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82932A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82932A
CN111482932A CN202010004544.0A CN202010004544A CN111482932A CN 111482932 A CN111482932 A CN 111482932A CN 202010004544 A CN202010004544 A CN 202010004544A CN 111482932 A CN111482932 A CN 11148293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ing
cam
vibration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0454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82932B (zh
Inventor
神谷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48293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293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8293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8293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25B21/026Impact clutch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25B21/023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for imparting an axial impact, e.g. for self-tapping screw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1Gearings, speed selectors, clutch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rotary too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BTURNING; BORING
    • B23B45/00Hand-held or like portable drilling machines, e.g. drill guns; Equipment therefor
    • B23B45/008Gear boxes, clutches, bearings, feeding mechanisms or like equip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11/10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am mechanism
    • B25D11/102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am mechanism the rotating axis of the cam member being coaxial with the axis of the tool
    • B25D1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am mechanism the rotating axis of the cam member being coaxial with the axis of the tool cam member and cam follower having the same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16/006Mode changers; Mechanisms connected thereto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12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 links or levers, and cams, or members of at least two of these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16/003Clutch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84Mode-changing mechanisms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1个环就能够进行模式切换以及离合器工作扭矩的切换的电动工具。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例的电动振动起子钻具备:内齿轮(82),其与行星齿轮(84)相啮合;内齿轮锁定销(106),其通过相对于内齿轮(82)的进入而对内齿轮(82)进行固定;第1振动凸轮(152),其被固定于主轴(55);第2振动凸轮(154),其能够与第1振动凸轮(152)进行摩擦,并能够相对于齿轮壳体(52)进行旋转;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其通过相对于第2振动凸轮(154)的进入而对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进行固定;以及环状的转换环(54),其对内齿轮锁定销(106)的进退、以及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进退进行切换。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动振动起子钻或者电动振动钻等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开2017-10025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已知这样一种振动起子钻,其具备模式转换环82和转换环86。模式转换环82通过旋转位置的变化而对下述的模式进行切换,即,包括:离合器以及振动机构均不工作的钻模式、离合器工作但振动机构不工作的离合器模式、以及离合器不工作但振动机构工作的振动模式。转换环86通过旋转位置的变化而对离合器工作的扭矩进行切换。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0259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1个环就能够进行模式切换以及离合器工作扭矩的切换的电动工具。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所述的发明特征在于,具备:马达;太阳齿轮,其通过所述马达而被驱动;行星齿轮,其通过所述太阳齿轮而被驱动;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内齿轮锁定销,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内齿轮而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对所述内齿轮进行旋转固定;主轴,其通过所述行星齿轮而被驱动;齿轮壳体,其将所述行星齿轮配置于内侧;第1振动凸轮,其被固定于所述主轴;第2振动凸轮,其能够与所述第1振动凸轮进行摩擦,并能够相对于所述齿轮壳体进行旋转;振动切换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振动凸轮而进退,通过进入而对所述第2振动凸轮的旋转进行固定;以及环状的转换环,其对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的进退、以及所述振动切换部件的进退进行切换。
本发明技术方案2所述的电动工具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对所述内齿轮锁定销进行保持的销托架,所述销托架或者与其相连的部件具有:在所述转换环的规定的旋转位置,使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相对于所述内齿轮而进退的销托架凸轮部。
本发明技术方案3所述的电动工具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切换部件或者与其相连的部件具有:在所述转换环的规定的旋转位置,使所述振动切换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振动凸轮而进退的振动切换凸轮部。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4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特征在于,具备:马达;太阳齿轮,其通过所述马达而被驱动;行星齿轮,其通过所述太阳齿轮而被驱动;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相啮合;离合器销,其在通过离合器销用弹性体而被施力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内齿轮接触,并根据所述离合器销用弹性体的作用力而对所述内齿轮进行旋转固定;弹性体托架,其以所述离合器销用弹性体的作用力可变的状态来对该离合器销用弹性体进行保持;主轴,其通过所述行星齿轮而被驱动;齿轮壳体,其将所述行星齿轮配置于内侧;第1振动凸轮,其被固定于所述主轴;第2振动凸轮,其能够与所述第1振动凸轮进行摩擦,并能够相对于所述齿轮壳体进行旋转;振动切换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振动凸轮而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对所述第2振动凸轮的旋转进行固定;以及环状的转换环,其对所述弹性体托架的所述离合器销用弹性体的作用力、以及所述振动切换部件的进退进行切换。
本发明技术方案5所述的电动工具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内齿轮锁定销,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内齿轮而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对所述内齿轮的旋转进行固定;销托架,其对所述内齿轮锁定销进行保持;钻切换环,其通过传递所述转换环的旋转,而对经由所述销托架的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相对于所述内齿轮而言的进退进行切换;以及锁定部件,其能够对所述转换环相对于所述钻切换环而言的旋转的传递或者切断进行切换。
本发明技术方案6所述的电动工具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钻切换环具有锁定部件承接凹部,所述锁定部件以相对于所述锁定部件承接凹部能够进退的状态而被设置于所述转换环,通过所述锁定部件进入于所述锁定部件承接凹部,能够将所述转换环的旋转传递给所述钻切换环。
本发明技术方案7所述的电动工具是在上述发明的基础上,其特征在于,所述第2振动凸轮具有爪,所述振动切换部件具有振动切换爪,通过所述振动切换爪卡挂于所述爪而对所述第2振动凸轮的旋转进行固定。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技术方案8所述的电动工具的特征在于,具备:太阳齿轮;行星齿轮,其与所述太阳齿轮啮合;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主轴,其与所述行星齿轮相连;弹性体,其对所述内齿轮进行施力;振动凸轮,其能够向所述主轴赋予轴向的振动;内齿轮锁定销,其对所述内齿轮进行旋转固定;以及转换环,其连接于所述弹性体、所述振动凸轮、以及所述内齿轮锁定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利用1个环就能够进行模式切换以及离合器工作扭矩的切换的电动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电动振动起子钻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2是图1的上部的主视图。
图3是图1的后视图。
图4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1的电动振动起子钻的齿轮传动装置的右侧视图。
图6是图5的主视图。
图7是图5的后视图。
图8是图5的中央纵向剖视图。
图9是图6的B-B线剖视图。
图10是(A)是图8的C-C线剖视图,(B)是(A)的G-G线剖视图。
图11是图8的D-D线剖视图。
图12是图8的E-E线剖视图。
图13是图8的F-F线剖视图。
图14是图5的齿轮传动装置的后部分立体图。
图15是图5的齿轮传动装置的前部分立体图。
图16的(A)是振动钻模式时的与图10(A)左部相同的图,(B)是(A)的H-H线剖视图,(C)是除去图5的齿轮传动装置的前部的转换环、离合器切换环、弹簧托架以外的分解立体图。
图17的(A)~(C)是钻模式时的与图16相同的图。
图18的(A)~(C)是钻模式和离合器模式(离合器设定最大状态)之间的与图16相同的图。
图19的(A)~(C)是处于钻模式与离合器模式(离合器设定最大状态)之间且锁定操纵杆即将脱离之前的与图16相同的图。
图20的(A)~(C)是离合器模式(离合器设定最大状态)时的与图16相同的图。
图21的(A)~(C)是从离合器模式(离合器设定最大状态)向钻模式迁移的中间状态下的与图16相同的图,(D)是(A)的I部放大图。
符号说明
1...电动振动起子钻(电动工具)、10...马达、52...齿轮壳体、54...转换环、55...主轴、76c...外齿齿轮(太阳齿轮)、82...内齿轮、84...行星齿轮、89...锁定操纵杆(锁定部件)、90...弹簧托架(弹性体托架)、92...离合器销用盘簧(离合器销用弹性体,弹性体)、96...离合器销、100...支承环(与销托架相连的部件)、100b...凸轮突起(销托架凸轮部)、102...销托架、106...内齿轮锁定销、108...钻切换环、108c...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锁定部件承接凹部)、152...第1振动凸轮(振动凸轮)、154...第2振动凸轮(振动凸轮)、154c...爪、172...振动切换操纵杆(振动切换部件)、172b...隆起部(振动切换凸轮部)、172c...振动切换爪。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适当地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以及其变形例进行说明。
该方式以及变形例中的前后上下左右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规定的,有时根据作业的状况以及移动部件的状态的至少一方而变化。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方式以及变形例。
图1是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例的电动振动起子钻1的中央纵向剖视图。图2是电动振动起子钻1上部的主视图。图3是电动振动起子钻1的后视图。图4是图1的A-A线剖视图。
电动振动起子钻1具有:形成其外轮廓的壳体2。
电动振动起子钻1具有:筒状的主体部4,其将中心轴作为前后方向;以及把持部6,其以从主体部4的下部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此外,在图2中,右方为前侧,且上方为上侧,在图4中,上方为左侧,且右方为前侧。
把持部6是供使用者把持的部分,在把持部6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供使用者指尖进行拉拽操作的触发形式的开关操纵杆8。开关操纵杆8从开关主体部9突出出来(参照图1)。
如图1所示,在电动振动起子钻1的主体部4的后部收纳有马达10。在马达10的前侧配置有齿轮传动装置12。在齿轮传动装置12的前侧设置有:能够把持钻头(前端工具)的卡盘14。
马达10是电动振动起子钻1的驱动源。马达10的旋转通过齿轮传动装置12而被减速,并被传递,传递给卡盘14以及钻头。此外,在图6中,省略了马达10的一部分。
壳体2包含:树脂制的主体壳体20,其对马达10以及开关主体部9等进行保持;以及树脂制的后壳体22,其覆盖马达10的后方。
主体壳体20包含把持部6的外轮廓。
主体壳体20具有:对半分割状态的左主体壳体20a以及右主体壳体20b。左主体壳体20a具有多个螺钉凸台部,右主体壳体20b具有与螺钉凸台部对应的螺纹孔。左主体壳体20a以及右主体壳体20b通过进入到螺纹孔以及螺钉凸台部的各组中的左右方向的螺钉24而被组合起来。
左主体壳体20a以及右主体壳体20b的主体部4的各后部相互配合而形成出开口部,利用多个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螺钉25而将后壳体22固定于该开口部。各螺钉25呈上下配置,能够可靠地对后壳体22进行固定。
在左主体壳体20a以及右主体壳体20b的后端部的侧部的上下,以在前后排列的方式开设有: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进气口20c(关于上侧,参照图4)。即,多个进气口20c形成为:沿着后壳体22的前方相邻部而配置的连续狭缝状。另外,在后壳体22的侧部,且在各进气口20c的后方,以上下排列的方式分别开设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排气口22a(关于左侧部,参照图1,关于上侧,参照图4)。
在开关操纵杆8的后方,以在主体部4与把持部6的边界区域呈左右贯穿的方式设置有:作为对马达10的旋转方向进行切换的开关的正反切换操纵杆26。
另外,在开关操纵杆8的上侧,且在正反切换操纵杆26的前方,以左右排列的方式设置有:能够照射前方的多个(2个)的光源28。各光源28在这里为LED。
把持部6的下端部成为:相对于其上部而向外侧扩展的蓄电池安装部30,在蓄电池安装部30的下方,保持有:通过蓄电池按钮32a能够进行拆装的蓄电池32。蓄电池32是锂离子蓄电池,且内置有多个未图示的隔室。隔室是沿着轴向长的圆柱状,朝向左右方向。
在蓄电池安装部30的前上部(把持部6扩展的下部的前侧上面部),设置有:通过多个灯的点亮方式来显示电子齿轮的状态的显示部33。
蓄电池32是在将蓄电池端子部作为上方、且将隆起部32b作为上方又为前方的状态下,从蓄电池安装部30的前方朝向后方滑动,由此来被安装的。在安装时,隆起部32b的后部抵接于蓄电池安装部30的前部,蓄电池端子部与蓄电池安装部30的蓄电池安装端子部接触。另外,在安装时,利用弹性部件而向上方施力,从蓄电池32的其他部分的上表面突出出来的蓄电池爪就会进入到:设置于蓄电池安装部30下前部的、且向上方凹入的蓄电池安装凹部。另一方面,在将蓄电池32卸下的情况下,对与蓄电池爪相连的蓄电池按钮32a进行操作,一边使之处于蓄电池爪从蓄电池安装凹部卸下来的状态,一边使蓄电池32向前方滑动。
如图1所示,在蓄电池安装部30内保持有:对马达进行控制的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基板34。控制电路基板34搭载有:比其他部分更向上方突出的圆柱状的电容器、以及微机(均省略图示)。控制电路基板34通过未图示的电源引线以及信号引线而与马达10电连接。另外,控制电路基板34与蓄电池安装部30的蓄电池安装端子部、以及开关主体部9电连接。并且,控制电路基板34与显示部33电连接,从而能够对显示部33的显示等进行控制。
如图1所示,马达10是无刷马达,具备:圆筒状的定子35以及配置于定子35的内侧的转子36。
转子36具有:圆柱状的马达轴37,其沿着前后方向延伸;小齿轮38,其与马达轴37的前端部一体;圆筒状的转子铁心39,其配置于马达轴37的中央部的周围;以及永磁体40,其配置于转子铁心39内。
在马达轴37的后方,隔着金属制的嵌入式衬套41而安装有:冷却用的风扇42。风扇42是离心风扇。嵌入式衬套41是被压入的,且具有:使风扇42相对固定于马达轴37的固定力较高的结构。
各排气口22a位于风扇42的径向外侧。
在风扇42的后侧,且在后壳体22的后部内表面保持有:将马达轴37后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马达后轴承43。定子35具备:固定件铁心44,其具有将轴向作为前后方向的圆筒部、以及分别从其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环状的前绝缘部件45以及后绝缘部件46,它们分别安装于固定件铁心44的前后;线圈47,其隔着前绝缘部件45以及后绝缘部件46而被卷绕于各齿;传感器基板48,其安装于前绝缘部件45的前侧;以及合成树脂制的金属板部件49,其安装于该传感器基板48的前侧,且包括多个弧状的金属板而呈轮状。
传感器基板48对转子36(永磁体40)的旋转位置进行检测,并传递给控制电路基板34。
金属板部件49的金属板以规定的方式将线圈47相互电连接,并且与连接于控制电路基板34的电源引线连接。
还如图5至图15所示,作为齿轮传动装置12的外轮廓而具有:圆筒状的齿轮箱50;板状(盘状)的马达支架51,其配置于齿轮箱50的后端后侧;金属制的齿轮壳体52,其配置于齿轮箱50的前侧、且是内外双重的圆筒状;以及作为模式切换环的转换环54,其配置于齿轮壳体52的前侧,在壳体2的上前部呈露出,并外套于壳体2。
在齿轮传动装置12的外轮廓中的前部的径向内侧,以沿着齿轮传动装置12的中心轴的状态而配置有主轴55。主轴55的前端部从齿轮传动装置12的外轮廓朝向前方突出。
主轴55是:将轴向作为前后方向的圆柱状的部件,具有:主轴凸缘55a,其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朝向径向外侧扩展;前级部55b、中级部55c及后级部55d,它们是在主轴凸缘55a的后方而分别使直径小于其前部来形成的;夹具槽55e,其在中级部55c的前侧且在周向上形成;以及主轴孔55f,其在前部的中心部而朝向前后延伸,且在前端呈开口。主轴孔55f成为:具有螺纹槽的螺栓孔。在主轴55的前端部的主轴孔55f的径向外侧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省略图示)。
卡盘14具有:与主轴55的外螺纹部相对应的内螺纹部(省略图示)。通过将主轴55的外螺纹部纳入于内螺纹部,并且将螺栓55g放入主轴孔55f,从而将卡盘14固定于主轴55。主轴55以及卡盘14的至少一方能够用作输出轴。
齿轮箱50具有圆筒状的齿轮箱基部50a,在齿轮箱基部50a的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分别形成有: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的中央具有螺纹孔的螺纹孔部50b。另外,即便在马达支架51的有底圆筒状的马达支架基部51a以及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后部,也同样地形成有螺纹孔部51b以及螺纹孔部52b。螺纹孔部51b朝向径向外侧以及前侧突出。螺纹孔部52b朝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共通的螺钉56穿过右上的螺纹孔部50b、51b到螺纹孔部52b,右下、左上、左下的部位也是同样。这样,利用共通的连结机构而将齿轮箱50以及齿轮壳体52(以及马达支架51)共同地进行紧固,由此能够使它们的密接性呈现良好,从而保护内部机构,而且,在向内部机构施加了润滑脂等的情况下还能够防止润滑脂等的泄露。另外,与将马达支架51和齿轮箱50的连结部件、以及齿轮箱50和齿轮壳体52的连结部件分别进行设置的情况相比,齿轮传动装置12变得紧凑小型化。
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能够安装侧手柄(省略图示)。
在齿轮壳体52的各螺纹孔部52b的径向外侧配置有螺纹孔部57,在主体壳体20的主体部4的开口部形成有具有螺纹孔的螺纹孔部20d;齿轮传动装置12通过进入到螺纹孔部57以及螺纹孔部20d的螺钉58,而被安装于主体壳体20的该开口部的前方。螺纹孔部57配置成:与下方的2个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相比,上方的2个的左右方向的间隔更狭窄。据此,各螺纹孔部57的配置适合于:把持部6向下方延伸的圆柱状的主体部4的形状,有助于上部的左右方向的紧凑化。
另外,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下表面的后部的左右,设置有:向下方以及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体59。各突体59卡止于主体壳体20的内表面,用于防止齿轮传动装置12和主体壳体20的分离。
齿轮壳体52的前部、侧部、上部呈现露出状,成为主体部4的外轮廓的一部分,齿轮壳体52成为壳体2的一部分。
在马达支架51的中央孔51c承接:将马达轴37前端部(小齿轮38的后侧)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马达前轴承51d。
此外,马达支架51、转换环54以及主轴55的至少任一个可以不用作齿轮传动装置12的构成要素,马达支架51也可以用作马达10的构成要素。另外,卡盘14、马达前轴承51d以及小齿轮38的至少任一个可以用作齿轮传动装置12的构成要素。
另外,齿轮传动装置12在内部具有3级的行星齿轮机构,对马达轴37的旋转进行减速,并传递给主轴55。即,齿轮传动装置12具有:后行星齿轮机构60(第1级的减速机构)、中行星齿轮机构70(第2级的减速机构)、以及前行星齿轮机构80(第3级的减速机构)。
后行星齿轮机构60具有:内齿轮62,其固定于齿轮箱50内;多个(5个)行星齿轮64多个(5个)行星齿轮64,它们具有与内齿轮62的内齿啮合的外齿;以及载置部66,其借助滚针轴承65而将各行星齿轮64支承为能够旋转。
从环状的内齿部62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4个)突起62b进入到在马达支架基部51a的圆筒面形成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51e,由此内齿轮62被阻止旋转。
各行星齿轮64与马达轴37的小齿轮38相啮合。
载置部66具有:从在中央具有孔的圆盘状部66a的后表面起以在周向上为等间隔的方式朝向后方突出的5个销66b,1个行星齿轮64以及滚针轴承65被支承于各销66b。另外,载置部66具有:从圆盘状部66a的前表面中央起呈圆筒状朝向前方突出的外齿齿轮66c。此外,在圆盘状部66a的前部外表面设置有啮合齿66d。
行星齿轮64通过滚针轴承65而被支承,因此,与滚珠轴承相比,其支承强度得到提高。据此,即使将行星齿轮64在轴向(前后方向)上进行减薄,也能够确保与滚珠轴承相同程度的强度,行星齿轮64乃至后行星齿轮机构60、进而电动振动起子钻1在前后方向上变得更加紧凑小型化。
另外,在各行星齿轮64和马达支架51之间配置有垫圈68。
中行星齿轮机构70还如图13所示,具有:内齿轮72;多个(5个)行星齿轮74,它们具有与内齿轮72的内齿相啮合的外齿;以及载置部76,其将各行星齿轮74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内齿轮72的环状的内齿部72a的外表面前部,以在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朝向径向突出、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外齿72b,在内齿部72a的外表面后部,设置有:在周向上延伸的结合槽72c。另外,在内齿轮72的后表面开口边部,设置有:能够与第1级的载置部66的啮合齿66d相啮合的啮合齿72d。
各行星齿轮74与第1级的载置部66的外齿齿轮66c相啮合。载置部76具有:从在中央具有孔的圆盘状部76a的后表面起朝向后方突出的5个销76b,1个行星齿轮74被支承于各销76b。另外,载置部76具有:从圆盘状部76a的前表面中央起呈圆筒状朝向前方突出的外齿齿轮76c(太阳齿轮)。
在内齿轮72的外侧前方,配置有:被保持于齿轮壳体52内的后部的结合环77。在结合环77的轮状的结合环基部77a的内周面,以与内齿轮72的外齿72b相同数量而设置有:朝向径向内侧突出、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内齿77b。另外,在结合环基部77a的外周面,在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6个)朝向外侧突出、且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突条77c。内齿轮72的各外齿72b能够进入到结合环77的任意内齿77b之间。
在齿轮箱基部50a的前端部,以在周向上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弧状肋50e,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后端部内表面形成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径向外侧凹入的内槽(省略图示),各突条77c进入到多个弧状肋50e的对应者之间、以及该内槽,由此结合环77被阻止旋转。弧状肋50e之间、和外筒部52a的该内槽是在前后方向上连续的。另外,在下方的弧状肋50e的径向外侧的表面,形成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50f。突出部50f进入到: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后端部内表面所形成的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径向外侧凹入的下内槽(省略图示)。
另一方面,还如图13所示,在内齿轮72的后部外侧配置有速度切换环78。在速度切换环78的轮状的速度切换环基部78a的上部,连结片78b是在俯视时呈“L”字状而朝向后方以及上方突出的,在速度切换环基部78a的左部、右部、下部,各个突片78c分别朝向径向外侧以及后方突出。
在齿轮箱50,设置有从上后部进入到前方的狭缝50g,连结片78b的上方突出部分的下端部进入到狭缝50g。在壳体2的上部,设置有能够朝向前后滑动的速度切换操纵杆79(参照图1、图4),连结片78b的上方突出部分的上部经由作为前后排列的弹性体的盘簧79S而与速度切换操纵杆79的下部连结。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上部,以从后端朝向前方延伸的方式形成有具有孔的孔部52f,速度切换操纵杆79的前部进入到孔部52f。在孔部52f的左右两侧配置有上方的螺纹孔部57。
还如图13所示,在齿轮箱基部50a的内表面,设置有:与速度切换环78的各突片78c相对应的前后方向的引导槽50h,各引导槽50h接纳所对应的突片78c而将速度切换环78支承为仅在前后方向上移动。
另外,设置有:从左右的突片78c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的合计2个的销78d。各销78d的外侧头部与左右的各突片78c的外表面抵接,比各销78d的头部更细的内侧前端是从各突片78c的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而进入内齿轮72的结合槽72c。
当将速度切换操纵杆79置于前方(图示的状态)时,速度切换环78就会通过连结片78b而向前方移动,经由各销78d至结合槽72c,内齿轮72与各行星齿轮74相啮合,在保持该啮合不变的状态下,向前方移动。于是,各外齿72b进入到结合环77的内齿77b间,从而限制内齿轮72进行周向的旋转,各行星齿轮74围绕固定的内齿轮72的周围而旋转,从而将通过第1级的外齿齿轮66c的旋转而被减速后的旋转传递给载置部76的外齿齿轮76c。即,当将速度切换操纵杆79置于前方时,就会成为:基于第2级的中行星齿轮机构70的减速而起作用的低速模式。
另一方面,当将速度切换操纵杆79置于后方时,同样地速度切换环78会向后方移动,在保持内齿轮72与各行星齿轮74的啮合的状态下,向后方移动。于是,各外齿72b会从结合环77的内齿77b间出来,从而解除内齿轮72的周向的旋转限制,内齿轮72的啮合齿72d相对于第1级的载置部66的啮合齿66d而啮合,在周向上未被固定的内齿轮72和第1级的载置部66一起旋转,将与外齿齿轮66c的旋转同等的旋转传递给外齿齿轮76c。即,当将速度切换操纵杆79置于后方时,就会成为:基于第2级的中行星齿轮机构70的减速被取消的高速模式。
在连结片78b的下表面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有:沿着前后延伸、且朝向下方突出的肋78e。据此,能够确保连结片78b的刚性而防止挠曲,通过速度切换环78进行的移动后的内齿轮72的位置呈现稳定。肋78e进入到:以在马达支架基部51a的上表面而沿着前后方向延伸且朝向下方凹入的方式设置的槽51f。齿轮箱50的狭缝50g位于槽51f的上方。
前行星齿轮机构80具有:内齿轮82,其设置成在齿轮壳体52内且在周向上能够旋转;多个(6个)行星齿轮84,它们具有与内齿轮82的内齿相啮合的外齿;以及载置部86,其将各行星齿轮84支承为能够旋转。
在内齿轮82的圆筒状的内齿部82a的前表面,设置有:在周向上隔开规定间隔而朝向前方突出的多个(6个)凸轮突起82b。另外,在内齿部82a的外表面,设置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6个)突出部82c。各突出部82c配置于:内齿部82a的凸轮突起82b间的中央部。
各行星齿轮84与第2级的载置部76的外齿齿轮76c相啮合。
载置部86具有:从在中央具有孔的圆盘状部86a的后表面朝向后方突出的多个(6个)销86b,1个行星齿轮84被支承于各销86b。另外,载置部86还如图12所示,具有:从圆盘状部86a的前表面中央起以四个半圆筒状朝向前方突出且在周向上排列的多个(4个)突体86c。
转换环54配置于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径向外侧。内筒部52g是直径比外筒部52a还要小的圆筒状。内筒部52g的前端位于比外筒部52a的前端更靠前方的位置。
转换环54具有:转换环基部54a,其向前方变窄而带锥度,且是圆筒状,外侧具有凹凸;以及肋54b,其在该转换环基部54a的内表面的前后方向中央处相对于其他内表面而向径向内侧突出。
另外,在转换环基部54a的内表面,且是在前后方向上与肋54b相同位置的部分,设置有:比转换环基部54a的内表面的其他部分更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孔部54c(图10中左上部)。此外,在孔部54c的相反侧(图10中右下部),还设置有:比转换环基部54a的内表面的其他部分更向径向外侧凹陷、且在周向上呈弧状延伸的凹部54d。在凹部54d的周向两侧,设置有:与板簧87卡止的卡止部54e。板簧87的中央部朝向径向内侧膨胀而被向径向内侧施力。
在转换环54的径向内侧,且在肋54b的后侧,设置有离合器切换环88。
离合器切换环88具有:环状的离合器切换环基部88a;螺纹部88b,其在该离合器切换环基部88a的内表面以螺旋状形成;锁定操纵杆保持部88c,其在离合器切换环基部88a的一部分处朝向径向外侧延伸,并且以两股状朝向前方延伸地突出;以及突片88d,其在锁定操纵杆保持部88c的相反侧处从离合器切换环基部88a的一部分朝向前方以及径向内侧延伸。
突片88d在主视观察时与转换环54的凹部54d形状相同,通过进入到凹部54d而使转换环54和离合器切换环88一起旋转。另外,锁定操纵杆保持部88c进入到孔部54c的径向内侧部分。
在转换环54和离合器切换环88之间,配置有:沿着径向延伸的锁定操纵杆89。
作为锁定部件的锁定操纵杆89具有:方筒状的锁定操纵杆基部89a,其径向外侧的面以及后表面呈敞开;三角板状的追随件89b,其从该锁定操纵杆基部89a的径向内侧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延伸设置;以及锁定操纵杆肋89c,其从锁定操纵杆基部89a的径向外侧的端部两侧分别朝向周向外侧突出。
锁定操纵杆基部89a被保持于离合器切换环88的锁定操纵杆保持部88c(两股状突出部之间)。另外,锁定操纵杆基部89a进入到孔部54c内。据此,离合器切换环88在旋转时与锁定操纵杆89一起进行旋转。
作为弹性体的弹簧89S进入于锁定操纵杆基部89a。弹簧89S沿着径向延伸,径向外侧的端部与孔部54c的径向外侧的底(转换环54内表面)接触,径向内侧的端部与锁定操纵杆基部89a的径向内侧的内表面接触,对锁定操纵杆89朝向径向内侧进行施力。如图10(B)所示,在锁定操纵杆基部89a的径向内侧的内表面形成有:弹簧保持突起89d,该弹簧保持突起89d比其他部分更向上方突出,进入于弹簧89S的内径部分而对弹簧89S进行保持。
锁定操纵杆肋89c不与孔部54c接触。锁定操纵杆肋89c如果在锁定操纵杆89以及弹簧89S的组装时不是正确的朝向,就不能进入于孔部54c,由此能够防止锁定操纵杆89以错误朝向被安装的情形,另外,通过临时卡挂于孔部54c,能够将锁定操纵杆89以及弹簧89S保持为不易从孔部54c脱落。
还如图8、图9所示,在离合器切换环88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作为弹性体托架的环状的弹簧托架90。
在弹簧托架90的圆筒状的弹簧托架基部90a的外表面,形成有螺纹部90b,该螺纹部90b具有:与离合器切换环88的螺纹部88b相啮合的螺纹牙,通过离合器切换环88的旋转而使得弹簧托架90向前后方向移动。
弹簧托架基部90a的后部具有:相对于前部而在多个(12)部位处朝向径向外侧呈半圆状突出的同时半圆状突出部的径向内侧部分以规定个数(4个)的组相连而得到的合计3个部位的凸缘部90c、以及分别从各凸缘部90c的各半圆状突出部朝向后方呈圆柱状突出的弹簧保持部90d。各凸缘部90c的周向的彼此之间成为:相对于各凸缘部90c的外形而向周向内侧凹陷的谷部90e。
另外,在规定的弹簧保持部90d之间设置有:从弹簧托架基部90a的后端部朝向后方突出的肋90f。各肋90f的朝向后方的突出高度与弹簧保持部90d的突出高度相同。各肋90f对被配置于径向内侧的各种的部件所相关的朝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进行限制,对该部件进行保持而防止它们的脱落。
并且,下方的凸缘部90c在下部的半圆状突出部之间具有: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片90g。
还如图11所示,在各弹簧保持部90d保持有:作为内齿轮82施力用弹性体亦即离合器销用弹性体的离合器销用盘簧92。在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后侧设置有1片垫圈94,该垫圈94具有与凸缘部90c相同的形状。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前端与弹簧托架90的凸缘部90c的后表面抵接,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后端与垫圈94的前表面抵接。
垫圈94具有:从环状的垫圈基部94a朝向径向外侧呈半圆状突出的多个(12部位)的突出部94b。另外,在垫圈94的朝向径向外侧的半圆状的突出部,且在彼此相邻的突出部之间,合计6个部位设置有延伸设置部94c,延伸设置部94c是从垫圈基部94a的径向内侧部分朝向径向内侧以弧状延伸的。此外,还设置有:与弹簧托架90的谷部90e相同地形成的合计3个部位的谷部94d。
还如图8、图9所示,弹簧托架90、离合器销用盘簧92以及垫圈94进入于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和外筒部52a之间。外筒部52a的前部的内表面具有:与凸缘部90c或者垫圈94相同的外形。弹簧托架90通过凸缘部90c以及突片90g而被阻止旋转。垫圈94通过突出部94b而被阻止旋转。此外,也可以取代突出部94e,或者与突出部94b一起,通过在垫圈94的突出部94b间等处设置的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片而被阻止旋转。
齿轮壳体52的向上下左右扩展而将内筒部52g和外筒部52a相连的环状的壁体部分52j的前表面具有:与凸缘部90c以及垫圈94相同的形状。
还如图11所示,在壁体部分52j的位于垫圈94的各延伸设置部94c的后侧位置的部分,开设有圆形的孔,圆柱状的离合器销96分别经由圆筒状的离合器销套95从前方进入于该圆形的孔。
各离合器销套95具有:圆筒状的离合器销套基部95a以及一对凸缘95b,其中该一对凸缘95b从离合器销套基部95a的前端部外表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各凸缘95b彼此对置。通过设置各凸缘95b,由齿轮壳体52支承的部分就会与之相应地增加,在维持支承强度保持不变的状态下,离合器销套95以及离合器销96的前后方向长度就会进一步变短。
各离合器销96是后端部倒角为球面状的圆柱形状,前部进入于离合器销套基部95a内,由此与离合器销套95一体地得到保持。
各离合器销套95的前端部以及各离合器销96的前端部接触于垫圈94的后表面。
各离合器销96的后端部能够接触于前行星齿轮机构80的内齿轮82的圆筒状的内齿部82a的前表面。
弹簧托架90、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垫圈94、各离合器销套95以及各离合器销96是离合器机构97的构成要素。此外,在离合器机构97也可以包含凸轮突起82b。另外,也可以省略各离合器销套95以及垫圈94的至少一方。
还如图8、图9所示,在弹簧托架90的径向内侧配置有:支承环100、以及其后侧的销托架102。
支承环100在轴向为前后方向的圆筒状的支承环基部100a的前端部,以彼此在周向上为等间隔的状态而具有:以比其他部分更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梯形的多个(3个部位)的凸轮突起100b(销托架凸轮部)。另外,从支承环基部100a的后端部朝向后方突出的多个(3个部位)的突片100c在周向上被配置于凸轮突起100b之间。
销托架102具有:凹部102b,其在轴向为前后方向的圆筒状的销托架基部102a的前端部以与支承环100的突片100c相对应的方式设置;多个(6个部位)的弹簧保持部102c,它们分别从销托架基部102a的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以及后方凸出,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以及多个(3个部位)的销保持部102d,它们分别从销托架基部102a的外表面向径朝向外侧突出,且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凹部102b和销保持部102d在周向上彼此错开。
作为弹性体的销托架用盘簧104的前端部能够进入于各弹簧保持部102c的后方突出部分。销托架用盘簧104的后部进入于:以从齿轮壳体52的壁体部分52j的前表面朝向后方分别呈圆柱状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坑部52k(图12)。各凹坑部52k以与弹簧保持部102c相同的配置方式合计形成于6个部位。销托架用盘簧104对销托架102向前方进行施力。
还如图9所示,在各销保持部102d保持有:沿着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前端部。在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前端部形成有:轮状的槽106a,两股状的销保持部102d的前端部能进入于该槽。各销保持部102d以及各内齿轮锁定销106从规定的离合器销用盘簧92之间、以及弹簧托架90、垫圈94的谷部90e、94d的外侧穿过。此外,各内齿轮锁定销106穿过:在齿轮壳体52的壁体部分52j相对应地开设的销孔52l。各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后端部相对于第3级的内齿轮82的径向外侧而能够进退。
另外,在支承环100的前方,且在转换环54以及弹簧托架90的径向内侧,呈环状地设置有树脂制的钻切换环108。还如图8至图10所示,钻切换环108具有:圆筒状的钻切换环基部108a;以及合计3个部位的凸轮凹部108b,其在该钻切换环基部108a的后部,以与支承环100的凸轮突起100b相同的方式配置,且分别以梯形向前方凹陷。在凸轮凹部108b的后侧配置支承环100。
另外,钻切换环108具有:从钻切换环基部108a的前部,以与锁定操纵杆基部89a的幅度(周向的大小)相同的幅度朝向后方凹陷的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锁定部件承接凹部)。锁定操纵杆89能够穿过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
此外,钻切换环108具有:从钻切换环基部108a的内表面朝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3个)卡合突起108d。
转换环54以被配置于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径向外侧的状态而被安装成能够围绕轴进行旋转。还如图6所示,环状的凸轮板110通过多个(3根)螺钉112而被固定于内筒部52g的前端部。凸轮板110被配置于转换环54的肋54b的前侧,转换环54被凸轮板110和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前端开口部所夹持。
还如图8至图10所示,凸轮板110具有:开孔圆盘状的凸轮板前部110a、在凸轮板前部110a的后侧以直径比凸轮板前部110a还小的状态而被配置的开孔圆盘状的凸轮板后部110b、以及将它们贯穿且供螺钉112螺入的螺纹孔110c。
在凸轮板前部110a的周缘,以在周向上排列的方式形成有:比其他周缘部分更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凹口110d、110e、以及多个凹口110f。板簧87的中央部进入于任意的凹口110d~110f。
凸轮板后部110b的周缘为凸轮形状,其具有:小径部110g、大径部110h以及将它们相连的坡部110i。锁定操纵杆89的追随件89b接触于凸轮板后部110b的周缘,能够追随该周缘。
夹着凸轮板后部110b的小径部110g(图10中左上)的中心而在相反侧配置有:凸轮板前部110a的凹口110d、110e,特别是在与坡部110i相邻的小径部110g的相反侧配置有:凹口110e。另外,凹口110f从与坡部110i相邻的大径部110h的相反侧(图10中下部)排列到与小径部110g相邻的大径部110h的相反侧(图10中右部)为止。
在内筒部52g的前端部形成有:以与各螺纹孔110c相同的方式而配置的多个螺纹孔部52m,螺钉112能够螺入该螺纹孔部52m。
如图10(B)所示,弹簧89S的中心轴位于比锁定操纵杆89的中心轴更靠后侧的位置。据此,能够防止:弹簧89S的作用力朝向从凸轮板110离开的方向施加,锁定操纵杆89可靠地跟随凸轮板后部110b周缘的凸轮形状,从而使得锁定操纵杆89可靠地进行工作。
在凸轮板110周缘部的前侧配置有:金属制且薄板状的壳体环120。
壳体环120具有:环状的壳体环基部120a;突出片120b,其从该壳体环基部120a的外边的一部分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以及卡挂片120c,其在该壳体环基部120a的相反侧朝向径向外侧突出。壳体环120通过突出片120b和卡挂片120c而相对于转换环54被阻止旋转,并对凸轮板110周缘部进行覆盖。
突出片120b形成为:与转换环54的凹部54d相对应的形状,另外,具有狭缝而能够进入于凹部54d。
还如图12所示,在第3级的载置部86的各突体86c之间的相向的一对(图中左右)上,分别配置有辊130。
另外,在其他一对(图中上下)上,配置有锁定凸轮132。锁定凸轮132具有:圆筒状部132a、以及从圆筒状部132a的上下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片132b,各突片132b位于突体86c之间。锁定凸轮132的圆筒状部132a的中央孔和主轴55的后级部55d呈花键结合,锁定凸轮132与主轴55成为一体。锁定凸轮132经由各突体86c而与第3级的载置部86一起进行旋转。
圆筒状的锁定环134覆盖于锁定凸轮132的前侧。锁定环134固定于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内侧。锁定环134具有:圆筒状的锁定环基部134a;内凸缘134b,其从该锁定环基部134a的前端部内表面朝向内侧突出;外凸缘134c,其从锁定环基部134a的后端部外表面朝向外侧突出;以及多个(3个部位)突出部134d,其从锁定环基部134a的侧面朝向径向外侧突出且进一步向前方突出,并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各辊130和锁定凸轮132、以及第3级的载置部86的各突体86c位于内凸缘134b的后侧。突出部134d进入到以所对应的形状形成的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内表面,从而将锁定环134固定为不可旋转。
还如图8、图9所示,主轴55通过在锁定环134的前侧配置的主轴后轴承138、和在前级部55b的径向外侧配置的主轴前轴承140,而被保持成能够前后移动且能够绕轴旋转。
主轴前轴承140配置于主轴55的前级部55b的外侧。
在主轴前轴承140和主轴凸缘55a之间设置有:作为弹性体的主轴用盘簧144。主轴凸缘55a的后表面以及主轴用盘簧144呈向前方逐渐扩径的前方宽阔的锥形状。另一方面,对主轴后轴承138(的外轮的前表面)进行按压的夹具146进入到:在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内表面设置的槽。
在主轴前轴承140和夹具146之间配置有振动机构150。振动机构150具有:分别为环状、且被保持于主轴55的中级部55c的第1振动凸轮152以及第2振动凸轮154。此外,为了示出图14和图15的连结,在上述图中,重复记载了第2振动凸轮154时,第2振动凸轮154在电动振动起子钻1中仅设置1个。
在第1振动凸轮152的圆筒状的第1振动凸轮基部152a的后表面,形成有:具有多个凸轮齿的第1凸轮面152b。第1振动凸轮152通过被固定于主轴55的中级部55c的前端部的外侧的卡环156,而呈一体地被固定于主轴55。主轴55通过主轴用盘簧144而在常态下被顶靠向:卡环156与主轴前轴承140(的内轮)接触的前进位置。
在第2振动凸轮154的环状的第2振动凸轮基部154a的前表面,形成有:具有多个凸轮齿的第2凸轮面154b。另外,在第2振动凸轮基部154a的后表面,在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有:多个(3个)朝向后方突出的爪154c。第2振动凸轮154以在周向上不固定的状态而被插入于主轴55。
在第2振动凸轮154和夹具146之间,设置有:滚珠保持垫圈160、多个钢制的滚珠162以及滚珠轴承垫圈164。
还如图8、图9所示,滚珠保持垫圈160与第2振动凸轮基部154a的后表面相邻。滚珠保持垫圈160呈:将内周部作为前端、且将外周部作为后端而成的碗状,在弯曲的后表面侧,对各滚珠162进行保持,从而将各滚珠162在周向上排列。
滚珠轴承垫圈164具有:从轮状的滚珠轴承垫圈基部164a朝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3个部位)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凸部164b、以及分别配置于各凸部164b的周向上的凸部164b之间的缩颈部164c。滚珠轴承垫圈164通过各凸部164b进入到在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内表面设置的凹部而被阻止旋转。
此外,卡环156、滚珠保持垫圈160、滚珠162、以及滚珠轴承垫圈164的至少任一个可以包含于振动机构150。
还如图8、图9所示,在钻切换环108的径向内侧,设置有:环状且金属(烧结金属)制的振动切换环170。在振动切换环170的后侧设置有:整周的三分之一的弧状亦即一组(3个)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振动切换部件,振动切换单元的一部分)。在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后侧设置有:垫圈174。
振动切换环170具有:从圆筒状的振动切换环基部170a的前端部朝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3个部位)在周向上等间隔地配置的卡合凹部170b、以及从振动切换环基部170a的后端部朝向前方凹陷的多个(3个部位)在周向上配置于与卡合凹部170b相同位置的梯形的凸轮凹部170c。各卡合凹部170b通过接纳在钻切换环108而对应地设置的卡合突起108d,而与卡合突起108d卡合,振动切换环170与钻切换环108一体地进行旋转。
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具有:振动切换操纵杆基部172a,其为金属(注塑金属)制,且朝向前方敞开的剖面为“U”字状;隆起部172b(振动切换凸轮部),其在振动切换操纵杆基部172a内以与凸轮凹部170c相对应的形状而向前方隆起;以及振动切换爪172c,其从振动切换操纵杆基部172a的径向内侧的外表面的中央部朝向径向内侧以及后方突出。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是在振动切换爪172c进入到:在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以周向上等间隔开设的多个(3个部位)的径向的孔52o(贯通孔)中的状态下,被配置于内筒部52g的径向外侧。振动切换操纵杆172配置于支承环100的内侧。
各振动切换爪172c位于:滚珠轴承垫圈164的缩颈部164c的径向外侧。即,滚珠轴承垫圈164具有:避开各振动切换爪172c的缩颈部164c。
另外,各振动切换爪172c相对于在第2振动凸轮基部154a的后侧且向后方突出的爪154c之间而能够进退。
还如图9、图12所示,在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3个部位的孔52o之间,且在周向上与接纳有销托架用盘簧104的6个部位的凹坑部52k相邻的部分,分别开设有:朝向前后延伸的销孔52p。销180能够从后方进入于各销孔52p。各销孔52p的前部相对于后部而被扩大,作为弹性体的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能进入于该扩大部和各销180的前部之间。各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的前端部与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后侧的垫圈174相接。各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将垫圈174以及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朝向前方进行施力。
即,作为施力部件的各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在周向上排列3个以上(6个),针对1个振动切换操纵杆172而有多个(2个)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与其接触,从而多个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对振动切换操纵杆172进行施力(按压)。
各销180的后端部位于锁定环134的外凸缘134c的前侧。
还如图16所示,在板簧87的中央部进入于凹口110d的转换环54的旋转位置(图10的状态),钻切换环108的凸轮凹部108b以外的后端部分与支承环100的各凸轮突起100b的前端部接触,支承环100位于后方位置。于是,销托架102位于后方位置,而各内齿轮锁定销106进入于第3级的内齿轮82的径向外侧且是周向的突出部82c之间。这样,各内齿轮锁定销106通过与突出部82c的侧面抵接而能够阻止第3级的内齿轮82的旋转。据此,无论离合器销96相对于内齿轮82的按压状态如何,都会将内齿轮82锁定(离合器不工作)。
另外,在该旋转位置,所对应的隆起部172b进入于振动切换环170的各凸轮凹部170c,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位于前方位置。于是,各振动切换爪172c位于前方位置而进入第2振动凸轮154的爪154c之间,即使第2振动凸轮154想要旋转,也会因为各振动切换爪172c卡挂于爪154c,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则通过各振动切换爪172c而阻止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当主轴55旋转时,第1振动凸轮152一体地进行旋转,对此,第2振动凸轮154则不旋转,因此,当主轴55后退时,第1凸轮面152b就会在与被固定的第2凸轮面154b接触的状态下进行旋转,在主轴55产生出轴向的振动(振动机构工作)。另外,在电动振动起子钻1中,振动切换环170、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销180以及各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构成振动切换单元。
即,电动振动起子钻1在该旋转位置,会变成:离合器不工作而产生出振动的振动钻模式。
当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位于前方位置时,振动切换环基部170a的后端部就会相对地进入于各振动切换操纵杆基部172a内,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密接度、以及振动切换环170和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密接度会增加。因此,在产生振动的情况下,能够确保比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更靠前方的部分(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内)的密闭性,从而能够确保防尘性,防止了施加于该部分内的润滑脂的泄露。
另外,通过各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将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向前方进行施力,促进了各隆起部172b向凸轮凹部170c的进入。
另外,在该旋转位置,锁定操纵杆89的追随件89b进入于凸轮板后部110b的小径部110g,锁定操纵杆基部89a进入于钻切换环108的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从而转换环54和钻切换环108能够一体进行旋转。
当转换环54从该转换环54的旋转位置旋转到:板簧87的中央部进入于凹口110e的旋转位置时,如图17所示,锁定操纵杆89的追随件89b位于与坡部110i相邻的小径部110g的端部位置。
在该旋转位置,钻切换环108的凸轮凹部108b以外的后端部分与支承环100的各凸轮突起100b的前端部接触,支承环100和销托架102以及各内齿轮锁定销106位于后方的状态保持不变,内齿轮82被锁定(离合器不工作)。
另外,在该旋转位置,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隆起部172b从振动切换环基部170a的凸轮凹部170c脱离,凸轮凹部170c以外的部分与隆起部172b的前端部接触,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抵抗各振动切换操纵杆用盘簧182的作用力而位于后方位置。于是,各振动切换爪172c位于后方位置而从第2振动凸轮154的爪154c之间离开,各振动切换爪172c就会以第2振动凸轮154能够旋转的方式允许该旋转。当主轴55进行旋转时,第1振动凸轮152会一体地进行旋转,在第2振动凸轮154借助第1凸轮面152b以及第2凸轮面154b而适当旋转时,第2振动凸轮154被插入到主轴55且允许旋转,因此,不产生振动(振动机构不工作)。
即,电动振动起子钻1在该旋转位置,会变成:离合器不工作且不产生振动的钻模式。
在转换环54从该转换环54的旋转位置旋转到:板簧87的中央部进入到凹口110f(从凹口110e观察时与凹口110d在周向上处于相反侧且最接近凹口110)的旋转位置的情况下,锁定操纵杆89的追随件89b在坡部110i上行进,从凸轮板后部110b的小径部110g移动到大径部110h。在锁定操纵杆89的追随件89b到达大径部110h为止,锁定操纵杆基部89a会从钻切换环108的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朝向径向外侧脱离。
图18中示出了:这样的追随件89b在坡部110i上行进的中途的状态,并且图19示出了:与图18的状态相比追随件89b处于坡部110i的上方(径向外侧)而锁定操纵杆基部89a即将从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脱离的状态。
如图18所示,通过凸轮板后部110b的坡部110i,使得锁定操纵杆89从钻切换环108脱落。此时,钻切换环108的凸轮凹部108b接纳支承环100的各凸轮突起100b(参照图18(C))。于是,支承环100以及销托架102位于前方位置,而各内齿轮锁定销106会从第3级的内齿轮82的突出部82c之间向前方退避。
另外,如图19所示,在锁定操纵杆基部89a即将从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脱离之前的状态下,钻切换环108的凸轮凹部108b穿过支承环100的各凸轮突起100b(参照图19(C))。
而且,当追随件89b从小径部110g移动到大径部110h时,锁定操纵杆89的锁定操纵杆基部89a会从钻切换环108的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脱离,钻切换环108处于不与转换环54一体旋转的状态。
另外,当锁定操纵杆基部89a从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脱离时,通过支承环100经由销托架102而接受到的各销托架用盘簧104的作用力,使得钻切换环108返回到:凸轮凹部108b接受支承环100的各凸轮突起100b的旋转位置(参照图20(C))。于是,支承环100位于前方位置,销托架102位于前方位置,各内齿轮锁定销106则从第3级的内齿轮82的径向外侧退避。据此,各内齿轮锁定销106不会妨碍第3级的内齿轮82的旋转。
通过各销托架用盘簧104,并借助销托架102而对支承环100进行施力,能够促进各凸轮突起100b向凸轮凹部108b的进入。另外,通过各销托架用盘簧104的作用力,钻切换环108被保持在该旋转位置,直至锁定操纵杆89通过转换环54的反向旋转而再次进入于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从而从转换环54受到反向旋转作用为止。另外,在该反向旋转的情况下,抵抗各销托架用盘簧104的作用力而使各凸轮突起100b从凸轮凹部108b脱离,销托架102就会位于后方位置。
而且,如图20所示,当转换环54旋转到:板簧87的中央部进入于上述的凹口110f的旋转位置时,各内齿轮锁定销106不会妨碍第3级的内齿轮82的旋转,从而接受:基于各离合器销96的对旋转的限制或对旋转的允许。
即,各离合器销96与第3级的内齿轮82的任意一凸轮突起82b抵接,根据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弹力,来限制内齿轮82的旋转,或者允许内齿轮82的旋转。
各离合器销96根据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弹力而对内齿轮82的前表面进行按压,当与弹力相应的规定的扭矩不足时,就使凸轮突起82b停止而对内齿轮82进行固定。凸轮突起82b的侧面具有:以与离合器销96的后端部的形状相匹配的球面状进行缩颈的缩颈部。离合器销96与该缩颈部接触,由此能够充分地对抗第3级的内齿轮82的旋转力。而且,当达到该扭矩以上时,凸轮突起82b就会使各离合器销96抵抗弹力而向前方移动,由此相对性地攀越。该攀越因为缩颈部而能够顺利地进行。而且,通过该相对攀越,各离合器销96就会允许该旋转,从而使得内齿轮82能够旋转,如果内齿轮82的旋转未被其他部件阻止,载置部86(各突体86c)就会因为内齿轮82的旋转而空转,离合器工作。
另外,振动切换环170与钻切换环108一起被保持在:与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位于坡部110i的径向外侧位置时的旋转位置相对应的旋转位置,并是保持于:使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位于后方位置而不产生振动的旋转位置。
即,电动振动起子钻1在该旋转位置,会变成:不产生振动且离合器工作的离合器模式。
另外,在该旋转位置,弹簧托架90根据该螺纹部90b、和与转换环54一体地旋转的离合器切换环88的螺纹部88b之间的关系,而处于离合器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的最后方的位置,并且经由垫圈94而对各离合器销96进行施力的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被压缩到最短,从而其作用力变为最大。据此,成为:离合器进行工作的扭矩(离合器设定扭矩)为最大的状态(离合器模式,离合器设定最大)。
在电动振动起子钻1中,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不是1个大的盘簧,而是分割设置成多个(12个),因此,相对于1个大的盘簧的情况而言,更能增加弹簧常数,又更能缩短密接长度,前后方向长度得到进一步缩短。另外,能够不妨碍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工作地,在它们之间配置各种部件,因此,电动振动起子钻1变得紧凑小型化。
此外,当转换环54从该转换环54的旋转位置旋转到:板簧87的中央部进入于下一个凹口110f的旋转位置时,锁定操纵杆89的追随件89b会沿循大径部110h,锁定操纵杆基部89a会从钻切换环基部108a的径向外侧穿过。
另外,在该旋转位置,弹簧托架90前进,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长度变长而作用力减少,成为:离合器设定扭矩减少的状态(离合器模式,离合器设定为第2大的状态)。
而且,当转换环54进一步向相同方向旋转而使板簧87的中央部进入于最终的凹口110f(与凹口110d相邻的凹口)时,弹簧托架90就会处于离合器进行工作的情况下的最前方的位置,经由垫圈94而对各离合器销96进行施力的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也就变得最长,而其作用力变为最小,离合器设定扭矩变为最小(离合器模式,离合器设定最小)。
即,当通过转换环54而使离合器切换环88的旋转位置发生改变时,弹簧托架90的前后位置就会改变,凸缘部90c和垫圈94的距离被变更,从而对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弹力进行调节。垫圈94会根据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弹力,隔着各离合器销套95而对各离合器销96进行按压,直至与该弹力相应的扭矩为止,对第3级的内齿轮82进行锁定。
在转换环54的旋转变为与上述旋转方向相反的情况下,通过与上述工作相反的工作,切换到各个模式。
特别是,如图21所示,在从离合器模式(离合器设定最大状态)朝向钻模式转移的中间状态(转换环54的旋转位置与图19相同)下,因为凸轮板后部110b的坡部110i的形状,而产生:锁定操纵杆89的追随件89b不与坡部110i接触的状态。据此,能够防止:锁定操纵杆89半卡挂于钻切换环108的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而导致转换环54不能顺利地旋转的情形(参照图21(D))。
对这样的电动振动起子钻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当作业者把持把持部6而拉拽开关操纵杆8时,通过开关主体部9的切换而进行从蓄电池32向马达10的供电,转子36(马达轴37)进行旋转。
通过马达轴37的旋转而使风扇42旋转。通过风扇42向各排气口22a排气而产生出来自进气口20c的空气流(风)。通过这样的风,对以马达10为首的壳体2内的机构进行冷却。
另外,马达轴37的旋转力通过具有3级的减速机构的齿轮传动装置12而被减速,并传递给主轴55,从而传递给:安装于卡盘14的钻或者起子等的钻头。
齿轮传动装置12的中行星齿轮机构70根据速度切换操纵杆79的位置而以高速模式或者低速模式进行动作。
此外,根据转换环54的旋转位置而能够选择3个动作模式以及离合器模式时的离合器设定扭矩。
即,当转换环54处于与凹口110d相对应的旋转位置时,就选择振动模式,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会将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予以锁定,通过主轴55在旋转中的后退而使第1凸轮面152b和第2凸轮面154b进行摩擦,在主轴55产生轴向的振动。
另外,当转换环54处于与凹口110e相对应的旋转位置时,会成为:前行星齿轮机构80的内齿轮82被固定的同时允许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的状态,变成:离合器不工作且不产生振动的钻模式。在钻模式下,不将离合器断开而使主轴55进行旋转,在作业者安装钻头而实施开孔的情况下,不向主轴55施加负荷而是主轴55继续旋转。
此外,当转换环54处于与凹口110e相对应的旋转位置时,则选择离合器模式,当与转换环54的旋转位置相对应的扭矩施加于主轴55时,前行星齿轮机构80就会产生空转而断开离合器(停止扭矩传递)。当通过起子钻头进行螺钉紧固,螺钉完全进入而承受大的扭矩时,主轴55就会空转而结束螺钉紧固。
上述的电动振动起子钻1具备:马达10;外齿齿轮76c,其通过马达10而被驱动;行星齿轮84,其通过外齿齿轮76c而被驱动;内齿轮82,其与行星齿轮84相啮合;内齿轮锁定销106,其相对于内齿轮82能够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对内齿轮82进行旋转固定;主轴55,其通过行星齿轮84而被驱动;齿轮壳体52,其将行星齿轮84配置于内侧;第1振动凸轮152,其被固定于主轴55;第2振动凸轮154,其能够与第1振动凸轮152进行摩擦,并能够相对于齿轮壳体52进行旋转;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其相对于第2振动凸轮154能够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将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进行固定;以及环状的转换环54,其对内齿轮锁定销106的进退、以及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进退进行切换。据此,电动振动起子钻1能够通过1个转换环54而对离合器的有无(内齿轮锁定销106的进退)以及振动的有无(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进退)进行切换,从而容易进行操作。
另外,电动振动起子钻1还具备:对内齿轮锁定销106进行保持的销托架102,与销托架102相连的支承环100具有凸轮突起100b(销托架凸轮部),该凸轮突起100b用于使内齿轮锁定销106在转换环54的规定的旋转位置时相对于内齿轮82而进退。据此,在电动振动起子钻1中,离合器的有无(内齿轮锁定销106的进退)的切换机构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动作的方式而简单地构成。
并且,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具有隆起部172b(振动切换凸轮部),该隆起部172b用于使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在转换环54的规定的旋转位置时相对于第2振动凸轮154而进退。据此,在电动振动起子钻1中,振动的有无(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进退)的切换机构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动作的方式而简单地构成。
另外,上述的电动振动起子钻1具备:马达10;外齿齿轮76c,其通过马达10而被驱动;行星齿轮84,其通过外齿齿轮76c而被驱动;内齿轮82,其与行星齿轮84啮合;离合器销96,其在被离合器销用盘簧92施力的状态下能够与内齿轮82接触,并根据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作用力而对内齿轮82进行旋转固定;弹簧托架90,其以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作用力可变的状态来对该离合器销用盘簧92进行保持;主轴55,其通过行星齿轮84而被驱动;齿轮壳体52,其将行星齿轮84配置于内侧;第1振动凸轮152,其被固定于主轴55;第2振动凸轮154,其能够与第1振动凸轮152进行摩擦,并能够相对于齿轮壳体52进行旋转;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其相对于第2振动凸轮154能够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将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进行固定;以及环状的转换环54,其对弹簧托架90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作用力、以及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进退进行切换。据此,电动振动起子钻1能够通过1个转换环54而对离合器设定扭矩(弹簧托架90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作用力)以及振动的有无(振动切换操纵杆172的进退)进行切换,变得容易操作。
并且,上述的电动振动起子钻1还具备:内齿轮锁定销106,其相对于内齿轮82能够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将内齿轮82的旋转进行固定;销托架102,其对内齿轮锁定销106进行保持;钻切换环108,其通过传递转换环54的旋转,能够对经由销托架102的内齿轮锁定销106相对于内齿轮82的进退进行切换;以及锁定操纵杆89,其对转换环54相对于钻切换环108的旋转的传递或者切断进行切换。据此,在电动振动起子钻1中,离合器设定扭矩(弹簧托架90的离合器销用盘簧92的作用力)的切换机构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动作的方式而简单地构成。
另外,钻切换环108具有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锁定操纵杆89以相对于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能够进退的状态而被设置于转换环54,通过锁定操纵杆89进入于锁定操纵杆承接凹部108c而将转换环54的旋转传递给钻切换环108。据此,在离合器模式下,钻切换环108从转换环54离开,并维持内齿轮82的非锁定状态,在向钻模式以及振动模式的切换中,钻切换环108与转换环54连结,并一体地旋转,从而确保内齿轮82的锁定状态的机构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动作的方式而简单地构成。
另外,第2振动凸轮154还具有爪154c,振动切换操纵杆172具有振动切换爪172c,通过振动切换爪172c卡挂于爪154c,而将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予以固定。据此,振动机构以能够顺利地进行动作的方式而简单地构成。
并且,电动振动起子钻1具备:外齿齿轮76c;行星齿轮84,其与外齿齿轮76c相啮合;内齿轮82,其与行星齿轮84啮合;主轴55,其与行星齿轮84相连;离合器销用盘簧92,其对内齿轮82进行施力;第1振动凸轮152以及第2振动凸轮154,它们能够相对于主轴55而施加轴向的振动;内齿轮锁定销106,其对内齿轮82进行旋转固定;以及转换环54,其连接于离合器销用盘簧92、第1振动凸轮152以及第2振动凸轮154、内齿轮锁定销106。
据此,电动振动起子钻1在1个转换环54中能够作用于:离合器销用盘簧92、第1振动凸轮152以及第2振动凸轮154、内齿轮锁定销106,从而容易进行操作。
此外,本发明的方式以及变形例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以及变形例,例如能够适当地实施如下进一步的变更。
凸轮凹部170c形成于各振动切换操纵杆172而隆起部172b形成于振动切换环170等等这些各种凸轮部的凹凸也可以相反地来设置。另外,各种的凸轮部也可以通过凹凸以外的部分来进行驱动。
也可以省略钻切换环108和销托架102之间的支承环100等,省略安装于各种部件之间的中间部件,还可以在各种部件之间进一步安装中间部件。
转换环54的旋转轴可以不与主轴55(输出轴)同轴。转换环54设制成作为操纵杆的转换操纵杆,通过其移动来对模式进行切换。
离合器机构97可以是电子离合器。振动机构150也可以是产生电振动的机构。也可以省略振动机构150而设制成没有振动模式的电动起子钻。也可以省略离合器机构97而设制成不具备离合器模式的振动钻。也可以省略钻模式而设制成不具备钻模式的振动起子。
由销保持部102d来对内齿轮锁定销106进行的保持也可以是突起朝向孔进行压入等其他方式。其他保持或压入等方式同样也可以适当变更。
风扇42可以配置在比定子35更靠前方的位置。
蓄电池32可以使用14.4V、18V(最大20V)、18V、25.2V、28V、36V等18至36V的任意的锂离子蓄电池,也可以使用小于10.8V或者超过36V的电压的锂离子蓄电池,还可以使用其他种类的蓄电池。另外,蓄电池32可以安装2个以上,在这种情况下,多个蓄电池32可以串联连接也可以并联连接,也可以以串联和并联混在一起的状态进行连接。
齿轮壳体52可以被保持于主体壳体20内。
壳体2的划分数量、行星齿轮的设置数量、减速机构的级数、各种滚珠的数量、辊130的数量、各种突部(突出部、突片、凸部等)的数量、各种销的数量、各种弹簧的数量、以及各种螺钉的数量的至少任意一个可以相对于上述数量而进行增减。也可以使钢制的滚珠为树脂制等,而进行各种部件的材质的变更。开关操纵杆8的开关的形式等、各种工作部的形式也可以变更。离合器机构97的弹簧托架90也可以配置于内齿轮82锁定用的销托架102的径向内侧等,而进行各种部件或者部分的配置的变更。也可以使锁定操纵杆89的追随件89b为梯形等,而进行各种部件的形状的变更。
另外,本发明也可以应用于:输出轴(前端工具保持部)的方向与动力部的方向(马达10的马达轴37的方向以及传递其旋转力的机构的传递方向中的至少一方)不同(大致成90度)角度的电动工具。
此外,本发明可以应用于:以由商用电源驱动的类型为代表的非充电式(蓄电池驱动)的振动起子钻、或者振动起子钻以外的其他电动工具、或者清洁器、鼓风机、或者以园艺用修整器为代表的园艺工具等。

Claims (8)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工具具备:
马达;
太阳齿轮,其通过所述马达而被驱动;
行星齿轮,其通过所述太阳齿轮而被驱动;
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相啮合;
内齿轮锁定销,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内齿轮而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对所述内齿轮进行旋转固定;
主轴,其通过所述行星齿轮而被驱动;
齿轮壳体,其将所述行星齿轮配置于内侧;
第1振动凸轮,其被固定于所述主轴;
第2振动凸轮,其能够与所述第1振动凸轮进行摩擦,并能够相对于所述齿轮壳体进行旋转;
振动切换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振动凸轮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对所述第2振动凸轮的旋转进行固定;以及
环状的转换环,其对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的进退、以及所述振动切换部件的进退进行切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对所述内齿轮锁定销进行保持的销托架,
所述销托架或者与其相连的部件具有:在所述转换环的规定的旋转位置,使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相对于所述内齿轮而进退的销托架凸轮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或者与其相连的部件具有:在所述转换环的规定的旋转位置,使所述振动切换部件相对于所述第2振动凸轮而进退的振动切换凸轮部。
4.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工具具备:
马达;
太阳齿轮,其通过所述马达而被驱动;
行星齿轮,其通过所述太阳齿轮而被驱动;
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相啮合;
离合器销,其在通过离合器销用弹性体而被施力的状态下能够与所述内齿轮接触,并根据所述离合器销用弹性体的作用力而对所述内齿轮进行旋转固定;
弹性体托架,其以所述离合器销用弹性体的作用力可变的状态来对该离合器销用弹性体进行保持;
主轴,其通过所述行星齿轮而被驱动;
齿轮壳体,其将所述行星齿轮配置于内侧;
第1振动凸轮,其被固定于所述主轴;
第2振动凸轮,其能够与所述第1振动凸轮进行摩擦,并能够相对于所述齿轮壳体进行旋转;
振动切换部件,其能够相对于所述第2振动凸轮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将所述第2振动凸轮的旋转进行固定;以及
环状的转换环,其对所述弹性体托架的所述离合器销用弹性体的作用力、以及所述振动切换部件的进退进行切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
内齿轮锁定销,其能够相对于所述内齿轮而进退,并通过进入而对所述内齿轮的旋转进行固定;
销托架,其对所述内齿轮锁定销进行保持;
钻切换环,其通过传递所述转换环的旋转,而对经由所述销托架的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相对于所述内齿轮而言的进退进行切换;以及
锁定部件,其能够对所述转换环相对于所述钻切换环而言的旋转的传递或者切断进行切换。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钻切换环具有锁定部件承接凹部,
所述锁定部件以相对于所述锁定部件承接凹部能够进退的状态而被设置于所述转换环,
通过所述锁定部件进入到所述锁定部件承接凹部,能够将所述转换环的旋转传递给所述钻切换环。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振动凸轮具有爪,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具有振动切换爪,通过所述振动切换爪卡挂于所述爪而对所述第2振动凸轮的旋转进行固定。
8.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动工具具备:
太阳齿轮;
行星齿轮,其与所述太阳齿轮相啮合;
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相啮合;
主轴,其与所述行星齿轮相连;
弹性体,其对所述内齿轮进行施力;
振动凸轮,其能够向所述主轴赋予轴向的振动;
内齿轮锁定销,其对所述内齿轮进行旋转固定;以及
转换环,其连接于所述弹性体、所述振动凸轮、以及所述内齿轮锁定销。
CN202010004544.0A 2019-01-28 2020-01-03 电动工具 Active CN11148293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12418 2019-01-28
JP2019012418A JP7253397B2 (ja) 2019-01-28 2019-01-28 電動工具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2932A true CN111482932A (zh) 2020-08-04
CN111482932B CN111482932B (zh) 2023-08-29

Family

ID=715242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04544.0A Active CN111482932B (zh) 2019-01-28 2020-01-03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498190B2 (zh)
JP (1) JP7253397B2 (zh)
CN (1) CN111482932B (zh)
DE (1) DE10202010165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3538246A (ja) * 2020-08-10 2023-09-07 ミルウォーキー エレクトリック ツール コーポレイション クラッチ設定センサを備える電動ドライバ
US20230009570A1 (en) * 2021-07-06 2023-01-12 Nanjing Chervon Industry Co., Ltd. Impact drill
DE202021103656U1 (de) * 2021-07-07 2022-10-13 Hazet-Werk Hermann Zerver Gmbh & Co. Kg Drehmomentwerkzeug
US20230055198A1 (en) * 2021-08-18 2023-02-2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Clutch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l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82289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振動ドリルドライバ
CN1636658A (zh) * 2004-01-09 2005-07-13 株式会社牧田 多功能电钻
JP2006123080A (ja) * 2004-10-28 2006-05-18 Makita Corp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864936A (zh) * 2005-02-24 2006-11-22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具有模式转换机构的锤钻
CN102729221A (zh) * 2011-04-05 2012-10-17 株式会社牧田 震动起子电钻
CN204603478U (zh) * 2014-09-19 2015-09-0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205497396U (zh) * 2015-02-19 2016-08-24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JP2016153153A (ja) * 2015-02-20 2016-08-2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CN105983733A (zh) * 2014-09-19 2016-10-0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动力工具
JP2017100259A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25225C (zh) * 2002-08-27 2007-07-11 松下电工株式会社 电动振动钻孔机/起子
DE102004051911A1 (de) * 2004-10-26 2006-04-27 Robert Bosch Gmbh Handwerkzeugmaschine, insbesondere Bohrschrauber
US20060210688A1 (en) 2005-03-18 2006-09-21 Mower Thomas E Dehydrated sports drink powder
US7980324B2 (en) * 2006-02-03 2011-07-19 Black & Decker Inc. Housing and gearbox for drill or driver
US7513845B2 (en) * 2006-08-01 2009-04-07 Eastway Fair Company Limited Variable speed transmission for a power tool
EP2030709A3 (en) * 2007-08-29 2013-01-16 Positec Power Tools (Suzhou) Co., Ltd. Power tool
CN103121205B (zh) * 2007-09-06 2015-09-02 迪美科技控股有限公司 电动工具的机械组件
TW201206656A (en) * 2010-08-06 2012-02-16 Top Gearbox Industry Co Ltd Device incapable of generating vibration while reversely rotated
TWM394214U (en) * 2010-08-10 2010-12-11 Top Gearbox Industry Co Ltd Device for unidirectional output of vibration and rotation power
US11052525B2 (en) * 2016-03-03 2021-07-06 Makita Corporation Hammer drill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082289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振動ドリルドライバ
CN1636658A (zh) * 2004-01-09 2005-07-13 株式会社牧田 多功能电钻
JP2006123080A (ja) * 2004-10-28 2006-05-18 Makita Corp インパクト工具
CN1864936A (zh) * 2005-02-24 2006-11-22 布莱克和戴克公司 具有模式转换机构的锤钻
CN102729221A (zh) * 2011-04-05 2012-10-17 株式会社牧田 震动起子电钻
CN204603478U (zh) * 2014-09-19 2015-09-02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105983733A (zh) * 2014-09-19 2016-10-05 苏州宝时得电动工具有限公司 手持式动力工具
CN205497396U (zh) * 2015-02-19 2016-08-24 株式会社牧田 电动工具
JP2016153153A (ja) * 2015-02-20 2016-08-25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CN205600652U (zh) * 2015-02-20 2016-09-28 株式会社牧田 带振动机构的电动工具
JP2017100259A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CN106826699A (zh) * 2015-12-03 2017-06-13 株式会社牧田 带振动机构的电动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82932B (zh) 2023-08-29
JP2020116720A (ja) 2020-08-06
US11498190B2 (en) 2022-11-15
JP7253397B2 (ja) 2023-04-06
US20200238483A1 (en) 2020-07-30
DE102020101652A1 (de) 2020-07-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482932B (zh) 电动工具
CN110561353B (zh) 电动工具和电动振动起子电钻
US6431289B1 (en) Multi-speed power tool transmission
CN106826699B (zh) 带振动机构的电动工具
US6857983B2 (en) First stage clutch
US7410441B2 (en) Multispeed power tool transmission
US6805207B2 (en) Housing with functional overmold
JP6491904B2 (ja) 電動工具
JP2016153153A (ja)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CN111152164A (zh) 电动工具
JP7182998B2 (ja) 電動工具
JP7154111B2 (ja) 電動工具
CN115279554A (zh) 电动工具以及辅助把持器
JP2020075330A (ja) 電動工具
US20220388074A1 (en) Driver drill
US20230321797A1 (en) Powered ratchet tool
CN115122281A (zh) 冲击工具
JP2014176920A (ja) 動力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