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647276B -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647276B
CN111647276B CN202010360515.8A CN202010360515A CN111647276B CN 111647276 B CN111647276 B CN 111647276B CN 202010360515 A CN202010360515 A CN 202010360515A CN 111647276 B CN111647276 B CN 11164727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phalt
modifier
dispersing
reaction kettle
weigh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605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647276A (zh
Inventor
蒋继恒
周敬益
卢家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Zhuobao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Zhuob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Zhuobao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Zhuobao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6051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647276B/zh
Publication of CN1116472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472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6472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6472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95/00Compositions of bituminous materials, e.g. asphalt, tar, pitch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1/00Properties
    • C08L2201/08Stabilised against heat, light or radiation or oxydation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2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 C08L2205/02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C08L -group containing two or more polymers of the same hierarchy C08L, and differing only in parameters such as density, comonomer content, molecular weight, structure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205/00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 C08L2205/03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08L2205/035Polymer mixtures characterised by other features containing three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containing four or more polymers in a blend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L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L2312/00Crosslinking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ions Of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按重量计,包括以下成分:沥青35‑65份、改性剂5‑30份、矿物粉15‑30份、交联剂0.001‑0.02份、热稳定剂0.001‑0.02份、粘度调节剂0.001‑0.05份,所述改性剂包括SBS、SBR、IIR、SIS中的一种或多种。本发明通过加入交联剂和优化改性剂比例,可以实现沥青和改性剂的交联,获得的沥青基防水胶料耐热性好、粘结性能强。

Description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胶料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背景技术
改性沥青是指掺加橡胶、高分子聚合物或其他填料等改性剂,或采取对沥青轻度氧化加工等措施,使沥青或沥青混合料的性能得以改善制成的沥青结合料。例如,在沥青中添加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SBCs)得到的胶料具有防水性能好、低温柔性好、延伸率高、施工方便等的特点,故而在防水材料中应用广泛。在现有的技术中,改性剂在与沥青共混的条件下并不发生明显的化学反应,只是发生了物理溶胀,两者中间缺乏反应连接点,重复加热后性能下降明显,影响材料与混凝土的粘结性能。
US4011184A公开了一种交联剂,该技术方案首次将沥青与改性剂进行交联,所采用的交联剂为元素周期表第一主族到第四主族的金属元素,经过筛选发现,Li、Na、K、Ca、Mg、Ba、Al、Fe、Cr、Mn效果较好。但该技术方案中所使用的沥青和改性剂均需要进行羧基化改造,增加了工艺流程,且交联后性能是否优化并未公布。
CN 110577647A公开了一种改性沥青,配方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70#沥青200份,端环氧基聚硫橡胶改性SBS 10~20份,橡胶油25~35份,滑石粉25~35份,钙粉25~35份,抗氧剂0.5~1.5份,该技术方案降低了沥青与改性SBS的离析现象,增塑作用得到明显改善,但其中的SBS需要进行端环氧基聚硫橡胶改性,增加了工艺流程,且改性沥青与混凝土的粘结能力还存在不足。CN110484147A公开了一种SIS-SBS-PE复合改性沥青防水材料及其制备方法,配方包括以下重量份组分:石油沥青60-70份、SBS橡胶20-30份、SIS橡胶5-10份、聚乙烯10-15份、沥青改性剂2-3份、改性沥青稳定剂1-3份、石墨烯0.1-0.3份、硫磺1-3份、石油磺酸盐0.5-0.8份、丁二酸酐1-3份、木醋液1-3份、无机填充剂3-5份、金属氧化物1-3份。该技术方案采用SBS橡胶、SIS橡胶和聚乙烯高分子聚合物作为沥青的主改性剂,再次基础上复配其它改性剂,使得制备的改性沥青防水卷材具有良好的防水性、低温柔性和抗老化性,但其配方成分复杂,与混凝土的粘结能力还存在不足。CN108129986A公开了一种建筑用SBS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其原料组成是:沥青、废机油、滑石粉、SBS、锌铝合金粉、肌醇六磷酸酯、异丙醇、纳米二氧化锆、C16醇、甘油、聚二甲基硅氧烷、苯扎氯铵。该技术方案制备的改性沥青涂层粘结强度大幅提高,整体防水性能好,但在抗老化方面的性能还有待改善。
综上所述,现有技术仍缺乏一种抗老化性好、粘结性能强的沥青基防水胶料。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改进了沥青基防水胶料的配方,添加交联剂和功能助剂,从而提高抗老化性和粘结性能,同时改进了重复熔融后的使用性能,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所述胶料包括以下成分:沥青35-65份、改性剂5-30份、矿物粉15-30份、交联剂0.01-0.1份、热稳定剂0.01-0.1份、粘度调节剂0.01-0.1份,所述改性剂包括SBS、SBR、IIR和SIS。
苯乙烯系热塑性弹性体(SBCs)是常用的沥青改性剂,SBCs系列品种中主要有4种类型,即: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BS);苯乙烯-异戊二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IS);苯乙烯-乙烯-丁烯-苯乙烯嵌段共聚物(SEBS);苯乙烯-乙烯-丙烯-苯乙烯型嵌段共聚物(SEPS),SBCs能够有效地改善沥青的温度性能、拉伸性能、弹性、内聚附着性能、混合料的稳定性、耐老化性等。丁苯橡胶(SBR)改性沥青可以提高耐磨性和抗老化性能,本发明在改性剂中添加SBR,可以提高产品的低温柔性和粘结性能。在丁基橡胶(IIR)的优点是气密性好、耐热、耐老化,本发明在改性剂中添加IIR,可以提高产品的粘结性能和耐久性。本发明的改性剂采用SBS、SBR、IIR和SIS的混合物。
由于改性剂和沥青是物理混合,容易出现各成分相互分离的现象,从而造成内部组成和结构不均匀。为改善改性沥青中改性剂与沥青之间的离析现象,本发明在所述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中加入交联剂,发生交联反应后改性剂和沥青通过化学键相连,可以极大地提高两者结合的稳定性,改善其耐热性、低温柔性和抗老化性。加入热稳定剂可以实现重复加热后胶料性能保持稳定。在沥青中加入改性剂后会影响沥青的粘度和粘结性能,使其过于黏稠,粘结性能下降,在所述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中加入粘度调节剂来降低粘度,改善流动性,提高粘结性能。
作为优选,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2):(1-2):(1.5-3):(0.5-2)。
本发明优化了所述改性剂中各组分的配比,当SBS、SBR、IIR、SIS重量比在(1-2):(1-2):(1.5-3):(0.5-2)范围内时,所述胶料的低温柔性、粘结性能、抗老化性能等各方面性能都能得到很好的改善。
作为优选,所述交联剂为硫,所述交联剂的重量基于所述沥青的重量百分比为0.01%-0.1%。
在体系中加入硫,可以保证沥青与改性剂之间的相容性,获得均匀稳定的改性体系,硫的加入还可与沥青和橡胶同时发生微交联,从而提高了稳定性,保证胶体在二次加热后性能损失较小。
作为优选,所述热稳定剂为二盐基硬脂酸铅、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邻苯二甲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热稳定剂的重量基于所述沥青的重量百分比为0.01%-0.1%,更优选的所述热稳定剂为三盐基硫酸铅。
本发明中加入热稳定剂可大幅提高胶料在高温时的稳定性,使得胶料二次加热后各方面性能保持稳定。
所述交联剂与所述热稳定剂的含量之比为(1-2):1。本发明的改性沥青,是在现场熔化后铺装使用的,因此由于工程进度的原因,胶料往往需要重新加热熔融后进行铺装,所以在二次加热的时候,胶料往往会出现问题。本申请加入了硫作为交联剂让沥青中的成分重新发生微交联,但是仅仅使用硫的话效果是不好的,必须要使用热稳定剂,通过加入铅盐使得沥青在高温重新加热时保持足够的流动性和活性,并且二者之间的比例不能太偏差,硫太多说不定会部分沥青过分凝固,铅盐太多说不定会降低体系的流动性,因此,二者的比例在(1-2):1比较好,二者加热后胶料性能保持90%以上。
作为优选,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聚乙烯蜡、聚丙烯蜡、石蜡和亚乙基双硬脂酸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粘度调节剂的重量基于所述沥青的重量百分比为0.01%-0.1%,更优选的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聚乙烯蜡。粘度调节剂的作用,是降低胶料的粘度,使得胶料能够更好的渗透,甚至是上层胶料可浸透网格胎基与下层胶料粘结好,结合力更加好。
作为优选,所述沥青为90#沥青和200#沥青的混合物,所述90#沥青和200#沥青的重量比为2~10:1。
作为优选,所述矿物粉为滑石粉、碳酸钙、云母粉的一种或多种。
另外,本发明还提供了所述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的制备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搅拌2h;
(3)交联,将热稳定剂、交联剂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粘度调节剂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矿物粉,分散均匀后即获得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1)和步骤(2)中反应釜温度为160-180℃。
在本发明中,温度的控制非常关键,温度过高沥青会产生沥青烟,放出大量有毒的烟雾,严重污染环境,并对操作工人的健康影响很大;温度过低会导致沥青与改性剂不能很好地相互溶解,储存稳定性差,沥青的改性效果不明显,胶料的性能较差。
作为优选,所述步骤(4)中加入粘度调节剂前将胶料过胶体磨,所述胶体磨间隙设置为1-5mm。
本发明通过合理调整各成分的加入顺序,在沥青基料与改性剂混合均匀后,加入交联剂和热稳定剂进行交联反应,而后加入粘度调节剂降低改性沥青的粘度,最后加入矿物粉作为填料将整个体系分散均匀。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通过添加交联剂和热稳定剂,极大改善了改性剂与沥青之间的离析现象,获得的胶料在二次加热后,胶料性能保持90%以上;
(2)本发明改性剂SBS、SBR、IIR、SIS的重量比例经过实践检验,获得的胶料耐热性达到105℃以上、低温柔性在-25℃以下;
(3)本发明通过加入粘度调节剂,获得的胶料粘度低,上层胶料可浸透网格胎基与下层胶料粘结好,确保预铺防水系统在施工现场一次成型。
具体实施方式
发明实施例1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10g、硫1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1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15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1。
所述沥青为90#沥青30kg、200#沥青5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1kg、SBR 1kg、IIR 2kg、SIS 1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2:1。
发明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各组分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100g、硫10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10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30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2。
所述沥青为90#沥青50kg、200#沥青15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6kg、SBR 6kg、IIR 12kg、SIS 6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2:1。
发明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各组分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3。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4kg、SBR 4kg、IIR 8kg、SIS 4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2:1。
发明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重量和比例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75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4。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2kg、SBR 2kg、IIR 3kg、SIS 1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1.5:0.5。
发明实施例5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5。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3kg、SBR 3kg、IIR 6kg、SIS 2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1.5:0.5。
发明实施例6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4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6。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6kg、SBR 6kg、IIR 9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1.5:0.5。
发明实施例7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重量和比例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7。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2kg、SBR 2kg、IIR 3kg、SIS 2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2:2:3:2。
发明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8。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3kg、SBR 3kg、IIR 6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2:2:3:2。
发明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7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9。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6kg、SBR 6kg、IIR 9kg、SIS 6kg;其中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2:2:3:2。
发明实施例10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3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重量和比例,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10。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3kg、SBR 2.5kg、IIR3.5 kg、SIS 2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发明实施例11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0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11。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以下重量的组分组成:SBS 6kg、SBR 5kg、IIR7 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发明实施例12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粘度调节剂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0g、硫5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7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12。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以下重量的组分组成:SBS 6kg、SBR 5kg、IIR 7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发明实施例13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热稳定剂和交联剂的重量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5g、硫5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13。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以下重量的组分组成:SBS 6kg、SBR 5kg、IIR7 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发明实施例14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1不同之处在于,热稳定剂和交联剂的重量比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20g、硫3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14。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以下重量的组分组成:SBS 6kg、SBR 5kg、IIR7 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发明实施例15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热稳定剂和交联剂的重量比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20g、硫28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15。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以下重量的组分组成:SBS 6kg、SBR 5kg、IIR7 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发明实施例16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热稳定剂和交联剂的重量比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20g、硫25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A16。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以下重量的组分组成:SBS 6kg、SBR 5kg、IIR7 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对比实施例
对比实施例1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组分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10g、硫1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1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15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1。
所述沥青为90#沥青30kg、200#沥青5kg。
所述改性剂为SBR 1kg、IIR 2kg、SIS 1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0:1:2:1。
对比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组分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10g、硫1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1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15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2。
所述沥青为90#沥青30kg、200#沥青5kg。
所述改性剂包括以下成分:SBS 1kg、IIR 2kg、SIS 1kg;其中SBS、SBR、IIR、SIS的重量之比为1:0:2:1。
对比实施例3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组分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10g、硫1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1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15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3。
所述沥青为90#沥青30kg、200#沥青5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1kg、SBR 1kg、SIS 1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0:1。
对比实施例4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改性剂的组分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10g、硫1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1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15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4。
所述沥青为90#沥青30kg、200#沥青5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1kg、SBR 1kg、IIR 2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2:0。
对比实施例5不加交联剂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加入交联剂,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1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1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15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5。
所述沥青为90#沥青30kg、200#沥青5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1kg、SBR 1kg、IIR 2kg、SIS 1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2:1。
对比实施例6不加粘度调节剂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加入粘度调节剂,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10g、硫1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
(5)分散:加入滑石粉15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6。
所述沥青为90#沥青30kg、200#沥青5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1kg、SBR 1kg、IIR 2kg、SIS 1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2:1。
对比实施例7不加热稳定剂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不同之处在于,没有加入热稳定剂,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硫1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1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15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7。
所述沥青为90#沥青30kg、200#沥青5kg
所述改性剂为SBS 1kg、SBR 1kg、IIR2 kg、SIS 1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1:2:1。
对比实施例8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热稳定剂和交联剂的重量比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20g、硫40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8。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以下重量的组分组成:SBS 6kg、SBR 5kg、IIR7 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对比实施例9
本实施例与发明实施例13不同之处在于,热稳定剂和交联剂的重量比不同,具体如下所述。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由以下方法制备而成:
(1)混料,将沥青计量加入反应釜中,设定温度为170℃;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控温165℃,搅拌2h;
(3)交联,将三盐基硫酸铅20g、硫15g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上述胶料过胶体磨,设定胶体磨间隙设置为3mm,然后将聚乙烯蜡50g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滑石粉22kg,分散均匀后制成胶料,计作B9。
所述沥青为90#沥青40kg、200#沥青10kg。
所述改性剂以下重量的组分组成:SBS 6kg、SBR 5kg、IIR7 kg、SIS 3kg;其中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5:1.25:1.75:1。
测试实施例
测试实施例一
将制备的胶料A1-A16,B1-B9进行可溶物含量、离析后软化点变化率、弹性恢复测试,测试方法如下所述,测试结果汇总如表1所示。可溶物含量测试方法依据《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26部分:沥青防水卷材可溶物含量(浸涂材料含量)》GB/T 328.26-2007。离析试验按《聚合物改性沥青离析试验法》SH/T 0740-2003规定的方法进行,离析后软化点变化率计算方法按《放水用弹性体(SBS)改性沥青》GB/T 26528-2011所述的方法进行。弹性恢复测试方法依据《沥青弹性恢复测定法》SH/T 0737-2003规定的方法进行。
测试结果汇总表1
实施例 可溶物含量/% 离析后软化点变化率/% 弹性恢复/%
A1 73 20 80
A2 76 18 85
A3 76 15 90
A4 73 15 90
A5 75 14 90
A6 77 13 90
A7 73 15 90
A8 76 14 90
A9 78 13 90
A10 73 13 95
A11 76 12 95
A12 76 18 85
A13 76 19 80
A14 75 18 82
A15 74 18 81
A16 73 19 80
B1 72 22 75
B2 72 23 75
B3 72 25 70
B4 72 22 75
B5 73 28 70
B6 73 23 75
B7 73 25 70
B8 72 24 73
B9 72 25 71
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本申请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可溶物含量达65%以上,离析后软化点变化率低于20%,弹性恢复率达80%以上。由实施例A1-A2与A3-A11对比可知,本申请通过优化改性剂的比例,可溶物含量,离析后软化点变化率、弹性恢复三方面的性能明显提升,由实施例A11与A12-A13对比可知,交联剂、热稳定剂和粘度调节剂与沥青的重量比在本发明所述范围内时,各方面性能有进一步的提升。由A1与B5对比可知,本发明组分中添加交联剂将沥青与改性剂交联使离析后软化点变化率大幅减小。由实施例A13-A16与B8-B9对比可知,所述交联剂与所述热稳定剂的含量之比为(1-1.5):1的比较合适的。
测试实施例二
将制备的胶料A1-A16,B1-B9进行低温柔性、渗油性、不透水性、耐热性测试,测试方法如下所述,测试结果汇总如表2所示。低温柔性测试方法依据《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4部分:沥青防水卷材低温柔性》GB/T 328.14规定的方法进行。渗油性测试方法依据《弹性体改性沥青防水卷材》GB 18242-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不透水性测试方法依据《建筑防水涂料试验方法》GB/T 16777-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耐热性测试方法依据《建筑防水卷材试验方法第11部分:沥青防水卷材耐热性》GB/T 328.11规定的方法进行。
测试结果汇总表2
Figure BDA0002474837910000171
Figure BDA0002474837910000181
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本申请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低温柔性在-25℃以下,耐热性达到105℃以上,防水防油效果明显。由A1与B1-B4对比可知,本发明所述改性剂的组分缺少任何一种都对耐热性和低温柔性有较大影响。
测试实施例三
将制备的胶料A1-A16,B1-B9进行热老化性测试,测试方法依据《弹性体沥青防水卷材》GB 18242-2008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如表3所示。
表3热老化性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474837910000182
Figure BDA0002474837910000191
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本申请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在105℃高温下处理168h后,胶料的低温柔性仍可达到-20℃以下,质量损失低于1%,尺寸变化率低于0.7%。由实施例A1-A2与A3-A11对比可知,本申请通过优化改性剂的比例,抗热老化性能明显改善,由实施例A11与A12-A13对比可知,交联剂、热稳定剂和粘度调节剂与沥青的重量比在本发明所述范围内时,抗热老化性能有进一步的提升。由A1与B7对比可知,本发明组分中添加热稳定剂大大提高了胶料在高温时的稳定性,使得胶料重复加热后各方面性能保持稳定。
测试实施例四
将制备的胶料A1-A16,B1-B9进行人工加速老化性测试,测试方法依据《建筑防水材料老化试验方法》GB/T 18244-2000规定的方法进行,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表4人工加速老化性测试结果
Figure BDA0002474837910000201
Figure BDA0002474837910000211
通过测试结果表明:本申请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经过光照老化处理后,胶料的低温柔性仍可达到-20℃以下,外观无滑动、流淌、滴落。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8)

1.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数计,所述胶料包括以下成分:沥青35-65份、改性剂5-30份、矿物粉15-30份、交联剂0.01-0.1份、热稳定剂0.01-0.1份、粘度调节剂0.01-0.1份,所述改性剂包括SBS、SBR、IIR和SIS;
所述SBS、SBR、IIR和SIS之间的重量比为(1-2):(1-2):(1.5-3):(0.5-2);
所述交联剂与所述热稳定剂的含量之比为(1-1.5):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其特征在于,所述交联剂为硫,所述交联剂的重量基于所述沥青的重量百分比为0.05%-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稳定剂为二盐基硬脂酸铅、三盐基硫酸铅、二盐基邻苯二甲酸铅和二盐基亚磷酸铅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热稳定剂的重量基于所述沥青的重量百分比为0.04%-0.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粘度调节剂为聚乙烯蜡、聚丙烯蜡、石蜡和亚乙基双硬脂酸酰胺中的一种或多种,所述粘度调节剂重量基于所述沥青的重量百分比为0.028%-0.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其特征在于,所述沥青为90#沥青和200#沥青的混合物,所述90#沥青和200#沥青的重量比为2~10:1,所述矿物粉为滑石粉、碳酸钙、云母粉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5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混料,将沥青加入反应釜中;
(2)改性,将改性剂投入反应釜,搅拌2h;
(3)交联,将热稳定剂剂和交联剂投入反应釜,分散30min;
(4)降粘,将粘度调节剂加入体系,熔融分散30min;
(5)分散:加入矿物粉,分散均匀后即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和步骤(2)中反应釜温度为160-180℃。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中加入粘度调节剂前将胶料过胶体磨,所述胶体磨间隙设置为1-5mm。
CN202010360515.8A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Active CN11164727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0515.8A CN111647276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60515.8A CN111647276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47276A CN111647276A (zh) 2020-09-11
CN111647276B true CN111647276B (zh) 2021-12-03

Family

ID=723459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60515.8A Active CN111647276B (zh) 2020-04-30 2020-04-30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64727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817331B (zh) * 2021-09-24 2023-05-16 深圳市卓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高耐久性sbs卷材的生产工艺
CN114149762B (zh) * 2021-10-19 2023-05-30 苏州卓宝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防水卷材胶料的生产配方及工艺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485003C (zh) * 2006-04-24 2009-05-06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沥青复合改性母料及制备改性沥青的方法
CN101613533B (zh) * 2008-06-28 2011-09-07 西北师范大学 高温贮存稳定的聚合物化学改性沥青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3613942A (zh) * 2013-12-12 2014-03-05 辽宁瑞德公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高粘度热稳定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CN103951994A (zh) * 2014-05-08 2014-07-30 中海沥青(泰州)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sbs/sbr复合改性乳化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CN106634602A (zh) * 2016-08-04 2017-05-10 中国人民武装警察部队后勤学院 非固化橡胶沥青防水涂料及制备方法
CN109825099B (zh) * 2019-02-20 2021-07-13 深圳市卓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9929479B (zh) * 2019-03-21 2021-07-27 辽宁大禹防水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Tsr改性沥青聚乙烯胎防水卷材的制作工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647276A (zh) 2020-09-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647276B (zh) 一种沥青基防水系统用胶料
USRE42165E1 (en) Modified asphalt compositions
USRE41167E1 (en) Modified asphalt compositions
CN111546717B (zh) 一种沥青基预涂防水系统
CN110016289B (zh) 一种高性能聚合物改性沥青防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JPS6042459A (ja) ビチユ−メン組成物
CN108602990A (zh) 逆向递变热塑性弹性体
US5428085A (en) Bitumen-polymer compositions, their method of preparation and their uses
CN112552609A (zh) 一种绝缘阻燃三元乙丙橡胶材料
CN115418149A (zh) 一种非沥青基非固化防水涂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1925602A (zh) 一种mpv改性跑道颗粒及其制备方法
CN111732893B (zh) 一种用于建筑顶部的沥青基防水系统
CN103254520B (zh) 化学改性的氯化聚乙烯与不饱和橡胶的橡胶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2251150A (zh) 一种耐高温液体密封胶及其制备方法
CN116003923B (zh) 一种低烟阻燃橡胶复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1073298A (zh) 一种用于变电所的阻燃封堵剂及其制备方法和使用方法
JPS61266458A (ja) エピクロルヒドリン系ゴム組成物
CN114773707B (zh) β-环糊精微胶囊化聚磷酸铵膨胀阻燃低密度聚乙烯及其制备方法
CN117209911B (zh) 一种耐老化橡胶密封件及其制备方法
CN114716837B (zh) 一种防水复合改性沥青及其制备方法
JP4159685B2 (ja) 難燃架橋樹脂組成物
CN114702813B (zh) 一种耐油耐溶剂橡胶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在电缆中的应用
CN107880413A (zh) 一种氯化聚乙烯‑三元乙丙橡胶共混防水卷材
CN114907649B (zh) 一种高强度低膨胀无卤阻燃三元乙丙橡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62694A (zh) 一种钛化硅橡胶阻燃泡沫材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