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2509A - 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2509A
CN111722509A CN201910829000.5A CN201910829000A CN111722509A CN 111722509 A CN111722509 A CN 111722509A CN 201910829000 A CN201910829000 A CN 201910829000A CN 111722509 A CN111722509 A CN 11172250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pening
guide
elastic
closing door
switching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829000.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安井和哉
竹内阳一
沼崎朗
渡部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72250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250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3/00Power drives for actions or mechanisms
    • B41J23/02Mechanical power drive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3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using doors or cov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9/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J29/12Guards, shields or dust excluders
    • B41J29/13Cases or cover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5LOCKS; KEYS; WINDOW OR DOOR FITTINGS; SAFES
    • E05CBOLTS OR FASTENING DEVICES FOR WINGS, SPECIALLY FOR DOORS OR WINDOWS
    • E05C19/00Other devic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ecuring wings, e.g. with suction cups
    • E05C19/10Hook fastenings; Fastenings in which a link engages a fixed hook-like member
    • E05C19/12Hook fastenings; Fastenings in which a link engages a fixed hook-like member pivotally mounted around an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04Arrangement or disposition of the entire apparatus
    • G03G21/1623Means to access the interior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28Clamshell ty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61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 G03G21/1695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means for handling parts of the apparatus in the apparatus for paper transpor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642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for connecting the different parts of the apparatus
    • G03G21/1647Mechanical connection mea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362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relating to the copy medium handling
    • G03G2215/00535Stable handling of copy medium
    • G03G2215/00544Openable part of feed path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21/00Processe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 G03G2215/00, e.g. cleaning or residual charge elimination
    • G03G22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and complete machine concepts
    • G03G2221/1678Frame structures
    • G03G2221/169Structural door desig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Pivots And Pivotal Connections (AREA)

Abstract

一种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所述开闭机构具备:开闭门,能够移动地旋转支撑在覆盖装置主体的开口的关闭位置与开启所述开口的开启位置之间;连杆部件,通过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上的旋转轴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导向部件,具有第1引导面和第2引导面,所述第1引导面在所述开闭门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一边与所述连杆部件接触,一边进行移动,所述第2引导面在所述开闭门向所述开启位置移动时,一边与所述连杆部件接触,一边进行移动;及切换部件,从第1引导面向所述第2引导面引导所述连杆部件,所述切换部件包括根部和从所述根部向与所述装置主体相反的一侧延伸的臂部,在所述臂部上施加以所述根部为轴的朝向所述第1引导面的第1旋转力矩。

Description

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已知有一种开闭机构,其具备:装置主体;开闭部件,能够开闭地设置在装置主体上;固定杆,经由支轴能够旋转地支撑在装置主体和开闭部件中的任一方,并固定开闭部件被关闭的状态;保持单元,能够移动地保持支轴;被连结部,设置于支撑有固定杆的一侧的另一侧即装置主体或开闭部件上,在关闭了开闭部件时连结固定杆;弹性部件,将固定杆的旋转角度位置定位于与被连结部连结以固定开闭部件的固定位置和能够与被连结部连结的待机位置这两个位置中的任一个位置;连结单元,从开闭部件从装置主体分开且固定杆位于固定位置的状态起,在关闭了开闭部件时作用于固定杆,由此使固定杆与支轴一同移动到能够连结于被连结部的位置;及支轴施力单元,向与固定杆的待机位置对应的位置对支轴进行施力(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053281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小对开闭门进行开闭操作时的操作力,并且抑制构成组件的破损的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方案1所述的发明为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开闭门,能够移动地旋转支撑在覆盖装置主体的开口的关闭位置与开启所述开口的开启位置之间;连杆部件,通过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上的旋转轴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导向部件,具有第1引导面和第2引导面,所述第1引导面在所述开闭门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一边与所述连杆部件接触,一边进行移动,所述第2引导面在所述开闭门向所述开启位置移动时,一边与所述连杆部件接触,一边进行移动;及换部件,从第1引导面向所述第2引导面引导所述连杆部件,所述切换部件包括根部和从所述根部向与所述装置主体相反的一侧延伸的臂部,在所述臂部上施加以所述根部为轴的朝向所述第1引导面的第1旋转力矩。
方案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根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导向部件。
方案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导向部件包括所述切换部件的背面所对置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突出的根部接收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根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根部接收部的外周面。
方案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2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导向部件包括所述切换部件的背面所对置的基部和形成于所述基部的根部接收孔,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根部包括向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轴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根部的所述突出轴部进入到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根部接收孔中被旋转自如地安装。
方案5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3所述的开闭机构中,还具备第1弹性部件,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根部接收部包括接收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一端的第1弹性接收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臂部包括接收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另一端的第2弹性接收部,所述第1弹性接收部和所述第2弹性接收部分别接收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两端,并产生所述第1旋转力矩。
方案6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5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第1弹性接收部和所述第2弹性接收部中的至少一方是使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端部卡住的台阶部。
方案7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5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根部接收部具有一部分壁被切口的圆筒形,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第1弹性接收部是由所述根部接收部的内壁面和所述根部接收部的被切口的部分的端面形成的台阶部。
方案8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5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第2弹性接收部是形成于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臂部的槽。
方案9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3或4所述的开闭机构中,还具备第1弹性部件,所述切换部件包括从所述根部的外表面向与所述臂部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延长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延长部通过所述第1弹性部件朝向所述第2引导面被施力,从而产生所述第1旋转力矩。
方案10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9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第1弹性部件是板簧,所述导向部件包括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突出并接收所述板簧的一端的第1弹性接收部,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延长部包括所述板簧被压接触的第2弹性接收部。
方案11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连杆部件在前端侧张紧有第2弹性部件,从而一边受到第2旋转力矩,一边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方案12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1所述的开闭机构中,在所述开闭门从所述开启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在所述第1引导面的至少在末端部因张紧有所述弹性部件的前端侧超过上止点而反转所述第2旋转力矩的方向,从而向所述开闭门的移动方向拉入所述导向部件。
方案13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2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臂部在所述第1引导面的至少在末端部与所述第2旋转力矩已反转的所述连杆部件接触,一边受到所述连杆部件的第2旋转力矩,一边向所述第2引导面侧移动,从而向所述第2引导面引导所述连杆部件。
方案14所述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方案13所述的开闭机构中,所述第2引导面由具有沿所述开闭门的移动方向的平缓的倾斜角度的第1引导部及在与所述开闭门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第1引导部更陡的倾斜角度的第2引导部构成,在所述开闭门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开启位置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一边沿所述第1引导部旋转,一边向所述开闭门的开启位置移动,同时沿所述第2引导部进行旋转,从而张紧有所述第2弹性部件的前端侧超过上止点,所述第2旋转力矩的方向反转。
方案15所述的发明为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图像形成部,在纸张上形成图像;纸张传送部,向所述图像形成部传送所述纸张;及方案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机构。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1、15方案,减小对开闭门进行开闭操作时的操作力,并且抑制开闭机构的构成组件的破损。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连杆部件主体通过切换部件的上方并进行旋转。
根据本发明的第3、4方案,与切换部件通过设置单独的组件而安装于导向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简单地将切换部件安装于导向部件。
根据本发明的第5方案,第1弹性部件配置于切换部件的内侧,或者变得容易配置,因此可实现省空间化。
根据本发明的第6~8方案,与切换部件和导向部件通过设置单独的组件而接收第1弹性部件的各端部的情况相比,成为更简单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9、10方案,与在切换部件的内侧配置第1弹性部件以产生第1旋转力矩的结构相比,可以成为更简单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案,可以切换连杆部件的旋转方向。
根据本发明的第12方案,能够减小开闭门的关闭操作的操作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13方案,能够从连杆部件接收开闭门的拉力。
根据本发明的第14方案,能够减小开闭门的开操作的操作力。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示意图;
图2是表示纸张传送部的内部结构和纸张传送的剖面示意图;
图3是纸张传送单元的剖面示意图;
图4的(a)是表示开启了纸张传送部时的开闭门与纸张传送单元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4的(b)是表示基于开闭门的关闭动作的纸张传送单元的移动的纸张传送部的示意图;
图5的(a)是表示开闭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的(b)是表示开闭门在关闭位置被锁定的状态的开闭机构的示意图;
图6是表示切换部件安装于导向部件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切换部件的正面侧立体图;
图8是切换部件的背面侧立体图;
图9是对使切换部件的臂部产生第1旋转力矩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0是对使切换部件的臂部产生第1旋转力的另一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11是表示对开闭门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的基于连杆部件的开闭门的拉入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是对开闭门向开启位置移动时的连杆部件的恢复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3是对在开闭门向开启位置稍微移动之后再次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的连杆部件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考附图,以下举出实施方式及具体例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实施方式及具体例。并且,在使用了以下附图的说明中,附图是示意性的,应注意各尺寸的比率等与实际不同,为了易于理解而适当地省略除了说明中所需要的部件以外的图示。另外,为了容易理解以下说明,在附图中,将前后方向设为X轴方向,将左右方向设为Y轴方向,将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
(1)图像形成装置的整体结构及动作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结构的纵剖面示意图。以下,参考附图,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整体结构及动作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装置1在框体100内具备控制装置10、供纸装置20、感光体单元30、显影单元40、转印单元50、纸张传送单元60及定影单元70等。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表面(Z方向)形成有记录有图像的纸张被排出/容纳的排出托盘部T。而且,开闭门210能够旋转地支撑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面(-X方向),该开闭门210在纸张P卡纸时进行去除或检查等的情况下,开启图像形成装置1的内部。
控制装置10具有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动作进行控制的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1、准备与打印处理请求对应的图像数据的控制器部12、对曝光头LH的点亮进行控制的曝光控制部13、电源装置14等。电源装置14对后述的充电辊32、显影辊42、一次转印辊52、二次转印辊62等施加高压电压,并且对曝光头LH、供纸装置20、定影单元70及所具备的各传感器等进行供电。
控制器部12将从外部的信息发送装置(例如个人电脑等)输入的打印信息转换成潜像形成用图像信息,并在预先设定的定时将驱动信号输出到曝光头LH。本实施方式的曝光头LH由复数个发光元件(LED:Light Emitting Diode:发光二极管)沿主扫描方向以线状排列的LED头构成。
在图像形成装置1的底部设置有供纸装置20。供纸装置20具备纸张堆叠板21,在纸张堆叠板21的上表面堆叠大量的作为记录媒体的纸张P。堆叠在纸张堆叠板21上的纸张P从上侧通过纸张抽出部22向前方(-X方向)一张张地被抽出之后,经由纸张引导导向件23传送至由驱动辊25a和从动辊25b构成的定位辊对25的咬合部。
感光体单元30分别并列设置于供纸装置20的上方(Z方向),并具备感光鼓31。在感光鼓31的周围,沿旋转方向配置有充电辊32、曝光头LH、显影单元40、一次转印辊52及清洁刮板33。
显影单元40具备在内部容纳有显影剂的显影壳体41。在显影壳体41内配置有:显影辊42,对置于感光鼓31而配置;及一对螺旋推运器44、螺旋推运器45,在该显影辊42的背面侧倾斜下方,将显影剂搅拌并传送到显影辊42侧。在显影辊42上与其接近配置有对显影剂的层厚进行限制的层限制部件46。显影单元40的每一个除了容纳于显影壳体41中的显影剂以外,其构成大致相同,分别形成黄色(Y)、品红色(M)、蓝绿色(C)、黑色(K)的色调剂像。
进行旋转的感光鼓31的表面通过充电辊32而被充电,并通过从曝光头LH出射的潜像形成光而形成静电潜像。形成于感光鼓31上的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辊42而显影为色调剂像。
转印单元50具备:中间转印带51,形成于各感光体单元30的感光鼓31上的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像被多次转印;及一次转印辊52,将形成于各感光体单元30上的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像依次转印(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51。而且,转印单元50构成为具备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4,该中间转印带清洁器54去除附着于中间转印带51上的残余色调剂。
纸张传送单元60具备:定位辊对25的从动辊25b,校正从供纸装置20送出的纸张P的姿势,根据二次转印的定时将纸张P送入二次转印部TR;及二次转印辊62,将重叠转印于中间转印带51上的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像总括转印(二次转印)于记录媒体即纸张P。并且,保持被转印的色调剂像的纸张P经由传送导向件65引导至定影单元70的定影咬合部N。
形成于各感光体单元30的感光鼓31上的各种颜色的色调剂像通过从由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1来控制的电源装置14等被施加了预定的转印电压的一次转印辊52,依次静电转印(一次转印)于中间转印带51上,从而形成由各种颜色的色调剂所重叠的重叠色调剂像。
中间转印带51上的重叠色调剂像随着中间转印带51的移动而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R。若重叠色调剂像传送到二次转印部TR,则根据该定时纸张P从定位辊对25供给到二次转印部TR。而且,从由图像形成装置控制部11来控制的电源装置14等,预定的转印电压施加于二次转印辊62,中间转印带51上的多重色调剂像总括转印于从定位辊对25送出的纸张P。
感光鼓31表面的残余色调剂通过清洁刮板33而被去除,并回收到废色调剂回收容器(未图示)。感光鼓31的表面通过充电辊32而被再充电。
定影单元70具有加热模块71和加压模块72,并通过加热模块71与加压模块72的压接触区域而形成定影咬合部N(定影区域)。在二次转印部TR中转印有色调剂像的纸张P在色调剂像未定影的状态下,经由传送导向件65传送到定影单元70。传送到定影单元70的纸张P通过一对加热模块71和加压模块72在加热和压接的作用下被定影色调剂像。
形成有定影色调剂像的纸张P经由传送辊对78从排出辊对79排出到图像形成装置1的上表面的排出托盘部T。并且,在被双面打印的情况下,在表面被定影的纸张P的后端通过了送辊对78的时刻,排出辊对79被反转驱动,从形成于开闭门210内的反转传送路径被传送到定位辊对25,从而在背面形成图像。
(2)纸张传送部的结构和动作
图2是表示纸张传送部的内部结构和纸张传送的剖面示意图,图3是纸张传送单元60的剖面示意图,图4的(a)是表示在开启了纸张传送部时的开闭门210与纸张传送单元60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图4的(b)是表示基于开闭门210的关闭动作的纸张传送单元60的移动的纸张传送部的示意图,图5的(a)是表示开闭机构200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的(b)是表示开闭门210在关闭位置被锁定的状态的开闭机构200的示意图。以下,参考附图,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纸张传送部的结构和动作进行说明。
纸张传送部由框体100、包括开闭门210的开闭机构200、纸张传送单元60构成。
(2.1)框体
框体100在侧方(-X方向)具有开口部,在内部容纳有感光体单元30、显影单元40、转印单元50等。在框体100的开口部侧下端形成成为开闭门210的旋转中心的轴承部101,能够旋转地支撑后述的开闭门210的旋转轴211。
在框体100的开口部侧上部,锁销103分别向与开闭门210的开闭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设置。而且,能够旋转地设置在开闭门210的上方的锁杆215的凹部215a嵌入锁销103,从而开闭门210以封闭开口部的状态固定于框体100。
(2.2)开闭门
开闭门210在内部旋转支撑纸张传送单元60,并且将旋转轴211支撑于框体100的轴承部101,从而在堵塞框体100的开口部的关闭位置与开启开口部的开启位置之间进行旋转移动。在开闭门210的与框体100对置的内表面上形成有外侧传送导向件213,该外侧传送导向件213成为在表面被定影之后直至使传送方向反转的纸张P再次与定位辊对25合流为止所通过的反转传送路径的一个。
外侧传送导向件213与形成于纸张传送单元60的内侧传送导向件631保持预定的间隙而形成反转传送路径。在反转传送路径内配置有复数个传送辊对120、130、140,在外侧传送导向件213上配置有构成传送辊对120、130、140的驱动侧传送辊120a、130a、140a。
(2.3)纸张传送单元
纸张传送单元60由登录单元部610、二次转印单元部620、双面单元部630构成。
登录单元部610具有第1纸张引导导向件611、定位辊对25的从动辊25b、第2纸张引导导向件612。定位辊对25的驱动辊25a配设于装置主体侧。第1纸张引导导向件611向定位辊对25的咬合部引导从供纸装置20送出的纸张P及经由双面单元部630传送的纸张P。第2纸张引导导向件612向二次转印部TR引导从定位辊对25校正姿势而被送出的纸张P。
二次转印单元部620具有二次转印辊62及传送导向件65,在根据二次转印的定时被送入的纸张P上,通过向中间转印带51侧被施力的二次转印辊62将保持在中间转印带51上的色调剂像进行总括转印(二次转印)。转印有色调剂像的纸张P经由传送导向件65被引导至定影单元70的定影咬合部N。
双面单元部630具有与形成于开闭门210的内表面侧的外侧传送导向件213对置并构成反转传送路径的另一面侧的内侧传送导向件631,并将被双面打印的纸张P向定位辊对25进行传送。传送辊对130的夹送辊130b、传送辊对140的夹送辊140b旋转自如地分别配设在内侧传送导向件631上。
并且,在内侧传送导向件631的下方侧形成有左右一对旋转轴部632。旋转轴部632插入到形成于开闭门210的两侧侧板210a上的轴承部212中,纸张传送单元60相对于开闭门210能够旋转地被支撑。
如图4所示,在内侧传送导向件631的两侧固定有压缩螺旋弹簧S的一端,另一端固定于开闭门210的面向内侧传送导向件631的内表面侧。由此,在开闭门210固定在关闭位置时,在纸张传送单元60与开闭门210之间彼此作用压缩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
因此,在开闭门210向开启位置移动时,纸张传送单元60与开闭门210的移动一同进行旋转,定位辊对25的咬合被解除,而且二次转印部TR中的二次转印辊62与中间转印带51的咬合也被解除。而且,形成反转传送路径的内侧传送导向件631和外侧传送导向件113通过压缩螺旋弹簧S的作用力而彼此开启,从而传送辊对120、130、140的咬合也被解除。
在使开闭门210从开启位置返回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使开闭门210向框体100侧旋转移动。随着开闭门210向框体100侧的旋转移动,纸张传送单元60也向框体100侧旋转移动,在受到基于定位辊对25的咬合及二次转印部TR中的二次转印辊62的咬合的反作用力的状态下,锁杆215的凹部215a嵌入锁销103而被固定。
(2.4)开闭机构
接着,对开闭机构进行说明。图5的(a)是表示开闭机构的结构的示意图,图5的(b)是表示开闭门210在关闭位置锁定的状态的开闭机构的示意图。另外,在图5以后的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开闭机构的结构,存在省略拉伸螺旋弹簧250、260的一部分而绘制的部位,并且透明地绘制通过切换部件800的上方(切换部件800的正面侧)的连杆部件240。
开闭机构200构成为包括:开闭门210;导向部件220,配置于开闭门210上;切换部件800,通过第1弹性部件(后述)而被赋予第1旋转力矩M1;连杆部件240,配置于框体100上;拉伸螺旋弹簧250,作为第2弹性部件的一例,对连杆部件240赋予第2旋转力矩M2;及拉伸螺旋弹簧260,作为第3弹性部件的一例,对导向部件220赋予第3旋转力矩M3。
导向部件220在开闭门210的上方且在锁杆215的下方,通过支撑轴216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一端上张紧有拉伸螺旋弹簧260而作用了第3旋转力矩M3的状态下,与设置在开闭门210上的抵靠部217抵接以限制旋转。
并且,如图5的(a)所示,导向部件220具有:第1引导面221,在开闭门210向关闭位置移动时,一边与后述的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接触,一边进行移动;及第2引导面222,在开闭门210向开启位置移动时,一边与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接触,一边进行移动。
在开闭门210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第1引导面221从迎进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的开始端221a朝向末端221b形成有朝向斜下方的移动轨迹。
第2引导面222由第1引导部222A和第2引导部222B构成,第1引导部222A形成于第1引导面221的下方,并且具有沿开闭门210的移动方向的平缓的倾斜角度,第2引导部222B在与开闭门210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比第1引导部222A更陡的倾斜角度,所述第2引导面222在开闭门210向开启位置移动时形成一边与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接触,一边移动的移动轨迹。
切换部件800包括根部802、从根部802向与框体100相反的一侧延伸的臂部804,在臂部804上施加有以根部802为轴的朝向第1引导面221的第1旋转力矩M1。通过第1旋转力矩M1,臂部804的前端侧上表面与第1引导面221接触。
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在其上表面接触到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以克服第1旋转力矩M1而被下压,在第1引导面221的末端221b的下方且在第2引导面222的开始端222a附近进行旋转(参考图11的(b),图11的(c))。并且,在切换部件800中,由第1引导面221引导的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在第1引导面221的末端221b附近超过了上止点时,臂部804受到由连杆部件240反转的第2旋转力矩M2。由此,朝向框体100侧的拉力作用于开闭门210,减小向开闭门210的关闭位置的操作力。切换部件800朝向第2引导面222的旋转通过臂部804的前端侧下表面与第2引导面222接触而被限制。
如图5所示,在连杆部件240中,基端侧240a通过设置在框体100上的旋转轴104能够旋转地被支撑。在前端侧240b上具有向与旋转方向交叉的方向突出的螺柱242,在螺柱242上张紧有拉伸螺旋弹簧250。其结果,连杆部件240中,将拉伸螺旋弹簧250的张紧方向和连接旋转轴104与螺柱242的假想线c2在同一直线上重叠的位置设为上止点,并向顺时针方向或逆时针方向中的任一方向反转,以使基于拉伸螺旋弹簧250的第2旋转力矩M2进行作用(参考图5的(a)、(b)中的箭头M2)。
(2.5)切换部件
在此,对切换部件800进一步详细地说明。图6是表示切换部件800对导向部件220的安装结构的立体图,图7是切换部件800的正面侧立体图,图8是切换部件800的背面侧立体图,图9是对使切换部件800的臂部产生第1旋转力矩M1的结构进行说明的图。在图9中,半透明地绘制了切换部件800,并示出配置于切换部件800的背面侧的扭簧808(第1弹性部件)。
如图6所示,导向部件220包括:板状基部225,与切换部件800的背面对置;圆筒形根部接收部226,从基部225的上表面突出;孔227,沿根部接收部226的外周呈环状形成于基部225,且与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的转动范围对应地形成(参考图9)。
如图6、图7所示,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为直径比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的直径大的圆筒形,在根部802的外周壁的一部分形成有在其间具有空隙而形成为“之”字状的线状部802a。根部802具有作为线状部802a的一部分而朝向导向部件220的基部225延伸的啮合部802b,在啮合部802b的前端形成有爪部806。
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一边使其内周面沿着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的外周面,一边从上侧插入于根部接收部226,从而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根部接收部226。切换部件800的啮合部802b的前端进入到导向部件220的基部225的孔227中,切换部件800的爪部806的上表面与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的下表面对置而配置。由此,防止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从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脱出。
如此,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安装于导向部件220,因此如图5的(b)等所示,连杆部件240的主体能够通过切换部件800的上方(切换部件800的正面侧)并进行旋转。并且,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构成为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的外周面的结构,因此与切换部件800通过设置单独的组件而安装于导向部件220的情况相比,能够简单地将切换部件800安装于导向部件220。
接着,对使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产生第1旋转力矩M1的结构进行说明。如图9所示,在导向部件220的圆筒形根部接收部226的内侧,配置有用于产生第1旋转力矩M1的扭簧808。作为第1弹性部件的扭簧808而具备:弹簧主体809,弹簧线卷绕成圆筒形;及2个弹簧端部810a、810b,其为从弹簧主体809飞出的2个弹簧线的前端且形成为L字形。
导向部件220的圆筒形根部接收部226具有一部分壁被切口而形成的缺口部226a(参考图6、图9),如图9所示,在根部接收部226的内壁面226b和根部接收部226的缺口部226a的端面226c形成有接收扭簧808的L字形的一端(弹簧端部810a)的台阶部(第1弹性接收部)。
并且,如图8、图9所示,切换部件800具备形成于背面的四边形的槽816、以及使槽816与根部802的内侧空间连通的通路814。如图9所示,在切换部件800的通路814的内壁面与槽816的内壁面形成有接收扭簧808的L字形的另一端(弹簧端部810b)的台阶部(第2弹性接收部)。即,为如下结构:从配置在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中的扭簧808的弹簧主体809朝向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的弹簧线,通过根部接收部226的缺口部226a(与形成上述第1弹性接收部的缺口部不同的缺口部)和切换部件800的通路814并到达槽816,到达槽816的弹簧线的前端即弹簧端部810b被台阶部接收。
另外,作为将扭簧808安装于切换部件800的顺序,首先,在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配置扭簧808,将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从上侧插入到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即可。
如此,导向部件220的根部接收部226包括接收扭簧808(第1弹性部件)的一端的台阶部(第1弹性接收部),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包括接收扭簧808的另一端的台阶部(第2弹性接收部),由第1弹性接收部和第2弹性接收部分别接收扭簧808的两端,从而在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产生有第1旋转力矩M1。根据该结构,由于扭簧808配置于切换部件800的内侧,因此可实现省空间化。并且,根据该结构,与切换部件800和导向部件220通过设置单独的组件而接收扭簧808的各端部的情况相比,成为更简单的结构。
以上,对切换部件800进行了说明,但切换部件800的结构、将切换部件800安装于导向部件220的安装结构、以及使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产生第1旋转力矩M1的结构,并不限定于上述内容。例如,代替图6所示的结构,将切换部件800安装于导向部件220的安装结构可以是如下结构:在导向部件220的基部225形成圆形的根部接收孔,在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形成向导向部件的基部突出的圆柱形的突出轴部,并使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的突出轴部进入到导向部件220的基部225的根部接收孔中,由此切换部件800的根部802旋转自如地安装于导向部件220。
并且,关于接收扭簧808的2个弹簧端部810a、810b的台阶部,例如,可以在导向部件220及切换部件800上设置突出部分或孔等以形成台阶部。
并且,用于使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产生第1旋转力矩M1的第1弹性部件,能够采用其他弹簧、橡胶等各种弹性部件。图10中示出产生第1旋转力矩M1的另一结构。在图10的例子中,作为第1弹性部件而使用板簧838,导向部件220包括从基部225的上表面突出并夹持板簧838的一端以将其保持的弹性接收部236(第1弹性接收部),切换部件800包括从根部802的外表面向与臂部804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延长部830。切换部件800的延长部830包括压接触于板簧838的部分即弹性接收部832(第2弹性接收部)。在该结构中,切换部件800的延长部830通过板簧838朝向第2引导面222被施力,由此使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产生朝向第1引导面821的第1旋转力矩M1。如此,即使使用板簧838也能够产生第1旋转力矩M1。另外,在采用图10所示结构的情况下,切换部件800的延长部830、形成于导向部件220的基部225的弹性接收部236及板簧838应配置于更靠近基部225的上表面的一侧(下侧),以免干扰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的移动。
(3)开闭门的开闭动作
接着,参考附图,对开闭机构200的动作进行说明。图11是对开闭门210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的基于连杆部件240的开闭门210的拉入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12是对开闭门210向开启位置移动时的连杆部件240的恢复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图13是对开闭门210向开启位置稍微移动之后,再次向关闭位置移动时的连杆部件240的动作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3.1)开闭门的关闭动作
首先,对开闭门210的关闭动作进行说明。在使开闭门210从开启位置返回到关闭位置的情况下,若使开闭门210向框体100侧旋转移动,则固定在开闭门210上的导向部件220也向框体100侧旋转移动,配置在框体100上的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从第1引导面221的开始端221a侧进行接触(参考图11的(a))。
然后,若使开闭门210进而向关闭位置旋转移动,则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沿第1引导面221的移动轨迹进行旋转,并在第1引导面221的末端221b附近位于上止点,成为第2旋转力矩M2不进行作用的状态(参考图11的(b))。另外,此时,在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的上表面与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接触,螺柱242克服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的第1旋转力矩M1而稍微下压臂部804。
然后,螺柱242到达上止点的连杆部件240在第2旋转力矩M2的方向反转的同时,进而下压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使其进行旋转。然后,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在与导向部件220的第2引导面222接触而被限制旋转的状态下,受到基于方向已反转的连杆部件240的第2旋转力矩M2,从而,在关闭位置方向上,基于连杆部件240的已反转的第2旋转力矩M2的拉力F2作用于开闭门210(参考图11的(c))。由此,能够抵消一部分基于定位辊对25的咬合及二次转印辊62的咬合的反作用力以减小操作力。
进而,若使开闭门210向关闭位置旋转移动,则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从切换部件800的臂部804的上表面向导向部件220的第2引导面222移动,臂部804通过被赋予第1旋转力矩M1而向第1引导面221进行旋转,并与第1引导面221接触而返回到原来的位置(参考图5的(b))。如此,连杆部件240通过切换部件800而从第1引导面引导至第2引导面,并到达关闭位置。然后,锁杆215的凹部215a嵌入到设置于框体100的锁销103中,从而开闭门210固定在关闭位置。
(3.2)开闭门的开启动作
接着,对开闭门210的开启动作进行说明。在使开闭门210从关闭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的情况下,提拉设置于开闭门210的上方的锁杆215以解除与设置于框体100上的锁销103的啮合,从而使开闭门210向图像形成装置1主体的侧方(图1中的-X方向)旋转移动。若开闭门210的旋转移动开始,则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沿导向部件220的第2引导面222的第1引导部222A进行旋转。第1引导部222A具有沿开闭门210的移动方向的平缓的倾斜角度,因此成为与基于第2旋转力矩M2的拉力F2的作用方向相同的方向(参考图12的(a)),抑制开闭门210的开启操作的操作力的增大。
若使开闭门210进一步旋转移动,则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沿具有比第1引导部222A更陡倾斜角度的第2引导部222B进行旋转而位于上止点,成为第2旋转力矩M2不进行作用的状态(参考图12的(b))。然后,在与开闭门210的旋转移动同时,连杆部件240恢复到待机位置,在该待机位置上因第2旋转力矩M2的方向反转而接受开闭门210向关闭位置的旋转移动(参考图12的(c))。
如此,在开闭门210从开启位置返回关闭位置的情况下,配置于框体100的连杆部件240一边沿导向部件220的第1引导面221进行旋转,一边在第1引导面221的末端221b附近使第2旋转力矩M2的方向反转,基于连杆部件240的拉力F作用于开闭门210,从而能够减小操作力。另一方面,在使开闭门210从关闭位置向开启位置移动的情况下,辅助开闭门210的关闭操作的连杆部件240沿与关闭操作时不同的第2引导面222的具有平缓的倾斜角度的第1引导部222A进行旋转,由此抑制开操作时操作力的增大。
(3.3)开闭门完全开启之前的关闭动作
在使开闭门210从关闭位置向开启位置旋转移动的过程(参考图12)中,在开闭门210成为完全开启的状态(参考图12的(c))之前,即,在连杆部件240恢复到接受开闭门210向关闭位置旋转移动的待机位置之前,存在开闭门210再次被关闭(开始关闭动作)的可能性。该情况下,如图13的箭头g所示,连杆部件240在返回待机位置之前,直接朝向导向部件220的第1引导面221。
在此,切换部件800不具有比根部802更靠近框体100侧突出的部分,因此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通过与根部802的外表面稍微接触或不接触便能够顺利地朝向第1引导面221。即,在切换部件800具有比根部802更靠近框体100侧的部分的情况下,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因与该突出部分接触而无法朝向第1引导面221。并且,连杆部件240的螺柱242以强力推压切换部件800,从而存在会破损切换部件800和对其进行支撑的轴部分(导向部件的根部接收部等)的可能性。然而,本实施方式的切换部件800不具有比根部802更靠近框体100侧突出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开闭机构的构成组件的破损。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0-控制装置,20-供纸装置,25-定位辊对,30-感光体单元,40-显影单元,50-转印单元,60-纸张传送单元,610-登录单元部,611-第1纸张引导导向件,612-第2纸张引导导向件,620-二次转印单元部,630-双面单元部,631-内侧传送导向件,62-二次转印辊,70-定影单元,100-框体,103-锁销,104-旋转轴,210-开闭门,213-外侧传送导向件,215-锁杆,216-支撑轴,217-抵靠部件,220-导向部件,221-第1引导面,222-第2引导面,225-基部,226-根部接收部,226a-缺口部,226b-内壁面,226c-端面,227-孔,236-弹性接收部,240-连杆部件,242-螺柱,250-拉伸螺旋弹簧(连杆部件240),260-拉伸螺旋弹簧(导向部件220),800-切换部件,802-根部,802a-线状部,802b-啮合部,804-臂部,806-爪,808-扭簧(第1弹性部件),809-弹簧主体,810a、810b-弹簧端部,814-通路,816-槽,830-延长部,832-弹性接收部,838-板簧(第1弹性部件),S-压缩螺旋弹簧(纸张传送单元60)。

Claims (15)

1.一种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具备:
开闭门,能够移动地旋转支撑在覆盖装置主体的开口的关闭位置与开启所述开口的开启位置之间;
连杆部件,通过设置于所述装置主体上的旋转轴能够旋转地被支撑;
导向部件,具有第1引导面和第2引导面,所述第1引导面在所述开闭门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一边与所述连杆部件接触,一边进行移动,所述第2引导面在所述开闭门向所述开启位置移动时,一边与所述连杆部件接触,一边进行移动;及
切换部件,从第1引导面向所述第2引导面引导所述连杆部件,
所述切换部件包括根部和从所述根部向与所述装置主体相反的一侧延伸的臂部,在所述臂部上施加以所述根部为轴的朝向所述第1引导面的第1旋转力矩。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根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导向部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件包括所述切换部件的背面所对置的基部和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突出的根部接收部,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根部旋转自如地安装于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根部接收部的外周面。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件包括所述切换部件的背面所对置的基部和形成于所述基部的根部接收孔,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根部包括向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基部突出的突出轴部,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根部的所述突出轴部进入到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根部接收孔中被旋转自如地安装。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弹性部件,
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根部接收部包括接收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一端的第1弹性接收部,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臂部包括接收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另一端的第2弹性接收部,
所述第1弹性接收部和所述第2弹性接收部分别接收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两端,并产生所述第1旋转力矩。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接收部和所述第2弹性接收部中的至少一方是使所述第1弹性部件的端部卡住的台阶部。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根部接收部具有一部分壁被切口的圆筒形,
所述导向部件的所述第1弹性接收部是由所述根部接收部的内壁面和所述根部接收部的被切口的部分的端面形成的台阶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第2弹性接收部是形成于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臂部的槽。
9.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1弹性部件,
所述切换部件包括从所述根部的外表面向与所述臂部相反的一侧延伸的延长部,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延长部通过所述第1弹性部件朝向所述第2引导面被施力,从而产生所述第1旋转力矩。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弹性部件是板簧,
所述导向部件包括从所述基部的上表面突出并接收所述板簧的一端的第1弹性接收部,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延长部包括所述板簧被压接触的第2弹性接收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杆部件在前端侧张紧有第2弹性部件,从而一边受到第2旋转力矩,一边以所述旋转轴为中心进行旋转。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开闭门从所述开启位置向所述关闭位置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在所述第1引导面的至少在末端部因张紧有所述弹性部件的前端侧超过上止点而反转所述第2旋转力矩的方向,从而向所述开闭门的移动方向拉入所述导向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部件的所述臂部在所述第1引导面的至少在末端部与所述第2旋转力矩已反转的所述连杆部件接触,一边受到所述连杆部件的第2旋转力矩,一边向所述第2引导面侧移动,从而向所述第2引导面引导所述连杆部件。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开闭机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引导面由具有沿所述开闭门的移动方向的平缓的倾斜角度的第1引导部及在与所述开闭门的移动方向交叉的方向上具有比所述第1引导部更陡的倾斜角度的第2引导部构成,在所述开闭门从所述关闭位置向所述开启位置移动时,所述连杆部件一边沿所述第1引导部旋转,一边向所述开闭门的开启位置移动,同时沿所述第2引导部进行旋转,从而张紧有所述第2弹性部件的前端侧超过上止点,所述第2旋转力矩的方向反转。
15.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形成部,在纸张上形成图像;
纸张传送部,向所述图像形成部传送所述纸张;及
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开闭机构。
CN201910829000.5A 2019-03-20 2019-09-03 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Pending CN11172250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52161 2019-03-20
JP2019052161A JP7275705B2 (ja) 2019-03-20 2019-03-20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2509A true CN111722509A (zh) 2020-09-29

Family

ID=69951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829000.5A Pending CN111722509A (zh) 2019-03-20 2019-09-03 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603935B1 (zh)
JP (1) JP7275705B2 (zh)
CN (1) CN111722509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119439B2 (en) * 2019-07-30 2021-09-14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an opening/closing unit with a first closed position for forming a conveyance path
JP2023097013A (ja) 2021-12-27 2023-07-07 富士フイルムビジネスイノベーション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と開閉機構を備えた装置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8154A (ja) * 1983-01-10 1984-07-24 Canon Inc シ−ト反転装置
JP2006248788A (ja) * 1999-04-19 2006-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及び反転装置
US20130071152A1 (en) * 2011-09-20 2013-03-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2998926A (zh) * 2011-09-08 2013-03-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4691116A (zh) * 2013-12-06 2015-06-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开闭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N105739276A (zh) * 2014-12-26 2016-07-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74757A (zh) * 2015-03-13 2016-09-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6194674A (ja) * 2015-03-31 2016-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807508A (zh) * 2016-09-08 2018-03-16 株式会社理光 开闭罩盖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054681A (ja) * 2016-09-26 2018-04-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017732A (ja) * 1983-07-11 1985-01-29 Sharp Corp 複写機の集束性光伝送体アレイのクリ−ニング装置
JP5590497B2 (ja) 2009-08-31 2014-09-17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805677B2 (ja) 2016-09-26 2020-12-23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241465B2 (en) * 2016-09-26 2019-03-26 Fuji Xerox Co., Ltd. Opening and closing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28154A (ja) * 1983-01-10 1984-07-24 Canon Inc シ−ト反転装置
JP2006248788A (ja) * 1999-04-19 2006-09-21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及び反転装置
CN102998926A (zh) * 2011-09-08 2013-03-27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US20130071152A1 (en) * 2011-09-20 2013-03-21 Konica Minolta Business Technologies, Inc. Fix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4691116A (zh) * 2013-12-06 2015-06-1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开闭装置及图像记录装置
CN105739276A (zh) * 2014-12-26 2016-07-06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装置
CN105974757A (zh) * 2015-03-13 2016-09-28 富士施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和图像形成设备
JP2016194674A (ja) * 2015-03-31 2016-11-1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N107807508A (zh) * 2016-09-08 2018-03-16 株式会社理光 开闭罩盖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8054681A (ja) * 2016-09-26 2018-04-05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275705B2 (ja) 2023-05-18
JP2020154116A (ja) 2020-09-24
US10603935B1 (en) 2020-03-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3970274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及び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JP4678889B2 (ja) 電子写真画像形成装置
US11543759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60476B2 (en) Latent image carrier having pairs of first and second positioning protrusion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169460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76820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320798B2 (en) Sheet 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303640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11722509A (zh) 开闭机构及图像形成装置
US10509361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cartridge mountable on the same
US10114332B2 (en) Opening-closing mechanism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20130266357A1 (en) Recording medium ejection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KR101758627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KR101502116B1 (ko) 화상형성장치
JP6805677B2 (ja)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53695B2 (ja) 開閉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513153B2 (ja) 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5168624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29745A (ja) 用紙搬送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CN105388740B (zh) 成像设备
US11662675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7389965B2 (ja) ロック機構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22181486A (ja) シート給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5112595A (ja) 給紙ユニッ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after: Fuji 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Ltd.

Address before: No. 3, chiban 9, Dingmu 7, Tokyo port, Japan

Applicant before: Fuji Xerox Co.,Ltd.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