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5180714U -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5180714U
CN215180714U CN202121087990.9U CN202121087990U CN215180714U CN 215180714 U CN215180714 U CN 215180714U CN 202121087990 U CN202121087990 U CN 202121087990U CN 215180714 U CN215180714 U CN 215180714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motor
rotation
axis
test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21087990.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帅
韩强
冯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Volvo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Volvo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Volvo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Volvo Automobil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121087990.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5180714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5180714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5180714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Testing Of Devices, Machine Parts, Or Other Structur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齿轮机构,其第一转动轴为待测试的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轴或与之相连;第二齿轮机构,其与所述第一齿轮机构运动关联,第二齿轮机构的第二转动轴为待测试的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轴或与之相连。第一齿轮机构和第二齿轮机构被配置成使得第一电机轴的转动能够驱动第二电机轴同向且等速转动。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该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能够在同一测试工况下对同向旋转的两台电机进行耐久性测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机的测试效率。

Description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尤其涉及一种能够同时对两台电机进行检测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在诸如汽车工业之类的领域中,电机的耐久性是影响车辆性能(例如,使用寿命)的一个关键因素。故而,在对车辆使用寿命进行考量时,必不可少地需要对电机的耐久性进行测试。所实施的测试状况越接近于车辆(电机)的实际使用状况,所获得的测试结果就越真实,参考价值就越高。根据驾驶员的驾驶习惯,当车辆正常行驶时,电机沿一固定的转动方向(下文中称“正向”)以10000rpm左右的高速转动,而在车辆处于倒车状况中时,电机沿反向以非常低的速度转动。为此,通常只需要针对电机的正向转动进行耐久性测试,而对其反向转动则不做过多关注。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采用以下几种方式来测试电机的耐久性。
其一是建造真实车辆作为试验车。将测试电机安装到该试验车中,而后模拟车辆行驶的实际状况来实施测试。这种测试系统因涵盖了试验车的搭建成本、电机人工拆装成本等,而导致成本较高。再者,在一个测试周期中,利用一台试验车仅可对一台电机进行测试,这导致需要对多台电机进行测试时,测试周期较长。
其二是采用测功机。将电机两端分别安装一台测功机进行测试,测功机的使用替代实际运转中的整车负载,以模拟电机在车辆中的实际运转状况。在一个测试周期中,该方法也仅可对一台电机进行测试,故而同样具有成本高且测试效率低的问题。
其三是采用两台电机。以花键作为联轴器,将两台电机的电机轴互连,从而使这两台电机互为负载进行测试。这种测试方式被称为背对背测试。在该测试过程中,两台电机的转向通常相反。因此,在同一时间仅可针对正向转动的电机进行测试,而另一反向转动的电机仅作为负载运行。故而,该测试方法同样存在测试效率低下的问题。再者,该联轴器花键通常为直齿花键,导致该机构未能在测试期间对电机施加轴向力,从而使得该测试相对于电机实际运行状况而言存在失真。
基于此,对于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提高测试效率是非常必要的。此外,还需要该测试系统能够模拟电机的真实运转状况,从而减少乃至避免模拟失真。
实用新型内容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中的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改进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该电机测试系统包括:第一齿轮机构,其第一转动轴为待测试的第一电机的第一电机轴或与之相连;第二齿轮机构,其与第一齿轮机构运动关联,该第二齿轮机构的第二转动轴为待测试的第二电机的第二电机轴或与之相连;其中,第一齿轮机构和第二齿轮机构被配置成使得第一电机轴的转动能够驱动第二电机轴同向且等速转动。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第一齿轮机构和第二齿轮机构都是行星轮机构。其中,行星轮机构中所使用的齿轮全部为斜齿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齿轮机构包括:第一太阳轮,其转动轴即为第一转动轴;第一行星轮,其与第一太阳轮外啮合,并且第一行星轮仅能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自转,而无法围绕第一转动轴公转;第一齿圈,第一行星轮被设置在第一齿圈的内侧并与之内啮合。第二齿轮机构包括:第二太阳轮,其转动轴即为第二转动轴;第二行星轮,其与第二太阳轮外啮合并与第一齿圈运动关联,使得第一齿圈的转动能够驱动第二行星轮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自转同时围绕第二转动轴以与第一齿圈相等的角速度公转;以及被固定住的第二齿圈,第二行星轮被设置成与第二齿圈内啮合。
进一步地,第一太阳轮、第二太阳轮、第一齿圈与第二齿圈的传动比为1:1:3:2。
更进一步地,第一行星轮与第二行星轮在设置数量和/或齿数方面是不同的,和/或第一太阳轮与第二太阳轮的旋向是不同的。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再一实施例中,第一齿轮机构和第二齿轮机构共同构成平行轴机构。其中,该平行轴机构中所使用的齿轮全部为斜齿轮。
在上述实施例中,第一齿轮机构包括:第一齿轮,其转动轴即为第一转动轴;第二齿轮,其与第一齿轮外啮合,并且第二齿轮仅能够随着第一齿轮的转动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转动,但无法围绕第一转动轴公转。第二齿轮机构包括:第三齿轮,其被配置成与惰轮外啮合,并且与第二齿轮转动关联,从而使得第三齿轮能够与第二齿轮同向且等角速度转动;第四齿轮,其转动轴即为所述第二转动轴。其中,第三齿轮与第四齿轮彼此分离开但各自与惰轮外啮合,使得第三齿轮借助于惰轮与第四齿轮转动关联。惰轮的转动轴被可转动但不可移动地支撑在固定支架上,使得惰轮仅能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转动,而无法围绕第二转动轴公转。
进一步地,第一齿轮与第四齿轮的齿数比等于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的齿数比。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为双联齿轮。
更进一步地,第三齿轮与第二齿轮的齿数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该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能够实现在同一测试工况下两台电机在相同转向和转速情况下同时进行耐久性测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机的测试效率,缩短了测试所需要的时间。此外,当所使用的齿轮为斜齿轮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能够设想到在电机上施加轴向力的情况下进行测试,从而使电机测试状况更为贴合其实际运转状况,降低了所获得的耐久性数据的失真度。
附图说明
在所附视图中,相同/相似的附图标记用以表示相同/相似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利用两台测功机进行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利用直齿花键联接机构进行的电机背对背耐久性测试系统。
图2A和图2B是分别从图2中的线A-A和线B-B获取的截面图。
图2C和图2D分别为图2的测试系统中通常所使用的以及整车实际使用的联接器的情况。
图3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背对背耐久性测试系统的机构运动简图。
图3A和图3B分别是从图3中的线A-A和线B-B获取的截面图。
图4示出了图3中所示系统的结构简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所使用的齿轮的旋向。
图5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电机背对背耐久性测试系统的机构运动简图。
图5A和图5B分别是从图5中的A-A和B-B获取的截面图。
图6示出了图5中所示系统的结构简图,其中示意性地示出了所使用的齿轮的旋向。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进行详细描述。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利用测功机进行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电机M通常安装在车辆轮轴的中部,其输出的功率通过减速器81分布到两侧的车轮(前轮或后轮)。这种测试系统采用测功机82来提供整车负载,以模拟电机M在车辆中的实际运转状况。但显然,该测试系统一次只能测试一台电机。
图2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利用花键联接机构进行的电机背对背耐久性测试系统。电机M1和M2的电机轴通过联接机构相连接。该联接机构的最简形式为一个联轴器91,该联轴器91的两端分别通过花键92与两台电机M1和M2的电机轴同轴连接。参见图2及图2A,电机轴及联轴器91上的花键92的键槽均沿着联轴器91的轴向开设,由此,通过联轴器91在两台电机M1和M2之间实现扭矩的传递。
这种测试系统的主要问题在于:
首先,在测试系统运转时,沿着同一方向(例如,面对电机轴)看到的两台电机M1和M2的电机轴的旋向是相反的,参见图2A和图2B。例如,如果将电机M1作为测试对象,使其沿正向转动,则作为负载的电机M2会沿反向转动。由此可见,该测试系统在测试期间同样仅可针对沿正向转动的一台电机进行了测试。
其次,由于所使用的花键联接机构中的花键92为直齿花键(参见图2C),因此在该测试系统运转时,在两台电机M1和M2上并未施加轴向力。相比之下,在车辆(电机)实际运转中实现传动所使用的齿轮均为斜齿轮(参见图2D),这使得在电机的实际运转中,施加在电机上的轴向力通常不为零。这种测试系统显然忽略掉了电机内侧的球轴承在实际运转中所承受的轴向力。可见,这种测试系统的测试状况较之电机在车辆中的实际运转情况而言存在失真。故而,与在实际工况下测试出的数据相比,利用这种测试系统所获得的测试结果不可避免地存在数据失真的情况。
为了解决现有电机测试系统的上述问题中的至少一个,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改良的电机测试系统。
图3和图4分别示出了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的电机测试系统的机构运动简图和结构简图。
在该实施例中,电机测试系统1包括第一行星轮机构11和第二行星轮机构12。尽管此处仅就包括两组行星轮机构的电机测试系统加以说明,但需要说明的是,在适用的情况下,该电机测试系统并不局限于使用两组行星轮机构,也可以使用多组行星轮机构。为了实现通过该电机测试系统1向待测试的电机施加轴向力以模拟其在车辆实际运行中的轴向受力情况,因此该测试系统1中所使用的齿轮均为斜齿轮。
第一行星轮机构11包括太阳轮a1、行星架x1、行星轮c1和齿圈b1。如图3和图4中所示,太阳轮a1能够围绕转动轴s1转动,该转动轴s1的自由端连接于电机M1的电机轴,由此,电机M1的转动可以驱动太阳轮a1围绕转动轴s1转动。当然,优选地,该转动轴s1即为电机M1的电机轴。行星架x1被固定于诸如壁板之类的固定界面上。行星架x1上承载有与太阳轮a1外啮合的行星轮c1。鉴于行星架x1被固定住,导致其所承载的行星轮c1仅可随着太阳轮a1的转动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自转,而无法围绕太阳轮a1(更具体地说,围绕转动轴s1)公转。此外,行星轮c1与齿圈b1内啮合,从而导致行星轮c1的转动可以驱动齿圈b1围绕转动轴s1转动。
第二行星轮机构12包括太阳轮a2、齿圈b2、行星轮c2和行星架x2。太阳轮a2能够围绕转动轴s2转动,该转动轴s2的一端连接于电机M2的电机轴,从而使得转动轴s2能够与电机M2联动。优选地,该转动轴s2本身就是电机M2的电机轴。行星轮c2与太阳轮a2外啮合,且与齿圈b2内啮合。齿圈b2被固定于诸如壁板之类的固定界面上。如此一来,行星轮c2围绕其自身转动轴的自转同时导致其在齿圈b2的内侧围绕转动轴s2公转,并驱动太阳轮a2围绕转动轴s2转动,继而带动电机M2转动。
需要注意的是,第一行星轮机构11中的齿圈b1的转动通过第二行星轮机构12中的行星架x2与行星轮c2的转动彼此关联,如图3中所示。例如,行星架x2的一端连接于齿圈b1,另一端充当行星轮c2的转动轴。并且,行星架x2被配置成其连接于齿圈b1的区段被套置在一部件12v内,参见图3和图4,而该部件12v被固定于诸如壁板之类的固定界面上,其可以呈轴承、轴瓦、轴孔等形式,从而使该区段与两个转动轴s1和s2的相对位置被固定住。例如,将该区段设置成与两个转动轴s1和s2同轴。
上述电机测试系统1运行情况如下。
以电机M1作为驱动端为例。当电机M1以正向(例如,面对电机轴时所见,参见图3A)转动时,驱动太阳轮a1围绕转动轴s1转动,通过太阳轮a1与行星轮c1的外啮合以及被固定住的行星架x1,驱动行星轮c1围绕其自身转动轴自转但不围绕转动轴s1公转。行星轮c1的自转带动齿圈b1的转动,继而通过行星架x2驱动行星轮c2转动。鉴于与行星轮c2啮合的齿圈b2被固定住,故而,行星轮c2不仅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自转,同时围绕太阳轮a2(即,围绕转动轴s2)公转,由此,带动太阳轮a2围绕转动轴s2转动,继而将该转动传递到电机M2,从而驱动作为负载的电机M2同样以正向(面对电机轴时所见,参见图3B)转动。由此实现了两台电机M1和M2的同向转动,从而使得同时测试两台电机的正向运行的耐久性成为可能。
尽管上述说明中将电机M1作为驱动端并将电机M2作为负载端,但同样可以设想到的是,在实际测试运转中,也可以将电机M2作为驱动端而将电机M1作为负载端,或者两种方式交替进行。
为了实现两台电机M1和M2的等速转动以使得对两者进行测试所处的测试状况相同,可通过设定该电机测试系统中的各行星轮机构的传动比来实现。
计算方式如下:
由于行星架x1与齿圈b2均被固定住,因此其转动角速度均为0,即: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1
由于行星架x2的一端连接于齿圈b1,因此两者的转动角速度相等,即: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2
故而,该电机测试系统1中的传动比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3
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4
由于第一行星轮机构11的传动比为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5
第二行星轮机构12的传动比为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6
因此,该电机测试系统的传动比为: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7
式中,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8
分别表示太阳轮a1、a2和齿圈b1、b2的齿数。
由于目的在于使两侧的电机M1和M2能够同向等速转动,因此,当从齿轮的同一侧看去时,太阳轮a1和a2的旋向应该相反,即:该电机测试系统1的传动比应为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9
基于该电机测试系统1的上述传动比可知,太阳轮a1、太阳轮a2、齿圈b1与齿圈b2之间的齿数比应为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610
可见,利用按照上述布置方式布置的电机测试系统在利用上述齿数比的情况下可以实现连接在该系统两侧的电机M1和M2能够同向且等速转动,从而能够在同一测试状况工况下同时对正向转动的这两台电机进行背对背测试状况。
再者,通过上述齿数比可知,实现上述结果所需的条件与行星轮c1和c2的设置情况无关。就是说,在上述电机测试系统1中,行星轮的布置情况对于电机M1和M2的转动情况(例如,转向和转速)是没有任何影响的。故而,在选择行星机构时可以不考虑有关行星轮的参数,例如,行星轮的齿数和设置数量等。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鉴于行星轮机构11和12各自均为本领域中常见的组件,因此,可从现有的行星轮机构中进行选择。此外,在对这些行星轮机构11、12进行装配时,太阳轮a1和a2的旋向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是不同的。
鉴于在本电机测试系统1中所使用的齿轮全部为斜齿轮,故而,在齿轮啮合传动的过程中,在传递齿轮转动的同时,还会传递最终会施加在电机轴上的轴向力,以模拟电机的实际运行状况。优选的是,通过选择不同配置情况的行星轮机构11和12以及太阳轮a1和a2的旋向,使该电机测试系统1施加在电机M1和M2的电机轴上的轴向力更为贴近乃至等于其在车上实际运行中所承受的轴向力,以使得测试结果更贴近于真实运行状况。
下面结合图5和图6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的电机测试系统。
参见图5,该电机测试系统2中所使用的齿轮同样皆为斜齿轮。该电机测试系统2包括共同构成平行轴机构的第一齿轮机构21和第二齿轮机构22。通过将第一齿轮机构21的齿轮e1和第二齿轮机构22中的齿轮e2设置为双联齿轮,可以实现这两组齿轮机构之间的运动关联,这两组齿轮机构共用转动轴s3。该转动轴s3由固定于诸如壁板之类的固定界面上的诸如轴承、轴瓦和轴孔之类的部件支撑住,使得转动轴s3仅可相对于这些部件转动而无法相对于其发生移位。在第一齿轮机构21中,齿轮e1与齿轮d1外啮合,齿轮d1能够围绕转动轴s4转动。该转动轴s4与待测电机M1的电机轴相连。优选地,该转动轴s4本身就是该电机轴。在第二齿轮机构22中,齿轮d2同样能够围绕转动轴s5转动。同样,该转动轴s5与待测电机M2的电机轴或相连。优选地,该转动轴s5本身就是该电机轴。齿轮d2与齿轮e2彼此分离开但各自与惰轮f外啮合,从而将齿轮d2与齿轮e2的转动相关联。其中,齿轮f可围绕转动轴s6转动,该转动轴s6同样由被固定于诸如壁板之类的固定界面上的诸如轴承、轴瓦和轴孔之类的部件支撑,使得转动轴s6仅可相对于这些部件转动而无法相对于其发生大幅移位。
作为一种选择,分别归属于齿轮机构21、22的齿轮e1和e2也可以不被布置为双联齿轮,而是采用其他布置方式,只要满足两者之间的运动相互关联且能够同向等角速度转动即可。
上述电机测试系统2运行情况如下。
以电机M1作为驱动端为例。当电机M1以正向(面对电机轴时所见,参见图5A)转动时,驱动齿轮d1围绕转动轴s4转动,通过齿轮d1与齿轮e1的外啮合,驱动齿轮e1围绕转动轴s3转动。鉴于齿轮e1和e2为双联齿轮,因而齿轮e1的转动同样导致齿轮e2围绕转动轴s3转动。凭借齿轮e2、f和d2的顺次外啮合,最终导致齿轮d2围绕转动轴s5转动,从而驱动作为负载端的电机M2同样以正向(当面对电机轴时所见,参见图5B)转动。由此实现了两台电机M1和M2的同向转动,从而能够同时对两台电机正向运行的耐久性进行测试。
尽管上述说明中将电机M1作为驱动端并将电机M2作为负载端,但同样可以设想到的是,在实际测试运转中,同样可以将电机M2作为驱动端而将电机M1作为负载端,或者两种方式交替进行。
为了实现两台电机M1和M2的等速转动以使得对两者进行测试所处的状况相同,这可通过设定该电机测试系统2的传动比来实现。
计算方式如下:
电机测试系统2的传动比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81
可表示为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83
式中,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84
分别表示齿轮e1、e2、d1和d2的齿数。
如前所述,由于目的在于使电机M1和M2能够同向等速转动,因此,当从齿轮的同一侧看去时,齿轮d1和d2的旋向应该相反,即: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85
为此,只要满足
Figure BDA0003075479090000086
即可。
换言之,只要满足齿轮d1与d2的齿数比等于齿轮e1与e2的齿数比,即可利用上述电机测试系统2实现同时对两台电机M1和M2在同一测试工况下进行测试。
可见,利用按照上述布置方式布置的电机测试系统2在满足上述齿数关系的情况下可以实现使连接在该电机测试系统2的两侧的电机M1和M2同向等速转动,从而能够在同一测试工况下同时对正向转动的两台电机的耐久性进行背对背测试。
由于电机测试系统2中所使用的系统全部为斜齿轮,因此在齿轮啮合运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向两侧的电机上施加轴向力。优选的是,通过选择构成齿轮机构21和22的各个齿轮,使施加在电机M1和M2上的轴向力更为贴近乃至等于其在实际运行中所承受的轴向力,以使得测试结果更贴近于车辆电机真实运行状况。
通过上述齿数关系可知,在利用电机测试系统2进行电机背对背耐久性测试时,对于惰轮f的配置情况不做任何要求,因其作用仅为使齿轮d2与e2的旋向相同。
综上所述,利用本实用新型的该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能够在同一测试工况下对同向旋转的两台电机进行背对背耐久性测试,从而极大地提高了电机的测试效率,缩短了测试所需要的时间。
此外,当所使用的齿轮为斜齿轮时,利用本实用新型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能够在于电机上施加轴向力的情况下进行测试,从而使电机测试状况更为贴合车辆电机实际运转状况,降低了所获得的耐久性数据的失真度。
尽管已经参照附图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多个实施例,但如本领域技术人员所明白的那样,可对上述实施例做出多种改进,而并不背离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上述实施例仅作为示例提供,以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并不意在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在一个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特征或元件可被结合到另一实施例中实施,除非其与另一实施例中的已有特征或元件相矛盾。

Claims (10)

1.一种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测试系统包括:
第一齿轮机构,所述第一齿轮机构的第一转动轴为待测试的第一电机(M1)的第一电机轴或与所述第一电机轴相连;
第二齿轮机构,所述第二齿轮机构与所述第一齿轮机构运动关联,所述第二齿轮机构的第二转动轴为待测试的第二电机(M2)的第二电机轴或与所述第二电机轴相连;
其中,所述第一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齿轮机构被配置成使得所述第一电机轴的转动能够驱动所述第二电机轴同向且等速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齿轮机构都是行星轮机构,其中,所述行星轮机构中所使用的齿轮全部为斜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太阳轮(a1),所述第一太阳轮的转动轴(s1)即为所述第一转动轴;
第一行星轮(c1),所述第一行星轮与所述第一太阳轮(a1)外啮合,并且所述第一行星轮仅能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自转,而无法围绕所述第一转动轴公转;
第一齿圈(b1),所述第一行星轮(c1)设置在所述第一齿圈的内侧并与之内啮合;
所述第二齿轮机构包括:
第二太阳轮(a2),所述第二太阳轮的转动轴(s2)即为所述第二转动轴;
第二行星轮(c2),所述第二行星轮与所述第二太阳轮(a2)外啮合并与所述第一齿圈(b1)运动关联,使得所述第一齿圈(b1)的转动能够驱动所述第二行星轮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自转同时围绕所述第二转动轴以与所述第一齿圈(b1)相等的角速度公转;以及
被固定住的第二齿圈(b2),所述第二行星轮(c2)被设置成与所述第二齿圈内啮合。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太阳轮(a1)、所述第二太阳轮(a2)、所述第一齿圈(b1)与所述第二齿圈(b2)的传动比为1:1:3:2。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行星轮(c1)与所述第二行星轮(c2)在设置数量和/或齿数方面是不同的,和/或所述第一太阳轮(a1)与所述第二太阳轮(a2)的旋向是不同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机构和所述第二齿轮机构共同构成平行轴机构,其中,所述平行轴机构中所使用的齿轮全部为斜齿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齿轮机构包括:
第一齿轮(d1),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轴(s4)即为所述第一转动轴;
第二齿轮(e1),所述第二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d1)外啮合,并且所述第二齿轮仅能够随着所述第一齿轮(d1)的转动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s3)转动,但无法围绕所述第一转动轴公转;
所述第二齿轮机构包括:
第三齿轮(e2),所述第三齿轮被配置成与惰轮(f)外啮合,并且与所述第二齿轮(e1)转动关联,从而使得所述第三齿轮能够与所述第二齿轮同向且等角速度转动;
第四齿轮(d2),所述第四齿轮的转动轴(s5)即为所述第二转动轴;
其中,所述第三齿轮(e2)与所述第四齿轮(d2)彼此分离开但各自与惰轮(f)外啮合,使得所述第三齿轮(e2)借助于所述惰轮(f)与所述第四齿轮(d2)转动关联,其中,所述惰轮(f)的转动轴(s6)被可转动但不可移动地支撑在固定支架上,使得所述惰轮(f)仅能围绕其自身的转动轴(s6)转动,而无法围绕所述第二转动轴公转。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齿轮(d1)与所述第四齿轮(d2)的齿数比等于所述第二齿轮(e1)与所述第三齿轮(e2)的齿数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轮(e2)与所述第二齿轮(e1)为双联齿轮。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齿轮(e2)与所述第二齿轮(e1)的齿数是不同的。
CN202121087990.9U 2021-05-20 2021-05-20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Active CN215180714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87990.9U CN215180714U (zh) 2021-05-20 2021-05-20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21087990.9U CN215180714U (zh) 2021-05-20 2021-05-20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5180714U true CN215180714U (zh) 2021-12-14

Family

ID=7937408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21087990.9U Active CN215180714U (zh) 2021-05-20 2021-05-20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5180714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213790B2 (ja) 入力合成ギヤシステム
CN108869691B (zh) 带有拉维奈尔赫式齿轮组的电驱动模块
WO2015008325A1 (ja) 駆動歯車装置
WO2017094796A1 (ja) 伝動装置及び差動装置
CN109458440B (zh) 一种双流变速箱
KR101434483B1 (ko) 복수의 모터 결합을 위한 기어 장치
JP2866249B2 (ja) 内接噛合式遊星歯車構造を採用した増減速機シリーズ
US10378613B1 (en) Electric powertrain with cycloidal mechanism
CN215180714U (zh) 电机耐久性测试系统
CN110925364A (zh) 用于共轴反桨直升机的行星减速器
CN111630302A (zh) 双流百向传动器
JP7465964B2 (ja) 車両用パワー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機構および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アセンブリのギアを適用するための方法
JP4369038B2 (ja) 液圧機械式変速装置
JP2006513376A (ja) 連続可変トランスミッション
US11613301B2 (en) Motor-assisted steering gearbox
CN111556938B (zh) 同向分动百向传动器
CN111556937B (zh) 同向分动差速传动器
CN108044645B (zh) 一种变厚机器人关节传动结构
EP0155112A1 (en)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drive systems for automobile vehicles
JP3085166B2 (ja) パワートレーンの性能試験装置
KR101654501B1 (ko) 유성 기어 감속기
CN111566387B (zh) 同向分动双控百向传动器
CN218777402U (zh) 两电机驱动桥结构
CN114526315B (zh) 摆线型减速机
CN201145020Y (zh) 外啮合行星齿轮式扭矩分配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