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30979A - 连接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30979A
CN111430979A CN202010010426.0A CN202010010426A CN111430979A CN 111430979 A CN111430979 A CN 111430979A CN 202010010426 A CN202010010426 A CN 202010010426A CN 111430979 A CN111430979 A CN 11143097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nit
guide portion
fastening
connector structure
connection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1042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30979B (zh
Inventor
中村祐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43097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097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3097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3097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2Dustproof, splashproof, drip-proof, waterproof, or flameproof cases
    • H01R13/5219Sealing means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interfacial se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1Bolt, set screw or screw clamp
    • H01R13/6215Bolt, set screw or screw clamp using one or more bol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4/00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 H01R24/005Two-part coupling devices, or either of their cooperating par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verall structure requiring successive relative motions to complete the coupling, e.g. bayonet type

Landscapes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Connection Of Plat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进行紧固连结并提高耐腐蚀性的连接器结构。具备收容第一电力供给线(19)的第一单元(10)、收容第二电力供给线(29)的第二单元(20)、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结构(30),第一单元(10)具有第一连接端(13)、与第二单元相对的第一组合面(14)、沿第一组合面(14)的外周的第一引导部(15),第二单元具有与第一引导部(15)抵接的第二组合面(24)、沿第二组合面的外周且在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包围第一引导部(15)的第二引导部(25),紧固连结结构具有单一的螺栓(33),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相对于沿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的紧固连结方向(DC)的轴线而倾斜。

Description

连接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结构。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涉及将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中的用于驱动电气系统的三相交流电源连接于各驱动系统的连接器的各种技术。
例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11106号公报)记载了能够与旋转电机的壳体连结地构成的连接器单元的结构。连接器单元具有直流电源用端子、三相交流电源用端子、及设置于马达壳体内而进行直流电与三相交流电的电力转换的电力转换部。根据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通过将连接器单元的一部分装配于马达壳体,从而连接器单元的三相交流电源用端子与马达侧端子接近,因此不需要从电力转换部延伸至旋转电机的三相交流电源用配线。由此,通过将使用了三相交流电源用配线的部位置换成直流电源用配线,能够实现配线的使用量的减少、成本的削减及轻量化。
发明内容
发明概要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技术中,使用多个安装螺钉将壳体与连接器单元紧固连结,因此,需要安装多个安装螺钉的作业,存在紧固连结作业变得烦杂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在单纯地减少安装螺钉的个数的情况下,在由于紧固连结时的按压力而在连接部分产生的间隙处,可能会产生锈、由水分的浸入而引起的腐蚀。
因此,本发明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进行紧固连结并提高了耐腐蚀性的连接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连接器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结构1)用于向电气设备供给电流,其特征在于,具备:第一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单元10),其收容用于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给所述电流的第一电力供给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电力供给线19);第二单元(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单元20),其收容用于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给所述电流的第二电力供给线(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电力供给线29);及紧固连结结构(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紧固连结结构30),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紧固连结,所述第一单元具有:第一连接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连接端13),其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力供给线;第一组合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组合面14),其与所述第二单元相对;及第一引导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引导部15),其沿着所述第一组合面的外周设置,所述第二单元具有:第二连接端(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连接端23),其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力供给线;第二组合面(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组合面24),其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抵接;及第二引导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二引导部25),其沿着所述第二组合面的外周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包围所述第一引导部,所述紧固连结结构具有用于将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紧固连结的单一的螺栓(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栓33),所述第一引导部及所述第二引导部相对于沿着所述第一单元及所述第二单元的紧固连结方向(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紧固连结方向DC)的轴线倾斜。
另外,上述的连接器结构可以是,所述紧固连结结构还具有:螺纹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纹孔31),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单元及所述第二单元中的任一者,且供所述螺栓螺合;及螺栓插通孔(例如,实施方式中的螺栓插通孔32),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单元及所述第二单元中的任另一者,所述螺栓插通孔是沿第一方向(例如,实施方式中的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长孔,该第一方向与所述紧固连结方向正交,且沿着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的紧固连结时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相对移动的方向。
另外,上述的连接器结构可以是,所述紧固连结结构设置在比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靠铅垂下方侧的位置,所述第一引导部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者在比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靠铅垂上方侧的上边(例如,实施方式中的上边17)处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例如,实施方式中的凸部16)。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方案的连接器结构,将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通过单一的螺栓紧固连结。由此,不需要现有技术那样对多个螺栓进行紧固连结,因此能够减轻紧固连结作业花费的工时。然而,在通过单一的螺栓将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紧固连结的情况下,在与螺栓相反侧的端部,由于紧固连结时的按压力而在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之间可能会产生间隙。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结构,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相对于沿着紧固连结方向的轴线倾斜。因此,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伴随着螺栓的拧紧,一边沿着相对于沿紧固连结方向的轴线倾斜的倾斜方向移动,一边被紧固连结。由此,相对于由于螺栓的按压力而端部彼此以螺栓为旋转中心要打开的力,倾斜的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相互卡合,能够抑制间隙的产生。由此,即便是简单的紧固连结结构也能够可靠地将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紧固连结。
另外,通过抑制间隙的产生,能够成为难以产生锈、由水分的浸入引起的腐蚀的连接器结构。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进行紧固连结并提高了耐腐蚀性的连接器结构。
此外,在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的紧固连结方向沿着水平方向配置的情况下,引导部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因此附着于引导部的水分因重力而沿倾斜落下。由此,能够抑制向引导部的积水,进一步提高耐腐蚀性。
根据上述的连接器结构,螺栓插通孔可以设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孔。由此,在螺栓紧固连结时,能够允许第一单元和第二单元的在第一方向上的与相对移动相伴的位移。由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螺栓、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的情况,不用施加超过必要以上的大力就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紧固连结。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进行紧固连结。而且,能够减少作用于螺栓、第一单元及第二单元的应力,因此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及长寿命化。
根据上述的连接器结构,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者可以在位于铅垂上方侧的上边处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在该情况下,能够抑制附着于上边的水滴、尘埃等杂质积存于上边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第一连接端及第二连接端处的杂质的堆积并抑制由积水引起的腐蚀的产生。由此,能够成为进一步提高了耐腐蚀性的连接器结构。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2是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元的立体图。
图3是实施方式的第二单元的立体图。
图4是实施方式的第一单元的主视图。
图5是紧固连结状态下的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的从紧固连结方向观察到的概略剖视图。
图6是紧固连结状态下的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的从第二方向观察到的概略剖视图。
图7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的侧视图。
图8是现有技术的紧固连结状态下的第一引导部及第二引导部的从第二方向观察到的概略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连接器结构
10 第一单元
13 第一连接端
14 第一组合面
15 第一引导部(引导部)
16 凸部
17 上边
19 第一电力供给线
20 第二单元
23 第二连接端
24 第二组合面
25 第二引导部(引导部)
29 第二电力供给线
30 紧固连结结构
31 螺纹孔
32 螺栓插通孔
33 螺栓
DC 紧固连结方向
D1 第一方向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连接器结构)
图1是连接器结构1的侧视图。
连接器结构1是用于向未图示的电气设备供给电流的连接器结构。连接器结构1是搭载于例如混合动力机动车、电动机动车等车辆,并将用于驱动车辆的电气系统的三相交流电源与各电气系统连接用的三相连接器的结构。如图1所示,连接器结构1具备第一单元10、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结构30。连接器结构1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沿紧固连结方向DC紧固连结并将端子彼此电连接,由此能够供给电流。
在以下的说明中,有时将正交于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的紧固连结方向DC的方向(图1中的上下方向)称为第一方向D1,将与紧固连结方向DC及第一方向D1分别正交的方向(贯穿图1的纸面的方向)称为第二方向。
(第一单元)
图2是第一单元10的立体图。
第一单元10收容有用于向电气设备供给电流的第一电力供给线19。第一单元10具有第一单元主体11、凸缘12、第一连接端13、第一组合面14、第一引导部15。
第一单元主体11在沿着紧固连结方向DC的方向上延伸。第一单元主体11的从紧固连结方向DC观察到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沿第二方向D2具有长轴的长圆形状。在第一单元主体11的紧固连结方向DC上的一方侧(图1中的左侧)连接有第一电力供给线19。第一单元主体11的紧固连结方向DC上的另一方侧(图1中的右侧)设为第一连接端13。
凸缘12形成为环状。凸缘12将第一单元主体11的外周部包围。凸缘12在从紧固连结方向DC观察下形成为沿第二方向D2具有长度的矩形形状。凸缘12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2个)安装孔12a。安装孔12a在从紧固连结方向DC观察下,分别形成于矩形形状的凸缘12的成为对角的角部。安装孔12a将凸缘12沿紧固连结方向DC贯穿。凸缘12中的朝向紧固连结方向DC的一方侧的面设为抵接面12b。抵接面12b与外部的固定构件6(参照图1)抵接。凸缘12通过向安装孔12a插入未图示的螺钉而被固定于固定构件6。在凸缘12被固定于固定构件6的状态下,第一单元10中的比抵接面12b靠紧固连结方向的另一方侧的部分向固定构件6的外部露出。
第一连接端13设置在第一单元主体11的紧固连结方向DC上的另一方侧端部。第一连接端13比凸缘12向紧固连结方向DC的另一方侧突出。在第一连接端13经由第一单元主体11电连接有第一电力供给线19。如图1所示,第一连接端13的突出方向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具体而言,第一连接端13以随着从基端朝向前端而偏向第一方向D1的一方侧(图1中的上方侧)的方式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而倾斜角度A。在一例中,倾斜角度A为12°以上且小于90°。在另一例中,倾斜角度A可以设为其他的值。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为了说明而将倾斜角A夸张地图示。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方向D1设为沿铅垂方向的方向。在以后的说明中,有时将第一方向D1的一方侧称为铅垂上方侧,将第一方向D1的另一方侧称为铅垂下方侧。
第一组合面14与第二单元20相对。第一组合面14以与沿着紧固连结方向DC的轴线正交的方式设置。在本实施方式中,凸缘12的朝向紧固连结方向DC的另一方侧的面设为第一组合面14。在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第二单元20与第一组合面14抵接。
第一引导部15沿着第一组合面14的外周设置。第一引导部15从第一组合面14朝向紧固连结方向DC的另一方侧突出形成。第一引导部15形成为环状。第一引导部15将第一连接端13的外周部包围。第一引导部15的突出方向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
具体而言,第一引导部15以随着从基端朝向前端而位于铅垂上方侧的方式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角度A。第一引导部15的倾斜角度以与第一连接端13的倾斜角度实质上相同的方式形成。在一例中,第一引导部15的紧固连结方向DC上的长度设为5mm以上,越接近5mm则越优选。在另一例中,第一引导部15的紧固连结方向DC上的长度可以设为其他的值。
第一引导部15具有凸部16和螺纹孔31。
图4是第一单元10的从紧固连结方向DC的另一方侧观察到的主视图。
凸部16在比第一连接端13靠铅垂上方侧的上边17处向上方突出。凸部16在从紧固连结方向DC观察的主视观察下具有向上方凸出的V字状(倒V字状)。在主视观察下,凸部16的外形为具有钝角的顶角的等腰三角形。凸部16与第一引导部15平滑地连接。
螺纹孔31在第一引导部15中设置于比第一连接端13靠铅垂下方侧的位置。如图1所示,螺纹孔31从第一引导部15的紧固连结方向DC另一方侧的端面朝向紧固连结方向DC一方侧凹陷。在螺纹孔31的内周面形成有螺纹部。
(第二单元)
图3是第二单元20的立体图。
第二单元20配置在第一单元10的紧固连结方向DC的另一方侧。第二单元20收容有用于向电气设备供给电流的第二电力供给线29。第二单元20具有第二单元主体21、第二连接端23、第二组合面24、第二引导部25。
第二单元主体21在沿着紧固连结方向DC的方向上延伸。第二单元主体21的从紧固连结方向DC观察到的截面形状形成为沿第二方向D2具有长轴的长圆形状。在第二单元主体21的紧固连结方向DC上的另一方侧连接有第二电力供给线29。第二单元主体21的紧固连结方向DC上的一方侧设为第二连接端23。
第二连接端23设置在第二单元主体21的紧固连结方向DC上的一方侧端部。在第二连接端23经由第二单元主体21电连接有第二电力供给线29。如图1所示,第二连接端23的突出方向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具体而言,第二连接端23以随着从基端朝向前端而位于铅垂下方侧的方式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角度A。第二连接端23的倾斜角度以与第一连接端13的倾斜角度实质上相同的方式形成。
第二组合面24与第一单元10相对。第二组合面24以与沿着紧固连结方向DC的轴线正交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第一单元10的第一引导部15与第二组合面24抵接。
第二引导部25沿着第一组合面24的外周设置。第二引导部25从第一组合面24朝向紧固连结方向DC的一方侧突出形成。第二引导部25的突出方向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具体而言,第二引导部25以随着从基端朝向前端而位于铅垂下方侧的方式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角度A。第二引导部25的倾斜角度以与第二连接端23的倾斜角度实质上相同的方式形成。
图5是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的紧固连结状态下的第一引导部15及第二引导部25的从紧固连结方向DC观察到的概略剖视图。
如图5所示,第二引导部25形成为环状。第二引导部25以将第二连接端23(也参照图1)的外周部包围的方式设置。在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第二引导部25将第一单元10的第一引导部15包围。
返回图1,第二引导部25具有螺栓插通孔32。
螺栓插通孔32在第二引导部25中设置于比第二连接端23靠铅垂下方侧的位置。螺栓插通孔32将第二引导部25沿紧固连结方向贯穿。螺栓插通孔32设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长孔。长孔的长轴尺寸形成得大于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时第二单元20相对于第一单元10沿第一方向D1移动的距离尺寸。
(紧固连结结构)
紧固连结结构30是用于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的结构。如图1所示,紧固连结结构30具有单一的螺栓33、螺纹孔31、螺栓插通孔32。
螺栓33插入于在第二单元20设置的螺栓插通孔32,并与设置于第一单元10的螺纹孔31螺合。由此,螺栓33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
(作用、效果)
接下来,说明连接器结构1的作用、效果。
在第一单元10及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前的状态下,第一单元10被固定于固定构件6。此时,第一单元10以第一连接端13朝向紧固连结方向DC的另一方侧的状态而被固定于固定构件6。
接下来,从紧固连结方向DC的另一方侧将第二单元20连接于第一单元10。具体而言,以第二引导部25包围第一引导部15的外周的方式使第二单元20与第一单元10相对,并且向螺栓插通孔32插入螺栓33。此外,通过使螺栓33与第一单元10的螺纹孔31螺合而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在此,第一引导部15及第二引导部25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角度A。因此,伴随着螺栓33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拧紧而第二单元20沿着紧固连结方向DC向第一单元10侧移动,并且沿着倾斜向铅垂下方侧相对移动。而且此时,第二单元20相对于与螺纹孔31螺合的螺栓33向铅垂下方侧相对移动。换言之,螺栓33在螺栓插通孔32内沿着长孔的长轴方向而向铅垂上方侧移动。这样,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被紧固连结。
在此,图6是紧固连结状态下的第一引导部15及第二引导部25的从第二方向D2观察到的概略剖视图。
在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如果进一步将螺栓33较强地拧紧,则第二单元20的具有紧固连结结构30的铅垂下方侧被向第一单元10侧较强地拉拽。此时,在第二单元20作用有以具有紧固连结结构30的铅垂下方侧为旋转中心而铅垂上方侧相对于第一单元10要打开的力。由于第一引导部15及第二引导部25倾斜,因此相对于第二单元要打开的力而第一引导部15与第二引导部25卡合。由此,第二单元20从第一引导部15承受向要打开的力的相反侧作用的力。
接下来,为了比较,说明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101。图7是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101的侧视图。图8是现有技术的紧固连结状态下的第一引导部115及第二引导部125的从第二方向D2观察到的概略剖视图。在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101中,第一引导部115及第二引导部125沿着紧固连结方向DC形成。因此,在现有技术的连接器结构101中,如图8所示,在通过螺栓133仅将铅垂下方侧较强地拉近时,相对于第二单元120的铅垂上方侧端部要打开的力而第一引导部115与第二引导部125未卡合。因此,第二单元120容易打开。这样,通过单一的螺栓133将第一单元110与第二单元120紧固连结的情况下,在螺栓133的相反侧的端部,由于紧固连结时的按压力而在第一单元110与第二单元120之间可能会产生间隙。
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1中,第一引导部15及第二引导部25相对于紧固连结方向DC倾斜。由此,即使在通过螺栓33将第二单元20的铅垂下方侧较强地拉近的情况下,通过第一引导部15与第二引导部25的卡合,在铅垂上方侧端部处也难以产生打开。由此,与现有技术相比能可靠且牢固地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
根据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结构1,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由单一的螺栓33紧固连结。由此,不需要如现有技术那样对多个螺栓进行紧固连结,因此能够减轻紧固连结作业花费的工时。而且,第一引导部15及第二引导部25相对于沿着紧固连结方向DC的轴线倾斜。因此,第一单元10及第二单元20伴随着螺栓33的拧紧,一边沿着相对于沿着紧固连结方向DC的轴线倾斜的倾斜方向移动,一边被紧固连结。由此,相对于由于螺栓33的按压力而端部彼此以螺栓33为旋转中心要打开的力,倾斜的第一引导部15及第二引导部25相互卡合,能够抑制间隙的产生。由此,即便是简单的紧固连结结构30也能够可靠地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
另外,通过抑制间隙的产生,能够成为难以产生锈、由水分的浸入而引起的腐蚀的连接器结构1。
因此,能够提供一种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进行紧固连结并提高了耐腐蚀性的连接器结构1。
此外,在第一单元10及第二单元20的紧固连结方向DC沿着水平方向配置的情况下,引导部15、25相对于水平方向倾斜,因此附着于引导部15、25的水分因重力而沿倾斜落下。由此,能够抑制向引导部15、25的积水,进一步提高耐腐蚀性。
螺栓插通孔32设为沿第一方向D1延伸的长孔。由此,在螺栓33紧固连结时,能够允许第一单元10和第二单元20的与在第一方向D1上的相对移动相伴的位移。由此,能够抑制应力集中于螺栓33、第一单元10及第二单元20的情况,不用施加超过必要以上的大力而能够容易地将第一单元10与第二单元20紧固连结。因此,能够通过简单的结构可靠地进行紧固连结。而且,能够减少作用于螺栓33、第一单元10及第二单元20的应力,因此能够实现耐久性的提高及长寿命化。
另外,第一引导部15在位于铅垂上方侧的上边17处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6,因此能够抑制附着于上边17的水滴、尘埃等杂质积存于上边17的情况。由此,能够抑制第一连接端13及第二连接端23处的杂质的堆积并抑制由积水引起的腐蚀的产生。由此,能够成为进一步提高了耐腐蚀性的连接器结构1。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没有限定为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施加各种变更。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将第一单元10固定于固定构件6,将第二单元20向第一单元10连接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也可以设为将第二单元20固定于固定构件6,将第一单元10向第二单元20连接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设为第一引导部15在位于铅垂上方侧的上边17处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16的结构,但是并不局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在第二引导部的上边设置凸部。即,可以是第一引导部15及第二引导部25中的至少一者在比第一连接端13及第二连接端23靠铅垂上方侧的上边处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
紧固连结结构30可以设置于铅垂上方侧、第二方向D2上的一方侧等铅垂下方侧以外的位置。
另外,连接器结构1也可以适用于在车辆搭载的连接器以外的通用的连接器的连接器结构1。
此外,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适当地将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置换为周知的构成要素,而且,可以将上述的各变形例适当组合。

Claims (3)

1.一种连接器结构,其用于向电气设备供给电流,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器结构具备:
第一单元,其收容用于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给所述电流的第一电力供给线;
第二单元,其收容用于向所述电气设备供给所述电流的第二电力供给线;及
紧固连结结构,其用于将所述第一单元与第二单元紧固连结,
所述第一单元具有:
第一连接端,其连接于所述第一电力供给线;
第一组合面,其与所述第二单元相对;及
第一引导部,其沿着所述第一组合面的外周设置,
所述第二单元具有:
第二连接端,其连接于所述第二电力供给线;
第二组合面,其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与所述第一引导部抵接;及
第二引导部,其沿着所述第二组合面的外周设置,且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被紧固连结的状态下包围所述第一引导部,
所述紧固连结结构具有用于将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紧固连结的单一的螺栓,
所述第一引导部及所述第二引导部相对于沿着所述第一单元及所述第二单元的紧固连结方向的轴线倾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连结结构还具有:
螺纹孔,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单元及所述第二单元中的任一者,且供所述螺栓螺合;及
螺栓插通孔,其设置于所述第一单元及所述第二单元中的任另一者,
所述螺栓插通孔是沿第一方向延伸的长孔,该第一方向与所述紧固连结方向正交,且沿着在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的紧固连结时所述第一单元与所述第二单元相对移动的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紧固连结结构设置在比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靠铅垂下方侧的位置,
所述第一引导部及所述第二引导部中的至少一者在比所述第一连接端及所述第二连接端靠铅垂上方侧的上边处具有向上方突出的凸部。
CN202010010426.0A 2019-01-09 2020-01-06 连接器结构 Active CN11143097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2158 2019-01-09
JP2019002158A JP2020113408A (ja) 2019-01-09 2019-01-09 コネクタ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0979A true CN111430979A (zh) 2020-07-17
CN111430979B CN111430979B (zh) 2021-08-20

Family

ID=715469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10426.0A Active CN111430979B (zh) 2019-01-09 2020-01-06 连接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0113408A (zh)
CN (1) CN11143097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894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2166A (en) * 1988-06-21 1990-08-28 Yazaki Corporation Screw-fastening type multi-connector
DE19842057A1 (de) * 1997-09-30 1999-04-01 Cinch Connecteurs Sa Elektrischer Verbinder
JP2008222032A (ja) * 2007-03-13 2008-09-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気自動車用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JP2008235005A (ja) * 2007-03-20 2008-10-0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CN101971433A (zh) * 2008-03-05 2011-02-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222841A (zh) * 2010-03-26 2011-10-1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889813A (zh) * 2011-10-18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跨接线连接器
WO2015099182A1 (ja) * 2013-12-26 2015-07-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7251336A (zh) * 2015-01-28 2017-10-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952166A (en) * 1988-06-21 1990-08-28 Yazaki Corporation Screw-fastening type multi-connector
DE19842057A1 (de) * 1997-09-30 1999-04-01 Cinch Connecteurs Sa Elektrischer Verbinder
CN1213194A (zh) * 1997-09-30 1999-04-07 安全连接器公司 电连接器
JP2008222032A (ja) * 2007-03-13 2008-09-25 Mitsubishi Motors Corp 電気自動車用ケーブル接続構造
JP2008235005A (ja) * 2007-03-20 2008-10-02 Toyota Industries Corp コネクタの固定構造
CN101971433A (zh) * 2008-03-05 2011-02-09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2222841A (zh) * 2010-03-26 2011-10-19 广濑电机株式会社 连接器
CN103889813A (zh) * 2011-10-18 2014-06-25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跨接线连接器
WO2015099182A1 (ja) * 2013-12-26 2015-07-0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CN107251336A (zh) * 2015-01-28 2017-10-13 住友电装株式会社 连接器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3124894A1 (zh) * 2021-12-27 2023-07-06 北京有竹居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充电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30979B (zh) 2021-08-20
JP2020113408A (ja) 2020-07-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714294B2 (ja) 機器接続用コネクタ構造
US10523090B2 (en) Inverter terminal block installed in a motor case
US8251756B2 (en) Nut holding means within a busbar housing
JP5399827B2 (ja) 直付けコネクタ端子及び直付けコネクタ
US8861225B2 (en) Capacitor mounting construction
US8784129B2 (en) Electric cable connecting construction and electric cable connecting method
US11936251B2 (en) Electric compressor with inverter circuit section and filter circuit section
CN111430979B (zh) 连接器结构
US8398423B2 (en) Contacting plug as well as contacting plug-in connection
US20230291132A1 (en) Connector
JP2011159556A (ja) 充電コネクタの端子保持構造
US6334796B1 (en) Assembly having an electrical machine and a power electronics unit
JP4556651B2 (ja) 電子制御装置、電子制御装置付電動機
JP2007258105A (ja) 電気接続構造
US11715990B2 (en) Electric compressor
WO2022259696A1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接続構造
KR101715278B1 (ko) 전동공구용 배터리
CN112825458A (zh) 电力转换装置
JP2015090831A (ja) コネクタ
US20220247102A1 (en) Cable connection part structure of power control unit
US11764632B2 (en) Electric compressor
JP7351780B2 (ja) 端子台
CN218632583U (zh) 连接器
JP7348159B2 (ja) 電力制御ユニットのケーブル接続部構造
KR20070089318A (ko) 전기자동차의 파워케이블 단자조립용 지그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