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8401608U -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8401608U
CN208401608U CN201821205003.9U CN201821205003U CN208401608U CN 208401608 U CN208401608 U CN 208401608U CN 201821205003 U CN201821205003 U CN 201821205003U CN 208401608 U CN208401608 U CN 208401608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ircuit
bridge
terminal
port
resonance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21205003.9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赵春阳
肖胜然
蒋荣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21205003.9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8401608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8401608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8401608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涉及电气系统技术领域,所述充电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双向谐振电路和半桥谐振电路;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交流端与市电网络/负载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端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分别连接;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连接;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与电动汽车的低压蓄电池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减少了充电系统的元器件数量和线束的数量,节约了充电系统占用的空间,降低了充电系统的成本,且实现了利用市电网络为低压蓄电池充电。

Description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气系统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电动汽车内的车载电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车载充电机,另一部分为直流-直流转换器;其中,所述车载充电机用于实现将电网的交流电转换成高压直流电,从而为整车高压动力电池充电;所述直流-直流转换器用于将所述动力电池的高压电转换成蓄电池的低压12V电为整车电器供电。现有技术中,所述车载充电机和所述直流-直流转换器在电路结构上分成两套系统,各自单独控制电能的转换,每个系统都要有自己的主控芯片及通讯芯片,这就导致了整车布置时安装不便捷、线束多、占用空间大,且由于两套系统的元器件较多,导致成本较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从而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的充电系统安装不便捷、线束多、占用空大且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双向谐振电路和半桥谐振电路;
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交流端与市电网络/负载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端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分别连接;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连接;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与电动汽车的低压蓄电池连接。
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动力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动力电池(4)的负极连接;
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的负极连接。
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
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和第一桥式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交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桥式电路的第一桥臂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交流端的第二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桥式电路的第二桥臂连接;所述第一桥臂和所述第二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双向谐振电路包括:第二桥式电路、第一变压器和第三桥式电路;
其中,所述第二桥式电路的第三桥臂通过串联的第二电容和第三电感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桥式电路的第四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桥臂和所述第四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连接;
所述第三桥式电路的第五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桥式电路的第六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桥臂与所述第六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桥臂之间连接有第三电容。
其中,所述第一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桥臂之间串联有第三电容和第四电感。
其中所述半桥谐振电路包括:第一半桥电路、第二变压器和第二半桥电路;
所述第一半桥电路的第一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半桥电路的第二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半桥电路的第三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容和第五电感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半桥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半桥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第三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半桥电路的第三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的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所述双向谐振电路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连接,将现有技术中的车载充电机和直流-直流转换电路集成为一个系统,使得为所述动力电池充电的系统和为所述低压蓄电池充电的系统共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减少了充电系统中的元器件和线束,节约了充电系统占用的空间,降低了成本,还能够利用市电为所述低压蓄电池充电。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第一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第二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充电系统的第三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
1-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双向谐振电路,3-半桥谐振电路,4-动力电池,5-低压蓄电池,11-第一桥式电路,21-第二桥式电路,22-第三桥式电路,31-第一半桥电路,32-第二半桥电路,T1-第一变压器,T2-第二变压器,C1-第一电容,C2-第二电容,C3-第三电容,C4-第四电容,C5-第五电容,C6-第六电容,L1-第一电感,L2-第二电感,L3-第三电感,L4-第四电感,Q1-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2-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3-第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5-第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6-第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7-第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8-第八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9-第九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0-第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1-第十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2-第十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3-第十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4-第十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5-第十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6-第十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为动力电池充电的车载充电机和为低压蓄电池充电的直流-直流转换器在电路结构中为两个系统,导致元器件多、线束多、成本高且占用空间大;且只能由动力电池为低压蓄电池充电的问题,提供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实现了将两系统集成为一个系统,减少了元器件和线束的数量,降低了成本和占用的空间,且能够实现利用市电网络为低压蓄电池充电。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系统,包括: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双向谐振电路2和半桥谐振电路3;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交流端与市电网络/负载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分别连接;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二侧直流端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4连接;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与电动汽车的低压蓄电池5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通过将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连接,减少了充电系统中的元器件数量和连接线束的数量,降低了所述充电系统的成本,节约了所述充电系统占用的空间;同时还实现了市电网络经由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市电网络经由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和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为所述动力电池4充电;所述动力电池4经由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和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为外部的负载充电,以及,所述动力电池4经由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之间的连接关系具体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连接;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动力电池4的正极连接,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动力电池4的负极连接;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连接,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负极连接。
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一桥式电路11;其中,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交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桥式电路11的第一桥臂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交流端的第二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桥式电路11的第二桥臂连接;所述第一桥臂和所述第二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分别连接。在为所述动力电池4充电或所述动力电池4对负载放电的过程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用于进行功率因数校正,减少回路中的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造成的交换功率的损失,从而提高能量的利用率。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L1和所述第二电感L2用于减少交流电的共模干扰,所述第一桥式电路11在为所述动力电池4充电时,用于将市电网络的交流电流转换为波动的直流电流;所述第一桥式电路11在所述动力电池4为外界负载充电时,用于将所述第一变压器T1输出的波动的直流电流转换为交流电,从而输出至外界负载。
具体的,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第一桥式电路11包括:栅极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2、第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3和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所述控制单元周期性的控制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至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导通和截止。
其中,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的漏极与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2的源极连接,形成为所述第一桥臂,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与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2的连接点上;所述第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3的漏极与所述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的源极连接,形成为所述第二桥臂,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连接在所述第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3和所述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的连接点处;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的源极与所述第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3的源极连接,形成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2的漏极和所述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的漏极连接,形成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所述第一电感L1的另一端形成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交流端的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电感L2的另一端形成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交流端的第二端口。
具体的,所述控制单元周期性的控制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至所述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导通或截止的过程为:在一个控制周期内,在同一时刻,控制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和所述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导通,控制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2和所述第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3截止;间隔预设时长后,控制所述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和所述第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4截止,控制所述第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2和所述第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3闭合,从而使输入至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中的交流电流转换为波动的直流电流。
为了提高回路的品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在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电容C1用于对电路中的电流进行滤波和储能。
再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包括:第二桥式电路21、第一变压器T1和第三桥式电路22;其中,所述第二桥式电路21的第三桥臂通过串联的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感L3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桥式电路21的第四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桥臂和所述第四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连接;所述第三桥式电路22的第五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桥式电路22的第六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桥臂与所述第六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4连接。
具体的,在为所述动力电池4充电时,所述第二桥式电路21用于将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输出的电流信号转换为方波信号;所述第三桥式电路22用于将所述第一变压器T1输出的方波信号转换为直流信号;在所述动力电池4向外界的负载放电时,所述第三桥式电路22用于将所述动力电池4输出的直流信号转换为方波信号,所述第二桥式电路21用于将所述第一变压器T1输出的方波信号转换为波动的直流信号。
其中,所述第二桥式电路21包括:栅极分别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5、第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6、第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7和第八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8。所述第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5的漏极与所述第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6的源极连接,形成为所述第四桥臂,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5与所述第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6的连接点处;所述第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7的漏极与所述第八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8的源极连接,形成为所述第三桥臂,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通过串联的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感L3连接在所述第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7和所述第八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8的连接点处;所述第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5的源极与所述第七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7的源极连接,形成为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6的漏极与所述第八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8的漏极连接,形成为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第三桥式电路22包括:栅极分别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九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9、第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0、第十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1和第十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2。其中,所述第九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9的漏极与所述第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0的源极连接,形成所述第六桥臂,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在所述第九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9和所述第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0的连接点处;所述第十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1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2的源极连接,形成所述第五桥臂,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在所述第十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1与所述第十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2的连接点处;所述第九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9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1的源极连接,形成为所述双向谐振电路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动力电池4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十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0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2的漏极连接,形成为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动力电池4的负极连接。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二桥式电路21和所述第三桥式电路22中的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导通或截止的方式与所述控制单元控制所述第一桥式电路11中的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导通或截止的过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为所述动力电池4充电的电流品质,在所述动力电池4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还连接有第五电容C5,所述第五电容C5用于滤波和储能,避免进入所述动力电池4的电流瞬间过大,对所述动力电池4造成损坏。
如图2所示,为了在所述动力电池4对外部负载放电,或者,所述动力电池4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时,能够使得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电压快速达到需求电压,提高充电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桥臂之间连接有第三电容C3。
如图3所示,为了更进一步提高所述动力电池4对外部负载放电的效率,以及所述动力电池4为所述低压蓄电池放电的效率,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桥臂之间串联有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感L4。
再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包括:第一半桥电路31、第二变压器T2和第二半桥电路32。
其中,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一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二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三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感L5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三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三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负极连接。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将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连接的电路设置为半桥谐振电路,实现了利用软开关控制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相对于移相全桥整流电路,进一步减少了所述充电系统中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和电感的数量,节约了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
具体的,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包括:栅极分别于控制单元连接的第十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5和第十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6。其中,所述第十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5的漏极与所述第十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6的源极连接,使得所述第十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5的漏极和所述第十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6的源极的连接点形成为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三端,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三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容C4和第四电感L4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六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6的漏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二端,且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十五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5的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包括: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第十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3和第十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4。其中,所述第十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4的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3的源极形成为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三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其中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三端位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之间;所述第十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3的漏极与所述第十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4的漏极连接,使得所述第十三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3与所述第十四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晶体管Q14的连接点形成为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三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负极连接。
另外,为了进一步提高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的电流品质,在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和负极之间还连接有第六电容C6,所述第六电容C6用于滤波和储能,避免进入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电流瞬间过大,对所述低压蓄电池5造成损坏。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所述充电系统,实现了将为所述动力电池4充电的双向充电机和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的直流-直流转换器集成为一个充电系统,减少了所述充电系统的元器件的数量和连接线束的数量,节约了成本,减少了占用的空间;另外,还实现了利用市电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的功能,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另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系统。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单元、分别与所述控制单元连接的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双向谐振电路(2)和半桥谐振电路(3);
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交流端与市电网络/负载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分别连接;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二侧直流端与电动汽车的动力电池(4)连接;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与电动汽车的低压蓄电池(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连接;
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动力电池(4)的正极连接,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动力电池(4)的负极连接;
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连接,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负极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之间连接有第一电容(C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和第一桥式电路(11);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L1)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交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桥式电路(11)的第一桥臂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一端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交流端的第二端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一桥式电路(11)的第二桥臂连接;所述第一桥臂和所述第二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包括:第二桥式电路(21)、第一变压器(T1)和第三桥式电路(22);
其中,所述第二桥式电路(21)的第三桥臂通过串联的第二电容(C2)和第三电感(L3)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桥式电路(21)的第四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桥臂和所述第四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和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连接;
所述第三桥式电路(22)的第五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桥式电路(22)的第六桥臂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五桥臂与所述第六桥臂的连接端还分别与所述动力电池(4)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桥臂之间连接有第三电容(C3)。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五桥臂之间串联有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感(L4)。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包括:第一半桥电路(31)、第二变压器(T2)和第二半桥电路(32);
其中,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一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一端口和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连接;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二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1)的直流端的第二端口、所述双向谐振电路(2)的第一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和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一半桥电路(31)的第三端通过串联的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感(L5)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
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变压器(T2)的第二绕组的第三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一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二半桥电路(32)的第三端形成为所述半桥谐振电路(3)的第二侧直流端的第二端口,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负极连接。
9.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充电系统。
CN201821205003.9U 2018-07-27 2018-07-27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Active CN208401608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05003.9U CN208401608U (zh) 2018-07-27 2018-07-27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21205003.9U CN208401608U (zh) 2018-07-27 2018-07-27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8401608U true CN208401608U (zh) 2019-01-18

Family

ID=65129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205003.9U Active CN208401608U (zh) 2018-07-27 2018-07-27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8401608U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9995A (zh) * 2019-01-31 2020-08-07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TWI743862B (zh) * 2020-07-01 2021-10-21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再生能源儲釋能供電之單級三電能埠諧振式電能轉換器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509995A (zh) * 2019-01-31 2020-08-07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车载充电机及汽车
TWI743862B (zh) * 2020-07-01 2021-10-21 國立虎尾科技大學 再生能源儲釋能供電之單級三電能埠諧振式電能轉換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68721U (zh)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3746419B (zh) 车载充电器电路
CN107623365A (zh) 一种带逆变功能的三端口充电机
CN207339384U (zh)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US20210061114A1 (en) On-board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system
CN208452807U (zh) 一种集成双向obc与双向dc/dc转换器的充放电电路
WO2021143263A1 (zh) 一种能量均衡控制装置、电池系统及其能量均衡控制方法
CN110356268A (zh) 一种车载充放电装置和系统
CN107662498A (zh) 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的多功能车载充电器及其控制方法
CN207410089U (zh)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CN105529925B (zh) 基于开关电感的Boost变换器
CN208401608U (zh)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5491350U (zh) 四路led灯均流驱动装置
CN101783521B (zh) 一种充放电动态均压电路及使用该电路的供电电源
CN110136940A (zh) 一种基于电容串联恒流源高压取能装置
CN101807809B (zh) 一种高功率因数铅酸电池充电电路
CN208337415U (zh) 一种并串联结构的全桥双llc谐振变换器
CN207368884U (zh) 一种宽范围双向软开关直流变换电路
CN103346607B (zh) 交直流转换装置及不间断电源装置
CN105846674B (zh) 非隔离高变比双向直流变换器
CN206141344U (zh) 家庭式电动汽车快速充电系统
CN205622509U (zh) 具有电能双向传输功能的机车车辆直流电压变换器
CN208861785U (zh) 集成变压器及应用该集成变压器的集成开关电源应用电路
CN207968046U (zh) 一种最大功率点跟踪系统及光伏充电系统
CN201797360U (zh) 一种高功率因数铅酸电池充电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