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97706A -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 Google Patents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97706A
CN111397706A CN202010268370.9A CN202010268370A CN111397706A CN 111397706 A CN111397706 A CN 111397706A CN 202010268370 A CN202010268370 A CN 202010268370A CN 111397706 A CN111397706 A CN 1113977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ad cell
slope
shaped load
plate portion
mounting tabl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26837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97706B (zh
Inventor
佐藤邦彦
八町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Mitsu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Mitsumi Inc filed Critical MinebeaMitsumi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3977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77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977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977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103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devices for testing the shape, pattern, colour, size or movement of the body or parts thereof,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 A61B5/11Measuring movement of the entire body or parts thereof, e.g. head or hand tremor, mobility of a limb
    • A61B5/1113Local tracking of patients, e.g. in a hospital or private home
    • A61B5/1115Monitoring leaving of a patient support, e.g. a bed or a wheelchair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3/00Weigh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astically-deformable members, e.g. spring balances
    • G01G3/12Weigh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astically-deformable members, e.g. spring balances wherein the weighing element is in the form of a solid body stressed by pressure or tension during weighing
    • G01G3/14Weighing apparatu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elastically-deformable members, e.g. spring balances wherein the weighing element is in the form of a solid body stressed by pressure or tension during weighing measuring variations of electrical resistance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9/00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 G01G19/44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weighing persons
    • G01G19/445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weighing persons in a horizontal positio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BDIAGNOSIS; SURGERY; IDENTIFICATION
    • A61B5/00Measuring for diagnostic purposes; Identification of persons
    • A61B5/68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 A61B5/6887Arrangements of detecting, measuring or recording means, e.g. sensors, in relation to patient mounted on external non-worn devices, e.g. non-medical devices
    • A61B5/6892Ma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GTRANSPORT, PERSONAL CONVEYANCES, OR ACCOMMOD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OPERATING TABLES OR CHAIRS; CHAIRS FOR DENTISTRY; FUNERAL DEVICES
    • A61G7/00Be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nursing; Devices for lifting patients or disabled persons
    • A61G7/05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bed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9/00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 G01G19/02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weighing wheeled or rolling bodies, e.g. vehicl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9/00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 G01G19/02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weighing wheeled or rolling bodies, e.g. vehicles
    • G01G19/021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weighing wheeled or rolling bodies, e.g. vehicles having electrical weight-sensitive device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19/00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 G01G19/44Weighing apparatus or method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preceding groups for weighing persons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21/00Details of weighing apparatus
    • G01G21/18Link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eam and the weigh pan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GWEIGHING
    • G01G21/00Details of weighing apparatus
    • G01G21/28Frames, Housing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Path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Surge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ursing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Dentistry (AREA)
  • Physiology (AREA)
  • Invalid Beds And Related Equipment (AREA)
  • Measurement Of Force In General (AREA)
  • Force Measurement Appropriate To Specific Purpo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负载检测器(100)具备悬臂支承在支承台(11、12)上的梁形测力传感器(21、22)以及与上述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的载置台(30)。上述载置台具有:主体部(30M),其供被验体载置;以及坡(SL30),其一端与上述主体部连结,且用于将上述被验体向上述主体部引导,且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摆动,在上述第一位置,上述坡的另一端(SLT)与设置上述负载检测器的设置面接触,在上述第二位置,上述另一端从上述设置面离开。

Description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本申请是国家申请号为201780017519.2,进入中国国家阶段日期为2018年09月14日,发明名称为“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包含能够摆动的坡的载置台的负载检测器以及包含该负载检测器的负载检测系统。
背景技术
公知有一种在床检测,检测对医院、护理设施等的机座施加的负载来判断在机座上是否存在患者、进入者。负载的检测能够通过在各种位置配置负载检测器来进行,但作为其中一个例子,专利文献1公开有在支承机座的支承脚之下配置负载检测器。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300368号公报
希望能够尽可能容易地进行向机座的支承脚等负载检测对象的下方配置负载检测器。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将机座等重量物载置于负载天平的测定盘,但配置的容易度不够。另一方面,希望负载检测器在负载检测时的测量误差能够得以抑制。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能够容易载置检测对象物且能够抑制产生测量误差的负载检测器以及包含该负载检测器的负载检测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式,提供一种负载检测器,具备悬臂支承于支承台的梁形测力传感器以及与上述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的载置台,其中,上述载置台具有:主体部,其供被验体载置;以及坡,其一端与上述主体部连结,且用于将上述被验体向上述主体部引导,上述坡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摆动,在上述第一位置,上述坡的另一端与设置上述负载检测器的设置面接触,在上述第二位置,上述另一端从上述设置面离开。
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也可以还包含与上述坡的上述一端连接并从该一端向与上述另一端相反的一侧延伸的杆。
在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中,上述杆也可以具有:接触部,其被上述主体部上的上述被验体按压而移动;以及臂部,其将上述接触部与上述坡连接。
在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中,也可以在上述主体部的上表面设置有收容上述杆的凹部。
在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中,上述杆也可以具有对载置到上述主体部的上述被验体的移动进行限制的移动限制部。
在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中,上述主体部也可以具有开口部,上述负载检测器还可以包括与上述坡的上述一端连接并配置在上述主体部的下方对上述开口部进行覆盖的杆。
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也可以还具备朝向第二位置对上述另一端施力的施力部件。
在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中,上述主体部也可以具有:在检测负载时对上述被验体进行保持的板部;以及设置在上述板部上的壁部。
在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中,上述梁形测力传感器也可以包含: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其悬臂支承在第一支承台上从而具有自由端;以及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其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对置配置,悬臂支承在第二支承台上从而具有自由端,上述载置台还可以具有:第一连结部,其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以及第二连结部,其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上述载置台可以设置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之间,也可以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延伸的方向上,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的上述自由端位于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的上述自由端相反的一侧,上述载置台的第一连结部可以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的上述自由端侧被连结,上述载置台的第二连结部可以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在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的上述自由端侧被连结。
在第一方式的负载检测器中,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也可以平行配置。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式,提供一种负载检测系统,检测机座之上的受检者的负载,其中,上述负载检测系统具有:第一方式的多个负载检测器,它们配置在机座的脚之下;以及控制部,其与上述多个负载检测器连接,基于上述负载检测器的输出计算上述受检者的负载。
本发明的负载检测器能够容易载置检测对象物,并且能够抑制产生测量误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的分解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所包含的载置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4A表示在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前的情形。
图4B表示在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后的情形。
图5是表示载置台向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与载置台上的检测对象物的适宜的载置位置的关系的说明图。
图6是表示在使用1个梁形测力传感器的负载检测器中载置板上的检测对象物的载置位置的说明图。
图7是表示在载置台上载置的检测对象物的位置与载置台向测力传感器的安装位置之间的长边方向与宽度方向的距离的说明图。
图8是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载置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9A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前的情形。
图9B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一变形例的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后的情形。
图10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11A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前的情形。
图11B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后的情形。
图12是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载置台的分解立体图。
图13A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前的情形。
图13B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二变形例的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后的情形。
图14是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的载置台的立体图。
图15A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的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载置前的情形。
图15B表示在本发明的第三变形例的载置台上载置小脚轮的情形。具体而言,表示小脚轮位于坡上的情形。
图16表示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的第一连结部、第二连结部的变形方式。此外,在图16中,仅图示各实施方式与变形例中的共通形状的主体部的壁部,省略板部的图示。
图17是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系统的结构的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参照图1~图7说明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在第一实施方式中,负载检测器100是配置在机座的脚部BL(图4A、图4B)的下方来检测机座上的受检者(被验体)的负载的负载检测器。
如图1、2所示,负载检测器100主要具有第一、第二基部11、12;与第一、第二基部11、12分别连结的梁形的第一、第二测力传感器21、22;和通过第一、第二测力传感器21、22支承在第一、第二测力传感器21、22之间的载置台(载置部)30。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梁形的第一、第二测力传感器21、22的梁所延伸的方向作为长边方向。另外,将供负载检测器100设置的面称为地板面。
第一基部11是配置在地板面上悬臂支承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部件,具有俯视形状为形状与第一测力传感器21大致相同的矩形的平板部11a、与从平板部11a的一端向上方突出的支承台部11b。因此,支承台部11b的顶面11bt位于比平板部11a的顶面11at更靠上方。
在支承台部11b的顶面11bt形成有2个螺纹孔Th。在支承台部11b经由螺钉T与螺纹孔Th固定有第一测力传感器21。
第二基部12也具有与第一基部11相同的形状,具有平板部12a与支承台部12b。第二基部12从第一基部11离开规定距离,与第一基部11对置地(在该例中平行地)配置,但第一基部11的支承台部11b配置为第二基部12b反向。即,支承台部11b与第一基部11的平板部11a连接的位置、和支承台部12b与第二基部12的平板部12a连接的位置彼此位于相反侧。在支承台部12b经由螺钉T与在支承台部12b的顶面12bt形成的螺纹孔Th而固定有第二测力传感器22。
第一测力传感器21是具备具有贯通孔h的棱柱形状的应变体21s、与在应变体21s安装的应变片21g的梁形测力传感器。第一测力传感器21将在应变体21s产生的变形检测为应变片21g的电阻值的变化,由此检测对第一测力传感器21施加的负载。
应变体21s是由铝、铁等金属形成的长条棱柱。在应变体21s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部形成有在宽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h。贯通孔h具有剖面形状为圆形的2个圆形孔hc、与在长边方向连结2个圆形孔hc且剖面形状大致为矩形的矩形孔hr。在应变体21s中的位于贯通孔h的上方与下方的部分,划分出上下方向的厚度因存在贯通孔h而变薄的薄壁部21th。
在应变体21s的一个端部21ss附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2个螺纹孔Th。应变体21的一个端部21ss经由螺钉T与螺纹孔Th固定于第一基部11的支承台部11b。由此,应变体21s将一个端部21ss作为固定端并将另一个端部21sf作为自由端,悬臂支承于第一基部11(支承台部11b)。
在应变体21s的另一个端部21sf附近也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2个螺纹孔Th。在应变体21s的另一个端部21sf附近的下表面21sd经由螺钉T与螺纹孔Th固定有载置台30。即,应变体21s(第一测力传感器21)在作为自由端的另一个端部21sf附近将载置台30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
应变片21g在应变体21s的薄壁部21th安装有2个。更详细而言,应变片21g在应变体21s的长边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一个一个地分别安装在应变体21s的上表面21st与下表面21sd。另外,应变片21g经由未图示的导线与外部的控制部连接。
第二测力传感器22具有与第一测力传感器21相同的构造,具有在中央部形成有在宽度方向贯通的贯通孔h的棱柱形状的应变体22s、与在应变体22s的薄壁部22th安装的2个应变片22g。第二测力传感器22从第一测力传感器21离开规定距离,与第一测力传感器21对置地(在该例中平行地)配置。
在应变体22s的一个端部22ss附近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2个螺纹孔Th。应变体22的一个端部22ss经由螺钉T与螺纹孔Th固定于第二基部12的支承台部12b。由此,应变体22s将一个端部22ss作为固定端并将另一个端部22sf作为自由端,悬臂支承于第一基部12(支承台部12b)。
在应变体22s的另一个端部22sf附近也形成有在上下方向贯通的2个螺纹孔Th。在应变体22s的另一个端部22sf附近的下表面22sd经由螺钉T与螺纹孔Th固定有载置台30。即,应变体22s(第二测力传感器22)在作为自由端的另一个端部22sf附近将载置台30支承为能够在上下方向移动。观察与应变体21s的配置关系,应变体22s的一个端部(固定端)22ss、另一个端部(自由端)22sf在长边方向上位于与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的另一个端部(自由端)21sf、一个端部(固定端)22ss分别相同的位置。即,应变体21s与应变体22s相互对置,并且沿相同方向延伸,但它们的自由端相对于固定端的朝向相反。另外,支承应变体21s的支承台部11b与应变体22s的另一个端部(自由端)22sf在长边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支承应变体22s的支承台部12b与应变体21s的另一个端部(自由端)21sf在长边方向上位于大致相同的位置。
载置台30是在使用负载检测器100检测负载时用于载置检测对象物的台。如图3所示,载置台30具有主体部30M与以能够转动或者能够枢轴转动的方式安装于主体部30M的引导部30G。
主体部30M具备供检测对象物载置的矩形板部P30、在三个方向上包围板部P30的壁部W、在壁部W设置的第一连结部C1与第二连结部C2。此外,将相对于板P30载置后述检测对象一侧作为主体部30M、板P30的上侧(上方),将其相反侧作为主体部30M、板P30的下侧(下方)。
在板部P30的上表面设置有俯视观察大致呈“コ”字形(大致U字形)的凹部R30。凹部R30形成为在俯视观察下“コ”字(U字)的开口部位于板部P30的长边方向的一侧(不存在壁部W一侧)。
在板部P30的一对短边中的未设置有壁部W的短边,在中央部设置有长方体状的轴支承部S。在轴支承部S设置有向板部P30的短边方向两侧突出的凸起B。
壁部W设置为与板部P30正交,包括:第一长壁部WL1,其沿板部P30的一个长边延伸;第二长壁部WL2,其沿板部P30的另一个长边延伸;以及短壁部WS,其沿板部P30的一个短边延伸,将第一长壁部WL1与第二长壁部WL2相连。
第一长壁部WL1和第二长壁部WL2的与短壁部WS连接的端部的相反侧的端部超过板部P30突出。以下,将第一长壁部WL1的突出部称为第一突出部WL1p,将第二长壁部WL2的突出部称为第二突出部WL2p。第一突出部L1p与第二突出部WL2p的相互对置的内表面构成为内表面间的距离在板部P30的长边方向上随着从板部P30离开而变大的锥状。
在第一突出部WL1p的外表面设置有呈与板部P30平行的板状的第一连结部C1。第一连结部C1俯视观察大致为正方形,在大致中央部形成有2个螺纹孔Th。第一连结部C1经由螺钉T与螺纹孔Th在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的另一个端部21sf(自由端)附近固定于应变体21s的下表面21sd(图1、图2)。
在短壁部WS的朝向板部P30所定位的一侧的相反侧的外表面设置有呈与板部P30平行的板状的第二连结部C2。第二连结部C2为将短壁部WS的延伸方向作为长边方向的矩形,长边方向的一个端部超过第二长壁部WL2突出。在该突出部形成有2个螺纹孔Th。第二连结部C2经由螺钉T与螺纹孔Th在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应变体22s的另一个端部22sf(自由端)附近固定于应变体22s的下表面22sd(图1、图2)。如图2、图3所示,第一连结部C1的螺纹孔Th与第二连结部C2的螺纹孔Th配置为将板部P30在其对角线方向上夹着。
引导部30G是具有坡部SL30和与坡部SL30一体连接的杆部LV30的板状部件。
坡部SL30在俯视观察下大致呈矩形,其上表面划分出用于使小脚轮CT等滚动体从地板面向载置台30之上移动的倾斜面(坡)。在坡部SL30的供杆部LV30连接的长边(一端)的中央部划分出在俯视观察下大致呈矩形的切口部n,在划分切口部n的短边的一对对置面分别设置有凹孔c。坡部SL30的厚度比杆部LV30的厚度厚(参照图3、图4A、图4B),坡部SL30以其前端(前端。另一端)SLT变细的方式形成为前端细状。
杆部LV30是从坡部SL30的一个端部向与前端SLT相反一侧延伸的延伸部。杆部LV30具有:第一臂部AM1与第二臂部AM2,它们的两端部与矩形的坡部SL30的长边连接;以及矩形部(接触部)RC,其在与坡部SL30相反一侧与第一臂部AM1和第二臂部AM2连接,杆部LV30在俯视观察下大致呈“コ”字形(大致U字形)。
引导部30G相对于主体部30M安装为能够转动。具体而言,通过板部P30的轴支承部S的凸起B与坡部SL30的切口部n的凹孔c嵌合,引导部30G相对于主体部30M连结为能够绕连结凸起B与凹孔c的转动轴X30转动。如上所述,引导部30G构成为坡部SL30与杆部LV30的厚度、构造在长度方向不同,由此相比凹孔c靠前侧(坡部SL30的前端SLT侧)的重量比后侧(杆部LV30侧)的重量重。因此,除非对杆部LV30施加负载,否则引导部30G以转动轴X30为中心朝向前端SLT向下方下降的方向旋转,前端SLT与地板面接触。此外,构成为坡部SL30的前端SLT侧的重量比杆部LV30侧的重量重,取代于此,也可以设置通过弹簧、磁铁等向地板面方向对前端SLT施力的机构。
这里,在主体部30M的板P30设置的凹部R30的俯视形状与引导部30G的杆部LV30的俯视形状大致相等。因此,在引导部30G相对于主体部30M转动而引导部30G的杆部LV30与主体部30M的板部P30接触时,杆部LV30被配置在凹部R30内(图4B)。另外,此时,杆部LV30的上表面也可以与板部P30的上表面共面。
接下来,针对负载检测器100的使用方法,举出如下情况作为例子进行说明,即,检测对象是机座上的受检者,在载置台30载置有在机座的脚部BL(图4A、图4B)的下端部安装的移动用的小脚轮CT。此外,此时,小脚轮CT也是检测对象(被验体)。
在进行使用负载检测器100的负载检测时,首先,将小脚轮CT载置在载置台30的主体部30M的板部P30之上。在板部P30未载置有小脚轮CT的状态(图4A)下,坡部SL30的前端SLT位于基于坡部SL30的自重而与地板面F接触的第一位置。因此,在地板面F与坡部SL30没有阶梯差,因此小脚轮CT能够容易沿坡部SL30的上表面(倾斜面)向斜上方移动。接下来,小脚轮CT能够到达至主体部30M的板部P30的前端即转动轴X30上。到该时刻为止,引导部30G的姿势没有变化。
接下来,若到达至板部P30的前端即转动轴X30上的小脚轮CT越过转动轴X30朝向短壁部WS移动,则搭乘在引导部30G的杆部LV30的矩形部RC上,将矩形部RC向下方按压。由此,引导部30G以转动轴X30为中心转动,引导部30G的杆部LV30被收纳在主体部30M的板部P30的凹部R30内(图4B)。在小脚轮CT接触到短壁部WS的时刻,小脚轮CT停止,载置结束。
在该状态下,坡部SL30的前端SLT向从地板面离开的第二位置摆动,坡部SL30的包含前端SLT在内的整体位于从地板面离开的第二位置。另外,由于通过板部P30与杆部LV30的上表面划分出平坦面,小脚轮CT位于该平坦面上,所以不必担心因板部P30的上表面与矩形部RC的上表面之间的阶梯差产生小脚轮CT的移动,引起测量误差等。此外,也可以在将小脚轮CT载置在载置台30上之后将小脚轮CT锁止来防止小脚轮CT滚动。
另外,如图5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载置台30构成为,与壁部W接触地载置在板部P30的小脚轮CT的俯视观察下的中心部在俯视观察下位于将第一连结部C1与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连结位置、和第二连结部C2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连结位置连结的线段L上或者其附近。线段L虽然与板部P30的对角线类似但不相同。线段L与板部P30的对角线也可以相同。
机座具有的在其他脚部安装的小脚轮也分别相同地载置在其他负载检测器100之上。
机座上的受检者的负载经由机座的脚部BL、小脚轮CT、载置台30向支承载置台30的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应变体22s传递。在传递负载后的应变体21s与应变体22s,分别产生变形,应变片21g、22g将该变形检测为电阻值的变化。检测出的电阻值的变化经由导线(未图示)向在外部或者第一基部11或者第二基部12设置的控制部(未图示)输出,通过在该控制部中实施运算处理,能够检测受检者的负载。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中,说明使用第一测力传感器21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对载置台30进行两点支承的理由。
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中,如图5所示,载置台30的主体部30M经由第一连结部C1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的另一个端部21sf附近,经由第二连结部C2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在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应变体22s的另一个端部22sf附近。
这里,若将第一连结部C1向应变体21s安装的中心点作为安装中心A1,将第二连结部C2向应变体22s安装的中心点作为安装中心A2,则载置台30的主体部30M在以最短距离连结安装中心A1与安装中心A2的线段L上最难挠曲。因此,通过在线段L上配置机座的小脚轮CT,能够在抑制了载置台30挠曲的影响的状态下检测机座上的受检者的负载。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的载置台30的主体部30M构成为抵接到短壁部WS的小脚轮CT位于线段L上或者其附近。因此,能够将小脚轮CT稳定地配置在线段L上或者其附近,稳定地正确检测受检者的负载。
另外,与在1个梁形测力传感器的端部安装有载置板的负载检测器(以下称为单测力传感器型负载检测器)相比,本发明的负载检测器100能更稳定地正确检测负载。参照图6所示的单测力传感器型负载检测器900说明其理由。如图6所示,在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端部安装有载置板PT的单测力传感器型负载检测器900中,在检测对象的载置位置pn位于梁形测力传感器LC与载置板PT的连结位置A0的附近时,偏置误差比较小,但随着载置位置pn从连结位置A0离开,偏置误差变大。这是因为随着载置位置pn在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长边方向上从连结位置A0离开,以沿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宽度方向延伸的轴为中心且大小与离开距离对应的弯矩作用于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应变体,基于因由该弯矩引起的变形,在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应变片产生偏置误差。另外,随着载置位置pn在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宽度方向上从连结位置A0离开,绕沿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长边方向延伸的轴且大小与离开距离对应的扭转力矩作用于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应变体,基于由该扭转力矩引起的变形,在梁形测力传感器LC的应变片产生偏置误差。
与此相对,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中,如图7所示,若将在载置台30的主体部30M的板部P30上载置的检测对象的载置位置PN与安装中心A1的在长边方向上的距离设为xP1,将载置位置PN与安装中心A2的在长边方向上的距离设为xP2,则xP1与xP2的合计值在主体部30M的板部P30上的大致整个区域上恒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中,即便载置位置PN在前后方向移动,由在第一测力传感器21产生的弯矩引起的偏置误差、与由在第二测力传感器22产生的弯矩引起的偏置误差的合计值仍始终大致恒定(相对于检测对象的重量的规定的比例的值)。因此,例如,通过在控制部(未图示)中将第一测力传感器21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检测值相加,并减去规定的恒定值(相对于检测对象的重量的规定的比例的值)作为偏置误差,从而能够在实际除去由弯矩引起的偏置误差的影响的状态下稳定地检测检测对象的负载。
另外,如图7所示,若将在主体部30M的板部P30上载置的检测对象的载置位置PN与安装中心A1的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yP1,将载置位置PN与安装中心A2的在宽度方向上的距离设为yP2,则yP1与yP2的合计值在主体部30M的板部P30上的大致整个区域上恒定。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中,即便载置位置PN在宽度方向移动,由在第一测力传感器21产生的扭转力矩引起的偏置误差、与由在第二测力传感器22产生的扭转力矩引起的偏置误差的合计值仍始终大致恒定(相对于检测对象的重量的规定的比例的值)。因此,例如,通过在控制部(未图示)中将第一测力传感器21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检测结果相加,并减去规定的恒定值(相对于检测对象的重量的规定的比例的值)作为偏置误差,从而能够在实际除去由扭转力矩引起的偏置误差的影响的状态下稳定地检测测量对象的负载。
以下总结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的效果。
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有的载置台30具有主体部30M与相对于主体部30M能够转动的引导部30G,在将作为检测对象的小脚轮CT等滚动体导入主体部30M上时,能够使用前端SLT与地板面F接触的坡部SL30。因此,能够容易将检测对象载置在主体部30M上。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有的载置台30而言,在将作为检测对象的小脚轮CT等滚动体在主体部30M上移动时,将引导部30G的杆部LV30朝向主体部30M按压使引导部30G转动(摆动),由此坡部SL30的前端部SLT从地板面F离开。而且,只要滚动体在主体部30M上存在,坡部SL30从地板面F离开的状态就被维持。因此,在将检测对象载置在主体部30M之上进行的负载的检测中,不会产生由引导部30G与地板面F接触引起的测量误差。
对于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30而言,来自小脚轮CT等滚动体的负载的大部分施加于板P30,仅来自小脚轮CT等滚动体的负载的一部分经由杆部LV30的矩形部RC施加于引导部30G。因此,能够避免朝向转动轴X30的随时间变化的负荷而防止凸起B、凹孔c等部件破损。此外,优选将凹部R30的深度(板部P30的上表面相对于凹部R30的底面的高度)设定为比杆部LV30的厚度大。此时,由于在杆部LV30的下表面与凹部R30的底面之间产生缝隙(间隙),来自小脚轮CT等滚动体的负载仅施加于板P30,所以更能减少朝向转动轴X30的负荷。
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中,载置台30在主体部30M的板部P30的对角线方向的两侧具有第一连结部C1、第二连结部C2,并经由第一连结部C1、第二连结部C2以能够上下移动的方式支承于第一测力传感器21、第二测力传感器22。因此,通过将检测对象配置在将第一连结部C1与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连结部、和第二连结部C2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连结部连结的线段L(与板部P30的对角线类似或者相同)上,能够不受板部P30的挠曲的影响而良好地检测检测对象的负载。
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中,由弯矩引起在第一、第二测力传感器21、22产生的偏置误差的合计值、与由扭转力矩引起在第一、第二测力传感器21、22产生的偏置误差的合计值分别始终大致恒定。因此,通过将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测量值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测量值相加,并减去作为大致恒定值的偏置误差,能够实际除去偏置误差的影响,正确且稳定地进行负载检测。
此外,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中,载置台30的引导部30G的杆部LV30的第一臂部AM1、第二臂部AM2也可以在坡部SL30的长边方向的中央附近与坡部SL30连接。另外,也可以省略第一臂部AM1、第二臂部AM2中的任一方。臂部的数量与配置能够变更为载置的滚动体不会经由臂部将不需要的负载施加于引导部30G。
<第一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8、图9A、图9B说明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的第一变形例。除以下几点,第一变形例的载置台31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载置台30相同,即,引导部31G的杆部LV31是不具有开口的矩形平板;在主体部31M的板P31取代俯视观察大致呈“コ”字形的凹部R30而设置有俯视观察呈矩形的凹部R31;以及通过使在坡部SL31设置的凸起B与在主体部31M的壁部W设置的凹孔c嵌合从而引导部31G与主体部31M连结。
如图9A、图9B所示,对于朝向第一变形例的载置台31导入小脚轮CT等滚动体,也能和朝向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30导入滚动体相同地进行。在第一变形例中,若小脚轮CT超过转动轴X31,则搭乘在引导部31G的杆部LV31上,将杆部LV31向下方按压。由此,引导部31G以转动轴X31为中心转动,引导部31G的杆部LV31被收纳在主体部31M的板部P31的凹部R31内,坡部SL31的包含前端SLT在内的整体从地板面离开。在小脚轮CT接触到短壁部WS的时刻,小脚轮CT停止,载置结束。
在第一变形例的载置台31中,超过旋转轴X31朝向短壁部WS的小脚轮CT仅在平板状的杆部LV31的上表面转动,被载置在杆部LV31的上表面。由于杆部LV31平坦,没有与开口、其他部件的边界导致的阶梯差,所以即便小脚轮CT停止在载置台上的任意位置,此时也被载置在平坦面上。因此,能够防止产生在测量中小脚轮CT受阶梯差的影响而引起的测量误差。
<第二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10、图11A、图11B说明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的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台32在主体部32M的板P32的俯视观察呈矩形的凹部R32内设置有沿板部P32的短边方向延伸的圆弧状的槽G1,在引导部32G的杆部LV32设置有与槽G1对应的形状与配置的圆弧状的槽(移动限制部)G2,除该点之外,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台32与第一变形例的载置台31相同。
如图11A、图11B所示,对于朝向第二实施方式的载置台32导入小脚轮CT等滚动体,也能和朝向第一变形例的载置台31导入滚动体相同地进行。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若小脚轮CT超过转动轴X32,则搭乘在引导部32G的杆部LV32上,将杆部LV32向下方按压。由此,引导部32G以转动轴X32为中心转动,引导部32G的杆部LV32被收纳在主体部32M的板部P32的凹部R32内,杆部LV32的槽G2被收纳在凹部R32的槽G1。此时,坡部SL32的包含前端SLT在内的整体从地板面离开。超过转动轴X32朝向短壁部WS移动的小脚轮CT在杆部LV32上移动,被收纳在槽G2内而停止(图11B)。即,槽G2具有在载置台32上将小脚轮CT定位在适当的检查位置的作用。另外,即便因地震、意外接触、碰撞对小脚轮CT作用有力,槽G2仍具有将小脚轮CT保留在载置台32上的作用。此外,槽G1、G2的形状不限定于图示,能够任意获得。
<第二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2、图13A、图13B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30的第二变形例。第二变形例的载置台33主要在以下方面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30不同,即,引导部33G的杆部LV33是在主体部33M的下方配置的俯视观察呈矩形的部件;以及主体部33M的板部P33是具有开口部OP的平板。通过使从设置在杆部LV33的轴支承部S突出的凸起B与在主体部33M的板部P33设置的切口部n的一对凹孔c嵌合,引导部33G能够以转动轴X33为中心转动地安装在主体部33G,杆部LV33配置在开口部OP的下方。
如图13A、图13B所示,对于朝向第二变形例的载置台33导入小脚轮CT等滚动体,也能和朝向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30导入滚动体相同地进行。在第二变形例中,若小脚轮CT超过转动轴X33,则搭乘在主体部33M的板部P33之上,在板部P33上朝向短壁部WS移动。之后,小脚轮CT被收纳在板部P33的开口部OP内而停止,并且将引导部33G的杆部LV33向下方按压。由此,引导部33G以转动轴X33为中心转动,坡部SL33的包含前端SLT在内的整体从地板面F离开。
第二变形例的板P33的开口部OP与第二实施方式的槽G2相同,具有将小脚轮CT定位在适当的检查位置从而防止小脚轮CT因意外的外力从载置台33上落下的作用。另外,在第二变形例中,由于引导部33G通过小脚轮CT等滚动体与开口部OP的嵌合而转动,坡部SL33向上方移动,所以在载置时等情况下,仅凭通过目视观察确认坡部SL33的前端SLT向上方移动,就能确认小脚轮CT等滚动体与开口部OP嵌合而被定位在适当的检查位置。
在第二变形例的载置台33中,在小脚轮CT与开口部OP嵌合而被定位在适当的检查位置的状态下,小脚轮CT的全部负载施加于主体部33M。因此,能够避免朝向转动轴X33的随时间变化的负荷而防止凸起B、凹孔c等部件破损。
<第三变形例>
接下来,参照图14、图15A、图15B说明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30的第二变形例。除以下几点,第三变形例的载置台34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器100具备的载置台30相同,即,引导部34G不具有杆部;在主体部34M的板P34的上表面未形成有凹部;以及具有向上方对引导部34G的前端SLT施力的施力部件。具体而言,施力部件是包围从轴支承部S突出的凸起(未图示)而配置的扭簧(未图示)。
此外,在小脚轮CT等滚动体未被载置在载置台34上的状态下,第三变形例的载置台34也位于引导部34G的前端SLT从地板面F离开的第二位置,仅在滚动体搭乘在引导部34G上的情况下,第三变形例的载置台34成为引导部34G的前端SLT与地板面F接触的第一位置,在该点上,与在未载置滚动体的状态下位于坡部的前端SLT与地板面F接触的第一位置的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不同。
在将小脚轮CT导入载置台34上时,首先,在小脚轮CT位于载置台34的附近的地板面F上的状态(图15A)下,载置台34的引导部34G被扭簧施力,引导部G34的前端SLT位于从地板面F离开的第二位置。
接下来,在小脚轮CT接近载置台34时,小脚轮CT搭乘在引导部34G的前端SLT上,将引导部34G向下方按压。由此,引导部34G以转动轴X34为中心转动,使前端SLT与地板面F接触(图15B)。因此,小脚轮CT能够搭乘在在引导部34G的上表面被划分出的坡上,在坡上向斜上方转动到达至主体部34M上。
在小脚轮CT被载置在主体部34M的板部P34上的状态下,由于对引导部34G未施加有朝向下方的按压力,所以引导部34G的前端SLT被扭簧施力而被保持在从地板面F离开的第二位置。
在第三变形例的载置台34中,超过旋转轴X34朝向短壁部WS的滚动体仅在主体部34M的平坦的板部P34的上表面转动,被载置在板部P34上表面。因此,能够防止小脚轮CT受到阶梯差的影响而产生测量误差。
此外,第三变形例的载置台34也可以不具有用于向上方对引导部34G的前端SLT施力的扭簧等构造。此时,例如,以能够转动至引导部34G的上表面与板部P34的上表面接触的位置的方式进行引导部34G向主体部34M的安装。在使用时,使用者手动转动引导部34G,在载置小脚轮CT等滚动体之后,在引导部34G的上表面与板部P34的上表面接触的状态下,将引导部34G保持在板部P34上。
在上述第一、第二实施方式、第一、第二、第三变形例中,也能采用以下那种变形方式。
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34的主体部30M、31M、32M、33M、34M具有的第一连结部C1与第二连结部C2能够如图16所示那样构成。即,第一连结部C1具有与第一长壁部WL1平行地向上方延伸的垂直部C1v、与从垂直部C1v的上端部向与垂直部C1v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的水平部C1h。另外,第二连结部C2具有从短壁部WS沿水平方向延伸且俯视观察呈矩形的第一水平部C2h1、从第一水平部C2h1的第二长壁部WL2侧的短边向上方延伸的垂直部C2v、以及从垂直部C2v的上端部向与垂直部C2v正交的水平方向延伸的第二水平部C2h2。而且,第一连结部C1在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的另一个端部21sf附近与应变体21s的上表面21st结合,第二连结部C2在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应变体22s的另一个端部22sf附近与应变体22s的上表面22st结合。
在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34中,也可以将第一连结部C1形成为与第一长壁部WL1的突出部WL1p的前端连接并与短壁部WS平行的面。此时,载置台向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安装通过将该面固定于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的长边方向的端面来进行。第二连结部C2也相同。
在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34中,第一连结部C1与第二连结部C2可以在对角线方向夹着板部P30、P31、P32、P33、P34配置,并非一定配置在板部P30、P31、P32、P33、P34的对角线上。
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34具有的第一连结部C1不一定需要安装在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的另一个端部21sf附近。第一连结部C1可以安装在比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的长边方向中央更靠另一个端部21sf侧(自由端侧)。另外,也可以将第一连结部C1安装在比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的薄壁部21th更靠自由端侧的任意位置。第二连结部C2向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应变体22s的安装也相同,可以安装在比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应变体22s的长边方向中央更靠另一个端部22sf侧(自由端侧)。
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34作为图6所示那样的单测力传感器型负载检测器900的载置台来使用。此时,例如,无需载置台30、31、32、33、34的主体部30M、31M、32M、33M、34M的第一连结部C1、第二连结部C2,将测力传感器LC的前端部与短壁部WS牢固地连接。另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34作为专利文献1所示那种具有3个测力传感器型传感器的负载天平的测定盘来使用。
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34也可以分别不具有壁部W。
在上述实施方式与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34中,将主体部30M、31M、32M、33M、34M与引导部30G、31G、32G、33G、34G连结为能够转动的方法只是一个例子,能够使用任意方法。例如,可以使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载置台30中使用的凸起B与凹部c的位置反过来,也可以取代凸起B将轴在引导部贯通。
在第一实施方式、第一变形例、第二实施方式、第二变形例的载置台30、31、32、33中,使引导部30G、31G、32G、33G的坡部SL30、SL31、SL32、SL33通过其自重向与地板面F接触的位置移动,但不限定于此。也可以将向下方对坡部SL30、SL31、SL32、SL33的前端SLT施力的施力部件(扭簧、板簧、磁铁等)设置在各载置台的主体部30M、31M、32M、33M与引导部30G、31G、32G、33G之间。或者,也可以在引导部30G、31G、32G、33G的坡部SL30、SL31、SL32、SL33设置砝码,由此使坡部SL30、SL31、SL32、SL33的前端SLT向下方移动。
在负载检测器100中,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是相互独立的单独部件,但不限定于此。第一基部11与第二基部12可以为一体,例如,平板部11a与平板部12a也可以通过在载置台30、31、32、33、34的下方延伸的平板连结。
在负载检测器100中,第一测力传感器21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平行地对置,但第一测力传感器21与第二测力传感器22也可以具有小于5°的程度的角度地对置。
在负载检测器100中,在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应变体21s安装有2个应变片21g,在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应变体22s安装有2个应变片22g。但不限定于此,在应变体21s、22s安装的应变片21g、22g的数量也可以为3个以上。
<第三实施方式>
参照图17说明第三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系统500。
负载检测系统500主要具有4个负载检测器100与控制器CONT。4个负载检测器100与控制器CONT通过布线连接。
在使用负载检测系统500时,在4个负载检测器100的载置台30之上,分别载置在机座BD的4个脚安装的小脚轮CT(图4B)。由此,4个负载检测器100分别检测经由机座BD的脚所施加的机座BD上的受检者的负载的一部分。
与4个负载检测器100连接的控制器CONT进行负载计算处理与负载合计处理,在上述负载计算处理中,将来自各负载检测器100的第一测力传感器21的输出与来自第二测力传感器22的输出相加,并减去与偏置误差相当的规定值,在上述负载合计处理中,将通过各负载检测器100检测出的负载相加。另外,也可以通过控制器CONT进行其他任意处理。
由于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系统使用包含第一实施方式的载置台30的负载检测器100,所以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的载置台30相同的效果。特别是,仅通过使机座BD单向移动而使机座BD的4个小脚轮CT分别转动,在引导部30M的坡部SL30上上升,就能够将机座BD载置在4个载置台30之上,因此起到可以毫无困难地将机座BD配置在负载检测器100上这一效果。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系统中,负载检测器100的数量不限定于4个,可以为3个以下,也可以为5个以上。另外,负载检测器100也可以取代载置台30包含第二实施方式与各变形例的载置台31、32、33、34。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负载检测系统中,也可以不通过布线而通过无线将来自负载检测器100的输出发送至控制器CONT。另外,也可以在控制器CONT连接有用于显示通过控制器CONT求出的负载的显示器、用于基于求出的负载进行规定的报告的报告机。
只要维持本发明的特征,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的范围内考虑的其他方式也包含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负载检测器与负载检测系统,能够通过坡容易地将小脚轮等滚动体载置在载置台上,且不会产生由坡的存在引起的误差地进行负载检测。因此,在将本发明在医院、护理设施等中使用时,通过较少人员就能够容易地将负载检测器配置在在机座等的下部,能够有助于提高医疗、护理的效率。
附图标记说明:
11…第一基部;12…第二基部;21…第一测力传感器;22…第二测力传感器;30、31、32、33、34…载置台;30M、31M、32M、33M、34M…主体部;30G、31G、32G、33G、34G…引导部;100…负载检测器;500…负载检测系统;BD…机座;C1…第一连结部;C2…第二连结部;CT…小脚轮;SL30、SL31、SL32、SL33、SL34…坡部;LV30、LV31、LV32、LV33、LV34…杆部;P30、P31、P32、P33、P34…板部;W…壁部。

Claims (13)

1.一种负载检测器,检测机座上的受检者的负载,其中,
具备悬臂支承于支承台上的梁形测力传感器以及与所述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的载置台,
所述载置台具有:板部,其作为与所述梁形测力传感器固定地连接的板部且供所述机座所具有的小脚轮载置;以及坡,其一端与所述板部连结,且用于将所述小脚轮向所述板部引导,
所述坡能够相对于所述板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摆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坡的另一端与设置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设置面接触,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另一端从所述设置面离开,
所述载置台还包含与所述坡的所述一端连接并定位于所述板部的上方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具有:接触部,其被所述板部之上的所述小脚轮按压而移动;以及臂部,其将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坡连接,
在所述板部的上表面设置有收容所述延伸部的凹部,
通过所述板部之上的所述小脚轮按压所述接触部,从而所述坡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摆动,所述延伸部被收容于所述凹部,
所述凹部的深度大于所述延伸部的厚度。
2.一种负载检测器,检测机座上的受检者的负载,其中,
具备悬臂支承于支承台上的梁形测力传感器以及与所述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的载置台,
所述载置台具有:板部,其作为与所述梁形测力传感器固定地连接的板部且供所述机座所具有的小脚轮载置;以及坡,其一端与所述板部连结,且用于将所述小脚轮向所述板部引导,
所述坡能够相对于所述板部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摆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坡的另一端与设置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设置面接触,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另一端从所述设置面离开,
所述载置台还包含与所述坡的所述一端连接并定位于所述板部的上方的延伸部,
所述延伸部具有:接触部,其被所述板部之上的所述小脚轮按压而移动;以及臂部,其将所述接触部与所述坡连接,
在所述板部的上表面设置有收容所述延伸部的凹部,
通过所述板部之上的所述小脚轮按压所述接触部,从而所述坡从所述第一位置向所述第二位置摆动,所述延伸部被收容于所述凹部,并且在所述延伸部被收容于所述凹部的状态下,所述延伸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板部的上表面共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所述臂部具有:
第一臂部,其与所述坡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以及所述接触部的宽度方向的一端部连接;和
第二臂部,其与所述坡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以及所述接触部的宽度方向的另一端部连接,
所述凹部在俯视观察下具有大致U字形状。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所述坡与所述延伸部由一体的平板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所述坡与所述延伸部被构成为,位于所述坡的摆动轴的所述另一端侧的部分比位于该摆动轴的所述延伸部侧的部分更重。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在所述板部固定有位于所述板部的所述坡侧的轴支承部,
在所述坡的所述一端设置有切口部,
通过使所述轴支承部位于所述切口部的内部,从而所述坡与所述板部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具有设置在所述板部上的壁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所述壁部具有:
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它们位于所述板部的宽度方向的两侧;
第三壁部,其位于所述板部的与所述坡侧相反的一侧,
第一壁部以及第二壁部具有向所述板部的所述坡侧突出的第一突出部以及第二突出部,
所述坡位于第一突出部与第二突出部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所述梁形测力传感器包含: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其悬臂支承在第一支承台上从而具有自由端;以及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其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对置配置,悬臂支承在第二支承台上从而具有自由端,
所述载置台还具有:第一连结部,其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以及第二连结部,其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所述载置台设置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之间,
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延伸的方向上,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的所述自由端位于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的所述自由端相反的一侧,
所述载置台的第一连结部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的所述自由端侧被连结,所述载置台的第二连结部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在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的所述自由端侧被连结。
10.一种负载检测器,具备悬臂支承于支承台上的梁形测力传感器以及与所述梁形测力传感器连结的载置台,
其中,
所述载置台具有:主体部,其供被验体载置;以及坡,其一端与所述主体部连结,且用于将所述被验体向所述主体部引导,
所述坡能够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摆动,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坡的另一端与设置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设置面接触,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另一端从所述设置面离开,
所述梁形测力传感器包含: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其悬臂支承在第一支承台上从而具有自由端;以及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其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对置配置,悬臂支承在第二支承台上从而具有自由端,
所述载置台还具有:第一连结部,其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固定;以及第二连结部,其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固定,所述载置台设置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之间,
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延伸的方向上,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的所述自由端位于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的所述自由端相反的一侧,
所述载置台的第一连结部在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的所述自由端侧被固定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所述载置台的第二连结部在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的所述自由端侧被固定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
所述载置台具有固定于第一连结部以及第二连结部的一体的平板部,
所述平板部相对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以及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固定,以便由载置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被验体对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产生的偏置误差、与由载置于所述平板部的所述被验体对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产生的偏置误差的合计值无论所述被验体在所述平板部上的位置如何都大致恒定。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平行配置。
12.根据权利要求10或11所述的负载检测器,其中,
所述被验体是设置于机座的脚部的小脚轮,
所述载置台在所述平板部的与所述坡侧相反的一侧具有设置于所述平板部上的壁部,
所述负载检测器被构成为,与所述壁部抵接的所述小脚轮位于将所述载置台的第一连结部相对于第一梁形测力传感器的固定位置、和所述载置台的第二连结部相对于第二梁形测力传感器的固定位置连结的线段上。
13.一种负载检测系统,检测机座之上的受检者的负载,其中,
具有:
权利要求1~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多个负载检测器,它们配置在机座的脚之下;以及
控制部,其与所述多个负载检测器连接,基于所述负载检测器的输出而计算所述受检者的负载。
CN202010268370.9A 2016-03-16 2017-03-08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Active CN1113977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52656 2016-03-16
JP2016052656A JP6097966B1 (ja) 2016-03-16 2016-03-16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CN201780017519.2A CN108780002B (zh) 2016-03-16 2017-03-08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7519.2A Division CN108780002B (zh) 2016-03-16 2017-03-08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97706A true CN111397706A (zh) 2020-07-10
CN111397706B CN111397706B (zh) 2022-02-08

Family

ID=58363104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7519.2A Active CN108780002B (zh) 2016-03-16 2017-03-08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CN202010268370.9A Active CN111397706B (zh) 2016-03-16 2017-03-08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17519.2A Active CN108780002B (zh) 2016-03-16 2017-03-08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10617328B2 (zh)
EP (1) EP3431935B1 (zh)
JP (1) JP6097966B1 (zh)
CN (2) CN108780002B (zh)
DK (1) DK3431935T3 (zh)
SG (1) SG11201807837QA (zh)
WO (1) WO2017159470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2676A (zh) * 2022-07-27 2022-08-30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固定装置及电池单体检测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320482B2 (ja) 2016-10-25 2018-05-09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JP6300883B1 (ja) 2016-10-28 2018-03-28 ミネベアミツミ株式会社 荷重検出器、荷重検出用キット、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CN110382045A (zh) 2017-08-31 2019-10-25 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活性气体喷射装置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6856A (en) * 1990-11-20 1992-02-11 Flintab A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ighing a wheel supported load
US5367129A (en) * 1993-01-07 1994-11-22 Lahl Jr Clarence G Bowling ball total weight/top weight scale
JP2005300368A (ja) * 2004-04-13 2005-10-27 Jst Mfg Co Ltd 荷重スケ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荷重スケールシステム
CN101147179A (zh) * 2005-03-24 2008-03-19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床负载检测器
CN201068294Y (zh) * 2007-07-11 2008-06-04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台架箱端部结构
CN101201280A (zh) * 2006-12-11 2008-06-1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碰撞检测装置、碰撞检测方法及应用其的机器人和吸尘器
JP4120094B2 (ja) * 1999-05-25 2008-07-16 株式会社寺岡精工 計量装置
CN101284512A (zh) * 2007-04-13 2008-10-15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配备有载荷传感器的车辆操作踏板装置及操作装置
US20080272137A1 (en) * 2007-05-04 2008-11-06 Innovative Product Achievement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a cart, such as a cart with one or more fixed wheels, into an enclosure
CN201163214Y (zh) * 2008-01-02 2008-12-10 吴剑 便于整车称取的台秤
CN101846567A (zh) * 2010-05-27 2010-09-29 合肥工业大学 制动踏板力模拟装置
CN102901593A (zh) * 2012-11-01 2013-01-30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一种基于双l型梁的光纤光栅土压力传感器
CN103299257A (zh) * 2011-01-12 2013-09-1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压式输入装置
CN104165720A (zh) * 2013-05-17 2014-11-26 臻越自动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支撑单元以及拉压力检测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91675A (en) * 1971-03-01 1972-09-19 Quaker Oats Co Jack-in-the-box sounder
US4125168A (en) * 1977-08-04 1978-11-14 Ormond Alfred N Load cells for flexure isolated electronic scale
US4281730A (en) * 1980-01-15 1981-08-04 Swersey Burt L Scale
JPS59225439A (ja) * 1983-06-06 1984-12-18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座標入力装置
US4597460A (en) * 1985-02-19 1986-07-01 Wernimont T August Multiple load cell weighing structure
US4785896A (en) * 1987-10-13 1988-11-22 Revere Corporation Of America Load sensing structure for weighing apparatus
US4993506A (en) * 1989-12-11 1991-02-19 Shlomo Angel Mass-produced flat one-piece load cell and scales incorporating it
US5646375A (en) * 1995-01-23 1997-07-08 Tedea-Huntleigh International Ltd. Symmetrical load cells for use in conjuction with rotary machines
DE19952729C1 (de) * 1999-10-26 2001-05-23 Seca Gmbh Bettwaage
US6380496B1 (en) * 2000-08-25 2002-04-30 Cardinal Scale Manufacturing Company Apparatus for weighing wheeled or wheel-supported loads
US6765154B2 (en) * 2001-12-18 2004-07-20 Louis E. Sternberg Portable, adjustable bed weighing system
JP4879620B2 (ja) * 2005-03-24 2012-02-22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ベッドの荷重検出器
US7511234B1 (en) * 2005-03-31 2009-03-31 Ebinger George E Automated waste scaling system and method of weighing and documenting waste data
AU2006302462A1 (en) * 2005-10-05 2007-04-19 Bell Helicopter Textron Inc. Integrated aircraft scale and leveling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use
US7795548B2 (en) * 2007-11-23 2010-09-14 Charles Woods Weighing serving implement
US7589288B2 (en) * 2007-12-13 2009-09-15 Metal Industries Research & Development Centre Wheel lift weight measurement structure and bed balance thereof
CN204740063U (zh) * 2015-06-08 2015-11-04 台衡精密测控(昆山)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便于轮椅称重的电子秤

Patent Citation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86856A (en) * 1990-11-20 1992-02-11 Flintab Ab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weighing a wheel supported load
US5367129A (en) * 1993-01-07 1994-11-22 Lahl Jr Clarence G Bowling ball total weight/top weight scale
JP4120094B2 (ja) * 1999-05-25 2008-07-16 株式会社寺岡精工 計量装置
JP2005300368A (ja) * 2004-04-13 2005-10-27 Jst Mfg Co Ltd 荷重スケ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荷重スケールシステム
CN101147179A (zh) * 2005-03-24 2008-03-19 昭和电工株式会社 床负载检测器
CN101201280A (zh) * 2006-12-11 2008-06-18 财团法人工业技术研究院 碰撞检测装置、碰撞检测方法及应用其的机器人和吸尘器
CN101284512A (zh) * 2007-04-13 2008-10-15 丰田铁工株式会社 配备有载荷传感器的车辆操作踏板装置及操作装置
US20080272137A1 (en) * 2007-05-04 2008-11-06 Innovative Product Achievements, Inc.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inserting a cart, such as a cart with one or more fixed wheels, into an enclosure
CN201068294Y (zh) * 2007-07-11 2008-06-04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台架箱端部结构
CN201163214Y (zh) * 2008-01-02 2008-12-10 吴剑 便于整车称取的台秤
CN101846567A (zh) * 2010-05-27 2010-09-29 合肥工业大学 制动踏板力模拟装置
CN103299257A (zh) * 2011-01-12 2013-09-11 阿尔卑斯电气株式会社 按压式输入装置
CN102901593A (zh) * 2012-11-01 2013-01-30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一种基于双l型梁的光纤光栅土压力传感器
CN104165720A (zh) * 2013-05-17 2014-11-26 臻越自动化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支撑单元以及拉压力检测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阮晓钢,李亚磊,朱晓庆: "《两轮机器人在坡面上的运动平衡控制》", 《传感器与微系统》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952676A (zh) * 2022-07-27 2022-08-30 江苏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电池单体固定装置及电池单体检测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66987A (ja) 2017-09-21
CN111397706B (zh) 2022-02-08
EP3431935B1 (en) 2020-11-04
US20190015015A1 (en) 2019-01-17
US10617328B2 (en) 2020-04-14
EP3431935A1 (en) 2019-01-23
EP3431935A4 (en) 2019-03-20
CN108780002A (zh) 2018-11-09
JP6097966B1 (ja) 2017-03-22
WO2017159470A1 (ja) 2017-09-21
SG11201807837QA (en) 2018-10-30
CN108780002B (zh) 2020-07-21
DK3431935T3 (da) 2021-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80002B (zh) 负载检测器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US10010467B2 (en) Load detector and load detection system
JP4002905B2 (ja) 荷重スケール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荷重スケールシステム
CN112119288A (zh) 负载检测器及其制造方法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US10677639B2 (en) Load detector including placement plate and slope, and load detection system
CN109923382B (zh) 负载检测器、负载检测用套件、以及负载检测系统
JP6195953B1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CN117387731A (zh) 载荷检测器和载荷检测系统
US20110314925A1 (en) Deflection tes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ing
JP2018091751A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JP2018091673A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WO2018037978A1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JP6189997B1 (ja) 荷重検出ユニット、ベッド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WO2018034303A1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JP3133511U (ja) 台秤
JP2020067384A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器の較正装置
US20190094063A1 (en) Scale calibration device and method of use
JP2017198716A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JP2018044916A (ja) 荷重検出器及び荷重検出システム
JP2008185430A (ja) ロードセルユニットおよび計量装置
JPH10332464A (ja) 台車用はか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