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24906A -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24906A
CN111524906A CN202010338330.7A CN202010338330A CN111524906A CN 111524906 A CN111524906 A CN 111524906A CN 202010338330 A CN202010338330 A CN 202010338330A CN 111524906 A CN111524906 A CN 1115249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arrowing
conductive
insulating layer
wire
narrow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338330.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524906B (zh
Inventor
于喆
彭邦银
金一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Semiconductor Display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33833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24906B/zh
Priority to PCT/CN2020/089542 priority patent/WO2021217710A1/zh
Priority to US16/769,114 priority patent/US11024578B1/en
Publication of CN1115249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49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5249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249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 H01L27/124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shape or layout of the wiring layers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e.g. scanning lines in LCD pixel circuits for preventing breakage, peeling or short circuit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0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 H01L27/12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 H01L27/1214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 H01L27/1248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rectifying, oscillating, amplifying or switching and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including integrated passive circuit elem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the substrate being other than a semiconductor body, e.g. an insulating body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TFTs formed on a non-semiconducting substrate, e.g. driving circuits for AMLCDs with a particular composition or shape of the interlayer dielectric specially adapted to the circuit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线,第一导线的一端具有第一收窄部;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收窄部,第二导线具有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向第一导线具有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延伸,第一收窄部和第二收窄部相互咬合;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之间;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二导线远离第一绝缘层的一侧;第一过孔,第一过孔对应第一收窄部设置且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第二过孔,第二过孔对应第二收窄部设置且贯穿第二绝缘层;导电块,导电块位于第二绝缘层远离第二导线的一侧,导电块形成于第一过孔中、第二过孔中以及第二绝缘层上,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Description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如图1所示,其为传统显示面板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通过氧化铟锡层连接的平面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为沿图1中A-A切线的截面示意图。第一金属线M1和第二金属线M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一金属线M1和第二金属线M2位于不同层,第一金属线M1与第二金属线M2正对的一端的宽度等于第二金属线M2与第一金属线M1正对的一端的宽度。对应第一金属线M1正对第二金属线M2的一端设置有第一过孔1,对应第二金属线M2正对第一金属线M1的一端设置有第二过孔2,整块的氧化铟锡层3形成于第一过孔1和第二过孔2中以电性连接第一金属线M1和第二金属线M2。由于第一过孔1和第二过孔2中的氧化铟锡层的面积较小,流过第一过孔1和第二过孔2中的氧化铟锡层的电流较大会导致氧化铟锡层3有炸伤的风险。
因此,有必要提出一种技术方案以解决氧化铟锡层炸伤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以避免部分位于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中且电性连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导电块出现炸伤。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
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具有第一收窄部;
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收窄部,所述第二导线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导线具有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收窄部和所述第二收窄部相互咬合;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之间;
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
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对应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使所述第一收窄部显露;
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第二收窄部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使所述第二收窄部显露;
导电块,所述导电块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线的一侧,所述导电块形成于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过孔中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
在上述导电组件中,所述第一收窄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收窄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宽度。
在上述导电组件中,所述第一过孔对应所述第一收窄部的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第二收窄部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
在上述导电组件中,所述第一导线具有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线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收窄部位于第一缺口中,所述第一收窄部位于所述第二缺口中。
在上述导电组件中,所述第二导线的相对两端均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所述第二导线一端的所述第二收窄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通过一个所述导电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另一端的所述第二收窄部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通过另一个所述导电块电性连接。
一种显示装置,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
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具有第一收窄部;
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收窄部,所述第二导线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导线具有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收窄部和所述第二收窄部相互咬合;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之间;
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
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对应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使所述第一收窄部显露;
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第二收窄部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使所述第二收窄部显露;
导电块,所述导电块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线的一侧,所述导电块形成于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过孔中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收窄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收窄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宽度。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过孔对应所述第一收窄部的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第二收窄部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一导线具有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线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收窄部位于第一缺口中,所述第一收窄部位于所述第二缺口中。
在上述显示装置中,所述第二导线的相对两端均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所述第二导线一端的所述第二收窄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通过一个所述导电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另一端的所述第二收窄部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通过另一个所述导电块电性连接。
有益效果:本申请提供一种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导电组件包括:第一导线,第一导线的一端具有第一收窄部;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收窄部,第二导线具有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向第一导线具有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延伸,第一收窄部和第二收窄部相互咬合;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之间;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二导线远离第一绝缘层的一侧;第一过孔,第一过孔对应第一导线的第一收窄部设置且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使第一收窄部显露;第二过孔,第二过孔对应第二导线的第二收窄部设置且贯穿第二绝缘层,使第二收窄部显露;导电块,导电块位于第二绝缘层远离第二导线的一侧,导电块形成于第一过孔中、第二过孔中以及第二绝缘层上,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相对于传统技术,通过第一导线的一端和第二导线的一端相互咬合,以增加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的布设空间,从而增加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中的导电块的面积,避免导电块出现炸伤的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传统显示面板的第一金属线和第二金属线通过氧化铟锡层连接的平面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A切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导电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4为沿图3中B-B切线的截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导电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导电组件的平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3以及图4,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导电组件的平面示意图,图4为沿图3中B-B切线的截面示意图。导电组件100包括第一导线11、第二导线12、第一绝缘层13、第二绝缘层14、第一过孔16a、第二过孔16b以及导电块15。
第一导线11的一端具有第一收窄部111。第一导线11的另一端的宽度大于第一收窄部111的宽度。具体地,第一导线11具有第一收窄部111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缺口11a,第一缺口11a位于第一收窄部111的一侧。第一缺口11a与第二收窄部121相配合,第一缺口11a的尺寸与第二收窄部121的尺寸相同,第一缺口11a与第二收窄部121均为矩形,即第一缺口11a的长度与第二收窄部121的长度相同,第一缺口11a的宽度与第二收窄部121的宽度相同。第一导线11的制备材料选自钼、铝、钛、铜以及银中的至少一种。
第二导线12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收窄部121。第二导线12具有第二收窄部121的一端向第一导线11具有第一收窄部111的一端延伸,第一收窄部111和第二收窄部121相互咬合。具体地,第二导线12具有第二收窄部121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二缺口12a,第二缺口12a位于第二收窄部121的一侧,第二收窄部121位于第一缺口11a中。第二缺口12a与第一收窄部111相配合,第二缺口12a与第一收窄部111均为矩形,第二缺口12a的长度等于第一收窄部111的长度,第二缺口12a的宽度等于第一收窄部111的宽度。第二导线12的制备材料选自钼、铝、钛、铜以及银中的至少一种。
第一绝缘层13位于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之间,以使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之间绝缘。第一绝缘层13的厚度为800埃-2000埃,例如为1500埃,第一绝缘层的制备材料为氮化硅或氧化硅。
第二绝缘层14位于第二导线12远离第一绝缘层13的一侧。第二绝缘层14使第二导线12和导电块15之间绝缘。第二绝缘层14的厚度为3000埃-6000埃。第二绝缘层14的制备材料为氮化硅或氧化硅。
第一过孔16a对应第一导线11的第一收窄部111设置且贯穿第一绝缘层13和第二绝缘层14,使第一收窄部1111显露。
第二过孔16b对应第二导线12的第二收窄部121设置且贯穿第二绝缘层14,使第二收窄部121显露。
导电块15位于第二绝缘层14远离第二导线12的一侧,导电块15形成第一过孔16a中、第二过孔16b中以及第二绝缘层14上,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导电块15为一整块的导电层,导电块15的制备材料为氧化铟锡或氧化铟锡。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11和第二导线12位于同一条直线上。第一收窄部111的长度等于第二收窄部121的长度,第一收窄部111的宽度等于第二收窄部121的宽度。第一收窄部111的长度大于第一收窄部111的宽度,以使得后续对应第一收窄部111设置的第一过孔16a的数目增多,第二收窄部121的长度大于第二收窄部121的宽度,以使得后续对应第二收窄部121设置的第二过孔16b的数目增多,增加第一过孔16a和第二过孔16b中的导电块15的面积,避免导电块15出现炸伤。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孔16a对应第一收窄部111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二过孔16b对应第二收窄部121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以使得第一过孔16a和第二过孔16b具有合适的数目,且相对于第一过孔16a和第二过孔16b分别设置于第一收窄部111长度上的两端以及第二收窄部121长度上的两端,可以减少导电块15炸伤的概率。
具体地,第一过孔16a沿着第一收窄部111长度呈一排设置,第二过孔16b沿着第二收窄部121的长度呈一排设置,第一过孔16a和第二过孔16b的尺寸以及大小相同,一个第一过孔16a对应一个第二过孔16b设置。
请参阅图5,其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导电组件的平面示意图。图5所示导电组件与图3所示导电组件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一过孔16a对应整个第一收窄部111的长度设置,第二过孔16b对应整个第二收窄部121的长度设置,以使得第一过孔16a和第二过孔16b的数目最大化,以使得第一过孔16a和第二过孔16b中的导电块15的面积最大化。
相对于第一实施例的导电组件,本实施例尽管增加第一过孔16a和第二过孔16b的数目,但第一过孔16a和第二过孔16b的数目增加也增加导电块15炸伤的概率。
请参阅图6,其为本申请第三实施例导电组件的平面示意图。图6所示导电组件和图3所示导电组件基本相似,不同之处在于,第二导线12的相对两端均具有第二收窄部121,第二导线12一端的第二收窄部121与一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收窄部111通过一个导电块15电性连接,第二导线12另一端的第二收窄部121与另一个第一导线11的第一收窄部111通过另一个导电块15电性连接。
位于同一层的两个第一导线11通过一个第二导线12电性桥接,避免第一导线11与需要避让的导电器件之间发生短路。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可以为液晶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导电组件,导电组件可以设置于显示装置的非显示区。导电组件可以构成显示装置的导电焊盘,导电焊盘用于输入数据信号或者扫描控制信号等。导电组件也可以构成传输数据信号的导线。导电组件包括:
第一导线,第一导线的一端具有第一收窄部;
第二导线,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收窄部,第二导线具有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向第一导线具有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延伸,第一收窄部和第二收窄部相互咬合;
第一绝缘层,第一绝缘层位于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之间;
第二绝缘层,第二绝缘层位于第二导线远离第一绝缘层的一侧;
第一过孔,第一过孔对应第一导线的第一收窄部设置且贯穿第一绝缘层和第二绝缘层,使第一收窄部显露;
第二过孔,第二过孔对应第二导线的第二收窄部设置且贯穿第二绝缘层,使第二收窄部显露;
导电块,导电块位于第二绝缘层远离第二导线的一侧,导电块形成于第一过孔中、第二过孔中以及第二绝缘层上,以电性连接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在本实施例中,显示装置的显示区设置有多条扫描线以及多条数据线。第一导线与多条扫描线位于同一金属层,第二导线与多条数据线位于同一金属层。第一绝缘层为栅极绝缘层,栅极绝缘层的厚度为800埃-2000埃,栅极绝缘层的制备材料为氮化硅或氧化硅。第二绝缘层为层间绝缘层,层间绝缘层的厚度为3000埃-6000埃。层间绝缘层的制备材料为氮化硅或氧化硅。显示装置为液晶显示装置时,导电块可以与像素电极同层且绝缘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收窄部的长度等于第二收窄部的长度,第一收窄部的宽度等于第二收窄部的宽度,以使第一收窄部和第二收窄部对称设置,且有利于第一收窄部和第二收窄部之间通过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中的导电块电性连接。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导线具有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缺口,第一缺口位于第一收窄部的一侧,第二导线具有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二缺口,第二缺口位于第二收窄部的一侧,第二收窄部位于第一缺口中,第一收窄部位于第二缺口中。第二收窄部远离第一收窄部的边缘与第一缺口远离第一收窄部的边缘平齐,第一收窄部远离第二收窄部的边缘与第二缺口远离第一收窄部的边缘平齐,即第一收窄部与第二缺口相配合,第二收窄部与第一缺口相配合。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的形状和尺寸相同。第一过孔的形状可以为正方形,尺寸为12微米×12微米。第一过孔的形状也可以为圆形。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过孔对应第一收窄部的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第二过孔对应第二收窄部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以使得相对于传统技术,在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的面积不变的情况下,适当地增加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的数目,以适当增加导电块在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中的总截面积,例如图1所示中第一过孔1的数目为16个,而在本申请中第一过孔的数目为44个,显著地增加了第一过孔中导电块的面积,避免导电块由于流经过孔中导电块的面积较小导致电流较大导致出现过孔炸伤。相对于对应整个第一收窄部设置第一过孔,且对应整个第二收窄部设置第二过孔,可以避免第一过孔和第二过孔的数目过多导致导电块炸伤的风险更大的问题。相对于对应第一收窄部的两端设置第一过孔,对应第二收窄部的两端设置第二过孔,对应第一收窄部和第二收窄部的中间位置设置更有利于降低导电块炸伤的风险。
在本实施例中,第二导线的相对两端均具有第二收窄部,第二导线一端的第二收窄部与一个第一导线的第一收窄部通过一个导电块电性连接,第二导线另一端的第二收窄部与另一个第一导线的第一收窄部通过另一个导电块电性连接。通过一个第二导线桥接两个第一导线,以避免第一导线与两个第一导线之间需要避让的器件之间短路。
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电组件包括:
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具有第一收窄部;
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收窄部,所述第二导线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导线具有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收窄部和所述第二收窄部相互咬合;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之间;
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
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对应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使所述第一收窄部显露;
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第二收窄部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使所述第二收窄部显露;
导电块,所述导电块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线的一侧,所述导电块形成于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过孔中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窄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收窄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宽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对应所述第一收窄部的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第二收窄部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具有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线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收窄部位于第一缺口中,所述第一收窄部位于所述第二缺口中。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导电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的相对两端均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所述第二导线一端的所述第二收窄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通过一个所述导电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另一端的所述第二收窄部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通过另一个所述导电块电性连接。
6.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导电组件,所述导电组件包括:
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的一端具有第一收窄部;
第二导线,所述第二导线的至少一端具有第二收窄部,所述第二导线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向所述第一导线具有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延伸,所述第一收窄部和所述第二收窄部相互咬合;
第一绝缘层,所述第一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之间;
第二绝缘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位于所述第二导线远离所述第一绝缘层的一侧;
第一过孔,所述第一过孔对应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一绝缘层和所述第二绝缘层,使所述第一收窄部显露;
第二过孔,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第二导线的所述第二收窄部设置且贯穿所述第二绝缘层,使所述第二收窄部显露;
导电块,所述导电块位于所述第二绝缘层远离所述第二导线的一侧,所述导电块形成于所述第一过孔中、所述第二过孔中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上,以电性连接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收窄部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长度,所述第一收窄部的宽度等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宽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过孔对应所述第一收窄部的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所述第二过孔对应所述第二收窄部长度上的中间位置设置。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具有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一缺口,所述第一缺口位于所述第一收窄部的一侧,所述第二导线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端具有一个第二缺口,所述第二缺口位于所述第二收窄部的一侧,所述第二收窄部位于第一缺口中,所述第一收窄部位于所述第二缺口中。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线的相对两端均具有所述第二收窄部,所述第二导线一端的所述第二收窄部与一个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通过一个所述导电块电性连接,所述第二导线另一端的所述第二收窄部与另一个所述第一导线的所述第一收窄部通过另一个所述导电块电性连接。
CN202010338330.7A 2020-04-26 2020-04-26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Active CN1115249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8330.7A CN111524906B (zh) 2020-04-26 2020-04-26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PCT/CN2020/089542 WO2021217710A1 (zh) 2020-04-26 2020-05-11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US16/769,114 US11024578B1 (en) 2020-04-26 2020-05-11 Conductive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338330.7A CN111524906B (zh) 2020-04-26 2020-04-26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24906A true CN111524906A (zh) 2020-08-11
CN111524906B CN111524906B (zh) 2021-04-02

Family

ID=719034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338330.7A Active CN111524906B (zh) 2020-04-26 2020-04-26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24906B (zh)
WO (1) WO2021217710A1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7092A (ja) * 2009-09-29 2011-04-14 New Japan Radio Co Ltd 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202049314U (zh) * 2011-03-22 2011-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线连接结构及使用其的阵列基板与液晶显示器
CN102566165A (zh) * 2010-12-20 2012-07-11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液晶显示器
US20170351379A1 (en) * 2016-06-03 2017-12-07 Apple Inc. Display With Shallow Contact Holes And Reduced Metal Residue At Planarization Layer Steps
CN107507837A (zh) * 2017-08-11 2017-12-2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CN109270754A (zh) * 2017-07-17 2019-0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0120395A (zh) * 2019-05-21 2019-08-1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1325335A (zh) * 2011-10-29 2013-06-16 Cima Nanotech Israel Ltd 經圖案化基材上之導電網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1077092A (ja) * 2009-09-29 2011-04-14 New Japan Radio Co Ltd リードフレーム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2566165A (zh) * 2010-12-20 2012-07-11 北京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和液晶显示器
CN202049314U (zh) * 2011-03-22 2011-11-2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号线连接结构及使用其的阵列基板与液晶显示器
US20170351379A1 (en) * 2016-06-03 2017-12-07 Apple Inc. Display With Shallow Contact Holes And Reduced Metal Residue At Planarization Layer Steps
CN109270754A (zh) * 2017-07-17 2019-01-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07507837A (zh) * 2017-08-11 2017-12-22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包含其的显示面板
CN110120395A (zh) * 2019-05-21 2019-08-13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1217710A1 (zh) 2021-11-04
CN111524906B (zh) 2021-04-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45686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与显示装置
US20020113934A1 (en) Arr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unit using it and production method for array substrate
US11906859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US8310645B2 (en) Wiring board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US8179494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nd substrate thereof
CN113782546B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10082593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ケーブルアセンブリ
CN100426068C (zh) 具有外部端子的lcd器件
CN112462975A (zh) 触控面板、显示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CN113764384B (zh) 信号走线结构及阵列基板
CN111524906B (zh) 导电组件及显示装置
KR100695642B1 (ko) 표시장치 및 표시장치의 제조방법
CN114690921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显示面板的方法
KR100635944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CN111090201B (zh) 显示面板及电子装置
CN11459487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移动终端
US11024578B1 (en) Conductive component and display device
CN114115607A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KR100299687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KR100229610B1 (ko) 액정표시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219352274U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CN111667767B (zh) 阵列基板及显示面板
KR100529571B1 (ko) 액정 표시 장치용 박막 트랜지스터 기판 및 그제조 방법
CN111463201B (zh) 显示面板
CN113611211A (zh) 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