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522644B -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22644B
CN109522644B CN201811355689.4A CN201811355689A CN109522644B CN 109522644 B CN109522644 B CN 109522644B CN 201811355689 A CN201811355689 A CN 201811355689A CN 109522644 B CN109522644 B CN 10952264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area
energy
performance evaluation
differ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355689.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22644A (zh
Inventor
何雅玲
陶文铨
汤松臻
张凯
李明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1811355689.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22644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226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264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2264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2264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20Design optimisation, verification or simul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0Computer-aided design [CAD]
    • G06F30/10Geometric CAD
    • G06F30/17Mechanical parametric or variational desig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19/00Details relating to the type or aim of the analysis or the optimisation
    • G06F2119/08Thermal analysis or thermal optimis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omet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volutionary Computation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ure & Applied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Optimization (AREA)
  • Mathematical Analysis (AREA)
  • Computational Mathematic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Using Thermal Mean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该方法能够直观、清晰地对比不同强化换热技术的节能效果,可以对不同结构参数对节能效果的影响进行性能评价,同时,不必依赖于基准表面传热与阻力关联式的问题,可以对有限数据点的强化换热技术进行性能评价,且工作线的斜率为常数,增加了工程应用的简捷性,适用于新型强化换热表面的开发及工程应用。

Description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石油、化工、空调等行业换热器强化换热技术领域,涉及换热技术的评价方法,具体涉及换热管束、翅片管、管内换热等换热元件强化换热技术换热阻力特性综合评价方法,特别涉及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能源是世界各国最为关注的战略资源,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各国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2016年,中国占全球能源消费量的23%,全球能源消费增长的27%,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同时中国也超越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可再生能源生产国。我国的能源发展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因此,开展能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是推进节能减排战略的重要途径。
为了提高能源利用的效率,大量的强化换热技术被提出,并在近几十年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比如,管排式换热器、管壳式换热器、管翅式换热器、板翅式换热器等。但是强化换热的同时,流动阻力也显著增加,使强化换热的性能分析复杂化。比如,目前空调换热器使用的条缝翅片的传热因子和压降因子的比率仅为平片的80%。因此,有必要对强化换热技术的综合性能进行合理的研究和评价。
对于综合性能的评价,国内外学者开展了大量的研究。总体来看,评价方法分为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两类。其中热力学第二定律借助于熵产、火积等方法,通过比较不可逆损失来确定强化换热技术的效果。从学术上来看,热力学第二定律评价方法更加合理,但是由于其计算的复杂性而导致在工程商的应用是比较有限的。文献[Fan J F,Ding W K,Zhang J F,et al.A performance evaluation plot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techniques oriented for energy-saving[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Mass Transfer,2009,52(1-2):33-44.]利用Nu数和f因子建立了等流量、等压降和等泵功约束条件下统一目标函数,构建了以节能为目标的性能评价图。但是,采用此方法的前提是基准表面的传热与阻力关联式是已知的。然而,在开发新型强化表面的过程中,对强化表面进行参数优化或针对不同表面有限数据点下对比时,基准表面的传热与阻力关联式是未知的。另外,在此方法的推导过程中,引入了一些假设,这些假设虽然在文献中得到广泛采用,但在新型强化表面的开发中限制了此评价方法的应用。因此,对此评价方法进行发展,有助于提高性能评价方法的简捷性和适用范围。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面向设计,更为简捷,能够直观、清晰地对比不同结构的综合性能,判断节能效果。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定义性能评价方法所需的关键参数:
雷诺数: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21
压降: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22
泵功:P=umAcΔp,换热量:Q=cpρumAcΔT
式中,um为最小流动截面的流速/m·s-1,d为换热管的外径/mm,v为换热流体的运动粘度/m2·s-1,ρ为流体的密度/kg·m-3,f为阻力系数,Ac为最小自由通流截面积/m2,cp为流体的比定压热容/J·kg-1·K-1,ΔT为流体进出口温差/K。
(2)根据泵功、压降、流速的关系,代入换热量的关系式,获得等流量、等压降和等泵功下换热量的性能评价方程;
先推导等泵功下换热量的评价方程:
根据泵功的计算公式,在等泵功条件下,可得: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23
将其带入换热量计算公式,将基准表面用0表示,可得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换热量之比为: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31
对其两端同时取对数,可得: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32
然后确定等流量、等压降下换热量的评价方程
等压降下的换热量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33
等流量下的换热量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34
式中,下标’0’表示对比基准换热表面,um0、ΔT0、Ac0、f0、Q0分别表示对比基准换热表面的最小流动截面的流速、进出口温差、最小通流横截面积、阻力系数和换热量。
(3)将三种约束条件下的性能评价方程进行统一,建立性能评价图;
具体地,通过对推导出的性能评价方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小横截面积Ac相同的场合,三个评价方程可以统一为一种形式;在最小横截面积Ac不同的场合,等流量和等泵功下的性能评价方程可以统一为相同的形式。在形成统一形式的基础上,构建综合性能评价图,其中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35
为纵坐标,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36
为横坐标,截距代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换热量之比。
将通过(1,1)点的等流量、等压降和等泵功下的评价方程称为基准线1、基准线2和基准线3,斜率分别为1、1/3和1/2。由于评价图采用的是对数坐标系,(1,1)点即为实际的(0,0)点。
(4)划分节能区域
根据三条基准线、直线y=1和直线x=1,将性能评价图划分为不同节能区域,基准线3以下区域为不节能区域,基准线3和基准线2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相对节能区,基准线2和基准线1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增值节能区,基准线1和直线x=1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理想节能区,第二象限为纯节能区域,直线y=1和基准线3在第三象限所夹区域为简单节能区,根据数据点处于不同的区域,判定强化表面与基准表面的综合性能优劣。
5)确定不同表面的相关参数
确定基准表面和强化表面换热器的形式和机构尺寸,根据运行工况确定模拟或实验的方案,确定换热流体的热物性数据(密度ρ、比定压热容cp、热导率λ、动力粘度μ);
通过数值模拟或实验方式,对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研究,提取换热流体在计算区域或实验段进出口的温差ΔT和压降Δp;
通过对结构布置形式的分析,确定最小流通截面积Ac和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平均流速um
根据获得的压降Δp和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平均流速um,由公式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41
确定流体经过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f因子;
6)绘制不同强化表面的性能评价图
根据进出口温差ΔT、f因子、最小流通截面积Ac,确定性能评价图所需的横坐标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42
和纵坐标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43
其中,下标‘0’表示基准表面。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相同雷诺数Re的前提下进行对比。
将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数据点绘制在性能评价图中,数据点的横坐标可用于对比不同结构的功耗,纵坐标可以用于对比不同结构的换热量。最为重要的是,作一条过数据点且与对应评价方程斜率相同的一条线,称为工作线,对应的截距即代表对应评价方程下的综合性能。对比不同结构对应的截距,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表面的节能效果。
本发明能够对不同结构参数对节能效果的影响进行性能评价,且不必依赖于基准表面传热与阻力关联式的问题,可以对有限数据点的强化换热技术进行性能评价。由于工作线的斜率为常数,增加了工程应用的简捷性,适用于新型强化换热表面的开发及工程应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了一种面向设计、更为简捷的强化表面性能评价方法,能够直观、清晰地对比不同强化换热技术的节能效果,解决了原始评价方法中假设较多、适用性弱的问题,能够对不同结构参数对节能效果的影响进行性能评价,同时,解决了原始评价方法必须依赖于基准表面传热与阻力关联式的问题,可以对有限数据点的强化换热技术进行性能评价,且工作线的斜率为常数,增加了工程应用的简捷性,适用于新型强化换热表面的开发及工程应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图。
图2是管排式换热器换热管束的示意图。
图3是管排式换热器不同换热表面的示意图。
图4是管排式换热器不同换热表面的综合性能评价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作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定义性能评价方法所需的关键参数:
雷诺数: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51
压降: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52
泵功:P=umAcΔp,换热量:Q=cpρumAcΔT
式中,um为最小流动截面的流速/m·s-1,d为换热管的外径/mm,v为换热流体的运动粘度/m2·s-1,ρ为流体的密度/kg·m-3,f为阻力系数,Ac为最小自由通流截面积/m2,cp为流体的比定压热容/J·kg-1·K-1,ΔT为流体进出口温差/K。
(2)根据泵功、压降、流速的关系,代入换热量的关系式,获得等流量、等压降和等泵功下换热量的性能评价方程;
先推导等泵功下换热量的评价方程:
根据泵功的计算公式,在等泵功条件下,可得: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61
将其带入换热量计算公式,将基准表面用下标‘0’表示,可得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换热量之比为: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62
对其两端同时取对数,可得: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63
然后确定等流量、等压降下换热量的评价方程
等压降下的换热量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64
等流量下的换热量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65
式中,下标‘0’表示对比基准换热表面,um0、ΔT0、Ac0、f0、Q0分别表示对比基准换热表面的最小流动截面的流速、进出口温差、最小通流横截面积、阻力系数和换热量。
(3)将三种约束条件下的性能评价方程进行统一,建立性能评价图;
具体地,通过对推导出的性能评价方程的分析,可以看出:在最小横截面积Ac相同的场合,三个评价方程可以统一为一种形式;在最小横截面积Ac不同的场合,等流量和等泵功下的性能评价方程可以统一为相同的形式。在形成统一形式的基础上,构建综合性能评价图,其中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66
为纵坐标,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67
为横坐标,截距代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换热量之比。
将通过(1,1)点的等流量、等压降和等泵功下的评价方程称为基准线1、基准线2和基准线3,斜率分别为1、1/3和1/2。由于评价图采用的是对数坐标系,(1,1)点即为实际的(0,0)点。
(4)划分节能区域
根据三条基准线、直线y=1和直线x=1,将性能评价图划分为不同节能区域,基准线3以下区域为不节能区域,基准线3和基准线2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相对节能区,基准线2和基准线1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增值节能区,基准线1和直线x=1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理想节能区,第二象限为纯节能区域,直线y=1和基准线3在第三象限所夹区域为简单节能区,根据数据点处于不同的区域,判定强化表面与基准表面的综合性能优劣。
5)确定不同表面的相关参数
确定基准表面和强化表面换热器的形式和机构尺寸,根据运行工况确定模拟或实验的方案,确定换热流体的热物性数据(密度ρ、比定压热容cp、热导率λ、动力粘度μ);
通过数值模拟或实验方式,对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研究,提取换热流体在计算区域或实验段进出口的温差ΔT和压降Δp;
通过对结构布置形式的分析,确定最小流通截面积Ac和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平均流速um
根据获得的压降Δp和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平均流速um,由公式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71
确定流体经过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f因子;
6)绘制不同强化表面的性能评价图
根据进出口温差ΔT、f因子、最小流通截面积Ac,确定性能评价图所需的横坐标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72
和纵坐标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73
其中,下标‘0’表示基准表面。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相同雷诺数Re的前提下进行对比。
将横坐标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74
和纵坐标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75
绘制在对数坐标图中,过(1,1)点分别绘制斜率为1、1/2和1/3的直线,形成了性能评价图。数据点的横坐标可用于对比不同结构的功耗,纵坐标可以用于对比不同结构的换热量。最为重要的是,作一条过数据点且与对应评价方程斜率相同的一条线,称为工作线,对应的截距即代表对应评价方程下的综合性能。对比不同结构对应的截距,可以直观地看出不同表面的节能效果。
参见图2,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是:一种管排式换热器,烟气横向冲刷换热管束,受热面管束均采用碳钢管,由蛇形管束组成,采用逆流错列布置形式。高温空气走管外侧,冷却流体走管内。管内的水流量较高,使得管壁温几乎保持定值。运行参数为:烟气进口温度420℃,管壁温度360℃,烟气雷诺数Re分别为15902、19083、22263、25444、28624。
为了对比不同换热表面的综合性能,并验证本发明性能评价图对于不同结构参数影响的适用性。设置了不同的换热表面,如图3所示,几何结构参数如表1所示。将算例1作为对比基准,设置算例3是为了对比不同最小横截面积下的综合性能,设置算例4是为了对比不同换热面积下的综合性能,设置算例2和5是为了对比最小横截面积和换热面积均变化时的综合性能。
表1管排式换热器不同换热表面的基本参数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81
经过网格考核和模型验证,采用Fluent软件对五种不同的换热表面能够流动换热性能的数值模拟,获得了不同结构对应的进出口温差ΔT和压降Δp。
通过对结构布置形式的分析,确定最小流通截面积Ac和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平均流速um
根据获得的压降Δp和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平均流速um,由公式
Figure BDA0001866035500000091
确定流体经过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f因子;
根据进出口温差ΔT、f因子、最小流通截面积Ac,由fA=f*Ac和TA=ΔT*Ac,确定五种不同表面的fA和TA,将算例1作为比较的基准,用下标0表示。获得其余四种表面的fA/fA0和TA/TA0,进而绘制在性能评价图中,如图4所示。需要注意的是,需要在相同雷诺数Re的前提下进行对比。
通过图4可以看出,与算例1相比,在等泵功条件下,算例5处于纯节能区,综合性能最好,算例2和4的节能效果次之。而算例3与算例1相比,在相同Re数时,横向节距减小,导致换热量和压降均降低。但在等泵功情况下,算例3的综合性能高于算例1。综合来看,算例5具有最佳的节能效果。
本发明能够直观、清晰地对比不同强化换热技术的节能效果,能够对不同结构参数对节能效果的影响进行性能评价,可以对有限数据点的强化换热技术进行性能评价,适用于新型强化换热表面的开发及工程应用。因此采用上述用于强化换热表面的综合性能评价方法,能够很好地指导新型换热表面及换热器的开发,可以推广应用到换热器设计的各种场合,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

Claims (3)

1.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1)定义性能评价方法所需的关键参数,包括雷诺数: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11
压降: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12
泵功:P=umAcΔp,换热量:Q=cpρumAcΔT,式中,um为最小流动截面的流速,单位m·s-1,d为换热管的外径,单位mm,v为换热流体的运动粘度,单位m2·s-1,ρ为流体的密度,单位kg·m-3,f为阻力系数,Ac为最小自由通流截面积,单位m2,cp为流体的比定压热容,单位J·kg-1·K-1,ΔT为流体进出口温差,单位K;
(2)根据泵功、压降、流速的关系,代入换热量的关系式,获得等流量、等压降和等泵功下换热量的性能评价方程,如下:
等泵功下的换热量: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13
等压降下的换热量: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14
等流量下的换热量: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15
式中,下标0表示对比基准换热表面,um0、ΔT0、Ac0、f0、Q0分别表示对比基准换热表面的最小流动截面的流速、进出口温差、最小通流横截面积、阻力系数和换热量;
(3)将三种约束条件下的性能评价方程进行统一,即:在最小横截面积Ac相同的场合,三个评价方程可统一为一种形式;在最小横截面积Ac不同的场合,等流量和等泵功下的性能评价方程可统一为相同的形式;
然后,建立性能评价图,其中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16
为纵坐标,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17
为横坐标,截距代表不同约束条件下的换热量之比,所述评价图采用对数坐标系,(1,1)点即为实际的(0,0)点;
将通过(1,1)点的等流量、等压降和等泵功下的评价方程称为基准线1、基准线2和基准线3,斜率分别为1、1/3和1/2;
(4)根据三条基准线、直线y=1和直线x=1,将性能评价图划分为不同节能区域,基准线3以下区域为不节能区域,基准线3和基准线2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相对节能区,基准线2和基准线1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增值节能区,基准线1和直线x=1在第一象限所夹区域为理想节能区,第二象限为纯节能区域,直线y=1和基准线3在第三象限所夹区域为简单节能区,根据数据点处于不同的区域,对比在对应评价准则下不同换热表面的综合性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后,确定不同表面的相关参数并绘制不同强化表面的性能评价图,步骤如下:
确定基准表面和强化表面换热器的形式和机构尺寸,根据运行工况确定模拟或实验的方案,确定换热流体的热物性数据,包括密度ρ、比定压热容cp、热导率λ和动力粘度μ;
通过数值模拟或实验方式,对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流动换热性能进行研究,提取换热流体在计算区域或实验段进出口的温差ΔT和压降Δp;
通过对结构布置形式的分析,确定最小流通截面积Ac和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平均流速um
根据获得的压降Δp和最小横截面积处的平均流速um,由公式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21
确定流体经过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f因子;
根据进出口温差ΔT、f因子、最小流通截面积Ac,确定性能评价图所需的横坐标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22
和纵坐标
Figure FDA0003279460880000023
将强化表面和基准表面的数据点绘制在性能评价图中,数据点的横坐标用于对比不同结构的功耗,纵坐标用于对比不同结构的换热量,作一条过数据点且与对应评价方程斜率相同的一条线,称为工作线,对应的截距即代表对应评价方程下的综合性能,对比不同结构对应的截距,直观地看出不同表面的节能效果,可以优选出最佳的换热器布置和结构参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相同雷诺数Re的前提下进行对比。
CN201811355689.4A 2018-11-14 2018-11-14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Active CN10952264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5689.4A CN109522644B (zh) 2018-11-14 2018-11-14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355689.4A CN109522644B (zh) 2018-11-14 2018-11-14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22644A CN109522644A (zh) 2019-03-26
CN109522644B true CN109522644B (zh) 2021-11-16

Family

ID=6577774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355689.4A Active CN109522644B (zh) 2018-11-14 2018-11-14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2264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76239B (zh) * 2019-05-20 2021-01-15 西安交通大学 油水工质管壳式换热器能效定量的测量方法
CN112082790B (zh) * 2020-08-04 2021-06-22 西安交通大学 一种基于场协同的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813A (zh) * 2012-08-10 2012-11-21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传热管壳式热交换器节能量的测量方法
CN107016187A (zh) * 2017-03-31 2017-08-04 天津大学 一种确定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法
CN107729600A (zh) * 2017-09-01 2018-02-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器仿真计算方法
CN108170998A (zh) * 2018-02-13 2018-06-15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方法
CN108446447A (zh) * 2018-02-13 2018-08-24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一种空冷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481018B2 (en) * 2016-04-19 2019-11-19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Evaluating performance of a fluid transport system using limited sensor data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788813A (zh) * 2012-08-10 2012-11-21 甘肃蓝科石化高新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强化传热管壳式热交换器节能量的测量方法
CN107016187A (zh) * 2017-03-31 2017-08-04 天津大学 一种确定烟气余热有机朗肯循环系统参数的优化方法
CN107729600A (zh) * 2017-09-01 2018-02-23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蒸发器仿真计算方法
CN108170998A (zh) * 2018-02-13 2018-06-15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一种管壳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方法
CN108446447A (zh) * 2018-02-13 2018-08-24 上海市特种设备监督检验技术研究院 一种空冷式热交换器能效评价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E 图:一种余热利用循环及工质选择的定量评价方法;席奂;《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30930;第47卷(第9期);第8-15页 *
Summary and evaluation on th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techniques of gas laminar and turbulent pipe flow;Wen-TaoJi;《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t and Mass Transfer》;20170412;第111卷;第467–483页 *
偏心径向热管与翅片管换热器性能评价及分析;张海松;《冶金能源》;20161130;第35卷(第6期);第18-23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22644A (zh) 2019-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Recent development and application of several high-efficiency surface heat exchangers for energy conversion and utilization
CN103542621B (zh) 一种通用型组合管径空调换热设备流路的设计方法
Liu et al.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simplified calculation method for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of dry air cooler in natural gas pipeline compressor station
He et al. Convective heat transfer enhancement: Mechanisms, techniques, and performance evaluation
CN110414114B (zh) 一种u型地埋管换热器的多目标多参数的优化设计方法
CN109522644B (zh) 一种强化换热表面综合性能评价方法
CN103514326B (zh) 一种连续螺旋折流板管壳式换热器的热力计算方法
He et al. A general and rapid method for performance evaluation of enhanced heat transfer techniques
CN109766589A (zh) 一种管翅式换热器非均匀迎面风速下性能评价方法
Zhang et al. Research on low-temperature heat exchange performance of hydrogen preheating system for PEMFC engine
Liu et al.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n shell-and-tube exhaust gas recirculation cooler with different tube bundles
Wang et al. Optimal shape design and performance investigation of helically coiled tube heat exchanger applying MO-SHERPA
Luo et al. Mathematical modelling and structural optimization of a micro-channel liquid separation condenser in organic Rankine cycle and refrigeration cycle
Tang et al. Parametric investigation and correlation development for thermal-hydraulic characteristics of honeycomb 4H-type finned tube heat exchangers
CN111428184B (zh) 一种板翅式换热器芯体尺寸计算方法
CN108170973A (zh) 基于t-q图的余热锅炉热回收利用方案的可视化分析计算方法
CN110705047A (zh) 一种带折流板缠绕管式换热器的设计计算方法
Miao et al. Numerical investigation of heat transfer and flow resistance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penetrated flying-wing finned tubes
CN103629959B (zh) 一种自动控制水泥回转窑余热利用换热器的吹灰方法
Wang et al. A thermal design method for the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multi-stream plate-fin heat exchangers
CN110059372A (zh) 一种基于差分进化算法的管壳式换热器的多目标设计方法
CN112035957A (zh) 一种空空中冷器性能预测方法
Zhang et al. Heat transfer and performance enhancement investigation of biomimetic honeycomb gas coolers in transcritical CO2 heat pumps
CN112082790B (zh) 一种基于场协同的换热器性能评价方法
Abbasov et al. Efficiency of solar air heater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