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6595A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6595A
CN111336595A CN202010166944.1A CN202010166944A CN111336595A CN 111336595 A CN111336595 A CN 111336595A CN 202010166944 A CN202010166944 A CN 202010166944A CN 111336595 A CN111336595 A CN 1113365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an
heat exchange
exchange unit
indoor
air conditio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66944.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6595B (zh
Inventor
魏留柱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GD Midea Air Conditioning Equi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166944.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36595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365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65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65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65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06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33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having two or more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72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 F24F11/7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 F24F11/77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treated air, e.g. its pressure for controlling air flow rate or air velocity by controlling the speed of venti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2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users or occupants
    • F24F2120/10Occupancy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该方法包括: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从采集到的室内图像中获取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根据状态数据,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本申请中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采用分段式设计,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相应的,风机组件包括与两部分换热单元对应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使得该方法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使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能与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相匹配,使得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同时,可以兼具送风功能,营造出了舒适自然的多风感效果,从而保证了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Description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空调器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目前,空调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家用电器,特别是夏季、冬季,人们更是常常24小时开启空调器。一般情况下,空调器会根据用户依自身需求所选取的运行模式进行工作。其中,空调器的运行模式可以包括:制冷、制热、除湿、送风等。
但本申请人发现上述技术至少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按照相关技术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只能处于单一的运行模式下进行工作。例如,当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模式时,无法同时启动送风模式。此时,用户只能在开启空调器的制冷模式时,同时开启风扇进行吹风,才能提升舒适度。因此,现有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仅能够启动单一的运行模式,严重影响了用户的舒适性,同时也极大地增加了能源消耗,造成了能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申请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解决现有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中存在的空调器在进行工作时只能开启单一运行模式,导致室内用户舒适性极差的技术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一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下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对应所述第二风道;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从采集到的所述室内图像中获取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根据所述状态数据,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另外,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数据,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包括:从所述状态数据中获取所述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室内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所述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其中,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距离所述空调器的平均距离要大于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距离所述空调器的平均距离;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包括: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第一平均体感温度;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根据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目标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机上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方;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包括: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所述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所述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维持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工作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和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处检查的实际出风温度;根据所述实际出风温度和所述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值,确定需要调节转速的目标风机的目标转速;其中,所述目标风机为所述第一风机或者所述第二风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还包括:其中一个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的同时,根据所述偏差值,降低所述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包括: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根据所述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述光照强度和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室内用户进行聚类之前,还包括:识别室内环境温度达到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之前,还包括:响应于所述空调器的制冷运行模式的指令;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模式运行。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二方面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下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对应所述第二风道;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获取模块,用于从采集到的所述室内图像中获取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数据,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另外,根据本申请上述实施例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的技术特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状态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从所述状态数据中获取所述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室内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所述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其中,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距离所述空调器的平均距离要大于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距离所述空调器的平均距离;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第一平均体感温度;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根据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目标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状态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所述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所述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维持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工作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用于: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和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处检查的实际出风温度;根据所述实际出风温度和所述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值,确定需要调节转速的目标风机的目标转速;其中,所述目标风机为所述第一风机或者所述第二风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状态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其中一个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的同时,根据所述偏差值,降低所述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用于: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根据所述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述光照强度和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进一步用于:识别室内环境温度达到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状态确定模块,进一步用于:响应于所述空调器的制冷运行模式的指令;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模式运行。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三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其包括上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下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对应所述第二风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机上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换热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面积。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四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存储器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程序时,实现上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申请第五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任一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提供的一个或多个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本申请中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采用分段式设计,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相应的,风机组件包括与两部分换热单元对应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使得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使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能与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相匹配,使得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同时,可以兼具送风功能,营造出了舒适自然的多风感效果,从而保证了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2、由于本申请能够对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等状态数据进行获取,使得该方法能够基于用户不同的体感温度及与空调器之间的不同距离,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确保所有室内用户均能感到舒适。
3、由于本申请通过室内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对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距离空调器较远的第一类室内用户和距离较近的第二类室内用户,进而根据两类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空调器的送风模式,以保证所有室内用户的舒适感,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智能化程度。
4、由于本申请中,将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第二换热单元上方,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通过第一风机将冷气送至远处,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远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通过第二风机将冷气送至近风,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近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维持当前工作状态。
5、由于本申请能够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在识别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再进一步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使得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不仅能够确保足够的制冷量使室内环境温度快速地达到设定温度,并且在室内环境满足用户需求后,通过调整两个换热单元和风机的状态能够提升室内用户的舒适性,同时也保证了降温效果。
6、由于本申请能够在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整后,通过调节需要调节转速的目标风机转速至目标转速,减小因关闭其中一个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进出口导致的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以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使得空调器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稳定,同时也可以避免室内环境的波动。
7、由于本申请能够在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整后,可以首先降低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至预设运行频率,进一步地,于首次将运行频率降低至预设运行频率后,还可以根据偏差值,调整运行频率降低的步长,直至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一致,以进一步减小因关闭其中一个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进出口导致的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使得空调器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稳定、避免室内环境的波动,同时也能够避免能耗浪费。
8、由于本申请中,将上段第一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优选为吹风距离较近但效率较高的轴流风机;下段第二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优选为吹风距离远的离心风机,使得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轴流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离心风机的当前转速时,能够能加有效地通过轴流风机将冷气送至远处,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远区域内的降温速度;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轴流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离心风机的当前转速时,能够能加有效地通过离心风机将冷气送至近风,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近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中空调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中空调的局部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中导风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中空调的局部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中出风装置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理解上述技术方案,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下面参照附图描述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本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
本申请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采用分段式设计,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01和第二换热单元102。第一换热单元101相对室内换热器的上部设置,第二换热单元102相对室内换热器的下部设置;第一换热单元101占室内换热器总体面积的1/3,第二换热单元102占室内换热器总体面积的2/3。可选地,第一换热单元101可以为平行流室内换热器,第二换热单元102可以为管翅式室内换热器。
第一换热单元101前端设置有第一出风口107、后侧设置有第一进风口109,第二换热单元102前端设置有第二出风口108、后侧设置有第二进风口110。其中,第一出风口107与第一进风口109连通并形成第一风道105,且第一风机103位于第一风道105中;第二出风口108与第二进风口110连通并形成第二风道106,且第二风机104位于第二风道106中。可选地,第一风机103为轴流风机,第二风机104为离心风机;第一风道105为轴流风道,第二风道106为离心风道。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室内换热器位于风道系统的正后方,第一换热单元101位于第一风道105的正前方,第二换热单元102位于第二风道106的正前方,第一出风口107设置于第一风道105的正前方,第二出风口108设置于第二风道106的正前方。空气从第一进风口109和第二进风口110进入室内机后,经室第一换热单元101换热后形成的风,在第一风机103的作用下经第一风道105和第一出风口107流入室内;经室第二换热单元102换热后形成的风,在第二风机104的作用下经第二风道106和第二出风口108流入室内。
如图3所示,空调室内机的导风机构J还包括:出风框F。出风框F包括后板F1,后板F1上设有透风孔。导流圈G设于出风框F内且导流圈G的轴线垂直于透风孔设置,其中导流圈G内限定有沿其轴向方向贯穿其长度方向的第一风道105,第一风道105与第一进风口109和第一出风口107连通,第二出风口108由出风框F和导流圈G之间限定出。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进风口109送来的空气的一部分可以通过透风孔向前流动,经过第一风道105的引流,从第一出风口107进入室内。第一进风口109送来的空气的另一部分可以经过出风框F和导流圈G之间的位置引流,从第二出风口108进入室内。这样第一进风口109的空气可以由多种方式进行引流,提高空气流动的范围,从而提高导风机构J的送风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导风叶片200包括:多个横向导叶210。多个横向导叶210分别可转动地设于出风框F内且位于导流圈G的前侧,多个横向导叶210沿上下方向间隔开设置,多个横向导叶210的至少一部分上设有用于容纳导流圈G的凹槽,位于凹槽两侧的横向导叶210的部分向后延伸至导流圈G前端的后侧。可以理解的是,凹槽的设置可以使位于凹槽两侧的横向导叶210的部分向后延伸至导流圈G前端的后侧。这样横向导叶210与第一风机D(即:轴流风机)的距离缩短,使得送风的风量增大,且可以扩大横向导叶210的送风范围,从而提高横向导叶210的送风效果。
如图4所示,导风部件300设在风道部件301上,且导风部件300位于轴流风轮303的前方,导风部件300可对轴流风道302的气流起到从后向前导流的作用,其中,导风部件300内可安装有与轴流风轮303相连的电机37,电机37用于驱动轴流风轮303转动,实现对轴流风轮303的驱动作用,同时减少单独安装电机37所占用的空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风道部件301还设有下游风道304,如图4所示,下游风道304位于轴流风道302的下方,即轴流风道302和下游风道304沿上下方向布置,且如图4所示,风道部件301的顶部设有顶部出风通孔305,顶部出风通孔305设置为朝空调室内机1000的上方或前上方敞开,风道部件301内设有导引风道306,导引风道306用于连通下游风道304和顶部出风通孔305,且导引风道306位于轴流风道302的外侧。
其中,下游风道304内设有离心风轮309。这样,下游风道304内的气流适于从离心风轮309的中心向四周扩散,且在下游风道304内壁的作用下使得气流逐渐朝上有序地引导,以使下游风道304向上流动的气流可通过导引风道306逐渐地流向顶部出风通孔305,即下游风道304内的气流适于从轴流风道302的外侧向上流动至顶部出风通孔305,进而从顶部出风通孔305流向室内空间。
由此,如图4~5所示,导引风道306位于导风部件300的两侧,这样,下游风道304中的气流从导风部件300的两侧通过导引风道向上流动,以使空调室内机1000可实现从后往前及从下往上的气流流动,结构简单。
进一步地,出风装置400还包括第一导风板51和驱动器6,第一导风板51安装于框体2且第一导风板51位于第一出风口107处,驱动器6设在框体2上且驱动器6用于驱动第一导风板51运动以调节出风方向,使得第一出风口107处的气流可以具有多种出风方向,从而丰富了出风装置400的出风效果,以更好地满足用户的差异化需求。
进一步地,箱体1的底部敞开以构造成与第一风道10连通的第一进风口109,出风装置400还包括蜗壳7和第一风机组件81,蜗壳7连接在箱体1的下方,蜗壳7内限定出与第一进风口109连通的第三风道70,第一风机组件81包括离心风机811且第一风机组件8设在第三风道70内。当离心风机811运行时,离心风机811可以驱动第三风道70内的空气流动,由于第三风道70与第一风道10通过第一进风口10b连通,则第三风道70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进风口109流至第一风道10内,如果此时出风口20a显露在环境中、且第一出风口107打开,第一风道10内的气流可以通过第一出风口107直接排至环境中,实现出风装置400的出风。
例如,在图5的示例中,蜗壳7可以包括蜗壳本体71和安装板72,蜗壳本体71安装于安装板72以与安装板72共同限定出第三风道70,安装板72可以与后板92形成为一体件,但不限于此。
图6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如图6所示,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01、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空调器上设置有一些与室内图像相关的采集装置,可选地,采集装置为具有测温功能的摄像头,如红外摄像头等,可以通过按钮或者语音指令控制其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其中,空调器上的采集装置可以实时或者周期性进行采集,周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可选地,可以通过红外摄像头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以得到室内图像。
S102、从采集到的室内图像中获取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
其中,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包括: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等。
可选地,在通过红外摄像头获取到室内图像后,可以根据用户体表的红外辐射能量大小和波长,获取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
可选地,在通过红外摄像头获取到室内图像后,可以获取室内用户在图像中的位置,并根据用户位置,获取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距离,并将其标记为第一距离;可选地,红外摄像头发出红外光,红外光在接触到室内用户后会反射至红外摄像头的光敏接收装置上,然后可以通过反射光的强度,获取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距离,并将其标记为第一距离。
S103、根据状态数据,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可选地,在采集到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后,可以从状态数据中提取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进而根据体感温度和第一距离,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本申请中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采用分段式设计,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相应的,风机组件包括与两部分换热单元对应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使得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使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能与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相匹配,使得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同时,可以兼具送风功能,营造出了舒适自然的多风感效果,从而保证了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2、由于本申请能够对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等状态数据进行获取,使得该方法能够基于用户不同的体感温度及与空调器之间的不同距离,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确保所有室内用户均能感到舒适。
需要说明的是,在试图根据体感温度和第一距离,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时,可以根据室内用户的不同状态,动态地调整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7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201、从状态数据中获取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并根据第一距离,获取第一平均距离。
可选地,可以分别从状态数据中提取每个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并依次标记为L1、L2~Ln。进一步地,根据公式L=(L1+L2+...+Ln)/n,计算获得第一平均距离L。
举例来说,室内共有3个用户,分别从状态数据中提取每个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依次为L1=5m、L2=7m、L3=9m。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公式L=(5m+7m+9m)/3=7m,计算获得第一平均距离L为7m。
S202、根据第一距离对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
其中,第一类室内用户距离空调器的平均距离要大于第二类室内用户距离空调器的平均距离。
可选地,在获取到第一平均距离后,可以将用户的第一距离与第一平均距离进行比较,如果识别该用户的第一距离达到第一平均距离,说明该用户距离空调器较远,则可以将该用户标记为第一类室内用户;如果识别该用户的第一距离未达到第一平均距离,说明该用户距离空调器较近,则可以将该用户标记为第二类室内用户。
S203、从状态数据中获取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并分别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
可选地,在对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到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后,可以从状态数据中提取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然后再分别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并对其进行标记。
针对第一类室内用户,可以将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依次标记为:△T1、△T2~△Tn;针对第二类室内用户,可以将第二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依次标记为:△t1、△t2~△tn。
S204、根据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的第一平均体感温度;根据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第二类室内用户的第二平均体感温度。
举例来说,第一类室内共有3个用户,且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依次为:△T1=30℃、△T2=31℃、△T3=32℃。此时,可以根据公式△T=(30℃+31℃+32℃)/3,计算获得第一平均体感温度△T为31℃;第二类室内共有2个用户,且第二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依次为:△t1=27℃、△t2=29℃。此时,可以根据公式△t=(27℃+29℃)/2,计算获得第二平均体感温度△t=28℃。
S205、根据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第二平均体感温度,确定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上段第一换热单元优选为平行流室内换热器,且该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为吹风距离较近但效率较高的轴流风机;下段第二换热单元优选为管翅式室内换热器,且该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为吹风距离远的离心风机。
可选地,在获取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后,可以根据第一平均体感温度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的大小关系,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可选地,当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时,如果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说明距离空调器较远的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更高,此时往往需要控制空调器将产生的冷风送远风吹人,则确定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如果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说明距离空调器较近的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更高,此时往往需要控制空调器将产生的冷风送近风吹人,则确定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如果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说明室内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相近,此时控制空调器进行正常制冷即可确保用户舒适,则可以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维持当前工作状态。
可选地,当空调器当前的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时,如果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说明距离空调器较远的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更高,此时往往需要控制空调器将产生的热风送近风吹人,则确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如果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说明距离空调器较近的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更高,此时往往需要控制空调器将产生的热风送远风吹人,则确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如果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说明室内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相近,此时控制空调器进行正常制热即可确保用户舒适,则可以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维持当前工作状态。
可选地,上段第一换热单元优选为平行流室内换热器,且该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为吹风距离较近但效率较高的轴流风机;下段第二换热单元优选为管翅式室内换热器,且该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为吹风距离远的离心风机。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本申请能够通过室内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对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距离空调器较远的第一类室内用户和距离较近的第二类室内用户,进而根据两类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空调器的送风模式,以保证所有室内用户的舒适感,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智能化程度。
2、由于本申请中,将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第二换热单元上方,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通过第一风机将冷气送至远处,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远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通过第二风机将冷气送至近风,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近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维持当前工作状态
3、由于本申请中,将上段第一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优选为吹风距离较近但效率较高的轴流风机;下段第二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优选为吹风距离远的离心风机,使得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轴流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离心风机的当前转速时,能够能加有效地通过轴流风机将冷气送至远处,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远区域内的降温速度;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轴流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离心风机的当前转速时,能够能加有效地通过离心风机将冷气送至近风,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近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
进一步地,在调整了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后,势必会导致空调器的实际出风温度产生变化,从而导致空调器的制冷能力出现波动,影响室内用户的舒适程度。因此,本申请中,在调整了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后,可以根据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和空调器的实际出风温度,对风机转速进行调节,以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确保空调器保持足够的制冷能力。
作为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如图8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301、获取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预先设置有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光照强度、设定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映射关系,在试图获取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时,可以对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光照强度、设定温度进行获取,然后根据获取到的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光照强度、设定温度,查询映射,以确定确定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
可选地,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通过光照传感器获取光照强度;控制空调器读取用户输入的设定温度,然后可以通过查询预先设置的映射关系,确定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
S302、获取空调器的实际出风温度。
可选地,可以通过温度传感器获取空调器出风口处的实际出风温度。
S303、根据实际出风温度和目标出风温度,获取偏差值。
其中,偏差值可以为正数、负数、零。
举例来说,如果获取到的实际出风温度为23℃、目标出风温度为21℃,则可以将两者相减,以得到偏差值为23℃-21℃=2℃;如果获取到的实际出风温度为23℃、目标出风温度为24℃,则可以将两者相减,以得到偏差值为23℃-24℃=-1℃。
S304、根据偏差值,调整目标风机的转速至目标转速;其中,目标风机为第一风机或者第二风机。
需要说明的是,在试图根据偏差值,调整目标风机的转速至目标转速时,可以首先从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中确定目标风机,并且根据偏差值确定目标转速,以及风机转速的调整方向,然后根据获取到的目标转速和调整方向,将获取到的目标风机的转速调整至目标转速。
可选地,在试图调整目标风机的转速时,可以将获取到的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第二平均体感温度进行比较,以确定目标风机。如果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第二风机为目标风机;反之,则确定第一风机为目标风机。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预先设置有偏差值与目标转速之间的映射关系,在试图获取目标转速时,可以根据获取到的偏差值,查询预先设置的偏差值与目标转速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目标转速。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偏差值,确定风机转速的调整方向。如果识别偏差值大于0,则可以确定风机转速的调整方向为降低转速;如果识别偏差值小于0,则可以确定风机转速的调整方向为提高转速;如果识别偏差值等于0,则可以控制风机维持当前转速。
此时,可以根据获取到的目标风机、目标转速以及调整方向,将目标风机的转速调整至目标转速。举例来说,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获取到的偏差值为2℃,通过查询映射关系目标转速为550r/min,则可以降低第二风机转速至550r/min。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本申请能够在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整后,通过调节目标风机转速至目标转速,减小因关闭其中一个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进出口导致的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以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使得空调器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稳定,同时也可以避免室内环境的波动。
进一步地,在根据偏差值,调节目标风机的目标转速后,还可以通过降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进一步确保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试图降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时,可以于首次将运行频率降低至预设运行频率,然后再根据偏差值,调整运行频率降低的步长,直至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一致。其中,预设运行频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定。
进一步地,本申请中,预先设置有偏差值与步长之间的映射关系,在试图获取步长时,可以根据获取到的偏差值,查询预先设置的偏差值与步长之间的映射关系,确定步长。其中,步长大于0。
进一步地,可以根据获取到的偏差值,确定步长的调整方向。如果识别偏差值大于设定差值,则可以确定步长的调整方向为提高频率;如果识别偏差值小于设定差值,则可以确定步长的调整方向为降低频率;如果识别偏差值等于设定差值,则可以控制维持当前步长。
此时,可以根据获取到的步长以及步长的调整方向,进一步降低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由于本申请能够在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整后,可以首先降低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至预设运行频率,进一步地,于首次将运行频率降低至预设运行频率后,还可以根据偏差值,调整运行频率降低的步长,直至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一致,以进一步减小因关闭其中一个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进出口导致的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使得空调器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稳定、避免室内环境的波动,同时也能够避免能耗浪费。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适用于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模式和制热运行模式下,特别地,在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模式下时,效果更佳显著。
图9为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公开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以空调器处于制冷运行模式为例进行解释说明,如图9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401、响应于空调器的制冷运行模式的指令。
需要说明的是,在用户试图启动空调器进行制冷时,可以通过语音或者遥控面板输入控制空调器的制冷运行模式的指令,在用户输入了控制空调器的制冷运行模式的指令后,空调器可以自动响应于该指令。
S402、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模式运行。
需要说明的是,空调上设置有与室内环境信息和室外环境信息相关的采集装置,例如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和室外环境温度传感器。可选地,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于空调器室内机内;室内环境温度传感器可以设置于空调器室外机上。
可选地,在响应于空调器的制冷运行模式的指令后,可以对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进行获取。进一步地,在获取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后,可以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分别确定空调器中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转速,以及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控制空调器进入制冷运行模式。
S403、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
可选地,可以通过红外摄像头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以得到室内图像。
S404、从采集到的室内图像中获取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
其中,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包括: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等。
S405、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并判断室内环境温度是否达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在室内环境温度未达到用户输入的设定温度时,应该控制空调器中的所有风机,以及所有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均开启,确保制冷量能够使室内环境温度快速地达到设定温度,使得用户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便能感到凉爽。由此,本申请中,在试图根据第一距离对室内用户进行聚类之前,可以首先对室内环境温度是否达到设定温度进行识别。
可选地,可以将获取到的室内环境温度与用户输入的空调器的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如果识别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则可以执行步骤S407;如果识别室内环境温度未达到设定温度,则可以执行步骤S406。
S406、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维持当前的工作状态。
其中,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当前的工作状态均为开启状态。
S407、从状态数据中获取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并根据第一距离,获取第一平均距离。
可选地,可以分别从状态数据中提取每个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并依次标记为L1、L2~Ln。进一步地,根据公式L=(L1+L2+...+Ln)/n,计算获得第一平均距离L。
S408、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一平均距离对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
可选地,在获取到第一平均距离后,可以将用户的第一距离与第一平均距离进行比较,如果识别该用户的第一距离达到第一平均距离,则可以将该用户标记为第一类室内用户;如果识别该用户的第一距离未达到第一平均距离,则可以将该用户标记为第二类室内用户。
S409、从状态数据中获取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并分别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
可选地,可以从状态数据中提取全部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然后再分别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并对其进行标记。
S410、根据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的第一平均体感温度;根据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第二类室内用户的第二平均体感温度。
S411、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是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
可选地,如果识别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说明距离空调器较远的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更高,则可以执行步骤S412;反之,说明距离空调器较近的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更高,则可以执行步骤S413。
S412、控制第二换热单元进出口关闭,第一换热单元进出口开启,轴流风机的转速保持不变,调整离心风机的转速至目标转速,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降低至预设频率值。
此时,空调器处于送远风运行模式。
S413、控制第一换热单元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进出口开启,离心风机的转速保持不变,调整轴流风机的转速至目标转速,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降低至预设频率值。
此时,空调器处于送近风运行模式。
S414、获取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
S415、获取空调器的实际出风温度。
S416、根据实际出风温度和目标出风温度,获取偏差值。
S417、根据偏差值调整需要调节转速的目标风机的转速和压缩机的频率。
需要说明的是,在完成上述控制之后,可以对空调器的运行时长进行获取,当识别运行时长达到预设运行时长后,可以再次对室内环境温度进行获取,并将再次获取到的室内环境温度与设定温度进行比较,如果识别室内环境温度低于或者等于设定温度,则可以控制空调器维持当前运行模式;如果识别室内环境温度高于设定温度,则可以控制空调器进入正常制冷运行模式。其中,进入正常制冷运行模式时,空调器的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进出口均开启,离心风机和轴流风机均开启。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中,轴流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为平行流室内换热器,平行流室内换热器相对室内换热器的上部设置,且其占室内换热器总体面积的1/3;离心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为管翅式室内换热器,管翅式室内换热器相对室内换热器的下部设置,且其占室内换热器总体面积的2/3。
需要说明的是,关于步骤S414~S417的介绍可参见上述实施例中的相关记载,此处不再赘述。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本申请中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采用分段式设计,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相应的,风机组件包括与两部分换热单元对应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使得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使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能与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相匹配,使得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同时,可以兼具送风功能,营造出了舒适自然的多风感效果,从而保证了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2、由于本申请能够对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等状态数据进行获取,使得该方法能够基于用户不同的体感温度及与空调器之间的不同距离,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确保所有室内用户均能感到舒适。
3、由于本申请通过室内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对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距离空调器较远的第一类室内用户和距离较近的第二类室内用户,进而根据两类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空调器的送风模式,以保证所有室内用户的舒适感,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智能化程度。
4、由于本申请中,将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第二换热单元上方,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通过第一风机将冷气送至远处,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远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通过第二风机将冷气送至近风,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近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维持当前工作状态。
5、由于本申请能够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在识别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再进一步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使得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不仅能够确保足够的制冷量使室内环境温度快速地达到设定温度,并且在室内环境满足用户需求后,通过调整两个换热单元和风机的状态能够提升室内用户的舒适性,同时也保证了降温效果。
6、由于本申请能够在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整后,通过调节需要调节转速的目标风机转速至目标转速,减小因关闭其中一个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进出口导致的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以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使得空调器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稳定,同时也可以避免室内环境的波动。
7、由于本申请能够在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整后,可以首先降低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至预设运行频率,进一步地,于首次将运行频率降低至预设运行频率后,还可以根据偏差值,调整运行频率降低的步长,直至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一致,以进一步减小因关闭其中一个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进出口导致的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使得空调器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稳定、避免室内环境的波动,同时也能够避免能耗浪费。
8、由于本申请中,将上段第一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优选为吹风距离较近但效率较高的轴流风机;下段第二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优选为吹风距离远的离心风机,使得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轴流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离心风机的当前转速时,能够能加有效地通过轴流风机将冷气送至远处,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远区域内的降温速度;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轴流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离心风机的当前转速时,能够能加有效地通过离心风机将冷气送至近风,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近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
基于同一申请构思,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对应的装置。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0所示,该空调器3000,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101和第二换热单元102,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1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101上下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103和第二风机104;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105和第二风道106,所述第一换热单元101和所述第一风机103对应所述第一风道105,所述第二换热单元102和所述第二风机104对应所述第二风道106。空调器的控制装置2000,包括:图像采集模块1100,用于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获取模块1200,用于从采集到的所述室内图像中获取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状态确定模块1300,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数据,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状态确定模块1300,进一步用于:从所述状态数据中获取所述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室内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根据所述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1200,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其中,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距离所述空调器的平均距离要大于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距离所述空调器的平均距离;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1200,进一步用于: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第一平均体感温度;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根据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目标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状态确定模块1300,进一步用于: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所述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所述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维持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工作状态。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1200,进一步用于: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和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处检查的实际出风温度;根据所述实际出风温度和所述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值,确定需要调节转速的目标风机的目标转速;其中,所述目标风机为所述第一风机或者所述第二风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状态确定模块1300,进一步用于:其中一个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的同时,根据所述偏差值,降低所述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1200,进一步用于: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根据所述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述光照强度和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获取模块1200,进一步用于:识别室内环境温度达到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状态确定模块1300,进一步用于:响应于所述空调器的制冷运行模式的指令;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模式运行。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上述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至少具有如下的技术效果或优点:
1、由于本申请中空调器的室内换热器采用分段式设计,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相应的,风机组件包括与两部分换热单元对应的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使得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在空调器的运行过程中,能够使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能与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相匹配,使得空调器在进行制冷或者制热的同时,可以兼具送风功能,营造出了舒适自然的多风感效果,从而保证了室内用户的舒适性。
2、由于本申请能够对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室内用户与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等状态数据进行获取,使得该方法能够基于用户不同的体感温度及与空调器之间的不同距离,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确保所有室内用户均能感到舒适。
3、由于本申请通过室内用户与空调器的距离,对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距离空调器较远的第一类室内用户和距离较近的第二类室内用户,进而根据两类用户的平均体感温度之间的大小关系,控制空调器的送风模式,以保证所有室内用户的舒适感,同时提高了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智能化程度。
4、由于本申请中,将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第二换热单元上方,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通过第一风机将冷气送至远处,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远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通过第二风机将冷气送至近风,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近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时,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维持当前工作状态。
5、由于本申请能够在空调器制冷运行时,在识别室内环境温度达到设定温度后,再进一步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调整,使得本申请提出的空调器不仅能够确保足够的制冷量使室内环境温度快速地达到设定温度,并且在室内环境满足用户需求后,通过调整两个换热单元和风机的状态能够提升室内用户的舒适性,同时也保证了降温效果。
6、由于本申请能够在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整后,通过调节需要调节转速的目标风机转速至目标转速,减小因关闭其中一个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进出口导致的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以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使得空调器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稳定,同时也可以避免室内环境的波动。
7、由于本申请能够在对第一换热单元、第二换热单元以及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了调整后,可以首先降低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至预设运行频率,进一步地,于首次将运行频率降低至预设运行频率后,还可以根据偏差值,调整运行频率降低的步长,直至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一致,以进一步减小因关闭其中一个风机对应的换热单元进出口导致的实际出风温度与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使实际出风温度接近目标出风温度,从而使得空调器所处的室内环境更加稳定、避免室内环境的波动,同时也能够避免能耗浪费。
8、由于本申请中,将上段第一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优选为吹风距离较近但效率较高的轴流风机;下段第二换热单元对应的风机优选为吹风距离远的离心风机,使得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轴流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离心风机的当前转速时,能够能加有效地通过轴流风机将冷气送至远处,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远区域内的降温速度;当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第二平均体感温度,控制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轴流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离心风机的当前转速时,能够能加有效地通过离心风机将冷气送至近风,加快了距离空调器较近区域内的降温速度,能够较快地使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舒适。
由于本申请实施例所介绍的装置,为实施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采用的装置,故而基于本申请上述实施例所介绍的方法,本领域所属人员能够了解该系统的具体结构及变形,故而在此不再赘述。凡是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所采用的装置都属于本申请所欲保护的范围。
如图1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出的一种空调器3000,该空调器3000包括上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2000。
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下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对应所述第二风道。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机上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方。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换热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面积。
如图12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出了一种电子设备4000,该电子设备4000包括:存储器410、处理器420及存储在存储器410上并可在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执行程序,以实现上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本发明还提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应当注意的是,在权利要求中,不应将位于括号之间的任何参考符号构造成对权利要求的限制。单词“包含”不排除存在未列在权利要求中的部件或步骤。位于部件之前的单词“一”或“一个”不排除存在多个这样的部件。本申请可以借助于包括有若干不同部件的硬件以及借助于适当编程的计算机来实现。在列举了若干装置的单元权利要求中,这些装置中的若干个可以是通过同一个硬件项来具体体现。单词第一、第二、以及第三等的使用不表示任何顺序。可将这些单词解释为名称。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8)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下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对应所述第二风道;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
从采集到的所述室内图像中获取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
根据所述状态数据,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状态数据,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包括:
从所述状态数据中获取所述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室内用户与所述空调器之间的第一距离;
根据所述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室内用户进行聚类,获取第一类室内用户和第二类室内用户;其中,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距离所述空调器的平均距离要大于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距离所述空调器的平均距离;
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的第一平均体感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类室内用户中每个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获取所述第二类室内用户的第二平均体感温度;
根据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目标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机上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方;
所述根据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和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的大小关系,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包括:
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大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并维持所述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调节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
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小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确定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导通,并调节所述第一风机的当前转速,维持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转速;
识别所述第一平均体感温度等于所述第二平均体感温度,则维持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和所述第二风机的当前工作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和所述空调器的出风口处检查的实际出风温度;
根据所述实际出风温度和所述目标出风温度之间的偏差值,确定需要调节转速的目标风机的目标转速;其中,所述目标风机为所述第一风机或者所述第二风机。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其中一个换热单元的进出口关闭的同时,根据所述偏差值,降低所述空调器中的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包括:
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光照强度;
根据所述室内用户的体感温度、所述室外环境温度、所述光照强度和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获取所述空调器的目标出风温度。
9.根据权利要求5-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对所述室内用户进行聚类之前,还包括:
识别室内环境温度达到所述空调器的设定温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之前,还包括:
响应于所述空调器的制冷运行模式的指令;
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控制所述空调器进行制冷运行模式运行。
11.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12.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下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对应所述第二风道;
所述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包括:
图像采集模块,用于对室内图像进行采集;
获取模块,用于从采集到的所述室内图像中获取室内用户的状态数据;
状态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状态数据,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以及所述第一风机、所述第二风机的工作状态进行控制。
13.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内换热器、风机组件和风道,其中,所述室内换热器包括第一换热单元和第二换热单元,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下设置;所述风机组件包括第一风机和第二风机;所述风道包括第一风道和第二风道,所述第一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一风机对应所述第一风道,所述第二换热单元和所述第二风机对应所述第二风道。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设置在所述第二风机上方,所述第一换热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二换热单元上方。
15.根据权利要求13或14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风机为轴流风机,所述第二风机为离心风机。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单元的换热面积小于所述第二换热单元的面积。
17.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
其中,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可执行程序代码来运行与所述可执行程序代码对应的程序,以用于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18.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11中任一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202010166944.1A 2020-03-11 2020-03-11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1336595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6944.1A CN111336595B (zh) 2020-03-11 2020-03-11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166944.1A CN111336595B (zh) 2020-03-11 2020-03-11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6595A true CN111336595A (zh) 2020-06-26
CN111336595B CN111336595B (zh) 2022-02-25

Family

ID=7118440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66944.1A Active CN111336595B (zh) 2020-03-11 2020-03-11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6595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42498A (zh) * 2022-07-27 2022-1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
CN115342498B (zh) * 2022-07-27 2024-06-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94736A (ja) * 1990-04-10 1991-12-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7324792A (ja) * 1995-05-16 1995-12-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人体認識装置
JP2014126295A (ja) * 2012-12-26 2014-07-0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4748329A (zh) * 2015-03-31 2015-07-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系统
CN104949263A (zh) * 2015-05-28 2015-09-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5423502A (zh) * 2015-12-31 2016-03-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560116A (zh) * 2017-08-21 2018-01-09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945447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0749042A (zh) * 2019-10-31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CN110749065A (zh) * 2019-10-31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CN110749062A (zh) * 2019-10-31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CN110848807A (zh) * 2019-11-29 2020-02-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94736A (ja) * 1990-04-10 1991-12-25 Matsushita Refrig Co Ltd 空気調和機
JPH07324792A (ja) * 1995-05-16 1995-12-1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人体認識装置
JP2014126295A (ja) * 2012-12-26 2014-07-07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
CN104748329A (zh) * 2015-03-31 2015-07-01 美的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空调器系统
CN104949263A (zh) * 2015-05-28 2015-09-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5423502A (zh) * 2015-12-31 2016-03-23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送风控制方法及装置
CN107560116A (zh) * 2017-08-21 2018-01-09 奥克斯空调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09945447A (zh) * 2019-03-11 2019-06-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0749042A (zh) * 2019-10-31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CN110749065A (zh) * 2019-10-31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CN110749062A (zh) * 2019-10-31 2020-02-04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的控制方法、系统及空调
CN110848807A (zh) * 2019-11-29 2020-02-28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342498A (zh) * 2022-07-27 2022-11-15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
CN115342498B (zh) * 2022-07-27 2024-06-07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空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6595B (zh) 2022-02-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36594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CN107003027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EP3499141B1 (en) Air conditioner
CN110469909A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30678A (zh) 空调舒适性送风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CN106679079A (zh) 空调系统的控制方法及空调系统
CN110470031B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室内机
CN101532706B (zh)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0410970B (zh) 用于空调室内机的控制方法及空调室内机
CN110887180B (zh) 一种空调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空调
CN110848806B (zh)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与装置
CN111336595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CN111336596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CN111928413B (zh) 空调组件及其联合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EP2169320B1 (en) Air conditioner
US20220018569A1 (en)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same
CN109489216B (zh) 一种舒适性风管送风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US11703248B2 (en) Proactive system control using humidity prediction
WO2020211180A1 (zh) 送风装置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CN111503847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CN111928412B (zh) 空调组件及其联合控制方法
CN116147163A (zh) 用于空调器的加湿控制方法及装置、空调器
CN112682928A (zh) 控制方法、空调器、处理器及存储介质
KR100837355B1 (ko) 공기조화기 및 이의 기류제어방법
CN111486550B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