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210345837U -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210345837U
CN210345837U CN201921068152.XU CN201921068152U CN210345837U CN 210345837 U CN210345837 U CN 210345837U CN 201921068152 U CN201921068152 U CN 201921068152U CN 210345837 U CN210345837 U CN 210345837U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
collecting pipe
heat
pipe
heat exchang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21068152.XU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静
闫志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hua Hangzhou Micro Channel Heat Exchanger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21068152.XU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210345837U/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210345837U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210345837U/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Heat-Exchange Devices With Radiators And Conduit Assemblies (AREA)

Abstract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并排设置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大体平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大体平行设置的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包括换热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可以降低换热装置内部的流动阻力,冷媒介质与空气侧可以维持较大的温差,从而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Description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空调用换热装置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背景技术
多流程换热装置是一种典型的空调用换热装置,但是,由于流路设计的不合理,市面上的多流程换热装置内冷媒介质的流动阻力都比较大,这就会导致换热装置内部压力较大,换热装置作为冷凝器或蒸发器使用时温度波动较大,换热器与空气侧的温差会减小,导致换热能力降低。
因此,如何提供一种流动阻力相对较小的多流程换热装置,仍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其内部的流动阻力较小,有利于降低换热装置的内部压力、减小温度拨动,冷媒介质与空气侧可以维持较大的温差,从而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并排设置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大体平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大体平行设置的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包括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均包括至少一个集流管段,所述集流管段的一端为密封端,另一端为流通端,两个所述集流管段之间,两个所述密封端连接,两个所述流通端连接,所述换热部包括同一换热器不同的两个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段和连接两所述集流管段的若干换热管,相邻的两所述换热部通过所述连通端相连通,两所述换热器中,所述换热部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集流管段的畅通端部连接有第一接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其中另一个所述热部的所述集流管段连接有第二接管,其中另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换热管数量的2-5倍。
可选的,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端部的所述集流管段的密封端包括由端盖密封,集流管内部还包括大体平行于所述端盖的隔板,所述隔板为隔断隔板,所述集流管中间的密封端由所述隔板密封。
可选的,所述换热部包括六个,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四个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两个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之间包括联通管,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的换热部为第六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的换热部为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为所述第六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的2-5倍。
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六换热部之间还包括位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三换热部、第四换热部、第五换热部,所述联通管两端的换热部为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M,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N,N≤M;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N小于等于1/2N,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2M,所述第四流程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3M,所述第五流程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6M小于等于1/3M。
可选的,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所述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隔断所述第四换热部和所述第五换热部,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隔断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四换热部,所述第三隔板隔断所述第五换热部和所述第六换热部,所述第三集流管包括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隔断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
可选的,所述换热部包括四个,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三个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一个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之间包括联通管,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的换热部为第四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的换热部为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为所述第四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的2-5倍,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四换热部之间还包括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所述联通管两端的换热部为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
可选的,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M,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N,1/4M≤N≤3/5M;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2/3M;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3M;所述第四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小于等于1/4M。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另一方面,一种热泵系统,包括上述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流程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均垂直于水平面放置,所述换热系统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邻,集流管内还包括分配隔板或拦截隔板,所述分配隔板和所述拦截隔板位于不同集流管段内,所述换热管的数量大于设定值的所述集流管段内设有分配隔板或拦截隔板,所述分配隔板包括板体,所述板体设有一个导流孔所述导流孔的面积为30-100mm2,所述拦截隔板的各所述导流孔的面积均为6-30mm2,且所述拦截隔板的总导流面积小于100mm2。
可选的,所述分配隔板位于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由下向上流动的集流管段内,所述拦截隔板用于换热位于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由上向下流动的集流管段内。
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与第二接管连接的换热部换热管的数量为与第一接管连接的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的2-5倍;可以降低换热装置内部的流动阻力,冷媒介质与空气侧可以维持较大的温差,从而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多流程换热装置在用于冷凝器时内部各流程的流向示意图;
图3为图1中多流程换热装置在用于蒸发器时内部各流程的流向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4中多流程换热装置在用于冷凝器时内部各流程的流向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用于冷凝器时内部各流程的流向示意图;
图7为分配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拦截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第一换热器、11第一集流管、111第四隔板、112第六隔板、12第二集流管、121第二隔板、122第三隔板、123第五隔板、13第一进出口管;
2第二换热器、21第三集流管、22第四集流管、221第一隔板、23第二进出口管;
3换热管;
4连通管;
5分配拦截隔板、51分配隔板、511板体、512导流孔、52拦截隔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文中所述“若干”是指数量不确定的多个,通常为两个及以上;且当采用“若干”表示某几个部件的数量时,并不表示这些部件在数量上的相互关系。
本文中所述“第一”、“第二”、“一号”、“二号”等词,仅是为了便于描述结构相同或相类似的两个以上的结构或部件,并不表示对顺序的某种特殊限定。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并排设置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大体平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大体平行设置的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包括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均包括至少一个集流管段,所述集流管段的一端为密封端,另一端为流通端,两个所述集流管段之间,两个所述密封端连接,两个所述流通端连接,所述换热部包括同一换热器不同的两个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段和连接两所述集流管段的若干换热管,相邻的两所述换热部通过所述连通端相连通,两所述换热器中,所述换热部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集流管段的畅通端部连接有第一接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其中另一个所述热部的所述集流管段连接有第二接管,其中另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换热管数量的2-5倍。
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流程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均垂直于水平面放置,所述换热系统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邻,换热介质每流经一个换热部为一个流程,集流管内还包括分配隔板或拦截隔板,所述分配隔板和所述拦截隔板位于不同集流管段内,所述换热管(3)的数量大于设定值的所述集流管段内设有分配隔板(51)或拦截隔板,所述分配隔板(51)包括板体(511),所述板体(511)设有一个导流孔(512)所述导流孔(512)的面积为30-100mm2,所述拦截隔板(52)的各所述导流孔(512)的面积均为6-30mm2,且所述拦截隔板(52)的总导流面积小于100mm2
实施例一
请参考图1-3,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的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多流程换热装置在用于冷凝器时内部各流程的流向示意图,图3为图1中多流程换热装置在用于蒸发器时内部各流程的流向示意图。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器1和第二换热器2,进风方向可以参见附图,第一换热器1位于迎风侧,第二换热器2位于背风侧,第一换热器1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一集流管,第二换热器2包括相对的两个第二集流管,两第一集流管之间、两第二集流管之间均连接有若干换热管3,该换热管3具体可以为扁管,扁管的结构可以参照现有技术,在此不做详述;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在换热管3轴向同一侧的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沿进风方向相邻。
第一换热器1包括若干个依次连通的迎风流程,第二换热器2包括至少一个背风流程,一个第一集流管连接有第一进出口管13,一个第二集流管连接有第二进出口管23,且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之间还通过连通管4相连,自第一进出口管13或第二进出口管23流入的冷媒介质能够流经各迎风流程、背风流程,即两进出口管的安装位置要与各换热部的流程相配合、以使得经两进出口管流入的冷媒介质能够顺序流经各流程,进而可保证换热装置的利用率;与第二进出口管23直接连通的背风流程中的换热管3的数量为与第一进出口管13直接连通的迎风流程中的换热管3的数量的2-5倍。
可以知晓,空调制冷制热实际上对应的是冷媒介质的蒸发工况和冷凝工况,在蒸发工况下,液相为主的冷媒介质可以吸收热量并蒸发为气相为主的冷媒介质,以进行制冷,在冷凝工况下,气相为主的冷媒介质可以释放热量并冷凝为液相为主的冷媒介质,以进行制热,冷媒介质在相变的过程中、其自身体积会发生较大的变化。
针对此,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将与第二进出口管23直接连通的背风流程中的换热管3的数量设置为与第一进出口管13直接连通的迎风流程中的换热管3的数量的2-5倍。在使用时,可以将液相为主的冷媒介质自第一进出口管13流入或流出、将气相为主的冷媒介质自第二进出口管23流入或流出,以适应液相变气相过程中冷媒介质体积的增大,可较大程度地保证换热装置内部各流程中质量流量的恒定,进而可以降低换热装置内部的流动阻力,有利于降低换热装置的内部压力,并减小换热装置使用过程中的温度波动,冷媒介质与空气侧可以维持较大的温差,从而可提高换热器的换热能力。
为便于描述,可以对集流管进行编号,两第一集流管可以分别称之为第一集流管11和第二集流管12,两第二集流管可以分别称之为第三集流管21和第四集流管22,其中,第一集流管11可以与第三集流管21沿进风方向相邻,第二集流管12可以与第四集流管22沿进风方向相邻。
在具体的方案中,第一进出口管13可以与第二集流管12相连,第二进出口管23可以与第四集流管22相连,连通管4的两端可以分别与第二集流管12、第四集流管22相连,参见图1,即两进出口管、连通管4可以位于换热装置在换热管3轴向的同一侧。
一并结合图2、图3,第四集流管22内可以设有第一隔板221,以将第二换热器2分隔为上下两个相连通的背风流程,第二集流管12内可以间隔设有第二隔板121、第三隔板122,第一集流管11内可以设有第四隔板111,且第四隔板111在第一集流管11的轴向上可以位于第二隔板121、第三隔板122之间,以将第一换热器1分隔为四个迎风流程;第一进出口管13可以与最下方迎风流程直接连通,第二进出口管23可以与最下方背风流程直接连通,连通管4的两端分别可以与最上方背风流程、最上方迎风流程直接连通。这里的上下方向是指集流管的轴向。
采用这种设计,与第二进出口管23直接连通的背风流程位于第二换热器2的下部,气相为主的冷媒介质自第二进出口管23流入时,气态冷媒介质可以自然上浮,冷媒介质的流动更为合理,流动阻力更小;且在冷凝工况下,与第二进出口管23直接连通的背风流程中,冷媒介质为自下而上的逆向流动,换热能力更强;另外,与第二进出口管23直接连通的背风流程可以和与第一进出口管13直接连通的迎风流程在进风方向上相对应,即二者处于同一进风方向上,在冷凝工况下,与第一进出口管13直接连通的迎风流程内的冷媒介质的温度为冷凝温度或者比冷凝温度更低,流经该迎风流程的空气温升较小,对应于与第二进出口管23直接连通的背风流程的进风温度就较低,更有利于保证该背风流程的高效换热,同时,也可以较好地保证第一进出口管13处的过冷度。
为便于描述,还可以对换热装置中的各迎风流程、背风流程进行编号,其中,与第二进出口管23直接连通的背风流程可以为第一流程,另一背风流程可以为第二流程,本实施例中,第一流程可以位于第二流程的下方,自上而下,各迎风流程可以分别为第三流程、第四流程、第五流程和第六流程。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M,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N,N≤M;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N小于等于1/2N,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2M,所述第四流程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3M,所述第五流程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6M小于等于1/3M。
进一步地,还可以将第一进出口管13的内径设置为小于第二进出口管23,即第二进出口管23的内径可以较大,以适应气相为主的冷媒介质所呈现的大体积流量。
此外,由于第一换热器1位于迎风侧,还可以将第一换热器1的换热管3的数量设置为多于第二换热器2,以保证首先与进风相接触的第一换热器1的换热效果。
请继续参考图2、图3,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用于蒸发器时(即前述蒸发工况下),第一进出口管13可以为冷媒介质的进口,第二进出口管23可以为冷媒介质的出口,冷媒介质可以按照图2中所示出的各流程中的箭头方向进行流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用于冷凝器时(即前述冷凝工况下),第二进出口管23可以为冷媒介质的进口,第一进出口管13可以为冷媒介质的出口,冷媒介质可以按照图3中所示出的各流程中的箭头方向进行流动。
对于同一流程,如果其包含的换热管3的数量较多、大于设定值时,该流程两侧的集流管由于是竖直放置,受重力影响,气液两相的冷媒介质可能出现气液分层,表现为气相上浮、液相下沉,这就会导致部分换热管3内的冷媒介质重量流量较少,影响换热效果。
针对此,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如果第一换热器1、第二换热器2存在单个流程所包含的换热管3的数量大于设定值时,可以在该流程两侧的两个集流管内设置分配拦截隔板5,该分配拦截隔板5可以包括板体511,板体511可以设有导流孔512。如此,分配拦截隔板5处的导流面积可以瞬间减小,能够阻断气相的上浮,并反弹气相、液相混合向上喷射,还能够为受重力下沉的液相冷媒介质提供支撑面,以避免液相冷媒介质直接落到每个流程的最底部、而影响冷媒介质的顺畅流动以及换热效果。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并不限定上述设定值的具体值,在实施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根据上下方向上相邻两换热管3的间距等参数进行设置;在一种示例性的方案中,上下方向上相邻两换热管3的间距可以设置为12-40mm,上述设定值可以为5,即单个流程所包含换热管3的数量多于5个时,可以在该流程两侧的集流管1内设置上述的分配拦截隔板5。
请参考图7-8,图7为分配隔板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拦截隔板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7、图8所示,分配拦截隔板5可以包括分配隔板51和拦截隔板52两种形式,其中,分配隔板51的板体511可以仅设有一个导流孔512,且分配隔板51的导流孔512的面积可以设置为30-100mm2,拦截隔板52的板体511可以设有多个导流孔512,拦截隔板52的各导流孔512的面积均可以为6-30mm2,且拦截隔板52的总导流面积可以小于100mm2;在同一流程的同一集流管中,可以仅存在一种形式的分配拦截隔板5。
在具体安装时,分配隔板51可以设置在冷媒介质自下而上流动的集流管中,拦截隔板52可以设置在冷媒介质自上而下流动的集流管中;这是因为当冷媒介质自上而下流动时,分配拦截隔板5所要发挥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液相冷媒介质的快速下沉,即要充分地发挥提供支撑面的功能,而拦截隔板52将各导流孔512分散开,可以更好地对下沉的液相冷媒介质进行阻挡,以减缓冷媒介质的下沉速度,可延长冷媒介质在换热管3、集流管内的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换热效率。
实施例二
请参考图4-5,图4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中多流程换热装置在用于冷凝器时内部各流程的流向示意图。
如图4、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在于:第二换热器2的两背风流程中,上部为第一流程、下部为第二流程,第一流程与第二进出口管23直接连通,连通管4的两端分别与最下方背风流程和最上方迎风流程相连。
实施例三
请参考图6,图6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多流程换热装置的第三种具体实施方式在用于冷凝器时内部各流程的流向示意图。
实施例一、实施例二所涉及的多流程换热装置为两排六流程的换热装置,而本实施例则要提供一种两排四流程的换热装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相同之处在此不做重复性描述,以下主要阐述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的区别。
如图6所示,第二换热器2可以包括一个背风流程,第二集流管12内可以设有第五隔板123,第一集流管11内可以设有第六隔板112,且第五隔板123的安装位置可以高于第六隔板112,以将第二换热器2分隔为三个迎风流程;第一进出口管13可以与第一集流管11相连,并与最下方迎风流程直接连通,第二进出口管23可以与第三集流管21相连,连通管4的两端分别可以与第二集流管12、第四集流管22相连,并与最上方迎风流程直接连通,如此,两进出口管和连通管4分别可以位于换热装置在换热管3轴向的两侧。
为便于描述,可以为各迎风流程、背风流程进行编号,其中,背风流程可以为第一流程,自上而下,各迎风流程分别可以为第二流程、第三流程和第四流程。
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M,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N,1/4M≤N≤3/5M,即第二换热器2的换热管3的数量可以小于第一换热器1,以增强迎风侧换热管3的换热效率。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2/3M;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3M;所述第四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小于等于1/4M。以适应冷媒介质在各流程中气液相变所产生的体积变化。
本实施例中的各集流管内也可以设置分配拦截隔板5,具体的设置规则可以参见实施例一中的描述,在此不做重复。
以上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换热器和第二换热器,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并排设置且连通,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大体平行设置的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所述第一集流管和第二集流管之间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的长度方向沿所述第一集流管和所述第二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大体平行设置的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所述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之间包括换热管,所述换热管沿所述第三集流管和所述第四集流管的周向延伸,所述第一换热器和所述第二换热器均包括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均包括至少一个集流管段,所述集流管段的一端为密封端,另一端为流通端,两个所述集流管段之间,两个所述密封端连接,两个所述流通端连接,所述换热部包括同一换热器不同的两个集流管的两个集流管段和连接两所述集流管段的若干换热管,相邻的两所述换热部通过所述流通端相连通,两所述换热器中,所述换热部包括多个,位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集流管段的畅通端部连接有第一接管,位于所述第二换热器的其中另一个所述热部的所述集流管段连接有第二接管,其中另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换热管的数量为其中一个所述换热部的所述换热管数量的2-5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和第四集流管端部的所述集流管段的密封端包括由端盖密封,集流管内部还包括大体平行于所述端盖的隔板,所述隔板为隔断隔板,所述集流管中间的密封端由所述隔板密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包括六个,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四个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两个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之间包括联通管,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的换热部为第六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的换热部为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为所述第六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的2-5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部与所述第六换热部之间还包括位于第二换热器的第二换热部和所述第一换热器的第三换热部、第四换热部、第五换热部,所述联通管两端的换热部为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M,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N,N≤M;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N小于等于1/2N,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2M,所述第四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3M,所述第五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6M小于等于1/3M。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集流管包括第一隔板,所述第一隔板隔断所述第四换热部和所述第五换热部,所述第二集流管包括第二隔板和第三隔板,所述第二隔板隔断所述第三换热部和所述第四换热部,所述第三隔板隔断所述第五换热部和所述第六换热部,所述第三集流管包括第四隔板,所述第四隔板隔断所述第一换热部和第二换热部。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部包括四个,所述第一换热器包括三个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二换热器包括一个所述换热部,所述第一集流管与所述第三集流管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相邻设置,所述第二集流管与所述第四集流管之间包括联通管,与所述第一接管连通的换热部为第四换热部,与所述第二接管连通的换热部为第一换热部,所述第一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为所述第四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的2-5倍,所述第一换热部与第四换热部之间还包括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所述联通管两端的换热部为第二换热部和第三换热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多流程换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M,所述第二换热器的换热管数量为N,1/4M≤N≤3/5M;所述第二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2/3M;所述第三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大于等于1/4M小于等于1/3M;所述第四换热部的换热管数量小于等于1/4M。
9.一种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述权利要求1-8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多流程换热装置,所述换热装置的所述第一集流管、第二集流管、第三集流管、第四集流管均垂直于水平面放置,所述热泵系统包括风机,所述风机与所述第一换热器相邻,换热介质每流经一个换热部为一个流程,集流管内还包括分配隔板或拦截隔板,所述分配隔板和所述拦截隔板位于不同集流管段内,所述换热管(3)的数量大于设定值的所述集流管段内设有分配隔板(51)或拦截隔板,所述分配隔板(51)包括板体(511),所述板体(511)设有一个导流孔(512)所述导流孔(512)的面积为30-100mm2,所述拦截隔板(52)的各所述导流孔(512)的面积均为6-30mm2,且所述拦截隔板(52)的总导流面积小于100mm2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热泵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分配隔板位于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由下向上流动的集流管段内,所述拦截隔板用于换热位于换热介质在竖直方向由上向下流动的集流管段内。
CN201921068152.XU 2019-07-09 2019-07-09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Active CN210345837U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68152.XU CN210345837U (zh) 2019-07-09 2019-07-09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21068152.XU CN210345837U (zh) 2019-07-09 2019-07-09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10345837U true CN210345837U (zh) 2020-04-17

Family

ID=701939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21068152.XU Active CN210345837U (zh) 2019-07-09 2019-07-09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210345837U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419002B (zh) 一种平行流热交换器及用途
CN104457034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101498565A (zh) 平行流蒸发器
CN201359464Y (zh) 平行流蒸发器
EP3362759A1 (en) Heat exchanger for residential hvac applications
CN210345837U (zh) 一种多流程换热装置及热泵系统
CN215216776U (zh) 蒸发器
CN109458853A (zh) 一种带有u型气液分离结构的冷凝换热器
CN104406332A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4792027U (zh) 一种分程排液多流程水平管内冷凝换热器
CN211551843U (zh) 换热器和具有其的空调器
CN214582627U (zh) 一种四流程板管式换热器
CN205066240U (zh) 热泵空调用微通道换热器
CN204227760U (zh) 平行流换热器和空调器
CN210321312U (zh) 一种多管盘绕式换热器
CN210921674U (zh) 壳管式冷凝器以及冷水机组
CN201724474U (zh) 一种空调换热器
CN112629077A (zh) 一种换热器及空调系统
CN1936484A (zh) 高效斜插风冷管翅式换热器
JPH07103609A (ja) 冷凍サイクル用熱交換器
CN210624738U (zh) 换热器、空调器、空调系统
CN212902102U (zh) 换热器和具有该换热器的制冷制热系统
CN216592898U (zh) 换热器及热泵系统
WO2009103222A1 (zh) 一种微间距平行流热交换器
CN219264620U (zh) 一种双排换热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