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54878B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54878B
CN111754878B CN202010641483.9A CN202010641483A CN111754878B CN 111754878 B CN111754878 B CN 111754878B CN 202010641483 A CN202010641483 A CN 202010641483A CN 111754878 B CN111754878 B CN 1117548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electrode
display panel
touch
connecting part
ben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4148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54878A (zh
Inventor
张欢喜
宋先保
敦栋梁
夏志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Wuhan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4148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54878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548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48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548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548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1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flexible foldable or roll-able electronic displays, e.g. thin LCD, OL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 G06F3/0445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using two or more layers of sensing electrodes, e.g. using two layers of electrodes separated by a dielectric lay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包括:平面区和弯折区,以及,衬底基板和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位于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部和第二触控电极部,第一触控电极部和第二触控电极部通过连接部电连接,连接部包括异层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弯折区的弯折方向至少部分交叠。本申请采用在弯折区域设置连接部的方式,将弯折区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电连接,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由于弯折区弯折时,导致的触控电极中的金属走线断裂。

Description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发展,便携式设备已成为现代社会的必须品,并在逐步改善着人类的生活,为科学技术带来重大改革。尤其当显示面板可以折叠、方便携带,亦或是将显示面板制作成曲面屏,提高显示面板的美观度,吸引更多的用户,提供全新的体验。
此外,随着触控感应技术的迅速发展,许多具有曲面屏的的显示面板与触控功能结合,使显示面板具有触控操作的功能,目前,一般采用互电容原理实现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即通过设置触控电极层,但是,当显示面板设置成曲面屏时,触控电极层的金属走线相应的进行弯折拉升,当弯折角度较大时,金属走线会发生断裂的情况,造成金属走线不能导电,影响显示面板触控功能。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采用在弯折区设置连接部的方式,将弯折区的第一电极部与第二电极部电连接,这样的结构,能够避免由于弯折区弯折时,弯折区中触控电极的金属走线拉伸断裂,造成金属走线不能导电,影响显示面板触控功能。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有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包括:平面区和弯折区,以及,
衬底基板;
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位于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第一触控电极包括:
第一触控电极部和第二触控电极部,第一触控电极部和第二触控电极部通过连接部电连接,连接部包括异层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沿弯折区的弯折方向至少部分交叠。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为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面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至少实现了如下的有益效果: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采用在弯折区设置连接部的方式,将弯折区的触控电极所包括的间隔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部和第二触控电极部固定连接,第一触控电极部与第二触控电极部之间直接接触且滑动电连接,当弯折区弯折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滑动连接,但仍能保证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直接接触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滑动连接可有效缓冲弯折区弯折时拉伸所产生的应力,避免触控电极中的金属走线断裂而影响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S区域触控电极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弯折区触控电极沿A-A’的一种截面图;
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弯折区触控电极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图2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弯折区触控电极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弯折区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图;
图7为图2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弯折区触控电极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
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所提供的弯折区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图;
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此外,“耦接”一词在此包含任何直接及间接的电性耦接手段。因此,若文中描述一第一装置耦接于一第二装置,则代表所述第一装置可直接电性耦接于所述第二装置,或通过其他装置或耦接手段间接地电性耦接至所述第二装置。说明书后续描述为实施本申请的较佳实施方式,然所述描述乃以说明本申请的一般原则为目的,并非用以限定本申请的范围。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其中,各实施例之间的相同之处不再一一赘述。
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触控技术一般采用互电容的原理,通过设置触控电极层,触控电极层包括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分别置于第一金属层和第二金属层,当驱动电极输入驱动信号时,通过电容耦合作用,使感测电极产生感测信号,在人手触摸后,人手与驱动电极和感测电极的感应单元产生电容,降低了电容耦合作用,信号减弱,被检测出来。
此外,现有技术中的显示面板,为追求显示面板的美观性,将显示面板中的部分区域设置为可弯折区域或曲面区域,当触控显示面板与柔性屏结合时,显示面板中弯折区域的触控电极层的金属走线始终处于拉伸状态,当弯折角度增大时,触控电极层的金属走线甚至会发生拉断现象,影响显示面板的触控效果。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采用在弯折区域设置连接部的方式,将弯折区两端的触控电极电连接,这样的结构设置,能够避免由于弯折区弯折时,弯折区中触控电极的金属走线拉伸断裂,造成金属走线不能导电,影响显示面板触控功能。
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
图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S区域触控电极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S区域触控电极沿A-A’的一种截面图,图4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弯折区触控电极的局部放大图,请结合图1~图4,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100,包括平面区1和弯折区2,以及,衬底基板3和触控电极。
请结合图2~图3所示,触控电极包括位于弯折区2的第一触控电极4,第一触控电极4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通过连接部7电连接,连接部7包括异层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沿弯折区2的弯折方向至少部分交叠。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仅以显示面板为矩形结构,并且显示面板中显示区的边缘位置进行弯折为例进行说明,即,图1中的弯折区2对应体现为显示区的一部分,图1中并未示出显示面板的边框区。本实施例中,弯折区2为显示区,图1仅示意性的示出了平面区1和弯折区2的一种相对位置关系示意图,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其中,图1中所示的S区域由平面区1延伸到弯折区2,图2仅示意性的示出了图1中S区域中触控电极的局部放大图,并不代表实际尺寸。另外,图3中还示出了位于衬底基板3一侧设置的阵列层30、发光层20、封装层40和触控层(即本申请中触控电极所在膜层),其中,本申请示例性的,阵列层30、发光层20和封装层40位于衬底基板3与触控层之间,触控层的位置并不做具体限制。另外,图3仅对阵列层30、发光层20和封装层40进行示意,并未体现出这些膜层的实际结构,可选地,阵列层30包括多个TFT器件,发光层20包括发光材料层和分别位于发光材料层两侧的电极层,封装层40包括堆叠设置的无机层、有机层、无机层等等,阵列层30、发光层20和封装层40的实际结构可参照现有技术中所提供的结构,本申请不再详细示出。
图3中仅示出了连接部7位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远离衬底基板3的一侧的情形,在本申请的一些其他实施例中,连接部7还可位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靠近衬底基板3的一侧,对此本申请将在后续的实施例中进行说明。
具体地,请参考图2~图4,显示面板100包括衬底基板3,沿垂直于衬底基板3的方向,如图3中方向a所示,位于衬底基板3的一侧设置有触控电极,触控电极位于触控层,触控电极包括第一触控电极4,第一触控电极4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间隔设置,且第一触控电极部5与第二触控电极部6同层设置,位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远离衬底基板3的一侧设置有连接部7,连接部7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均电连接,如图2~图3所示,连接部7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直接接触电连接,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可滑动接触,且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异层设置,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沿弯折区2弯折的方向至少部分交叠,并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存在至少部分交叠区域。由于本申请的目的是避免触控电极的金属走线在弯折区2弯折时,金属走线拉伸并断裂,因此,将位于弯折区2的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间隔设置,间隔区域上层叠设置有连接部7,连接部7起到将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固定连接的作用,更重要的是,连接部7所包括的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直接接触电连接,并存在交叠区域,当显示面板发生弯折时,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受到拉伸作用力而发生滑动,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之间的交叠区域在弯折时产生滑移,有利于缓解拉伸所产生的应力,使弯折区2的金属走线不易断裂,同时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在滑动后仍能保证电连接,从而有利于避免触控电极中的金属走线在受到弯折造成的拉伸应力而发生断裂的问题,有利于提升弯折区触控电极的性能可靠性。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3所示,连接部7既可以位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远离衬底基板3的一侧,也可以位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靠近衬底基板3的一侧,当连接部7位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远离衬底基板3的一侧时,第二连接部9位于第一连接部8远离衬底基板3的一侧;当连接部7位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靠近衬底基板3的一侧时,第二连接部9位于第一连接部8靠近衬底基板3的一侧;第一连接部8与第一触控电极部5电连接,第二连接部9与第二触控电极部6电连接,且第一连接部8与第一触控电极部5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第二连接部9与第二触控电极部6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上述连接部7所处的位置根据实际制作需要进行选择,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如图3~图4所示,连接部7的材质可以为Ti/Al/Mo/ITO/IZO,其中,层叠设置的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的金属材料不相同,例如,第一连接部8的材质为Ti,第二连接部9的材质为Mo,这样设置避免在制程中因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9材质相同而被刻全部刻蚀掉,具体的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的材质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选择。
综上,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100,采用在弯折区2设置连接部7的方式,将弯折区2的触控电极所包括的间隔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固定连接,第一触控电极部5与第二触控电极部6之间直接接触且滑动电连接,当弯折区2弯折时,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滑动连接,但仍能保证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直接接触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滑动连接可有效缓冲弯折区2弯折时拉伸所产生的应力,避免触控电极中的金属走线断裂而影响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可选地,图5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S区域触控电极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如图2~图5所示,连接部7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部10,沿衬底基板3厚度方向,如图3中方向a所示,第二连接部9与第三连接部10异层设置且电连接,相邻两层连接部7沿弯折区2弯折方向至少部分交叠形成交叠区域。
具体地,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请继续参考图5,连接部7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部10,沿衬底基板3厚度方向,如图5中方向a,第三连接部10与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均异层设置,且第三连接部10位于第二连接部9远离衬底基板3的一侧,或者,第三连接部10位于第二连接部9靠近衬底基板3的一侧,具体第三连接部10的位置根据上述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的设置情况而定,第三连接部10与第二连接部9直接接触电连接,并存在交叠区域,其中,增设第三连接部10,一方面,能减少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之间滑移的距离,更能保证在滑移后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仍能有效电连接;另一方面,增加一层第三连接部10,在弯折时,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之间发生滑移,同时,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之间也发生滑移,相当于增加了连接部之间发生滑移的区域,从而更加有利于有效缓冲弯折区弯折时拉伸所产生的应力,避免触控电极中的金属走线断裂而影响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沿衬底基板3厚度方向为垂直于显示面板100出光面的方向,即图5中a所示的方向。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和图4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像素单元11,像素单元11沿第一方向排布,相邻像素单元11具有第一间距W(对应图中的间距W1或W2);
图6为图5所示实施例中弯折区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图,如图6所示,并结合图5所示,交叠区域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1,其中:L1为0.5W~1W。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6所示,交叠区域既指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的交叠区域,也指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的交叠区域。
具体地,请结合图2~图6所示,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以及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区域,交叠区域的长度能够保障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在滑移后仍能有效接触电连接,在具体的实施例中,显示面板100还包括多个像素单元11,像素单元11沿第一方向排布,第一方向如图4中Y所示方向,相邻两个像素单元11之间的间距为第一间距W,其中,第一间距W包括W1和W2,W1指沿图5中X所示方向相邻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W2指图5中Y所示方向相邻两个像素单元之间的间距,当连接部7设置于触控电极沿X方向的金属走线之间时,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之间的交叠区域的长度L1为0.5W1~1W1;当连接部7设置于触控电极沿Y方向的金属走线之间时,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之间的交叠区域的长度L1为0.5W2~1W2,其中,交叠区域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的长度既能保证第一连接部8、第二连接部9和第三连接部10发生滑移后,仍能保证接触电连接,又能避免交叠区域长度过长而浪费材质。
可选地,图7为图2所示实施例中S区域触控电极沿A-A’的另一种截面图,图8为图7所示实施例中弯折区触控电极的一种俯视图,请参见图7~图8所示,并结合图2所示,沿弯折区2弯折方向,第一连接部8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子部12,第二连接部9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连接子部13;
请继续参见图7~图8,并结合图3,沿衬底基板3厚度方向,即图3中a所示方向,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连接子部13交错排布,排布于相邻两个第一连接子部12之间的第二连接子部13与相邻第一连接子部12至少部分交叠并形成交叠区域,交叠区域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2,L2为10um~30um。
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请参见图7~图8所示,并结合图2所示,沿弯折区2弯折的方向,第一连接部8由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子部12形成,第一连接子部12均位于同一层,第二连接部9同样由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连接子部13形成,第二连接子部13均位于同一层,如图7中b所示方向,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连接子部13交错排布,相邻的第一连接子部12与同一第二连接子部13直接接触且电连接,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连接子部13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至少部分交叠,并形成交叠区域,且交叠区域在衬底基板3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2,L2的长度为10um~30um,至少存在一个第一连接子部12与同一第二连接子部13有两个交叠区域,如此,当弯折区2弯折后,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连接子部13发生滑移,但仍能保证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连接子部13接触电连接,将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设置成间隔排布的连接子部,一方面,能避免材质的浪费;另一方面,能够更有效的减少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连接子部13之间发生滑移的距离,此外,连接子部的设置,能更有效的缓冲弯折时拉伸所产生的应力,更能有效的减小断线的可能。
需要说明的是,请参见图7~图8所示,并结合图2~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8中存在两个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一触控电极4直接接触且电连接,与第一触控电极4直接接触电连接的两个第一连接子部12之间的距离大于任意两个第一连接子部12之间的距离,即,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一触控电极部5连接,另一个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触控电极部6连接,将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设置为间隔排布的连接子部。
在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见图7~图8所示,并结合图2~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8中设置的第一连接子部12的数量,以及第二连接部9中设置的第二连接子部13的数量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其中,连接子部的数量过多,会增大直接接触电连接的各子部之间的摩擦力,使弯折区2弯折时,各子部之间不易滑动,影响弯折效果。此外,当连接部7设置有第三连接部10时,具体的设置情况与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相同,第三连接部10中包括多个独立的小段结构。
可选地,请参见图7~图8所示,并结合图2~图3所示,第一连接部8中的第一连接子部12的数量为M个,第一个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一触控电极部5电连接,第M个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触控电极部6电连接;第二连接部9中的第二连接子部13的数量为Q个,其中:M-Q=1。
具体地,请参见图7~图8所示,并结合图2所示,第一连接部8中的第一连接子部12的数量为M个,第二连接子部13的数量为Q个,第二连接子部13的数量与第一连接子部12的数量相差1,在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子部12的间隔区上均设置有第二连接子部13,则第二连接子部13的数量小于第一连接子部12的数量,当然,第一连接子部12的数量根据实际制作情况而定,第二连接子部13的数量根据第一连接子部12的数量而定,如图7所示,示例性的,第一连接子部12的数量为4个,第二连接子部13的数量为3个。在垂直于衬底基板3的方向,沿如图7中的a方向,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中所包括的连接子部的数量逐渐递减,一方面,将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设置为间隔排布的连接子部,能够减少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连接子部13发生相对滑移的距离,即可达到缓冲拉伸所产生的应力的效果;另一方面,在保证第一连接子部12与第二连接子部13可靠性电连接的基础上,尽可能减少连接子部的设置,减小连接子部发生滑移产生的摩擦力;另外,连接子部递减的设置方式,能够避免材料的浪费。
可选地,请参见图3所示、图5所示、以及图7所示,沿衬底基板3厚度方向,连接部7的数量为N,2≤N≤5。
具体地,请参见图3所示,当连接部7只设置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时,则连接部7的数量为2层,如图5所示,当连接部7还设置有一层第三连接部10时,则连接部7的数量为3层,当然,所设置的第三连接部10的数量可以为多层,一方面,连接部7的数量至少能满足连接部7所要实现的功能,为防止触控电极层的金属走线被拉伸,断裂,连接部7能够实现可滑动连接,因此,至少层叠设置两层连接部7;另一方面,连接部7的数量过多时,会造成直接接触连接的各连接部7的摩擦力增大,使各连接部7之间不易滑动,因此,层叠设置的连接部7数量不超过5层,所能达到的电连接效果最好,且各连接部7之间摩擦力不会影响各连接部7滑动效果。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1~图3所示,显示面板100还包括第一绝缘层14,设置于连接部7与第一触控电极4之间;
请继续参见图3和图6所示,连接部7贯穿第一绝缘层14与第一触控电极4通过过孔15电连接。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3和图6所示,需要在连接部7和第一触控电极4之间设置第一绝缘层14,沿平行于衬底基板3的方向,图3中a方向所示,第一绝缘层14覆盖第一触控电极4。此外,如图2~4所示,第一触控电极部5与第一连接部8通过过孔15固定连接,第二触控电极部6与第二连接部8通过过孔15固定连接,位于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4包括第一引线50和第二引线60,第一引线50和第二引线60交叉形成交叉区域70,其中,过孔15位于交叉区域70,交叉区域70的结构更稳定,可以保证通过过孔15固定连接的连接部7与第一触控电极4不发生相对滑动,而接触连接的各连接部之间发生相对滑动,缓冲因弯折拉伸所产生的应力,保证连接部7与第一触控电极有效的连接。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4~图6所示,当连接部7只设置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时,第一连接部8与第二连接部9均通过过孔15与第一触控电极4电连接,当连接部7还设置有第三连接部10时,第三连接部10中距离衬底基板3最远或最近的一层第三连接部10与第一触控电极4通过过孔15电连接。
可选地,如图2和图4所示,第一触控电极4呈网格状排布,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位于网格的交叉区。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3~图4,沿弯折区2的弯折方向,第一触控电极4包括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第一触控电极部5与第二触控电极部6的形状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其中,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位于网格的交叉区70,交叉区域70的结构更稳定,使得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设置过孔15的位置位于交叉区域70,而本申请是将弯折区2的部分触控电极金属走线设置为将在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之间采用可滑动连接的连接部7连接,过孔15位置的设置,即使在触控电极的金属走线拉伸时,也能稳定的将连接部7与第一触控电极4连接,避免连接部7与第一触控电极4发生相对滑动。
可选地,请继续参见图2,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平面区1的第二触控电极16;
第二触控电极16与第一触控电极4同层设置,且电连接。
具体地,请继续参见图2~图3,在平面区1设置有第二触控电极16,沿平面区1指向弯折区2的方向,第二触控电极16与第一触控电极4同层设置,且第二触控电极16与第一触控电极4电连接,本申请所要实现的技术效果是在弯折区2弯折时,避免位于弯折区2的触控电极在拉伸的情况下,发生断裂,如此,在弯折区2设置有连接部7,连接部7与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均固定连接,在弯折区2弯折时,连接部7所包括的第一连接部8和第二连接部9滑动连接,能够有效缓冲弯折时拉伸所产生的应力,避免弯折区2发生金属走线断线的可能。需要说明的是,弯折区2的第一触控电极部5和第二触控电极部6与平面区1的第二触控电极16同时制作,且位于同层。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200,该显示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100。
具体地,基于同一发明构思,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200,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的一种结构图,参见图9,该显示装置200包括显示面板100,该显示面板100为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面板100。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的实施例可参见上述显示面板100的实施例,重复之处不再赘述。本申请所提供的显示装置200可以为:手机(如图9示意)、平板电脑、电视机、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现实功能的产品或部件。
通过以上各实施例可知,本申请存在的有益效果是:
本申请所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采用在弯折区设置连接部的方式,将弯折区的触控电极所包括的间隔排布的第一触控电极部和第二触控电极部固定连接,第一触控电极部与第二触控电极部之间直接接触且滑动电连接,当弯折区弯折时,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滑动连接,但仍能保证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直接接触电连接,其中,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滑动连接可有效缓冲弯折区弯折时拉伸所产生的应力,避免触控电极中的金属走线断裂而影响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申请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申请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平面区和弯折区,以及,
衬底基板;
触控电极,所述触控电极包括位于弯折区的第一触控电极,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包括:
第一触控电极部和第二触控电极部,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部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部通过连接部电连接,所述连接部包括异层设置且电连接的第一连接部和第二连接部,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滑动连接,所述第一连接部和所述第二连接部沿所述弯折区的弯折方向至少部分交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接部还包括至少一个第三连接部,沿所述衬底基板厚度方向,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三连接部异层设置且电连接,相邻两层所述连接部沿所述弯折区弯折方向至少部分交叠形成交叠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多个像素单元,所述像素单元沿第一方向排布,相邻所述像素单元具有第一间距W;
所述交叠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1,其中:L1为0.5W~1W。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弯折区弯折方向,所述第一连接部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一连接子部,所述第二连接部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第二连接子部;
沿所述衬底基板厚度方向,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交错排布,并且,排布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之间的所述第二连接子部与相邻所述第一连接子部至少部分交叠形成交叠区域,所述交叠区域在所述衬底基板的正投影的长度为L2,L2为10um~30u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连接部中的所述第一连接子部的数量为M个,第一个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部电连接,第M个所述第一连接子部与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部电连接;所述第二连接部中的所述第二连接子部的数量为Q个,其中:M-Q=1。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沿所述衬底基板厚度方向,所述连接部的数量为N,2≤N≤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第一绝缘层,设置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之间;
所述连接部贯穿第一绝缘层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通过过孔电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呈网格状排布,所述第一触控电极部和所述第二触控电极部位于所述网格的交叉区。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触控电极还包括位于平面区的第二触控电极;
所述第二触控电极与所述第一触控电极同层设置,且电连接。
1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之任一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2010641483.9A 2020-07-06 2020-07-06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75487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1483.9A CN111754878B (zh) 2020-07-06 2020-07-06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41483.9A CN111754878B (zh) 2020-07-06 2020-07-06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4878A CN111754878A (zh) 2020-10-09
CN111754878B true CN111754878B (zh) 2022-04-12

Family

ID=72679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41483.9A Active CN111754878B (zh) 2020-07-06 2020-07-06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5487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097256B (zh) * 2021-03-19 2022-07-12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显示面板的制作方法
US20240134488A1 (en) * 2021-03-31 2024-04-25 Chengdu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Touch control substrate and display apparatus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997882B (zh) * 2016-01-26 2020-05-22 昆山工研院新型平板显示技术中心有限公司 一种邦定结构、具有该邦定结构的柔性屏体及其制备方法
CN207780740U (zh) * 2017-11-30 2018-08-28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8646952B (zh) * 2018-03-29 2021-07-30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KR101975188B1 (ko) * 2018-06-28 2019-05-0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표시 장치
CN109656407B (zh) * 2018-11-28 2020-08-11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金属网格触控电极组件
CN109860119B (zh) * 2019-01-10 2020-11-24 云谷(固安)科技有限公司 显示屏体及显示装置
CN111158516B (zh) * 2019-12-04 2021-06-2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基板以及触控屏
CN111261679B (zh) * 2020-01-17 2022-05-1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面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54878A (zh) 2020-10-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031120B1 (ko) 정전 용량형 입력 장치, 입력 기능을 갖는 표시 장치 및 전자기기
CN105353547B (zh) 具有输入功能的电光装置
US10852889B2 (en) Display panel, mobile terminal and driving method
KR101873177B1 (ko) 적층 구조체, 터치 패널, 터치 패널 부착 표시 장치 및 그 제조 방법
TWI361996B (en) Touch panel device
US20120162099A1 (en) Touch screen
US9367183B2 (en) Dual-mode touch device
US7494358B2 (en) Touch panel
US20150060120A1 (en) Touch panel
CN111754878B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14071898A (ja) タッチパネル
TWI506503B (zh) 觸控面板及液晶顯示裝置
US9323092B2 (en) Touch panel
JP5300961B2 (ja) 入力装置、表示装置、および携帯端末
EP2602698A1 (en) Touch panel
TWI630517B (zh) 觸控視窗以及包含其之觸控裝置
JP2014038589A (ja) タッチパネル
US11768548B2 (en) Touch pad device and portable computer comprising same
CN213423919U (zh) 自容触控装置、自电容屏和电子设备
US9101047B2 (en) Terminal including touch uni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ouch unit
KR20130024328A (ko) 터치 스크린 패널
WO2019140896A1 (zh) 触控传感器及电子装置
CN220137668U (zh) 触摸屏及终端设备
CN210324148U (zh) 触摸屏及移动终端
JP2010009095A (ja) 入力装置および入力機能付き表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