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68721U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07368721U
CN207368721U CN201721427402.5U CN201721427402U CN207368721U CN 207368721 U CN207368721 U CN 207368721U CN 201721427402 U CN201721427402 U CN 201721427402U CN 207368721 U CN207368721 U CN 20736872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witching tube
pole
electrically connected
circuit
conversion circu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21427402.5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范春鹏
苏伟
蒋荣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Electric Vehicle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21427402.5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0736872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0736872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0736872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该车载电源系统包括:直流‑直流变换电路,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直流‑交流变换电路、变压器、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高压电池包;低压蓄电池;有线充电电路,有线充电电路包括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用于与充电插头电连接的充电插口;无线充电电路,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振荡电路、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第一控制开关。因此,本实用新型的方案,解决了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整个电源系统成本较高以及布置难度较大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的电动汽车既可以进行无线充电,又可以进行有线充电。其中,目前车端电源系统主要如图1和图2所示。在图1中,有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口、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第二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无线充电系统包括车端接收线圈、车端功率控制器、第二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在图2中,有线充电系统包括充电口、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第二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无线充电系统包括:车端接收线圈、车端功率控制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第一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第二直流-直流变换电路。
由此可知,现有技术中的有线充电系统和无线充电系统分开设置,各个电源系统存在功能重叠的电路,且各个电源系统都需要额外的电源线束、通信线束、高压线束,增加了整个电源系统的成本以及车端的布置难度。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汽车整个电源系统成本较高以及布置难度较大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包括:
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直流-交流变换电路、变压器、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高压电池包,所述高压电池包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低压蓄电池,所述低压蓄电池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有线充电电路,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包括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用于与充电插头电连接的充电插口,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插口电连接,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无线充电电路,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振荡电路、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第一控制开关,所述振荡电路与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优选地,上述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
用于控制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导通与截止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直流 -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
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一交流 -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绕组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四绕组串联后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三端口。
优选地,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形成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九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的连接端,和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四绕组的连接端,形成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十一开关管、第十二开关管、第十三开关管和第十四开关管,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
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口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二十开关管,第二十一开关管、第二十二开关管、第二十三开关管,所述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上述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端与在所述第三交流- 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 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第七电感、第五二极管和第二十四开关管,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还包括: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高压电池包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之间串联有第二控制开关。
优选地,上述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
谐振电路,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谐振电路包括:第三电感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形成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形成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上述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
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还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优选地,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第十五开关管、第十六开关管、第十七开关管、第十八开关管和第五电感,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六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七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八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第十九开关管、第七电感和第七二极管,所述第十九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九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九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二端。
优选地,上述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
用于将接收到的用户发送的无线充电信号和有线充电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模块的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有益效果是: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能够在有线充电电路的充电插口插入充电插头后,通过直流-直流变换电路为高压电池包和低压蓄电池进行充电,还能够在无线充电电路的接收线圈接收到外界磁场传递的能量时,通过直流- 直流变换电路为高压电池包和低压蓄电池进行充电。由此可知,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将有线充电功能和无线充电功能进行了集成,共用同一个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有效简化了电路,降低了系统的整体成本,同时解决了整个电源系统在车端的布置困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载电源系统的原理框图之一;
图2表示现有技术中的车载电源系统的原理框图之二;
图3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的原理框图;
图4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的电路原理图之一;
图5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的电路原理图之二;
图6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的电路原理图之三;
图7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稳压电路的另一电路原理图;
图8表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在电动汽车上的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如图3所示,该车载电源系统包括:
直流-直流变换电路1,所述直流-直流变换电路1包括: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变压器12、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所述变压器12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 11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12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变压器12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12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的第一端电连接;
高压电池包4,所述高压电池包4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的第二端电连接;
低压蓄电池5,所述低压蓄电池5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的第二端电连接;
有线充电电路2,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包括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和用于与充电插头电连接的充电插口21,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插口21电连接,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的第一端电连接;
无线充电电路3,所述无线充电电路3包括振荡电路31、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和第一控制开关32,所述振荡电路31与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开关32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的第一端电连接。
其中,上述第一控制开关32具体可为继电器或者二极管。当第一控制开关为二极管时,二极管的正极与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的第二端电连接,二极管的负极与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的第二端电连接。
另外,如图4所示,上述振荡电路31具体可由第六电感L6和第十五电容C15并联而成。
在该实施例中,在进行有线充电时,第一控制开关32断开,无线充电电路3不工作,进而当有线充电电路2的充电插口21与外界的充电插头连接时,通过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将交流电变为直流电,进而通过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将直流电转变为交流电,然后经变压器12变化,分成两路交流电。其中一路交流电经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转换为直流电,为高压电池包4 进行充电,另外一路交流电经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转换为直流电,为低压蓄电池5进行充电。
另外,在该实施例中,在无线充电时,无线充电电路3中的第一控制开关 32闭合,而有线充电电路2不工作。进而当无线充电电路3中的振荡电路31 接收到外界磁场传递的能量时,经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整流后将电能传递至直流母线,然后经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变为交流电,进而经变压器12 变化,分成两路交流电。其中一路交流电经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转换为直流电,为高压电池包4进行充电,另外一路交流电经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转换为直流电,为低压蓄电池5进行充电。
由上述可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当有线充电电路2工作时,无线充电电路3不工作,而无线充电电路3工作时,有线充电电路2不工作,从而使得车载电源系统的有线充电功能与无线充电功能互不影响。
此外,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通过将有线充电功能和无线充电功能进行集成,共用同一个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有效简化了电路,缩小了整个电源系统的体积,降低了整体成本,同时解决了整个电源系统在车端的布置困难。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用于控制所述直流 -交流变换电路11、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和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导通与截止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和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电连接。
即通过控制模块控制无线充电电路3中的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以及直流-直流变换电路1中的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 13和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的导通与截止,能够很好地控制无线充电电路 3为高压电池包4和低压蓄电池5充电时,有线充电电路2不工作,以及控制有线充电电路2为高压电池包4和低压蓄电池5充电时,无线充电电路3不工作。
进一步地,上述控制模块还可与第一控制开关32电连接,从而控制第一控制开关32的闭合与断开。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包括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栅极和所述第四开关管Q4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的第一端;所述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的第二端。
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为由第一开关管Q1、第二开关管Q2、第三开关管Q3和第四开关管Q4构成的H桥。其中,由开关管构成的H桥,能够实现交流电与直流电之间的转换。其中,若图4中的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与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一端输入交流电,则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和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二端输出直流电。相反,若图4中的第一开关管Q1的第二极和第二开关管Q2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二端输入直流电,则从第一开关管Q1的第一极与第三开关管Q3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一端输出交流电。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包括第五开关管 Q5、第六开关管Q6、第七开关管Q7和第八开关管Q8,所述第五开关管Q5 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Q6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Q7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Q7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Q6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Q8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栅极、所述第六开关管Q6 的栅极、所述第七开关管Q7的栅极和所述第八开关管Q8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Q6 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的第一端;所述第六开关管Q6 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 13的第二端。
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为由第五开关管 Q5、第六开关管Q6、第七开关管Q7和第八开关管Q8构成的H桥。其中,由开关管构成的H桥,能够实现交流电与直流电之间的转换。其中,若图4 中的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极与第六开关管Q6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一端输入交流电,则从第六开关管Q6的第一极和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二端输出直流电。相反,若图4中的第六开关管Q6的第一极和第八开关管Q8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二端输入直流电,则从第五开关管Q5的第二极与第六开关管 Q6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一端输出交流电。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变压器12包括第一绕组W1、第二绕组W2、第三绕组W3和第四绕组W4,所述第一绕组W1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绕组W2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三绕组W3和所述第四绕组W4串联后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三端口。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包括第九开关管 Q9和第十开关管Q10,所述第九开关管Q9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Q10 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Q9的栅极和所述第十开关管Q10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九开关管Q9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Q10的第一极形成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的第一端;所述第九开关管Q9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Q10的第二极的连接端,和所述第三绕组 W3与所述第四绕组W4的连接端,形成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的第二端。
即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由第九开关管Q9和第十开关管Q10构成。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包括第十一开关管 Q11、第十二开关管Q12、第十三开关管Q13和第十四开关管Q14,所述第十一开关管Q11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管Q13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Q14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Q11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三开关管Q13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Q14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Q11的栅极、所述第十二开关管Q12的栅极、所述第十三开关管Q13 的栅极和所述第十四开关管Q14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所述第十一开关管Q11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第一端;所述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Q14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第二端。
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为由第十一开关管 Q11、第十二开关管Q12、第十三开关管Q13和第十四开关管Q14构成的H 桥。其中,由开关管构成的H桥,能够实现交流电与直流电之间的转换。其中,若图4中的第十一开关管Q11的第二极与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一端输入交流电,则从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一极和第十四开关管Q14 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二端输出直流电。相反,若图4中的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一极和第十四开关管Q14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二端输入直流电,则从第十一开关管Q11的第二极与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二极形成的第一端输出交流电。
优选地,如图4所示,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包括:第二十开关管Q20,第二十一开关管Q21、第二十二开关管Q22、第二十三开关管Q23,所述第二十开关管Q20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Q21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Q22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Q23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开关管Q20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Q22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Q21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Q23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开关管Q20的栅极、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Q21的栅极、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Q22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Q23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十开关管Q20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Q21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Q21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Q23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的第二端。
即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中,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为由开关管 Q20~Q23构成的H桥。其中,对于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的具体构成形式并不局限于此。
另外,上述所述内容中与控制模块电连接的开关管,通过控制模块向开关管的栅极输入可以使得开关管导通的电压,从而实现由各个开关管组成的电路模块的导通与截止。
此外,可以理解的是,对于上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以及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的具体构成形式,并不局限于本文中的描述。
具体地,对于图4所示的车载电源系统,当进行有线充电时,第一控制开关32断开,且充电插口与外界充电插头电连接,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由开关管 Q11~Q14构成的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由开关管Q1~Q4构成的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由开关管Q5~Q8构成的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由开关管Q9和Q10构成的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导通,并控制由开关管 Q20~Q23构成的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截止,进而通过开关管Q11~Q14进行整流,变成波动的直流,然后经过开关管Q1~Q4产生方波,进而经变压器12变化,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开关管Q5~Q8整流后给高压电池包4充电,另外一路经开关管Q9和Q10整流,提供直流电压,为低压蓄电池5进行充电。
对于图4所示的车载电源系统,当进行无线充电时,第一控制开关32闭合,通过控制模块控制由开关管Q11~Q14构成的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 截止,并控制由开关管Q1~Q4构成的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由开关管Q5~Q8 构成的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以及由开关管Q9和Q10构成的第二交流- 直流变换电路14以及由开关管Q20~Q23构成的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导通,进而当无线充电电路3中的振荡电路31接收到磁场传递的能量时,经开关管Q20~Q23整流后将电能传递到直流母线,然后经开关管Q1~Q4产生方波,进而经变压器12变化,分成两路。其中一路经开关管Q5~Q8整流后给高压电池包4充电,另外一路经开关管Q9和Q10整流,提供直流电压,为低压蓄电池5进行充电。其中,在进行无线充电过程中,由于控制模块控制开关管 Q11~Q14处于关断状态,所以开关管Q11~Q14寄生的体二极管处于反偏截止,所以保证了充电插口21不带电。
另外,对于图4所示的车载电源系统,当有线充电电路2和无线充电电路 3均不工作时,在车辆的正常行驶过程中,高压电池包4的能量经过开关管 Q5~Q8产生高频交流的方波,然后经变压器12变压,开关管Q9和Q10整流,提供直流电流,给低压蓄电池5进行充电。其中,在此过程中,控制模块会控制开关管Q11~Q14处于关断状态,即使得开关管Q11~Q14寄生的体二极管处于反偏截止,从而保充电插口不带电。
此外,由于图4中所示的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 13和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均是由四个开关管构成的H桥,所以,对于图4所示的车载电源系统还可以处于逆变状态。即控制模块控制开关管Q5~Q8、 Q1~Q4、Q11~Q14以及Q9和Q10导通,且第一控制开关32断开时,开关管 Q5~Q8将高压电池包4的直流电转换成高频交流方波,经过变压器12后,一路经过开关管Q9和Q10整流,提供直流电压给低压蓄电池5供电;另一路通过开关管Q1~Q4整流成直流电,然后将开关管Q11~Q14将直流电逆变成交流,进而经充电插口21输出交流电给其他电动汽车或负载或电网供电。其中,第一控制开关32断开,保证了振荡电路31不带电。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还包括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口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管Q11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感L2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Q12的第二极电连接。
其中,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使得在进行有线充电过程中,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十一开关管Q11、第十二开关管Q12、第十三开关管 Q13和第十四开关管Q14组成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使输入电流能跟踪输入电压的变化,实现校正功率因数的目的。
另外,在逆变状态中,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将从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第一端输出的交流电进行滤波处理,保证输出至充电插口21的电压稳定。
此外,对于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具体电路构成形式,还可是由四个二极管构成的H桥。即如图6所示,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包括:第一二极管D1、第二二极管D2、第三二极管D3和第四二极管D4,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 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电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 的正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D2 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第二端。
但是,当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为由四个二极管构成的H桥时,对应的整个车载电源系统无法处于逆变状态,即高压电池包4无法向外供电,只能为低压蓄电池5进行供电。
优选地,当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为由四个二极管构成的H桥时,如图6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4,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4的第一端与在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4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 的第一端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6所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4包括第七电感L7、第五二极管D5和第二十四开关管Q24,所述第七电感L7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Q24的第二极形成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4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感L7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Q24的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 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Q24的第二极形成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4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Q24的栅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4用于使输入电流能跟踪输入电压的变化,实现校正功率因数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6所示,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4还包括:第六二极管 D6,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七电感L7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电连接。其中,第六二极管 D6降低了对由第七电感L7、第五二极管D5和第二十四开关管Q24构成的具有功率因数校正作用的电路产生的浪涌电压,对其起到了保护作用。
优选地,如图5所示,所述高压电池包4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 13之间串联有第二控制开关6。其中,第二控制开关6的设置可以灵活控制何时为高压电池包4进行充电,以及何时通过高压电池包4向外供电以及何时向低压蓄电池5进行供电。
进一步地,该第二控制开关6也可与控制模块电连接,从而由控制模块控制第二控制开关6的闭合与断开。
优选地,上述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谐振电路15,所述谐振电路15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谐振电路15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12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具体地,如图5所示和图6所示,所述谐振电路15包括:第三电感L3 和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三电感L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一端形成所述谐振电路15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感L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第二端形成所述谐振电路15的第二端。其中,第三电感L3和第一电容C1与变压器12的原边侧线圈(即图5中的第一绕组W1)构成LLC谐振电路。
优选地,上述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稳压电路16,所述稳压电路16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16 的第二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16还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的输出通过稳压电路16调压并保持在稳定的范围内。
具体地,如图5所示和图6所示,所述稳压电路16包括:第十五开关管 Q15、第十六开关管Q16、第十七开关管Q17、第十八开关管Q18和第五电感 L5,所述第十五开关管Q15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十七开关管Q17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感L5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六开关管Q16的第一极和所述第十八开关管Q18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感L5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八开关管Q18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七开关管Q17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五开关管Q15的栅极、所述第十六开关管Q16的栅极、所述第十七开关管 Q17的栅极、所述第十八开关管Q18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其中,所述第十五开关管Q15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七开关管Q17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16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开关管Q16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八开关管Q18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16的第二端。其中,通过控制模块向开关管Q15~Q18的栅极输入可以使得开关管导通的电压,从而实现稳压电路16的导通与截止。
此外,优选地,如图7所示,所述稳压电路16包括:第十九开关管Q19、第七电感L7和第七二极管D7,所述第十九开关管Q19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均与所述第七电感L7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九开关管 Q19的栅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九开关管Q19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16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感L7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16的第二端。其中,通过控制模块向第十九开关管Q19的栅极输入可以使得其导通的电压,从而实现稳压电路16的导通与截止。
其中,如图5和图6所示,由第十五开关管Q15、第十六开关管Q16、第十七开关管Q17、第十八开关管Q18和第五电感L5构成的稳压电路16属于升降压电路,具体其用于升压或者降压,与其后面连接的低压蓄电池5所需电压相关。当从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输出的电压低于低压蓄电池5充电所需电压时,稳压电路16则起升压作用;当从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输出的电压低于低压蓄电池5充电所需电压时,稳压电路16则起降压作用。
而如图7所示,由第十九开关管Q19、第七二极管D7和第七电感L7构成的稳压电路16属于降压电路。
另外,对于稳压电路16的具体构成形式并不局限于图5~图7中所示的形式。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车载电源系统还可包括第一滤波电路23、第二滤波电路17、第三滤波电路18和第四滤波电路19和第五滤波电路34中的一个或多个电路,其中,第一滤波电路23连接在第三交流 -直流变换电路22与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之间,第二滤波电路17连接在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与高压电池包4之间,第三滤波电路18连接在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与稳压电路16之间,第四滤波电路19连接在稳压电路 16与低压蓄电池5之间,第五滤波电路34连接在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 与第一控制开关32之间。
其中,第一滤波电路23用于将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输出的电压进行滤波处理,保证输出电压稳定;第二滤波电路17用于将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输出至高压电池包4的电压进行滤波处理,保证输出电压稳定;第三滤波电路18用于将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输出的电压进行滤波处理,保证输出电压稳定;第四滤波电路19用于将稳压电路16输出的电压进行滤波处理,保证输出至低压蓄电池5的电压稳定;第五滤波电路34用于将第四交流- 直流变换电路33输出的电压进行滤波处理,保证输出电压稳定。
具体地,如图5所示,第一滤波电路23由第二电容C2、第三电容C3、第四电容C4和第五电容C5并联而成;第二滤波电路17由第六电容C6和第七电容C7并联而成;第三滤波电路18由第八电容C8和第九电容C9并联而成;第四滤波电路19由第十电容C10和第十一电容C11并联而成;第五滤波电路34由第十二电容C12、第十三电容C13和第十四电容C14并联而成。其中,需要注意的是,对于上述各个滤波电路的具体构成形式,并不局限于此。
优选地,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还包括:用于将接收到的用户发送的无线充电信号和有线充电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模块的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用户可通过终端设备向无线通信模块发送无线充电信号和有线充电信号。当无线通信模块接收到无线充电信号时,则将该无线充电信号传输给控制模块,使得控制模块控制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和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和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导通,从而进行无线充电;当无线通信模块接收到有线充电信号时,则将该有线充电信号传输给控制模块,使得控制模块控制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和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导通,并控制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 截止,从而进行有线充电。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中提到的所有开关管的第一极为漏极和源极中的其中一极,而第二极为漏极和源极中的另外一极。
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动汽车,包括上述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
上述车载电源系统所包括的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22、直流-交流变换电路11、变压器12、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3、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14、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33以及第一控制开关32可以统称为车端一体机7,则上述车载电源系统所包括的各个模块又可划分为:充电插口21、振荡电路31、高压电池包4、低压蓄电池5和车端一体机7,则这些模块在电动汽车上的布置位置如图8所示。
其中,由图8可知,当进行无线充电时,通过无线充电地面功率变换装置 9与发射线圈10的配合,使得发射线圈10发射磁场能量,然后将电动汽车接近发射线圈10,从而使得电动汽车上的振荡电路31能够接收到该磁场能量,才可进行无线充电;当进行有线充电时,将充电插口21与外界充电插头连接后,才可进行有线充电。
另外,由于上述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将有线充电功能和无线充电功能进行了集成,共用同一个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因而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电动汽车有效简化了电路,降低了成本,同时解决了车端的布置困难。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及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第一”、“第二”仅由于描述目的,且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因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多个该特征。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上述实施例是参考附图来描述的,其他不同的形式和实施例也是可行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应被建构成为在此所提出实施例的限制。更确切地说,这些实施例被提供以使得本实用新型会是完善又完整,且会将本实用新型范围传达给本领域技术人员。在附图中,组件尺寸及相对尺寸也许基于清晰起见而被夸大。在此所使用的术语只是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目的,并无意成为限制用。术语“包含”及/或“包括”在使用于本说明书时,表示所述特征、整数、构件及/或组件的存在,但不排除一或更多其它特征、整数、构件、组件及/或其族群的存在或增加。除非另有所示,陈述时,一值范围包含该范围的上下限及其间的任何子范围。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21)

1.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
直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直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直流-交流变换电路、变压器、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端口、第二端口和第三端口,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口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端口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变压器的第三端口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高压电池包,所述高压电池包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低压蓄电池,所述低压蓄电池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
有线充电电路,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包括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用于与充电插头电连接的充电插口,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插口电连接,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无线充电电路,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包括振荡电路、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第一控制开关,所述振荡电路与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一控制开关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控制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导通与截止的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分别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和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三开关管和第四开关管,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四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四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三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
所述第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五开关管、第六开关管、第七开关管和第八开关管,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七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五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六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七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八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五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
所述第六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八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压器包括第一绕组、第二绕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所述第一绕组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一端口,所述第二绕组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二端口,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四绕组串联后的两个端口形成所述第三端口。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九开关管和第十开关管,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一极形成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九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所述第九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开关管的第二极的连接端,和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四绕组的连接端,形成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十一开关管、第十二开关管、第十三开关管和第十四开关管,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三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
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还包括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一端分别与所述充电插口电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二十开关管,第二十一开关管、第二十二开关管、第二十三开关管,所述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的第一极电连接,所述第二十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二十二开关管的栅极和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十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
所述第二十一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二十三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第四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包括:第一二极管、第二二极管、第三二极管和第四二极管,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形成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功率因数校正电路,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端与在所述第三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一端电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第七电感、第五二极管和第二十四开关管,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二端和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的第一极均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电连接,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的第二端,所述第二十四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还包括:第六二极管,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电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高压电池包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变换电路之间串联有第二控制开关。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谐振电路,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直流-交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端口电连接。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谐振电路包括:第三电感和第一电容,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一端形成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三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第二端形成所述谐振电路的第二端。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变换电路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二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电连接,所述稳压电路还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第十五开关管、第十六开关管、第十七开关管、第十八开关管和第五电感,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一极和所述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一极分别与所述第五电感的第二端电连接,所述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二极电连接,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六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七开关管的栅极、所述第十八开关管的栅极分别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其中,所述第十五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十七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十六开关管的第二极与所述第十八开关管的第二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二端。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稳压电路包括:第十九开关管、第七电感和第七二极管,所述第十九开关管的第二极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均与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一端电连接,所述第十九开关管的栅极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所述第十九开关管的第一极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一端,所述第七电感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形成所述稳压电路的第二端。
2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用于将接收到的用户发送的无线充电信号和有线充电信号传输给所述控制模块的无线通信模块,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
21.一种电动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20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
CN201721427402.5U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Active CN20736872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27402.5U CN207368721U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1427402.5U CN207368721U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07368721U true CN207368721U (zh) 2018-05-15

Family

ID=623456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21427402.5U Active CN207368721U (zh) 2017-10-31 2017-10-31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07368721U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9075A (zh) * 2018-06-01 2018-11-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图腾柱pfc电路、脉宽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09038863A (zh) * 2018-07-23 2018-1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9167423A (zh) * 2018-09-12 2019-01-08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机与车载dcdc的电气集成装置
CN110086185A (zh) * 2019-04-03 2019-08-02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系统
CN110165749A (zh) * 2019-06-20 2019-08-23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10556901A (zh) * 2019-09-23 2019-12-10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车载充放电系统
CN112550025A (zh) * 2020-11-25 2021-03-26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车载充电机系统
CN112583061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72189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放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0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5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89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3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4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6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1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ited B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09075A (zh) * 2018-06-01 2018-11-1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图腾柱pfc电路、脉宽控制方法、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CN109038863A (zh) * 2018-07-23 2018-12-18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09167423A (zh) * 2018-09-12 2019-01-08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机与车载dcdc的电气集成装置
CN110086185A (zh) * 2019-04-03 2019-08-02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电源系统
CN110165749A (zh) * 2019-06-20 2019-08-23 爱驰汽车有限公司 电动汽车、车载充电机电路、电池电路和充放电控制方法
CN110556901A (zh) * 2019-09-23 2019-12-10 台达电子企业管理(上海)有限公司 车载充放电系统
CN112583095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72189B (zh) * 2019-09-29 2022-03-18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放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72189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放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0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61B (zh) * 2019-09-29 2023-03-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89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3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4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6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1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61A (zh) * 2019-09-29 2021-03-30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1B (zh) * 2019-09-29 2023-03-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83094B (zh) * 2019-09-29 2023-03-24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充电系统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12550025A (zh) * 2020-11-25 2021-03-26 上海电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成车载充电机系统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7368721U (zh)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7339384U (zh)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7345714U (zh)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汽车
CN207360118U (zh) 一种车载充电机系统及汽车
CN106160143B (zh) 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装置和电动汽车
CN207410089U (zh)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5986277U (zh) 电动汽车及其车载充放电系统
CN107650729B (zh) 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器的预充电装置
CN105680525B (zh) 一种基于混合母线的充电车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746419B (zh) 车载充电器电路
CN107623365A (zh) 一种带逆变功能的三端口充电机
CN207345546U (zh)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CN208452807U (zh) 一种集成双向obc与双向dc/dc转换器的充放电电路
CN106936325A (zh) 多功能车载功率变换器和包含其的电动汽车
CN110401252A (zh) 车载充放电系统
CN110774909A (zh) 一种obc电路、obc充电器、新能源汽车及充电桩
CN104734312A (zh) 电力转换设备
CN110289669A (zh) 对智能电池的交流充电
CN107757388A (zh) 电动汽车及其车载充电系统和车载充电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8512256A (zh) 一种多功能车载充放电一体化系统
CN107834533A (zh) 电源分配装置和电动车辆
CN102299535A (zh) 用于充电蓄电池设备的装置
CN108092371A (zh) 充放电装置
CN110356269A (zh) 集成dc/dc的双向车载充电机和电动汽车
CN112224060B (zh) 一种车辆及其能量转换装置与动力系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