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721799B -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721799B
CN111721799B CN202010707814.4A CN202010707814A CN111721799B CN 111721799 B CN111721799 B CN 111721799B CN 202010707814 A CN202010707814 A CN 202010707814A CN 111721799 B CN111721799 B CN 11172179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mperature
coke
intermediate container
pressure
sample prepar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078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721799A (zh
Inventor
李一波
骆晨
蒲万芬
廖广志
关文龙
王红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west Petroleum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70781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721799B/zh
Publication of CN111721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179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72179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72179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5/00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 G01N25/02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changes of state or changes of phase; by investigating sintering
    • G01N25/12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thermal means by investigating changes of state or changes of phase; by investigating sintering of critical point; of other phase chang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26Oils; Viscous liquids; Paints; Inks
    • G01N33/28Oils, i.e. hydrocarbon liquids
    • G01N33/2823Raw oil, drilling fluid or polyphasic mixtur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athology (AREA)
  • Immun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Radi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发领域,公开了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它包括配样系统、分离系统、注入系统、实验模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分析系统及PC终端;实验模型系统分别和配样系统、分离系统、注入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分析系统连接,分离系统与配样系统、分析系统连接,配样系统和注入系统连接,注入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压力控制系统与PC终端连接;本发明还公开了上述用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的方法。本发明用于对黏土矿物催化稠油在油藏条件下的裂解成焦进行模拟分析,保证了裂解反应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全面科学的分析了黏土矿物与稠油及其四组分间的相互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发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常规石油资源的衰竭,原油供需缺口日益增大,因此面对巨大的能源需求,由于重质油等非常规原油资源储量丰富,分布集中,开采技术日益成熟,人们开始更多地关注非常规原油。据国际能源署统计,2017年在全球剩余原油资源中,重油和天然沥青资源占比超过70%,其中,稠油占15%,超稠油占25%,天然沥青占30%。中国重质油资源非常丰富,目前在15个盆地已发现了近百个重油区,因此重质油资源有着巨大勘探开发潜力和广阔发展前景,正逐渐成为21世纪最重要的接替能源之一。
自1947开始应用至今,火烧油层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内300多个油田试验或应用。美国的Sloss油田、委内瑞拉在米加及罗马尼亚在苏帕勒库都开展了一定规模的火烧试验等,取得了较丰富的经验。与蒸汽吞吐/蒸汽驱等热采技术相比,火烧油层技术能有效降低开发成本,减少CO2排放,提高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火烧油层技术在燃烧过程中的燃料主要为稠油裂解后生成的焦炭,其中焦炭的消耗量在 10%左右,对燃烧前缘的可控扩展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最终对火驱开发的效果具有重要的影响。如果火烧过程中焦炭的生成量不足,则会影响火驱前缘的向前延伸和扩展,甚至导致火烧前缘熄火,火驱项目失败,同时沉积的焦炭会造成储层伤害,影响驱油效率和最终采收率。
目前在国内,还没有一套成熟完善的实验装置与处理方法研究黏土矿物在油藏条件下对稠油热裂解反应的作用机理及对焦炭性质的影响规律,传统的方法是借助热分析仪器,研究放热性质和活化能的变化规律,但是目前借助热分析仪器的方法存在一些不足:首先,实验样品量少,原油和黏土矿物混合制样过程要求高,实验的误差较大;其次,实验过程不能控制检测压力,无法很好的模拟黏土矿物和稠油在油藏条件下的反应条件,因此实验效果不佳,实验结果不准确;最后,反应生成的焦炭量少,不能对焦炭做进一步的测试分析,没有通过物理模型探究储层条件下黏土矿物与原油的相互作用及成焦特征,因此对黏土矿物与原油相互作用分析不全面,加大了实验误差。因此,提出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对于克服和减小现有技术的缺陷具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本发明是要提供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通过将不同黏土矿物分别与原油及其四组分均匀混合探究黏土矿物对原油裂解的催化作用和黏土矿物存在下与四组分的相互作用,并且还通过岩心模型模拟原油在多孔介质中的热裂解反应和燃料沉积对储层的影响,提高黏土催化原油热裂解实验的全面性和可靠性。
本发明为实现上述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它包括配样系统、分离系统、注入系统、实验模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分析系统及PC终端;
所述实验模型系统分别和配样系统、分离系统、注入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分析系统连接,所述分离系统与配样系统、分析系统连接,所述配样系统和注入系统连接,所述注入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压力控制系统与PC终端连接;
所述实验模型系统包括高温高压反应釜、第一高温加热炉、第二高温加热炉、岩心模型;所述高温高压反应釜设置于第一高温加热炉内,岩心模型设置在第二高温加热炉内。
作为限定,所述分离系统包括四组分分离装置、分离系统中间容器和燃料分离仪;所述四组分分离装置包括抽提装置和吸附装置,抽提装置用于分离稠油中的沥青质,吸附装置用于分离稠油中的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
所述分离系统中间容器的一端和四组分分离装置连接,另一端和配样系统连接;所述燃料分离仪一端与高温高压反应釜连接;另一端与分析系统连接;
所述分离系统中间容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中间容器、第二中间容器、第三中间容器、第四中间容器。
作为第二种限定,所述配样系统包括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黏土矿物容器、配样系统中间容器;所述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中配置有电加热温控系统及自动旋转装置,电加热温控系统的温度范围为-20~300℃;
所述黏土矿物容器的一端与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连接,另一端与分析系统连接;所述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的一端与分离系统连接,另一端通过配样系统中间容器与高温高压反应釜和岩心模型连接;所述配样系统中间容器与注入系统连接;
所述配样系统中间容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五中间容器、第六中间容器,第七中间容器,第八中间容器,第九中间容器。
作为第三种限定,所述注入系统包括多功能恒压控制泵和氮气瓶;所述多功能恒压控制泵的一端与PC终端连接,另一端与氮气瓶、配样系统连接;所述PC终端用于控制多功能恒压控制泵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所述氮气瓶的另一端与高温高压反应釜连接。
作为第四种限定,所述高温高压反应釜耐温为450℃,耐压为40MPa,第一高温加热炉,第一高温加热炉的温度范围为0~1000℃。
作为第五种限定,所述分析系统包括X射线衍射仪、第一热重分析仪、焦炭容器,热常数分析仪、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CT扫描仪,红外分光仪、第二热重分析仪、质谱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差式扫描量热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
所述热常数分析仪、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CT扫描仪分别、扫描电子显微镜与岩心模型的一端连接;
所述焦炭容器的一端分别与红外分光仪、第二热重分析仪、质谱分析仪、元素分析仪和差式扫描量热仪连接,另一端与分离系统连接;所述X射线衍射仪与配样系统连接;所述第一热重分析仪与高温高压反应釜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了采用上述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油样通过分离系统进行分离,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
S2、选取实验用黏土矿物,通过分析系统分析黏土矿物的具体成分和含量,然后根据具体的地层条件,在配样系统中,将黏土矿物分别与油样、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均匀混合,得到配制好的样品;
S3、通过注入系统将配制好的样品和氮气注入至实验模型系统中的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进行裂解反应,通过第一高温加热炉设置反应温度,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反应温度;
S4、通过注入系统将配制好的样品注入至实验模型系统中的岩心模型中进行裂解反应,通过第二高温加热炉设置反应温度,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反应温度;
S5、通过分离系统对高温高压反应釜中裂解反应后的产物进行分离和提纯,得到焦炭,并通过分析系统对得到的焦炭,以及裂解反应完成后的岩心模型进行检测和分析。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其与现有技术相比,所取得的技术进步在于:
(1)本发明全面科学的分析了黏土矿物与原油及其四组分间的相互作用,在利用热分析等仪器的基础上,对黏土矿物催化稠油在油藏条件下的裂解成焦进行模拟分析,保证了裂解反应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2)本发明通过岩心模型模拟原油在多孔介质中的热裂解反应和燃料沉积对储层的影响,保证了实验的严密性、准确性和高效性,对于火烧油层中燃烧前缘的稳定推进和ISC工艺的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3)本发明为实验室开展稠油油藏热裂解实验提供更为环保、全面,准确的分析处理方法。
本发明属于石油开发领域,用于对黏土矿物催化原油在油藏条件下的裂解成焦进行模拟分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框架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稠油的元素组成;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在400℃时稠油分离出来焦炭的元素组成;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2稠油裂解后分离的焦炭在不同升温速率的质量损失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2稠油裂解后分离的焦炭随温度变化的热量变化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2稠油注入岩心模型裂解后的焦炭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2中不同黏土矿物的热重分析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2稠油和不同黏土矿物的热重分析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2稠油和蒙脱土混合注入岩心模型裂解后的焦炭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图中:1、油样容器;2、第一阀门;3、四组分分离装置;4、第一六通阀;5、第一中间容器;6第二中间容器;7、第三中间容器;8、第四中间容器;9、第二六通阀;10、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1、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2、第三六通阀;13、第二阀门;14、黏土矿物容器;15、第四六通阀;16、第五中间容器;17、第六中间容器;18、第七中间容器;19、第八中间容器;20、第九中间容器;21、第三阀门;22、X射线衍射仪;23、第五六通阀;24、岩心模型;25、氮气瓶;26、高温高压反应釜;27、第六六通阀;28、第七六通阀;29、第一热重分析仪;30、第四阀门;31、燃料分离仪;32、第五阀门;33、焦炭容器;34、第六阀门;35、热常数分析仪;36、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37、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38、CT扫描仪;39、红外分光仪;40、第二热重分析仪;41、质谱分析仪;42元素分析仪;43、第一高温加热炉;44、第二高温加热炉;45、差式扫描量热仪;46、扫描电子显微镜。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解释本发明,以便于理解,下面结合附图,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
实施例1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
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例包括配样系统、分离系统、注入系统、实验模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分析系统及PC终端;其中实验模型系统分别和配样系统、分离系统、注入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分析系统连接,分离系统与配样系统、分析系统连接,配样系统和注入系统连接,注入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压力控制系统与PC终端连接。
本实施例中,实验模型系统包括高温高压反应釜26、第一高温加热炉43、第二高温加热炉44、岩心模型24;高温高压反应釜26设置于第一高温加热炉43内,岩心模型24设置在第二高温加热炉44内。其中高温高压反应釜26可耐温450℃,耐压40MPa,从而能够模拟地层稠油及其四组分和黏土矿物相互作用的过程,可以承受反应过程导致的压力和温度的急剧上升。第一高温加热炉43、第二高温加热炉44的温度范围为0~1000℃,可以通过温度控制系统设置不同的温度梯度,升温速率,恒温时间等,为实验的反应条件提供了重要保证。
分离系统包括四组分分离装置3、分离系统中间容器和燃料分离仪31;其中,四组分分离装置3包括抽提装置和吸附装置,抽提装置用于分离稠油中的沥青质,吸附装置用于分离稠油中的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分离系统中间容器的一端通过第一六通阀4和四组分分离装置3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二六通阀9和配样系统中的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连接。燃料分离仪31的一端通过第七六通阀28与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五阀门32与焦炭容器33连接。本实施例中,分离系统中间容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中间容器5,第二中间容器6,第三中间容器7,第四中间容器8。
配样系统包括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黏土矿物容器14、配样系统中间容器;其中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配置有电加热温控系统及自动旋转装置,电加热温控系统可以通过电阻丝将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内部温度控制在所设定的油藏温度条件下,其温度范围为-20~300℃,自动旋转装置可以使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匀速旋转,保证稠油及其四组分与黏土矿物充分均匀混合至地层状态。
本实施例中,黏土矿物容器14的一端通过第二阀门13与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三阀门21与分析系统的X射线衍射仪22连接,通过X射线衍射仪22对黏土矿物进行精确的物相分析,定性和定量分析,测试其所含具体的矿物成分和含量。配样系统中间容器的一端通过第三六通阀12与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连接、并通过第四六通阀15与注入系统的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六六通阀27与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连接、并通过第五六通阀23与岩心模型24连接。其中,配样系统中间容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五中间容器16、第六中间容器17,第七中间容器18,第八中间容器19,第九中间容器20。
注入系统包括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和氮气瓶25;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的一端与PC终端连接,另一端通过第四六通阀15与氮气瓶25、五中间容器16、第六中间容器17,第七中间容器18,第八中间容器19连接;氮气瓶25的另一端通过第七六通阀28与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连接。其中,PC终端用于控制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
分析系统包括X射线衍射仪22、第一热重分析仪29、焦炭容器33,热常数分析仪35、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36、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37、CT扫描仪38,红外分光仪39、第二热重分析仪40、质谱分析仪41、元素分析仪42、差式扫描量热仪45和扫描电子显微镜46。在本实施例中,分析系统还可以使用其他的测量仪器。
其中,热常数分析仪35、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36、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37、CT扫描仪38、扫描电子显微镜46分别通过第四阀门30与岩心模型24的一端连接;焦炭容器33的一端通过第六阀门34与红外分光仪39、第二热重分析仪40、质谱分析仪41、元素分析仪42和差式扫描量热仪45连接,另一端通过第五阀门32与分离系统的燃料分离仪31连接;X射线衍射仪22通过第三阀门21与黏土矿物容器14的一端连接,第一热重分析仪29与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连接。
实施例2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方法
本实施例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油样通过分离系统进行分离,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
S2、选取实验用黏土矿物,通过分析系统分析黏土矿物的具体成分和含量,然后根据具体的地层条件,在配样系统中,将黏土矿物分别与油样、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均匀混合,得到配制好的样品;
S3、通过注入系统将配制好的样品和氮气注入至实验模型系统中的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进行裂解反应,通过第一高温加热炉43设置反应温度,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监测和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监测和控制反应温度;
S4、通过注入系统将配制好的样品注入至实验模型系统中的岩心模型24中进行裂解反应,通过第二高温加热炉44设置反应温度,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监测和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监测和控制反应温度;
S5、通过分离系统对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裂解反应后的产物进行分离和提纯,得到焦炭,并通过分析系统对得到的焦炭,以及裂解反应完成后的岩心模型24进行检测和分析。
具体实验步骤如下:
将稠油放入油样容器1中,打开第一阀门2,第一六通阀4,使稠油通过四组分分离装置3中的抽提装置和吸附装置进行分离,其中四组分分离装置3中的抽提装置根据石油沥青四组分测定法,将稠油中的沥青质分离出来送入第四中间容器8中,吸附装置将稠油中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分离出来,通过第一六通阀4中相应的管道分别送入第一中间容器5,第二中间容器6,第三中间容器7中,为后面分别探究稠油及其四组分与黏土矿物的相互作用做好准备。
在第五中间容器16中放入稠油,其中第五中间容器16中的稠油与油样容器1中的稠油一致。打开第七六通阀28中与氮气瓶25连接的管道,按照具体实验要求,通过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将氮气瓶25中氮气注入到到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关闭第七六通阀28,打开第六六通阀27中与第五中间容器16相连的管道,通过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将第五中间容器16中的稠油注入到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其中,PC终端通过与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连接,用于控制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注入完成后,关闭第六六通阀27,通过第一高温加热炉43将高温高压反应釜26加热到实验温度进行裂解反应,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反应温度,实验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都可以通过PC终端进行监测。
其中,稠油在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进行裂解反应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热重分析仪29得到随温度的变化稠油的质量损失。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裂解反应结束后,打开第七六通阀28与燃料分离仪31相连的管道,通过燃料分离仪31对稠油裂解反应的焦炭进行分离和提纯,然后打开第五阀门32,通过焦炭容器33收集分离后的焦炭,打开第六阀门34,通过红外分光仪39和质谱分析仪41测试焦炭表面官能团,通过元素分析仪42测试焦炭的元素含量,通过第二热重分析仪40测试焦炭的动力学参数,通过差式扫描量热仪45裂解焦炭随温度变化的热量变化。
如图3所示为本实施例所采用稠油的元素组成,图4为在400℃稠油在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恒温8h通过裂解反应后,通过分离提纯得到的焦炭的元素组成。从图中可以看出,稠油在400℃的高温下发生剧烈的裂解反应,会发生脱羰和缩聚反应,烷基支链发生断裂释放出大量的有机气体,从而导致H、O含量降低,C含量升高。如图5所示为稠油裂解反应后分离的焦炭在不同升温速率的质量损失示意图。如图6所示为稠油裂解反应后分离的焦炭随温度变化的热量变化示意图。
本实施例还可以关闭第六六通阀27、第七六通阀28,打开第五六通阀23与第五中间容器16相连的管道,通过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将第五中间容器16中的稠油注入到岩心模型24中,然后关闭第五六通阀23,通过第二高温加热炉44将岩心模型24加热到实验温度进行裂解反应,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反应温度,实验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都可以通过PC终端进行监测。
岩心模型24中裂解反应结束后,打开第四阀门30,通过热常数分析仪35、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36、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37、CT扫描仪38、扫描电子显微镜46对稠油裂解反应后焦炭沉积的岩心模型24进行测试。其中,热常数分析仪35测试焦炭沉积前后岩心导热系数的变化,通过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36测试反应前后岩心模型24的渗透率和孔隙度的变化,通过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37测试稠油及生成的焦炭在岩心模型孔隙中的分布特征,通过CT扫描仪38测试焦炭沉积在岩心模型中的沉积特征和沉积规律。测试完成后,使用有机溶剂对岩心模型24进行清洗。如图7所示是本实施例中将稠油注入到岩心模型裂解后得到的焦炭附着在岩心孔隙中扫描电子显微镜图。
稠油在岩心模型24或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裂解反应结束后,在第五中间容器16中重新加入稠油,然后选取实验用的黏土矿物并放入黏土矿物容器14中,打开第三阀门21,通过X射线衍射仪22对黏土矿物进行精确的物相分析,测试其所含具体的矿物成分和含量。然后打开第二阀门13,将黏土矿物容器14中的黏土矿物送入到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关闭第二阀门13,并打开第三六通阀12,将第五中间容器16中的稠油通过第三六通阀12转移到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并使用有机溶剂对第五中间容器16进行清洗。根据具体的地层条件,通过电加热温控系统对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进行加热至地层温度,并通过自动旋转装置匀速旋转使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的黏土矿物和稠油均匀混合,得到配制好的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然后通过第三六通阀12输送回中第五中间容器16中,并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清洗对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进行清洗,以防止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残留的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影响下面实验操作。
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清洗完成后,再次打开第二阀门13,将黏土矿物送入到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然后打开第二六通阀9,将第一中间容器5中的饱和分、第二中间容器6中芳香分、第三中间容器7胶质或第四中间容器8中的沥青质分别送入到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与黏土矿物进行混合,依次得到饱和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芳香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胶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和沥青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并将四种混合样品通过第三六通阀12中相应的管道依次送入到第六中间容器17,第七中间容器18,第八中间容器19,第九中间容器20中。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在每次得到混合样品时,都需要使用有机溶剂对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的稠油及其四组分的杂质进行清除,保证实验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打开第七六通阀28中与氮气瓶25连接的管道,按照具体实验要求,通过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将氮气瓶25中氮气注入到到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关闭第七六通阀28,打开第六六通阀27中与第五中间容器16相连的管道,通过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将第五中间容器16中配置好的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注入到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其中,PC终端通过与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连接,用于控制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注入完成后,关闭第六六通阀27,通过第一高温加热炉43将高温高压反应釜26加热到实验温度进行裂解反应,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反应温度,实验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都可以通过PC终端进行监测。
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在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裂解反应过程中,可以通过第一热重分析仪29得到随温度的变化稠油的质量损失。如图8所示为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四种不同黏土矿物的热重分析示意图;如图9所示为稠油和蒙脱石、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四种黏土矿物的热重分析示意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相对于伊利石、高岭石和绿泥石,蒙脱石能更好的催化稠油的热反应。
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在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裂解反应结束后,打开第七六通阀28与燃料分离仪31相连的管道,通过燃料分离仪31对裂解产生的产物进行分离和提纯,打开第五阀门32,通过焦炭容器33收集分离后的焦炭,然后打开第六阀门34,通过红外分光仪39、质谱分析仪41、元素分析仪42、第二热重分析仪40、差式扫描量热仪45对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裂解反应后的焦炭进行分析。
对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裂解反应得到焦炭的分析完成后,使用有机溶剂对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进行清洗。然后分别打开第六六通阀27中与第六中间容器17,第七中间容器18,第八中间容器19,第九中间容器20相连的管道,通过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分别将饱和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芳香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胶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沥青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注入到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依次进行裂解反应,并通过燃料分离仪31分别对饱和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芳香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胶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沥青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裂解反应后的焦炭进行分离提纯,然后分析。其中,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每次完成裂解反应后,都需要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清洗。
在通过岩心模型24进行裂解反应时,以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为例,关闭第六六通阀27、第七六通阀28,打开第五六通阀23与第五中间容器16相连的管道,通过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将第五中间容器16中配置好的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注入到岩心模型24中,然后关闭第五六通阀23,通过第二高温加热炉44将岩心模型24加热到实验温度进行裂解反应,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反应温度,实验过程中的压力和温度都可以通过PC终端进行监测。
岩心模型24中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裂解反应结束后,打开第四阀门30,通过热常数分析仪35、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36、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37、CT扫描仪38、扫描电子显微镜46对稠油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裂解反应后焦炭沉积的岩心模型24进行测试。如图10所示,为实施例稠油和黏土矿物混合注入岩心模型裂解后的焦炭的扫描电子显微镜图,其中黏土矿物选取的是蒙脱石。
测试完成后,使用有机溶剂对岩心模型24进行清洗。然后通过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依次将饱和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芳香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胶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沥青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注入到岩心模型24中,分别对饱和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芳香分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胶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沥青质与黏土矿物的混合样品进行裂解反应,并对裂解反应后焦炭沉积的岩心模型24进行测试。其中,岩心模型24中每次完成裂解反应后,都需要使用有机溶剂进行清洗。

Claims (6)

1.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配样系统、分离系统、注入系统、实验模型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分析系统及PC终端;
所述实验模型系统分别和配样系统、分离系统、注入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压力控制系统、分析系统连接,所述分离系统与配样系统、分析系统连接,所述配样系统和注入系统连接,所述注入系统、温度控制系统和压力控制系统与PC终端连接;
所述实验模型系统包括高温高压反应釜(26)、第一高温加热炉(43)、第二高温加热炉(44)、岩心模型(24);所述高温高压反应釜(26)设置于第一高温加热炉(43)内,岩心模型(24)设置在第二高温加热炉(44)内;
所述分离系统包括四组分分离装置(3)、分离系统中间容器和燃料分离仪(31);所述四组分分离装置(3)包括抽提装置和吸附装置,抽提装置用于分离稠油中的沥青质,吸附装置用于分离稠油中的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
所述分离系统中间容器的一端和四组分分离装置(3)连接,另一端和配样系统连接;所述燃料分离仪(31)一端与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连接;另一端与分析系统连接;
所述分离系统中间容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一中间容器(5)、第二中间容器(6)、第三中间容器(7)、第四中间容器(8)。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配样系统包括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黏土矿物容器(14)、配样系统中间容器;所述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中配置有电加热温控系统及自动旋转装置,电加热温控系统的温度范围为-20~300℃;
所述黏土矿物容器(14)的一端与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连接,另一端与分析系统连接;所述数显高速分散均质机(11)的一端与分离系统连接,另一端通过配样系统中间容器与高温高压反应釜(26)和岩心模型(24)连接;所述配样系统中间容器与注入系统连接;
所述配样系统中间容器包括并列设置的第五中间容器(16)、第六中间容器(17),第七中间容器(18),第八中间容器(19),第九中间容器(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入系统包括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和氮气瓶(25);所述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的一端与PC终端连接,另一端与氮气瓶(25)、配样系统连接;所述PC终端用于控制多功能恒压控制泵(10)的注入压力和注入速度;所述氮气瓶(25)的另一端与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高温高压反应釜(26)耐温为450℃,耐压为40MPa;第一高温加热炉(43)、第二高温加热炉(44)的温度范围为0~100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系统包括X射线衍射仪(22)、第一热重分析仪(29)、焦炭容器(33),热常数分析仪(35)、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36)、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37)、CT扫描仪(38),红外分光仪(39)、第二热重分析仪(40)、质谱分析仪(41)、元素分析仪(42)、差式扫描量热仪(45)和扫描电子显微镜(46);
所述热常数分析仪(35)、岩心气体渗透率孔隙度测量仪(36)、三维核磁过程成像分析及流动实验分析仪(37)、CT扫描仪(38)、扫描电子显微镜(46)分别与岩心模型(24)的一端连接;
所述焦炭容器(33)的一端分别与红外分光仪(39)、第二热重分析仪(40)、质谱分析仪(41)、元素分析仪(42)和差式扫描量热仪(45)连接,另一端与分离系统连接;所述X射线衍射仪(22)与配样系统连接;所述第一热重分析仪(29)与高温高压反应釜(26)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原油裂解成焦装置的裂解成焦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将油样通过分离系统进行分离,得到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
S2、选取实验用黏土矿物,通过分析系统分析黏土矿物的具体成分和含量,然后根据具体的地层条件,在配样系统中,将黏土矿物分别与油样、沥青质、饱和分、芳香分和胶质均匀混合,得到配制好的样品;
S3、通过注入系统将配制好的样品和氮气注入至实验模型系统中的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进行裂解反应,通过第一高温加热炉(43)设置反应温度,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反应温度;
S4、通过注入系统将配制好的样品注入至实验模型系统中的岩心模型(24)中进行裂解反应,通过第二高温加热炉(44)设置反应温度,并通过压力控制系统控制反应压力,温度控制系统控制反应温度;
S5、通过分离系统对高温高压反应釜(26)中裂解反应后的产物进行分离和提纯,得到焦炭,并通过分析系统对得到的焦炭,以及裂解反应完成后的岩心模型(24)进行检测和分析。
CN202010707814.4A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Active CN11172179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7814.4A CN111721799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07814.4A CN111721799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1799A CN111721799A (zh) 2020-09-29
CN111721799B true CN111721799B (zh) 2022-03-18

Family

ID=725730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07814.4A Active CN111721799B (zh) 2020-07-22 2020-07-22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72179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196514B (zh) * 2020-09-30 2024-03-29 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利用热重分析仪测量稠油注空气开发燃料沉积量的方法
CN113092336A (zh) * 2021-04-06 2021-07-09 西南石油大学 研究焦炭沉积对储层物性影响的装置及方法
CN114563301B (zh) * 2022-02-28 2023-06-20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快速测定重质油四组分的试验分析方法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4875A (en) * 1924-10-31 1925-12-31 V L Oil Processes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cracking and separating of mineral oils
GB424645A (en) * 1933-08-26 1935-02-26 Thomas Owston Wilto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distillation of tar and the cracking of oil
US4118071A (en) * 1977-04-25 1978-10-03 Occidental Oil Shale, Inc. In situ oil shale retort with a horizontal sill pillar
US5132225A (en) * 1985-04-15 1992-07-21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Method for continual monitoring and treating a hydrocarbon oil stream
JPH11300208A (ja) * 1998-04-21 1999-11-02 Idemitsu Kosan Co Ltd 接触分解触媒
CN102230940A (zh) * 2011-05-24 2011-11-0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轻质油藏注空气采油原油低温氧化实验方法及装置
CN103804929A (zh) * 2012-11-07 2014-05-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沥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78080A (zh) * 2013-11-20 2015-06-03 Ifp新能源公司 快速评估蒸馏残余物和焦炭特性的方法
CN106290045A (zh) * 2016-08-29 2017-01-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含油性和可动性评价实验方法
CN107632136A (zh) * 2017-08-23 2018-01-26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一种致密油储层中二氧化碳扩散排油的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7664704A (zh) * 2017-11-25 2018-02-0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高温高压成岩成矿在线进样取样全混流模拟实验装置
CN107939373A (zh) * 2018-01-17 2018-04-2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新型火烧油层稠油开发井网结构及方法
KR20180136252A (ko) * 2017-06-14 2018-12-24 브이테크 주식회사 복합 광센서 기반 변압기 모니터링 시스템
CN109253994A (zh) * 2018-10-31 2019-01-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源汞同位素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0763719A (zh) * 2019-11-14 2020-02-07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火烧油层过程中稠油热裂解成焦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42027A (en) * 1973-03-23 1977-08-16 Texaco Inc. Recovery of petroleum from viscous asphaltic petroleum containing formations including tar sand deposits
AU1471401A (en) * 1999-11-05 2001-05-14 University Of Utah Research Foundation Degradation of 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
KR101614196B1 (ko) * 2011-06-15 2016-04-20 산요가세이고교 가부시키가이샤 자성 실리카 입자를 사용한 측정 방법 및 그 측정 방법용 시약
FR2982271B1 (fr) * 2011-11-08 2013-11-08 Ifp Energies Now Production de carburants paraffiniques a partir de matieres renouvelables par un procede d'hydrotraitement en continu comprenant une etape de pretraitement sous hydrogene
MX2015010173A (es) * 2015-08-06 2017-02-06 Inst Mexicano Del Petróleo Uso de polimeros como donadores de hidrogeno heterogeneos en el mejoramiento de crudos pesados y extrapesados.
CN106908583B (zh) * 2017-02-27 2019-12-24 胡少斌 聚能混相流体与岩体裂解反应流动实验装置及其方法

Patent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44875A (en) * 1924-10-31 1925-12-31 V L Oil Processes Ltd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cracking and separating of mineral oils
GB424645A (en) * 1933-08-26 1935-02-26 Thomas Owston Wilto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the distillation of tar and the cracking of oil
US4118071A (en) * 1977-04-25 1978-10-03 Occidental Oil Shale, Inc. In situ oil shale retort with a horizontal sill pillar
US5132225A (en) * 1985-04-15 1992-07-21 Exxon Chemical Patents Inc. Method for continual monitoring and treating a hydrocarbon oil stream
JPH11300208A (ja) * 1998-04-21 1999-11-02 Idemitsu Kosan Co Ltd 接触分解触媒
CN102230940A (zh) * 2011-05-24 2011-11-0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轻质油藏注空气采油原油低温氧化实验方法及装置
CN103804929A (zh) * 2012-11-07 2014-05-21 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沥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4678080A (zh) * 2013-11-20 2015-06-03 Ifp新能源公司 快速评估蒸馏残余物和焦炭特性的方法
CN106290045A (zh) * 2016-08-29 2017-01-04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非常规致密砂岩储层含油性和可动性评价实验方法
KR20180136252A (ko) * 2017-06-14 2018-12-24 브이테크 주식회사 복합 광센서 기반 변압기 모니터링 시스템
CN107632136A (zh) * 2017-08-23 2018-01-26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一种致密油储层中二氧化碳扩散排油的装置及实验方法
CN107664704A (zh) * 2017-11-25 2018-02-06 昆明理工大学 一种高温高压成岩成矿在线进样取样全混流模拟实验装置
CN107939373A (zh) * 2018-01-17 2018-04-20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新型火烧油层稠油开发井网结构及方法
CN109253994A (zh) * 2018-10-31 2019-01-22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油气源汞同位素检测方法及装置
CN110763719A (zh) * 2019-11-14 2020-02-07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火烧油层过程中稠油热裂解成焦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dvances of two-stage riser catalytic cracking of heavy oil for maximizing propylene yield (TMP) process》;Yang Chaohe等;《Appl Petrochem Res》;20141231;第435-439页 *
《Investigations of Structure-Properties-Thermal Degradation Kinetics Alterations of Tahe Asphaltenes Caused by Low Temperature Oxidation》;Bing Wei等;《energy&fuels》;20180102;第1-21页 *
《Oxidative Desulfurization of Heavy Oils with High Sulfur Content: A Review》;Sara Houda等;《CATALYSTS》;20180823;第1-26页 *
《塔里木稠油及其组分中元素的分布和红外光谱分析》;文萍等;《石油化工高等学校学报》;20121231;第26卷(第6期);第16-21页 *
《注空气开采过程中稠油结焦量影响因素》;江航等;《石油学报》;20160831;第37卷(第8期);第1030-1036页 *
《稠油低温氧化特性及行为研究》;蒲万芬等;《油气藏评价与开发》;20190831;第9卷(第4期);第41-46页 *
《稠油热采技术及开发效果影响因素分析》;修伟;《石油工程》;20191130;第45卷(第11期);第35-36页 *
《页岩油分类与评价》;张金川等;《地学前缘》;20120930;第19卷(第5期);第322-33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721799A (zh) 2020-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721799B (zh) 一种通过黏土矿物催化稠油裂解成焦装置及方法
Kang et al. Thermal cracking and corresponding permeability of Fushun oil shale
Hou et 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retention-expulsion mechanism and shale oil producibility of the permian lucaogou shale in the Junggar Basin as simulated by semi-open pyrolysis experiments
Hou et al. Characteristics and quantitative models for hydrocarbon generation-retention-production of shale under ICP conditions: Example from the Chang 7 member in the Ordos Basin
Belgrave et al. Comprehensive kinetic models for the aquathermolysis of heavy oils
CN110763719A (zh) 一种火烧油层过程中稠油热裂解成焦的实验装置及方法
Xiaoxian Exploratio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of Tahe giant oil-and-gas field, Tarim Basin
CN108027332A (zh) 烃产生动力学中的nmr
Sun et a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il generation, expulsion and retention of lacustrine shales: Based on pyrolysis simulation experiments
Atmani et al. Simulating the geological fate of terrestrial organic matter: Lignin vs cellulose
He et al. Controlling the in-situ conversion process of oil shale via geochemical methods: A case study on the Fuyu oil shale, China
Stockhausen et al. The Expulsinator versus conventional pyrolysis: The differences of oil/gas generation and expulsion simulation under near-natural conditions
Wang et al. Origin and formation of pyrobitumen in Sinian–Cambrian reservoirs of the Anyue Gas Field in the Sichuan Basin: implications from pyrolysis experiments of different oil fractions
Bondarenko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thermal decomposition of Bazhenov formation kerogen: Mechanism and application for thermal enhanced oil recovery
Li et al. Evaluation of the organic matter product of Huadian oil shale during pyrolysis using multiple approaches: Guidance for the in situ conversion of oil shale
Yang et al. Insights into in-situ upgrading of bitumen in the hybrid of steam and combustion process: From experimental analysis aspects
Zhan et al. Comprehensive preparation and multiscale characterization of kerogen in oil shale
He et al. Organic geochem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marine-continental transitional organic-rich shale: A case study from the Shanxi formation in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Ordos Basin
Han et al. Geochemical parameters of thermal simulation of gas generation on lacustrine Type II shales in semi-open pyrolysis system
Hou et al. Characteristics of oil and gas produced by in situ heating of shale: A case study of the Chang 7 Member, Ordos Basin, China
Han et al. Characterization of products from chloroform-extracted Triassic Chang 7 oil shale generated by semiopen pyrolysis
Song et al. New insights into the role of system sealing capacity in shale evolution under conditions analogous to geology: Implications for organic matter evolution and petroleum generation
Cai et al. Hydrocarbon Generation Kinetics of the Gas-Prone Kerogens in the Central Uplift of the South Yellow Sea Basin
Tao et al.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f in situ combustion (ISC) in heavy oil thermal recovery
Varfolomeev et al. Case Study on the Application of In-Situ Combustion for Ultra-Low Permeability Oil Shale from Natih B Formation (Oman): Synthetic Oil Generation and Micro-Scale Pore Structure Chang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