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5904B - 二次电池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二次电池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85904B
CN111785904B CN202010690197.1A CN202010690197A CN111785904B CN 111785904 B CN111785904 B CN 111785904B CN 202010690197 A CN202010690197 A CN 202010690197A CN 111785904 B CN111785904 B CN 1117859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condary battery
tab
pole
support
pole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9019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85904A (zh
Inventor
李想
邢承友
王鹏
蔡如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90197.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859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859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59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859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859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5Cells or batteries with folded plate-lik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4Construction or manufacture in general
    • H01M10/0431Cells with wound or folded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47Lids or cov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30Preventing polarity revers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汽车。二次电池包括:顶盖;极柱,设置于所述顶盖;至少一个电极组件,其中至少一个电极组件中的每一个包括本体和多个从所述本体延伸出并层叠设置的极耳,所述本体由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共同卷绕形成;连接件,将所述极耳电连接到所述极柱;所述极耳从所述本体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出,所述极耳相对于高度方向弯折并被连接到所述连接件。

Description

二次电池及汽车
本申请是基于申请号为201810031647.9、申请日为2018年01月12日、申请人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发明名称为“二次电池及汽车”的发明提出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储能器件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二次电池及汽车。
背景技术
二次电池由于能量密度高,环境友好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移动电话,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装置。近年来,为了应对环境问题,汽油价格问题,以及能量存储问题,二次电池的应用已经快速扩展到油电混动汽车、电动汽车以及能量存储系统。
现有的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包括本体和连接于本体的极耳,本体通常卷绕而成多圈结构,在每圈中设置有两个极耳,这种结构的极耳在弯折后与二次电池的连接件连接时,极耳弯折会造成其端部错位,在最外侧的极耳相对于最内侧的极耳错位程度最大,且极耳的厚度越大,该错位程度越大,如果极耳设置的比较短,则可能导致最外侧的极耳与连接件无法连接,如果极耳设置的比较长,则可能造成弯折形成的最内侧的极耳的冗余度太大,易导致极耳与二次电池内的其它部件电连接,引起二次电池内部短路,造成安全事故。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及汽车,能够解决上述问题。
本申请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顶盖;极柱,设置于顶盖;至少一个电极组件,至少一个电极组件中的每一个包括本体和多个从本体延伸出的电导部,多个电导部层叠设置形成极耳,本体通过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第一极片和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共同卷绕形成;连接件,将极耳电连接到极柱;极耳从本体的沿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出,极耳相对于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弯折并被连接到连接件。
可选地,本体具有卷绕起始层,卷绕起始层为本体位于最内圈的极片的卷绕起始端部分,极耳从卷绕起始层的位于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出。
可选地,极耳包括与本体连接的本体连接部、与连接件连接的延伸部以及连接于本体连接部和延伸部之间的弯折部,延伸部沿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延伸,弯折部相对于延伸部弯折。
可选地,本体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极耳所在的一侧,第二侧为未设置极耳的一侧,弯折部和本体连接部位于同一侧。
可选地,至少一个电极组件包括沿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电极组件,两个电极组件的两个本体的第二侧相邻设置。
可选地,二次电池还包括设置于本体与延伸部之间的支撑件。
可选地,支撑件为条形结构,极耳绕过支撑件。
可选地,支撑件至少部分与本体贴合。
可选地,支撑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极柱相对设置,在支撑件的朝向顶盖的表面上,第一部分的边缘凸出于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本体贴合,极耳绕过第二部分。
可选地,支撑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第一部分与极柱相对设置,极耳绕过第二部分;在支撑件的沿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的一侧,第二部分凸出于第一部分。
可选地,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和导引部,导引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且相对支撑部弯折设置;支撑部贴合于延伸部,导引部贴合于弯折部。
可选地,所述导引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中间段和连接于所述中间段的倾斜段,导引部的所述倾斜段相对于中间段倾斜,倾斜段贴合于本体连接部。
可选地,支撑件各部分的最小厚度均为0.1mm~5mm;支撑件的杨氏弹性模量为1000MPa~10000MPa。
可选地,电导部的宽度与电导部的厚度的比值为100~5000。
本申请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本申请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达到以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极耳相对于高度方向弯折并被连接到连接件,可以提升空间利用率从而增大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同时,电极组件仅在本体的一侧设置有极耳,这样,在本体层叠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极耳的厚度明显减小,在弯折时,最内侧的电导部和最外侧的电导部的端部错位就得到减缓,使最外侧的电导部易于与连接件连接,且最内侧的电导部的冗余度也明显减小,避免电导部插入本体内部造成二次电池短路,从而降低了二次电池短路的风险,因此,这种二次电池装配时,电极组件与连接件易于连接,且能够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爆炸视图;
图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图;
图4为图3的局部视图;
图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另一个剖视图;
图6为图5的局部视图;
图7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中,连接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中,连接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中,支撑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中,支撑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中,支撑件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剖视图;
图12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爆炸视图;
图13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的另一种具体实施例的一个剖视图;
图14为图13的局部视图;
图15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中,支撑件的又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所提供的二次电池中,电极组件的一种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0-顶盖;
110-防爆孔;
120-注液孔;
200-壳体;
300-第一极柱;
400-第二极柱;
500-第一连接件;
510-极柱连接部;
520-极耳连接部;
530-过渡连接部;
600-第二连接件;
640-熔断部;
700-电极组件;
710-本体;
711-第一极片;
712-第二极片;
713-隔膜;
720-第一极耳;
721-本体连接部;
722-弯折部;
723-延伸部;
730-第二极耳;
740-卷绕起始层;
800-支撑件;
810-第一部分;
811-第一边缘;
812-第二边缘;
813-凹陷区;
814-保护结构容置区;
820-第三部分;
821-防爆阀孔;
830-第二部分;
840-通孔;
860-切口;
870-支撑部;
880-导引部;
881-中间段;
882-倾斜段;
900-保护结构。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其中,以图1所示的二次电池的放置位置为对象,并且以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为高度方向Z,以二次电池的长度方向为长度方向X,以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为厚度方向Y。
如图1-16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二次电池,包括顶盖100、极柱(如第一极柱300和第二极柱400)、电极组件700和连接件(如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极柱置于所述顶盖100;电极组件700包括本体710和多个从本体710延伸出的电导部,多个电导部层叠设置形成极耳(如第一极耳720和第二极耳730),本体710通过第一极片711、第二极片712以及位于第一极片711和第二极片712之间的隔膜713共同卷绕形成,如图16所示。连接件将极耳电连接到极柱。其中,极耳从本体710的沿厚度方向Y(该厚度方向Y即为本体7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出,极耳相对于高度方向Z弯折并被连接到连接件。
上述二次电池,电极组件700仅在本体710的一侧设置有极耳,这样,在本体710的层叠厚度相同的情况下,极耳的厚度明显减小,在弯折时,最内侧的电导部和最外侧的电导部的端部错位就得到减缓,使最外侧的电导部易于与连接件连接,最内侧的电导部的冗余度明显减小,降低了由于电导部冗余太长而在受到上方挤压力时,冗余的电导部可能插入本体内部造成二次电池短路的风险。因此,这种二次电池装配时,电极组件700与连接件易于连接,且能够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如图1-3所示,二次电池还包括壳体200,顶盖100盖合于壳体200的上方,电极组件700容纳于壳体200内。如图2所示,顶盖100设置有防爆孔110和注液孔120。上述极柱包括第一极柱300和第二极柱400,第一极柱300和第二极柱400分别设置于顶盖100的上方。连接件包括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极耳包括第一极耳720和第二极耳730,第一电导部自第一极片711沿上述高度方向Z的一侧延伸出,第二电导部自第二极片712沿上述高度方向Z的一侧延伸出,参考图16,第一极片711、第二极片712和隔膜713层叠卷绕,具体地,各卷绕层中,第一极片711延伸出的第一电导部相互层叠形成第一极耳720,第二极片712延伸出的第二电导部相互层叠形成第二极耳730,且各第一极耳720和各第二极耳730均从本体710的沿厚度方向Y(该厚度方向Y即为本体710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出。在二次电池组装时,如图3所示,第一极耳720通过第一连接件500与第一极柱300连接,第二极耳730通过第二连接件600与第二极柱400连接。
本体710具有卷绕起始层740,卷绕起始层740为本体710位于最内圈的极片的卷绕起始端部分,极耳从卷绕起始层740沿上述厚度方向Y的一侧延伸出,这样,位于最内层的电导部和位于最外层的电导部沿厚度方向Y的跨度减小,在极耳弯折的过程中,极耳远离本体710的端部错位减小,与连接件更容易连接;且这种方式能够缩短极耳整体的延伸长度,降低极耳由于冗余太长而发生短路的风险。其中,卷绕起始层740可以为第一极片711的卷绕起始端部分,在该部分不延伸第一极耳720,第一极耳720和第二极耳730均位于卷绕起始层740沿厚度方向Y的一侧。
上述第一极耳720和第二极耳730的结构可以相同,下面以第一极耳720为例具体说明。如图5-6所示,第一极耳720包括与本体710连接的本体连接部721、与连接件连接的延伸部723以及连接于本体连接部721和延伸部723之间的弯折部722,延伸部723沿上述厚度方向Y延伸,弯折部722相对于延伸部723弯折。采用这种结构,使第一极耳720尽可能有规律地弯折,从而增大二次电池内部的空间利用率,增大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本体710沿上述厚度方向Y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第一侧为极耳所在的一侧,即沿厚度方向Y,以卷绕起始层740为界,本体710延伸出第一极耳720和第二极耳730的一侧为第一侧,另一侧为第二侧,即第二侧为未设置极耳的一侧,本体连接部721可以沿上述厚度方向Y向远离第一侧的方向延伸,但是这会增加第一极耳720延伸的长度。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弯折部722和本体连接部721位于同一侧,即本体连接部721相对于本体710向远离第二侧的方向延伸,也就是说,第一极耳720先向本体710远离第二侧的外侧延伸,形成本体连接部721,然后再相对于本体连接部721弯折形成弯折部722和延伸部723,显然,这种结构,缩短了第一极耳720的长度(长度指第一极耳720在展开状态时沿其延伸方向的尺寸),减小第一极耳720的冗余,能够更好地提高二次的安全性。
可以理解地,极耳在弯折处应力比较集中,为了缓解弯折产生的应力,本体连接部721与弯折部722的连接处、弯折部722与延伸部723的连接处均弧形过渡,以防止极耳由于弯折产生断裂,提高二次电池的可靠性。
考虑到极耳的过流面积,较同一卷绕层延伸出两个极耳的方案,本申请的极耳的层叠厚度明显减小,为了保证极耳的过流面积,电导部的宽度与电导部的厚度的比值为100~5000,即极耳设置得比较宽,以此增加极耳的过流面积。其中,上述电导部的宽度指电导部在展开状态时沿上述长度方向X的尺寸,电导部的厚度指电导部在展开状态时沿上述厚度方向Y的尺寸。
上述电极组件700可以仅设置有一个,也可以设置有两个,在设置有两个电极组件700时,两个电极组件700沿厚度方向Y并排设置,一种实施例中,一个本体710的第一侧和另一个本体710的第二侧相邻,两个本体连接部721相互层叠,两个延伸部723相互层叠,二次电池在高度方向Z上需要提供两个本体连接部721的厚度和两个延伸部723的厚度所对应的空间,不利于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图5、图6所示,两个本体710的第二侧相邻设置,这样,两个第一极耳720互不干涉,各自绕第一连接件500沿厚度方向Y的两侧弯折延伸,至少两个本体连接部721不会层叠,这种设置方式,二次电池在高度方向Z上明显减少了一个本体连接部721的厚度,从而减小二次电池在高度方向Z的尺寸,提高了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优选地,两个延伸部723相向延伸,且二者之间留有间隔,可以两个延伸部723分别位于各自所连接的本体710的第一侧,这样,两个延伸部723也不会层叠,能够进一步减小二次电池在上述高度方向Z的尺寸。
上述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的结构可以相同,下面以第一连接件500为例进行详细描述,如图7所示,第一连接件500包括极柱连接部510和极耳连接部520,极耳连接部520相对于极柱连接部510上扬延伸设置,以在极柱连接部510的上方形成用于容纳连接第一极柱300的极柱容置空间,在极耳连接部520的下方形成用于容纳连接第一极耳720的极耳容置空间,这样,本体连接部721设置于极耳容置空间,第一极柱300连接于极柱容置空间,充分利用第一连接件500的厚度(该厚度指第一连接件500沿上述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在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Z上,使第一极柱300与第一极耳720能够共用第一连接件500的厚度空间,以减小二次电池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且第一极耳720与极耳连接部520的下表面连接,能够增加第一极耳720与第一连接件500的接触面积,增加二者连接的可靠性,同时,这种连接方式,较第一极耳720与第一连接件500的侧面连接的方式,通过将第一极耳720折弯,在保证第一极耳720与第一连接件500连接面积的同时,还能够减小第一极耳720在二次电池高度方向上的尺寸,进一步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另外,将第一极耳720连接于极耳连接部520的下方,第一极耳720的端部能够被第一连接件500覆盖,进而避免第一极耳720的端部毛刺造成第一极耳720与顶盖100等部件直接接触连接,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第一连接件500还包括连接极柱连接部510和极耳连接部520的过渡连接部530,过渡连接部530相对于极柱连接部510上扬倾斜设置,以增加第一连接件500的刚度。
另外,在二次电池过充发生短路时,为了快速断开极柱与电极组件700之间的电连接,可以在连接件上设置熔断部640,如图8所示,第二连接件600上设置熔断部640,当二次电池发生短路后,在熔断部640处第二连接件600断开,使极柱连接部510和极耳连接部520断开,从而断开了第二极柱400与第二极耳730的电连接状态。其中,熔断部640可以通过在过渡连接部530上设置通孔形成,以使熔断部640的过流面积小于第二连接件600上其它区域的过流面积。
在连接件上设置有熔断部640时,二次电池还包括保护结构900,如图2所示,保护结构900可以为塑胶件,包覆于熔断部640的外周,当熔断部640熔断后,由于有保护结构900的保护,熔断部640不会掉落,从而防止熔断部640掉落至电极组件700内造成第一极片711和第二极片712的短路,因此,能够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在第一极耳720与第一连接件500连接后,由于受重力的影响,会造成第一连接件500向本体710的方向弯折,可能导致第一极耳720与本体710的第一极片711、第二极片712接触,造成电极组件700内短路,尤其在二次电池应用过程中受到振动和冲击时,会导致严重的安全事故。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的二次电池还包括设置于本体710与延伸部723之间的支撑件800,通过增加支撑件800,即使第一极耳720在重力的作用下有向本体710弯折的趋势,也会受到支撑件800的阻碍,且支撑件800将第一极耳720与本体710隔离开,能够进一步降低延伸部723与第一极片711、第二极片712接触的风险;另外,在第一极耳720受到挤压时,由于支撑件800将其与本体710隔离开,因此,第一极耳720的末端很难刺入本体710,也能够降低电极组件700内部短路的风险;同时,第一极耳720绕着支撑件800弯折,使第一极耳720的弯折更有规律,对第一极耳720起到整形的作用,更易于第一极耳720与第一连接件500的连接。
参考图9-11,支撑件800可以为条形结构;极耳绕过支撑件800,如图3所示,第一连接件500和第二连接件600分别位于支撑件800的两端,第一极耳720、第二极耳730分别自支撑件800靠近本体710的一面绕至支撑件800靠近第一连接件500的一面,使两个延伸部723分别位于第一连接件500与支撑件800之间和第二连接件600与支撑件800之间。这种结构的支撑件800,将二次电池的内部分割为上下两个空间,能够隔离上部空间内各部件与本体710的接触,进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且这种结构能够提高支撑件800的整体强度,同时只装配一个部件,能够节省装配二次电池的工序。
当顶盖100和壳体200组装时,如果极耳受到向下的作用力,则极耳的本体连接部721可能插入到本体710的内部,造成第一极片711和第二极片712短路。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支撑件800至少部分与本体710贴合,采用这种结构,在本体连接部721受到挤压的过程中,由于有支撑件800的支撑,减小了极耳的受力,能够避免极耳插入到电极组件700的本体710内,防止短路,进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能。
具体地,支撑件800包括沿长度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部分810、第二部分830和第三部分820,第一部分810与极柱相对设置,在设有极柱连接部510时,极柱连接部510与第一部分810相对设置;极耳绕过第二部分830;第三部分820设置有防爆阀孔821,以与二次电池的防爆孔110相对。可以理解地,第一部分810和第二部分830均设置有两个,即第三部分820沿上述长度方向X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部分810和第二部分830,以使第一极耳720和第二极耳730分别绕过两个第二部分830,第一极柱300和第二极柱400分别设置于两个第一部分810的上方。
一种实施例中,支撑件800在靠近顶盖100的一面,第一部分810的边缘凸出于第二部分830,如图9-11所示,以在第一部分810的中心区域形成凹陷区813,极柱连接部510容置于该凹陷区813内,这样,能够充分利用支撑件800沿上述高度方向Z的尺寸,将极柱连接部510设置于第一部分810内;且由于第一部分810的边缘较第二部分830的厚度大(该厚度指沿上述高度方向Z的尺寸),因此,能够增加支撑件800的刚度,避免支撑件800由于长度太大造成的弯曲。且第二部分830与连接件之间形成上述极耳容置空间,极耳的延伸部723也能够充分利用支撑件800的厚度,减小极耳与支撑件800在上述高度方向Z上的尺寸,进而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进一步地,凹陷区813的底面相对于第二部分830靠近顶盖100的一面向本体710所在的方向凹陷,也就是说,凹陷区813的底面较第二部分830靠近顶盖100的一面更靠近本体710,这样,连接件能够进一步凹设于支撑件800内,更好地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为了进一步增加支撑件800的刚度,如图10-11所示,支撑件800在靠近本体710的一面,第一部分810的边缘凸出于第二部分830;第一部分810与本体710贴合。
其中,第一部分810的边缘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边缘811和第二边缘812,第一边缘811沿上述厚度方向Y设置,第二边缘812沿上述长度方向X设置,第一边缘811和第二边缘812均凸出于第二部分830,需要说明的是,第二边缘812可以设置有一个(如图9所示),也可以设置有两个(如图10所示)。
可选地,如图10-11所示,在支撑件800沿上述高度方向Z的两面(即靠近顶盖100的一面和靠近本体710的一面),第三部分820均凸出于第二部分830,以进一步提高支撑件800的刚度。在该实施例中,由于第二部分830较薄,第三部分820较厚,因此在第二部分830和第三部分820的连接处易造成撕裂,为了解决该问题,本申请在第二部分830和第三部分820的连接处设置切口860,可以在第三部分820沿上述长度方向X的两侧以及沿上述厚度方向Y的两侧均设置有切口860。其中,切口860可以为弧形切口,以更好地缓解第二部分830和第三部分820连接处的应力集中,防止该处断裂。
当然,支撑件800靠近本体710的一面可以为平面,以增加支撑件800与本体710的接触面积,均衡支撑件800对本体710各处的压力,防止本体710由于受到的压力过于集中造成第一极片711和第二极片712的边缘的弯折。
一种实施例中,在支撑件800沿上述厚度方向Y的一侧,第二部分830凸出于第一部分810,如图9所示,采用这种结构,当极耳的长度较长时,使极耳绕过第二部分830沿上述厚度方向Y凸出于第一部分810的一侧,增加了极耳弯折的路径长度,能够缓解极耳冗余太长,尽可能避免极耳冗余造成极耳与第一极片711或者第二极片712接触导致的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当极耳的长度较短时,可以使极耳绕过第二部分830沿上述厚度方向Y的另一侧,以缩短极耳的弯折路径,保证极耳与连接件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在连接件(如第一连接件500或者第二连接件600)设置有熔断部640时,支撑件800还设置有保护结构容置区814,保护结构容置区814可以为凹槽,或者通孔,保护结构容置区814可以设于凹陷区813,以进一步减小连接件与支撑件800在上述高度方向Z的尺寸,提高二次电池的能量密度。
可以理解地,在支撑件800为条形结构时,支撑件800上还设置有通孔840,与顶盖100的注液孔120相对设置,以用于向二次电池内部注液。
另一种实施例中,支撑件800设置有两个,即第一极耳720和第二极耳730分别绕两个支撑件800设置,这种结构,两个支撑件800和两个极耳受到挤压时,互不影响,能够防止一端的极耳受到另一端支撑件800的变形引起的拉拽,从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下面以一个支撑件800为例进行描述。如图12-15所示,支撑件800包括支撑部870和两个分别连接于支撑部870的两端且相对支撑部870弯折设置的导引部880,支撑部870贴合于延伸部723,弯折部722贴合于导引部880,极耳沿着导引部880弯折延伸至支撑部870,使极耳的弯折更可控,增加了支撑件800对极耳的整形作用;且在顶盖100和壳体200组装时,极耳与支撑件800受到挤压,两个导引部880的端部相互靠近,能够缓解压力,对极耳起到支撑作用,避免极耳插入到电极组件700的本体710内,防止短路的发生,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同时,在挤压的过程中,极耳随着导引部880的变形沿着上述厚度方向Y被撑开,从而避免了在上述高度方向Z的堆叠,因此,也能够进一步防止极耳受到挤压后刺破隔膜713导致电极组件700短路,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导引部880可以包括倾斜段882,在极耳由倾斜段882延伸至支撑部870时,由于倾斜段882与支撑部870的弯折角度太大,易造成极耳在该处形成尖角,导致极耳容易断裂。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每个导引部880包括连接于支撑部870的中间段881和连接于中间段881的倾斜段882,两个倾斜段882向靠近彼此的方向倾斜,倾斜段882贴合于本体连接部721,且倾斜段882和支撑部870位于中间段881的同侧,两个导引部880的末端之间留有变形间隔,即支撑件800形成类似于C型的结构,这种结构,通过增加中间段881,使得极耳依次绕着倾斜段882、中间段881延伸至支撑部870,极耳需要弯折两次,从而缓解了极耳各次的弯折程度,防止极耳在弯折处断裂,进而提高二次电池的安全性。
进一步地,两个导引部880的末端延伸至卷绕起始层740,该卷绕起始层740为导引部880所导引的极耳所连接的本体710的卷绕起始层740,采用该结构,能够从极耳与本体710连接处对极耳起到导引作用,避免挤压过程中导引部880的末端刺破极耳。
优选地,支撑件800各部分的最小厚度均为0.1mm~5mm,即支撑件800各部分沿上述高度方向Z的最小尺寸为0.1mm~5mm,如0.1mm、0.15mm、0.5mm、1mm、2.5mm、3.5mm、4.5mm、4.9mm、5mm等;支撑件800的杨氏弹性模量为1000MPa~10000MPa,如1000MPa、3000MPa、5000MPa、8000MPa、9000MPa、10000MPa。通过上述设置,能够保证支撑件800的弹性变形能力,以提高支撑件800对极耳的导引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撑件800为上述条形结构(即二次电池仅设置一个支撑件800,支撑第一极耳720和第二极耳730的支撑件800为同一个支撑件800)时,支撑件800也可以包括支撑部870和导引部880,此时,支撑件800的两端均设置有支撑部870和导引部880。
上述支撑件800的材质为绝缘材质,如可以为塑胶材质;连接件的材质为金属材质,如镍片等。
第一极片711可以为正极片,第二极片712为负极片,相应地,第一极柱300为正极柱,第二极柱400为负极柱;也可以第一极片711为负极片,第二极片712为正极片,相应地,第一极柱300为负极柱,第二极柱400为正极柱。
此外,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任一实施例所述的二次电池。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顶盖;
极柱,设置于所述顶盖;
至少一个电极组件,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组件中的每一个包括本体和多个从所述本体延伸出的电导部,所述多个电导部层叠设置形成极耳,所述本体通过第一极片、第二极片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极片和所述第二极片之间的隔膜共同卷绕形成;
连接件,将所述极耳电连接到所述极柱;
所述极耳从所述本体的沿所述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出,所述极耳相对于所述二次电池的高度方向弯折并被连接到所述连接件;
所述本体具有卷绕起始层,所述卷绕起始层为所述本体位于最内圈的极片的卷绕起始端部分,所述极耳从所述卷绕起始层的位于所述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的一侧延伸出;
所述极耳包括与所述本体连接的本体连接部、与所述连接件连接的延伸部以及连接于所述本体连接部和所述延伸部之间的弯折部,所述延伸部沿所述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延伸,所述弯折部相对于所述延伸部弯折;
所述本体具有第一侧和第二侧,所述第一侧为所述极耳所在的一侧,所述第二侧为未设置所述极耳的一侧,所述弯折部和所述本体连接部位于同一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至少一个电极组件包括沿所述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并排设置的两个电极组件,所述两个电极组件的两个所述本体的所述第二侧相邻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电池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本体与所述延伸部之间的支撑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为条形结构,所述极耳绕过所述支撑件。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至少部分与所述本体贴合。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极柱相对设置;
在所述支撑件的朝向所述顶盖的表面上,所述第一部分的边缘凸出于所述第二部分;
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本体贴合,所述极耳绕过所述第二部分。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与所述极柱相对设置,所述极耳绕过所述第二部分;
在所述支撑件的沿所述二次电池的厚度方向的一侧,所述第二部分凸出于所述第一部分。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包括支撑部和导引部,所述导引部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端部且相对所述支撑部弯折;
所述支撑部贴合于所述延伸部,所述导引部贴合于所述弯折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引部包括连接于所述支撑部的中间段和连接于所述中间段的倾斜段,所述导引部的所述倾斜段相对于所述中间段倾斜,所述倾斜段贴合于所述本体连接部。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件各部分的最小厚度均为0.1mm~5mm;所述支撑件的杨氏弹性模量为1000MPa~10000MPa。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二次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导部的宽度与所述电导部的厚度的比值为100~5000。
12.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1任一项所述的二次电池。
CN202010690197.1A 2018-01-12 2018-01-12 二次电池及汽车 Active CN1117859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0197.1A CN111785904B (zh) 2018-01-12 2018-01-12 二次电池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90197.1A CN111785904B (zh) 2018-01-12 2018-01-12 二次电池及汽车
CN201810031647.9A CN107968182B (zh) 2018-01-12 2018-01-12 二次电池及汽车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1647.9A Division CN107968182B (zh) 2018-01-12 2018-01-12 二次电池及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5904A CN111785904A (zh) 2020-10-16
CN111785904B true CN111785904B (zh) 2021-08-17

Family

ID=619940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90197.1A Active CN111785904B (zh) 2018-01-12 2018-01-12 二次电池及汽车
CN201810031647.9A Active CN107968182B (zh) 2018-01-12 2018-01-12 二次电池及汽车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31647.9A Active CN107968182B (zh) 2018-01-12 2018-01-12 二次电池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51498B2 (zh)
EP (1) EP3512001B1 (zh)
CN (2) CN11178590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649175B (zh) * 2018-06-20 2023-11-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输出极片及电池模组
CN111106304B9 (zh) * 2018-10-30 2021-06-1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09887756A (zh) * 2018-12-24 2019-06-14 西安力能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叠片式电芯及具有该电芯的纽扣型锂离子电容器
CN209401664U (zh) * 2018-12-29 2019-09-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和电池模组
CN209344216U (zh) 2019-04-08 2019-09-0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
CN112366393B (zh) * 2019-07-23 2023-10-20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112332039B (zh) * 2020-01-17 2021-10-22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CN212011114U (zh) * 2020-04-26 2020-11-24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电池模块以及使用二次电池作为电源的装置
WO2022021227A1 (zh) * 2020-07-30 2022-02-03 东莞新能安科技有限公司 极片、电化学装置和电子装置
CN114204224B (zh) * 2020-08-31 2023-06-13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电池
CN115347280A (zh) * 2021-05-14 2022-11-15 中创新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电池组及电池包
EP4120466B1 (en) 2021-05-28 2024-03-06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Battery cell, battery, electric devic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and device for battery cell
CN113782918B (zh) * 2021-08-20 2024-04-09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芯及用电装置
WO2024055311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WO2024055308A1 (zh) * 2022-09-16 2024-03-21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电池及用电设备
CN115295976B (zh) * 2022-10-08 2023-01-13 武汉亿纬储能有限公司 极耳限位片、顶盖组件和电池
CN115513402B (zh) * 2022-10-28 2023-12-29 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电极组件、单体电池、电池模组及电极组件的制备方法
CN115441131B (zh) * 2022-11-04 2023-03-07 江苏正力新能电池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膜、电芯及电池
CN116031586B (zh) * 2023-02-09 2023-06-27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031548B (zh) * 2023-02-09 2023-06-27 深圳海润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CN116365182A (zh) * 2023-05-31 2023-06-30 深圳海辰储能控制技术有限公司 储能装置、电池组及用电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87466B1 (en) * 2008-11-14 2012-11-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ut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CN102969477A (zh) * 2012-11-09 2013-03-13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及其极耳与极柱的连接件
CN203377303U (zh) * 2013-07-08 2014-01-01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锂电池极耳与极柱的连接件及使用该连接件的锂电池
CN105322213A (zh) * 2014-07-30 2016-02-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210093B1 (ko) * 2010-12-01 2012-12-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연결탭 및 이를 구비한 이차전지
CN203800133U (zh) * 2014-03-20 2014-08-27 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卷绕式电芯及电化学装置
KR102226514B1 (ko) * 2014-06-17 2021-03-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KR102273643B1 (ko) * 2014-10-07 2021-07-0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6519334B2 (ja) * 2015-06-12 2019-05-2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の製造方法
JP2017050069A (ja) * 2015-08-31 2017-03-09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蓄電装置
US10923703B2 (en) * 2015-11-27 2021-02-16 Kabushiki Kaisha Toyota Jidoshokki Electricity storage apparatus
CN106972144B (zh) * 2016-01-14 2023-03-1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CN205406620U (zh) * 2016-02-29 2016-07-27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极耳连接引脚及二次电池
US10476048B2 (en) * 2016-03-17 2019-11-12 Contemporary Amperex Technology Co., Limited Secondary battery
CN105762322A (zh) * 2016-03-18 2016-07-13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二次电池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87466B1 (en) * 2008-11-14 2012-11-07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Nonaqueous electrolyte battery, cutt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ode
CN102969477A (zh) * 2012-11-09 2013-03-13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锂离子电池及其极耳与极柱的连接件
CN203377303U (zh) * 2013-07-08 2014-01-01 中航锂电(洛阳)有限公司 锂电池极耳与极柱的连接件及使用该连接件的锂电池
CN105322213A (zh) * 2014-07-30 2016-02-10 三星Sdi株式会社 可再充电电池及其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85904A (zh) 2020-10-16
CN107968182A (zh) 2018-04-27
CN107968182B (zh) 2023-12-15
US10651498B2 (en) 2020-05-12
EP3512001B1 (en) 2021-09-29
US20190221877A1 (en) 2019-07-18
EP3512001A1 (en) 2019-07-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85904B (zh) 二次电池及汽车
CN101267029B (zh) 连接端子和使用该连接端子的二次电池
CN101227010B (zh) 可再充电的电池
CN112467261B (zh) 电池和使用电池的装置
EP2166595B1 (en) Secondary battery
KR101030915B1 (ko) 배터리팩
US9225002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having fuse unit
CN101662038B (zh) 电池组件
CN101404325B (zh) 盖组件及使用该盖组件的二次电池
US20130101875A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207690905U (zh) 二次电池及汽车
CN112133876B (zh) 电池及终端设备
US9093723B2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13330630A (zh) 电极组件和电池
KR20080032912A (ko) 이차 전지
CN213150965U (zh) 电池和使用电池的装置
WO2021189318A1 (zh) 电化学装置及电子装置
KR101826862B1 (ko) 보호 모듈을 포함하는 전지팩
CN214672765U (zh) 电池和用电设备
KR20090026420A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CN218975498U (zh) 电池以及电子设备
CN219677501U (zh) 一种二次电池
CN219843112U (zh) 电池和用电装置
CN220324661U (zh) 电池引脚、盖板结构、单体电池、电池及用电设备
CN214428672U (zh) 一种卷绕式电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