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61631A - 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61631A
CN111361631A CN201811602990.0A CN201811602990A CN111361631A CN 111361631 A CN111361631 A CN 111361631A CN 201811602990 A CN201811602990 A CN 201811602990A CN 111361631 A CN111361631 A CN 11136163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ratio
variable
transmission ratio
variabl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6029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61631B (zh
Inventor
潘兴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ongha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ongha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ongha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Donghan New Energy Automotive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6029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616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616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616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616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616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3/00Steering gears
    • B62D3/0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 B62D3/12Steering gears mechanical of rack-and-pinion ty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eering Control In Accordance With Driving Condi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本发明的主要技术方案为:一种转向机,包括:输入轴、锥齿轮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以及万向传动机构;输入轴与锥齿轮组连接,锥齿轮组分别与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和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与第一输出轴连接,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与第二输出轴连接,第一输出轴和第二输出轴分别通过万向传动机构与车轮传动连接。通过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可以使转向机在车辆内布置过程中位置不受限制,使得车辆设计自由度更大。

Description

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背景技术
目前,转向机,是汽车转向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作用是:在车辆驾驶员旋转驾驶盘时,增大方向盘传到转向传动机构的力、并改变力的传递方向,从而使车辆转弯。
为了使车辆转弯,转向机可以通过汽车转向系统中与转向机连接的转向横拉杆拉拽与车轮连接的梯形臂,改变车轮的行驶方向,使得车辆转弯。
转向横拉杆的占用空间较大,导致转向机在车辆内布置过程中位置相对受限,无法实现自由的车辆设计。
发明内容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转向机,包括:输入轴、锥齿轮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以及万向传动机构;
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锥齿轮组连接,所述锥齿轮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通过所述万向传动机构与车轮传动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锥齿轮组,包括:主动锥齿轮、以及分别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
所述主动锥齿轮,与所述输入轴连接,当所述输入轴旋转时,所述主动锥齿轮转动,并分别带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旋转;
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
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的带动下旋转。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锥齿轮组的传动比为:
I=z5/z4
其中,I表所述锥齿轮组的传动比,z4表示所述主动锥齿轮齿数,z5表示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齿数。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和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的从动变传动比齿轮;
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连接,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的带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旋转;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车轮的转向节传动连接。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包括: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和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包括: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和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
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啮合,且具有为固定值的第一传动比;
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啮合,且具有为变化值的第二传动比;
在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进入啮合到脱离啮合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传动比的倒数随β的变化而变化,且满足如下条件:
α=∫i(β)dβ
Figure BDA0001922970660000031
其中,β表示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α表示车辆内转向轮转向角度,K表示车辆两主销中心距,L表示车辆轴距,i(β)表示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啮合半径比。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相同;
在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进入啮合到脱离啮合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的比值为i(β)、且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之和为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或者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的2倍。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还包括:第一非啮合区;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还包括:第二非啮合区;
所述第一非啮合区、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的旋转方向上与依次排列;
所述第二非啮合区、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的旋转方向上与依次排列;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过程中,所述第一非啮合区和所述第二非啮合区不接触。
结合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可能的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非啮合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所述第二非啮合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转向系统,包括所述的转向机。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汽车,包括所述的汽车转向系统。
本发明实施例上述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提供的方案中,转向机主要包括锥齿轮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以及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并可以通过万向传动机构直接与车轮传动连接,与相关技术中需要使用占用空间较大的转向横拉杆才可以与车轮连接相比,转向机无需通过转向横拉杆就可以与车轮连接,可以使转向机在车辆内布置过程中位置不受限制,使得车辆设计自由度更大。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所附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一种转向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机中,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机中,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与车辆内转向轮转向角与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比值的关系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转向机中,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啮合半径比与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比值的关系示意图。
图标:输入轴1;第一输出轴2、第二输出轴3;主动锥齿轮4;第一从动锥齿轮5;第二从动锥齿轮6;主动变传动比齿轮R3;从动变传动比齿轮R4;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0;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102;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4;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104;第一非啮合区108;第二非啮合区110;第二主动变传动比齿轮R1;第二从动变传动比齿轮R2。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目前,转向机,是汽车转向系统中最重要的部件,作用是:在车辆驾驶员旋转驾驶盘时,增大方向盘传到转向传动机构的力、并改变力的传递方向,从而使车辆转弯。为了使车辆转弯,转向机可以通过汽车转向系统中与转向机连接的转向横拉杆拉拽与车轮连接的梯形臂,改变车轮的行驶方向,完成车辆的转向操作。转向横拉杆的占用空间较大,导致转向机在车辆内布置过程中位置相对受限,无法实现自由的车辆设计。基于此,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可以使转向机在车辆内布置过程中位置不受限制,使得车辆设计自由度更大。
在以下实施例中,所述车轮、车辆内转向轮、和所述车辆外转向轮,都是指的车辆的前轮,实施例中不再赘述。
实施例
参见图1所示的一种转向机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出一种转向机,包括:输入轴1、锥齿轮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第一输出轴2、第二输出轴3、以及万向传动机构(图中未示出)。
所述输入轴1与所述锥齿轮组连接,所述锥齿轮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连接,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输出轴3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2和所述第二输出轴3分别通过所述万向传动机构与车轮传动连接。
所述输入轴与车辆方向盘连接,当驾驶员转动方向盘时,所述输入轴会在方向盘的带动下旋转,所述锥齿轮组会在所述输入轴的带动下旋转,并分别带动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旋转;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旋转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会通过所述第一输出轴带动与所述第一输出轴连接的车轮的转向节转动;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会通过所述第二输出轴带动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的车轮的转向节转动,完成车辆转向操作。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上述万向传动机构可以是但不限于:软轴或者万向传动轴。
所述锥齿轮组,包括:主动锥齿轮4、以及分别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锥齿轮5和第二从动锥齿轮6。
所述主动锥齿轮4,与所述输入轴1连接,当所述输入轴旋转时,所述主动锥齿轮转动,并分别带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旋转。
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5,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6,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
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5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6的带动下旋转。
其中,所述主动锥齿轮4与所述输入轴1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与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是相同的锥齿轮。
为了实现驾驶员的轻便转向,可通过调整主动锥齿轮4、第一从动锥齿轮5和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6的齿数,从而增大传动比。本实施例提出的转向机中,所述锥齿轮组的传动比为:
I=z5/z4
其中,I表所述锥齿轮组的传动比,z4表示所述主动锥齿轮4齿数,z5表示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5齿数,z6表示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6齿数,其中z5=z6。
相关技术中,转向机可以通过汽车转向系统中与转向机连接的转向横拉杆拉拽与车轮连接的梯形臂来使车轮转向,而车轮转向的角度受到梯形臂拉拽角度的限制,一般在30度到40度左右,不能实现大角度转向。
为了使车辆可以大角度转向,本实施例提出的转向机中,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主动变传动比齿轮R3和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的从动变传动比齿轮R4。
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R3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5连接,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的带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旋转。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R4与所述车轮的转向节传动连接。
具体地,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R4,通过所述第一输出轴2以及万向传动机构与所述车轮转向节传动连接;从而在从动变传动比齿轮R4转动时,通过所述第一输出轴2以及万向传动机构带动车轮转向。
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R3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5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R4,与所述第一输出轴2同轴设置,且固定连接。
为了实现车轮可以大角度转向,参见图2所示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包括: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0和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102。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包括: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4和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106。
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0与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4啮合,且具有为固定值的第一传动比。
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102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106啮合,且具有为变化值的第二传动比。
在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102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106进入啮合到脱离啮合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传动比的倒数随β的变化而变化,且满足如下条件:
α=∫i(β)dβ
Figure BDA0001922970660000091
其中,β表示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α表示车辆内转向轮转向角度,K表示车辆两主销中心距,L表示车辆轴距,i(β)表示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啮合半径比。
当车轮无需转向时,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和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通过图2中显示的啮合位置啮合在一起。其中,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0与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4位于啮合位置的一侧,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102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106位于啮合位置的另一侧。
优选的,上述第一传动比为1。
所述转向角度,就是驾驶员打方向盘时,为了使车辆改变行驶方向,车辆上的车轮所产生的角度。
这里,所述车辆内转向轮转向角度与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应该是符合阿克曼转向几何原理的角度,从而通过转向机可以直接驱动车轮的转向节,带动车轮转向。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参见图3所示的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与车辆内转向轮转向角与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比值的关系示意图,其中,坐标横轴x是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坐标纵轴y是车辆内转向轮转向角与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的比值。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K=1.4,L=2.3时;y与x满足如下关系式:
y=-0.766x2+0.7326x2+0.5672x+1
向左转向时,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的第一传动比为1,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的第二传动比为1/i(β),i(β)表示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啮合半径比,第二传动比的倒数随β变化而变化,具体关系,如图4所述。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当K=1.4,L=2.3时;i(β)与β的关系可以用如下关系式表示:
i(β)=-3.064β3+2.1978β2+1.1344β+1
主动变传动比齿轮中,上述啮合半径,是指主动变传动比齿轮与从动变传动比齿轮的啮合点与主动变传动比齿轮轴心之间的距离。
主动变传动比齿轮中,上述啮合半径,是指从动变传动比齿轮与主动变传动比齿轮的啮合点与从动变传动比齿轮轴心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是指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的啮合点与主动变传动比齿轮轴心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是指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的的啮合点与从动变传动比齿轮轴心之间的距离。同理,向右转向时,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的传动比为1,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的传动比的变化方式与上述第二传动比的变化方式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出的转向机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中,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0与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4的半径相同,啮合区域为π/4,即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0的两端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4的两端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90度。
在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102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106进入啮合到脱离啮合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的比值为i(β)、且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之和为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或者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的2倍。
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的结构(即图1中的第二主动变传动比齿轮R1和与所述第二主动变传动比齿轮R1啮合的第二从动变传动比齿轮R2)和工作原理与上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通过以上描述并结合图2可以看出,转向机使用具有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和从动变传动比齿轮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和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使得转向机可以传动的转向角度90度,即内侧车轮在转向机的带动下,理论上是可以转向90度的,从而突破车轮转向角度的限制,实现车辆的大角度转向。
可选地,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还包括:第一非啮合区108;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还包括:第二非啮合区110。
所述第一非啮合区108、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0和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102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的旋转方向上与依次排列。
所述第二非啮合区110、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104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106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的旋转方向上与依次排列。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过程中,所述第一非啮合区108和所述第二非啮合区110不接触。
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非啮合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所述第二非啮合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汽车转向系统,包括上述的转向机。
本实施例还提出一种汽车,包括上述的汽车转向系统。
综上所述,本实施例提出的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转向机主要包括锥齿轮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以及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并可以通过万向传动机构直接与车轮传动连接,与相关技术中需要使用占用空间较大的转向横拉杆才可以与车轮连接相比,转向机无需通过转向横拉杆就可以与车轮连接,可以使转向机在车辆内布置过程中位置不受限制,使得车辆设计自由度更大。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0)

1.一种转向机,其特征在于,包括:输入轴、锥齿轮组、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第一输出轴、第二输出轴、以及万向传动机构;
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锥齿轮组连接,所述锥齿轮组分别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一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与所述第二输出轴连接,所述第一输出轴和所述第二输出轴分别通过所述万向传动机构与车轮传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锥齿轮组,包括:主动锥齿轮、以及分别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的第一从动锥齿轮和第二从动锥齿轮;
所述主动锥齿轮,与所述输入轴连接,当所述输入轴旋转时,所述主动锥齿轮转动,并分别带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和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旋转;
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连接;
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第二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在所述第二从动锥齿轮的带动下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输入轴与所述锥齿轮组的传动比为:
I=z5/z4
其中,I表所述锥齿轮组的传动比,z4表示所述主动锥齿轮齿数,z5表示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齿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转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变传动比齿轮传动机构,包括: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和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的从动变传动比齿轮;
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连接,在所述第一从动锥齿轮的带动下转动并带动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旋转;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车轮的转向节传动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转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包括: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和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包括: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和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
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过程中,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啮合,且具有为固定值的第一传动比;
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啮合,且具有为变化值的第二传动比;
在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进入啮合到脱离啮合的过程中,所述第二传动比的倒数随β的变化而变化,且满足如下条件:
α=∫i(β)dβ
Figure FDA0001922970650000021
其中,β表示车辆外转向轮转向角度,α表示车辆内转向轮转向角度,K表示车辆两主销中心距,L表示车辆轴距,i(β)表示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啮合半径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相同;
在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进入啮合到脱离啮合的过程中,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的比值为i(β)、且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与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之和为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或者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的半径的2倍。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转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还包括:第一非啮合区;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还包括:第二非啮合区;
所述第一非啮合区、所述第一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一变传动比啮合区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的旋转方向上与依次排列;
所述第二非啮合区、所述第二固定传动比啮合区和所述第二变传动比啮合区在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的旋转方向上与依次排列;
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啮合过程中,所述第一非啮合区和所述第二非啮合区不接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转向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啮合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主动变传动比齿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所述第二非啮合区的两端分别与所述从动变传动比齿轮圆心的连线之间的夹角为180度。
9.一种汽车转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转向机。
10.一种汽车,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汽车转向系统。
CN201811602990.0A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Active CN1113616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2990.0A CN111361631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602990.0A CN111361631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61631A true CN111361631A (zh) 2020-07-03
CN111361631B CN111361631B (zh) 2022-10-14

Family

ID=712024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602990.0A Active CN111361631B (zh) 2018-12-26 2018-12-26 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6163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2242A (zh) * 2022-05-26 2022-09-23 浙江夏厦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车用转向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51769A (ko) * 2000-11-01 2003-06-25 비숍 스티어링 테크놀로지 리미티드 가변비 스티어링 기어
CN203345012U (zh) * 2013-05-30 2013-12-18 方群 非圆齿轮传动式汽车转向装置
CN104085439A (zh) * 2014-07-25 2014-10-08 湖南农业大学 行星齿轮动力分流式转向机构
CN107310621A (zh) * 2016-04-27 2017-11-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可变传动比转向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8422855A (zh) * 2018-05-04 2018-08-21 吉林大学 一种可原地转向的抢险救援车传动系统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30051769A (ko) * 2000-11-01 2003-06-25 비숍 스티어링 테크놀로지 리미티드 가변비 스티어링 기어
CN203345012U (zh) * 2013-05-30 2013-12-18 方群 非圆齿轮传动式汽车转向装置
CN104085439A (zh) * 2014-07-25 2014-10-08 湖南农业大学 行星齿轮动力分流式转向机构
CN107310621A (zh) * 2016-04-27 2017-11-03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车辆的可变传动比转向器及具有其的车辆
CN108422855A (zh) * 2018-05-04 2018-08-21 吉林大学 一种可原地转向的抢险救援车传动系统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092242A (zh) * 2022-05-26 2022-09-23 浙江夏厦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车用转向器
CN115092242B (zh) * 2022-05-26 2024-04-12 浙江夏厦精密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车用转向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61631B (zh) 2022-10-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615094B2 (ja) ステアバイワイヤ式操舵装置
WO2007026801A1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及びこれに用いる運動変換装置
JP3572465B2 (ja) 電動パワー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03359151A (zh) 线控转向车辆方向盘装置
US11780491B2 (en) Electric recirculating ball power steering system
CN111361631B (zh) 一种转向机、汽车转向系统和汽车
US8376379B2 (en) Steering apparatus for vehicle
CN116670013A (zh) 具有环面蜗杆传动部的商用电动车辆动力转向系统
JP4432596B2 (ja) ラックアンドピニオン式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112498103A (zh) 机械差速轮边电驱桥和汽车
JP2007313958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CN209987731U (zh) 电动汽车驱动系统和电动汽车
JP4563043B2 (ja) 模型車両の動力伝達機構
JPS6361231B2 (zh)
CN213138970U (zh) 一种特种作业车辆
JP2008168679A (ja) ステアリング装置
JP2013174517A (ja) 操舵角検出装置
KR100723725B1 (ko) 제롤 베벨기어를 구비한 모터 구동식 조향장치
CN213920646U (zh) 一种重载agv用舵轮
CN216033694U (zh) 车辆
CN209634554U (zh) 蜗轮、电动转向系统及车辆
JPS6236902B2 (zh)
CN219172187U (zh) 车辆的驱动系统及车辆
CN211764699U (zh) 一种行星齿轮机构转向桥
CN215921858U (zh) 机械差速电驱桥及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