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6724A -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6724A
CN111336724A CN202010158399.1A CN202010158399A CN111336724A CN 111336724 A CN111336724 A CN 111336724A CN 202010158399 A CN202010158399 A CN 202010158399A CN 111336724 A CN111336724 A CN 1113367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vaporator
tube
pipe
liquid
micro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5839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明
徐永锋
高慧敏
刘春元
李国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unnan University YNU
Jiaxing Universit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Jiaxing Universit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Jiaxing University,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Jiaxing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158399.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36724A/zh
Publication of CN1113367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672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39/00Evaporators; Condensers
    • F25B39/02Evaporators
    • F25B39/028Evaporators having distributing me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CPRODUCING, WORKING OR HANDLING ICE
    • F25C1/00Producing ic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Vaporization, Distillation, Condensation, Sublimation, And Cold Trap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微管蒸发器顶端设置有微管排气口,底端设置有微管入口,所述汇流装置包括微管集气管、蒸发器集气管、蒸发器汇流管和集气总管;以及蒸发器分液支管、蒸发器分液管、分液支管和分液总管;制冷剂从所述分液总管内流入,并且制冷剂从所述集气总管内流出。本发明通过设计微管蒸发器制冷剂进、出口的微管与汇流管的顺序、角度及深入汇流管中的长度,调节各个微管中的制冷剂流量,使得各个微管中制冷剂的流量达到均衡,进而得到最大制冰量。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调系统技术领域,更具体的说是涉及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背景技术
分布式光伏直驱冰蓄冷空调系统需要全天候不间断运行,每天运行时间约8个小时,为降低冰块过冷度,提升制冷效率,在浸入式静态制冰系统中可采用微管式蒸发器,将制冷剂分流到较多的微管中进行吸热制冷,增加制冷面积,减少冰块过冷度。但是由于微管蒸发器的制冷剂流道很多,分布面积较大,确保每个微管中制冷剂流量的均匀性成为重中之重。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微管蒸发器顶端设置有微管排气口,底端设置有微管入口,所述汇流装置包括微管集气管、蒸发器集气管、蒸发器汇流管和集气总管;所述微管排气口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之间通过所述微管集气管连通;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一端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中部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集气总管内;
所述汇流装置还包括蒸发器分液支管、蒸发器分液管、分液支管和分液总管;所述微管入口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之间通过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连通;所述分液支管一端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中部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分液总管内;
制冷剂从所述分液总管内流入,并且制冷剂从所述集气总管内流出。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每个微管蒸发器的微管数为2a*2b,其中a、b均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每两列微管蒸发器为一组,并且每组微管蒸发器共同使用一个所述蒸发器集气管和一个所述蒸发器分液管。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同一组微管蒸发器中,两列所述微管集气管关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设置。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同一行微管蒸发器中,所述微管集气管关于所述蒸发器汇流管对称设置。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同一组微管蒸发器中,两列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关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设置。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同一行微管蒸发器中,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关于所述分液支管对称设置。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0mm;
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1mm;
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2mm;
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3mm;
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4mm。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0mm;
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1mm;
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2mm;
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3mm;
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4mm。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0mm;
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1mm;
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2mm;
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3mm;
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4mm。
优选的,在上述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中,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0mm;
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1mm;
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2mm;
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3mm;
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4mm。
所述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与角度、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的深度和角度、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与角度和所述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的深度及角度的计算,是结合制冷剂的流动特性得到的,可以确保系统每个微管中的气态或液态流量均衡。
经由上述的技术方案可知,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公开提供了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通过设计微管蒸发器制冷剂进、出口的微管与汇流管的顺序、角度及深入汇流管中的长度,调节各个微管中的制冷剂流量,使得各个微管中制冷剂的流量达到均衡,进而得到最大制冰量。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提供的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附图为两组10×10微管蒸发器并联集气汇流示意图;
图2附图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3附图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在蒸发器集气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4附图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5附图为10×10蒸发器汇流管在集气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6附图为两组10×10微管蒸发器并联制冷剂分液示意图;
图7附图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8附图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9附图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10附图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在分液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11附图为两组10×8微管蒸发器并联集气汇流示意图;
图12附图为10×8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13附图为10×8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在蒸发器集气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14附图为10×8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15附图为10×8蒸发器汇流管在集气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16附图为两组10×8微管蒸发器并联制冷剂分液示意图;
图17附图为10×8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18附图为10×8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19附图为10×8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20附图为10×8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在分液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21附图为两组10×6微管蒸发器并联集气汇流示意图;
图22附图为10×6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23附图为10×6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在蒸发器集气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24附图为10×6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25附图为10×6蒸发器汇流管在集气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26附图为两组10×6微管蒸发器并联制冷剂分液示意图;
图27附图为10×6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28附图为10×6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29附图为10×6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30附图为10×6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在分液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31附图为两组10×4微管蒸发器并联集气汇流示意图;
图32附图为10×4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33附图为10×4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在蒸发器集气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34附图为10×4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35附图为10×4蒸发器汇流管在集气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36附图为两组10×4微管蒸发器并联制冷剂分液示意图;
图37附图为10×4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38附图为10×4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图39附图为10×4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内的长度和角度;
图40附图为10×4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在分液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
在图1中:
1-20均为微管集气管、①-⑩均为蒸发器集气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41
均为蒸发器汇流管、1`-20`均为蒸发器分液支管、①`-⑩`均为蒸发器分液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42
均为分液支管、100为集气总管、100`为分液总管、101为微管排气口、102为微管入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本发明应用于分布式光伏直驱冰蓄冷空调系统的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结构如表1所示。
表1微管蒸发器结构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4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51
实施例1
6匹机组所用的蒸发器模组是对两个10×10微管蒸发器并联,为确保每根微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均衡,本实施例对10×10微管蒸发器的入口及出口的汇流装置进行设计,如图1-图10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将10×10微管蒸发器分成了10列,每列10根微管,每两列成为一组共用一个蒸发器集气管和蒸发器分液管,共有5根,微管排气口与蒸发器集气管间采用微管集气管连接,微管入口与蒸发器分液管间采用蒸发器分液支管连接。
图1中“Ⅰ、Ⅱ、Ⅲ、Ⅳ、Ⅴ、Ⅵ、Ⅶ、Ⅷ、Ⅸ、Ⅹ”表示的是一个10×10微管蒸发器的行号,其中每行有10根微管;“Ⅺ、Ⅻ、XIII、XIV、XV、XVI、XVII、XVIII、XIX、XX”表示的是另一个10×10微管蒸发器的行号。图1-图5中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表示Ⅰ和Ⅱ组成的微管蒸发器与蒸发器集气管①连接的微管集气管,10×10微管蒸发器的其它Ⅲ和Ⅳ、Ⅴ和Ⅵ、Ⅶ和Ⅷ、Ⅸ和Ⅹ组成的微管蒸发器与蒸发器集气管②、③、④和⑤连接的微管集气管的长短、材料、直径及连接方式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均一致,因此,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连接方式、角度和位置的描述可以代表所有的微管集气管。图1-图5中的“⑥、⑦、⑧、⑨和⑩”表示的为另一个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集气管,其与微管集气管的连接方式与第一个微管蒸发器相同。
图1-5中的“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5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55
”则是两个微管蒸发器中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和⑩”的蒸发器集气管与集气总管相连接的蒸发器汇流管。
图2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长度及与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1与11、2与12、3与13、4与14、5与15、6与16、7与17、8与18、9与19、10与20关于蒸发器集气管①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其中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53
对称,即:
微管集气管1、10、11和20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微管集气管2、9、12和19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微管集气管3、8、13和18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微管集气管4、7、14和17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微管集气管5、6、15和16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3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在蒸发器集热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3可知,与蒸发器集气管①连接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54
在中心,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
对称,因此,微管集气管1与微管集气管10在蒸发器集热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同理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在蒸发器集热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且位置“1,10”与“11,20”、“2,9”与“12,19”、“3,8”与“13,18”、“4,7”与“14,17”及“5,6”与“15,16”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1、10、11和20”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2、9、12和19”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3、8、13和18”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4、7、14和17”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5、6、15和16”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图4为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8
”的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内的长度及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2
关于集气总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即: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4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微管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6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8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1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0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2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5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汇流管在集气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5可知,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2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2
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9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40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41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4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6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3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643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微管蒸发器竖直静态放置蓄冷装置内,因此竖直微管上端为排气口,下端为微管入口,图6中的微管入口、蒸发器分液支管、蒸发器分液管、分液支管及分液总管分别与图1中的微管排气口、微管集热管、蒸发器集气管、蒸发器汇流管及集气总管相对应,只是管内工质流向相反,图6的分液总管内制冷剂流入,图1中的集气总管中制冷剂流出。因此:
与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微管集热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蒸发器分液支管;
与编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蒸发器集气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的蒸发器分液管;
与编号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71
蒸发器汇流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72
分液支管。
图7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蒸发器分液管①`的长度及与蒸发器分液支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1`与11`、2`与12`、3`与13`、4`与14`、5`与15`、6`与16`、7`与17`、8`与18`、9`与19`、10`与20`关于蒸发器分液支管①`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其中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分液管①`的蒸发器分液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73
对称,即:
蒸发器分液支管1`、10`、11`和20`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蒸发器分液支管2`、9`、12`和19`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蒸发器分液支管3`、8`、13`和18`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蒸发器分液支管4`、7`、14`和17`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蒸发器分液支管5`、6`、15`和16`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8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8可知,与蒸发器分液管①`连接的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74
在中心,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蒸发器分液管①`的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75
对称,因此,蒸发器分液支管1与10在蒸发器分液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同理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在蒸发器分液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且位置“1`,10`”与“11`,20`”、“2`,9`”与“12`,19`”、“3`,8`”与“13`,18`”、“4`,7`”与“14`,17`”及“5`,6`”与“15`,16`”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1`、10`、11`和20`”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2`、9`、12`和19`”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3`、8`、13`和18`”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4`、7`、14`和17`”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5`、6`、15`和16`”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图9为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2
”的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内的长度及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1
关于分液总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即: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3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4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5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6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7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10为10×10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在分液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10可知,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1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6
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8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9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2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40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41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3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842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实施例2
5匹机组所采用的蒸发器模组是两个的10×8微管蒸发器并联,为确保每根微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均衡,本实施例对10×8微管蒸发器的入口及出口的汇流装置进行了设计,如图11-图20所示。
本实施例将每个10×8微管蒸发器分成了8行,每两行成为一组共用一个蒸发器集气管和蒸发器分液管,共有4根,微管排气口与蒸发器集气管间采用微管集气管连接,微管入口与蒸发器分液管间采用蒸发器分液支管连接。
图11中“Ⅰ、Ⅱ、Ⅲ、Ⅳ、Ⅴ、Ⅵ、Ⅶ、Ⅷ”表示的是一个10×8微管蒸发器的行号,其中每行有10根微管;“Ⅸ、Ⅹ、Ⅺ、Ⅻ、XIII、XIV、XV、XVI”表示的是另一个10×8微管蒸发器的行号。图11-图15中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表示Ⅰ和Ⅱ组成的微管蒸发器与蒸发器集气管①连接的微管集气管,10×8微管蒸发器的其它Ⅲ和Ⅳ、Ⅴ和Ⅵ、Ⅶ和Ⅷ组成的微管蒸发器与蒸发器集气管②、③和④连接的微管集气管的长短、材料、直径及连接方式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均一致,因此,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连接方式、角度和位置的描述可以代表所有的微管集气管。图11-图15中的“⑤、⑥、⑦、和⑧”表示的为另一个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集气管,其与微管集气管的连接方式与第一个微管蒸发器相同。
图11-15中的“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9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95
”则是两个微管蒸发器中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⑦和⑧”的蒸发器集气管与集气总管相连接的蒸发器汇流管。
图12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长度及与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1与11、2与12、3与13、4与14、5与15、6与16、7与17、8与18、9与19、10与20关于蒸发器集气管①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其中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92
对称,即:
微管集气管1、10、11和20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微管集气管2、9、12和19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微管集气管3、8、13和18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微管集气管4、7、14和17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微管集气管5、6、15和16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13为10×8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在蒸发器集热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13可知,与蒸发器集气管①连接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93
在中心,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094
对称,因此,微管集气管1与微管集气管10在蒸发器集热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同理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在蒸发器集热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且位置“1,10”与“11,20”、“2,9”与“12,19”、“3,8”与“13,18”、“4,7”与“14,17”及“5,6”与“15,16”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1、10、11和20”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2、9、12和19”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3、8、13和18”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4、7、14和17”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5、6、15和16”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图14为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0
”的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内的长度及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9
关于集气总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即: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1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微管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2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3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4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图15为10×8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汇流管在集气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15可知,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1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1
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5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6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7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38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微管蒸发器竖直静态放置蓄冷装置内,因此竖直微管上端为排气口,下端为微管入口,图16中的微管入口、蒸发器分液支管、蒸发器分液管、分液支管及分液总管分别与图11中的微管排气口、微管集热管、蒸发器集气管、蒸发器汇流管及集气总管相对应,只是管内工质流向相反,图16的分液总管内制冷剂流入,图11中的集气总管中制冷剂流出。因此:
与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微管集热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蒸发器分液支管;
与编号“①、②、③、④、⑤、⑥、⑦、⑧”蒸发器集气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的蒸发器分液管;
与变化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6
蒸发器汇流管相对应的是变化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9
分液支管。
图17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蒸发器分液管①`的长度及与蒸发器分液支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1`与11`、2`与12`、3`与13`、4`与14`、5`与15`、6`与16`、7`与17`、8`与18`、9`与19`、10`与20`关于蒸发器分液支管①`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其中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分液管①`的蒸发器分液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027
对称,即:
蒸发器分液支管1`、10`、11`和20`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蒸发器分液支管2`、9`、12`和19`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蒸发器分液支管3`、8`、13`和18`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蒸发器分液支管4`、7`、14`和17`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蒸发器分液支管5`、6`、15`和16`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18为10×8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18可知,与蒸发器分液管①`连接的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
在中心,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蒸发器分液管①`的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
对称,因此,蒸发器分液支管1与10在蒸发器分液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同理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在蒸发器分液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且位置“1`,10`”与“11`,20`”、“2`,9`”与“12`,19`”、“3`,8`”与“13`,18`”、“4`,7`”与“14`,17`”及“5`,6`”与“15`,16`”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1`、10`、11`和20`”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2`、9`、12`和19`”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3`、8`、13`和18`”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4`、7`、14`和17`”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5`、6`、15`和16`”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图19为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5
”的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内的长度及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1
关于分液总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即: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6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7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8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9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图20为10×8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在分液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20可知,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1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3
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2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130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7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8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9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实施例3
4匹机组所采用的蒸发器模组是两个的10×6微管蒸发器并联,为确保每根微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均衡,本专利提出了对10×6微管蒸发器的入口及出口的汇流装置进行了设计。如图21-图30所示。
设计过程中将每个10×6微管蒸发器分成了6行,每两行成为一组共用一个蒸发器集气管和蒸发器分液管,共有3根,微管排气口与蒸发器集气管间采用微管集气管连接,微管入口与蒸发器分液管间采用蒸发器分液支管连接。
图21中“Ⅰ、Ⅱ、Ⅲ、Ⅳ、Ⅴ、Ⅵ”表示的是一个10×6微管蒸发器的行号,其中每行有10根微管;“Ⅶ、Ⅷ、Ⅸ、Ⅹ、Ⅺ、ⅫI”表示的是另一个10×6微管蒸发器的行号。图21-图25中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表示Ⅰ和Ⅱ组成的微管蒸发器与蒸发器集气管①连接的微管集气管,10×6微管蒸发器的其它Ⅲ和Ⅳ、Ⅴ和Ⅵ组成的微管蒸发器与蒸发器集气管②和③连接的微管集气管的长短、材料、直径及连接方式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均一致,因此,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连接方式、角度和位置的描述可以代表所有的微管集气管。图21-图25中的“④、⑤和⑥”表示的为另一个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集气管,其与微管集气管的连接方式与第一个微管蒸发器相同。图21-25中的“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10
”则是两个微管蒸发器中编号为“①、②、③、④、⑤和⑥”的蒸发器集气管与集气总管相连接的蒸发器汇流管。
图22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长度及与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1与11、2与12、3与13、4与14、5与15、6与16、7与17、8与18、9与19、10与20关于蒸发器集气管①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其中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26
对称,即:
微管集气管1、10、11和20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微管集气管2、9、12和19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微管集气管3、8、13和18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微管集气管4、7、14和17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微管集气管5、6、15和16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23为10×6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在蒸发器集热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23可知,与蒸发器集气管①连接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
在中心,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
对称,因此,微管集气管1与微管集气管10在蒸发器集热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同理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在蒸发器集热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且位置“1,10”与“11,20”、“2,9”与“12,19”、“3,8”与“13,18”、“4,7”与“14,17”及“5,6”与“15,16”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1、10、11和20”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2、9、12和19”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3、8、13和18”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4、7、14和17”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5、6、15和16”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图24为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2
”的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内的长度及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9
关于集气总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即: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3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微管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4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5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图25为10×
6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汇流管在集气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25可知,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8
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
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1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6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7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328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微管蒸发器竖直静态放置蓄冷装置内,因此竖直微管上端为排气口,下端为微管入口,图26中的微管入口、蒸发器分液支管、蒸发器分液管、分液支管及分液总管分别与图21中的微管排气口、微管集热管、蒸发器集气管、蒸发器汇流管及集气总管相对应,只是管内工质流向相反,图26的分液总管内制冷剂流入,图21中的集气总管中制冷剂流出。因此:
与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微管集热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蒸发器分液支管;
与编号“①、②、③、④、⑤、⑥”蒸发器集气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①`、②`、③`、④`、⑤`、⑥`”的蒸发器分液管;
与变化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41
蒸发器汇流管相对应的是变化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4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43
分液支管。
图27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蒸发器分液管①`的长度及与蒸发器分液支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1`与11`、2`与12`、3`与13`、4`与14`、5`与15`、6`与16`、7`与17`、8`与18`、9`与19`、10`与20`关于蒸发器分液支管①`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其中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分液管①`的蒸发器分液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44
对称,即:
蒸发器分液支管1`、10`、11`和20`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蒸发器分液支管2`、9`、12`和19`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蒸发器分液支管3`、8`、13`和18`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蒸发器分液支管4`、7`、14`和17`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蒸发器分液支管5`、6`、15`和16`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28为10×6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28可知,与蒸发器分液管①`连接的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45
在中心,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蒸发器分液管①`的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46
对称,因此,蒸发器分液支管1与10在蒸发器分液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同理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在蒸发器分液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且位置“1`,10`”与“11`,20`”、“2`,9`”与“12`,19`”、“3`,8`”与“13`,18`”、“4`,7`”与“14`,17`”及“5`,6`”与“15`,16`”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1`、10`、11`和20`”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2`、9`、12`和19`”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3`、8`、13`和18`”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4`、7`、14`和17`”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5`、6`、15`和16`”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图29为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1
”的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内的长度及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7
关于分液总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即: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2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3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4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图30为10×6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在分液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30可知,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6
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5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6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1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7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实施例4
3匹机组所采用的蒸发器模组是两个的10×4微管蒸发器并联,为确保每根微管内的制冷剂流量均衡,本专利提出了对10×4微管蒸发器的入口及出口的汇流装置进行了设计。如图31-图40所示。
设计过程中将每个10×4微管蒸发器分成了4行,每两行成为一组共用一个蒸发器集气管和蒸发器分液管,共有2根,微管排气口与蒸发器集气管间采用微管集气管连接,微管入口与蒸发器分液管间采用蒸发器分液支管连接。
图31中“Ⅰ、Ⅱ、Ⅲ、Ⅳ”表示的是一个10×4微管蒸发器的行号,其中每行有10根微管;“Ⅴ、Ⅵ、Ⅶ、Ⅷ”表示的是另一个10×4微管蒸发器的行号。图31-图35中的“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表示Ⅰ和Ⅱ组成的微管蒸发器与蒸发器集气管①连接的微管集气管,10×4微管蒸发器的其它Ⅲ和Ⅳ组成的微管蒸发器与蒸发器集气管②连接的微管集气管的长短、材料、直径及连接方式与“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均一致,因此,对“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连接方式、角度和位置的描述可以代表所有的微管集气管。图31-图35中的“③和④”表示的为另一个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集气管,其与微管集气管的连接方式与第一个微管蒸发器相同。图31-35中的“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528
”则是两个微管蒸发器中编号为“①、②、③和④”的蒸发器集气管与集气总管相连接的蒸发器汇流管。
图32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微管集气管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长度及与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1与11、2与12、3与13、4与14、5与15、6与16、7与17、8与18、9与19、10与20关于蒸发器集气管①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其中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1
对称,即:
微管集气管1、10、11和20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微管集气管2、9、12和19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微管集气管3、8、13和18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微管集气管4、7、14和17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微管集气管5、6、15和16与蒸发器集气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33为10×4微管蒸发器的微管集气管在蒸发器集热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33可知,与蒸发器集气管①连接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2
在中心,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集气管①的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3
对称,因此,微管集气管1与微管集气管10在蒸发器集热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同理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在蒸发器集热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且位置“1,10”与“11,20”、“2,9”与“12,19”、“3,8”与“13,18”、“4,7”与“14,17”及“5,6”与“15,16”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1、10、11和20”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2、9、12和19”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3、8、13和18”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4、7、14和17”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5、6、15和16”和蒸发器集气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集气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图34为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21
”的蒸发器汇流管插入集气总管内的长度及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8
关于集气总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即:
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1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22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微管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2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23
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图35为10×4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汇流管在集气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35可知,蒸发器汇流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1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15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16
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1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24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1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625
”和集气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集气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微管蒸发器竖直静态放置蓄冷装置内,因此竖直微管上端为排气口,下端为微管入口,图36中的微管入口、蒸发器分液支管、蒸发器分液管、分液支管及分液总管分别与图31中的微管排气口、微管集热管、蒸发器集气管、蒸发器汇流管及集气总管相对应,只是管内工质流向相反,图36的分液总管内制冷剂流入,图31中的集气总管中制冷剂流出。因此:
与编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微管集热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蒸发器分液支管;
与编号“①、②、③、④”蒸发器集气管相对应的是编号为“①`、②`、③`、④`”的蒸发器分液管;
与变化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71
蒸发器汇流管相对应的是变化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72
分液支管。
图37为编号为“1`,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的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蒸发器分液管①`的长度及与蒸发器分液支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1`与11`、2`与12`、3`与13`、4`与14`、5`与15`、6`与16`、7`与17`、8`与18`、9`与19`、10`与20`关于蒸发器分液支管①`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其中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插入蒸发器分液管①`的蒸发器分液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73
对称,即:
蒸发器分液支管1`、10`、11`和20`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蒸发器分液支管2`、9`、12`和19`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蒸发器分液支管3`、8`、13`和18`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45°,插入深度2mm;
蒸发器分液支管4`、7`、14`和17`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60°,插入深度3mm;
蒸发器分液支管5`、6`、15`和16`与蒸发器分液管①`接触面的夹角为75°,插入深度4mm。
图38为10×4微管蒸发器的蒸发器分液支管在蒸发器分液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38可知,与蒸发器分液管①`连接的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74
在中心,1`与10`、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关于蒸发器分液管①`的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75
对称,因此,蒸发器分液支管1与10在蒸发器分液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同理2`与9`、3`与8`、4`与7`、5`与6`、11`与20`、12`与19`、13`与18`、14`与17`、15`与16`在蒸发器分液管①`表面位置分布相同。且位置“1`,10`”与“11`,20`”、“2`,9`”与“12`,19`”、“3`,8`”与“13`,18`”、“4`,7`”与“14`,17`”及“5`,6`”与“15`,16`”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1`、10`、11`和20`”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2`、9`、12`和19`”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位置“3`、8`、13`和18`”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45°;
位置“4`、7`、14`和17`”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60°;
位置“5`、6`、15`和16`”和蒸发器分液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蒸发器分液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75°。
图39为编号为“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4
”的分液支管插入分液总管内的长度及与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其中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4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5
关于分液总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即: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6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5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插入深度0mm;
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7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6
与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插入深度1mm。
图40为10×4微管蒸发器的分液支管在分液总管表面的位置分布截面图,由图40可知,分液支管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8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9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0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1
关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对称,即:
在截面图上,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2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7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15°;
位置“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3
Figure BDA00024048978900001818
”和分液总管截面图圆点的连线与经过截面图上的分液总管圆点的重垂线的夹角为30°。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发明。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发明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微管蒸发器顶端设置有微管排气口,底端设置有微管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汇流装置包括微管集气管、蒸发器集气管、蒸发器汇流管和集气总管;所述微管排气口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之间通过所述微管集气管连通;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一端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中部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集气总管内;
所述汇流装置还包括蒸发器分液支管、蒸发器分液管、分液支管和分液总管;所述微管入口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之间通过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连通;所述分液支管一端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中部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分液总管内;
制冷剂从所述分液总管内流入,并且制冷剂从所述集气总管内流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每个微管蒸发器的微管数为2a*2b,其中a、b均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每两列微管蒸发器为一组,并且每组微管蒸发器共同使用一个所述蒸发器集气管和一个所述蒸发器分液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组微管蒸发器中,两列所述微管集气管关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行微管蒸发器中,所述微管集气管关于所述蒸发器汇流管对称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组微管蒸发器中,两列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关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圆柱中心线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2或5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同一行微管蒸发器中,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关于所述分液支管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0mm;
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1mm;
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2mm;
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3mm;
所述微管集气管与所述蒸发器集气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时,所述微管集气管插入所述蒸发器集气管的深度为4m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0mm;
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1mm;
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2mm;
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3mm;
所述蒸发器汇流管与所述集气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时,所述蒸发器汇流管插入所述集气总管的深度为4mm。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0mm;
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1mm;
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2mm;
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3mm;
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与所述蒸发器分液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时,所述蒸发器分液支管插入所述蒸发器分液管的深度为4mm。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15°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0mm;
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30°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1mm;
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45°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2mm;
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60°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3mm;
所述分液支管与所述分液总管接触面的夹角为75°时,所述分液支管插入所述分液总管的深度为4mm。
CN202010158399.1A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Pending CN111336724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8399.1A CN111336724A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58399.1A CN111336724A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6724A true CN111336724A (zh) 2020-06-26

Family

ID=711798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58399.1A Pending CN111336724A (zh) 2020-03-09 2020-03-09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6724A (zh)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97520A (ja) * 1998-09-21 2000-04-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媒配管並びに冷媒配管が配設されている冷却器および冷却貯蔵庫
JP2004347178A (ja) * 2003-05-20 2004-12-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熱交換器
JP2010112663A (ja) * 2008-11-10 2010-05-20 Panasonic Corp 熱交換器
CN101846467A (zh) * 2010-04-28 2010-09-29 东南大学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101932899A (zh) * 2008-01-29 2010-12-29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具有分形的管结构的热交换器
CN102080937A (zh) * 2011-01-28 2011-06-01 东南大学 工形树状式交叉流换热器
CN106767018A (zh) * 2016-11-30 2017-05-31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耦合夹套式的分形分叉结构换热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097520A (ja) * 1998-09-21 2000-04-04 Sanyo Electric Co Ltd 冷媒配管並びに冷媒配管が配設されている冷却器および冷却貯蔵庫
JP2004347178A (ja) * 2003-05-20 2004-12-09 Furukawa Electric Co Ltd:The 熱交換器
CN101932899A (zh) * 2008-01-29 2010-12-29 Bsh博世和西门子家用器具有限公司 具有分形的管结构的热交换器
JP2010112663A (ja) * 2008-11-10 2010-05-20 Panasonic Corp 熱交換器
CN101846467A (zh) * 2010-04-28 2010-09-29 东南大学 一种管壳式换热器
CN102080937A (zh) * 2011-01-28 2011-06-01 东南大学 工形树状式交叉流换热器
CN106767018A (zh) * 2016-11-30 2017-05-31 中国科学院上海高等研究院 耦合夹套式的分形分叉结构换热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4296425A (zh) 热交换器
CN102384692A (zh) 集流管及具有该集流管的换热器
CN1009952B (zh) 浮动板型热交换器
CN201359464Y (zh) 平行流蒸发器
CN218923805U (zh) 一种横管降膜蒸发器的分区布液装置
CN212158255U (zh) 一种换热模块及具有其的板式换热器
CN201954846U (zh) 带单管导流的平行流换热器
CN201909576U (zh) 一种换热器及其制冷剂导流管
CN111457622A (zh) 一种双孔板分液、中间排气的高效干式蒸发器
CN111336724A (zh) 一种用于浸入式静态制冰微管蒸发器的汇流装置
CN201152657Y (zh) 一种平行流蒸发器
CN211090460U (zh) 一种泵驱动两相流散热系统
CN214792027U (zh) 一种分程排液多流程水平管内冷凝换热器
CN214276628U (zh) 一种热管
CN210345837U (zh)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CN214714413U (zh) 一种mvr降膜蒸发器
CN209820204U (zh) 微通道换热器
CN209726877U (zh) 一种壳板式换热器
CN212253235U (zh) 一种微通道蒸发器
CN210729178U (zh) 一种双面冷却的多流道式膜蒸馏装置
CN104344607A (zh) 一种换热器
CN106403688A (zh) 一种新型换热器芯部
CN206787117U (zh) 一种干式蒸发器
CN215447502U (zh) 一种具有同通道变通径微管结构的风冷型换热器
CN219869224U (zh) 双系统干式换热器和热泵机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