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310310A - 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310310A
CN111310310A CN202010067790.0A CN202010067790A CN111310310A CN 111310310 A CN111310310 A CN 111310310A CN 202010067790 A CN202010067790 A CN 202010067790A CN 111310310 A CN111310310 A CN 1113103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node
heat supply
decoupling
supply network
fl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67790.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310310B (zh
Inventor
顾伟
张苏涵
周苏洋
吴志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utheast University
Original Assignee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utheast University filed Critical Southeast University
Priority to CN202010067790.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310310B/zh
Publication of CN1113103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03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3103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3103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06Resources, workflows, human or project management;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planning; Enterprise or organisation modelling
    • G06Q10/063Operations research, analysis or management
    • G06Q10/0631Resource planning, allocation, distributing or scheduling for enterprises or organisations
    • G06Q10/06315Needs-based resource requirements planning or analysi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6Energy or water supply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rketing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Game Theory and Decision Science (AREA)
  • Development Economic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Water Supply & Treatment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Management, Administration, Business Operations System, And Electronic Commer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包括:10)划分热网节点类型,根据解耦条件选择解耦点划分热网,生成主系统和子系统;20)根据网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网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30)根据辐射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辐射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40)建立任意拓扑热网完全解耦流程,根据解耦后的热网特性计算热力系统静态潮流。该方法在不改变网络特性的条件下将任意拓扑、任意规模的热网解耦为若干辐射网,减小了计算规模的同时,避免了热网水力模型中复杂的非线性计算与初值选择问题,提高了基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计算方法的效率与稳定性。

Description

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社会对于高利用率、低污染排放的能源技术需求日益增长。不同于传统的单一的能源网络,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多类型能源网络的耦合,实现了异质能流的综合管理与多能源系统的联合经济调度,是未来社会能源网络发展的趋势。以热电联产机组、热泵、电锅炉以及燃气轮机等典型的能源转换设备,电网、热网以及天然气网得以紧密关联,实现了多能流的交互传输及梯级利用,从而提高了用能效率。电热联合系统是以热电联产机组为核心的综合能源系统,通过对机组用于发电产生的低温余热循环使用,实现了能源的梯级利用,能源利用效率最高可超过80%,在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电热联合潮流计算可准确预估系统的运行状态,从而确保系统运行的可靠性与灵活性,是综合能源系统安全运行与经济调度的基础。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针对电热联合系统潮流计算方法开展了大量研究,主要关注于电热联合系统的精确建模,先后建立了静态电热联合潮流模型和准动态电热联合系统仿真模型。然而,长期以来,学者多关注于建模的准确性,对于电热联合潮流算法的计算效率却少有研究,由于热力系统同时包含水力模型与热力模型,现有技术一般通过顺序求解法计算热力系统潮流以提高计算效率,但这种方法的改善效果有限;而网状热力系统中的水力模型高度非线性,现有研究一般采用牛顿-拉夫逊法进行求解,计算效率低并且面临初值选择问题。随着能源技术的不断进步,电热联合系统的规模不断扩大,网络结构不断复杂,传统的以经典牛顿-拉夫逊法或前推回代法为核心的热力系统潮流计算方法难以适应未来大规模系统的仿真计算需求,高效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计算方法有待深入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该方法考虑典型热网中网状与辐射状分支并存的特性,研究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通过将热网解耦为若干拥有共同中间节点的辐射子网,研究解耦节点在各辐射子网中的等效模型。在此基础上,建立网状热网和辐射状热网解耦时,共同节点的多变量的交互与修正机制,从而实现了各辐射子网的解耦系统,减小了系统计算规模,极大提高了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速度,改善了算法稳定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方案采用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根据解耦条件选择解耦点划分热网,生成主系统和子系统;
步骤20)根据网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网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
步骤30)根据辐射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辐射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
步骤40)建立任意拓扑热网完全解耦流程,根据解耦后的热网特性计算热力系统静态潮流。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介绍,所述的步骤10)具体包括:
步骤101)将基于量调节的热网中的所有节点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平衡节点,其已知量为节点压力H与供水温度Ts,未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回水温度Tr,即HTs节点;第二类节点为φTs节点,其已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供水温度Ts,未知量为节点压力H和回水温度Tr;第三类节点为φTr节点,其已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供水温度Tr,未知量为节点压力H和供水温度Ts;第四类节点为中间节点,其供热功率φ为0,待求量为供回水温度Ts和Tr以及节点压力H。
步骤102)将建立热网潮流模型,包含水力模型和热力模型。水力模型包含节点流量连续方程和回路压降方程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21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22
式中,A为热网的降阶节点-支路关联矩阵,m为管道流量向量,d为节点注入流量向量,Cρ为工质的比热容,Ts和Tr分别为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向量;B为热网的支路-回路关联矩阵,h为管道压降向量,K为管道的热阻系数向量。热力模型包含节点温度混合方程和管道温度跌落方程
(∑mout)Tout=(∑minTin) (3)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31
式中,Tin和Tout分别为节点的流入和流出温度,min和mout分别为节点的流入和流出流量,Tps和Tpe为管道的起始和末端温度,l为管道长度,λ为管道导热系数,Ta为环境温度。
步骤103)选择第四类中间节点为解耦点,对于辐射状热网,只需要一个解耦点,设为N1;对于网状热网,需要两个解耦点,设为N1和N2;含有原始平衡节点的解耦网络称为主系统,不含原始平衡节点的解耦网络称为子系统。解耦后的热网中的已知热功率需满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32
式中,φi表示第i个节点的供热功率,对于热源节点取正值,对于负荷节点取负值;
Hsub和Hmain分别表示热网中子系统和主系统的节点集。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介绍,所述的步骤20)包括:
步骤201)对于网状热网,解耦点N1和N2视为主系统的φTr节点;对于子系统,N1和N2均为热源节点,分别视为子系统的HTs节点和φTs节点。假设N1和N2的供水温度Ts sub(N1)和Ts sub(N2),以及N2的节点注入流量dsub(N2)。
步骤202)根据式(1)-式(4)计算子系统S2的潮流,并将计算所得N1和N2的回水温度视为其在主系统中的回水温度,N2的节点注入流量视为其在主系统中的流出流量,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33
dk,main(N2)=-dk,sub(N2) (7)
式中,k为整体迭代次数,sub和main分别表示子系统和主系统,dmain(N2)和dsub(N2)分别为主系统和子系统中节点N2的注入流量。根据返回值计算主系统S1的潮流。
步骤203)子系统S2中N1和N2的供水温度,根据式(8)进行更新;N2的节点注入流量根据式(9)更新。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34
dk+1,sub(N2)=dk,sub(N2)+Δdk(N2) (9)
式中,Δd(N2)为节点注入流量不平衡向量中节点N2对应的不平衡量,和与N2直接相连的管道流量不平衡量数值相等,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41
式中,Δm为管道流量不平衡量向量,ΔmP1为与N2直接相连的管道流量的不平衡量,Jh和ΔFh分别为原始热网水力模型中的雅可比矩阵和不平衡量向量,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42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43
步骤204)步骤201)至步骤203)进行循环迭代,直至节点N1和节点N2的设定值满足式(13)所示收敛条件,式中ε为最大误差限。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44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介绍,所述的步骤30)包括:
步骤301)对于辐射状热网,解耦点N1视为主系统的φTr节点;对于子系统,N1视为HTs节点。假设N1的供水温度Ts sub(N1),计算子系统S2的潮流。
步骤302)将步骤301)中计算所得的节点N1的回水温度和供热功率视为节点N1在主系统S1中的回水温度与耗热功率,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45
φk,main(N1)=-φk,sub(N1) (15)
式中,φmain(N1)和φsub(N1)分别为节点N1在主系统和子系统的供热功率。根据返回值计算主系统S1的潮流。子系统中节点N1的供热温度根据式(16)更新。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46
步骤303)步骤301)至步骤302)进行循环迭代,直至节点N1的供水温度满足式(17)所示收敛条件,式中ε为最大误差限。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51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介绍,所述的步骤40)包括:
步骤401)对于辐射状热网,可首先根据步骤30)将其划分为两个较小的辐射热网,再对解耦后的小型热网进行解耦,选择合适的解耦规模;对于网状热网,可首先根据步骤20)将其划分为两个辐射网,再实现进一步解耦。
步骤402)解耦后,任意热网拓扑均变为辐射网,其热力模型不变,水力模型变换为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52
式中,k为迭代次数,Δd为节点注入流量不平衡量,Ts和Tr分别为节点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向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该方法在保持网络潮流特性不变的前提下,通过将复杂网络解耦,减小热力系统静态潮流计算规模,从而提高计算效率,并为将来的并行潮流计算发展提供理论基础;通过将任意拓扑的热网解耦为辐射网,简化了热力系统中的水力模型,使得水力模型完全线性化;对于网状热网,通过解耦方法,避免了利用牛顿-拉夫逊法计算非线性水力模型方程组的迭代过程,同时,由于无需迭代求解,避免了以牛顿法为核心的传统潮流算法中存在的初值选择困难问题,以及由不合适的初值选择导致的难以收敛问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具体方法;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流程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网状热网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采用的辐射状热网结构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网状热网解耦机制与精确值的节点温度计算结果对比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中辐射状热网解耦机制与精确值的节点温度计算结果对比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实施例1: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根据解耦条件选择解耦点划分热网,生成主系统和子系统;
步骤20)根据网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网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
步骤30)根据辐射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辐射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
步骤40)建立任意拓扑热网完全解耦流程,根据解耦后的热网特性计算热力系统静态潮流。
所述的步骤10)具体包括:
步骤101)将基于量调节的热网中的所有节点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平衡节点,其已知量为节点压力H与供水温度Ts,未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回水温度Tr,即HTs节点;第二类节点为φTs节点,其已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供水温度Ts,未知量为节点压力H和回水温度Tr;第三类节点为φTr节点,其已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供水温度Tr,未知量为节点压力H和供水温度Ts;第四类节点为中间节点,其供热功率φ为0,待求量为供回水温度Ts和Tr以及节点压力H。
步骤102)将建立热网潮流模型,包含水力模型和热力模型。水力模型包含节点流量连续方程和回路压降方程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61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62
式中,A为热网的降阶节点-支路关联矩阵,m为管道流量向量,d为节点注入流量向量,Cρ为工质的比热容,Ts和Tr分别为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向量;B为热网的支路-回路关联矩阵,h为管道压降向量,K为管道的热阻系数向量。热力模型包含节点温度混合方程和管道温度跌落方程
(∑mout)Tout=(∑minTin) (21)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71
式中,Tin和Tout分别为节点的流入和流出温度,min和mout分别为节点的流入和流出流量,Tps和Tpe为管道的起始和末端温度,l为管道长度,λ为管道导热系数,Ta为环境温度。
步骤103)选择第四类中间节点为解耦点,对于辐射状热网,只需要一个解耦点,设为N1;对于网状热网,需要两个解耦点,设为N1和N2;含有原始平衡节点的解耦网络称为主系统,不含原始平衡节点的解耦网络称为子系统。解耦后的热网中的已知热功率需满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72
式中,φi表示第i个节点的供热功率,对于热源节点取正值,对于负荷节点取负值;
Hsub和Hmain分别表示热网中子系统和主系统的节点集。
所述的步骤20)包括:
步骤201)对于网状热网,解耦点N1和N2视为主系统的φTr节点;对于子系统,N1和N2均为热源节点,分别视为子系统的HTs节点和φTs节点。假设N1和N2的供水温度Ts sub(N1)和Ts sub(N2),以及N2的节点注入流量dsub(N2)。
步骤202)根据式(1)-式(4)计算子系统S2的潮流,并将计算所得N1和N2的回水温度视为其在主系统中的回水温度,N2的节点注入流量视为其在主系统中的流出流量,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73
dk,main(N2)=-dk,sub(N2) (25)
式中,k为整体迭代次数,sub和main分别表示子系统和主系统,dmain(N2)和dsub(N2)分别为主系统和子系统中节点N2的注入流量。根据返回值计算主系统S1的潮流。
步骤203)子系统S2中N1和N2的供水温度,根据式(8)进行更新;N2的节点注入流量根据式(9)更新。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74
dk+1,sub(N2)=dk,sub(N2)+Δdk(N2) (27)
式中,Δd(N2)为节点注入流量不平衡向量中节点N2对应的不平衡量,和与N2直接相连的管道流量不平衡量数值相等,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81
式中,Δm为管道流量不平衡量向量,ΔmP1为与N2直接相连的管道流量的不平衡量,Jh和ΔFh分别为原始热网水力模型中的雅可比矩阵和不平衡量向量,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82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83
步骤204)步骤201)至步骤203)进行循环迭代,直至节点N1和节点N2的设定值满足式(13)所示收敛条件,式中ε为最大误差限。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84
所述步骤30)包括:
步骤301)对于辐射状热网,解耦点N1视为主系统的φTr节点;对于子系统,N1视为HTs节点。假设N1的供水温度Ts sub(N1),计算子系统S2的潮流。
步骤302)将步骤301)中计算所得的节点N1的回水温度和供热功率视为节点N1在主系统S1中的回水温度与耗热功率,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85
φk,main(N1)=-φk,sub(N1) (33)
式中,φmain(N1)和φsub(N1)分别为节点N1在主系统和子系统的供热功率。根据返回值计算主系统S1的潮流。子系统中节点N1的供热温度根据式(16)更新。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86
步骤303)步骤301)至步骤302)进行循环迭代,直至节点N1的供水温度满足式(17)所示收敛条件,式中ε为最大误差限。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91
所述步骤40)包括:
步骤401)对于辐射状热网,可首先根据步骤30)将其划分为两个较小的辐射热网,再对解耦后的小型热网进行解耦,选择合适的解耦规模;对于网状热网,可首先根据步骤20)将其划分为两个辐射网,再实现进一步解耦。
步骤402)解耦后,任意热网拓扑均变为辐射网,其热力模型不变,水力模型变换为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092
式中,k为迭代次数,Δd为节点注入流量不平衡量,Ts和Tr分别为节点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向量。
应用实施例:以巴厘岛32节点电热联合系统为网状热网算例,系统结构图如图3所示,以吉林某地区51节点电热联合系统为辐射状热网算例进行说明,系统结构图如图4所示。
如图1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根据解耦条件选择解耦点划分热网,生成主系统和子系统;
步骤20)根据网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网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
步骤30)根据辐射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辐射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
步骤40)建立任意拓扑热网完全解耦流程,根据解耦后的热网特性计算热力系统静态潮流。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10)具体包括:
步步骤101)将基于量调节的热网中的所有节点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平衡节点,其已知量为节点压力H与供水温度Ts,未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回水温度Tr,即HTs节点;第二类节点为φTs节点,其已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供水温度Ts,未知量为节点压力H和回水温度Tr;第三类节点为φTr节点,其已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供水温度Tr,未知量为节点压力H和供水温度Ts;第四类节点为中间节点,其供热功率φ为0,待求量为供回水温度Ts和Tr以及节点压力H。
步骤102)将建立热网潮流模型,包含水力模型和热力模型。水力模型包含节点流量连续方程和回路压降方程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01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02
式中,A为热网的降阶节点-支路关联矩阵,m为管道流量向量,d为节点注入流量向量,Cρ为工质的比热容,Ts和Tr分别为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向量;B为热网的支路-回路关联矩阵,h为管道压降向量,K为管道的热阻系数向量。热力模型包含节点温度混合方程和管道温度跌落方程
(∑mout)Tout=(∑minTin) (39)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03
式中,Tin和Tout分别为节点的流入和流出温度,min和mout分别为节点的流入和流出流量,Tps和Tpe为管道的起始和末端温度,l为管道长度,λ为管道导热系数,Ta为环境温度。
步骤103)选择第四类中间节点为解耦点,对于辐射状热网,只需要一个解耦点,设为N1;对于网状热网,需要两个解耦点,设为N1和N2;含有原始平衡节点的解耦网络称为主系统,不含原始平衡节点的解耦网络称为子系统。解耦后的热网中的已知热功率需满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04
式中,φi表示第i个节点的供热功率,对于热源节点取正值,对于负荷节点取负值;
Hsub和Hmain分别表示热网中子系统和主系统的节点集。在本实施例中,网状热网选择图3中N5和节点N25为解耦点,划分为两个小辐射网,辐射状热网选择图4中节点N3和节点N14为解耦点,划分为3个辐射子网。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20)具体包括:
步骤201)对于网状热网,解耦点N1和N2视为主系统的φTr节点;对于子系统,N1和N2均为热源节点,分别视为子系统的HTs节点和φTs节点。假设N1和N2的供水温度Ts sub(N1)和Ts sub(N2),以及N2的节点注入流量dsub(N2)。在本实施例中,原始网状系统中的节点N5和节点N25视为解耦系统的节点N1和节点N2
步骤202)根据式(1)-式(4)计算子系统S2的潮流,并将计算所得N1和N2的回水温度视为其在主系统中的回水温度,N2的节点注入流量视为其在主系统中的流出流量,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11
dk,main(N2)=-dk,sub(N2) (43)
式中,k为整体迭代次数,sub和main分别表示子系统和主系统,dmain(N2)和dsub(N2)分别为主系统和子系统中节点N2的注入流量。根据返回值计算主系统S1的潮流。
步骤203)子系统S2中N1和N2的供水温度,根据式(8)进行更新;N2的节点注入流量根据式(9)更新。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12
dk+1,sub(N2)=dk,sub(N2)+Δdk(N2) (45)
式中,Δd(N2)为节点注入流量不平衡向量中节点N2对应的不平衡量,和与N2直接相连的管道流量不平衡量数值相等,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13
式中,Δm为管道流量不平衡量向量,ΔmP1为与N2直接相连的管道流量的不平衡量,Jh和ΔFh分别为原始热网水力模型中的雅可比矩阵和不平衡量向量,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14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15
步骤204)步骤201)至步骤203)进行循环迭代,直至节点N1和节点N2的设定值满足式(13)所示收敛条件,式中ε为最大误差限。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21
在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步骤30)具体包括:
步骤301)对于辐射状热网,解耦点N1视为主系统的φTr节点;对于子系统,N1视为HTs节点。假设N1的供水温度Ts sub(N1),计算子系统S2的潮流。在本实施例中,原始辐射状系统中的节点N3和节点N14分别视为解耦系统的HTs节点。
步骤302)将步骤301)中计算所得的节点N1的回水温度和供热功率视为节点N1在主系统S1中的回水温度与耗热功率,即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22
φk,main(N1)=-φk,sub(N1) (51)
式中,φmain(N1)和φsub(N1)分别为节点N1在主系统和子系统的供热功率。根据返回值计算主系统S1的潮流。子系统中节点N1的供热温度根据式(16)更新。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23
步骤303)步骤301)至步骤302)进行循环迭代,直至节点N1的供水温度满足式(17)所示收敛条件,式中ε为最大误差限。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24
步骤401)对于辐射状热网,可首先根据步骤30)将其划分为两个较小的辐射热网,再对解耦后的小型热网进行解耦,选择合适的解耦规模;对于网状热网,可首先根据步骤20)将其划分为两个辐射网,再实现进一步解耦。
步骤402)解耦后,任意热网拓扑均变为辐射网,其热力模型不变,水力模型变换为
Figure BDA0002376472030000125
式中,k为迭代次数,Δd为节点注入流量不平衡量,Ts和Tr分别为节点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向量。
利用快速解耦算法计算所得的网状热网的节点温度和辐射状热网的节点温度分别如图5和图6所示。
本发明实施例的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利用解耦思想将任意网络分割,通过减小系统规模减小了热力系统静态潮流计算的系统规模与复杂度,并提出了用于量调节的不同拓扑结构的热力系统解耦后,解耦点变量的交互修正机制。通过将热网解耦为若干辐射网,简化了潮流计算,避免了基于牛顿-拉夫逊算法的传统潮流计算方法初值选择与迭代收敛困难的问题,适用于工程中大型热力系统中静态潮流的快速计算场景。

Claims (5)

1.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根据解耦条件选择解耦点划分热网,生成主系统和子系统;
步骤20)根据网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网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
步骤30)根据辐射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辐射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
步骤40)建立任意拓扑热网完全解耦流程,根据解耦后的热网特性计算热力系统静态潮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10)根据解耦条件选择解耦点划分热网,生成主系统和子系统,具体如下,
步骤101)将基于量调节的热网中的所有节点划分为4类,第一类为平衡节点,其已知量为节点压力H与供水温度Ts,未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回水温度Tr,即HTs节点;第二类节点为φTs节点,其已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供水温度Ts,未知量为节点压力H和回水温度Tr;第三类节点为φTr节点,其已知量为供热功率φ和供水温度Tr,未知量为节点压力H和供水温度Ts;第四类节点为中间节点,其供热功率φ为0,待求量为供回水温度Ts和Tr以及节点压力H;
步骤102)将建立热网潮流模型,包含水力模型和热力模型,水力模型包含节点流量连续方程和回路压降方程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11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12
式中,A为热网的降阶节点-支路关联矩阵,m为管道流量向量,d为节点注入流量向量,Cρ为工质的比热容,Ts和Tr分别为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向量;B为热网的支路-回路关联矩阵,h为管道压降向量,K为管道的热阻系数向量。热力模型包含节点温度混合方程和管道温度跌落方程
(∑mout)Tout=(∑minTin) (3)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21
式中,Tin和Tout分别为节点的流入和流出温度,min和mout分别为节点的流入和流出流量,Tps和Tpe为管道的起始和末端温度,l为管道长度,λ为管道导热系数,Ta为环境温度;
步骤103)选择第四类中间节点为解耦点,对于辐射状热网,只需要一个解耦点,设为N1;对于网状热网,需要两个解耦点,设为N1和N2;含有原始平衡节点的解耦网络称为主系统,不含原始平衡节点的解耦网络称为子系统。解耦后的热网中的已知热功率需满足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22
式中,φi表示第i个节点的供热功率,对于热源节点取正值,对于负荷节点取负值;Hsub和Hmain分别表示热网中子系统和主系统的节点集。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20)根据网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网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包括:
步骤201)对于网状热网,解耦点N1和N2视为主系统的φTr节点;对于子系统,N1和N2均为热源节点,分别视为子系统的HTs节点和φTs节点,假设N1和N2的供水温度Ts sub(N1)和Ts sub(N2),以及N2的节点注入流量dsub(N2);
步骤202)根据式(1)-式(4)计算子系统S2的潮流,并将计算所得N1和N2的回水温度视为其在主系统中的回水温度,N2的节点注入流量视为其在主系统中的流出流量,即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23
dk,main(N2)=-dk,sub(N2) (7)
式中,k为整体迭代次数,sub和main分别表示子系统和主系统,dmain(N2)和dsub(N2)分别为主系统和子系统中节点N2的注入流量,根据返回值计算主系统S1的潮流;
步骤203)子系统S2中N1和N2的供水温度,根据式(8)进行更新;N2的节点注入流量根据式(9)更新;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31
dk+1,sub(N2)=dk,sub(N2)+Δdk(N2) (9)
式中,Δd(N2)为节点注入流量不平衡向量中节点N2对应的不平衡量,和与N2直接相连的管道流量不平衡量数值相等,即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32
式中,Δm为管道流量不平衡量向量,ΔmP1为与N2直接相连的管道流量的不平衡量,Jh和ΔFh分别为原始热网水力模型中的雅可比矩阵和不平衡量向量,即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33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34
步骤204)步骤201)至步骤203)进行循环迭代,直至节点N1和节点N2的设定值满足式(13)所示收敛条件,式中ε为最大误差限;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3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0)根据辐射状热网拓扑特性,建立解耦点变量交互与迭代机制,形成辐射状热网潮流解耦计算流程;包括:
步骤301)对于辐射状热网,解耦点N1视为主系统的φTr节点;对于子系统,N1视为HTs节点,假设N1的供水温度Ts sub(N1),计算子系统S2的潮流;
步骤302)将步骤301)中计算所得的节点N1的回水温度和供热功率视为节点N1在主系统S1中的回水温度与耗热功率,即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36
φk,main(N1)=-φk,sub(N1) (15)
式中,φmain(N1)和φsub(N1)分别为节点N1在主系统和子系统的供热功率,根据返回值计算主系统S1的潮流,子系统中节点N1的供热温度根据式(16)更新;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41
步骤303)步骤301)至步骤302)进行循环迭代,直至节点N1的供水温度满足式(17)所示收敛条件,式中ε为最大误差限。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42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步骤40)建立任意拓扑热网完全解耦流程,根据解耦后的热网特性计算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包括:
步骤401)对于辐射状热网,可首先根据步骤30)将其划分为两个较小的辐射热网,再对解耦后的小型热网进行解耦,选择合适的解耦规模;对于网状热网,可首先根据步骤20)将其划分为两个辐射网,再根据步骤30)实现进一步解耦;
步骤402)解耦后,任意热网拓扑均变为辐射网,其热力模型不变,水力模型变换为
Figure FDA0002376472020000043
式中,k为迭代次数,Δd为节点注入流量不平衡量,Ts和Tr分别为节点供水温度和回水温度向量。
CN202010067790.0A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Active CN1113103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7790.0A CN111310310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67790.0A CN111310310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0310A true CN111310310A (zh) 2020-06-19
CN111310310B CN111310310B (zh) 2024-01-16

Family

ID=711489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67790.0A Active CN111310310B (zh) 2020-01-20 2020-01-20 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31031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6003A (zh) * 2020-07-06 2020-12-04 东南大学 一种考虑不完全量测的质调节热力系统静态状态估计方法
CN113111555A (zh) * 2021-04-14 2021-07-13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叠加解耦法的质调节热力系统能流快速计算方法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827701A1 (en) * 2013-09-23 2015-03-23 Sureshchandra B. Patel Methods of patel decoupled loadlow computation for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CN109726483A (zh) * 2018-12-29 2019-05-07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一种电热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辐射状热网模型及其系统
CN110543609A (zh) * 2019-09-05 2019-12-06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电热耦合节点的分类及潮流计算方法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A2827701A1 (en) * 2013-09-23 2015-03-23 Sureshchandra B. Patel Methods of patel decoupled loadlow computation for electrical power system
CN109726483A (zh) * 2018-12-29 2019-05-07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南京供电分公司 一种电热互联综合能源系统辐射状热网模型及其系统
CN110543609A (zh) * 2019-09-05 2019-12-06 国网江苏省电力有限公司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电热耦合节点的分类及潮流计算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顾伟等: "综合能源系统混合时间尺度运行优化"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036003A (zh) * 2020-07-06 2020-12-04 东南大学 一种考虑不完全量测的质调节热力系统静态状态估计方法
CN112036003B (zh) * 2020-07-06 2024-01-12 东南大学 一种考虑不完全量测的质调节热力系统静态状态估计方法
CN113111555A (zh) * 2021-04-14 2021-07-13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叠加解耦法的质调节热力系统能流快速计算方法
CN113111555B (zh) * 2021-04-14 2023-12-19 东南大学 一种基于叠加解耦法的质调节热力系统能流快速计算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310310B (zh) 2024-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78625B (zh) 一种计及电热气网络的综合能源系统多目标运行优化方法
CN110046750B (zh) 一种能源互联网协同优化运行方法
CN111428351B (zh) 基于前推回代法的电-热综合能源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CN110955954B (zh) 一种分层解耦的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最优负荷削减量方法
CN106532772B (zh) 一种基于改进正交优化群智能算法的分布式电源规划方法
CN112016033A (zh) 一种基于前推回代法的电-热-气综合能源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CN111310310A (zh) 一种用于量调节的热力系统静态潮流快速解耦计算方法
CN114595868A (zh)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源网荷储协同规划方法及系统
CN111523247A (zh) 基于分立求解的综合能源系统多能流联合计算方法及装置
CN111046594A (zh) 基于交叉迭代原理的热水供热网络动态仿真方法
CN112531716A (zh) 电-水互联系统混合能流的统一标幺计算方法
CN115392035A (zh) 电-气互联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的改进方法
CN110647040B (zh)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的安全控制方法及装置
Kang et al. Feed-forward active operation optimization for CCHP system considering thermal load forecasting
CN108594658A (zh) 一种电-气耦合系统概率最大负荷裕度多目标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
CN115062555A (zh) 一种基于非平衡节点㶲的综合能源系统㶲流直接计算方法
CN114221346A (zh) 一种综合能源系统潮流计算方法
CN112214883B (zh) 一种微能源网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方法和系统
Du et al. An optimization framework for dynamic hybrid energy systems
CN113283077A (zh) 考虑相关性的电-热-氢综合能源系统区间能流计算方法
CN111724026A (zh) 一种多能源网络与配水网耦合运行的优化方法
CN111783309A (zh) 基于内部守恒的蒸汽供热网络动态仿真方法
CN111931977A (zh) 一种考虑电—热能传输价值投入的虚拟电厂扩展规划模型构建方法
CN110020506A (zh) 基于电热型综合能源系统运行优化的差分格式选择方法
CN115841006A (zh) 一种基于气网划分的iegs分布式低碳优化控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