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39974A -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39974A
CN111239974A CN202010173584.8A CN202010173584A CN111239974A CN 111239974 A CN111239974 A CN 111239974A CN 202010173584 A CN202010173584 A CN 202010173584A CN 111239974 A CN111239974 A CN 1112399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image
imaging system
optical
optical imag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173584.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39974B (zh
Inventor
陈俊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filed Critical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12399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399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399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399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00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1/04Optical el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which they are made; Optical coatings for optical elements made of organic materials, e.g. plastics
    • G02B1/041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5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 G02B13/006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employing a special optical element having a beam-folding prism or mirro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2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six components onl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4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more than six compon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Len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揭露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且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当满足特定条件时,可兼具望远功能及微型化的特点。本发明还公开一种具有上述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取像装置以及具有上述取像装置的电子装置。

Description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16年08月05日、申请号为201610636068.8、发明名称为“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有关于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及取像装置,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应用在电子装置上具有望远功能的微型化光学摄像系统组及取像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摄影模块的应用多元化,市场对于微型化与成像品质的要求亦更加严苛,特别是可携式装置产品更为贴近大众需求。为了具备更广泛的使用经验,搭载一颗、两颗、甚至三颗镜头以上的智慧装置逐渐成为市场主流,而摄影模块的视场角度亦需有更多变化。
传统望远镜头因镜面形状、透镜材质变化受限,使镜头体积不易缩减且单价过高,导致应用范围受限。是故,一可兼顾望远特性、微型化及高成像品质的镜头始能满足未来市场的规格与需求,并能应用于可携装置、微型化电子产品、变焦装置、多镜头装置等,为目前光学镜头产业技术发展的目标。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通过提供适当的视角范围,使其具有望远功能,并有效控制其后焦距,以降低装置所需的厚度,更进一步,可提供足够的光路转折空间,以强化光学摄像系统组空间的使用效率。
依据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第三透镜物侧表面为凸面。第四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第五透镜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且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最大视角为FOV,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与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tan(FOV)<0.85;
0.55<BL/TD<1.80;
0<T23/CT1<0.60;以及
-1.0<f/f4<1.0。
依据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成像面。
依据本发明更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如前段所述的取像装置。
当tan(FOV)满足上述条件时,有利于撷取远处影像,以提升局部影像解析度,进而达到望远效果。
当BL/TD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控制光学摄像系统组后焦长,以达成较小空间内具备足够的焦距,使满足望远特性同时亦可缩减光学摄像系统组厚度。
当T23/CT1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提供第一透镜足够的镜片厚度,以适应环境变化并强化机构实用性,同时避免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距过大而造成空间浪费。
当f/f4满足上述条件时,可有效平衡第四透镜的屈折力,使望远结构与后焦距间取得平衡。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1B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另一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1C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又一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3B绘示依照图3A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另一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3C绘示依照图3A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又一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4A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光学摄像系统组物距为无限大(Infinity)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光学摄像系统组物距为400mm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5B绘示依照图5A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11B绘示依照图11A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另一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11C绘示依照图11A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又一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
图13B绘示依照图13A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另一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13C绘示依照图13A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又一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的示意图;
图14A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光学摄像系统组物距为无限大(Infinity)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光学摄像系统组物距为400mm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
图15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6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8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的示意图;
图19绘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参数的示意图;以及
图20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参数TP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电子装置:1000、2000、3000、4000
取像装置:1100、2100、3100、4100
电子感光元件:1110
光圈:100、200、300、400、500、600、700
第一透镜:110、210、310、410、510、610、710
物侧表面:111、211、311、411、511、611、711
像侧表面:112、212、312、412、512、612、712
第二透镜:120、220、320、420、520、620、720
物侧表面:121、221、321、421、521、621、721
像侧表面:122、222、322、422、522、622、722
第三透镜:130、230、330、430、530、630、730
物侧表面:131、231、331、431、531、631、731
像侧表面:132、232、332、432、532、632、732
第四透镜:140、240、340、440、540、640、740
物侧表面:141、241、341、441、541、641、741
像侧表面:142、242、342、442、542、642、742
第五透镜:150、250、350、450、550、650、750
物侧表面:151、251、351、451、551、651、751
像侧表面:152、252、352、452、552、652、752
滤光元件:160、260、360、460、560、660、760
成像面:170、270、370、470、570、670、770
棱镜:180、190、280、290、390、680、690、780、790
f: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
Fno: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圈值
HFOV: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
V2: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
V3: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
V4: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
FOV: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最大视角
R3: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4: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5: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6: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R7: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
f1:第一透镜的焦距
f2:第二透镜的焦距
f4:第四透镜的焦距
f5:第五透镜的焦距
CT1: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2: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3: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4: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CT5: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
ΣCT: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
T12: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23: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34:第三透镜与第四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45: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ΣAT: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
ImgH: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最大像高
TD: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SD:光圈至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BL: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与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
X:第一方向光轴路径
Y:第二方向光轴路径
TP:一棱镜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
TPx:第一方向光轴路径X的长度
TPy:第二方向光轴路径Y的长度
TP1:棱镜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
TP2:棱镜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
Yo: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表面有效半径
Yi: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有效半径
Ymax:透镜的所有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最大有效半径
Ymin:透镜的所有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最小有效半径
VRO:物端反射元件的色散系数
VRI:像端反射元件的色散系数
Dr1s: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光圈于光轴上的距离
Dr2s:第一透镜像侧表面至光圈于光轴上的距离
WPO:物端反射元件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
WPI:像端反射元件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
DP:物端反射元件与像端反射元件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12i:当一物距趋近无穷远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12m:当物距为400mm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
Tmax:电子装置的最大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
前段所述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也就是说,光学摄像系统组可具有五片单一非粘合的透镜。由于粘合透镜的制程较非粘合透镜复杂,特别在两透镜的粘合面需拥有高准度的曲面,以便达到两透镜粘合时的高密合度,且在粘合的过程中,也可能因偏位而造成密合度不佳,影响整体光学成像品质。因此,本发明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可皆具有一空气间隔,可有效改善粘合透镜所产生的问题。
第一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可提供光学摄像系统主要光线汇聚能力,以利于缩短其总长。再者,第一透镜物侧表面可为凸面,其可使第一透镜具备较强的屈折力,以利于望远结构的形成。
第二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可平衡第一透镜所产生的球差与色差,借以缓冲入射光线。
第三透镜可具有正屈折力,其可平衡第一透镜的正屈折力,并有效引导光线进入光学摄像系统组。
第四透镜可具有负屈折力,其有助于在望远结构与后焦距间取得平衡,以达成微型望远效果。
第五透镜的像侧表面可为凹面,其可利于修正光学摄像系统组像差,同时达成镜筒缩减的功效。再者,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其可有效控制光线入射于成像面的角度,以确保后焦有效径范围不至于过大而影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应用范围。
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0.10<tan(FOV)<1.0。借此,有利于撷取远处影像,以提升局部影像解析度,进而达到望远效果。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10<tan(FOV)<0.85。更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45<tan(FOV)<0.70。
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与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0.55<BL/TD<1.80。借此,可控制光学摄像系统组后焦长,以达成较小空间内具备足够的焦距,使满足望远特性同时亦可缩减光学摄像系统组厚度。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75<BL/TD<1.50。
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0<T23/CT1<0.60。借此,可提供第一透镜足够的镜片厚度,以适应环境变化并强化机构实用性,同时避免第二透镜与第三透镜间距过大而造成空间浪费。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0<T23/CT1<0.25。
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7,其满足下列条件:-9.50<f/R7<1.50。借此,可有效控制第四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以避免曲率过大而产生严重像差。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6.50<f/R7<0.50。
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1.50<f/TD<2.50。借此,可平衡焦距及镜片空间的分布,以利于缩短透镜的分布长度与其有效径的大小。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1.72<f/TD<2.20。
光学摄像系统组可还包含一光圈,其中光圈至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0.80<SD/TD<1.10。借此,可有效控制光圈位置,以利于望远结构形成,同时控制光学摄像系统组总长度。
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1.0<f/f4<1.0。借此,可有效平衡第四透镜的屈折力,使望远结构与后焦距间取得平衡。
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1.0<f/f5<1.0。借此,可有效平衡第五透镜的屈折力,使利于修正离轴像差。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1/f2|<1.0。借此,可平衡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的屈折力分配,以缩短总长,同时达成望远结构。
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为ΣCT,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其满足下列条件:3.0<ΣCT/ΣAT<5.0。借此,适当分配透镜于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所占比例,以降低敏感度并可利于镜头组装,同时达成空间最有效的利用。
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为ΣCT,其满足下列条件:0.50<CT1/(ΣCT-CT1)<1.80。借此,使第一透镜结构较为稳定,以避免环境因素影响成像品质。
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其满足下列条件:V2<27.0。借此,可助于修正光学摄像系统组色差。
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其满足下列条件:V3<27.0。借此,可减小光学摄像系统组空间体积,以利于望远光学摄像系统组微型化。
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V4<27.0。借此,有利于调和不同波段光线成像于同一成像面,以避免产生影像重叠。
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表面有效半径为Yo,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表面有效半径为Yi,其满足下列条件:0.95<Yo/Yi<1.15。借此,有效控制光学摄像系统组光线入射与出射范围,使影像亮度较为均匀。
透镜的所有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ax,透镜的所有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min,其满足下列条件:1.0<Ymax/Ymin<1.50。借此,可平衡光学摄像系统组各透镜的有效半径,以避免透镜比例差异过大而影响透镜成型效率。
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光圈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s,第一透镜像侧表面至光圈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2s,其满足下列条件:0<|Dr1s/Dr2s|<1.0。借此,可平衡光圈与第一透镜的相对位置,以控制光学摄像系统组总长度。
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1.5<(R3-R4)/(R3+R4)<0。借此,使第二透镜的屈折力分布集中于物侧方向,可利于修正像散。
第三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2.0<(R5+R6)/(R5-R6)<1.0。借此,使第三透镜较为对称,以提升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对称性,进而减少像差。
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3.0<f/ImgH<6.0。借此,可平衡光学摄像系统组焦距与成像面收光范围的比例,以避免收光范围太小而造成影像亮度不足。较佳地,可满足下列条件:3.5<f/ImgH<4.5。
第一透镜可为一移动对焦透镜,且对焦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间有相对移动。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与第五透镜中任二者间无相对移动,借此,可固定多数透镜,避免作动产生误差,亦可降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敏感度。在光学系统中,物距是指被摄物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物端于光轴上的距离。本发明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当一物距趋近无穷远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i,当物距为400mm时,第一透镜与第二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m,其满足下列条件:0.50<T12i/T12m<0.95。通过控制第一透镜位移比例,以补偿不同物距所造成的影像模糊,此作动可缩小机构移动范围,降低耗能,更可避免整体机构晃动过大而导致杂讯产生。
光学摄像系统组可还包含至少一棱镜,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借以使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路转向,同时可减少光学后焦所需的光路转折空间,以助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优化。详细来说,棱镜可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沿光轴之间或第五透镜与成像面沿光轴之间。透镜中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透镜中最接近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至少一棱镜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为TP,其满足下列条件:0.80<TD/TP<1.25。借此,可有效控制镜片空间分布,并搭配棱镜以缩小光学摄像系统组体积。
本发明另提供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含物端反射元件、多个透镜以及像端反射元件。物端反射元件及像端反射元件,皆不具屈折力。透镜的至少一者的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且包含至少一反曲点。物端反射元件与被摄物之间沿光轴无设置透镜,像端反射元件与成像面之间沿光轴无设置透镜。
可如前述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为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以及第五透镜,且相关条件可参考前述内容,在此不重复叙述。
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皆具有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借此,可利于修正周边像差。
物端反射元件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为WPO,像端反射元件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为WPI,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0.70<(WPO+WPI)/f<1.50。通过调控反射元件尺寸,并与光学摄像系统组焦距间取得平衡,以提升整体电子装置空间使用效率。
物端反射元件与像端反射元件可为玻璃材质或塑胶材质,且可为棱镜(prism)或反射镜(mirror),其中反射元件为塑胶,可降低成本,减少重量,同时增加光学摄像系统组变化性;而反射元件为棱镜可利于空间分配,使系统具备足够的光路转向空间。物端反射元件的色散系数为VRO,像端反射元件的色散系数为VRI,其满足下列条件:VRO<60.0;以及VRI<60.0。借此,使电子装置具备较少的空间即可达到光路转向效果,可利于缩减棱镜大小,进而减小电子装置的体积。
物端反射元件与像端反射元件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P,物端反射元件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为WPO,像端反射元件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为WPI,其满足下列条件:0.50<DP/(WPO+WPI)<0.80。借此,可利于望远结构形成,有效缩减光学摄像系统组体积,使光学摄像系统组空间达到最有效率的应用。
由物端反射元件入射的一入射光与由像端反射元件出射的一出射光位于透镜的光轴的同一侧。借此,可充分的利用空间,使整体电子装置的空间规划较为一致。
光学摄像系统组可包含至少三透镜,且该三透镜的色散系数皆小于27.0。借此,有利于具望远功能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微型化,以减小其体积,同时可修正色差。
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3.30<|f/f1|+|f/f2|<5.80。借此,使物侧方向具备较强的屈折力分布,以利于达成望远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的材质可为塑胶或玻璃。当透镜的材质为塑胶,可以有效降低生产成本。另当透镜的材质为玻璃,则可以增加光学摄像系统组屈折力配置的自由度。此外,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可为非球面(ASP),非球面可以容易制作成球面以外的形状,获得较多的控制变数,用以消减像差,进而缩减透镜使用的数目,因此可以有效降低本发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总长度。
再者,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若透镜表面为凸面且未界定该凸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凸面;若透镜表面为凹面且未界定该凹面位置时,则表示该透镜表面可于近光轴处为凹面。本发明提供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若透镜具有正屈折力或负屈折力,或是透镜的焦距,皆可指透镜近光轴处的屈折力或是焦距。
另外,本发明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依需求可设置至少一光阑,以减少杂散光,有助于提升影像品质。
本发明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成像面,依其对应的电子感光元件的不同,可为一平面或有任一曲率的曲面,特别是指凹面朝往物侧方向的曲面。
本发明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光圈配置可为前置光圈或中置光圈,其中前置光圈意即光圈设置于被摄物与第一透镜间,中置光圈则表示光圈设置于第一透镜与成像面间。若光圈为前置光圈,可使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出射瞳(Exit Pupil)与成像面产生较长的距离,使其具有远心(Telecentric)效果,并可增加电子感光元件的CCD或CMOS接收影像的效率;若为中置光圈,有助于扩大系统的视场角,使光学摄像系统组具有广角镜头的优势。
本发明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亦可多方面应用于三维(3D)影像撷取、数字相机、行动产品、数字平板、智能电视、网络监控设备、体感游戏机、行车记录仪、倒车显影装置与穿戴式产品等电子装置中。
本发明提供一种取像装置,包含前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成像面。取像装置中,通过移动光学摄像系统组以执行光学影像稳定,例如搭配光学影像稳定器(Optical Image Stabilization;OIS)。借此,可修正并补偿因光线不足或手震等因素造成的影像模糊。较佳地,取像装置,可进一步包含镜筒(Barrel Member)、支持装置(Holder Member)或其组合。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子装置,包含前述的取像装置,其中电子装置的厚度小于取像装置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借此,提升成像品质。借此,有利于电子装置微型化,同时可适用于更广泛的应用。较佳地,电子装置,可进一步包含控制单元(Control Unit)、显示单元(Display)、储存单元(Storage Unit)、随机存取存储器(RAM)或其组合。
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以下提出具体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予以详细说明。
<第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A及图2,其中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图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一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A可知,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棱镜180、光圈100、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第五透镜150、滤光元件160、棱镜190以及成像面170,其中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110-150),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1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1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1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2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2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1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3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1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14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1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1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15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150的物侧表面151及像侧表面15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1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150及成像面1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包含两棱镜180、190,其皆为玻璃材质。棱镜180可视为物端反射元件,设置于被摄物(未绘示)与光圈100间的光路上(第一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棱镜190可视为像端反射元件,设置于滤光元件160与成像面170间的光路上(第一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
上述各透镜的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下: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131
其中:
X: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交点切面的相对距离;
Y:非球面曲线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
R:曲率半径;
k:锥面系数;以及
Ai:第i阶非球面系数。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圈值(f-number)为Fno,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最大视角的一半为HFOV,其数值如下:f=10.00mm;Fno=2.80;以及HFOV=14.0度。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第二透镜120的色散系数为V2,第三透镜130的色散系数为V3,第四透镜140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V2=20.4;V3=20.4;以及V4=20.4。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最大视角为FOV,其满足下列条件:tan(FOV)=0.53。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其满足下列条件:T23/CT1=0.0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第二透镜物侧表面121的曲率半径为R3,第二透镜像侧表面122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R3-R4)/(R3+R4)=-0.4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第三透镜物侧表面131的曲率半径为R5,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的曲率半径为R6,其满足下列条件:(R5+R6)/(R5-R6)=-0.33。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物侧表面141的曲率半径为R7,其满足下列条件:f/R7=-4.98。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f1/f2|=0.8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第四透镜140的焦距为f4,第五透镜150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f/f4=-0.57;以及f/f5=-0.31。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第一透镜110的焦距为f1,第二透镜120的焦距为f2,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f/f1|+|f/f2|=3.9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第一透镜11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2,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3,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4,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5,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为ΣCT(即ΣCT=CT1+CT2+CT3+CT4+CT5),其满足下列条件:CT1/(ΣCT-CT1)=1.29。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各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为ΣCT,第一透镜110与第二透镜1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第二透镜120与第三透镜130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为T23,第三透镜130与第四透镜140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为T34,第四透镜140与第五透镜150于光轴上间隔距离为T45,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即ΣAT=T12+T23+T34+T45),其满足下列条件:ΣCT/ΣAT=4.39。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f/ImgH=3.97。
配合参照图19,是绘示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参数的示意图。由图19可知,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170的透镜像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f/TD=1.97。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光圈100至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170的透镜像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170的透镜像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SD/TD=0.8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170的透镜像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与成像面17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170的透镜像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BL/TD=1.25。
配合参照图20,是绘示依照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参数TP的示意图。由图20可知,一棱镜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TP为第一方向光轴路径X的长度TPx(即由棱镜入射面至棱镜反射面的光轴长度)及第二方向光轴路径Y的长度TPy(即由棱镜反射面至棱镜出射面的光轴长度)的总合,即TP=TPx+TPy。由于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包含二棱镜180、190,故分别以参数符号TP1及TP2分别代表二棱镜180、190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而不另外分别绘示其参数示意图。详细来说,配合参照图19及图20,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与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170的透镜像侧表面(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棱镜180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为TP1,棱镜190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为TP2(其中TP1及TP2皆满足本发明附图图1A~1C、说明书及权利要求书中所定义的TP),其满足下列条件:TD/TP1=1.02;以及TD/TP2=1.00。
配合参照图19,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被摄物的透镜表面有效半径(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的有效半径)为Yo,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成像面170的透镜表面有效半径(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五透镜像侧表面152的有效半径)为Yi,其满足下列条件:Yo/Yi=1.06。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的所有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最大有效半径(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为Ymax,透镜的所有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最小有效半径(第一实施例中,指第三透镜像侧表面132)为Ymin,其满足下列条件:Ymax/Ymin=1.30。
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棱镜180可视为物端反射元件,棱镜190可视为像端反射元件,物端反射元件的色散系数为VRO,像端反射元件的色散系数为VRI,其满足下列条件:VRO=64.2;以及VRI=64.2。
配合参照图19,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第一透镜物侧表面111至光圈10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s,第一透镜像侧表面112至光圈100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2s,其满足下列条件:|Dr1s/Dr2s|=0.45。
配合参照图19,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物端反射元件(即棱镜180)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为WPO,像端反射元件(即棱镜190)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为WPI,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其满足下列条件:(WPO+WPI)/f=1.01。
配合参照图19,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物端反射元件(即棱镜180)与像端反射元件(即棱镜19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DP,物端反射元件(即棱镜180)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为WPO,像端反射元件(即棱镜190)平行于透镜的光轴方向的宽度为WPI,其满足下列条件:DP/(WPO+WPI)=0.59。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一以及表二。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17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181
表一为图1A第一实施例详细的结构数据,其中曲率半径、厚度及焦距的单位为mm,且表面0-18依序表示由物侧至像侧的表面。表二为第一实施例中的非球面数据,其中,k表非球面曲线方程式中的锥面系数,A4-A14则表示各表面第4-14阶非球面系数。此外,以下各实施例表格乃对应各实施例的示意图与像差曲线图,表格中数据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的表一及表二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赘述。
再配合参照图1B及图1C,其中图1B及图1C分别绘示依照图1A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180、190的示意图。图1B及图1C中的棱镜180、190的光学数据皆与上述表一中的棱镜180、190相同,差异仅在于其形状与设置方式不同,使入射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入射光光路与将成像于成像面170的出射光光路转向,有助于配合搭载于更多样化的取像装置或电子装置。值得一提的是,图1B中,由物端反射元件(棱镜180)入射的一入射光与由像端反射元件(棱镜190)出射的一出射光位于透镜的光轴的同一侧。
<第二实施例>
请参照图3A、图4A以及图4B,其中图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图4A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光学摄像系统组物距为无限大(Infinity)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二实施例光学摄像系统组物距为400mm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3A可知,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棱镜280、光圈200、第一透镜210、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第五透镜250、滤光元件260、棱镜290以及成像面270,其中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210-250),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2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1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为移动对焦透镜,且对焦时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间有相对移动,图3A中,第一透镜210下方的双下箭头即示意其可相对第二透镜220沿光轴移动。第二透镜220、第三透镜230、第四透镜240与第五透镜250中任二者间无相对移动。
第二透镜2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2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2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2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3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2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24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2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2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25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250的物侧表面251及像侧表面25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2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250及成像面2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
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包含两棱镜280、290,其皆为玻璃材质。棱镜280可视为物端反射元件,设置于被摄物(未绘示)与光圈200间的光路上(第二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棱镜290可视为像端反射元件,设置于滤光元件260与成像面270间的光路上(第二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三以及表四。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0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02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11
第二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中已出现于第一实施例者皆与第一实施例中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其中列出两个数据的条件,由左至右分别为物距于Infinity与400mm状态的数据。
另外,由于第二实施例中,第一透镜210为移动对焦透镜,故当一物距趋近无穷远时,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i,当物距为400mm时,第一透镜210与第二透镜220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12m,其条件T12i/T12m满足下表中的数据。
配合表三及表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12
再配合参照图3B及图3C,其中图3B及图3C分别绘示依照图3A第二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280、290的示意图。图3B及图3C中的棱镜280、290的光学数据皆与上述表三中的棱镜280、290相同,差异仅在于其形状与设置方式不同,使入射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入射光光路与将成像于成像面270的出射光光路转向,有助于配合搭载于更多样化的取像装置或电子装置。值得一提的是,图3B中,由物端反射元件(棱镜280)入射的一入射光与由像端反射元件(棱镜290)出射的一出射光位于透镜的光轴的同一侧。
<第三实施例>
请参照图5A及图6,其中图5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图6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三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5A可知,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光圈300、第一透镜310、第二透镜320、第三透镜330、第四透镜340、第五透镜350、滤光元件360、棱镜390以及成像面370,其中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310-350),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3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1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3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2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2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3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3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3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34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3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3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35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350的物侧表面351及像侧表面35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3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350及成像面3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
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包含棱镜390,其为玻璃材质。棱镜390可视为像端反射元件,设置于滤光元件360与成像面370间的光路上(第三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五以及表六。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3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32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41
第三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五及表六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42
再配合参照图5B,其绘示依照图5A第三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390的示意图。图5B中的棱镜390的光学数据皆与上述表五中的棱镜390相同,差异仅在于其形状与设置方式不同,使入射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入射光光路与将成像于成像面370的出射光光路转向,有助于配合搭载于更多样化的取像装置或电子装置。
<第四实施例>
请参照图7及图8,其中图7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图8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四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7可知,第四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光圈400、第一透镜410、第二透镜420、第三透镜430、第四透镜440、第五透镜450、滤光元件460以及成像面470,其中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410-450),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4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1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4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2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2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4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3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4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44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4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4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45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450的物侧表面451及像侧表面45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4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450及成像面4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七以及表八。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5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6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62
第四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七及表八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63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71
<第五实施例>
请参照图9及图10,其中图9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图10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五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9可知,第五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光圈500、第一透镜510、第二透镜520、第三透镜530、第四透镜540、第五透镜550、滤光元件560以及成像面570,其中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510-550),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5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1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5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2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2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5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53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54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4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5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55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55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550的像侧表面552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5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550及成像面5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九以及表十。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72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8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82
第五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九及表十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291
<第六实施例>
请参照图11A及图12,其中图11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图12由左至右依序为第六实施例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1A可知,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棱镜680、光圈600、第一透镜610、第二透镜620、第三透镜630、第四透镜640、第五透镜650、滤光元件660、棱镜690以及成像面670,其中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610-650),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6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1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二透镜6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2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2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6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3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6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64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65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6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65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650的物侧表面651及像侧表面65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6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650及成像面6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
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包含棱镜680、690,其皆为塑胶材质。棱镜680可视为物端反射元件,设置于被摄物(未绘示)与光圈600间的光路上(第六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棱镜690可视为像端反射元件,设置于滤光元件660与成像面670间的光路上(第六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一以及表十二。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0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11
第六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的定义皆与第一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
配合表十一及表十二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12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21
再配合参照图11B及图11C,其中图11B及图11C分别绘示依照图11A第六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680、690的示意图。图11B及图11C中的棱镜680、690的光学数据皆与上述表十一中的棱镜680、690相同,差异仅在于其形状与设置方式不同,使入射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入射光光路与将成像于成像面670的出射光光路转向,有助于配合搭载于更多样化的取像装置或电子装置。值得一提的是,图11B中,由物端反射元件(棱镜680)入射的一入射光与由像端反射元件(棱镜690)出射的一出射光位于透镜的光轴的同一侧。
<第七实施例>
请参照图13A、图14A以及图14B,其中图13A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示意图,图14A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光学摄像系统组物距为无限大(Infinity)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图14B由左至右依序为第七实施例光学摄像系统组物距为400mm的球差、像散及歪曲曲线图。由图13A可知,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依序沿光轴包含棱镜780、光圈700、第一透镜710、第二透镜720、第三透镜730、第四透镜740、第五透镜750、滤光元件760、棱镜790以及成像面770,其中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710-750),且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
第一透镜71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1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1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第七实施例中,第一透镜710为移动对焦透镜,且对焦时第一透镜710与第二透镜720间有相对移动,图13A中,第一透镜710下方的双下箭头即示意其可相对第二透镜720沿光轴移动。
第二透镜72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2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2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三透镜73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3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3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四透镜740具有负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41为凹面,其像侧表面742为凸面,并皆为非球面。
第五透镜750具有正屈折力,且为塑胶材质,其物侧表面751为凸面,其像侧表面752为凹面,并皆为非球面。另外,第五透镜750的物侧表面751及像侧表面752皆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滤光元件760为玻璃材质,其设置于第五透镜750及成像面770间且不影响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
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包含两棱镜780、790,其皆为塑胶材质。棱镜780可视为物端反射元件,设置于被摄物(未绘示)与光圈700间的光路上(第七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棱镜790可视为像端反射元件,设置于滤光元件760与成像面770间的光路上(第七实施例中,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
再配合参照下列表十三以及表十四。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3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41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42
第七实施例中,非球面的曲线方程式表示如第一实施例的形式。此外,下表参数中已出现于第一实施例及第二实施例者皆与其中的定义相同,在此不加以赘述,其中列出两个数据的条件,由左至右分别为物距于Infinity与400mm状态的数据。
配合表十三及表十四可推算出下列数据: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43
Figure BDA0002410068710000351
再配合参照图13B及图13C,其中图13B及图13C分别绘示依照图13A
第七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搭配不同形状及设置方式的棱镜780、790的示意图。图13B及图13C中的棱镜780、790的光学数据皆与上述表十三中的棱镜780、790相同,差异仅在于其形状与设置方式不同,使入射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入射光光路与将成像于成像面770的出射光光路转向,有助于配合搭载于更多样化的取像装置或电子装置。图13B中,由物端反射元件(棱镜780)入射的一入射光与由像端反射元件(棱镜790)出射的一出射光位于透镜的光轴的同一侧。
<第八实施例>
请参照图15,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1000的示意图。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包含取像装置1100,取像装置1100包含光学摄像系统组(未标号)以及电子感光元件1110,其中电子感光元件1110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成像面170。光学摄像系统组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含物端反射元件、多个透镜以及像端反射元件,其中取像装置1100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可为上述第一实施例至第七实施例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的任一者,而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与上述第一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相同,详细结构配合图15说明如下。
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中物端反射元件及像端反射元件分别为棱镜180及棱镜190,其中物端反射元件(棱镜180)与被摄物之间沿光轴无设置透镜,像端反射元件(棱镜190)与成像面1150之间沿光轴无设置透镜。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多个透镜则由物侧至像侧依序为第一透镜110、第二透镜120、第三透镜130、第四透镜140以及第五透镜150,且还包含一光圈100设置于棱镜180与第一透镜110之间,以及滤光元件160设置于第五透镜150与棱镜190之间。第八实施例中,光学摄像系统组各构件的形状及光学特性、数据皆与上述第一实施例所记载的相同,在此不另加赘述。
由图15可知,第八实施例的电子装置1000的最大厚度为Tmax,且Tmax=7.46mm,而第八实施例的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且f=10.00mm。故,电子装置1000的最大厚度小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Tmax<f)。
另外,第八实施例的取像装置1100中,可通过移动光学摄像系统组以执行光学影像稳定,例如搭配光学影像稳定器。
<第九实施例>
请参照图16,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2000的示意图。第九实施例的电子装置2000是一智能手机,电子装置2000包含取像装置2100,取像装置210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成像面。
<第十实施例>
请参照图17,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3000的示意图。第十实施例的电子装置3000是一平板电脑,电子装置3000包含取像装置3100,取像装置300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成像面。
<第十一实施例>
请参照图18,是绘示依照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一种电子装置4000的示意图。第十一实施例的电子装置4000是一穿戴装置(Wearable Device),电子装置4000包含取像装置4100,取像装置4100包含依据本发明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图未揭示)以及电子感光元件(图未揭示),其中电子感光元件设置于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成像面。
虽然本发明已以实施方式揭露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艺者,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当可作各种的更动与润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当视所附的权利要求书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21)

1.一种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由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含:
一第一透镜,具有正屈折力;
一第二透镜;
一第三透镜,其物侧表面为凸面;
一第四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以及
一第五透镜,其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为非球面,且该物侧表面及该像侧表面中至少一表面包含至少一反曲点;
其中,该光学摄像系统组中透镜总数为五片,且该光学摄像系统组中任二相邻的透镜间于光轴上皆具有一空气间隔,该光学摄像系统组中最大视角为FOV,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一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与该成像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BL,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一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该第二透镜与该第三透镜于光轴上的间隔距离为T23,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该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四透镜的焦距为f4,其满足下列条件:
0.10<tan(FOV)<0.85;
0.55<BL/TD<1.80;
0<T23/CT1<0.60;以及
-1.0<f/f4<1.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1.50<f/TD<2.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圈,该光圈至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SD,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SD/TD<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为凸面,该第二透镜具有负屈折力,该第五透镜像侧表面为凹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折力。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第五透镜的焦距为f5,其满足下列条件:
-1.0<f/f5<1.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的焦距为f1,该第二透镜的焦距为f2,其满足下列条件:
|f1/f2|<1.0。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各该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为ΣCT,各二相邻的透镜于光轴上间隔距离的总和为ΣAT,其满足下列条件:
3.0<ΣCT/ΣAT<5.0。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于光轴上的厚度为CT1,各该透镜于光轴上厚度的总和为ΣCT,其满足下列条件:
0.50<CT1/(ΣCT-CT1)<1.8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2,该第三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3,该第四透镜的色散系数为V4,其满足下列条件:
V2<27.0;
V3<27.0;以及
V4<27.0。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被摄物的透镜表面有效半径为Yo,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表面有效半径为Yi,其满足下列条件:
0.95<Yo/Yi<1.15。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的所有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最大有效半径为Ymax,所述透镜的所有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中的最小有效半径为Ymin,其满足下列条件:
1.0<Ymax/Ymin<1.50。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一光圈,其中该第一透镜物侧表面至该光圈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1s,该第一透镜像侧表面至该光圈于光轴上的距离为Dr2s,其满足下列条件:
0<|Dr1s/Dr2s|<1.0。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二透镜物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3,该第二透镜像侧表面的曲率半径为R4,其满足下列条件:
-1.5<(R3-R4)/(R3+R4)<0。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光学摄像系统组的焦距为f,该光学摄像系统组的最大像高为ImgH,其满足下列条件:
3.0<f/ImgH<6.0。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皆为塑胶材质,且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以及该第五透镜的物侧表面及像侧表面皆为非球面。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还包含:
至少一棱镜,设置于该光学摄像系统组的光轴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被摄物的透镜物侧表面与所述透镜中沿光轴最接近该成像面的透镜像侧表面于光轴上的距离为TD,至少一该棱镜的内部光轴路径的长度总和为TP,其满足下列条件:
0.80<TD/TP<1.25。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其特征在于,该棱镜设置于该被摄物与该第一透镜沿光轴之间或该第五透镜与该成像面沿光轴之间。
20.一种取像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学摄像系统组;以及
一电子感光元件,其设置于该光学摄像系统组的该成像面。
21.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含:
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取像装置。
CN202010173584.8A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Active CN11123997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TW105122251 2016-07-14
TW105122251A TWI616675B (zh) 2016-07-14 2016-07-14 光學攝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201610636068.8A CN107621687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636068.8A Division CN107621687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39974A true CN111239974A (zh) 2020-06-05
CN111239974B CN111239974B (zh) 2022-07-26

Family

ID=60940489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0637.9A Active CN111239989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2010163880.XA Active CN111308656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1610636068.8A Active CN107621687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2010173584.8A Active CN111239974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3)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180637.9A Active CN111239989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2010163880.XA Active CN111308656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201610636068.8A Active CN107621687B (zh) 2016-07-14 2016-08-05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5) US10386605B2 (zh)
CN (4) CN111239989B (zh)
TW (1) TWI616675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0385A (zh) * 2022-04-22 2022-07-01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距成像透镜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02251B2 (en) 2016-08-23 2020-10-13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Photographing optical lens assembly,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device
CN108957708B (zh) * 2017-05-19 2021-06-11 信泰光学(深圳)有限公司 望远镜头
US10969652B2 (en) 2018-01-10 2021-04-06 Apple Inc. Camera with folded optics having moveable lens
KR102632902B1 (ko) 2018-01-26 2024-02-05 애플 인크. 광학기기를 이동시키기 위한 액추에이터를 갖는 접이식 카메라
US11061213B2 (en) 2018-02-07 2021-07-13 Apple Inc. Folded camera
CN108333725B (zh) * 2018-05-09 2023-06-3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摄像镜头组
US11314147B1 (en) 2018-05-31 2022-04-26 Apple Inc. Folded camera with actuator for moving optics
US11415776B2 (en) 2018-09-14 2022-08-16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KR20200031512A (ko) 2018-09-14 2020-03-24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TWI704374B (zh) * 2019-07-19 2020-09-11 大陸商信泰光學(深圳)有限公司 鏡頭裝置(五)
TWI659239B (zh) * 2018-11-14 2019-05-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透鏡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JP7354690B2 (ja) * 2019-08-29 2023-10-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光学系、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US11774709B2 (en) 2019-08-30 2023-10-03 Samsung Electro-Mechanics Co., Ltd. Optical imaging system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TWI707188B (zh) * 2019-09-18 2020-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相機模組與電子裝置
CN111007620A (zh) * 2019-11-21 2020-04-14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505799A (zh) * 2020-04-14 2020-08-07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
KR102377185B1 (ko) 2020-05-06 2022-03-22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KR102437800B1 (ko) * 2020-05-19 2022-08-3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111736320B (zh) * 2020-08-26 2020-11-13 诚瑞光学(常州)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光学镜头
CN112198629B (zh) * 2020-10-16 2024-01-16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KR102534057B1 (ko) * 2020-11-30 2023-05-18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촬상 광학계
CN113296234B (zh) * 2021-05-11 2022-08-30 江西晶超光学有限公司 光学系统、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7406407A (zh) * 2022-07-08 2024-01-16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摄像系统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1987A (zh) * 2013-04-08 2014-10-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片组
CN204009207U (zh) * 2014-04-13 2014-12-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3d交互式投影镜头
US20150103417A1 (en) * 2013-10-15 2015-04-16 Hoya Corporatio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having bending optical element
JP2015079229A (ja) * 2013-10-18 2015-04-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105372792A (zh) * 2014-08-26 2016-03-0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60017834A1 (en) * 2004-07-23 2006-01-26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ing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lens device
US8107004B2 (en) 2007-02-26 2012-01-31 Hoya Corporation Imaging device
JP5013078B2 (ja) 2007-04-24 2012-08-29 コニカミノルタアドバンストレイヤー株式会社 レンズ鏡胴及び撮像装置
US7616393B2 (en) 2007-12-20 2009-11-10 Eastman Kodak Company Compact folded thin lens
US8427761B2 (en) * 2009-03-10 2013-04-23 Konica Minolta Opto, Inc. Image pickup optical system, image pickup optical device, and digital equipment
JP2012068510A (ja) 2010-09-24 2012-04-05 Hoya Corp 撮影光学系、及び撮影装置
JP2012093730A (ja) 2010-09-30 2012-05-17 Hoya Corp 撮像装置
US9172856B2 (en) 2011-03-29 2015-10-27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Folded imaging path camera
JP2013238848A (ja) 2012-04-20 2013-11-28 Hoya Corp 撮像装置
TWI474069B (zh) * 2012-06-05 2015-02-2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取像光學系統鏡組
WO2014050476A1 (ja) 2012-09-25 2014-04-0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撮像装置及び携帯端末
US9398264B2 (en) 2012-10-19 2016-07-19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camera system using folded optics
TWI467224B (zh) * 2012-11-21 2015-01-01 Largan Precision Co Ltd 光學拾像鏡片系統
TWI516796B (zh) * 2013-11-13 2016-01-11 光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光學鏡頭組
US9479686B2 (en) * 2014-02-19 2016-10-25 Melvyn H Kreitzer Zoom lens optical system
CN204405926U (zh) * 2014-03-07 2015-06-17 苹果公司 小形状因数照相机、折叠式摄远透镜系统和电子设备
TWI493221B (zh) * 2014-03-14 2015-07-21 Glory Science Co Ltd 成像鏡頭組
TWI541540B (zh) * 2014-04-03 2016-07-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影光學鏡組、取像裝置及可攜裝置
US9383550B2 (en) * 2014-04-04 2016-07-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in low-profile folded optics multi-camera system
US9374516B2 (en) 2014-04-04 2016-06-21 Qualcomm Incorporated Auto-focus in low-profile folded optics multi-camera system
CN103901587B (zh) 2014-04-15 2017-04-12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系统结构
CN203870321U (zh) * 2014-05-21 2014-10-08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光学定焦结构
US9392188B2 (en) 2014-08-10 2016-07-12 Corephotonics Ltd. Zoom dual-aperture camera with folded lens
US20160044247A1 (en) 2014-08-10 2016-02-11 Corephotonics Ltd. Zoom dual-aperture camera with folded lens
JP6393872B2 (ja) * 2014-08-27 2018-09-26 カンタツ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
CN105739060B (zh) * 2014-12-10 2018-01-0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TWI522646B (zh) * 2015-04-29 2016-02-2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成像鏡片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581001B (zh) 2016-01-11 2017-05-01 Tan Cian Technology Co Ltd The zoom mechanism of the zoom lens
CN106154494B (zh) 2016-03-18 2019-03-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06154515B (zh) 2016-03-18 2019-02-01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06094164B (zh) 2016-03-18 2018-09-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6094163B (zh) 2016-03-18 2018-09-25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CN106154516B (zh) * 2016-03-18 2019-02-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06154493B (zh) 2016-03-18 2019-03-22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镜片组
US9967547B2 (en) * 2016-06-08 2018-05-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Wafer level optics for folded optic passive depth sensing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101987A (zh) * 2013-04-08 2014-10-15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系统镜片组
US20150103417A1 (en) * 2013-10-15 2015-04-16 Hoya Corporation Imaging optical system having bending optical element
JP2015079229A (ja) * 2013-10-18 2015-04-23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ズームレンズ及び撮像装置
CN204009207U (zh) * 2014-04-13 2014-12-10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3d交互式投影镜头
CN105372792A (zh) * 2014-08-26 2016-03-02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取像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以及电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690385A (zh) * 2022-04-22 2022-07-01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微距成像透镜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802530A (zh) 2018-01-16
US10386605B2 (en) 2019-08-20
TWI616675B (zh) 2018-03-01
CN111239989B (zh) 2022-02-01
CN111308656A (zh) 2020-06-19
CN111308656B (zh) 2022-03-22
US11520123B2 (en) 2022-12-06
US20200319429A1 (en) 2020-10-08
US10732389B2 (en) 2020-08-04
CN107621687B (zh) 2020-04-10
US20240004165A1 (en) 2024-01-04
CN111239989A (zh) 2020-06-05
US20190324233A1 (en) 2019-10-24
US20220308319A1 (en) 2022-09-29
CN111239974B (zh) 2022-07-26
CN107621687A (zh) 2018-01-23
US11789243B2 (en) 2023-10-17
US20180017767A1 (en) 2018-01-1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239989B (zh) 光学摄像系统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326039B (zh) 光学摄影镜组
CN111413782B (zh) 影像撷取镜片系统组及取像装置
CN111487751B (zh) 摄影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090164B (zh) 成像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7462979B (zh) 拾像光学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9491059B (zh) 图像撷取透镜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297308B (zh) 摄影用光学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965792B (zh) 光学摄影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618517B (zh) 摄影用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624734B (zh) 光学影像撷取系统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9031617B (zh) 摄像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7942476B (zh) 成像光学系统以及取像装置
CN108563002B (zh) 光学摄像透镜组及取像装置
CN108427182B (zh) 成像光学镜片组及取像装置
CN109709663B (zh) 光学摄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0426829B (zh) 摄像用光学镜头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1766681A (zh) 摄影镜片系统及取像装置
CN108072968B (zh) 摄像光学镜片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09633869B (zh) 光学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924382A (zh) 光学成像系统、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077037A (zh) 光学影像透镜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3703128A (zh) 成像用光学镜片组、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280757A (zh) 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CN114488470A (zh) 光学影像镜头、取像装置及电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