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86647B -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 Google Patents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86647B
CN111386647B CN201880076309.5A CN201880076309A CN111386647B CN 111386647 B CN111386647 B CN 111386647B CN 201880076309 A CN201880076309 A CN 201880076309A CN 111386647 B CN111386647 B CN 11138664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us bar
external connection
axial direction
holder
ba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630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86647A (zh
Inventor
吉田雄策
梅田智之
藤原英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866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664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8664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8664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Abstract

一种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马达,该汇流条单元具备:多个汇流条,它们位于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的定子的上侧;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沿轴向延伸。汇流条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插入孔。外部连接端子插入于插入孔。

Description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以往已知的汇流条单元。该汇流条单元具备多个汇流条。而且,汇流条具有与外部装置连接的端子(外部连接端子)以及与从定子引出的线圈线连接的连接部(线圈线连接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110424号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使与控制装置的电连接稳定,要求抑制外部连接端子的尺寸的偏差。然而,以往的外部连接端子设置于呈长条状延伸的汇流条的一端,因此难以抑制尺寸偏差。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通过使外部连接端子和汇流条分体,从而能够抑制外部连接端子的尺寸偏差的汇流条单元。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汇流条单元设置于马达,该汇流条单元具备:多个汇流条,它们位于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的定子的上侧;以及外部连接端子,其沿轴向延伸。所述汇流条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插入孔。所述外部连接端子插入于所述插入孔。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了通过使外部连接端子和汇流条分体,从而能够抑制外部连接端子的尺寸偏差的汇流条单元。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的剖视示意图。
图2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相用汇流条单元(汇流条单元)的分解图。
图3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相用汇流条(汇流条)和汇流条保持架的俯视图。
图4是在一个实施方式的马达中对汇流条保持架相对于轴承保持架的定位结构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5是图3的区域V的放大图。
图6是图2的区域VI的放大图。
图7是一个实施方式的相用汇流条单元中的汇流条保持架、端子承受部件以及罩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8是采用变形例1的固定结构的汇流条保持架、端子承受部件以及罩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9是采用变形例2的固定结构的汇流条保持架、端子承受部件以及罩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0是变形例3的端子承受部件的局部剖视图。
图11是对汇流条保持架相对于轴承保持架的定位结构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12是对汇流条保持架相对于轴承保持架的定位结构的变形例5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汇流条单元和马达进行说明。另外,在以下的附图中,为了容易理解各结构,有时使实际的结构与各结构中的比例尺、数量等不同。
在各图中,适当地示出Z轴。各图的Z轴方向为与图1所示的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而且,在以下的说明中,将Z轴方向的正侧(+Z侧)称为“上侧”,将Z轴方向的负侧(-Z侧)称为“下侧”。另外,上侧和下侧仅是为了说明而使用的方向,并不限定实际的位置关系或方向。而且,只要没有特别说明,将与中心轴线J平行的方向(Z轴方向)简称为“轴向”或者“上下方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径向简称为“径向”,将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周向,即绕中心轴线J的方向简称为“周向”。进而,在以下的说明中,“俯视”是指从轴向观察的状态。
<马达>
图1是马达1的剖视示意图。马达1连接有控制装置(外部装置)9。控制装置9经由控制端子9a向马达1提供电源,并且控制马达1的旋转。
马达1具备转子3、定子4、外壳2、轴承保持架5、上侧轴承6A、下侧轴承6B、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以及相用汇流条单元(汇流条单元)20。
转子3绕沿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3具有轴3a、转子铁芯3b以及转子磁铁3c。轴3a以沿上下方向(轴向)延伸的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中心轴线J配置。轴3a被上侧轴承6A和下侧轴承6B支承为能够绕中心轴线J旋转。转子铁芯3b固定于轴3a的外周面。转子磁铁3c固定于转子铁芯3b的外周面。
外壳2为向上侧(+Z侧)开口的筒状。外壳2收纳转子3、定子4以及轴承保持架5。外壳2具有筒部2a和底部2b。筒部2a从径向外侧包围定子4。底部2b位于筒部2a的下端。在底部2b的俯视时的中央设置有保持下侧轴承6B的下侧轴承保持部2c。
轴承保持架5位于定子4的上侧。而且,轴承保持架5在轴向上位于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与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之间。即,轴承保持架5在轴向上位于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与定子4之间。轴承保持架5是金属制的。轴承保持架5保持于外壳2的内周面。轴承保持架5保持上侧轴承6A。
轴承保持架5具有上侧轴承保持部5a。上侧轴承保持部5a保持上侧轴承6A。上侧轴承保持部5a位于轴承保持架5的俯视中央。上侧轴承保持部5a具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沿轴向延伸的保持筒部5aa以及从保持筒部5aa的上端向径向内侧延伸的上端突出部5ab。上端突出部5ab在上下方向上对上侧轴承6A进行定位。上端突出部5ab的俯视中央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孔部5c。孔部5c在内侧供轴3a通过。
轴承保持架5设置有沿上下方向贯通的线圈线通过孔5d和定位孔部5e。线圈线通过孔5d供从线圈7引出并与相用汇流条单元20连接的线圈线7a通过。从相用汇流条单元20向下侧延伸的定位凸部39插入于定位孔部5e。
定子4绕中心轴线J呈环状配置。定子4与转子3隔着间隙在径向上对置。定子4包围转子3的径向外侧。定子4固定于外壳2的内周面。定子4具有环状的定子铁芯4a、从上下方向安装于定子铁芯4a的一对绝缘件4b以及隔着绝缘件4b卷绕于定子铁芯4a的线圈7。
本实施方式的多个线圈7构成多个系统(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双系统)的三相电路。在各个系统中,U相、V相以及W相的线圈7被Y接线。本实施方式的定子4设置有12个线圈7。线圈线7a分别从各个线圈7延伸出来。12条线圈线7a中的6条线圈线7a与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相用汇流条21连接。而且,其他6条线圈线7a与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的中性点汇流条11连接。
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位于定子4的上侧。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具有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和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两个)中性点汇流条11。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保持中性点汇流条11。在本实施方式中,中性点汇流条单元10设置有一对中性点汇流条11。
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具有腿部12a。腿部12a沿轴向向下侧延伸。腿部12a的下端与定子铁芯4a的上表面接触。而且,中性点汇流条保持架12具有支承部12b。支承部12b沿轴向向上侧延伸。支承部12b包围线圈线7a,从而抑制线圈线7a与轴承保持架5的线圈线通过孔5d接触。
中性点汇流条11分别具有三个线圈线连接部11a。中性点汇流条11在线圈线连接部11a与线圈线7a连接。中性点汇流条11连接从不同的线圈7延伸出的线圈线7a彼此,从而构成三相电路的中性点。
(相用汇流条单元)
相用汇流条单元20位于轴承保持架5的上侧。相用汇流条单元20介于引出至轴承保持架5的上侧的线圈线7a与控制装置9之间,为了将它们电连接而设置。
图2是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分解图。相用汇流条单元20具有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相用汇流条(汇流条)21、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外部连接端子27、汇流条保持架30、一对罩部件41以及一对端子承受部件45。相用汇流条21、外部连接端子27、汇流条保持架30、罩部件41以及端子承受部件45位于定子4的上侧。
图3是相用汇流条21和汇流条保持架30的俯视图。相用汇流条21具有汇流条主体部22、端子连接部23以及线圈线连接部24。相用汇流条21为板状,通过冲压加工而成型。相用汇流条21被加工成在汇流条主体部22和端子连接部23中使轴向成为板厚方向。而且,相用汇流条21被加工成在线圈线连接部24中使与轴向垂直的方向成为板厚方向。
相用汇流条21在汇流条主体部22和端子连接部23处埋入汇流条保持架30的内部。即,汇流条保持架30通过将相用汇流条21埋入的嵌件成型而制造。
汇流条主体部22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呈线状延伸。汇流条主体部22的一端连接有端子连接部23。而且,汇流条主体部22的另一端连接有线圈线连接部24。
线圈线连接部24与线圈线7a连接。线圈线连接部24把持线圈线7a。线圈线连接部24的俯视形状为向径向外侧开口的大致U字状。
端子连接部23保持外部连接端子27。端子连接部23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插入孔23a。外部连接端子27从下侧被压入于插入孔23a。由此,相用汇流条21与外部连接端子27机械连接且电连接。
端子连接部23也可以通过激光焊接与汇流条主体部22连接。在该情况下,端子连接部23与汇流条主体部22的边界部分残留有激光焊接导致的焊接痕迹。在使端子连接部23与汇流条主体部22分体的情况下,在多个相用汇流条21中,能够通过共用的模具对端子连接部23冲压成型。作为结果,能够抑制端子连接部23的尺寸偏差,从而能够提高端子连接部23与外部连接端子27的连接的稳定性。
相用汇流条21也可以具有位于端子连接部23与汇流条主体部22之间的曲柄部。曲柄部以使端子连接部23与汇流条主体部22的轴向的位置不同的方式呈曲柄状弯曲而成型。通过在相用汇流条21设置曲柄部,能够通过曲柄部的弹性变形吸收从端子连接部23向汇流条主体部22侧传递的应力。
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六个)相用汇流条21被分类成第一汇流条组28和第二汇流条组29。第一汇流条组28和第二汇流条组29分别包含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三个)相用汇流条21。
属于第一汇流条组28和第二汇流条组29的相用汇流条21分别与不同的系统的线圈7连接。第一汇流条组28的与三个相用汇流条21连接的三个线圈构成一个系统的三相电路,第二汇流条组29的与三个相用汇流条21连接的三个线圈构成其他系统的三相电路。第一汇流条组28和第二汇流条组29分别包含U相用汇流条、V相用汇流条以及W相用汇流条。即,第一汇流条组28和第二汇流条组29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分别与U相、V相、W相的线圈7连接。
如图3所示,第一汇流条组28的相用汇流条21和第二汇流条组29的相用汇流条21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呈点对称配置。而且,在第一汇流条组28和第二汇流条组29中,同相的相用汇流条21彼此为相同形状。因此,在相用汇流条单元20中,能够减少部件数量。
汇流条保持架30由树脂材料构成。汇流条保持架30设置于定子的上侧(轴向一侧)。汇流条保持架30支承相用汇流条21。汇流条保持架30具有保持架主体部31、筒状部33、多个肋32以及定位凸部39。
保持架主体部31沿与中心轴线J垂直的平面延伸。保持架主体部31具有朝向上侧(轴向一侧)的上表面31a和朝向下侧(轴向另一侧)的下表面31b(参照图2)。保持架主体部31埋入有相用汇流条21的汇流条主体部22和端子连接部23。由此,保持架主体部31保持相用汇流条21。
保持架主体部31设置有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的中央孔35。中央孔35沿轴向贯通。在从轴向观察时,中央孔35为圆形。中央孔35在内侧供轴3a通过。
如图3所示,保持架主体部31被划分为中央区域31A、一对主体部埋入区域31B以及一对连接部埋入区域31C。中央区域31A从径向外侧包围中央孔35。换句话说,中央孔35位于中央区域31A。
一对主体部埋入区域31B分别埋入有相用汇流条21的汇流条主体部22。一对主体部埋入区域31B位于中央区域31A的径向外侧。在从轴向观察时,一对主体部埋入区域31B隔着中央区域31A彼此配置于径向的相反侧。一对主体部埋入区域31B中的一个埋入有属于第一汇流条组28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另一个埋入有属于第二汇流条组29的三个相用汇流条21。因此,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汇流条组28和第二汇流条组29隔着中央孔35彼此配置于径向的相反侧。
一对连接部埋入区域31C分别埋入有相用汇流条21的端子连接部23。一对连接部埋入区域31C中的一个位于一个主体部埋入区域31B的径向外侧,并供第一汇流条组28的三个端子连接部23埋入。一对连接部埋入区域31C中的另一个位于另一个主体部埋入区域31B的径向外侧,并供第二汇流条组29的三个端子连接部23埋入。连接部埋入区域31C设置有开口部38,该开口部38使端子连接部23的插入孔23a以及该插入孔23a的附近在上下方向上露出。
如图1所示,筒状部33从中央孔35的周缘沿轴向延伸。在本实施方式中,筒状部33向下侧延伸。即,筒状部33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表面31b向下侧突出。在从轴向观察时,筒状部33的外周面为圆形。而且,在从轴向观察时,筒状部33的内周面与中央孔35的内周面一致。
筒状部33的外周面嵌入设置于轴承保持架5的孔部5c。由此,相用汇流条单元20在径向上被定位。
如图1所示,肋32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表面(朝向轴向的一个面)31b。因此肋32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表面31b向下侧突出。如图3所示,多个肋32从筒状部33向径向外侧呈放射状延伸。
如图1所示,定位凸部39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表面(朝向轴向的一个面)31b。定位凸部39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表面31b向下侧(定子4侧)突出。定位凸部39嵌入轴承保持架5的定位孔部5e。由此,汇流条保持架30在周向上被定位。
图4是对汇流条保持架3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的定位结构更具体地进行说明的示意图。另外,在图4中,省略了设置于轴承保持架5的线圈线通过孔5d的图示。
如图4所示,汇流条保持架30的筒状部33嵌入设置于轴承保持架5的中央的孔部5c。由此,汇流条保持架3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在径向上被定位。
轴承保持架5设置有一对定位孔部5e。在本实施方式中,定位孔部5e沿上下方向贯通。然而,定位孔部5e只要是向上侧开口的孔部,也可以不向下侧开口。
一对定位孔部5e配置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彼此对称的位置。即,一对定位孔部5e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定位凸部39嵌入一对定位孔部5e的一个。
根据本实施方式,汇流条保持架30的定位凸部39可以插入一对定位孔部5e的任意一个。因此,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3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旋转180°来组装。其结果,使组装马达1时的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操作变得容易,从而能够简化组装工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定位孔部5e也可以是沿径向延伸的长孔。在该情况下,长孔在周向一侧的侧面和另一侧的侧面与定位凸部39接触。
如图2所示,外部连接端子27沿轴向延伸。外部连接端子27通过沿板厚方向对板材进行冲裁加工而成型。外部连接端子27插入设置于相用汇流条21的端子连接部23的插入孔23a。本实施方式的外部连接端子27设置有从上端部朝向下侧延伸的缝27a。控制装置9的控制端子9a插入缝27a。由此,控制装置9经由外部连接端子27与马达1连接。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由分体部件构成。因此,即使在相用汇流条21具有复杂的形状的情况下,也能够增加来自板材的获得数,从而提高成品率。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由分体部件构成,因此能够使用适合各自的用途的材料。在本实施方式中,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所要求的材料特性彼此不同。外部连接端子27在与控制装置9连接时,从控制装置9受到朝向轴向的应力,因此优选由难以屈曲的高刚性的材料构成。另一方面,相用汇流条21具有复杂的形状,因此优选由低刚性的材料构成,以减小基于冲压的冲裁应力和弯曲应力。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由分体部件构成,因此能够满足各部分所要求的材料特性,并且作为整体能够廉价地制造相用汇流条单元20。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由分体部件构成,因此能够使外部连接端子27与相用汇流条21的板厚彼此不同。为了抑制屈曲,外部连接端子27优选增大板厚尺寸。另一方面,为了提高加工性,相用汇流条21优选缩小板厚尺寸。在由单个板材加工出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的情况下,需要使整体的板厚尺寸与需要刚性的部分的板厚尺寸相同,从而作为整体,制造成本增大。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由分体部件构成,因此能够考虑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所要求的刚性来分别设定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的板厚。因此,与由单个板材加工的情况相比,能够廉价地制造外部连接27和相用汇流条21。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27和相用汇流条21由分体部件构成,因此能够通过相同的模具制造多个外部连接端子27。因此,能够使外部连接端子27的尺寸偏差稳定。通过控制装置9的控制端子9a插入缝27a,外部连接端子27与控制装置9电连接。通过使外部连接端子27的尺寸偏差稳定,能够提高外部连接端子27与控制装置9的电连接的稳定性。
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27插入相用汇流条21的插入孔23a。因此,能够简化将外部连接端子27组装于相用汇流条21的工序。而且,根据本实施方式,外部连接端子27压入插入孔23a。因此,能够仅通过压入工序使外部连接端子27与相用汇流条21电连接,从而能够简化制造工序。另外,也可以在向插入孔23a插入外部连接端子27后,实施激光焊接等焊接加工,从而使外部连接端子27与相用汇流条21接合。
图5是图3的区域V的放大图。在图5中,用假想线(双点划线)图示出向插入孔23a插入的外部连接端子27。如图5所示,外部连接端子27具有朝向板厚方向的一对第一面27c和朝向板宽方向的一对第二面27d。第一面27c与第二面27d的面方向彼此垂直。
外部连接端子27在第二面27d上与插入孔23a的内周面接触。另一方面,外部连接端子27的第一面27c与插入孔23a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外部连接端子27通过沿板厚方向对板材进行冲裁加工而成型,因此容易提高板宽方向的尺寸精度,但难以管理板厚方向的尺寸精度。即,外部连接端子27容易提高一对第二面27d彼此的距离尺寸的精度,难以提高一对第一面27c彼此的距离尺寸的精度。
根据本实施方式,尺寸管理比较容易的第二面27d与插入孔23a的内周面接触,因此能够使压入后的外部连接端子27的保持力稳定。另一方面,尺寸管理比较困难的第一面27c与插入孔23a的内周面分开地配置,因此第一面27c的尺寸难以影响压入力。因此,能够稳定地进行外部连接端子27相对于插入孔23a的压入。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一面27c均与插入孔23a分开地配置。然而,只要一对第一面27c中的至少一个面与插入孔23a之间设置有间隙即可。
端子承受部件45为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的板状。端子承受部件45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表面31b。即,端子承受部件45位于汇流条保持架30的下侧并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30。端子承受部件45位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连接部埋入区域31C的下侧。
端子承受部件45具有作为朝向上侧的面的备用面45a。备用面45a与外部连接端子27的下端部接触。外部连接端子27在与控制装置9连接时,从控制装置9的控制端子9a承受朝向下侧的应力。端子承受部件45在备用面45a从下侧支承外部连接端子27,从而抑制外部连接端子27从相用汇流条21的插入孔23a脱离。
备用面45a上设置有多个加强肋45b。加强肋45b在备用面45a中以避开与外部连接端子27的下端部接触的区域的方式配置。加强肋45b是为了加强端子承受部件45从而提高刚性而设置的。
在从轴向观察时,端子承受部件45为旋转对称形状。因此,即使使端子承受部件45在从轴向观察时旋转了180°的情况下,也能够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30。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组装时的端子承受部件45的操作变得容易,从而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罩部件41固定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上表面31a。即,罩部件41位于汇流条保持架30的上侧,并固定于汇流条保持架30。一对罩部件41位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连接部埋入区域31C的上侧。
罩部件41具有三个方筒部41a。各个方筒部41a的内侧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端子通过孔41b。端子通过孔41b包围外部连接端子27。由此,方筒部41a保护外部连接端子27。
(汇流条保持架、端子承受部件以及罩部件的固定结构)
接着,对使汇流条保持架30、端子承受部件45以及罩部件41彼此固定的结构进行说明。图6是图2的区域VI的放大图。图7是汇流条保持架30、端子承受部件45以及罩部件41的局部剖视图。
如图6所示,汇流条保持架30具有向下侧突出的第一凸部51以及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凸部52。第一凸部51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下表面31b。第二凸部52设置于保持架主体部31的上表面31a。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凸部51与第二凸部52重叠。
第一凸部51具有柱状部51a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肋(防护肋)51c。柱状部51a沿上下方向呈圆柱状延伸。肋51c从柱状部51a的外周面朝向柱状部51a的径向外侧突出。而且,肋51c呈条纹状从柱状部51a的下端延伸至上端。在本实施方式中,肋51c为上下方向细长的棱柱状。多个肋51c沿柱状部51a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第二凸部52与第一凸部51为大致相同形状。即,第二凸部52具有柱状部52a以及多个(在本实施方式中为四个)肋(防护肋)52c。在第二凸部52中,柱状部52a和肋52c具有与第一凸部51相同的结构。
如图7所示,端子承受部件45设置有供第一凸部51插入的第一凹部56。第一凹部56在端子承受部件45的上表面朝向下侧凹陷。第一凹部56的开口设置有使第一凹部56的直径扩大的台阶部56a。即,第一凹部56在台阶部56a的上侧直径变大。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56a为随着朝向第一凹部56的开口端而使直径变大的锥形状。
第一凸部51被压入于第一凹部56。在图7中,用双点划线表示的外形是压入于第一凹部56前的第一凸部51的肋51c的外形。在第一凸部51压入于第一凹部56的状态下,各肋51c成为朝向柱状部51a的径向内侧塑性变形以及弹性变形的状态。因此,从第一凹部56的内周面向肋51c沿朝向柱状部51a的方向施加力。因此,能够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30牢固地固定端子承受部件45。而且,能够仅通过压入工序将端子承受部件45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30,因此能够简化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组装工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一凸部51的外周面设置有肋(防护肋)51c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防护肋也可以设置于第一凹部56的内周面。即,第一凸部51的外周面或者第一凹部56的内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护肋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汇流条保持架30设置有第一凸部51,在端子承受部件45设置有第一凹部56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是在端子承受部件45设置有第一凸部51,在汇流条保持架30设置有第一凹部56。即,在端子承受部件45和汇流条保持架30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第一凸部51,在另一方设置有第一凹部56即可。
将第一凸部51压入第一凹部56时,肋51c的一部分被切削并可能被夹在汇流条保持架30与端子承受部件45之间。肋51c的被切削的一部分夹在汇流条保持架30与端子承受部件45之间时,端子承受部件45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30成为浮起的状态。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一凹部56的开口设置有台阶部56a,因此肋51c的被切削的一部分收纳于台阶部56a的上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端子承受部件45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30浮起。而且,能够抑制肋51c的被切削的一部分在马达1的内部飞散。
罩部件41设置有供第二凸部52插入的第二凹部57。第二凹部57与第一凹部56为大致相同形状。第二凹部57在罩部件41的下表面朝向上侧凹陷。第二凹部57的开口设置有使第二凹部57的直径扩大的台阶部57a。在本实施方式中,台阶部57a为随着朝向第二凹部57的开口端而使直径变大的锥形状。
第二凸部52被压入于第二凹部57。在第二凸部52压入于第二凹部57的状态下,各肋52c成为朝向柱状部52a的径向内侧塑性变形以及弹性变形的状态。因此,能够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30牢固地固定罩部件41。而且,能够仅通过压入工序将罩部件41组装于汇流条保持架30,因此能够简化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组装工序。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第二凸部52的外周面设置有肋(防护肋)52c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防护肋也可以设置于第二凹部57的内周面。即,第二凸部52的外周面或者第二凹部57的内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护肋即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在汇流条保持架30设置有第二凸部52,在罩部件41设置有第二凹部57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在罩部件41和汇流条保持架30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第二凸部52,在另一方设置有第二凹部57即可。
根据本实施方式,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一凸部51与第二凸部52重叠,因此能够同时进行将第一凸部51压入第一凹部56的工序和将第二凸部52压入第二凹部57的工序。因此,能够实现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组装工序的进一步简化。
另外,根据本实施方式,第二凹部57的开口设置有台阶部57a,因此肋52c的被切削的一部分收纳于台阶部57a的下侧。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抑制罩部件41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30浮起。而且,能够抑制肋52c的被切削的一部分在马达1的内部飞散。
(变形例1)
接着,对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汇流条保持架130、端子承受部件145以及罩部件141的固定结构的变形例1进行说明。图8是采用变形例1的固定结构的汇流条保持架130、端子承受部件145以及罩部件141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为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省略其说明。
端子承受部件145设置有向上侧突出的第一凸部151。第一凸部151的外周面设置有肋(防护肋)151c。汇流条保持架130设置有供第一凸部151插入的固定孔(第一凹部)156。固定孔156沿轴向贯通汇流条保持架130。在固定孔156的下端的开口,在开口端设置有使固定孔156的直径扩大的台阶部156a。
第一凸部151被压入于固定孔156。由此,肋151c变形,从而能够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130牢固地固定端子承受部件145。而且,肋151c的因第一凸部151的压入而被切削的一部分收纳于固定孔156的台阶部156a的下侧。因此,能够抑制肋151c影响端子承受部件145和汇流条保持架130的组装。
汇流条保持架130设置有向上侧突出的第二凸部152。第二凸部152的外周面设置有肋(防护肋)152c。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二凸部152与第一凸部151重叠。罩部件141设置有供第二凸部152插入的第二凹部157。第二凹部157从罩部件141的下表面朝向上侧凹陷。在第二凹部157的下端的开口,在开口端设置有使第二凹部157的直径扩大的台阶部157a。
第二凸部152被压入于第二凹部157。由此,肋152c变形,从而能够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130牢固地固定罩部件141。而且,肋152c的因第二凸部152的压入而被切削的一部分收纳于第二凹部157的台阶部157a的下侧。因此,能够抑制肋152c影响罩部件141和汇流条保持架130的组装。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对在第一凸部151与固定孔156的关系和第二凸部152与第二凹部157的关系中,在凸部的外周面设置有肋(防护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防护肋也可以设置于凹部的内周面。
(变形例2)
对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汇流条保持架230、端子承受部件245以及罩部件241的固定结构的变形例2进行说明。图9是采用变形例2的固定结构的汇流条保持架230、端子承受部件245以及罩部件241的局部剖视图。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为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省略其说明。
端子承受部件245设置有向上侧突出的凸部253。凸部253具有大径部254和小径部255。大径部254和小径部255沿轴向排列。大径部254位于凸部253的根部侧的区域。小径部255位于大径部254的前端。小径部255的直径比大径部254的直径小。即,凸部253是根部侧较粗而前端侧较细的带台阶的突起。大径部254的外周面设置有肋(防护肋)254c。同样地,小径部255的外周面设置有肋(防护肋)255c。
汇流条保持架230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并供大径部254插入的贯通孔258。在贯通孔258的下端的开口,在开口端设置有使贯通孔258的直径扩大的台阶部258a。
罩部件241设置有供小径部255插入的凹部259。凹部259从罩部件241的下表面朝向上侧凹陷。在凹部259的下端的开口,在开口端设置有使凹部259的直径扩大的台阶部259a。
凸部253在小径部255压入于凹部259,在大径部254压入于贯通孔258。由此,肋254c、255c变形,从而能够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230牢固地固定端子承受部件245和罩部件241。而且,肋254c、255c的因压入而被切削的一部分分别收纳于台阶部258a、259a的下侧。因此,能够抑制肋254c、255c的因压入而被切削的一部分影响端子承受部件245和罩部件241相对于汇流条保持架230的组装。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对大径部254和小径部255的外周面设置有肋(防护肋)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也可以是大径部254的外周面或者贯通孔258的内周面设置有防护肋。同样地,也可以是在小径部255的外周面或者凹部259的内周面设置有防护肋。
另外,在本变形例中,对在端子承受部件245设置有凸部253,在罩部件241设置有凹部259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在端子承受部件245和罩部件241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凸部253,在另一方设置有凹部259即可。
(变形例3)
接着,对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端子承受部件345的变形例3进行说明。图10是变形例3的端子承受部件345的局部剖视图。在图10中,用双点划线示出支承于端子承受部件345的三个外部连接端子27。另外,关于与上述实施方式为相同方式的结构要素,省略其说明。
如图10所示,在从轴向观察时,三个外部连接端子27排列配置。在这里,在从轴向观察时,将三个外部连接端子27中的配置于两端的一对外部连接端子27作为第一外部连接端子27A。而且,将三个外部连接端子27中的配置于第一外部连接端子27A之间的一个外部连接端子27作为第二外部连接端子27B。在从轴向观察时,第二外部连接端子27B相对于连结一对第一外部连接端子27A的假想直线VL沿与假想直线VL垂直的方向偏离地配置。
端子承受部件345从下侧支承一对第一外部连接端子27A和一个第二外部连接端子27B。在从轴向观察时,端子承受部件345为旋转对称形状。
端子承受部件345具有朝向上侧的上表面345a。上表面345a设置有凹部346。凹部346在上表面345a朝向下侧凹陷。凹部346具有朝向上侧的底面347。底面347沿与轴向垂直的平面延伸。
根据本变形例,通过在端子承受部件345的上表面345a设置有凹部346,而在端子承受部件345上以包围凹部346的方式设置有厚壁部分。由此,能够提高端子承受部件345的刚性。
凹部346的底面347以假想直线VL作为长度方向并沿假想直线VL延伸。在从轴向观察时,凹部346的底面347以假想直线VL为基准呈左右对称形状。
底面347具有一对两端区域347a和一个中间区域347b。一对两端区域347a和一个中间区域347b是连续的平面。中间区域347b位于一对两端区域347a之间。一个两端区域347a、中间区域347b以及另一个两端区域347a沿假想直线VL依次排列。中间区域347b的宽度比一对两端区域347a的宽度宽。更具体而言,中间区域347b的与假想直线VL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大于一对两端区域347a的与假想直线VL垂直的方向的宽度尺寸。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底面347的宽度方向是指与假想直线VL垂直的方向。
底面347在一对两端区域347a分别与第一外部连接端子27A的下端接触。而且,底面347在中间区域347b与第二外部连接端子27B的下端接触。第二外部连接端子27B的下端在中间区域347b配置为偏向底面347的宽度方向一侧。
根据本变形例,中间区域347b的宽度比两端区域347a的宽度宽,因此即使使端子承受部件345在从轴向观察时旋转了180°的情况下,也能够使第二外部连接端子27B的下端与中间区域347b稳定地接触。即,根据本实施方式,使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组装时的端子承受部件345的操作变得容易,从而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变形例4)
接着,根据图11对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汇流条保持架430的定位结构的变形例4进行说明。
如图11所示,汇流条保持架430的筒状部33嵌入设置于轴承保持架405的中央的孔部5c。由此,汇流条保持架43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5在径向上被定位。
本变形例的轴承保持架405设置有定位孔部405e和退避孔部405f。在本变形例中,在从轴向观察时,定位孔部405e和退避孔部405f为圆形。而且,退避孔部405f的直径大于定位孔部405e的直径。在本变形例中,定位孔部405e和退避孔部405f沿上下方向贯通。然而,定位孔部405e和退避孔部405f只要是向上侧开口的孔部,也可以不向下侧开口。
定位孔部405e和退避孔部405f配置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彼此对称的位置。即,定位孔部405e和退避孔部405f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本变形例的汇流条保持架430具有一对定位凸部439。一对定位凸部439从汇流条保持架430向下侧(定子4侧)突出。一对定位凸部439为圆柱形状。而且,一对定位凸部439彼此为相同形状。一对定位凸部439配置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彼此对称的位置。
一对定位凸部439中的一个嵌入定位孔部405e。由此,汇流条保持架43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5在周向上被定位。而且,一对定位凸部439中的另一个插入退避孔部405f。插入退避孔部405f的定位凸部439与退避孔部405f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因此,插入退避孔部405f的定位凸部439不影响汇流条保持架430的定位。
根据本变形例,一对定位凸部439的一个嵌入定位孔部405e,另一个插入退避孔部405f。因此,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43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405旋转180°并进行组装。其结果,使马达1的组装时的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操作变得容易,从而能够简化组装工序。另外,在本变形例中,一对定位孔部405e也可以是沿径向延伸的长孔。在该情况下,长孔在周向一侧的侧面和另一侧的侧面与定位凸部439接触。
(变形例5)
接着,根据图12对能够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的汇流条保持架530的定位结构的变形例5进行说明。
本变形例的轴承保持架505设置有定位孔部505e和长孔定位孔部505g。在从轴向观察时,定位孔部505e为圆形。另一方面,长孔定位孔部505g为沿径向延伸的长孔状。在本变形例中,定位孔部505e和长孔定位孔部505g沿上下方向贯通。然而,定位孔部505e和长孔定位孔部505g只要是向上侧开口的孔部,也可以不向下侧开口。
定位孔部505e和长孔定位孔部505g配置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彼此对称的位置。即,定位孔部505e和长孔定位孔部505g沿周向等间隔地配置。
本变形例的汇流条保持架530具有一对定位凸部539。一对定位凸部539从汇流条保持架530向下侧(定子4侧)突出。一对定位凸部539为圆柱形状。而且,一对定位凸部539彼此为相同形状。一对定位凸部539配置于以中心轴线J为中心彼此对称的位置。
一对定位凸部539中的一个嵌入定位孔部505e。定位凸部539的外周面在整周与定位孔部505e接触。而且,一对定位凸部539中的另一个嵌入长孔定位孔部505g。定位凸部539与长孔定位孔部505g的周向一侧的侧面和另一侧的侧面接触。
根据本变形例,一对定位凸部539的一个嵌入定位孔部505e,另一个嵌入长孔定位孔部505g。由此,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53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5在径向和周向上定位。而且,能够使汇流条保持架530相对于轴承保持架505旋转180°并进行组装。其结果,使马达1的组装时的相用汇流条单元20的操作变得容易,从而能够简化组装工序。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一个实施方式中的各结构和它们的组合等是一例,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结构的附加、省略、置换以及其他变更。而且,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方式。

Claims (17)

1.一种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马达,其中,
该汇流条单元具备:
多个汇流条,它们位于绕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的定子的上侧,该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
外部连接端子,其沿轴向延伸,
所述汇流条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插入孔,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插入于所述插入孔,
该汇流条单元具备:
汇流条保持架,其支承所述汇流条;以及
端子承受部件,其位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下侧,被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
所述端子承受部件从下侧支承所述外部连接端子,
在所述端子承受部件和所述汇流条保持架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第一凸部,在另一方设置有供所述第一凸部插入的第一凹部,
所述第一凸部的外周面或者所述第一凹部的内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护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为板状,被压入于所述插入孔,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在朝向板宽方向的面上与所述插入孔的内周面接触,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的板厚方向的至少一个面与所述插入孔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第一凹部的开口设置有使所述第一凹部的直径扩大的台阶部。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该汇流条单元具备罩部件,该罩部件位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上侧并被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
在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和所述罩部件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第二凸部,在另一方设置有供所述第二凸部插入的第二凹部,
所述第二凸部的外周面或者所述第二凹部的内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护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一凸部与所述第二凸部重叠。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所述第二凹部的开口设置有使所述第二凹部的直径扩大的台阶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端子承受部件为旋转对称形状。
8.一种马达,其具有权利要求1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该马达具备:
所述定子,其卷绕有线圈线;以及
转子,其隔着间隙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
9.一种汇流条单元,其设置于马达,其中,
该汇流条单元具备:
多个汇流条,它们位于绕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的定子的上侧,该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
外部连接端子,其沿轴向延伸,
所述汇流条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插入孔,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插入于所述插入孔,
该汇流条单元具备:
汇流条保持架,其支承所述汇流条;以及
端子承受部件,其位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下侧,被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
所述端子承受部件从下侧支承所述外部连接端子,
该汇流条单元具备罩部件,该罩部件位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的上侧并被固定于所述汇流条保持架,
在所述端子承受部件和所述罩部件中的任意一方设置有沿轴向突出的凸部,在另一方设置有凹部,
所述凸部具有大径部和小径部,该小径部位于所述大径部的前端,该小径部的直径小于所述大径部的直径,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设置有沿轴向贯通并且供所述大径部插入的贯通孔,
所述小径部插入于所述凹部,
所述大径部的外周面或者所述贯通孔的内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护肋,
所述小径部的外周面或者所述凹部的内周面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防护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端子承受部件为旋转对称形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该汇流条单元具备在从轴向观察时并列配置的三个所述外部连接端子,
在从轴向观察时,将三个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中的配置于两端的一对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作为第一外部连接端子,将配置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端子之间的一个所述外部连接端子作为第二外部连接端子,
在从轴向观察时,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端子相对于连结一对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端子的假想直线向与所述假想直线垂直的方向偏离地配置,
所述端子承受部件的上表面设置有具有底面的凹部,
所述凹部的底面包含一对两端区域和位于一对所述两端区域之间的中间区域,
所述底面在一对所述两端区域分别与所述第一外部连接端子的下端接触,并且在所述中间区域与所述第二外部连接端子的下端接触,
所述中间区域的宽度比所述两端区域的宽度宽。
12.一种马达,其具有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汇流条单元,其中,
该马达具备:
所述定子,其卷绕有线圈线;以及
转子,其隔着间隙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
13.一种马达,其具有汇流条单元,其中,
该马达具备:
定子,其卷绕有线圈线;以及
转子,其隔着间隙与所述定子在径向上对置,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备:
多个汇流条,它们位于绕中心轴线呈环状配置的定子的上侧,该中心轴线沿上下方向延伸;以及
外部连接端子,其沿轴向延伸,
所述汇流条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插入孔,
所述外部连接端子插入于所述插入孔,
该马达具备轴承保持架,该轴承保持架在轴向上位于所述汇流条单元与所述定子之间,
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向上侧开口的定位孔部,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支承所述汇流条的汇流条保持架,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定位凸部,该定位凸部向所述定子侧突出并且嵌入于所述定位孔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一对所述定位孔部,该一对所述定位孔部配置于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彼此对称的位置,
所述定位凸部嵌入于一对所述定位孔部中的一个。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退避孔部,该退避孔部配置于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与所述定位孔部对称的位置并且向上侧开口,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一对所述定位凸部,该一对所述定位凸部配置于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彼此对称的位置,一对所述定位凸部中的一个嵌入于所述定位孔部,另一个插入于所述退避孔部,
插入于所述退避孔部的所述定位凸部与所述退避孔部的内周面之间设置有间隙。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汇流条保持架具有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向下侧突出的筒状部,
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供所述筒状部的外周面嵌入的孔部。
17.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马达,其中,
所述轴承保持架设置有长孔状的长孔定位孔部,该长孔定位孔部配置于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与所述定位孔部对称的位置并且向上侧开口并且沿径向延伸,
所述汇流条单元具有一对所述定位凸部,该一对所述定位凸部配置于以所述中心轴线为中心彼此对称的位置,
一对所述定位凸部中的一个嵌入于所述定位孔部,另一个嵌入于所述长孔定位孔部。
CN201880076309.5A 2017-11-27 2018-07-10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Active CN11138664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27177 2017-11-27
JP2017-227177 2017-11-27
PCT/JP2018/026058 WO2019102643A1 (ja) 2017-11-27 2018-07-10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モ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6647A CN111386647A (zh) 2020-07-07
CN111386647B true CN111386647B (zh) 2022-07-15

Family

ID=6663091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6309.5A Active CN111386647B (zh) 2017-11-27 2018-07-10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7120251B2 (zh)
CN (1) CN111386647B (zh)
WO (1) WO201910264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209612A1 (en) * 2019-06-27 2022-06-3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driving device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JP7437148B2 (ja) 2019-12-19 2024-02-22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US20230318387A1 (en) * 2020-08-17 2023-10-05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Electric rotating machine apparatus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apparatus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1594A (ja) * 2000-01-24 2001-08-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電動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01043160A (zh) * 2004-02-12 2007-09-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电机
JP2009290921A (ja) * 2008-05-27 2009-12-10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WO2010131701A1 (ja) * 2009-05-13 2010-11-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給電構造及びモータ
JP2015076905A (ja) * 2013-10-07 2015-04-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04753196A (zh) * 2013-12-30 2015-07-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机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机的方法
CN105009427A (zh) * 2013-03-08 2015-10-28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的制造方法
WO2016111539A1 (ko) * 2015-01-07 2016-07-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KR20160123143A (ko) * 2015-04-15 2016-10-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미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06849449A (zh) * 2015-11-03 2017-06-1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马达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2110188A (ja) * 2010-11-19 2012-06-07 Nippon Densan Corp 中間接続部材、ステータ及びモータ
JP2014197951A (ja) 2013-03-29 2014-10-16 株式会社ミツバ バスバーユニットおよび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JP2017103849A (ja) * 2015-11-30 2017-06-08 日本精工株式会社 電動機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載用装置、端子接続構造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211594A (ja) * 2000-01-24 2001-08-03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電動機の固定子及び電動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CN101043160A (zh) * 2004-02-12 2007-09-26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电动动力转向装置用电机
JP2009290921A (ja) * 2008-05-27 2009-12-10 Mitsuba Corp ブラシレスモータ
WO2010131701A1 (ja) * 2009-05-13 2010-11-18 日本電産株式会社 モータの給電構造及びモータ
CN105009427A (zh) * 2013-03-08 2015-10-28 萱场工业株式会社 汇流条单元的制造方法
JP2015076905A (ja) * 2013-10-07 2015-04-20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N104753196A (zh) * 2013-12-30 2015-07-01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电机以及用于制造该电机的方法
WO2016111539A1 (ko) * 2015-01-07 2016-07-14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모터
KR20160123143A (ko) * 2015-04-15 2016-10-25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터미널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모터
CN106849449A (zh) * 2015-11-03 2017-06-13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马达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86647A (zh) 2020-07-07
JP7120251B2 (ja) 2022-08-17
WO2019102643A1 (ja) 2019-05-31
JPWO2019102643A1 (ja) 2020-1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01388B (zh) 马达
US20210028665A1 (en) Motor
KR102010797B1 (ko) 모터
JP6534806B2 (ja) モータ
CN111386647B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US11342805B2 (en) Stator, motor, and electric power steering device
CN107925297B (zh) 马达
US9362798B2 (en) Outer-rotor motor
US10868410B2 (en) Motor
US10128718B2 (en) Stator, brushless motor, and stator manufacturing method
US20160126793A1 (en) Structure for Preventing Scattering of Magnet and Retaining Magnet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WO2019189309A1 (ja) モータ
US11095180B2 (en) Motor including a holding member support portion which supports portions of a bus bar
US20210226501A1 (en) Motor
JP7405089B2 (ja) モータ
JP2019149912A (ja) モータ
CN110971047B (zh) 马达
JP6722332B2 (ja) モータ
CN112242762A (zh) 马达
JP2019062708A (ja) モータ
CN111386648B (zh) 汇流条单元和马达
US20230099792A1 (en) Motor
US11901792B2 (en) Bus bar unit, stator, and motor
US20240088738A1 (en) Motor
WO2019167843A1 (ja) モー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