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509995A -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509995A
CN111509995A CN201910100247.3A CN201910100247A CN111509995A CN 111509995 A CN111509995 A CN 111509995A CN 201910100247 A CN201910100247 A CN 201910100247A CN 111509995 A CN111509995 A CN 111509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tube
pole
module
conversion module
conver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10024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孟江涛
刘立志
蒋荣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010024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509995A/zh
Publication of CN111509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5099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7/00Conversion of a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ac power output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34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 H02J7/35Parallel operation in networks using both storage and other dc sources, e.g. providing buffering with light sensitiv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42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compensating for or adjusting power factor in converters or inverte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2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2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28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 H02M3/32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33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to produce the intermediate ac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a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 Propulsion And Braking For Vehicles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该车载充电机包括: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一端用于与充电端口电连接;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第三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第一端的通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用于与动力电池电连接;第四变换模组,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一端用于与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控制模组。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变换模组至第四变换模组集成,从而可以使得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等外部供电设备向动力电池供电或向电网供电,从而实现具有非隔离并网逆变的功能。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背景技术
随着电动汽车技术的发展,电动汽车数量的不断增加,为了满足用户的里程需要,电动汽车上动力电池的容量不断扩大。当电动汽车报废后,动力汽车上的零部件的处理将变成问题。未来对于电动车辆的零部件,例如动力电池的梯次利用会变得尤为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用以实现非隔离并网逆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机,包括:
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一端用于与充电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三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第一端的通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用于与动力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四变换模组,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一端用于与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式;
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和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电连接,所述控制模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和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工作模式,使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充电端口向所述动力电池供电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外部供电设备向所述动力电池供电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外部供电设备向所述充电端口供电的第三工作状态或所述动力电池向所述充电端口放电的第四工作状态。
优选的,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包括:第一滤波电路、第一变换电路和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充电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所述第一变换电路通过第一电感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连接电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一变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
优选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包括:第二变换电路和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一谐振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形成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一线路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包括:第二谐振电路、第三变换电路和第三滤波电路,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滤波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电连接,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三滤波电路与所述动力电池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三滤波电路通过第四滤波电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三变换电路包括第九开关管、第十开关管、第十一开关管、第十二开关管;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九开关管、所述第十开关管、所述第十一开关管、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三电感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感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级连接;
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和第二线路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其中所述第二线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优选的,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包括:第五滤波电路和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
所述第五滤波电路的输入端形成所述第四变换控制的第一端,与所述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输出端形成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滤波电路通过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优选的,所述控制模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功率因数校正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功率因数校正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和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四工作状态。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充电机。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变换模组至第四变换模组集成,从而可以使得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等外部供电设备向动力电池供电或向电网供电,从而实现具有非隔离并网逆变的功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车载充电机的电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在下面的描述中,提供诸如具体的配置和组件的特定细节仅仅是为了帮助全面理解本发明的实施例。因此,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清楚,可以对这里描述的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变和修改而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和精神。另外,为了清楚和简洁,省略了对已知功能和构造的描述。
应理解,说明书通篇中提到的“一个实施例”或“一实施例”意味着与实施例有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包括在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因此,在整个说明书各处出现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或“在一实施例中”未必一定指相同的实施例。此外,这些特定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任意适合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
在本发明的各种实施例中,应理解,下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发明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实施例中,应理解,“与A相应的B”表示B与A相关联,根据A可以确定B。但还应理解,根据A确定B并不意味着仅仅根据A确定B,还可以根据A和/或其它信息确定B。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参见图1,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充电机,包括:
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一端用于与充电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三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第一端的通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用于与动力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四变换模组,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一端用于与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式;
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和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电连接,所述控制模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和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工作模式,使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充电端口向所述动力电池供电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外部供电设备向所述动力电池供电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外部供电设备向所述充电端口供电的第三工作状态或所述动力电池向所述充电端口放电的第四工作状态。
具体的,所述控制模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此时,车载充电机可以通过充电端口接收外部电网输送的交流电,经第一变换模组整流,第二变换模组逆变后,经由变压器传输至第三变换模组,第三变换模组整流后传输至动力电池,实现为动力电池充电。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功率因数校正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这里的外部供电设备可以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当车辆报废后,可以将光伏产生的电能通过第四变换模组进行功率因数校正,传输至第二变换模组和第三变换模组,为动力电池充电,从而使得车辆报废后动力电池可以用于光伏储能电站、电能调度(削峰填谷)等。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当车辆未报废时,车辆也可以通过第四变换模组接收外部输送的电能,例如当电池电量不足时,这里的外部供电设备可以包括电池,例如储能电池、其他车辆的电池,从而在紧急情况下实现外部电池为车辆的动力电池充电。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功率因数校正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和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此时,当车辆报废后,可以将光伏产生的电能通过第四变换模组进行功率因数校正,传输至第一变换模组,经第一变换模组逆变为交流电后传输至电网,从而实现光伏并网。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四工作状态。此时,可实现离网逆变器功能,将动力电池作为供电设备,通过充电端口向外部放电。例如,将动力电池作为储能电站存储的电能反馈至电网。
继续参见图1,优选的,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包括:第一滤波电路、第一变换电路和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的与所述充电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所述第一变换电路通过第一电感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连接电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这里,通过设置第一滤波电路对电网输入的电流进行滤波处理,通过第一变换电路实现对电流的整流或逆变,通过第二滤波电路对第一变换电路处理后的电流或由第二变换模组或第四变换模组输入的电流进行滤波处理。
这里,通过设置第一开关元件,从而使得在不需要第一变换模组工作的工作模式下,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开关元件将第一变换模组切换至断开状态,当然可以理解的是,对于第一变换电路其也可以具有断开状态,但是相对于设置第一开关元件的控制方式,直接控制开关元件可靠性更高,且控制简单。
对于上述电路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一变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
这里,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也可以是通过一控制模块与控制模组连接,对于下文中的第二变换电路和第三变换电路也同样可以通过一控制模块与控制模组连接,从而当控制控制需要对相应的变换模组进行工作模式的控制时,只需要控制相应的控制模块即可,从而简化控制。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上述中的第二滤波电路,其可以是只设置一个第一电容,也可以是设置多个并联的第一电容,从而租车第二滤波电路。
在本发明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包括:第二变换电路和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一谐振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电连接。
对于上述电路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形成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一线路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在本发明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包括:第二谐振电路、第三变换电路和第三滤波电路,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滤波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电连接,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三滤波电路与所述动力电池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三滤波电路通过第四滤波电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
对于上述电路可以具有不同的形式,本发明实施例提供如下可选实施例,所述第三变换电路包括第九开关管、第十开关管、第十一开关管、第十二开关管;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九开关管、所述第十开关管、所述第十一开关管、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三电感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感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级连接;
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和第二线路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其中所述第二线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在本发明可选实施例中,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包括:第五滤波电路和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
所述第五滤波电路的输入端形成所述第四变换控制的第一端,与所述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输出端形成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滤波电路通过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这里,通过设置第二开关元件,从而使得在不需要第四变换模组工作的工作模式下,可以通过控制第二开关元件将第四变换模组切换至断开状态,设置第二开关元件的控制方式,便于控制模组直接控制,可靠性高,且控制简单。
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上述中的第一变换电路、第二变换电路和第三变换电路,通过控制每一变换电路中的开关管的开关时序,可以使得相应的变换电路变为逆变模式或整流模式。
下面参见图1对本发明实施例的电路工作的模式切换进行说明。
第一工作状态:此时断开第二开关元件(例如继电器K5和K6),第四变换模组电路不工作(例如处于断开状态),第一、二、三变化模组的电路处于工作状态,即:闭合第一开关元件(例如继电器K1、K2),控制mos管M1~M4,M5~M8,M9~M12的开关时序;电路拓扑为全桥PFC+CLLC拓扑结构,可通过交流电网给动力电池充电。
第二工作状态:此时第一变换模组电路不工作,第二,三,四变换模组处于工作状态,即:闭合继电器K5和K6,控制mos管M13,M5~M8、M9~M12的开关时序;断开继电器K1、K2,也可进一步关闭mos管M1~M4的开关,此时电路拓扑为Boost+CLLC拓扑结构,可实现通过太阳能电池板给动力电池充电、储能。
第三工作状态:此时第二变换模组和第三变换模组的电路均不工作(例如处于断开状态),第一变换模组电路和第四变换模组电路处于工作状态,即:闭合继电器K1、K2、K5和K6,控制mos管M13,M1~M4的开关时序;可以关闭mos管M5~M12的开关,电路拓扑为Boost+全桥逆变拓扑结构。可将太阳能电池板的产生的电能传送的电网。也可离网工作,输出220V交流电。
第四工作状态:此时第四变换模组的电路不工作,第一,二,三变换模组的电路处于工作状态,即:闭合继电器K1、K2,控制mos管M1~M4,M5~M8、M9~M12的开关时序;断开继电器K5和K6,关闭mos管M13的开关,电路拓扑为CLLC+全桥逆变拓扑结构,即可实现离网逆变器功能,用做供电设备,给动力电池放电。
根据本发明另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充电机。
综上,本发明实施例通过将第一变换模组至第四变换模组集成,从而可以使得例如太阳能电池板等外部供电设备向动力电池供电或向电网供电,从而实现具有非隔离并网的功能。
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
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例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
以上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一端用于与充电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三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第一端的通过变压器与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三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用于与动力电池电连接,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第四变换模组,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一端用于与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包括:功率因数校正模式;
控制模组,所述控制模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和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电连接,所述控制模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变换模组、所述第二变换模组、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和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工作模式,使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充电端口向所述动力电池供电的第一工作状态、所述外部供电设备向所述动力电池供电的第二工作状态、所述外部供电设备向所述充电端口供电的第三工作状态或所述动力电池向所述充电端口放电的第四工作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包括:第一滤波电路、第一变换电路和第二滤波电路,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连接,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滤波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充电端口电连接,所述第一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
所述第一变换电路通过第一电感与所述第一滤波电路电连接,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与所述第一变换电路的连接电路上设置有第一开关元件,所述第一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变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所述第二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和第二端配合形成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包括:第二变换电路和第一谐振电路,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谐振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一谐振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原边电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第八开关管;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形成所述第二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开关管、所述第六开关管、所述第七开关管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一谐振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二电感和第二电容,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第二端和第一线路的第二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二端,其中所述第一线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包括:第二谐振电路、第三变换电路和第三滤波电路,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谐振电路连接,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第二端与所述第三滤波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第三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二谐振电路与所述变压器的副边电连接,所述第二变换电路包括:整流模式和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通过所述第三滤波电路与所述动力电池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三滤波电路通过第四滤波电路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变换电路包括第九开关管、第十开关管、第十一开关管、第十二开关管;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其中,所述第九开关管、所述第十开关管、所述第十一开关管、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控制端均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所述第二谐振电路包括:串联的第三电感和第三电容,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电感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容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级连接;
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和第二线路的第一端形成所述第二变换模组的第一端,其中所述第二线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包括:第五滤波电路和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
所述第五滤波电路的输入端形成所述第四变换控制的第一端,与所述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输入端与所述第五滤波电路的输出端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PFC电路的输出端形成所述第四变换模组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变换模组的第二端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滤波电路通过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外部供电设备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元件与所述控制模组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充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组用于控制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一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功率因数校正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二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功率因数校正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和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三工作状态;
所述控制模组还用于控制所述第三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二变换模组处于整流模式、所述第一变换模组处于逆变模式、所述第四变换模组处于断开模式,使所述车载充电机处于所述第四工作状态。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车载充电机。
CN201910100247.3A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Pending CN1115099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0247.3A CN111509995A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0100247.3A CN111509995A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509995A true CN111509995A (zh) 2020-08-07

Family

ID=7186379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100247.3A Pending CN111509995A (zh) 2019-01-31 2019-01-31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509995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1728A (zh) * 2020-12-25 2021-04-23 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v2x双向充电机在微网下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19826A (zh) * 2014-09-28 2015-01-28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的充电机
CN204290809U (zh) * 2014-12-23 2015-04-2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充换储放光伏一体化电站结构
CN104600810A (zh) * 2015-02-06 2015-05-06 宁波高新区零零七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模式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104682443A (zh) * 2015-03-26 2015-06-03 厦门大学 一种基于光伏发电功能的v2g系统
CN105226735A (zh) * 2014-06-13 2016-01-0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交直流兼容型车载充电机前级电路和车载充电机
CN105391047A (zh) * 2015-12-18 2016-03-09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一种车载式直流微电网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703467A (zh) * 2016-03-25 2016-06-22 中能易电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系统对电动车进行充电的方法及装置
CN106936184A (zh) * 2017-03-14 2017-07-07 深圳威迈斯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机和dcdc的集成电路
CN106976433A (zh) * 2017-04-13 2017-07-25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一种车载智能供电系统
CN107394829A (zh) * 2016-05-17 2017-11-2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无互联通信的直流供电系统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07360118U (zh) * 2017-10-31 2018-05-1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机系统及汽车
CN108879895A (zh) * 2018-06-20 2018-11-23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能量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CN109177757A (zh) * 2018-09-10 2019-01-11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N208401608U (zh) * 2018-07-27 2019-01-18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226735A (zh) * 2014-06-13 2016-01-06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交直流兼容型车载充电机前级电路和车载充电机
CN104319826A (zh) * 2014-09-28 2015-01-28 株洲南车时代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蓄电池的充电机
CN204290809U (zh) * 2014-12-23 2015-04-22 国家电网公司 一种充换储放光伏一体化电站结构
CN104600810A (zh) * 2015-02-06 2015-05-06 宁波高新区零零七工业设计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模式的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104682443A (zh) * 2015-03-26 2015-06-03 厦门大学 一种基于光伏发电功能的v2g系统
CN105391047A (zh) * 2015-12-18 2016-03-09 中国人民解放军装甲兵工程学院 一种车载式直流微电网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05703467A (zh) * 2016-03-25 2016-06-22 中能易电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光伏并网系统对电动车进行充电的方法及装置
CN107394829A (zh) * 2016-05-17 2017-11-24 中国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无互联通信的直流供电系统协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06936184A (zh) * 2017-03-14 2017-07-07 深圳威迈斯电源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机和dcdc的集成电路
CN106976433A (zh) * 2017-04-13 2017-07-25 北京机械设备研究所 一种车载智能供电系统
CN207360118U (zh) * 2017-10-31 2018-05-15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机系统及汽车
CN108879895A (zh) * 2018-06-20 2018-11-23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能量传输系统及传输方法
CN208401608U (zh) * 2018-07-27 2019-01-18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9177757A (zh) * 2018-09-10 2019-01-11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01728A (zh) * 2020-12-25 2021-04-23 国创新能源汽车智慧能源装备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v2x双向充电机在微网下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CN112701728B (zh) * 2020-12-25 2022-10-25 国创移动能源创新中心(江苏)有限公司 一种v2x双向充电机在微网下的控制方法及其装置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330712B1 (en) Energy storage system
CN102983610A (zh) 电池充电装置
CN203774850U (zh) 具有模式切换功能的多功能一体化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
KR20220029522A (ko) 단일단 교류 직류 변환기
Navinchandran et al. Bidirectional on-board single phase electric vehicle charger with high gain boost converter for v2g application
CN210297273U (zh) 一种户用式多微源一体化能量变换装置
CN111509995A (zh)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CN111404393A (zh) 一种车载充电电路和双向直流变换电路
CN216252245U (zh) 一种插电式电动汽车多功能充电器
CN213937521U (zh) 具有高低压输出的三级拓扑结构充电机
CN211655781U (zh) 一种充电机转换电路
CN117411155A (zh) 一种充电装置、充电桩及充电系统
CN213007662U (zh) 充放电装置和电动车辆
CN210327121U (zh) 车载充放电系统
CN212073740U (zh) 一种用于电动汽车储能的充放电控制系统
CN210898931U (zh) Dc/dc电路软启动控制电路及车载设备
CN107612352A (zh) 一种分段高效率的移相电源
CN113972720A (zh) 一种直流输入式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Salari et al. A new multiple input bidirectional HEV battery charger
CN215498336U (zh) 一种储能电路
CN113169562A (zh) 一种车载充、放电装置及其充放电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CN214900306U (zh) 一种单相三相兼容型光伏储能电动汽车充电系统
CN220548943U (zh) 车载供电装置、动力总成、电动汽车
CN220342048U (zh) 一种光伏储能逆变器及逆变系统
CN216929693U (zh) 一种充电装置及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7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