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52164A - 电动工具 - Google Patents

电动工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52164A
CN111152164A CN201910490573.XA CN201910490573A CN111152164A CN 111152164 A CN111152164 A CN 111152164A CN 201910490573 A CN201910490573 A CN 201910490573A CN 111152164 A CN111152164 A CN 1111521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ibration
cam
housing
gear
clu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4905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神谷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akita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kita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1081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5411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108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007533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821081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182998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kita Corp filed Critical Makit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521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5216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FCOMBINATION OR MULTI-PURPOSE TOO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5F5/00Details or components of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not particularly related to the operations performed and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1/00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with electromotor or other motor drive
    • B25D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 B25D11/10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am mechanism
    • B25D11/102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am mechanism the rotating axis of the cam member being coaxial with the axis of the tool
    • B25D11/106Means for driving the impulse member comprising a cam mechanism the rotating axis of the cam member being coaxial with the axis of the tool cam member and cam follower having the same sha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16/00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16/006Mode changers; Mechanisms connected thereto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1/00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 B25B21/02Portable power-driven screw or nut setting or loosening tools; Attachments for drilling apparatus serving the same purpose with means for imparting impact to screwdriver blade or nut socke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BTOOLS OR BENCH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FASTENING, CONNECTING, DISENGAGING OR HOLDING
    • B25B23/00Details of, or accessories for, spanners, wrenches, screwdrivers
    • B25B23/18Devices for illuminating the head of the screw or the nu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07Details of percussion or rotation modes
    • B25D2216/0023Tools having a percussion-and-rotation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07Details of percussion or rotation modes
    • B25D2216/0038Tools having a rotation-only mod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16/00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machines with superimposed rotation, the rotational movement of the output shaft of a motor being modified to generate axial impacts on the tool bit
    • B25D2216/0084Mode-changing mechanis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91Electrically-powered tool components
    • B25D2250/095Electric mo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121Housing detai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255Switches
    • B25D2250/265Trigger mechanism in hand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5HAND TOOLS; PORTABLE POWER-DRIVEN TOOLS; MANIPULATORS
    • B25D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00General details of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Components used in portable percussive tools
    • B25D2250/371Use of spr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ortable Power Tools In General (AREA)
  • Retard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包含振动切换部件的振动切换单元进而整体紧凑的电动工具。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个例子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具有:马达;主轴(55),其能够由马达带动而旋转;第1振动凸轮(152),其固定于主轴(55);齿轮壳体(52),其在内侧配置有第1振动凸轮(152);第2振动凸轮(154),其配置于齿轮壳体(52)的内侧,并能够与第1振动凸轮(152)相互摩擦;三个振动切换杆(172),其对第2振动凸轮(154)可否相对于齿轮壳体(52)旋转进行切换;以及多个(各2个合计6个)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其对各振动切换杆(172)施力。

Description

电动工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振动起子电钻或者电动振动电钻等电动工具。
背景技术
如日本特开2017-100259号公报(专利文献1)所示那样,公知有在振动起子电钻中,作为切换振动有无的振动切换部件的振动切换杆66分别进入从第2齿轮箱39的小径部39的前端起沿着轴向形成的一对狭缝64。
各振动切换杆66能够在狭缝64内沿前后移动,由一个螺旋弹簧65向前方施力。在各振动切换杆66的前方配置有模式切换环82的凸轮环84,在模式切换环82旋转至与振动模式对应的位置的情况下,各振动切换杆66进入凸轮环84的凸轮凹部而前进,与在各振动切换杆66之间配置的振动机构54的第2凸轮56的爪60卡合。第2凸轮56由于各振动切换杆66的卡合而无法绕轴线旋转,若与主轴5一体旋转的第1凸轮55接触,则第1凸轮55和第2凸轮56(振动机构54)产生振动。
而且,如日本特开2012-218088号公报(专利文献2)所示那样,公知有在具备切换离合器模式、电钻模式、振动模式的模式切换环79的振动起子电钻中,若从离合器模式切换为电钻模式或者振动模式,则从后方进入了模式切换环79的内插部81的缺口110中的限制销107从缺口110出来抵触内插部81的后端缘而后退,与行星齿轮减速机构20中的内齿轮23C的外齿32卡合而锁定内齿轮23C的旋转。
限制销107在前端具有大径的头部108,被在头部108的后侧外装的螺旋弹簧109向前方施力。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7-100259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2-2180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包含振动切换部件的振动切换单元进而整体紧凑的电动工具。
而且,本发明的其他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在径向上紧凑的电动工具。
而且,本发明的其他主要目的在于提供可减少从齿轮箱漏出的润滑剂的量的电动工具。
而且,本发明的其他主要目的在于提供齿轮箱的强度提高的电动工具。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马达;主轴,其能够由上述马达带动而旋转;第1振动凸轮,其固定于上述主轴;壳体,其在内侧配置有上述第1振动凸轮;第2振动凸轮,其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侧,并能够与上述第1振动凸轮相互摩擦;振动切换部件,其对上述第2振动凸轮可否相对于上述壳体旋转进行切换;以及多个施力部件,其对上述振动切换部件施力。
技术方案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施力部件设置有三个以上,并沿周向排列。
技术方案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振动切换部件设置有多个,并沿周向排列。
技术方案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第2振动凸轮具有爪,上述振动切换部件具有振动切换爪,通过上述振动切换爪钩挂于上述爪,阻止上述第2振动凸轮的旋转。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马达;行星齿轮,其由上述马达驱动;内齿轮,其与上述行星齿轮啮合;内齿轮锁定销,其阻止上述内齿轮的旋转;以及多个弹性体,其用于对上述内齿轮锁定销施力,多个上述弹性体以使中心轴线与上述内齿轮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不同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技术方案6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内齿轮锁定销设置有多个。
技术方案7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在上述内齿轮锁定销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多个上述弹性体。
技术方案8的发明的特征在于,上述内齿轮锁定销受销支架保持,多个上述弹性体经由上述销支架对上述内齿轮锁定销施力。
技术方案9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与上述内齿轮接触的离合器销;和与上述离合器销接触的离合器垫圈,在上述离合器垫圈的径向内侧配置有上述销支架的对上述弹性体进行保持的弹性体保持部。
技术方案10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具有:与上述内齿轮接触的离合器销;和与上述离合器销接触的离合器垫圈,上述离合器垫圈具备:供上述内齿轮锁定销经过的谷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1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马达;主轴,其能够由上述马达带动而旋转;第1振动凸轮,其固定于上述主轴;壳体,其在内侧配置有上述第1振动凸轮;第2振动凸轮,其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侧并能够与上述第1振动凸轮相互摩擦;以及振动切换部件,其对上述第2振动凸轮可否相对于上述壳体旋转进行切换,上述振动切换部件以多个振动切换部件沿周向排列且在能够同时前后移动的状态设置。
技术方案12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振动切换部件合起来成为环状。
技术方案13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壳体具有主体壳体、和配置于上述主体壳体的内侧的齿轮壳体,上述振动切换部件配置于上述主体壳体的内侧且在上述齿轮壳体的外侧。
技术方案14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在上述发明中,上述振动切换部件具备用于使之沿轴向移动的振动切换凸轮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技术方案15的发明的特征在于,具有:马达;主轴,其能够由上述马达带动而旋转;第1振动凸轮,其固定于上述主轴;壳体,其在内侧配置有上述第1振动凸轮;第2振动凸轮,其配置于上述壳体的内侧并能够与上述第1振动凸轮相互摩擦;以及振动切换部件,其对上述第2振动凸轮可否相对于上述壳体旋转进行切换,在上述壳体形成有多个径向的贯通孔,上述振动切换部件进入上述贯通孔。
本发明的主要效果在于提供包含振动切换部件的振动切换单元进而整体紧凑的电动工具。
而且,本发明的其他主要效果在于提供在径向上紧凑的电动工具。
而且,本发明的其他主要效果在于提供减少从齿轮壳体漏出的润滑剂的量的电动工具。
而且,本发明的其他主要效果在于提供齿轮壳体的强度提高的电动工具。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所涉及的起子电钻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右视图。
图3是图1的主视图。
图4是图1的俯视图。
图5是图2的KAZAMADO-KAZAMADO剖视图。
图6是图2的BB-BB剖视图。
图7是图2的GRIP1-GRIP1剖视图。
图8是图2的GRIP2-GRIP2剖视图。
图9是图2的GRIP3-GRIP3剖视图。
图10是图1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的齿轮组件的右视图。
图11是图10的主视图。
图12是图10的后视图。
图13是仅图10的前部分解的立体图。
图14是图10的局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图10的另一局部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图11的FRONT-FRONT剖视图。
图17是图11的TOP-TOP剖视图。
图18是图11的NEJI1-NEJI1剖视图。
图19是图16的Q-Q剖视图。
图20是图16的A-A剖视图。
图21是图20的CAM-CAM剖视图。
图22是图16的B-B剖视图。
图23是图16的C-C剖视图。
图24是图16的T-T剖视图。
图25是图24的G-G剖视图。
图26是图16的D-D剖视图。
图27是图26的V-V剖视图。
图28的(a)是图16的Z-Z剖视图,(b)是(a)的AA-AA剖视图。
图29是图16的S-S剖视图(旋转时)。
图30是图16的S-S剖视图(停止时)。
图31是图16的E-E剖视图。
图32是图16的F-F剖视图。
图33是图16的J-J剖视图。
图34是图16的H-H剖视图。
图35是图16的L-L剖视图。
图36是移出了图10中局部外廓的情况的图。
图37是振动模式且高速模式的与图16相同的图。
图38是图37的W-W剖视图。
图39是图36中移出一部分内部机构的情况且除离合器模式以外的模式的图。
图40是离合器模式的与图10相同的图。
图41是离合器模式且高速模式的与图17相同的图。
图42是离合器模式的与图39相同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电动振动起子电钻(电动工具);2...壳体;10...马达;20...主体壳体;52...齿轮壳体;52o...孔(贯通孔);55...主轴;82...内齿轮;84...行星齿轮;94...垫圈(离合器垫圈);94d...谷部;96...离合器销;102...销支架;102c...弹簧保持部(弹性体保持部);104...销支架用螺旋弹簧(弹性体);106...内齿轮锁定销;150...振动机构;152...第1振动凸轮;154...第2振动凸轮;154c...爪;172...振动切换杆(振动切换部件);172b...隆起部(振动切换凸轮部);172c...振动切换爪;182...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施力部件)。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适当地基于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及其变更例。
该实施方式和变更例中的前后上下左右是为了方便说明而决定的,有时因作业的状况和移动的部件的状态的至少一者等而变化。
此外,本发明不限定于下述的实施方式和变更例。
图1是作为电动工具的一个例子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的立体图。图2是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的右视图。图3是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的主视图。图4是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的俯视图。图5是图2的KAZAMADO-KAZAMADO剖视图。图6是图2的BB-BB剖视图。图7是图2的GRIP1-GRIP1剖视图。图8是图2的GRIP2-GRIP2剖视图。图9是图2的GRIP3-GRIP3剖视图。
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具有形成其外廓的壳体2。
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具有:以中心轴线作为前后方向的筒状的主体部4和以从主体部4的下部向下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把手部6。此外,在图2中,右为前,上为上,在图4中,上为左,右为前。
把手部6是使用者把持的部分,在把手部6的上端部设置有能够通过使用者由指尖进行扣动操作的触发形式的开关杆8。开关杆8从开关主体部9突出(参照图7、图8)。
如图5、图6所示那样,在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的主体部4的后部收容有马达10。在马达10的前侧配置有齿轮组件12。在齿轮组件12的前侧设置有能够把持钻头(前端工具)的卡盘14。
马达10是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的驱动源。马达10的旋转通过齿轮组件12减速而传递,向卡盘14和钻头传递。此外,在图6中,省略马达10的局部。
壳体2包含保持马达10和开关主体部9等的树脂制的主体壳体20和覆盖马达10的后方的树脂制的后盖22。
主体壳体20包含把手部6的外廓。
主体壳体20具有对开状的左主体壳体20a和右主体壳体20b。左主体壳体20a具有多个螺纹突起部,右主体壳体20b具有与螺纹突起部对应的螺孔。左主体壳体20a和右主体壳体20b通过进入螺孔和螺纹突起部各自组合的左右方向的螺纹件24合在一起。
左主体壳体20a和右主体壳体20b的主体部4中的各后部相互合在一起而形成开口部,在该开口部,通过多个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螺纹件25固定有后盖22。各螺纹件25上下配置(仅图示出上方的螺纹件25),可靠地固定后盖22。
在左主体壳体20a和右主体壳体20b的后端部处的侧部的上下,开有前后排列的沿上下方向延伸的多个吸气口20c。即,多个吸气口20c以沿着后盖22的前方邻接部配置的连续狭缝状形成。而且,在后盖22的侧部且各吸气口20c的后方,分别开有上下排列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排气口22a。
如图2、图3所示那样,在开关杆8的后方,切换马达10的旋转方向的开关亦即正反切换杆26设置为在主体部4和把手部6的边界区域中沿左右贯通。
而且,在开关杆8的上侧且在正反切换杆26的前方,能够照射前方的多个(2个)照明28沿左右排列设置。各照明28此处为LED。
把手部6的下端部成为相对于其上部向外侧扩张的电池安装部30,在电池安装部30的下方,通过电池按钮32a地能够拆装保持有电池32。电池32是锂离子电池,且内含多个未图示的单电池。单电池是在轴向上较长的圆柱状,且朝向左右方向。
在电池安装部30的前上部(把手部6的扩张的下部的前侧上面部),设置有通过多个灯的点亮方式显示电子齿轮的状态的显示部33。
在以电池端子部作为上、以隆起部32b作为上且作为前的状态下,通过从电池安装部30的前方向后方滑动而安装电池32。安装时,隆起部32b的后部与电池安装部30的前部抵接,电池端子部与电池安装部30的电池安装端子部接触。而且,一方面,在安装时,被弹性部件向上方施力,从电池32的其他部分的上表面突出的电池爪进入在电池安装部30下前部设置的向上方凹陷的电池安装凹部。另一方面,在卸下电池32的情况下,操作与电池爪的弹性部件相连的电池按钮32a,成为电池爪从电池安装凹部卸下的状态,并且电池32向前方滑动。
在电池安装部30分别配置有钩扣34和钻头支架35。钩扣34和钻头支架35相对于电池安装部30的左部或者右部能够通过螺纹件36而安装。钩扣34具备:前表面视“U”字形的U形钩扣部34a、侧视“Ω”字形的第1环状钩扣部34b、以及具有沿着第1环状钩扣部34b的部分和俯视环状的部分的第2环状钩扣部34c。第1环状钩扣部34b的平行状的前端部和第2环状钩扣部34c的两端部保持于在U形钩扣部34a的上端部形成的以轴向作为前后方向的筒状部34d内。钻头支架35将多个(2个)钻头35a保持为,能够通过分别向前方的滑动而取下。钻头35a能够通过向后方滑动而相对于钻头支架35安装。
如图2、图9所示那样,在电池安装部30内保持有控制马达的控制器的控制电路基板38。控制电路基板38搭载比其他部分向上方突出的圆柱状的电容器38a和微机。控制电路基板38通过未图示的电源导线和信号导线而与马达10电连接。而且,控制电路基板38也与电池安装部30的电池安装端子部电连接。
如图5、图6所示那样,马达10是无刷马达,具备圆筒状的定子40和配置于定子40的内侧的转子41。
转子41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马达轴、与马达轴的前端部一体的小齿轮43(图6)、在马达轴的中央部的四周配置的圆筒状的转子铁心、以及配置于转子铁心内的永磁铁。
在马达轴的后方,经由未图示的金属制的嵌入衬套而安装有冷却用的风扇44。风扇44是离心风扇。嵌入衬套被压入,风扇44的相对于马达轴的固定力高。
各排气口22a位于风扇44的径向外侧。
在风扇44的后侧且后盖22的后部内表面,保持有将马达轴后端部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马达后轴承。
定子40具备:具有以轴向作为前后方向的圆筒部、及从其内表面分别向径向内侧突出的多个齿45a的固定件铁心45;分别在固定件铁心45的前后安装的环状的前绝缘部件46A和后绝缘部件46B;经由前绝缘部件46A和后绝缘部件46B而卷绕于各齿45a的线圈47;安装于前绝缘部件46A的前侧的传感器基板48;以及安装于传感器基板48前侧的以包含多个弧状的板金的圈状且合成树脂制的板金部件49。
传感器基板48检测转子41(永磁铁)的旋转位置而向控制电路基板38传递。
板金部件49的板金使线圈47以规定方式相互电连接,并且与朝向控制电路基板38的电源导线连接。
也如图10~图42所示那样,齿轮组件12具有:圆筒状的齿轮箱50、配置于齿轮箱50的后端后侧的板状(盘状)的马达托架51、配置于齿轮箱50的前侧的内外双层的圆筒状的金属制的齿轮壳体52、配置于齿轮壳体52的前侧且在壳体2的前上部暴露且外装于壳体2的作为离合器切换环的离合器环53、以及在离合器环53前侧并与离合器环53相同地外装于壳体2的模式切换环54,作为其外廓。
在齿轮组件12的外廓中的前部的径向内侧,以沿着齿轮组件12的中心轴线的状态配置有主轴55。主轴55的末端部从齿轮组件12的外廓向前方突出。
主轴55是以轴向作为前后方向的圆柱状的部件,具备:在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向径向外侧扩张的主轴凸缘55a、通过在主轴凸缘55a的后方分别使直径比其前部变小而形成的前段部55b、中段部55c、后段部55d、在中段部55c的前侧沿周向形成的夹槽55e、以及在前部的中心部沿前后延伸并在前端开口的主轴孔55f。主轴孔55f成为具有螺纹件槽的螺栓孔。在主轴55的前端部中的主轴孔55f的径向外侧的外表面形成有外螺纹部(省略图示)。
卡盘14具有与主轴55的外螺纹部对应的内螺纹部(省略图示)。卡盘14通过在内螺纹部接收主轴55的外螺纹部,并且在主轴孔55f装入螺栓(省略图示)而固定于主轴55。主轴55和卡盘14的至少一者能够被理解为输出轴。
齿轮箱50具有圆筒状的齿轮箱基部50a,在齿轮箱基部50a的右上/右下/左上/左下分别形成有,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片的中央具有螺孔的螺孔部50b。而且,在马达托架51的有底圆筒状的马达托架基部51a和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后部,也同样形成有螺孔部51b和螺孔部52b。螺孔部51b向径向外侧和前方突出。螺孔部52b向径向外侧突出。而且,使右上的螺孔部50b、51b乃至螺孔部52b所共用的螺纹件56通过,在右下/左上/左下中也相同。如这样齿轮箱50和齿轮壳体52(以及马达托架51)通过共用的连结单元共同紧固,由此使它们的紧贴性良好而保护内部机构,能够防止在内部机构实施润滑脂等(润滑剂)的情况下润滑脂等的泄漏。而且,与分别设置马达托架51和齿轮箱50之连结部件、以及齿轮箱50和齿轮壳体52之连结部件的情况相比,齿轮组件12紧凑。
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前部外表面且在周向上与螺孔部52b沿周向邻接的(上的螺孔部52b的下侧和下的螺孔部52b的上侧的)部分,形成有接收侧手柄(省略图示)的“C”字形的手柄侧安装部的前后方向的凹部亦即侧手柄安装部52c。通过相对于右侧或者左侧的一对侧手柄安装部52c装入手柄侧安装部的分叉状的前端而安装有在左右方向延伸的侧手柄。即便侧手柄欲绕手柄侧安装部旋转,也由于向周向外侧突出的螺孔部52b咬住手柄侧安装部,所以防止该旋转,稳定地保持侧手柄的安装状态。
齿轮组件12通过在齿轮壳体52的各螺孔部52b的径向外侧配置的螺孔部57和进入在主体壳体20的主体部4的开口部形成的螺孔的螺纹件58而安装于主体壳体20的该开口部的前方。对于螺孔部57而言,与下方的2个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相比,上方的2个的左右方向的间隔窄。由此,各螺孔部57的配置适合于把手部6向下方延伸的圆柱状的主体部4的形状,有助于上部的左右方向的小型化。
如图6所示那样,在主体壳体20的该开口部的内表面设置有向径向内侧突出的肋20d。肋20d与齿轮箱基部50a的侧面且相对于齿轮壳体52而言的扩径部的后侧邻接。肋20d受到由于齿轮组件12的内部机构(后述的中行星齿轮机构70等)的工作而产生于齿轮箱50的应力变形的反作用力。因此,可靠地保持齿轮组件12。
而且,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下表面的后部的左右设置有向下方和左右方向外侧突出的突体59。各突体59与主体壳体20的内表面卡止,防止齿轮组件12和主体壳体20的分离。
齿轮壳体52的前部/侧部/上部暴露而成为主体部4的外廓的一部分,齿轮壳体52成为壳体2的局部。
在马达托架51的中央孔51c装入有将马达轴末端部的小齿轮43(参照图6)支承为能够旋转的马达前轴承(省略图示)。马达托架51特别是如图35所示那样由于从马达托架基部51a的圆筒部的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7个)突起51d,通过进入形成于齿轮箱基部50a的后端部内表面的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内槽50c而无法转动。
此外,马达托架51、离合器环53、模式切换环54和主轴55的至少任一者也可以被理解为不是齿轮组件12的构成要素的结构,马达托架51也可以被理解为马达10的构成要素。而且,卡盘14,马达前轴承和小齿轮43的至少任一个也可以被理解为齿轮组件12的构成要素。
而且,齿轮组件12在内部具有3级的行星齿轮机构,使马达轴的旋转减速而向主轴55传递。即,齿轮组件12具有后行星齿轮机构60(第1级的减速机构)、中行星齿轮机构70(第2级的减速机构)以及前行星齿轮机构80(第3级的减速机构)。
也如图33、图34所示那样,后行星齿轮机构60具有:固定于齿轮箱50内的内齿轮62、具有与内齿轮62的内齿啮合的外齿的多个(5个)行星齿轮64、以及经由滚针轴承65而将各行星齿轮6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66。
内齿轮62通过从环状的内齿部62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四个)突起62b进入在马达托架基部51a的圆筒面形成的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多个狭缝51e和在齿轮箱基部50a的后端部内表面形成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内槽50d,从而无法转动。
各行星齿轮64与马达轴的小齿轮43(参照图6)啮合。
行星架66具有:从在中央具有孔的圆盘状部66a的后表面沿周向成为等间隔的方式向后方突出的5个销66b,在各销66b支承有一个行星齿轮64和滚针轴承65。而且,行星架66具有从圆盘状部66a的前表面中央向前方以圆筒状突出的外齿齿轮66c。而且,在圆盘状部66a的前部外表面设置有啮合齿66d。
行星齿轮64由滚针轴承65支承,因此与滚珠轴承相比,支承强度增加。因此,即便使行星齿轮64沿轴向(前后方向)变薄,也能够确保与滚珠轴承相同程度的强度,行星齿轮64乃至后行星齿轮机构60进而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在前后方向上更加紧凑。
而且,在各行星齿轮64和马达托架51之间配置有垫圈68。
也如图32、图33所示那样,中行星齿轮机构70具有:内齿轮72、具有与内齿轮72的内齿啮合的外齿的多个(5个)行星齿轮74、以及将各行星齿轮7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76。
在内齿轮72的环状的内齿部72a的外表面前部,向径向突出并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外齿72b沿周向隔开规定间隔地设置有多个,在内齿部72a的外表面后部设置有沿周向延伸的结合槽72c。而且,在内齿轮72的后表面开口边部设置有能够与第1级的行星架66的啮合齿66d啮合的啮合齿72d。
各行星齿轮74与第1级的行星架66的外齿齿轮66c啮合。
行星架76具有从在中央具有孔的圆盘状部76a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5个销76b,在各销76b支承有一个行星齿轮74。而且,行星架76具有:从圆盘状部76a的前表面中央向前方以圆筒状突出的外齿齿轮76c。
也如图32所示那样,在内齿轮72的外侧前方配置有受齿轮壳体52内的后部保持的结合环77。在结合环77的圈状的结合环基部77a的内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内齿77b设置为与内齿轮72的外齿72b数目相同。而且,在结合环基部77a的外周面,向外侧突出且沿前后方向延伸地突条77c沿周向隔开规定间隔设置有多个(6个)。内齿轮72的各外齿72b能够进入结合环77中的任一个内齿77b之间。
通过各突条77c进入在齿轮箱基部50a的前端部以在周向上等间隔的方式形成有多个的弧状肋50e的对应部分的之间和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后端部内表面形成的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内槽52d,而使结合环77无法转动。而且,在下方的弧状肋50e的径向外侧的面上形成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出部50f。突出部50f进入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后端部内表面形成的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径向外侧凹陷的内槽52e。
另一方面,也如图33所示那样,在内齿轮72的后部外侧配置有速度切换环78。在速度切换环78中的圈状的速度切换环基部78a的上部,连结片78b以侧视“L”字形向后方和上方突出,在速度切换环基部78a的左部/右部/下部,各个突片78c向径向外侧和后方突出。
也如图34所示那样,在齿轮箱50设置有从后上部向前方进入的狭缝50g,在狭缝50g装入有连结片78b的上方突出部分的下端部。连结片78b的上方突出部分的上部经由沿前后排列的螺旋弹簧(弹性体、省略图示)而与在壳体2的上部能够沿前后滑动地设置的速度切换杆79(参照图1、图2、图4)的下部连结。速度切换杆79的前部进入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上部具有从后端向前方延伸地形成的孔的孔部52f。在孔部52f的左右两侧配置有上方的螺孔部57。
也如图33所示那样,在齿轮箱基部50a的内表面设置有与速度切换环78的各突片78c对应的前后方向的引导槽50h,在各引导槽50h进入有对应的突片78c,将速度切换环78支承为仅沿前后方向移动。
而且,设置有从左右的突片78c的径向外侧朝向内侧的合计2个销78d。各销78d的外侧头部与左右的各突片78c的外表面接触,比各销78d的头部细的内侧末端比各突片78c的内表面向径向内侧突出而进入内齿轮72的结合槽72c。
若使速度切换杆79在前,则通过连结片78b而使速度切换环78向前方移动,经由各销78d乃至结合槽72c,使内齿轮72保持与各行星齿轮74啮合的状态向前方移动。于是,各外齿72b进入结合环77的内齿77b之间而限制内齿轮72沿周向的旋转,各行星齿轮74绕固定的内齿轮72旋转,向行星架76的外齿齿轮76c传递比第1级的外齿齿轮66c的旋转减速的旋转。即,若使速度切换杆79在前,则成为基于第2级的中行星齿轮机构70的减速发挥功能的低速模式。
另一方面,如图37、图41所示那样,若使速度切换杆79(参照图1、图2、图4)在后,则同样地使速度切换环78向后方移动,内齿轮72保持与各行星齿轮74啮合的状态向后方移动。于是,各外齿72b从结合环77的内齿77b之间出去而解除对内齿轮72的周向的旋转限制,内齿轮72的啮合齿72d向第1级的行星架66的啮合齿66d啮合,在周向上未被固定的内齿轮72和第1级的行星架66共同旋转,向外齿齿轮76c传递与外齿齿轮66c的旋转相同的旋转。即,若使速度切换杆79在后,则成为将由第2级的中行星齿轮机构70形成的减速取消的高速模式。
在连结片78b的下表面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设置有沿前后延伸并向下方突出的肋78e。因此,确保连结片78b的刚性而防止挠曲,由速度切换环78形成的移动后的内齿轮72的位置稳定。肋78e进入在马达托架基部51a的上表面沿前后方向延伸并向下方凹陷地设置的槽51f。齿轮箱50的狭缝50g位于槽51f的上方。
也如图30、图31所示那样,前行星齿轮机构80具有:在齿轮壳体52内能够沿周向旋转地设置的内齿轮82、具有与内齿轮82的内齿啮合的外齿的多个(6个)行星齿轮84、以及将各行星齿轮84支承为能够旋转的行星架86。
在内齿轮82的圆筒状的内齿部82a的前表面,以沿周向隔开规定间隔的方式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多个(6个)凸轮突起82b。而且,在内齿部82a的外表面,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6个)突出部82c。各突出部82c配置于内齿部82a的凸轮突起82b之间的中央部。
各行星齿轮84与第2级的行星架76的外齿齿轮76c啮合。
行星架86具有从在中央具有孔的圆盘状部86a的后表面向后方突出的多个(6个)销86b,在各销86b支承有一个行星齿轮84。而且,行星架86具有从圆盘状部86a的前表面中央向前方以四分之一圆筒状突出且沿周向排列的多个(四个)突体86c(参照图14、图28的(a)等)。
也如图19、图20所示那样,离合器环53配置于齿轮壳体52中的内筒部52g的径向外侧。内筒部52g是直径比外筒部52a小的圆筒状。内筒部52g的前端位于比外筒部52a的前端靠前方处。
离合器环53具有从外侧带凹凸的圆筒状的离合器环基部53a的后端部向前方凹陷的圈状的槽53b。离合器环53以相对于比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前开口部向径向外侧突出地形成的圈状的肋52h(参照图10、图13等)靠前侧的部分而进入槽53b的状态,能够绕轴旋转地设置。
在离合器环53的槽53b所涉及的径向外侧的内表面,在沿周向成为等间隔的状态下,多个定位凹部53c形成为分别向径向外侧凹陷。另一方面,在齿轮壳体52的外筒部52a的前开口部的右上方设置有向前方突出的一对突起52i,在这些突起52i卡止有中央部向径向外侧鼓出而向径向外侧施力的板簧88。板簧88的鼓出部能够进入任一个的定位凹部53c,且对离合器环53的旋转给予咔哒感,使离合器环53在旋转方向上定位。
而且,在离合器环基部53a的内表面设置有具有螺旋状的螺纹牙的螺纹部53d。
也如图19、图20所示那样,在离合器环53的径向内侧配置有环状的弹簧支架90。
在弹簧支架90的圆筒状的弹簧支架基部90a的外表面,形成有具有与离合器环53的螺纹部53d啮合的螺纹牙的螺纹部90b,通过离合器环53的旋转使弹簧支架90沿前后方向移动。
弹簧支架基部90a的后部具备:相对于前部在多个(12)位置向径向外侧以半圆状突出并且半圆状突出部的径向内侧部分以规定个数(四个)的组相连的合计3个位置的凸缘部90c(参照图15、图24等)、和从各凸缘部90c的各半圆状突出部向后方分别以圆柱状突出的弹簧保持部90d(参照图15、图17、图18等)。在周向上,各凸缘部90c之间成为相对于各凸缘部90c的外形向周向内侧凹陷的谷部90e(参照图15、图24等)。
而且,在规定的弹簧保持部90d之间设置有从弹簧支架基部90a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肋90f(参照图15、图17等)。各肋90f向后方突出的突出高度与弹簧保持部90d的突出高度相同。各肋90f对与配置于径向内侧的各种部件相关的向径向外侧的移动进行限制,保持该部件而防止它们的脱落。
而且,下的凸缘部90c具有:在下部的半圆状突出部之间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片90g。
也如图26所示那样,在各弹簧保持部90d保持有作为弹性体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在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的后侧,设置有具有与凸缘部90c相同的形状的一个垫圈94(离合器垫圈)。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的前端与弹簧支架90的凸缘部90c的后表面抵接,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的后端与垫圈94的前表面抵接。
垫圈94具有从环状的垫圈基部94a向径向外侧以半圆状突出的多个(12位置)突出部94b。而且,在垫圈94的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半圆状的突出部即相互邻接的结构之间,在合计6个位置设置有从垫圈基部94a的径向内侧部分向径向内侧以弧状延伸的延设部94c。而且,设置有与弹簧支架90的谷部90e相同地形成的合计3个位置的谷部94d。而且,在垫圈94的下部的突出部94b之间设置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片94e。
也如图19~图26所示那样,弹簧支架90、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和垫圈94进入齿轮壳体52中的内筒部52g和外筒部52a之间。外筒部52a的前部的内表面具有与凸缘部90c或者垫圈94相同的外形。弹簧支架90由于凸缘部94b和突片90g而无法转动。垫圈94由于突出部94b和突片94e而无法转动。此外,也可以省略突片90g、94e的至少一者。
也如图28的(a)所示那样,齿轮壳体52中的沿上下左右扩张而将内筒部52g和外筒部52a相连的环状的壁体部分52j的前表面,具有与凸缘部90c和垫圈94相同的形状。在壁体部分52j的位于垫圈94的各延设部94c的后侧的部分开设有圆状的孔,在该孔经由圆筒状的离合器销套筒95而分别从前方进入有圆柱状的离合器销96。
也如图28的(a)、(b)所示那样,各离合器销套筒95具有:圆筒状的离合器销套筒基部95a和从离合器销套筒基部95a的前端部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凸缘95b。各凸缘95b相互对置。通过设置有各凸缘95b,由齿轮壳体52支承的部分与其对应地增加,保持维持支承强度的状态而离合器销套筒95和离合器销96的前后方向长度更短。
各离合器销96是后端部以球面状变圆的圆柱形状,并通过前部进入离合器销套筒基部95a内而一体地保持于离合器销套筒95。
各离合器销套筒95的前端部和各离合器销96的前端部,与垫圈94的后表面接触。
各离合器销96的后端部能够与前行星齿轮机构80的内齿轮82的圆筒状的内齿部82a的前表面接触。
若使离合器环53扭转而改变旋转位置,则弹簧支架90的前后位置改变,凸缘部90c和垫圈94的距离变更而调节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的弹力。垫圈94根据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的弹力,经由各离合器销套筒95而按压各离合器销96,各离合器销96与第3级的内齿轮82中的任一个凸轮突起82b抵接,进行与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的弹力对应的使内齿轮82的旋转乃至限制该旋转。
即,也如图30所示那样,各离合器销96根据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的弹力按压内齿轮82的前表面,若不足与弹力对应的规定扭矩,则停止凸轮突起82b而固定内齿轮82。凸轮突起82b的侧面具有与离合器销96的后端部的形状匹配的以球面状缩窄的缩窄部。离合器销96能够通过与缩窄部接触而对于第3级的内齿轮82的旋转力充分地抵抗。而且,也如图29所示那样,若成为该扭矩以上,则凸轮突起82b以弹力对抗各离合器销96,向前方移动而相对地越过各离合器销96。该越过可通过缩窄部顺利地进行。而且,通过该相对越过,各离合器销96若以使内齿轮82能够旋转的方式允许该旋转、且未通过其他部件阻止内齿轮82的旋转,则通过内齿轮82的旋转使行星架86(各突体86c)空转而离合器工作。
弹簧支架90、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垫圈94、各离合器销套筒95和各离合器销96是离合器机构99的构成要素。此外,也可以在离合器机构99包含凸轮突起82b。而且,也可以省略各离合器销套筒95和垫圈94的至少一方。
对于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而言,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不是一个较大的部件而是分割为多个(12个)地设置,因此能够相对于一个较大的螺旋弹簧的情况而使弹簧常量更加增加并且使紧贴长更加变小,从而前后方向长度更短。而且,能够以不妨碍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的工作的方式在它们之间配置各种部件,与其对应使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紧凑。
也如图24、图25所示那样,在弹簧支架90的径向内侧配置有支承环100和其后侧的销支架102。
支承环100在轴向为前后方向的圆筒状的支承环基部100a的前端部,以相互沿周向成为等间隔的状态具有以比其他部分向前方突出的方式形成的梯形的多个(3个位置)凸轮突起100b(参照图15、图20等)。而且,从支承环基部100a的后端部向后方突出的多个(3个位置)突片100c配置于周向上凸轮突起100b之间(参照图15等)。
销支架102具有:在轴向为前后方向的圆筒状的销支架基部102a的前端部以与支承环100的突片100c对应的方式设置的凹部102b(参照图15等);分别从销支架基部102a的内表面向径向内侧和后方突出而在周向上以等间隔配置的多个(6个位置)弹簧保持部102c(弹性体保持部、参照图15等);以及分别从销支架基部102a的外表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且在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的多个(3个位置)销保持部102d。凹部102b和销保持部102d在周向上相互错开。
在各弹簧保持部102c的后方突出部分装入有作为弹性体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的前端部。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的中心轴线与对应的弹簧保持部102c中的后方突出部分的中心轴线一致。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的后部进入以从齿轮壳体52的壁体部分52j的前表面分别向后方以圆柱状凹陷的方式形成的凹陷部52k(参照图25、图28的(a)等)。各凹陷部52k在与弹簧保持部102c相同的配置中合计形成于6个位置。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对销支架102向前方施力。
也如图24、图25所示那样,在各销保持部102d保持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圆柱状的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前端部。在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前端部形成有圈状的槽,在该槽进入有分叉状的销保持部102d的前端部。各销保持部102d和各内齿轮锁定销106经过规定的离合器销用螺旋弹簧92之间和弹簧支架90、垫圈94的谷部90e、94d的外侧经过(参照图24、图26等)。而且,各内齿轮锁定销106经过以在齿轮壳体52的壁体部分52j中对应的方式开设的销孔52l(参照图25)。各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后端部能够相对于第3级的内齿轮82的径向外侧进退。如图26等所示那样,在各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各内齿轮锁定销106的中心轴线与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的中心轴线不同。而且,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配置于与各离合器销96接触的垫圈94的径向内侧。
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经由销支架102而对各内齿轮锁定销106向前方施力。销支架102的各弹簧保持部102c的后部配置于垫圈94的径向内侧。
也如图21所示那样,模式切换环54具有:为前方收窄的带锥形的圆筒状且外侧带凹凸的模式切换环基部54a、和从其内表面后端部向后方以圆筒状突出的凸轮部54b。
凸轮部54b合计在3个位置具有与支承环100的凸轮突起100b相同地配置的以梯形向前方凹陷的凸轮凹部54c(参照图15、图19、图36、图39等)。在凸轮部54b的后侧配置有支承环100。
而且,也如图11、图13、图15、图40所示那样,在模式切换环54的内表面且凸轮部54b的前侧设置有向径向内侧以环状突出的旋转限制肋54d。在旋转限制肋54d的上部形成有向径向外侧凹陷的旋转允许凹部54e。在旋转限制肋54d的下部形成有对作为弹性体的板簧114进行卡止的一对板簧卡止部54f。
模式切换环54在凸轮部54b配置于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径向外侧的状态下以能够绕轴旋转的方式安装。在内筒部52g的前端部,通过多个(4个)螺纹件112固定有环状的保持器110。模式切换环54被保持器110和离合器环53夹着。
也如图11、图40所示那样,保持器110具有:圈状的保持器基部110a、设置于保持器基部110a并供螺纹件112通过的各螺孔110b、从保持器基部110a的外边向径向外侧突出的突片110c、以及在与突片对置的一侧从保持器基部110a的外边向径向内侧凹陷的多个(3个位置)槽口110d。
各螺孔110b配置为相对于保持器基部110a的中心无法旋转对称。在内筒部52g的前端部形成有与各螺孔110b相同地配置而接收螺纹件112的多个螺孔部52m。通过这样的各螺孔110b和各螺孔部52m的非旋转对称配置,防止在保持器110的朝向错误的状态下安装保持器110的情况。
在周向上观察,突片110c位于模式切换环54的旋转允许凹部54e内。
槽口110d在规定的弧内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板簧114的向径向内侧鼓出的鼓出部能够进入任一个槽口110d。
针对模式切换环54,若从板簧114进入中央的槽口110d的状态(参照成为中央状态的图11),克服板簧114的作用力而从后方观察向左旋转,则成为板簧114进入右侧的槽口110d的状态(参照成为左状态的图40)。此时,突片110c位于旋转允许凹部54e的端部,进一步的向左的旋转由旋转限制肋54d限制。同样,若从中央状态向右旋转,则成为板簧114进入左侧的槽口110d的状态(成为右状态),限制进一步的向右旋转。
也如图25、图27所示那样,在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之间,设置有作为滑动部件的多个(5个)钢制的球体120。
5个从模式切换环基部54a的后表面向前方凹陷的凹陷部54g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在各凹陷部54g经由钢制的圆板122而进入有球体120。另一方面,在离合器环基部53a的前表面形成有环状的槽53e,在槽53e中进入有钢制的垫圈124。各球体120的后部与垫圈124接触。
若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相对旋转,则各球体120在圆板122和垫圈124之间滚动,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之间的摩擦减少。
也如图11、图30、图36~图39所示那样,在模式切换环54为中央状态或者右状态的情况下,凸轮部54b的除凸轮凹部54c以外的部分与支承环100的各凸轮突起100b的前端部接触,支承环100位于后方。这样,销支架102位于后方,各内齿轮锁定销106进入第3级的内齿轮82的径向外侧且周向上的突出部82c之间。这样的各内齿轮锁定销106通过与突出部82c的侧面抵接而阻止第3级的内齿轮82的旋转。
另一方面,也如图40~图42所示那样,在模式切换环54为左状态的情况下,在凸轮凹部54c中进入有各凸轮突起100b,支承环100位于前方。这样,销支架102位于前方,各内齿轮锁定销106从第3级的内齿轮82的径向外侧退避。因此,各内齿轮锁定销106不妨碍第3级的内齿轮82的旋转。因此,第3级的内齿轮82以与离合器环53的旋转位置对应的扭矩开始旋转,离合器工作(离合器模式)。
通过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经由销支架102而对支承环100施力,促进各凸轮突起100b向凸轮凹部54c进入。在模式切换环54从左状态向其他状态切换的情况下,各凸轮突起100b克服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的作用力而从凸轮凹部54c脱离,销支架102位于后方。
也如图28的(a)所示那样,第3级的行星架86的各突体86c之间中的相向的一对(图中左右)突体分别配置有辊130。
而且,在其他一对(图中上下)突体配置有锁定凸轮132。锁定凸轮132具有圆筒状部132a和从圆筒状部132a的上下向径向外侧突出的一对突片132b,各突片132b位于突体86c之间。锁定凸轮132的圆筒状部132a的中央孔和主轴55的后段部55d花键结合,锁定凸轮132与主轴55一体。锁定凸轮132经由各突体86c与第3级的行星架86一起旋转。
在锁定凸轮132的前侧覆盖有圆筒状的锁定环134。锁定环134固定于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内侧。锁定环134具有:圆筒状的锁定环基部134a、从其前端部内表面向内侧突出的内凸缘134b、从锁定环基部134a的后端部外表面向外侧突出的外凸缘134c、以及从锁定环基部134a的侧面向径向外侧突出且进一步向前方突出的多个(3个位置)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的突出部134d。各辊130和锁定凸轮132、以及第3级的行星架86的各突体86c位于内凸缘134b的后侧。突出部134d通过进入以对应的形状形成的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内表面而将锁定环134固定为无法旋转。
也如图15~图18、图26所示那样,主轴55由配置于锁定环134的前侧的主轴后轴承138和配置于前段部55b的径向外侧的主轴前轴承140保持为能够沿前后移动且能够绕轴线旋转。
主轴前轴承140配置于主轴55的前段部55b的外侧。
在主轴前轴承140和主轴凸缘55a之间设置有作为弹性体的主轴用螺旋弹簧144。主轴凸缘55a的后表面和主轴用螺旋弹簧144呈现向前方逐渐扩径的向前扩张的锥形形状。
另一方面,按压主轴后轴承138(的外圈的前表面)的夹子146进入在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内表面设置的槽。
也如图14、图16~图18、图19、图20、图22所示那样,在主轴前轴承140和夹子146之间配置有振动机构150。振动机构150分别为环状,且具有被主轴55的中段部55c保持的第1振动凸轮152和第2振动凸轮154。
在第1振动凸轮152的圆筒状的第1振动凸轮基部152a的后表面,形成有具有多个凸轮齿的第1凸轮面152b。第1振动凸轮152通过在主轴55的中段部55c的前端部的外侧固定的挡圈156,而一体地固定于主轴55。在常态下,主轴55被主轴用螺旋弹簧144向使挡圈156与主轴前轴承140(的内圈)接触的前进位置施力。
在第2振动凸轮154的环状的第2振动凸轮基部154a的前表面形成有具有多个凸轮齿的第2凸轮面154b。而且,在第2振动凸轮基部154a的后表面,多个(三个)向后方突出的爪154c沿周向以等间隔设置。第2振动凸轮154以在周向上未固定的状态相对于主轴55插入。
在第2振动凸轮154和夹子146之间设置有球体保持垫圈160、多个钢制的球体162以及球体支承垫圈164。
也如图22所示那样,球体保持垫圈160与第2振动凸轮基部154a的后表面邻接。球体保持垫圈160是以内周部作为前端且以外周部作为后端的碗状,在弯曲的后表面一侧保持各球体162,将各球体162沿周向排列。
也如图23所示那样,球体支承垫圈164具有:从圈状的球体支承垫圈基部164a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3个位置)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的凸部164b和分别配置于各凸部164b的周向之间的缩窄部164c。球体支承垫圈164因各凸部164b进入在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内表面设置的凹部52n而无法转动。
此外,也可以是,挡圈156、球体保持垫圈160、球体162和球体支承垫圈164的至少任一个包含于振动机构150。
也如图15~图24所示那样,在模式切换环54的凸轮部54b的径向内侧设置有振动切换环170。在振动切换环170的后侧,设置有整周上中的三分之一的弧状的一组(三个)振动切换杆172(振动切换部件、振动切换单元的一部分)。即,各振动切换杆172以多个沿周向排列的状态设置,三个合起来呈环状。在振动切换杆172的后侧设置有垫圈174。
振动切换环170具有:从圆筒状的振动切换环基部170a的前端部向径向外侧突出的多个(3个位置)沿周向以等间隔配置的突起170b、和从振动切换环基部170a的后端部向前方凹陷的多个(3个位置)在周向上配置于与突起170b相同位置的梯形的凸轮凹部170c。各突起170b进入在模式切换环54的凸轮部54b的后部以对应的方式设置的凹陷部54h(参照图13),振动切换环170与模式切换环54一体旋转。
各振动切换杆172具有:向前方敞开的截面“U”字形的振动切换杆基部172a、在振动切换杆基部172a内以与凸轮凹部170c对应的形状向前方隆起的作为振动切换凸轮部的隆起部172b(参照图17、图21等)、以及从振动切换杆基部172a的径向内侧的外表面的中央部向径向内侧和后方突出的振动切换爪172c(参照图22、图23等)。各振动切换杆172在振动切换爪172c进入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沿周向以等间隔开设的多个(3个位置)径向的孔52o(贯通孔、参照图15)的状态下配置于内筒部52g的径向外侧。振动切换杆172配置于支承环100的内侧。此外,也可以更换隆起部172b和凸轮凹部170c的凹凸。
也如图22、图23所示那样,各振动切换爪172c位于球体支承垫圈164的缩窄部164c的径向外侧。即,球体支承垫圈164具有避开各振动切换爪172c的缩窄部164c。
而且,各振动切换爪172c能够相对于第2振动凸轮基部154a的后侧且相对于后方突出的爪154c之间进退。
在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中的3个位置的孔52o之间且沿周向在与6个位置的凹陷部52k邻接的部分,分别开设有沿前后延伸的销孔52p(参照图21、图27等)。在各销孔52p,从后方进入有销180。各销孔52p的前部相对于后部放大,在该放大部和各销180的前部之间进入有作为弹性体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的前端部与各振动切换杆172的后侧的垫圈174接触。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对垫圈174和各振动切换杆172向前方施力。
即,作为施力部件的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沿周向以三个以上(6个)排列,每一个振动切换杆172接触多个(2个)而使多个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对振动切换杆172施力(按压)。
也如图22、图23所示那样,在模式切换环54为中央状态或者左状态的情况下,振动切换环基部170a的后端部中的除凸轮凹部170c以外的部分与各振动切换杆172的隆起部172b的前端部接触,各振动切换杆172位于后方。于是,各振动切换爪172c位于后方,从第2振动凸轮154的爪154c之间离开,各振动切换爪172c以使第2振动凸轮154能够旋转的方式允许该旋转。若主轴55旋转,则第1振动凸轮152一体旋转,在也经由第1凸轮面152b和第2凸轮面154b而适当地使第2振动凸轮154旋转时,第2振动凸轮154插入主轴55并且允许旋转,因此不产生振动。
相对于此,也如图38所示那样,在模式切换环54为右状态的情况下,对于各凸轮凹部170c进入有对应的隆起部172b,在模式切换环54为中央状态或者左状态的情况下位于后方的各振动切换杆172同时向前方移动而使各振动切换杆172位于前方。于是,各振动切换爪172c位于前方而进入第2振动凸轮154的爪154c之间,即便第2振动凸轮154欲旋转也使各振动切换爪172c钩挂于爪154c,各振动切换杆172通过各振动切换爪172而阻止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若主轴55旋转,则第1振动凸轮152一体旋转,相对于此,第2振动凸轮154不旋转,因此若主轴55后退,则第1凸轮面152b在与固定的第2凸轮面154b接触的状态下旋转,在主轴55产生轴向的振动(振动模式)。此外,对于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而言,振动切换环170、各振动切换杆172、销180和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构成振动切换单元。而且,在模式切换环54从右状态向中央状态、左状态切换的情况下,位于前方的各振动切换杆172同时向后方移动。
若各振动切换杆172位于前方,则振动切换环基部170a的后端部相对地进入各振动切换杆基部172a内,各振动切换杆172的紧贴度、和振动切换环170与各振动切换杆172之紧贴度增加。因此,在产生振动的情况下,确保比各振动切换杆172靠前方的部分(齿轮壳体52的内筒部52g内)的封闭性,确保防尘性,防止施加于该部分内的润滑脂等的泄漏。
而且,通过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对各振动切换杆172向前方施力,促进各隆起部172b向凸轮凹部170c进入。在模式切换环54从右状态向其他状态旋转的情况下,各隆起部172b克服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的作用力而从凸轮凹部170c脱离,各振动切换杆172位于后方。
对这样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的动作例进行说明。
若作业者把持把手部6而扣动开关杆8,则通过开关主体部9的切换进行从电池32向马达10的供电,转子41(马达轴)旋转。
因马达轴的旋转,风扇44旋转。通过风扇44向各排气口22a排气,产生来自吸气口20c的空气的流动(风)。通过这样的风,冷却以马达10为首的壳体2内的机构。
而且,马达轴的旋转力通过具有3级减速机构的齿轮组件12减速而向主轴55传递,向安装于卡盘14的电钻或起子等钻头传递。
齿轮组件12的中行星齿轮机构70与速度切换杆79的位置对应以高速模式或者低速模式动作。
而且,能够根据模式切换环54的旋转位置选择3个动作模式。
即,若模式切换环54成为左状态,则选择离合器模式,若与离合器环53的旋转位置对应的扭矩施加于主轴55,则前行星齿轮机构80产生空转而离合器断开(停止扭矩传递)。若通过起子钻头进行螺纹紧固,螺纹件完全进入而施加较大的扭矩,则主轴55空转而使螺纹紧固结束。
另一方面,若模式切换环54为右状态,则选择振动模式,各振动切换杆172锁定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通过主轴55的旋转中的后退,第1凸轮面152b和第2凸轮面154b相互摩擦,在主轴55产生轴向的振动。
另一方面,若模式切换环54为中央状态,则成为前行星齿轮机构80的内齿轮82固定并且允许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的状态,成为离合器未工作且未产生振动的电钻模式。在电钻模式下,以不切断离合器的方式使主轴55旋转,在作业者安装电钻钻头而进行开孔的情况下,无论朝向主轴55的负荷如何,主轴55的旋转均继续。
以上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具有:壳体2(齿轮壳体52)、分别能够旋转地外装于壳体2的模式切换环54(第1环)和离合器环53(第2环)、以及配置于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之间的各球体120(滑动部件)。因此,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之间的摩擦减少,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容易旋转。
而且,滑动部件为各球体120,因此与滑动部件为圆筒状的轴承的情况相比,更加容易配置。
而且,在模式切换环54和各球体120之间夹装有各圆板122,在离合器环53和各球体120之间夹装有垫圈124。因此,与各球体120直接接触模式切换环54或者各球体120的情况相比,各球体120的旋转变得更加顺利,各球体120以及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的寿命更长。
而且,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具有:壳体2(齿轮壳体52)、分别配置于壳体2的内部的振动机构150和离合器机构99、能够操作振动机构150且被壳体2保持为能够旋转的模式切换环54(振动切换环)、能够操作离合器机构99且被壳体2保持为能够旋转的离合器环53(离合器切换环)、以及配置于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之间的各球体120。因此,可减少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之间的摩擦,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变得容易旋转。
而且,模式切换环54根据是否为振动模式(右状态)来操作基于振动机构150的主轴55(输出轴)的有无振动,离合器环53通过旋转位置的变更来操作离合器机构99中的离合器工作的扭矩。因此,通过容易旋转的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容易对有无振动和离合器工作扭矩进行指令。
此外,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具有:马达10、能够由马达10带动而旋转的主轴55、固定于主轴55的第1振动凸轮152、在内侧配置有第1振动凸轮152的壳体2(齿轮壳体52)、配置于壳体2的内侧并能够与第1振动凸轮152相互摩擦的第2振动凸轮154、对第2振动凸轮154可否相对于壳体2旋转进行切换的各振动切换杆172、以及对各振动切换杆172施力的多个(各2个合计6个)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由此,各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能够在确保了用于将各振动切换杆172向前方压出而向振动模式切换的作用力(弹力)的状态下,将作用力向多个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分散,能够缩小分散给每一个螺旋弹簧182的作用力的大小。因此,提供振动切换单元进而整体紧凑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
而且,振动切换杆用螺旋弹簧182设置有三个以上,并沿周向排列。因此,可确保向振动模式的可靠的切换,并且振动切换单元进而整体特别是前后方向上紧凑。
而且,振动切换杆172设置有多个(三个),并沿周向排列。因此,振动切换杆172能够在振动机构150的周围容易组装,而且能够更可靠地阻止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
此外,第2振动凸轮154具有爪154c,振动切换杆172具有振动切换爪172c,通过振动切换爪172c钩挂于爪154c,来阻止第2振动凸轮154的旋转。由此,振动切换杆172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切换第2振动凸轮154可否旋转。
此外,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具有:马达10、由马达10驱动的行星齿轮84、与行星齿轮84啮合的内齿轮82、阻止内齿轮82旋转的内齿轮锁定销106、以及用于对内齿轮锁定销106施力的多个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多个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以使其中心轴线与内齿轮锁定销106的中心轴线不同的方式沿周向排列。因此,不需要如螺旋弹簧在自身与内齿轮锁定销106相互中心轴线一致的状态下外装的以往的情况那样,为了螺旋弹簧能够按压内齿轮锁定销106而使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前端大径化,从而内齿轮锁定销106整体能够小径化,各内齿轮锁定销106和收容它们的壳体2在径向上紧凑。而且,通过设置有多个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在确保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前后动所涉及的正确的工作的状态下,各个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变小,收容这些的壳体2在径向上紧凑。
而且,内齿轮锁定销106设置有多个。因此,在确保了内齿轮锁定销106处的与阻止内齿轮82旋转相关的正确的工作的状态下,内齿轮锁定销106在径向上变小,收容它们的壳体2在径向上紧凑。
而且,在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多个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因此,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未位于内齿轮锁定销106的径向外侧,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在径向上紧凑。
而且,内齿轮锁定销106被销支架102保持,多个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经由销支架102对内齿轮锁定销106施力。因此,可简单地形成径向上紧凑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
此外,具有与内齿轮82接触的各离合器销96、和与各离合器销96接触的垫圈94,在垫圈94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对销支架102中的销支架用螺旋弹簧104进行保持的各弹簧保持部102c。因此,用于离合器模式的垫圈94和用于振动模式和电钻模式的销支架102的后部在径向上重叠,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在前后方向上紧凑。此外,当垫圈94在离合器模式中经由各离合器销96而前后移动时,若在其移动范围的径向内侧配置有销支架102的局部,则可确保前后方向上的紧凑性。
而且,具有与内齿轮82接触的各离合器销96和与各离合器销96接触的垫圈94,垫圈94具备供各内齿轮锁定销106经过的谷部94d。因此,为了离合器模式而与内齿轮82接触的各离合器销96能够通过垫圈94工作,并且为了振动模式和电钻模式而阻止内齿轮82旋转的各内齿轮锁定销106在谷部94d经过,从而在径向上紧凑配置。
此外,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具有:马达10、能够由马达10带动而旋转的主轴55、固定于主轴55的第1振动凸轮152、在内侧配置有第1振动凸轮152的壳体2(齿轮壳体52)、配置于齿轮壳体52的内侧且能够与第1振动凸轮152相互摩擦的第2振动凸轮154、以及对第2振动凸轮154可否相对于齿轮壳体52旋转进行切换的各振动切换杆172,振动切换杆172以三个沿周向排列且在能够同时前后移动的状态设置。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在前后方向(主轴55等的轴向)上较长的棒状的振动切换杆在设置于齿轮壳体的前后方向上的狭缝内移动的情况相比,振动切换杆172较短即可,从而提供包含振动切换杆172的振动切换单元进而整体在前后方向上紧凑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而且,与振动切换杆172未沿周向排列而成为一体的环的情况相比,不需要从齿轮壳体52的端面起形成的狭缝。即,在为了在一体的环的情况下将该环组装于齿轮壳体而需要从端面起始的狭缝时,在相互沿周向分割的各振动切换杆172中,即便没有从端面起始的狭缝也能够相对于齿轮壳体52而设置。因此,以润滑脂为首的润滑剂的保持性能提高,齿轮壳体52的刚性提高,更可靠地保持其内部的部件。
此外,即便在振动切换杆成为一体的环、设置有从端面起始的狭缝的变更例中,与以往的棒状振动切换杆和狭缝相比,也在前后方向上紧凑。
而且,各振动切换杆172合起来呈环状。因此,提供前后方向上紧凑、且齿轮壳体52的强度高的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
而且,壳体2具有主体壳体20、和配置于其内侧的齿轮壳体52,各振动切换杆172配置于主体壳体20的内侧且齿轮壳体52的外侧。因此,容易在各振动切换杆172能够顺利地沿轴向移动的状态下设置。
而且,各振动切换杆172具备用于使之沿轴向(前后方向)移动的隆起部172b。因此,各振动切换杆172一体具备轴向移动用的凸轮部,从而在轴向上紧凑。
此外,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具有:马达10、能够由马达10带动而旋转的主轴55、固定于主轴55的第1振动凸轮152、在内侧配置有第1振动凸轮152的壳体2(齿轮壳体52)、配置于齿轮壳体52的内侧并能够与第1振动凸轮152相互摩擦的第2振动凸轮154、以及对第2振动凸轮154可否相对于齿轮壳体52旋转进行切换的各振动切换杆172,在齿轮壳体52形成有多个径向的孔52o,各振动切换杆172进入对应的孔52o。因此,与如以往那样前后方向较长的棒状的振动切换杆在设置于齿轮壳体的前后方向的狭缝内移动的情况相比,电动振动起子电钻1在前后方向上紧凑,而且齿轮壳体52的强度提高。
此外,本发明的形式和变更例不限定于上述的形式和变更例,例如能够适当地实施以下那样的进一步的变更。
也可以省略圆板122和垫圈124的至少一者。圆板122也可以配置于离合器环53侧,垫圈124也可以配置于模式切换环54侧。也可以双方侧均配置有圆板122,也可以双方侧均配置有垫圈124。
而且,也可以取代球体120或者与球体120一起使用前表面和后表面平滑的树脂制的垫圈(滑动部件)。在未使用球体120的情况下,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相对于垫圈的平滑面滑动,可减少摩擦。
也可以将模式切换环54成为离合器环53的后侧等这些配置变更。而且,模式切换环54和离合器环53的至少任一者也可以变更为外装于壳体2或者能够通过作业者操作的其他环。
离合器机构99也可以为电子离合器。振动机构150也可以用电产生振动。也可以省略振动机构150,成为没有振动模式的电动起子电钻。也可以省略离合器机构99,成为不具备离合器模式的振动电钻。也可以省略电钻模式,成为不具备电钻模式的振动起子。
由销保持部102d形成的对内齿轮锁定销106的保持也可以是突起向孔的压入等其他形式。其他保持或者压入等形式相同也可以适当地变更。
风扇44也可以配置得比定子40靠前方。
电池32能够使用14.4V、18V(最大20V)、18V、25.2V、28V、36V等18V~36V的任意的锂离子电池,也能够使用不足10.8V或者超过36V的电压的锂离子电池,也能够使用其他种类的电池。
齿轮壳体52也可以保持于主体壳体20内。
也可以是,壳体2的拆分数量、行星齿轮的设置数量、减速机构的级数、各种球体的数量、辊130的数量、各种突起部(突出部、突片、凸部等)的数量、各种销的数量、各种弹簧的数量和各种的螺纹件的数量中的至少任一者相对于上述的数量增减。也可以是,钢制的球体成为树脂制等地变更各种部件的材质。也可以变更开关杆8的开关的形式等各种工作部的形式。也可以变更离合器机构99的弹簧支架90配置于内齿轮82锁定用的销支架102的径向内侧等各种部件或者局部的配置。也可以变更圆板122为正多边形的板等各种部件的形状。
而且,也可以在输出轴(前端工具保持部)的方向与动力部的方向(马达的马达轴的方向及传递其旋转力的机构的传递方向中的至少一者)不同(成为大致90度)的角向电动工具中应用本发明。
而且,在以由商用电源驱动的结构为首的不是充电式(电池驱动)的振动起子电钻、或者除振动起子电钻以外的其他电动工具、或者清洁器、鼓风机、或者以园艺修剪器为首的园艺工具等中也能够应用本发明。

Claims (15)

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
主轴,其能够由所述马达带动而旋转;
第1振动凸轮,其固定于所述主轴;
壳体,其在内侧配置有所述第1振动凸轮;
第2振动凸轮,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并能够与所述第1振动凸轮相互摩擦;
振动切换部件,其对所述第2振动凸轮可否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进行切换;以及
多个施力部件,其对所述振动切换部件施力。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设置有三个以上,并沿周向排列。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设置有多个,并沿周向排列。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振动凸轮具有爪,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具有振动切换爪,
通过所述振动切换爪钩挂于所述爪,阻止所述第2振动凸轮的旋转。
5.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
行星齿轮,其由所述马达驱动;
内齿轮,其与所述行星齿轮啮合;
内齿轮锁定销,其阻止所述内齿轮的旋转;以及
多个弹性体,其用于对所述内齿轮锁定销施力,
多个所述弹性体以使中心轴线与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的中心轴线不同的方式沿周向排列。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齿轮锁定销设置有多个。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的径向内侧配置有多个所述弹性体。
8.根据权利要求5~7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内齿轮锁定受被销支架保持,
多个所述弹性体经由所述销支架对所述内齿轮锁定销施力。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与所述内齿轮接触的离合器销;和
与所述离合器销接触的离合器垫圈,
在所述离合器垫圈的径向内侧配置有所述销支架的对所述弹性体进行保持的弹性体保持部。
10.根据权利要求5~9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与所述内齿轮接触的离合器销;和
与所述离合器销接触的离合器垫圈,
所述离合器垫圈具备供所述内齿轮锁定销经过的谷部。
11.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有:
马达;
主轴,其能够由所述马达带动而旋转;
第1振动凸轮,其固定于所述主轴;
壳体,其在内侧配置有所述第1振动凸轮;
第2振动凸轮,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并能够与所述第1振动凸轮相互摩擦;以及
振动切换部件,其对所述第2振动凸轮可否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进行切换,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以多个振动切换部件沿周向排列且在能够同时前后移动的状态设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合起来成为环状。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主体壳体、和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内侧的齿轮壳体,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配置于所述主体壳体的内侧且在所述齿轮壳体的外侧。
14.根据权利要求11~13中任一项所述的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具备用于使之沿轴向移动的振动切换凸轮部。
15.一种电动工具,其特征在于,具备:
马达;
主轴,其能够由所述马达带动而旋转;
第1振动凸轮,其固定于所述主轴;
壳体,其在内侧配置有所述第1振动凸轮;
第2振动凸轮,其配置于所述壳体的内侧,并能够与所述第1振动凸轮相互摩擦;以及
振动切换部件,其对所述第2振动凸轮可否相对于所述壳体旋转进行切换,
在所述壳体形成有多个径向的贯通孔,
所述振动切换部件进入所述贯通孔。
CN201910490573.XA 2018-11-08 2019-06-06 电动工具 Pending CN11115216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10811A JP7154111B2 (ja) 2018-11-08 2018-11-08 電動工具
JP2018210809A JP2020075330A (ja) 2018-11-08 2018-11-08 電動工具
JP2018-210811 2018-11-08
JP2018210810A JP7182998B2 (ja) 2018-11-08 2018-11-08 電動工具
JP2018-210810 2018-11-08
JP2018-210809 2018-11-0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52164A true CN111152164A (zh) 2020-05-15

Family

ID=70469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490573.XA Pending CN111152164A (zh) 2018-11-08 2019-06-06 电动工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267118B2 (zh)
CN (1) CN111152164A (zh)
DE (1) DE10201911483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54544B2 (en) * 2020-06-03 2023-05-23 Snap-On Incorporated Insert for a power tool housing
US20230055198A1 (en) * 2021-08-18 2023-02-23 Milwaukee Electric Tool Corporation Clutch assembly for a power tool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54165A1 (de) * 1997-12-06 1999-06-10 Festo Tooltechnic Gmbh & Co Elektrisches Drehwerkzeug, insbesondere Akkuschrauber
JP2003220570A (ja) * 2002-01-28 2003-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振動ドリルドライバ
JP2003220568A (ja) * 2002-01-29 2003-08-05 Makita Corp トルク伝達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工具
JP2004082289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振動ドリルドライバ
JP2008531310A (ja) * 2005-02-24 2008-08-14 ブラック アンド デッカー インク モード変更機構を有するハンマードリルドライバ
JP2012515091A (ja) * 2009-01-16 2012-07-05 ロー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工作機械
CN102729221A (zh) * 2011-04-05 2012-10-17 株式会社牧田 震动起子电钻
CN205600652U (zh) * 2015-02-20 2016-09-28 株式会社牧田 带振动机构的电动工具
JP2017100259A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49500B2 (ja) 2011-04-05 2015-01-0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6453658B2 (ja) * 2015-01-21 2019-01-16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6491904B2 (ja) 2015-02-19 2019-03-27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JP6635676B2 (ja) 2015-05-13 2020-01-29 株式会社マキタ 電動工具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54165A1 (de) * 1997-12-06 1999-06-10 Festo Tooltechnic Gmbh & Co Elektrisches Drehwerkzeug, insbesondere Akkuschrauber
JP2003220570A (ja) * 2002-01-28 2003-08-05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振動ドリルドライバ
JP2003220568A (ja) * 2002-01-29 2003-08-05 Makita Corp トルク伝達機構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動工具
JP2004082289A (ja) * 2002-08-27 2004-03-18 Matsushita Electric Works Ltd 振動ドリルドライバ
JP2008531310A (ja) * 2005-02-24 2008-08-14 ブラック アンド デッカー インク モード変更機構を有するハンマードリルドライバ
JP2012515091A (ja) * 2009-01-16 2012-07-05 ローベルト ボツシユ ゲゼルシヤフト ミツト ベシユレンクテル ハフツング 工作機械
CN102729221A (zh) * 2011-04-05 2012-10-17 株式会社牧田 震动起子电钻
CN205600652U (zh) * 2015-02-20 2016-09-28 株式会社牧田 带振动机构的电动工具
JP2017100259A (ja) * 2015-12-03 2017-06-08 株式会社マキタ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267118B2 (en) 2022-03-08
US20200147776A1 (en) 2020-05-14
DE102019114834A1 (de) 2020-05-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561353B (zh) 电动工具和电动振动起子电钻
CN111482932B (zh) 电动工具
CN106826699B (zh) 带振动机构的电动工具
US6805207B2 (en) Housing with functional overmold
JP7395035B2 (ja) 電動工具又は園芸工具
JP2016153153A (ja)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CN111152164A (zh) 电动工具
JP6491904B2 (ja) 電動工具
US5862713A (en) Throttle lever device for engine
CN112140068A (zh) 电动工具
JP7182998B2 (ja) 電動工具
JP7154111B2 (ja) 電動工具
JP2020075330A (ja) 電動工具
JP2020131357A (ja) 震動機構付き電動工具
JP7458167B2 (ja) 電動ドライバドリル
JP4606244B2 (ja) 刈払機
JP2019048382A (ja) インパクト工具
US11945091B2 (en) Power tool
US11945092B2 (en) Power tool
US11945093B2 (en) Work tool and impact tool
JP2021171857A (ja) 電動工具
JP2020199586A (ja) 補助ハンドル及び電動工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