换热管1040之间的间距L3与相邻翅片1042之间的间距L1之比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换热管1040沿管长方向弯曲,也即沿第二方向弯曲,弯曲的角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60°;具体地,弯曲的角度等于90°时,室内换热器104的截面呈四分之一圆弧形,适用于布置在正方墙角处;弯曲的角度等于360°时,室内换热器104的截面呈圆环形,适用于在中央屋顶挂置。
进一步地,如图1至图3所示,室内换热器104由一个弯折呈弧形的换热器构成,该种情况下,第一进风口1020完全位于壳体102的弧面上,室内换热器104的弯曲角度与弧面的弯曲角度相同。
进一步地,如图1所示,室内换热器104的高度H1决定自然风的风量,H1越大进风面积越大,进风风量就越大。沉降腔1024的高度H2决定空调室内机100的风压,即为空调室内机100的抗压能力,H2越大则空调室内机100抗压抗干扰性能越强,其中,沉降腔1024的高度小于室内换热器104的高度,即当室内气流的流动较为稳定,如空调室内机100处于睡眠模式时,采用此设置方式能够得到较大的制冷量;当室内气流的流动较剧烈,或出风口1022的风阻较大时,要增大重力压头的压力以达到更好的出风效果,此时可适当增大沉降腔1024的高度。
进一步地,壳体102包括本体114和风道116,风道116通过滑轨108与上方的本体114相连,使得出风口1022的高度H3设为可调值,以满足不同身高人群的需要,其中,出风口1022的高度大于人体的高度,即空调室内机100的高度小于或等于房顶高度与人体高度之差。
进一步地,当空调室内机100制冷时,室内换热器104的温度较低,空气经过室内换热器104后逐渐会形成冷凝水,由于室内换热器104沿竖直方向放置,因此翅片1042为竖直方向,从而室内换热器104的翅片1042上的冷凝水会沿竖直方向向下滴落。为确保滴落的冷凝水能够全部被收集,在室内换热器104的下方设置接水槽,壳体102上设有排水口112,冷凝水经排水口112排出。
进一步地,如图4至图8所示,室内换热器104包括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沿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形成均为弧形,即室内换热器104由两块弯曲的换热器拼接而成,两块换热器同时向内弯曲,第一换热器1044倾斜布置,如图6所示,第一换热器1044的倾斜角度α1小于或等于35°,以保证冷凝水沿翅片1042正常滴落,如图7所示,可开放第一换热器1044在壳体102的顶面的投影区域作为第二进风口1026,同时利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的室内回风,显著增加自然对流进风量。第二换热器1046的布置方式与图2中的室内换热器104的布置方式相同。如图4和图5所示,由于两个换热器均为弧形曲面,因此第一换热器1044和第二换热器1046的交叉处会出现缺口110,此时应将第一进风口1020对应缺口110的部分设置挡板,以避免未经过室内换热器104冷却的热风灌入,影响制冷效果。
具体地,空调室内机100在室内的安置形式可采用壁挂式,也可以集成吊顶。多个空调室内机100在天花板上具有不同安装形式,如图15所示,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布置在房间800的各个角落,占据角落闲置扇形空间,此时室内换热器104呈弧形,如图16所示,空调室内机100也可以吊置在房间800的上方空间,此时室内换热器104呈环形。
实施例十: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空调室外机;和如第一方面任一项提出的空调室内机100,空调室外机与空调室内机100构成换热流路。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的空调器,因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室内机100,因此具有空调室内机100的全部有益效果。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空调室外机包括:压缩机200;室外换热器300;节流元件400,压缩机200、室外换热器300、节流元件400、室内换热器104构成换热流路。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200、室内换热器104、室外换热器300和节流元件400构成换热流路,以实现室内换热器104的制冷或制热。
实施例十一:
如图11和图12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九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空调室内机1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空调室内机100并联连接;其中,多个空调室内机100并联连接后与节流元件400串联连接,或节流元件400的数量为多个,任一空调室外机与对应的节流元件400串联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空调室内机100并联连接,实现为多个空间制冷或制热,其中,如图11所示,多个空调室内机100可以并联连接后通过节流元件400节流,如图12所示,多个空调室内机100也可分别节流后并联连接。
实施例十二:
如图13和图14所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包括上述实施例九限定的特征,以及进一步地: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换热流路,第一换热流路包括泵体500和室内换热器104,泵体500和室内换热器104串联连接;第二换热流路,第二换热流路包括压缩机200、室外换热器300和节流元件400,压缩机200、室外换热器300和节流元件400串联连接;中间换热器600,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在中间换热器600内换热。
在该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换热流路包括第一换热流路和第二换热流路,空调室内机100与泵体500构成第一换热流路,空调室外机与压缩机200构成室外换热流路,两者在中间换热器600内换热,在该系统中,可以利用水作为冷却介质。
进一步地,如图14所示,空调室内机100的数量为多个,多个空调室内机100并联连接后与泵体500串联连接;其中,空调器还包括多个控制阀700,任一空调室内机100与对应的控制阀700串联连接。
在该实施例中,多个空调室内机100并联,实现对多个空间的制冷或制热,其中,每个空调室内机100均串联一个控制阀700,用于控制控制阀700所在流路的通断,并能够调节水的流量。
在本发明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1)

1.一种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的侧壁上具有第一进风口和出风口,沿第一方向,所述出风口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下方,所述壳体包括沉降腔,所述沉降腔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与所述出风口之间,并与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相连通;
室内换热器,设置在所述壳体内,所述室内换热器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向背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
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
第一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且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向背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第一换热器相对于所述第一方向倾斜设置;
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二换热器对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且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向背离所述出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第二换热器沿所述第一方向设置,且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二换热器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下方;
其中,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壳体的顶部设有第二进风口,且沿所述第一方向,向所述壳体的顶部投影,在得到的投影面内,所述第二进风口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所在的投影区域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风机,所述风机设于所述沉降腔内,所述风机的进口与所述沉降腔相连通,所述风机的出口与所述出风口相连通;和/或
加热件,所述加热件设置在所述沉降腔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沉降腔的高度小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高度。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
多个换热管,沿所述第一方向,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平面内投影,在得到的投影面内,任一所述换热管的投影呈弧形,且所述换热管向背离所述第一进风口的方向弯曲设置;
多个翅片,所述多个翅片沿第二方向分布,所述多个翅片套设在所述换热管上;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为竖直方向,所述第二方向为所述换热管的弯曲方向,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与任一所述翅片的宽度之比大于或等于0.05,且小于或等于0.6,相邻两个所述换热管之间的间距,与相邻两个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之比大于或等于2,且小于或等于12,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中,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弧度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2π。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同一翅片上相邻两个管孔中心的连线与所述第一方向之间的夹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换热器与所述第二换热器之间具有缺口;
所述壳体设有挡板,所述挡板位于所述第一进风口处,且所述挡板遮挡所述缺口。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以下任一种:翅片换热器、微通道换热器、吹胀式换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室内机还包括:
接水槽,所述接水槽与所述壳体的内侧壁相连接,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接水槽位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底部,且所述接水槽的部分外壁面与所述壳体的部分内壁面限定出过流通道;
其中,所述壳体的侧壁上设有排水口,所述接水槽与所述排水口相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沿垂直于所述第一方向的截面中,所述壳体呈扇形;
所述扇形的弧线所在的侧壁为弧面,所述第一进风口和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弧面上,所述弧面的弧度与所述室内换热器的弧度相同;
其中,所述扇形的半径小于或等于350mm,所述扇形的圆心角大于0°,且小于或等于90°。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还包括:
本体,所述本体限定出空腔,所述第一进风口设置在所述本体上;
风道,所述风道与所述本体滑动连接,所述出风口设于所述风道上,所述风道相对于所述本体滑动以调节所述出风口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长度。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空调室外机;和
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室内机,所述空调室外机与所述空调室内机构成换热流路。
CN202010748663.7A 2020-07-30 2020-07-30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ctive CN1118290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8663.7A CN111829074B (zh) 2020-07-30 2020-07-30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8663.7A CN111829074B (zh) 2020-07-30 2020-07-30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29074A CN111829074A (zh) 2020-10-27
CN111829074B true CN111829074B (zh) 2022-03-18

Family

ID=729203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48663.7A Active CN111829074B (zh) 2020-07-30 2020-07-30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82907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20814A1 (zh) * 2020-12-11 2022-06-16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623500A (zh) * 2020-12-11 2022-06-14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N114623503A (zh) * 2020-12-11 2022-06-14 广东美的白色家电技术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69724Y (zh) * 2005-03-04 2006-04-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柜式多出风口空调器
CN206803343U (zh) * 2017-06-19 2017-12-2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332463U (zh) * 2018-06-13 2019-01-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973670U (zh) * 2012-12-20 2013-06-05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落地式空调室内机蒸发器及落地式空调室内机
CN205860311U (zh) * 2016-07-29 2017-01-04 昆山开思拓空调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采暖或制冷的自然对流空调末端装置
JP2018048784A (ja) * 2016-09-23 2018-03-29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8916993A (zh) * 2018-06-13 2018-11-30 海信(山东)空调有限公司 空调器以及空调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769724Y (zh) * 2005-03-04 2006-04-0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柜式多出风口空调器
CN206803343U (zh) * 2017-06-19 2017-12-26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及空调器
CN208332463U (zh) * 2018-06-13 2019-01-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829074A (zh) 2020-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829074B (zh)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US8286445B2 (en) Water-cooled air conditioner
CN209101416U (zh) 空调
CN208998188U (zh) 空调
CN211695347U (zh)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CN211695348U (zh)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CN214949402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1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KR20050012223A (ko) 전면 흡토출 방식의 공기조화기용 실외기
CN215001914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6243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15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00191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5808848U (zh) 空调器室内机
EP2096365B1 (en) Heat source unit installed inside building
CN211695349U (zh) 换热装置和冷媒循环系统
CN21265778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US20090170420A1 (en) Air handling unit
CN208579407U (zh) 风机盘管装置
CN214949401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112923547B (zh) 换热装置、冷媒循环系统和换热装置的出风控制方法
CN215808849U (zh) 空调器室内机
CN216159167U (zh) 空调室内机
CN113669789B (zh) 空调室内机及制冷系统
CN113124492B (zh) 空调室内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