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2362901U -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2362901U
CN212362901U CN202020593813.7U CN202020593813U CN212362901U CN 212362901 U CN212362901 U CN 212362901U CN 202020593813 U CN202020593813 U CN 202020593813U CN 212362901 U CN212362901 U CN 212362901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parallel
pipe
tube
heat exch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20593813.7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郑时红
赵云鹏
茅新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Yifei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Yif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Yifei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Yifei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20593813.7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2362901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2362901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2362901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包括进入管、并行管路和排出管,所述并行管路分别与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相连通,所述并行管路上设置有翅片,所述并行管路设置为至少一排,并且当所述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1.05mm<do≤3.95mm时,提出了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量与所述换热器的结构之间的计算公式。该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换热器换热效率高、噪声小、节能。

Description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换热器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背景技术
换热器是一种根据卡诺循环或者逆卡诺循环在不同温度的两种或两种以上介质间实现热量传递的节能设备,故换热器可以充当冷凝器或者蒸发器。其中,冷凝器是指利用换热器外的介质将换热器内的介质进行冷却,使换热器外的介质吸收换热器内介质的热量而温度升高,如介质是相变物质,则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储能;蒸发器是指利用换热器外的介质将换热器内的介质进行加热,使换热器外的介质吸收换热器内介质的冷量而温度下降,如介质是相变物质,则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实现储能。
目前,最常见的一种换热器,是换热器管外的介质(如空气等气体或者水等液体)通过自然对流或者强制对流与换热器管内的制冷剂(其可能是液体或者气体)发生热交换。换热器管外介质的流动方向一般与换热器主体迎风面形成垂直关系以获得较大的换热效率,例如,在包括风机、风道和换热器的热交换系统中,风机正对换热器主体迎风面使空气进行强制对流,位于风道中间的风速最大、换热效果最好,但位于风道边缘的的风速最小或几乎为0,换热效果明显不佳,从而影响了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果。另外,根据换热器适用场景的不同,换热器管路内介质的使用也存在特定性,这种特定性也往往会限制换热器的整体换热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申请针对上述缺陷所引发的整体换热效果差的技术问题,转换解决问题的角度,通过对换热器自身结构进行改进,弥补了因上述缺陷所引发的换热效率不佳的后果。经过改进之后的换热器,其换热效率、换热性能均呈现跳级式提升。
本实用新型主要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包括进入管、并行管路和排出管,所述并行管路分别与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相连通,所述并行管路上设置有翅片,所述并行管路设置为至少一排,并且当所述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1.05mm<do≤3.95mm时,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量与所述换热器的结构之间符合下述公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98006880000021
其中,Q为换热量,单位为W;C0为误差系数,取值在0.8~1.2之间;C1为常数,取值在0.023~0.027之间;C2为常数,取值在1.2~1.4之间;λ为管外介质导热系数,单位为W/(m·k);ρ为管外介质密度,单位为kg/m3;μ为管外介质动力粘度,单位为Pa·s;cp为管外介质定压比热容,单位为J/(kg·K);S为管外循环介质流量,单位为m3/s;Δt为换热温差,单位为K;m为换热器管排数量;ζ为管间距因子;h为换热器高度,单位为m;do为并行管路外径,单位为m;B为换热器厚度,单位为m;ε为翅片因子;η为管排因子;ψ为管层因子,相邻所述并行管路之间的管间距为bt,所述管间距因子ζ=bt/do;相邻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为bf,所述翅片因子ε=bf/do;相邻两排所述并行管路之间相对应管路管中心之间的距离为t,所述管排因子η=t/do;所述管层因子ψ为根据管内介质在所述并行管路内分布的合理状态所设置的层数。
其中,所述并行管路设置为至少两排。
其中,所述并行管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其中,所述并行管路的管壁厚度(do-di)/2的取值范围为0<(do-di)/2 ≤0.4mm,其中di为并行管路内径。
其中,相邻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bf的取值范围为1mm≤bf≤4mm。
其中,所述翅片设置为垂直于所述并行管路的延伸方向。
采用本实用新型所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根据特定场景的需要,换热器需要完成的换热量任务是已知的,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通过设定所需的换热量的数值即可得出对应的换热器最佳结构(换热效果最好的结构),有效地减少了研发换热器结构时,各项数据测试所耗费的人力和时间成本;反之亦然,通过调取产品的结构特征即可快速判定该产品是否符合场景需要,在研发产品换热性能方面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通过改进换热器的结构,采用小管径设计以及与之相配合的管间距、翅片间距等,将管外流体切割成非常小的多块通道,使换热器形成“小通道效应”,能够明显提高换热器并行管路管外热交换效果,转换了解决问题的角度,进而弥补其他因素对换热器换热效果的不良影响,换热器性能相比于现有产品呈现跳级式提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换热器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并行管路管内径、管外径以及管间距结构示意图。
图3为并行管路翅片结构示意图。
图4为多排并行管路采用并列排列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5为多排并行管路采用错落排列方式结构示意图。
图6为换热器结构参数迭代程序图。
图7a为与试验一常规蒸发器相比对的本申请中换热器。
图7b为图7a中换热器侧部结构示意图。
图7c为图7a中换热器俯视结构示意图。
1进入管、2并行管路、3排出管、4翅片、5分层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阐述:
参见图1至图5所示,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包括进入管 1、并行管路2和排出管3,并行管路2分别与进入管1和排出管3相连通,并行管路2上设置有翅片4,并行管路2设置为至少一排,并且当并行管路2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1.05mm<do≤3.95mm时,换热器的换热量与换热器的结构之间符合下述公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98006880000041
其中,Q为换热量,单位为W;C0为误差系数,取值在0.8~1.2之间;C1为常数,取值在0.023~0.027之间;C2为常数,取值在1.2~1.4之间;λ为管外介质导热系数,单位为W/(m·k);ρ为管外介质密度,单位为kg/m3;μ为管外介质动力粘度,单位为Pa·s;cp为管外介质定压比热容,单位为J/(kg·K);S为管外循环介质流量,单位为m3/s;Δt为换热温差,单位为K;m为换热器管排数量;ζ为管间距因子;h为换热器高度,单位为m;do为并行管路外径,单位为m;B为换热器厚度,单位为m;ε为翅片因子;η为管排因子;ψ为管层因子,相邻并行管路2之间的管间距为bt,管间距因子ζ=bt/do;相邻翅片4之间的间距为bf,翅片因子ε=bf/do;相邻两排并行管路2之间相对应管路管中心之间的距离为 t,管排因子η=t/do;管层因子ψ为根据管内介质在并行管路内分布的合理状态所设置的层数。ψ为大于0的整数,并行管路2被分为至少一层。优选地,参见图1所示,并行管路2设置有至少一个分层装置5,并行管路2被分为至少两层。当并行管路只有一排时,可以理解为相邻两排并行管路2之间相对应管路管中心之间的距离t为无穷大。优选地,每排并行管路2设置有至少一根管子,当每排并行管路2仅设置有一根管子时是本申请的特殊情况,例如采用蛇形管通过迂回的方式形成“并行”关系、增加管子总体长度,更优选地,每排并行管路2设置有至少两根管子,例如采用每排两根及以上“并行”管子的卷曲式换热器或者直式换热器。优选地,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0.46mm <do≤6.6mm,更优选地,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1mm<do≤5mm,最优选地,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1.05mm<do≤3.95mm。由于并行管路采用小管径设计,相比于常规管径而言,其管壁无需再承受管内介质的较大压力,因此,对其管壁的厚度和机械强度要求也随之降低,根据换热量公式Q=α*A*Δt,其中Q为换热量、A为换热面积、α为换热系数、Δt为传热温差,换热系数α的倒数,即1/α为换热器热阻R,其包括三部分内容:Ri换热器管内热阻;Rw换热器管壁热阻;Ro换热器管外热阻,即α=1/(Ri+Rw+RO),通过调整管间距因子、翅片因子、管排因子等,减小换热器管外热阻Ro的数值;通过调整管径尺寸,减小换热器管内热阻Ri的数值,从而影响换热系数α,进一步提高了产品的换热效率;而相比于微管径而言,小内径并行管路的生产工艺难度也相应降低了,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提高成品率。优选地,C0的取值在0.9~1.1之间。
参见图3、图4、图5所示,并行管路2设置为至少两排。优选地,并行管路2可以进行并列排列或者错落排列。优选地,相邻两排并行管路2之间相对应管路管中心之间的距离t指的是每排并行管路之间顺序地相对应的管路管中心之间的距离。由于管内介质处于气相状态、汽液两项共存状态、液相状态时,通过管路截面的介质密度也不一样,在所需要的理论空间上,气相状态所需的空间远远大于液相状态所需的空间,因此需要根据介质的性质以及介质在并行管路内的分布状态,对并行管路进行分层(分层是否合理主要由介质性质以及介质分布状态决定的)。一般是在换热器作为冷凝器时,制冷剂流进换热器处并行管路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制冷剂流出换热器处并行管路的数量;在换热器作为蒸发器时,制冷剂流出换热器处并行管路的数量要远远大于制冷剂流进换热器处并行管路的数量,这样可以保证在换热器内分流均匀。同时由于多根并行管路被分成若干等份后,介质流速同比于多根并行管路,流速会相应增大很多。管内介质(制冷剂)流速增大,也会对介质与管内壁传热效应产生积极影响。
进一步地,并行管路2采用金属材料制成。采用金属材料制作并行管路,能够有效降低并行管路管壁热阻Rw的数值,对于提高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起到积极作用。优选地,并行管路2采用铝制成,相比于现有技术中采用铜等材料制作的并行管路,无论在物料成本和加工难度方面都具备绝对优势。当换热器并行管路采用金属材料时,Rw的数值远远小于Ri和Ro,因此,换热系数α在理想状态下的公式为: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98006880000061
通过极值定理,当ai=ao时,ai*ao获得最大值,ai+ao获得最小值,从而使α获得最大值,这也是换热器行业追求换热效率的宗旨,因此,在设计换热器时,优选地,尽量使ai与ao趋于一致,或者说换热器为获得最大的换热效果,要将并行管路的管外换热性能与管内换热性能进行匹配。
参见图2所示,并行管路2的管壁厚度(do-di)/2的取值范围为0< (do-di)/2≤0.4mm,其中di为并行管路内径。优选地,综合考虑强度、热阻、生产成本等,并行管路2的管壁厚度(do-di)/2的取值范围为0.2mm≤ (do-di)/2≤0.4mm。由于并行管路的管壁很薄,因此,并行管路内径di的数值范围也基本落入了1.05mm至3.95mm的数值范围内。
参见图1、图3所示,相邻翅片4之间的间距bf的取值范围为1mm≤bf≤4mm。优选地,相邻翅片4之间的间距bf的取值范围为2mm≤bf≤4mm。该种结构设计将换热器主体迎风面切割成非常小的多块通道,一方面翅片与并行管路紧配后扩大了热交换面积,另一方面在微观结构上,翅片的存在对换热器管外的流动介质存在切割作用,达到精准分配的目的,使得管外流动介质与并行管路之间的热交换加剧,能够形成“小通道效应”,能够明显对换热器并行管路管外热交换效果产生积极影响。
参见图3所示,翅片4设置为垂直于并行管路2的延伸方向。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换热量的计算方法,换热器的换热量采用下述公式计算: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98006880000062
其中,Q为换热量,单位为W;C0为误差系数,取值在0.8~1.2之间;C1为常数,取值在0.023~0.027之间;C2为常数,取值在1.2~1.4之间;λ为管外介质导热系数,单位为W/(m·k);ρ为管外介质密度,单位为kg/m3;μ为管外介质动力粘度,单位为Pa·s;cp为管外介质定压比热容,单位为J/(kg·K);S为管外循环介质流量,单位为m3/s;Δt为换热温差,单位为K;m为换热器管排数量;ζ为管间距因子;h为换热器高度,单位为m;do为并行管路外径,单位为m;B为换热器厚度,单位为m;ε为翅片因子;η为管排因子;ψ为管层因子,相邻并行管路之间的管间距为bt,管间距因子ζ=bt/do;相邻翅片之间的间距为bf,翅片因子ε=bf/do;相邻两排并行管路之间相对应管路管中心之间的距离为t,管排因子η=t/do;管层因子ψ为根据管内介质在并行管路内分布的合理状态所设置的层数。参见图6所示,在操作过程中,可以将换热器需要完成的换热量任务(在换热器结构设计过程中,将换热量作为设计参数)、特定场景对应的介质 (流体)参数等输入计算机中,计算机通过迭代的方式计算得出一些换热器的合理结构参数,将这些合理结构参数所对应的产品测试数据反复与换热器需要完成的换热量任务进行比对,选择出最佳的换热器结构参数。换热器需要完成的换热量任务与实际测量得到的换热量之间存在误差系数C0,优选地,C0的取值在0.9~1.1之间,具体地,实际测得的换热器换热量Q实测与上述公式计算得出的换热量Q之间存在如下关系:Q实测=Q+ΔQ,其中ΔQ为误差值。当通过实验室进行检测时,由于实验室不可能做到完全的绝热,实验室所测得的换热量与换热器本身产生的换热量Q存在偏差ΔQ1,换热器换热量越大,存在的偏差越大,偏差值ΔQ1=±(5~10)%*Q;当在理论模拟时采用迎风面上风量均布的计算方法,在实际测试时存在风量分布不均的情况,实验室测得的换热量与换热器本身产生的换热量Q存在偏差ΔQ2,换热器换热量越大(此时迎风面风速也很大),存在的偏差越大,偏差值ΔQ2=±(2~5)%*Q:当基于采用最小二乘法无限逼近的方法,公式计算的数值与换热器本身所产生的换热量Q存在偏差ΔQ3=±(1~3)%*Q。经证实,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在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1.05mm<do≤3.95mm时,结果最准确;在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1mm<do≤5mm,准确性次之;在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0.46mm<do≤6.6mm,准确性再次之。通过采用热力学原理及大量实验拟合得出的上述换热器结构以及计算方法,对于换热量计算、换热器结构设计具有积极意义,可以适用于工业(如化工、造纸、电力、制药、石油、中水处理等)、轻工(如暖通、空气调节器、电冰箱、商用冷柜、空能热泵等)及交通运输(如汽车、船舶、高铁)等场合。
进一步地,通过在应用上述换热器的家电产品上做整机试验,能够进一步验证本申请技术方案相比于现有技术存在诸多优势:
试验一:
a.在家用无霜冰箱上,作为蒸发器的应用:在家用冰箱型号为BCD-208W* 产品上进行比对,其参数如表一。
表一 BCD-208W*的技术参数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98006880000081
产品将异型管换热器作为蒸发器进行耗电量比对运行试验,传统的换热器采用外径为8mm蛇形铝质蒸发器(有翅片),灌注量R600a为42g;本申请换热器采用铝制带翅片小通道蒸发器(产品厚度小了将近1/3),如图7a、图7b、图7c所示,制冷系统灌注量R600a为31g。
b.试验数据比对情况(见表二)
表二 换热器作为蒸发器的实验数据比对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98006880000091
c.数据分析:
①采用本申请换热器的外形尺寸,在宽度I与高度h不变情况下,换热器的厚度B将近小了1/3(传统换热器厚度为60mm左右,本申请换热器厚度为 40mm),能够有效节约空间,产品适用场所更广泛。
②从实验数据结果看,耗电量将近节约7%(=1-0.625/0.682),产品能效指数提升2.85个百分点,说明本申请换热器比传统换热器更节能。
③从实验数据结果看,化霜持续时间缩短了将近3.4分钟(普通换热器平均化霜时间为23分钟,采用本申请换热器平均化霜时间为19.6分钟)。
另外,为进一步提高本申请换热器的换热效率,还可以从换热介质以及风机布局方面入手:
1.将管外流体介质设定为空气或水时,流体介质物性参数基本确定,如下表三:
表三 空气、水的物性参数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98006880000101
对于换热器相同结构,将流体介质设定为空气时的换热量为Q和将流体为水的换热量Q,换热行业内选择空气或水的合适流量,将上述空气或水的物性参数代入上述公式中,得到以下关系式:
Q/Q≈3.5
可以得出在相同换热器尺寸情况,并在流体合适的流量下,当流体是水在换热器获得的换热量是流体是空气在换热器获得的换热量的3倍以上。因此小通道换热器除了能够在空调、冰箱等利用空气作为流体进行换热外,更适合与空气能热泵中以水为流体与换热器进行热交换,从而将空气能转化为水温升的能源。
2.由换热器高度h、宽度I的尺寸所构成的面作为换热器的主体迎风面,所获得的换热量为QI*h,与由换热器高度h、厚度B尺寸所构成的面作为换热器的主体迎风面,所获得的换热量为Qh*B,在换热器结构尺寸都一致且流体种类及流速一致情况,由于主体迎风面不同所获得的换热量比以下公式:
Figure DEST_PATH_GDA0002798006880000102
一般换热器的尺寸,高度h要远大于厚度B,因此,通过上述公式可知QI*h远小于Qh*B,如果高度h远远大于厚度B,那么QI*h会远远小于Qh*B,通过公式的推算,可以得到换热器在相同尺寸、流体种类及流速等外界条件下,只要改变换热器的主体迎风面将获得比较好的换热器换热效果。在空调、电冰箱等使用换热器的应用环境中,可以将原本轴流风机对换热器高度h、宽度I尺寸所构成的面作为换热器的主体迎风面改为用涡流风机(离心风机)对由换热器高度 h、厚度B尺寸所构成的面作为换热器的主体迎风面,从而获得更好的换热性能,同时获得换热器与风机或者其他制冷部件(如压缩机、节流阀等)组成机组的外形尺寸小型化。
本申请所述技术方案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具有如下优势:
(a).在换热机理上带来两个提高换热效率的积极影响:主体迎风面及换热面积和管内的换热面积及介质流动状态都极大改善了换热效率:
(b).通过对换热器自身结构的改进,可以进一步降低管外流体流速(风机风速),从而降低热交换时的流体噪音(例如风噪减少2~3db(A));
(c).可以进一步减少换热器的外形尺寸,以便安装到空间受限的制冷换热装备上或使装备小型化,外形尺寸同比小1/3;
(d).可以进一步降低换热器用材,从而为制冷换热装备产生成本效益,在相同材质下可以省材1/3,重量轻10%~15%;
(e).制冷剂灌注量,由于通过对管内形状及尺寸的控制,同比传统换热器,制冷剂流经的管路内容积会小很多,制冷剂的灌注量可以减少1/4;产品的化霜机理改变,当换热器管路通道采用本申请的管径尺寸时能够有效改善融霜的时间,在采用对流或者辐射传导热对换热器进行融霜时,融霜时间(化霜开始到化霜结束所需的时间)能够提升10%~35%,当并行管路内制冷剂流动(如空调制冷循环逆向时)或当采用电热丝贴敷在换热器表面等固体传热方式对换热器进行融霜,融霜时间能够提升55%~65%。
尽管上述已经阐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原理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变换,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是由其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限定的。

Claims (6)

1.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包括进入管、并行管路和排出管,所述并行管路分别与所述进入管和所述排出管相连通,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行管路上设置有翅片,所述并行管路设置为至少一排,并且当所述并行管路外径do的取值范围为1.05mm<do≤3.95mm时,所述换热器的换热量与所述换热器的结构之间符合下述公式:
Figure FDA0002458835280000011
其中,Q为换热量,单位为W;C0为误差系数,取值在0.8~1.2之间;C1为常数,取值在0.023~0.027之间;C2为常数,取值在1.2~1.4之间;λ为管外介质导热系数,单位为W/(m.k);ρ为管外介质密度,单位为kg/m3;μ为管外介质动力粘度,单位为Pa.s;cp为管外介质定压比热容,单位为J/(kg·K);S为管外循环介质流量,单位为m3/s;Δt为换热温差,单位为K;m为换热器管排数量;ζ为管间距因子;h为换热器高度,单位为m;do为并行管路外径,单位为m;B为换热器厚度,单位为m;ε为翅片因子;η为管排因子;ψ为管层因子,相邻所述并行管路之间的管间距为bt,所述管间距因子ζ=bt/do;相邻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为bf,所述翅片因子ε=bf/do;相邻两排所述并行管路之间相对应管路管中心之间的距离为t,所述管排因子η=t/do;所述管层因子ψ为根据管内介质在所述并行管路内分布的合理状态所设置的层数。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行管路设置为至少两排。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行管路采用金属材料制成。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并行管路的管壁厚度(do-di)/2的取值范围为0<(do-di)/2≤0.4mm,其中di为并行管路内径。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所述的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相邻所述翅片之间的间距bf的取值范围为1mm≤bf≤4mm。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翅片设置为垂直于所述并行管路的延伸方向。
CN202020593813.7U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Active CN212362901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3813.7U CN212362901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20593813.7U CN212362901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2362901U true CN212362901U (zh) 2021-01-15

Family

ID=741330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20593813.7U Active CN212362901U (zh) 2020-04-20 2020-04-20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2362901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542621B (zh) 一种通用型组合管径空调换热设备流路的设计方法
CN102692101A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EP3062037B1 (en) Heat exchanger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device using said heat exchanger
CN111428184B (zh)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Harun-Or-Rashid et al. Replacement of present conventional condenser of household refrigerator by louver fin micro-channel condenser
CN203478730U (zh) 一种卧式管壳式水冷冷凝器
KR100479781B1 (ko) 증발기 및 냉방기
JP6575895B2 (ja) 熱交換器
CN212362901U (zh)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CN111561830B (zh) 一种带翅片的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及计算方法
CN212362900U (zh) 一种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
CN111561829B (zh) 一种小通道并行管路换热器及计算方法
CN216159166U (zh) 换热器和空调室内机
CN216048498U (zh) 换热器及存储设备
CN201974081U (zh) 一种用于制冷空调系统的带有热管均热器的换热装置
Liu et al. Design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microchannel condensers for electric vehicles
CN205784016U (zh) 一种盘管式蒸发器
CN104613580A (zh) 一种用于机房制冷的空调机组
CN103791744A (zh) 双相变潜热换热器
CN219319120U (zh) 适用于特种设备的微型同心套管式蒸发器
CN216845772U (zh) 一种立式间接蒸发冷却器
CN202885344U (zh) 换热器及空调设备
CN112179164B (zh) 一种翅片式换热器及制冷设备
CN203672215U (zh) 一种炼油、化工、电力行业用热交换装置的传热组件
CN214545277U (zh) 一种均温散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