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6763A -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 - Google Patents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6763A
CN111316763A CN201980003084.5A CN201980003084A CN111316763A CN 111316763 A CN111316763 A CN 111316763A CN 201980003084 A CN201980003084 A CN 201980003084A CN 111316763 A CN111316763 A CN 11131676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ner member
vent
vent assembly
housing
protru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0308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6763B (zh
Inventor
北川大辅
笠置智之
矢野阳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tto Denk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tto Denk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tto Denko Corp filed Critical Nitto Denk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31676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676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676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676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H05K5/0216Venting plugs comprising semi-permeable membranes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2Details
    • H05K5/0213Venting aperture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33/00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 B29C33/0033Moulds or cores; Details thereof or accessories therefor constructed for making articles provided with hol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S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SYSTEMS THEREOF;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 F21S45/00Arrangements within vehicle ligh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 exteriors, for purposes other than emission or distribution of light
    • F21S45/30Ventilation or drainage of lighting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31/00Gas-tight or water-tight arrangements
    • F21V31/03Gas-tight or water-tight arrangements with provision for venting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5/00Casings, cabinets or drawer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5/06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 H05K5/068Hermetically-sealed casings having a pressure compensation device, e.g. membrane

Abstract

本公开的通气组件包括:内部构件,该内部构件为在两个端部具有开口的筒状体;外部构件,该外部构件为有底的筒状体;以及通气膜,覆盖内部构件的一个端部的开口,外部构件在内部构件从上述一个端部侧插入外部构件的内侧的状态下,与内部构件接合,在选自内部构件的内部、外部构件的内部以及接合在一起的内部构件与外部构件之间的至少一处具有第二空间,该第二空间为将通气膜与通气组件的外部连接的通气路,内部构件在相对于通气膜靠另一个端部侧的位置,具备从内周面突出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本公开的通气组件即使为薄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固定于上述突起时的通气膜的损伤。

Description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固定于壳体而使用的通气组件及固定有通气组件的通气壳体。
背景技术
在灯、变换器、转换器、ECU(Electronic Control Unit:电子控制单元)、电池包、雷达和照相机等车载用电气部件以及家庭用、医疗用、办公用等各种电子设备的壳体,有时会固定有用于确保壳体内外的通气或缓和壳体内部的压力变动的通气组件。通气组件除了通气性以外,根据所固定的具体的电气部件等,还要求防止灰尘向壳体内的侵入的防尘性、防止水的浸入的防水性、防止油的浸入的防油性以及防止盐的侵入的耐CCT(CyclicCorrosion Test:循环腐蚀测试)性等各种特性。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可满足通气性和所要求的各种特性的通气组件。在图41中示出了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通气组件。
图41所示的通气组件101具备:内部构件102,其为在两个端部108、109具有开口的筒状体;通气膜103,其覆盖内部构件102的一个端部108的上述开口;以及外部构件104,其为有底的筒状体。外部构件104在内部构件102从端部108侧插入外部构件104的内侧的状态下与内部构件102接合。外部构件104具备突起部106,该突起部106从底部的内表面105向沿着通气组件101的中心轴的方向突出。突起部106与配置于内部构件102的端部108的通气膜103抵接。通过突起部106的抵接,外部构件104与通气膜103保持相互分离的状态。通气组件101在外部构件104的底部的内表面105与通气膜103之间以及内部构件102的外周面与外部构件104的内周面之间具有空间107,该空间107成为将通气组件101的外侧与通气膜103连接的通气路115。
通气组件101固定于筒状的突起112,该突起112从壳体111的外表面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11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110。更具体而言,从内部构件102的另一个端部109的开口将突起112插入内部构件102,由此通气组件101被固定于突起112。在通气组件101被固定的状态下,壳体111的内外能够经由突起112及通气组件101进行通气。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3-33687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通气组件,其固定于从壳体的外表面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的内外连通的空间的筒状的突起,即使在为薄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固定于上述突起时的通气膜的损伤。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提供一种通气组件,固定于筒状的突起,该突起从壳体的外表面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连通的第一空间,其中,所述通气组件具备:
内部构件,该内部构件为在两个端部具有开口的筒状体;外部构件,该外部构件为有底的筒状体;以及通气膜,覆盖所述内部构件的一个所述端部的所述开口,
所述外部构件在所述内部构件从一个所述端部侧插入所述外部构件的内侧的状态下,与所述内部构件接合,
在选自所述内部构件的内部、所述外部构件的内部以及接合在一起的所述内部构件与所述外部构件之间的至少一处具有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为将所述通气膜与所述通气组件的外部连接的通气路,
所述内部构件在相对于所述通气膜靠所述另一个端部侧的位置,具备从所述内周面突出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
另一方面,本发明提供一种通气壳体,其具备壳体和通气组件,
所述壳体具备筒状的突起,该突起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连通的第一空间,
所述通气组件为上述本发明的通气组件,
从所述内部构件的另一个所述端部的所述开口将所述突起插入所述内部构件,在所述内部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突起的外周面相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通气组件固定于所述突起,
所述通气组件的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位于所述突起的前端与所述通气膜之间。
发明效果
本发明的通气组件的内部构件在相对于通气膜靠另一个端部侧的位置、即靠插入壳体的突起的端部侧的位置,具备从内周面突出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在该通气组件中,插入到内部构件中的突起的前端(开口侧的端部)在与通气膜接触之前与第一突起部接触,通过该接触,可抑制上述突起相对于内部构件的进一步插入。因此,本发明的通气组件即使在为薄型的情况下,也适于防止固定于上述突起时的通气膜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A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1B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3为沿通气组件的中心轴观察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所具备的内部构件的俯视图。
图4为示意地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变形例的剖视图。
图5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6为沿通气组件的中心轴观察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所具备的内部构件的俯视图。
图7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8A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8B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9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0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1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六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2A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12B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1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七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4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八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5为示意性地表示第九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6A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16B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17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8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19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0A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20B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剖视图。
图21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2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3为示意性地表示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24A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中制造出的通气组件的立体图。
图24B为示意性地表示图24A的通气组件所具备的外部构件的立体图。
图25A为示意性地表示通气壳体的透湿性能(透湿度)的评价所使用的壳体盖的俯视图。
图25B为表示图25A的壳体盖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26A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中制造出的通气组件的立体图。
图26B为示意性地表示图26A的通气组件所具备的外部构件的立体图。
图27为针对参考例1~6描绘了透湿度与通气距离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28A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中制造出的通气组件的立体图。
图28B为示意性地表示图28A的通气组件所具备的外部构件的立体图。
图29A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中制造出的通气组件的立体图。
图29B为示意性地表示图29A的通气组件所具备的外部构件的立体图。
图30A为示意性地表示在实施例中制造出的通气组件的立体图。
图30B为示意性地表示图30A的通气组件所具备的外部构件的立体图。
图31为表示对在实施例中制造出的通气组件进行面积S2min的测定所使用的图像的图。
图32为表示对在实施例中制造出的通气组件进行面积S2out的测定所使用的图像的图。
图33为表示对在实施例中制造出的通气组件进行面积S2out的测定所使用的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的图。
图34为针对参考例7~11描绘了比率S2out/S1与透湿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5为用于对内部构件的拉拔试验进行说明的示意图。
图36为表示在内部构件的拉拔试验中得到的SS曲线的曲线图。
图37为表示针对在内部构件的拉拔试验时内部构件没有破损而被拉出的参考例中,描绘了比H1/H2与拉拔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38为表示在外部构件的拉拔试验中得到的SS曲线的曲线图。
图39为针对参考例描绘了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与拉拔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0为针对参考例2~4描绘了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与透湿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41为示意性地表示现有的通气组件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第一方式的通气组件固定于筒状的突起,该突起从壳体的外表面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连通的第一空间,所述通气组件具备:
内部构件,该内部构件为在两个端部具有开口的筒状体;外部构件,该外部构件为有底的筒状体;以及通气膜,覆盖所述内部构件的一个所述端部的所述开口,
所述外部构件在所述内部构件从一个所述端部侧插入所述外部构件的内侧的状态下,与所述内部构件接合,
在选自所述内部构件的内部、所述外部构件的内部以及接合在一起的所述内部构件与所述外部构件之间的至少一处具有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为将所述通气膜与所述通气组件的外部连接的通气路,
所述内部构件在相对于所述通气膜靠所述另一个端部侧的位置,具备从所述内周面突出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
就本公开的第二方式而言,在第一方式的通气组件中,
所述内部构件具备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突起部,
所述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在所述内部构件的内部的空间中相互接合。
就本公开的第三方式而言,在第一或第二方式的通气组件中,
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通气膜分离。
就本公开的第四方式而言,在第一至第三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通气组件中,
所述内部构件的高度为6.0mm以上且10mm以下。
就本公开的第五方式而言,在第一至第四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通气组件中,
在沿与所述通气组件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观察时,
所述内部构件的由所述外部构件覆盖的部分的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的长度为6.0mm以上且8.0mm以下。
就本公开的第六方式而言,在第一至第五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通气组件中,
所述外部构件和/或所述内部构件具有卡止机构,该卡止机构将所述外部构件与所述内部构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接合。
本公开的第七方式的通气壳体具备壳体和通气组件,
所述壳体具有筒状的突起,该突起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连通的第一空间,
所述通气组件为第一至第六方式中的任一方式的通气组件,
从所述内部构件的另一个所述端部的所述开口将所述突起插入所述内部构件,在所述内部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突起的外周面相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通气组件固定于所述突起,
所述通气组件的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位于所述突起的前端与所述通气膜之间。
就本公开的第八方式而言,在第七方式的通气壳体中,
面积S1与总面积S2min的比率S2min/S1为1.0以上,所述面积S1为用与所述突起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剖切的所述第一空间的截面的面积,所述总面积S2min为将用与所述通气路的通气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所述第二空间的截面的面积按照距所述通气膜的各距离进行合计所得的总面积为最小的位置的总面积。
就本公开的第九方式而言,在第七或第八方式的通气壳体中,
面积S1与总面积S2out的比率S2out/S1为1.0以上,所述面积S1为用与所述突起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剖切的所述第一空间的截面的面积,所述总面积S2out为表示在沿着所述通气组件的中心轴从所述另一个端部侧观察所述第二空间时,所述第二空间为最窄的位置的截面的平面的总面积。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以下的说明并不意味着将本发明限定为特定的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将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A示于图1A和图1B。在图1B中示出了图1A所示的通气组件1A的截面B-B。在图1A中示出了图1B所示的通气组件1A的截面A-O-A。图1B中的“O”是通气组件1A的中心轴。在图1A和1B中示出了通气组件1A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的状态,换言之,示出了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A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将图1A和1B所示的通气组件1A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2。如图1A、图1B和图2所示,通气组件1A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第一空间59。
通气组件1A具备内部构件2、通气膜3和外部构件4。内部构件2为在两个端部11A、11B具有开口12A、12B的筒状体。内部构件2具有两个端部开口的开管结构。通气膜3以覆盖内部构件2的一个端部11A的开口12A的方式配置于该端部11A。外部构件4为有底的筒状体。外部构件4具有一个端部42是开口,另一个端部是由底部32封闭的闭口的闭管结构。外部构件4在内部构件2从配置有通气膜3的端部11A侧插入外部构件4的内侧的状态下,与内部构件2接合。在此,所谓外部构件4的内侧,是指外部构件4的由其开口和内周面31包围的空间的含义。外部构件4通过覆盖通气膜3,从而作为保护通气膜3不受从外部飞来的灰尘或水等异物的影响的罩构件发挥功能。
通气组件1A具有第二空间5,该第二空间5为将通气膜3与通气组件1A的外部连接的通气路。另外,通气组件1A在与内部构件2接合在一起的外部构件4的外周面40和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之间,具有作为第二空间5的一部分的空间5a。通气组件1A在接合在一起的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之间,更具体而言,在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与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之间具有空间5a。另外,在通气组件1A中,外部构件4的底部32的内表面33与通气膜3分离。通气组件1A在相互分离的内表面33与通气膜3之间也具有作为第二空间5的一部分的空间5b。“通气路”为能够使气体在通气膜与通气组件外部之间来回流动的路径,是指能够使例如透过通气膜3到达空间5b的空气从空间5b通过空间5a,最终到达通气组件1A的外部的气体的路径的含义。因此,如空间5a这样的空间除了位于接合在一起的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之间之外,位于内部构件2的内部或外部构件4的内部,也可以成为“通气路”。另外,通气路是以在外部构件4尽可能深地插入到内部构件2内的状态下所形成的通气路作为基准来判断的。
从内部构件2的另一个端部11B的开口12B将突起52插入内部构件2,在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与突起52的外周面58相抵接的状态下,通气组件1A被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在固定通气组件1A时,突起52插入到内部构件2的贯通孔14。贯通孔14是被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包围的连接端部11A与端部11B的空间。在通气组件1A固定于突起52的通气壳体中,能够经由突起52的内侧的第一空间59、内部构件2的贯通孔14、通气膜3以及第二空间5来确保壳体51的内外的通气。
在通气组件1A中,内部构件2在相对于通气膜3靠另一个端部11B侧、即靠在进行固定时插入突起52的一侧的位置,具有从内周面13突出的第一突起部7。插入到内部构件2中的突起52的前端54在与通气膜3接触之前与第一突起部7接触,通过该接触,可抑制突起52相对于内部构件2的进一步插入。因此,即使在将通气组件1A形成为薄型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固定于突起52时的通气膜3的损伤。
内部构件2的端部11A与端部11B之间的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的距离,即内部构件2的高度H1例如为3.0~13.0mm。高度H1的上限也可以为11.0mm以下、10.0mm以下、9.5mm以下、9.0mm以下,还可以为8.5mm以下。高度H1的下限也可以为3.5mm以上、4.0mm以上、5.0mm以上、6.0mm以上、6.5mm以上、7.0mm以上,还可以为7.5mm以上。内部构件2的高度H1也可以为6.0mm以上且10mm以下。在内部构件2具有上述范围的高度H1的情况下,特别是在高度H1为10mm以下的情况下,获得基于第一突起部7的上述效果的优点较大。另外,更具体而言,通气组件1A的中心轴O为内部构件2的中心轴。内部构件2的中心轴与突起52的中心轴通常一致。
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与外周面19之间的距离,即内部构件2的厚度T1例如为0.5~3.0mm。厚度T1的下限也可以为0.6mm以上、0.7mm以上、0.8mm以上,还可以为0.9mm以上。厚度T1的上限也可以为2.5mm以下、2.0mm以下、1.5mm以下,还可以为1.2mm以下。在内部构件2具有上述范围的厚度T1的情况下,能够在将通气组件1A形成为薄型的同时,确保作为内部构件2的充分的强度,例如能够防止在将外部构件4接合于内部构件2时的内部构件2的破损或破裂等。另外,厚度T1是以内部构件2插入到突起52之前的状态为基准进行判断的。
另外,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部构件2从在固定通气组件1A时插入突起52的端部11B起到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上的一定的高度为止,具有厚度T1减少的薄壁部15。另外,内部构件2在薄壁部15与其以外的部分之间的边界处具有台阶16。台阶16位于比外部构件4的开口侧的端部42远离壳体51的外表面53的位置(位于比端部42靠通气组件1A的上方)。但是,台阶16的位置并不限定于该例。根据具有薄壁部15的内部构件2,通气组件1A相对于壳体51的突起52的插入更为容易。该效果在内部构件2的内径由于薄型化等而较小的情况下,换言之,在固定到突起52时内部构件2的端部11B难以扩张的情况下特别有利。另外,内部构件2在配置有通气膜3的端部11A侧不具有薄壁部15,由此,能够防止将外部构件4与内部构件2接合时的两个构件2、4之间的倾斜、插入到壳体51的突起52时的内部构件2的倾斜。该效果在内部构件2的厚度T1由于薄型化等而较小的情况下特别有利。另外,在图1A、图1B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台阶16处的薄壁部15的周面与外周面19由与中心轴O垂直的面连接,但在台阶16处连接薄壁部15的周面与外周面19的面也可以相对于与中心轴O垂直的方向倾斜。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与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到突起52的前端54的距离即突起52的高度H2相比,内部构件2的高度H1较小。在这种情况下,获得基于第一突起部7的上述效果的优点特别大。但是,如果考虑通气组件1A相对于突起52以倾斜的状态插入的情况,则在通气组件和通气壳体的高度H1和H2之间的关系为上述以外的关系的情况下,也可获得上述效果。
内部构件2的高度H1相对于突起52的高度H2之比H1/H2可以为0.20以上且1.70以下。比H1/H2的下限也可以为0.40以上、0.60以上、0.80以上、1.00以上、1.05以上,还可以为1.10以上。比H1/H2的上限也可以为1.60以下、1.50以下、1.40以下、1.30以下、1.25以下、1.22以下、1.20以下、1.18以下、1.16以下,还可以为1.14以下。具有上述范围的比H1/H2的通气组件和通气壳体能够有效地抑制通气组件从壳体的突起的脱落。另外,通气组件1A从内部构件2的另一个端部11B的开口12B插入到突起52而利用,但是以尽可能深地插入到突起52中的状态为基准进行判断的。
第一实施方式的内部构件2及突起52均为圆筒。构成内部构件2的材料通常为弹性体,因此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的直径通常为突起52的外周面58的直径以下。另外,构成内部构件2的弹性体的弹性模量和/或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的直径例如可以考虑内部构件2相对于突起52的插入的容易度、壳体51与通气组件1A之间的密封性等来设定。另外,作为筒状体的内部构件2的形状以及作为筒状的突起52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筒。
作为圆筒的内部构件2的内径例如为6.0~13.0mm。该内径的下限也可以为6.5mm以上、7.0mm以上、7.5mm以上,还可以为8.0mm以上。该内径的上限也可以为12.5mm以下、12.0mm以下、11.5mm以下,还可以为11.0mm以下。另外,在作为圆筒的内部构件2中,从外径减去内径所得的值的一半相当于上述厚度T1。
外部构件4为有底的圆筒。在沿着中心轴O观察时,其周壁37的一部分朝向外部构件4的内侧,更具体而言,朝向中心轴O的方向突出。通过周壁37的上述突出,外部构件4在外周面40具备沿着中心轴O延伸的多个槽41(41A、41B、41C、41D)。在图1A、图1B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各个槽41在沿着中心轴O观察时在外部构件4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并从外部构件4的开口侧的端部42延伸到底部32。另外,在外部构件4的槽41的部分及其他部分,周壁37的厚度实质上相等。但是,外周面40的设置槽41的位置、相邻的槽41之间的间隔、槽41延伸的方向以及在从外部构件4的端部42到底部32之间槽41延伸的区间,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另外,在槽41的部分及其他部分,周壁37的厚度也可以不同。
在槽41的部分,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与以中心轴O为中心的假想的圆柱A的周面一致。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通过外周面19与槽41的部分处的内周面31抵接而相互接合。由于构成内部构件2的材料通常为弹性体,所以上述假想的圆柱A的直径通常为外周面19的直径以下。槽41以外的部分处的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与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之间的间隙6A为空间5a的一部分。另外,在图1A、图1B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不具有从该面19突出的突出部。外周面19遍及其周向的整体构成了圆柱的周面。
在沿与中心轴O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内部构件2的由外部构件4覆盖的部分的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的长度D8例如可以为3.5mm以上且9.5mm以下,也可以为6.0mm以上且8.0mm以下。长度D8的下限也可以为4.0mm以上、4.5mm以上,还可以为5.0mm以上。长度D8的上限也可以为9.0mm以下、8.5mm以下,还可以为8.0mm以下。在长度D8处于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的接合更为可靠,例如在将通气组件1A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时,外部构件4不易从内部构件2脱离。另外,能够确保充分的透湿性能。而且,能够抑制灰尘或水等异物从通气组件1A的外部向第二空间5内的侵入。另外,长度D8是以外部构件4尽可能深地插入到内部构件2中的状态为基准进行判断的。
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与外部构件4的槽41的部分的内周面31相抵接的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的长度(内外接触长度)D4例如为4.0~8.0mm。长度D4的下限也可以为4.5mm以上、5mm以上,还可以为5.5mm以上。长度D4的上限也可以为7.5mm以下、7mm以下,还可以为6.5mm以下。在长度D4处于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的接合更为可靠,例如在将通气组件1A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时,外部构件4不易从内部构件2脱离。另外,在图1A、图1B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内部构件2的与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抵接的部分在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上,从配置有通气膜3的端部11A延伸到台阶16,更具体而言,延伸到薄壁部15以外的部分的下端。另外,该部分遍及外周面19的周向的整体。
外部构件4的开口侧的端部(下端)42与内部构件2的端部11B之间的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的距离D6例如为0.1~3.0mm,也可以为0.5~2.5mm,还可以为1.0~2.0mm。在距离D6处于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的接合更为牢固。另外,距离D6是以外部构件4尽可能深地插入到内部构件2中的状态为基准进行判断的。
外部构件4具备在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上从底部32的内表面33突出的两个以上的第二突起部34。在沿中心轴O观察时,各个第二突起部34也向从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朝向中心轴O的方向突出。在外部构件4与内部构件2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通过第二突起部34与内部构件2的端部11A的抵接,可保持外部构件4的底部32的内表面33与通气膜3的分离状态。第二突起部34也可以设置为在外部构件4与内部构件2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与通气膜3抵接,或者与内部构件2及通气膜3双方抵接。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内部构件2具备一个第一突起部7。第一突起部7向内部构件2的内部空间突出。更具体而言,第一突起部7朝向中心轴O的方向突出。另外,第一突起部7从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的高度方向的一部分突出。
另外,如图3所示,在沿着中心轴O观察时,第一突起部从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的整体(100%)突出。第一突起部7在沿中心轴O观察时为环状。第一突起部7也可以为一部分缺损的环的形状。第一突起部7在沿中心轴O观察时,也可以从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的75%以上突出,优选从80%以上突出,更优选从90%以上突出。在这些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突起52的过度插入。另外,即使在通气组件1A相对于突起52以倾斜的状态插入的情况下,也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突起52的过度插入。
第一突起部7的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的厚度T3例如为0.8~1.1mm,还可以为0.7~1.5mm。在第一突起部7的厚度T3处于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能够更可靠地抑制突起52的过度插入。
在内部构件2中,第一突起部7位于相对于通气膜3靠端部11B侧的位置。内部构件2中的第一突起部7的位置例如可以根据在固定通气组件1A时应该相对于内部构件2插入突起52的深度来设定。内部构件2的端部11B与第一突起部7的下表面之间的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的长度D5相对于内部构件2的高度H1,例如为70~98%,也可以为75~95%,还可以为80~90%。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第一突起部7与通气膜3分离。在固定通气组件1A时,当突起52的前端54与第一突起部7接触时,被前端54按压的第一突起部7有时会向端部11A的方向挠曲。当第一突起部7与通气膜3分离时,能够抑制由第一突起部7的上述挠曲引起的通气膜3的变形或损伤。但是,在本发明的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中,也可以使第一突起部7与通气膜3接触。将第一突起部7与通气膜3接触的第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示于图4。图4所示的通气组件1A和通气壳体除了第一突起部7与通气膜3接触之外,具有与图1A、图1B和图2所示的通气组件1A和通气壳体相同的结构。
在第一突起部7与通气膜3分离的情况下,两者的分离距离例如为0~1.0mm,也可以为0.1~0.9mm,还可以为0.2~0.8mm。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内部构件2的第一突起部7与突起52的前端54接触的状态下,从中心轴O到第一突起部7的前端的距离D1与从中心轴O到突起52的内周面57的距离D2相等。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良好地保持通气组件1A的通气性的同时,更可靠地抑制突起52的过度插入。但是,若考虑通气组件1A相对于突起52以倾斜的状态插入的情况,则为了更可靠地抑制突起52的过度插入,距离D1也可以为距离D2以下。
通气组件1A中通过位于最下方的点的垂直于中心轴O的假想的平面与通过位于最上方的点的垂直于中心轴O的假想的平面之间的距离,即通气组件1A的高度H3例如为5.0~12mm。高度H3的上限也可以为11mm以下、10.5mm以下、10mm以下,还可以为9.5mm以下。高度H3的下限也可以为7.5mm以上、8.0mm以上、8.5mm以上,还可以为9mm以上。另外,高度H3是以外部构件4尽可能深地插入到内部构件2中的状态为基准进行判断的。在图1A、图1B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位于最下方的点处于内部构件2的端部11B,位于最上方的点处于外部构件4的底部32的外表面35。
由与突起52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剖切的第一空间59的截面的面积S1可以为5mm2以上且60mm2以下。面积S1的下限也可以为10mm2以上、12mm2以上、14mm2以上,还可以为16mm2以上。面积S1的上限也可以为50mm2以下、40mm2以下、30mm2以下,还可以为20mm2以下。另外,突起52的中心轴通常与通气组件1A的中心轴O一致。
在通气组件1A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的状态下,第二空间5的截面的面积S2min相对于第一空间59的截面的面积S1的比率S2min/S1例如为0.8以上。比率S2min/S1的下限可以为1.0以上、1.1以上、1.2以上、1.3以上,还可以为1.4以上。比率S2min/S1的上限例如为3.0以下,也可以为2.5以下,还可以为2.0以下。具有上述范围的比S2min/S1的通气组件和通气壳体在通气性和/或透湿性能方面优异。另外,面积S1是用与突起52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剖切的第一空间59的截面的面积。面积S2min是将用与通气路的通气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第二空间5的截面的面积按照距通气膜的各距离进行合计所得的总面积成为最小的位置的截面的总面积。“通气路”为能够使气体在通气膜与通气组件的外部之间来回流动的路径,“通气方向”意味着将第二空间作为通气路考虑的情况下的各位置处的气体应该具有的行进方向。因此,通气方向根据第二空间的位置而分别不同。另外,“按照距通气膜的各距离进行合计所得的总面积”意味着针对距通气膜的距离(在通气膜为点对称的形状的情况下,为距通气膜的中心的距离)相同的位置组的第二空间5的截面,对其截面积进行合计并作为总面积来考虑。并且,面积S2min表示该总面积中的面积值为最小的位置的总面积。另外,面积S2min是以外部构件4尽可能深地插入到内部构件2中的状态为基准进行判断的。在图1A、图1B及图2所示的例子中,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位于第二突起部34、槽41中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相互抵接的部分的周向的端部46、外部构件4的底部32的内表面33及内部构件2的端部11A之间(参照图2的截面47)。但是,在图2中,仅示出了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的一部分(位于一个第二突起部34与一个端部46之间的截面47)。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分别存在于4个第二突起部34与8个端部46之间,因此截面47的面积的8倍相当于面积S2min。面积S2min例如可以通过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来评价。
在通气组件1A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的状态下,第二空间5的截面的面积S2out相对于第一空间59的截面的面积S1的比率S2out/S1例如为0.8以上,也可以为1.0以上、1.2以上、1.3以上、1.5以上、1.8以上、2.0以上,还可以为2.2以上。比率S2out/S1的上限例如为4.0以下,也可以为3.0以下。具有上述范围的比S2out/S1的通气组件和通气壳体在通气性和/或透湿性能方面优异。另外,面积S2out是表示在沿着通气组件1A的中心轴从另一个端部11B侧观察第二空间5时能够目视确认的第二空间5中的最窄的位置的截面的平面的总面积。另外,面积S2out是以外部构件4尽可能深地插入到内部构件2中的状态为基准进行判断的。在图1A、图1B和图2所示的例子中,成为面积S2out的截面位于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与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之间(参照图1B的截面48)。但是,在图1B中,仅示出了面积S2out的截面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一组槽41C、41D之间的截面48)。成为面积S2out的截面分别位于4个槽41之间,因此截面48的面积的4倍相当于面积S2out。面积S2out例如可以通过实施例所述的方法来评价。
电气部件和电子设备的壳体有时会使用聚酰胺、聚碳酸酯和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等具有较高的吸湿性的树脂。使用这种树脂的壳体吸收周围的水蒸气,但所吸收的水蒸气由于来自壳体内部的热源的热量或来自太阳光等外部的热量而排出,其一部分滞留在壳体的内部。期望所滞留的壳体内部的水蒸气经由突起52及通气组件1A迅速地排出到壳体的外部,以防止在壳体内部产生雾的情况。根据透湿性能优异的通气组件和/或通气壳体,例如能够抑制壳体内部的雾,或者可以促进在壳体内部所产生的雾的消除。
壳体51的突起52的高度H2例如为8.0~12.0mm。高度H2的下限也可以为8.2mm以上、8.4mm以上、8.6mm以上,还可以为8.8mm以上。高度H2的上限为11.8mm以下、11.6mm以下、11.4mm以下,还可以为11.2mm以下。
在内部构件2的第一突起部7与突起52的前端54接触的状态下,长度D5相当于内部构件2的覆盖突起52的部分的高度。长度D5例如为3.0~9.0mm。长度D5的上限也可以为8.5mm以下、8.0mm以下,还可以为7.0mm以下。长度D5的下限也可以为3.5mm以上、4mm以上,还可以为4.5mm以上。在长度D5处于上述范围内的情况下,通气组件1A不易从壳体51的突起52脱落。
通气膜3为在厚度方向上透过气体(典型的是空气)并且防止异物的透过的膜。因此,通过通气组件1A,能够确保壳体51的内外的通气,并且防止灰尘、水、油及盐等异物向壳体51的内部的侵入。在第一实施方式中,通气膜3的形状为圆。但是,通气膜3的形状并不限定于圆,也可以根据内部构件2的配置通气膜3的部分的形状来进行选择,例如也可以为多边形状。
在第一实施方式中,在内部构件2的端部11A的端面配置有通气膜3。但是,就本发明的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中配置通气膜3的位置而言,只要通气膜3覆盖端部11A的开口12A,则不限于端部11A的端面。
通气膜3可以使用由树脂或金属构成的织布、无纺布、网眼织物(mesh)或网状物(net)、或者树脂多孔膜。但是,只要透过气体并且能够防止液体等异物的透过,则通气膜3不被限定。在第一实施方式中,使用了层叠有树脂多孔膜和具有通气性的加强层的通气膜3。通过加强层,能够提高通气膜3的强度。树脂多孔膜例如为能够通过公知的拉伸法或萃取法制造的氟树脂多孔体、以及聚烯烃多孔体。氟树脂例如为聚四氟乙烯(PTFE)、聚三氟氯乙烯、四氟乙烯-六氟丙烯共聚物、四氟乙烯-全氟烷基乙烯基醚共聚物、四氟乙烯-乙烯共聚物。构成聚烯烃的单体例如为乙烯、丙烯、4-甲基戊烯-1,1丁烯,可以将作为这些单体的均聚物或共聚物的聚烯烃用于通气膜3。也可以将使用聚丙烯腈、尼龙或聚乳酸的纳米纤维膜多孔体用于通气膜3。其中,优选将能够以小面积确保通气性并且防止异物向壳体51的内部的侵入的能力高的PTFE多孔体用于通气膜3。PTFE多孔体的平均孔径优选为0.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加强层例如为由树脂或金属构成的织布、无纺布、网眼织物、网状物、海绵、泡沫体和多孔体。树脂多孔膜和加强层可以通过粘接剂层压、热层压、加热熔接、超声波熔接、利用粘接剂的粘接等方法进行层叠。
通气膜3也可以进行疏液处理。通气膜3的疏液处理可以通过将含有表面张力小的物质的疏液剂涂布于通气膜,并对通过涂布所形成的涂布膜进行干燥来实施。疏液剂例如包含具有全氟烷基的聚合物作为上述物质。疏液剂的涂布例如可以通过空气喷涂法、静电喷涂法、浸涂法、旋涂法、辊涂法、幕涂法、浸渍法等方法来实施。
考虑到强度和向内部构件2固定的容易度,通气膜3的厚度例如可以在1μm以上且5mm以下的范围内进行调整。通气膜3的通气度为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L1096所规定的通气性测定B法(格利法)测定出的空气透过率(格利通气度),例如为0.1~300秒/100mL。
通气膜3也可以与内部构件2接合。通气膜3向内部构件2的接合例如可以通过热熔接法、超声波熔接法、激光熔接法等各种熔接法来实施。通气膜3也可以通过粘接剂或胶黏剂与内部构件2接合。也可以通过将通气膜3与内部构件2一起嵌入成型,由此在内部构件2的端部11A配置通气膜3。
构成内部构件2的材料通常为弹性体。构成外部构件4的材料典型地为树脂。这些构件可以通过注塑成型、压缩成型、粉末成型等公知的成型法形成。由于能够提高通气组件1A的批量生产性,所以优选为通过注塑成型进行的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的成型。可构成内部构件2的弹性体例如为高弹体(弹性树脂)。高弹体可以是橡胶。高弹体例如为丁腈橡胶(NBR)、乙烯-丙烯橡胶(EPDM)、硅橡胶、氟橡胶、丙烯酸橡胶、氢化橡胶和各种热塑性高弹体。可构成外部构件4的树脂例如为热塑性树脂及上述高弹体。热塑性树脂例如为尼龙等聚酰胺(PA)、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酯(PB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聚苯硫醚(PPS)、聚碳酸酯(PC)、聚丙烯(PP)以及聚苯醚(PPE)。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也可以由相同的材料构成。
构成内部构件2的弹性体和/或构成外部构件4的树脂也可以含有炭黑、钛白等颜料类;玻璃颗粒、玻璃纤维等加强用填料类;以及防水剂等添加剂。也可以对内部构件2和/或外部构件4的表面的至少一部分实施疏液处理。疏液处理可以通过作为通气膜3的疏液处理法的上述方法、电沉积涂布法或利用等离子体聚合的覆膜形成等来实施。
内部构件2和/或外部构件4可以具备将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以能够拆装的方式接合的卡止机构。卡止机构例如由爪部、螺纹部、嵌合部等构成。
壳体51例如由树脂、金属或它们的复合材料构成。突起52也同样如此。构成突起52的树脂通常不是弹性体。构成突起52的树脂例如为热塑性树脂(除弹性体以外)、热固性树脂。热塑性树脂例如为作为可构成外部构件的树脂的上述例示的各种热塑性树脂、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树脂(ABS)等。壳体51的结构只要具备突起52,则不被限定。
(第二实施方式)
将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B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B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5。如图5所示,通气组件1B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二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B除了内部构件2所具备的第一突起部7的数量和形状不同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A相同。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在第二实施方式中,内部构件2具备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7。如图6所示,在第二实施方式的内部构件2中,在沿中心轴O观察时,相邻的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7A、7B的间隔由通过该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7A、7B的端部62A、62B和中心轴O的直线61A、61B所成的角度θ来表示,为45度以下。第一突起部7A、7B的端部62A、62B分别设定为:在沿中心轴O观察且使通过中心轴O和第一突起部7A、7B之间的间隙的直线以中心轴O为中心旋转时,该直线最开始抵接的第一突起部7A、7B的部分。上述角度θ优选为30度以下,更优选为15度以下。在第二实施方式中,能够实现内部构件2及通气组件1B的轻量化,并且更可靠地抑制突起52的过度插入。另外,图5及图6所示的各个第一突起部7向内部构件2的内部空间突出。更具体而言,各个第一突起部7朝向中心轴O的方向突出。另外,各个第一突起部7具有在沿中心轴O观察时,随着从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向中心轴O的方向趋近,宽度连续减小的形状。图5和图6所示的内部构件2具备6个第一突起部7。第二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部7的数量例如为2~8,也可以为3~6。
(第三实施方式)
将第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C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C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7。如图7所示,通气组件1C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C除了内部构件2所具备的第一突起部7的数量和形状不同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A相同。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在第三实施方式中,内部构件2具备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7(7A、7B、7C)。各个第一突起部7向内部构件2的内部空间突出。在沿中心轴O观察时,第一突起部7A、7B、7C在内部构件2的内部空间中相互接合。通过相互接合在一起的第一突起部7A、7B、7C,形成了将内部构件2的内周面13的两个以上的区域相互连接的桥梁。换言之,在第三实施方式中,通过第一突起部7能够提高内部构件2的刚性。当内部构件2的刚性提高时,能够抑制由内部构件2的变形引起的通气膜3的变形及损伤等。图7所示的内部构件2具备3个第一突起部7。第三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突起部7的数量例如为3~5。
(第四实施方式)
将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D示于图8A和图8B。在图8B中示出了图8A所示的通气组件1D的截面B-B。在图8A中示出了图8B所示的通气组件1D的截面A-O-A。在图8A和8B中示出了通气组件1D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的状态,换言之,示出了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D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将图8A和8B所示的通气组件1D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9。如图8A、图8B和图9所示,通气组件1D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D除了外部构件4的形状不同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A相同。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通气组件1D的外部构件4为有底的圆筒,具有在沿中心轴O观察时,从内周面31朝向外部构件4的内侧突出的两个以上的第三突起部43。更具体而言,各个第三突起部43从内周面31朝向中心轴O的方向突出。各个第三突起部43从外部构件4的开口侧的端部42延伸到底部32。各个第三突起部43的延伸方向是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另外,各个第三突起部43在底部32处与第二突起部34连接。但是,第三突起部43延伸的方向以及在从端部42到底部32之间第三突起部43延伸的区间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另外,第三突起部43和第二突起部34也可以不连接,外部构件4可以具有相互独立的第二突起部34和第三突起部43。
第四实施方式中的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通过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与外部构件4的第三突起部43的前端面44抵接而相互接合。另外,在图8A、图8B及图9所示的例子中,第三突起部43的前端面44与以中心轴O为中心的假想的圆柱C的周面一致。由于构成内部构件2的材料通常为弹性体,所以上述假想的圆柱C的直径通常为外周面19的直径以下。但是,只要能够通过外周面19与前端面44的抵接而使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接合,则各个第三突起部43的前端面44也可以不与假想的圆柱C的周面一致。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与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之间的间隙6B为空间5a的一部分。另外,在图8A、图8B和图9所示的例子中,各个间隙6B由内周面31、外周面19和第三突起部43包围。
图8A、图8B及图9所示的外部构件4具备12个第三突起部43。第四实施方式中的第三突起部43的数量例如为6~16。
在图8A、图8B及图9所示的例子中,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位于相邻的第二突起部34的中心轴O侧的前端49彼此、外部构件4的底部32的内表面33及内部构件2的端部11A之间(参照图9的截面47)。但是,在图9中,仅示出了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一组第二突起部34之间的截面47)。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分别存在于12个第二突起部34之间,因此截面47的面积的12倍相当于面积S2min
在图8A、图8B及图9所示的例子中,成为面积S2out的截面位于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及第三突起部43之间(参照图8B的截面48)。但是,在图8B中,仅示出了成为面积S2out的截面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一组第三突起部43之间的截面48)。成为面积S2out的截面分别位于12个第二突起部34之间,因此截面48的面积的12倍相当于面积S2out
(第五实施方式)
将第五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E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E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10。如图10所示,通气组件1E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五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E除了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并且外部构件4具有爪45以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D相同。省略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在图10所示的例子中,外部构件4的第三突起部43在端部42侧的末端具有朝向外部构件4的内侧,更具体而言,朝向中心轴O的方向突出的爪45。在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爪45与内部构件2的台阶16卡止,作为上述的卡止机构发挥功能。通过爪45与台阶16的卡止,能够更可靠地接合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例如在将通气组件1E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时,能够防止外部构件4从内部构件2的脱落。在第五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E中,外部构件4也可以不具有爪45,在这种情况下,通气组件1E除了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以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D相同。
(第六实施方式)
将第六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F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F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11。如图11所示,通气组件1F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六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F除了具备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以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D相同。省略与第三实施方式及第四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第七实施方式)
将第七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G示于图12A和图12B。在图12B中示出了图12A所示的通气组件1G的截面B-B。在图12A中示出了图12B所示的通气组件1G的截面A-O-A。在图12A和12B中示出了通气组件1G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的状态,换言之,示出了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G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将图12A和12B所示的通气组件1G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13。如图12A、图12B和图13所示,通气组件1G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七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G除了内部构件2的形状不同以外,与第四实施方式的通气部件1D相同。省略与第四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在未接合有外部构件4的状态下,随着从内部构件2的上端部(端部11A)朝向下端部(端部11B),更具体而言,从端部11A到与薄壁部15之间的台阶16,通气组件1G的内部构件2的厚度T1逐渐增加,由此,内部构件2具有向下方侧扩张的斜面作为外周面19(参照图13)。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随着从内部构件2的上端部朝向下端部,更具体而言,从端部11A到台阶16,厚度T1连续增加,但该增加的状态并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也可以断续增加,也可以存在减少的部分。另外,在图13所示的例子中,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构成了直径随着从上端部朝向下端部而增大的圆锥台的周面。另外,在接合有外部构件4的状态(参照图12A及图12B)下,外部构件4的各个第三突起部43在压缩由弹性体构成的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的抵接部分的同时咬入该外周面19,第三突起部43的前端面44进入到比未接合有外部构件4的状态下的外周面19的位置靠内部构件2的内部。在与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抵接的部分,各个第三突起部43咬入外周面19的程度随着从外部构件4的底部32朝向端部42,并且随着从内部构件2的上端部(端部11A)朝向下端部(端部11B)而增大。根据具有上述形状的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的组合,能够提高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抵接的部分处的双方构件之间的向下方的压缩率,由此,能够更可靠地实施外部构件4向内部构件2的接合。另外,根据具有上述形状的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的组合,通过外部构件4的接合而作用于内部构件2的力的方向成为与斜面垂直的方向,即,成为向壳体51的外表面53侧按压内部构件2的方向,所以能够更可靠地防止通气组件1A从突起52的脱落。
在第七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G中,端部11A处的内部构件2的厚度T1(T1a)也可以处于上述的T1的范围,在这种情况下,能够在将通气组件1G形成为薄型的同时,确保作为内部构件2的充分的强度。
(第八实施方式)
将第八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H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H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14。如图14所示,通气组件1H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八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H除了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以外,与第七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G相同。省略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七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第九实施方式)
将第九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J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J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15。如图15所示,通气组件1J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九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J除了具备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以外,与第七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G相同。省略与第三实施方式及第七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第十实施方式)
将第十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K示于图16A和图16B。在图16B中示出了图16A所示的通气组件1K的截面B-B。在图16A和16B中示出了通气组件1K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的状态,换言之,示出了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K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将图16A和16B所示的通气组件1K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17。如图16A、图16B和图17所示,通气组件1K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十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K除了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的形状不同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A相同。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通气组件1K的内部构件2在外周面19具有沿周向延伸的肋18。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通过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与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的抵接而接合。构成内部构件2的材料通常为弹性体,因此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的直径通常为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的直径以下。另外,在内部构件2与外部构件4接合在一起的状态下,外部构件4的开口侧的端部与肋18抵接。
在外部构件4的周壁37的内部设置有间隙6C。间隙6C是空间5a的一部分。
外部构件4的周壁37中的比间隙6C靠中心轴O侧的部分通过在沿着中心轴O的方向上延伸的多个狭缝38被分割成多个梁部39。外部构件4的各个第二突起部34与各个梁部39的上端连接。通过这样的形状,能够实现外部构件4及通气组件1K的轻量化。
在图16A、图16B及图17所示的例子中,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位于相邻的第二突起部34的中心轴O侧的前端49彼此、外部构件4的底部32的内表面33及内部构件2的端部11A之间(参照图17的截面47)。但是,在图17中,仅示出了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的一部分(位于相邻的一组第二突起部34之间的截面47)。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分别存在于8个第二突起部34之间,因此截面47的面积的8倍相当于面积S2min
在图16A、图16B和图17所示的例子中,成为面积S2out的截面相当于用与中心轴O垂直的平面剖切的间隙6C的截面(参照图16B的截面48)。
(第十一实施方式)
将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L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L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18。如图18所示,通气组件1L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十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L除了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以外,与第十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K相同。省略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十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第十二实施方式)
将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M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M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19。如图19所示,通气组件1M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十二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M除了具备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以外,与第十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K相同。省略与第三实施方式及第十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第十三实施方式)
将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G(1N)示于图20A和图20B。在图20B中示出了图20A所示的通气组件1N的截面B-B。在图20A中示出了图20B所示的通气组件1N的截面A-O-A。在图20A和20B中示出了通气组件1N固定于壳体51的突起52的状态,换言之,示出了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N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将图20A和20B所示的通气组件1N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21。如图20A、图20B和图21所示,通气组件1N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N除了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的形状不同以外,与第一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A相同。省略与第一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通气组件1N的内部构件2为圆筒。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通过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与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的抵接而接合。构成内部构件2的材料通常为弹性体,因此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的直径通常为内部构件2的外周面19的直径以下。
在内部构件2的周壁20的内部设有连接端部11A和端部11B的间隙6D。间隙6D是空间5a的一部分。图20A、图20B和图21所示的内部构件2具有4个间隙6D。第十三实施方式中的间隙6D的数量例如为2~8。
在图20A、图20B和图21所示的例子中,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是用与中心轴O垂直的平面剖切的4个间隙6D的截面(参照图21的截面47)。但是,在图21中,仅示出了成为面积S2min的截面的一部分(与一个间隙6D对应的截面47)。由于存在4个间隙6D,所以截面47的面积的4倍相当于面积S2min
在图20A、图20B和图21所示的例子中,成为面积S2out的截面是用与中心轴O垂直的平面剖切的4个间隙6D的截面(参照图21的截面48)。但是,在图21中,仅示出了成为面积S2out的截面的一部分(与一个间隙6D对应的截面48)。由于存在4个间隙6D,所以截面48的面积的4倍相当于面积S2out
(第十四实施方式)
将第八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P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P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22。如图22所示,通气组件1P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十四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P除了具备与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以外,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N相同。省略与第二实施方式及第十三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第十五实施方式)
将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Q和在壳体51的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1Q的通气壳体的突起52的附近的分解立体图示于图23。如图23所示,通气组件1Q固定于筒状的突起52,该突起52从壳体51的外表面53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壳体51的内外连通的空间59。
第十五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Q除了具备与第三实施方式相同的第一突起部7以外,与第十三实施方式的通气组件1N相同。省略与第三实施方式及第十三实施方式重复的说明。
【实施例】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的透湿试验1>
(参考例1)
使用烯烃系热塑性高弹体(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Mirastomer(注册商标)、硬度为71、密度为880kg/m3)作为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制造出图24A的形状的内部构件2。得到的内部构件2的最大厚度为2.4mm,最小厚度为1.1mm,具有最大厚度的部分的外径为12mm,具有最小厚度的部分的外径为10mm,内径为7.5mm,高度H1为8.0mm。图24A的内部构件2具有与图11的内部构件2同样的形状。
使用聚丙烯(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制)作为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制造出图24A和图24B的形状的外部构件4。得到的外部构件4的最大厚度为2.5mm,最小厚度为0.6mm,外径为16mm,具有最大厚度的部分的内径为11.1mm,具有最小厚度的部分的内径为13.3mm,高度为9.0mm。图24A及图24B的外部构件4除了在第三突起部43的端部42侧的末端具有向中心轴O的方向突出的爪45以外,具有与图11的外部构件4同样的形状。另外,在图24A及图24B中,从下方(外部构件4的开口侧)观察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
接着,使用PTFE拉伸多孔膜与PE/PET复合纤维的无纺布的层叠体(日东电工株式会社制,TEMISH“NTF1026-L01”,通气量:50cm3/min)作为材料使用,并将其冲裁成直径为12mm的圆形,由此制造出通气膜3。接着,以完全覆盖内部构件2的贯通孔14的方式配置通气膜3,在温度200℃及压力20N下压接并加热2秒钟,由此将通气膜3熔接于内部构件2。然后,将熔接有通气膜3的内部构件2压入(插入)到外部构件4,得到通气组件。
使用3D打印机(Objet30 Prime),并使用硬质树脂“Vero Black Plus(RGD875)”作为材料,制造出图25A和图25B所示的具备在内侧具有第一空间59的筒状的突起52的壳体盖61。在图25B中示出了图25A的截面B-B。突起52的外径为8.5mm,内径为5.0mm,高度H2为8.0mm。接着,将壳体盖61的突起52插入到通气组件的内部构件2的开口(下方侧端部的开口)中(插入到内部构件2的下方侧的端部与壳体61接触为止),由此准备出在突起52固定有通气组件的带通气组件的壳体盖。
将42g水收容在预先静置于湿度为50%和温度为40℃的恒温恒湿槽内的透湿杯(具有按照日本工业标准(JIS)L1099-A2(水法)的直径60mm的开口及内径)中,并将带通气组件的壳体盖以无间隙地覆盖杯的开口面整体的方式,配置并安装于杯的开口部。突起52和通气组件露出于杯的外部。在安装好的状态下,水面与壳体盖61的下表面之间的间隔为10mm,通气组件的透湿面积为44mm2。接着,将杯在上述恒温恒湿槽内静置1小时。然后,将杯从恒温恒湿槽中取出,按照每个带通气组件的壳体盖测定杯的质量W1(g)。接着,在上述恒温恒湿槽内静置24小时,再次取出杯,并按照每个带通气组件的壳体盖测定杯的质量W2(g)。然后,将第二次在恒温恒湿槽内静置前后的杯的质量差设为A(g)(=W1-W2),将杯的开口面的面积设为B(m2),根据下述式(1),计算出透湿度作为通气壳体的透湿性能。
透湿度[gm-2h-1]=A/B/24…(1)
将透湿度的结果示于表1。另外,表1的“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意味着在沿与通气组件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内部构件中的由外部构件覆盖的部分的沿着中心轴的方向的长度。另外,“内外接触长度”意味着在沿与通气组件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观察时,外部构件与内部构件接触的部分的沿着中心轴的方向的长度。另外,“通气距离”意味着将内部构件的高度H1与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相加后的距离。“通气距离”实质上与从壳体的内部到通气组件的出口的距离对应。
(参考例2~5)
除了将内部构件2的高度H1、突起52的高度H2、通气膜3的通气量、外部构件4的高度、外部构件4的插入深度及内外接触长度变更为表1中记载的值以外,通过与参考例1同样的方法实施透湿试验。将透湿度的结果示于表1。
(参考例6)
除了将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的形状变更为图26A及图26B所示的形状以外,通过与参考例1同样的方法实施透湿试验。将透湿度的结果示于表1。参考例6的内部构件2的高度H1、突起52的高度H2、通气膜3的通气量、外部构件4的高度、外部构件4的插入深度及内外接触长度如表1所记载。图26A的内部构件2具有在沿通气组件的中心轴观察时,从外周面19朝向内部构件2的外侧突出的4个突出部21。突出部21在外周面19的周向上等间隔地设置。各突出部21在沿着中心轴的方向上,从内部构件2的一个端部11A延伸到台阶16。另外,图26A的内部构件2不具有第一突起部7。图26A和图26B的外部构件4除了开口侧的端部42的位置在沿与通气组件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观察时,位于比内部构件2的另一个端部11B靠下方,并且在底部32的内表面33具有从内周面31朝向中心轴的方向突出而延伸的3个第二突起部34以外,具有与图20A的外部构件4同样的形状。内部构件2和外部构件4通过内部构件2的突出部21的周面与外部构件4的内周面31抵接而相互接合。另外,在图26A及图26B中,从下方观察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
【表1】
Figure BDA0002325906420000341
关于参考例1~6,将描绘了透湿度与通气距离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示于图27。曲线图中,黑圆(●)是内部构件的高度H1为8.0mm、通气膜的通气量为50cm3/min的参考例1~4的图表。黑三角(▲)是内部构件的高度H1为8.0mm、通气膜的通气量为13000cm3/min的参考例5的图表。圆(〇)是内部构件的高度H1为12mm、通气膜的通气量为50cm3/min的参考例6的图表。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的透湿试验2>
[通气组件的准备]
通过与参考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内部构件的高度H1为8.0mm、外部构件的高度为9.0mm、以及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为7.0mm的通气组件A。
通过与参考例6同样的方法,得到内部构件的高度H1为8.0mm、外部构件的高度为9.0mm、以及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为7.0mm的通气组件B。
除了将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的形状变更为图28A及图28B所示的形状以外,通过与参考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通气组件C。图28A的内部构件2除了不具有肋18和第一突起部7以外,具有与图16A、图16B及图17~19的内部构件2同样的形状。图28A及28B的外部构件4除了第二突起部34的位置和形状不同之外,具有与图16A、图16B及图17~图19的外部构件4同样的形状。在外部构件4的周壁的内部设有作为空间5a的一部分的间隙6C。另外,在图28A及图28B中,从下方观察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
除了将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的形状变更为图29A及图29B所示的形状以外,通过与参考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通气组件D。图29A的内部构件2除了不具有第一突起部7以外,具有与图16A、图16B和图17~19的内部构件2同样的形状。图29A及图29B的外部构件4具有与图16A、图16B及图17~图19的外部构件4同样的形状。另外,在图29A及图29B中,从下方观察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
除了将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的形状变更为图30A及图30B所示的形状以外,通过与参考例1同样的方法,得到通气组件E。图30A的内部构件2除了突出部21的数量为3以外,具有与通气组件B的内部构件2同样的形状。图30A及30B的外部构件4具有与通气组件B的外部构件4同样的形状。另外,在图30A及图30B中,从下方观察内部构件2及外部构件4。
通气组件C~E的内部构件的高度H1、外部构件的高度以及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与通气组件A相同。
对于各通气组件,测定用与通气路的通气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第二空间的截面中的面积为最小的截面的面积S2min。另外,作为面积为最小的截面,可以参照各图的截面47。但是,在各图中,作为面积为最小的截面的最小单位的该截面的一部分表示为截面47。在各通气组件中,面积为最小的截面的面积S2min为截面47的面积的12倍(通气组件A)、3倍(通气组件B)、6倍(通气组件C)和8倍(通气组件D)。测定的具体操作如下所述。另外,虽然通气组件E的面积S2min为后述的面积S2out,但除了面积S2out的位置之外的情况下的最小的位置的总面积为截面47的面积的3倍。
以包含面积为最小的截面的方式拍摄外部构件4的照片。接着,将所获得的图像取入到作为能够测量图像的尺寸的软件的图像分析软件ImageJ中,并对图像数据设定缩尺,以与通气组件的尺寸(实测值)一致。接着,通过图像分析软件,测定面积为最小的截面的尺寸,计算出面积S2min。将S2min的结果示于表2。另外,作为一例,将对通气组件A、B进行S2min的测定所使用的图像示于图31。图31的(a)为通气组件A,(b)为通气组件B。图像中的白线71对应于面积为最小的截面。
接着,对于各通气组件,对表示在沿着通气组件的中心轴从另一个端部侧(下方侧)观察第二空间时,第二空间成为最窄的位置的截面的平面的总面积S2out进行测定。测定的具体操作如下所述。
对于各通气组件,拍摄底面的照片。接着,将所获得的图像取入到图像分析软件ImageJ中,将图像分辨率设定为8比特,调节对比度以清楚地显示出通气组件的下侧的端部,并对图像数据设定缩尺以与通气组件的尺寸(实测值)一致。接着,设定用于二值化处理的阈值,以仅提取表示通气路为最窄的位置的面,生成仅将该端部显示为黑色的图像。在该端部以外的部分为黑色的情况下,删除该部分,完成图像。作为一例,将对通气组件A、B进行S2out的测定所使用的图像和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示于图32。图32的(a)为通气组件A,(b)为通气组件B。另外,将各通气组件的二值化处理后的图像示于图33。接着,通过图像分析软件计算该图像中的黑色部分的面积,由此计算出面积S2out。将S2out的结果示于表2。
对于各通气组件,通过与上述<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的透湿试验1>同样的方式,准备带通气组件的壳体盖,并实施透湿试验。将透湿度的结果示于表2。另外,突起52的外径为8.5mm,内径为5.0mm,高度为6.0mm。用与突起52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剖切的第一空间的截面积S1为19.6mm2
【表2】
Figure BDA0002325906420000371
*虽然通气组件E为面积S2min=面积S2out,但括号内的数值表示除面积S2out的位置以外的情况下的成为最小的位置的总面积及该总面积相对于S1的比率。
对于参考例7~11,将描绘了比率S2out/S1与透湿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示于图34。
<内部构件的拉拔试验>
(参考例12)
使用烯烃系热塑性高弹体(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Mirastomer(注册商标)、硬度为71、密度为880kg/m3)作为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制造出图26A的形状的内部构件2。所得到的内部构件2的具有突出部21的部分的厚度为4.2mm,不具有突出部21的部分(非突出部)的厚度为2.3mm,具有突出部21的部分的外径为16mm,非突出部的外径为12mm,内径为7.5mm,高度H1为6.0mm。
接着,作为壳体可具备的筒状的突起52,准备聚丙烯(PP)制的突起52(参照图35)。突起52的外径为8.5mm,内径为5.0mm,高度H2为6.0mm。
在内部构件2的上部(与插入至突起的一侧相反的一侧),用直径为0.5mm的销开孔,并使夹子通过。接着,将突起(高度为6.0mm)插入至内部构件(高度为6.0mm)的深处。
接着,将夹子固定于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AGS-X)的一个夹具,将突起以使突起向内部构件2插入的插入方向与拉伸试验机的位移方向垂直的方式固定于另一个夹具。之后,以拉伸速度200mm/min实施拉伸试验,由此实施内部构件2从突起52的拉拔试验(参照图35)。将通过拉伸试验得到的SS曲线示于图36。将SS曲线中的载荷的最大值设为内部构件2的拉拔力(水平拉拔力)。将拉拔力的结果示于表3。
(参考例13~40)
除了将内部构件2的高度H1及突起52的高度H2变更为表3所记载的值以外,通过与参考例12同样的方法,实施拉伸试验(内部构件的拉拔试验)。将拉拔力的结果示于表3。
【表3】
Figure BDA0002325906420000391
对于内部构件2没有破损而被拔出的参考例,将描绘了比H1/H2与拉拔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示于图37。曲线图的图例的数值为内部构件2的高度H1。
<外部构件的拉拔试验>
(参考例41)
使用烯烃系热塑性高弹体(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Mirastomer(注册商标)、硬度为71、密度为880kg/m3)作为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制造出图26A的形状的内部构件2。所得到的内部构件2的具有突出部21的部分的厚度为4.2mm,不具有突出部21的部分(非突出部)的厚度为2.3mm,具有突出部21的部分的外径为16mm,非突出部的外径为12mm,内径为7.5mm,高度H1为6.0mm。
使用聚丙烯(日本聚丙烯株式会社制)作为材料,通过注塑成型制造出图26A和图26B的形状的外部构件4。得到的外部构件4的厚度为1.0mm,外径为17.5mm,内径为15.6mm,高度为12mm。
接着,作为壳体可具备的筒状的突起52,准备聚丙烯(PP)制的突起52(参照图35)。突起的外径为8.1mm,内径为5.0mm,高度H2为10mm。
接着,在外部构件4的底部32(与插入至内部构件2的一侧相反的一侧)开孔,并使螺钉通过。接着,将内部构件2压入(插入)到外部构件4中(外部构件4的插入深度为10mm),得到通气组件。接着,将突起插入到内部构件2中,并使通气组件覆盖突起(高度为10mm)直至深处。
接着,将螺钉固定于拉伸试验机(岛津制作所公司制,AutographAGS-X)的一个夹具,并将突起以使突起向通气组件插入的插入方向与拉伸试验机的位移方向一致的方式固定于另一个夹具。然后,以拉伸速度200mm/min实施拉伸试验,由此实施外部构件4从通气组件的拉拔试验。将通过拉伸试验得到的SS曲线的例子示于图38。将SS曲线中的载荷的最大值作为外部构件4的拉拔力。将拉拔力的结果示于表4。按照载荷的最大值从大到小的顺序,示出了参考例编号42、编号43、编号44、编号45、编号46的SS曲线。
(参考例42~52)
除了将突起的外径、外部构件的高度以及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变更为表4中所记载的值以外,通过与参考例41同样的方法,实施拉伸试验(外部构件的拉拔试验)。将拉拔力的结果示于表4。表4的“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和“内外接触长度”如在<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的透湿试验1>中所说明的那样。
【表4】
Figure BDA0002325906420000411
对于参考例41~52,将描绘了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与拉拔力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示于图39。图39的图例的数值为突起的外径。另外,对于上述<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的透湿试验1>的参考例2~4,将描绘了外部构件的插入深度与透湿度之间的关系的曲线图示于图40。图40的图例的数值为突起的外径。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通气组件和通气壳体可用于与现有的通气组件和通气壳体同样的用途。

Claims (9)

1.一种通气组件,固定于筒状的突起,该突起从壳体的外表面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连通的第一空间,其中,所述通气组件具备:
内部构件,该内部构件为在两个端部具有开口的筒状体;
外部构件,该外部构件为有底的筒状体;以及
通气膜,覆盖所述内部构件的一个所述端部的所述开口,
所述外部构件在所述内部构件从一个所述端部侧插入所述外部构件的内侧的状态下,与所述内部构件接合,
在选自所述内部构件的内部、所述外部构件的内部以及接合在一起的所述内部构件与所述外部构件之间的至少一处具有第二空间,所述第二空间为将所述通气膜与所述通气组件的外部连接的通气路,
所述内部构件在相对于所述通气膜靠所述另一个端部侧的位置,具备从所述内周面突出的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气组件,其中,
所述内部构件具备两个以上的所述第一突起部,
所述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在所述内部构件的内部的空间中相互接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气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突起部与所述通气膜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组件,其中,
所述内部构件的高度为6.0mm以上且10mm以下。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组件,其中,
在沿与所述通气组件的中心轴垂直的方向观察时,
所述内部构件的由所述外部构件覆盖的部分的沿着所述中心轴的方向的长度为6.0mm以上且8.0mm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组件,其中,
所述外部构件和/或所述内部构件具有卡止机构,该卡止机构将所述外部构件与所述内部构件以能够拆装的方式进行接合。
7.一种通气壳体,具备壳体和通气组件,其中,
所述壳体具备筒状的突起,该突起从所述壳体的外表面突出而延伸,并且在内侧具有将所述壳体的内外连通的第一空间,
所述通气组件为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气组件,
从所述内部构件的另一个所述端部的所述开口将所述突起插入所述内部构件,在所述内部构件的内周面与所述突起的外周面相抵接的状态下,所述通气组件固定于所述突起,
所述通气组件的所述一个或两个以上的第一突起部位于所述突起的前端与所述通气膜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气壳体,其中,
面积S1与总面积S2min的比率S2min/S1为1.0以上,所述面积S1为用与所述突起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剖切的所述第一空间的截面的面积,所述总面积S2min为将用与所述通气路的通气方向垂直的平面剖切的所述第二空间的截面的面积按照距所述通气膜的各距离进行合计所得的总面积为最小的位置的总面积。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通气壳体,其中,
面积S1与总面积S2out的比率S2out/S1为1.0以上,所述面积S1为用与所述突起的中心轴垂直的平面剖切的所述第一空间的截面的面积,所述总面积S2out为表示在沿着所述通气组件的中心轴从所述另一个端部侧观察所述第二空间时,所述第二空间为最窄的位置的截面的平面的总面积。
CN201980003084.5A 2018-10-11 2019-10-11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 Active CN111316763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192350 2018-10-11
JP2018-192350 2018-10-11
PCT/JP2019/040314 WO2020075855A1 (ja) 2018-10-11 2019-10-11 通気アセンブリ及び通気筐体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6763A true CN111316763A (zh) 2020-06-19
CN111316763B CN111316763B (zh) 2023-03-07

Family

ID=7016370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03084.5A Active CN111316763B (zh) 2018-10-11 2019-10-11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963317B2 (zh)
JP (1) JP7389046B2 (zh)
KR (1) KR102636995B1 (zh)
CN (1) CN111316763B (zh)
BR (1) BR112021006494A2 (zh)
DE (1) DE112019005103T5 (zh)
MX (1) MX2021004086A (zh)
WO (1) WO202007585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9988A (zh) * 2022-09-16 2022-10-18 常州通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红外探测技术的车灯组件及照明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12019005081T5 (de) * 2018-10-11 2021-07-22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Belüftungsgehäuse
US20210392761A1 (en) * 2018-10-11 2021-12-16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Ventilation assembly and ventilation housing
EP3936583A1 (en) * 2020-06-05 2022-01-12 W. L. Gore & Associates, Inc. Articles comprising adhesive membranes with improved geometry and water entry pressure
TWI765624B (zh) * 2021-03-26 2022-05-21 啓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電子裝置及其鎖附固定結構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3524A (ja) * 1999-11-18 2001-05-25 Nitto Denko Corp 通気キャッ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屋外用ランプ,自動車用ランプならびに自動車用電装部品
JP2005349362A (ja) * 2004-06-14 2005-12-22 Nitto Denko Corp 通気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よって得られる通気部材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筐体。
CN101248311A (zh) * 2005-08-24 2008-08-2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气构件
JP2011150919A (ja) * 2010-01-22 2011-08-04 Taisei Plas Co Ltd 通気キャップ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2472402A (zh) * 2009-07-15 2012-05-23 日本戈尔有限公司 通气栓
CN103055712A (zh) * 2011-10-19 2013-04-2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具备多孔质功能膜的通气性支持体
CN103958964A (zh) * 2011-11-28 2014-07-3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气部件
CN107750102A (zh) * 2016-09-09 2018-03-02 象牙弗隆泰克株式会社 汽车用透气帽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0280975Y1 (ko) * 2002-03-27 2002-07-13 정인석 에어밴트
JP2003336874A (ja) * 2002-05-15 2003-11-28 Nitto Denko Corp 通気部材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通気筐体
US7833647B2 (en) 2004-04-28 2010-11-16 Eveready Battery Company, Inc. Closure vent seal and assembly
JP4517227B2 (ja) 2004-07-13 2010-08-04 有限会社中島工業 自動車用ヘッドライト内圧調整用フィルタ
US8475554B2 (en) 2004-12-07 2013-07-02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Permeable member, and permeable casing and electrical component using the same
JP4836677B2 (ja) * 2005-08-24 2011-12-14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通気部材
JP4855203B2 (ja) 2005-12-14 2012-01-18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通気部材および通気構造
WO2007069387A1 (ja) 2005-12-14 2007-06-21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通気部材および通気構造
JP5714403B2 (ja) 2011-04-27 2015-05-07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通気ユニット
CN203036605U (zh) 2012-11-01 2013-07-03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气构件
JP2015033682A (ja) 2013-08-09 2015-02-19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通気構造及び通気部材
WO2015182131A1 (ja) 2014-05-28 2015-12-03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金属筐体及びそれを用いた通気構造
CN107580803B (zh) 2015-02-18 2020-09-01 Gvs有限公司 用于改进容纳电气、电子、机械或类似装置的壳体的通风的元件
JP6721978B2 (ja) 2015-12-15 2020-07-15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通気部材、ランプ
KR102515289B1 (ko) * 2016-01-08 2023-03-29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전자 디바이스용 마개
WO2018021514A1 (ja) 2016-07-29 2018-02-01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バルブ、気体制御装置
KR102021145B1 (ko) 2017-01-25 2019-09-11 주식회사 아모그린텍 캡 타입 벤트
US20210392761A1 (en) 2018-10-11 2021-12-16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Ventilation assembly and ventilation housing
CN111316764B (zh) * 2018-10-11 2022-12-02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通气壳体
DE112019005081T5 (de) 2018-10-11 2021-07-22 Nitto Denko Corporation Belüftungsgehäuse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1143524A (ja) * 1999-11-18 2001-05-25 Nitto Denko Corp 通気キャップ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屋外用ランプ,自動車用ランプならびに自動車用電装部品
JP2005349362A (ja) * 2004-06-14 2005-12-22 Nitto Denko Corp 通気部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それによって得られる通気部材ならびにそれを用いた筐体。
CN101248311A (zh) * 2005-08-24 2008-08-2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气构件
CN102472402A (zh) * 2009-07-15 2012-05-23 日本戈尔有限公司 通气栓
JP2011150919A (ja) * 2010-01-22 2011-08-04 Taisei Plas Co Ltd 通気キャップとその製造方法
CN103055712A (zh) * 2011-10-19 2013-04-24 现代摩比斯株式会社 具备多孔质功能膜的通气性支持体
CN103958964A (zh) * 2011-11-28 2014-07-30 日东电工株式会社 透气部件
CN107750102A (zh) * 2016-09-09 2018-03-02 象牙弗隆泰克株式会社 汽车用透气帽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5199988A (zh) * 2022-09-16 2022-10-18 常州通宝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红外探测技术的车灯组件及照明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6763B (zh) 2023-03-07
US11963317B2 (en) 2024-04-16
BR112021006494A2 (pt) 2021-07-06
JPWO2020075855A1 (ja) 2021-09-09
MX2021004086A (es) 2021-06-04
KR102636995B1 (ko) 2024-02-16
WO2020075855A1 (ja) 2020-04-16
KR20210068556A (ko) 2021-06-09
DE112019005103T5 (de) 2021-07-08
US20220201878A1 (en) 2022-06-23
JP7389046B2 (ja) 2023-11-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16763B (zh)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
CN111316764B (zh) 通气壳体
CN111316765B (zh) 通气组件及通气壳体
US8828125B2 (en) Ventilation member
JP2024042043A (ja) 通気筐体
CN110574503B (zh) 通气部件
CN112806107B (zh) 通气壳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