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28184A -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428184A CN111428184A CN202010362547.1A CN202010362547A CN111428184A CN 111428184 A CN111428184 A CN 111428184A CN 202010362547 A CN202010362547 A CN 202010362547A CN 111428184 A CN111428184 A CN 11142818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r
- cold
- hot
- cold side
- hea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9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PZZOEXPDTYIBPI-UHFFFAOYSA-N 2-[[2-(4-hydroxyphenyl)ethylamino]methyl]-3,4-dihydro-2H-naphthalen-1-one Chemical compound C1=CC(O)=CC=C1CCNCC1C(=O)C2=CC=CC=C2CC1 PZZOEXPDTYIBPI-UHFFFAOYSA-N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108010074506 Transfer Factor Protein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1148 porous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3 sizing Methods 0.000 claims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0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9000010687 lubricating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0 lubric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203 mixtur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921 oi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7/00—Digital computing or data processing equipment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functions
- G06F17/10—Complex mathematical opera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lgebra (AREA)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换热器设计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S1,确定换热器的流动形式,并得到换热器传热单元数;S2,根据换热器传热单元数,并给定换热器传热表面的初始j/f平均值及初始翅片表面效率η0,计算换热器冷热两侧质量流速gm1,2,S3,计算换热器冷热两侧换热系数和冷热两侧翅片表面效率;S4,计算冷热两侧传热面积;S5,计算换热器芯体尺寸,以芯体质量流速方程为切入点,采用热、冷两侧热阻不相等的原则进行,利用芯体几何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换热器芯体尺寸。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换热器设计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换热器一般采用空气冷却,由于空气的换热系数小,因此传统上多采用带有扩展表面的肋管换热器。近年来国外在航空用换热器中引入了板翅式结构的紧凑换热器,板翅式结构具有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大、效率高、结构紧凑、轻巧、适应性大的特点,但是其制造工艺复杂,并且要求严格。随着制造工艺的发展,很有可能取代传统的肋管式换热器。航空用换热器对体积和重量有很高的要求,板翅式换热器的优点正好可以很好地符合体积和重量的要求。
板翅式换热器可由一个或多个换热芯体组成,但每一种流动形式的换热器的计算都是以单个芯体的计算为基础的,由于几何尺寸及传热面积未知,所以设计性计算很难着手,于是工程上常采用校核性计算方法,即凭借设计者的经验,选定若干组几何结构参数,核定其性能是否达到设计要求,经过多次试凑或迭代确定所要求的换热器尺寸。显然传统计算方法只有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具有较多参考产品的情况下,才可获得满意的设计结果。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以芯体质量流速方程为切入点,采用热、冷两侧热阻不相等的原则进行。经过迭代计算,选定最佳质量流速后,利用芯体几何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换热器芯体尺寸。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S1,确定换热器的流动形式,并根据所述流动形式得到换热器总的传热单元数NTU、换热器冷侧的传热单元数NTU2、换热器热侧的传热单元数NTU1;
S2,根据换热器冷侧的传热单元数NTU2、换热器热侧的传热单元数NTU1,并给定换热器传热表面的初始j/f平均值及初始翅片表面效率η0,计算换热器冷热两侧质量流速gm1,2,j为换热器冷热两侧的传热因子,f为换热器冷热两侧的摩擦因子;符号下标“1”代表热侧,下标“2”代表冷侧;
S3,根据换热器冷热两侧质量流速gm1,2计算换热器冷热两侧换热系数和冷热两侧翅片表面效率;
S4,根据换热器冷热两侧换热系数和冷热两侧翅片表面效率计算冷热两侧传热面积;
S5,根据冷热两侧传热面积计算换热器芯体尺寸;
S6,根据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换热器芯体压降,若任一侧的压降值大于对应侧设定值,则更新换热器冷热两侧质量流速,并重复步骤S2~S5,直至换热器冷热两侧压降小于设定值。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的改进为:
(1)S1具体为:
获取换热器效率,并根据不同的换热器的流动形式,以及换热器效率,计算得到不同的换热器的流动形式对应的换热器总的传热单元数NTU;
根据换热器总的传热单元数NTU得到换热器冷侧的传热单元数NTU2、换热器冷侧的传热单元数NTU1。
(2)S2中计算冷热两侧质量流速gm1,2,具体为:
其中,vm1,2表示换热器冷热两侧进出口平均比容;Δp允许1,2为冷热两侧允许压降设定值,η01,2为换热器冷热两侧翅片表面效率,Pr1,2为冷热两侧普朗特数,j1,2为冷热两侧的传热因子,f1,2为冷热两侧的摩擦因子。
(3)S3中计算换热器冷热两侧换热系数和冷热两侧翅片表面效率,具体为:
换热器冷热两侧换热系数:
其中,Cp1,2为冷热两侧定压比热容;
冷热两侧翅片表面效率:
(4)S4中,计算冷热两侧传热面积具体为:
以冷侧传热面积为基准的冷侧传热系数:
冷侧传热面积F2:
热侧传热面积F1:
其中,W2为冷侧的热容量。
(5)S5中根据冷热两侧传热面积计算换热器芯体尺寸,具体为:
换热器芯体冷侧翅片层数:N2=N1+1
其中,de1,2为冷热两侧当量直径,Fc为流通面积,G1,2为冷热两侧的质量流量,F1,2为冷热两侧传热面积,Fy1,2为冷热两侧迎风面积,σ1,2为冷热两侧孔度,S1,2为冷热两侧翅片板间距,δp为隔板厚度,δs为侧板厚度。
(6)S6中,根据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换热器芯体压降,具体为:
其中,符号下标“1”代表热侧,下标“2”代表冷侧,符号上标“’”代表换热器入口,上标“””代表换热器出口;v1,2为换热器冷热两侧比容;
K’1、K”1、K’2、K”2分别为冷热两侧进出口压力损失系数;
vm1为换热器热侧进出口平均比容,vm2为换热器冷侧进出口平均比容。
(7)S6中,更新两侧质量流速,具体为:
其中,符号下标“1”代表热侧,下标“2”代表冷侧,符号上标“’”代表换热器入口,上标“””代表换热器出口;ΔP设定值1,2为冷热两侧压降设定值;
K’1、K”1、K’2、K”2分别为冷热两侧进出口压力损失系数;L1,2为换热器芯体冷热两侧流动长度,de为当量直径,f为换热器冷热两侧的摩擦因子;
vm1为换热器热侧进出口平均比容,vm2为换热器冷侧进出口平均比容。
(8)在S5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换热器冷热两侧的传热因子根据实时温度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后的值采用S3-S5重新计算换热器芯体尺寸。
本发明/发明的有益效果:
(1)降低对设计人员的要求,无需参考大量产品,更便于非专业性工程人员应用,大大节约设计时间。本发明的计算方法以芯体质量流速方程为切入点,采用热、冷两侧热阻不相等的原则进行,经过迭代计算,选定最佳质量流速后,利用芯体几何特性与传热特性的关系,通过计算得出芯体尺寸。之所以选定质量流速为切入点,是因为它是影响流体传热和流动特性的最主要因素,从而也是决定换热器几何特性的关键因素。传统计算方法只有在具有一定工作经验和具有较多参考产品的情况下,才可获得满意计算结果,该发明计算方法更便于非专业性工程人员应用,大大节约设计时间。
(2)板翅式换热器具有单位体积传热面积大、效率高、结构紧凑、轻巧、适应性大的特点,并且翅片种类多样化(三角形翅片、锯齿形翅片、梯形翅片以及百叶窗)。换热系数小的流体,如空气,可以采用高而薄的三角形翅片,着眼于增大传热面积;普朗特数大的流体,如滑油,可以采用相对低而厚的锯齿形翅片,以加强对油的扰动并获得较大的翅片效率,从而达到结构上对换热器进行优化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计算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计算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确定换热器冷热两侧翅片几何参数以及流动形式,依据η-NTU关系式通过迭代法求出传热单元数NTU。
忽略了冷热两侧传热壁面热阻以及污垢热阻;以换热器两侧允许最大压降、两侧工质类型、两侧质量流量、两侧进口温度、所需换热量为已知条件。
选用叉流单流程式滑油-空气换热器,其中热侧滑油选用梯形锯齿形翅片,冷侧空气选用平直形翅片,并确定翅片的尺寸。
两种流体各自均非混合的单流程叉流流动,有η-NTU关系式如下:
其中C*为热容比,η为芯体效率;已知C*、η则可通过迭代求出NTU
换热器芯体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1为滑油的热容量,W1=cp1G1,G1为滑油质量流量,已知条件,
Wmin为滑油和空气热容量中较小值,t为滑油和空气两侧温度值,符号下标“1”代表滑油侧,下标“2”代表空气侧,符号上标“’”代表换热器入口,上标“””代表换热器出口。
对于液-气换热器,有如下估算关系式:NTU2=1.1×NTU,即冷热两侧的热阻符合如下估算原则:R2=10×R1,并在第一近似中忽略壁面热阻,则: NTU1=11×C*×NTU
其中,符号下标“1”代表热侧,下标“2”代表冷侧,C*为热容比,η为芯体效率。
步骤2,选定传热表面的初始j/f平均值及初始翅片表面效率η0,计算冷热两侧质量流速gm。
其中,下标“m”代表进出口平均值,
Δp允许为冷热两侧允许压降设定值,为已知条件,
η0为翅片表面效率,设计计算应选择η0在70%~90%范围内,第一近似中取η0=0.8,Pr为冷热两侧普朗特数,vm为冷热两侧进出口平均比容,j为冷热两侧的传热因子,f为冷热两侧的摩擦因子,锯齿型翅片j/f≈0.4,平直三角形翅片j/f≈0.3。
步骤3,计算换热器换热系数α1,2和翅片表面效率η0。
步骤4,计算换热器总传热系数K和冷热两侧传热面积F。
忽略壁面热阻及污垢热阻,则总传热热阻为:
以冷侧传热面积为基准的总传热系数,则
其中,W2为冷侧的热容量,W2=cp2G2,G2为冷侧质量流量,为已知条件。
步骤5,计算换热器芯体尺寸。
N2=N1+1
步骤6,与温度有关的物性参数j、f修正
a)液体物性参数变化影响的修正:
其中,加热时n1=-0.14,m1=0.58;冷却时n1=-0.14,m1=0.54;
b)气体物性参数变化影响的修正:
其中,加热时n2=0,m2=1;冷却时n2=0,m2=0.81。
下标“cp”代表修正前的因子,下标“m”代表定性温度下的物性参数,下标“w”为壁面温度,T为热力学温度,μ为动力粘度。
用修正过的j因子重新进行步骤3~5;
步骤7,计算换热器芯体压降ΔP,并检验压降值。
其中,符号下标“1”代表热侧,下标“2”代表冷侧,符号上标“’”代表换热器入口,上标“””代表换热器出口,K’1、K”1、K’2、K”2分别为冷热两侧进出口压力损失系数,vm1为换热器热侧进出口平均比容,vm2为换热器冷侧进出口平均比容。
若任一侧的压降计算值大于设定值,则应由以下公式重新计算两侧质量流速,并重复步骤2~7,直至冷热两侧压降小于设定值。
步骤8,板翅式换热器芯体计算完成。
优选的,忽略了冷热两侧传热壁面热阻以及污垢热阻,以换热器两侧允许最大压降、两侧工质类型、两侧质量流量、两侧进口温度、所需换热量为已知条件。
优选的,步骤1中换热器效率的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W1为热侧的热容量,W1=cp1G1,G1为热侧质量流量,已知条件,cp1定压比热容,Wmin为冷热两侧热容量中较小值,t为冷热两侧温度值,符号下标“1”代表热侧,下标“2”代表冷侧,符号上标“’”代表换热器入口,上标“””代表换热器出口。
优选的,步骤1中η-NTU关系式介绍如下几种常见的:
a)逆流流动
b)顺流流动
c)一种流体混合和另一种流体非混合的单流程叉流流动
d)两种流体各自均非混合的单流程叉流流动
优选的,步骤2中传热因子j的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液体侧计算公式如下:
j=0.287Re-0.42Pr0.167(30<Re<3000,4<Pr<80)
对于气体侧计算公式如下:
Inj=0.103109(InRe)2-1.91091(InRe)+3.211(400<Re<10000)
优选的,步骤2中摩擦因子f的计算公式如下:
对于液体侧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S为翅片板间距,Pf为翅片间距,δf为翅片厚度,ls为间断长度
Rels=Re·ls/de
对于气体侧计算公式如下:
Inf=0.106566(InRe)2-2.12158(InRe)+5.82505(400<Re<10000)
板翅式换热器结构紧凑、轻巧、效率高等特点正好可以满足飞机对重量、空间、能源利用率的要求。尤其是翅片种类的多样化,可以从结构上增大传热面积或扰动流体流动,从而达到换热器优化设计的目的。
对换热器芯体两侧压降值进行初选优于对芯体尺寸进行初选,尺寸的选择依赖于设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和较多参考产品,而压降值的设定要容易很多。
以步骤2的质量流速方程为切入点,根据设定的允许压降可以算出冷热两侧的质量流速,进而得到芯体的流通面积和迎风面积,最终确定芯体的流动和非流动长度。该方法可以避免传统设计的弊端,即在设计开始时就假设芯体的尺寸,通过多次迭代计算才能最终确定芯体的尺寸,传统设计方法设计周期长,需要设计人员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和较多参考产品。
步骤7对压降进行检验,如果大于设定值,依据得到的芯体尺寸重新计算冷热两侧质量流量,重复步骤2到7,该步骤可以保证设计得到的芯体符合最初设定的压降值。对于换热器而言,换热量和压降是两个主要的指标参数。
Claims (9)
1.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S1,确定换热器的流动形式,并根据所述流动形式得到换热器总的传热单元数NTU、换热器冷侧的传热单元数NTU2、换热器热侧的传热单元数NTU1;
S2,根据换热器冷侧的传热单元数NTU2、换热器热侧的传热单元数NTU1,并给定换热器传热表面的初始j/f平均值及初始翅片表面效率η0,计算换热器冷热两侧质量流速gm1,2,j为换热器冷热两侧的传热因子,f为换热器冷热两侧的摩擦因子;符号下标“1”代表热侧,下标“2”代表冷侧;
S3,根据换热器冷热两侧质量流速gm1,2计算换热器冷热两侧换热系数和冷热两侧翅片表面效率;
S4,根据换热器冷热两侧换热系数和冷热两侧翅片表面效率计算冷热两侧传热面积;
S5,根据冷热两侧传热面积计算换热器芯体尺寸;
S6,根据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换热器芯体压降,若任一侧的压降值大于对应侧设定值,则更新换热器冷热两侧质量流速,并重复步骤S2~S5,直至换热器冷热两侧压降小于设定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S1具体为:
获取换热器效率,并根据不同的换热器的流动形式,以及换热器效率,计算得到不同的换热器的流动形式对应的换热器总的传热单元数NTU;
根据换热器总的传热单元数NTU得到换热器冷侧的传热单元数NTU2、换热器冷侧的传热单元数NTU1。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5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对换热器冷热两侧的传热因子根据实时温度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后的值采用S3-S5重新计算换热器芯体尺寸。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62547.1A CN111428184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62547.1A CN111428184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28184A true CN111428184A (zh) | 2020-07-17 |
CN111428184B CN111428184B (zh) | 2023-06-23 |
Family
ID=715520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62547.1A Active CN111428184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428184B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14893A (zh) * | 2020-10-13 | 2021-01-12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用单侧传热系数剥离方法 |
CN113378404A (zh) * | 2021-06-29 | 2021-09-10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用分段热工计算方法 |
CN114781283A (zh) * | 2022-04-14 | 2022-07-22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性能测试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8193901A (zh) * | 2024-05-20 | 2024-06-14 |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 逆流板式换热器分段校核计算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68944A (ja) * | 2001-08-28 | 2003-03-07 | Nec Corp | 強制対流冷却型ヒートシンクの最適フィン間隔算出方法と装置ならびにヒートシンク |
CN102508958A (zh) * | 2011-10-28 | 2012-06-2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板翅式蒸发器的优化参数确定方法 |
WO2018086411A1 (zh) * | 2016-11-09 | 2018-05-17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的蠕变疲劳强度设计方法 |
CN109635505A (zh) * | 2019-01-09 | 2019-04-16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锯齿形翅片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预测方法 |
-
2020
- 2020-04-30 CN CN202010362547.1A patent/CN11142818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068944A (ja) * | 2001-08-28 | 2003-03-07 | Nec Corp | 強制対流冷却型ヒートシンクの最適フィン間隔算出方法と装置ならびにヒートシンク |
CN102508958A (zh) * | 2011-10-28 | 2012-06-20 |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一种板翅式蒸发器的优化参数确定方法 |
WO2018086411A1 (zh) * | 2016-11-09 | 2018-05-17 |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的蠕变疲劳强度设计方法 |
CN109635505A (zh) * | 2019-01-09 | 2019-04-16 | 西南石油大学 | 一种锯齿形翅片换热器流动传热特性预测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祝银海;厉彦忠;: "板翅式换热器翅片通道中流体流动与传热的计算流体力学模拟" * |
Cited B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214893A (zh) * | 2020-10-13 | 2021-01-12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用单侧传热系数剥离方法 |
CN112214893B (zh) * | 2020-10-13 | 2022-09-06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用单侧传热系数剥离方法 |
CN113378404A (zh) * | 2021-06-29 | 2021-09-10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用分段热工计算方法 |
CN113378404B (zh) * | 2021-06-29 | 2022-09-30 | 上海电气电站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换热器用分段热工计算方法 |
CN114781283A (zh) * | 2022-04-14 | 2022-07-22 |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换热器性能测试方法、系统、终端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8193901A (zh) * | 2024-05-20 | 2024-06-14 |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 逆流板式换热器分段校核计算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8193901B (zh) * | 2024-05-20 | 2024-09-10 | 西安航天动力研究所 | 逆流板式换热器分段校核计算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428184B (zh) | 2023-06-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428184A (zh) |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 |
Wang et al. | Recen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everal high-efficiency surface heat exchanger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 |
CN111159903B (zh) | 一种紧凑型多通道多流体热交换装置的设计和制造方法 | |
CN103542621B (zh) | 一种通用型组合管径空调换热设备流路的设计方法 | |
CN115859561A (zh) | 板式换热器的靶向热阻调控优化设计方法 | |
CN102508958A (zh) | 一种板翅式蒸发器的优化参数确定方法 | |
CN117113567B (zh) | 一种自适应板式换热器设计方法 | |
Wang et al. | Thermal performance of elliptical fin-and-tube heat exchangers with vortex generator under various inclination angles | |
CN112880432A (zh) | 换热管组件、微通道换热器、空调系统及换热器设计方法 | |
CN115773891A (zh) | 一种串联布局的二元进气道-预冷器流动换热的快速预估方法 | |
CN117113566B (zh) | 一种板式换热器结构推演设计方法 | |
CN109522644B (zh) |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 |
CN102305560B (zh) | 一种板式换热器的设计方法 | |
Awad et al. |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of air-cooled condensers | |
CN116150993A (zh) | 一种基于频域特性的换热器设计方法及换热器 | |
CN115270657A (zh) | 考虑隔板和翅片轴向导热效应的板翅式换热器的校核方法 | |
CN111561830B (zh) |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及计算方法 | |
CN105241289B (zh) | 一种突起长度逐渐变化的内翅片热管 | |
CN107560242A (zh) | 使用蜂窝状翅片的管壳式冷凝器及其工作方法 | |
Ghorbani et al. | Optimization of compressed heat exchanger efficiency by using genetic algorithm | |
CN105258537A (zh) | 一种平行四边形板翅式换热器 | |
CN212362901U (zh) |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 |
CN212362900U (zh) | 一种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 |
Sahoo |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studies on plate fin heat exchanger | |
CN118761241B (zh) | 一种基于平均温差的多级回热流程设计方法及换热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