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73002A - 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1273002A CN111273002A CN202010090984.2A CN202010090984A CN111273002A CN 111273002 A CN111273002 A CN 111273002A CN 202010090984 A CN202010090984 A CN 202010090984A CN 111273002 A CN111273002 A CN 111273002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urcumin
- target microorganism
- zinc oxide
- mesoporous material
- complex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69—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bacteria, viruses
- G01N33/56911—Bacteria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31—Production of immunochemical test materials
- G01N33/532—Production of labelled immunochemicals
- G01N33/533—Production of labelled immunochemicals with fluorescent label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33/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specific method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1N1/00 - G01N31/00
- G01N33/48—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Haemocytometers
- G01N33/50—Chemical analysis of biological material, e.g. blood, urine; Testing involving biospecific ligand binding methods; Immunological testing
- G01N33/53—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 G01N33/569—Immunoassay; Biospecific binding assay; Materials therefor for microorganisms, e.g. protozoa, bacteria, viruses
- G01N33/56911—Bacteria
- G01N33/56916—Enterobacteria, e.g. shigella, salmonella, klebsiella, serratia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333/00—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 G01N2333/195—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 G01N2333/24—Assays involv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from specific organisms or of a specific nature from bacteria from Enterobacteriaceae (F), e.g. Citrobacter, Serratia, Proteus, Providencia, Morganella, Yersinia
- G01N2333/255—Salmonella (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Cell Biolog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Virology (AREA)
- Tropical Medicine & Parasit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Chemical Reac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检测方法包括,先用氧化锌颗粒堵住负载有姜黄素的介孔材料的孔得到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再将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与目标微生物结合得到目标微生物‑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然后利用醋酸溶解目标微生物‑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中的氧化锌,将颜色和荧光信号释放并计算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浓度。本发明所提供的基于色素和醋酸释放的无酶微生物检测方法能有效提高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降低检测成本;具有较好的检测特异性,采用生物识别元件特异性分离目标微生物,可以减少样本背景中其它分子等杂质的干扰影响,应用前景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不仅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严重威胁了公共卫生安全;其中,病原微生物是引起食物中毒的主要风险因子,引起的食品安全事件由于具有危害大、预防控制困难等特点,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病原微生物的快速筛查是预防和控制此类食品安全事件的关键。
光学生物传感器由于具有非接触性和检测速度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病原微生物检测。
传统比色光学生物传感器的检测方法大多数是基于酶对底物进行催化,引起底物颜色变化,通过底物颜色测定目标微生物含量;然而,该方法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缺陷:(1)酶属于比较昂贵的生物材料,且酶的本质是蛋白质,对环境要求较高,当温度较高(超过40℃)或不适pH值时,酶就会失去活性,从而限制了其实际应用;(2)由底物所引起的颜色变化通常不稳定,易受时间和温度影响,造成信号不稳定,从而降低了系统检测的灵敏度。
姜黄素是一种具有二酮的色素,为二酮类化合物,其不溶于水,溶于乙醇和丙二醇,易溶于冰醋酸和碱溶液;具体地,姜黄素在碱性时呈褐色,在中性和酸性时呈黄色,且姜黄素的稳定性较强,着色性强。
目前为止,尚未见到有关姜黄素在微生物检测方法上的应用的相关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提高检测微生物的灵敏度、降低检测成本和提高检测稳定性。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包括:
先用氧化锌颗粒堵住负载有姜黄素的介孔材料的孔,得到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再将所述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与目标微生物结合,得到目标微生物-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然后利用醋酸溶解所述目标微生物-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中的氧化锌,将颜色和荧光信号释放,通过检测颜色变化和荧光强度得到姜黄素的浓度,进而计算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浓度。
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微生物检测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目标微生物的第一生物识别元件修饰的免疫磁珠对所述目标微生物进行捕获,通过磁分离得到纯化的和富集的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体;
S2、利用负载了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并修饰了所述目标微生物的第二生物识别元件的免疫复合材料与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体进行结合,形成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
S3、利用醋酸溶液重悬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醋酸溶解氧化锌的同时释放出姜黄素,使溶液颜色变化并具有荧光信号;
S4、通过检测颜色变化和荧光强度双重信号,得到所述姜黄素的浓度,进而计算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浓度。
具体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S2具体包括:
S21、将姜黄素溶解在80%(v/v)乙醇中,以质量比1:2比例与介孔材料混合,超声后室温搅拌,离心后清洗得到负载了姜黄素的介孔材料;
S22、将负载了姜黄素的介孔材料溶入水中,加入修饰有氨基的氧化锌颗粒,混合后室温反应,随后离心并清洗得到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
S23、利用点击化学反应四嗪和反式环辛烯,将所述目标微生物的第二生物识别元件与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结合,形成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
优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生物识别元件为多克隆抗体。
详细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S23具体包括:
S231、用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溶解四嗪和反式环辛烯的浓度分别为10mM;
S232、将四嗪与多克隆抗体以摩尔比1:40混合,室温反应45min后,用10kD超滤管离心过滤,以10000rpm的转速在4℃温度下离心20min,并用超纯水清洗3次,去除多余四嗪,得到四嗪-多克隆抗体,类似地,在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复合体上标记反式环辛烯,得到反式环辛烯-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复合体;
S233、将四嗪-多克隆抗体和反式环辛烯-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复合体混合反应45min,离心清洗后得到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
具体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S1具体包括:
S11、利用生物素、所述第一生物识别元件和链霉亲和素化的磁珠制备所述免疫磁珠,将所述免疫磁珠溶解于磷酸盐缓冲液,优选地,所述第一生物识别元件为单克隆抗体;
S12、将所述免疫磁珠与含有所述目标微生物的样本溶液进行混合孵育,所述免疫磁珠捕获所述目标微生物,形成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体;
S13、利用磁场从所述免疫磁珠与所述样本溶液形成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并富集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体。
优选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生物识别元件为单克隆抗体。
具体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S3具体包括:
S31、利用磁场捕获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并除去上清液,随后用醋酸溶液溶解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
S32、利用所述醋酸溶液溶解氧化锌颗粒,释放出介孔材料上负载的姜黄素,并使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利用磁场捕获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材料复合体并分离得到上清液。
具体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步骤S4中,分别采用酶标仪和光谱仪检测颜色变化和荧光强度,计算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浓度。
进一步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目标微生物识别材料和所述抗体与所述目标微生物的结合位点不同。
详细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目标物识别材料是可以特异性识别目标物并可与之结合的生物材料,包括抗体,噬菌体、适配体等。
详细地,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所述免疫磁珠上修饰的抗体和所述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上修饰的抗体与目标微生物的结合位点不同,是两个配对的抗体。
在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所述姜黄素还可以用其他色素、染料或者荧光素等代替。
本发明另一方面还提供了上述微生物检测方法在光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详细地,上述微生物检测方法的颜色变化和荧光强度的信号比较稳定,能提高检测的稳定性,且检测成本低。
本发明的优点:
(1)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基于色素和醋酸释放的无酶微生物检测方法,利用本发明的方法提高了检测稳定性和灵敏度,降低了成本;
(2)本发明利用介孔材料负载姜黄素并利用氧化锌颗粒堵孔,利用醋酸溶解氧化锌释放姜黄素,且姜黄素在醋酸中易溶,并呈现出颜色和荧光双信号,有效地放大了检测信号,并提高了稳定性和准确度;
(3)本发明方法是无酶的反应,降低了成本,提高了实际应用的可能;
(4)本发明通过生物识别元件修饰的免疫磁珠分离并富集目标微生物,提高了目标微生物的浓度;
(5)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可在2h内得到极少量微生物的定量检测结果;
(6)利用本发明的方法具有较好的检测特异性,采用抗体等生物识别元件特异性分离目标微生物,可以减少样本背景中其它分子等杂质的干扰影响。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示意图;
图2a和图2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姜黄素在不同浓度醋酸中的吸光度(Absorbance)和荧光强度(FL.Intensity)测试结果;
图3a和图3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浓度姜黄素的在特征波长430nm处的吸光度和在特征波长530nm处的荧光强度曲线;
图3c和图3d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在特征波长430nm处的吸光度和在特征波长530nm处的荧光强度与姜黄素浓度之间的线性关系;
图4a和图4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浓度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的颜色变化照片和置于暗室中用紫外光激发的荧光变化照片;
图5a和图5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后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
图5c和图5d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后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曲线;
图6a、图6b和图6c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介孔材料、用氧化锌堵孔后介孔材料和氧化锌颗粒的透射电镜照片;
图6d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姜黄素分别溶解在水、酒精中以及姜黄素@介孔材料、氧化锌堵孔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和用醋酸溶解的氧化锌堵孔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后的溶液的照片;
图6e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氧化锌颗粒、姜黄素@介孔材料、氧化锌堵孔的姜黄素@介孔材料、氧化锌堵孔的姜黄素@介孔材料用浓度为2M的醋酸溶解的溶液和氧化锌堵孔的姜黄素@介孔材料用浓度为17.5M的醋酸溶解的溶液经紫外光照射下呈现的荧光强度照片;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的原理示意图;
图8a和图8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不同浓度(102-107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所得到的颜色变化照片和荧光变化照片;
图9a和图9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不同浓度(102-107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吸光度和荧光强度光谱曲线图;
图9c和图9d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浓度(102-107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得到的吸光度和荧光强度与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的线性关系;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的电镜照片;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方法用于相同浓度(105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目标细菌)及大肠杆菌O157:H7、单增李斯特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蜡样芽孢杆菌(作为干扰细菌)的检测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若未特别指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的实验试剂和材料等均可市售获得。
若未具体指明,本发明实施例中所用的技术手段均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熟知的常规手段。
实施例基于姜黄素和醋酸释放的微生物检测方法验证
本发明实施例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的制备方法如图1所示,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将姜黄素(CUR)溶解在乙醇(80%,v/v)后,以质量比1:2的比例与介孔材料(MSNs)混合,超声2min后室温搅拌24h;随后,以转速10000rpm离心10min,用超纯水清洗3次,得到负载了姜黄素的介孔材料(MC NPs)。
(2)用氧化锌颗粒(ZnO NPs)堵孔,防止姜黄素从负载了姜黄素的介孔材料(MCNPs)中泄漏损失,实现更好的信号放大;具体为,将溶解到超纯水中的MC NPs与0.3mg修饰有氨基的ZnO NPs混合,室温反应8h,最后以10000rpm的转速离心10min,用超纯水清洗3次,得到用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MCZ NPs)。
(3)利用点击化学反应四嗪(Tz)和反式环辛烯(TCO),用二甲基甲酰胺(DMF)为溶剂,溶解Tz和TCO浓度为10mM,将Tz与多克隆抗体(pAb)以摩尔比1:40混合,室温反应45min后,用10kD超滤管离心过滤,以10000rpm的转速在4℃温度下离心20min,用超纯水清洗3次,去除多余Tz,得到Tz-pAb;以相似办法在MCZ NPs上标记TCO,得到TCO-MCZ NPs。
(4)将Tz-pAb和TCO-MCZ NPs混合反应45min,离心清洗后得到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MCZP NPs)。
为了得到最强的检测信号,优化了用于溶解姜黄素的醋酸(HAc)的最佳浓度。具体为,将等量姜黄素溶解在不同浓度的醋酸中,姜黄素在不同浓度醋酸中的吸光度和荧光强度测试结果如图2a和图2b所示,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醋酸浓度的增加,吸光度和荧光强度值逐渐增强,因此,醋酸的最佳浓度选择为17.5M(即醋酸市售产品的原始浓度)。
此外,用最佳浓度(17.5M)的醋酸溶解不同浓度的姜黄素(2、4、6、8、10、20、40、60、80和100μM),得到如图3a的吸光度曲线和图3b所示的荧光强度曲线。
由图3a可以看出,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在特征波长430nm处的吸光度是随之增加的,进一步得到如图3c所示的在430nm处的吸光度与姜黄素浓度的之间的线性关系;由图3b可以看出,随着姜黄素浓度的增加,在特征波长530nm处的荧光强度也是逐渐增强的,进一步得到如图3d所示的在530nm处的荧光强度与姜黄素浓度的之间的线性关系。此外,上述图3c和3d中的两线性关系的相关系数(R2)都高达0.99,说明用姜黄素标记目标微生物,并用醋酸溶解来检测吸光度和荧光强度双信号,是可行的。
同时,为了体现光学检测的简易性和信号明显性,用常用的手机相机进行拍照,得到如图4a所示的不同浓度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颜色变化照片和如图4b所示的不同浓度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后置于暗室中用紫外光激发的荧光变化照片;分析图4a和4b可知,该方法还有信号变化明显且肉眼即可区分出信号变化的优势。
为了验证姜黄素信号的稳定性,检测得到了如图5a和5b所示的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后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以及如图5c和5d所示的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后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随温度升高的变化曲线。分析上述图5a-d可知,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在2h内吸光度信号和荧光强度都无明显变化,且在温度高达70℃时,吸光度信号和荧光强度也都无明显变化,说明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的颜色和荧光信号都很稳定,受环境影响很小。
用氧化锌堵孔来防止作为信号分子的姜黄素从介孔材料中外泄,是有效实现信号放大,从而提高检测灵敏度的重要创新。因此,验证姜黄素成功负载以及氧化锌成功堵孔是非常必要的。
具体验证如下:
如图6a所示为介孔材料的透射电镜照片,从图6a中可以看出,该介孔材料的孔径约为4.94nm,且其边缘光滑;如图6b所示为用氧化锌堵孔后介孔材料的透射电镜照片,从图6b中可以看出,其边缘布满了氧化锌颗粒;如图6c所示为氧化锌颗粒的透射电镜照片,从图6c中可以看出,该氧化锌颗粒的粒径约为6nm,说明氧化锌颗粒是可以将介孔材料的孔堵住。
图6d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姜黄素(CUR)分别溶解在水、酒精中以及姜黄素@介孔材料(MC NPs)、氧化锌堵孔的姜黄素@介孔材料(MCZ NPs)和用醋酸溶解的MCZ NPs溶液(MCZNPs dissolved in HAc),分析图6d可知,由负载前姜黄素颜色很深到负载后颜色微黄,再到释放后黄色明显,充分说明了姜黄素成功负载在了介孔材料中并经醋酸成功释放出来,具有信号放大的作用。
同时,图6e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氧化锌颗粒、MC NPs、MCZ NPs、MCZ NPs用浓度为2M的醋酸溶解的溶液和MCZ NPs用浓度为17.5M的醋酸溶解的溶液经紫外光照射下呈现的荧光强度照片,分析图6e可知,在紫外照射下,氧化锌颗粒是有荧光的,而MCZ NPs在紫外下也呈现出微量荧光,也说明氧化锌成功堵在了介孔材料表面。MCZ NPs用浓度为17.5M的醋酸溶解比2M的醋酸溶解呈现的荧光明显强了很多,也说明了在17.5M醋酸浓度下姜黄素信号最强。
图7所示为本发明实施例的光学生物传感器检测方法的原理示意图,包括以下步骤:
(1)将免疫磁珠(Immune MNPs)、含有目标微生物的样品(S.typhimurium)和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MCZP NPs)同时注入微流控通道中,通过混合微通道部分的设计,所述磁珠上的所述抗体将捕获目标微生物,所述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上的所述抗体与目标微生物免疫结合,形成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MNP-Bacteria-MCZPComplex)。混合通道部分提高了目标微生物与抗体的碰撞机率,提高了免疫结合效率,从而提高检测的灵敏度;
(2)在分离腔下施加磁场,使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被捕获在腔内,而其他杂质等随液体流走。并用磷酸盐缓冲液(PBS)多次清洗,去除剩余的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
(3)利用醋酸溶液复溶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醋酸溶解氧化锌为锌离子(Zn2+)的同时释放出姜黄素,使溶液颜色变化并具有荧光信号;
(4)通过检测颜色变化和荧光强度双重信号,得到所述姜黄素的浓度,颜色和荧光信号双重校准,根据所述姜黄素的浓度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浓度。
采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提出的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对鼠伤寒沙门氏菌(S.Typhimurium)进行检测应用。图8a和图8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检测方法用于检测不同浓度(102-107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所得到的颜色变化照片和荧光变化照片,由图8a和图8b的照片可以看出,不同浓度的信号明显不同,说明了该检测方法信号明显。
图9a和图9b分别为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方法用于不同浓度(102-107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的吸光度和荧光强度光谱曲线图;图9c和图9d分别为不同浓度(102-107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得到的吸光度和荧光强度与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的线性关系;分析上述结果可以看出,随着鼠伤寒沙门氏菌浓度的增加,其吸光度和荧光强度都存在较好的线性关系,说明了该检测方法的可行性。
此外,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的形成是成功实现检测的重要因素。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的电镜照片(图中,Immune MNPs为磁珠,S.Typhimurium为鼠伤寒沙门氏菌,MCZP NPs为姜黄素@介孔材料),充分证明了复合物的形成。
为了验证该方法的特异性,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的检测方法用于相同浓度(105CFU/mL)的鼠伤寒沙门氏菌(作为目标细菌)及大肠杆菌O157:H7(E.coli O157:H7)、单增李斯特菌(L.monocytogenes)、金黄色葡萄球菌(S.aureus)和蜡样芽孢杆菌(B.cereus)(作为干扰细菌)的检测结果;结果显示,目标细菌的信号远远高于非目标细菌(干扰细菌)的信号,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良好。
最后,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案,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先用氧化锌颗粒堵住负载有姜黄素的介孔材料的孔,得到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再将所述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与目标微生物结合,得到目标微生物-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然后利用醋酸溶解所述目标微生物-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中的氧化锌,将颜色和荧光信号释放,通过检测颜色变化和荧光强度得到姜黄素的浓度,进而计算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浓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S1、利用目标微生物的第一生物识别元件修饰的免疫磁珠对所述目标微生物进行捕获,通过磁分离得到纯化的和富集的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体;
S2、利用负载了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并修饰了所述目标微生物的第二生物识别元件的免疫复合材料与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体进行结合,形成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
S3、利用醋酸溶液重悬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醋酸溶解氧化锌的同时释放出姜黄素,使溶液颜色变化并具有荧光信号;
S4、通过检测颜色变化和荧光强度双重信号,得到所述姜黄素的浓度,进而计算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浓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具体包括:
S21、将姜黄素溶解在80v/v%乙醇中,以质量比1:2比例与介孔材料混合,超声后室温搅拌,离心后清洗得到负载了姜黄素的介孔材料;
S22、将负载了姜黄素的介孔材料溶入水中,加入修饰有氨基的氧化锌颗粒,混合后室温反应,随后离心并清洗得到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
S23、利用点击化学反应四嗪和反式环辛烯,将所述目标微生物的第二生物识别元件与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材料复合体结合,形成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优选地,所述第二生物识别元件为多克隆抗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23具体包括:
S231、用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溶解四嗪和反式环辛烯的浓度分别为10mM;
S232、将四嗪与多克隆抗体以摩尔比1:40混合,室温反应45min后,用10kD超滤管离心过滤,转速10000rpm,4℃20min,用超纯水清洗3次,去除多余四嗪,得到四嗪-多克隆抗体,类似地,在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复合体上标记反式环辛烯,得到反式环辛烯-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复合体;
S233、将四嗪-多克隆抗体和反式环辛烯-氧化锌堵孔后的姜黄素@介孔复合体混合反应45min,离心清洗后得到免疫姜黄素@介孔材料。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1具体包括:
S11、利用生物素、所述第一生物识别元件和链霉亲和素化的磁珠制备所述免疫磁珠,将所述免疫磁珠溶解于磷酸盐缓冲液,优选地,所述第一生物识别元件为单克隆抗体;
S12、将所述免疫磁珠与含有所述目标微生物的样本溶液进行混合孵育,所述免疫磁珠捕获所述目标微生物,形成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体;
S13、利用磁场从所述免疫磁珠与所述样本溶液形成的混合溶液中分离并富集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体。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3具体包括:
S31、利用磁场捕获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并除去上清液,随后用醋酸溶液溶解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姜黄素@复合材料复合体;
S32、利用所述醋酸溶液溶解氧化锌颗粒,释放出介孔材料上负载的姜黄素,并使姜黄素溶解在醋酸中,利用磁场捕获所述磁珠-目标微生物-复合材料复合体并分离得到上清液。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S4中,分别采用酶标仪和光谱仪检测颜色变化和荧光强度,计算得到目标微生物的浓度。
8.根据权利要求2-7任一项所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标微生物识别材料和所述抗体与所述目标微生物的结合位点不同。
9.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在光学生物传感器中的应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90984.2A CN111273002A (zh) | 2020-02-13 | 2020-02-13 | 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90984.2A CN111273002A (zh) | 2020-02-13 | 2020-02-13 | 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1273002A true CN111273002A (zh) | 2020-06-12 |
Family
ID=709970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90984.2A Pending CN111273002A (zh) | 2020-02-13 | 2020-02-13 | 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1273002A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91666A (zh) * | 2022-04-14 | 2022-08-12 | 厦门大学 | 海洋菌株及其催化制备四氢姜黄素的用途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137666A1 (en) * | 2007-09-22 | 2009-05-28 | Boise State University | FLUORESCENT PARTICLES COMPRISING NANOSCALE ZnO LAYER AND EXHIBITING CELL-SPECIFIC TOXICITY |
CN106924215A (zh) * | 2016-11-03 | 2017-07-07 | 重庆医科大学 | 载姜黄素甘草次酸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
US20170224839A1 (en) * | 2014-08-06 | 2017-08-10 |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 Nanoparticles for drug delivery |
CN109507174A (zh) * | 2019-01-16 | 2019-03-22 | 济南大学 | 基于姜黄素复合ZnO纳米粒子猝灭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 |
CN109512800A (zh) * | 2019-01-18 | 2019-03-26 | 沈阳药科大学 | 一种载药氧化锌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
CN110501494A (zh) * | 2019-07-16 | 2019-11-26 | 中国农业大学 | 一种基于二氧化锰纳米花和荧光材料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
-
2020
- 2020-02-13 CN CN202010090984.2A patent/CN111273002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090137666A1 (en) * | 2007-09-22 | 2009-05-28 | Boise State University | FLUORESCENT PARTICLES COMPRISING NANOSCALE ZnO LAYER AND EXHIBITING CELL-SPECIFIC TOXICITY |
US20170224839A1 (en) * | 2014-08-06 | 2017-08-10 | University Of Louisville Research Foundation, Inc. | Nanoparticles for drug delivery |
CN106924215A (zh) * | 2016-11-03 | 2017-07-07 | 重庆医科大学 | 载姜黄素甘草次酸修饰介孔二氧化硅纳米粒及其制备方法 |
CN109507174A (zh) * | 2019-01-16 | 2019-03-22 | 济南大学 | 基于姜黄素复合ZnO纳米粒子猝灭鲁米诺电化学发光传感器的制备 |
CN109512800A (zh) * | 2019-01-18 | 2019-03-26 | 沈阳药科大学 | 一种载药氧化锌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粒的制备方法 |
CN110501494A (zh) * | 2019-07-16 | 2019-11-26 | 中国农业大学 | 一种基于二氧化锰纳米花和荧光材料的微生物检测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3)
Title |
---|
FENGCHUN HUANG等: "An enzyme-free biosensor for sensitive detection of Salmonella using curcumin as signal reporter and click chemistry for signal amplification", 《THERANOSTICS》 * |
JING ZHANG等: "Multifunctional Mesoporous Silica Nanoparticles Based on Charge-Reversal Plug-Gate Nanovalves and Acid-Decomposable ZnO Quantum Dots for Intracellular Drug Delivery", 《ACS APPLY MATERIAL INTERFACES》 * |
LUYANG MIAO等: "Smart Drug Delivery System-Inspired 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NALYTICAL CHEMISTRY》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91666A (zh) * | 2022-04-14 | 2022-08-12 | 厦门大学 | 海洋菌株及其催化制备四氢姜黄素的用途 |
CN114891666B (zh) * | 2022-04-14 | 2024-05-24 | 厦门大学 | 海洋菌株及其催化制备四氢姜黄素的用途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11062157A1 (ja) | 有機着色微粒子、それを含む診断薬キット及びインビトロ診断方法 | |
CN110514825B (zh) | 一种基于近红外发光稀土纳米材料的免疫层析检测方法 | |
CN108872194B (zh) | 一种三明治夹心结构sers检测病原菌的方法 | |
CN101225306B (zh) | 一种荧光稀土络合物硅纳米颗粒的制备方法 | |
CN103376320B (zh) | 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荧光免疫层析试纸条 | |
CN111024943A (zh) | 一种用于沙门氏菌快速检测的关开型复合荧光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 | |
CN114113585B (zh) | 一种双信号探针、检测大肠杆菌的试纸条及应用 | |
CN111426833A (zh) | 可视化检测肿瘤外泌体的新型纳米杂化物探针的制备方法 | |
CN111551724A (zh) | 一种荧光探针、检测四环素的方法及应用 | |
CN111077315A (zh) | 一种荧光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方法 | |
CN111077316A (zh) | 一种荧光微球与抗体的偶联方法 | |
CN111273002A (zh) | 一种基于色素和酸释放响应的微生物检测方法及其应用 | |
CN104634973A (zh) | 一种纳米金复合材料免疫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
CN116183934A (zh) | 一种检测阿尔茨海默病标志物Aβ1-42的试剂盒 | |
CN107167469B (zh) | 一种鉴别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阴性细菌的指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5527427A (zh) | 一种快速检测单增李斯特菌的方法 | |
CN114989823B (zh) | 一种疏水量子点纳米材料、纳米探针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10988344B (zh) | 快速鉴别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荧光染色试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5527428A (zh) | 一种快速检测大肠杆菌o157:h7的方法 | |
CN110618273B (zh) | 一种同时检测多种金黄色葡萄球菌肠毒素的荧光编码微球试纸条的制备方法 | |
CN111208130A (zh) | 一种快速检测血清中酪氨酸酶的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 |
CN116338171A (zh) | 一种免洗均相检测方法 | |
CN114720437A (zh) | 基于Fe-PDAN的高效荧光淬灭试纸条及其制备方法和检测方法 | |
CN105548552A (zh) | 一种快速检测沙门氏菌的方法 | |
CN105651993A (zh) | 一种快速检测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612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