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07345546U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207345546U CN207345546U CN201721427013.2U CN201721427013U CN207345546U CN 207345546 U CN207345546 U CN 207345546U CN 201721427013 U CN201721427013 U CN 201721427013U CN 207345546 U CN207345546 U CN 207345546U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xide
- semiconductor
- metal
- circuit
- diod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8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3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9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29910044991 metal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150000004706 metal oxides Chemical clas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7 de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087 stabil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0—Energy storage systems for electromobility, e.g. batteri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60—Other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with 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effect
- Y02T10/72—Electric energy management in electromobility
Landscapes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涉及电动汽车充电机技术领域,车载电源系统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有线充电电路、直流‑直流转换电路、高压电池包和低压蓄电池;有线充电电路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与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连接的第一滤波电路和整流电路;直流‑直流转换电路包括:逆变电路、与逆变电路连接的变压器、与变压器连接的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和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无线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地面供电装置连接,另一端分别与变压器和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连接;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与高压电池包连接;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与低压蓄电池连接。本实用新型的方案,缩小了车载电源系统的体积,降低了成本。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电动汽车充电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车端电源系统主要包括车端接收线圈101和车端功率控制器102组成的无线充电系统100,车载充电机200,车端直流-直流(Driect Current-Driect Current,简称:DC-DC)变换器300,高压电池400和低压电池500。其中,如图1所示,无线充电系统100和车载充电机200分别与高压电池400和车端DC-DC变换器300连接,车端DC/DC变换器300与低压电池500连接,车载充电机200与充电口600连接,车端DC/DC变换器300与低压电池500连接;或者,如图2所示,无线充电系统100与所述车载充电机200的输入端和充电口600连接;上述两种方式,导致功能重叠电路没有合理的利用,车端布置难度大、接插件多、成本高且体积大,且无线充电系统100与车载充电机200都需要额外的电源线束、通信线束和高压线束,导致布线困难,且增加了线间干扰的风险。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从而解决功能重叠电路没有合理利用,以及车端布置难度大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包括:无线充电电路、有线充电电路、直流-直流转换电路、高压电池包和低压蓄电池;
其中,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连接的第一滤波电路和整流电路;
其中,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包括:逆变电路、与所述逆变电路连接的变压器、与所述变压器连接的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和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
所述无线充电电路的一端与地面供电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和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连接;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与所述高压电池包连接;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连接。
其中,所述无线充电电路包括:车端接收线圈、第一电容和第一开关;
其中,所述车端接收线圈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的一端连接,所述车端接收线圈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还与外部的驱动电路连接。
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包括:第一电感、栅极与外部的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elal Oxide Semiconductor,简称:MOS)管、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连接在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九电容、第十电容、第十一电容和第十二电容。
其中,所述整流电路包括:第三二极管、第四二极管、第五二极管和第六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负极和交流充电接口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负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六二极管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交流充电接口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的正极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
其中,所述逆变电路包括:栅极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五MOS管、第六MOS管、第七MOS管和第八MOS管;
其中,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七MOS管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八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八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七MOS管的源极和所述第一MOS管的漏极连接。
其中,所述逆变电路与所述变压器之间连接谐振电路;
其中,所述谐振电路(34)包括:第三电感和第二电容;
所述第三电感的一端与所述第五MOS管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一端与所述第六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二绕组两端并联第四电感。
其中,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包括:栅极均与外部的驱动电路连接的第九MOS管、第十MOS管、第十一MOS管和第十二MOS管;
其中,所述第九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漏极和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MOS管的源极和所述变压器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一MOS管的源极和所述高压电池包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二MOS管的源极之间连接第二滤波电路,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三电容和第四电容。
其中,所述第十MOS管的漏极通过第二开关与所述高压电池包的正极连接,且所述第二开关的两端并联预充电电阻。
其中,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包括:栅极均与外部的驱动电路连接的第十三MOS管和第十四MOS管;
其中,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漏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漏极之间串联所述变压器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
所述第十三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源极和所述低压蓄电池的负极连接;
在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源极之间连接第三滤波电路,其中,所述第三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五电容和第六电容。
其中,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之间连接第一稳压电路;
其中,所述第一稳压电路包括:第五电感、栅极分别与外部的驱动电路连接的第十五MOS管、第十六MOS管、第十七MOS管和第十八MOS管;
所述第十五MOS管的漏极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组与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所述第十五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五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十六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五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七MOS管的漏极和所述第十八MOS管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六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七MOS管的源极均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八MOS管的源极与所述低压蓄电池的正极连接,且所述第十八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七MOS管的源极之间连接第四滤波电路,其中,所述第四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七电容和第八电容。
其中,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与所述低压蓄电池之间连接第二稳压电路;
其中,所述第二稳压电路包括:第十九MOS管、第六电感和第七二极管;
其中,所述第十九MOS管的漏极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组与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所述第十九MOS管的源极与所述第六电感的一端和所述第七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六电感的另一端与低压蓄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的源极连接;
在所述第六电感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的正极之间连接第五滤波电路,其中,所述第五滤波电路包括并联的第十三电容和第十四电容。
其中,还包括:与外部的驱动电路连接的无线通讯模块。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驱动电路,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通过将现有技术中独立设置的无线充电电路和有线充电电路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结合在一起,使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共用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为所述高压电池包和所述低压蓄电池供电,从而减少了接插件数量以及车载电源系统的体积,降低了车端布置的难度;将无线充电电路与直流-直流转换电路中的变压器和第一交流-直流转化电路连接,保证了能够单独采用无线充电电路为所述高压电池包和所述低压蓄电池充电,或者所述高压电池包向外放电。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在所述有线充电电路中设置所述整流电路,从而实现了在采用无线充电电路充电时,交流充电接口不带电,保证人车安全。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中车端电源系统的一示意图;
图2为现有技术中车端电源系统的又一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车载电源系统的第一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的第二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车载电源系统的第三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针对现有技术中车端无线充电电路与有线充电电路独立设置,导致功能重叠的电路无法合理利用,车载电源系统成本高、体积大且车端布置难度大的问题,提供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实现了共用功能相同的电路,降低了车载电源系统的成本,减小了布置难度,且降低了线间干扰的风险,同时还实现了电动汽车通过无线充电电路向负载供电的功能。
如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包括:无线充电电路1、有线充电电路2、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高压电池包4和低压蓄电池5。
其中,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连接的第一滤波电路22和整流电路23。
其中,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包括:逆变电路31、与所述逆变电路31连接的变压器T1、与所述变压器T1连接的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和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
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的一端与地面供电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和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连接;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与所述高压电池包4连接;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连接。
这样,在所述车载电源系统工作在接受充电的第一状态时,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通过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为所述高压电池包4和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或者,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通过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中的变压器T1和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为所述高压电池包4充电,通过所述变压器T1和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充电。
在所述车载电源系统工作在向外供电的第二状态时,所述高压电池包4通过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向所述无线充电电路供电,通过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所述变压器T1和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向所述低压蓄电池5供电。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中的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和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通过同一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为所述高压电池包4和所述低压蓄电池5供电,避免了重复设置功能相同的电路,降低了成本,缩小了体积,减少了接插件的使用,同时还降低了车载电源系统的布置难度。
具体的,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包括:车端接收线圈L1、第一电容C1和第一开关K1;
其中,所述车端接收线圈L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车端接收线圈L1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K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
具体的,所述车端接收线圈L1还通过磁场与地面的供电装置连接,接收磁场传递的能量,并将接收到的能量经过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输出至所述高压电池包4和所述低压蓄电池5。
所述第一开关K1为继电器或MOS管,且所述第一开关K1的控制端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一开关K1的闭合与断开,实现无线充电与否。其中,当所述车载电源系统采用有线充电电路2为所述高压电池包4供电时,所述第一开关K1断开,保证所述车端接收线圈L1不带电,从而确保人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将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设置在所述变压器T1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之间,还实现了所述高压电池包4通过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为外部的负载充电的功能,使所述负载无需与电动汽车连接就能实现充电。
具体的,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包括:第一电感Lf1、栅极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一MOS管Q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其中,在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之间连接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2,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2包括并联的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二电容C12。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栅极与所述驱动电路6连接,因此,所述第一MOS管Q1的断开与闭合由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Lf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f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这里,所述第一二极管D1为保护二极管,用于在上电瞬间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在输入电压的非正常状态下。为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2提供充电路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可以不包含所述第一二极管D1。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用于,在通过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为所述高压电池包充电时,对市电的功率因数校正,减少电流和电压之间的相位差造成的交换功率的损失。
其中,所述整流电路23包括:形成整流桥的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
具体的,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和交流充电接口8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和所述交流充电接口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连接。所述整流电路23在通过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为所述高压电池包4充电的过程中,所述整流电路23用于将所述交流充电接口8中的市电整流为波动的直流。
进一步的,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从而实现了将波动的直流输出至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中。
其中,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还与所述逆变电路31连接。其中,所述逆变电路31包括:栅极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七MOS管Q7和第八MOS管Q8;其中,所述驱动电路6分别控制所述第五MOS管Q5-第八MOS管Q8的断开与闭合,使所述波动的直流经过所述逆变电路31后变成方波。
具体的,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与所述第七MOS管Q7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5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Q6的漏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八MOS管Q8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Q6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八MOS管Q8的源极与所述第七MOS管Q7的源极和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
为了减少所述逆变电路31产生的方波信号的干扰,提高电路品质,在所述逆变电路31与所述变压器T1之间连接谐振电路34。其中,所述谐振电路34包括:第三电感L3和第二电容C2。
具体的,所述第三电感L3的一端与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第六MOS管Q6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
其中,所述第二绕组两端还可以并联有与所述变压器T1配合使用的第四电感L4,从而使所述变压器T1能够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和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相适配。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中,所述变压器T1包括四个绕组,其中,第一绕组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连接,第二绕组与所述谐振电路34连接,第三绕组与第四绕组串联后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连接。从而实现了所述逆变电路31、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和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包括:栅极均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九MOS管Q9、第十MOS管Q10、第十一MOS管Q11和第十二MOS管Q12;其中,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九MOS管Q9-第十二MOS管Q12的断开与闭合,实现对所述变压器T1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
具体的,所述第九MOS管Q9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一MOS管Q11的漏极和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MOS管Q9的漏极与所述第十MOS管Q10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二MOS管Q12的漏极与所述第十MOS管Q10的源极和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MOS管Q12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一MOS管Q11的源极和所述高压电池包4的负极连接。将整流后的电压输出至所述高压电池包4,为所述高压电池包4充电。
这里,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还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连接,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用于将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输出的电压进行整流后输出至所述高压电池包4。
为了减少输入至所述高压电池包4的电流的杂波,在所述第十MOS管Q10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二MOS管Q12的源极之间连接第二滤波电路9,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电路9包括并联的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
在为所述高压电池包4充电的过程中,在上电瞬间,为了避免过流对所述车载电源系统造成损害,在所述第十MOS管Q10的漏极与所述高压电池包4的正极之间连接有第二开关K2,其中,所述第二开关K2的两端并联预充电电阻R,所述第二开关K2为继电器,在上电瞬间,电池管理系统控制所述第二开关K2断开,通过所述预充电电阻R为所述高压电池包4充电,在所述第二滤波电路9中的电容充电完成后,再控制所述第二开关K2闭合,其中,所述第二开关K2为继电器或MOS管。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包括:栅极均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十三MOS管Q13和第十四MOS管Q14。
具体的,所述第十三MOS管Q13的漏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极之间串联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所述第十三MOS管Q13的源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和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负极连接;通过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十三MOS管Q13和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断开与闭合,实现将所述变压器T1输出的电压转换为直流电压,并输出至所述低压蓄电池5。
为了使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输出的电压满足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电压需求,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之间连接第三滤波电路35、第一稳压电路10和第四滤波电路11。其中,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具有升压和降压的功能,在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输出的电压偏大时,进行降压后输出至所述低压蓄电池5,在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输出的电压偏小时,进行升压后输出至所述低压蓄电池5。
具体的,所述第三滤波电路35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三滤波电路35包括并联的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
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包括:第五电感L5、栅极分别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十五MOS管Q15、第十六MOS管Q16、第十七MOS管Q17和第十八MOS管Q18;其中,所述第十五MOS管Q15的漏极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组与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所述第十五MOS管Q15的源极与所述第五电感L5的一端和所述第十六MOS管Q16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电感L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七MOS管Q17的漏极和所述第十八MOS管Q18的漏极连接;所述第十六MOS管Q16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七MOS管Q17的源极均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十八MOS管Q18的源极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四滤波电路11连接在所述第十八MOS管Q18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七MOS管Q17的源极之间,其中,所述第四滤波电路11包括并联的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
另外,如图5所示,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之间的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还可以替换为第二稳压电路12,其中,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2具有降压的功能,在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输出的电压偏大时,进行降压后输出至所述低压蓄电池5。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2包括:第十九MOS管Q19、第六电感L6和第七二极管D7;其中,所述第十九MOS管Q19的漏极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组与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所述第十九MOS管Q19的源极与所述第六电感L6的一端和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所述第六电感L6的另一端与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连接。
具体的,在所述第六电感L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之间连接第五滤波电路13,其中,所述第五滤波电路13包括并联的第十三电容C13和第十四电容C14。
这里,以所述高压电池包4充放电的过程为例,进一步说明所述车载电源系统的功能。
在有线充电过程中,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一开关K1断开,市电经所述交流充电接口8输出至所述整流电路23,经所述整流电路23整流后的波动的直流电压,输出至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一MOS管Q1闭合,对整流后的电压进行功率因数校正;所述驱动电路6再控制所述第五MOS管Q5-第八MOS管的闭合或断开,将波动后的所述直流电压变成方波电压输入至所述变压器T1,所述变压器T1输出的电压,分成两路,一路经过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整流后,输出至所述高压电池包4;另一路经过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整流,并经过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或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2,输出至所述低压蓄电池5。
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一开关K1闭合,使所述车端接收线圈L1接收磁场传递的能量。所述驱动电路6再控制所述第九MOS管Q9-第十二MOS管Q12闭合或断开,从而将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输出的一部分电压整流后,输出至所述高压电池包4;另一部分经过所述变压器T1和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以及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或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2,输出至所述低压蓄电池5。
在所述电动汽车正常行驶过程中,所述高压电池包4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供电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九MOS管Q9-第十二MOS管Q12闭合或断开,从而产生高频交流的方波,再经过所述变压器T1的变压,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十三MOS管Q13和所述第十四MOS管Q14闭合或断开,从而产生直流电压,并经过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或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2为所述低压蓄电池5供电。
在所述高压电池包4为外部负载供电的过程中,所述驱动电路6控制所述第九MOS管Q9-第十二MOS管Q12闭合或断开,从而产生高频交流的方波,并经过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为外部负载供电。
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MOS管为P沟道MOS管,其他MOS管为N沟道MOS管。
由于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中包括所述整流电路23,因此,所述高压电池包4不能通过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向外部的负载供电,且在无线充电过程中,所述交流充电接口8不带电,保证了人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还包括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无线通讯模块7,所述无线通讯模块7用于接收外部的无线信号,并发送至所述驱动电路6。其中,所述无线信号为无线充电或有线充电等,所述外部驱动电路6根据所述无线通讯模块7输出的无线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K1的断开与闭合。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实现了无线充电功能和有线充电功能,并将两种功能的电路集成在一起,共用直流-直流转换电路,从而降低了车载电源系统的成本和体积,通过在无线充电电路上设置所述第一开关K1,从而在有线充电过程中,无线接口不带电,保证人车安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动汽车,包括驱动电路6,还包括如上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
以上所述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所述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3)
1.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无线充电电路(1)、有线充电电路(2)、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高压电池包(4)和低压蓄电池(5);
其中,所述有线充电电路(2)包括: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分别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连接的第一滤波电路(22)和整流电路(23);
其中,所述直流-直流转换电路(3)包括:逆变电路(31)、与所述逆变电路(31)连接的变压器(T1)、与所述变压器(T1)连接的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和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
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的一端与地面供电装置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和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连接;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与所述高压电池包(4)连接;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无线充电电路(1)包括:车端接收线圈(L1)、第一电容(C1)和第一开关(K1);
其中,所述车端接收线圈(L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容(C1)的一端连接,所述车端接收线圈(L1)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电容(C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开关(K1)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开关(K1)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
所述第一开关(K1)还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功率因数校正电路(21)包括:第一电感(Lf1)、栅极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一金属氧化物半导体MOS管(Q1)、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
其中,所述第一电感(Lf1)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一电感(Lf1)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和所述第一MOS管(Q1)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2)连接在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之间;其中,所述第一滤波电路(22)包括并联的第九电容(C9)、第十电容(C10)、第十一电容(C11)和第十二电容(C12)。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整流电路(23)包括:第三二极管(D3)、第四二极管(D4)、第五二极管(D5)和第六二极管(D6);
其中,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负极和交流充电接口(8)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三二极管(D3)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负极和所述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连接;
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负极与所述第四二极管(D4)的正极和所述交流充电接口(8)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六二极管(D6)的正极与所述第五二极管(D5)的正极和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31)包括:栅极分别与所述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五MOS管(Q5)、第六MOS管(Q6)、第七MOS管(Q7)和第八MOS管(Q8);
其中,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与所述第七MOS管(Q7)的漏极连接,所述第五MOS管(Q5)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Q6)的漏极和所述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八MOS管(Q8)的漏极与所述第六MOS管(Q6)的源极连接,所述第八MOS管(Q8)的源极与所述第七MOS管(Q7)的源极和所述第一MOS管(Q1)的漏极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逆变电路(31)与所述变压器(T1)之间连接谐振电路(34);
其中,所述谐振电路(34)包括:第三电感(L3)和第二电容(C2);
所述第三电感(L3)的一端与所述第五MOS管(Q5)的源极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一端与所述第六MOS管(Q6)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三电感(L3)的另一端与所述变压器(T1)的第二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二电容(C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绕组的第二端连接,且所述第二绕组两端并联第四电感(L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2)包括:栅极均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九MOS管(Q9)、第十MOS管(Q10)、第十一MOS管(Q11)和第十二MOS管(Q12);
其中,所述第九MOS管(Q9)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一MOS管(Q11)的漏极和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九MOS管(Q9)的漏极与所述第十MOS管(Q10)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二MOS管(Q12)的漏极与所述第十MOS管(Q10)的源极和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一绕组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十二MOS管(Q12)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一MOS管(Q11)的源极和所述高压电池包(4)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十MOS管(Q10)的漏极与所述第十二MOS管(Q12)的源极之间连接第二滤波电路(9),其中,所述第二滤波电路(9)包括并联的第三电容(C3)和第四电容(C4)。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十MOS管(Q10)的漏极通过第二开关(K2)与所述高压电池包(4)的正极连接,且所述第二开关(K2)的两端并联预充电电阻(R)。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包括:栅极均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十三MOS管(Q13)和第十四MOS管(Q14);
其中,所述第十三MOS管(Q13)的漏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漏极之间串联所述变压器(T1)的第三绕组和第四绕组;
所述第十三MOS管(Q13)的源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和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负极连接;
在所述第三绕组和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之间连接第三滤波电路(35),其中,所述第三滤波电路(35)包括并联的第五电容(C5)和第六电容(C6)。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之间连接第一稳压电路(10);
其中,所述第一稳压电路(10)包括:第五电感(L5)、栅极分别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第十五MOS管(Q15)、第十六MOS管(Q16)、第十七MOS管(Q17)和第十八MOS管(Q18);
所述第十五MOS管(Q15)的漏极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组与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所述第十五MOS管(Q15)的源极与所述第五电感(L5)的一端和所述第十六MOS管(Q16)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五电感(L5)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十七MOS管(Q17)的漏极和所述第十八MOS管(Q18)的漏极连接;
所述第十六MOS管(Q16)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七MOS管(Q17)的源极均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连接;
所述第十八MOS管(Q18)的源极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连接,且所述第十八MOS管(Q18)的源极与所述第十七MOS管(Q17)的源极之间连接第四滤波电路(11),其中,所述第四滤波电路(11)包括并联的第七电容(C7)和第八电容(C8)。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交流-直流转换电路(33)与所述低压蓄电池(5)之间连接第二稳压电路(12);
其中,所述第二稳压电路(12)包括:第十九MOS管(Q19)、第六电感(L6)和第七二极管(D7);
其中,所述第十九MOS管(Q19)的漏极连接在所述第三绕组与所述第四绕组连接的一端,所述第十九MOS管(Q19)的源极与所述第六电感(L6)的一端和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负极连接;
所述第六电感(L6)的另一端与低压蓄电池(5)的正极连接,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与所述第十四MOS管(Q14)的源极连接;
在所述第六电感(L6)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七二极管(D7)的正极之间连接第五滤波电路(13),其中,所述第五滤波电路(13)包括并联的第十三电容(C13)和第十四电容(C14)。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与外部的驱动电路(6)连接的无线通讯模块(7)。
13.一种电动汽车,包括驱动电路(6),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如权利要求1-12任一项所述的车载电源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27013.2U CN207345546U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721427013.2U CN207345546U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207345546U true CN207345546U (zh) | 2018-05-11 |
Family
ID=623529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21427013.2U Active CN207345546U (zh) | 2017-10-31 | 2017-10-31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207345546U (zh)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12256A (zh) * | 2018-06-14 | 2018-09-07 | 河北工业大学 | 一种多功能车载充放电一体化系统 |
CN109177757A (zh) * | 2018-09-10 | 2019-01-11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
CN113169562A (zh) * | 2019-09-30 | 2021-07-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充、放电装置及其充放电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
CN113759799A (zh) * | 2021-09-18 | 2021-12-07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校验电路及校验设备 |
CN113858980A (zh) * | 2020-06-30 | 2021-12-3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车辆、充放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4301324A (zh) * | 2021-12-13 | 2022-04-08 | 广东玛西尔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充电逆变电路、电源装置以及电动汽车 |
CN117104041A (zh) * | 2023-08-23 | 2023-11-2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电路及车辆 |
-
2017
- 2017-10-31 CN CN201721427013.2U patent/CN207345546U/zh active Active
Cited By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12256A (zh) * | 2018-06-14 | 2018-09-07 | 河北工业大学 | 一种多功能车载充放电一体化系统 |
CN108512256B (zh) * | 2018-06-14 | 2024-02-13 | 河北工业大学 | 一种多功能车载充放电一体化系统 |
CN109177757A (zh) * | 2018-09-10 | 2019-01-11 |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 电动汽车无线充电系统及方法 |
CN113169562A (zh) * | 2019-09-30 | 2021-07-2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充、放电装置及其充放电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
CN113169562B (zh) * | 2019-09-30 | 2023-09-08 | 华为数字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车载充、放电装置及其充放电系统和新能源汽车 |
US11780342B2 (en) | 2019-09-30 | 2023-10-10 | Huawei Digital Power Technologies Co., Ltd. | On-board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apparatus, charging and discharging system thereof, and electric vehicle |
CN113858980A (zh) * | 2020-06-30 | 2021-12-31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电动车辆、充放电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CN113759799A (zh) * | 2021-09-18 | 2021-12-07 |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 校验电路及校验设备 |
CN114301324A (zh) * | 2021-12-13 | 2022-04-08 | 广东玛西尔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向充电逆变电路、电源装置以及电动汽车 |
CN117104041A (zh) * | 2023-08-23 | 2023-11-24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电路及车辆 |
CN117104041B (zh) * | 2023-08-23 | 2024-05-28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适用于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电路及车辆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7345546U (zh)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207410089U (zh)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207368721U (zh)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107284273B (zh) | 一种集成dc/dc转换器的车载充电机主电路及其控制 | |
CN105680525B (zh) | 一种基于混合母线的充电车供电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207345714U (zh)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汽车 | |
CN106160143B (zh) | 电动汽车的车载充电装置和电动汽车 | |
US9499060B2 (en) | Power conversion device | |
CN208452807U (zh) | 一种集成双向obc与双向dc/dc转换器的充放电电路 | |
CN207360118U (zh) | 一种车载充电机系统及汽车 | |
CN105059133B (zh) | 一种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系统 | |
CN106936184A (zh) | 一种车载充电机和dcdc的集成电路 | |
CN109494854A (zh) | 一种车载取力行车发电蓄电池充电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08923509A (zh) | 一种无线充电发射电路、无线充电接收电路及方法 | |
CN207339384U (zh) | 一种车载电源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108512256A (zh) | 一种多功能车载充放电一体化系统 | |
CN107650729A (zh) | 新能源汽车的高压电器的预充电装置 | |
CN206559220U (zh) | 一种便携式电力电子转换装置 | |
CN114590140B (zh) | 一种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管理系统 | |
CN107508486A (zh) | 一种电机控制器、电机控制系统和电动汽车 | |
CN105322637B (zh) | 一种具有恒功率输入特性的电容器充电方法及装置 | |
CN208401608U (zh) | 一种充电系统及电动汽车 | |
CN202737561U (zh) | 小型三相互动式ups电源 | |
CN212637180U (zh) | 一种双绕组驱动-隔离变压充电一体化装置 | |
CN105083268B (zh) | 一种燃料电池混合动力汽车控制系统的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