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61591A -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 Google Patents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61591A
CN111361591A CN201811593676.0A CN201811593676A CN111361591A CN 111361591 A CN111361591 A CN 111361591A CN 201811593676 A CN201811593676 A CN 201811593676A CN 111361591 A CN111361591 A CN 11136159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ssis
underframe
reinforcing
fixedly connected
boundar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593676.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61591B (zh
Inventor
刘娟娟
任刚
马纪军
侯建英
李欣伟
王丽娟
郭斌
贾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RRC Tangsha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RRC Tangshan Co Ltd filed Critical CRRC Tangsha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593676.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61591B/zh
Priority to PCT/CN2019/094214 priority patent/WO2020134001A1/zh
Publication of CN11136159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6159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6159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6159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FRAIL VEHICLE SUSPENSIONS, e.g. UNDERFRAMES, BOGIES OR ARRANGEMENTS OF WHEEL AXLES; RAIL VEHICLES FOR USE ON TRACKS OF DIFFERENT WIDTH; PREVENTING DERAILING OF RAIL VEHICLES; WHEEL GUARDS, OBSTRUCTION REMOVERS OR THE LIKE FOR RAIL VEHICLES
    • B61F1/00Underframes
    • B61F1/08Detai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该底架包括下层底架、端底架、侧底架、补强中梁以及封板;第一补强中梁用于将第一端底架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的一端;第二补强中梁用于将第二端底架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的另一端;第一封板固定连接于第一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用于密封第一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第二封板固定连接于第二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用于密封第二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采用本申请中的方案,该底架通过补强中梁将端底架固定连接于下层底架的底架中梁,能够保证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无需增加补强结构,使得该底架具有结构简单、焊接量小和重量小的特点。

Description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轨道车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背景技术
双层轨道车辆的车体结构一般包括底架、车顶、端墙和侧墙,其中,底架一般包括下层底架、焊接于下层底架两端部的端底架、以及焊接于下层底架两侧的侧底架。
现有底架的边梁由侧底架的边梁和端底架的多段边梁拼接而成,具有焊接量大、边梁的平直度和平面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并且,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采用板材直接连接,为了保证结构强度需要采用大量的补强结构,导致底架结构复杂、焊接量大且重量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该底架通过补强中梁将端底架固定连接于下层底架的底架中梁,能够保证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无需增加补强结构,使得该底架具有结构简单、焊接量小和重量小的特点。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层轨道车辆的底架,包括下层底架、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底架和第二端底架、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底架和第二侧底架;所述第一侧底架和所述第二侧底架均与所述下层底架、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固定连接;所述下层底架设置有底架中梁;所述底架还包括:
第一补强中梁,所述第一补强中梁用于将所述第一端底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架中梁的一端;
第二补强中梁,所述第二补强中梁用于将所述第二端底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架中梁的另一端;
第一封板,所述第一封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用于密封所述第一端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
第二封板,所述第二封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用于密封所述第二端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下层底架设置有两个并行排列的所述底架中梁;
所述底架设置有两个并行排列的所述第一补强中梁和两个并行排列的所述第二补强中梁,所述第一补强中梁与所述底架中梁一一对应连接,且所述第二补强中梁与所述底架中梁一一对应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底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侧底架边梁,且所述第二侧底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侧底架边梁。
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底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端底架边梁,其中,一个第一端底架边梁与所述第一侧底架边梁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端底架边梁与所述第二侧底架边梁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端底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端底架边梁,其中,一个第二端底架边梁与所述第一侧底架边梁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二端底架边梁与所述第二侧底架边梁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底架边梁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底架边梁和第二端底架边梁插接配合的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侧底架边梁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底架边梁和第二端底架边梁插接配合的第二开口。
优选地,在所述第一侧底架连接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的端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第一侧底架与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所述第二侧底架连接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的端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第二侧底架与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底架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一盖板,所述第一加强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相交;
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底架的第二加强筋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加强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加强筋垂直相交。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底架的外侧面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通过满焊连接,用于密封所述第一侧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
所述第二侧底架的外侧面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通过满焊连接,用于密封所述第二侧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
优选地,所述第一侧底架的内侧面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通过分段焊接连接,所述第二侧底架的内侧面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通过分段焊接连接。
优选地,所述第一补强中梁的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用于增强所述第一补强中梁的结构强度;
所述第二补强中梁的第二空腔内设置有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用于增强所述第二补强中梁的结构强度。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了一种双层轨道车辆,该双层轨道车辆包括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任意一种底架。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上述底架的第一端底架通过第一补强中梁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的一端,第二端底架通过第二补强中梁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的另一端,在第一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封板,在第二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封板,并通过封板密封第一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以及第二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因此,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通过补强中梁和封板固定连接在一起,能够保证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无需在额外增加加强结构,因此,使得底架结构简单、焊接量小且能够减轻重量。
同时,第一侧底架和第二侧底架均采用一体成型的侧底架边梁,因此,侧底架边梁为整体结构且无需拼接构成,能够解决现有底架的边梁具有焊接量大、边梁的平直度和平面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于双层轨道车辆的底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底架的A向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底架的B向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2中底架的C-C向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2中底架的D-D向部分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1中第一侧底架边梁与第一端底架边梁的插接状态示意图;
图7为图5中第二补强中梁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中第二补强中梁的E-E向剖视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底架;11-下层底架;12-第一端底架;13-第二端底架;14-第一侧底架;15-第二侧底架;16-第一补强中梁;17-第二补强中梁;18-第一封板;19-第二封板;111-底架中梁;121-第一尾端梁;122-第一牵引梁;123-第一端底架边梁;131-第二尾端梁;132-第二牵引梁;133-第二端底架边梁;141-第一侧底架边梁;142-第一加强筋;143-第一盖板;151-第二侧底架边梁;171-第一连接端;172-第二连接端;173-第一端板;174-顶板;175-第一侧板;176-底板;177-第二侧板;178-第二空腔;179-第二加强肋。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现本申请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底架的边梁由多段边梁拼接而成,具有焊接量大、边梁的平直度和平面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并且,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的连接结构需要增加大量的补强结构。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上述底架的端底架均通过补强中梁固定连接于下层底架的底架中梁,并在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固定连接有封板,因此,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通过补强中梁和封板固定连接在一起,能够保证端底架与下层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无需在额外增加加强结构,因此,使得底架结构简单、焊接量小且能够减轻重量。
为了使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进一步详细的说明,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所有实施例的穷举。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实施例一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于双层轨道车辆的底架1,如图1、图2和图3结构所示,底架1包括下层底架11、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底架12和第二端底架13、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底架14和第二侧底架15;第一端底架12可以设置有与下层底架11固定连接的第一尾端梁121、用于安装车钩的第一牵引梁122以及用于连接侧底架的第一端底架边梁123;第二端底架13可以设置有与下层底架11固定连接的第二尾端梁131、用于安装车钩的第二牵引梁132以及用于连接侧底架的第二端底架边梁133;第一端底架12位于下层底架11的一端、且第二端底架13位于下层底架11的另一端;第一侧底架14和第二侧底架15均与下层底架11、第一端底架12和第二端底架13固定连接;下层底架11设置有底架中梁111,在本实施例中,均以下层底架11设置有两个平行的底架中梁111为例进行说明,底架中梁111的延伸方向与车辆的长度方向相同;
底架1还包括第一补强中梁16、第二补强中梁17、第一封板18以及第二封板19;第一补强中梁16用于将第一端底架12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111的一端;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底架1设置有两个平行的第一补强中梁16,第一补强中梁16与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第一补强中梁16的一端与底架中梁111固定连接、且另一端与第一端底架12的第一尾端梁121固定连接,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一补强中梁16将第一端底架12固定连接于下层底架11;第一封板18固定连接于第一端底架12与下层底架11之间,用于密封第一端底架12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间隙;如图1和图结构所示,在第一端底架12与下层底架11之间还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一封板18,第一封板18在固定连接第一端底架12与下层底架11的同时,对第一端底架12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开口进行密封,以对车体内外的空间进行隔离;
第二补强中梁17用于将第二端底架13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111的另一端;如图1、图2、图5和图7结构所示,底架1设置有两个平行的第二补强中梁17,第二补强中梁17与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第二补强中梁17的第一连接端171与底架中梁111固定连接、且第二连接端172与第二端底架13的第二尾端梁131固定连接,用于通过两个平行设置的第二补强中梁17将第二端底架13固定连接于下层底架11;第二封板19固定连接于第二端底架13与下层底架11之间,用于密封第二端底架13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间隙;在第二端底架13与下层底架11之间固定连接有多个第二封板19,第二封板19在固定连接第二端底架13与下层底架11的同时,对第二端底架13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开口进行密封,以对车体内外的空间进行隔离。
上述底架1的第一端底架12通过第一补强中梁16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111的一端,第二端底架13通过第二补强中梁17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111的另一端,在第一端底架12与下层底架1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一封板18,在第二端底架13与下层底架11之间固定连接有第二封板19,并通过封板密封第一端底架12与下层底架11之间以及第二端底架13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间隙,因此,端底架1与下层底架11之间通过补强中梁和封板固定连接在一起,能够保证端底架1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连接强度,无需在额外增加加强结构,因此,使得底架1结构简单、焊接量小且能够减轻重量。
一种具体的实施方式中,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下层底架11设置有两个并行排列的底架中梁111;底架1设置有两个并行排列的第一补强中梁16和两个并行排列的第二补强中梁17;第一补强中梁16与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连接,且第二补强中梁17与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连接。如图1和图2结构所示,底架1设置有两个并行排列的底架中梁111,两个底架中梁111的一端与两个第一补强中梁16一一对应连接、且另一端与两个第二补强中梁17一一对应连接,即,每个底架中梁111的一端对应连接有一个第一补强中梁16、且另一端对应连接有一个第二补强中梁17,即,每个底架中梁111的一端通过一个第一补强中梁16固定连接第一端底架12、且另一端通过一个第二补强中梁17固定连接第二端底架13。
同理,当下层底架11设置有一个底架中梁111或多个并行排列的底架中梁111时,则底架1设置有与一个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的一个第一补强中梁16和与一个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的一个第二补强中梁17,或者,底架1设置有与多个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的多个第一补强中梁16和与多个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的第二补强中梁17,即,第一补强中梁16的数量、第二补强中梁17的数量和底架中梁111的数量相等。
通过在下层底架11中设置两个并行排列的底架中梁111,并通过与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的第一补强中梁16将第一端底架12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111,以实现第一端底架12与下层底架11的固定连接,同时,通过与底架中梁111一一对应的第二补强中梁17将第二端底架13固定连接于底架中梁111,以实现第二端底架13与下层底架11的固定连接;由于底架中梁111、第一补强中梁16和第二补强中梁17的结构强度均较高,因此,采用第一补强中梁16和第二补强中梁17使两个端底架安装于下层底架11,能够提高端底架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时,还能减少补强结构的设置,进一步地能够实现底架中梁111的均匀受力。
在图1、图2和图3结构中,第一侧底架14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侧底架边梁141,且第二侧底架15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侧底架边梁151;第一侧底架14和第二侧底架15均采用通长的边梁,即,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的长度均与底架1的长度相等,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即为底架1的边梁,使双层轨道车辆的底架1的边梁为一体结构,在减少边梁焊接工作量和焊接变形的同时,还能提高底架1的整体刚度以及边梁的平面度和直线度等性能,使底架1的参数满足检验标准。
由于第一侧底架14和第二侧底架15均采用一体成型的侧底架1边梁,因此,侧底架1边梁为整体结构且无需拼接构成,能够解决现有底架1的边梁采用多段结构拼焊构成而带来的焊接量大、边梁的平直度和平面度难以满足设计要求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提高端底架与侧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如图1、图2和图6结构所示,第一端底架12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端底架边梁123,其中,一个第一端底架边梁123与第一侧底架边梁141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端底架边梁123与第二侧底架边梁151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具有与第一端底架边梁123和第二端底架边梁133插接配合的第一开口;
第二端底架13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端底架边梁133,其中,一个第二端底架边梁133与第一侧底架边梁141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二端底架边梁133与第二侧底架边梁151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第二侧底架边梁151具有与第一端底架边梁123和第二端底架边梁133插接配合的第二开口。
在第一端底架112与第一侧底架14和第二侧底架15进行装配过程中,通过对第一端底架边梁123、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的尺寸参数进行合理设计,或者对第一端底架边梁123、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的外形进行机械加工,如在第一端底架边梁123上加工出插接凹槽,使第一端底架边梁123与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能够实现插接配合;同理,在第二端底架13与第一侧底架14和第二侧底架15进行装配过程中,也可以通过对第二端底架边梁133、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的尺寸参数进行合理设计,或者对第二端底架边梁133、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的外形进行机械加工,如在第二端底架边梁133上加工出插接凹槽,使第二端底架边梁133与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能够实现插接配合;由于第一端底架边梁123和第二端底架边梁133均与第一侧底架边梁141和第二侧底架边梁151之间形成插接配合,因此,能够在对第一端底架边梁123和第二端底架边梁133实现限位的同时,实现端底架边梁与侧底架边梁的固定连接,不仅能够保证连接强度而且还能提高连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固定连接可以通过紧固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焊接等连接方式实现。
如图4结构所示,在第一侧底架14连接第一端底架12和第二端底架13的端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加强结构,第一加强结构用于增强第一侧底架14与第一端底架12和第二端底架13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一加强结构可以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一侧底架14的第一加强筋142和第一盖板143,第一加强筋142倾斜设置,第一盖板143与第一加强筋142垂直相交;
在第二侧底架15连接第一端底架12和第二端底架13的端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二加强结构,第二加强结构用于增强第二侧底架15与第一端底架12和第二端底架13之间的连接强度;第二加强结构可以包括固定连接于第二侧底架15的第二加强筋和第二盖板,第二加强筋倾斜设置,第二盖板与第二加强筋垂直相交。
在侧底架与端底架连接的部分中,侧底架为变截面结构,在侧底架与端底架连接的端部区域设置加强结构,如图4结构所示的设置在第一侧底架14内侧面的第一加强筋142和第一盖板143,第一加强筋142可以设置两个或多个,并且第一加强筋142倾斜设置,与第一侧底架14的变截面形状相适配,并且在第一加强筋142设置有加强结构强度的第一盖板143,通过交叉设置的第一加强筋142和第一盖板143能够增强侧底架端部的结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能够增强端底架与侧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保证端底架与侧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满足使用要求。
为了减小焊接工作量和整体重量,第一侧底架14的外侧面与下层底架11之间通过满焊连接,用于密封第一侧底架14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间隙;第一侧底架14的内侧面与下层底架11之间通过分段焊接连接;在第一侧底架14的外侧面与下层底架11之间采用满焊连接,在保证连接强度的同时,还能对第一侧底架14与下层底架11进行密封,而在第一侧底架14的内侧面与下层底架11之间采用分段焊接代替满焊,不仅减少了焊接工作量,还能减轻底架1的整体重量;
第二侧底架15的外侧面与下层底架11之间通过满焊连接,用于密封第二侧底架15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间隙;第二侧底架15的内侧面与下层底架11之间通过分段焊接连接。
同理,采用同样的焊接方式,在保证第二侧底架15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连接强度的同时,也可以减少焊接工作量,并可以减轻底架1的整体重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端底架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连接强度,在第一补强中梁16的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加强肋,第一加强肋用于增强第一补强中梁16的结构强度;
第二补强中梁17的第二空腔178内设置有第二加强肋179,第二加强肋179用于增强第二补强中梁17的结构强度。如图7和图8结构所示,第二补强中梁17可以为由第一端板173、顶板174、第一侧板175、底板176和第二侧板177围成的箱体结构,并在内部形成第二空腔178,通过设置在第二空腔178内的第二加强肋179,第二加强肋179可以固定连接顶板174、第一侧板175、底板176和第二侧板177,以实现提高第二补强中梁17整体刚度和结构强度的目的。第二加强肋179可以为图8中结构所示的L形结构,也可以为平板状结构。
通过在补强中梁内设置的加强肋能够提高补强中梁的刚度和结构强度,进而在通过补强中梁连接端底架和下层底架11时,能够提高端底架和下层底架11之间的连接刚度和连接强度,进而提高底架1的整体刚度和结构强度,从而提高底架1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实施例二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双层轨道车辆,该双层轨道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底架1。
双层轨道车辆采用上述实施例提供的任意一种底架1,由于底架1的端底架均通过补强中梁固定连接于下层底架11的底架中梁111,并在端底架与下层底架11之间固定连接有封板,因此,端底架与下层底架11之间通过补强中梁和封板固定连接在一起,能够保证端底架与下层底架11之间的连接强度,无需在额外增加加强结构,因此,使得底架1结构简单、焊接量小且能够减轻重量。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1)

1.一种用于双层轨道车辆的底架,包括下层底架、相对设置的第一端底架和第二端底架、以及相对设置的第一侧底架和第二侧底架;所述第一侧底架和所述第二侧底架均与所述下层底架、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固定连接;所述下层底架设置有底架中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架还包括:
第一补强中梁,所述第一补强中梁用于将所述第一端底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架中梁的一端;
第二补强中梁,所述第二补强中梁用于将所述第二端底架固定连接于所述底架中梁的另一端;
第一封板,所述第一封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端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用于密封所述第一端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
第二封板,所述第二封板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端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用于密封所述第二端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层底架设置有两个并行排列的所述底架中梁;
所述底架设置有两个并行排列的所述第一补强中梁和两个并行排列的所述第二补强中梁,所述第一补强中梁与所述底架中梁一一对应连接,且所述第二补强中梁与所述底架中梁一一对应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底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一侧底架边梁,且所述第二侧底架包括一体成型的第二侧底架边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底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一端底架边梁,其中,一个第一端底架边梁与所述第一侧底架边梁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一端底架边梁与所述第二侧底架边梁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
所述第二端底架包括相对设置的两个第二端底架边梁,其中,一个第二端底架边梁与所述第一侧底架边梁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另一个第二端底架边梁与所述第二侧底架边梁插接配合且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底架边梁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底架边梁和第二端底架边梁插接配合的第一开口;
所述第二侧底架边梁具有与所述第一端底架边梁和第二端底架边梁插接配合的第二开口。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侧底架连接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的端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一加强结构,所述第一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第一侧底架与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
在所述第二侧底架连接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的端部的内侧面均设置有第二加强结构,所述第二加强结构用于增强所述第二侧底架与所述第一端底架和所述第二端底架之间的连接强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侧底架的第一加强筋和第一盖板,所述第一加强筋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盖板与所述第一加强筋垂直相交;
所述第二加强结构包括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二侧底架的第二加强筋和第二盖板,所述第二加强筋倾斜设置,所述第二盖板与所述第二加强筋垂直相交。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底架的外侧面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通过满焊连接,用于密封所述第一侧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
所述第二侧底架的外侧面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通过满焊连接,用于密封所述第二侧底架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的间隙。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底架的内侧面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通过分段焊接连接,所述第二侧底架的内侧面与所述下层底架之间通过分段焊接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底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补强中梁的第一空腔内设置有第一加强肋,所述第一加强肋用于增强所述第一补强中梁的结构强度;
所述第二补强中梁的第二空腔内设置有第二加强肋,所述第二加强肋用于增强所述第二补强中梁的结构强度。
11.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0任一项所述的底架。
CN201811593676.0A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Active CN11136159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93676.0A CN111361591B (zh)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PCT/CN2019/094214 WO2020134001A1 (zh) 2018-12-25 2019-07-01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593676.0A CN111361591B (zh)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61591A true CN111361591A (zh) 2020-07-03
CN111361591B CN111361591B (zh) 2021-03-30

Family

ID=7112899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593676.0A Active CN111361591B (zh) 2018-12-25 2018-12-25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61591B (zh)
WO (1) WO2020134001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9548A (zh) * 2020-09-01 2020-11-2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及其连接高低地板的底架过渡结构
WO2023097828A1 (zh) * 2021-12-03 2023-06-08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92851B (zh) * 2020-09-01 2021-11-02 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底架合成定位装置及其定位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1866A (zh) * 2011-12-23 2012-06-20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
CN103818399A (zh) * 2013-12-03 2014-05-28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铁路凹底平车底架
CN104755351A (zh) * 2012-11-05 2015-07-01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铁道车辆
RU155533U1 (ru) * 2014-03-12 2015-10-10 ПОЯЗДЫ ШИНОВЕ ПЕСА БЫДГОЩ Спулка Акцыйна Низкопольная рама рельсов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трамвая
CN107738658A (zh) * 2017-09-27 2018-02-2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底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28767B2 (ja) * 1999-09-09 2010-03-10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鉄道車両の台車枠
WO2012135897A1 (en) * 2011-04-06 2012-10-11 Bradken Resources Pty Limited Rail wagon undercarriage
CN202687199U (zh) * 2012-07-26 2013-01-23 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集装箱底架及集装箱
CN203623669U (zh) * 2013-12-03 2014-06-04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双层运输汽车铁路车辆的下层底架
CN104787072B (zh) * 2015-03-27 2017-05-24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低地板轨道车辆底架结构
DE102016007415B3 (de) * 2016-06-20 2017-09-07 Waggonbau Graaff Gmbh Vorbau in einem Untergestell eines Güterwagens und Verfahren für die Montage eines Vorbaus
CN106428053B (zh) * 2016-08-26 2019-01-29 广州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一种铁道客车车体钢结构框架
CN106585654A (zh) * 2016-12-01 2017-04-26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端部底架结构及具有其的轨道车辆
CN108928359B (zh) * 2018-07-09 2020-06-16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底架结构及具有其的列车
CN108928358B (zh) * 2018-07-09 2020-02-14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底架结构及具有其的列车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501866A (zh) * 2011-12-23 2012-06-20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大载重双层装载集装箱铁路货车
CN104755351A (zh) * 2012-11-05 2015-07-01 川崎重工业株式会社 铁道车辆
CN103818399A (zh) * 2013-12-03 2014-05-28 南车二七车辆有限公司 一种铁路凹底平车底架
RU155533U1 (ru) * 2014-03-12 2015-10-10 ПОЯЗДЫ ШИНОВЕ ПЕСА БЫДГОЩ Спулка Акцыйна Низкопольная рама рельсового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в частности трамвая
CN107738658A (zh) * 2017-09-27 2018-02-27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100%低地板有轨电车车体底架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959548A (zh) * 2020-09-01 2020-11-20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及其连接高低地板的底架过渡结构
CN111959548B (zh) * 2020-09-01 2022-01-25 中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股份有限公司 轨道车辆及其连接高低地板的底架过渡结构
WO2023097828A1 (zh) * 2021-12-03 2023-06-08 中车唐山机车车辆有限公司 双层底架、车体及轨道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0134001A1 (zh) 2020-07-02
CN111361591B (zh) 2021-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61591B (zh) 一种双层轨道车辆及其底架
CN108928358B (zh) 底架结构及具有其的列车
JP6122969B2 (ja) 車体上部構造
CN107600097B (zh) 一种轻量化铁路漏斗货车底架及方法
AU2010330715B2 (en) Side wall and boxcar of railway wagon
US11932288B2 (en) Double-deck rail vehicle and vehicle body thereof
CN104260734A (zh) 一种铁路货车及其端墙
CN104271427B (zh) 铁道车辆用转向架
CN212529631U (zh) 一种集装箱车车体及集装箱车
CN111361592B (zh) 一种轨道车辆及其车体和端底架
US20150096460A1 (en) Railcar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WO2016138774A1 (zh) 轨道车辆及其牵引梁
WO2019095523A1 (zh) 一种双层列车车厢
WO2011069356A1 (zh) 货车底架连接梁及车厢
CN214396755U (zh) 一种车体底架及跨座式单轨列车
CN209795492U (zh) 转向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CN215553189U (zh) 一种底架边梁、车体底架及其轨道车辆
CN220682362U (zh) 车体结构和轨道车辆
CN217649441U (zh) 高低地板过渡结构、底架及轨道车辆
CN220843881U (zh) 一种集装箱底架和集装箱
CN219728367U (zh) 一种货厢地板总成及货车
CN212243361U (zh) 一种车顶结构及全侧开快捷棚车
CN212447575U (zh) 一种集装箱车端梁结构及集装箱车
CN213168078U (zh) 车体底架、轨道车辆车体以及轨道车辆
TWI806547B (zh) 軌道車輛及其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