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007620A - 光学成像镜头 - Google Patents

光学成像镜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007620A
CN111007620A CN201911148096.5A CN201911148096A CN111007620A CN 111007620 A CN111007620 A CN 111007620A CN 201911148096 A CN201911148096 A CN 201911148096A CN 111007620 A CN111007620 A CN 11100762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optical imaging
optical
image
optical axi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14809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陈锋
殷焱煊
游赐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Xiamen Co Ltd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Genius Electronic Optic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148096.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007620A/zh
Priority to TW108144105A priority patent/TWI706184B/zh
Priority to TW109128418A priority patent/TWI80721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00762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007620A/zh
Priority to US16/869,523 priority patent/US11609408B2/en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01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 G02B13/001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 G02B13/002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 G02B13/0045Miniaturised objectives for electronic devices, e.g. portable telephones, webcams, PDAs, small digital cameras characterised by the lens design having at least one aspherical surface having five or more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02Telephoto objectives, i.e. systems of the type + - in which the distance from the front vertex to the image plane is less than the equivalent focal length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13/00Optical objective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the purposes specified below
    • G02B13/20Soft-focus objectiv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12Optical design, e.g. procedures, algorithms, optimisation routin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025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for optical correction, e.g. distorsion, aberr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3/00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 G02B3/02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 G02B3/04Simple or compound lenses with non-spherical faces with continuous faces that are rotationally symmetrical but deviate from a true sphere, e.g. so called "aspheric" lens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9/0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 G02B9/60Optical objectives characterised both by the number of the components and their arrangements according to their sign, i.e. + or - having five components on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es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Glass Compositions (AREA)
  • Aiming, Guidance, Guns With A Light Source, Armor, Camouflage, And Targ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物侧至像侧沿光轴依序包括第一、第二、第三、第四及第五透镜,此些透镜各自包括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本发明透过控制在两相邻透镜间形成可调整空气间隙,并在符合条件式的限制之下,缩短光学成像镜头对焦需调整的距离。

Description

光学成像镜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学成像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背景技术
可携式电子产品的规格日新月异,其关键零组件-光学成像镜头也更加多样化发展,应用不只仅限于拍摄影像与录像,还加上望远摄像的需求,配合广角镜头可达到光学变焦的功能。随着市场对于可携式装置的光学变焦倍率要求越来越高,所以对于望远镜头也要求更长的焦距。
现有最普遍双镜头可携式电子装置为搭载26mm等效焦距(f35mm等效焦距)之广角镜头与52mm等效焦距之望远镜头,如此可达到两倍光学变焦的功能。望远镜头所设计拍摄的范围为物体从无穷远的距离到1.200公尺的距离,因此当所拍摄的物体从无穷远的距离缩短到 1.200公尺时,望远镜头需要藉由致动器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以调整像距的位置进行对焦。
根据薄透镜公式,随着镜头焦距增加,望远镜头在拍摄范围内,也就是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范围,将以非线性比例增加对应的藉由致动器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比如说,f35mm等效焦距为250mm的望远镜头在拍摄范围内的对焦调整的距离可达 f35mm等效焦距为125mm的望远镜头近四倍,与现行广角镜头对焦调整所需的距离差异巨大。此外,可携式电子装置的待机与高负荷运算产生的热能差也间接造成镜头作业环境并非是稳定的温度,进而可能造成镜头在对焦时额外产生焦距的偏移量。因此当望远镜头的等效焦距设计值超过五倍光学变焦且在温度变动的情况下,望远镜头在拍摄范围所对应之对焦须调整的距离将超过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使得望远镜头无法在最近的拍摄距离进行对焦以接收清晰的影像。
因此,为了提供f35mm等效焦距超过五倍光学变焦的倍率的望远镜头,首要面临的问题是需要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不足使望远镜头可以从无穷远的距离缩短到1.200 公尺的距离以进行对焦。并且,致动器可推动的距离愈长,愈不符合可携式电子装置所需要的轻薄尺寸需求,所以望远镜头除了需改善对焦的问题之外,也须同时考虑整体的体积。
此外,以望远镜头的f35mm等效焦距为160mm、Fno为3.5、像高为2.5mm为例,此时镜头的入瞳直径将达到5.291mm,加上镜片外装设的镜筒等其它组件后,即使望远镜头采用潜望式设计也会因为体积过大而无法设置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中。因此高光学变焦倍率的望远镜头除了考虑对焦的问题外,如何将随着焦距变长而增加的体积设置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中,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之一目的系在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将可调整空气间隙设置在一对相邻的镜片之间,可大幅减少望远时在拍摄范围内对焦须调整的距离,解决无法对焦的情形,较佳地可以适用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提供高光学变焦倍率的望远镜头。
为了便于表示本发明所指的参数,在本说明书及图式定义:T1代表第一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12代表第一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二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2代表第二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23代表第二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三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3代表第三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34代表第三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四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 T4代表第四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45代表第四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五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5代表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56代表第五透镜之像侧面至第六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6代表第六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67代表第六透镜之像侧面至第七透镜之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7代表第七透镜在光轴上的厚度、G5F代表第五透镜的像侧面至滤光片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G6F代表第六透镜的像侧面至滤光片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G7F代表第七透镜的像侧面至滤光片的物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F代表滤光片在光轴上的厚度、GFP代表滤光片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空气间隙、f1代表第一透镜的焦距、f2 代表第二透镜的焦距、f3代表第三透镜的焦距、f4代表第四透镜的焦距、f5代表第五透镜的焦距、f6代表第六透镜的焦距、f7代表第七透镜的焦距、n1代表第一透镜的折射率、n2 代表第二透镜的折射率、n3代表第三透镜的折射率、n4代表第四透镜的折射率、n5代表第五透镜的折射率、n6代表第六透镜的折射率、n7代表第七透镜的折射率、V1代表第一透镜的阿贝数、V2代表第二透镜的阿贝数、V3代表第三透镜的阿贝数、V4代表第四透镜的阿贝数、V5代表第五透镜的阿贝数、V6代表第六透镜的阿贝数、V7代表第七透镜的阿贝数、EF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焦距,也就是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时对焦的系统焦距、EFLA代表光学成像镜头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后的系统焦距,TL代表第一透镜之物侧面至第五透镜之像侧面在光轴上的距离、TTL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系统长度,即第一透镜之物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ALT代表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五个透镜厚度总和、AAG代表第一透镜到第五透镜在光轴上的四个空气间隙总和、BFL代表第五透镜之像侧面至成像面在光轴上的距离、HFOV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半视角、ImgH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像高、Fno代表光学成像镜头的光圈值、fG为物侧至一第一可调整空气间隙之间的镜片群焦距,此第一可调整空气间隙为物侧至像侧依序数来第一个可调整空气间隙。
依据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五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下列条件式之任一:
6.900≦EFL/ImgH 条件式(1);
6.400≦TTL/ImgH 条件式(2);
HFOV/ImgH≦3.800°/mm 条件式(3)。
其次,本发明可选择性地控制前述参数,使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下列至少一条件式:
1.200≦EFL/fG 条件式(4);
2.000≦EFL/(Fno*ImgH) 条件式(5);
HFOV≦9.000° 条件式(6);
EFL/BFL≦2.800 条件式(7);
1.400≦TTL/TL 条件式(8);
6.000≦TTL/T1 条件式(9);
4.000≦TTL/(T2+G23+T3) 条件式(10);
1.300≦ALT/AAG 条件式(11);
0.900≦(T1+G12+T3+G34)/(T4+G45+T5) 条件式(12);
1.200≦(G23+T3+G34)/(T1+T2) 条件式(13);
0.700≦(T4+G45+T5)/(T1+T2) 条件式(14);
(T1+G12+T2+T4+G45+T5)/(G23+T3+G34)≦2.500条件式(15);及/或
0.800≦EFL/EFLA≦1.200 条件式(16)。
前述所列之示例性限定条件式,亦可任意选择性地合并不等数量施用于本发明之实施态样中,并不限于此。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前述条件式之外,亦可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它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变化、选用各种材质或其它细部或额外结构,以加强对系统体积、性能、分辨率及/或制造上良率的提升等的控制。举例来说,光学成像镜头可额外包括一镜筒,其内容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之至少一者,镜筒之一外表面上形成一平行光轴之切面。另一例为光学成像镜头中包括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及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等特征。再一例为光学成像镜头中,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最大距离差的绝对值是小于或等于1.000mm,其中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最大距离差为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60℃且距离在1.200公尺时对焦的该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减去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 20℃且距离无穷远时对焦的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又一例为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者具有一切面形成于物侧面与像侧面之间,其中具有切面的透镜的光学边界与不具有切面的透镜的光学边界不同。除此之外,材质设计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所有透镜中可为玻璃、塑料、树脂等各种透明材质制作之透镜。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它实施例当中。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五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且满足条件式(16)。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上述条件式(1)~(3)之任一。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五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且满足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最大距离差的绝对值是小于或等于1.000mm。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上述条件式(1)~(3)之任一。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五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且满足条件式(4)。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上述条件式(1)~(3)之任一。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五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且更包括一镜筒,其内容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之至少一者,镜筒之一外表面上形成一平行该光轴之切面。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上述条件之任一:条件式(4)、条件式(16)或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最大距离差的绝对值是小于或等于 1.000mm。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五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且其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者具有一切面形成于物侧面与像侧面之间,其中具有切面的透镜的光学边界与不具有切面的透镜的光学边界不同。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上述条件之任一:条件式(4)、条件式(16)或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最大距离差的绝对值是小于或等于1.000mm。
依据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包括五片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第一透镜至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第一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且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二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第三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且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且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且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五透镜是从物侧往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且第五透镜的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且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光学成像镜头可满足上述条件之任一:条件式(4)、条件式(16)或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最大距离差的绝对值是小于或等于1.000mm。
由上述中可以得知,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可大幅减少望远镜头在拍摄范围内的对焦调整的距离,解决无法对焦的情形。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之一实施例之透镜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透镜面形与光线焦点的关系示意图;
图3是范例一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4是范例二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5是范例三的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关系图;
图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表格图;
图1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1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表格图;
图1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1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1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2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表格图;
图2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2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
图2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2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2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
图3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3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表格图;
图3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3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3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4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表格图;
图41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4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表格图;
图4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7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示意图;
图48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详细光学数据表格图;
图49是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非球面数据表格图;
图50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表格图;
图51统列出以上九个实施例的各参数及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TTL/TL、TTL/T1、TTL/(T2+G23+T3)、ALT/AAG、 (T1+G12+T3+G34)/(T4+G45+T5)、(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 (T1+G12+T2+T4+G45+T5)/(G23+T3+G34)值的比较表格图;
图52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一外观侧视图;
图53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一外观前视图;
图54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依图53之AA'方向之一剖面示意图;
图55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依图53之BB'方向之一剖面示意图;
图56是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一外观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开始详细描述本发明之前,首先清楚表示附图中的符号说明:1,2,3,4, 5,6,7,8,9,10,11光学成像镜头;100,200,300,400,500透镜;101,102承载部;130组装部;211,212平行光线;BA镜筒;STO光圈;L1第一透镜;L2第二透镜;L3第三透镜;L4第四透镜;L5第五透镜;L6第六透镜;L7第七透镜; TF滤光片;IMG成像面;110,410,510,L1A1,L2A1,L3A1,L4A1,L5A1,L6A1,TFA1 物侧面;120,320,L1A2,L2A2,L3A2,L4A2,L5A2,L6A2,TFA2像侧面;L1A3,L2A3,L3A3, L4A3,L5A3,BAA1切面;Z1,L1A1C,L1A2C,L2A1C,L2A2C,L3A1C,L3A2C,L4A1C,L4A2C, L5A1C,L5A2C,L6A1C,L6A2C,L7A1C,L7A2C光轴区域;Z2,L1A1P,L1A2P,L2A1P,L2A2P, L3A1P,L3A2P,L4A1P,L4A2P,L5A1P,L5A2P,L6A1P,L6A2P,L7A1P,L7A2P圆周区域;A1物侧;A2像侧;CP中心点;CP1第一中心点;CP2第二中心点;TP1第一转换点;TP2第二转换点;OB光学边界;I光轴;Lc主光线;Lm边缘光线;EL延伸线; Z3中继区域;M,R相交点。
为进一步说明各实施例,本发明乃提供有图式。此些图式乃为本发明揭露内容之一部分,其主要系用以说明实施例,并可配合说明书之相关描述来解释实施例的运作原理。配合参考这些内容,本领域具有通常知识者应能理解其它可能的实施方式以及本发明之优点。图中的组件并未按比例绘制,而类似的组件符号通常用来表示类似的组件。
本说明书和申请专利范围中使用的用语「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凹面」和「凸面」应基于本说明书中列出的定义来解释。
本说明书之光学系统包含至少一透镜,接收入射光学系统之平行于光轴至相对光轴呈半视角(HFOV)角度内的成像光线。成像光线通过光学系统于成像面上成像。所言之「一透镜具有正屈光率(或负屈光率)」,是指所述透镜以高斯光学理论计算出来之近轴屈光率为正(或为负)。所言之「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定义为成像光线通过透镜表面的特定范围。成像光线包括至少两类光线:主光线(chief ray)Lc及边缘光线(marginal ray)Lm(如图 1所示)。透镜之物侧面(或像侧面)可依不同位置区分为不同区域,包含光轴区域、圆周区域、或在部分实施例中的一个或多个中继区域,该些区域的说明将于下方详细阐述。
图1为透镜100的径向剖视图。定义透镜100表面上的二参考点:中心点及转换点。透镜表面的中心点为该表面与光轴I的一交点。如图1所例示,第一中心点CP1位于透镜100的物侧面110,第二中心点CP2位于透镜100的像侧面120。转换点是位于透镜表面上的一点,且该点的切线与光轴I垂直。定义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为通过该透镜表面径向最外侧的边缘光线Lm与该透镜表面相交的一点。所有的转换点皆位于光轴I与透镜表面之光学边界OB之间。除此之外,若单一透镜表面有复数个转换点,则该些转换点由径向向外的方向依序自第一转换点开始命名。例如,第一转换点TP1(最靠近光轴I)、第二转换点TP2(如图4所示)及第N转换点(距离光轴I最远)。
定义从中心点至第一转换点TP1的范围为光轴区域,其中,该光轴区域包含中心点。定义距离光轴I最远的第N转换点径向向外至光学边界OB的区域为圆周区域。在部分实施例中,可另包含介于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间的中继区域,中继区域的数量取决于转换点的数量。
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朝光轴I偏折且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像侧A2,则该区域为凸面。当平行光轴I之光线通过一区域后,若光线的延伸线与光轴I的交点位在透镜物侧A1,则该区域为凹面。
除此之外,参见图1,透镜100还可包含一由光学边界OB径向向外延伸的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一般来说用以供该透镜100组装于光学系统之一相对应组件(图未示)。成像光线并不会到达该组装部130。组装部130之结构与形状仅为说明本发明之示例,不以此限制本发明的范围。下列讨论之透镜的组装部130可能会在图式中被部分或全部省略。
参见图2,定义中心点CP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光轴区域Z1。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透镜表面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1在通过光轴区域 Z1后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像侧A2相交,即平行光线211通过光轴区域Z1的焦点位于透镜 200像侧A2的R点。由于光线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像侧A2,故光轴区域Z1为凸面。反之,平行光线212在通过圆周区域Z2后发散。如图2所示,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 后的延伸线EL与光轴I在透镜200的物侧A1相交,即平行光线212通过圆周区域Z2的焦点位于透镜200物侧A1的M点。由于光线的延伸线EL与光轴I相交于透镜200物侧A1,故圆周区域Z2为凹面。于图2所示的透镜200中,第一转换点TP1是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分界,即第一转换点TP1为凸面转凹面的分界点。
另一方面,光轴区域的面形凹凸判断还可依该领域中通常知识者的判断方式,即藉由近轴的曲率半径(简写为R值)的正负号来判断透镜之光轴区域面形的凹凸。R值可常见被使用于光学设计软件中,例如Zemax或CodeV。R值亦常见于光学设计软件的透镜数据表(lens data sheet)中。以物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为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物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反之,以像侧面来说,当R值为正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凹面;当R值为负时,判定像侧面的光轴区域为凸面。此方法判定的结果与前述藉由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的交点判定方式的结果一致,光线/光线延伸线与光轴交点的判定方式即为以一平行光轴之光线的焦点位于透镜之物侧或像侧来判断面形凹凸。本说明书所描述之「一区域为凸面(或凹面)」、「一区域为凸(或凹)」或「一凸面(或凹面)区域」可被替换使用。
图3至图5提供了在各个情况下判断透镜区域的面形及区域分界的范例,包含前述之光轴区域、圆周区域及中继区域。
图3为透镜3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3,透镜300的像侧面320在光学边界OB内仅存在一个转换点TP1。透镜300的像侧面320的光轴区域Z1及圆周区域Z2如图3所示。此像侧面32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凹面。
一般来说,以转换点为界的各个区域面形会与相邻的区域面形相反,因此,可用转换点来界定面形的转变,即自转换点由凹面转凸面或由凸面转凹面。于图3中,由于光轴区域Z1 为凹面,面形于转换点TP1转变,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4为透镜400的径向剖视图。参见图4,透镜400的物侧面410存在一第一转换点TP1 及一第二转换点TP2。定义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为物侧面4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4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Z1为凸面。
定义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为圆周区域Z2,该物侧面410的该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除此之外,定义第一转换点TP1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为中继区域Z3,该物侧面410的该中继区域Z3为凹面。再次参见图4,物侧面410由光轴I径向向外依序包含光轴I与第一转换点TP1之间的光轴区域Z1、位于第一转换点TP1 与第二转换点TP2之间的中继区域Z3,及第二转换点TP2与透镜400的物侧面410的光学边界OB之间的圆周区域Z2。由于光轴区域Z1为凸面,面形自第一转换点TP1转变为凹,故中继区域Z3为凹面,又面形自第二转换点TP2再转变为凸,故圆周区域Z2为凸面。
图5为透镜500的径向剖视图。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对于无转换点的透镜表面,例如透镜500的物侧面510,定义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 0~50%为光轴区域,自光轴I起算至透镜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100%为圆周区域。参见图5所示之透镜500,定义光轴I至自光轴I起算到透镜500表面光学边界OB之间距离的50%为物侧面510的光轴区域Z1。此物侧面510的R值为正(即R>0),因此,光轴区域 Z1为凸面。由于透镜500的物侧面510无转换点,因此物侧面510的圆周区域Z2亦为凸面。透镜500更可具有组装部(图未示)自圆周区域Z2径向向外延伸。
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其从物侧至像侧沿一光轴设置至少五片具有屈光率的透镜,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当有更多具有屈光率的透镜时,可接着第五透镜之后,依照物侧往像侧顺序继续命名透镜,举例来说设置七片透镜时第五透镜之后从物侧往像侧顺序更包括一第六透镜及一第七透镜。此些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透过设计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及满足至少一参数数值范围,而可大幅减少望远时在拍摄范围内对焦须调整的距离,解决无法对焦的情形,较佳地可以适用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提供高光学变焦倍率的望远镜头。
当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在透镜间具有一可调整空气间隙并满足6.900 ≦EFL/ImgH、6.400≦TTL/ImgH或HFOV/ImgH≦3.800°/mm条件式时,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藉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来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距离可在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范围内调整,如此使得光学成像镜头可作为一望远镜头并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较佳地,光学成像镜头可进一步满足7.300≦EFL/ImgH、 6.700≦TTL/ImgH或HFOV/ImgH≦3.100°/mm,如此会有利于增加望远镜头的等效焦距以提高光学变焦的倍率。最佳地,可更进一步满足7.300≦EFL/ImgH≦14.000、6.700≦TTL/ImgH ≦16.000或1.600°/mm≦HFOV/ImgH≦3.100°/mm,这样会有助于避免等效焦距太长使得整体体积过大而无法设置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中。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在透镜间具有一可调整空气间隙,若其满足 0.800≦EFL/EFLA≦1.200并满足6.900≦EFL/ImgH、6.400≦TTL/ImgH或HFOV/ImgH≦3.800°/mm时,将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望远镜头可在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并且借着限制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系统焦距之比值缩小致动器的体积。较佳地,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0.900≦EFL/EFLA≦1.100、7.300≦ EFL/ImgH、6.700≦TTL/ImgH或HFOV/ImgH≦3.100°/mm,如此会有利于增加望远镜头的等效焦距以提高光学变焦的倍率。最佳地,光学成像镜头更进一步满足0.950≦EFL/EFLA≦1.050、7.300≦EFL/ImgH≦14.000、6.700≦TTL/ImgH≦16.000或1.600°/mm≦HFOV/ImgH≦3.100°/mm,如此会有助于避免等效焦距太长使得整体体积过大而无法设置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中。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在透镜间具有一可调整空气间隙,其中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1.000mm并满足6.900≦EFL/ImgH,6.400≦ TTL/ImgH或HFOV/ImgH≦3.800°/mm条件式时,将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望远镜头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并且借着限制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缩小致动器的体积。较佳地,光学成像镜头可进一步满足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500mm、7.300≦EFL/ImgH、6.700≦ TTL/ImgH或HFOV/ImgH≦3.100°/mm,这样会有利于增加望远镜头的等效焦距以提高光学变焦的倍率。最佳地,光学成像镜头可进一步满足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0.400mm、7.300≦EFL/ImgH≦14.000、6.700≦TTL/ImgH≦16.000或1.600°/mm ≦HFOV/ImgH≦3.100°/mm,如此会有助于避免等效焦距太长使得整体体积过大而无法设置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中。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在透镜间具有一可调整空气间隙,当满足1.200 ≦EFL/fG条件式并满足6.900≦EFL/ImgH、6.400≦TTL/ImgH或HFOV/ImgH≦3.800°/mm 时,将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望远镜头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并且当EFL/fG比值愈大,可调整空气间隙需要调整的距离愈小。较佳地,光学成像镜头可进一步满足1.200≦EFL/fG≦3.000、7.300≦EFL/ImgH、6.700≦TTL/ImgH 或HFOV/ImgH≦3.100°/mm,如此有利于增加望远镜头的等效焦距以提高光学变焦的倍率。最佳地,光学成像镜头可更进一步满足1.500≦EFL/fG≦3.000、7.300≦EFL/ImgH≦14.000、 6.700≦TTL/ImgH≦16.000或1.600°/mm≦HFOV/ImgH≦3.100°/mm,如此会有助于避免等效焦距太长使得整体体积过大而无法设置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中。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具有一切面的镜筒并且在透镜间具有一可调整空气间隙,当其满足0.800≦EFL/EFLA≦1.200、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1.000mm或1.200≦EFL/fG时,会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望远镜头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并且藉由一切面的镜筒设计降低望远镜头的体积。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包括具有一切面的透镜并且在透镜间具有一可调整空气间隙,当其满足0.800≦EFL/EFLA≦1.200、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1.000mm或1.200≦EFL/fG时,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望远镜头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并且藉由一切面的透镜设计降低望远镜头的体积。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可额外包括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及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等面型且在透镜间具有一可调整空气间隙,搭配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及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并且满足0.800≦EFL/EFLA≦1.200、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小于等于1.000mm或1.200≦EFL/fG时,会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望远镜头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HFOV≦9.000°并配合面形限制时,有利于增加望远镜头的等效焦距,较佳的限制为HFOV≦8.600°,最佳的限制为4.000°≦ HFOV≦8.600°,藉此以避免等效焦距太长使得体积过大无法设置在可携式电子装置中。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V1>V2+V4、V3>V2+V4或V5>V2+V4,有利于修正光学成像镜头的色像差。
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只有五片时有利于提升良率并降低制造成本;较佳的限制为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为六片以上,有利于增加f35 等效焦距以及改善成像质量;最佳的限制为光学成像镜头具有屈光率的透镜为七片以下,有利于使良率控制在一定程度来增加f35等效焦距以及提升成像质量。
为使各透镜的厚度与间隔维持一适当值,避免任一参数过大而不利于光学成像镜头整体之薄型化,或是避免任一参数过小而影响组装或是提高制造上之困难度,可使得本发明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光学成像镜头进一步满足以下至少一条件式:
EFL/BFL≦2.800,较佳的限制为1.200≦EFL/BFL≦2.800;
1.400≦TTL/TL,较佳的限制为1.400≦TTL/TL≦2.700;
6.000≦TTL/T1,较佳的限制为6.000≦TTL/T1≦150.000;
4.000≦TTL/(T2+G23+T3),较佳的限制为4.000≦TTL/(T2+G23+T3)≦14.000;
1.600≦ALT/AAG,较佳的限制为1.600≦ALT/AAG≦8.600;
0.900≦(T1+G12+T3+G34)/(T4+G45+T5),较佳的限制为0.900≦ (T1+G12+T3+G34)/(T4+G45+T5)≦4.000;
1.200≦(G23+T3+G34)/(T1+T2),较佳的限制为1.200≦(G23+T3+G34)/(T1+T2)≦11.000;
0.700≦(T4+G45+T5)/(T1+T2),较佳的限制为0.700≦(T4+G45+T5)/(T1+T2)≦4.200;
(T1+G12+T2+T4+G45+T5)/(G23+T3+G34)≦2.500,较佳的限制为0.500≦ (T1+G12+T2+T4+G45+T5)/(G23+T3+G34)≦2.500。
有鉴于光学系统设计的不可预测性,在本发明的架构之下,符合上述的条件式时,能较佳地使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的成像质量提升、f35等效焦距增加、系统长度缩短、光圈值缩小及/或组装良率提升。
在实施本发明时,除了上述条件式之外,亦可如以下实施例针对单一透镜或广泛性地针对多个透镜额外设计出其它更多的透镜的凹凸曲面排列、屈光率变化或其它细部或额外结构,以加强对系统体积、性能、分辨率的控制及/或制造上良率的提升。举例来说,光学成像镜头可额外包括一镜筒,其内容置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之至少一者,镜筒之一外表面上形成一平行光轴之切面。另一例为光学成像镜头中包括第一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的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及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等特征。再一例为光学成像镜头中,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最大距离差的绝对值是小于或等于 1.000mm。又一例为光学成像镜头中,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三透镜、第四透镜及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者具有一切面形成于物侧面与像侧面之间,其中具有切面的透镜的光学边界与不具有切面的透镜的光学边界不同。除此之外,材质设计方面,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的所有透镜中可为玻璃、塑料、树脂等各种透明材质制作之透镜。须注意的是,此些细节需在无冲突之情况之下,选择性地合并施用于本发明之其它实施例当中,并不限于此。
为了说明本发明确实可在提供良好的光学性能的同时,增加视场角及降低光圈值,以下提供多个实施例以及其详细的光学数据。首先请一并参考图6至图9,其中图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1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其中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为光学成像镜头在不同温度与不同距离时对焦的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减去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时对焦的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aperture stop)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及一第五透镜 L5。一滤光片TF及一影像传感器的一成像面IMG皆设置于光学成像镜头1的像侧A2。在本实施例中,滤光片TF为红外线滤光片(IR cut filter)且设于第五透镜L5与成像面IMG之间,滤光片TF将经过光学成像镜头1的光过滤掉特定波段的波长,例如过滤掉红外光波段,可使得红外光波段的波长不会成像于成像面IMG上。
光学成像镜头1之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在此示例性地以塑料材质所构成,然不限于此,亦可为其它透明材质制作,如:玻璃、树脂。
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形成细部结构如下:第一透镜L1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物侧面L1A1的光轴区域L1A1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1A1P为凸面。像侧面L1A2 的光轴区域L1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1A2P为凹面。
第二透镜L2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2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2A2。物侧面L2A1的光轴区域L2A1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2A1P为凹面。像侧面L2A2的光轴区域L2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2A2P为凹面。
第三透镜L3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3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3A2。物侧面L3A1的光轴区域L3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3A1P为凸面。像侧面L3A2 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3A2P为凹面。
第四透镜L4具有负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4A1及具有一朝向像侧A2 的像侧面L4A2。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4A1P为凹面。像侧面L4A2的光轴区域L4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4A2P为凹面。
第五透镜L5具有正屈光率,并具有一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5A1及一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5A2。物侧面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5A1P为凹面。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5A2P为凸面。
在本实施例中,系设计各透镜L1、L2、L3、L4、L5、滤光片TF及影像传感器的成像面IMG之间皆存在空气间隙,然而并不限于此,在其它实施例中亦可使任两相对的透镜表面轮廓设计为彼此相应,而可彼此贴合,以消除其间之空气间隙。光学成像镜头1中,两相邻的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的空气间隙及第五透镜L5与滤光片TF之间的空气间隙皆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第三透镜L3之像侧面L3A2至第四透镜L4之物侧面L4A1在光轴上的距离G34与第五透镜L5之像侧面L5A2至滤光片TF之物侧面TFA1在光轴上的距离 G5F。在此系将透镜L1、L2、L3、L4、L5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三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二镜片群包括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第三镜片群包括滤光片TF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1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二镜片群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同时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G34与G5F。因此,当调整G34 与G5F时,减少G34则对应增加G5F或增加G34则对应减少G5F,并且其它空气间隙,如G12、 G23、G45等并未调整。
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中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8。关于各条件式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TTL/TL、 TTL/T1、TTL/(T2+G23+T3)、ALT/AAG、(T1+G12+T3+G34)/(T4+G45+T5)、 (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请参考图51。
第一透镜L1的物侧面L1A1及像侧面L1A2、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及像侧面L2A2、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及像侧面L3A2、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及像侧面L4A2及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5A1及像侧面L5A2,共十个非球面皆是依下列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
Figure RE-GDA0002397229490000161
Y表示非球面曲面上的点与光轴的垂直距离;Z表示非球面之深度(非球面上距离光轴为Y的点,其与相切于非球面光轴上顶点之切面,两者间的垂直距离);R表示透镜表面近光轴处之曲率半径;K为锥面系数(Conic Constant);ai为第i阶非球面系数。各个非球面之参数详细数据请一并参考图9。
图7的(a)绘示本实施例的纵向球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纵向球差,纵轴为视场。图7的 (b)绘示本实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的示意图,图7的(c)绘示本实施例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场曲像差,纵轴为像高。图7的(d)绘示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的示意图,横轴为百分比,纵轴为像高。三种代表波长(470nm,555nm,650nm)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于成像点附近,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0.03mm,明显改善不同波长的球差,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落在-0.02~0.025 mm内,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落在-0.01~0.035mm内,而畸变像差维持于0~1.4%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1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另,从图8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提供149.878mm的f35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10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仅在0.276mm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1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参考图11至图15,图1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1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1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二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如图11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 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及一第五透镜L5。
第二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5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4A2,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二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及物侧面L4A1和像侧面L3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可调整空气间隙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并且本实施例的第一透镜L1系以玻璃制成。在此为了更清楚显示图面,仅标示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处,而省略相同凹凸配置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的标号,且以下每个实施例亦仅标示透镜表面凹凸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光轴区域与圆周区域之处,省略相同处的标号,并不再赘述。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L3A2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 为凹面。光学成像镜头1中,两相邻的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与两相邻的第三透镜L3 与第四透镜L4之间的空气间隙皆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G12与G34。在此系将透镜 L1、L2、L3、L4、L5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三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镜片群包括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第三镜片群包括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滤光片TF 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1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二镜片群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同时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G12与G34。因此,当调整G12与G34时,减少G12 则对应增加G34或增加G12则对应减少G34,并且其它空气间隙,如G23、G45、G5F等并未调整。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12。关于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TTL/TL、TTL/T1、 TTL/(T2+G23+T3)、ALT/AAG、(T1+G12+T3+G34)/(T4+G45+T5)、(G23+T3+G34)/(T1+T2)、 (T4+G45+T5)/(T1+T2)及(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皆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对焦时的光学参数作为计算,请参考图51。
从图12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5~0.025mm以内。从图12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5~0.02mm内。从图12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0.02mm内。图12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2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0.4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较小。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2 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另,从图13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2提供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161.746mm的 f35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15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由于本实施例的第一透镜L1 系以玻璃制成,其温度稳定性更高,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地控制在0.125 mm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2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参考图16至图20,其中图1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1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1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2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三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如图1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及一第五透镜L5。
第三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3A1,L5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三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物侧面L2A1,L4A1及像侧面L3A2的凹凸配置及可调整空气间隙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的圆周区域L2A1P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L3A2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为凹面。光学成像镜头3中,两相邻的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的空气间隙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G34。在此系将透镜L1、L2、L3、L4、L5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两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 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二镜片群包括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滤光片TF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3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一镜片群或第二镜片群之任一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在于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 3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18。关于EFL/ImgH、TTL/ImgH、 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TTL/TL、TTL/T1、TTL/(T2+G23+T3)、ALT/AAG、 (T1+G12+T3+G34)/(T4+G45+T5)、(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 (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皆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对焦时的光学参数作为计算,请参考图51。
从图17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0.03mm以内。从图17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5~0.015mm内。从图17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5~0.02mm内。图17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3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5~0%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较,本实施例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3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另,从图18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3提供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149.989mm的 f35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20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地控制在0.163mm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3 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另请一并参考图21至图25,其中图2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2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2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四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如图21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及一第五透镜L5。
第四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3A1,L5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4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四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物侧面L2A1,L4A1及像侧面L3A2,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可调整空气间隙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的圆周区域L2A1P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L3A2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凸面且圆周区域L3A2P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且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 为凹面。光学成像镜头4中,两相邻的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的空气间隙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G34。在此系将透镜L1、L2、L3、L4、L5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两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二镜片群包括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滤光片TF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4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一镜片群或第二镜片群之任一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23。关于 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TTL/TL、TTL/T1、 TTL/(T2+G23+T3)、ALT/AAG、(T1+G12+T3+G34)/(T4+G45+T5)、(G23+T3+G34)/(T1+T2)、 (T4+G45+T5)/(T1+T2)及(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皆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对焦时的光学参数作为计算,请参考图51。
从图22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0.035mm以内。从图22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5~0.02mm内。从图22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5~0.02mm内。图22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4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0.4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较小。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4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另,从图23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4提供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160.492mm的 f35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25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地控制在0.225mm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4 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另请一并参考图26至图30,其中图2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2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2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2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3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如图2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及一第五透镜L5。
第五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3A1,L5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4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各透镜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五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物侧面L2A1,L4A1及像侧面L3A2,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及可调整空气间隙的位置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的圆周区域L2A1P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L3A2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凸面且圆周区域L3A2P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光轴区域L4A1C为凹面且圆周区域L4A1P为凸面,且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为凹面。光学成像镜头5中,两相邻的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 之间的空气间隙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G12。在此系将透镜L1、L2、L3、L4、L5 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两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镜片群包括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滤光片TF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5 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一镜片群或第二镜片群之任一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28。关于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 TTL/TL、TTL/T1、TTL/(T2+G23+T3)、ALT/AAG、(T1+G12+T3+G34)/(T4+G45+T5)、 (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皆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对焦时的光学参数作为计算,请参考图51。
从图27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6~0.1mm以内。从图27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5~0.045mm内。从图27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35~0.045mm内。图27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5的畸变像差维持在0~0.45%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的畸变像差较小。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 5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另,从图28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5提供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的300.201mm 的f35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30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地控制在0.256mm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5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另请一并参考图31至图35,其中图3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3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3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如图31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及一第五透镜L5。
第六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4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六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物侧面L2A1,L3A1,L4A1,L5A1及像侧面L2A2,L3A2,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可调整空气间隙的位置、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光率且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光率等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的圆周区域L2A1P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L2A2的光轴区域L2A2C为凸面且圆周区域L2A2P 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的光轴区域L3A1C为凹面且圆周区域L3A1P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L3A2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凸面且圆周区域L3A2P为凸面,第五透镜L5 的物侧面L5A1的圆周区域L5A1P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为凹面且圆周区域L5A2P为凹面。光学成像镜头6中,两相邻的第二透镜L2与第三透镜L3之间的空气间隙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G23。在此系将透镜L1、L2、L3、L4、L5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两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二镜片群包括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滤光片TF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6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一镜片群或第二镜片群之任一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33。关于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 TTL/TL、TTL/T1、TTL/(T2+G23+T3)、ALT/AAG、(T1+G12+T3+G34)/(T4+G45+T5)、 (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皆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对焦时的光学参数作为计算,请参考图51。
从图32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0.03mm以内。从图32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25mm内。从图32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5~0.04mm内。图32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6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5~0%的范围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6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另,从图33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6提供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的150.053mm 的f35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35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控制在 0.786mm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6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另请一并参考图36至图40,其中图3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五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3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3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3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七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4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如图3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及一第五透镜L5。
第七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4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七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物侧面L2A1,L3A1,L4A1,L5A1及像侧面L2A2,L3A2,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可调整空气间隙的位置、第一透镜L1具有负屈光率、第二透镜L2具有正屈光率且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光率等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的圆周区域L2A1P为凸面,第二透镜L2的像侧面L2A2的光轴区域L2A2C为凸面且圆周区域L2A2P 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的光轴区域L3A1C为凹面且圆周区域L3A1P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L3A2的光轴区域L3A2C为凸面且圆周区域L3A2P为凸面,第五透镜L5 的物侧面L5A1的圆周区域L5A1P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为凹面且圆周区域L5A2P为凹面。光学成像镜头7中,两相邻的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的空气间隙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G34。在此系将透镜L1、L2、L3、L4、L5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两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二镜片群包括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滤光片TF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7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一镜片群或第二镜片群之任一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38。关于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 TTL/TL、TTL/T1、TTL/(T2+G23+T3)、ALT/AAG、(T1+G12+T3+G34)/(T4+G45+T5)、 (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皆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对焦时的光学参数作为计算,请参考图51。
从图37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1~0.03mm以内。从图37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25mm内。从图37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5~0.035mm内。图37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7的畸变像差维持在-2.5~0%的范围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7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另,从图38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提供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的150.126mm的f35 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40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地控制在0.118mm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7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7与第六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类似,差异只在于本实施例的G34与BFL些许差异以及可调整空气间隙设置在G34,因此本实施例之fG较小,故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可大幅缩小至0.118mm。
另请一并参考图41至图45,其中图41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六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八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4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如图41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第六透镜L6。
第八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4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2A2,L3A2,L5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与第五透镜L5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八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物侧面L2A1,L3A1,L5A1及像侧面L4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可调整空气间隙的位置、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光率且新增一片第六透镜 L6等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 的光轴区域L2A1C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的圆周区域L3A1P为凹面,第四透镜 L4的像侧面L4A2的光轴区域L4A2C为凸面且圆周区域L4A2P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 L5A1的光轴区域L5A1C为凹面。本实施例新增的第六透镜L6具有负屈光率,物侧面L6A1 的光轴区域L6A1C为凹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6A1P为凸面,像侧面L6A2的光轴区域L6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6A2P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L6A1与像侧面L6A2皆是依第一实施例之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之非球面。光学成像镜头8中,两相邻的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之间的空气间隙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G12。在此系将透镜L1、L2、L3、L4、 L5、L6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两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镜片群包括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第六透镜L6及滤光片TF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8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一镜片群或第二镜片群之任一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43。关于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 EFL/(Fno*ImgH)、EFL/BFL、TTL/TL、TTL/T1、TTL/(T2+G23+T3)、ALT/AAG、(T1+G12+T3+G34)/(T4+G45+T5)、(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 (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皆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对焦时的光学参数作为计算,请参考图51。
从图42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0.04mm以内。从图42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2~0.02mm内。从图42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15~0.05mm内。图42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8的畸变像差维持在-6.5~0%的范围内。与第一实施例相比较,本实施例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较小。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8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另,从图43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8提供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的236.121mm 的f35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45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控制在 0.437mm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8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另请一并参考图46至图50,其中图46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七片式透镜之剖面结构示意图,图47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光学成像镜头之纵向球差与各项像差图标意图,图48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详细光学数据,图49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各透镜之非球面数据,图50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五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如图46中所示,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从物侧A1至像侧A2依序包括一光圈STO、一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一第六透镜L6及一第七透镜L7。
第九实施例之朝向物侧A1的物侧面L1A1,L5A1及朝向像侧A2的像侧面L1A2,L5A2等透镜表面的凹凸配置及第一透镜L1与第二透镜L2的正负屈光率配置大致上与第一实施例类似,唯第九实施例的各曲率半径、透镜厚度、非球面系数、后焦距等相关光学参数、物侧面 L2A1,L3A1,L4A1及像侧面L3A2,L4A2,L5A2之表面凹凸配置、可调整空气间隙的位置、第三透镜L3具有负屈光率、第四透镜L4具有正屈光率、第五透镜L5具有负屈光率且新增第六透镜L6及第七透镜L7等与第一实施例不同。详细地说,表面凹凸配置差异之处在于,第二透镜L2的物侧面L2A1的圆周区域L2A1P为凸面,第三透镜L3的物侧面L3A1的圆周区域L3A1P为凹面,第三透镜L3的像侧面L3A2的圆周区域L3A2P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物侧面L4A1的圆周区域L4A1P为凸面,第四透镜L4的像侧面L4A2的圆周区域L4A2P为凸面,第五透镜L5的像侧面L5A2的光轴区域L5A2C为凹面且圆周区域L5A2P为凹面。本实施例新增的第六透镜L6具有正屈光率,物侧面L6A1的光轴区域L6A1C为凸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6A1P 为凸面,像侧面L6A2的光轴区域L6A2C为凸面及其圆周区域L6A2P为凸面,第六透镜L6的物侧面L6A1与像侧面L6A2皆是依第一实施例之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之非球面。本实施例新增的第七透镜L7具有负屈光率,物侧面L7A1的光轴区域L7A1C为凹面以及其圆周区域L7A1P 为凹面,像侧面L7A2的光轴区域L7A2C为凹面及其圆周区域L7A2P为凸面,第七透镜L7的物侧面L7A1与像侧面L7A2皆是依第一实施例之非球面曲线公式定义之非球面。光学成像镜头9中,两相邻的第六透镜L6与第七透镜L7之间的空气间隙为可调整空气间隙,即,可调整G67。在此系将透镜L1、L2、L3、L4、L5、L6、L7及滤光片TF区分成两镜片群,第一镜片群包括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及第六透镜 L6,第二镜片群包括第七透镜L7及滤光片TF至成像面IMG,并在光学成像镜头9对焦时,借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控制第一镜片群或第二镜片群之任一沿光轴进行相对移动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关于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透镜之各光学特性及各距离之数值,请参考图48。关于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EFL/(Fno*ImgH)、EFL/BFL、 TTL/TL、TTL/T1、TTL/(T2+G23+T3)、ALT/AAG、(T1+G12+T3+G34)/(T4+G45+T5)、 (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皆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对焦时的光学参数作为计算,请参考图51。
从图47的(a)的纵向球差中,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控制在-0.02~0.03mm以内。从图47的(b)的弧矢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1~0.04mm内。从图47的(c)的子午方向的场曲像差中,三种代表波长变化量落在-0.06~0.08mm内。图47的(d)显示光学成像镜头9的畸变像差维持在-5~0%的范围内。从上述数据中可以看出光学成像镜头9的各种光学特性已符合光学系统的成像质量要求。
另,从图48可知本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9提供比第一实施例更为优异的261.369mm的f35 等效焦距,搭配广角镜头确实相较于现有光学镜头能有效提供较大的光学变焦倍率。其次,依图50中显示之温度与可调整空气间隙之相关数据可知,即使温度在-20~60℃、距离在无穷远与1.200公尺之间变动,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距离差的绝对值控制在0.486mm 之内。如此有利于克服现行致动器设计作动的距离限制,以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替代调整镜头与成像面的距离之对焦的距离,使光学成像镜头9作为望远镜头时,可以从无穷远到1.200公尺的距离范围内藉由致动器进行对焦。
图51统列出以上九个实施例的EFL/ImgH、TTL/ImgH、HFOV/ImgH、EFL/fG、 EFL/(Fno*ImgH)、EFL/BFL、TTL/TL、TTL/T1、TTL/(T2+G23+T3)、ALT/AAG、 (T1+G12+T3+G34)/(T4+G45+T5)、(G23+T3+G34)/(T1+T2)、(T4+G45+T5)/(T1+T2)及 (T1+G12+T2+T4+G45+T5)/(G23+T3+G34)之值,以及各实施例的详细光学数据与表格中,可看出本发明之光学成像镜头确实至少可满足前述条件式(1)~(3)之任一及/或条件式(4)~(16) 之任一。其次,此处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属本发明据以实施之范畴。
在此举例但不限制调整可调整空气间隙之技术手段为透过一硬件结构带动两相邻透镜之任一者移动以调整相邻两透镜之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宽度,请一并参考图图52至图55,其中图52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一外观侧视图,图53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一外观前视图,图54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依图53之AA'方向之一剖面示意图,图55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依图53之BB'方向之一剖面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光学成像镜头10包括第一透镜L1、一第二透镜L2、一第三透镜L3、一第四透镜L4、一第五透镜L5及一镜筒BA。镜筒BA其内容置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之至少一者,举例来说,镜筒BA包括两承载部BA1、BA2,其等内部分别容置至少一片透镜,如承载部BA1容置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及第三透镜L3,承载部BA2容置第四透镜L4及第五透镜L5。一音圈马达等致动器(图中未示)可带动两承载部BA1、BA2之任一者,使得两承载部BA1、BA2之间沿光轴进行相对运动,以调整相邻两透镜之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如第三透镜L3与第四透镜L4之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
为了更加缩减光学成像镜头10之整体体积,本实施例提出两步措施,其一在镜筒BA之一外表面上形成一平行光轴之切面,其二为使得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至少一者具有一切面形成于物侧面与像侧面之间。前一措施是藉减少镜筒BA的体积减少光学成像镜头10之整体体积,后一措施是借着进一步减少透镜的体积减少光学成像镜头10之整体体积。在本实施例中,举例为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皆具有形成于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 与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之间的切面L1A3/L2A3/L3A3/L4A3/L5A3,但本发明不限于此,可同时包括具有切面的透镜与不具有切面的透镜,使具有切面的透镜的光学边界与不具有切面的透镜的光学边界不同。更明确地说,虽然具有切面的透镜减少了切面之外的光学有效径,但仍足以形成可完整显示在可携式电子产品常用的影像显示器上的影像。如图54 显示,依图53之AA'方向,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与像侧面L1A2/L2A2/L3A2/L4A2/L5A2之间的光学边界仍维持圆弧形,而如图55显示,依图53之BB'方向,第一透镜L1、第二透镜L2、第三透镜L3、第四透镜L4、第五透镜L5的物侧面L1A1/L2A1/L3A1/L4A1/L5A1与像侧面 L1A2/L2A2/L3A2/L4A2/L5A2之间的光学边界为以切面L1A3/L2A3/L3A3/L4A3/L5A3定义之平面。
另请参考图56,其显示依据本发明之第十一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之一外观示意图。在此举例前述缩减光学成像镜头10之整体体积之措施亦可单独实施,如:本实施例的光学成像镜头11仅在镜筒BA之一外表面上形成一平行光轴之切面BAA1。
前述第一至第九实施例之光学成像镜头1-9可设置如第十、第十一实施例之镜筒BA、其它镜筒或其它硬件结构带动两相邻透镜之任一者移动以调整相邻两透镜之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宽度,在此无须限制。
本发明光学成像镜头各实施例的纵向球差、场曲像差、畸变像差皆符合使用规范。另外,三种代表波长在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皆集中在成像点附近,由每一曲线的偏斜幅度可看出不同高度的离轴光线的成像点偏差皆获得控制而具有良好的球差、像差、畸变抑制能力。进一步参阅成像质量数据,三种代表波长彼此间的距离亦相当接近,显示本发明在各种状态下对不同波长光线的集中性佳而具有优良的色散抑制能力。综上所述,本发明藉由透镜的设计与相互搭配,能产生优异的成像质量。
以上叙述依据本发明多个不同实施例,其中各项特征可以单一或不同结合方式实施。因此,本发明实施方式之揭露为阐明本发明原则之具体实施例,应不拘限本发明于所揭示的实施例。进一步言之,先前叙述及其附图仅为本发明示范之用,并不受其限囿。其它组件之变化或组合皆可能,且不悖于本发明之精神与范围。此外,本发明之各个实施例所揭露之光学参数的组合比例关系所得的包含最大最小值以内的数值范围皆可据以实施。

Claims (20)

1.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
该第二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
该第三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
该第四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
该第五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且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6.900≦EFL/ImgH;
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ImgH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像高。
2.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0.800≦EFL/EFLA≦1.200,其中EFLA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调整该可调整空气间隙后的系统焦距。
3.如权利要求1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HFOV≦9.000°,HFOV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半视角。
4.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
该第二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
该第三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
该第四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
该第五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且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6.400≦TTL/ImgH;
TTL代表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ImgH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像高。
5.一种光学成像镜头,其从一物侧至一像侧沿一光轴依序包括一第一透镜、一第二透镜、一第三透镜、一第四透镜及一第五透镜,且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各自包括一朝向该物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物侧面及一朝向该像侧且使成像光线通过的像侧面,其中
该第一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一个透镜;
该第二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二个透镜;
该第三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三个透镜;
该第四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四个透镜;
该第五透镜是从该物侧往该像侧数来具有屈光率的第五个透镜;
该光学成像镜头具有一在两相邻透镜间的可调整空气间隙;且
该光学成像镜头满足HFOV/ImgH≦3.800°/mm;
HFOV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半视角,ImgH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像高。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1.500≦EFL/fG,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fG为该物侧至一第一可调整空气间隙之间的镜片群焦距,其中该第一可调整空气间隙为该物侧至该像侧依序数来第一个该可调整空气间隙。
7.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EFL/BFL≦2.800,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BFL代表该第五透镜之该像侧面至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8.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2.000≦
EFL/(Fno*ImgH),EFL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系统焦距,Fno代表该光学成像镜头的一光圈值。
9.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4.000≦TTL/(T2+G23+T3),TTL代表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10.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1.500≦TTL/TL,TTL代表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L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物侧面至该第五透镜之该像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11.如权利要求1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6.000≦TTL/T1,TTL代表该第一透镜的该物侧面到一成像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12.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一镜筒,其内容置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之至少一者,该镜筒之一外表面上形成一平行该光轴之切面。
13.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包括:
该第一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
该第三透镜具有正屈光率;
该第四透镜具有负屈光率;
该第四透镜的该像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凹面;及
该第五透镜的该物侧面的一光轴区域为凸面。
14.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1.200≦(G23+T3+G34)/(T1+T2),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该第三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的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15.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后的最大距离差的绝对值是小于或等于1.000mm,其中该可调整空气间隙调整前与调整后的该最大距离差为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60℃且距离在1.200公尺时对焦的该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减去该光学成像镜头在摄氏20℃且距离无穷远时对焦的该可调整空气间隙的距离。
16.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第一透镜、该第二透镜、该第三透镜、该第四透镜及该第五透镜的至少一者具有一切面形成于该物侧面与该像侧面之间,其中具有该切面的该透镜的光学边界与不具有该切面的该透镜的光学边界不同。
17.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1.300≦ALT/AAG,ALT代表该第一透镜至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五个透镜厚度的一总和,AAG代表该第一透镜到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四个空气间隙的一总和。
18.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0.700≦(T4+G45+T5)/(T1+T2),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五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19.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1.000≦(T1+G12+T3+G34)/(T4+G45+T5),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该第三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五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
20.如权利要求1或4或5所述光学成像镜头,其中该光学成像镜头更满足(T1+G12+T2+T4+G45+T5)/(G23+T3+G34)≦2.500,T1代表该第一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12代表该第一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二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2代表该第二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T4代表该第四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45代表该第四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五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5代表该第五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23代表该第二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三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T3代表该第三透镜在该光轴上的一厚度,G34代表该第三透镜之该像侧面至该第四透镜之该物侧面在该光轴上的一距离。
CN201911148096.5A 2019-11-21 2019-11-21 光学成像镜头 Pending CN11100762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8096.5A CN111007620A (zh) 2019-11-21 2019-11-21 光学成像镜头
TW108144105A TWI706184B (zh) 2019-11-21 2019-12-03 光學成像鏡頭
TW109128418A TWI807212B (zh) 2019-11-21 2019-12-03 光學成像鏡頭
US16/869,523 US11609408B2 (en) 2019-11-21 2020-05-07 Optical imaging len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148096.5A CN111007620A (zh) 2019-11-21 2019-11-21 光学成像镜头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007620A true CN111007620A (zh) 2020-04-14

Family

ID=701128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148096.5A Pending CN111007620A (zh) 2019-11-21 2019-11-21 光学成像镜头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609408B2 (zh)
CN (1) CN111007620A (zh)
TW (2) TWI70618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0689A (zh) * 2020-07-30 2020-10-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48789A (zh) * 2020-09-15 2020-11-17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搭配液体镜头的光学成像镜头
CN114942514A (zh) * 2022-06-17 2022-08-26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变焦镜头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773267U (zh) * 2017-06-12 2017-12-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头及包含该镜头的摄像模组
CN209182571U (zh) * 2018-09-14 2019-07-30 三河市蓝思泰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长焦距经济型长波红外连续变焦镜头
CN110174747A (zh) * 2019-03-08 2019-08-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86907B2 (ja) * 1989-10-25 1999-04-26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ソフトフォーカスレンズ
JP3646295B2 (ja) * 1995-11-24 2005-05-11 株式会社ニコン 内焦式望遠レンズ
JP5087945B2 (ja) 2007-02-16 2012-12-05 株式会社ニコン ズームレンズと、これを有する光学装置
JP4914999B2 (ja) * 2007-04-11 2012-04-11 ペンタックスリコーイメージング株式会社 望遠レンズ系
KR101618763B1 (ko) * 2009-03-13 2016-05-0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렌즈의 조립방법, 촬상렌즈 및 촬상장치
JP6000179B2 (ja) * 2013-03-29 2016-09-28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撮像レンズおよび撮像レンズを備えた撮像装置
CN107250868B (zh) * 2015-01-23 2020-01-10 株式会社尼康 光学系统以及具有该光学系统的摄像装置
CN108700727A (zh) * 2016-04-12 2018-10-23 奥林巴斯株式会社 内窥镜用对物光学系统
TWI616675B (zh) 2016-07-14 2018-03-0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攝像系統組、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TWI674449B (zh) * 2018-09-26 2019-10-11 大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攝像光學系統、取像裝置及電子裝置
CN110174748A (zh) * 2019-03-08 2019-08-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TWM581700U (zh) * 2019-04-11 2019-08-01 紘立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光學成像透鏡組及成像裝置
US11372201B2 (en) * 2019-04-11 2022-06-28 Canon Kabushiki Kaisha Optical system and imaging apparatus hav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6773267U (zh) * 2017-06-12 2017-12-19 浙江舜宇光学有限公司 镜头及包含该镜头的摄像模组
CN209182571U (zh) * 2018-09-14 2019-07-30 三河市蓝思泰克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长焦距经济型长波红外连续变焦镜头
CN110174747A (zh) * 2019-03-08 2019-08-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830689A (zh) * 2020-07-30 2020-10-27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830689B (zh) * 2020-07-30 2022-04-08 玉晶光电(厦门)有限公司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48789A (zh) * 2020-09-15 2020-11-17 厦门力鼎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搭配液体镜头的光学成像镜头
CN114942514A (zh) * 2022-06-17 2022-08-26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变焦镜头
CN114942514B (zh) * 2022-06-17 2024-05-24 辽宁中蓝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小型变焦镜头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120993A (zh) 2021-06-01
US11609408B2 (en) 2023-03-21
TWI807212B (zh) 2023-07-01
TW202120994A (zh) 2021-06-01
TWI706184B (zh) 2020-10-01
US20210157095A1 (en) 2021-05-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90807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297307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0895768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4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989136A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11977209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including eight lenses of +-++--+-, +-+---+- or +-++-++- refractive powers
CN11150580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612106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80424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19843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394489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708152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415721B (zh) 一种光学成像镜头
CN112327450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394487A (zh) 光学成像镜头
US11609408B2 (en) Optical imaging lens
CN111929813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59686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929814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96521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19862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0764230B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99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1025598A (zh) 光学成像镜头
CN112485891A (zh) 光学成像镜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