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6036A - 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6036A
CN111486036A CN202010203449.3A CN202010203449A CN111486036A CN 111486036 A CN111486036 A CN 111486036A CN 202010203449 A CN202010203449 A CN 202010203449A CN 111486036 A CN111486036 A CN 1114860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engine
temperature
inlet pipe
supply system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03449.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吕忠凯
李国文
周辉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eichai Pow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eichai Pow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Weichai Pow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203449.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86036A/zh
Publication of CN111486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60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7/00Apparatus or systems for feeding liquid fuel from storage containers to carburettors or fuel-injection apparatus; Arrangements for purifying liquid fuel specially adapted for, or arranged on, internal-combustion engines
    • F02M37/0047Layout or arrangement of systems for feeding fue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31/00Apparatus for thermally treating combustion-air,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31/02Apparatus for thermally treating combustion-air,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for heating
    • F02M31/12Apparatus for thermally treating combustion-air,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for heating electrically
    • F02M31/125Fue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发动机供油系统包括:油箱,油箱上设置有与发动机连通的进油管和回油管;流量控制装置,流量控制装置上设置有三个油口,流量控制装置通过两个油口串联于回油管上,流量控制装置通过一个油口与进油管连通。本发明合理的利用了燃油回油的热量,使回油管内的高温燃油可以不经过油箱直接流入进油管内,以此实现加热进油管内燃油的目的,减少回油管内高温燃油的能量浪费,进一步地,通过流量控制装置调节回油管流入进油管内的高温燃油量,以此实现对进油管内的燃油量和燃油温度的精确控制。

Description

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本部分提供的仅仅是与本公开相关的背景信息,其并不必然是现有技术。
发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对进油温度有要求,现有技术采用对进油进行加热的方式确保正常的燃油供给温度。另一方面,目前发动机一般采用高压共轨燃油系统,高压共轨燃油系统存在燃油回油量大、回油温度高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供油系统,目的是至少解决发动机燃油回油量大、回油温度高的技术问题,该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供油系统,发动机供油系统包括:油箱,油箱上设置有与发动机连通的进油管和回油管;流量控制装置,流量控制装置上设置有三个油口,流量控制装置通过两个油口串联于回油管上,流量控制装置通过一个油口与进油管连通。
本发明合理的利用了燃油回油的热量,使回油管内的高温燃油可以不经过油箱直接流入进油管内,以此实现加热进油管内燃油的目的,减少回油管内高温燃油的能量浪费,进一步地,通过流量控制装置调节回油管流入进油管内的高温燃油量,以此实现对进油管内的燃油量和燃油温度的精确控制。
进一步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三通阀,三通阀与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通过三通阀控制回油管内的油流向油箱和/或进油管。
进一步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进油管上的加热装置,加热装置与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的开关以及加热功率。
进一步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进油管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油箱的位置,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
进一步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进油管上的第一流量计,第一流量计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
进一步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回油管上的第二流量计,第二流量计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
进一步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回油管内的第三温度传感器,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还提供了一种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发动机供油系统来实施的,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包括步骤:获取发动机所需的第一油量和第一油温;获取油箱的进油管内的第二油温以及回油管内的第三油温;根据第一油量、第一油温、第二油温以及第三油温,控制油箱流入进油管内的第二油量,以及控制回油管上的流量控制装置流入进油管内的第三油量。
进一步地,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油量、第一油温、第二油温以及第三油温,控制进油管上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
进一步地,根据第一油量、第一油温、第二油温以及第三油温,控制进油管上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前包括:通过回油管上的流量控制装置控制回油管与进油管连通,并控制回油管与油箱断开。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供油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应理解的是,文中使用的术语仅出于描述特定示例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于进行限制。除非上下文另外明确地指出,否则如文中使用的单数形式“一”、“一个”以及“所述”也可以表示包括复数形式。术语“包括”、“包含”以及“具有”是包含性的,并且因此指明所陈述的特征、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并不排除存在或者添加一个或多个其它特征、元件、部件、和/或它们的组合。
尽管可以在文中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等来描述多个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部段,但是,这些元件、部件、区域、层和/或比段不应被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可以仅用来将一个元件、部件、区域、层或部段与另一区域、层或部段区分开。除非上下文明确地指出,否则诸如“第一”、“第二”和“第三”之类的术语以及其它数字术语在文中使用时并不暗示顺序或者次序。另外,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式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了便于描述,可以在文中使用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来描述如图中示出的一个元件或者特征相对于另一元件或者特征的关系,这些相对关系术语例如为“上”、“内”、“靠近”等。这种空间相对关系术语意于包括除图中描绘的方位之外的在使用或者操作中装置的不同方位。例如,如果在图中的装置翻转,那么描述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下方”的元件将随后定向为“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面”或者“在其它元件或者特征上方”。因此,示例术语“在……下方”可以包括在上和在下的方位。装置可以另外定向(旋转90度或者在其它方向)并且文中使用的空间相对关系描述符相应的进行解释。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的发动机供油系统包括油箱20和流量控制装置10,油箱20上设置有与发动机连通的进油管11和回油管,流量控制装置10上设置有三个油口,流量控制装置10通过两个油口串联于回油管上,流量控制装置10通过一个油口与进油管11连通,流量控制装置10与进油管11通过连通管13连通。本发明合理的利用了燃油回油的热量,使回油管内的高温燃油可以不经过油箱20直接流入进油管11内,以此实现加热进油管11内燃油的目的,减少回油管内高温燃油的能量浪费,进一步地,通过流量控制装置10调节回油管流入进油管11内的高温燃油量,以此实现对进油管11内的燃油量和燃油温度的精确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发动机可以为汽油发动机,还可以为柴油发动机,以柴油发动机为例,柴油发动机一般对进油温度有要求,而油箱20通过进油管11流入至柴油发动机内的柴油温度一般无法满足柴油发动机的温度要求,而通过柴油发动机回流至油箱20内的柴油温度一般较高,为了提高流入柴油发动机内的柴油温度,以及减少回流至油箱20内高温柴油的能量浪费,上述实施例通过流量控制装置10使回油管内的柴油可以通过进油管11直接流入柴油发动机内,以此提高流入柴油发动机内的柴油温度,以及减少回流至油箱20内高温柴油的能量浪费。
继续参阅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流量控制装置10包括三通阀,三通阀与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通过三通阀控制回油管内的油流向油箱20和/或进油管11。
在本实施例中,三通阀的第一阀口、第二阀口和第三阀口分别与发动机的回油口、油箱20的回油口和进油管11连通,发动机内的回油通过第一阀口流入三通阀内,发动机控制单元根据发动机的进油需求控制第二阀口或第三阀口与第一阀口连通,以此控制回油流至油箱20内或进油管11内。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三通阀可以为电磁三通阀,发动机控制单元可以控制电磁三通阀的通断以及开度大小,以此实现调节进油温度以及进油量的目的。
继续参阅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进油管11上的加热装置30,加热装置30与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连接,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加热装置30的开关以及加热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回油温度不足以满足发动机的进油温度需求时,发动机供油系统可以通过加热装置30对进油管11内的燃油进行加热,直至进油管11内的燃油温度达到发动机对燃油温度的要求,具体地,加热装置30包括缠绕在进油管11外壁的加热电阻丝,发动机控制单元通过加热电阻丝对进油管11内的燃油进行加热。
继续参阅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进油管11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12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1,第一温度传感器124设置于靠近油箱20的位置,第二温度传感器121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回油管内的第三温度传感器111,第三温度传感器111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温度传感器124、第二温度传感器121和第三温度传感器111均与发动机控制单元连接,第一温度传感器124和第二温度传感器121用于检测进油管11内靠近油箱20位置和发动机位置的燃油温度,第三温度传感器111用于检测回油管内的燃油温度,发动机控制单元接收进油管11内靠近油箱20位置和发动机位置的燃油温度以及回油管内的燃油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控制三通阀与油箱20和/或进油管11连通,以此使进油管11内靠近发动机位置的燃油温度能够达到发动机的需求温度。
继续参阅图1,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进油管11上的第一流量计122,第一流量计122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回油管上的第二流量计112,第二流量计112设置于靠近发动机的位置。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流量计122和第二流量计112均与发动机控制单元连接,第一流量计122用于检测进油管11内的燃油流量,第二流量计112用于检测回油管内的燃油流量,发动机控制单元接收进油管11内的燃油流量以及回油管内的燃油流量,并结合进油管11内靠近油箱20位置和发动机位置的燃油温度以及回油管内的燃油温度,并以此为依据控制三通阀与油箱20和/或进油管11连通,以及三通阀与油箱20和/或进油管11的连通开度,以此实现精确控制进油管11流入发动机内的燃油温度和燃油量。
继续参阅图1以及参阅图2,基于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发动机供油系统,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的发动机供油系统来实施的,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包括步骤:S10,获取发动机所需的第一油量和第一油温;S20,获取油箱20的进油管11内的第二油温以及回油管内的第三油温;S30,根据第一油量、第一油温、第二油温以及第三油温,控制油箱20流入进油管11内的第二油量,以及控制回油管上的流量控制装置10流入进油管11内的第三油量。
在本实施例中,根据发动机所需的第一油量、第一油温以及进油管11内的第二油温和回油管内的第三油温,发动机控制单元合理控制流量控制装置10的开关以及开度大小,从而使回油管内的燃油与进油管11内的燃油混合后,既能满足发动机对燃油温度的要求,又能满足发动机对燃油温度的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还包括:根据第一油量、第一油温、第二油温以及第三油温,控制进油管11上加热装置30的加热功率。
在本实施例中,在回油温度不足以满足发动机的进油温度需求时,发动机供油系统可以通过加热装置30对进油管11内的燃油进行加热,直至进油管11内的燃油温度达到发动机对燃油温度的要求。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根据第一油量、第一油温、第二油温以及第三油温,控制进油管11上加热装置30的加热功率前包括:通过回油管上的流量控制装置10控制回油管与进油管11连通,并控制回油管与油箱20断开。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减少发动机燃油系统的能量浪费,尽量通过高温回油对进油管11内的燃油进行加热,只有在高温回油无法满足发动机对燃油温度的需求时,才通过加热装置30对进油管11内的燃油进行加热。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发动机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包括:
油箱,所述油箱上设置有与发动机连通的进油管和回油管;
流量控制装置,所述流量控制装置上设置有三个油口,所述流量控制装置通过两个油口串联于所述回油管上,所述流量控制装置通过一个油口与所述进油管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流量控制装置包括三通阀,所述三通阀与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通过所述三通阀控制所述回油管内的油流向所述油箱和/或所述进油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油管上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装置与发动机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发动机控制单元控制所述加热装置的开关以及加热功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油管内的第一温度传感器和第二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一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所述油箱的位置,所述第二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进油管上的第一流量计,所述第一流量计设置于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回油管上的第二流量计,所述第二流量计设置于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位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供油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回油管内的第三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三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靠近所述发动机的位置。
8.一种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发动机供油系统来实施的,所述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包括步骤:
获取发动机所需的第一油量和第一油温;
获取油箱的进油管内的第二油温以及回油管内的第三油温;
根据所述第一油量、所述第一油温、所述第二油温以及所述第三油温,控制油箱流入所述进油管内的第二油量,以及控制所述回油管上的流量控制装置流入所述进油管内的第三油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油量、所述第一油温、所述第二油温以及所述第三油温,控制所述进油管上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动机供油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油量、所述第一油温、所述第二油温以及所述第三油温,控制所述进油管上加热装置的加热功率前包括:
通过所述回油管上的所述流量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回油管与所述进油管连通,并控制所述回油管与所述油箱断开。
CN202010203449.3A 2020-03-20 2020-03-20 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1486036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03449.3A CN111486036A (zh) 2020-03-20 2020-03-20 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03449.3A CN111486036A (zh) 2020-03-20 2020-03-20 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6036A true CN111486036A (zh) 2020-08-04

Family

ID=718108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03449.3A Pending CN111486036A (zh) 2020-03-20 2020-03-20 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486036A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2365A (ja) * 1990-06-30 1992-08-20 Sachs Dolmar Gmbh 気化器付内燃機関
US5408970A (en) * 1994-05-02 1995-04-2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continuous flow fuel system
US6035830A (en) * 1997-03-03 2000-03-14 Sanshi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el injection system for outboard motor
CN207028126U (zh) * 2017-07-12 2018-02-23 江苏鸿云翔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加热注油系统
CN108488014A (zh) * 2018-03-09 2018-09-0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油温度调节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32365A (ja) * 1990-06-30 1992-08-20 Sachs Dolmar Gmbh 気化器付内燃機関
US5408970A (en) * 1994-05-02 1995-04-25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continuous flow fuel system
US6035830A (en) * 1997-03-03 2000-03-14 Sanshin Kogyo Kabushiki Kaisha Fuel injection system for outboard motor
CN207028126U (zh) * 2017-07-12 2018-02-23 江苏鸿云翔橡塑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可加热注油系统
CN108488014A (zh) * 2018-03-09 2018-09-04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燃油温度调节系统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张强: "《军用移动电站技术》", 31 October 2016 *
陈焕江: "《汽车检测与诊断技术》", 30 June 20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895712B (zh) 一种双油箱加热及供油切换控制系统
CN110469412B (zh) 基于滑模变结构控制的船用柴油机粘温控制系统
CN106401834A (zh) 一种柴油发动机低温加热系统
EP1373703A2 (en) Diesel fuel recycling system and apparatus to reduce vapor emissions of diesel fuel
CN110062844A (zh) 用于将流体混合到内燃机的燃烧用空气中的设备
CN208012069U (zh) 燃气热水器及应用其的水路管网
CN106795801B (zh) 冷却系统的控制装置以及冷却系统的控制方法
CN109184973A (zh) 用于发动机的燃油供给系统及燃油供给方法
CN211598881U (zh) 用于柴油发动机的燃油系统、具有其的柴油发动机及车辆
CN111486036A (zh) 发动机供油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CN103993928B (zh) 一种发动机启动预润滑装置
CN110318914A (zh) 天然气发动机lng汽化速率、气缸温度控制系统及控制方法
EP3111076A1 (en) Fuel supply system for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N103104388A (zh) Dme共轨燃料供应装置和方法
CN102116226A (zh) 电、冷却液混合燃油加热系统
CN109968944B (zh) 一种增程式混合动力车辆的加热系统及控制方法
CN110050122A (zh) 用于疏通用于将柴油泵送到内燃机的泵送组件的过滤器的设备和方法
CN115573809A (zh) 一种发动机进气温度调节系统、方法及车辆
CN205349564U (zh) 一种天然气发动机进气温度控制系统
CN108386300A (zh) 重卡燃油供给装置
CN211116381U (zh) 一种低温环境下的发动机预加热系统
CN204024862U (zh) 一种汽油发动机低温预热装置
CN211598874U (zh) 一种可控燃油加热系统
CN111365110A (zh) 一种水套排气管总成、发动机燃油供给系统及方法
CN109139327A (zh) 一种柴油动力车辆低压油路供给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804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