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416141B -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 Google Patents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416141B
CN111416141B CN202010258998.0A CN202010258998A CN111416141B CN 111416141 B CN111416141 B CN 111416141B CN 202010258998 A CN202010258998 A CN 202010258998A CN 111416141 B CN111416141 B CN 1114161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hode
anode
fuel cell
chamber
carbon fu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58998.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416141A (zh
Inventor
高艳芳
李利军
邢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258998.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41614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4161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6141A/zh
Priority to JP2022559812A priority patent/JP7448170B2/ja
Priority to PCT/CN2021/000048 priority patent/WO2021196812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4161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4161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4Fuel cells with fused electrolytes
    • H01M8/146Fuel cells with molten hydroxid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06Combination of fuel cells with means for production of reactants or for treatment of residu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NELECTRIC MACHIN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2N3/00Generators in which thermal or kinetic energy is converted into electrical energy by ionisation of a fluid and removal of the charge therefro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48Molten electrolytes used at high temperature
    • H01M2300/006Hydroxi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Fuel Cell (AREA)
  • Inert Electrod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所述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包括:碳浆存储器、阳极室、阴极室、阳极集流板、阴极集流板、阳极集流引线、阴极集流引线、热电耦套管、碳浆进料管、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碳燃料、阴极室氧气供给装置,其中:以依序增高下表面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碳浆存储器、所述阳极室和所述阴极室,并且所述阳极室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碳浆存储器的上表面且低于所述阴极室的上表面。本发明技术效果:发明一种新的燃料连续供给型直接碳燃料电池结构,弥补直接碳燃料电池无连续运行发电模式的空白;阴阳极室错落布置,电解液利用重力从阴极室流向阳极室实现离子迁移,避免传统阴阳极室间离子交换膜的使用。

Description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一种发电装置,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燃料连续供给型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一种发电装置。
背景技术
电能是我国国民经济平稳增长的主要能源,也是人们参与社会活动的关键动力。传统火力发电技术由于受限于热机卡诺循环限制,其发电效率低下且对环境污染严重。因此,这种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的发电技术急需为新兴高效环保发电技术所替代。
燃料电池是将燃料中化学能直接转变成电能的新兴发电技术,由于不受卡诺循环限制,因此其发电更加高效且绿色,进而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广泛关注。其中,以固体碳为燃料的电池(简称直接碳燃料电池)由于碳燃料本身较高的能量密度及广泛的来源备受各国重视。另外,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理论热力学效率可高达100%、存储运输较方便、一些废弃生物质炭也可作为燃料。直接碳燃料电池的这些优势使其更适合像我国这样的以煤炭为主要能源原料的国家。
直接碳燃料电池可分为熔融碳酸盐直接碳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混合直接碳燃料电池、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前三种电池运行温度均较高,这导致电池内部发生波多反应(Boudouard reaction),从而降低固体碳利用效率,且高温对电池材料的要求高,不利于规模化生产。另外,前三种直接碳燃料电池均使用隔膜分离阴阳极室,造成材料浪费、清洗维修困难等缺陷。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由于运行温度低、不发生波多反应、对电池材料要求较低等优点而日益受到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
以氢氧化钠作为电解液为例,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运行原理可叙述如下:在合适的温度条件下,阴极氧气发生还原反应释放出氧负离子,并与外电路形成电位差(公式(1)),阴极室的氧负离子伴随电解液流动至阳极室。阳极碳燃料与氧负离子反应生成CO2,释放出电子(公式(2)),失去的这部分电子经外电路流向阴极。通过上述离子和电子循环流动发电。电池整体反应可由公式(3)表述。
阴极反应O2+2NaOH=2NaOOH--2e- (1)
阳极反应C+2NaOOH-=CO2+2NaOH+2e- (2)
总反应C+O2=CO2 (3)
近年来,随着世界各国对清洁发电技术的鼓励支持,专家学者对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研究有所增加。自1896JACQUES建立第一个间歇运行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后,后续学者们采用的电池也都是这样的间歇运行模式型结构。
Zecevic等人将石墨棒同时作为阳极和燃料,将熔融氢氧化物作为电解液考察该电池性能。电池运行时间增加导致阳极燃料棒直径变小,进而使阴阳极间距变大,这导致电池欧姆极化增加。受限于氧气通入速率的阴极表面氧扩撒是限制氧气还原反应及电池性能的主要因素,而过量的氧气又会降低电解液的导电性。
Hackett等人考察了不同碳燃料对该电池性能的影响。当该电池以较小比表面积碳为燃料时,阳极和电解液接触性能变差,电池性能降低。
Guo等人以颗粒碳为燃料代替棒状燃料考察了不同条件下该电池的性能。阴极气体分布器的设置可显著提升电池性能。电池仍然受限于阴极氧气传输。阳极活性反应区域位于阳极、燃料和电解液的接触区域。
Kacprzak等人通过考察反应前后反应器重量的变化用于衡量材料在熔融高温条件下对碱的耐受能力。镍及镍基合金对熔融氢氧化物的耐腐蚀性最好。摩尔比为50-50mol%的NaOH-KOH熔融电解液电池在723K温度下的开路电压和输出功率密度最高。当以不同性质碳为燃料时,各极化对电池的贡献不同。较高的碳含量、较丰富的含氧官能团和较大的比表面积有利于碳燃料与电解液有更好的接触,改善电池性能。
上述文献中提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研究都有缺陷。主要的问题是阴极氧气传输速率不够及阳极活性反应区随反应时间增长而减小会致使电池性能衰减。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发明人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基于Kacprzak和Hackett等人通过改变碳性质改善燃料供给状态可提升电池性能的结论,碳燃料若可及时供给到阳极室且氧负离子也可源源不断从阴极室流到阳极室,则电池性能可提高。
另外,在现有技术中,还没有发现连续供给燃料的直接碳燃料电池结构,在直接碳燃料电池领域里尚无连续运行发电模式的相关报道。
此外,现有的直接碳燃料电池的运行温度过高,一般在700℃以上的温度下运行,对电池器件的材料要求较高,并且电池副反应发生的可能性也增多。再有,现有电池中,传统使用阴阳极室间离子交换膜,该膜的使用需要经常更换,生产成本和人工成本较高。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为此,本发明目的在于如何实现碳燃料连续供给到阳极且有充足的阴极氧负离子流向阳极室,从而提供一种碳燃料连续进料且速度可控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另外,本发明也提供了一种阴极氧负离子随电解液依靠重力从阴极室流到阳极室的迁移方式。增加燃料连续供给到阳极的量,增加阴极氧负离子快速供给到阳极的量。
为实现上述目标,本发明提供了以下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1.一种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所述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包括:碳浆存储器、阳极室、阴极室、阳极集流板、阴极集流板、阳极集流引线、阴极集流引线、热电耦套管、碳浆进料管、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碳燃料、阴极室氧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依序增高下表面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碳浆存储器、所述阳极室和所述阴极室,并且所述阳极室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碳浆存储器的上表面且低于所述阴极室的上表面。
2.根据项目1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阳极室的上部和所述碳浆存储器的上部之间设置溢流槽。
3.根据项目1和2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阳极室的上部和所述阴极室高于所述阳极室上表面的部分之间设置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以使所述阴极室的氧负离子随电解液依靠重力通过所述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流入所述阳极室。
4.根据项目3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阴极室的下表面部分叠置于所述阳极室的上表面,并将所述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设置于该叠置部分,所述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为阴阳极室联通孔。
5.根据项目1-4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阴阳极集流板固定柱。
6.根据项目1-5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空气管路、空气压缩泵。
7.根据项目1-6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加热器。
8.根据项目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用于除所述空气压缩泵之外的所有电池器件的加热。
9.根据项目1-8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集流板和阴极集流板分别位于阳极室和阴极室,所述阳极集流引线和阴极集流引线分别位于阳极集流板和阴极集流板上,所述热电偶通过阴极室插入电池内部以测试电池运行时温度,在所述阴极室和所述阳极室中分别设置所述阴阳极集流板固定柱用于固定所述阴极集流板和所述阳极集流板。
10.根据项目1-9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浆存储器安放位置低于所述阳极室,所述阳极室安放位置低于所述阴极室,所述碳燃料与所述氢氧化物粉末混合置入所述碳浆存储器并通过所述空气压缩泵打入所述阳极室,所述阴极室中也预先置入氢氧化物,所述碳浆进料管位于碳浆存储器和阳极室底部。
11.根据项目10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管路一端与所述空气压缩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碳浆进料管连接,并低于所述碳浆进料管,进入所述碳浆进料管中的空气到接近所述阳极室底部处截止。
12.根据项目1-11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浆存储器、所述阳极室和所述阴极室位于加热器内。
13.根据项目1-12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与碳浆存储器中电解液混合形成碳浆的碳燃料是粒径为毫米或微米级别、比表面积范围为2—680m2 g-1、导电性范围为70—12900S m-1、密度范围为0.5—1.4g cm-3之间的碳。
14.根据项目1-13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钾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15.根据项目1-14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浆存储器、所述阳极室、所述阴极室、所述阳极集流板、所述阴极集流板、所述阳极集流引线、所述阴极集流引线、所述热电耦套管、所述碳浆进料管、所述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所述溢流槽所用材料均为铜镍蒙乃尔合金。
16.根据项目12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所用材料为316不锈钢和保温棉。
17.根据项目1-16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压缩泵流速调节范围为10-5m s-1–10-1m s-1
18.根据项目1-17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内电池运行温度范围是200—690℃,优选240—650℃,进一步优选为350—550℃。
19.根据项目1-18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燃料和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混合液构成的碳浆流体是通过空气压缩泵由所述碳浆存储器连续供给到所述阳极室的。
20.根据项目1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阴阳极室长宽高分别是145-150mm、15-20mm、55-60mm,阴阳极集流板长宽高分别是135-140mm、1.5-2mm、50-55mm,所述阳极室进口管径为5-6mm。
21.一种发电装置,其包含项目1-20中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或由项目1-20中的一种或多种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集成而成。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有益效果是:
(1)提供了一种新型的燃料连续供给型直接碳燃料电池结构,弥补了直接碳燃料电池无连续运行发电模式的空白;(2)该直接碳燃料电池理论能量转换效率高达100%,而传统火力发电厂效率仅为30%左右。(3)该直接碳燃料电池可在低于700℃的温度区间运行,避免了波多反应的发生。(4)阴阳极错落布置,电解液利用重力从阴极室流向阳极室实现离子迁移,避免了传统阴阳极室间离子交换膜的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阴阳极室联通孔所在位置的放大图。
图3示出电池寿命周期内电流电压性能。
附图标记说明:
1:碳浆存储器;2:阳极集流板;3:阳极室;4:阴极集流板;5:阴极室;6:阳极集流引线;7:阴极集流引线;8:热电耦套管;9:阴阳极室联通孔;10:溢流槽;11、12、13:碳浆进料管;14:空气管路;15:空气管路切面;16:空气压缩泵;17:加热器;18:碳燃料;19: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包括:碳浆存储器、阳极室、阴极室、阳极集流板、阴极集流板、阳极集流引线、阴极集流引线、热电耦套管、碳浆进料管、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碳燃料、阴极室氧气供给装置,其中:以依序增高下表面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碳浆存储器、所述阳极室和所述阴极室,并且所述阳极室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碳浆存储器的上表面且低于所述阴极室的上表面。
所述碳燃料可以利用内蒙古富煤地区的煤炭,和/或其他含碳材料例如烟煤、炭黑、活性炭和秸秆等生物炭。
所述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可以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多种。
本发明采用阳极室在下,阴极室在上的两室燃料电池结构,这样的结构可以避免下面阳极室中的碳浆流入阴极室,同时,可以控制阴极室中的熔融氢氧根离子以不同速度供给阳极室。同时避免了传统阴阳极室间离子交换膜的使用。
在装置加热前,先将一定比例一定量的熔融氢氧化物粉末和碳燃料混合物(碳浆)充入碳浆存储器中,同时,将一定量的氢氧化物粉末充入阴极室。
熔融氢氧化物粉末和碳燃料的混合比例一般为:3%-14%。
熔融氢氧化物粉末和碳燃料混合物(碳浆)的量没有特别限制,根据电池尺寸和需要进行设定。
本发明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结构尺寸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设置。
电池运行温度范围是200—690℃,优选240—650℃,进一步优选为350—550℃。
以下将结合附图1详细的描述本发明,然而附图1所示的技术方案仅是优选实施方案,本发明不限于该实施方案。
如图1所示,本发明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包括碳浆存储器1;阳极集流板2;阳极室3;阴极集流板4;阴极室5;阳极集流引线6;阴极集流引线7;热电耦套管8;阴阳极室联通孔9;溢流槽10;碳浆进料管11、12、13;空气管路14;空气管路切面15;空气压缩泵16;加热器17;碳燃料18;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19。
所述阳极室3、阳极集流板2、阳极集流引线6,阴极室5、阴极集流板4、阴极集流引线6、热电耦套管8、溢流槽10、碳浆进料管11、12、13、空气管路14、碳燃料18、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19、阴阳极室联通孔9均位于阴极室下底板与阳极室上顶板叠合部位,在加热器17内部,所述阳极集流板2位于阳极室3内,所述阴极集流板4位于阴极室5内,所述热电耦套管8位于阴极室5内用于放置检测电池温度的热电耦,所述阳极集流引线6位于阳极室3内,所述阴极集流引线7位于阴极室5内,所述碳浆进料管11、12、13与碳浆存储器1和阳极室3底部连接,使得从碳浆存储器1中流出的碳浆被打入阳极室3内,所述空气管路14与加热器17外部空气压缩泵16连接且与加热器17内部碳浆进料管12、13连接,通过气体压力将碳浆挤入阳极室3内,所述15为所述14空气管路的截面图,意为管内全是气体,所述阴阳极室联通孔9用于使阴极室5的含氧负离子电解液通过重力流向阳极室3,所述溢流槽10位于阳极室3顶部延伸至碳浆存储器1上部用于循环溢出碳浆流体,所述加热器17用于加热除空气压缩泵之外的电池的相关器件。
上述碳浆存储器1、阴极室5、阳极室3在加热器17内错落布置。碳浆存储器1位置最低,阳极室3其次,阴极室5位置最高。
上述碳燃料18是具有不同活性比表面积、导电性及密度的碳。
上述碳燃料18粒径为毫米或微米级别。
上述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19是NaOH。
上述加热器内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工作温度是350—550℃。
本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结构尺寸:所述电池阳极室3和阴极室5的长宽高分别是145-150mm、15-20mm、55-60mm,阳极集流板2和阴极集流板4长宽高分别是135-140mm、1.5-2mm、50-55mm,所述阳极室3进口管径为5-6mm,以熔融NaOH为电解液,粒径为毫米或微米级别的碳为燃料,电池工作温度为350—550℃。当本电池工作时,碳燃料和熔融氢氧化物组成的碳浆混合物先存储在碳浆存储器1内,通过空气压缩泵16和空气管路14将通过碳浆进料管流出的碳浆打入阳极室3内,由于碳浆连续不断供给,结合碳燃料18发生电化学反应的速度,供给到阳极室3可能多余的碳浆通过溢流槽10流回碳浆存储器1内,碳燃料18在合适温度下发生氧化反应失去电子,失去的这部分电子流出外电路。阴极室5内氧负离子随熔融氢氧化物因重力和阴阳极室联通孔9流入阳极室3。电池通过这样的电子离子循环流动发电。在550℃时电池的电流大约为60mA。电池性能见图3。
本电池中阳极集流板2和阴极集流板4为碳燃料发生电化学氧化反应和氧气发生电化学还原反应提供电子导出和导入路径。本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的优势有:(1)通过空气压缩泵将碳燃料连续供给到阳极室,实现了碳燃料、电解液与阳极及时接触目标;(2)阳极室和阴极室错落布置,阴极室电解液中氧负离子可通过重力流入阳极室,省去传统膜的使用且保证充足的离子迁移;(3)电池空间较小,结构紧凑,易于清洗维修,易于规模化生产。

Claims (25)

1.一种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所述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包括:碳浆存储器、阳极室、阴极室、阳极集流板、阴极集流板、阳极集流引线、阴极集流引线、热电耦套管、碳浆进料管、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碳燃料、阴极室氧气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以依序增高下表面位置的方式设置所述碳浆存储器、所述阳极室和所述阴极室,并且所述阳极室的上表面高于所述碳浆存储器的上表面且低于所述阴极室的上表面,所述阳极室的上部和所述阴极室高于所述阳极室上表面的部分之间设置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以使所述阴极室的氧负离子随电解液依靠重力通过所述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流入所述阳极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阳极室的上部和所述碳浆存储器的上部之间设置溢流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将所述阴极室的下表面部分叠置于所述阳极室的上表面,并将所述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设置于该叠置部分,所述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为阴阳极室联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阴阳极集流板固定柱。
5.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空气管路、空气压缩泵。
6.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加热器。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加热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包括加热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用于除空气压缩泵之外的所有电池器件的加热。
10.根据权利要求1-3、7-9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阳极集流板和所述阴极集流板分别位于阳极室和阴极室,所述阳极集流引线和所述阴极集流引线分别位于所述阳极集流板和所述阴极集流板上,热电偶通过阴极室插入电池内部以测试电池运行时温度,在所述阴极室和所述阳极室中分别设置阴阳极集流板固定柱用于固定所述阴极集流板和所述阳极集流板。
11.根据权利要求1-3、7-9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浆存储器安放位置低于所述阳极室,所述阳极室安放位置低于所述阴极室,所述碳燃料与氢氧化物粉末混合置入所述碳浆存储器并通过空气压缩泵打入所述阳极室,所述阴极室中也预先置入氢氧化物,所述碳浆进料管位于所述碳浆存储器和所述阳极室底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空气管路一端与所述空气压缩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碳浆进料管连接,并低于所述碳浆进料管,进入所述碳浆进料管中的空气到接近所述阳极室底部处截止。
13.根据权利要求1-3、7-9和12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浆存储器、所述阳极室和所述阴极室位于加热器内。
14.根据权利要求1-3、7-9和12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与碳浆存储器中电解液混合形成碳浆的碳燃料是粒径为毫米或微米级别、比表面积范围为2—680m2 g-1、导电性范围为70—12900Sm-1、密度范围为0.5—1.4g cm-3之间的碳。
15.根据权利要求1-3、7-9和12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氢氧化锂中的一种或多种混合物。
16.根据权利要求1、3、7-9和12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浆存储器、所述阳极室、所述阴极室、所述阳极集流板、所述阴极集流板、所述阳极集流引线、所述阴极集流引线、所述热电耦套管、所述碳浆进料管、所述阴阳极电解液迁移通道所用材料均为铜镍蒙乃尔合金。
1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槽所用材料为铜镍蒙乃尔合金。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所用材料为316不锈钢和保温棉。
1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压缩泵流速调节范围为10-5m s-1–10-1m s-1
2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内电池运行温度范围是200—690℃。
2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内电池运行温度范围是240—650℃。
22.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器内电池运行温度范围是350-550℃。
23.根据权利要求1-3、7-9、12、17-21任一项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燃料和熔融氢氧化物电解液混合液构成的碳浆流体是通过空气压缩泵由所述碳浆存储器连续供给到所述阳极室的。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阴阳极室长宽高分别是145-150mm、15-20mm、55-60mm,阴阳极集流板长宽高分别是135-140mm、1.5-2mm、50-55mm,所述阳极室进口管径为5-6mm。
25.一种发电装置,其包含权利要求1-24中的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或由权利要求1-24中的一种或多种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集成而成。
CN202010258998.0A 2020-04-03 2020-04-03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Active CN1114161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8998.0A CN111416141B (zh) 2020-04-03 2020-04-03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JP2022559812A JP7448170B2 (ja) 2020-04-03 2021-03-22 溶融水酸化物直接炭素型燃料電池およびそれを含む発電装置
PCT/CN2021/000048 WO2021196812A1 (zh) 2020-04-03 2021-03-22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258998.0A CN111416141B (zh) 2020-04-03 2020-04-03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416141A CN111416141A (zh) 2020-07-14
CN111416141B true CN111416141B (zh) 2021-10-19

Family

ID=714935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258998.0A Active CN111416141B (zh) 2020-04-03 2020-04-03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448170B2 (zh)
CN (1) CN111416141B (zh)
WO (1) WO202119681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416141B (zh) * 2020-04-03 2021-10-19 内蒙古工业大学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9717A (zh) * 2000-03-24 2003-05-21 科学基因有限公司 具有溢流道的多孔电极的混合反应物燃料电池
CN101431156A (zh) * 2008-12-12 2009-05-13 大连理工大学 被动式微型直接液体燃料电池
WO2012024499A1 (en) * 2010-08-18 2012-02-2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ationary, fluid redox electrode
CN104733765A (zh) * 2015-03-09 2015-06-24 扬州雷鸥电业有限公司 并联呼吸型板仓连接式固体碳燃料电池堆及其发电方法
CN104733762A (zh) * 2015-03-09 2015-06-24 扬州雷鸥电业有限公司 并联呼吸型双板仓固体碳燃料电池堆及其发电方法
CN105186024A (zh) * 2015-09-18 2015-12-23 山西宇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共晶熔融氢氧化物混合物为电解质的直接碳燃料电池
CN204991864U (zh) * 2015-09-18 2016-01-20 山西宇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阴极进气可反馈控制的直接碳燃料电池
CN205028964U (zh) * 2015-09-18 2016-02-10 山西宇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直接碳燃料电池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95880A1 (en) * 2002-11-27 2004-06-23 University Of Toledo, The Integrated photoelectrochemical cell and system having a liquid electrolyte
US7438987B2 (en) 2003-05-15 2008-10-21 Lawrence Livermore National Security, Llc Carbon fuel particles used in direct carbon conversion fuel cells
US20060234098A1 (en) * 2005-04-18 2006-10-19 Clean Coal Energy, Llc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with molten anode
US20110014526A1 (en) * 2005-05-16 2011-01-20 Guer Turgut M High temperature direct coal fuel cell
CN100595959C (zh) * 2008-08-29 2010-03-24 清华大学 一种直接碳燃料电池反应装置
WO2013019958A1 (en) * 2011-08-02 2013-02-07 Calo Joseph M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system with circulating electrolyte slurry and methods of using same
CN102306822B (zh) * 2011-09-01 2013-08-21 中国华能集团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气体送粉式熔融碳酸盐直接碳燃料电池堆
WO2014175976A1 (en) * 2013-04-24 2014-10-30 The Trustees Of The University Of Philadelphia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and stack designs
CN104659389B (zh) * 2013-11-18 2017-10-27 扬州雷鸥电业有限公司 直接固体碳燃料电池堆
CN104733743B (zh) * 2015-03-09 2018-04-20 扬州雷鸥电业有限公司 并联呼吸型单板仓固体碳燃料电池堆及其发电方法
CN105206846B (zh) 2015-09-14 2016-10-12 山西宇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镍镧复合材料阴极及其直接碳燃料电池和制备方法
IL246694A0 (en) * 2016-07-10 2016-09-29 Technion Res & Dev Foundation Electrodes for energy storage and desalination systems
JP2018185971A (ja) 2017-04-26 2018-11-22 国立大学法人岐阜大学 直接炭素燃料電池
CN107768698B (zh) * 2017-10-20 2020-03-03 重庆大学 阳极具有渗透可排气膜的平铺式微流体直接甲醇燃料电池
CN111416141B (zh) * 2020-04-03 2021-10-19 内蒙古工业大学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JP2021176138A (ja) 2020-05-01 2021-11-04 秀和 井戸 炭素燃料電池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19717A (zh) * 2000-03-24 2003-05-21 科学基因有限公司 具有溢流道的多孔电极的混合反应物燃料电池
CN101431156A (zh) * 2008-12-12 2009-05-13 大连理工大学 被动式微型直接液体燃料电池
WO2012024499A1 (en) * 2010-08-18 2012-02-23 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Stationary, fluid redox electrode
CN104733765A (zh) * 2015-03-09 2015-06-24 扬州雷鸥电业有限公司 并联呼吸型板仓连接式固体碳燃料电池堆及其发电方法
CN104733762A (zh) * 2015-03-09 2015-06-24 扬州雷鸥电业有限公司 并联呼吸型双板仓固体碳燃料电池堆及其发电方法
CN105186024A (zh) * 2015-09-18 2015-12-23 山西宇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以共晶熔融氢氧化物混合物为电解质的直接碳燃料电池
CN204991864U (zh) * 2015-09-18 2016-01-20 山西宇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阴极进气可反馈控制的直接碳燃料电池
CN205028964U (zh) * 2015-09-18 2016-02-10 山西宇翔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直接碳燃料电池

Non-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 model for the effects of temperature and structural paramet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molten sodium hydroxide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MHDCFC) based on hydroxide ion mass transfer;Li Xing等;《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NERGY RESEARCH》;20191130;第44卷(第1期);92-108 *
Polarization modeling and performance optimization of a molten sodium hydroxide direct carbon fuel cell (MHDCFC);Li Xing等;《JOURNAL OF POWER SOURCES》;20170930;第363卷;428-441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7448170B2 (ja) 2024-03-12
JP2023519435A (ja) 2023-05-10
CN111416141A (zh) 2020-07-14
WO2021196812A1 (zh) 2021-10-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3800125U (zh) 直接固体碳燃料电池堆
CN102324539A (zh) 一种流化床电极直接碳燃料电池装置
CN102723516B (zh) 一种以液态金属锡为阳极的直碳燃料电池装置
CN104659389B (zh) 直接固体碳燃料电池堆
CN102306822B (zh) 一种气体送粉式熔融碳酸盐直接碳燃料电池堆
CN111416141B (zh) 熔融氢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及包含其的发电装置
CN100440597C (zh) 一种埋管式鼓泡床直接炭燃料电池
CN202308175U (zh) 一种熔融碳酸盐直接碳燃料电池堆
CN110875711B (zh) 基于光伏与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的燃料制备系统及方法
CN206686115U (zh) 一种基于燃料电池的多能互补热电联产系统
CN108365238A (zh) 一种液态金属燃料电池
CN210420193U (zh) 基于分布式光热电解水制氢装置及氢燃料电池系统
CN102185149B (zh) 一种紧凑型平板式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堆
CN101771151B (zh) 氢氧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用圆柱形膜电极
CN202034437U (zh) 一种电池堆
CN211063574U (zh) 一种基于氢储能的新型净零能耗建筑的能源系统
CN110429311B (zh) 一种大幅提高mc-dcfc功率密度的阳极室、方法及电池
CN217536181U (zh) 一种soec制氢和供热一体化装置
CN205583040U (zh) 一种用于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堆热量管理的双极板
CN104733760A (zh) 串联呼吸型双板仓固体碳燃料电池堆及其发电方法
CN215481315U (zh) 一种风光制氢、风光热储与气基竖炉联合运行系统
CN204538124U (zh) 串联呼吸型双板仓固体碳燃料电池堆
CN104140078A (zh) 一种水制氢的方法及其水燃料电池
CN202004100U (zh) 一种平板式鼓泡床固体氧化物直接碳燃料电池堆
CN111548826B (zh) Mcfc循环回路燃料电池-生物质气-煤粉耦合并合成氨的生物质燃气锅炉改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