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31827A - 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31827A
CN111331827A CN202010422305.7A CN202010422305A CN111331827A CN 111331827 A CN111331827 A CN 111331827A CN 202010422305 A CN202010422305 A CN 202010422305A CN 111331827 A CN111331827 A CN 11133182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ilm
stretching
assembly
guide rail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422305.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31827B (zh
Inventor
何汉昭
梁达辉
汤智勇
陈健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Mce Stretching Industry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422305.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31827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3182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182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3182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3182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5/00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5/02Shaping by stretching, e.g. drawing through a die; Apparatus therefor of plates or sheets
    • B29C55/20Edge clamps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对薄膜进行低拉伸倍数拉伸过程中,由于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相邻连杆组件设有夹角Q,夹角Q为45°~120°,也就是相当于增大了拉伸前相邻链夹的主体中心线的间距D1,从而便能实现低拉伸倍数拉伸,此外可以保持固有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尺寸不变,可以将连杆组件的长度及主体中心线的间距D1同时有效增加,便可实现预期目标。进而,相邻第一主体、相邻第二主体均处于分开的状态,纵向夹持率P将相应减少,但并不影响固有薄膜夹持件对薄膜的夹持效果。当纵向夹持率P减少时,能够增大成品膜的收得率,减少了设备成本,提升拉伸机构驱动力的传递效能。

Description

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薄膜处理装置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薄膜在玻璃化温度以上、熔点以下的适当温度范围内(高弹态下),通过拉伸机,在外力作用下,先后沿纵向和横向进行一定倍数的拉伸,从而使分子链或结晶面在平行于薄膜平面的方向上进行取向而有序排列,然后在拉紧状态下进行热定型,使取向的大分子结构固定,最后经冷却及后续处理便可制得薄膜。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的链夹对薄膜夹持并在双导轨的引导下在横向、纵向产生相对位移量,来实现对薄膜的在双向按工艺要求倍数的拉伸。
随着创新领域(锂电、电子元件、医用)的特种薄膜材料的工艺开发,低拉伸倍数同步双向拉伸越发广泛。其中,实现纵向低倍数(通常为1.2倍~2.5倍)拉伸时,按比例减小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的连杆长度来实现工艺要求的拉伸倍数,仍沿用原设计构思的链夹以同样横向夹持率(30%或以上)进行拉伸,这时相邻链夹间的相对位移行程将按相同比例减小。它们的变化关系体现为:
R= D2/D1,其中R为纵向拉伸倍数,D2为拉伸后相邻链夹的主体中心线间距,D1为拉伸前相邻链夹的主体中心线间距;
A=D2-D1,A为相邻链夹间的最大相对位移值;
P= B/D1,P为纵向夹持率,纵向指的是薄膜的移动方向,B为链夹的夹爪对薄膜有效夹持的区域中,纵向方向上相距最远两点的距离值,也即夹爪纵向工作面宽度。
在传统拉伸过程中,当薄膜为低拉伸倍数进行拉伸时,存在如下缺陷,一方面,由于链夹数量需大幅增加,导致薄膜端部非拉伸区域太多,不利薄膜的拉伸均匀性,成品膜的收得率下降。另一方面,链夹连同滚轮的数量大幅增加后,直接增加了设备成本,更使拉伸机构需克服的滚动摩擦力出现倍增的情况,大大削减了拉伸机构驱动力的传递效能,极易导致机构各作用力的恶性循环,使该双向拉伸机构无法在纵向低倍数条件下实现工业化应用。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它能够提高增大成品膜的收得率,提高牵引效能,降低设备成本。
其技术方案如下:一种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包括:第一移动组件与第二移动组件,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用于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导轨上,多个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用于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导轨上,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交替设置,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二主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薄膜夹持件;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为多个,所述连杆组件对应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之间,所述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可转动相连,所述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可转动相连;当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相邻所述连杆组件设有夹角Q,夹角Q为45°~120°,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的纵向夹持率为P,纵向夹持率P不大于25%。
上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对薄膜进行纵向拉伸比R为低拉伸倍数拉伸过程中,由于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相邻所述连杆组件设有夹角Q,夹角Q为45°~120°,也就是相当于增大了拉伸前相邻链夹的主体中心线的间距D1,从而便能实现低拉伸倍数拉伸,此外可以保持固有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尺寸不变(包括纵向工作面宽度B,纵向工作面宽度B又称链夹的薄膜夹持件对薄膜有效夹持的区域中,纵向方向上相距最远两点的距离值),可以将连杆组件的长度及主体中心线的间距D1同时有效增加,便可实现预期目标。进而,相邻的第一主体、相邻的第二主体均处于分开的状态,纵向夹持率P将相应减少,但并不影响固有薄膜夹持件对薄膜的夹持效果。当纵向夹持率P减少时,一方面,能够增大成品膜的收得率,另一方面,减少了设备成本,提升拉伸机构驱动力的传递效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侧部的第一凸块体;当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对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主体,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主体通过所述第一凸块体与另一个所述第一主体相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凸块体;所述第一主体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凸块体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的第一驱动轮,两个以上所述第一驱动轮轴心的连线为沿着所述第一导轨设置的第一连线,所述第一凸块体的第一中心线到所述第二主体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连线到所述第二主体的距离相同,或者,所述第一凸块体的第一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线更加靠近于所述第二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部的第二凸块体;当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对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主体而言,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第二凸块体与另一个所述第二主体相抵触。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凸块体;所述第二主体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凸块体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第二驱动轮,两个以上所述第二驱动轮轴心的连线为沿着所述第二导轨设置的第二连线,所述第二凸块体的第二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二连线更加远离于所述第一主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薄膜夹持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第二主体设有凸出到所述第二导轨外的支撑平台,所述薄膜夹持件的夹持面与所述支撑平台的板面配合夹持待加工处理的薄膜;所述支撑平台的侧部设有薄膜承托板。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的两个第一滚轮,两个所述第一滚轮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两侧并能沿着所述第一导轨的侧面滚动;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两个第二滚轮,以及保护罩,两个所述第二滚轮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导轨的两侧并能沿着所述第二导轨的侧面滚动,所述保护罩罩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滚轮中较为远离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第二滚轮外部。
一种薄膜拉伸处理装置,包括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多个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多个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上。
上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对薄膜进行纵向拉伸比R为低拉伸倍数拉伸过程中,由于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相邻所述连杆组件设有夹角Q,夹角Q为45°~120°,也就是相当于增大了拉伸前相邻链夹的主体中心线的间距D1,从而便能实现低拉伸倍数拉伸,此外可以保持固有第一主体、第二主体的尺寸不变(包括纵向工作面宽度B,纵向工作面宽度B又称链夹的薄膜夹持件对薄膜有效夹持的区域中,纵向方向上相距最远两点的距离值),可以将连杆组件的长度及主体中心线的间距D1同时有效增加,便可实现预期目标。进而,相邻的第一主体、相邻的第二主体均处于分开的状态,纵向夹持率P将相应减少,但并不影响固有薄膜夹持件对薄膜的夹持效果。当纵向夹持率P减少时,一方面,能够增大成品膜的收得率,另一方面,减少了设备成本,提升拉伸机构驱动力的传递效能。
附图说明
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运行状态的一视角结构图;
图3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后运行状态的一视角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的第一移动组件、第二移动组件及连杆组件的组合在一起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在A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的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一实施例所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沿着第一导轨的方向的视角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0、第一移动组件;11、第一主体;111、凹口;112、垫块;12、第一滚轮;14、第三滚轮;15、第一驱动轮;151、第一连线;16、第一凸块体;161、第一中心线;17、第五滚轮;20、第二移动组件;21、第二主体;211、凹口;212、支撑平台;213、垫块;214、薄膜承托板;215、主体中心线;22、第二滚轮;23、薄膜夹持件;231、夹持头部;232、柄部;24、第四滚轮;25、第二驱动轮;251、第二连线;26、第二凸块体;261、第二中心线;28、保护罩;30、连杆组件;31、链板;41、第一导轨;42、第二导轨;421、第三中心线;50、限位件;60、慢速驱动齿盘;70、快速驱动齿盘。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一般地,当薄膜为低拉伸倍数进行拉伸时,需要使得D2减小,进而导致在单位长度下,链夹及滚轮的数量将大幅增加。如此,一方面,由于有效夹持的区域的薄膜(也就是薄膜上被夹爪夹持接触的部位)是不能进行拉伸的,当薄膜的两个侧缘部位不能拉伸的区域越发密集时,直接使薄膜的两个侧缘部位的均匀性构成负面影响,导致成品膜的收得率下降。另一方面,链夹及滚轮的数量大幅增加后,不但直接增加了设备成本,更使拉伸机构需克服的滚动摩擦力出现倍增的情况,大大削减了拉伸机构驱动力的传递效能。
参阅图1与图2,图1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的其中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2示意出了本发明一实施例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运行状态的一视角结构图。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包括第一移动组件10、第二移动组件20及连杆组件30。
第一移动组件10与第二移动组件20均为多个。多个第一移动组件10用于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导轨41上,多个第二移动组件20用于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导轨42上。第一移动组件10与第二移动组件20交替设置。第一移动组件10包括第一主体11,第二移动组件20包括第二主体21及设置于第二主体21上的薄膜夹持件23。连杆组件30为多个,连杆组件30对应设置于相邻的第一移动组件10与第二移动组件20之间,连杆组件30的一端与第一主体11可转动相连,连杆组件30的另一端与第二主体21可转动相连。当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相邻连杆组件30设有夹角Q,夹角Q为45°~120°,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的纵向夹持率为P,纵向夹持率P不大于25%。
上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对薄膜进行纵向拉伸比R为低拉伸倍数拉伸过程中,由于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相邻连杆组件30设有夹角Q,夹角Q为45°~120°,也就是相当于增大了拉伸前相邻链夹的主体中心线215的间距D1,从而便能实现低拉伸倍数拉伸,此外可以保持固有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21的尺寸不变(包括纵向工作面宽度B,纵向工作面宽度B又称链夹的薄膜夹持件23对薄膜有效夹持的区域中,纵向方向上相距最远两点的距离值),可以将连杆组件30的长度及主体中心线215的间距D1同时有效增加,便可实现预期目标。进而,相邻的第一主体11、相邻的第二主体21均处于分开的状态,纵向夹持率P将相应减少,但并不影响固有薄膜夹持件23对薄膜的夹持效果。当纵向夹持率P减少时,一方面,能够增大成品膜的收得率,另一方面,减少了设备成本,提升拉伸机构驱动力的传递效能。
举例而言:纵向拉伸比R=2.5倍,连杆组件30的夹角Q= 48°,将纵向夹持率P从原来的30%(原有D1=50mm,原有B=15mm)缩减到25%(改进后的D1例如为60mm, B维持不变),相邻第一主体11间或相邻第二主体21间的最大相对位移值A(A=D2-D1,D2为拉伸后相邻链夹的主体中心线215的间距)将增加20%,环形轨道的链夹(滚轮)数量将减少20%。更具体而言,在纵向拉伸比R越小的场合,本发明方案的技术效果越明显。
进一步地,第一移动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主体11的侧部的第一凸块体16。当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对于相邻两个第一主体11,其中一个第一主体11通过第一凸块体16与另一个第一主体11相抵触。如此,对于任意相邻两个第一移动组件10而言,相邻两个第一主体11通过第一凸块体16而间隔开,在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能保证主体中心线215的间距D1不变。
进一步地,第一主体1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一凸块体16。第一主体11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凸块体16于第一主体1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第一移动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主体11上的第一驱动轮15,两个以上第一驱动轮15轴心的连线为沿着第一导轨41设置的第一连线151,第一凸块体16的第一中心线161到第二主体21的距离与第一连线151到第二主体21的距离相同,或者,第一凸块体16的第一中心线161相对于第一连线151更加靠近于第二主体21。如此,能避免入口齿盘驱动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驱动轮15过程中,第一凸块体16与第一凸块体16之间产生干涉现象。反之,若第一凸块体16的第一中心线161相对于第一连线151更加远离于第二主体21,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经过入口驱动齿盘时,入口驱动齿盘的各个齿口分别与第一驱动轮15相啮合,第一凸块体16的第一中心线161处于内圆,第一连线151处于外圆,内圆长度小于外圆长度,必然导致相邻两个第一凸块体16相互干涉。
其中,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凸块体16的第一中心线161到第二主体21的距离与第一连线151到第二主体21的距离相同,也就是说,当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并以正常的姿态运行(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运行于水平面上)于导轨上时,第一凸块体16的第一中心线161与第一连线151位于同一竖直面上。
进一步地,第二移动组件2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主体21的侧部的第二凸块体26。当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对于相邻两个第二主体21而言,其中一个第二主体21通过第二凸块体26与另一个第二主体21相抵触。如此,对于任意相邻两个第二移动组件20而言,相邻两个第二主体21通过第二凸块体26而间隔开。在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能保证主体中心线215的间距D1不变。
进一步地,第二主体21的两侧均设置有第二凸块体26。第二主体21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凸块体26于第二主体21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进一步地,第二移动组件2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主体21上的第二驱动轮25,两个以上第二驱动轮25轴心的连线为沿着第二导轨42设置的第二连线251,第二凸块体26的第二中心线261相对于第二连线251更加远离于第一主体11。如此,能保证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全拉伸状态运行时,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凸块体16与第二移动组件20的第二凸块体26不会相互产生干涉。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凸块体26的第二中心线261位于第二导轨42的上方。具体而言,当第二导轨42处于水平面时,第二中心线261例如与第二导轨42的第三中心线421处于同一竖直面;或者,第二中心线261相对于第二导轨42的第三中心线421更加靠近于薄膜夹持件23。
进一步地,薄膜夹持件23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主体21上,第二主体21设有凸出到第二导轨42外的支撑平台212,薄膜夹持件23的夹持面与支撑平台212的板面配合夹持待加工处理的薄膜;支撑平台212的侧部设有薄膜承托板214。具体而言,薄膜夹持件23包括夹持头部231及柄部232,柄部232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主体21上,柄部232与夹持头部231相连,柄部232转动时带动夹持头部231转动,夹持头部231转动时能实现与支撑平台212的板面配合夹持住待加工处理的薄膜或者松开薄膜。此外,支撑平台212的两侧均设有薄膜承托板214。如此,薄膜承托板214相当于增宽了支撑平台212的宽度(支撑平台212的宽度指的是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沿着轨道运行的方向上的长度,也就是薄膜的长度方向上),从而提高对薄膜边缘的有效承托,避免薄膜被夹持前,其边缘在夹体间可能产生的下挠现象。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移动组件10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主体11上的两个第一滚轮12,两个第一滚轮12分别设于第一导轨41的两侧并能沿着第一导轨41的侧面滚动。第二移动组件20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主体21上的两个第二滚轮22,以及保护罩28。两个第二滚轮22分别设于第二导轨42的两侧并能沿着第二导轨42的侧面滚动,保护罩28罩设于两个第二滚轮22中较为远离于第一导轨41的第二滚轮22外部。如此,第二移动组件20靠近薄膜侧的第二滚轮22的外部罩设有保护罩28,保护罩28能避免第二滚轮22高速运行时可能带动润滑油而飞溅到薄膜上、及薄膜生产出现破膜时可能缠绕在第二滚轮22上。
具体而言,保护罩28固定装设于第二主体21上。
在侵权对比中,该“第一凸块体16”可以为“第一主体11的一部分”,即“第一凸块体16”与“第一主体11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第一主体11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第一凸块体16”可以独立制造,再与“第一主体11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一凸块体16”为“第一主体11”一体成型制造的一部分。
同样地,该“第二凸块体26”可以为“第二主体21的一部分”,即“第二凸块体26”与“第二主体21的其他部分”一体成型制造;也可以与“第二主体21的其他部分”可分离的一个独立的构件,即“第二凸块体26”可以独立制造,再与“第二主体21的其他部分”组合成一个整体。如图1所示,一实施例中,“第二凸块体26”为“第二主体21”一体成型制造的一部分。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轨41与第二导轨42之间的间距例如变小时,相邻的两个连杆组件30之间的夹角相应变大,进而导致相邻的两个薄膜夹持件23之间的距离变大,两个薄膜夹持件23对于薄膜起到拉伸作用;第一导轨41与第二导轨42之间的间距例如变大时,相邻的两个连杆组件30之间的夹角相应变小,进而导致相邻的两个薄膜夹持件23之间的距离变小,两个薄膜夹持件23对于薄膜起到收缩作用。
具体而言,两个第一滚轮12分别对称地设于第一导轨41的两侧并能沿着第一导轨41的侧面滚动。两个第二滚轮22分别对称地设于第二导轨42的两侧并能沿着第二导轨42的侧面滚动。如此,能够提高运行稳定性,运行故障率较低。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及图8,第一移动组件10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主体11上的第三滚轮14。第三滚轮14设于第一导轨41的顶面并能沿着第一导轨41的顶面滚动。如此,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行驶于两个导轨上时,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三滚轮14沿着第一导轨41的顶面滚动,第三滚轮14起到支撑第一主体11的作用,实现第一移动组件10能快速地运行于第一导轨41上,此外,第一移动组件10的两个第一滚轮12同步沿着第一导轨41的两个侧面移动,起到定位第一移动组件10的作用,能实现第一移动组件10稳定地运行于第一导轨41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移动组件20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二主体21上的第四滚轮24。第四滚轮24设于第二导轨42的顶面并能沿着第二导轨42的顶面滚动。如此,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行驶于两个导轨上时,同样地,第二移动组件20的第四滚轮24沿着第二导轨42的顶面滚动,第四滚轮24起到支撑第二主体21的作用,实现第二移动组件20能快速地运行于第二导轨42上。此外,第二移动组件20的两个第二滚轮22同步沿着第二导轨42的两个侧面移动,起到定位第二移动组件20的作用,能实现第二移动组件20稳定地运行于第二导轨42上。
请参阅图5至图8,相对于图1至图3示意出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图5至图7中示意出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的第一凸块体16、第二凸块体26均省略掉,也就是无需设置第一凸块体16与第二凸块体26。在一个实施例中,连杆组件30包括两个以上链板31。链板31的其中一端与第一主体11可转动相连,链板31的另一端与第二主体21相连。靠近于第二导轨42的第一滚轮12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链板31,靠近于第一导轨41的第二滚轮22的两侧面分别设置有链板31。如此,靠近于第二导轨42的第一滚轮12的两侧面均设有可转动的链板31,在受到巨大作用力时利用第一滚轮12的两侧的链板31的支撑力抵消单方向变形,从而大大提高了轴承的抗压能力。同样地,靠近于第一导轨41的第二滚轮22的两侧面均设有可转动的链板31,在受到巨大作用力时利用第二滚轮22的两侧的链板31的支撑力抵消单方向变形,从而大大提高了轴承的抗压能力。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移动组件10与第二移动组件20交替设置,也就是第一移动组件10相邻的有两个第二移动组件20,第二移动组件20相邻的有两个第一移动组件10,以第一移动组件10为例进行说明,第一移动组件10需要通过一个连杆组件30与其中一个相邻的第二移动组件20转动相连,第一移动组件10还需要通过另一个连杆组件30与另一个相邻的第二移动组件20转动相连,如此第一移动组件10连接有两个连杆组件30,从而第一移动组件10可转动地连接有四个以上链板31。同样地,第二移动组件20可转动地连接有四个以上链板31。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靠近于第二导轨42的第一滚轮12的转轴中心线与链板31的一端在第一主体11上的转轴中心线共线设置;靠近于第一导轨41的第二滚轮22的转轴中心线与链板31的另一端在第二主体21上的转轴中心线共线设置。如此,第一移动组件10的一个受力点集中于第一滚轮12的转轴中心线,以及第二移动组件20的一个受力部集中于第二滚轮22的转轴中心线,这样能实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的运行更加稳定可靠。
进一步地,第一主体11上的链板31与靠近于第二导轨42的第一滚轮12设置于同一个转动轴上。第二主体21上的链板31与靠近于第一导轨41的第二滚轮22设置于同一个转动轴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连杆组件30的链板31数量为两个,链板31的厚度、第一滚轮12的厚度及第二滚轮22的厚度均相同。其中两个相邻的第一移动组件10中,其中一个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滚轮12的上下两侧分别布置的链板31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另一个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滚轮12的上下两侧分别布置的链板31的数量分别为三个与一个;其中两个相邻的第二移动组件20中,其中一个第二移动组件20的第二滚轮22的上下两侧分别布置的链板31的数量分别为两个,另一个第二移动组件20的第二滚轮22的上下两侧分别布置的链板31的数量分别为三个与一个。如此,能实现相邻两个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滚轮12相互错位设置,相邻两个第二移动组件20的第二滚轮22相互错位设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第一主体11与第二主体21均呈“工”字形的主体,第一主体11面向第二导轨42的一侧的凹口111装有叠置设置的两个链板31的一端,第二主体21面向第一导轨41的一侧的凹口211装有叠置设置的两个链板31的另一端;第一主体11的底面的两个第一滚轮12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第二主体21的底面的两个第二滚轮22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第一主体11的底面叠置设置有第一滚轮12与两个链板31的一端,第二主体21的底面叠置设置有第二滚轮22与两个链板31的另一端。
其中一个第一主体11的底面的第一滚轮12位于两个链板31上方,相邻的另一个第一主体11的底面的第一滚轮12位于两个链板31之间。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另一个第一主体11的底面的两个第一滚轮12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第一主体11的底面远离于第二导轨42的一侧设有垫块112,垫块112的厚度与链板31的厚度相同,第一主体11上远离于第二导轨42的第一滚轮12可转动地装设于垫块112上。
其中一个第二主体21的底面的第二滚轮22位于两个链板31上方,相邻的另一个第二主体21的底面的第二滚轮22位于两个链板31之间。进一步地,为了实现另一个第二主体21的底面的两个第二滚轮22处于同一高度位置,第二主体21的底面远离于第一导轨41的一侧设有垫块213,垫块213的厚度与链板31的厚度相同,第二主体21上远离于第一导轨41的第二滚轮22可转动地装设于垫块213上。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至图8,相邻两个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滚轮12相互错位设置,相邻两个第二移动组件20的第二滚轮22相互错位设置。如此,当第一导轨41与第二导轨42的间距增大时,相邻两个连杆组件30之间的夹角相应变小,由于相邻的两个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滚轮12相互错位设置,相邻两个连杆组件30之间的夹角可以变得更小,从而有利于相邻两个薄膜夹持件23的距离更小;此外,在一定的链夹宽度空间下,可配置更大直径的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22,使包括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22在内的受力部件,如连杆轴、第一滚轮12与第二滚轮22等的物理尺寸增大,从而有效提高了机构的机械强度。
在一个实施例中,请参阅图1至图3,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薄膜拉伸处理装置,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轨41与第二导轨42;多个第一移动组件10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导轨41上,多个第二移动组件20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导轨42上。
上述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对薄膜进行纵向拉伸比R为低拉伸倍数拉伸过程中,由于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相邻连杆组件30设有夹角Q,夹角Q为45°~120°,也就是相当于增大了拉伸前相邻链夹的主体中心线215的间距D1,从而便能实现低拉伸倍数拉伸,此外可以保持固有第一主体11、第二主体21的尺寸不变(包括纵向工作面宽度B,纵向工作面宽度B又称链夹的薄膜夹持件23对薄膜有效夹持的区域中,纵向方向上相距最远两点的距离值),可以将连杆组件30的长度及主体中心线215的间距D1同时有效增加,便可实现预期目标。进而,相邻的第一主体11、相邻的第二主体21均处于分开的状态,纵向夹持率P将相应减少,但并不影响固有薄膜夹持件23对薄膜的夹持效果。当纵向夹持率P减少时,一方面,能够增大成品膜的收得率,另一方面,减少了设备成本,提升拉伸机构驱动力的传递效能。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3,第一导轨41与第二导轨42均为板状,两个第一滚轮12的轮面分别与第一导轨41的两个板面贴合,两个第二滚轮22的轮面分别与第二导轨42的两个板面贴合。如此,第一移动组件10沿着第一导轨41移动时,第一滚轮12的轮面在第一导轨41的板面上转动行驶,同样地,第二移动组件20沿着第二导轨42移动时,第二滚轮22的轮面在第二导轨42的板面上转动行驶,从而能够提高运行稳定性,运行故障率较低。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5至图8,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还包括限位件50。第一移动组件10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第一主体11上的第五滚轮17。限位件50沿着第一导轨41设置并位于第一主体11的上方,第五滚轮17的轮面与限位件50相接触或设有间隙,第五滚轮17能沿着限位件50滚动。如此,一方面,限位件50能避免第五滚轮17向上翘起而导致第一移动组件10脱离出第一导轨41,能保证第一移动组件10稳定地运行于第一导轨41;另一方面,第一移动组件10沿着第一导轨41移动过程中,第五滚轮17还能沿着限位件50滚动,整个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在第一导轨41上的运行稳定性较好。也就是,一旦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稍出现脱离导轨的顶面时,第五滚轮17将压向受限位件50并在沿着限位件50快速滚动,这时可保证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按既有轨迹安全运行。具体而言,限位件50为设置于第一导轨41的正上方的限位条,并与第一导轨41相应设置。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1至图3,的薄膜拉伸处理装置还包括动力机构。第一移动组件10还包括设置于第一主体11上的第一驱动轮15,第二移动组件20还包括设置于第二主体21上的第二驱动轮25。动力机构用于驱动第一驱动轮15以及第二驱动轮25以使得第一移动组件10沿着第一导轨41移动,以及第二移动组件20沿着第二导轨42移动。具体而言,动力机构为驱动齿盘,驱动齿盘分别与第一驱动轮15、第二驱动轮25驱动配合。
进一步地,再参阅图1至图3,驱动齿盘包括慢速驱动齿盘60与快速驱动齿盘70。慢速驱动齿盘60的相邻齿口之间的间距,与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相邻两个第一主体11的主体中心线215间距D1相同,这样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运行经过慢速驱动齿盘60过程中,慢速驱动齿盘60的各个齿口咬合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驱动轮15,带动第一移动组件10向前移动。
当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运行经过快速驱动齿盘70过程中,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展开状态,快速驱动齿盘70的各个齿口咬合第一移动组件10的第一驱动轮15,第二移动组件20的第二驱动轮25,带动第一移动组件10与第二移动组件20向前移动。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Claims (10)

1.一种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包括:
第一移动组件与第二移动组件,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均为多个,多个所述第一移动组件用于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一导轨上,多个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用于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第二导轨上,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交替设置,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一主体,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二主体及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薄膜夹持件;
连杆组件,所述连杆组件为多个,所述连杆组件对应设置于相邻的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之间,所述连杆组件的一端与所述第一主体可转动相连,所述连杆组件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主体可转动相连;
当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所述连杆组件设有夹角Q,夹角Q为45°~120°,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的纵向夹持率为P,纵向夹持率P不大于2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侧部的第一凸块体;当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对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一主体,其中一个所述第一主体通过所述第一凸块体与另一个所述第一主体相抵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一凸块体;所述第一主体的两侧的两个第一凸块体于所述第一主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的第一驱动轮,两个以上所述第一驱动轮轴心的连线为沿着所述第一导轨设置的第一连线,所述第一凸块体的第一中心线到所述第二主体的距离与所述第一连线到所述第二主体的距离相同,或者,所述第一凸块体的第一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一连线更加靠近于所述第二主体。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侧部的第二凸块体;当所述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处于拉伸前的运行状态时,对于相邻两个所述第二主体而言,其中一个所述第二主体通过所述第二凸块体与另一个所述第二主体相抵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两侧均设置有所述第二凸块体;所述第二主体的两侧的两个第二凸块体于所述第二主体的中心线对称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第二驱动轮,两个以上所述第二驱动轮轴心的连线为沿着所述第二导轨设置的第二连线,所述第二凸块体的第二中心线相对于所述第二连线更加远离于所述第一主体。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薄膜夹持件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所述第二主体设有凸出到所述第二导轨外的支撑平台,所述薄膜夹持件的夹持面与所述支撑平台的板面配合夹持待加工处理的薄膜;所述支撑平台的侧部设有薄膜承托板。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主体上的两个第一滚轮,两个所述第一滚轮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导轨的两侧并能沿着所述第一导轨的侧面滚动;所述第二移动组件还包括可转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主体上的两个第二滚轮,以及保护罩,两个所述第二滚轮分别设于所述第二导轨的两侧并能沿着所述第二导轨的侧面滚动,所述保护罩罩设于两个所述第二滚轮中较为远离于所述第一导轨的所述第二滚轮外部。
10.一种薄膜拉伸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还包括间隔设置的第一导轨与第二导轨;多个所述第一移动组件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导轨上,多个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依次可移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导轨上。
CN202010422305.7A 2020-05-19 2020-05-19 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Active CN11133182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2305.7A CN111331827B (zh) 2020-05-19 2020-05-19 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422305.7A CN111331827B (zh) 2020-05-19 2020-05-19 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1827A true CN111331827A (zh) 2020-06-26
CN111331827B CN111331827B (zh) 2020-08-18

Family

ID=711791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422305.7A Active CN111331827B (zh) 2020-05-19 2020-05-19 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31827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44644A (zh) * 2024-01-30 2024-03-05 合肥东昇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拉链夹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41582A1 (de) * 1987-12-08 1989-06-22 Brueckner Maschbau Vorrichtung zum strecken einer bewegten materialbahn
CN111055484A (zh) * 2020-03-18 2020-04-24 佛山市盟思拉伸机械有限公司 薄膜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741582A1 (de) * 1987-12-08 1989-06-22 Brueckner Maschbau Vorrichtung zum strecken einer bewegten materialbahn
CN111055484A (zh) * 2020-03-18 2020-04-24 佛山市盟思拉伸机械有限公司 薄膜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644644A (zh) * 2024-01-30 2024-03-05 合肥东昇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拉链夹
CN117644644B (zh) * 2024-01-30 2024-04-05 合肥东昇智能装备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拉链夹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31827B (zh) 2020-08-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31827B (zh) 薄膜低倍数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US5081750A (en) Gripper carriage and transport assembly for a stretching frame
KR101336421B1 (ko) 시트 형상물의 연신기
CN113276396B (zh) 薄膜拉伸装置及其链夹动态定位方法
EP0548723B2 (en) Traction unit for a drawing machine
CN114228123B (zh) 纵横拉伸率趋于一致的薄膜拉伸装置
KR101485444B1 (ko) 사조 권취기
CN111055484B (zh) 薄膜拉伸链夹组件及薄膜拉伸处理装置
JP4379306B2 (ja)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機
US20140157850A1 (en) Roller leveler
JP2010276042A (ja) ガイドプレートおよびチェーン
JP4379343B2 (ja) シート状物の延伸機
US3981389A (en) Tandem bottle carrier assembly
CN218464904U (zh) 双料旋转装置
JP4890283B2 (ja) 鋼帯巻取り装置のダブルベルト式ベルトラッパー
EP1992578A2 (en) Driven track system
CN111120609B (zh) 薄膜拉伸链夹的驱动组件及薄膜拉伸装置
CN115256003A (zh) 链式刀库组件及链式刀库
KR20040087753A (ko) 루퍼카의 스트립 센터링 유도장치
CN220259117U (zh) 铜管防拉伤补偿装置
JP2986758B2 (ja) 抽伸機
CN213055979U (zh) Ptfe制膜用循环装置
CN218639425U (zh) 一种连杆立式加工装置
CN214613283U (zh) 一种pe绳生产用快速定型装置
CN112371722A (zh) 一种高速钢轧制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