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73588A - 适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离子交换膜 - Google Patents
适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离子交换膜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373588A CN111373588A CN201880071732.6A CN201880071732A CN111373588A CN 111373588 A CN111373588 A CN 111373588A CN 201880071732 A CN201880071732 A CN 201880071732A CN 111373588 A CN111373588 A CN 11137358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ion
- exchange membrane
- sulfonic acid
- membrane according
- ion exchang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8—Regenerative fuel cells, e.g. redox flow batteries or secondary fuel cells
- H01M8/184—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 H01M8/188—Regeneration by electrochemical means by recharging of redox couples containing fluids; Redox flow type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39—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halogenated, e.g. sulfonated polyvinylidene fluorid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5/00—Manufacture of articles or shaped materials containing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 C08J5/20—Manufacture of shaped structures of ion-exchange resins
- C08J5/22—Film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 C08J5/2206—Film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based on organic and/or in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J5/2218—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 C08J5/2231—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J5/2237—Synthet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based on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by reactions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containing fluori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2—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main chain of the ion-conducting polymer
- H01M8/1023—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the main chain of the ion-conducting polymer having only carbon, e.g. polyarylenes, polystyrenes or polybutadiene-styren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41—Polymer electrolyte composites, mixtures or blends
- H01M8/1046—Mixtures of at least one polymer and at least one additive
- H01M8/1048—Ion-conducting additives, e.g. ion-conducting particles, heteropolyacids, metal phosphate or polybenzimidazole with phosphoric aci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41—Polymer electrolyte composites, mixtures or blends
- H01M8/1053—Polymer electrolyte composites, mixtures or blends consisting of layers of polymers with at least one layer being ionically conductiv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41—Polymer electrolyte composites, mixtures or blends
- H01M8/1055—Inorganic layers on the polymer electrolytes, e.g. inorganic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5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a porous support having no ion-conducting properties
- H01M8/106—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a porous support having no ion-conducting properties characterised by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porous 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67—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porosity, ionic conductivity or thicknes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69—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M8/1083—Starting from polymer melts other than monomer mel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8/1016—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characterised by the electrolyte material
- H01M8/1018—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 H01M8/1069—Polymeric electrolyte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 H01M8/1086—After-treatment of the membrane other than by polymerisation
- H01M8/1088—Chemical modification, e.g. sulfonation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27/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27/0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 C08J2327/12—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compounds having one or more unsaturated aliphatic radicals, each having only one carbon-to-carbon double bond, and at least one being terminated by a halogen;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not modified by chemical after-treatment containing fluorine atoms
- C08J2327/18—Homopolymers or copolymers of tetrafluoroethylene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8/00—Fuel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8/10—Fuel cells with 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008/1095—Fuel cells with polymeric electroly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300/00—Electrolytes
- H01M2300/0017—Non-aqueous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65—Solid electrolytes
- H01M2300/0082—Organic polyme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30—Hydrogen technology
- Y02E60/50—Fuel cell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70/00—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for final industrial or consumer products
- Y02P70/50—Manufacturing or production processes characterised by the final manufactured produc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Fuel Cell (AREA)
- Manufacture Of Macromolecular Shaped Art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离子交换膜,其在应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时,电流效率优异,且可以抑制电压效率的降低。本发明的离子交换膜为包含具有磺酸型官能团的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膜,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法测定的离子簇间的距离D与离子簇的直径Dc的差(D‑Dc)为0.60nm以上,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容量为0.95毫当量/克干燥树脂以上。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适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离子交换膜。
背景技术
近年来,可以蓄电及放电的2次电池备受注目,其中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受到关注。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例如可以用作风力发电及太阳能发电等基于自然能量的发电的盈余电力的蓄电系统。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通过离子交换膜将正极及负极划分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第0063段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09721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为了提高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性能,离子交换膜所要求的需求性能也在提高。具体而言,期望可以将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充放电时的功率效率提高的离子交换膜。为了提高功率效率,需要提高电压效率和电流效率中的至少一者。然而,对于迄今的多数电池而言,若提高电流效率,则存在电压效率会大幅降低的问题。
鉴于上述实际情况,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在应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时电流效率优异、且可以抑制电压效率的降低的离子交换膜。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发明人对上述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结果发现:通过调节离子簇间的距离D与离子簇的直径Dc的差(D-Dc)及离子交换容量,可以得到期望的效果,从而完成了本发明。
本发明具有以下的实施方式。
(1)一种离子交换膜,其特征在于,为包含具有磺酸型官能团的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膜,
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法测定的离子簇间的距离D与离子簇的直径Dc的差(D-Dc)为0.60nm以上,
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容量为0.95毫当量/克干燥树脂以上。
(2)根据(1)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前述离子簇间的距离D与离子簇的直径Dc的差(D-Dc)为0.70nm以上。
(3)根据(1)或(2)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前述离子簇间的距离D为3.50~5.00nm。。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前述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容量为1.00~1.10毫当量/克干燥树脂。
(5)根据(1)~(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离子交换膜的膜厚为30~100μm。
(6)根据(1)~(5)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前述含氟聚合物包含:基于含氟烯烃的单元、和基于具有磺酸型官能团及氟原子的单体的单元。
(7)根据(6)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前述基于含氟烯烃的单元为基于四氟乙烯的单元。
(8)根据(6)或(7)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前述基于具有磺酸型官能团及氟原子的单体的单元为后述式(1)所示的单元。
(9)根据(8)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前述式(1)所示的单元为后述式(1-4)所示的单元。
(10)根据(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内部含有增强材料。
(11)(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制造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的前体膜,接着,将该前体膜中的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
(12)根据(11)所述的离子交换膜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使前述前体膜中的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与碱性水溶液接触而使其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
(13)根据(11)或(12)所述的离子交换膜的制造方法,其中,前述碱性水溶液包含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性有机溶剂及水。
(14)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15)根据(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用于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不足120mA/cm2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发明的效果
通过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离子交换膜,其在应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时电流效率优异、且可以抑制电压效率的降低。特别是可以提供一种离子交换膜,其在应用于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低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不足120mA/cm2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时,电流效率优异、且可以抑制电压效率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为用于说明离子簇间的距离D和离子簇的直径Dc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说明书中的下述用语的含义如下。
“离子交换基团”是指该基团所包含的离子的至少一部分可以交换为其他离子的基团,可举出下述的磺酸型官能团等。
“磺酸型官能团”是指磺酸基(-SO3H)、或磺酸盐基团(-SO3M2。其中,M2为碱金属或季铵阳离子。)。
“前体膜”是指包含具有可以转换为离子交换基团的基团的聚合物的膜。
“可以转换为离子交换基团的基团”是指可以通过水解处理、酸型化处理等处理而转换为离子交换基团的基团。
“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是指可以通过水解处理、酸型化处理等处理而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
“全氟烃基”是指全部氢原子均被氟原子取代的烃基。
“全氟脂肪族烃基”是指全部氢原子均被氟原子取代的脂肪族烃基。
聚合物中的“单元”是指单体通过聚合形成的、源自1分子该单体的原子团。单元可以是通过聚合反应直接形成的原子团,也可以是将通过聚合反应得到的聚合物进行处理而使该原子团的一部分转换为其他构造的原子团。
“增强材料”是指为了使离子交换膜的强度提高而使用的材料。作为增强材料,优选源自增强布的材料。
“增强布”是指作为用于使离子交换膜的强度提高的增强材料的原料而使用的布。
“增强丝”为构成增强布的丝,是在包含离子交换膜的电池的运转环境下不会溶出的丝。作为“增强丝”,优选由即使将增强布浸渍于碱性水溶液(例如浓度为32质量%的氢氧化钠水溶液)中也不会溶出的材料形成的丝。
“牺牲丝”为构成增强布的丝,是在包含离子交换膜的电池的运转环境下其至少一部分会溶出的丝。作为“牺牲丝”,优选由将增强布浸渍于碱性水溶液中时溶出至碱性水溶液中的材料形成的丝。
使用“~”所表示的数值范围为将记载于“~”前后的数值作为下限值及上限值而包含的范围。
[离子交换膜]
本发明的离子交换膜为包含具有磺酸型官能团的含氟聚合物(以下也称作含氟聚合物(S))的离子交换膜,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法测定的离子簇间的距离D与离子簇的直径Dc的差(D-Dc)为0.60nm以上,含氟聚合物(S)的离子交换容量为0.95毫当量/克干燥树脂以上。
使用本发明的离子交换膜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电流效率优异、且可以抑制电压效率的降低。其理由可认为如下。
本发明的离子交换膜中,形成成为含氟聚合物的骨架的氟化烃部分的疏水部分与作为离子交换基团的磺酸型官能团呈微相分离结构,其结果,多个磺酸型官能团聚集,配位于其周边的水分子发生聚集,并形成离子簇。
更具体而言,如图1所示,离子交换膜中形成多个大尺寸的离子簇10、和连接其间的小尺寸的离子通道12。其结果,在膜的厚度方向上联通为连续的离子通道,其作为离子(特别是质子H+的)传导通道(Channel)而发挥作用。
本发明人等发现:迄今为止的技术中存在因钒离子透过离子交换膜而使电流效率劣化的问题。根据本发明可推测:通过使上述D-Dc所示的离子通道的长度为规定值以上,钒离子的透过被抑制,其结果,电流效率提高。
此外,如后所述,还发现通过使离子交换容量为规定值以上,可以抑制电压效率的降低。关于后述效果,虽然仅提及了关于将钒用作氧化还原种的体系,但原理上并不限于钒,认为在使用任何其他氧化还原种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也可以得到同样的效果。
特别是从进一步发挥上述的效果的方面来看,本发明的离子交换膜适用于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低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需要说明的是,本说明书中“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低”是指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充放电时的电流密度不足120mA/cm2,通常为60mA/cm2以上且不足120mA/cm2。
关于包含氟系离子交换树脂(具有氟原子的离子交换树脂)的离子交换膜中的离子传导模型,提出了各种模型。其中,已知有Gierke等提案的离子簇模型(GIERKE,T.D.;MUNN,G.E.;WILSON,FCd.The morphology in nafion perfluorinated membraneproducts,as determined by wide-and small-angle x-ray studies.Journal ofPolymer Science Part B:Polymer Physics,1981,19.11:1687-1704.)。
上述文献中,记载有以下3式,记载有通过这些求出离子簇直径Dc的主旨。
式(A):ΔV=ρpΔm/ρw
式(B):Vc=[ΔV/(1+ΔV)]D3+NpVp
式(C):Dc=(6Vc/π)1/3
上述式中,ΔV表示聚合物的体积变化、ρp表示聚合物的密度、ρw表示水的密度、Δm表示聚合物的含水比例、Vc表示簇体积、D表示离子簇间的距离、Np表示簇中的离子交换位点的数量、Vp表示离子交换位点的体积。
本说明书中,使用上述文献记载的离子簇模型,求出离子簇的直径Dc、及离子簇连结部距离D-Dc。
需要说明的是,文献中记载:上述式(B)中的Vp表示离子交换位点的体积(厚度)部分,给出的数值为68×10-24cm3,与离子交换位点的有效半径0.25nm一致。对于本说明书中的离子簇直径Dc而言,由于将其设为不包含该离子交换位点的有效半径的形状,因此Vp取0进行计算。即,本说明书中,上述式(B)作为Vc=[ΔV/(1+ΔV)]D3来处理。
因此,离子簇的直径Dc可通过以下式(D)求出。
式(D):Dc={(ΔV/(1+ΔV))×D3×(6/π)}1/3
计算上述直径Dc时使用的离子簇间的距离D采用后述实施例一栏记载的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法求出的值。
此外,ΔV的算出方法于后述实施例中进行详细叙述。
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法测定的离子簇间的距离D从电流效率和电压效率平衡的方面来看优选为3.50nm以上,更优选为4.0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4.30nm以上。此外,优选为5.00nm以下,更优选为4.8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4.50nm以下。
离子簇间的距离D与离子簇的直径Dc的差(D-Dc)为0.60nm以上,从电流效率和电压效率平衡的方面来看,优选为0.65nm以上,更优选为0.70n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0.72nm以上。此外,从电流效率和电压效率平衡的方面及易于制造聚合物的方面来看,优选为1.00nm以下,更优选为0.90n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0.85nm以下。
(D-Dc)的值可以通过膜的水解条件、水解后的膜的干燥条件进行调节。
含氟聚合物(S)的离子交换容量为0.95毫当量/克干燥树脂以上。以下有时省略记载“毫当量/克干燥树脂”。含氟聚合物(S)的离子交换容量为0.95以上时,特别是电压效率提高。其中,从电压效率更优异的方面来看,含氟聚合物(S)的离子交换容量优选为1.00以上。
需要说明的是,从电流效率和电压效率平衡的方面来看,含氟聚合物(S)的离子交换容量优选为1.50以下,更优选为1.25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10以下。
离子交换膜的膜厚从保持一定的强度的方面来看优选为30μm以上,更优选为40μm以上,从提高电流效率及电压效率的方面来看,优选为100μm以下,更优选为8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60μm以下。
用于离子交换膜的含氟聚合物(S)可以为1种,也可以将2种以上层叠或混合而使用。
此外,离子交换膜任选包含含氟聚合物(S)以外的聚合物,但优选实质上由含氟聚合物(S)形成。实质上由含氟聚合物(S)形成是指含氟聚合物(S)的含量相对于离子交换膜中的聚合物的总质量为90质量%以上。作为含氟聚合物(S)的含量的上限,相对于离子交换膜中的聚合物的总质量,可举出100质量%。
作为含氟聚合物(S)以外的其他聚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选自由在环内包含1个以上氮原子的杂环化合物的聚合物、以及在环内包含1个以上氮原子且包含氧原子和/或硫原子的杂环化合物的聚合物组成的组中的1种以上的聚唑化合物。
作为聚唑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聚咪唑、聚苯并咪唑、聚苯并双咪唑、聚苯并噁唑、聚噁唑、聚噻唑、聚苯并噻唑。
此外,从离子交换膜的抗氧化性、离子簇直径的控制的方面来看,作为其他聚合物,还可举出聚苯硫醚树脂、聚苯醚树脂。
含氟聚合物(S)优选包含:基于含氟烯烃的单元、及基于具有磺酸型官能团及氟原子的单体的单元。
作为含氟烯烃,可举出例如分子中具有1个以上氟原子的碳数2~3的氟烯烃。作为氟烯烃的具体例,可举出四氟乙烯(以下也称作TFE。)、氯三氟乙烯、偏二氟乙烯、氟乙烯、六氟丙烯。其中,从单体的制造成本、与其他单体的反应性、得到的含氟聚合物(S)的特性优异的方面来看,优选TFE。
含氟烯烃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基于具有磺酸型官能团及氟原子的单体的单元,优选式(1)所示的单元。
式(1):-[CF2-CF(-L-(SO3M)n)]-
L为任选包含氧原子的n+1价的全氟烃基。
氧原子可以位于全氟烃基中的末端,也可以位于碳原子-碳原子间。
n+1价的全氟烃基中的碳数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作为L,优选为任选包含氧原子的n+1价的全氟脂肪族烃基,更优选n=1的方式即任选包含氧原子的2价的全氟亚烷基、或n=2的方式即任选包含氧原子的3价的全氟脂肪族烃基。
上述2价的全氟亚烷基为直链状及支链状均可。
M为氢原子、碱金属或季铵阳离子。
n为1或2的整数。
作为式(1)所示的单元,优选式(1-1)所示的单元、式(1-2)所示的单元、或式(1-3)所示的单元。
式(1-1):-[CF2-CF(-O-Rf1-SO3M)]-
式(1-2):-[CF2-CF(-Rf1-SO3M)]-
Rf1为任选在碳原子-碳原子间包含氧原子的全氟亚烷基。上述全氟亚烷基中的碳数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Rf2为单键或任选在碳原子-碳原子间包含氧原子的全氟亚烷基。上述全氟亚烷基中的碳数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2以上,优选为2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下。
r为0或1的整数。
M为氢原子、碱金属或季铵阳离子。
作为式(1)所示的单元,更优选式(1-4)所示的单元。
式(1-4):-[CF2-CF(-(CF2)x-(OCF2CFY)y-O-(CF2)z-SO3M)]-
X为0或1的整数,y为0~2的整数,z为1~4的整数,Y为F或CF3。M如上所述。
作为式(1-1)所示的单元的具体例,可举出以下的单元。式中的w为1~8的整数,x为1~5的整数。式中的M的定义如上所述。
-[CF2-CF(-O-(CF2)w-SO3M)]-
-[CF2-CF(-O-CF2CF(CF3)-O-(CF2)w-SO3M)]-
-[CF2-CF(-(O-CF2CF(CF3))x-SO3M)]-
作为式(1-2)所示的单元的具体例,可举出以下的单元。式中的w为1~8的整数。式中的M的定义如上所述。
-[CF2-CF(-(CF2)w-SO3M)]-
-[CF2-CF(-CF2-O-(CF2)w-SO3M)]-
作为式(1-3)所示的单元,优选式(1-3-1)所示的单元。式中的M的定义如上所述。
Rf3为碳数1~6的直链状的全氟亚烷基,Rf4为单键或任选在碳原子-碳原子间包含氧原子的碳数1~6的直链状的全氟亚烷基。r及M的定义如上所述。
作为式(1-3)所示的单元的具体例,可举出以下。
具有磺酸型官能团及氟原子的单体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含氟聚合物(S)任选包含除了基于含氟烯烃的单元以及基于具有磺酸型官能团及氟原子的单体的单元以外的、基于其他单体的单元。
作为其他单体的具体例,可举出CF2=CFRf5(其中,Rf5为碳数2~10的全氟烷基。)、CF2=CF-ORf6(其中,Rf6为碳数1~10的全氟烷基。)、CF2=CFO(CF2)vCF=CF2(其中,v为1~3的整数。)。
关于基于其他单体的单元的含量,从维持离子交换性能的方面来看,相对于含氟聚合物(S)中的全部单元,优选为30质量%以下。
离子交换膜可以为单层构造,也可以为多层构造。为多层构造时,可举出例如层叠包含含氟聚合物(S)、且离子交换容量、单元互不相同的多个层的方式。
此外,离子交换膜任选于其内部包含增强材料。即,离子交换膜也可以为包含含氟聚合物(S)和增强材料的方式。
增强材料优选包含增强布(优选织布)。除增强布以外,可举出原纤维、多孔体作为增强材料。
作为增强布,可列举出织布、无纺布等,优选由经丝和纬丝形成的织布。织布为平纹、斜纹或缎纹均可,但优选平纹。织布优选经丝与纬丝正交。增强布优选由增强丝和牺牲丝形成。
作为增强丝,优选选自由聚四氟乙烯、聚苯硫醚、尼龙及聚丙烯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增强丝。
牺牲丝可以为由1根长丝形成的单丝、也可以为由2根以上的长丝形成的复丝。
在离子交换膜制造时及将离子交换膜向电池安装时等的处理中,通过牺牲丝来保持离子交换膜的强度,但在电池的运转环境下,牺牲丝溶解,因此可以使膜的电阻降低。
此外,在离子交换膜的表面也可以进一步配置包含无机物颗粒和粘结剂的无机物颗粒层。无机物颗粒层优选设置于离子交换膜的至少一侧的表面,更优选设置于两个表面。
离子交换膜具有无机物颗粒层时,离子交换膜的亲水性提高,离子电导率提高。
[离子交换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离子交换膜优选通过以下方法制造:制造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的膜(以下也称作前体膜。),接着,将前体膜中的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
作为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优选含氟烯烃与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及氟原子的单体(以下也称作含氟单体(S’)。)的共聚物(以下也称作含氟聚合物(S’)。)。
共聚的方法可以采用溶液聚合、悬浮聚合、乳液聚合等公知的方法。
作为含氟烯烃,可举出先前例示者,从单体的制造成本、与其他单体的反应性、得到的含氟聚合物(S)的特性优异的方面来看,优选TFE。
含氟烯烃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含氟单体(S’),可举出分子中具有1个以上氟原子、具有烯属双键、且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化合物。
作为含氟单体(S’),从单体的制造成本、与其他单体的反应性、得到的含氟聚合物(S)的特性优异的方面来看,优选式(2)所示的化合物。
式(2):CF2=CF-L-(A)n
式(2)中的L及n的定义如上所述。
A为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优选可以通过水解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官能团。作为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具体例,可举出-SO2F、-SO2Cl、-SO2Br。
作为式(2)所示的化合物,优选式(2-1)所示的化合物、式(2-2)所示的化合物、式(2-3)所示的化合物。
式(2-1):CF2=CF-O-Rf1-A
式(2-2):CF2=CF-Rf1-A
式中的Rf1、Rf2、r及A的定义如上所述。
作为式(2)所示的化合物,更优选式(2-4)所示的化合物。
式(2-4):CF2=CF-(CF2)x-(OCF2CFY)y-O-(CF2)z-SO3M
式中的M、x、y、z及Y的定义如上所述。
作为式(2-1)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以下的化合物。式中的w为1~8的整数,x为1~5的整数。
CF2=CF-O-(CF2)w-SO2F
CF2=CF-O-CF2CF(CF3)-O-(CF2)w-SO2F
CF2=CF-[O-CF2CF(CF3)]x-SO2F
作为式(2-2)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以下的化合物。式中的w为1~8的整数。
CF2=CF-(CF2)w-SO2F
CF2=CF-CF2-O-(CF2)w-SO2F
作为式(2-3)所示的化合物,优选式(2-3-1)所示的化合物。
式中的Rf3、Rf4、r及A的定义如上所述。
作为式(2-3-1)所示的化合物的具体例,可举出以下。
含氟单体(S’)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对于含氟聚合物(S’)的制造而言,除了使用含氟烯烃及含氟单体(S’)外,还可以进一步使用其他单体。作为其他单体,可举出先前例示的单体。
含氟聚合物(S)的离子交换容量可以使含氟聚合物(S’)中的基于含氟单体(S’)的单元的含量发生变化而调节。含氟聚合物(S)中的磺酸型官能团的含量优选与含氟聚合物(S’)中的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量相同。
作为前体膜的制造方法的具体例,可举出挤出法。
此外,制造上述多层构造的离子交换膜时,可举出通过共挤出法使由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形成的多个层进行层叠的方式。
作为将前体膜中的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方法的具体例,可举出对前体膜实施水解处理或酸型化处理等处理的方法。其中,优选使前体膜与碱性水溶液接触的方法。
作为使前体膜与碱性水溶液接触的方法的具体例,可举出将前体膜浸渍于碱性水溶液中的方法、在前体膜的表面喷涂碱性水溶液的方法。
从调节离子簇的尺寸的方面来看,碱性水溶液的温度优选为30~70℃,更优选为40~60℃。
从调节离子簇的尺寸的方面来看,前体膜与碱性水溶液的接触时间优选为100分钟以下,优选为3~80分钟,更优选为20~60分钟。
需要说明的是,碱性水溶液的温度可以超过70℃,但此时从调节离子簇的尺寸的方面来看,优选如后所述地在前体膜与碱性水溶液的接触后对得到的离子交换膜进行干燥处理。
碱性水溶液优选包含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性有机溶剂及水。作为碱金属氢氧化物的具体例,可举出氢氧化钠、氢氧化钾。
上述水溶性有机溶剂是指易溶解于水的有机溶剂,具体而言,优选相对于水1000ml(20℃)的溶解性为0.1g以上的有机溶剂,更优选为0.5g以上的有机溶剂。水溶性有机溶剂优选包含选自由非质子性有机溶剂、醇类及氨基醇类组成的组中的至少1种,更优选包含非质子性有机溶剂。
水溶性有机溶剂可以单独使用1种,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作为非质子性有机溶剂的具体例,可举出二甲基亚砜、N,N-二甲基甲酰胺、N,N-二甲基乙酰胺、N-甲基-2-吡咯烷酮、N-乙基-2-吡咯烷酮,优选二甲基亚砜。
作为醇类的具体例,可举出甲醇、乙醇、异丙醇、丁醇、甲氧基乙氧基乙醇、丁氧基乙醇、丁基卡必醇、己氧基乙醇、辛醇、1-甲氧基-2-丙醇、乙二醇。
作为氨基醇类的具体例,可举出乙醇胺、N-甲基乙醇胺、N-乙基乙醇胺、1-氨基-2-丙醇、1-氨基-3-丙醇、2-氨基乙氧基乙醇、2-氨基硫代乙氧基乙醇、2-氨基-2-甲基-1-丙醇。
碱金属氢氧化物的浓度在碱性水溶液中优选为1~60质量%,更优选为3~5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5~50质量%。
水溶性有机溶剂的含量在碱性水溶液中优选为1~60质量%,更优选为3~55质量%,进一步优选为4~50质量%。
水的浓度在碱性水溶液中优选为39~80质量%。
也可在前体膜与碱性水溶液的接触后进行去除碱性水溶液的处理。作为去除碱性水溶液的方法,可举出例如将接触了碱性水溶液的前体膜进行水洗的方法。
也可在前体膜与碱性水溶液的接触后,对得到的离子交换膜进行干燥处理。作为干燥的处理,优选加热处理,此时的加热温度优选为50~160℃,更优选为80~120℃。加热时间优选6~24小时。
此外,根据需要,可以在前体膜与碱性水溶液的接触后(或上述干燥处理后),使得到的离子交换膜与酸性水溶液接触,从而使磺酸型官能团转换为-SO3H。
作为酸性水溶液中的酸的具体例,可举出硫酸、盐酸。
如上所述,离子交换膜中也可以包含增强材料。
制造包含增强材料的离子交换膜时,使用包含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和增强材料的前体膜。作为包含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和增强材料的前体膜的制造方法,可举出:将包含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的层、增强材料、包含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的层以该顺序进行配置,并使用层叠辊或真空层叠装置将它们层叠的方法。
[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本发明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Redox flow二次电池)具有具备正极和负极的电池单元、和上述离子交换膜,上述离子交换膜以划分为正极和负极的方式配置于上述电池单元内。通过离子交换膜划分的正极侧的正极单元室中包含含有活性物质的正极电解液,通过离子交换膜划分的负极侧的负极单元室中包含含有活性物质的负极电解液。
钒系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情况下,使正极单元室中流通由包含4价钒(V4+)及5价钒(V5+)的硫酸电解液形成的正极电解液,使负极单元室中流通包含3价钒(V3+)及2价钒(V2+)的负极电解液,从而进行电池的充电及放电。此时,在充电时,正极单元室中,由于钒离子释放电子而使V4+被氧化为V5+,负极单元室中,通过经外路而返回的电子,V3+被还原为V2+。该氧化还原反应中,正极单元室中,正电荷(阳电荷)过量,另一方面,负极单元室中,正电荷(阳电荷)不足。离子交换膜通过使正极单元室的质子选择性地移动至负极室而保持电中性。放电时,进行其逆反应。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其中,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后述表中各成分的配混量以质量基准表示。
[离子交换膜的膜厚]
使离子交换膜在90℃下干燥2小时后,用光学显微镜观察离子交换膜截面,并使用图像分析软件求出。
[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容量]
将含氟聚合物(S)在1/10气压(76mmHg)以下的减压下,在90℃下放置16小时后,测定其质量,作为含氟聚合物(S)的干燥树脂的质量。将经干燥的含氟聚合物(S)于2摩尔/L的氯化钠水溶液中在60℃下浸渍1小时。取出含氟聚合物(S),用超纯水清洗后,将浸渍有含氟聚合物(S)的液体用0.1摩尔/L的氢氧化钠水溶液进行滴定,用滴定得到的值除以使用的干燥树脂的质量,由此求出含氟聚合物(S)的离子交换容量。
[簇间的距离(D)]
将作为测定对象的离子交换膜浸渍于1M的硫酸水溶液24小时后,接着在25℃的水中浸渍24小时,对得到的湿润状态的离子交换膜使用X射线散射测定装置进行测定,算出得到的散射光强度的峰表示的角度。
作为小角X射线散射法的测定步骤,将湿润状态的离子交换膜与水一起密封于薄膜袋(理想的是没有小角X射线散射光强度的峰)中并设置于试样台。测定在室温下实施,散射分布例如在q区间为0.1~5(nm-1)左右的范围内测定。此处,q为以q=4π/λ×sin(θ/2)所定义的散射矢量的绝对值,λ为入射X射线的波长,θ为散射角。
X射线小角散射测定使用“爱知同步加速器BL8S3”,入射X射线的波长为(8.2keV)、激光尺寸约为850μm×280μm、镜头长度为1121mm、检测器使用R-AXIS IV(成相板),曝光时间设为60秒。关于数据处理,将得到的二维数据进行圆环平均处理而一维化后,进行成相板读取时的背景校正、透射率校正、空气散射及空室校正、试样厚度校正。
通过上述步骤得到的散射分布中检测到的峰表示离子交换膜中的结构存在规律性。通常在q=0.8~4(nm-1)的范围内检测到的峰位置(qm)为表示离子簇间的间隔的因素。
将该峰位置根据下式(E)算出离子簇间的间隔D。
式(E)D=2π/qm(nm)
[离子簇的直径(Dc)]
算出将作为测定对象的离子交换膜的4cm×4cm的正方形的样品浸渍于1M的硫酸水溶液中24小时后接着在25℃的水中浸渍24小时后得到的湿润状态的离子交换膜的质量(W1),以及将湿润状态的离子交换膜在90℃下、于1/10气压(76mmHg)以下的减压环境下放置16小时而干燥的干燥状态的离子交换膜的质量(W2)。使用得到的W1及W2,算出式(F)所示的含水比例(Δm)。
式(F):Δm=(W1-W2)/W2
接着,如上所述,参考由Gierke等人提出的离子簇模型,算出离子簇的直径Dc。具体而言,离子簇的直径Dc通过以下的式(D)求出。
式(D):Dc={(ΔV/(1+ΔV))×D3×(6/π)}1/3
式(D)中的D为通过上述式(E)算出的值(nm),ΔV通过式(A)算出。
式(A):ΔV=ρpΔm/ρw
需要说明的是,式(A)的计算中,使用通过上述算出的值作为Δm,使用具有磺酸型官能团的含氟聚合物的密度即2.1(g/cm3)作为ρp,使用水的密度1.0(g/cm3)作为ρw。
[电流效率、电压效率、功率效率]
在通过后述步骤得到的离子交换膜的双面设置透液性的碳毡。接着,将双面配置有碳毡的离子交换膜用石墨电极夹持,并施加规定的压力,得到依次具有石墨电极、碳毡、离子交换膜、碳毡、石墨电极的层叠体。进而,在PTFE制的单元室框架内配置得到的层叠体,将单元室框架内用层叠体划分,构成充放电单元。
将充放电单元的一侧的单元室作为正极侧,将相反侧的单元室作为负极侧,一边在正极侧流通由包含4价钒及5价钒的硫酸电解液形成的液体、在负极侧流通包含3价钒及2价钒的硫酸电解液,一边进行充放电试验。
充放电的电流密度设为80mA/cm2,正极侧及负极侧均设为钒离子的总浓度为1.6mol/L。
电流效率(%)通过用放电时可释放的电量除以充电时必需的电量而求出。即,通过以下式求出。
电流效率(%)={(放电时可释放的电量)/(充电时必需的电量)}×100电压效率(%)通过用放电时的平均单元电压除以充电时的平均单元电压而求出。即,通过以下式求出。
电压效率(%)={(放电时的平均单元电压)/(充电时的平均单元电压)}×100
功率效率(%)相当于电流效率与电压效率的积。
需要说明的是,电流效率高时,意味着通过充放电,离子交换膜中的不需要的钒离子的透过被抑制。
此外,电压效率高时,充放电单元的电阻(离子交换膜电阻、溶液电阻、接触电阻及其他电阻的合计)小。
功率效率高时,充放电中的能量损失小。
[实施例1]
将使TFE与下式(X)所示的单体聚合而得到的聚合物S1供给于粒料制造用的熔融挤出机,得到聚合物S1的粒料。
CF2=CF-O-CF2CF(CF3)-O-CF2CF2-SO2F…(X)
之后,将聚合物S1的粒料供给于薄膜制造用的熔融挤出机,通过挤出法成型为薄膜状,制造由聚合物S1形成的前体膜。
将得到的前体膜以膜的外周被PTFE包装密封的状态与加热至55℃的5.5质量%的二甲基亚砜及30质量%的氢氧化钾的碱性水溶液接触,并进行60分钟处理。
上述处理后,通过将得到的膜水洗,得到实施例1的离子交换膜。
[实施例2~4、比较例1~3]
如表1所示地调节水解后的离子交换容量、离子交换膜的厚度、碱性水溶液的组成/温度、与碱性水溶液的接触时间,除此以外,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步骤,得到离子交换膜。
其中,关于实施例2,使前体膜与碱性水溶液接触并水洗后,将得到的膜于1M的硫酸水溶液中浸渍24小时,再次水洗后,将得到的膜在100℃下干燥12小时,在1M的硫酸水溶液中再次浸渍30分钟,由此得到离子交换膜。
关于离子交换容量,通过调节聚合时的TFE和式(X)所示的单体的比率来设为表1记载的值,此外,膜的厚度通过调节供给于挤出机的树脂的量来设为表1记载的值。
关于得到的离子交换膜,通过上述方法,测定电流效率、电压效率、功率效率。结果示于表1。
表1中,“AR”一栏表示离子交换膜中的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容量(毫当量/克干燥树脂)。“厚度(μm)”一栏表示离子交换膜的厚度。
“加热处理温度(℃)”一栏表示水洗后加热处理的有无,无加热处理时为“无”,有加热处理时表示加热处理的温度。
“D”表示通过上述方法算出的离子簇间的距离D。
“Dc”表示通过上述方法算出的离子簇的直径Dc。
“D-Dc”表示D与Dc的差。
[表1]
如表1所示,在使用本发明的离子交换膜的氧化还原液流电池中,电流效率优异、且电压效率的降低被抑制,其结果,功率效率也优异。
需要说明的是,将2017年11月6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213888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的范围、附图、及摘要的全部内容引用于此,作为本发明的说明书的公开而并入。
附图标记说明
10:离子簇,12:离子通道
Claims (14)
1.一种离子交换膜,其特征在于,为包含具有磺酸型官能团的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膜,
通过小角X射线散射法测定的离子簇间的距离D与离子簇的直径Dc的差(D-Dc)为0.60nm以上,
所述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容量为0.95毫当量/克干燥树脂以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所述离子簇间的距离D与离子簇的直径Dc的差(D-Dc)为0.70nm以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所述离子簇间的距离D为3.50~5.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所述含氟聚合物的离子交换容量为1.00~1.10毫当量/克干燥树脂。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所述离子交换膜的膜厚为30~500μm。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所述含氟聚合物包含:基于含氟烯烃的单元、和基于具有磺酸型官能团及氟原子的单体的单元。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所述基于含氟烯烃的单元为基于四氟乙烯的单元。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所述基于具有磺酸型官能团及氟原子的单体的单元为式(1)所示的单元,
式(1):-[CF2-CF(-L-(SO3M)n)]-
其中,L为任选包含氧原子的n+1价的全氟烃基,M为氢原子、碱金属或季铵阳离子,n为1或2。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中,所述式(1)所示的单元为式(1-4)所示的单元,
式(1-4):-[CF2-CF(-(CF2)x-(OCF2CFY)y-O-(CF2)z-SO3M)]-
其中,M为氢原子、碱金属或季铵阳离子,x为0或1,y为0~2的整数,z为1~4的整数,Y为F或CF3。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内部含有增强材料。
11.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制造具有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的含氟聚合物的前体膜,接着,将该前体膜中的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离子交换膜的制造方法,其中,通过使所述前体膜中的可以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的基团与碱性水溶液接触而使其转换为磺酸型官能团。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离子交换膜的制造方法,其中,所述碱性水溶液包含碱金属氢氧化物、水溶性有机溶剂及水。
14.根据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离子交换膜,其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7-213888 | 2017-11-06 | ||
JP2017213888 | 2017-11-06 | ||
PCT/JP2018/041161 WO2019088298A1 (ja) | 2017-11-06 | 2018-11-06 |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に好適なイオン交換膜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3588A true CN111373588A (zh) | 2020-07-03 |
CN111373588B CN111373588B (zh) | 2023-08-04 |
Family
ID=66333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880071732.6A Active CN111373588B (zh) | 2017-11-06 | 2018-11-06 | 适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离子交换膜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2021284B2 (zh) |
EP (1) | EP3709419A4 (zh) |
JP (1) | JP7188395B2 (zh) |
CN (1) | CN111373588B (zh) |
WO (1) | WO201908829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93601B2 (ja) * | 2018-10-19 | 2023-12-07 | Agc株式会社 | イオン交換膜、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14131144A (ja) * | 2012-12-28 | 2014-07-10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
JP2014135144A (ja) * | 2013-01-08 | 2014-07-24 |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 |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二次電池 |
CN104115322A (zh) * | 2011-12-28 | 2014-10-22 |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 氧化还原液流二次电池和氧化还原液流二次电池用电解质膜 |
CN106661746A (zh) * | 2014-08-20 | 2017-05-10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碱金属氯化物电解用离子交换膜和碱金属氯化物电解装置 |
WO2017171239A1 (ko) * | 2016-03-31 | 2017-10-0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온교환 분리막,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 전지, 흐름전지 및 연료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904667B2 (ja) * | 2004-04-02 | 2012-03-28 |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 固体高分子電解質の製造方法 |
JP2008066113A (ja) * | 2006-09-07 | 2008-03-21 | Toyota Motor Corp | プロトン伝導材料、固体高分子電解質膜、及び燃料電池 |
JP2008293709A (ja) * | 2007-05-22 | 2008-12-04 | Toyota Motor Corp | 固体高分子電解質、その製造方法、及び固体高分子型燃料電池 |
EP2270818B1 (en) * | 2008-03-19 | 2020-03-04 | Asahi Kasei Kabushiki Kaisha | Polyelectrolyte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the polyelectrolyte |
CN102498168B (zh) * | 2009-09-18 | 2014-09-10 |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 电解质乳液及其制造方法 |
US10135085B2 (en) * | 2013-05-16 | 2018-11-20 | United Technologies Corporation | Flow battery with hydrated ion-exchange membrane having maximum water domain cluster sizes |
EP3032628B1 (en) | 2013-08-07 | 2019-03-20 |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 Redox flow battery |
DE102016209079B3 (de) | 2016-05-25 | 2017-06-14 | Heidelberger Druckmaschinen Ag |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von Druckerzeugnissen |
-
2018
- 2018-11-06 EP EP18872787.9A patent/EP3709419A4/en active Pending
- 2018-11-06 WO PCT/JP2018/041161 patent/WO2019088298A1/ja unknown
- 2018-11-06 CN CN201880071732.6A patent/CN111373588B/zh active Active
- 2018-11-06 JP JP2019550520A patent/JP7188395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5-04 US US16/865,576 patent/US12021284B2/en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115322A (zh) * | 2011-12-28 | 2014-10-22 | 旭化成电子材料株式会社 | 氧化还原液流二次电池和氧化还原液流二次电池用电解质膜 |
US20140377687A1 (en) * | 2011-12-28 | 2014-12-25 |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oration | Redox flow secondary battery and electrolyte membrane for redox flow secondary battery |
JP2014131144A (ja) * | 2012-12-28 | 2014-07-10 | Canon Inc | 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装置 |
JP2014135144A (ja) * | 2013-01-08 | 2014-07-24 | Asahi Kasei E-Materials Corp | レドックスフロー二次電池 |
CN106661746A (zh) * | 2014-08-20 | 2017-05-10 | 旭硝子株式会社 | 碱金属氯化物电解用离子交换膜和碱金属氯化物电解装置 |
WO2017171239A1 (ko) * | 2016-03-31 | 2017-10-05 |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 이온교환 분리막, 이를 포함하는 전기화학 전지, 흐름전지 및 연료 전지,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KENNETH A. MAURITZ等: "State of Understanding of Nafion", 《CHEMICAL REVIEWS》 * |
KLAUS SCHMIDT-ROHR 等: "Parallel cylindrical water nanochannels in Nafion fuel-cell membranes", 《NATURE MATERIALS》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373588B (zh) | 2023-08-04 |
US12021284B2 (en) | 2024-06-25 |
EP3709419A1 (en) | 2020-09-16 |
US20200266472A1 (en) | 2020-08-20 |
EP3709419A4 (en) | 2021-08-25 |
JPWO2019088298A1 (ja) | 2020-11-19 |
WO2019088298A1 (ja) | 2019-05-09 |
JP7188395B2 (ja) | 2022-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396245B (zh) | 膜电极接合体、水电解装置 | |
CN111316380B (zh) | 固体高分子电解质膜、膜电极接合体及水电解装置 | |
US8673517B2 (en) | Polymer electrolyte membrane composed of a fluorinated proton conductive polymer and a fluorinated reinforcing material | |
JP2010534274A (ja) | ポリスルホン酸ポリマー、及びf含有アニオンを有する金属塩を含む、カチオン伝導性膜 | |
CN112930365B (zh) | 离子交换膜、氧化还原液流电池 | |
CN111373588B (zh) | 适用于氧化还原液流电池的离子交换膜 | |
US11958950B2 (en) | Ion exchange membrane and method for producing dry ion exchange membrane | |
CN115066515B (zh) | 带催化剂层的离子交换膜、离子交换膜及电解氢化装置 | |
CN113166431A (zh) | 复合颗粒及离子交换膜 | |
WO2022085630A1 (ja) | 電解質膜、電解装置およびレドックスフロー電池 | |
WO2023085206A1 (ja) | 固体高分子型水電解用膜電極接合体および水電解装置 | |
WO2022050363A1 (ja) | 膜電極接合体、固体高分子電解質膜、水電解装置および電解水素化装置 | |
JP2019085548A (ja) | 隔膜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