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69148B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69148B
CN111769148B CN202010622612.XA CN202010622612A CN111769148B CN 111769148 B CN111769148 B CN 111769148B CN 202010622612 A CN202010622612 A CN 202010622612A CN 111769148 B CN111769148 B CN 1117691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emitting element
pixel driving
planarization layer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2261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69148A (zh
Inventor
罗雅琴
叶亮
胡峻霖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2261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6914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691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91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691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691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1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 H10K59/1213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characterised by the geometry or disposition of pixel elements the pixel elements being TFTs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3Connection of the pixel electrodes to the thin film transistors [TFT]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31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 H10K59/1315Interconnections, e.g. wiring lines or terminals comprising structur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owering the resistance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60OLEDs integrated with inorganic light-sensitive elements, e.g. with inorganic solar cells or inorganic photodiodes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高透光区和围绕高透光区的第一显示区;该显示面板的衬底基板一侧依次设置有像素电路层和多个发光元件;像素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且第一电极位于第二电极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电连接;其中,位于高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密度小于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密度;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本发明实施例能够改善色偏问题,提高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发展,显示装置逐渐由窄边框向无边框的视觉效果进步,以提高显示装置的屏占比,该高屏占比的显示装置的光学传感器模块,例如摄像头、红外感测器等,会设置于其显示区。目前,为使设置有光学传感器模块的区域具有较高的透光率,通常会降低光学传感器模块设置区的像素密度。
当显示装置的显示面板为有机发光(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时,该OLED显示面板的OLED元件属于电流驱动型元件,需要设置相应的像素驱动电路为OLED元件提供驱动电流,以使OLED元件能够发光。当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光学传感器设置区时,由于OLED显示面板中的有机发光元件的微腔效应会导致有机发光元件的电致发光光谱的亮度随观测角度的增大的而衰减,且光学传感器设置区的衰减情况会与其它显示区的衰减情况不同,从而在各个视角下,光学传感器设置区与其它显示区所产生的色偏不同,即OLED显示面板具有四方位色偏问题,进而影响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改善四方位色偏问题,提高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提升用户的观看体验。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高透光区和围绕所述高透光区的第一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电路层;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
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且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电连接;其中,位于所述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小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
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中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为第一发光元件,位于所述高透光区的所述发光元件为第二发光元件;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包括上述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第一显示区和高透光区,且高透光区设置的发光元件的密度小于第一显示区设置的发光元件的密度,使得该高透光区能够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以用于设置光学传感器,使得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屏占比;同时,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高透光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使得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高透光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具有一致的平坦度,以在不同视角下,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从而改善视角色偏问题,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显示区的局部放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透光区的局部放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高透光区的局部放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又一种高透光区的局部放大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局部趋于放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局部趋于放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沿图12中A-A截面的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沿图12中A-A截面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19是沿图12中A-A截面的又一种膜层结构示意图;
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显示面板的显示区设置有多个子像素,每个子像素包括发光元件和像素驱动电路。通常发光元件位于像素驱动电路背离衬底基板的一侧,且发光元件与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以使像素驱动电路能驱动发光元件进行显示发光。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薄膜晶体管、电容等器件,在形成像素驱动电路的各器件的过程中,会对各膜层进行图案化,导致像素驱动电路的顶层形成凹凸起伏的结构,使得形成发光元件表面会有凹凸的结构。
图1是现有技术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当显示面板的显示区包括正常显示区0111和高透光区0112时,通常高透光区0112的子像素密度小于正常显示区0111的子像素密度,即高透光区相邻两个子像素的间隔较大,而正常显示区0111的相邻两个子像素的间隔较小;此时,正常显示区0111的发光元件0212的下方会设置有用于驱动该发光元件0212本身的部分像素驱动电路0312和用于驱动与该发光元件其它发光元件0211的部分像素驱动电路0311;而高透光区0112的发光元件22的下放仅设置有与该发光元件22电连接的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其它部分像素驱动电路可设置于子像素与子像素的间隙。
如此,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设置面的凹凸起伏结构会与正常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凹凸起伏程度不同,致使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与正常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腔长具有差异,从而使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与正常显示区因微腔效应所产生的不同视角下的亮度衰减不同,即在各个视角下,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与正常显示区的发光元件所产生的色偏不同,使得OLED显示面板存在四方位色偏问题,进而影响OLED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区;显示区包括高透光区和围绕高透光区的第一显示区;显示面板还包括:衬底基板;位于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电路层;像素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位于像素电路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第一电极与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且第一电极位于第二电极靠近衬底基板的一侧;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电连接;其中,位于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小于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多个发光元件中位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为第一发光元件,位于高透光区的所述发光元件为第二发光元件;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将显示面板中的部分显示区作为高透光区,且该高透光区设置的发光元件的密度小于正常显示的第一显示区设置的发光元件的密度,使得该高透光区能够具有较高的透光率,以用于设置光学传感器,从而使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屏占比;同时,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高透光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使得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高透光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具有一致的平坦度,以在不同视角下,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从而改善视角色偏问题,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以上是本发明的核心思想,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以下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位于高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即当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具有沿某一方向的凹凸起伏时,位于高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也具有沿该方向的凹凸起伏;或者,当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为一平坦表面时,位于高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也为一平坦表面。在能够使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位于高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此外,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高透光区可以为方形、圆形、椭圆形、三角形、多边形等,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结合参考图2和图3,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10包括高透光区112和围绕高透光区112的第一显示区111。其中,高透光区112具有较高的光透过率,其可作为红外传感器、摄像头等对光透过率具有较高要求的光学传感器的设置区,此时无需增加显示面板100的边框,即设置相应的光学传感器,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窄边框化,提高显示面板100的屏占比,并使采用该显示面板100的显示装置具有丰富多彩的功能设计。
显示面板100还包括衬底基板10以及位于衬底基板10一侧依次设置的像素电路层301和多个发光元件20。其中,像素电路层301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30;发光元件20包括第一电极201、第二电极203以及位于第一电极201与第二电极203之间的发光层202,且第一电极201位于第二电极203靠近衬底基板10的一侧;发光元件20的第一电极201与像素驱动电路30一一对应电连接,使得像素驱动电路30能够提供相应的驱动电流至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201,并在第二电极接收的电信号的配合下,使其发光层202中的载流子复合,从而发出相应的光。
相应的,由于高透光区112需要较高的光透过率,因此可以使位于高透光区112的发光元件22的密度小于位于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元件21的密度,即相同面积下,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元件21的数量多于高透光区112的发光元件22的数量,使得高透光区112中具有足够多的透光区。
当多个发光元件20中位于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元件21为第一发光元件,位于高透光区112的发光元件22为第二发光元件时,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2011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2012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例如,当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的表面2011为一平坦的表面时,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表面2012也可以为一平坦的表面;或者,当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的表面2011具有凹凸起伏时,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表面2011也具有凹凸起伏,且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表面2011的凹凸起伏与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的表面2011的凹凸起伏的位置和方向等均相对应。如此,可使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的表面2011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表面2012的平坦度保持一致,以在不同视角下,所感知的第一发光元件21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即高透光区112的发光亮度与第一显示区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从而能够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一致性,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可通过改变第一发光元件与衬底基板之间的膜层的厚度和/或改变第二发光元件与衬底基板之间的膜层的厚度,以使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从而能够使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保持一致。
可选的,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第一显示区的局部放大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高透光区的局部放大俯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3、图4和图5所示,当与位于第一显示区111的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1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且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位于第一显示区111,以及与位于高透光区112的第二发光元件22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2为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且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位于高透光区112时,每个第一发光元件2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和与该第一发光元件32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交叠,而第二发光元件2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至少和与该第二发光元件22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具有交叠。此时,显示面板100还可以包括位于像素电路层301和发光元件20之间的平坦化层40。若平坦化层4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401为第一表面,则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401的平坦度与第二发光元件22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401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具体的,在像素电路层301与发光元件20之间设置平坦化层40,该平坦化层40的材料例如可以为有机材料,使得平坦化层40具有一定的填平作用,以能够填平部分因像素电路层301图案化造成的凹凸起伏,通过将第一发光元件21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表面401与第二发光元件22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表面401之间的平坦度之差设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减小形成于平坦化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之间的平坦度之差,使得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平坦度保持一致,从而在各个视角下,均能够确保高透光区112与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的,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每个像素驱动电路(311、312、313或32)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发光元件20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与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具有相互交叠的第一区域;发光元件20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与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具有互不交叠的第二区域;其中,第一区域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厚度小于第二区域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厚度。
其中,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中,因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的结构,而使该区域内的平坦化层40产生凸起,而其它区域因未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的结构,而产生相对的凹陷。此时,可在形成平坦化层40后,可在平坦化层40具有凸起位置设置相应的凹槽4011,即可在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与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相交叠的第一区域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位置4001处,以及第二发光元件22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与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相交叠的第二区域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位置4002处,分别设置相应的凹槽,以使平坦化层4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与衬底基板10之间的垂直距离在一定的距离范围内;如此,若发光元件20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与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相互交叠的第一区域的厚度为第一厚度T1,发光元件20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与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互不交叠的第二区域的厚度为第二厚度T2,在平坦化层40的4001和4002位置处设置凹槽后,第一厚度T1会小于第二厚度T2,使得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401的平坦度与第二发光元件22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401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减小第一发光元件21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表面401与第二发光元件22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表面401之间的平坦度之差,从而能够减小形成于平坦化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之间的平坦度之差,使得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平坦度保持一致,以在各个视角下,均能够确保高透光区112与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的,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当每个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且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和与该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的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具有交叠的第一交叠区;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上的正投影和与该第一发光元件21相邻的其它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的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具有交叠的第二交叠区;其中,第二交叠区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厚度T3小于第一交叠区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厚度T4。
示例性的,由于第一显示区111的第一发光元件21的密度大于高透光区112的第二发光元件22的密度,因此当将与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设置于第一显示区111,且将与第二发光元件22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设置于高透光区112时,第一显示区111内设置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的密度也会大于高透光区112内设置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的密度,使得第一显示区111的第一发光元件21会覆盖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以及与其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例如第一发光元件211会覆盖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1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213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3,第一发光元件212会覆盖与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2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211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1;而高透光区112的第二发光元件21之间的间距较大,相邻两个第二发光元件22之间具有足够的空间设置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使得高透光区112的第二发光元件22仅覆盖与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此时,可仅在第一发光元件(212)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211)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11)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相交叠的区域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位置处设置凹槽,使得第一显示区111的平坦化层4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与高透光区112的平坦化层4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的平坦度保持一致。此时,若第一发光元件(212)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和与其相邻的第一发光元件(211)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11)的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相互交叠的区域的厚度为第三厚度T3,第一发光元件(212)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和与其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312)在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相互交叠的区域的厚度为第四厚度T4,在平坦化层40相应的位置处设置凹槽后,第三厚度T3会小于第四厚度T4,使得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401的平坦度与第二发光元件22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401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减小第一发光元件21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表面401与第二发光元件22所覆盖的平坦化层40的表面401之间的平坦度之差,从而能够减小形成于平坦化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之间的平坦度之差,使得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平坦度保持一致,以在各个视角下,均能够确保高透光区112与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各结构示意图均为示例性的附图,在本发明实施例中还可采用半色调掩模版(Halftone Mask,HTM)法,形成平坦化层,以使平坦化层各个位置处的平坦度趋于一致,在能够使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的平坦度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平坦化层的制备工艺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的,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第一发光元件2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和与该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具有交叠,且第一发光元件2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和与该第一发光元件21相邻的其它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31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具有交叠时,显示面板100的像素电路层301还包括多个辅助结构302;辅助结构302位于高透光区112,且辅助结构302与部分像素驱动电路(311、312、313或32)的结构相同;该辅助结构30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位于第二发光元件22在衬底基板10上的正投影内。如此,虽然第二发光元件22和与其相邻的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没有交叠,但是可使第二发光元件22分别和与其电连接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0以及辅助结构302具有交叠,且通过将辅助结构设置为与部分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相同,使得第二发光元件22所覆盖的像素电路层301中所设置的结构与第一发光元件21所覆盖的像素电路层301中所设置的结构保持一致,从而能够使形成与发光元件20与像素电路层301之间的平坦化层40背离衬底基板10的一侧表面各个区域的平坦度能够保持一致,以减小形成于平坦化层40的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和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之间的平坦度之差,使得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201与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201的平坦度保持一致,从而在各个视角下,均能够确保高透光区112与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面板的显示均一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示例性的附图,图8中示出了每个第二发光元件22所覆盖的辅助结构302为半个薄膜晶体管;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能够确保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保持一致的前提下,本发明实施例对辅助结构的具体结构不做限定。
此外,本发明实施例中,每个第二发光元件可以覆盖至少一个辅助结构,即第二发光元件可以覆盖一个辅助结构、两个辅助结构或多个辅助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
示例性的,如图9所示,当每个第二发光元件22覆盖部分与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和一个辅助结构302时,能够使第二发光元件22所覆盖的平坦化层的平坦度与第一发光元件所覆盖的平坦化层的平坦度保持一致。
相应的,如图10所示,每个第二发光元件22也可以覆盖部分与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和三个辅助结构302,以使第二发光元件22所覆盖的平坦化层的平坦度与第一发光元件所覆盖的平坦化层的平坦度保持一致。
可选的,位于高透光区的第二发光元件的尺寸可以小于位于第一显示区u的第一发光元件的尺寸,同时与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且位于高透光区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尺寸可以小于与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且位于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尺寸。此时,可以是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二发光元件的尺寸之比等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尺寸之比,即位于高透光区的第一发光元件与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同步缩小,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透光面积,使得更多的光线能够透过该高透光区。
可选的,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如图11所示,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区110还包括过渡显示区113;该过渡显示区113位于第一显示区111与高透光区112之间;且过渡显示区113预设位置处的发光元件23的密度小于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元件21的密度。当位于第一显示区111的发光元件21为第一发光元件,且与第一发光元件21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位于高透光区112的发光元件22为第二发光元件,且与第二发光元件22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为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位于过渡显示区113的发光元件23为第三发光元件,且与第三发光元件23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为第三像素驱动电路时,可将第一像素驱动电路设置于第一显示区,而将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第三像素驱动电路设置于过渡显示区113。此时,高透光区112中仅设置有第二发光元件22,使得高透光区112具有更多可以满足一定透光率要求的区域,进一步增加高透光区112的透过的光线。
相应的,当显示面板100的像素电路层与发光元件之间还设置有平坦化层,且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时,可通过将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与第二发光元件22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之差设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与第三发光元件23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之差设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从而能够使形成于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以及第三发光元件23的第一电极的平坦度均保持一致,以改善色偏问题,从而能够在各个视角下,第一显示区111、过渡区113以及高透光区112中发光元件(21、23、22)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示例性的,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局部趋于放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1和图12所示,显示面板100中高透光区112中第二发光元件22的密度和过渡显示区113中第三发光元件23的密度均小于第一显示区111中第一发光元件21的密度;此时,过渡显示区113中可有额外的空间用于设置与第二发光元件22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使得与第二发光元件22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和与第三发光元件23电连接的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均设置于过渡显示区113,且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可以直接以插空的形式设置于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之间。相应的,第二发光元件22可以通过第一信号线61与位于过渡显示区113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电连接。
示例性的,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局部趋于放大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13与图12相同之处可以参照上述对图12的描述,此处仅对图13与图12不同之处进行示例性的说明。结合图11和图13所示,位于过渡显示区113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可以集中设置于过度显示区113的某一区域,以便于位于高透光区112的第二发光元件22与该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的电连接,有利于缩小电连接第二发光元件22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的第一信号线61的电阻,从而能够将信号准确地传输至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一电极。此时,由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的集中设置,该区域中没有多余的空间设置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使得位于集中设置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的区域处所设置的第三发光元件23需要通过相应的第二信号线62与设置于其它区域的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电连接。
如此,当将与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设置于过渡显示区后,高透光区中未设置有任何像素驱动电路,使得高透光区中的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具有较为平坦的表面,而设置有像素驱动电路的过渡显示区的第三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和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均为不平坦的表面,此时同样可以对发光元件与像素驱动电路交叠位置处的平坦化层设置凹槽,以使显示区各个区域的平坦化层背离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趋于一致。
可选的,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当每个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且第一发光元件21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与薄膜晶体管在平坦化层40的正投影具有相互交叠的第一交叠区,第二发光元件22在平坦化层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时,至少部分第二投影覆盖的平坦化层的厚度大于第一交叠区覆盖的平坦化层的厚度。如此,可将因设置薄膜晶体管而造成平坦化层40的凸起结构的位置处设置相应的凹槽,使得未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的位置处对应的平坦化层40的厚度T5大于设置有薄膜晶体管的位置处对应的平坦化层40的厚度T6,从而能够使平坦化层40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各个区域均具有一致的平坦度,以减小第一显示区的第一发光元件21的第一电极与高透光区的第二发光元件22的第二电极的平坦度之差。
可选的,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2和图15所示,显示面板100的像素电路层01包括薄膜晶体管3011,且每个像素驱动电路(32、33)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3011;位于薄膜晶体管3011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绝缘层3013;以及位于绝缘层3013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第一金属层3012;该第一金属层3012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61;第二发光元件22通过第一信号线61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电连接;如此,单独设置电连接第二发光元件22和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的信号线成,能够防止因第二发光元件22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电连接而影响其它器件的设置,从而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设计方式,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制备成本。
相应的,位于第一金属层3012与薄膜晶体管3011之间的绝缘层3013中还设置有第一凹槽,使得电连接第二发光元件22与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的第一信号线61设置于该第一凹槽内,使得第一金属层3012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与绝缘层3013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齐平,或者第一金属层3012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与绝缘层3013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的段差在预设范围内,从而能够防止因对第一金属层3012进行刻蚀,而出现较高段差的凹凸起伏,进而能够使各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的平坦度趋于一致。
可选的,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膜层结构示意图。图16与图15相同之处可参照上述对图15的描述,此处仅对图15与图16不同之处进行示例性的说明。结合图13和图16所示,过渡显示区113包括第一过渡显示区1131和第二过渡显示区1132;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均设置于第二过渡显示区1132;与第二过渡显示区1132的第三发光元件23电连接的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和与第一过渡显示区1131的第三发光元件23电连接的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均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1131。此时,第一金属层3012还包括第二信号线62,位于第二过渡显示区1132的第三发光元件23通过第二信号线62与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电连接;此时,同样可以防止因位于第二过渡显示区1132的第三发光元件23与位于第一过渡显示区1131的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电连接而影响其它器件的设置,从而能够简化显示面板100的设计方式,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制备成本。
此外,位于第一金属层3012与薄膜晶体管3011之间的绝缘层3013中还设置有第二凹槽,使得电连接第二过渡显示区1132的第三发光元件23与第一过渡显示区1131的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的第二信号线62设置于该第二凹槽内,使得第一金属层3012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与绝缘层3013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齐平,或者第一金属层3012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与绝缘层3013背离衬底基板10一侧的表面的段差在预设范围内,从而能够防止因对第一金属层3012进行刻蚀,而出现较高段差的凹凸起伏,进而能够使各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的平坦度趋于一致。
其中,第一凹槽的槽底厚度为H1与第二凹槽的槽底厚度为H2的取值范围分别为:1μm≤H1≤1.5μm,1μm≤H2≤1.5μm,以能够使薄膜晶体管3011与第一信号线61和/或第二信号线62具有足够的绝缘性能,防止信号串扰。
相应的,绝缘层3013可以包括无机层30131和有机层30132,且有机层30132位于第一金属层3012与无机层30131之间。这样设置的原因是,制作薄膜晶体管时,需要对多个膜层分别进行图形化处理,且每个膜层图形化处理的区域不一样,因此在形成无机层30131之后,形成第一金属层3012之前,无机层30131背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凹凸不平。通过设置有机层30132可以填平无机层30131背离衬底基板10的表面,起到平坦化的作用,进而使各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的平坦度趋于一致。
需要说明的是,图15和图16仅为本发明实施例示例性的附图,图15和图16中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均为方形结构,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还可以为其它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做具体限定。示例性的,第一凹槽和/或第二凹槽可以为梯形(图17)、三角形(图18)、半圆形(图19)、弓形或多边形等。
此外,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当位于第二发光元件22和与该第二发光元件22电连接的第二像素驱动电路32之间的其它发光元件为第四发光元件时,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一信号线61与所第四发光元件的几何中心交叠,从而使位于第一信号线61两侧区域的第四发光元件具有对称的结构,以在第一信号线61两侧的视角下所感知的第四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相应的,在平行于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上,当位于第三发光元件23和与该第三发光元件23电连接的第三像素驱动电路33之间的其它发光元件为第五发光元件时,沿垂直于衬底基板10所在平面的方向,第二信号线62与第五发光元件的几何中心交叠;如此,同样能使位于第二信号线62两侧区域的第五发光元件具有对称的结构,以在第二信号线62两侧的视角下所感知的第五发光元件的发光亮度趋于一致,进而有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0的显示均一性。
可选的,继续参考图15或图16,第一金属层还包括多个搭接电极63;发光元件20通过第一过孔与搭接电极63电连接;搭接电极63通过第二过孔与像素驱动电路的薄膜晶体管3011电连接;如此,相较于直接设置贯穿平坦化层和绝缘层的过孔,以使发光元件与像素驱动电路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的情况,通过分别设置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能够减小过孔的设置深度,从而便于开孔,降低工艺难度,进而降低显示面板100的制备成本。同时,该搭接电极与第一信号线和第二信号线同层设计,有利于简化工艺制程,降低制备成本,且有利于显示面板100的薄型化。
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因此该显示装置也具有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所具有的有益效果,相同之处可参照上文理解,下文中不再赘述。
示例性的,图2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0所示,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0,该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具有指纹识别功能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高透光区和围绕所述高透光区的第一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电路层;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
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且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电连接;其中,位于所述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小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
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中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为第一发光元件,位于所述高透光区的所述发光元件为第二发光元件;
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为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且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每个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和与该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衬底基板的正投影具有交叠;
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的像素驱动电路为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且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位于所述高透光区;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至少和与该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交叠;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平坦化层;
所述像素电路层还包括多个辅助结构;所述辅助结构位于所述高透光区,且所述辅助结构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部分结构相同;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还和与该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相邻的其它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在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具有交叠;所述辅助结构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衬底基板上的正投影内;或者,
每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具有相互交叠的第一区域;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具有互不交叠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中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区域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或者,
每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和与该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具有交叠的第一交叠区;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上的正投影和与该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相邻的其它发光元件电连接的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具有交叠的第二交叠区;其中,所述第二交叠区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中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二交叠区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一交叠区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尺寸,且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的尺寸小于所述第一像素驱动电路的尺寸。
4.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区;所述显示区包括高透光区和围绕所述高透光区的第一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
衬底基板;
位于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像素电路层;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多个像素驱动电路;
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多个发光元件;所述发光元件包括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以及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的发光层,且所述第一电极位于所述第二电极靠近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一一对应电连接;其中,位于所述高透光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小于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
所述显示区还包括过渡显示区;所述过渡显示区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与所述高透光区之间;所述过渡显示区预设位置处的发光元件的密度小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的密度;
多个所述发光元件中位于所述第一显示区的发光元件为第一发光元件,位于所述高透光区的所述发光元件为第二发光元件;位于所述过渡显示区的发光元件为第三发光元件;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为第三像素驱动电路;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所述像素驱动电路为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其中,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和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均位于所述过渡显示区;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像素电路层和所述发光元件之间的平坦化层;所述平坦化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为第一表面;
每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具有相互交叠的第一区域;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具有互不交叠的第二区域;其中,所述第一区域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中设置有凹槽;所述第一区域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小于所述第二区域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或者,
每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薄膜晶体管;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与所述薄膜晶体管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具有相互交叠的第一交叠区;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为第二投影;所述第一交叠区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中设置有凹槽;至少部分所述第二投影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大于所述第一交叠区覆盖的所述平坦化层的厚度;
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以及所述第一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在所述平坦化层的正投影所覆盖的第一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所述第一预设范围内;所述第一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的第一电极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表面的平坦度之差在第一预设范围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像素电路层包括:
薄膜晶体管;每个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至少一个所述薄膜晶体管;
位于所述薄膜晶体管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绝缘层;
位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基板一侧的第一金属层;所述第一金属层包括多条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二发光元件通过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其中,所述绝缘层设置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一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一凹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渡显示区包括第一过渡显示区和第二过渡显示区;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均设置于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
与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的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和与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的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均位于所述第一过渡显示区;
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过渡显示区的所述第三发光元件通过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电连接;
其中,所述绝缘层设置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二信号线位于所述第二凹槽内。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的槽底厚度为H1;其中,1μm≤H1≤1.5μm;
所述第二凹槽的槽底厚度为H2;其中,1μm≤H2≤1.5μm。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二发光元件和与该所述第二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所述第二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其它发光元件为第四发光元件;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一信号线与所述第四发光元件的几何中心交叠;
在平行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上,位于所述第三发光元件和与该所述第三发光元件电连接的所述第三像素驱动电路之间的其它发光元件为第五发光元件;沿垂直于所述衬底基板所在平面的方向,所述第二信号线与所述第五发光元件的几何中心交叠。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金属层还包括多个搭接电极;
所述发光元件通过第一过孔与所述搭接电极电连接;所述搭接电极通过第二过孔与所述像素驱动电路的薄膜晶体管电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层包括无机层和有机层;所述有机层位于所述第一金属层与无机层所述之间。
11.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622612.XA 2020-06-30 2020-06-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7691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2612.XA CN111769148B (zh) 2020-06-30 2020-06-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22612.XA CN111769148B (zh) 2020-06-30 2020-06-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9148A CN111769148A (zh) 2020-10-13
CN111769148B true CN111769148B (zh) 2022-09-13

Family

ID=727233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22612.XA Active CN111769148B (zh) 2020-06-30 2020-06-30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691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082375A1 (zh) * 2020-10-19 2022-04-2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2490274B (zh) * 2020-11-30 2022-08-09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WO2022133813A1 (zh) * 2020-12-23 2022-06-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2909056B (zh) * 2021-01-26 2023-08-08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4863860A (zh) * 2021-01-29 2022-08-05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835686A (zh) * 2021-01-29 2023-03-21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270036B (zh) * 2021-05-13 2023-01-1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CN115148778A (zh) * 2021-06-25 2022-10-0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555513B (zh) * 2021-07-16 2023-09-12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195379A (zh) * 2021-07-19 2023-05-3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3763874B (zh) * 2021-09-16 2023-09-2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4447251A (zh) * 2022-01-28 2022-05-06 厦门天马显示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3142119A1 (zh) * 2022-01-30 2023-08-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7637A (ja) * 2001-08-10 2003-02-26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444426A (zh) * 2002-03-04 2003-09-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050552A (ja) * 2003-07-29 2005-02-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1114668A (zh) * 2006-03-27 2008-01-30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09098793A1 (ja) * 2008-02-07 2009-08-13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18468A (ja) * 2009-07-07 2011-01-27 Sharp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2176095A (zh) * 2011-02-24 2011-09-07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基板
CN103904102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
CN105374852A (zh) * 2015-11-16 2016-03-02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像素bank的印刷型发光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6098700A (zh) * 2016-06-27 2016-11-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CN107799560A (zh) * 2016-08-31 2018-03-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以及制造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8321183A (zh) * 2018-03-30 2018-07-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004006A (zh) * 2018-07-27 2018-12-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148527A (zh) * 2018-08-17 2019-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473455A (zh) * 2017-09-07 2019-03-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10323349A (zh) * 2019-07-01 2019-10-1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1162199A (zh) * 2020-01-02 2020-05-1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223904A (zh) * 2019-12-20 2020-06-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57637A (ja) * 2001-08-10 2003-02-26 Seiko Epson Corp 液晶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444426A (zh) * 2002-03-04 2003-09-2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致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JP2005050552A (ja) * 2003-07-29 2005-02-24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1114668A (zh) * 2006-03-27 2008-01-30 三星Sdi株式会社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WO2009098793A1 (ja) * 2008-02-07 2009-08-13 Fuji Electric Holdings Co., Ltd. 有機elディスプレイ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1018468A (ja) * 2009-07-07 2011-01-27 Sharp Corp 有機el表示装置
CN102176095A (zh) * 2011-02-24 2011-09-07 华映视讯(吴江)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面板的薄膜晶体管基板
CN103904102A (zh) * 2012-12-26 2014-07-02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器
CN105374852A (zh) * 2015-11-16 2016-03-02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像素bank的印刷型发光显示器及其制作方法
CN106098700A (zh) * 2016-06-27 2016-11-0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像素结构、制作方法及显示面板
CN107799560A (zh) * 2016-08-31 2018-03-13 乐金显示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装置以及制造有机发光显示装置的方法
CN109473455A (zh) * 2017-09-07 2019-03-15 三星显示有限公司 显示设备
CN108321183A (zh) * 2018-03-30 2018-07-24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09004006A (zh) * 2018-07-27 2018-12-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有机发光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9148527A (zh) * 2018-08-17 2019-01-0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323349A (zh) * 2019-07-01 2019-10-11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一种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和有机发光显示装置
CN111223904A (zh) * 2019-12-20 2020-06-0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CN111162199A (zh) * 2020-01-02 2020-05-15 昆山国显光电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69148A (zh) 2020-10-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69148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1381411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786434B (zh) 阵列基板、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装置和像素驱动电路
CN110021654B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11029392A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和显示装置
KR20180128387A (ko) 디스플레이 기판, 디스플레이 장치, 및 디스플레이 기판을 제조하는 방법
CN110808274B (zh) 一种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23531339A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表示装置
CN113439338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2714968A (zh) 显示装置及制备方法、电子设备
CN111710792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面板的制备方法
CN112687193B (zh) 显示面板
CN112786812B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KR20140108791A (ko) 유기전계발광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0516727U (zh) 透明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其显示面板
CN109698206B (zh)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1072596A1 (zh) 阵列基板以及显示面板
JP2023534083A (ja) 表示パネル及びその製作方法、表示装置
CN114335394B (zh) 显示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035901B (zh) 透光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CN112670329B (zh) 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设备
CN11502061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0047879B (zh) 一种显示面板以及电子装置
CN109979976B (zh) 显示面板、显示屏及显示设备
CN112289948A (zh) 有机发光二极体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