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9129B - 空调的室内机 - Google Patents

空调的室内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9129B
CN111279129B CN201880070562.XA CN201880070562A CN111279129B CN 111279129 B CN111279129 B CN 111279129B CN 201880070562 A CN201880070562 A CN 201880070562A CN 111279129 B CN111279129 B CN 1112791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tor cover
opening
motor
air
indoor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705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79129A (zh
Inventor
川村政贵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r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har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rp Corp filed Critical Shar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791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1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791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91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Room Units, And Self-Contained Units In General (AREA)
  • Devices For Blowing Cold Air, Devices For Blowing Warm Air, And Means For Preventing Water Condensation In Air Conditioning Units (AREA)

Abstract

室内机(1)具备电机罩(50),所述电机罩(50)具有:第一开口部(64、74),其通过隔壁(63a、73a)而被分离,并形成从与吸入口的对置面连接至风扇电机(51)的驱动轴(53)的轴向的一方的侧面的风路;以及第二开口部(65、75),其形成从与吸入口的对置面连接至驱动轴(53)的轴向的另一方的侧面的风路。

Description

空调的室内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离心风扇以及驱动离心风扇的电机的空调的室内机。
背景技术
空调的室内机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那样,在内部具备鼓风机。所述室内机通过使鼓风机旋转,从而将从吸入口吸入的空气经由热交换器而从吹出口吹出。
针对近年的空调,正在开发除空气调节功能以外还具备空气清洁功能的空调。例如在HEPA过滤器(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的通风阻力较大且针对空气清洁使用了HEPA过滤器的情况下,从吹出口吹出的空气的风量大幅下降。因此,在针对空气清洁使用HEPA过滤器的情况下,需要确保充分的风量(充分的空气的吸入量)。
在通常的空调中,作为鼓风机,使用被称作交叉流风扇的横流风扇。然而,为了获得充分的风量,作为鼓风机,优选使用被称作多叶片风扇的离心风扇。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沿轴向配置两个分别配置于外壳内的离心风扇,利用设置于两个外壳之间的电机使两个离心风扇旋转的空调的室内机。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公开专利公报“日本特开平6-42768号公报(1994年2月18日公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然而,在专利文献1中,两个外壳之间通过分隔材料而被分隔,通过离心风扇的旋转使从各外壳的吸入部吸入的空气加速,并从各外壳的喷出部喷出。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结构中,在电机的上方以及下方存在有无用的空间。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的目的在于,能够提供一种能够将驱动离心风扇的电机的上方或下方的空间用于离心风扇的空气的吸入的空调的室内机。
解决问题的方案
为了解决所述的课题,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具备:离心风扇,其在具有至少一个吸入空气的吸入口的筐体内沿左右方向配置有多个;电机,其在左右具有使所述离心风扇旋转驱动的驱动轴,并配置于相邻的离心风扇间;以及电机罩,其覆盖所述电机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所述电机罩具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吸入口突出设置的壁体,所述壁体具有:第一开口部,其形成从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连接至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的一方的侧面的风路;以及第二开口部,其通过隔壁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离,并形成从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连接至所述驱动轴的轴向的另一方的侧面的风路。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提供一种能够将驱动离心风扇的电机的上方或下方的空间用于离心风扇的空气的吸入的空调的室内机。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2为从侧面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空调的室内机时的室内机的纵剖视图。
图3为组装有图2所示的主要构件的状态下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的立体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主体部的箱体的外观的立体图。
图5为配置于箱体内的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机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
图6为从正面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时的鼓风机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7的(a)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的状态的电机罩的外观的主视图,(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的状态的电机罩的外观的侧视图,(c)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从收容有电机主体的电机罩移除了上部电机罩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8的(a)~(c)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的状态的电机罩的外观的图,(a)为从右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时的立体图,(b)为从左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时的立体图,(c)为俯视图。
图9为从正面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时的鼓风机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0的(a)、(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的状态的电机罩的外观的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
图11的(a)~(c)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的状态的电机罩的外观的图,(a)为从右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时的立体图,(b)为从左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时的立体图,(c)为仰视图。
图12为从正面方向观察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时的鼓风机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
图13的(a)、(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的状态的电机罩的外观的图,(a)为主视图,(b)为侧视图。
图14的(a)、(b)为表示本发明的第三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的状态的电机罩的外观的图,(a)为从右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时的立体图,(b)为从左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时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基于图1至图8的(a)~(c)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以下所示。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的外观的立体图。图2为从侧面方向观察图1所示的空调的室内机1时的室内机1的纵剖视图。图3为组装有图2所示的主要构件的状态下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的立体图。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室内机主体部2的箱体30的外观的立体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表示室内机1的上下方向(法线方向)的截面的图称作纵剖视图。
(室内机1的概要构成)
如图1所示,空调的室内机1具备:室内机主体部2和设置于室内机主体部2的前表面的导风板3。如图2所示,室内机主体部2具备箱体30、鼓风机13、热交换器14、以及接水盘21。
在室内机主体部2的上部设置有第一吸入口11。在室内机主体部2的下部设置有第二吸入口12。在室内机主体部2的前部设置有吹出口17。室内机主体部2在第一吸入口11的内侧(下侧)具有第一过滤器15,在第二吸入口12的内侧(上侧)具有第二过滤器16。第一过滤器15例如为具有相当于预过滤器的功能的过滤器,且相比第二过滤器16为低性能,相比第二过滤器16而通风阻力较小的过滤器。第二过滤器16例如为HEPA过滤器(High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且相比第一过滤器15为高性能,相比第一过滤器15而通风阻力较大的过滤器。
从第一吸入口11吸入至室内机1的空气在经由第一过滤器15之后,通过送风风扇41而向热交换器14吹送,并从吹出口17吹出。从第二吸入口12吸入至室内机1的空气在经由第二过滤器16之后,通过送风风扇41而向热交换器14吹送,并从吹出口17吹出。另外,对于鼓风机13的详情将在下文中叙述。
在第一吸入口11设置有对第一吸入口11进行开闭的开闭盖18。开闭盖18安装于箱体30的上部。开闭盖18在以空调模式进行运转的情况下成为打开状态。此外,开闭盖18在空调为停止状态的情况下、或者在使空调以空气清洁模式进行运转的情况下成为关闭状态。
空调模式为相比空气清洁功能而使空气调节功能优先的情况下的空调的运转模式。空气清洁模式为相比空气调节功能而使空气清洁功能优先的情况下的空调的运转模式。在空调模式中,空气主要从第一吸入口11吸入。另一方面,在空气清洁模式中,空气仅从第二吸入口12吸入。
导风板3被配置为,使从吹出口17吹出的空气(气流)在制冷运转中朝向斜上,在制热运转中朝向斜下。
如图2~图4所示,箱体30具有上表面部31、背面部32、以及下表面部33。在上表面部31设置有第一吸入口11。在下表面部33设置有第二吸入口12。
箱体30对鼓风机13、热交换器14、以及接水盘21进行支承。箱体30为筐体的一部分,鼓风机13设置于箱体30的内部。导风板3、热交换器14、以及接水盘21被组装于箱体30。
热交换器14上下连结两个热交换器,连结部为向前方突出的V字状,且配置于鼓风机13的前方(比鼓风机13靠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
在接水盘21连接有接水管22。由热交换器14产生的水被接水盘21阻挡,并通过接水管22而从空调排出。
(鼓风机13的结构)
图5为配置于箱体30内的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鼓风机13的主要部分的主视图。图6为从正面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时的鼓风机13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7的(a)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外观的主视图,图7的(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外观的侧视图,图7的(c)为表示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电机罩50移除了上部电机罩70的状态的主视图。图8的(a)~(c)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外观的图,图8的(a)为从右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50时的立体图,图8的(b)为从左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50时的立体图,图8的(c)为俯视图。另外,图6中示出在电机罩50的第一开口部74的位置沿长边方向将鼓风机13切断时的鼓风机13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在图5以及图6中,省略风扇外壳47的图示。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鼓风机13具备:两个送风风扇41、未图示的两个风扇外壳47(参照图2)、风扇电机51(电机)、以及电机罩50。
两个送风风扇41在箱体30内沿着室内机1的长边方向且左右方向排列设置。如图2所示,各风扇外壳47分别覆盖各送风风扇4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如图3、图4、图5的(a)~(c)、以及图6的(a)~(c)所示,电机罩50覆盖风扇电机51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以下,在需要对两个送风风扇41进行区别的情况下,将风扇电机51的左侧的送风风扇41称作第一送风风扇41a,将风扇电机51的右侧的送风风扇41称作第二送风风扇41b。另一方面,在无需对第一送风风扇41a和第二送风风扇41b特别进行区别时,将上述第一送风风扇41a以及第二送风风扇41b分别仅称作送风风扇41。
风扇电机51和两个送风风扇41被配置为,沿着室内机1的长边方向串联连接。风扇电机51为,在具有圆筒形状的电机主体52的左右的端面分别具有驱动轴53的两轴电机。
风扇电机51配置于左右相邻的送风风扇41之间,并经由驱动轴53分别向各送风风扇41传递旋转力,从而对各送风风扇41进行旋转驱动。虽未图示,但热交换器14以横跨两个送风风扇41的方式配设于鼓风机13的前方。
如图5以及图6所示,送风风扇41为,利用彼此的盘面42a对两个多翼式风机42(叶轮)进行了连接的构成的多叶片风扇(离心风扇)。作为送风风扇41通过使用多叶片风扇,从而能够获得比交叉流风扇大的风量、风压。
送风风扇41在轴向的两侧的侧面具有开口部44。送风风扇41沿规定的方向使多翼式风机42旋转,从而从多翼式风机42中的与驱动轴53平行的方向的开口部44吸入空气,并从多翼式风机42的外周面(也就是说,旋转面)的开口部45吹出空气。因而,在风扇外壳47中,在与送风风扇41的开口部44对置的位置分别形成有开口部48(参照图2)。
各送风风扇41在中心部具有旋转轴43,使相邻的送风风扇41的旋转轴43的位置在垂直方向一致。
此外,各送风风扇41具备用于固定风扇电机51的驱动轴53的凸台46。凸台46例如由铝制的中空的直管形成。凸台46以一部分从各多翼式风机42中的开口部44突出的方式形成。也就是说,凸台46形成为,在多翼式风机42旋转时吸入空气,并从空气吸入侧的开口部44向外侧突出。
各驱动轴53以及各旋转轴43分别插入左右的送风风扇41的凸台46。各驱动轴53以及各旋转轴43利用例如未图示的螺钉固定于各凸台46。由此,各送风风扇41的旋转轴43与各风扇电机51的驱动轴53连结。
风扇电机51的各驱动轴53经由凸台46而将左右的送风风扇41支承为能够旋转。两个送风风扇41被一个风扇电机51驱动而进行旋转。
在从电机主体52的左右的两端面突出的驱动轴53的周围设置有圆盘状的防振橡胶54,以作为防止风扇电机51的振动的传递的防振材料。
如图7的(a)~(c)以及图8的(a)~(c)所示,电机罩50由下部电机罩60和上部电机罩70构成。下部电机罩60为覆盖电机主体52的下半部的一部分的罩体。上部电机罩70为覆盖电机主体52的上半部的一部分的罩体。
下部电机罩60具备:在内部收容电机主体52的半圆筒形状的电机收容部61、对下部电机罩60和上部电机罩70进行连结的连结部62、以及后述的固定构件67。
上部电机罩70具备:在内部收容电机主体52的半圆筒形状的电机收容部71、对下部电机罩60和上部电机罩70进行连结的连结部72、设置于电机收容部71的上表面的壁体73、以及后述的固定构件77、78。壁体73在电机收容部71的上表面沿着与驱动轴53正交的方向,朝向第一吸入口11而向上方突出设置。
下部电机罩60与上部电机罩70例如通过未图示的螺钉连结。下部电机罩60具有法兰部以作为连结部62,所述法兰部例如从电机收容部61水平突出,并具有未图示的螺纹孔。上部电机罩70具有法兰部以作为连结部72,所述法兰部例如具有设置有与螺纹结合的螺纹槽的筒状部62a,并从电机收容部71水平突出。另外,虽未图示,但在下部电机罩60以及上部电机罩70的背面侧也设置有对下部电机罩60和上部电机罩70进行连结的未图示的连结部。
如图6所示,电机收容部61具有在内部收容电机主体52的半圆筒形状的凹部61a。上部电机罩70中的电机收容部71具有在内部收容电机主体52的半圆筒形状的凹部71a。
下部电机罩60以及上部电机罩70例如由树脂形成。如图7的(b)以及图8的(a)、(b)所示,在电机收容部61的两端面形成有供风扇电机51的左右的防振橡胶54嵌入的半圆弧状的切口部61b。切口部61b匹配防振橡胶54的外周的下半部的形状而被切除。在电机收容部71的两端面形成有供风扇电机51的左右的防振橡胶54嵌入的半圆弧状的切口部71b。切口部71b匹配防振橡胶54的外周的上半部的形状而被切除。对于切口部61b、71b,通过对下部电机罩60和上部电机罩70进行组合而成为与防振橡胶54大致相同的大小的圆形状的孔。
通过上部电机罩70和下部电机罩60沿上下方向夹入风扇电机51的左右的防振橡胶54,从而电机罩50对风扇电机51进行支承。风扇电机51仅通过左右的防振橡胶54与电机罩50接触。风扇电机51的驱动轴53通过切口部61b、71b而被引出至电机罩50之外。
此外,如图8的(a)~(c)所示,在电机收容部7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沿着与驱动轴53正交的方向呈带状设置有开口部71c。因此,电机主体5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从开口部71c露出。另外,虽未图示,在电机收容部6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也沿着与驱动轴53正交的方向设置有未图示的带状的开口部。电机主体5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从设置于电机收容部6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的未图示的开口部露出。
壁体73作为将从第一吸入口11吸入至箱体30内的空气的气流分离为朝向相邻的送风风扇41的一方的气流和朝向另一方的气流并引导至各个送风风扇41的分离壁兼导风壁发挥功能。此外,壁体73作为对电机罩50和箱体30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发挥功能。
在壁体73沿从正面观察电机罩50时的进深方向设置有:以该进深方向的中央部为边界而近前侧的右侧面的一部分沿纵向被切除的第一开口部74、以及深度侧的左侧面的一部分沿纵向被切除的第二开口部75。另外,从正面观察电机罩50时的进深方向表示从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方向。
第一开口部74和第二开口部75通过隔壁73a而被分离。隔壁73a以在俯视观察时与驱动轴53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方式,沿着驱动轴53而横跨开口部71c。因此,第一开口部74隔着隔壁73a而位于比第二开口部75靠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第二开口部75隔着隔壁73a而位于比第一开口部74靠室内机1的背面侧。
第一开口部74具有在俯视观察时将隔壁73a作为深度侧的壁部而右侧面的一部分开口的框形状(换言之为槽形状)。第二开口部75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以隔壁73a为近前侧的壁部而左侧面的一部分开口的框形状(换言之为槽形状)。因此,壁体73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倒S字形状。
如图6所示,对于第一开口部74,在驱动轴53的轴向上,配置于驱动轴53的右侧的第二送风风扇41b的一方的开口部44侧敞开。对于第二开口部75,在驱动轴53的轴向上,配置于驱动轴53的左侧的第一送风风扇41a的一方的开口部44侧敞开。另外,更理想的是,第一开口部74以及第二开口部75在驱动轴53的轴向上面对相邻的送风风扇41的开口部44。
此外,第一开口部74以及第二开口部75被设置为,在纵向上面对室内机主体部2的第一吸入口11。也就是说,第一开口部74以及第二开口部75的上表面(也就是说,上侧的开口端面)分别被设置为面对室内机主体部2的第一吸入口11。
第一开口部74以及第二开口部75的上表面即第一吸入口11侧的开口端面分别作为空气的取入口发挥功能。此外,第一开口部74以及第二开口部75中的各送风风扇41的开口部44侧的开口端面作为空气的取出口发挥功能。
第一开口部74形成从壁体73的上表面(也就是说,与第一吸入口11的对置面)连接至右侧面的第一风路。换言之,第一开口部74在与第一吸入口11的对置面形成有空气的取入口,在一方的送风风扇41的空气的吸入口(开口部44)侧形成有:形成有空气的取出口的第一风路。
此外,第二开口部75形成从壁体73的上表面连接至左侧面的第二风路。换言之,第二开口部75在与第一吸入口11的对置面形成有空气的取入口,在另一方的送风风扇41的空气的吸入口(开口部44)侧形成有:形成有空气的取出口的第二风路。
由此,第一送风风扇41a能够经由隔壁73a的深度侧的第二开口部75而从第一吸入口11吸引取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内的空气。此外,第二送风风扇41b能够经由隔壁73a的近前侧的第一开口部74而从第一吸入口11吸引取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内的空气。
当送风风扇41通过风扇电机51而进行旋转时,空气从第一吸入口11经由第一过滤器15而被吸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当空气从第一吸入口11吸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内时,电机罩50的外部以及风扇外壳47的外部成为正压,电机罩50的内部以及风扇外壳47的内部成为负压。
吸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内的空气的一部分从设置于电机罩50的第一开口部74以及第二开口部75流入至电机罩50内,并通过第一开口部74内以及第二开口部75内而从与驱动轴53平行的方向的开口部44吸入至送风风扇41。此外,此时,利用从第一开口部74以及第二开口部75通过开口部71c而流入至电机罩50内的空气,对电机主体52进行冷却。吸入至风扇外壳47内的空气从构成送风风扇41的多翼式风机42的外周面的开口部45吹出。
此外,如图7的(b)以及图8的(a)、(b)所示,在电机收容部71以及壁体73中的与箱体30的背面部32的对置面,在背面部32分别形成有对电机罩50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77。固定构件77也可以是用于将电机罩50螺钉固定于箱体30的背面部32的旋装构件,也可以是爪状的钩挂构件。
另外,在图7的(b)以及图8的(a)、(b)中,如上所述,以在上部电机罩70的背面设置有固定构件77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然而,固定构件77也可以设置于下部电机罩60的背面。
此外,如图6所示,在壁体73的上表面设置有用于将电机罩50固定于箱体30的上表面部31的固定构件78。在下部电机罩60的下表面(即,电机收容部71的下表面)设置有用于将电机罩50固定于箱体30的下表面部33的固定构件67。另外,在图7的(a)~(c)以及图8的(a)~(c)中,省略了固定构件67、77、78的图示。
固定构件78也可以是从箱体30的上表面部31悬挂电机罩50的悬装构件,也可以是用于将电机罩50螺钉固定于箱体30的上表面部31的旋装构件。此外,固定构件67也可以是用于将电机罩50螺钉固定于箱体30的下表面部33的旋装构件,也可以是使电机罩50与箱体30的下表面部33的一部分嵌合的嵌装构件。上述固定构件67、77、78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电机罩50与箱体30的固定方法并不特别限定。
电机罩50通过上述固定构件67、77、78使上部与所述上表面部31相接,下部与所述下表面部33相接,背面(后部)与所述背面部32相接。
(效果)
根据所述构成的空调,电机罩50具有所述壁体73,从而能够将风扇电机51的上方的空间用于送风风扇41的空气的吸入。因此,能够增加吸引至送风风扇41内的空气以及经由该送风风扇41而从吹出口17吹出的空气的风量,并且能够有效利用风扇电机51的上部。在电机罩50未设置有具有第一开口部74以及第二开口部75的所述壁体73的情况下,风扇电机51的上方成为无用的空间。
此外,根据所述构成的空调,第一开口部74和第二开口部75通过隔壁73a而被分离,从而能够将从电机罩50的上部的第一吸入口11吸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的空气分别均等且高效地引导至第一送风风扇41a以及第二送风风扇41b。
在第一开口部74和第二开口部75未通过隔壁73a而被分离的情况下,相对于从电机罩50的上部的第一吸入口11吸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的空气,而从第一送风风扇41a和第二送风风扇41b这双方进行吸引。
其结果为,吸引至第一送风风扇41a的空气与吸引至第二送风风扇41b的空气发生碰撞,各自的空气不会被顺畅地吸引至第一送风风扇41a以及第二送风风扇41b。此外,发生了碰撞的空气成为阻力,因此与第一开口部74和第二开口部75通过隔壁73a而被分离的情况相比较,用于获得相同的风量的电力输入值增大。
此外,由于吸引至第一送风风扇41a的空气与吸引至第二送风风扇41b的空气发生碰撞,因此吸引至第一送风风扇41a的风量与吸引至第二送风风扇41b的风量的平衡被破坏。如此当吸引至左右的送风风扇41的风量的平衡被破坏时,仅热交换器14中的配置于一方的送风风扇41的前表面的部分易于干燥。在热交换器14中,在风均匀地接触的前提下冷却介质成为气流。因此,当仅热交换器14中的配置于一方的送风风扇41的前表面的部分较快得干燥时,热交换器14的能力下降,并且空气穿过干燥的部分,从而存在有吹出口17产生凝露的可能性。
然而,如上所述,第一开口部74与第二开口部75通过隔壁73a而被分离,从而能够对被第一送风风扇41a吸引的空气和被第二送风风扇41b吸引的空气进行分离。因此,根据所述构成的空调,第一送风风扇41a以及第二送风风扇41b分别顺畅地吸引空气。因而,能够增加吸引至送风风扇41内的空气以及经由该送风风扇41而从吹出口17吹出的空气的风量。
此外,根据所述构成的空调,如上所述,与第一开口部74和第二开口部75未通过隔壁73a而被分离的情况相比较,能够使以风量为基准时的电力输入值下降。因此,与第一开口部74和第二开口部75未通过隔壁73a而被分离的情况相比较,能够实现低功耗化。
此外,能够以风扇电机51的位置为基准而实现左右的送风风扇41的风量平衡的均匀化,因此能够抑制热交换器14的能力的下降,能够充分地发挥热交换器14的能力。
此外,在电机罩50设置有所述壁体73,在所述壁体73设置有将电机罩50固定于箱体30的固定构件77、78,从而能够提高电机罩50的强度且能够牢固地固定电机罩50和箱体30。
(变形例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在壁体73设置有:比驱动轴53靠前方的右侧面的一部分沿纵向被切除的第一开口部74、和比驱动轴53靠后方的左侧面的一部分沿纵向被切除的第二开口部75。然而,壁体73只要在比驱动轴53靠前方和比驱动轴53靠后方在左右不同的方向开口即可。
因此,也可以在壁体73设置有:比驱动轴53靠前方的左侧面的一部分沿纵向被切除的开口部、和比驱动轴53靠后方的右侧面的一部分沿纵向被切除的开口部。换言之,也可以在壁体73沿进深方向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以隔壁73a为深度侧的壁部而左侧面的一部分开口的框形状(槽形状)的开口部(切口部)、和在俯视观察时以隔壁73a为近前侧的壁部而右侧面的一部分开口的框形状(槽形状)的开口部(切口部)。也就是说,壁体73也可以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S字形状。
此外,形成上述第一风路的开口部(例如第一开口部74)以及形成第二风路的开口部(例如第二开口部75)的数量如果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则并不特别限定。
也就是说,只要在壁体73分别设置有至少一个如下开口部即可,即形成从壁体73的上表面连接至驱动轴53的轴向的一方的侧面的第一风路的开口部、和形成从壁体73的上表面连接至驱动轴53的轴向的另一方的侧面的第二风路的开口部。
(变形例2)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形成所述第一风路的开口部(例如第一开口部74)与形成所述第二风路的开口部(例如第二开口部75)在俯视观察时沿与驱动轴53正交的方向排列设置。然而,上述开口部也可以隔着与驱动轴53正交的隔壁而沿驱动轴53的轴向排列设置。例如,壁体73也可以是,左右具有通过与驱动轴53正交的隔壁73a而被分离的两个开口部的、在俯视观察时呈I形状(换言之,横向的H形状)的壁体。
(变形例3)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列举如下情况为例进行了说明,即形成所述第一风路的开口部(例如第一开口部74)与形成所述第二风路的开口部(例如第二开口部75)为,从壁体73的上表面(与第一吸入口11的对置面)到该壁体73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呈槽状被切除的切口部(换言之为槽部)。然而,上述开口部并不限定于所述形状,例如也可以是从壁体73的上表面到该壁体73的左侧面或右侧面呈隧道状贯穿壁体73的通孔。
〔第二实施方式〕
基于图9至图11的(a)~(c)对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以下所示。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9为从正面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时的鼓风机13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0的(a)、(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外观的图,图10的(a)为主视图,图10的(b)为侧视图。图11的(a)~(c)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外观的图,图11的(a)为从右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50时的立体图,图11的(b)为从左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50时的立体图,图11的(c)为仰视图。另外,图9中示出在电机罩50的第一开口部64的位置沿长边方向将鼓风机13切断时的鼓风机13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在图9中,省略风扇外壳47的图示。
如图9至图11的(a)~(c)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除电机罩50的形状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相同的构成。对于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罩50,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电机罩60和上部电机罩70除固定构件77、78、67的形状以外还具有上下翻转的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部电机罩70未设置有壁体73,取而代之,在下部电机罩60设置有壁体63。即,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电机罩70具备:电机收容部71、连结部72、以及固定构件77、78。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电机罩60具备:电机收容部61、连结部62、壁体63、以及未图示的固定构件。另外,在图10的(a)、(b)以及图11的(a)~(c)中,省略了固定构件77、78以及下部电机罩60侧的固定构件的图示。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收容部7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收容部61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收容部61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收容部71相同的形状。
另外,电机收容部61、71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收容部61、71的结构相同。如图11的(a)~(c)所示,在电机收容部61的下表面的中央部沿与驱动轴53正交的方向呈带状设置有开口部61c。因此,电机主体52的下表面的一部分从开口部61c露出。此外,虽未图示,但在电机收容部61的上表面的中央部,沿与驱动轴53正交的方向设置有带状的开口部71c(参照图8的(a)~(c))。电机主体52的上表面的一部分从开口部71c露出。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7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62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6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72相同的形状。
因而,例如上部电机罩70具有法兰部以作为连结部72,所述法兰部例如从电机收容部71水平突出,并具有未图示的螺纹孔。下部电机罩60具有法兰部以作为连结部62,例如所述法兰部具有设置有与螺纹结合的螺纹槽的筒状部62a,并从电机收容部61水平突出。但是,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连结部62、72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形状。
壁体63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壁体73相同的形状。壁体63在电机收容部61的下表面,沿与驱动轴53正交的方向朝向第二吸入口12而向下方突出设置。
壁体63作为将从第二吸入口12吸入至箱体30内的空气的气流分离为朝向相邻的送风风扇41的一方的气流和朝向另一方的气流并引导至各个送风风扇41的分离壁兼导风壁发挥功能。此外,壁体63作为对电机罩50和箱体30进行固定的固定构件发挥功能。
在壁体63沿从正面观察电机罩50时的进深方向设置有:以该进深方向的中央部为边界而近前侧的右侧面的一部分沿纵向被切除的第一开口部64、和深度侧的左侧面的一部分沿纵向被切除的第二开口部65。
第一开口部64和第二开口部65通过隔壁63a而被分离。隔壁63a以在俯视观察时与驱动轴53位于一条直线上的方式沿着驱动轴53而横跨开口部61c。因此,第一开口部64隔着隔壁63a而位于比第二开口部65靠室内机1的前表面侧。第二开口部65隔着隔壁63a而位于比第一开口部64靠室内机1的背面侧。
第一开口部64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以隔壁63a为深度侧的壁部而右侧面的一部分开口的框形状(换言之为槽形状)。第二开口部65具有在俯视观察时以隔壁63a为近前侧的壁部而左侧面的一部分开口的框形状(换言之为槽形状)。因此,壁体63在俯视观察时具有大致倒S字形状。
如图9所示,对于第一开口部64,在驱动轴53的轴向上,配置于驱动轴53的右侧的第二送风风扇41b的一方的开口部44侧敞开。对于第二开口部65,在驱动轴53的轴向上,配置于驱动轴53的左侧的第一送风风扇41a的一方的开口部44侧敞开。另外,更理想的是,第一开口部64以及第二开口部65在驱动轴53的轴向上面对相邻的送风风扇41的开口部44。
此外,第一开口部64以及第二开口部65被设置为,在纵向上面对室内机主体部2的第二吸入口12。也就是说,第一开口部64以及第二开口部65的下表面(也就是说,下侧的开口端面)被设置为,分别面对室内机主体部2的第二吸入口12。
第一开口部64以及第二开口部65的下表面即第二吸入口12侧的开口端面分别作为空气的取入口发挥功能。此外,第一开口部64以及第二开口部65中的各送风风扇41的开口部44侧的开口端面作为空气的取出口发挥功能。
第一开口部64形成从壁体63的下表面(也就是说,与第二吸入口12的对置面)连接至右侧面的第一风路。换言之,第一开口部64在与第二吸入口12的对置面形成有空气的取入口,在一方的送风风扇41的空气的吸入口(开口部44)侧形成有:形成有空气的取出口的第一风路。
此外,第二开口部65形成从壁体63的下表面连接至左侧面的第二风路。换言之,第二开口部65在与第二吸入口12的对置面形成有空气的取入口,在另一方的送风风扇41的空气的吸入口(开口部44)侧形成有:形成有空气的取出口的第二风路。
由此,第一送风风扇41a能够经由隔壁63a的深度侧的第二开口部65而从第二吸入口12取入吸引至室内机主体部2内的空气。此外,第二送风风扇41b能够经由隔壁63a的近前侧的第一开口部64而从第二吸入口12吸引取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内的空气。
当送风风扇41通过风扇电机51而进行旋转时,空气从第二吸入口12经由第二过滤器16而被吸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当空气从第二吸入口12被吸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内时,电机罩50的外部以及风扇外壳47的外部成为正压,电机罩50的内部以及风扇外壳47的内部成为负压。
吸入至室内机主体部2内的空气的一部分从设置于电机罩50的第一开口部64以及第二开口部65流入至电机罩50内,并通过第一开口部64内以及第二开口部65内而从与驱动轴53平行的方向的开口部44吸入至送风风扇41。此外,此时,利用从第一开口部64以及第二开口部65通过开口部61c而流入至电机罩50内的空气对电机主体52进行冷却。吸入至风扇外壳47内的空气从构成送风风扇41的多翼式风机42的外周面的开口部45吹出。
另外,在下部电机罩60的背面以及下表面和上部电机罩70的背面以及上表面分别设置有用于将电机罩50固定于箱体30的固定构件。作为上述固定构件,例如能够使用与固定构件67、77、78同样的固定构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固定构件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电机罩50和箱体30的固定方法并不特别限定。
(效果)
根据所述构成的室内机1,通过在电机罩50设置有所述壁体63以替代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壁体73,从而替代风扇电机51的上方的空间而将风扇电机51的下方的空间用于送风风扇41的空气的吸入。根据本实施方式,除这一点以外,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第三实施方式〕
基于图12至图14的(a)、(b)对本发明的另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如以下所示。另外,为了便于说明,对与所述实施方式中说明的构件具有相同的功能的构件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
图12为从正面方向观察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时的鼓风机13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图13的(a)、(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外观的图,图13的(a)为主视图,图13的(b)为侧视图。图14的(a)、(b)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外观的图,图14的(a)为从右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50时的立体图,图14的(b)为从左侧的端面侧观察所述电机罩50时的立体图。另外,图12中示出在电机罩50的第一开口部64、74的位置沿长边方向将鼓风机13切断时的鼓风机13的主要部分的纵剖视图。在图12中,省略风扇外壳47的图示。
如图12至图14的(a)、(b)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除电机罩50中的下部电机罩60的形状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相同的构成。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电机罩70具备:电机收容部71、连结部72、壁体73、以及固定构件77、78。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电机罩60具备:电机收容部61、连结部62、壁体63、以及后述的未图示的固定构件。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电机罩70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电机罩70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电机罩60除连结部62的形状以外,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电机罩60相同的形状。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收容部71以及壁体73、与电机收容部61以及壁体63以电机收容部71与电机收容部61的边界面(接触面)为中心而形成为面对称。
虽省略图示,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俯视图与图8的(c)相同,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收容有电机主体52的状态的电机罩50的仰视图与图11的(c)相同。
另外,在图13的(a)~(c)以及图14的(a)、(b)中,列举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7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72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62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62相同的形状的情况为例进行了图示。然而,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72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62相同的形状,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62也可以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连结部72相同的形状。也就是说,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电机罩50也可以是,下部电机罩60具有与第二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下部电机罩60相同的形状,上部电机罩70除连结部72的形状以外具有与第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上部电机罩70相同的形状。
另外,虽未图示,但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下部电机罩60的背面以及下表面也分别设置有用于将电机罩50固定于箱体30的固定构件。作为上述固定构件,例如能够使用与固定构件67、77、78同样的固定构件。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固定构件的种类和数量以及电机罩50和箱体30的固定方法也并不特别限定。
(效果)
根据所述构成的室内机1,通过在电机罩50设置有所述壁体63、73,从而将风扇电机51的上方以及下方的空间分别用于送风风扇41的空气的吸入。根据本实施方式,除这一点以外,能够获得与第一实施方式、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效果。
〔总结〕
本发明的方式1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具备:离心风扇(送风风扇41),其在具有至少一个吸入空气的吸入口(第一吸入口11、12)的筐体(箱体30)内沿左右方向配置有多个;电机(风扇电机51),其左右具有使所述离心风扇旋转驱动的驱动轴53,并配置于相邻的离心风扇间;以及电机罩50,其覆盖所述电机的外周面的一部分,所述电机罩50具有至少一个朝向所述吸入口突出设置的壁体(壁体63、73),所述壁体具有:第一开口部(第一开口部64、74),其形成从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连接至所述驱动轴53的轴向的一方的侧面的风路;以及第二开口部(第二开口部65、75),其通过隔壁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离,并形成从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连接至所述驱动轴53的轴向的另一方的侧面的风路。
本发明的方式2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也可以在所述方式1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开口部为,从所述壁体中的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到所述驱动轴53的轴向的一方的侧面而被切除的切口部,所述第二开口部为,从所述壁体中的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到所述驱动轴53的轴向的另一方的侧面而被切除的切口部。
本发明的方式3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也可以在所述方式1或2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开口部以及所述第二开口部沿与所述驱动轴53正交的方向排列设置。
本发明的方式4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也可以在所述方式3的基础上,所述第一开口部沿从正面观察所述电机罩50时的进深方向而在所述驱动轴53的前方至少形成有一个,所述第二开口部沿从正面观察所述电机罩50时的进深方向而在所述驱动轴53的后方至少形成有一个。
本发明的方式5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也可以在所述方式1~4中任意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吸入口形成于所述筐体的上表面部31以及下表面部33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壁体形成于所述电机罩50的上部以及下部中的至少一方。
本发明的方式6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也可以在所述方式1~4中任意方式的基础上,所述吸入口分别形成于所述筐体的上表面部31以及下表面部33,所述壁体分别形成于所述电机罩50的上部以及下部。
本发明的方式7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也可以在所述方式1~6中任意方式的基础上,在所述壁体设置有将所述电机罩50固定于所述筐体的固定构件(固定构件77、78)。
本发明的方式8所涉及的空调的室内机1也可以在所述方式1~7中任意方式的基础上,所述电机在所述驱动轴53的周围具备防振材料(防振橡胶54),所述电机罩50具备:上部电机罩70,其覆盖所述电机的上半部的一部分;以及下部电机罩60,其覆盖所述电机的下半部的一部分,通过所述上部电机罩70和所述下部电机罩60夹入所述防振材料,从而以仅与所述防振材料接触的状态对所述电机进行支承。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各实施方式,在权利要求所示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通过对不同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适当组合而获得的实施方式也包含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而且,通过对各实施方式分别公开的技术手段进行组合,能够形成新的技术特征。
附图标记说明
1:室内机
2:室内机主体部
11:第一吸入口
12:第二吸入口
13:鼓风机
30:箱体(筐体)
31:上表面部
32:背面部
33:下表面部
41:送风风扇(离心风扇)
41a:第一送风风扇(离心风扇)
41b:第二送风风扇(离心风扇)
44、45、48、61c、71c:开口部
50:电机罩
51:风扇电机(电机)
52:电机主体
53:驱动轴
54:防振橡胶(防振材料)
60:下部电机罩
61、71:电机收容部
61a、71a:凹部
61b、71b:切口部
62、72:连结部
63、73:壁体
63a、73a:隔壁
64、74:第一开口部
65、75:第二开口部
67、77、78:固定构件
70:上部电机罩

Claims (8)

1.一种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具备:
离心风扇,其在具有至少一个吸入空气的吸入口的筐体内沿左右方向配置有多个;
电机,其在左右具有使所述离心风扇旋转驱动的驱动轴,并配置于相邻的离心风扇间;以及
电机罩,其覆盖所述电机的外周面的一部分,
所述电机罩具有至少一个在所述电机罩的外侧朝向所述吸入口突出设置的壁体,
所述壁体具有:
第一开口部,其形成从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连接至所述电机罩的右侧面的第一风路;以及
第二开口部,其通过隔壁与所述第一开口部分离,并形成从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连接至所述电机罩的左侧面的第二风路,
从所述电机向右方向延伸的所述驱动轴与位于所述电机罩的右侧的第一离心风扇连结,并且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空气吸入口与所述电机罩的右侧面隔开间隙对置,
通过所述第一风路从所述第一开口部流出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电机罩的右侧面与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所述间隙流入所述第一离心风扇的空气吸入口,
从所述电机向左方向延伸的所述驱动轴与位于所述电机罩的左侧的第二离心风扇连结,且所述第二离心风扇的空气吸入口与所述电机罩 的左侧面隔开间隙对置,
通过所述第二风路从所述第二开口部流出的空气能够通过所述电机罩的左侧面与所述第二离心风扇的所述间隙流入所述第二离心风扇的空气吸入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为,从所述壁体中的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到所述电机罩的右侧面而被切除的切口部,
所述第二开口部为,从所述壁体中的与所述吸入口的对置面到所述电机罩的左侧面而被切除的切口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以及所述第二开口部在俯视观察时沿与所述驱动轴正交的方向排列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开口部沿从正面观察所述电机罩时的进深方向而在比所述驱动轴靠前方形成有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开口部沿从正面观察所述电机罩时的进深方向而在比所述驱动轴靠后方形成有至少一个。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形成于所述筐体的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中的至少一方,所述壁体形成于所述电机罩的上部以及下部中的至少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吸入口分别形成于所述筐体的上表面部以及下表面部,所述壁体分别形成于所述电机罩的上部以及下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壁体设置有将所述电机罩固定于所述筐体的固定构件。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空调的室内机,其特征在于,
所述电机在所述驱动轴的周围具备防振材料,
所述电机罩具备:
上部电机罩,其覆盖所述电机的上半部的一部分;以及
下部电机罩,其覆盖所述电机的下半部的一部分,
通过所述上部电机罩和所述下部电机罩夹入所述防振材料,从而以仅与所述防振材料接触的状态支承所述电机。
CN201880070562.XA 2017-11-02 2018-02-19 空调的室内机 Active CN11127912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213174 2017-11-02
JP2017-213174 2017-11-02
PCT/JP2018/005801 WO2019087421A1 (ja) 2017-11-02 2018-02-19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9129A CN111279129A (zh) 2020-06-12
CN111279129B true CN111279129B (zh) 2021-08-24

Family

ID=663322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70562.XA Active CN111279129B (zh) 2017-11-02 2018-02-19 空调的室内机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972160B2 (zh)
CN (1) CN111279129B (zh)
WO (1) WO2019087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250638B2 (ja) * 2019-07-19 2023-04-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JP7347982B2 (ja) * 2019-07-19 2023-09-20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送風装置、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28932A (ja) * 2008-03-19 2009-10-08 Kowa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2598699U (zh) * 2012-06-12 2012-1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括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3132000U (zh) * 2013-03-22 2013-08-14 广州宏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
CN204806542U (zh) * 2015-05-29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440283A (zh) * 2016-09-26 2017-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电机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728890B2 (ja) * 1997-08-20 2005-12-21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
JP2004353510A (ja) * 2003-05-28 2004-12-16 Daikin Ind Ltd 遠心送風機及び遠心送風機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KR20110018585A (ko) * 2009-08-18 2011-02-24 비에스케이코리아주식회사 체중계를 겸한 발건조기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9228932A (ja) * 2008-03-19 2009-10-08 Kowa Co Ltd 空気調和機
CN202598699U (zh) * 2012-06-12 2012-12-1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室内机以及包括该空调器室内机的空调器
CN203132000U (zh) * 2013-03-22 2013-08-14 广州宏晓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空气净化装置
CN204806542U (zh) * 2015-05-29 2015-11-25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壁挂式空调器室内机
CN106440283A (zh) * 2016-09-26 2017-02-22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空调器的电机安装结构及空调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9129A (zh) 2020-06-12
JPWO2019087421A1 (ja) 2020-11-12
WO2019087421A1 (ja) 2019-05-09
JP6972160B2 (ja) 2021-11-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076668B1 (ko) 공기 조화기의 실내기
WO2005026623A1 (ja) 空気調和機
JP2524970B2 (ja) 窓型空気調和機
CN111279129B (zh) 空调的室内机
CN111201403A (zh) 空调
CN105987022B (zh) 离心风扇及具有该离心风扇的空调机
TWI267611B (en) Integral type air conditioner and air guide structure thereof
CN108679705B (zh) 空气调节器
CN110914599A (zh) 空气调节机
US11644202B2 (en) Air conditioner and ventilation apparatus for the same
JP4599771B2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KR100669021B1 (ko) 공기조화기용 환기유닛
JP2019086168A (ja) 空気調和機の室内機
TW201837395A (zh) 空氣調和機
TW201837391A (zh) 空氣調和機
CN111213015B (zh) 空调机的室内机
KR102584604B1 (ko) 원심 송풍기를 갖는 공기조화기
KR100584301B1 (ko) 공기조화기
JP6008083B2 (ja) クロスフローファン
JP6848520B2 (ja) 冷房送風装置
KR100477313B1 (ko) 공조용송풍장치의하우징구조
KR102346983B1 (ko) 송풍장치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공기조화기
KR100584302B1 (ko) 공기조화기
US20200072480A1 (en) Embedded type air conditioner outdoor unit and an air conditioner
JP2021085553A (ja) 空気調和機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