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47714B -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47714B
CN111247714B CN201780096212.6A CN201780096212A CN111247714B CN 111247714 B CN111247714 B CN 111247714B CN 201780096212 A CN201780096212 A CN 201780096212A CN 111247714 B CN111247714 B CN 11124771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re
piece
core piece
block
no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96212.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47714A (zh
Inventor
梅田隆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2477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7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477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477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00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06Detail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 H02K1/12Stationary parts of the magnetic circuit
    • H02K1/18Means for mounting or fastening magnetic stationary parts on to, or to, the stator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2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stator or rotor bod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ron Core Of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s (AREA)
  • Manufacture Of Motors,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在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中,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通过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中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而连结。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之间形成有向与齿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一切口部。在第一切口部设置有第一焊接部,该第一焊接部将通过旋转连结部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彼此固定。

Description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 芯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作为马达、发电机等而使用的旋转电机所包含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呈环状排列的多个铁芯块彼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的马达的电枢铁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3279279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示的以往的马达的电枢铁芯中,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彼此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由此难以将电枢铁芯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因此,在以往的马达中,需要将电枢铁芯嵌入圆筒状的壳体的内表面从而将电枢铁芯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因此,在以往的马达中,不仅马达的制造花费工夫,也无法实现成本的降低。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课题而完成的,目的在于得到能够实现生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成本的降低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具备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铁芯块连结体具有多个铁芯块,多个铁芯块分别具有背轭以及从背轭突出的齿,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在背轭彼此依次连结的状态下以使齿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成圆环状,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通过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在该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一铁芯片排列,在该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二铁芯片排列,多个铁芯块分别通过层叠第一铁芯片和第二铁芯片而构成,在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中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而连结,在旋转连结部中,一个铁芯块的第一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与另一个铁芯块的第二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彼此重叠,并且第一铁芯片和第二铁芯片各自的连结侧端部彼此以能够以连结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结,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之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第一切口部向与齿侧相反的一侧敞开,在第一切口部设置有第一焊接部,该第一焊接部将通过旋转连结部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彼此固定。
另外,本发明的铁芯块连结体具备多个铁芯块,该多个铁芯块分别具有背轭以及从背轭突出的齿,多个铁芯块各自的背轭彼此依次连结,铁芯块连结体通过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在该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一铁芯片排列,在该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二铁芯片排列,多个铁芯块分别通过层叠第一铁芯片和第二铁芯片而构成,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而连结,在旋转连结部中,一个铁芯块的第一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与另一个铁芯块的第二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彼此重叠,并且第一铁芯片和第二铁芯片各自的连结侧端部彼此以能够以连结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结,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之间形成有作为焊接用坡口的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向与齿侧相反的一侧敞开。
另外,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具备:连结体制作工序,制作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该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具有分别包含背轭以及从背轭突出的齿的多个铁芯块,多个铁芯块各自的背轭彼此依次连结;以及焊接工序,在连结体制作工序之后,使齿朝向径向内侧而将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配置成圆环状,并通过焊接将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彼此固定,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通过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在该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一铁芯片排列,在该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二铁芯片排列,多个铁芯块分别通过层叠第一铁芯片和第二铁芯片而构成,在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中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而连结,在旋转连结部中,一个铁芯块的第一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与另一个铁芯块的第二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彼此重叠,并且第一铁芯片和第二铁芯片各自的连结侧端部彼此以能够以连结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结,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之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向与齿侧相反的一侧敞开,在焊接工序中,使与铁芯块连结体分开的焊填材料熔融而对第一切口部进行焊接。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之间形成有作为焊接用坡口的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向与齿侧相反的一侧敞开。因此,通过对第一切口部进行焊接而在第一切口部设置第一焊接部,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因此,例如能够去除在圆筒状的壳体的内表面嵌入电枢铁芯的作业,从而能够实现电枢铁芯的生产性的提高。进而,也能够实现电枢铁芯的成本的降低。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俯视图。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枢铁芯中的铁芯块连结体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图3是示出在图1的电枢铁芯的铁芯块连结体中层叠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的俯视图。
图4是示出在图1的电枢铁芯的铁芯块连结体中层叠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图2的铁芯块连结体的一部分的结构图。
图6是示出图3的未设置第一和第二焊接部的状态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的俯视图。
图7是示出图4的未设置第一和第二焊接部的状态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的俯视图。
图8是示出层叠图6和图7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与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的铁芯块连结体的一部分的放大结构图。
图9是示出图8的铁芯块连结体展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0是示出图8的铁芯块连结体被配置成圆环状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旋转电机的俯视图。在图中,旋转电机1具有旋转轴2、固定于旋转轴2的转子3、以及包围转子3的外周的圆环状的电枢4。
旋转轴2以旋转自如的方式水平地支承于未图示的作为支承台的壳体。转子3与旋转轴2同轴地配置。转子3能够以旋转轴2的轴线为中心与旋转轴2一体地相对于电枢4旋转。而且,转子3具有圆柱状的转子铁芯5以及固定于转子铁芯5的外周面的多个永磁铁6。多个永磁铁6沿转子铁芯5的周向等间隔地排列。
电枢4与旋转轴2和转子3同轴地配置。由此,电枢4以使电枢4的轴线水平的方式配置。而且,电枢4的下部固定于支承旋转轴2的壳体。电枢4的上部不固定于壳体并从壳体露出。电枢4具有包围转子3的外周的圆环状的电枢铁芯7、设置于电枢铁芯7的多个电枢线圈8、以及介于多个电枢线圈8中的每一个与电枢铁芯7之间的未图示的绝缘体。
电枢铁芯7具有被配置成圆环状的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11。在该例中,通过将四个铁芯块连结体11连结成圆环状而构成电枢铁芯7。
各铁芯块连结体11具有多个铁芯块12。在该例中,四个铁芯块连结体11中的每一个包含九个铁芯块12。因此,在该例中,电枢铁芯7包含36个铁芯块12。
各铁芯块12具有背轭13以及从背轭13的中间部突出的齿14。在该例中,从一个背轭13突出的齿14的数量只有一个。构成电枢铁芯7的四个铁芯块连结体11在背轭13彼此依次连结的状态下以使齿14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成圆环状。
各齿14沿电枢铁芯7的周向彼此隔开间隔地配置。由此,彼此相邻的两个齿14之间形成有作为空间的槽15。
电枢线圈8分别设置于各齿14。在该例中,通过隔着绝缘体将导线以集中卷绕的方式卷绕于齿14,而将电枢线圈8设置于每个铁芯块12。由此,在该例中,36个电枢线圈8沿电枢铁芯7的周向等间隔地配置。在各槽15收纳有电枢线圈8。
在位于各铁芯块连结体11的一端部的铁芯块12的背轭13的端部形成有第一连结体端面11a。在位于各铁芯块连结体11的另一端部的铁芯块12的背轭13的端部形成有第二连结体端面11b。第一和第二连结体端面11a、11b相对于沿电枢铁芯7的径向的直线向电枢铁芯7的周向倾斜。
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连结体11彼此以一个铁芯块连结体11的第一连结体端面11a与另一个铁芯块连结体11的第二连结体端面11b彼此接触的状态通过连结体间焊接部16连结。由此,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连结体11以电枢铁芯7的形状成为圆环状的角度彼此固定。连结体间焊接部16设置于电枢铁芯7的外周部。而且,连结体间焊接部16设置于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连结体11的边界。
图2是示出图1的电枢铁芯7中的铁芯块连结体11的一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在各铁芯块连结体11中,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17连结。旋转连结部17是将彼此相邻的两个背轭13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连结的连结部。
在电枢铁芯7中,固定彼此相邻的两个背轭13的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分别设置于各铁芯块连结体11。即,在电枢铁芯7中,通过旋转连结部17连结的两个背轭13彼此之间的旋转被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阻止。由此,在电枢铁芯7中,各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保持为圆弧状。通过将各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保持为圆弧状,电枢铁芯7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设置于电枢铁芯7的外周部。而且,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相对于旋转连结部17设置于周向两侧。
铁芯块连结体11通过沿轴线方向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
图3是示出在图1的电枢铁芯7的铁芯块连结体11中层叠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的俯视图。而且,图4是示出在图1的电枢铁芯7的铁芯块连结体11中层叠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层叠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一铁芯片22排列。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层叠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二铁芯片24排列。第一铁芯片22和第二铁芯片24分别是对钢板进行冲裁而形成的板部件。在该例中,通过每四层交替地层叠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来构成铁芯块连结体11。
各铁芯块12通过层叠配置于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的第一铁芯片22和配置于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的第二铁芯片24而构成。在该例中,通过每四层交替地层叠第一铁芯片22和第二铁芯片24来构成铁芯块12。
第一铁芯片22和第二铁芯片24分别具有背轭片25以及从背轭片25的中间部突出的齿片26。第一铁芯片22和第二铁芯片24各自的形状通过背轭片25和齿片26而成为T字状。背轭13通过层叠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各自的背轭片25而构成。而且,齿14通过层叠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各自的齿片26而构成。
如图3所示,除形成有第一连结体端面11a的铁芯块12以外的各铁芯块12的第一铁芯片22的一端部成为向旋转连结部17伸出的连结侧端部25a。而且,除形成有第二连结体端面11b的铁芯块12以外的各铁芯块12的第一铁芯片22的另一端部成为以避开旋转连结部17的方式形成的承受侧端部25b。
如图4所示,除形成有第二连结体端面11b的铁芯块12以外的各铁芯块12的第二铁芯片24的另一端部成为向旋转连结部17伸出的连结侧端部25a。而且,除形成有第一连结体端面11a的铁芯块12以外的各铁芯块12的第二铁芯片24的一端部成为以避开旋转连结部17的方式形成的承受侧端部25b。
多个第一铁芯片22以连结侧端部25a与承受侧端部25b在周向上彼此对置的状态排列于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多个第二铁芯片24以连结侧端部25a与承受侧端部25b在周向上彼此对置的状态排列于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而且,各第一铁芯片22的连结侧端部25a的朝向与各第二铁芯片24的连结侧端部25a的朝向彼此是相反方向。
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以使各齿片26的位置在轴线方向上对齐的状态每四层交替地层叠。由此,在铁芯块连结体11的旋转连结部17中,第一铁芯片22的连结侧端部25a与第二铁芯片24的连结侧端部25a在轴线方向上每四层交替地层叠。沿轴线方向层叠的第一铁芯片22和第二铁芯片24通过冲压铆接部27而一体化。
在位于旋转连结部17的各连结侧端部25a的表面设置有作为凸部的连结轴28。而且,在位于旋转连结部17的各连结侧端部25a的背面设置有供连结轴28嵌入的凹部。在旋转连结部17中,设置于彼此重叠的两个连结侧端部25a中的一个连结侧端部25a的表面的连结轴28嵌入到设置于另一个连结侧端部25a的背面的凹部。由此,在旋转连结部17中,第一铁芯片22和第二铁芯片24各自的连结侧端部25a彼此以能够以连结轴28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结。
即,在旋转连结部17中,一个铁芯块12的第一铁芯片22的连结侧端部25a与另一个铁芯块12的第二铁芯片24的连结侧端部25a在轴线方向上彼此重叠,并且第一铁芯片22和第二铁芯片24各自的连结侧端部25a彼此以能够以连结轴28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结。
如图3所示,在铁芯块连结体11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中,在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中的一个第一铁芯片22的连结侧端部25a形成有第一接触端面29,在另一个第一铁芯片22的承受侧端部25b形成有第二接触端面30。连结轴28位于分别比第一接触端面29和第二接触端面30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一接触端面29和第二接触端面30分别相对于沿电枢铁芯7的径向的直线向周向倾斜。通过向齿14彼此接近的方向使两个铁芯块12彼此以连结轴28为中心旋转,第一接触端面29和第二接触端面30彼此接触。
如图4所示,在铁芯块连结体11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中,在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中的一个第二铁芯片24的连结侧端部25a形成有第一接触端面31,在另一个第二铁芯片24的承受侧端部25b形成有第二接触端面32。连结轴28位于分别比第一接触端面31和第二接触端面32靠径向外侧的位置。第一接触端面31和第二接触端面32分别相对于沿电枢铁芯7的径向的直线向周向倾斜。通过向齿14彼此接近的方向使两个铁芯块12彼此以连结轴28为中心旋转,第一接触端面31和第二接触端面32彼此接触。
在电枢铁芯7中,在第一接触端面29与第二接触端面30彼此接触、且第一接触端面31与第二接触端面32彼此接触的状态下,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固定。由此,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保持为圆弧状。在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保持为圆弧状的状态下,向各齿14彼此接近的方向的铁芯块12彼此之间的旋转被阻止,从而成为各齿14彼此最接近的状态。
如图3所示,在铁芯块连结体11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中,在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之间设置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即电枢铁芯7的径向外侧敞开的第一切口部35。
第一切口部35设置于电枢铁芯7的外周部。而且,第一切口部35设置于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中的一个第一铁芯片22的连结侧端部25a与另一个第一铁芯片22的承受侧端部25b之间。在该例中,通过分别形成于第一铁芯片22的连结侧端部25a的外周侧的角部以及第一铁芯片22的承受侧端部25b的外周侧的角部的两个倾斜面,形成V字状的第一切口部35。
如图4所示,在铁芯块连结体11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中,在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之间设置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即电枢铁芯7的径向外侧敞开的第二切口部36。
第二切口部36设置于电枢铁芯7的外周部。而且,第二切口部36设置于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中的一个第二铁芯片24的连结侧端部25a与另一个第二铁芯片24的承受侧端部25b之间。在该例中,通过分别形成于第二铁芯片24的连结侧端部25a的外周侧的角部以及第二铁芯片24的承受侧端部25b的外周侧的角部的两个倾斜面,形成V字状的第二切口部36。
在沿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层叠的方向观察铁芯块12时,如图4所示,在第二铁芯片24中与第一切口部35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即电枢铁芯7的径向外侧敞开的第二辅助切口部37。由此,第二辅助切口部37设置于电枢铁芯7的外周部。在该例中,第二辅助切口部37的形状为与第一切口部35的形状重叠的V字状。第二辅助切口部37设置于第二铁芯片24的背轭片25。
在沿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层叠的方向观察铁芯块12时,如图3所示,在第一铁芯片22中与第二切口部36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即电枢铁芯7的径向外侧敞开的第一辅助切口部38。由此,第一辅助切口部38设置于电枢铁芯7的外周部。在该例中,第一辅助切口部38的形状为与第二切口部36的形状重叠的V字状。第一辅助切口部38设置于第一铁芯片22的背轭片25。
图5是示出图2的铁芯块连结体11的一部分的结构图。第一焊接部18连续地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由此,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被第一焊接部18填充。在各铁芯块12中,彼此重叠的第一铁芯片22彼此之间、彼此重叠的第二铁芯片24彼此之间、以及彼此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彼此之间通过第一焊接部18在层叠方向上固定。而且,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中的一个铁芯块12的第一铁芯片22与另一个铁芯块12的第一铁芯片22通过第一焊接部18彼此固定。
第二焊接部19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由此,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被第二焊接部19填充。在各铁芯块12中,彼此重叠的第一铁芯片22彼此之间、彼此重叠的第二铁芯片24彼此之间、以及彼此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彼此之间通过第二焊接部19在层叠方向上固定。而且,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中的一个铁芯块12的第二铁芯片24与另一个铁芯块12的第二铁芯片24通过第二焊接部19彼此固定。
接着,对电枢4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连结体制作工序)
首先,如图6和图7所示,通过使用模具对钢板进行冲裁,而分别制作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一铁芯片22排列的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以及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二铁芯片24排列的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然后,通过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并进行冲压,而制作分别具有多个铁芯块12的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11。
各铁芯块12具有背轭13以及从背轭13的中间部突出的齿14。在各铁芯块连结体11中,各铁芯块12的背轭13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17而依次连结。
图8是示出层叠图6和图7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而构成的铁芯块连结体11的一部分的放大结构图。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能够向彼此相邻的齿14之间的距离变化的方向以连结轴28为中心旋转。
在各第一铁芯片22之间第一接触端面29与第二接触端面30彼此接触,在各第二铁芯片24之间第一接触端面31与第二接触端面32彼此接触,由此铁芯块连结体11中的各齿14间的距离成为最小。在各齿14间的距离成为最小的状态下,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成为圆弧状。
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在各第一铁芯片22之间第一接触端面29与第二接触端面30彼此接触,由此在各第一铁芯片22各自的背轭片25之间形成V字状的第一切口部35作为焊接用坡口。而且,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在各第二铁芯片24之间第一接触端面31与第二接触端面32彼此接触,由此在各第二铁芯片24各自的背轭片25之间形成V字状的第二切口部36作为焊接用坡口。在沿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层叠的方向观察铁芯块连结体11时,作为焊接用坡口形成于第二铁芯片24的背轭片25上的V字状的第二辅助切口部37与第一切口部35的位置一致。而且,在沿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层叠的方向观察铁芯块连结体11时,作为焊接用坡口形成于第一铁芯片22的背轭片25上的V字状的第一辅助切口部38与第二切口部36的位置一致。
当各铁芯块12彼此向各齿14间的距离变大的方向旋转从而铁芯块连结体11展开时,第一接触端面29与第二接触端面30彼此远离,并且第一接触端面31与第二接触端面32彼此远离。由此,当铁芯块连结体11展开时,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切口部36各自的V字状的形状被破坏。
(电枢线圈设置工序)
如图9所示,在连结体制作工序之后,通过以连结轴28为中心向各齿14间的距离变大的方向使铁芯块12彼此旋转,而使铁芯块连结体11展开。然后,在使铁芯块连结体11展开的状态下,经由绝缘体将导线卷绕于齿14,由此在各齿14设置电枢线圈8。
(焊接工序)
在电枢线圈设置工序之后,以连结轴28为中心使铁芯块12彼此旋转,从而使铁芯块连结体11的展开状态返回,使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成为圆弧状。然后,将分别设置了电枢线圈8的一个以上的圆弧状的铁芯块连结体11配置成圆环状。在该例中,如图10所示,将四个圆弧状的铁芯块连结体11配置成圆环状。这时,使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连结体11中的一个铁芯块连结体11的第一连结体端面11a与另一个铁芯块连结体11的第二连结体端面11b彼此接触。然后,通过焊接而固定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12。这时,使与铁芯块连结体11分开的作为焊填材料的焊丝熔融而对铁芯块连结体11进行焊接。即,对铁芯块连结体11进行堆焊。
如图5所示,横跨铁芯块连结体11中的所有的铁芯片排列层,从铁芯块连结体11的外周侧使焊丝熔融而对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连续地进行焊接。由此,在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设置第一焊接部18。而且,横跨铁芯块连结体11中的所有的铁芯片排列层,从铁芯块连结体11的外周侧使焊丝熔融而对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也连续地进行焊接。由此,在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设置第二焊接部19。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通过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而固定为圆弧状。
进而,在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连结体11的边界处,也从铁芯块连结体11的外周侧使焊丝熔融而进行焊接。由此,在两个铁芯块连结体11的边界的位置形成连结体间焊接部16,从而彼此相邻的两个铁芯块连结体11彼此固定。这样,制造电枢铁芯7,从而制造电枢4。
在这样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7中,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之间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一切口部35,将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固定的第一焊接部18被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因此,能够增大第一焊接部18的深度、即第一铁芯片22彼此的对接焊中的焊喉厚度的大小,从而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各铁芯块12。由此,能够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将电枢铁芯7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例如能够去除使电枢铁芯7嵌入圆筒状的壳体的内表面的作业。由此,能够实现电枢铁芯7的生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电枢铁芯7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沿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层叠的方向观察铁芯块12时,在第二铁芯片24中与第一切口部35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二辅助切口部37,第一焊接部18连续地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因此,不仅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能够通过第一焊接部18而固定,彼此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彼此也能够通过第一焊接部18而固定。由此,能够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进一步可靠地将电枢铁芯7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
另外,在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之间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二切口部36,将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固定的第二焊接部19被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因此,能够增大第二焊接部19的深度、即第二铁芯片24彼此的对接焊中的焊喉厚度的大小,从而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各铁芯块12。由此,能够将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通过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而固定,从而能够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进一步可靠地将电枢铁芯7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因此,能够实现电枢铁芯7的生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电枢铁芯7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沿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层叠的方向观察铁芯块12时,在第一铁芯片22中与第二切口部36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一辅助切口部38,第二焊接部19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因此,不仅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能够通过第二焊接部19而固定,彼此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彼此也能够通过第二焊接部19而固定。由此,能够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进一步可靠地将电枢铁芯7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
另外,在这样的铁芯块连结体11中,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之间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一切口部35作为焊接用坡口。因此,能够以填充第一切口部35的方式通过堆焊来设置第一焊接部18,并且能够增大第一焊接部18的深度、即第一铁芯片22彼此的对接焊中的焊喉厚度的大小。由此,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各铁芯块12,从而能够容易地形成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保持圆弧状的铁芯块连结体11。因此,能够实现电枢铁芯7的生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电枢铁芯7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在沿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层叠的方向观察铁芯块12时,在第二铁芯片24中与第一切口部35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二辅助切口部37作为焊接用坡口。因此,能够以分别连续地填充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的方式通过堆焊来设置第一焊接部18。由此,不仅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彼此能够通过第一焊接部18而固定,彼此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彼此也能够通过第一焊接部18而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形成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保持圆弧状的铁芯块连结体11。
另外,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在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之间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二切口部36作为焊接用坡口。因此,能够以填充第二切口部36的方式通过堆焊来设置第二焊接部19,并且能够增大第二焊接部19的深度、即第二铁芯片24彼此的对接焊中的焊喉厚度的大小。由此,能够将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通过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而固定,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形成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保持圆弧状的铁芯块连结体11。
另外,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在沿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层叠的方向观察铁芯块12时,在第一铁芯片22中与第二切口部36一致的位置形成有向与齿14侧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一辅助切口部38作为焊接用坡口。因此,能够以分别连续地填充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的方式通过堆焊来设置第二焊接部19。由此,不仅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彼此能够通过第二焊接部19而固定,彼此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彼此也能够通过第二焊接部19而固定。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形成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保持圆弧状的铁芯块连结体11。
另外,这样的电枢铁芯7的制造方法包含如下的焊接工序:将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11配置成圆环状,并在形成于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之间的第一切口部35处使焊丝熔融而进行焊接。因此,能够以填充第一切口部35的方式进行堆焊,从而能够增大在第一铁芯片22彼此的对接焊中的焊喉厚度的大小。由此,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使通过旋转连结部17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固定。而且,焊接时的热的大部分用于焊丝的熔融,因此与使铁芯块12自身熔融而想要确保较大的焊喉厚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向电枢铁芯7整体的传热,从而能够使电枢铁芯7整体难以受到焊接应变带来的不良影响。由此,能够容易并且更可靠地制造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保持圆环状的电枢铁芯7。因此,能够实现电枢铁芯7的生产性的提高,并且能够实现电枢铁芯7的成本的降低。
另外,在焊接工序中,在第一切口部35和形成于第二铁芯片24的第二辅助切口部37连续地使焊丝熔融而进行焊接。因此,不仅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也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彼此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形成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保持圆环状的电枢铁芯7。
而且,在焊接工序中,在形成于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之间的第二切口部36使焊丝熔融而进行焊接。因此,能够以填充第二切口部36的方式进行堆焊,从而能够增大在第二铁芯片24彼此的对接焊中的焊喉厚度的大小。由此,能够通过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切口部36各自的堆焊而对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进行固定,从而能够更可靠地形成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保持圆环状的电枢铁芯7。
另外,在焊接工序中,在第二切口部36和形成于第一铁芯片22的第一辅助切口部38连续地使焊丝熔融而进行焊接。因此,不仅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也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彼此重叠的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从而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形成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保持圆环状的电枢铁芯7。
实施方式2.
图1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主要部分的结构图。第一焊接部18以避开第二辅助切口部37的一部分的方式连续地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即,第一焊接部18连续地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的整体以及第二辅助切口部37的除了一部分非焊接范围之外的剩余部分。在该例中,在形成于沿层叠方向连续重叠的四层第二铁芯片24中的与第一铁芯片22重叠的一层第二铁芯片24上的第二辅助切口部37设置有第一焊接部18,在形成于其他第二铁芯片24上的第二辅助切口部37未设置第一焊接部18。
第二焊接部19以避开第一辅助切口部38的一部分的方式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即,第二焊接部19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的整体以及第一辅助切口部38的除了一部分非焊接范围之外的剩余部分。在该例中,在形成于沿层叠方向连续重叠的四层第一铁芯片22中的与第二铁芯片24重叠的一层第一铁芯片22上的第一辅助切口部38设置有第二焊接部19,在形成于其他第一铁芯片22上的第一辅助切口部38未设置第二焊接部19。
由此,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各自的一部分的范围在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的层叠方向上彼此重叠。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实施方式2中的电枢4的制造方法除了焊接工序,与实施方式1相同。
在焊接工序中,以避开铁芯块连结体11中的一部分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的第二辅助切口部37的方式,从铁芯块连结体11的外周侧使焊丝熔融而对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连续地进行焊接。由此,第一焊接部18连续地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的整体以及第二辅助切口部37的除了一部分非焊接范围之外的剩余部分。
另外,在焊接工序中,以避开铁芯块连结体11中的一部分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的第一辅助切口部38的方式,从铁芯块连结体11的外周侧使焊丝熔融而对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连续地进行焊接。由此,第二焊接部19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的整体以及第一辅助切口部38的除了一部分非焊接范围之外的剩余部分。
这样在实施方式2中,第一焊接部18以避开第二辅助切口部37的一部分的方式连续地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第二焊接部19以避开第一辅助切口部38的一部分的方式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因此,能够减少焊接所需的焊丝的量,从而能够实现成本的进一步降低。而且,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各自的一部分范围在第一和第二铁芯片22、24的层叠方向上彼此重叠。由此,能够高强度以及高刚性地固定各铁芯块12,从而能够在不使用其他固定手段的情况下使电枢铁芯7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
实施方式3.
图1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3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主要部分的放大俯视图。在电枢铁芯7中,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中的一个铁芯块12的第一铁芯片22的第一接触端面29与另一个铁芯块12的第一铁芯片22的第二接触端面30在连结轴28的周向上彼此接触。而且,在电枢铁芯7中,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中的另一个铁芯块12的第二铁芯片22的第一接触端面31与一个铁芯块12的第二铁芯片24的第二接触端面32在连结轴28的周向上彼此接触。
即,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形成有在连结轴28的周向上彼此接触的第一和第二接触端面29、30。而且,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中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形成有在连结轴28的周向上彼此接触的第一和第二接触端面31、32。
在一个铁芯块12中的第一铁芯片22的第一接触端面29设置有凹部41。在另一个铁芯块12中的第一铁芯片22的第二接触端面30设置有嵌入凹部41的突起42。凹部41和突起42沿以连结轴28为中心的共同的圆弧设置。由此,当两个铁芯块12彼此以连结轴28为中心旋转时,第一铁芯片22的突起42相对于第一铁芯片22的凹部41嵌入或脱离。
在另一个铁芯块12中的第二铁芯片24的第一接触端面31设置有凹部43。在一个铁芯块12中的第二铁芯片24的第二接触端面32设置有嵌入凹部43的突起44。凹部43和突起44沿以连结轴28为中心的共同的圆弧设置。由此,当两个铁芯块12彼此以连结轴28为中心旋转时,第二铁芯片24的突起44相对于第二铁芯片24的凹部43嵌入或脱离。
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通过突起42嵌入凹部41并且突起44嵌入凹部43而成为圆弧状。其他结构与实施方式1相同。
电枢铁芯7的制造方法与实施方式1相同。在焊接工序中,在突起42嵌入凹部41且突起44嵌入凹部43的状态,即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成为圆弧状的状态下,使焊丝熔融而对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连续地进行焊接。而且,在铁芯块连结体11的形状成为圆弧状的状态下,在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也使焊丝熔融而连续地进行焊接。由此,第一焊接部18连续地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第二焊接部19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
当在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设置第一焊接部18,在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设置第二焊接部19时,有可能分别以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为中心产生焊接应变。但是,各突起42、44仅通过两个铁芯块12彼此的以连结轴28为中心的旋转而从各凹部41、43脱离。因此,即使分别以存在于与连结轴28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为中心向两个铁芯块12彼此远离的方向施加了焊接应变的力,各突起42、44也不会从各凹部41、43脱离。由此,即使在分别设置第一和第二焊接部18、19时,也能够维持各突起42、44嵌入各凹部41、43的状态,从而抑制焊接应变。
在这样的电枢铁芯7和铁芯块连结体11中,在第一接触端面29、31分别设置有凹部41、43,在第二接触端面30、32分别设置有嵌入凹部41、43的突起42、44。而且,凹部41、43和突起42、44沿以连结轴28为中心的共同的圆弧设置。因此,即使分别以存在于与连结轴28的位置不同的位置的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为中心向两个铁芯块12彼此远离的方向施加了焊接应变的力,也能够维持各突起42、44嵌入各凹部41、43的状态。由此,能够抑制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分别带来的焊接应变,从而能够抑制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彼此的位置偏差。因此,能够进一步可靠地将电枢铁芯7的形状保持为圆环状。而且,在焊接时维持各突起42、44嵌入各凹部41、43的状态,因此能够使焊接作业变得容易。
另外,在上述例子中,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各自的第一接触端面29、31设置有凹部41、43,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各自的第二接触端面30、32设置有突起42、44。但是,也可以仅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的第一和第二接触端面29、30设置凹部41和突起42。而且,也可以仅在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的第一和第二接触端面31、32设置凹部43和突起44。进而,也可以在第一接触端面29、31设置突起42、44,在第二接触端面30、32设置凹部41、43。即,在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在连结轴28的周向上彼此接触的第一和第二接触端面中的一方设置凹部41、43,在另一方设置突起42、44即可。
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3中,第一焊接部18连续地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辅助切口部37。但是,也可以避开第二辅助切口部37而在第一切口部35设置第一焊接部18。这样也能够通过第一焊接部18固定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一铁芯片22,从而能够固定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而且,在避开第二辅助切口部37而在第一切口部35设置第一焊接部18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第二辅助切口部37。
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3中,第二焊接部19连续地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和第一辅助切口部38。但是,也可以避开第一辅助切口部38而在第二切口部36设置第二焊接部19。这样也能够通过第二焊接部19固定彼此相邻的两个第二铁芯片24,从而能够固定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而且,在避开第一辅助切口部38而在第二切口部36设置第二焊接部19的情况下,也可以没有第一辅助切口部38。
另外,在实施方式1和3中,第一焊接部18设置于第一切口部35,第二焊接部19设置于第二切口部36。但是,也可以不在第二切口部36设置第二焊接部19而在第一切口部35仅设置第一焊接部18。而且,也可以不在第一切口部35设置第一焊接部18而在第二切口部36仅设置第二焊接部19。进而,也可以在铁芯块连结体11的全部铁芯块12之间的旋转连结部17中混合不设置第二焊接部19而仅设置第一焊接部18的旋转连结部17以及不设置第一焊接部18而仅设置第二焊接部19的旋转连结部17。因此,也可以在铁芯块连结体11中,仅在全部第一切口部35中的一部分第一切口部35设置第一焊接部18,仅在全部第二切口部36中的一部分第二切口部36设置第二焊接部19。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每四层交替地层叠,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每一层、每两层、每三层或者每五层以上交替地层叠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1和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3。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电枢铁芯7包含配置成圆环状的四个铁芯块连结体11,但电枢铁芯7中包含的铁芯块连结体11的数量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将一个、两个、三个或者五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11配置成圆环状。
另外,在各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切口部36各自的形状成为V字状,但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切口部36各自的形状并不限定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第一切口部35和第二切口部36中的至少任意一方的形状为U字状。这样也能够将第一焊接部18和第二焊接部19各自的深度、即对接焊中的焊喉厚度确保得较大,从而能够高强度并且高刚性地固定通过旋转连结部17彼此连结的两个铁芯块12。
标号说明
1:旋转电机;7:电枢铁芯;11:铁芯块连结体;12:铁芯块;13:背轭;14:齿;17:旋转连结部;18:第一焊接部;19:第二焊接部;21:第一铁芯片排列层;22:第一铁芯片;23:第二铁芯片排列层;24:第二铁芯片;25a:连结侧端部;28:连结轴;29、31:第一接触端面;30、32:第二接触端面;35:第一切口部;36:第二切口部;37:第二辅助切口部;38:第一辅助切口部;41、43:凹部;42、44:突起。

Claims (12)

1.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其具备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所述铁芯块连结体具有多个铁芯块,
所述多个铁芯块分别具有背轭以及从所述背轭突出的齿,
所述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在所述背轭彼此依次连结的状态下以使所述齿朝向径向内侧的方式配置成圆环状,
所述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通过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在该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一铁芯片排列,在该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二铁芯片排列,
所述多个铁芯块分别通过层叠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而构成,
在所述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铁芯块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而连结,
在所述旋转连结部中,一个所述铁芯块的所述第一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与另一个所述铁芯块的所述第二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彼此重叠,并且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各自的连结侧端部彼此以能够以连结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所述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铁芯片之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在所述第一切口部设置有第一焊接部,该第一焊接部将通过所述旋转连结部彼此连结的两个所述铁芯块彼此固定;
在沿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层叠的方向观察所述铁芯块时,在所述第二铁芯片中与所述第一切口部一致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辅助切口部,该第二辅助切口部向与所述齿侧相反的一侧敞开,
所述第一焊接部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辅助切口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其中,
在所述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铁芯片之间形成有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二切口部,
在所述第二切口部设置有第二焊接部,该第二焊接部将通过所述旋转连结部彼此连结的两个所述铁芯块彼此固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其中,
在沿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层叠的方向观察所述铁芯块时,在所述第一铁芯片中与所述第二切口部一致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辅助切口部,该第一辅助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所述第二焊接部连续地设置于所述第二切口部和所述第一辅助切口部。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其中,
在所述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所述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铁芯片形成有在所述连结轴的周向上彼此接触的第一接触端面和第二接触端面,
在所述第一接触端面和所述第二接触端面中的一方设置有凹部,在另一方设置有嵌入所述凹部的突起,
所述凹部和所述突起沿以所述连结轴为中心的共同的圆弧配置。
5.一种铁芯块连结体,其具备多个铁芯块,该多个铁芯块分别具有背轭以及从所述背轭突出的齿,
所述多个铁芯块各自的所述背轭彼此依次连结,其中,
所述铁芯块连结体通过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在该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一铁芯片排列,在该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二铁芯片排列,
所述多个铁芯块分别通过层叠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而构成,
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铁芯块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而连结,
在所述旋转连结部中,一个所述铁芯块的所述第一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与另一个所述铁芯块的所述第二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彼此重叠,并且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各自的连结侧端部彼此以能够以连结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所述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铁芯片之间形成有作为焊接用坡口的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在沿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层叠的方向观察所述铁芯块时,在所述第二铁芯片中与所述第一切口部一致的位置形成有作为焊接用坡口的第二辅助切口部,该第二辅助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铁芯块连结体,其中,
在所述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铁芯片之间形成有作为焊接用坡口的第二切口部,该第二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铁芯块连结体,其中,
在沿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层叠的方向观察所述铁芯块时,在所述第一铁芯片中与所述第二切口部一致的位置形成有作为焊接用坡口的第一辅助切口部,该第一辅助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8.根据权利要求5至7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铁芯块连结体,其中,
在所述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所述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铁芯片形成有在所述连结轴的周向上彼此接触的第一接触端面和第二接触端面,
在所述第一接触端面和所述第二接触端面中的一方设置有凹部,在另一方设置有嵌入所述凹部的突起,
所述凹部和所述突起沿以所述连结轴为中心的共同的圆弧配置。
9.一种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其具备:
连结体制作工序,制作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该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具有分别包含背轭以及从所述背轭突出的齿的多个铁芯块,所述多个铁芯块各自的所述背轭彼此依次连结;以及
焊接工序,在所述连结体制作工序之后,使所述齿朝向径向内侧而将所述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配置成圆环状,并通过焊接将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铁芯块彼此固定,
所述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通过层叠一个以上的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一个以上的第二铁芯片排列层而构成,在该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一铁芯片排列,在该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多个铁芯片分别作为第二铁芯片排列,
所述多个铁芯块分别通过层叠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而构成,
在所述一个以上的铁芯块连结体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铁芯块彼此通过旋转连结部而连结,
在所述旋转连结部中,一个所述铁芯块的所述第一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与另一个所述铁芯块的所述第二铁芯片的连结侧端部彼此重叠,并且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各自的连结侧端部彼此以能够以连结轴为中心旋转的方式连结,
在所述第一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铁芯片之间形成有第一切口部,该第一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在所述焊接工序中,使与所述铁芯块连结体分开的焊填材料熔融而对所述第一切口部进行焊接;
在沿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层叠的方向观察所述铁芯块时,在所述第二铁芯片中与所述第一切口部一致的位置形成有第二辅助切口部,该第二辅助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在所述焊接工序中,使与所述铁芯块连结体分开的焊填材料熔融而对所述第一切口部和所述第二辅助切口部连续地进行焊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二铁芯片之间形成有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的第二切口部,
在所述焊接工序中,使与所述铁芯块连结体分开的焊填材料熔融而对所述第二切口部进行焊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沿所述第一铁芯片和所述第二铁芯片层叠的方向观察所述铁芯块时,在所述第一铁芯片中与所述第二切口部一致的位置形成有第一辅助切口部,该第一辅助切口部向与所述齿相反的一侧敞开,
在所述焊接工序中,使与所述铁芯块连结体分开的焊填材料熔融而对所述第二切口部和所述第一辅助切口部连续地进行焊接。
12.根据权利要求9至11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所述第一铁芯片排列层和所述第二铁芯片排列层中的至少任意一方,彼此相邻的两个所述铁芯片形成有在所述连结轴的周向上彼此接触的第一接触端面和第二接触端面,
在所述第一接触端面和所述第二接触端面中的一方设置有凹部,在另一方设置有嵌入所述凹部的突起,
所述凹部和所述突起沿以所述连结轴为中心的共同的圆弧配置。
CN201780096212.6A 2017-11-01 2017-11-01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112477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7/039601 WO2019087339A1 (ja) 2017-11-01 2017-11-01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鉄心、コアブロック連結体、及び回転電機の電機子鉄心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47714A CN111247714A (zh) 2020-06-05
CN111247714B true CN111247714B (zh) 2022-03-22

Family

ID=663316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96212.6A Active CN111247714B (zh) 2017-11-01 2017-11-01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6793853B2 (zh)
CN (1) CN111247714B (zh)
WO (1) WO201908733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1064883A1 (ja) * 2019-10-02 2021-04-08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875A (ja) * 1993-06-14 1995-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00201458A (ja) * 1998-06-30 2000-07-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鉄心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31190A (ja) * 2000-02-18 2001-08-24 Sony Corp モータ
CN1723600A (zh) * 2003-09-04 2006-01-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型同步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304460A (ja) * 2005-04-19 2006-11-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929246A (zh) * 2005-08-30 2007-03-1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叠片铁芯
JP2007259676A (ja) * 2006-03-27 2007-10-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定子
CN103427506A (zh) * 2012-04-13 2013-12-04 雷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置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5703565A (zh) * 2014-12-09 2016-06-22 株式会社三井高科技 层压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叠片铁芯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4237798B2 (en) * 2003-12-10 2010-06-24 Lg Electronics Inc. Outer type motor for drum type washing machine and method for fabricat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7875A (ja) * 1993-06-14 1995-01-10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2000201458A (ja) * 1998-06-30 2000-07-18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鉄心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01231190A (ja) * 2000-02-18 2001-08-24 Sony Corp モータ
CN1723600A (zh) * 2003-09-04 2006-01-1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永磁体型同步电动机及其制造方法
JP2006304460A (ja) * 2005-04-19 2006-11-02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CN1929246A (zh) * 2005-08-30 2007-03-14 爱信精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的叠片铁芯
JP2007259676A (ja) * 2006-03-27 2007-10-04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固定子
CN103427506A (zh) * 2012-04-13 2013-12-04 雷勃美国股份有限公司 电机定置组件及其组装方法
CN105703565A (zh) * 2014-12-09 2016-06-22 株式会社三井高科技 层压体及其制造方法以及叠片铁芯的制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19087339A1 (ja) 2020-04-09
CN111247714A (zh) 2020-06-05
WO2019087339A1 (ja) 2019-05-09
JP6793853B2 (ja) 2020-12-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126246B2 (en) Rotary electric machine with stator having an annular array of poles
EP2466732B1 (en) Manufacturing method of a laminated rotor core
KR100359706B1 (ko) 철심장치의 제조방법
JP5859112B2 (ja)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及び回転電機の電機子の製造方法
JP2014057403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及びそ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
JP2006304460A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
JPWO2014208582A1 (ja) 回転電機用同期ロータと回転電機用同期ロ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8370187B (zh) 旋转电机的电枢
CN111247714B (zh)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JP2007306636A (ja) インナーロータ型回転電機用固定子
CN111279584B (zh) 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CN110176813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
CN111264016B (zh) 铁芯块连结体以及旋转电机的电枢铁芯的制造方法
CN108702044B (zh) 旋转电机的定子、使用了该定子的旋转电机以及旋转电机的定子的制造方法
CN108141116B (zh) 层叠铁芯的制造方法
JP2023098255A (ja) 回転電機
JP7046265B2 (ja) 電機子鉄心の製造方法、電気機械の製造方法、及び電気機械
JP7331670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219843463U (zh) 定子铁芯以及定子
WO2024095406A1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コア、固定子、および、回転電機
JP4291205B2 (ja) 積層型鉄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WO2023112969A1 (ja) ステーターコア及び製造方法
WO2022230704A1 (ja) 回転電機の固定子、回転電機、回転電機の固定子の製造方法、およ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5009182B2 (ja) 短絡部材、整流子、電機子及び短絡部材の製造方法
CN115443596A (zh) 定子芯、定子芯构件、定子和电动机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