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6610A - 打印机以及墨盒 - Google Patents

打印机以及墨盒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76610A
CN111376610A CN201911356676.3A CN201911356676A CN111376610A CN 111376610 A CN111376610 A CN 111376610A CN 201911356676 A CN201911356676 A CN 201911356676A CN 111376610 A CN111376610 A CN 1113766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k
needle
ink needle
outer peripheral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566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仓隆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766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766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2/00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 B41J2/005Typewriters or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characterised by the printing or marking process for which they are designed characterised by bringing liquid or particles selectively into contact with a printing material
    • B41J2/01Ink jet
    • B41J2/17Ink jet characterised by ink handling
    • B41J2/175Ink supply systems ; Circuit parts therefor
    • B41J2/17503Ink cartridges
    • B41J2/1752Mounting within the printer
    • B41J2/17523Ink connec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油墨泄漏等不良情况的产生的打印机以及墨盒。打印机具备:墨盒架,在其上安装对油墨进行收纳的墨盒;油墨针,其具有从所述墨盒导入所述油墨的油墨流道;外周部,其在从所述油墨针的轴线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油墨针的周围;变形部,其通过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朝向基端的方向的外力而进行变形,所述变形部从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相比处于与所述油墨针的基端相反的一侧处的第一状态起,通过所述外力而进行变形,而使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与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变化为,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相比处于所述油墨针的基端侧处的第二状态。

Description

打印机以及墨盒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打印机以及墨盒。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以能够更换的方式对收纳油墨的墨盒进行安装的喷墨打印机。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如下结构的喷墨记录装置,即,在墨盒所具有的油墨导出口中插入中空的油墨导出部件,来导出墨盒内的油墨。为了防止油墨的漏出等,墨盒所具有的油墨导出口通过薄膜而被封闭。因此,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油墨导出部件为了扎破薄膜而呈将顶端设为较细的形状。
此外,存在如下情况,即,在将油墨导出部件插入到油墨导出口中时,被扎破的薄膜会随着油墨导出部件的插入而进入到油墨导出口的内侧。其结果为,有时会产生油墨泄漏等。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以防止被扎破的薄膜进入到油墨导出口中为目的,将油墨导出部件的顶端形状设为具有两个突起部的形状,并使被扎破的薄膜的长度与现有技术相比较短。
对于薄膜而言,因制造条件、气温或者墨盒的内压的影响等而易于发生挠曲,此外,其挠曲的程度存在个体差异。在专利文献1中所记载的油墨导出部件中,当薄膜的挠曲变大时,薄膜破裂的位置易于从所希望的位置偏移。当薄膜的破裂位置从所希望的位置偏移时,存在形成被扎破的薄膜的残边的较长部分和较短部分,且该较长的部分将会进入到油墨导出口中的情况。因此,在现有的喷墨存储装置中,存在有无法充分地抑制产生油墨泄漏等不良情况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6-0880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打印机具备:墨盒架,在其上安装对油墨进行收纳的墨盒;油墨针,其具有从所述墨盒导入所述油墨的油墨流道;外周部,其在从所述油墨针的轴线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油墨针的周围;变形部,其通过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朝向基端的方向的外力而进行变形,所述变形部从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相比处于与所述油墨针的基端相反的一侧处的第一状态起,通过所述外力而进行变形,而使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与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变化为,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相比处于所述油墨针的基端侧处的第二状态。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墨盒能够安装于具备油墨针的打印机上,且所述油墨针具有导入油墨的油墨流道,其中,所述墨盒具备:油墨容器,其对所述油墨进行收纳,且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油墨针插穿的开口部;密封薄膜,其被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外部,且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密封;环状的支承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且供所述油墨针插穿并对所述油墨针进行支承;环状的环状部,其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被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密封薄膜之间的区域中,并且该环状部的开口宽度与所述支承部的开口宽度相比较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未被安装在滑架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以及外周部件的俯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以及外周部件的立体图。
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以及外周部件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被安装在滑架上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向滑架的安装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8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向滑架的安装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9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向滑架的安装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0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向滑架的安装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在未具备外周部件情况下的因密封薄膜而导致的不良情况的示例的剖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以及外周部件的立体图。
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以及外周部件的俯视图。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外周部件的立体图。
图15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以及外周部件的剖视图。
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以及外周部件的剖视图。
图17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油墨供给部的剖视图。
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油墨供给部的剖视图。
图19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墨盒以及油墨供给部的剖视图。
图20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墨盒所具有的弹性部件的立体图。
图21是用于对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墨盒向滑架的安装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22是用于对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墨盒向滑架的安装进行说明的剖视图。
图23是第一变形例中的油墨针以及环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24是第二变形例中的油墨针以及环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25是第三变形例中的油墨针以及环状部件的俯视图。
图26是第四变形例中的油墨供给部所具有的阀体的剖视图。
图27是第五变形例中的墨盒所具有的突出部件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而对本发明所涉及的优选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附图中,也存在各部的尺寸和比例尺与实际的情况适当地有所不同且为了易于理解而示意性地示出的部分。此外,只要在以下的说明中,没有对本发明进行特别限定的主旨的记载,则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式。
1.第一实施方式
1-1.打印机1的整体结构
图1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打印机1的内部结构的立体图。此外,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适当地使用图1所示的互为正交的x轴、y轴以及z轴而进行说明。在下文中,z轴中的箭头标记的方向为+z方向并将其设为“上侧”,z轴中的与箭头标记相反的方向为-z方向并将其设为“下侧”。
图1所示的打印机1为喷墨打印机,且对纸等介质M喷射油墨。打印机1具有滑架21、移动机构22、油墨供给部3、印刷头23、输送机构24。
滑架21为能够载置对油墨进行收纳的多个墨盒9的“墨盒架”的一个示例,且能够通过移动机构22而进行移动。在图示中,在滑架21上载置有与黄色、蓝绿色、品红色以及黑色这四种颜色对应的四个墨盒9。
移动机构22使滑架21向+y方向以及-y方向进行往复移动。移动机构22具有:引导轴221、第一滑轮222、第二滑轮223、同步带224以及滑架电机225。引导轴221向+y方向延伸,且其两端固定于被配置在打印机1的壳体的内部的支承部件10上。同步带224被架设于第一滑轮222以及第二滑轮223上。同步带224与引导轴221大致平行地延伸。第一滑轮222通过滑架电机225而被旋转驱动。另外,滑架电机225通过未图示的电机驱动器而驱动。
滑架21以能够往复移动的方式被引导轴221支承,并且被固定于同步带224的一部分上。因此,当通过滑架电机225而使同步带224进行正反向移动时,滑架21被引导轴221引导而进行往复移动。
此外,在滑架21上连接有油墨供给部3。油墨供给部3将被收纳在墨盒9中的油墨向印刷头23供给。印刷头23被配置在滑架21的下方。虽然未图示,印刷头23具备多个喷嘴,且向位于印刷头23的下方的介质M喷射油墨。
介质M通过输送机构24而被输送。输送机构24具备输送辊241和输送用电机242。输送辊241通过作为驱动源的输送用电机242而被旋转驱动。另外,输送用电机242通过未图示的电机驱动器而驱动。此外,在滑架21的下方配置有压印板25。
介质M通过输送辊241而穿过滑架21与压印板25之间并向+x方向进行输送。而且,在介质M上通过印刷头23而被施加油墨。
1-2.墨盒9以及油墨供给部3
图2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9未被安装在滑架21上的状态的剖视图。墨盒9通过从图2所示的状态向箭头标记A9方向被按压,从而安装在滑架21中。以下,对墨盒9以及油墨供给部3的结构进行说明。
墨盒9
如图2所示,墨盒9具有油墨容器91、弹性部件92、阀体93和密封薄膜94。
油墨容器91为对油墨进行收纳的容器,在本实施方式中呈大致长方体状。另外,油墨容器91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图示的示例。此外,在油墨容器91上,设置有用于导出油墨的开口部911。开口部911为被形成在油墨容器91上的贯穿孔,且对油墨容器91的内外进行连通。
弹性部件92被配置在油墨容器91的开口部911的内部。弹性部件92呈环状,且其外周面与开口部911的壁面进行接触。弹性部件92由第一部分921、第二部分922、位于它们之间的第三部分923而构成。第一部分921位于与第二部分922相比更靠+z轴侧处即油墨容器91的内侧处。第一部分921的开口宽度D91与第二部分922的开口宽度D92相比较小。第三部分923的开口宽度随着从第一部分921朝向第二部分922而逐渐增大。
阀体93相对于弹性部件92而位于+z轴侧处即油墨容器91的内侧处。阀体93对在墨盒9未被安装在滑架21上的状态下油墨容器91内的油墨从开口部911流出的情况进行抑制。
密封薄膜94对油墨容器91的开口部911进行密封。密封薄膜94以对开口部911进行封闭的方式被粘合在油墨容器91的外壁面上。通过具备密封薄膜94,从而能够防止油墨容器91内的油墨漏出、或外部的空气进入油墨容器91内的情况。作为密封薄膜94的构成材料,可列举出例如树脂材料以及金属材料。例如,密封薄膜94为,包含聚苯乙烯树脂的层、包含铝的层以及包含玻璃纸的层的层压体。
油墨供给部3
如图2所示,油墨供给部3被配置于滑架21的底面。另外,油墨供给部3的一部分或者全部既可以与滑架21一体地构成,也可以配置在滑架21的侧面处。此外,油墨供给部3的设置位置根据墨盒9中的开口部911的配置等而被决定,并不限定于图示的示例,而是任意的。此外,油墨供给部3也可以例如与滑架21分离地进行配置。
图2所示的油墨供给部3具有基部31、油墨针33、外周部件35。基部31与滑架21连接。基部31具有供油墨进行流通的流道311。
油墨针33从基部31起突出。油墨针33为,将墨盒9内的油墨向印刷头23供给的油墨供给针。油墨针33为中空的针,且具有供油墨进行流通的油墨流道331。油墨流道331经由基部31的流道311而与印刷头23连通。
油墨针33的宽度D33与上述的墨盒9的开口部911的开口宽度D90相比较小。因此,油墨针33能够插穿到开口部911内。此外,油墨针33的宽度D33在弹性部件92的第一部分921的开口宽度D91以上。上述的第一部分921作为能够供油墨针33插穿并对油墨针33进行支承的“支承部”而发挥功能。在此,在油墨针33被插穿到第一部分921中的状态下,第一部分921根据需要而进行弹性变形,从而确保了第一部分921与油墨针33之间的液密性。另外,第二部分922的开口宽度D92与油墨针33的宽度D33相比较大。因此,油墨针33能够插穿至第二部分922内。
在油墨针33的外侧处,沿着油墨针33的外周而配置有外周部件35。外周部件35呈沿着油墨针33而延伸的形状,且从基部31起突出。外周部件35具有环状部件351和弹性体352。
环状部件351为“外周部”的一个示例。环状部件351例如由金属材料或者树脂材料而构成。环状部件351的宽度D35与墨盒9的第一部分921的开口宽度D91相比较大。因此,在油墨针33向第一部分921插穿时,环状部件351未被插穿至第一部分921内,而维持位于与第一部分921相比靠第二部分922侧的状态。此外,环状部件351的顶端面是平坦的。
弹性体352位于环状部件351与基部31之间,并与它们进行连接。弹性体352为“变形部”的一个示例。弹性体352由压缩螺旋弹簧而构成,且通过被施加在油墨针33的轴线A3方向上的压缩载荷,从而进行变形。此外,在于弹性体352上未施加有该压缩载荷的状态下,如图2所示,环状部件351的顶端位置P35位于与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相比靠+z轴侧处。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33以及外周部件35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外周部件35包围油墨针33,且与油墨针33分离。另外,外周部件35也可以与油墨针33接触。
此外,油墨针33的顶端具有棱线332。油墨针33具有相对于其轴线A3而向互为相反侧倾斜的两个倾斜面3331以及3332。本实施方式中的轴线A3为沿着油墨针33的长边方向即z方向的中心轴。两个倾斜面3331以及3332的连接部分为棱线332。油墨针33的棱线332在图示中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向+y方向或者-y方向进行延伸。此外,棱线332与向+z方向或者-z方向延伸的轴线A3正交。此外,在两个倾斜面3331以及3332上分别形成有与油墨流道331连通的开口339。此外,开口339的数量并不限定于两个,既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三个以上。
图4以及图5是第一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33以及外周部件35的立体图。外周部件35所具有的环状部件351能够随着由上述的压缩载荷而产生的弹性体352的变形而向+z方向以及-z方向进行移动。即,环状部件351的顶端位置P35根据弹性体352的变形,而使相对于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的位置发生改变。图4是表示在弹性体352上未被施加有压缩载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环状部件351的顶端位置P35位于与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相比靠+z方向侧处。另一方面,图5是表示在弹性体352上施加有压缩载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环状部件351的顶端位置P35位于与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相比靠-z方向侧。
图6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9被安装在滑架21上的状态的概要剖视图。如图6所示,当墨盒9被安装在滑架21上时,油墨针33插穿至墨盒9的开口部911内。具体而言,油墨针33插穿至弹性部件92的第一部分921内,且与第一部分921进行卡合。在此,墨盒9的密封薄膜94在油墨针33插穿到第一部分921内之前,被油墨针33扎破。此外,阀体93在油墨针33插穿至第一部分921内时,被油墨针33向+z方向推起。通过阀体93被推起,从而油墨容器91内的油墨穿过油墨针33的油墨流道331而被供给至印刷头23。
图7~图10是用于对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墨盒9向滑架21的安装进行说明的剖视图。以下,基于图7~图10,关于墨盒9向滑架21的安装,以油墨供给部3的状态为中心而进行说明。
如图7所示,在墨盒9未被安装在滑架21上的状态下,油墨供给部3具有的外周部件35的顶端位置P35,与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相比位于与基部31相反的一侧处。当从该图7所示的状态起使墨盒9向-z方向进行移动而想向滑架21进行安装时,如图8所示那样与油墨针33相比环状部件351先与墨盒9的密封薄膜94进行抵接。
当从如图8所示那样环状部件351与密封薄膜94抵接的状态起,使墨盒9进一步向-z方向进行移动时,如图9所示,环状部件351与密封薄膜94紧贴在一起。此时,由于环状部件351配置在油墨针33的周围,因此在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在密封薄膜94上产生从中心趋向外的张力。此外,在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密封薄膜94处的环状部件351的内侧的区域成为平坦的形状。此外,通过从密封薄膜94向环状部件351的反作用力,而在弹性体352上被施加上述的压缩载荷。因此,在不使密封薄膜94破裂的条件下,直至从密封薄膜94向环状部件351的反作用力成为预定以上为止的期间,密封薄膜94能够维持通过上述的张力而紧绷的状态。
通过从如图9所示那样密封薄膜94均匀地紧绷的状态起,使墨盒9进一步向-z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如图10所示,弹性体352通过从密封薄膜94向环状部件351的反作用而发生变形,而油墨针33从环状部件351突出。因此,密封薄膜94被油墨针33扎破。而且,油墨针33被第一部分921支承,且将阀体93推起。以此方式,墨盒9被安装于滑架21上。
如上所述,打印机1具备:滑架21,其作为安装对油墨进行收纳的墨盒9的“墨盒架”;油墨针33,其具有从墨盒9导入油墨的油墨流道331。此外,打印机1具备从油墨针33的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在油墨针33的周围的作为“外周部”的环状部件351。而且,打印机1具备通过从油墨针33的顶端朝向基端的方向的外力而进行变形的作为“变形部”的弹性体352。而且,弹性体352从顶端位置P35与顶端位置P33相比处于与油墨针33的基端相反的一侧处的第一状态起,通过外力而进行变形,而使油墨针33与环状部件35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变化为顶端位置P35与顶端位置P33相比处于油墨针33的基端侧处的第二状态。
在打印机1中,在弹性体352上未施加有预定以上的外力的情况下,能够使环状部件351的顶端位置P35与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相比位于与基部31相反的一侧。因此,如上所述,能够使环状部件351与油墨针33相比先与密封薄膜94进行抵接。由于在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环状部件351被配置在油墨针33的周围,因此能够将密封薄膜94中的能够与油墨针33抵接的区域设为绷紧的状态。因此,能够使油墨针33抵接于产生了张力的密封薄膜94。因此,与在密封薄膜94挠曲的状态下使油墨针33进行抵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密封薄膜94中的油墨针33的抵接位置稳定。因此,能够通过使密封薄膜94在如设想的位置处应力集中从而扎破密封薄膜94,因此能够抑制因被扎破的密封薄膜94进入到第一部分921与油墨针33之间而导致的油墨泄漏等不良情况的发生。
图11是表示在不具备外周部件35情况下的因密封薄膜94而导致的不良情况的示例的剖视图。如图11所示,在不具备外周部件35的情况下,成为针对于挠曲了的状态的密封薄膜94而使油墨针33进行抵接,根据密封薄膜94的挠曲的形状、劣化状况,而密封薄膜94被扎破的位置不稳定。其结果为,存在密封薄膜94的残边变得长于设想以上的情况。因此,会有被扎破的密封薄膜94进入到第一部分921与油墨针33之间的情况。
相对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由于密封薄膜94未挠曲而成为绷紧的状态,因此能够使油墨针33在如设想的位置处与密封薄膜94抵接,且通过油墨针33而制造密封薄膜94的破裂的起点。因此,能够使密封薄膜94如设想的那样破裂,从而能够抑制因密封薄膜94而导致的上述的不良情况。
此外,如上所述,弹性体352通过+z方向的外力而进行变形,因此能够使顶端位置P35与顶端位置P33相比位于基部31侧。因此,能够不被环状部件351阻碍而使油墨针33插穿至第一部分921内。
此外,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变形部”由弹性体352构成。因此,能够通过弹性体352的弹性力,不使密封薄膜9破裂,而将密封薄膜94设为以充分的张力绷紧的状态。因此,能够使密封薄膜94的切破位置更加稳定,故而能够使密封薄膜94如设想的那样进行破裂,从而能够进一步抑制因密封薄膜94的残边而导致的不良情况。
另外,如上所述,在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环状部件351对油墨针33跨及全周地进行包围。因此,与环状部件351未包围油墨针33的周围的情况相比,能够将密封薄膜94中的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位于与环状部件351相比靠内侧处的部分设为更加均匀地绷紧的状态。因此,变得更加易于通过油墨针33而制造密封薄膜94的破裂的起点。此外,也存在如下的优点,即,由于具有相对于油墨针33的棱线332的延伸方向而正交的方向分量的张力被施加至密封薄膜94,因此更加易于通过油墨针33而将密封薄膜94破裂这样的优点。
此外,弹性体352与环状部件351连接。更加具体而言,滑架21与环状部件351经由弹性体352而进行连接。因此,能够通过弹性体352的变形而使环状部件351相对于滑架21而进行移动。因此,例如与滑架21和油墨针33经由弹性体352而进行连接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相对于滑架21而在与轴线A3方向正交的方向上难以发生变动。因此,能够使油墨针33向密封薄膜94的接触位置更加稳定。
2.第二实施方式
图12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33以及外周部件35A的立体图。图13是第二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33以及外周部件35A的俯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部件35A所具有的环状部件351A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另外,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事项,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各自的详细说明。
图12所示的外周部件35A所具有的环状部件351A具有:基体3510和两个突起部3511以及3512。基体3510呈环状,且与弹性体352连接。此外,突起部3511以及突起部3512分别从基体3510起向+z方向突出。
如图13所示,突起部3511以及突起部3512互相分离,且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隔着轴线A3而被配置。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对突起部3511的中心和突起部3512的中心进行连接的直线A20与油墨针33的棱线332交叉。在图示中,直线A20与棱线332正交。此外,突起部3511的长度L1以及突起部3512的长度L2互为相等。此外,突起部3511的长度L1以及突起部3512的长度L2与棱线332的长度L33相比较短。
如上所述,环状部件351A具有:基体3510;从基体3510向与油墨针33的基端相反的一侧突出的突起部3511以及突起部3512。突起部3511以及突起部3512在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隔着油墨针33的轴线A3。突起部3511以及突起部3512中的一个为“第一突起部”,另一个为“第二突起部”。根据这样的环状部件351A,由于具有突起部3511以及突起部3512,因此能够将密封薄膜94中的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突起部3511与突起部3512之间的区域设为绷紧的状态。因此,在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在突起部3511与突起部3512之间,能够通过油墨针33更加易于制造密封薄膜94的破裂的起点。其结果为,能够使密封薄膜94如设想的那样进行破裂,从而能够抑制因密封薄膜94的残边而导致的不良情况。
此外,如上所述,油墨针33的顶端具有棱线332。而且,如上所述,在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对突起部3511的中心和突起部3512的中心进行连接的直线A20与棱线332交叉。因此,与油墨针33的棱线332的延伸的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张力被施加在密封薄膜94上,因此更加易于通过油墨针33而将密封薄膜94破裂。其结果为,变得易于使密封薄膜94的切断位置更加稳定。
此外,突起部3511以及突起部3512的各长边方向与棱线332的延长的方向大致平行。因此,能够扩大密封薄膜94成为易于通过油墨针33而破裂的张力状态的区域。其结果为,能够使密封薄膜94的破裂位置更加稳定。
3.第三实施方式
图14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外周部件35B的立体图。图15以及图16是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油墨针33以及外周部件35B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外周部件35B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此外,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事项,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各自的详细说明。
图14所示的外周部件35B具有泡沫材料354和支承体355。支承体355对基部31和泡沫材料354进行连接,且相对于基部31而对泡沫材料354进行支承。支承体355例如由金属材料或者树脂材料构成。泡沫材料354为具有弹性的多孔质体。泡沫材料354作为“外周部”以及“变形部”而发挥功能。泡沫材料354由例如聚乙烯泡沫、聚丙烯泡沫或者聚氨酯泡沫等发泡体而构成。
泡沫材料354通过被施加压缩载荷而进行变形。图15是表示在泡沫材料354上未施加有压缩载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泡沫材料354的顶端位置P35B位于与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相比靠+z轴侧处。因此,在将墨盒9向滑架21进行安装时,泡沫材料354与油墨针33相比能够先与密封薄膜94进行抵接。另一方面,图16表示在泡沫材料354上施加有压缩载荷的状态。通过施加压缩载荷,从而泡沫材料354在油墨针33的轴线A3方向上被压碎。在该状态下,泡沫材料354的顶端位置P35B位于与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相比靠-z轴侧处。因此,在将墨盒9向滑架21进行安装时,油墨针33能够不被泡沫材料354阻碍而将密封薄膜94破裂。
如上所述,外周部件35B具备泡沫材料354。而且,“外周部”和“变形部”由泡沫材料354一体地构成。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地,也能够通过这样的泡沫材料354的变形,而使顶端位置P35B与顶端位置P33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发生变化。通过使用这样的泡沫材料354,从而能够利用简单的结构,而实现能够谋求密封薄膜94的切破位置的稳定化的外周部件35B。
另外,虽然外周部件35B与油墨针33接触,但是外周部件35B也可以相对于油墨针33而分离。此外,外周部件35B也可以为省略了支承体355的结构。也就是说,外周部件35B也可以仅由泡沫材料354而构成。
4.第四实施方式
图17以及图18是第四实施方式中的油墨供给部3C的剖视图。本实施方式中,油墨供给部3C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另外,在第四实施方式中,对于与第一实施方式同样的事项,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各自的详细说明。
图17所示的油墨供给部3C具有基部31C、油墨针33C、突出部36、锁止机构37和弹性体38。
基部31C为能够对油墨针33C进行收纳的壳体。基部31C由例如金属材料或者树脂材料而构成。在基部31C上,具有将从油墨针33C被供给的油墨向印刷头23供给的流道311C。
在基部31C上设置有从基部31C突出的突出部36。突出部36为“外周部”的一个示例。突出部36呈筒状,且以能够供油墨针33C插穿的方式而被构成。
在基部31C内配置有锁止机构37。在锁止机构37的+z轴侧配置有油墨针33C。锁止机构37能够切换为对将油墨针33C收纳在基部31C内的状态进行维持的锁止状态和解除该锁止状态的解除状态。虽然未图示,锁止机构37具有通过与墨盒9的预定部位的接触从而从锁止状态切换为解除状态的开关。
在锁止机构37上配置有油墨针33C。油墨针33C具有油墨流道331C。油墨流道331C经由软管39而与基部31C的流道311C连通。此外,油墨针33C的外周具有阶梯部338。在阶梯部338与突出部36之间配置有弹性体38。弹性体38为“变形部”的一个示例。弹性体38由拉伸螺旋弹簧而构成,且通过被施加拉伸载荷而进行弹性变形。
油墨针33C能够随着弹性体38的变形而在油墨针33的轴线A3方向上进行移动。图17是表示上述的锁止机构37的锁止状态、且在弹性体38上施加有拉伸载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突出部36的顶端位置P35C位于与油墨针33C的顶端位置P33C相比靠+z轴侧处。因此,在将墨盒9向滑架21进行安装时,与油墨针33C相比,突出部36能够率先和密封薄膜94抵接。另一方面,图18是表示上述的锁止机构37的解除状态、且在弹性体352上未施加有压缩载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突出部36的顶端位置P35C位于与油墨针33C的顶端位置P33C相比靠-z轴侧处。因此,在将墨盒9向滑架21进行安装时,油墨针33C能够不被突出部36阻碍而将密封薄膜94破裂。
在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体38对油墨针33C和突出部36进行连接。通过弹性体38,油墨针33C能够相对于滑架21而进行相对移动。通过这样的结构的油墨供给部3C,也能够通过突出部36而将密封薄膜94设为绷紧的状态,并且使油墨针33C与该状态的密封薄膜94抵接。因此,能够抑制因密封薄膜94的残边而导致的不良情况。
5.第五实施方式
图19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墨盒9D以及油墨供给部3D的剖视图。图20是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墨盒9D所具有的弹性部件92D的立体图。图21以及图22是用于对第五实施方式中的墨盒9D向滑架21的安装进行说明的剖视图。在本实施方式中,墨盒9D以及油墨供给部3D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有所不同。另外,关于在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事项,沿用在第一实施方式的说明中所使用的符号并适当省略各自的详细说明。
如图19所示,墨盒9D所具有的弹性部件92D具有从第一部分921起向-z方向侧突出的突出部924。如图20所示,突出部924呈环状。突出部924的顶端面是平坦的,且与第二部分922的顶端面相比更向-z方向侧突出。突出部924为“环状部”的一个示例。此外,如图19所示,突出部924的开口宽度D94与第一部分921的开口宽度D91相比较大。
油墨供给部3D具有基部31和油墨针33。在油墨供给部3D中,省略了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外周部件35。
当从图19所示的墨盒9D的状态起,使墨盒9D向-z方向进行移动而想向滑架21进行安装时,如图21所示,油墨针33与密封薄膜94进行抵接。此时,密封薄膜94被油墨针33按压,而与突出部924进行接触。通过该接触,从而密封薄膜94成为通过油墨针33以及突出部924而被三点支承的状态。此外,通过突出部924与密封薄膜94进行抵接,从而在密封薄膜94上产生张力。
通过在如图21所示那样密封薄膜94绷紧的状态下,使墨盒9D进一步向-z方向进行移动,从而如图22所示,密封薄膜94被油墨针33扎破。
如上所述,墨盒9D能够安装于具备油墨针33的打印机1上,且该油墨针33具有导入油墨的油墨流道331。墨盒9D具备:对油墨进行收纳、且设置有可供油墨针33插穿的开口部911的油墨容器91;被配置在开口部911的外部且对开口部911进行密封的密封薄膜94。此外,墨盒9D具备被配置在开口部911的内部、且供油墨针33插穿并对油墨针33进行支承的环状的作为“支承部”的第一部分921。而且,墨盒9D具备环状的突出部924,该突出部924在开口部911的内部被配置在第一部分921与密封薄膜94之间的区域中,并且具有与第一部分921的开口宽度D91相比较大的开口宽度D94。
由于具有突出部924,因此在利用油墨针33而将密封薄膜94破裂时,能够在密封薄膜94上产生张力。因此,能够使密封薄膜94中的油墨针33的抵接位置稳定,从而能够抑制因密封薄膜94的残边而导致的不良情况。此外,突出部924的开口宽度D94与供油墨针33插穿并对油墨针33进行支承的第一部分921的开口宽度D91相比较大。因此,突出部924的开口宽度D94与油墨针33的宽度D33相比较大。因此,油墨针33能够不被突出部924阻碍而导出油墨。此外,被构成为,在突出部924与第二部分922之间设置有槽,从而在油墨针33的抵接位置产生了偏差的情况下,突出部924能够进行变形。
另外,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突出部924的顶端面与第二部分922的顶端面相比向靠-z轴侧突出,但是也可以位于与第二部分922的顶端面相比靠+z轴侧处。
6.变形例
在上文中所例示的各个方式能够变形为多样。以下对能够应用于上述的各个方式的具体的变形的方式进行例示。从下文的例示中任意选择的两个以上的方式在互相不矛盾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进行合并。
6-1.第一变形例
虽然第二实施方式的环状部件351A具有突起部3511以及突起部3512这两个突起部,但是“突起部”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图23是第一变形例中的油墨针33以及环状部件351a的俯视图。第一变形例的环状部件351a具有四个突起部3511、3512、3513以及3514。此外,四个突起部3511、3512、3513以及3514沿着油墨针33的圆周方向而以等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突起部3513以及突起部3514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以隔着轴线A3的方式而被配置。即使通过这样的环状部件351a,也易于使密封薄膜94如设想的那样进行破裂。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设为,突起部3513以及突起部3514中的一个为“第一突起部”,另一个为“第二突起部”。
另外,油墨针33a具有四个倾斜面3331、3332、3333以及3334。四个倾斜面3331、3332、3333以及3334的连接部分为油墨针33a的顶端,且位于油墨针33a的轴线A3上。
6-2.第二变形例
图24是第二变形例中的油墨针33以及环状部件351b的俯视图。第二变形例的环状部件351b具有六个突起部3511、3512、3513、3514、3515以及3516。此外,六个突起部3511、3512、3513、3514、3515以及3516沿着油墨针33的圆周方向且以等间隔的方式而被设置。此外,突起部3515以及突起部3516在从+z方向进行观察时以隔着轴线A3的方式而被配置。即使通过该环状部件351b,也易于使密封薄膜94如设想的那样的位置处破裂。在本变形例中,也可以设为,突起部3513以及突起部3514中的一个为“第一突起部”,另一个为“第二突起部”。此外,也可以设为,突起部3515以及突起部3516中的一个为“第一突起部”,另一个为“第二突起部”。
此外,油墨针33b具有三个倾斜面3331、3332以及3333。三个倾斜面3331、3332以及3333的连接部分为油墨针33b的顶端,且位于油墨针33b的轴线A3上。
6-3.第三变形例
图25是第三变形例中的油墨针33以及环状部件351c的俯视图。环状部件351c具有两个突起部3511c以及3512c。突起部3511c的长度L1以及突起部3512c的长度L2分别与棱线332的长度L33相比较长。长度L1以及长度L2分别为沿着棱线332的方向上的长度。通过使两个突起部3511c以及3512c与密封薄膜94进行抵接,从而能够将密封薄膜94中的突起部3511c以及3512c之间的区域设为绷紧的状态。因此,通过使长度L1以及长度L2与长度L33相比较长,从而在利用油墨针33而将密封薄膜94破裂时,棱线332整体与密封薄膜94中的绷紧的状态的区域进行抵接。因此,与长度L1以及长度L2分别短于长度L33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密封薄膜94的切破位置更加稳定。
突起部3511c以及突起部3512c中的一个为“第一突起部”,另一个为“第二突起部”。在突起部3511c为“第一突起部”,且突起部3512c为“第二突起部”的情况下,长度L1相当于“第一长度”,长度L2相当于“第二长度”。
此外,突起部3511c以及突起部3512c的各长边方向与棱线332的延伸的方向平行。因此,与非平行的情况相比,能够使密封薄膜94的切破位置更加稳定。
6-4.第四变形例
图26是表示第四变形例中的阀体353的剖视图。也可以在环状部件351上连接有用于防止附着在油墨针33上的油墨的干燥的阀体353。在油墨针33的顶端位置P33位于与阀体353相比靠基部31侧处的情况下,阀体353成为如图26所示那样的关闭的状态。另一方面,阀体353成为通过被油墨针33进行按压从而打开了状态。在该状态下,油墨针33从环状部件351向z轴侧突出。另外,阀体353不仅可以连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的环状部件351上,也可以连接在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环状部件351A、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泡沫材料354上。
6-5.第五变形例
虽然在第五实施方式中,弹性部件92D和突出部924一体地形成,但是它们也可以分体形成。图27是第五变形例中的墨盒9a具有的突出部件95的剖视图。如图27所示,墨盒9a具有弹性部件92和环状的突出部件95。突出部件95为“环状部”的一个示例。突出部件95相对于弹性部件92以能够进行在x-y平面内的移动的方式而被支承。突出部件95既可以由异戊二烯橡胶以及硅酮橡胶等橡胶等具有弹性的部件而构成,也可以使用树脂材料或者金属材料而构成。
通过使突出部件95与弹性部件92分体,从而能够容许油墨针33相对于突出部件95的在x-y平面内的偏移。因此,在将墨盒9向滑架21进行安装时,即使油墨针33与突出部件95的在x-y平面内的位置产生了偏移,也能够使油墨针33简单地插穿至突出部件95内。此外,能够使突出部件95作为将油墨针33向第一部分921进行引导的引导部而发挥功能。因此,能够容易地实施墨盒9的向滑架21的安装。此外,在安装时,能够使密封薄膜94的破裂稳定化。
6-6.第六变形例
虽然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体352由压缩螺旋弹簧而构成,但是也可以为板簧等螺旋弹簧以外的弹簧部件。此外,弹性体352也可以由异戊二烯橡胶以及硅酮橡胶等橡胶,或者聚氨酯类以及聚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而构成。另外,对于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弹性体38也同样。此外,也可以代替第三实施方式中的泡沫材料354,而使用由异戊二烯橡胶以及硅酮橡胶等橡胶、或者聚氨酯类以及聚酯类等各种热塑性弹性体而构成的部件。
6-7.第七变形例
“变形部”只要能够通过外力而变形即可,并不限定于具有弹性的部件。“变形部”也可以由例如联杆机构等而构成。
6-8.第八变形例
虽然在第一实施方式中,油墨针33的顶端具有棱线332,但是油墨针33的顶端也可以不具有棱线332。也就是说,油墨针33的顶端也可以为尖的。此外,在各个实施方式中,油墨针33的顶端、即、油墨针33的最尖的部分也可以不在油墨针33的轴线A3上。在从轴线A3方向进行观察时,油墨针33的顶端也可以从油墨针33的中心偏离。
6-9.第九变形例
“外周部”只要在从轴线A1方向进行观察时被设置在油墨针33的周围即可,也可以不跨越全周而被设置。即,只要仅设置在油墨针33的周围的一部分上即可。
虽然在上文中,基于图示的实施方式而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限定于此。此外,本发明的各部的结构能够置换为发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的功能的任意的结构,此外,也能够添加任意的结构。此外,本发明也可以设为对上述的各个实施方式的任意的结构彼此进行组合。
符号说明
1…打印机;3…油墨供给单元;9…墨盒;10…支承部件;21…滑架;22…移动机构;23…印刷头;24…输送机构;25…压印板;31…基部;33…油墨针;35…外周部件;36…突出部;37…锁止机构;38…弹性体;39…软管;91…油墨容器;92…弹性部件;93…阀体;94…密封薄膜;95…突出部件;221…引导轴;222…第一滑轮;223…第二滑轮;224…同步带;225…滑架电机;241…输送辊;242…输送用电机;311…流道;331…油墨流道;332…棱线;338…阶梯部;339…开口;351…环状部件;352…弹性体;353…阀体;354…泡沫材料;355…支承体;911…开口部;921…第一部分;922…第二部分;923…第三部分;924…突出部;3510…基体;3511…突起部;3512…突起部;A3…轴线;A9…箭头标记;D90…开口宽度;D91…开口宽度;D92…开口宽度;D94…开口宽度;M…介质;P33…顶端位置;P35…顶端位置。

Claims (9)

1.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墨盒架,在其上安装对油墨进行收纳的墨盒;
油墨针,其具有从所述墨盒导入所述油墨的油墨流道;
外周部,其在从所述油墨针的轴线方向进行观察时被配置于所述油墨针的周围;
变形部,其通过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朝向基端的方向的外力而进行变形,
所述变形部从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相比处于与所述油墨针的基端相反的一侧处的第一状态起,通过所述外力而进行变形,而使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与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变化为,所述外周部的顶端位置与所述油墨针的顶端位置相比处于所述油墨针的基端侧处的第二状态。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变形部由弹性体而构成。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外周部通过所述变形部的变形,而能够相对于所述墨盒进行移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外周部以及所述变形部由泡沫材料一体地构成。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进行观察时,所述外周部以跨越全周的方式包围所述油墨针。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外周部具有:
基体;
第一突起部,其从所述基体起向与所述油墨针的基端相反的一侧突出;
第二突起部,其从所述基体起向与所述油墨针的基端相反的一侧突出,并且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进行观察时,在该第二突起部与所述第一突起部之间隔着所述油墨针的轴线。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所述油墨针的顶端具有棱线,
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进行观察时,连接所述第一突起部的中心和所述第二突起部的中心的直线与所述棱线交叉。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打印机,其中,
在从所述轴线方向进行观察时,沿着所述棱线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突起部的第一长度和沿着所述棱线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二突起部的第二长度分别与所述棱线的长度相比较长。
9.一种墨盒,其特征在于,
该墨盒能够安装于具备油墨针的打印机上,且所述油墨针具有导入油墨的油墨流道,
所述墨盒具备:
油墨容器,其对所述油墨进行收纳,且设置有能够供所述油墨针插穿的开口部;
密封薄膜,其被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外部,且对所述开口部进行密封;
环状的支承部,其被配置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且供所述油墨针插穿并对所述油墨针进行支承;
环状的环状部,其在所述开口部的内部被配置在所述支承部与所述密封薄膜之间的区域中,并且该环状部的开口宽度与所述支承部的开口宽度相比较大。
CN201911356676.3A 2018-12-28 2019-12-25 打印机以及墨盒 Pending CN111376610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46578 2018-12-28
JP2018246578A JP2020104440A (ja) 2018-12-28 2018-12-28 プリンターおよびカートリッジ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76610A true CN111376610A (zh) 2020-07-07

Family

ID=711238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56676.3A Pending CN111376610A (zh) 2018-12-28 2019-12-25 打印机以及墨盒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933645B2 (zh)
JP (1) JP2020104440A (zh)
CN (1) CN111376610A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319502A (zh) * 2000-01-31 2001-10-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以及采用该墨盒的喷墨打印机
CN1515416A (zh) * 1998-11-11 2004-07-28 ������������ʽ���� 打印机墨盒
CN1663803A (zh) * 2004-03-04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和填充墨盒的方法
CN100341705C (zh) * 2001-10-05 2007-10-10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容器、使用装置、供给装置及方法、墨盒、墨水箱、记录装置
CN101092084A (zh) * 2006-06-23 2007-1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墨供给装置及具有其的成像设备
CN101096144A (zh) * 2006-06-26 2008-01-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的墨盒和供墨装置
CN101117050A (zh) * 2006-08-04 2008-02-06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连续供墨系统的导墨结构
CN202573288U (zh) * 2011-03-18 2012-12-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针、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5291596A (zh) * 2014-07-25 2016-02-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罐和打印机
US20180272741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176541U (ja) * 1983-05-14 1984-11-26 コニカ株式会社 インク供給コネクタ
JPH0624876B2 (ja) * 1984-06-29 1994-04-0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H1119186A (ja) * 1997-07-07 1999-01-26 Otsuka Pharmaceut Factory Inc プラスチック製2穴式両頭針
JP4324287B2 (ja) * 1999-08-30 2009-09-02 株式会社細川洋行 トランスファーニードル
JP2001199082A (ja) * 1999-10-08 2001-07-24 Seiko Epson Corp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装着方法
JP4161846B2 (ja) * 2003-08-08 2008-10-08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液体収容体
WO2007142263A1 (ja) 2006-06-06 2007-12-13 S.T. Sangyo Co., Ltd.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及び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の再生方法
EP2551115B1 (en) * 2011-07-27 2014-09-1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and image recording device
JP6094098B2 (ja) * 2012-09-07 2017-03-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
JP2016088065A (ja) 2014-11-11 2016-05-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ヘッド
JP2016096846A (ja) * 2014-11-18 2016-05-30 株式会社テクノクラーツ 中空針、針付器具及び医療器具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15416A (zh) * 1998-11-11 2004-07-28 ������������ʽ���� 打印机墨盒
CN1319502A (zh) * 2000-01-31 2001-10-3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盒以及采用该墨盒的喷墨打印机
CN100341705C (zh) * 2001-10-05 2007-10-10 佳能株式会社 液体收容容器、使用装置、供给装置及方法、墨盒、墨水箱、记录装置
CN1663803A (zh) * 2004-03-04 2005-09-0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墨盒和填充墨盒的方法
CN101092084A (zh) * 2006-06-23 2007-12-26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墨供给装置及具有其的成像设备
CN101096144A (zh) * 2006-06-26 2008-01-02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的墨盒和供墨装置
CN101117050A (zh) * 2006-08-04 2008-02-06 研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适用于连续供墨系统的导墨结构
CN202573288U (zh) * 2011-03-18 2012-12-0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供给针、液体供给装置以及液体喷射装置
CN105291596A (zh) * 2014-07-25 2016-02-03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墨罐和打印机
US20180272741A1 (en) * 2017-03-27 2018-09-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Liquid cartridge capable of reducing leakage of liquid from liquid storage chamber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00207106A1 (en) 2020-07-02
JP2020104440A (ja) 2020-07-09
US10933645B2 (en) 2021-03-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78722B2 (en) Ink cartridge
EP2002981B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a liquid container
US8322835B2 (en) Sealing structure of fluid container,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d reusing fluid container
JP2006103345A (ja) インクカートリッジ、インクジェット式記録装置、インク供給システム
EP2772360A2 (en) Cartridge, liquid supply system,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US10399353B2 (en) Valve unit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6793332B2 (en) Ink housing device effectively preventing ink leakage
EP1594704B1 (en) Ink cartridge
JP2019089310A (ja) 液体吐出ヘッドおよび流路構造体
US7509868B2 (en) Liquid detecting device, liquid container, and liquid refilling method
CN111376610A (zh) 打印机以及墨盒
JP2009023233A (ja) 流体の流路の形成
US10029471B2 (en)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6786584B2 (en) Ink housing device reliably preventing ink leakage
JP2016132189A (ja) 圧力調整弁、液体噴射ヘッド及び液体噴射装置
JP2017030276A (ja) バルブユニット及び液体吐出装置
CN111452507B (zh) 密封结构体、液体容纳容器
EP1592560B1 (en) Ink cartridge
JP2004284193A (ja) 液体噴射ヘッド
CN112406315B (zh) 供给装置
JP2019143675A (ja) バルブユニット、液体噴射ヘッド、液体噴射装置、及び、バルブユニットの製造方法
JP2015080875A (ja) 液体収容容器、キャップ
EP2865525A2 (en) Liquid storing container
US8398313B2 (en) Liquid ejecting head and liquid ejecting apparatus
US20230090388A1 (en) Liquid cartridg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