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56935B - 双面附带齿的带 - Google Patents
双面附带齿的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556935B CN111556935B CN201880083054.5A CN201880083054A CN111556935B CN 111556935 B CN111556935 B CN 111556935B CN 201880083054 A CN201880083054 A CN 201880083054A CN 111556935 B CN111556935 B CN 11155693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elt
- teeth
- tooth
- portions
- longitudinal dir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06—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 F16G1/08—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 F16G1/10—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with textile reinforcemen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28—Driving-belts with a contact surface of special shape, e.g. toothed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06—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04—Driving-belts made of fibrous material, e.g. textiles, whether rubber-covered or no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G—BELTS, CABLES, OR ROPES, PREDOMINANTLY USED FOR DRIVING PURPOSES; CHAINS; FITTINGS PREDOMINANTLY USED THEREFOR
- F16G1/00—Driving-belts
- F16G1/06—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 F16G1/08—Driving-belts made of rubber with reinforcement bonded by the rubb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Devices For Conveying Motion By Means Of Endless Flexible Members (AREA)
- Pulley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双面附带齿的带,具有在带的内周侧沿带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多个内齿部、及在带的外周侧沿所述带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多个外齿部,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内齿部的所述间距与所述多个外齿部的所述间距相等,且所述内齿部与所述外齿部的在所述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所述内齿部与所述外齿部的齿形形状不相似。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双面附带齿的带的改良。
背景技术
在双面具有齿部的双面附带齿的带由如下结构构成:沿带长度方向具有规定间距的内齿部和外齿部,在内齿部与外齿部之间夹有芯线,在内外两齿部的齿部及内外周的齿底部包覆有齿布。在双面附带齿的带的内齿部和外齿部分别啮合不同的带轮,从驱动带轮将驱动力向多个带轮传递。
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1公开了一直以来在市场上形成体系化的一般的双面附带齿的带。在该双面附带齿的带中,大致相同形状的内齿部和外齿部分别在带长度方向上以规定的间距配置。而且,在内齿部与外齿部中排列间距相同,此外,内齿部和外齿部在带长度方向上处于相同位置。即,内齿部与外齿部处于隔着芯线相对的位置关系。
在上述那样的在带的内外周的面上分别排列的内齿部与外齿部为相同形状且大小相同的一般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中,在内外周利用1个齿部传递的动力的大小(称为传动容量)相等。然而,这样的带在根据使用目的而在内外周的传动系统中负载、功能各不相同的同步传动带系统中可能难以适用。为了应对该情况,提出了齿部的间距及齿部的大小在内外周不同的带。
例如,专利文献1的图2公开了内齿部的间距比外齿部的间距大且内齿部比外齿部大的双面附带齿的带。由于内齿部与外齿部的间距不同,内齿部与外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未必一致。而且,专利文献2公开了外齿部的间距比内齿部的间距大且外齿部比内齿部大的双面附带齿的带。在该专利文献2的带中,也是在带长度方向上的内齿部与外齿部的位置未必一致。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国实开昭58-4064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国特开平10-13203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专利文献1的图2或专利文献2公开那样的带中,由于在带长度方向上的内齿部与外齿部的位置未必一致,因此带的弯曲刚性在整体上变大。因此,将带卷挂于带轮时的啮合变差,因此与带和带轮的啮合相伴的带的振动变大,带可能会提前劣化。
需要说明的是,在专利文献2中,在带的内外周通过使齿部的橡胶硬度带有差异而抑制上述的问题发生,但是作为问题解决对策可能不充分。而且,由于在内外周必须使橡胶硬度不同,因此在制造阶段工序增加,也存在制造费用增大这样的缺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能够使内齿部与外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并使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不同的双面附带齿的带。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双面附带齿的带具有在带的内周侧沿带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多个内齿部、及在带的外周侧沿所述带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多个外齿部,其中,所述多个内齿部的所述间距与所述多个外齿部的所述间距相等,且所述内齿部与所述外齿部的在所述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所述内齿部与所述外齿部的齿形形状不相似。
根据上述结构,在双面附带齿的带中,内齿部与外齿部的齿形形状不相似,因此在带的内外周,齿部与带轮的啮合状态不同,在内外周,不仅齿部的耐久性,而且传动容量也不同。
另外,内齿部与外齿部的齿间距相同,内齿部与外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需要说明的是,“齿部的间距”是指沿带的间距线(芯线的中心线)的齿部的配置间隔(相邻的齿部的带长度方向的中心线彼此的间隔)。而且,“内齿部与外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是指内齿部与外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一致。如果内齿部与外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中心线的位置偏离量为小于齿间距的5%的范围内,则可看作内齿部与外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在该结构中,在内外周,齿部之间的部分即齿底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也必然一致,带的弯曲刚性在整体上减小。因此,带的弯折性提高,柔顺地卷挂于带轮,因此动力传动时的带与带轮的啮合变得顺畅。由此,与带和带轮的啮合相伴的带的振动减小从而带难以劣化,因此带的耐久性提高。
即,如果采用上述结构的双面附带齿的带,则能够适用于确保动力传动时的带与带轮的啮合性以及带的耐久性且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不同的同步传动带系统。
本发明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优选的是,所述内齿部与所述外齿部的侧面的形状不同。
根据上述结构,带轮的齿部的侧面与带的齿部的侧面接触而传递动力。因此,通过在带的内外周使齿部的侧面形状不同,能够使内齿部与外齿部的与带轮啮合的啮合状态以及传动容量不同。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发明中,“齿部的侧面”是指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侧面。
本发明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中,也可以是,所述内齿部和所述外齿部中的一方的齿部的侧面为平面,其中的另一方的齿部的侧面为曲面。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一方的齿部的侧面形状设为平面,将另一方的齿部的侧面形状设为曲面,能够使内齿部和外齿部的与带轮的啮合状态不同。
本发明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优选的是,所述另一方的齿部的侧面为向外侧鼓出的凸状曲面。
根据上述结构,另一方的齿部由于侧面是向外侧鼓出的凸状曲面,因此与带轮的齿部的啮合顺畅。相应地,在带的移动中,芯线的耐弯折疲劳性提高。而且,在另一方的齿部中,来自与另一方的齿部啮合的带轮的应力难以集中于齿根部,因此齿部的剪切应力小,齿部的耐久性提高。
另外,由于另一方的齿部与带轮的啮合顺畅,因此另一方的齿部的爬齿难以产生。
另外,由于另一方的齿部与带轮的啮合顺畅,因此带的另一方的齿部侧的振动小,因此在带的另一方的齿部侧,肃静性大,速度不均小,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定位。通过以上所述,带的另一方的齿部的传递能力提高。
另外,另一方的齿部由于与带轮的啮合顺畅,因此另一方的齿部的传动容量大。由此,即使带的另一方的齿部与带轮的啮合齿数少也能够传递动力。由此,与带的另一方的齿部啮合的带轮可以为小径,能够实现省空间、成本降低。
本发明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也可以是,所述另一方的齿部的侧面包含圆弧面。
此时,也可以是,所述另一方的齿部的侧面为将多个圆弧面连接而成的面形状。
本发明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也可以是,所述另一方的齿部为所述外齿部。
根据上述结构,外齿部为传动容量高的齿形形状,因此即使与外齿部啮合的带轮和外齿部的啮合齿数少也能够传递动力。
本发明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优选的是,所述内齿部与所述外齿部的构成齿部的橡胶的硬度相等。
根据上述结构,带的内齿部与外齿部的构成齿部的橡胶的硬度相等,因此为了制造带而只要准备1个种类的橡胶即可,因此能够抑制带的制造阶段的工序数,能够抑制带的制造费用。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述,在本申请的发明中,能够得到使内齿部与外齿部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并可使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不同的双面附带齿的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带系统的概略构成图。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的包含带长度方向的剖面中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
图4是带系统的构成例,是表示相对于图4的(a),通过适用本发明而能够进行图4的(b)、(c)的结构变更的情况的图。
图5是带系统的另一构成例,是表示相对于图5的(a),通过适用本发明而能够进行图5的(b)的结构变更的情况的图。
图6是本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双面附带齿的带的包含带长度方向的剖面中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7是带系统的构成例,是表示相对于图7的(a),通过适用本发明而能够进行图7的(b)的结构变更的情况的图。
图8是比较例1的双面附带齿的带的包含带长度方向的剖面中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9是比较例2的双面附带齿的带的包含带长度方向的剖面中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一例的带系统1及双面附带齿的带6。
(带系统1)
本实施方式的带系统1适用于一般产业用机械具备的带系统。如图1所示,带系统1由多个带轮2~5和双面附带齿的带6构成,1个双面附带齿的带6卷挂于多个带轮2~5。在带系统1的内周侧配置有驱动正时带轮2、怠速正时带轮3、从动正时带轮4,在带系统1的外周侧配置有从动正时带轮5。如图1~3所示,双面附带齿的带6具有在带6的内周侧沿带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内齿部8、在带的外周侧沿所述带长度方向排列的多个外齿部9。
如图1所示,在动力传递时的带系统1中,带轮2~5的齿槽11与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齿部8、9啮合,带轮2~5的齿部的侧面12与带6的齿部8、9的侧面82、92接触而将动力从带轮2向带轮4、5传递。即,本实施方式的带系统1是同步传动带系统。带轮2~4的齿槽11与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内齿部8啮合,带轮5的齿槽11与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外齿部9啮合。
(双面附带齿的带6)
如图2、3所示,本发明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是环状的带,具有在带6的主体部分埋设的芯线7、在带6的内周侧沿带长度方向以间距P1排列的多个内齿部8、在带6的外周侧沿带长度方向以间距P2排列的多个外齿部9、将内齿部8及外齿部9覆盖的齿布10。内齿部8的间距P1与外齿部9的间距P2相等,且内齿部8与外齿部9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即,内齿部8与外齿部9处于隔着芯线7相对的位置关系。而且,作为齿部8、9之间的部分的齿底部84、94的位置也在带长度方向上一致。
(芯线7)
如图2、3所示,芯线7埋设于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主体部分,存在于带6的带厚方向的中心附近。芯线7是将对E玻璃或高强度玻璃的5~9μm的纤丝进行绞合而成的线利用由橡胶胶料构成的作为保护剂或粘接剂的RFL液等进行了处理的线。需要说明的是,芯线7也可以为上述以外,还可以使用如下绞合线:将作为有机纤维的对于应力的伸长小且抗拉强度大的对位芳纶纤维(商品名:凯夫拉(Kevlar)、泰克诺拉(Technora))的0.5~2.5旦的纤丝进行绞合、并利用RFL液、环氧溶液、异氰酸酯溶液与橡胶胶料的粘接剂进行了处理后的绞合线。而且,例如,芯线7的线径为约0.8mm。
(内齿部8和外齿部9)
内齿部8和外齿部9都由以氯丁橡胶等为主成分的橡胶材料形成。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内齿部8和外齿部9的橡胶的成分相同,硬度也相等。例如,橡胶硬度以遵照JISK6253:2012的硬度计(durometer)A硬度计为约75。关于内齿部8及外齿部9的形状的详情在后文叙述。
(齿布10)
如图2、3所示,齿布10沿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形状将内齿部8及外齿部9的表面整体覆盖。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将经线(带宽方向)设为尼龙6并将纬线(带长度方向)设为仿毛尼龙6的纺织结构为斜纹织物的帆布作为齿布10。需要说明的是,纬线的一部分使用具有伸缩性的聚氨酯弹性线。使用了将上述的帆布通过RFL液进行了浸渍处理后的帆布作为齿布10。例如,齿布10的厚度为约0.2mm。需要说明的是,齿布10并不局限于上述的结构。作为齿布10使用的帆布可以是为聚酯、芳纶纤维等,可以是单独或混合的结构。
(内齿部8和外齿部9的齿形形状)
然而,如图2、3所示,在内齿部8与外齿部9中,齿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在该实施方式中,与带轮2~5的齿槽11的侧面12接触的带6的齿部8、9的侧面形状在内齿部8与外齿部9不同。关于内齿部8,侧面82形成为平面,关于外齿部9,侧面92形成为曲面。以下,说明内齿部8和外齿部9的齿形形状的详情。
(内齿部8的齿形形状)
如图2、3所示,内齿部8的齿形形状是称为T齿形的形状,在剖面中为梯形的形状,具有将分别由平面构成的2个侧面利用平坦面连接而成的形状。作为内齿部8的前端的齿顶部81为平坦的面,2个侧面82都为平面。内齿部8的齿根部83通过具有一定的曲率的曲面而与齿底部84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内齿部8的齿顶部81与侧面82之间的棱线被倒角。
当列举内齿部8的尺寸例时,例如,间距P1=5mm(2.0~20mm),齿的高度H1=1.2mm(0.7~5mm),齿根宽度W1=2.65mm(1.5~10.15mm),内齿部8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两侧面82所成的角度即齿角度β1=40°。
(外齿部9的齿形形状)
如图2、3所示,外齿部9的齿形形状是称为STPD齿形的形状,具有将分别由曲面(圆弧面)构成的2个侧面利用平坦面连接而成的形状。外齿部9的齿顶部91为平坦的面,两侧面92都是向外侧鼓出的凸状曲面。更详细而言,在包含带长度方向的剖面中,侧面92呈将2个圆弧平滑地连接而成的形状。需要说明的是,外齿部9的齿根部93通过具有一定的曲率的曲面而与齿底部94连接。
当列举外齿部9的尺寸例时,例如,外齿部9的排列间距P2与内齿部8的排列间距P1相同,间距P2=5mm(2.0~20mm),齿的高度H2=1.91mm(0.76~5.30mm),齿根宽度W2=3.25mm(1.30~9.10mm)。外齿部9与内齿部8相比,齿的高度也大,齿根宽度也大,齿部的大小也大。
(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制造方法)
上述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例如可以如下制造。
1.将齿布10沿着附带槽的模型的外周面卷缠,在其上螺旋地卷绕芯线7,进而在其上卷绕未加硫橡胶片及齿布10,对这样得到的带成形体进行加热加压而制造未加硫的预备成形体。
2.将从上述附带槽的模型取出的预备成形体张挂于能够调节轴间距离的2个带轮,通过由内外一对的附带齿的模型构成的冲压模具对上述预备成形体进行加压而成形出内齿部8和外齿部9,使加硫结束的部位移动,反复进行下一内齿部8和外齿部9的形成加硫。
(作用效果)
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虽然内齿部8与外齿部9的排列间距相同且内齿部8与外齿部9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中心线)一致,但是内齿部8与外齿部9的侧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如图2、3所示,内齿部8的侧面82为平面,外齿部9的侧面92为向外侧鼓出的凸状曲面。当外齿部9的侧面92为鼓出的凸状曲面时,与侧面92为平面的情况相比,带轮5的齿槽11的侧面12与该曲面状的侧面92连续地接触且带轮5旋转时的啮合变得顺畅,在带6的外周侧能够进行顺畅的动力传递。由此,外齿部9成为向外侧鼓出的曲面,因此可以说带6的外周侧的传动容量高。实际上,外齿部9的传动容量为内齿部8的传动容量的约2倍。即,在带外周侧想要特别高效地进行动力传递的带系统中,该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最适合。
另外,如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内齿部8和外齿部9的齿间距相同,内齿部8与外齿部9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中心线)一致。在该结构中,必然是齿部8、9之间的部分即齿底部84、94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在内外周也一致,带的弯曲刚性在整体上减小,弯折性提高,带柔顺地卷挂于带轮2~5。因此,动力传递时的带6与带轮2~5的啮合变得顺畅。由此,与带6和带轮2~5的啮合相伴的带6的振动减小而带难以劣化,因此带6的耐久性提高。
另外,如图2、3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外齿部9的侧面92为向外侧鼓出的凸状曲面,从而双面附带齿的带6的外齿部9与带轮5的齿部的啮合顺畅。由此,外齿部9由于来自带轮5的应力难以集中于齿根部93,因此外齿部9的剪切应力小,外齿部9的耐久性提高。
另外,由于外齿部9与带轮5的啮合顺畅,因此在动力传递时,外齿部9的爬齿难以发生。
另外,由于外齿部9与带轮5的啮合顺畅,因此带6的外周侧的振动小,因此在带6的外周侧,肃静性大,速度不均小,能够进行高精度的定位。通过以上所述,带6的外齿部9的传递能力升高。
本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由于内齿部8与外齿部9的构成齿部的橡胶的硬度相等,因此为了制造带6只要准备1个种类的橡胶即可,能够抑制带6的制造费用。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中,外齿部9的侧面92为向外侧鼓出的凸状曲面,传动容量比内齿部8升高。通过采用该带6,在带系统1中,能够进行与布局等相关的各种各样的变更。
由于外齿部9的每一个齿的传动容量高,因此即使外齿部9与带轮5的啮合齿数少也能够传递所希望的动力。因此,例如,如果对于图4的(a)那样的带系统1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则如图4的(b)那样能够减小带轮5的直径,使带系统整体紧凑,削减带系统1花费的成本。
或者,能够如图4的(c)那样将带轮5的位置向外挪动。由此,能够扩宽带系统1的内部的空间,能够将与带系统1的系统构成构件不同的系统构成构件配置在带系统1的内部。
或者,如果对于图5的(a)那样的带系统1采用本实施方式的双面附带齿的带6,则能够如图5的(b)那样将带轮4的位置向内挪动。由此,能够使带系统整体紧凑,削减带系统1的成本。
(变形例)
关于内齿部8、外齿部9的形状,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的形状,可以如以下那样适当变更。
(1)外齿部9的凸状曲面并不局限于圆弧面。例如,也可以为抛物面的一部分或椭圆弧面等。
关于齿部8、9的侧面形状,并不局限于所述实施方式那样平面(内齿部8)与凸状曲面(外齿部9)的组合。
(2)也可以是,内齿部的侧面和外齿部的侧面都为曲面,两者的曲率不同。通过曲面的曲率的不同,也能使传动容量变化。
(3)也可以是,内齿部的侧面和外齿部的侧面都为平面,且相对于齿底部84、94(芯线7)的倾斜角度不同。
(4)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内齿部8及外齿部9的齿顶部81、91为平坦面,但是齿顶部也可以为圆弧面等曲面。
(5)在所述实施方式中,构成内齿部8和外齿部9的橡胶的硬度相同,但是构成内齿部和外齿部的橡胶的硬度也可以不同。
(6)在所述实施方式中,外齿部9的侧面92形成为传动容量高的向外侧鼓出的凸状曲面,但也可以如图6所示,内齿部28和外齿部29的侧面形状与所述实施方式相反。具体而言,也可以是,内齿部28的侧面282为圆弧面,外齿部29的侧面292为平面。这样,通过使内外的齿部28、29的齿形形状与所述实施例相反,内齿部28的传动容量升高。
如图6所示,本变形例的双面附带齿的带26虽然内齿部28与外齿部29的排列间距相同,内齿部28与外齿部29的在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但是内齿部28与外齿部29的侧面形状不同。具体而言,如图6所示,内齿部28的侧面282为向外侧鼓出的凸状曲面,外齿部29的侧面292为平面。当内齿部28的侧面282为鼓出的凸状曲面时,与侧面282为平面的情况相比,如图6、7所示,带轮22~24的齿槽的侧面与该曲面状的侧面282连续地接触且带轮22~24旋转时的啮合变得顺畅,在带26的内周侧能够进行顺畅的动力传递。由此,内齿部28成为向外侧鼓出的曲面,因此可以说带26的内周侧的传动容量高。实际上,内齿部28的传动容量为外齿部29的传动容量的约2倍。即,在带内周侧想要特别高效地进行动力传递的带系统中,该变形例的双面附带齿的带26最适合。
由于内齿部28的每一个齿的传动容量高,因此即使内齿部28与带轮22~24的啮合齿数少也能够传递所希望的动力。因此,例如,如果对于图7的(a)那样的带系统21采用本变形例的双面附带齿的带26,则如图7的(b)那样能够减小带轮22~24的直径,使带系统整体紧凑,削减带系统21花费的成本。
实施例
接下来,制造实施例1、2及比较例1、2的双面附带齿的带,进行了传动容量的比较及带耐久移动试验。
(带的结构)
关于实施例1、2及比较例1、2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供试体),将内齿部及外齿部的间距、以及内齿部及外齿部的齿形形状设为表1所示的结构。需要说明的是,表1也示出各带(供试体)的内齿部及外齿部的齿高和齿根宽度。
【表1】
表1
实施例1 | 实施例2 | 比较例1 | 比较例2 | |
内齿部的间距(P1)(mm) | 5 | 5 | 5 | 5 |
内齿部的齿形形状 | T5齿形 | S5M齿形 | T5齿形 | T5齿形 |
内齿部的齿高(mm) | 1.2 | 1.91 | 1.2 | 1.2 |
内齿部的齿根宽度(mm) | 2.65 | 3.25 | 2.65 | 2.65 |
外齿部的间距(P2)(mm) | 5 | 5 | 5 | 2 |
外齿部的齿形形状 | S5M齿形 | T5齿形 | T5齿形 | S2M齿形 |
外齿部的齿高(mm) | 1.91 | 1.2 | 1.2 | 0.76 |
外齿部的齿根宽度(mm) | 3.25 | 2.65 | 2.65 | 1.30 |
作为其他共通事项,各双面附带齿的带(供试体)设为以下所示的结构。
(1)带宽:10mm
(2)带周长:385mm
(3)芯线:芯线的规格如表2所示。而且,芯线的粘接处理使用的RFL液的组成如表3所示。
【表2】
表2
材质 | E玻璃纤维 |
纤丝直径(μm) | 9 |
绞合结构 | 3/6 |
绞合方式 | 多股 |
芯线的线径(mm) | 0.8 |
粘接处理 | RFL液处理 |
【表3】
表3
质量部 | |
间苯二酚 | 1.35 |
福尔马林(固体含量:37%) | 1 |
乙烯基吡啶胶乳(固体含量:40%) | 130 |
水 | 50 |
(4)构成齿部的橡胶材料(未加硫橡胶片)的组成:如表4所示。构成齿部的橡胶材料是以氯丁橡胶为主成分的橡胶组成物。
【表4】
表4
※1二硫化二苯并噻唑
(5)齿部的橡胶硬度(遵照JIS K6253:2012):以硬度计A硬度计为约75。
(6)齿布:齿布的结构如表5所示。关于实施例1、2及比较例1,带内周侧、带外周侧都使用了齿布A。关于比较例2,带内周侧使用齿布A,带外周侧使用齿布B。
【表5】
表5
齿布A | 齿布B | |
经线的材质 | 尼龙6 | 尼龙6 |
纬线的材质 | 仿毛尼龙6※1 | 仿毛尼龙6※1 |
纺织结构 | 斜纹 | 斜纹 |
粘接处理 | RFL液处理(浸渍) | RFL液处理(浸渍) |
厚度(mm)※2 | 约0.2 | 约0.1 |
※1一部分使用具有伸缩性的聚氨酯弹性线
※2对预备成形体进行了加硫之后的齿布的厚度
(带的制造方法)
(1)按照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顺序,制造了由上述结构构成的实施例1、2及比较例1、2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供试体)。加硫通过将预备成形体在165℃(冲压模具的表面温度)、面压5.0MPa下,进行20分钟加热/加压来进行。
(2)关于通过上述制造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供试体)的包含带长度方向的剖面中的局部放大剖视图,实施例1如图2所示,实施例2如图6所示,比较例1如图8所示,比较例2如图9所示。
(带系统)
涉及实施例的评价的带系统与上述实施方式记载的带系统1相同,关于其概略构成图,也与图1大致相同。
在此,各带轮的齿数及间距直径如表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各带轮的与带啮合的啮合齿数全部确保为6以上。
【表6】
(评价方法)
1.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
内齿部的传动容量及外齿部的传动容量分别在日本工业规格JISK6372:1995(一般用附带齿的带)中,从作为参考(一般用附带齿的带的使用方法)而记载的其他表(按照齿形的基准传动容量表)读取。该其他表是基于算出“带的传动容量”的式子(相当于同规格3.3.1项,式7)而制成的表。在此,应读取的小带轮的转速设为相当于后述的耐久移动试验时的移动条件的1800rpm。读取的内齿部的传动容量及外齿部的传动容量的结果如表6所示。需要说明的是,将具有T5齿形的齿部的传动容量设为100时的指数通过带括弧的方式一并记载。
2.带耐久移动试验
使用实施例1、2及比较例1、2的双面附带齿的带(供试体),以图1所示的布局及表6所示的移动条件进行了带耐久移动试验。需要说明的是,在试验之前,通过声波式张力计(三之星机带株式会社制,商品名“DOCTOR TENSION TYPE IV”)测定了移动前的带张力。然后,开始带耐久移动试验,再次测定了移动后(在达到表6所示的弯折次数并使移动刚停止之后)的带张力。在表6中,示出根据移动前后的各带的张力而算出了带张力保持率的值的结果。带张力保持率的值越高,则表示动力传动时的带与带轮的啮合性、及芯线的耐弯折疲劳性越良好。而且,观察移动中的带的故障,关于缺齿、齿根部的裂纹、跳跃等不良情况产生的情况,记载了其故障现象。
(评价结果)
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及带耐久移动试验的评价结果如表6所示。评价(判定)设为下述A或B。
即,能够使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不同,而且,带耐久移动试验的结果是,关于没有带的故障且带张力保持率为63%以上的带,看作为能够适用于确保动力传动时的带与带轮的啮合性以及带的耐久性且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不同的同步传动带系统而设为判定A。
关于无法使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不同的情况,或者带耐久移动试验的结果是存在带的故障的情况,或虽然没有带的故障但是带张力保持率不满足63%的带,不看作为能够适用于确保动力传动时的带与带轮的啮合性、以及带的耐久性且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不同的同步传动带系统而设为判定B。
根据表6的评价结果,实施例1、2成为了在耐久移动后的带张力保持率上没有问题,动力传动时的带与带轮的啮合性及芯线的耐弯折疲劳性良好,也没有带的故障,带的耐久性良好的结果。
这设想是因为,关于实施例1,外齿部(S5M齿形)的传动容量(367W)为内齿部(T5齿形)的传动容量(183W)的约2倍,相应地在带外周侧能特别高效地进行动力传递的缘故。关于实施例2,设想是因为内齿部(S5M齿形)的传动容量(367W)为外齿部(T5齿形)的传动容量(183W)的约2倍,相应地在带内周侧能特别高效地进行动力传递的缘故。
比较例1是以往的一般的双面附带齿的带,在带的内外周具有由与带轮的啮合性不太顺畅且传动容量(183W)不太大的齿形(T5齿形)构成的齿部,无法使带的内外周的传动容量不同,相应地可想到不像实施例1、2时那样在带内周侧或带外周侧能高效地进行动力传递。关于带的耐久性,是在该移动条件下与带轮的啮合性没有障碍,在实用上没有问题的结果。
比较例2在该移动条件下成为了带的耐久性最差的结果。这是因为,外齿部与内齿部(T5齿形)相比,形成为传动容量大(指数111)且与带轮的啮合顺畅的齿形(S2M齿形)。然而,由于内齿部与外齿部的间距不同,在带长度方向上的内齿部与外齿部的位置未必一致。因此,可想到是因为,带的弯曲刚性整体增大,相应地带与带轮的啮合性变差,芯线的弯折疲劳性恶化。
虽然详细地而且参照特定的实施方式地说明了本发明,但是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和范围而能够施加各种修正或变更的情况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不言自明。
本申请基于在2017年12月26日提出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2017-249346号、及在2018年12月11日提出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8-231301号,并将其内容作为参照而援引于此。
标号说明
1 带系统
2~5 带轮
6 双面附带齿的带
7 芯线
8 内齿部
9 外齿部
10 齿布。
Claims (2)
1.一种双面附带齿的带,具有在带的内周侧沿带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多个内齿部、及在带的外周侧沿所述带长度方向以规定的间距排列的多个外齿部,从与所述内齿部啮合的驱动带轮向多个其他带轮传递驱动力,所述双面附带齿的带的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内齿部的所述间距与所述多个外齿部的所述间距相等,且所述内齿部与所述外齿部的在所述带长度方向上的位置一致,
所述内齿部与所述外齿部的构成齿部的橡胶的硬度相等,
所述内齿部和所述外齿部中的一方的齿部的侧面为平面,另一方的齿部的侧面为包含向外侧鼓出的圆弧面的曲面,
所述另一方的齿部为所述外齿部,所述一方的齿部为所述内齿部,
所述外齿部的传动容量比所述内齿部的传动容量高。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双面附带齿的带,其特征在于,
所述另一方的齿部的侧面为将多个圆弧面连接而成的面形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49346 | 2017-12-26 | ||
JP2017-249346 | 2017-12-26 | ||
JP2018-231301 | 2018-12-11 | ||
JP2018231301A JP6660997B2 (ja) | 2017-12-26 | 2018-12-11 | 両面歯付ベルト |
PCT/JP2018/046882 WO2019131407A1 (ja) | 2017-12-26 | 2018-12-19 | 両面歯付ベルト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56935A CN111556935A (zh) | 2020-08-18 |
CN111556935B true CN111556935B (zh) | 2022-05-17 |
Family
ID=67063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83054.5A Active CN111556935B (zh) | 2017-12-26 | 2018-12-19 | 双面附带齿的带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KR (1) | KR102373377B1 (zh) |
CN (1) | CN111556935B (zh) |
WO (1) | WO201913140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696459B (zh) * | 2021-08-25 | 2023-05-12 | 宁波慈光同步带有限公司 | 一种双面齿同步带的加工装置及其加工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840642A (ja) | 1981-09-04 | 1983-03-09 | Anritsu Corp | エミユレ−タクロツク回路 |
JPS5840642U (ja) | 1981-09-14 | 1983-03-17 | 株式会社椿本チエイン | 両面歯付ベルト |
JPS59127946U (ja) * | 1983-02-16 | 1984-08-28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両歯タイミングベルト |
JPS59154506U (ja) * | 1983-04-04 | 1984-10-17 | ピ−・エス・コンクリ−ト株式会社 | 防水目地構造 |
IT1186158B (it) * | 1985-12-20 | 1987-11-18 | Pirelli Transmissioni Ind Spa | Cinghia trapezoidale,in particolare per variatori continui di velocita' |
JPH10132032A (ja) | 1996-11-05 | 1998-05-22 | Bando Chem Ind Ltd | 両面歯付ベルト |
JP4011997B2 (ja) * | 2002-07-08 | 2007-11-21 | バンドー化学株式会社 | ダブルコグドvベルト |
JP2005319716A (ja) * | 2004-05-10 | 2005-11-17 | Gates Unitta Asia Co | ベルト成形用金型 |
JP2008006713A (ja) * | 2006-06-29 | 2008-01-17 | Mitsuboshi Belting Ltd | 両面歯付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US8206251B2 (en) * | 2009-04-30 | 2012-06-26 | The Gates Corporation | Double cogged V-belt for variable speed drive |
JP6055430B2 (ja) * | 2013-03-29 | 2016-12-27 | 三ツ星ベルト株式会社 | 伝動用ベルト |
CN205479128U (zh) * | 2016-02-03 | 2016-08-17 | 浙江紫金港胶带有限公司 | 双面齿变速v带的齿形结构 |
-
2018
- 2018-12-19 WO PCT/JP2018/046882 patent/WO2019131407A1/ja unknown
- 2018-12-19 KR KR1020207018159A patent/KR102373377B1/ko active IP Right Grant
- 2018-12-19 CN CN201880083054.5A patent/CN111556935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556935A (zh) | 2020-08-18 |
KR20200085344A (ko) | 2020-07-14 |
WO2019131407A1 (ja) | 2019-07-04 |
KR102373377B1 (ko) | 2022-03-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660997B2 (ja) | 両面歯付ベルト | |
EP2425151B1 (en) | Double cogged v-belt for variable speed drive | |
JP6321547B2 (ja) | 歯付ベルト | |
EP2221413A1 (en) | Reinforcement cord and rubber product employing the same | |
CN1776249A (zh) | 正时带 | |
US20210018063A1 (en) | Helical Tooth Belt and Belt Transmission | |
KR20160127836A (ko) | 전동벨트 및 이를 구비한 벨트 전동장치 | |
JPS61167736A (ja) | 動力伝動用ベルト | |
KR20050022337A (ko) | 마찰전동벨트 및 그 제조방법 | |
WO2015121907A1 (ja) | ダブルコグドvベルト | |
JP6532416B2 (ja) | 伝動ベルト、伝動ベルトの製造方法、補強布、及び補強布の製造方法 | |
KR101992805B1 (ko) | 양면 전달용 로엣지 v벨트 | |
CN111556935B (zh) | 双面附带齿的带 | |
US6626784B1 (en) | Low modulus belt | |
CN114364901A (zh) | 螺旋齿形传动带 | |
US20230003282A1 (en) | Cogged v-belt | |
TWI225536B (en) | Belt | |
US11162560B2 (en) | Belt-type transmission | |
EP3760896B1 (en) | Raw-edge v-belt | |
JP6959101B2 (ja) | Vベルト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14185771A (ja) | 自動車の補機駆動ベルト伝動装置及びそれに用いるvリブドベルト | |
JP2020111444A (ja) | 無端状平ベルト | |
JP2008006713A (ja) | 両面歯付ベルトの製造方法 | |
JP2002286098A (ja) | 歯付ベルト | |
JP2005042868A (ja) | 歯付ベルト駆動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