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46114A - 记录装置 - Google Patents
记录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746114A CN111746114A CN202010232208.1A CN202010232208A CN111746114A CN 111746114 A CN111746114 A CN 111746114A CN 202010232208 A CN202010232208 A CN 202010232208A CN 111746114 A CN111746114 A CN 11174611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ecording
- tube
- carriage
- medium
- recording apparatu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96—Ink pumps, ink valv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02—Rollers
- B41J13/03—Rollers driven, e.g. feed rollers separate from plate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22—Clamps or gripp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06—Refilling of the cartridge
- B41J2/17509—Whilst mounted in the printe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02—Framework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38—Drives, motors, controls or automatic cut-off devices for the entire printing mechanism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记录装置,能够在抑制对管的负担的同时,实现扫描方向和输送方向这两者上的装置尺寸的小型化。记录装置包括:输送部;记录单元(24);安装部;以及管(61),具有固定于比安装部更靠液体供给方向下游的位置的固定端和能够相对于固定端在扫描方向(X)上移动并与记录单元(24)连接的可动端(61M)。管从可动端向沿着扫描方向(X)的方向即第一方向(X1)延伸,并向第一方向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X2)折回而延伸至固定端。输送部具备旋转以对介质提供输送力的输送辊(36A)和检测输送辊的旋转的旋转检测器(73)。当记录单元(24)处于第一方向(X1)侧的避让区域时,管的折回部分的边缘端(62A)与旋转检测器在扫描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记录装置,该记录装置包括:输送介质的输送部、包括能够向介质喷出液体的记录头和滑架的记录部以及供给到记录部的液体所通过的管。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这种记录装置,已知一种通过从记录头所具有的多个喷嘴喷出墨水(液体的一例)并在纸张等介质上记录图像等的喷墨式打印机。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记录装置,其具备:输送介质的输送部、向介质喷出墨水等液体的记录头、搭载记录头并进行往复移动的滑架、设置在与滑架不同位置的液体供给源、以及从液体供给源供给到记录头的液体所通过的管。通过位于滑架两端部的滑动部,滑架的基端部能够滑动地安装于引导部,由此滑架进行往复移动。
在专利文献1中,管的一端与液体供给源侧连接,另一端通过U字形的反转部(折回部的一例)在滑架的前端部与记录头连接。固定于滑架的管保持部件定位在位于滑架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滑动部之间。通过将管相对于滑架的固定位置作为滑架在移动方向的中央部,实现记录装置在宽度方向的小型化。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79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然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上述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即,在除了实现宽度方向的尺寸小型化之外,还欲将与宽度方向相交的输送方向的尺寸小型化时,难以使管的折回部分具有充分的曲率半径。由此,增加了管的负担。期望在抑制对管的负担的同时,实现记录装置在扫描方向与输送方向这两者上的尺寸的小型化。
解决上述问题的记录装置包括:记录部,包括向介质喷出液体并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和支承所述记录头并沿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的滑架;输送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安装部,设置于比所述记录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处,能够安装容纳有供给到所述记录部的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以及至少一个管,具有可挠性,并具有固定端和可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比所述安装部更靠液体供给方向下游的位置,所述可动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端在所述扫描方向上移动并与所述记录部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管从所述可动端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向所述第二方向折回而延伸至所述固定端,所述记录部能够在所述扫描方向上,在对所述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与从所述记录区域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离的避让区域之间移动,所述输送部具备输送辊和旋转检测器,所述输送辊旋转以对所述介质提供输送力,所述旋转检测器包括安装于所述输送辊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边缘端的旋转式标尺和通过以该旋转式标尺为检测对象来检测所述输送辊的旋转的传感器,当所述记录部处于所述避让区域时,所述至少一个管的折回部分的边缘端与所述旋转检测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一实施方式中的记录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记录装置的主要部分的示意性侧面剖视图。
图3是说明记录装置内的记录单元的操作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4是表示记录单元处于反起始位置时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5是表示记录单元处于反起始位置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6是示出处于反起始位置的记录单元的示意性侧视图。
图7是示出处于反起始位置的记录单元的示意性俯视图。
图8是示出处于反起始位置的记录单元的示意性主视图。
图9是示出夹持部件的剖视图。
图10是示出记录装置的电气构成的框图。
图11是示出变形例的记录单元及管的示意性主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记录装置;12…框体;12A…上表面;12H…壳体;12C…罩部;12S…侧框架;13…第一供料托盘;16…第二供料托盘;18…排出口;19…排出托盘;24…作为记录部的一例的记录单元;25…滑架;25A…滑架主体;25B…接触部;26…记录头;26A…喷嘴面;27…喷嘴;28…作为液体容纳部的一例的液体容器;29…安装部;30…输送机构;31…供料部;32…输送部;36…输送辊对;36A…输送辊;36R…支承轴;36B…从动辊;37…排出辊对;40…支承台;41…作为支承部的一例的前框架;41A…表面;42…流路;43…缓冲器;44…第一接头部件;45…固定部件;46…支承筒部;47…第二接头部件;48…液体供给单元;49…侧板框架;50…移动机构;51、52…导轨部件;53…滑架马达;54…带轮;55…正时带;56…线性编码器;57…间隙调整机构;58…主框架;60…管束;61…管;61A…可动部;61B…直线状部;61F…固定端;61M…可动端;62…作为折回部的一例的弯曲部;62A…边缘端;65…夹持部件;65A…隔壁部;65B…第一保持部;65C…第二保持部;66…带状薄板;67…抵接部;67A…抵接面;70…控制基板;71…电缆;72…固定部件;73…旋转检测器;74…旋转式标尺;75…传感器;76…基板;80…控制部;81…供料马达;82…输送马达;100…主机装置;M…介质;X…扫描方向;X1…第一方向;X2…第二方向;Y1…输送方向;HP…起始位置;AH…反起始位置;PA…记录区域;RA…避让区域;TA…管移动区域;CA…滑架移动区域;P1…第一连接位置;P2…第二连接位置;P3…第三连接位置;SA…空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记录装置的一实施方式。在图1中,记录装置11放置于水平面上,并且将彼此正交的三个虚拟轴设为X轴、Y轴和Z轴。X轴是与后述记录头的扫描方向平行的虚拟轴,Y轴是与进行印刷时的介质的输送方向Y1平行的虚拟轴。另外,Z轴是与铅直方向平行的虚拟轴。此外,在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11中,将输送方向Y1的下游方向称为前方,并将上游方向称为后方。
图1所示的记录装置11是串行记录方式的喷墨打印机。记录装置11具备长方体形状的框体12。在框体12的上表面设有第一供料托盘13,用户能够在第一供料托盘13上设置记录前的纸张等介质M。第一供料托盘13是多段托盘可滑动地连接的滑动式托盘,并且在从图1所示的收缩状态起使多段托盘滑动并延伸的伸长状态下使用。第一供料托盘13具有在沿宽度方向定位介质M时由用户操作的一对边缘引导件14。设置于第一供料托盘13的介质M通过供料口15向框体12内进行供料。第一供料托盘13通过在收缩状态下以水平姿态转动而以与框体12的上表面12A大致共面的状态被收纳。
在框体12的前部,设有能够从前方设置并对介质M进行供料的第二供料托盘16。第二供料托盘16具有在沿宽度方向定位介质M时操作的一对边缘引导件17。
另外,在框体12的前部,设有排出记录后的介质M的排出口18和装载从排出口18排出的记录后的介质M的排出托盘19。排出托盘19是多段托盘可滑动地连接的滑动式托盘,并且在用户使多段托盘从图1所示的收缩状态起滑动并延伸的伸长状态下使用。此外,在框体12的前表面下部设有开闭式盖体20,收纳在框体12内的第二供料托盘16及排出托盘19被关上的盖体20覆盖。
另外,如图1所示,在框体12的上表面12A设有操作面板21。操作面板21具备电源按钮等操作部22和由液晶显示器等构成的显示部23。在显示部23上显示菜单、各种消息等。记录装置11以可通信方式连接到主机装置100(参照图10)。在从主机装置100接收到记录数据时,由供料部31(参照图2)对设置于多个供料托盘13、16中指定的一个托盘的介质M进行供料,并且在该被供料的介质M上记录基于记录数据的图像。
在框体12内,设有记录单元24作为向介质M喷出墨水等液体并进行记录的记录部的一例。记录单元24包括向介质M喷出液体的记录头26和支承记录头26并在沿着X轴的扫描方向X上移动的滑架25。记录装置11通过在记录单元24沿着X轴移动的过程中交替进行记录动作和输送动作,在介质M上记录图像和文字,其中记录动作是指记录头26喷出液滴并进行单程(1パス分)记录,输送动作是指将介质M输送至下一记录位置。此外,由于记录单元24进行往复移动,所以扫描方向X包括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
如图1所示,框体12包括例如合成树脂制的上方开口的四方箱形壳体12H和打开并关闭壳体12H的上部开口的合成树脂制的罩部12C。用户打开罩部12C进行维护作业,该维护作业包括发生介质M卡塞时的卡塞清除作业和更换后述液体容器28的更换作业。
图2示出记录装置11的示意性侧面剖视图。需要注意的是,在图2中省略了第二供料托盘16。如图2所示,框体12内设有输送设置于供料托盘13、16的介质M的输送机构30。输送机构30具备用于对介质M进行供料的供料部31和接收从供料部31进行供料的介质M并在与扫描方向X相交的输送方向Y1上输送该介质M的输送部32。供料部31具备:供料托盘13、对设置于供料托盘13的多个介质M逐张进行供料的供料辊33、以及将由供料辊33传送的介质M夹持并进行供料的中间辊34及从动辊35。中间辊34及从动辊35夹持介质M并旋转,从而将介质M向记录头26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进行供料。供料托盘13具有载置介质M的多段式托盘部13A和一对边缘引导件14。供料辊33和中间辊34通过供料马达81(参照图10)的驱动力而旋转。
如图2所示,输送部32具备两个辊对36、37。即,输送部32具备输送辊对36和位于比输送辊对36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处的排出辊对37。在输送方向Y1上,两个辊对36和37之间配置有支承介质M中被记录头26喷出液体的部分的支承台40。记录头26具有与支承台40相对的面即喷嘴面26A,在该喷嘴面26A上开口有多个喷嘴27(参照图4)。支承台40由沿着记录头26的移动路径延伸的长条形板状部件构成。记录头26向介质M中被支承台40支承的部分喷出液体,并在介质M上记录图像和文字。
在输送机构30输送介质M的输送路径上,在供料部31的下游且比输送辊对36更靠上游的位置,配置有检测介质M的有无的介质检测器38。另外,输送路径中,在中间辊34与输送辊对36之间的位置处配置有形成输送路径的一部分并引导介质M的引导部件39。在双面印刷时,在介质M的第一面上进行记录,随后通过排出辊对37反转,将介质M朝向输送方向Y1的上游反向输送,经由引导部件39下方的路径而沿着中间辊34的外周反转,由此将介质M以使其与第一面相反侧的面即第二面朝上的方式再次朝向记录区域进行供料。然后,结束双面记录的介质M从排出口18排出。另外,通过与双面记录时的再次供料时相同的反转路径,将设置于第二供料托盘16的介质M向记录区域PA进行供料。
需要注意的是,供料部31不限于具有供料托盘13、16的方式,也可以采用盒式供料方式,作为该盒式供料方式的部件,具有可拆装地收纳于框体12下部的盒和将容纳于盒的介质M中最上面一张送出的拾取辊。另外,也可以是卷筒式供料方式,作为卷筒式供料方式的部件,具备能够将卷纸可旋转地安装到框体12的后部的供料机构,并且在从卷纸送出的介质M上进行记录。在该情况下,记录装置11也可以在框体12内的排出口18的附近位置,具备将记录后的长条形介质M切割成规定尺寸的切割机构。
如图2所示,记录单元24被移动机构50支承为能够沿着X轴移动。移动机构50具备:配置于框体12内的上下一对导轨部件51、52;被一对导轨部件51、52引导而沿着X轴移动的滑架25的驱动源即滑架马达53;以及将滑架马达53的动力传递到滑架25的一对带轮54和正时带(timing belt)55。滑架25在框体12内被上下一对导轨部件51、52支承,并被引导为能够沿着X轴移动。滑架马达53配置在滑架25的移动路径的一端部且后方的位置。在滑架25的移动路径的后方,设有在沿着X轴的方向上隔开规定距离定位的一对带轮54以及在卷绕于一对带轮54的状态下沿着X轴延伸的环状的正时带55。一对带轮54中的一个带轮连结到滑架马达53的输出轴。当滑架马达53正反转驱动时,记录单元24沿着X轴进行往复移动。即,记录单元24在作为沿着X轴的一个方向的第一方向X1和作为与第一方向X1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X2上进行往复移动。
另外,记录装置11具备调整记录头26与支承台40之间的间隙的间隙调整机构57。间隙调整机构57是电动型或机械型,并且根据介质M的类型即介质种类来调整记录头26在沿着Z轴的Z方向的位置即高度位置,从而调整记录头26与介质M之间的间隙。在滑架25的后方,线性编码器56(参照图10)沿着滑架25的移动路径延伸。线性编码器56具备沿着滑架25的移动方向延伸设置的线性标尺以及以能够光学读取线性标尺的方式固定于滑架25的背面部的传感器(均省略图示)。此外,导轨部件51、52由在框体12内沿着X轴延伸的金属制主框架58的一部分形成。
如图2和图3所示,在框体12内比记录单元24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处设有能够安装液体容器28的安装部29,液体容器28是容纳有供给到记录单元24的液体的液体容纳部的一例。安装部29配置在框体12内的前部且高度位置比排出口18更靠上方的位置。由多个墨盒等构成的液体容器28可拆装地安装于安装部29。需要注意的是,在本例中,液体容器28也可以是配置在与滑架25不同位置的脱离滑架类型。
记录装置11可以具备从安装于安装部29的液体容器28供给液体的未图示的泵。在该情况下,通过泵的驱动,将液体从液体容器28通过流路42及管61向记录单元24的记录头26供给。管61是具有可挠性的管状部件。管61例如由合成树脂材料构成。多个管61在与扫描方向X和输送方向Y1这两个方向相交的Z方向上排列设置。多个管61以在其排列方向即Z方向上排成一列的状态一体地连结而形成带状的管束60。
如图3所示,记录单元24在起始位置HP与反起始位置AH之间移动,其中起始位置HP是非记录时待机的待机位置(在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反起始位置AH是在X轴上与起始位置HP相反侧的端部位置(在图3中用实线表示)。在该移动区域中,记录单元24从喷嘴27(参照图4)喷出液滴并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的最大范围是记录区域PA。在X方向上,从记录区域PA偏离的两侧区域成为避让区域RA。记录单元24能够在扫描方向X上,在对介质M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PA与从记录区域PA向第一方向X1偏离的避让区域RA之间移动。在本例中,一个避让区域RA是起始位置HP,另一个避让区域RA是反起始位置AH。也就是说,在移动路径上,记录单元24当处于第一方向X1侧的避让区域RA时位于反起始位置AH,当处于第二方向X2侧的避让区域RA时位于起始位置HP。
如图3所示,安装部29能够将多个液体容器28以在X方向上排列的状态安装。液体容器28具有供给液体的供给口部(省略图示)。在安装部的多个安装部位,设有能够与液体容器28的供给口部连接的多个供给针(省略图示)。当液体容器28安装于安装部29时,供给针插入到供给口部。由此,液体容器28内的液体能够经由安装部29供给到记录单元24。
如图3所示,在框体12内,记录单元24在沿着X轴的彼此相反的两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上进行往复移动。安装部29在框体12内配置在靠近反起始位置AH的配置区域中。如图3所示,在框体12内立设有前框架41,前框架41是供安装部29组装的支承部的一例。多个流路42从安装部29沿着前框架在第二方向X2上延伸,该流路42的液体供给方向的下游端与固定于前框架41的前表面的缓冲器43连接。多个流路42在Z方向上排列配置。缓冲器43针对每个液体容器28具备能够暂时贮存规定量液体的液体贮存部。
在隔着前框架41位于缓冲器43的相反侧的位置,设有通过未图示的多个流路与构成缓冲器43的多个液体贮存部连通的第一接头部件44。第一接头部件44具有能够将例如十根管61与内部的流路连接的多个管部(省略图示)。十根管61的一端部与第一接头部件44的各管部连接。另外,管61中从第一接头部件44延伸出规定长度的部分通过固定部件45固定于前框架41的表面41A。在本例中,由固定部件45固定的管61的部分成为管61的固定端61F。此外,前框架41的表面41A与Y轴正交。
在框体12内,记录单元24处于移动路径上图2中用双点划线所示的一个端部时的位置为起始位置HP。在处于起始位置HP时的记录单元24的正下方配置有未图示的维护装置。当在介质M上不进行记录的待机时,记录单元24在起始位置HP待机。在该待机位置,通过维护装置所具有的罩,将记录头26的喷嘴27开口的喷嘴面26A(均参照图4)以包围喷嘴27的状态覆盖。
接着,参照图3、图4,对记录单元24周边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在比支承台40更靠输送方向Y1上游的位置,配置有输送辊对36。输送辊对36具备输送辊36A和随着输送辊36A的旋转而旋转的从动辊36B。另外,在比支承台40更靠输送方向Y1下游的位置,配置有排出辊对37。排出辊对37具备排出辊37A和随着排出辊37A的旋转而旋转的从动辊37B。从动辊37B例如由带齿辊构成。
图3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记录单元24位于在介质M上不进行记录的非记录时待机的起始位置HP(原始位置)。起始位置HP位于比支承台40更靠沿着X轴的方向的外侧的一端部。记录单元24从起始位置HP向支承台40侧的方向移动,并在记录区域PA中在与输送方向Y1相交的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上进行往复移动,从而在介质M上进行记录。在滑架马达53正转驱动时,记录单元24在第一方向X1上进行往复移动,在滑架马达53反转驱动时,记录单元24在第二方向X2上进行往复移动。
如图3所示,管61从可动端61M向沿着X轴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1延伸,并向第一方向X1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X2折回而延伸至固定端61F。多个管61的可动端61M与滑架25在第一连接位置P1处连接。另外,多个管61的固定端61F与前框架41在第二连接位置P2处连接。前框架41具有支承管61的第二连接位置P2且与输送方向Y1相交的表面41A。
在此,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X1是图3中记录单元24进行往复运动时从起始位置HP朝向反起始位置AH的方向。另外,第二方向X2是从反起始位置AH朝向起始位置HP的方向。多个管61形成伴随介质M在输送方向Y1上的位移而折回的U字形弯曲部62。这样,多个管61形成伴随在输送方向Y1上的位移而水平弯曲的弯曲部62。管61具有两个直线状部分,两个直线状部分隔着弯曲部62而沿着X轴彼此大致平行地延伸。通过弯曲部62的形成位置随着记录单元24的移动而变化,两个直线状部分各自的长度发生变化。构成管束60的多个管61以在Z方向上重叠的方式排成一列。在本实施方式中,沿着X轴的方向即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是记录单元24进行往复移动时的移动方向即扫描方向。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管束60的多个管61的排列方向是沿着Z轴的方向。
如图3所示,随着记录单元24的移动,管61中弯曲部62的形成位置以滑架移动量的大致一半的移动量移动,由此弯曲部62随着记录单元24的移动而移动。
如图4、图5所示,滑架25具有支承记录头26的滑架主体25A、从滑架主体25A的上部向上方突出的四方筒形支承筒部46、以及与管61的可动端61M连接的第二接头部件47。如图5所示,管61的可动端61M的部分通过沿着由支承筒部46的一个侧面构成的引导面46A被引导,从而形成沿着X轴平行延伸的直线状部61B。详细而言,支承筒部46位于与多个管61以带状一体形成的管束60大致相同的高度处。管61中与固定端61F相反侧的另一端部在被记录单元24上的支承筒部46的一个侧面即引导面46A引导之后,与设置于滑架25的上部的第二接头部件47连接。在本例中,管61中包括与第二接头部件47连接的端部及被引导面46A引导的直线状部61B的另一端部为可动端61M。
在此,使管束60的另一端部沿着支承筒部46的引导面46A而形成沿着X轴的直线状部61B是为了抑制滑架25驱动时管61的上下移动。另外,由于弯曲部62的变形涉及与第二接头部件47的连接部分,所以其目的也在于,防止因对连接部位施加与沿着X轴的方向不同的方向上的力而对管61的可动端61M施加过度的应力、管61从第二接头部件47脱离等。当存在直线状部61B时,弯曲部62相对于滑架25向第一方向X1侧偏离与该直线状部61B的长度相应的量而定位。因此,当记录单元24位于第一方向X1侧的避让区域RA时,即位于反起始位置AH时,弯曲部62的一部分比滑架25更向第一方向X1的外侧伸出并定位。
管61的折回部分形成为弯曲成半圆弧状的弯曲部62。在此,如果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过小,则会使管61过度弯曲而增加管61的负担,并且有可能降低管61的寿命。相反,如果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过大,则布置管61所需的框体12内的管移动区域TA在输送方向Y1上变长。管移动区域TA在输送方向Y1上的尺寸需要达到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的约两倍。
如图3所示,在从沿着Z轴的方向观察时,输送方向Y1上多个管61与滑架25连接的位置即第一连接位置P1和多个管61安装到安装部29的位置即第二连接位置P2隔着滑架25的中央部。
如图3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移动区域TA在输送方向Y1上与滑架25的移动区域即滑架移动区域CA的一半以上重叠。即,管61的可动端61M在输送方向Y1上被相对于从滑架25的中央部向上方突出的支承筒部46与固定端61F相反侧的一个侧面即引导面46A引导的同时与第二接头部件47连接。因此,与管移动区域TA和滑架移动区域CA在输送方向Y1上重叠的部分小于滑架移动区域CA的20%的结构相比,能够缩小框体12在输送方向Y1上的尺寸。这样,滑架移动区域CA和管移动区域TA在输送方向Y1上的重叠量越大,越有助于框体12在输送方向Y1上的尺寸、即记录装置11在进深方向上的小型化。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管移动区域TA的一半以上与滑架移动区域CA在输送方向Y1上重叠。尤其是在图3所示的示例中,管移动区域TA的80%以上与滑架移动区域CA在输送方向Y1上重叠。
在本例中,将滑架25的上部用作对与第一连接位置P1连接的管束60进行布置的布置空间。由此,能够确保滑架移动区域CA与管移动区域TA在输送方向Y1上的较大重叠量。具体而言,在Y轴上,多个管61与滑架25连接的可动端61M的位置即第一连接位置P1和多个管61的固定端61F的位置即第二连接位置P2隔着滑架25的中央部。也就是说,在输送方向Y1上,可动端61M的连接位置即第一连接位置和固定端61F的连接位置即第二连接位置P2隔着突出设置在滑架25的中央部的支承筒部46而定位。
如图3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控制记录头26的控制基板70和连接记录头26与控制基板70的电缆71。在输送方向Y1上,控制基板70设置在输送方向Y1上位于相对于滑架25的移动路径与安装部29相反侧的位置。电缆71从记录单元24向第二方向X2延伸,并向第一方向X1折回而连接到控制基板70。电缆71的可动端71M通过固定部件72固定到记录单元24。电缆71的固定端71F固定于主框架58的预定位置。控制基板70例如组装在主框架58的预定位置。
电缆71与滑架25连接的位置即第三连接位置P3在输送方向Y1上位于相对于滑架25的中央部与第一连接位置P1相同的一侧。在滑架25的上部配置有支承筒部46。在滑架25上,向记录头26供给液体的液体供给单元48配置在管束60的配设高度的下方。在记录头26中,例如喷嘴列的数量为N,并且管61的数量为N。
例如,在喷嘴列的数量为N、管61的数量为N+1的现有结构中,喷嘴列的数量N比管61的数量N+1少一个,因此针对一个喷嘴列切换使用两根管61。在该情况下,由于在两根管61中流动的液体的类型不同,所以在切换管61时需要在管61的下游侧到喷嘴为止的流路中更换液体,现有的墨水供给单元具备液体更换电机作为用于更换该液体的驱动源。包括液体更换电机的大型液体供给单元配置在滑架25的上部。在该情况下,管61的弯曲部62需要以较大的曲率半径折回以避开设置于滑架25上部的液体供给单元。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构成管束60的管61的数量与喷嘴列的数量相同,所以不需要切换液体。因此,可以省去液体更换电机,在滑架25的下部配置有液体供给单元48。即,如上所述,在滑架25中,液体供给单元48配置在成为管束60配设高度下方的高度位置处的下部。而且,用于支承带状管束60的支承筒部46从滑架25的上部突出。
在图5所示的示例中,支承筒部46在输送方向Y1上配置于滑架25的中央部。因此,管束60的可动端61M在输送方向Y1上位于比滑架25的中心位置更靠上游的位置。
因此,管移动区域TA在输送方向Y1上与滑架移动区域CA的一半以上重叠。在本例中,当记录单元24处于图5所示的反起始位置AH时,管61的可动端61M和弯曲部62大致位于滑架主体25A的上方。因此,能够使在边从直线状部61B弯曲边折回时形成的弯曲部62具有规定范围以下的曲率半径,直线状部61B通过沿着支承筒部46的沿着X轴的引导面46A引导管61而形成。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N根管61排列并以带状一体形成,由此形成一个带状的管束60。管束60具备多个管61的固定端61F聚集而成的固定端和多个管61的可动端61M聚集而成的可动端。管61的数量N在本例中为“10”,但既可以是“10”以外的2以上的其它数量,也可以是“1”。
如图5所示,在多个管61中,其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地附接有多个夹持部件65。用于形成管61中作为折回部分的弯曲部62的可动部61A被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支承。可动部61A是在管束60的长度方向上形成比固定端61F更靠液体供给方向下游部分的可位移部分,并且是包括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弯曲部62和该图中实线所示的弯曲部62之间的部分。带状薄板66在支承管束60的状态下,在Z方向上具有比管束60的宽度长的规定宽度尺寸,并且具有比可动部61A的长度长的总长度。在本例中,包括可动部61A在内的比其长的区域被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支承。如图5所示,带状薄板66被安装成覆盖可动部61A中成为弯曲部62的外周面的一侧面。作为带状薄板66的金属材料可列举SUS等。作为带状薄板66的其它金属材料,也可以是铁、不锈钢、铝等。
如图5所示,带状薄板66和管束60的可动部61A沿着其长度方向被多个夹持部件65隔开间隔地夹持。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夹持部件65附接到不位于弯曲部62的第一方向X1侧最外部的位置,以不影响记录装置11的宽度尺寸。另外,夹持部件65在使管61与带状薄板66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夹持。
通过由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支承管束60的可动部61A,抑制管束60的可动部61A因自重而下垂。例如,当记录单元24处于图3中双点划线所示的起始位置HP时,即使弯曲部62远离记录单元24而定位,通过由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支承包括弯曲部62的可动部61A,也可抑制由于管束60的自重引起的下垂。记录单元24在记录期间以外的通常时间配置于起始位置HP,但在处于该起始位置HP时不易发生由于管束60的自重引起的下垂,因此可避免管束60下垂的倾向。另外,例如在记录单元24处于图3及图5所示的反起始位置AH时,弯曲部62位于最靠近记录单元24的位置而不易下垂,但通过由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支承包括弯曲部62的可动部61A,弯曲部62变得更不易下垂。例如,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弯曲部62下垂而不易与框体12内的其它元件接触。
另外,如图5所示,在与管61的固定端61F连接的前框架41一侧的表面41A(后表面)上,与带状薄板66抵接且不与夹持部件65抵接的位置处设有抵接部67。抵接部67在前框架41的表面41A上沿着X方向隔开间隔地排列设有多个。在管束60沿着前框架41的后表面平行配置时,夹持部件65位于与抵接部67的间隔相对应的位置,由此夹持部件65进入抵接部67之间的凹部中,并且由夹持部件65保持的带状薄板66与抵接部67的平坦抵接面67A抵接。也就是说,抵接部67将与夹持部件65对应的部位作为间隔以不与夹持部件65抵接,并且设置在与带状薄板66抵接的部位。抵接部67从前框架41的表面41A向输送方向Y1上游的突出量、即抵接部67的厚度大于夹持部件65相对于管61向外侧突出的厚度。因此,夹持部件65不与前框架41接触。抵接部67通过将合成树脂制的片材弯折成四方筒状或U字形而形成,并且在其表面受力时抵接部67比较容易变形。因此,缓和了带状薄板66与抵接部67抵接时的冲击。
例如,在没有抵接部67的结构中,在记录单元24沿第二方向X2移动的过程中,夹持部件65与前框架41的后表面碰撞,这一原因导致管束60振动。在本实施方式中,在记录单元24沿第一方向X1移动的过程中,避免夹持部件65与前框架41的后表面碰撞,同时由于带状薄板66与抵接部67接触,所以能够抑制管束60的振动。
接着,参照图6~图8,对记录单元24位于反起始位置AH时记录单元24的周边结构进行说明。需要注意的是,图6省略了侧板框架49,侧板框架49在滑架25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与设置在滑架25的侧面的接触部(度当て部)25B接触。
如图6~图8所示,输送部32具备旋转以对介质M提供输送力的输送辊36A和检测输送辊36A的旋转的旋转检测器73。旋转检测器73包括安装于输送辊36A的第一方向X1的边缘端的旋转式标尺74和通过以旋转式标尺74为检测对象来检测输送辊36A的旋转的传感器75。旋转式标尺74是将不透光的树脂板加工成圆板状并在该圆板周围以规定间隔形成有多个狭缝(通孔)的部件。在发光部和受光部隔着旋转式标尺74而相对的状态下,配置传感器75。而且,当狭缝到达发光部与受光部相对的部分时,将通过狭缝的光转化为脉冲信号进行检测。即,旋转检测器73是光学型。
如图7、图8所示,当记录单元24位于向第一方向X1偏离的避让区域RA即反起始位置AH时,管61的折回部分即弯曲部62的边缘端62A与旋转检测器73在X轴上的位置重叠。
如图6所示,在从沿着X轴的方向观察时,旋转式标尺74与滑架25重叠。即,旋转式标尺74位于比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的滑架25更靠第一方向X1的位置。因此,如图7、图8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包括旋转式标尺74的旋转检测器73确定记录装置11中第一方向X1侧的侧框架12S及壳体12H的位置。也就是说,旋转检测器73确定沿着X轴的方向的装置尺寸。
另外,如图7所示,在从沿着Z轴的方向观察时,多个管61的折回部分即弯曲部62的边缘端与旋转检测器73重叠。在本例的情况下,管61的可动部61A由沿其外侧的面配置的带状薄板66支承。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带状薄板66的折回部分的边缘与旋转检测器73在X轴的位置重叠。
如图7、图8所示,设有侧板框架49,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该侧板框架49通过与设置在滑架25的侧面的接触部25B接触而将滑架25定位在起始位置HP。
旋转检测器73安装于侧板框架49。输送辊36A的支承轴36R被支承为能够在贯通侧板框架49的状态下进行旋转。旋转式标尺74的中心部固定于输送辊36A中向侧板框架49的外侧突出的支承轴36R的边缘端。以旋转式标尺74为检测对象的传感器75与旋转式标尺74的周缘部以非接触状态隔开间隔而定位。传感器75安装在被侧板框架49的外表面支承的基板76。因此,当记录单元24处于起始位置HP时,在记录单元24、包括管束60的液体供给系统及旋转检测器73中,旋转检测器73位于第一方向X1上的最外侧。详细而言,旋转检测器73中基板76位于最外侧。金属制的侧框架12S位于比旋转检测器73更靠向第一方向X1的位置,而且壳体12H位于侧框架12S的外侧。
因此,旋转检测器73的配置位置决定了记录装置11在X方向上的尺寸即宽度尺寸。也就是说,在记录单元24位于反起始位置AH时用作接触部25B的接触对象的侧板框架49上所安装的旋转检测器73的位置决定了记录装置11的宽度尺寸。这样,位于记录装置11在第一方向X1上的端部处的壳体12H的位置由在X方向上安装于侧板框架49的旋转检测器73的位置来确定。
如图7、图8所示,在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管束60的弯曲部62从记录单元24向第一方向X1伸出。如图8所示,当从输送方向Y1的下游向上游观察时,管束60的弯曲部62位于旋转式标尺74的上方。即,弯曲部62和旋转式标尺74在X轴上的位置部分重叠。
如图7和图8所示,在该确定的宽度尺寸范围内,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管束60的弯曲部62中最靠近第一方向X1侧的边缘端62A与旋转检测器73在X轴上的位置重叠。需要注意的是,管束60的边缘端62A与构成旋转检测器73的旋转式标尺74可以在X轴上不重叠。在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折回部分的边缘端62A与旋转检测器73的第一方向X1上的边缘端重叠即可。或者,在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折回部分的边缘端62A位于比旋转检测器73在第一方向X1上的边缘端更靠第二方向X2侧的位置即可。
在由旋转检测器73的位置确定的宽度尺寸范围内,调节弯曲部62从滑架25向第一方向X1伸出的伸出量。为了确保管61的弯曲部62具有容许最小曲率半径以上的曲率半径,将从滑架25向第一方向X1伸出的弯曲部62的边缘端62A收纳于空间SA内,空间SA位于滑架25与旋转检测器73的基板76的第一方向X1侧的边缘之间。由此,能够抑制弯曲部62对记录装置11的宽度尺寸造成影响并布置管61。而且,在确定的宽度尺寸的范围内,将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确保为容许最小半径以上同时将其抑制为较小,而不对管61施加负荷。
在本例中,在管束60中包括弯曲部62的可动部61A的外侧配置有带状薄板66。因此,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带状薄板66中沿着弯曲部62的外周面弯曲的折回部分在第一方向X1侧的边缘端与旋转检测器73在X轴上的位置重叠。将带状薄板66的弯曲部分的边缘端收纳在上述图8所示的空间SA内。换言之,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带状薄板66的折回部分在第一方向X1侧的边缘端只要与旋转检测器73的第一方向X1上的边缘端在扫描方向X上位于相同位置或者在扫描方向X上位于比旋转检测器73的该边缘端更靠第二方向X2侧的位置即可。
如图9所示,夹持部件65介于管61与带状薄板66之间,并且还具有防止两者接触的功能。详细而言,夹持部件65具备四方板状的隔壁部65A、向隔壁部65A的厚度方向的一侧以截面L字形延伸的上下一对的第一保持部65B及向隔壁部65A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以截面L字形延伸的上下一对的第二保持部65C。带状的管束60相对于夹持部件65保持在一对第一保持部65B上,带状薄板66相对于夹持部件65保持在一对第二保持部65C上。通过隔壁部65A介于带状的管束60与带状薄板66之间,管61和带状薄板66保持为在管61的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状态。
另外,通过在管61与带状薄板66之间夹入夹持部件65的隔壁部65A,防止带状薄板66的端面与管61接触。由此,可防止金属制带状薄板66的宽度两侧的端面66A与管61接触而损坏管61。另外,带状薄板66的Z方向的尺寸即宽度尺寸比管束60的宽度尺寸短。因此,构成为即使在弯曲部62中没有夹持部件65的部分处带状薄板66与管束60接近,带状薄板66的端面66A也不易与管束60接触。
带状薄板66是厚度在0.1~0.2mm范围内的金属制的薄板。与合成树脂制的带状薄板相比,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通过较高的刚度能够获得抑制管61向外侧鼓出的强力。因此,减小管61的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因此,将管移动区域TA在输送方向Y1上抑制为较短。
因此,在X轴上,管61的最外位置可以配置在内侧。也就是说,由于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的较高刚度,使得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与使用合成树脂制的带状薄板的情况相比减小。由通过弯曲部62外侧的路径上沿着其长度方向延伸的金属制带状薄板66保持管束60的可动部分,因此能够减小管61的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变小,并且管61的弯曲部62向滑架25的外侧伸出的量被抑制为较小。
带状薄板66在沿与其延伸方向相交的方向切割得到的截面形状具有宽度中央部向远离管61的方向鼓出的弯曲形状。带状薄板66为金属制薄板,与合成树脂制的带状薄板相比刚度高,而且其截面形状具有上述弯曲形状,由此其在长度方向上的刚度进一步提高,并且抑制管束60下垂的效果得到提高。例如,当记录单元24处于起始位置HP时,弯曲部62远离记录单元24而定位,因此管束60容易因自重而下垂,但是由于利用金属制成且截面形状具有弯曲形状的带状薄板66支承管束60,所以可抑制管束60的下垂。
接着,参照图10对记录装置11的电气构成进行说明。如图10所示,记录装置11具备控制部80。控制部80进行包括对记录装置11的记录控制的各种控制。作为输入系统,介质检测器38、旋转检测器73及线性编码器56与控制部80电连接。介质检测器38检测有无介质M,并将检测信号输出到控制部80。控制部80基于检测信号从介质检测器38未检测到介质M的非检测状态切换为检测到介质M的检测状态,由此检测到介质M的前端。另外,控制部80基于检测信号从介质检测器38检测到介质M的检测状态切换为未检测到介质M的非检测状态,由此检测到介质M的后端。
旋转检测器73由旋转编码器构成。旋转检测器73输出检测信号,该检测信号包括与输送辊对36的旋转量成比例数量的脉冲。另外,线性编码器56具备未图示的线性标尺和设置于滑架25的传感器,并且通过传感器光学读取线性标尺,输出包括与记录单元24的移动量成比例数量的脉冲的检测信号。
如图10所示,作为输出系统,供料马达81、输送马达82、滑架马达53、记录头26及间隙调整机构57与控制部80电连接。控制部80控制供料马达81、输送马达82、滑架马达53、记录头26及间隙调整机构57。
如图10所示,控制部80具有第一计数器91及第二计数器92。第一计数器91对与介质M的前端或后端的位置相对应的值进行计数。当介质检测器38检测到介质M的前端或后端时,第一计数器91复位。第一计数器91对从旋转检测器73输入的检测信号的脉冲边沿的数量进行计数,该旋转检测器73检测输送辊36A(参照图4)的旋转。因此,第一计数器91的计数值表示以介质检测部38的检测对象位置为原点的输送方向Y1上的介质M的前端或后端位置。控制部80通过基于第一计数器91的计数值控制输送系统的马达81、82,控制介质M的输送。
第二计数器92对与滑架25的位置相对应的值进行计数。当滑架25到达起始位置HP等原点位置时,第二计数器92复位。第二计数器92对从线性编码器56输入的检测信号的脉冲边沿数量进行计数。因此,第二计数器92的计数值表示以滑架25的起始位置HP为原点的X方向上的滑架位置。控制部80通过基于第二计数器92的计数值控制滑架马达53,控制记录单元24的移动。
接着,对记录装置11的作用进行说明。
用户操作主机装置100的键盘或鼠标等定点设备(均省略图示),由此从主机装置100向记录装置11发送记录数据PD。
控制部80基于接收到的记录数据PD,驱动供料马达81、输送马达82以对介质M进行供料并将介质M输送至印刷开始位置。接着,记录单元24在第一方向X1上移动一次并且在该移动过程中,通过交替进行记录动作和输送动作而在介质M上记录图像等,其中记录动作是指记录头26从喷嘴27喷出液体并在介质M上进行单程记录,输送动作是指输送辊对36和排出辊对37将介质M输送至下一记录位置。当在介质M上的记录结束之后,记录后的介质M由输送辊对36和排出辊对37排出,并载置到排出托盘19上。
当介质检测器38检测到介质M时,第一计数器91复位。控制部80驱动输送马达82以将介质M输送至输送位置。第一计数器91对从旋转检测器73输入的检测脉冲信号的脉冲边沿数量进行计数。当第一计数器91到达目标输送位置时,控制部80使输送马达82停止。由此,介质M被输送到目标输送位置。
记录单元24在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上进行往复移动。在记录单元24移动一次的记录动作的过程中,记录头26从喷嘴27喷出液滴,由此进行单程记录。
当记录单元24处于起始位置HP时,滑架25的第二方向X2侧的边缘位置成为确定记录装置11的宽度尺寸的条件。另外,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组装到侧板框架49外表面上的旋转检测器73的基板76在第一方向X1侧的边缘位置成为确定记录装置11的宽度尺寸的条件,其中侧板框架49与滑架25的第一方向X1侧的边缘抵接。
即,在确定的尺寸范围内,调节弯曲部62从滑架25向第一方向X1伸出的伸出量。因此,通过为了确保管61的容许最小曲率半径而将从滑架25伸出的弯曲部62收纳到滑架25与旋转检测器73的基板76的边缘之间的空间SA(参照图7),能够在无需不必要地增加记录装置11的宽度尺寸的情况下布置管61。
像上文中详细描述的那样,根据第一实施方式,能够获得以下效果。
(1)记录装置11包括:输送部32;记录单元24;安装部29,设置在比记录单元24更靠输送方向Y1的下游处;以及管61,具有与记录单元24连接的可动端61M和在与安装部29连通的状态下固定于预定位置的固定端61F。在安装部29上安装有液体容器28,液体容器28容纳有供给到记录单元24的液体。管61从可动端61M向沿着扫描方向X的一个方向即第一方向X1延伸,并向第一方向X1的相反方向即第二方向X2折回而延伸至固定端61F。记录单元24能够在扫描方向X上在对介质M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PA与从记录区域PA向第一方向偏离的避让区域RA之间移动。输送部32具备旋转以对介质M提供输送力的输送辊36A和检测输送辊36A的旋转的旋转检测器73。旋转检测器73包括安装于输送辊36A的第一方向X1上的边缘端的旋转式标尺74和通过以旋转式标尺74为检测对象来检测输送辊36A的旋转的传感器75。当记录单元24处于第一方向X1侧的避让区域RA时,管61的折回部分即弯曲部62的边缘端62A与旋转检测器73在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重叠。
因此,当记录单元24处于向第一方向X1偏离的避让区域RA时,即使管61的弯曲部62在第一方向X1上从滑架25伸出,由于该弯曲部62的边缘端62A与旋转检测器73在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重叠,所以也可根据旋转检测器73的配置位置确定扫描方向X上的装置尺寸。而且,在该确定的装置尺寸范围内,能够将弯曲部62的曲率半径设定为不对管61增加负担的容许最小曲率半径以上的值。另外,弯曲部62设定为其边缘端62A在第一方向X1上不超出旋转检测器73的范围的较大曲率,因此可实现输送方向Y1上的装置尺寸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在抑制对管61的负担的同时,实现扫描方向X和输送方向Y1这两者上的装置尺寸的小型化。
(2)在输送方向Y1上,管61与滑架25连接的可动端61M的位置即第一连接位置P1和管61的固定端61F的位置即第二连接位置P2隔着滑架25的中央部。因此,能够实现输送方向Y1上的装置尺寸的小型化,并且增加管61的折回部的曲率半径。因此,与管61的可动端61M和固定端61F并非隔着滑架25的中央部的结构相比,能够进一步实现装置尺寸的小型化并减轻对管61的负担。
(3)在输送方向Y1上,控制记录头26的控制基板70设置在相对于滑架25的移动路径与安装部29相反侧的位置。连接记录头26和控制基板70的电缆71从记录单元24向第二方向X2延伸,并向第一方向X1折回而连接到控制基板70。因此,相对于记录单元24,使电缆71延伸的方向(第二方向X2)与管61延伸的方向(第一方向X1)相反,由此能够抑制电缆71与管61之间的干扰。
(4)电缆71与滑架25连接的位置即第三连接位置P3在输送方向Y1上位于相对于滑架25的中央部与第一连接位置P1相同的一侧。因此,当记录单元24处于第二方向X2上的避让区域RA时,变得不易对第三连接位置P3施加负荷。
(5)记录装置11具备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该带状薄板66支承管61中用于形成折回部分的可动部61A。因此,与用合成树脂制的带状薄板支承可动部61A的结构相比,能够在使记录单元24位于第二方向X2上的避让区域RA(起始位置HP)时,抑制管61的折回部分的下垂。即使记录单元24长时间位于起始位置HP,管61及带状薄板66也不易产生下垂倾向。另外,与使用合成树脂制的带状薄板的结构相比,能够以更大的曲率支承管61的折回部分,因此能够有助于装置尺寸在扫描方向X和输送方向Y1上的进一步小型化。
(6)记录装置11具备夹持部件65,该夹持部件65在使带状薄板66与管61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夹持。因此,可避免管61与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避免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的边缘等与管61接触而损坏管61。
(7)在前框架41中支承管61的固定端61F的表面41A上,与带状薄板66抵接且不与夹持部件65抵接的位置处设有抵接部67。因此,在记录单元24沿第二方向X2移动的过程中,带状薄板66与抵接部67抵接,夹持部件65进入没有抵接部67的凹陷部分,因此能够由抵接面67A支承带状薄板66,并且能够避免夹持部件65与前框架41发生碰撞。因此,能够抑制管61振动。
需要注意的是,上述实施方式也可以变更为以下所示的变形例那样的方式。而且,既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和以下所示变形例适当组合而成为进一步新的变形例,也可以将以下所示变形例彼此适当组合而成为进一步新的变形例。
从滑架25延伸的多个管61的布置朝向也可以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的朝向正交的朝向。例如,如图11所示,从与第二接头部件47连接的可动端61M向第一方向X1延伸的多个管61在Z方向上以伴随位移而折回的方式弯曲,然后向第二方向X2延伸。管束60配置成使得多个管61的排列方向为输送方向Y1的方向。多个管61由金属制的带状薄板66支承,并且多个管61和带状薄板66在其长度方向上隔开间隔的多处由夹持部件65夹持。夹持部件65是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并且在使多个管61与带状薄板66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夹持。弯曲部62从滑架25向第一方向X1伸出,该弯曲部62的伸出部分收纳在构成旋转检测器73的基板76的外侧边缘与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的滑架25之间的空间内。即,当记录单元24位于从记录区域向第一方向X1偏离的避让区域时,弯曲部62的最靠近第一方向X1的边缘端62A与旋转检测器73在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重叠。尤其是,在带状薄板66支承管束60的图11所示的结构中,带状薄板66的弯曲部分的边缘端与旋转检测器73在扫描方向X上的位置重叠。
在上述实施方式和图11的变形例中,采用了弯曲部62位于配置有旋转检测器73的反起始位置AH侧的结构,但是例如也可以采用在框体12内的起始位置HP侧设置旋转检测器73且弯曲部62位于起始位置HP侧的结构。在该情况下,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成为与图6~图8及图11中的第一方向X1和第二方向X2相反的方向。在这些结构中,可获得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并且在记录单元24处于起始位置HP时,弯曲部62位于记录单元24的附近,因此能够减少管束60因自重而下垂的顾虑。
图6中,在从扫描方向X观察的侧视图中,滑架25与旋转式标尺74重叠,但也可以不重叠。
抵接部67可以具有使得夹持部件65与前框架41的表面41A接触的厚度。这种结构也能够缓和夹持部件65与表面41A碰撞时的冲击。因此,能够抑制管61的振动。
可以在输送辊36A的支承轴36R上设置齿轮。例如,也可以采用以下结构:通过包括设置在输送辊36A的支承轴36R上的齿轮和设置在排出辊37A的支承轴上的齿轮的齿轮列,将输送辊36A的旋转传递到排出辊37A。齿轮在支承轴36R上设置于旋转式标尺74与侧板框架49之间的位置。此外,齿轮也可以在支承轴36R上设置于比旋转式标尺元件74更靠第一方向X1侧的位置。
旋转检测器73不限于增量型,也可以是绝对型。
带状薄板66不限于在与长度方向正交的截面中为向外侧鼓出的截面形状。
带状薄板66可以由合成树脂制成而不是由金属制成。另外,也可以去掉带状薄板66。
在滑架25的上部突出设置有支承筒部46,但也可以代替支承筒部46而采用支承板。总之,只要是以能够伴随形成直线状部61B的方式保持多个管61的可动端61M的方式突出设置在滑架25上的突出部即可。另外,突出部也可以是具有能够夹持多个管61的狭缝的突出部。优选地,突出部设置在输送方向Y1上能够使第一连接位置P1和第二连接位置P2隔着滑架25的中央部而定位的位置上。
介质M不限于纸张,也可以是合成树脂制的薄膜或片材、布、无纺布、层压片材等。
记录装置11不限于喷墨方式的打印机,也可以是喷墨方式的印染装置。另外,记录装置11可以是除印刷功能之外还具有扫描功能及复印功能的多功能设备。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将扫描方向设为沿着X轴的方向,将输送方向Y1设为沿着Y轴的方向,并将排列方向设为沿着Z轴的方向,但是扫描方向和输送方向Y1不限定于彼此正交,另外,扫描方向和排列方向不限定于彼此正交。输送方向Y1也可以是与扫描方向相交的方向。另外,排列方向也可以是与扫描方向及输送方向Y1这两个方向相交的方向。而且,在图11中,多个管61的排列方向不限定于与输送方向Y1水平排列的方向,也可以是以按照每个管61在Z方向上的位置都略微不同的方式相对于输送方向Y1倾斜排列的方向。
旋转检测器73也可以不是光学式。例如,旋转式标尺74可以采用形成有多个磁极代替多个狭缝的圆板。在该情况下,传感器75优选地采用磁旋转编码器等磁传感器。即,旋转检测器73可以是磁性类型。在该情况下,未必需要由发光部和受光部夹着旋转式标尺74。因此,可以采用传感器75的第一方向X1上的边缘端相对于旋转式标尺74配置在第二方向X2上的构造。在该情况下,记录装置11的宽度尺寸由旋转式标尺74在X轴上的位置确定。因此,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只要折回部分的边缘端62A与旋转式标尺74的第一方向X1上的边缘端重叠即可。或者,当记录单元24处于反起始位置AH时,只要折回部分的边缘端62A位于旋转式标尺74在第一方向X1上的边缘端的第二方向侧即可。
以下,描述根据上述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导出的内容。
记录装置包括:记录部,包括向介质喷出液体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和支承所述记录头并沿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的滑架;输送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安装部,设置在比所述记录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处,能够安装容纳有供给到所述记录部的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以及至少一个管,具有可挠性并具有固定端和可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比所述安装部更靠液体供给方向下游的位置,所述可动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端在所述扫描方向上移动并与所述记录部连接,其中所述至少一个管从所述可动端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向所述第二方向折回而延伸至所述固定端,所述记录部能够在所述扫描方向上,在对所述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与从所述记录区域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离的避让区域之间移动,所述输送部包括输送辊和旋转检测器,所述输送辊旋转以对所述介质提供输送力,所述旋转检测器包括安装于所述输送辊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边缘端的旋转式标尺和通过以该旋转式标尺为检测对象来检测所述输送辊的旋转的传感器,当所述记录部处于所述避让区域时,所述至少一个管的折回部分的边缘端与所述旋转检测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根据该结构,当记录部处于避让区域时,即使至少一个管的折回部分在第一方向上从滑架伸出,由于该折回部分的边缘端构成为与旋转检测器在扫描方向上的位置重叠,所以也可根据旋转检测器的配置位置确定扫描方向上的装置尺寸。而且,在该装置尺寸的范围内,能够将折回部分的曲率半径设定为不对管增加负担的容许最小曲率半径以上的值。另外,因为折回部分设定为其边缘端在第一方向上不超出旋转检测器的范围的较大曲率,所以可实现输送方向上的装置尺寸的小型化。由此,能够在抑制对至少一个管的负担的同时,实现扫描方向和输送方向这两者上的装置尺寸的小型化。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可以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所述至少一个管与所述滑架连接的所述可动端的位置即第一连接位置和所述至少一个管的所述固定端的位置即第二连接位置隔着所述滑架的中央部。
根据该结构,能够实现沿着输送方向的装置尺寸的小型化,并且能够增加至少一个管的折回部的曲率半径。因此,与管的可动端和固定端并非隔着滑架的中央部的情况相比,能够实现装置尺寸的小型化并减轻对管的负担。
上述记录装置可以具备控制所述记录头的控制基板和连接所述记录头与所述控制基板的电缆,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所述控制基板设置在相对于所述滑架的移动路径与所述安装部相反侧的位置,所述电缆从所述记录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向所述第一方向折回而连接到所述控制基板。
根据该结构,相对于记录部,使电缆延伸的方向与管延伸的方向相反,由此能够抑制电缆与管之间的干扰。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所述电缆与所述滑架连接的位置即第三连接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滑架的中央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相同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当记录部处于第二方向上的避让区域时,不易对电缆的第三连接位置施加负荷。
上述记录装置可以具备金属制的带状薄板,该带状薄板支承所述至少一个管中用于形成折回部分的可动部。
根据该结构,与用合成树脂制的带状薄板支承可动部的结构相比,在记录部位于向第二方向偏离的避让区域时,能够抑制管的折回部分的下垂。
上述记录装置可以具备夹持部件,该夹持部件在使所述带状薄板与所述至少一个管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夹持。
根据该结构,可避免管与金属制的带状薄板直接接触。因此,能够避免金属制的带状薄板的边缘等与管接触而损坏管。
在上述记录装置中,可以具备支承部,该支承部具有支承所述至少一个管的所述固定端且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表面,并且沿所述扫描方向延伸,可以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表面上,与所述带状薄板抵接且不与所述夹持部件抵接的位置处设有抵接部。
根据该结构,在记录部沿第二方向移动的过程中,带状薄板与抵接部抵接,可避免夹持部件进入没有抵接部的凹部等且与支承部发生碰撞。因此,能够抑制管振动。
Claims (7)
1.一种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记录部,包括向介质喷出液体并进行记录的记录头和支承所述记录头并沿第一方向和与所述第一方向为相反方向的第二方向移动的滑架;
输送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或所述第二方向相交的输送方向上输送所述介质;
安装部,设置于比所述记录部更靠所述输送方向的下游处,能够安装容纳有供给到所述记录部的液体的液体容纳部;以及
至少一个管,具有可挠性并具有固定端和可动端,所述固定端固定于比所述安装部更靠液体供给方向下游的位置,所述可动端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端在所述扫描方向上移动并与所述记录部连接,
所述至少一个管从所述可动端向沿着所述第一方向延伸,并向所述第二方向折回而延伸至所述固定端,
所述记录部能够在所述扫描方向上,在对所述介质进行记录的记录区域与从所述记录区域向所述第一方向偏离的避让区域之间移动,
所述输送部具备输送辊和旋转检测器,所述输送辊旋转以对所述介质提供输送力,所述旋转检测器包括安装于所述输送辊的所述第一方向上的边缘端的旋转式标尺和通过以该旋转式标尺为检测对象来检测所述输送辊的旋转的传感器,
当所述记录部处于所述避让区域时,所述至少一个管的折回部分的边缘端与所述旋转检测器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位置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所述至少一个管与所述滑架连接的所述可动端的位置即第一连接位置和所述至少一个管的所述固定端的位置即第二连接位置隔着所述滑架的中央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
控制基板,用于控制所述记录头;以及
电缆,用于连接所述记录头和所述控制基板,
在所述输送方向上,所述控制基板设置在相对于所述滑架的移动路径与所述安装部相反侧的位置,
所述电缆从所述记录部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并向所述第一方向折回而连接到所述控制基板。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缆与所述滑架连接的位置即第三连接位置在所述输送方向上位于相对于所述滑架的中央部与所述第一连接位置相同的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金属制的带状薄板,所述带状薄板支承所述至少一个管中用于形成折回部分的可动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夹持部件,所述夹持部件在使所述带状薄板与所述至少一个管分离的状态下进行夹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记录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记录装置具备支承部,所述支承部具有支承所述至少一个管的所述固定端且与所述输送方向相交的表面,并且所述支承部沿所述扫描方向延伸,
在所述支承部的所述表面上,在与所述带状薄板抵接且不与所述夹持部件抵接的位置处设有抵接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64339A JP7298242B2 (ja) | 2019-03-28 | 2019-03-28 | 記録装置 |
JP2019-064339 | 2019-03-2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46114A true CN111746114A (zh) | 2020-10-09 |
CN111746114B CN111746114B (zh) | 2023-08-18 |
Family
ID=726071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232208.1A Active CN111746114B (zh) | 2019-03-28 | 2020-03-27 | 记录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00307245A1 (zh) |
JP (1) | JP7298242B2 (zh) |
CN (1) | CN111746114B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67918B1 (en) * | 1994-10-31 | 2002-04-0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Unitary latching device for secure positioning of print cartridge during printing, priming and replenishment |
US6557987B1 (en) * | 2000-09-25 | 2003-05-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extruded tubing for an off-axis ink delivery system |
JP2004058356A (ja) * | 2002-07-26 | 2004-02-26 | Brother Ind Ltd | プリンタ |
CN1666880A (zh) * | 2004-03-08 | 2005-09-1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设备 |
US20060071965A1 (en) * | 2004-09-27 | 2006-04-0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ump control mechanism, printer incorporating the same, and pump control method |
US20060244790A1 (en) * | 2005-04-28 | 2006-11-0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US20080111869A1 (en) * | 2006-11-13 | 2008-05-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feed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JP2009269212A (ja) * | 2008-04-30 | 2009-11-19 | Seiko Epson Corp | 流体噴射装置 |
JP2013132763A (ja) * | 2011-12-26 | 2013-07-08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に接続された配線部材の支持方法 |
JP2013180465A (ja) * | 2012-03-01 | 2013-09-1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64458B2 (en) | 1999-02-18 | 2002-04-02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Pivoted printhead handle with recessed rest position |
JP2002001940A (ja) | 2000-06-22 | 2002-01-08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JP2007168403A (ja) | 2005-12-26 | 2007-07-05 | Brother Ind Ltd | 画像記録装置 |
-
2019
- 2019-03-28 JP JP2019064339A patent/JP7298242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3-26 US US16/831,271 patent/US20200307245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 2020-03-27 CN CN202010232208.1A patent/CN11174611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67918B1 (en) * | 1994-10-31 | 2002-04-09 | Hewlett-Packard Company | Unitary latching device for secure positioning of print cartridge during printing, priming and replenishment |
US6557987B1 (en) * | 2000-09-25 | 2003-05-06 | Hewlett-Packard Development Company, L.P. | Co-extruded tubing for an off-axis ink delivery system |
JP2004058356A (ja) * | 2002-07-26 | 2004-02-26 | Brother Ind Ltd | プリンタ |
CN1666880A (zh) * | 2004-03-08 | 2005-09-14 |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 图像记录设备 |
US20060071965A1 (en) * | 2004-09-27 | 2006-04-06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Pump control mechanism, printer incorporating the same, and pump control method |
US20060244790A1 (en) * | 2005-04-28 | 2006-11-02 |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US20080111869A1 (en) * | 2006-11-13 | 2008-05-15 |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 Liquid feeding device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JP2009269212A (ja) * | 2008-04-30 | 2009-11-19 | Seiko Epson Corp | 流体噴射装置 |
JP2013132763A (ja) * | 2011-12-26 | 2013-07-08 | Brother Industries Ltd | 液体噴射装置及び液体噴射ヘッドに接続された配線部材の支持方法 |
JP2013180465A (ja) * | 2012-03-01 | 2013-09-12 | Seiko Epson Corp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746114B (zh) | 2023-08-18 |
US20200307245A1 (en) | 2020-10-01 |
JP2020163617A (ja) | 2020-10-08 |
JP7298242B2 (ja) | 2023-06-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264747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US8503923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5130853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5056314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US20160250868A1 (en) |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medium feeding device | |
JP5928282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WO2013128923A1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CN111746114B (zh) | 记录装置 | |
US20210195042A1 (en) | Printer | |
JP2007118436A (ja) | 記録装置 | |
US20090169280A1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JP2011121258A (ja) | プリンター | |
US9776432B2 (en) |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 |
US11504971B2 (en) |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 |
JP6927379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3163292U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7021515B2 (ja) | 液体噴射装置 | |
JP6528958B2 (ja) | 記録装置 | |
JP4492673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4600492B2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6965527B2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22123998A (ja) | 記録装置 | |
JP2012228885A (ja) | 画像記録装置 | |
JP2014156327A (ja) |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 |
JP2017065899A (ja) | 搬送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