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6937B -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 Google Patents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56937B
CN111556937B CN201980006263.4A CN201980006263A CN111556937B CN 111556937 B CN111556937 B CN 111556937B CN 201980006263 A CN201980006263 A CN 201980006263A CN 111556937 B CN111556937 B CN 1115569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double
output end
sleeve shaft
outpu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6263.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56937A (zh
Inventor
罗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69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69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569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569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4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 F16H37/042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 F16H37/046Combinations of toothed gearings only change gear transmissions in group arrangement with an additional planetary gear train, e.g. creep gear, overdriv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02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 F16H37/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16H37/08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 F16H37/0806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 F16H37/0813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comprising essentially on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with differential gearing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only one input shaf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tarders (AREA)
  • Arrangement And Driving Of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Abstract

一种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由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与输出套筒轴连接构成,同向分动器采用五种行星排之一,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作输入端(1)、其他两个部件分别作内输出端(2)、外输出端(3)。四类套筒轴换向器各有设置方法。双控器采用三种行星排之一。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有同向分动器、双控器各部件设置方法、有内部连接方法。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有七种连接形式,各有设置方法。应用时采用不同外部连接方法,可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左右主动差速器、双旋翼主动差速器。

Description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星排结构传动机械,具体为由一个同向分动器、一个套筒轴换向器、一个双控器和一个输出套筒轴连接构成的,被动或主动控制两个转速的差速的差速传动器。
背景技术
行星排背景知识:行星排由两个中心轮与带行星轮的行星架三个部件组成,三个部件的排列啮合结构关系决定行星排运动特性方程,决定行星排种类。现有行星排分为圆柱齿轮行星排、锥齿轮行星排。圆柱齿轮行星排包括一个太阳轮、一个内齿圈与带行星轮的行星架,其中太阳轮、内齿圈、行星轮都是圆柱齿轮。圆柱齿轮行星排按行星轮的层数是一层或双层而分为单层星行星排或双层星行星排;单层星行星排中太阳轮与行星轮啮合,行星轮与内齿圈啮合;双层星行星排中太阳轮与内层行星轮啮合,内层行星轮与外层行星轮啮合,外层行星轮与内齿圈啮合。锥齿轮行星排包括两个中心轮与带行星轮的行星架,一般是单层星行星排,行星轮是一层,其两个中心轮与行星轮都是锥齿轮;左侧中心轮与行星轮啮合,行星轮与右侧中心轮啮合。太阳轮与内齿圈都属于中心轮,太阳轮是左侧中心轮是节圆直径小的中心轮,内齿圈是右侧中心轮是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本发明提出,所有由两个中心轮与带行星轮的行星架组成的传动机械都是行星排,一个中心轮与行星轮啮合,多层行星轮相互啮合或直接连接,行星轮与另一个中心轮啮合,行星架带着行星轮围绕中心轮轴线转动,行星轮既公转又自转;行星轮的层数可以是一层、二层、三层。例如双太阳轮行星排是一种双层星行星排,包括两个中心轮(太阳轮)与带行星轮的行星架,其两个中心轮与行星轮都是圆柱齿轮;其每个行星轮是共轴的两个齿轮,称为左侧行星轮、右侧行星轮;左侧行星轮与左侧中心轮啮合,左侧行星轮与右侧行星轮直接连接,右侧行星轮与右侧中心轮啮合;左侧中心轮的节圆直径不等于右侧中心轮的节圆直径,左侧中心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右侧中心轮齿轮模数。再例如双内齿圈行星排是一种双层星行星排,包括两个中心轮(内齿圈)与带行星轮的行星架,其两个中心轮与行星轮都是圆柱齿轮;其每个行星轮是共轴的两个齿轮,称为左侧行星轮、右侧行星轮;左侧行星轮与左侧中心轮啮合,左侧行星轮与右侧行星轮直接连接,右侧行星轮与右侧中心轮啮合;左侧中心轮的节圆直径不等于右侧中心轮的节圆直径,左侧中心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右侧中心轮齿轮模数。又例如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是一种单层星行星排,包括两个中心轮(太阳轮)与带两个行星轮轴两层行星轮的行星架,其两个中心轮与行星轮都是圆柱齿轮;行星架具有内行星轮轴和外行星轮轴,内行星轮轴上设置内行星轮,外行星轮轴上的每个行星轮是共轴的两个齿轮,称为左侧外行星轮、右侧外行星轮;左侧中心轮与内行星轮啮合,内行星轮与左侧外行星轮啮合,左侧外行星轮与右侧外行星轮直接连接共轴,右侧外行星轮与右侧中心轮啮合;左侧中心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右侧中心轮齿轮模数。设行星排的三个部件中左侧中心轮为z、行星架为j、右侧中心轮为y,左侧行星轮或左侧外行星轮为xz,右侧行星轮或右侧外行星轮为xy,设Zz为左侧中心轮齿数,Zy为右侧中心轮齿数,Zxz为左侧行星轮或左侧外行星轮齿数,Zxy为右侧行星轮或右侧外行星轮齿数,Nz为左侧中心轮转速,Ny为右侧中心轮转速,Nj为行星架转速;圆柱齿轮行星排与锥齿轮行星排的特性参数a=Zy/Zz,双太阳轮行星排的特性参数、双内齿圈行星排的特性参数、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的特性参数均为a=(Zy*Zxz)/(Zz*Zxy)。所有单层星行星排的运动特性方程为:Nz+a*Ny=(1+a)*Nj,服从该运动特性方程的行星排都是单层星行星排;在该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是Nj,该项对应的部件是行星架。所有双层星行星排的运动特性方程为:Nz-a*Ny=(1-a)*Nj,服从该运动特性方程的行星排都是双层星行星排;当a<1.0时,在该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是Nz,该项对应的部件是标注为z的一侧中心轮,当a>1.0时,在该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是Ny,该项对应的部件是标注为y的一侧中心轮。
传统的冠状差速器、行星排差速器,在差速传动中易出现总转矩不足。传统限滑差速器,性能较好,但结构复杂。这些传统差速器的差速传动被动阻尼都是预先设置,不可调节,不易做到按需要的差速传动被动阻尼进行差速传动。传统的可调阻尼差速器例如托森差速器,可以自动调节差速传动被动阻尼,但结构非常复杂。
本发明提出新一类差速传动器,结构简单,被动或主动控制两个转速绝对值之间的差速。应用于机动车辆左右主动轮的传动,控制可调制动器改变差速传动被动阻尼,成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在输入双控转速主动控制差速时,成为主动差速器,可以作为双流波箱,可以应用于双旋翼的传动,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由一个同向分动器、一个套筒轴换向器、一个双控器和一个输出套筒轴连接构成。
同向分动器有一个同向分动器输入端、一个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一个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同向分动器使其输入端的一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同向分动器采用一个行星排,行星轮的轮组数目为一组至六组,设置行星排的三个部件之一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另两个部件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设置的条件是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输入转速时使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输出的两个转速的转动方向相同。也可以表述为:同向分动器行星排,设置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其他两个部件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同向分动器行星排采用五种行星排之一,其中: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时,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是行星架,以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左侧中心轮、右侧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参见图7,图7中以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的行星架作为输入端1,左侧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右侧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时,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是行星架,以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左侧中心轮、右侧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参见图8,图8中以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的行星架作为输入端1,左侧中心轮24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右侧中心轮25作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图8中26是内行星轮、27是左侧外行星轮、28是右侧外行星轮。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时,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是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内齿圈),以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内齿圈)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行星架、节圆直径小的中心轮(太阳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参见图9,图9中以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的内齿圈作为输入端1,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太阳轮作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时,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是两个中心轮中节圆直径较大者,以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行星架、另一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参见图10,图10中以双太阳轮行星排的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作为输入端1,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另一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采用双内齿圈行星排时,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是两个中心轮中节圆直径较小者,以节圆直径较小的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行星架、另一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参见图11,图11中以双内齿圈行星排的节圆直径较小的中心轮作为输入端1,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另一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
套筒轴换向器包括套筒轴的内轴与外轴,内轴有内输入端、内输出端,外轴有外输入端、外输出端。套筒轴换向器使其内输入端、其外输入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也使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入端、其外输入端的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套筒轴换向器有四类:第一类为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外轴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参见图12。图12中套筒轴内轴设置内输入端、内输出端,套筒轴外轴上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的左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入端,右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出端,锥齿轮行星轮与左侧中心轮啮合且与右侧中心轮啮合,使行星架固定,该行星排锥齿轮行星轮的轮组数目可以是一组至六组。换向器外输入端与换向器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二类为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外轴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参见图13。图13中套筒轴内轴设置内输入端、内输出端,套筒轴外轴上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的左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入端,右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出端,使行星架固定,该行星排内行星轮、左侧外行星轮、右侧外行星轮的轮组数目可以为一组至六组。换向器外输入端与换向器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第三类为保位双路换向器,内轴、外轴分别采用锥齿轮副传动,参见图14。图14中保位双路换向器的内输入端、外输入端形成输入套筒轴,内输出端、外输出端形成输出套筒轴,输入套筒轴轴承与输出套筒轴轴承各自固定,输入套筒轴与输出套筒轴呈90度夹角;在内输入端上设置内主动锥齿轮31,外输入端上设置外主动锥齿轮32,内输出端上设置内被动锥齿轮,外输出端上设置外被动锥齿轮,使内主动锥齿轮31与内被动锥齿轮啮合、外主动锥齿轮32与外被动锥齿轮啮合,内主动锥齿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外主动锥齿轮齿轮模数。内输入端、外输入端上输入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在内输出端、外输出端上就输出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第四类为换位双路换向器,内轴、外轴分别采用锥齿轮副传动,参见图15。图15中换位双路换向器的内输入端、外输入端形成输入套筒轴,内输出端、外输出端形成输出套筒轴,输入套筒轴与输出套筒轴呈90度夹角;在内输入端上设置内主动锥齿轮31,外输入端上设置外主动锥齿轮32,内输出端上设置内被动锥齿轮,外输出端上设置外被动锥齿轮,使内主动锥齿轮31与外被动锥齿轮啮合、外主动锥齿轮32与内被动锥齿轮啮合,内主动锥齿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外主动锥齿轮齿轮模数。内输入端、外输入端上输入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在外输出端、内输出端上就输出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本发明中,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和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的内轴传动比设置为1.0,外轴传动比设置为-1.0,设置方法为业内已知方法;例如: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中的左侧中心轮齿数=右侧中心轮齿数=锥齿轮行星轮齿数。保位双路换向器从内输入端到内输出端的传动比设置为-1.0、从外输入端到外输出端的传动比设置为1.0,设置方法例如:内主动锥齿轮齿数=内被动锥齿轮齿数,且,外主动锥齿轮齿数=外被动锥齿轮齿数。换位双路换向器从内输入端到外输出端的传动比设置为-1.0、从外输入端到内输出端的传动比设置为1.0。
双控器有一个双控器输入端、一个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一个左外输出端、一个右外输出端,双控器使其输入端输入的一个转速转化为其左内输出端、其左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同时也转化为其右内输出端、其右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双控器采用一个双层星行星排,行星轮的轮组数目为一组至六组,以左侧中心轮作为双控器输入端,另一中心轮作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且作为右外输出端,左侧中心轮也是双控器行星排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双控器采用三种双层星行星排之一,第一种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对应的部件是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内齿圈),参见图16,图16中以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内齿圈)作为双控器输入端5,节圆直径小的中心轮(太阳轮)作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6,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7且作为右外输出端8。双控器输入端的外部连接例如:设置双控齿轮16与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内齿圈)直接连接,设置与双控齿轮啮合的旁轴齿轮17,通过旁轴齿轮17、双控齿轮16向双控器输入端5输入双控转速。第二种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对应的部件是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太阳轮),参见图17,图17中以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太阳轮)作为双控器输入端5,另一中心轮(太阳轮)作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6,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7且作为右外输出端8。双控器输入端的外部连接例如:设置蜗轮33与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太阳轮)直接连接,设置配套的蜗杆34,通过蜗轮蜗杆装置向双控器输入端1输入双控转速。第三种采用双内齿圈行星排,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对应的部件是节圆直径较小的中心轮(内齿圈),参见图18,图18中以节圆直径较小的中心轮(内齿圈)作为双控器输入端5,另一中心轮(内齿圈)作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6,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7且作为右外输出端8。双控器输入端的外部连接例如:设置蜗轮33与节圆直径较小的中心轮(内齿圈)直接连接,设置配套的蜗杆34,通过蜗轮蜗杆装置向双控器输入端1输入双控转速。
输出套筒轴包括输出套筒轴内轴与输出套筒轴外轴,是使输出套筒轴中的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的两个转速经连接传递到两个动力使用装置的传动器。在本发明中,输出套筒轴有两种:第一种是同转输出套筒轴,其套筒轴中的内轴、外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二种是反转输出套筒轴,其套筒轴中的内轴、外轴的转动方向相反。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中同向分动器、双控器各部件设置方法为:同向分动器采用单层星行星排时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1.0,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层星行星排时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2.0;设置双控器双层星行星排特性参数等于2.0。这样,当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输入转速时,在输出套筒轴内轴、外轴形成转速相等转动方向相反的内分动转速、外分动转速。当双控器输入端输入转速时,在输出套筒轴内轴、外轴形成转速相等转动方向相同的内双控转速、外双控转速;同时在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外输出端形成转速相同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与同向分动器分动器输入端的转速互不干涉。内分动转速与内双控转速可以叠加,外分动转速与外双控转速可以叠加。上述这些设置方法采用了数字化的行星排特性参数表述,行星排特性参数实质上是对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各部件齿数和结构设置的表述。例如当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时,“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1.0”就是设置其左侧中心轮齿数等于右侧中心轮齿数。业内人士均可理解,设置各行星排特性参数,对应着设置各行星排齿数与结构,最终对应着设置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结构。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内部连接方法为:使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与换向器内输入端直接连接,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与换向器外输入端直接连接,换向器内输出端与双控器左内输出端直接连接,换向器外输出端与双控器左外输出端直接连接,双控器右内输出端与输出套筒轴内轴直接连接,双控器右外输出端与输出套筒轴外轴直接连接。
本发明应用时的外部连接方法包括本发明与动力源的连接,本发明与双控控制器的连接,本发明与可调制动器的连接,本发明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的连接,均采用现有成熟技术。本发明中负责与动力源连接的是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双控器输入端这两者之一。本发明中负责与双控控制装置连接的是双控器输入端、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这两者之一。本发明中负责与可调制动器连接的是双控器输入端、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这两者之一。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的连接有五类连接形式,包括一类直接连接形式、四类间接连接形式。直接连接形式参见图25,图中反转输出套筒轴的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直接连接共轴反转双旋翼输出动力。间接连接形式有四类: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是同转分侧间接连接,从同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连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左主动轮、右主动轮两侧方向输出。参见图19,图19中采用同转输出套筒轴,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上分别设置左锥齿轮13、右锥齿轮14,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两个转速分别传递向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两侧方向输出,其中输出套筒轴轴承、左主动轮轴轴承、右主动轮轴轴承各自固定,左锥齿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右锥齿轮齿轮模数。再例如图26,图中的间接连接包括两组齿轮副。图26中采用同转输出套筒轴,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上设置内主动齿轮,在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设置外主动齿轮,设置平行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轴的旁轴作为主动轮轴,在主动轮轴上设置右齿轮14与内主动齿轮啮合、设置左齿轮13与外主动齿轮啮合,两个转速传递向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输出动力。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是反转分侧间接连接,从反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连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左主动轮、右主动轮两侧方向输出。参见图20,图20中采用反转输出套筒轴,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上分别设置左锥齿轮13、右锥齿轮14,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两个转速分别传递向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两侧方向输出。其中输出套筒轴轴承、左主动轮轴轴承、右主动轮轴轴承各自固定,左锥齿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右锥齿轮齿轮模数。本发明作为机动车辆的可变阻尼差速器或双流波箱时,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第三类间接连接形式是同转同侧间接连接,从同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连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反转的双旋翼同一侧方向输出。参见图21,图21采用同转输出套筒轴,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21、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22上分别设置内被动锥齿轮、外被动锥齿轮,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两个转速分别传递向共轴反转套筒轴向同一侧方向输出。其中输出套筒轴轴承、共轴反转套筒轴轴承各自固定,内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外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再参见图23,图23中采用同转输出套筒轴,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非共轴的反转轴右轴12、非共轴的反转轴左轴11上分别设置右锥齿轮14、左锥齿轮13,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两个转速分别传递向非共轴的反转轴右轴12、非共轴的反转轴左轴11向同一侧方向输出。其中输出套筒轴轴承、反转轴左轴轴承、反转轴右轴轴承各自固定,内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外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第四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同侧间接连接,从反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连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反转的双旋翼同一侧方向输出。参见图22,图22中采用反转输出套筒轴,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21轴反转套筒轴外轴22别设置内被动锥齿轮、外被动锥齿轮,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两个转速分别传递向共轴反转套筒轴向同一侧方向输出。其中输出套筒轴轴承、共轴反转套筒轴轴承各自固定,内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外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再参见图24,图24中采用反转输出套筒轴,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非共轴的反转轴右轴12、非共轴的反转轴左轴11上分别设置右锥齿轮14、左锥齿轮13,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两个转速分别传递向非共轴的反转轴右轴12、非共轴的反转轴左轴11向同一侧方向输出。其中输出套筒轴轴承、反转轴左轴轴承、反转轴右轴轴承各自固定,内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不必须等于外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本发明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时,采用第三类间接连接形式、第四类间接连接形式。在图19、图20中,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左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右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在图21、图22中,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同理,在图23、图24中,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反转轴右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反转轴左轴的传动比绝对值。
根据不同的外部连接方法,本发明可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左右主动差速器、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直接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5通过双控齿轮16、旁轴齿轮17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分别连接双旋翼,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直接连接形式;参见图25,本发明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可调制动器,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参见图2,本发明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动力源、同向分动器直接连接可调制动器15,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参见图1,本发明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参见图4,本发明作为双流波箱。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动力源;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参见图3,本发明作为双流波箱。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四类间接连接形式;参见图6,本发明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动力源,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三类间接连接形式;参见图5,本发明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
本发明所述连接分为直接连接与间接连接,直接连接使参与连接的各部件转速相同,间接连接使参与连接的各部件之间形成固定的转速比例关系。本发明所述连接,表示采用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所述套筒轴是现有成熟技术设备,套筒轴的内轴与外轴之间可以相对转动、不可以沿轴向相对滑移。所述内输出端、外输出端指这两个部件形成套筒轴,内输出端作为套筒轴的内轴,外输出端作为套筒轴的外轴;所述内输入端、外输入端指这两个部件形成套筒轴,内输入端作为套筒轴的内轴,外输入端作为套筒轴的外轴;如有例外,会专门指出。所述动力源,是燃油发动机、电力发动机等发动机,或发动机后的变速器减速器传动装置等,通过连接,可以向同向分动器输入端或双控器输入端输入动力转速。所述可调制动器,是助力制动器、电控制动器、液压控制制动器等制动力可调节的制动器。所述双控控制装置,是电动控制装置、液压控制装置等,通过连接,可以向同向分动器输入端或双控器输入端输入双控转速。所述动力使用装置是与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连接的装置,如双旋翼、双螺旋桨、左右主动轮、双驱动轴等。
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有益之处在于,提出了由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和输出套筒轴连接构成本发明;实现结构简单,被动或主动控制两个转速绝对值之间的差速的目的。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输出套筒轴的各部件设置方法以及本发明的内部连接方法是本发明的核心。应用方面,采用不同的外部连接方法本发明有三类应用。本发明应用于机动车辆左右主动轮的传动,在控制可调制动器制动力时可以按需要改变差速传动被动阻尼,成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在输入双控转速主动控制差速时,成为左右主动差速器即双流波箱。应用于双旋翼的传动,输入双控转速主动控制住共轴反转双旋翼或非共轴的反转双旋翼的两个旋翼的差速,成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应用例一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1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左主动轮轴,12为右主动轮轴,13为左锥齿轮,14为右锥齿轮,15为可调制动器,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分侧间接连接;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之右为整幅简图。
图2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应用例二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2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左主动轮轴,12为右主动轮轴,13为左锥齿轮,14为右锥齿轮,15为可调制动器。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分侧间接连接;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之右为整幅简图。
图3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应用例三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2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左主动轮轴,12为右主动轮轴,13为左锥齿轮,14为右锥齿轮,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分侧间接连接;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之右为整幅简图。
图4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应用例四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2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左主动轮轴,12为右主动轮轴,13为左锥齿轮,14为右锥齿轮,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分侧间接连接;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之右为整幅简图。
图5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应用例五的一种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5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21为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22为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三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同侧间接连接;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之右为整幅简图。
图6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应用例六的一种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6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21为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22为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四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同侧间接连接;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之右为整幅简图。
图7为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的同向分动器示意图,为半幅简图。1为输入端,2为内输出端,3为外输出端。
图8为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的同向分动器示意图,为半幅简图。1为输入端,2为内输出端,3为外输出端,24为左侧中心轮,25为右侧中心轮,26为内行星轮,27为左侧外行星轮,28为右侧外行星轮。
图9为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的同向分动器示意图,为半幅简图。1为输入端,2为内输出端,3为外输出端。
图10为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的同向分动器示意图,为半幅简图。1为输入端,2为内输出端,3为外输出端。
图11为采用双内齿圈行星排的同向分动器示意图,为半幅简图。1为输入端,2为内输出端,3为外输出端。
图12为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的示意图,为半幅简图。4为换向器。
图13为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的示意图,为半幅简图。4为换向器。
图14为保位双路换向器的示意图,为整幅简图。4为换向器,31为内主动锥齿轮,32为外主动锥齿轮。
图15为换位双路换向器的示意图,为整幅简图。4为换向器,31为内主动锥齿轮,32为外主动锥齿轮。
图16为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的双控器示意图。5为输入端,6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左外输出端,8为右外输出端,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其余为半幅简图。
图17为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的双控器示意图。5为输入端,6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左外输出端,8为右外输出端,33为蜗轮,34为蜗杆。蜗杆为整幅简图,其余为半幅简图。
图18为采用双内齿圈行星排的双控器示意图。5为输入端,6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左外输出端,8为右外输出端,33为蜗轮,34为蜗杆。蜗杆为整幅简图,其余为半幅简图。
图19为同转分侧锥齿轮输出套筒轴的一种示意图,为整幅简图。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左主动轮轴,12为右主动轮轴,13为左锥齿轮,14为右锥齿轮。
图20为反转分侧锥齿轮输出套筒轴示意图,为整幅简图。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左主动轮轴,12为右主动轮轴,13为左锥齿轮,14为右锥齿轮。
图21为同转同侧锥齿轮输出套筒轴的另一种示意图,为整幅简图。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21为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22为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
图22为反转同侧锥齿轮输出套筒轴示意图,为整幅简图。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21为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22为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
图23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应用方式例五的再一种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5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非共轴的反转轴左轴,12为非共轴的反转轴右轴,13为左锥齿轮,14为右锥齿轮,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三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同侧间接连接;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之右为整幅简图。
图24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应用方式例六的再一种示意图,也是本发明实施例6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非共轴的反转轴左轴,12为非共轴的反转轴右轴,13为左锥齿轮,14为右锥齿轮,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四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同侧间接连接;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之右为整幅简图。
图25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输出套筒轴采用直接连接输出的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直接连接形式;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为整幅简图。
图26为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输出套筒轴采用同转分侧间接连接形式的另一种示意图。1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2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3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4为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5为双控器输入端,6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7为双控器左外输出端,8为双控器右外输出端,9为输出套筒轴内轴,10为输出套筒轴外轴,11为左主动轮轴,12为右主动轮轴,13为左齿轮,14为右齿轮,15为可调制动器,16为双控齿轮,17为旁轴齿轮。图中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两组齿轮副同转分侧间接连接形式;各行星排为半幅简图,旁轴齿轮、右齿轮、左齿轮、右主动轮轴、左主动轮轴为整幅简图。
各图中各行星排按行业惯例尽量以半幅简图示意,制动器以一端接地的离合器符号示意。各图中各部件只示意结构关系,未反映真实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应用例一,由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和输出套筒轴等连接构成,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采用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分侧间接连接,参见图1。
同向分动器有一个同向分动器输入端、一个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一个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同向分动器使其输入端的一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同向分动器行星排,设置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其他两个部件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本实施例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是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以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右侧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行星排中行星轮的轮组数目为二组。
套筒轴换向器包括套筒轴的内轴与外轴,内轴有内输入端、内输出端,外轴有外输入端、外输出端,套筒轴换向器使其内输入端、其外输入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也使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入端、其外输入端的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本实施例采用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4,套筒轴内轴设置内输入端、内输出端,套筒轴外轴上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的左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入端,右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出端,锥齿轮行星轮与左侧中心轮啮合且与右侧中心轮啮合,使行星架固定,该行星排锥齿轮行星轮的轮组数目是二组。换向器外输入端与换向器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左侧中心轮齿数=右侧中心轮齿数=锥齿轮行星轮齿数=18,左侧中心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右侧中心轮齿轮模数。
双控器有一个双控器输入端、一个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一个左外输出端、一个右外输出端,双控器使其输入端输入的一个转速转化输出为其左内输出端、其左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同时也转化输出为其右内输出端、其右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双控器采用一个双层星行星排,以左侧中心轮作为双控器输入端,另一中心轮作为左内输出端且作为右内输出端,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且作为右外输出端,左侧中心轮也是该双层星行星排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本实施例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该双层星行星排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是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以节圆直径较大的太阳轮作为双控器输入端5,另一太阳轮作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6,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7且作为右外输出端8,该行星排相邻的轮组数目为二组。
输出套筒轴是使输出套筒轴中的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的两个转速经连接传递到动力使用装置的传动器。本实施例同转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分侧间接连接,从同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连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左主动轮、右主动轮两侧方向输出。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分别设置左锥齿轮13、右锥齿轮14,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的转动分别传递向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两侧方向输出。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左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右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具体为内变向锥齿轮齿数=左锥齿轮齿数=18,外变向锥齿轮齿数=右锥齿轮齿数=18,左锥齿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右锥齿轮齿轮模数。
本实施例同向分动器、双控器中各部件设置方法为:同向分动器采用的双太阳轮行星排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2.0,双控器采用的双太阳轮行星排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2.0。具体各部件设置方法为:取同向分动器双太阳轮行星排的左侧太阳轮齿数为36、左侧行星轮齿数为18、右侧行星轮齿数为18、右侧太阳轮齿数为18;双控器双太阳轮行星排的左侧太阳轮齿数为36、左侧行星轮齿数为18、右侧行星轮齿数为18、右侧太阳轮齿数为18。所述左侧太阳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右侧太阳轮齿轮模数。
本实施例的内部连接方法为:使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与换向器内输入端直接连接,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与换向器外输入端直接连接,换向器内输出端与双控器左内输出端6直接连接,换向器外输出端与双控器左外输出端7直接连接,双控器右内输出端6与输出套筒轴内轴9直接连接,双控器右外输出端8与输出套筒轴外轴10直接连接。
本实施例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外部连接方法为:在双控器输入端5上设置双控齿轮16,设置旁轴齿轮17与双控齿轮16啮合,以旁轴齿轮17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5通过旁轴齿轮17、双控齿轮16间接连接动力源输入动力转速;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直接连接可调制动器15;左主动轮轴11连接左侧主动轮,右主动轮轴12连接右侧主动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分侧间接连接。当外力作用于左侧主动轮、右侧主动轮产生差速转动时,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会转动,调节可调制动器15的制动力就调节了差速传动被动阻尼,实现了可变阻尼差速器的功能。
实施例2: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应用例二,由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和输出套筒轴等连接构成,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采用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分侧间接连接,参见图2。
本实施例2的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2反转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分侧间接连接,从反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左主动轮、右主动轮两侧方向输出。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分别设置左锥齿轮13、右锥齿轮14,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的转动分别传递向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两侧方向输出。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左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右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具体为内变向锥齿轮齿数=左锥齿轮齿数=18,外变向锥齿轮齿数=右锥齿轮齿数=18,左锥齿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右锥齿轮齿轮模数。
本实施例2的同向分动器、双控器中各部件设置方法与实施例1 相同。本实施例2的内部连接方法与实施例1 相同。
本实施例2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连接动力源输入动力转速,双控器输入端5直接连接可调制动器15,左主动轮轴11连接左侧主动轮,右主动轮轴12连接右侧主动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分侧间接连接。当外力作用于左侧主动轮、右侧主动轮产生差速转动时,双控器输入端5会转动,调节可调制动器15的制动力就调节了差速传动被动阻尼,实现了可变阻尼差速器的功能。
实施例3: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左右主动差速器,应用方式例三,由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和输出套筒轴等连接构成,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采用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分侧间接连接,参见图3。
本实施例3的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3同转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分侧间接连接,从同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连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左主动轮、右主动轮两侧方向输出。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分别设置左锥齿轮13、右锥齿轮14,分别与外变向锥齿轮、内变向锥齿轮啮合,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的转动分别传递向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两侧方向输出。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左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右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具体为内变向锥齿轮齿数=左锥齿轮齿数=18,外变向锥齿轮齿数=右锥齿轮齿数=18,左锥齿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右锥齿轮齿轮模数。
本实施例3的同向分动器、双控器中各部件设置方法与实施例1 相同。本实施例3的内部连接方法与实施例1 相同。
本实施例3作为左右主动差速器,外部连接方法为:通过双控齿轮16、旁轴齿轮17使双控器输入端5间接连接动力源输入动力转速;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左主动轮轴11连接左侧主动轮,右主动轮轴12连接右侧主动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分侧间接连接。在从双控器输入端5到左侧主动轮、右侧主动轮传输动力或停止传输动力的同时,向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输入双控转速,就可以主动形成左侧主动轮与右侧主动轮的差速,实现机动车辆行进中转向或原地转向。
实施例4: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左右主动差速器,应用方式例四,由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和输出套筒轴等连接构成,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采用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分侧间接连接,参见图4。
本实施例4的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与实施例1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4反转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分侧间接连接,从反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连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左主动轮、右主动轮两侧方向输出。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分别设置左锥齿轮13、右锥齿轮14,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的转动分别传递向左主动轮轴11、右主动轮轴12两侧方向输出。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左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右主动轮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具体为内变向锥齿轮齿数=左锥齿轮齿数=18,外变向锥齿轮齿数=右锥齿轮齿数=18,左锥齿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右锥齿轮齿轮模数。
本实施例4的同向分动器、双控器中各部件设置方法与实施例1 相同。本实施例4的内部连接方法与实施例1 相同。
本实施例4作为左右主动差速器,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连接动力源输入动力转速;双控器输入端5通过双控齿轮16、旁轴齿轮17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输入双控转速;左主动轮轴11连接左侧主动轮,右主动轮轴12连接右侧主动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分侧间接连接。在从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到左侧主动轮、右侧主动轮传输动力或停止传输动力的同时,向双控器输入端5输入双控转速,就可以主动形成左侧主动轮与右侧主动轮的差速,实现机动车辆行进中转向或原地转向。
实施例5: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应用方式例五,由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和输出套筒轴等连接构成,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双控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三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同侧间接连接,参见图5。
本实施例5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左侧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右侧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行星排中锥齿轮行星轮的轮组数目为二组。
本实施例5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4,套筒轴内轴设置内输入端、内输出端,套筒轴外轴上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的左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入端,右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出端,使行星架固定,该行星排内行星轮、左外行星轮、右外行星轮的轮组数目是二组。换向器外输入端与换向器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设置左侧中心轮齿数=右侧中心轮齿数=内行星轮齿数=左外行星轮齿数=右外行星轮齿数=18,左侧中心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右侧中心轮齿轮模数。
本实施例5双控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是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以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内齿圈)作为双控器输入端5,节圆直径小的中心轮(太阳轮)作为双控器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6,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7且作为右外输出端8,其中双层行星轮的轮组数目为二组
本实施例5同转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三类间接连接形式同转同侧间接连接,从同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连接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反转的双旋翼同一侧方向输出。本实施例5向共轴反转双旋翼传动,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21、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22分别设置内被动锥齿轮、外被动锥齿轮,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的转动分别传递向共轴反转套筒轴向同一侧方向输出;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具体为内变向锥齿轮齿数=内被动锥齿轮齿数=18,外变向锥齿轮齿数=外被动锥齿轮齿数=18,内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外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参见图5。当需要向非共轴的反转双旋翼传动时,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非共轴的反转轴左轴11、非共轴的反转轴右轴12分别设置左锥齿轮13、右锥齿轮14,分别与外变向锥齿轮、内变向锥齿轮啮合,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的转动分别传递向反转轴右轴12、反转轴左轴11向同一侧方向输出;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反转轴右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反转轴左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具体为内变向锥齿轮齿数=反转轴右轴锥齿轮齿数=18,外变向锥齿轮齿数=反转轴左轴锥齿轮齿数=18,内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外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参见图23。
本实施例5的同向分动器、双控器中各部件设置方法为:同向分动器采用的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1.0,双控器采用的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2.0。具体各部件设置方法为:同向分动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的左侧中心轮齿数=左侧中心轮齿数=锥齿轮行星轮齿数=18;双控器行星排的内齿圈齿数为48、内层行星轮齿数=外层行星轮齿数=18、太阳轮齿数为24。
本实施例5的内部连接方法为:使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2与换向器内输入端直接连接,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3与换向器外输入端直接连接,换向器内输出端与双控器左内输出端6直接连接,换向器外输出端与双控器左外输出端7直接连接,双控器右内输出端6与输出套筒轴内轴9直接连接,双控器右外输出端8与输出套筒轴外轴10直接连接。
本实施例5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外部连接方法为:双控器输入端5通过双控齿轮16、旁轴齿轮17间接连接动力源输入动力转速,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输入双控转速;本实施例5与共轴反转双旋翼连接,参见图5使输出套筒轴的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共轴反转双旋翼的两个旋翼,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三类形式同转同侧锥齿轮输出套筒轴。当需要与非共轴的反转双旋翼连接时,参见图23使输出套筒轴的反转轴左轴、反转轴右轴分别连接非共轴的反转双旋翼的两个旋翼,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三类形式同转同侧锥齿轮输出套筒轴。在从双控器输入端到双旋翼传输动力或停止传输动力的同时,向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输入双控转速,就可以主动形成双旋翼的两个旋翼之间的差速,实现对双旋翼转速差速的控制。
实施例6:本发明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由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和输出套筒轴等连接构成,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双控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四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同侧间接连接,参见图6。
本实施例6的同向分动器、套筒轴换向器、双控器与实施例5完全相同。
本实施例6反转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四类间接连接形式反转同侧间接连接,从反转输出套筒轴开始,间接力矩传动后两个转速向反转的双旋翼同一侧方向输出。本实施例6向共轴反转双旋翼传动,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21、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22分别设置内被动锥齿轮、外被动锥齿轮,分别与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啮合,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的转动分别传递向共轴反转套筒轴向同一侧方向输出;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具体为内变向锥齿轮齿数=内被动锥齿轮齿数=18,外变向锥齿轮齿数=外被动锥齿轮齿数=18,内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外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参见图6。当需要向非共轴的反转双旋翼传动时,通过在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上分别设置内变向锥齿轮、外变向锥齿轮,在非共轴的反转轴左轴11、非共轴的反转轴右轴12分别设置左锥齿轮13、右锥齿轮14,分别与外变向锥齿轮、内变向锥齿轮啮合,输出套筒轴内轴9、输出套筒轴外轴10的转动分别传递向反转轴右轴12、反转轴左轴11向同一侧方向输出;设置从输出套筒轴内轴到反转轴右轴的传动比绝对值等于从输出套筒轴外轴到反转轴左轴的传动比绝对值,具体为内变向锥齿轮齿数=反转轴右轴锥齿轮齿数=18,外变向锥齿轮齿数=反转轴左轴锥齿轮齿数=18,内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不等于外变向锥齿轮齿轮模数,参见图24。
本实施例6的同向分动器、双控器中各部件设置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本实施例6的内部连接方法与实施例5相同。
本实施例6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外部连接方法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1连接动力源输入动力转速,双控器输入端5通过双控齿轮16、旁轴齿轮17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输入双控转速;本实施例6与共轴反转双旋翼连接,参见图6使输出套筒轴的共轴反转套筒轴内轴、共轴反转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共轴反转双旋翼的两个旋翼,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四类形式反转同侧锥齿轮输出套筒轴。当需要与非共轴的反转双旋翼连接时,参见图24使输出套筒轴的反转轴左轴、反转轴右轴分别连接非共轴的反转双旋翼的两个旋翼,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四类形式反转同侧锥齿轮输出套筒轴。在从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到双旋翼传输动力或停止传输动力的同时,向双控器输入端输入双控转速,就可以主动形成双旋翼的两个旋翼之间的差速,实现对双旋翼转速差速的控制。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主要特征和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与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及同等物界定。

Claims (14)

1.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由一个同向分动器、一个套筒轴换向器、一个双控器与一个输出套筒轴连接构成,同向分动器有一个同向分动器输入端、一个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一个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同向分动器使其输入端的一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同向分动器采用一个行星排,设置其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其他两个部件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同向分动器行星排采用五种行星排之一,分别是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双太阳轮行星排、双内齿圈行星排;套筒轴换向器包括套筒轴的内轴与外轴,内轴有内输入端、内输出端,外轴有外输入端、外输出端,套筒轴换向器使其内输入端、其外输入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也使其内输出端、其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转化为其内输入端、其外输入端的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套筒轴换向器有四类,分别是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换向器、保卫双路换向器和换位双路换向器,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和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的传动比设置为-1.0,保位双路换向器从内输入端到内输出端的传动比设置为-1.0、从外输入端到外输出端的传动比设置为1.0,换位双路换向器从内输入端到外输出端的传动比设置为-1.0、从外输入端到内输出端的传动比设置为1.0;双控器有一个双控器输入端、一个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一个左外输出端、一个右外输出端,双控器使其输入端输入的一个转速转化为其左内输出端、其左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同时也转化为其右内输出端、其右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双控器采用一个双层星行星排,以左侧中心轮作为双控器输入端,另一中心轮作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且作为右外输出端,左侧中心轮也是双控器行星排运动特性方程中系数绝对值最大项所对应的部件,双控器采用三种双层星行星排之一,分别是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双太阳轮行星排和双内齿圈行星排;输出套筒轴是使输出套筒轴中的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的两个转速经连接传递到两个动力使用装置的传动器,输出套筒轴有两种:第一种是同转输出套筒轴,其套筒轴中的内轴、外轴的转动方向相同,第二种是反转输出套筒轴,其套筒轴中的内轴、外轴的转动方向相反;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中同向分动器、双控器各部件设置方法为:同向分动器采用单层星行星排时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1.0,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层星行星排时设置其特性参数等于2.0,设置双控器双层星行星排特性参数等于2.0;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的内部连接方法为:使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与换向器内输入端直接连接,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与换向器外输入端直接连接,换向器内输出端与双控器左内输出端直接连接,换向器外输出端与双控器左外输出端直接连接,双控器右内输出端与输出套筒轴内轴直接连接,双控器右外输出端与输出套筒轴外轴直接连接。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采用不同的外部连接方法,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左右主动差速器即双流波箱、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应用时的外部连接方法包括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与动力源的连接,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与双控控制器的连接,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与可调制动器的连接,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的连接;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双旋翼,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直接连接形式时,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可调制动器,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时,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动力源、同向分动器直接连接可调制动器,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时,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可变阻尼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二类间接连接形式时,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双流波箱;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动力源,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一类间接连接形式时,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双流波箱;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输入端直接连接动力源、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四类间接连接形式时,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当外部连接方法为:以同向分动器直接连接双控控制装置、双控器输入端间接连接动力源,以输出套筒轴内轴、输出套筒轴外轴分别连接动力使用装置,输出套筒轴与动力使用装置之间采用第三类间接连接形式时,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作为双旋翼主动差速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同向分动器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时,以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左侧中心轮、右侧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时,以行星架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左侧中心轮、右侧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同向分动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时,以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行星架、节圆直径小的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时,以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行星架、另一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同向分动器采用双内齿圈行星排时,以节圆直径较小的中心轮作为同向分动器输入端,行星架、另一中心轮分别作为同向分动器内输出端、同向分动器外输出端。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套筒轴换向器采用锥齿轮行星排换向器,外轴采用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套筒轴内轴设置内输入端、内输出端,套筒轴外轴上锥齿轮单层星行星排的左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入端,右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出端,锥齿轮行星轮与左侧中心轮啮合且与右侧中心轮啮合,使行星架固定,换向器外输入端与换向器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套筒轴换向器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换向器,外轴采用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套筒轴内轴设置内输入端、外输出端,套筒轴外轴上双太阳轮双行星轮轴行星排的左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入端,右侧中心轮作为换向器外输出端,使行星架固定,换向器外输入端与换向器外输出端的转动方向相反。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套筒轴换向器采用保位双路换向器,内轴、外轴分别采用锥齿轮副传动,保位双路换向器的内输入端、外输入端形成输入套筒轴,内输出端、外输出端形成输出套筒轴,输入套筒轴轴承与输出套筒轴轴承各自固定,输入套筒轴与输出套筒轴呈90度夹角,在内输入端上设置内主动锥齿轮,外输入端上设置外主动锥齿轮,内输出端上设置内被动锥齿轮,外输出端上设置外被动锥齿轮,使内主动锥齿轮与内被动锥齿轮啮合、外主动锥齿轮与外被动锥齿轮啮合,内输入端、外输入端上输入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在内输出端、外输出端上就输出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套筒轴换向器采用换位双路换向器,内轴、外轴分别采用锥齿轮副传动,换位双路换向器的内输入端、外输入端形成输入套筒轴,内输出端、外输出端形成输出套筒轴,输入套筒轴与输出套筒轴呈90度夹角,在内输入端上设置内主动锥齿轮,外输入端上设置外主动锥齿轮,内输出端上设置内被动锥齿轮,外输出端上设置外被动锥齿轮,使内主动锥齿轮与外被动锥齿轮啮合、外主动锥齿轮与内被动锥齿轮啮合,内输入端、外输入端上输入转动方向相同的两个转速,在外输出端、内输出端上就输出转动方向相反的两个转速。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双控器采用圆柱齿轮双层星行星排,以节圆直径大的中心轮作为双控器输入端,节圆直径小的中心轮作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且作为右外输出端。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双控器采用双太阳轮行星排,以节圆直径较大的中心轮作为双控器输入端,另一中心轮作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且作为右外输出端。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双控器采用双内齿圈行星排,以节圆直径较小的中心轮作为双控器输入端,另一中心轮作为左内输出端兼右内输出端,行星架作为左外输出端且作为右外输出端。
CN201980006263.4A 2018-05-28 2019-05-24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Active CN1115569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520478.5A CN110541923A (zh) 2018-05-28 2018-05-28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CN2018105204785 2018-05-28
PCT/CN2019/088337 WO2019228262A1 (zh) 2018-05-28 2019-05-24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56937A CN111556937A (zh) 2020-08-18
CN111556937B true CN111556937B (zh) 2022-09-23

Family

ID=68696823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20478.5A Pending CN110541923A (zh) 2018-05-28 2018-05-28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CN201980006263.4A Active CN111556937B (zh) 2018-05-28 2019-05-24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520478.5A Pending CN110541923A (zh) 2018-05-28 2018-05-28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0541923A (zh)
WO (1) WO201922826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301670B (zh) * 2020-03-19 2023-06-16 常州华创航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共轴双旋翼直升机主减速器及一种直升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880367A0 (fi) * 1987-01-30 1988-01-27 Esarco Ltd Terraengfordon.
WO2008006300A1 (fr) * 2006-07-05 2008-01-17 Qiangguo Xu Transmission à roue planétaire à variation continue
CN202152066U (zh) * 2011-07-19 2012-02-29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差速转向结构
CN105151300A (zh) * 2015-09-28 2015-12-16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可实现差幅扑动的扑翼机构与扑翼机
CN107061682A (zh) * 2017-04-21 2017-08-18 吉林大学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电动差速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614649A (en) * 1979-07-13 1981-02-12 Aisin Warner Ltd Transfer device for four wheel-driven vehicle
CN1039741C (zh) * 1994-03-25 1998-09-09 吴秋明 机械式无级自动变速变矩器
US6527661B2 (en) * 2000-05-12 2003-03-04 Auburn Gear, Inc. Limited slip differential having magnetorheological fluid brake
US6422103B1 (en) * 2000-06-26 2002-07-23 New Venture Gear, Inc. Compact front wheel drive six-speed transaxle
US6605017B1 (en) * 2002-03-21 2003-08-12 Elmir Comic Continuously variabl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US6959778B2 (en) * 2003-08-26 2005-11-01 Borgwarner, Inc. Transfer case having electromagnetic synchronizer and brake
DE10348959A1 (de) * 2003-10-22 2005-05-25 Zf Friedrichshafen Ag Getriebevorrichtung und Verfahren zum Steuern und Regeln einer Getriebevorrichtung
US20060025267A1 (en) * 2004-07-29 2006-02-02 Mircea Gradu Differential with torque vectoring capabilities
CN102661379A (zh) * 2012-05-09 2012-09-12 北京理工大学 液压无级速差转向装置
US9556941B2 (en) * 2012-09-06 2017-01-31 Dana Limited Transmission having a continuously or infinitely variable variator drive
CN103291864A (zh) * 2012-10-12 2013-09-11 张力 多动力控制自动无级变速箱
CN202914663U (zh) * 2012-10-22 2013-05-01 张齐山 刹车鼓差速分动器
US9353811B2 (en) * 2013-11-13 2016-05-31 Akebono Brake Industry Co., Ltd Electric park brake for a multiple piston caliper
DE102014206667A1 (de) * 2014-04-07 2015-10-08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Antriebsvorrichtung, umfassend einer Getriebeanordnung mit zwei Teilgetrieben
CN103979108B (zh) * 2014-05-29 2015-12-30 合肥工业大学 一种带拉力桨的共轴双旋翼高速直升机用主减速器
CN204553754U (zh) * 2015-02-11 2015-08-12 吉林大学 带有双排行星齿轮转矩定向分配机构的电动差速器
CN104675951B (zh) * 2015-02-11 2017-02-01 吉林大学 带有双排行星齿轮转矩定向分配机构的电动差速器
RU2716718C2 (ru) * 2015-05-26 2020-03-16 Зе Боинг Компани Воздушный летательный аппарат и системы планетарных передач
US9739355B2 (en) * 2015-05-29 2017-08-22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continuously variable final drive assembly
CN205064744U (zh) * 2015-10-27 2016-03-02 东风汽车公司 一种新型车辆分动箱
CN106884950A (zh) * 2017-03-23 2017-06-23 山东卫禾传动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农业装备用四驱变速箱
CN107387671A (zh) * 2017-07-25 2017-11-24 罗灿 双输入行星排减速器
CN107387675A (zh) * 2017-07-25 2017-11-24 罗灿 行星排非等比相减性减速器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I880367A0 (fi) * 1987-01-30 1988-01-27 Esarco Ltd Terraengfordon.
WO2008006300A1 (fr) * 2006-07-05 2008-01-17 Qiangguo Xu Transmission à roue planétaire à variation continue
CN202152066U (zh) * 2011-07-19 2012-02-29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差速转向结构
CN105151300A (zh) * 2015-09-28 2015-12-16 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研究生院 一种可实现差幅扑动的扑翼机构与扑翼机
CN107061682A (zh) * 2017-04-21 2017-08-18 吉林大学 一种带有转矩定向分配功能的电动差速器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行星轮系在汽车分动箱开发中的应用;李菊南;《汽车齿轮》;20091215(第04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541923A (zh) 2019-12-06
WO2019228262A1 (zh) 2019-12-05
CN111556937A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008325A1 (ja) 駆動歯車装置
JPH04321435A (ja) 差動装置のトルク分配機構
CN111630302B (zh) 双流百向传动器
CN106870645A (zh) 一种行星齿轮增速装置
KR101434483B1 (ko) 복수의 모터 결합을 위한 기어 장치
CN111556937B (zh)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CN101975262B (zh) 动力调差差速器
TWI693355B (zh) 利用變速馬達和行星齒輪機構的自行車變速裝置
CN106763635A (zh) 一种传动机构
CN111392021A (zh) 双折周向传动器
CN111556938B (zh) 同向分动百向传动器
US4044632A (en) Twin channel reduction drive with electric motor
CN106240358A (zh) 双差速器结构的转向驱动桥
CN213008688U (zh) 双折周向传动器
CN206571932U (zh) 一种传动机构
CN111566387B (zh) 同向分动双控百向传动器
CA3107132A1 (en) Geared rollerbox
US11613301B2 (en) Motor-assisted steering gearbox
CN102996748A (zh) 大功率输出无级变速器
KR101654501B1 (ko) 유성 기어 감속기
CN215180714U (zh)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CN201827325U (zh) 动力调差差速器
CN110541922A (zh) 反向分动百向传动器
CN110541920A (zh) 反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CN109891130B (zh) 非锥齿轮差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