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3481A - 面状照明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状照明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73481A
CN111273481A CN201910917062.1A CN201910917062A CN111273481A CN 111273481 A CN111273481 A CN 111273481A CN 201910917062 A CN201910917062 A CN 201910917062A CN 111273481 A CN111273481 A CN 1112734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ide wall
wall portion
housing
lighting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0917062.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田祥平
藤森加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nebeaMitsumi Inc
Original Assignee
MinebeaMitsumi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nebeaMitsumi Inc filed Critical MinebeaMitsumi Inc
Publication of CN1112734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734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使由两个框架构成的壳体中的由框架间的间隙引起的框架的位置变动减少。实施方式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弹簧部。上述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上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在上述第一侧壁部的开口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部相对的状态下,上述第二侧壁部隔着规定的间隙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上述弹簧部设置于上述第二侧壁部或上述第一侧壁部,并通过弹性变形填补上述间隙。

Description

面状照明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面状照明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用作液晶显示装置的背光灯等的面状照明装置,存在由第一框架和第二框架构成壳体的装置。即,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而且,在第一框架的第一侧壁部的开口侧与第二框架的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第二框架的第二侧壁部与第一框架的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
在这样的面状照明装置的壳体中,在框架的尺寸上存在制造上的公差,因此在组合了两个框架的状态下在两者之间设置间隙。
通过这样的间隙,在组装后的壳体中,两个框架处于容易移动的状态,在面状照明装置搭载于汽车等的情况下,存在产生卡擦咔嚓这种碰撞噪声从而变得刺耳的不良状况。另外,需要考虑与间隙对应的位置变动来设计框架,因此在构成发光面的边缘的边框的设计上变得不利,从而近来被重视的窄边框化的实现变得困难。
另一方面,存在以下装置,即,在配置于外侧的上框架的侧壁的内表面设置突起,并且上述的突起与配置于内侧的下框架的侧壁的外表面接触(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的图16等。)。然而,根据突起的大小,在上框架产生向内侧倾斜那样的旋转,设置于上框架的开口的端部被挤压于内部的光学片等,根据其后的环境的变化,有可能在光学片产生褶皱。
另外,存在以下构造,即,在显示面板按压板披覆于显示面板支撑架的情况下,设置于显示面板支撑架的卡合爪、与设置于显示面板按压板的被向内侧施与了弹簧力的挤压片进行卡合(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等。)。然而,仅挤压片与卡合爪卡合,并没有填补显示面板支撑架与显示面板按压板之间的间隙,不能解决由间隙引起的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48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实开平5-27722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使由两个框架构成的壳体中的由框架间的间隙引起的框架的位置变动减少。
为了解决上述的课题并实现目的,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第一框架、第二框架以及弹簧部。上述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上述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在上述第一侧壁部的开口部与上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部相对的状态下,上述第二侧壁部隔着规定的间隙与上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上述弹簧部设置于上述第二侧壁部或上述第一侧壁部,并通过弹性变形填补上述间隙。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能够使由两个框架构成的壳体中的由框架间的间隙引起的框架的位置变动减少。
附图说明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背光灯的外观立体图。
图2是背光灯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表示背光灯的另一例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背光灯的剖视图。
图5是弹簧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6是表示弹簧部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1)。
图7是表示弹簧部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2)。
图8是表示弹簧部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3)。
图9是表示倒角部的例子的背光灯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设置于悬臂支承片的内侧的面的突起的例子的立体图。
图10B是沿着悬臂支承片的长度方向的局部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背光灯;11…第一框架;11c…倒角部;12…第二框架;12d…弹簧部;12h、12k、12n…悬臂支承片;12q…双支承片;12r…突起。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实施方式。另外,存在附图中的各元件的尺寸的关系、各元件的比例等与现实不同的情况。即便在附图的彼此之间,有时也包括彼此的尺寸关系、比例也不同的部分。另外,一个实施方式、变形例所记载的内容原则上也同样适用于其他的实施方式、变形例。
图1是第1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背光灯1的外观立体图。此外,背光灯1是面状照明装置的一个例子,设置于导航装置、指示器等中的液晶显示装置的背面。
在图1中,背光灯1为大致长方形并呈板状的外形,一个面(图中的上表面)由第二框架12形成。第二框架12具有设置有开口12b的底部12a、和设置于该底部12a的周围的侧壁部12c。对于开口12b而言,从内部朝向外部照射光。在导航装置、指示器等使用背光灯1的情况下,导航装置、指示器等的液晶显示装置安装于设置有开口12b的面。
在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的适当的部位(在图示的例子中,在短边的大致中央有1处,在长边几乎均匀地有两处)设置有弹簧部12d。在后面对弹簧部12d的构造的详细内容进行叙述。此外,设置弹簧部12d的位置、数量并不局限于图示的例子,只要在将第二框架12与后述的第一框架11组合后适当地填补两者的间隙即可。此外,对在第二框架12侧设置弹簧部12d的情况进行说明,但也可以在第一框架11侧设置弹簧部。
图2是图1所示的背光灯1的分解立体图,并且是从导光板的侧面入射光的类型的背光灯1的例子。在图2中,背光灯1具备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反射片13、光源基板14、导光板15以及光学片16。
第一框架11呈有底但没有盖的箱型的形状,由金属板、压铸成型等形成。第一框架11具备底部11a、和设置于该底部11a的周围的侧壁部11b。第一框架11是第一框架的一个例子。底部11a是第一底部的一个例子。侧壁部11b是第一侧壁部的一个例子。
第二框架12呈有底但没有盖的箱型的形状,通过金属板、压铸成型等形成。如图1所示,第二框架12具备底部12a、和设置于该底部12a的周围并具有开口12b的开口12b。第二框架12的底部12a中的开口12b的外周形成所谓的边框。第二框架12是第二框架的一个例子。底部12a是第二底部的一个例子。侧壁部12c是第二侧壁部的一个例子。
在第一框架11的内部收纳反射片13、光源基板14、导光板15以及光学片16,并以第二框架12覆盖第一框架11的方式由第二框架12盖上,从而构成背光灯1。即,在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开口侧与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隔着与制造上的公差对应的规定的间隙和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背光灯1的壳体。
反射片13是反射从光源基板14上的LED等光源入射至导光板15的光中的在导光的过程中泄漏至与射出面(图中的上侧的面)相反的一侧的面的光并使之向导光板15返回的部件。此外,也存在省略反射片13的情况。
对于光源基板14而言,在细长的薄板状的基板上单向地排列有多个LED等光源,固定于第一框架11的一个侧壁(图中的近前侧的侧壁)的内表面,并向导光板15的入光面15a照射光。
导光板15对从光源基板14的光源入射至入光面15a的光进行导光,并从射出面(图中的上侧的面)射出光。
光学片16是用于调整从导光板15射出的光的光学特性的部件,存在1片的情况、多片的情况。作为光学片16,存在扩散片、棱镜片、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反射式偏光片)等。
图3是表示背光灯1的另一例子的分解立体图,并且是从射出面的下方入射光的类型的背光灯1的例子。在图3中,背光灯1具备第一框架11、第二框架12、光源基板17、透镜18以及光学片19。
第一框架11呈有底但没有盖的箱型的形状,通过金属板、压铸成型等形成。第一框架11具备底部11a、和设置于该底部11a的周围的侧壁部11b。
第二框架12呈有底但没有盖的箱型的形状,通过金属板、压铸成型等形成。如图1所示,第二框架12具备底部12a、和设置于该底部12a的周围并具有开口12b的开口12b。第二框架12的底部12a中的开口12b的外周形成所谓的边框。
在第一框架11的内部收纳光源基板17、透镜18以及光学片19,并以第二框架12覆盖第一框架11的方式由第二框架12盖上,从而构成背光灯1。即,在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开口侧与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隔着与制造上的公差对应的规定的间隙和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背光灯1的壳体。
对于光源基板17而言,在为长方形并且为薄板状的基板上二维地排列有多个LED等光源。
对于透镜18而言,在片上排列有微小的棱镜,控制从光源基板17侧入射的光的配光并向相反侧射出。透镜18例如由透明的树脂等形成。
光学片19是用于调整从透镜18侧射出的光的光学特性的部件,也存在1片的情况、多片的情况。作为光学片19,存在扩散片、棱镜片、DBEF(Dual Brightness EnhancementFilm-反射式偏光片)等。
此外,有时在光源基板17与透镜18之间设置格子反射件。格子反射件反射朝向光源基板17上的光源的侧方的光,在照明对象的方向(与开口12b的开口面垂直的方向)上使光一致,使作为照明装置的光学特性提高。格子反射件例如被分为多个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单元,在各单元设置有将容纳LED等光源的开口包围的四个反射面。反射面为从开口的边缘朝向单元的边缘倾斜的面,使得将照射至光源的侧方的光向透镜18侧反射。格子反射件为了提高反射的效果,例如由白色的树脂等形成。
另外,有时在透镜18与光学片19之间设置扩散件(扩散板)。扩散件将从透镜18侧入射的光扩散,从而使光的分布均匀化。扩散件例如由树脂等形成。
图4是背光灯1的剖视图,示出图1中的A-A剖视图或B-B剖视图。在图4中,在以第二框架12覆盖第一框架11的方式安装的状态下,在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外表面与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的内表面之间设置有用于吸收制造上的公差的间隙。该间隙由图1所示的弹簧部12d填补,能够减少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相对地移动而碰撞时的碰撞噪声,并且基于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相对移动的减少的窄边框化的实现变得容易。
(弹簧部的具体例1)
图5是弹簧部12d的局部放大图(图1中的局部X的放大图)。在图5中,从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到底部12a地设置有切口12e、12f、12g,通过这些切口12e、12f、12g形成有悬臂支承片12h的轮廓。悬臂支承片12h从侧壁部12c的开口侧(与底部12a相反的一侧)向由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构成的壳体的厚度方向(图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前端向壳体的内侧位移,由此构成弹簧部12d。悬臂支承片12h的前端有时在施加了压力的状态下与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接触,或有时几乎不施加压力地填补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间隙。此外,也可以不设置进入至底部12a的切口12g而将切口12e、12f留在侧壁部12c的面内。但是,由于第二框架12的加工极限的关系,也存在难以不设置切口12g的情况。
(弹簧部的具体例2)
图6是表示弹簧部12d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在图6中,从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的开口侧(图的下侧)设置有切口12i、12j,通过这些切口12i、12j和侧壁部12c的开口端形成有悬臂支承片12k的轮廓。悬臂支承片12k从侧壁部12c的底部12a侧向由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构成的壳体的厚度方向(图的上下方向)延伸,并且前端向壳体的内侧位移,由此构成弹簧部12d。悬臂支承片12k的前端有时在施加了压力的状态下与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接触,或有时几乎不施加压力地填补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间隙。
图6的具体例2与图5的具体例1的不同的点在于,悬臂支承片12k的前端侧为第二框架12的开口侧,悬臂支承片12k的根侧的切口变浅,因此能够抑制来自底部12a侧的光的泄漏。
(弹簧部的具体例3)
图7是表示弹簧部12d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在图7中,从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的开口侧(图的下侧)设置有切口12m,通过该切口12m和侧壁部12c的开口端形成有悬臂支承片12n的轮廓。悬臂支承片12n在侧壁部12c的开口侧(与底部12a相反的一侧)向与由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构成的壳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的左右方向)延伸,并且前端向壳体的内侧位移,由此构成弹簧部12d。悬臂支承片12n的前端有时在施加了压力的状态下与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接触,或有时几乎不施加压力地填补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间隙。
图7的具体例3与图5的具体例1、图6的具体例2不同的点在于悬臂支承片12n形成为沿壳体的长边方向延伸。由此,悬臂支承片12n的长度的限制较小,通过适当地设定悬臂支承片12n的长度,能够调整弹簧的强度。另外,与后述的图8的具体例4相比,能够将为了获得相同的弹簧强度而需要的长度减半,因此对不能充分地确保配置弹簧部12d的区域的长度的情况是有效的。
(弹簧部的具体例4)
图8是表示弹簧部12d的另一例子的局部放大图。在图8中,在第二框架12的侧壁部12c设置有较长的孔12p,通过该孔12p的一端(图的下侧的端部)和侧壁部12c的开口端形成有双支承片12q的轮廓。双支承片12q在侧壁部12c的开口侧(与底部12a相反的一侧)在与由第一框架11和第二框架12构成的壳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图的左右方向)上沿着侧壁部12c设置,并且中央部向壳体的内侧位移,由此构成弹簧部12d。双支承片12q的中央部有时在施加了压力的状态下与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接触,或有时几乎不施加压力地填补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间隙。
与图7的具体例3不同的点在于双支承片12q的两端被固定。由此,能够提高壳体的厚度方向的刚性。
(追加例)
图5的具体例1的第二框架12的悬臂支承片12h的前端朝向底部12a侧,因此在将第二框架12与第一框架11组合时不会产生特别的问题。然而,在图6~图8的具体例2~4中,担心存在如下情况:悬臂支承片12k的前端、或者悬臂支承片12n、双支承片12q的侧面与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产生“卡滞”,从而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组合不能顺畅地进行。因此,对防止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组合时的“卡滞”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9是表示倒角部11c的例子的背光灯1的剖视图,示出图1中的A-A剖视图或B-B剖视图。在图9中,在第一框架11的侧壁部11b的开口侧(图的上侧)的外侧设置有倒角部11c。倒角部11c构成所谓的“引导”。倒角部11c可以设置于侧壁部11b的整周上,也可以与第二框架12的设置弹簧部12d的位置对应地仅设置于在将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组合时有可能与弹簧部12d的悬臂支承片12k的前端、或悬臂支承片12n、双支承片12q的侧面摩擦的部分。
接下来,对防止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组合时的“卡滞”的另一例子进行说明。
图10A是表示设置于悬臂支承片12k的内侧的面的突起12r的例子的立体图,图10B是沿着悬臂支承片12k的长度方向的局部剖视图。图10A是从第二框架12的内侧上下相反地观察图6中的悬臂支承片12k的图。
在图10A和图10B中,在弹簧部12d的悬臂支承片12k的向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的前端的内侧的面设置有大致半球状的突起12r。在第一框架11与第二框架12的组合时,突起12r与对方的第一框架11接触,并以小面积接触,因此能够进行顺畅的组合。此外,图10A和图10B的突起12r也可以与图9的倒角部11c同时设置。另外,对在图6的悬臂支承片12k设置突起12r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图7的悬臂支承片12n、图8的双支承片12q的内侧的面设置突起。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只要不脱离其主旨,就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如以上那样,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面状照明装置具备: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在第一侧壁部的开口侧与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第二侧壁部隔着规定的间隙与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以及弹簧部,设置于第二侧壁部或第一侧壁部,并通过弹性变形填补间隙。由此,能够使由两个框架构成的壳体中的由框架间的间隙引起的框架的位置变动减少。
另外,弹簧部具备悬臂支承片,上述悬臂支承片从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向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前端向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弹簧部。
另外,弹簧部具备悬臂支承片,上述悬臂支承片从第二侧壁部的第二底部侧向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前端向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弹簧部。
另外,弹簧部具备悬臂支承片,上述悬臂支承片在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在与壳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沿着第二侧壁部延伸,并且前端向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弹簧部。
另外,弹簧部具备双支承片,上述双支承片在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在与壳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沿着第二侧壁部设置,并且中央部向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由此,能够容易地实现弹簧部。
另外,在第一侧壁部的开口侧的端部的外侧的至少与弹簧部对应的位置设置倒角部。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的组合。
另外,在弹簧部的向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的部分设置突起。由此,能够顺畅地进行第一框架与第二框架的组合。
另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适当地组合上述的各结构元件而构成的装置也包含在本发明中。另外,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能够容易导出进一步的效果、变形例。因此,本发明的更广泛的方式并不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面状照明装置具备:
第一框架,具有第一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一底部的周围的第一侧壁部;
第二框架,具有第二底部和设置于该第二底部的周围的第二侧壁部,在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开口侧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相对的状态下,所述第二侧壁部隔着规定的间隙与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外侧重叠,从而构成壳体;以及
弹簧部,设置于所述第二侧壁部或所述第一侧壁部,并通过弹性变形填补所述间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备悬臂支承片,所述悬臂支承片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向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前端向所述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备悬臂支承片,所述悬臂支承片从所述第二侧壁部的所述第二底部侧向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延伸,并且前端向所述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备悬臂支承片,所述悬臂支承片在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在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沿着所述第二侧壁部延伸,并且前端向所述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所述弹簧部具备双支承片,所述双支承片在所述第二侧壁部的开口侧在与所述壳体的厚度方向正交的方向上沿着所述第二侧壁部设置,并且中央部向所述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侧壁部的开口侧的端部的外侧的至少与所述弹簧部对应的位置设置有倒角部。
7.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面状照明装置,其中,
在所述弹簧部的向所述壳体的内侧进行了位移的部分设置有突起。
CN201910917062.1A 2018-12-04 2019-09-26 面状照明装置 Pending CN111273481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27524 2018-12-04
JP2018227524A JP7116674B2 (ja) 2018-12-04 2018-12-04 面状照明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73481A true CN111273481A (zh) 2020-06-12

Family

ID=709986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0917062.1A Pending CN111273481A (zh) 2018-12-04 2019-09-26 面状照明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7116674B2 (zh)
CN (1) CN111273481A (zh)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722U (ja) * 1991-09-18 1993-04-09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取付構造
JPH08179288A (ja) * 1994-12-27 1996-07-12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39280A (ja) * 1996-07-25 1998-02-13 Ne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072915A (ja) * 2000-06-13 2002-03-1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導光体、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TW582562U (en) * 2003-03-13 2004-04-01 Hannstar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621904A (zh) * 2004-12-23 2005-06-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组件及框架
CN1758097A (zh) * 2004-10-07 2006-04-1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胶框和液晶显示模组
KR20060105328A (ko) * 2005-04-04 2006-10-1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70117418A1 (en) * 2005-11-21 2007-05-24 Yuji Azuma Display apparatus
TW200809318A (en) * 2006-08-02 2008-02-16 Tpo Displays Corp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
JP2008083584A (ja) * 2006-09-28 2008-04-10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液晶パネル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17295A (ko) * 2007-08-14 2009-02-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엘씨디 모듈 조립체
TW201123119A (en) * 2009-12-30 2011-07-01 Au Optronics Corp Flat panel display module having anti-shock screw-tightening structure
CN102679285A (zh) * 2012-05-30 2012-09-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及其框架单元
US20140071375A1 (en) * 2012-09-11 2014-03-1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3883942A (zh) * 2014-03-14 2014-06-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5074323A (zh) * 2013-05-15 2015-11-18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背光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6353907A (zh) * 2016-10-27 2017-01-25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WO2017068715A1 (ja) * 2015-10-23 2017-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US20170336668A1 (en) * 2014-11-25 2017-11-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CN207584390U (zh) * 2016-08-26 2018-07-06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和基板

Patent Citation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7722U (ja) * 1991-09-18 1993-04-09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表示パネル取付構造
JPH08179288A (ja) * 1994-12-27 1996-07-12 Sharp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H1039280A (ja) * 1996-07-25 1998-02-13 Ne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02072915A (ja) * 2000-06-13 2002-03-12 Seiko Epson Corp 電気光学装置、電気光学装置の製造方法、導光体、液晶装置、液晶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電子機器
TW582562U (en) * 2003-03-13 2004-04-01 Hannstar Display Corp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CN1758097A (zh) * 2004-10-07 2006-04-1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模组胶框和液晶显示模组
CN1621904A (zh) * 2004-12-23 2005-06-01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组件及框架
KR20060105328A (ko) * 2005-04-04 2006-10-11 엘지.필립스 엘시디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장치
US20070117418A1 (en) * 2005-11-21 2007-05-24 Yuji Azuma Display apparatus
TW200809318A (en) * 2006-08-02 2008-02-16 Tpo Displays Corp System for displaying image
JP2008083584A (ja) * 2006-09-28 2008-04-10 Nec Lcd Technologies Ltd 液晶パネルモジュール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KR20090017295A (ko) * 2007-08-14 2009-02-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엘씨디 모듈 조립체
TW201123119A (en) * 2009-12-30 2011-07-01 Au Optronics Corp Flat panel display module having anti-shock screw-tightening structure
CN102679285A (zh) * 2012-05-30 2012-09-19 深圳市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背光模组及其框架单元
US20140071375A1 (en) * 2012-09-11 2014-03-13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CN105074323A (zh) * 2013-05-15 2015-11-18 堺显示器制品株式会社 背光装置以及显示装置
CN103883942A (zh) * 2014-03-14 2014-06-25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和液晶显示装置
US20170336668A1 (en) * 2014-11-25 2017-11-23 Sharp Kabushiki Kaisha Display device
WO2017068715A1 (ja) * 2015-10-23 2017-04-27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電子機器
CN207584390U (zh) * 2016-08-26 2018-07-06 美蓓亚三美株式会社 面状照明装置和基板
CN106353907A (zh) * 2016-10-27 2017-01-25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91976A (ja) 2020-06-11
JP7116674B2 (ja) 2022-08-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970268B1 (ko)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표시장치
JP6517730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US20090002987A1 (en) Collimation Arrangement and Illumination System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JP2005302485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11090939A (ja) 面状光源装置とそれ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US8681293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JP4577657B2 (ja) 照明装置
JP4962086B2 (ja) バックライトユニット
JP2004152496A (ja) 導光板
JP6790036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4840129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を有する表示装置
WO2020054602A1 (ja) 面状照明装置
CN111273481A (zh) 面状照明装置
JP2019029081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4626621B2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JP4084623B2 (ja) 透過形液晶表示素子用バックライト装置
CN215219371U (zh) 面状照明装置
JPWO2020070921A1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7356396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7050641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WO2023032476A1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22178994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21190376A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6080416B2 (ja) 面状照明装置
JP2023002963A (ja) 面状照明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