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85571B -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85571B CN111785571B CN202010779378.1A CN202010779378A CN111785571B CN 111785571 B CN111785571 B CN 111785571B CN 202010779378 A CN202010779378 A CN 202010779378A CN 111785571 B CN111785571 B CN 11178557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il
- terminal
- movable
- static
- groov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4
-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Iron Chemical group [Fe] XEEYBQQBJWHFJM-UHFFFAOYSA-N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2
- 229910052742 ir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288 electromagnetic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413 insul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7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292 glu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92 add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185 dispers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50/443—Connections to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54—Contact arrangements
- H01H50/56—Contact spring sets
- H01H50/58—Driving arrangement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therewith; Mounting of driving arrangements on armatur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44—Magnetic coils or windings
- H01H2050/446—Details of the insulating support of the coil, e.g. spool, bobbin, former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包括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磁路机构包括线圈架,线圈架内设有铁芯,线圈架上缠绕有线圈,线圈与线圈引出端子相连接;底座上纵向开设有用于安装L型轭铁和衔铁的安装槽;衔铁包括纵斜段和与其相连接的横斜段,纵斜段嵌设在安装槽内,其端部与用于推动动簧片的推杆相连接;横斜段通过压簧定位于铁芯的上方,L型轭铁的刀口面与衔铁的横斜段和纵斜段连接转轴处贴合接触,L型轭铁的横段与线圈架、铁芯通过铆接固定;接触元件包括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的头部均穿出壳体,壳体底部设有第一PCB脚和第二PCB脚。本发明设计巧妙、装配简单,同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耐高压和绝缘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磁继电器技术领域,涉及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背景技术
电磁继电器是一种电控制器件,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遥控、通讯及自动化的控制电路中,实质的作用是通过输入回路的小电流去控制输出回路的大电流的一种自动开关。传统的电磁继电器结构,PCB脚、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的引脚设计在底座的一侧,由于引脚的结构复杂,尤其是动引端子的引脚会进行一个90度的折弯并且折弯距离大于3mm以上,然后再和动簧去铆接,铆接后动簧结构不太稳定,压力忽大忽小,很难提高零件的一致性和效率;同时动簧部件插入底座后由于折弯结构原因压力也不太稳定,插装前后压力散差很大,很难提高效率,同时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由于需要在底座上限位固定,所以需要先进行劈铆,后面再点高温胶进行固定,过程中也会发生相应参数的变化,影响电磁继电器的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设计巧妙、装配简单,同时降低成本,提高产品的耐高压和绝缘性能。
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内的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
所述的磁路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线圈架,线圈架内纵向开设有贯穿线圈架的第一通槽,第一通槽内设有铁芯,线圈架上缠绕有线圈,线圈与贯穿底座的线圈引出端子相连接;底座上纵向开设有用于安装L型轭铁和衔铁的安装槽;衔铁包括纵斜段和与其相连接的横斜段,纵斜段嵌设在安装槽内,其端部与用于推动动簧片的推杆相连接;横斜段通过压簧定位于铁芯的上方,L型轭铁的刀口面与衔铁的横斜段和纵斜段连接转轴处贴合接触,L型轭铁的横段与线圈架、铁芯通过铆接固定;L型轭铁的横段的端面上设有用于与底座锁合的第一凸台,底座上设有与第一凸台相匹配的卡槽;
所述的接触元件包括设置在底座上的静引端子、动引端子、第一PCB脚和第二PCB脚,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的头部均穿出壳体,动引端子的底部与第一PCB脚相连接,静引端子的底部与第二PCB脚相连接;静引端子上设有静簧片,静簧片的端部设有静触点;动引端子上设有与推杆相连接的动簧片,动簧片的端部设有与静触点位置相对的动触点;
当线圈两端加上电压后,电流流过线圈,铁芯和线圈产生电磁效应,衔铁的横斜段在电磁的吸力作用下克服压簧的弹力和动簧片的反力与铁芯接触,衔铁的纵斜段向左发生位移,从而使推杆左移,动触点和静触点相互吸合,实现电路导通;当线圈两端的电压取消后,电磁的吸力消失,衔铁的横斜段在压簧的反作用力下被推回至原来的位置,同时动触点和静触点被释放,输出回路的电路被断开。
进一步,所述的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的两侧均设有用于将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限位于壳体内的第二凸台。
进一步,所述的线圈引出端子包括两个,两个线圈引出端子均设置在底座底部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PCB脚和第二PCB脚均设置在底座底部的另一侧,且分别与静引端子、动引端子相对应。
进一步,所述的线圈架包括第一支撑座和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支撑座,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之间设有中空筒体;所述的第一支撑座上开设有与中空筒体一端相匹配的第一通槽,第二支撑座上开设有与中空筒体另一端相匹配的第二通槽,第一通槽通过中空筒体与第二通槽相连通;
所述的中空筒体的内壁上纵向设有用于定位铁芯的筋条;所述的第二通槽内沿圆周方向开设有阶梯状的台阶;台阶上端部的边缘与第二通槽的上边缘齐平;
所述的第二支撑座的上端设有用于定位L型轭铁的限位凸台,限位第二凸台的内端面与L型轭铁的外端面相匹配;限位凸台的两端均设有用于定位L型轭铁的侧端面的限位件;所述的限位凸台的两端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线圈引出端子的引脚安装槽。
进一步,所述的衔铁的纵斜段与L型轭铁的纵段的夹角为15°~35°,衔铁的横斜段与铁芯之间的夹角为15°~35°。
进一步,所述的动引端子的端面上开设有便于推杆移动的第二通槽;所述的静引端子的端面上开设有与第二通槽相对应的第三通槽。
进一步,所述的推杆的横截面为U型。
进一步,所述的壳体上开设有装配孔,底座上开设有装配孔相匹配的装配凸起部。
进一步,所述的动触点通过铆接固定在动簧片上,静触点通过铆接固定在静簧片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的技术效果: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通过将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巧妙地设计在壳体内,L型轭铁的刀口面与衔铁纵斜段、横斜段的连接转轴处贴合接触,通过压簧压紧后限位,L型轭铁的横段与线圈架、铁芯铆接固定在一起,形成磁路机构;通过安装槽对L型轭铁的前后、左右进行限位,以及通过L型轭铁的第一凸起部与底座上的卡槽锁合对L型轭铁进行上下限位,对磁路机构的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分别进行限位固定,使磁路机构处于自锁状态,从而使磁路机构不会从底座脱出,装置结构更加稳定可靠。
当线圈两端加上电压后,电流流过线圈,铁芯和线圈产生电磁效应,衔铁的横斜段在电磁的吸力作用下克服压簧的弹力和动簧片的反力与铁芯接触,衔铁的纵斜段向左发生位移,从而使推动板左移,动触点和静触点相互吸合,实现电路导通;当线圈两端的电压取消后,电磁的吸力消失,衔铁的横斜段在压簧的反作用力下被推回至原来的位置,同时动触点和静触点被释放,输出回路的电路被断开。本发明通过将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巧妙布置在壳体内,使电磁继电器结构更加紧凑,稳定性更好。
该电磁继电器结构将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设计在壳体的一侧,第一PCB脚和第二PCB脚设置在壳体的另一侧,通过QC脚反向设计,动静簧稳定性好,性能参数更加稳定,不需要再通过劈铆、点胶固定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固定在壳体内底座上,其端部通过第二凸台限位于壳体内,防止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由于受力过大而从壳体内被强行拉出来,使得装置结构更加稳定,提高了产品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同时便于零件生产以及后续的插装、定位。因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不用进行劈铆、点胶固定,产品的成本相比传统结构降低20%以上,同时零部件容易生产、装配简单,且产品具有耐高压、绝缘性强的功能,应用前景较好。
另外,本发明通过将QC脚内侧设计成镂空结构,即在动引端子的端面上开设第二通槽,静引端子的端面上开设第三通槽,不仅简化了零件结构,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为了提高绝缘、高压性能,提高电磁继电器产品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本发明将推杆结构设计成U型结构,有效缩减了产品体积,使得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结构简单、新颖,性价比更高。第二通槽和第三通槽的设置使得QC脚内侧成为镂空结构,能够对U型的推杆进行让位,提高电磁继电器耐压绝缘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零件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外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的剖面图;
图4为本发明的静引端子与壳体装配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的线圈架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的线圈架与铁芯、L型轭铁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的线圈架的俯视图。
其中,1为壳体,2为底座,3为动引端子,4为静引端子,5为线圈引出端子,6为第一PCB脚,7为第二PCB脚,8为铁芯,9为L型轭铁,10为衔铁,11为压簧,12为推杆,13为动簧片,14为动触点,15为静触点,16为装配孔,17为第二凸台,18为线圈,19为线圈架,20为安装槽,21为静簧片,101为第一支撑座,102为第二支撑座,103为中空筒体,104为第一通槽,105为第二通槽,106为筋条,107为台阶,108为限位凸台,109为限位件,110为引脚安装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所述是对本发明的解释而不是限定。
参见图1、图2和图3,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
所述的磁路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2上的线圈架19,线圈架19内纵向开设有贯穿线圈架19的第一通槽,第一通槽内设有铁芯8,线圈架19上缠绕有线圈18,线圈18与贯穿底座2的线圈18引出端子5相连接;底座2上纵向开设有用于安装L型轭铁9和衔铁10的安装槽20;衔铁10包括纵斜段和与其相连接的横斜段,纵斜段嵌设在安装槽20内,其端部与用于推动动簧片13的推杆12相连接;横斜段通过压簧11定位于铁芯8的上方,L型轭铁9的刀口面与衔铁10的横斜段和纵斜段连接转轴处贴合接触,L型轭铁9的横段与线圈架19、铁芯8通过铆接固定;L型轭铁9的横段的端面上设有用于与底座2锁合的第一凸台,底座2上设有与第一凸台相匹配的卡槽;
所述的接触元件包括设置在底座2上的静引端子4、动引端子3、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的头部均穿出壳体1,动引端子3的底部与第一PCB脚6相连接,静引端子4的底部与第二PCB脚7相连接;静引端子4上设有静簧片21,静簧片21的端部设有静触点15;动引端子3上设有与推杆12相连接的动簧片13,动簧片13的端部设有与静触点15位置相对的动触点14;
当线圈18两端加上电压后,电流流过线圈18,铁芯8和线圈18产生电磁效应,衔铁10的横斜段在电磁的吸力作用下克服压簧11的弹力和动簧片13的反力与铁芯8接触,衔铁10的纵斜段向左发生位移,从而使推杆12左移,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相互吸合,实现电路导通;当线圈18两端的电压取消后,电磁的吸力消失,衔铁10的横斜段在压簧11的反作用力下被推回至原来的位置,同时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被释放,输出回路的电路被断开。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磁路机构包括铁芯8、L型轭铁9、衔铁10、线圈18、压簧11和线圈18引出端子5,接触元件包括动引端子3、静引端子4、动簧片13、静簧片21、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设置在底座2上,外部罩设壳体1,壳体1和底座2相连接后形成电磁继电器整体结构,所述磁路机构、接触元件及推杆12均位于壳体1和底座2包裹的腔体内部。
相较于现有的电磁继电器结构,本申请提供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倒置了第一PCB脚6、第二PCB脚7、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的设计,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设计在壳体1的一侧,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设计在壳体1的另一侧。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的头部穿出壳体1,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的底部穿出壳体1,并位于壳体1的底部。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对现有的电磁继电器的引脚结构进行简化,传统的动引端子3都会进行一个90度的折弯并且折弯距离大于3mm以上,电磁继电器结构对其进行了简化,取消了90度折弯结构设计,动触点14通过铆接固定在动簧片13上,铆接后动簧结构更加稳定,压力容易控制,零件的一致性和效率都得到了提高,也为后续生产时引脚的插装、定位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同时,动引端子3和静引端子4设计在壳体1的一侧后,不需要再对动引端子3和静引端子4进行劈铆、点胶固定,降低生产成本,同时也增加了产品的稳定性。
需要说明的是,L型轭铁9的刀口面与衔铁10纵斜段、横斜段的连接转轴处贴合接触,通过压簧11压紧后限位,L型轭铁9的横段与线圈架19、铁芯8通过旋铆的方式铆接固定在一起,形成磁路机构;通过安装槽20对L型轭铁9的前后、左右进行限位,以及通过L型轭铁9的第一凸起部与底座2上的卡槽锁合对L型轭铁9进行上下限位,对磁路机构的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分别进行限位固定,使磁路机构处于自锁状态,从而使磁路机构不会从底座脱出,装置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增加了电磁继电器的稳定性。所述的压簧11用于固定衔铁10的位置,压簧11将衔铁10的横斜段固定在铁芯8的斜上方;衔铁10的横斜段在电磁的吸力作用下克服压簧11的弹力和动簧片13的反力与铁芯8接触,衔铁10的纵斜段向左发生位移,从而使推杆12左移,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相互吸合,实现电路导通。当线圈18两端的电压取消后,电磁的吸力消失,衔铁10的横斜段在压簧11的反作用力下被推回至原来的位置,同时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被释放,输出回路的电路被断开。
进一步,所述的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的两侧均设有用于将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限位于壳体1内的第二凸台17。具体参见图4,为本发明的静引端子4与壳体1的装配结构示意图,同样地,动引端子3的两侧也设计有第二凸台17。壳体1和底座2通过卡扣结构进行装配,装配后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的内侧与壳体1配合处设计成台阶形状,防止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由于受力过大而从壳体1中被强行拉出来,提高了产品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
进一步,所述的线圈18引出端子5包括两个,两个线圈18引出端子5均设置在底座2底部的一侧。
进一步,所述的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均设置在底座2底部的另一侧,且分别与静引端子4、动引端子3相对应。
本发明提供电磁继电器结构最大的特点是倒置了动引端子3、静引端子4、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的在壳体1上的位置,将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设计在壳体1的一侧,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设置在壳体1的另一侧,通过QC脚反向设计,动静簧稳定性好,性能参数更加稳定,不需要再通过劈铆、点胶固定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固定在壳体1内底座2上,其端部通过第二凸台限位于壳体1内,防止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由于受力过大而从壳体1内被强行拉出来,使得装置结构更加稳定,提高了产品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同时便于零件生产以及后续的插装、定位。同时,本发明对动引端子3的结构进行简化,取消了90度折弯结构设计,铆接后动簧结构更加稳定,便于零件生产以及后续的插装、定位。
参见图5,为本发明线圈架的结构示意图。线圈架19包括第一支撑座101和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支撑座102,第一支撑座101和第二支撑座102之间设有中空筒体103;所述的第一支撑座101上开设有与中空筒体103一端相匹配的第一通槽104,第二支撑座102上开设有与中空筒体103另一端相匹配的第二通槽105,第一通槽104通过中空筒体103与第二通槽105相连通;所述的中空筒体103的内壁上纵向设有用于定位铁芯8的筋条106;所述的第二通槽105内沿圆周方向开设有阶梯状的台阶107;台阶107上端部的边缘与第二通槽105的上边缘齐平;
所述的第二支撑座102的上端设有用于定位L型轭铁9的限位凸台108,限位凸台108的内端面与设置在第二支撑座102上的L型轭铁9的外端面相匹配;限位凸台108的两端均设有用于定位L型轭铁9的侧端面的限位件109;所述的限位凸台108的两端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线圈引出端子的安装槽110。
具体的,铁芯8是安装在中空筒体103内;L型轭铁9为L型轭铁9,L型轭铁9包括横段和竖段,其横段套在露出第二支撑座102的铁芯8上,且其横段与第二支撑座102的表面贴合。图2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线圈架与铁芯、轭铁装配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线圈架的俯视图。
具体的,所述的台阶107的高度为0.03mm~0.05mm;所述的台阶107为圆形台阶或方形台阶;所述的筋条106包括三个,三个筋条106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中空筒体103的内壁上。所述的筋条106的长度为0.5~3mm。所述的筋条106的横截面为三角形。所述的筋条106靠近中空筒体103的上端口设置。
通过在所述的线圈架19第二支撑座102的第二通槽105内沿圆周方向开设阶梯状的台阶107,将变形集中在台阶107以下区域,保证台阶107上方的铁芯8与L型轭铁9在铆装时能够可靠、稳定地接触。为了防止铁芯8与线圈架19、L型轭铁9铆接时发生转动现象,本发明的线圈架在中空筒体103的内壁上纵向设置用于定位铁芯8的筋条106,铆接时对铁芯8进行限位,防止铁芯8转动。本发明将线圈架19与铁芯8、L型轭铁9的铆装区域设计成阶梯状的台阶107,确保台阶107以上的铁芯8、L型轭铁9的铆接区域是一个稳定不会变形的平面,让变形集中在台阶107以下区域,保证铁芯8与L型轭铁9的稳定接触,从而确保磁路铆接状况良好、稳定。所述的线圈架19在高温环境使用时,即使线圈架19发生变形也是在台阶107以下的区域发生的,台阶107上方的L型轭铁9与铁芯8铆接状况不会受到影响,从而确保电磁继电器产品在高温状况下能够可靠、稳定地工作。
进一步,所述的衔铁10的纵斜段与L型轭铁9的纵段的夹角为15°~35°,衔铁10的横斜段与铁芯8之间的夹角为15°~35°。
进一步,所述的动引端子3的端面上开设有便于推杆12移动的第二通槽。
进一步,所述的推杆12的横截面为U型。为了实现推杆12的功能,同时提高电磁继电器产品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推杆12设计成U型结构进行让位;同时动引端子3的端面上开设第二通槽,通过将动引端子3的中间区域设计成镂空结构对推杆12进行让位,提高耐压绝缘的同时也降低了零件成本。
进一步,所述的壳体1上开设有装配孔16,底座2上开设有装配孔16相匹配的装配凸起部。壳体1和底座2通过卡扣结构进行装配,装配后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的内侧与壳体1配合处设计成台阶形状,防止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由于受力过大而从壳体1中被强行拉出来,提高了电磁继电器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
进一步,所述的动触点14通过铆接固定在动簧片13上,静触点15通过铆接固定在静簧片21上,保证了电磁继电器结构的稳定性。
由以上技术方案,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通过将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巧妙地设计在壳体1内,L型轭铁9的刀口面与衔铁10纵斜段、横斜段的连接转轴处贴合接触,通过压簧11压紧后限位,L型轭铁9的横段与线圈架19、铁芯8通过旋铆的方式铆接固定在一起,形成磁路机构;通过安装槽20对L型轭铁9的前后、左右进行限位,以及通过L型轭铁9的第一凸起部与底座2上的卡槽锁合对L型轭铁9进行上下限位,对磁路机构的左右、前后、上下方向分别进行限位固定,使磁路机构处于自锁状态,从而使磁路机构不会从底座脱出,装置结构更加稳定可靠,增加了电磁继电器的稳定性。
当线圈18两端加上电压后,电流流过线圈18,铁芯8和线圈18产生电磁效应,衔铁10的横斜段在电磁的吸力作用下克服压簧11的弹力和动簧片13的反力与铁芯8接触,衔铁10的纵斜段向左发生位移,从而使推动板12左移,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相互吸合,实现电路导通;当线圈18两端的电压取消后,电磁的吸力消失,衔铁10的横斜段在压簧11的反作用力下被推回至原来的位置,同时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被释放,输出回路的电路被断开;本发明通过将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布置在壳体1内,使电磁继电器结构更加紧凑,稳定性更好。
该电磁继电器结构将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设计在壳体1的一侧,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设置在壳体1的另一侧,通过QC脚反向设计,动静簧稳定性好,性能参数更加稳定,不需要再通过劈铆、点胶固定静引端子和动引端子,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固定在壳体1内底座2上,其端部通过第二凸台限位于壳体1内,防止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由于受力过大而从壳体1内被强行拉出来,使得装置结构更加稳定,提高了产品整体的安全性、牢固性,同时便于零件生产以及后续的插装、定位。因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不用进行劈铆、点胶固定,产品的成本相比传统结构降低20%以上,同时零部件容易生产、装配简单,且产品具有耐高压、绝缘性强的功能,应用前景较好。
另外,本发明通过将QC脚内侧设计成镂空结构,即在动引端子3的端面上开设第二通槽,在静引端子4的端面上开设第三通槽,不仅简化了零件结构,还降低了生产成本;同时本发明为了提高绝缘、高压性能,提高电磁继电器产品的空气间隙和爬电距离,将推杆12的结构设计成U型结构,有效缩减了产品体积,使得本发明的电磁继电器结构简单、新颖,性价比更高。第二通槽和第三通槽的设置使得QC脚内侧成为镂空结构,能够对U型的推杆12进行让位,提高电磁继电器耐压绝缘性能的同时也降低了零件成本。
以上给出的实施例是实现本发明较优的例子,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技术方案的技术特征所做出的任何非本质的添加、替换,均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设置在壳体(1)内的磁路机构和接触元件;
所述的磁路机构包括设置在底座(2)上的线圈架(19),线圈架(19)内纵向开设有贯穿线圈架(19)的第一通槽,第一通槽内设有铁芯(8),线圈架(19)上缠绕有线圈(18),线圈(18)与贯穿底座(2)的线圈引出端子(5)相连接;底座(2)上纵向开设有用于安装L型轭铁(9)和衔铁(10)的安装槽(20);衔铁(10)包括纵斜段和与其相连接的横斜段,纵斜段嵌设在安装槽(20)内,其端部与用于推动动簧片(13)的推杆(12)相连接;横斜段通过压簧(11)定位于铁芯(8)的上方,L型轭铁(9)的刀口面与衔铁(10)的横斜段和纵斜段连接转轴处贴合接触,L型轭铁(9)的横段与线圈架(19)、铁芯(8)通过铆接固定;L型轭铁(9)的横段的端面上设有用于与底座(2)锁合的第一凸台,底座(2)上设有与第一凸台相匹配的卡槽;
所述的接触元件包括设置在底座(2)上的静引端子(4)、动引端子(3)、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的头部均穿出壳体(1),动引端子(3)的底部与第一PCB脚(6)相连接,静引端子(4)的底部与第二PCB脚(7)相连接;静引端子(4)上设有静簧片(21),静簧片(21)的端部设有静触点(15);动引端子(3)上设有与推杆(12)相连接的动簧片(13),动簧片(13)的端部设有与静触点(15)位置相对的动触点(14);
所述的线圈架(19)包括第一支撑座(101)和位于其上方的第二支撑座(102),第一支撑座(101)和第二支撑座(102)之间设有中空筒体(103);所述的第一支撑座(101)上开设有与中空筒体(103)一端相匹配的第一通槽(104),第二支撑座(102)上开设有与中空筒体(103)另一端相匹配的第二通槽(105),第一通槽(104)通过中空筒体(103)与第二通槽(105)相连通;
所述的中空筒体(103)的内壁上纵向设有用于定位铁芯(8)的筋条(106);所述的第二通槽(105)内沿圆周方向开设有阶梯状的台阶(107);台阶(107)上端部的边缘与第二通槽(105)的上边缘齐平;
所述的第二支撑座(102)的上端设有用于定位L型轭铁(9)的限位凸台(108),限位凸台(108)的内端面与L型轭铁(9)的外端面相匹配;限位凸台(108)的两端均设有用于定位L型轭铁(9)的侧端面的限位件(109);所述的限位凸台(108)的两端均开设有用于安装线圈引出端子(5)的引脚安装槽(110);
当线圈(18)两端加上电压后,电流流过线圈(18),铁芯(8)和线圈(18)产生电磁效应,衔铁(10)的横斜段在电磁的吸力作用下克服压簧(11)的弹力和动簧片(13)的反力与铁芯(8)接触,衔铁(10)的纵斜段向左发生位移,从而使推杆(12)左移,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相互吸合,实现电路导通;当线圈(18)两端的电压取消后,电磁的吸力消失,衔铁(10)的横斜段在压簧(11)的反作用力下被推回至原来的位置,同时动触点(14)和静触点(15)被释放,输出回路的电路被断开。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的两侧均设有用于将静引端子(4)和动引端子(3)限位于壳体(1)内的第二凸台(17)。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线圈引出端子(5)包括两个,两个线圈引出端子(5)均设置在底座(2)底部的一侧。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PCB脚(6)和第二PCB脚(7)均设置在底座(2)底部的另一侧,且分别与静引端子(4)、动引端子(3)相对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衔铁(10)的纵斜段与L型轭铁(9)的纵段的夹角为15°~35°,衔铁(10)的横斜段与铁芯(8)之间的夹角为15°~35°。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引端子(3)的端面上开设有便于推杆(12)移动的第二通槽;所述的静引端子(4)的端面上开设有与第二通槽相对应的第三通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推杆(12)的横截面为U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壳体(1)上开设有装配孔(16),底座(2)上开设有装配孔(16)相匹配的装配凸起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磁继电器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动触点(14)通过铆接固定在动簧片(13)上,静触点(15)通过铆接固定在静簧片(21)上。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79378.1A CN111785571B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779378.1A CN111785571B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85571A CN111785571A (zh) | 2020-10-16 |
CN111785571B true CN111785571B (zh) | 2024-06-14 |
Family
ID=727666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779378.1A Active CN111785571B (zh) | 2020-08-05 | 2020-08-05 |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78557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4126946A (ja) * | 2023-03-08 | 2024-09-2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2542286U (zh) * | 2020-08-05 | 2021-02-12 | 西安宏发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666176B (zh) * | 2018-07-17 | 2024-04-26 | 漳州宏发电声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继电器 |
CN109935500B (zh) * | 2019-01-24 | 2023-10-03 | 厦门宏发电声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大负载的拍合式继电器 |
-
2020
- 2020-08-05 CN CN202010779378.1A patent/CN11178557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12542286U (zh) * | 2020-08-05 | 2021-02-12 | 西安宏发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85571A (zh) | 2020-10-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2542286U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 |
CN111785571B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结构 | |
US12009172B2 (en) | High-voltage DC relay with auxiliary contact | |
EP3629357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218039045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16120105U (zh) | 一种高压直流继电器 | |
CN214336656U (zh) | 一种工业继电器 | |
CN211265366U (zh) | 一种预防簧片倾斜的耐压继电器 | |
CN211125515U (zh) | 一种带有辅助触点的拍合式电磁继电器 | |
CN211088183U (zh) | 一种电磁继电器的骨架与铁芯结构 | |
CN109716477B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02592889B (zh) | 适合自动生产和导电性能可靠的电磁继电器及其装配方法 | |
CN219435769U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221596301U (zh) | 引出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 |
EP3629356B1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CN218497997U (zh) | 一种卧式磁路继电器 | |
CN215731505U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219435766U (zh) | 一种占用空间小的电磁继电器 | |
CN221861521U (zh) | 一种拍合式继电器 | |
CN218447724U (zh) | 一种继电器 | |
CN220367856U (zh) | 继电器 | |
CN215418023U (zh) | 一种小型继电器 | |
CN215988596U (zh) | 一种带引出端的密封型电磁继电器 | |
CN220085862U (zh) | 一种推动杆组件及接触器 | |
CN220963169U (zh) | 磁保持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