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6352B -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6352B
CN111206352B CN202010083045.5A CN202010083045A CN111206352B CN 111206352 B CN111206352 B CN 111206352B CN 202010083045 A CN202010083045 A CN 202010083045A CN 111206352 B CN111206352 B CN 11120635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positioning
fabric
piston
clamping bloc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8304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206352A (zh
Inventor
段芳利
王国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Woyang Xinxin Garmen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Woyang Xinxin Gar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Woyang Xinxin Gar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Woyang Xinxin Gar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8304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0635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20635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635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20635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635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DTEXTILES; PAPER
    • D05SEWING; 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CEMBROIDERING; TUFTING
    • D05C9/00Appliances for holding or feeding the base fabric in embroidering machines
    • D05C9/02Appliances for holding or feeding the base fabric in embroidering machines in machines with vertical needles
    • D05C9/04Work holders, e.g. frames

Abstract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包括刺绣机头(201)、位于刺绣机头(201)下方的工作台(202)、设置于工作台(202)上的织物拉紧装置(100),织物拉紧装置(100)包括框体装置(1)、设置于框体装置(1)下方的驱动装置(2)、位于框体装置(1)左右两侧的第一定位装置(3)、位于第一定位装置(3)上方的连接框装置(4)、设置于连接框装置(4)上的负压装置(5)、设置于第一定位装置(3)上的第二定位装置(6)、设置于第二定位装置(6)上的第一夹紧装置(7)、位于第一夹紧装置(7)上方的第二夹紧装置(8)。本发明能够实现刺绣机上织物稳固的拉紧,并且可以对其起到保护作用,同时可以将织物上的杂质灰尘吹走,清洁效果好。

Description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机械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
背景技术
随着工业的发展,纺织机械领域也得到了迅猛的发展,纺织机械的种类也越来越多,其中就包括对织物进行刺绣的刺绣机。
刺绣机由于对织物刺绣的自动化程度高,且刺绣效率高而得到广泛应用。但是现有的刺绣机在进行刺绣机,其上没有对织物的拉紧装置,进而在织物没有拉紧状态下刺绣时会影响对其刺绣结果,并且刺绣的效果不理想,导致织物的浪费,增加不必要的成本。虽然市面上出现了一些刺绣机上的织物拉紧状态,但是其使用效果亦不理想,比如以下技术内容:
中国专利CN103015078A揭示了一种具有织物拉紧装置的刺绣机,其包括织物垃圾装置,且织物拉紧装置具有至少第一纵向部分和第二纵向部分,这两个纵向部分布置成彼此相对且具有织物固持器,所述两个纵向部分之间的间距可变化,以拉紧所述织物。然而,其存在以下弊端:首先,该专利揭示的技术方案并不具有缓冲结构,在将织物拉紧时容易对其造成损坏,严重的甚至会将其拉断;其次,在织物较长时,织物容易缠绕在一起,进而无法方便的将其拉紧;最后,其对织物端部的固定效果不显著且容易对织物的端部容易造成损坏。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技术方案以克服上述缺陷。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有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
为达到本发明之目的,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首先将织物的两端放置在左右两侧的第一夹紧装置与第二夹紧装置之间,并且处于第一夹紧块及第二夹紧块之间,然后打开气缸的开关,使得推动杆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一活塞可以在所述壳体内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活塞向上移动时,由于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设置使得壳体内的气体不会从第四通孔排出,而只能从第二通孔进入到框体内,所述第二活塞向下移动时,由于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设置使得框体内的气体无法从第二通孔进入到壳体内,而只能外部的空气经过第四通孔进入到壳体内,以便补充壳体内的空气,由于第一活塞不断的上下移动,使得壳体内的空气不断的进入到框体内,从而可以增大框体内的气压。由于框体内的气体不断的增加,框体内的空气亦会经过第一通孔进入到第一定位框内,使得第一定位框内的密封空间的压力增强,进而向远离框体的方向推动第二活塞,使得第二活塞、第一定位杆、第三活塞向远离框体的方向移动,然后使得第四定位框、连接杆、移动框向远离框体的方向移动,以便增加左右两侧的第一夹紧装置之间的距离,并且移动框向远离框体方向移动时,其带动第三定位框向远离框体的方向移动,且由于第四活塞及第二定位杆固定不动,使得第三定位框内产生负压环境,由于第三定位框与第二定位框的空间相通,进而使得第二定位框内产生负压环境,使得第五活塞向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被压缩,然后第三定位杆、支撑板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连接块、第三夹紧块、第四夹紧块向下移动,直至顶靠在织物上,且第一夹紧块及第二夹紧块与其对应配合以便将织物夹紧住,并且由于第三弹簧的设置可以对弯曲板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以便第二夹紧块稳稳的与第四夹紧块配合实现对织物的夹紧,同时连接块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三夹紧块稳稳的顶靠在第一夹紧块上,并且随之移动框继续移动,使得第三定位框及第二定位框内的气体压强持续减小,进而对第五活塞产生向下的拉力越大,进而使得第三夹紧块与第一夹紧块及第四夹紧块与第二夹紧块相互顶靠的力度越大,实现对织物端部更加稳固的夹紧,防止织物端部脱落,稳固效果好;并且第二活塞及第三活塞的设置可以分别在第一定位框及第四定位框内产生密封的环境,通过第一定位框及第四定位框内的密封环境不仅可以对移动框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并且可以对其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即双重减震缓冲的作用,同时配合第一弹簧亦可以实现对第四定位框、连接杆及移动框的支撑缓冲作用,可见,通过三重的支撑缓冲作用可以实现第一夹紧装置及第二夹紧装置将织物的端部夹紧,并且可以将织物伸长拉直,同时可以对其起到保护作用,以便防止织物被拉断,效果显著且良好。同时可以打开风机的开关,使得外部的空气进入到管道内,然后进入到空腔内,然后从吹气孔向上喷出,且可以喷到织物上,一方面可以将织物伸展开,防止其缠绕,另一方面可以将织物上的灰尘吹走,起到清洁的作用,经济环保。待将织物拉紧后,通过机头对织物进行刺绣即可,直至刺绣完毕为止,然后打开阀门的开关,使得框体内的气体经过第三通孔排出即可,然后移动框可以人工推动恢复至原状,以便下次继续使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通过气缸带动第一活塞的不断上下移动,可以使得气体不断的单向进入到框体内,从而可以增大框体内的气压,以便带动左右两侧的第一夹紧装置与第二夹紧装置相互远离的移动,从而可以实现对织物的拉紧拉直,方便对其进行刺绣,且刺绣效果好;同时第二活塞及第三活塞的设置可以在第一定位框及第四定位框内形成密封的空间,两处密封空间且配合第一弹簧不仅可以对连接杆、移动框起到支撑的作用,同时缓冲效果显著,可以防止将织物拉断或者夹紧块损坏织物的端部,对织物起到有效的保护作用;并且第四活塞、第五活塞可以在第三定位框及第二定位框内产生密封的空间,同时移动框向远离框体的方向移动时实现第二定位框及第三定位框内产生负压的环境,以便拉动第五活塞、第三定位杆、支撑板向下移动,且第三夹紧块顶靠在第一夹紧块上,同时第四夹紧块顶靠在第二夹紧块上,实现将织物端部的稳固夹持住,并且移动框移动的越远,夹持的越紧,进而可以越有效的防止织物脱落,方便对其进行刺绣;并且弯曲板且配合第三弹簧可以使得第二夹紧块紧紧的顶靠在第四夹紧块上,夹紧效果好;并且连接框的设置不仅可以对移动框起到定位支撑的作用,亦通过在其上设置风机、管道、空腔、出气孔,可以实现向上吹气,以便将织物吹起,防止织物缠绕在一起,同时可以将织物上的杂质灰尘吹走,对其起到清洁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织物拉紧装置的俯视图;
图3为图2所示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织物拉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驱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第一夹紧装置及第二夹紧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3所示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第一定位装置及第二定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做出清楚完整的说明。
如图1至图6所示,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200包括刺绣机头201、位于所述刺绣机头201下方的工作台202、设置于所述工作台202上的织物拉紧装置100,所述织物拉紧装置100包括框体装置1、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1下方的驱动装置2、位于所述框体装置1左右两侧的第一定位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上方的连接框装置4、设置于所述连接框装置4上的负压装置5、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上的第二定位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6上的第一夹紧装置7、位于所述第一夹紧装置7上方的第二夹紧装置8。
如图1所示,所述刺绣机为市面上常见的刺绣机,其可以对织物自动进行刺绣,自动化程度高,劳动强度小,所述刺绣机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机头201设置于所述刺绣机200上,所述机头201可以对织物进行刺绣,所述机头201位于所述工作台202及织物拉紧装置100的上方,从而可以对织物拉紧装置100上拉紧的织物进行刺绣处理,其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工作台202设置于所述刺绣机200上,所述织物拉紧装置100与所述工作台202固定连接,所述工作台202用于支撑固定织物拉紧装置100。
如图2至图4所示,所述框体装置1包括框体11、设置于所述框体11下壁上的第一单向阀12、设置于所述框体11上壁上的阀门13、位于所述框体11下方的壳体14、设置于所述壳体14侧壁上的第二单向阀15、收容于所述壳体14内左右两侧的凸块16。所述框体11呈空心状,所述框体11上设有位于其左表面的第一通孔111、位于其下表面的第二通孔112、位于其上表面的第三通孔113,所述第一通孔111、第二通孔112、第三通孔113贯穿所述框体11的内外表面。所述第一单向阀12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112内且与所述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单向阀12堵塞所述第二通孔112,使得框体11下方的空气可以经过第二通孔112进入到框体11内,而不会使得框体11内的空气经过第二通孔112进入到框体11的下方。所述阀门13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113内且与所述框体11固定连接,所述阀门13堵塞所述第三通孔113,可以控制第三通孔113内空气的流动。所述壳体14的上下表面相通,所述壳体14的上端对准所述第二通孔112且与所述框体1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二通孔112与所述壳体14的内部相通,所述壳体14的侧壁上设有第四通孔141,所述第四通孔141贯穿所述壳体14的内外表面。所述第二单向阀15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141内且与所述壳体14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单向阀15堵塞所述第四通孔141,所述第二单向阀15可以使得外部的空气经过第四通孔141进入到壳体14内,而壳体14内的空气无法从第四通孔141进入到壳体14的外部。所述凸块1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壳体14内的左右两侧,所述凸块16与所述壳体14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如图3及图4所示,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气缸21、设置于所述气缸21上的固定架22、推动杆23、位于所述推动杆23端部的第一活塞24。所述气缸21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气缸21为现有技术,故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固定架22呈弯折状,所述固定架22的一端与所述气缸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22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4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气缸21起到支撑固定作用。所述推动杆23的下端与所述气缸21连接,使得所述气缸21可以带动所述推动杆23上下移动,所述推动杆23的上端伸入到所述壳体14内。所述第一活塞24收容于所述壳体14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凸块16位于所述第一活塞24的下方,所述凸块16的设置可以防止所述第一活塞24向下移出所述壳体14,所述推动杆2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活塞24固定连接,从而可以带动第一活塞24上下移动。
如图3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包括第一定位框31、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框31内的第一定位框31一端的第一弹簧32、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框31内的第一定位杆33、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3一端的第二活塞34、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3另一端的第三活塞35。所述第一定位框31设有通道311,所述通道311贯穿所述第一定位框31的左右表面,所述第一定位框31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一通孔111且与所述框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框31的内部与所述框体1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一弹簧32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一弹簧32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框3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定位杆33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框3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一定位杆33可以在所述第一定位框31内移动,所述第一定位杆33的另一端移出所述第一定位框31。所述第二活塞34与所述第一定位杆33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活塞34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框3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二活塞34可以在所述第一定位框31内左右移动,所述第二活塞34与所述框体11的外壁之间形成密封的空间,以便第一定位杆33远离所述框体11时,所述第二活塞34远离框体11,且第二活塞34与框体11外壁之间的空气的气压降低,以便形成负压空间,可以对第二活塞34及第一定位杆33产生向右的拉力。所述第三活塞35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定位杆33的另一端固定连接。
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连接框装置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接框装置4包括连接框41、设置于所述连接框41下方的限定块42、设置于所述连接框41端部的管道43、设置于所述管道43上的风机44。所述连接框41呈长方体及空心状,所述连接框41的一端与所述框体1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框41上设有位于其内部的空腔411、位于所述空腔411上方的若干吹气孔412,所述空腔411与所述连接框41的另一端相通形成通孔,所述吹气孔412设有若干个且呈均匀分布,所述吹气孔412的下端与所述空腔411相通,所述吹气孔412的上端与所述连接框411的上表面相通,以便使得空腔411内的空气可以经过吹气孔412向上吹出。所述限定块42的上表面与所述连接框4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限定块42位于所述连接框41的另一端。所述管道43的一端对准所述空腔411的端部通孔且与所述连接框4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管道43的内部与所述空腔411的内部相通。所述风机44与电源(未图示)电性连接,为其提供电能,所述风机44上设有开关(未图示),方便控制其打开或者关闭,所述风机44可以将外部的空气抽入到空气411内,然后经过吹气孔412向上吹出。
如图2及图5所示,所述负压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负压装置5包括第二定位框51、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框51内的第二弹簧52、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框51外部的第三定位框53、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框53内的第四活塞54、第二定位杆55、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55下方的固定杆56。所述第二定位框51上设有位于其内部的腔体511及靠近所述框体11的侧面设有第五通孔512,所述腔体511与所述第二定位框51的上端相通,所述第五通孔512呈圆形且与所述腔体511相通。所述第二弹簧52收容于所述腔体511内,所述第二弹簧52的下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框51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定位框53的左右表面相通,所述第三定位框53处于所述第二定位框51与所述框体11之间,所述第三定位框53的一端对准所述第五通孔512且与所述第二定位框51的侧面固定连接,使得所述第三定位框53的内部与所述第二定位框51的内部相通。所述第四活塞54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框53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四活塞54可以在所述第三定位框53内左右移动。所述第二定位杆55的一端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框53内且与所述第四活塞54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二定位杆55与所述第三定位框53的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四活塞54与所述第三定位框53内表面密封接触,从而可以使得第四活塞54与所述第二定位框51之间形成密封空间。所述固定杆56的上端与所述第二定位杆55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杆56的下端与所述连接框41的上表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二定位杆55起到支撑作用,进而对所述第三定位框53起到支撑作用。
如图2、图3、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二定位装置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定位装置6包括移动框61、位于所述移动框61下方的连接杆62、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2与所述框体11之间的第四定位框63。所述移动框61的左右表面相通,所述连接框41穿过所述移动框61的内部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移动框61可以在所述连接框41上稳定的左右移动,所述移动框61可以挡住部分吹气孔412,所述移动框61的上表面与所述第三定位框53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连接杆62的上端与所述移动框61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定位框63处于所述连接杆62与所述框体11之间,所述第四定位框63的一端与所述连接杆6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定位框63的内部设有定位腔631,所述定位腔631与所述第四定位框63另一端的侧面相通,所述第一定位杆33的另一端及第三活塞35收容于所述定位腔631内且与所述第四定位框63的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三活塞35可以在所述定位腔631内移动,所述第四活塞35与所述定位腔631的侧壁之间形成密封的空间,以便第四活塞35远离所述连接杆62时使得定位腔631内的密封空间形成负压环境,所述第一弹簧32的另一端与所述第四定位框63的侧面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第四定位框63起到连接作用。
如图3及图5所示,所述第一夹紧装置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夹紧装置7包括支撑杆71、设置于所述支撑杆71上端的支撑块72、设置于所述支撑块72上方的若干第一夹紧块73、设置于所述支撑块72上的弯曲板74、设置于所述弯曲板74上的若干第二夹紧块75、位于所述弯曲板74下方的第三弹簧76、位于所述第三弹簧76下方的固定块77。所述支撑杆71的下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框53固定连接。所述支撑块72的纵截面呈扇形,所述支撑块72的上表面呈圆弧状且侧面呈斜面状,所述支撑杆7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块72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夹紧块73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支撑块72的上表面上,所述第一夹紧块73与所述支撑块72的上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弯曲板74呈弯曲状,所述支撑块72贯穿所述弯曲板74的上下表面且与其滑动接触,所述弯曲板74可以在所述支撑块72上下移动。所述第二夹紧块7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夹紧块75均匀分布在所述弯曲板74上,所述第二夹紧块75与所述弯曲板74固定连接,织物可以顶靠在第一夹紧块73及第二夹紧块75上。所述第三弹簧76设有若干个,所述第三弹簧76位于所述支撑块72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三弹簧76的上端与所述弯曲板74固定连接,从而对所述弯曲板74起到支撑作用。所述固定块77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支撑块72的左右两侧,所述固定块77的一端与所述支撑块72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弹簧76的下端与所述固定块77固定连接,所述固定块77可以对第三弹簧76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一夹紧装置7的设置可以使得织物的一端顶靠在第一夹紧块73及第二夹紧块75上,以便对织物的一端起到支撑作用,从而可以配合第二夹紧装置8实现将织物的端部夹紧。
如图2、图3及图5所示,所述第二夹紧装置8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夹紧装置8包括第三定位杆81、设置于所述第三定位杆81上端的支撑板82、设置于所述支撑板82下表面上的连接块83、设置于所述连接块83下方的第三夹紧块84、位于所述连接块83左右两侧的第四夹紧块85、位于所述第三定位杆81下端的第五活塞86。所述第三定位杆81的下端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框5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使得所述第三定位杆81可以在所述第二定位框51内上下移动。所述支撑板82呈弯曲状,所述第三定位杆81的上端与所述支撑板8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83与所述支撑板82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块83位于所述支撑块72的上方。所述第三夹紧块84设有若干个且均匀分布在所述连接块83的下表面上,所述第三夹紧块84与所述连接块83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夹紧块85设有若干个,所述第四夹紧块85与所述支撑板82的下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四夹紧块85位于所述第二夹紧块75的上方。所述第五活塞86的上端与所述第三定位杆81的下端固定连接,所述第五活塞86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框51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第二弹簧52的上端与所述第五活塞86固定连接,从而对其起到支撑作用,所述第五活塞86的下端与所述腔体511底面之间形成密封的空间,以便第三定位框53内的密封空间形成负压环境时,使得腔体511内形成负压环境,进而使得第五活塞86向下移动。
如图1至图6所示,所述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使用时,首先将织物的两端放置在左右两侧的第一夹紧装置7与第二夹紧装置8之间,并且处于第一夹紧块73及第二夹紧块84之间,然后打开气缸21的开关,使得推动杆23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一活塞24可以在所述壳体14内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活塞24向上移动时,由于第一单向阀12及第二单向阀15的设置使得壳体14内的气体不会从第四通孔141排出,而只能从第二通孔112进入到框体11内,所述第二活塞15向下移动时,由于第一单向阀12及第二单向阀15的设置使得框体11内的气体无法从第二通孔112进入到壳体14内,而只能外部的空气经过第四通孔141进入到壳体14内,以便补充壳体14内的空气,由于第一活塞24不断的上下移动,使得壳体14内的空气不断的进入到框体11内,从而可以增大框体11内的气压。由于框体11内的气体不断的增加,框体11内的空气亦会经过第一通孔111进入到第一定位框31内,使得第一定位框31内的密封空间的压力增强,进而向远离框体11的方向推动第二活塞34,使得第二活塞34、第一定位杆33、第三活塞35向远离框体11的方向移动,然后使得第四定位框63、连接杆62、移动框61向远离框体11的方向移动,以便增加左右两侧的第一夹紧装置7之间的距离,并且移动框61向远离框体11方向移动时,其带动第三定位框53向远离框体11的方向移动,且由于第四活塞54及第二定位杆55固定不动,使得第三定位框53内产生负压环境,由于第三定位框53与第二定位框51的空间相通,进而使得第二定位框51内产生负压环境,使得第五活塞86向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52被压缩,然后第三定位杆81、支撑板82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连接块83、第三夹紧块84、第四夹紧块85向下移动,直至顶靠在织物上,且第一夹紧块73及第二夹紧块75与其对应配合以便将织物夹紧住,并且由于第三弹簧76的设置可以对弯曲板74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以便第二夹紧块75稳稳的与第四夹紧块85配合实现对织物的夹紧,同时连接块83的设置可以使得第三夹紧块84稳稳的顶靠在第一夹紧块73上,并且随之移动框61继续移动,使得第三定位框53及第二定位框51内的气体压强持续减小,进而对第五活塞86产生向下的拉力越大,进而使得第三夹紧块84与第一夹紧块84及第四夹紧块85与第二夹紧块75相互顶靠的力度越大,实现对织物端部更加稳固的夹紧,防止织物端部脱落,稳固效果好;并且第二活塞34及第三活塞35的设置可以分别在第一定位框33及第四定位框63内产生密封的环境,通过第一定位框33及第四定位框63内的密封环境不仅可以对移动框61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并且可以对其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即双重减震缓冲的作用,同时配合第一弹簧32亦可以实现对第四定位框63、连接杆62及移动框61的支撑缓冲作用,可见,通过三重的支撑缓冲作用可以实现第一夹紧装置及第二夹紧装置将织物的端部夹紧,并且可以将织物伸长拉直,同时可以对其起到保护作用,以便防止织物被拉断,效果显著且良好。同时可以打开风机44的开关,使得外部的空气进入到管道43内,然后进入到空腔411内,然后从吹气孔412向上喷出,且可以喷到织物上,一方面可以将织物伸展开,防止其缠绕,另一方面可以将织物上的灰尘吹走,起到清洁的作用,经济环保。待将织物拉紧后,通过机头201对织物进行刺绣即可,直至刺绣完毕为止,然后打开阀门13的开关,使得框体11内的气体经过第三通孔113排出即可,然后移动框61可以人工推动恢复至原状,以便下次继续使用。至此,本发明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使用过程描述完毕。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

1.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刺绣机包括刺绣机头(201)、位于所述刺绣机头(201)下方的工作台(202)、设置于所述工作台(202)上的织物拉紧装置(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织物拉紧装置(100)包括框体装置(1)、设置于所述框体装置(1)下方的驱动装置(2)、位于所述框体装置(1)左右两侧的第一定位装置(3)、位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上方的连接框装置(4)、设置于所述连接框装置(4)上的负压装置(5)、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上的第二定位装置(6)、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装置(6)上的第一夹紧装置(7)、位于所述第一夹紧装置(7)上方的第二夹紧装置(8),所述框体装置(1 )包括框体(11),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一定位装置(3)包括第一定位框(31)、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框(31)内的第一定位框(31)一端的第一弹簧(32)、收容于所述第一定位框(31)内的第一定位杆(33)、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3)一端的第二活塞(34)、设置于所述第一定位杆(33)另一端的第三活塞(35),所述连接框装置(4)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连接框装置(4)包括连接框(41)、设置于所述连接框(41)下方的限定块(42)、设置于所述连接框(41)端部的管道(43)、设置于所述管道(43)上的风机(44),所述负压装置(5)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负压装置(5)包括第二定位框(51)、收容于所述第二定位框(51)内的第二弹簧(52)、设置于所述第二定位框(51)外部的第三定位框(53)、收容于所述第三定位框(53)内的第四活塞(54)、第二定位杆(55)、位于所述第二定位杆(55)下方的固定杆(56),所述第二定位装置(6)设有两个且分别位于所述框体(11)的左右两侧,所述第二定位装置(6)包括移动框(61)、位于所述移动框(61)下方的连接杆(62)、设置于所述连接杆(62)与所述框体(11)之间的第四定位框(63);所述框体装置(1)包括设置于所述框体(11)下壁上的第一单向阀(12)、设置于所述框体(11)上壁上的阀门(13)、位于所述框体(11)下方的壳体(14)、设置于所述壳体(14)侧壁上的第二单向阀(15);所述壳体(14)的侧壁上设有第四通孔(141),所述第二单向阀(15)收容于所述第四通孔(141)内且与所述壳体(14)固定连接;所述驱动装置(2)包括气缸(21)、设置于所述气缸(21)上的固定架(22)、推动杆(23)、位于所述推动杆(23)端部的第一活塞(24),所述固定架(22)的一端与所述气缸(21)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架(22)的另一端与所述壳体(14)的侧面固定连接,所述推动杆(23)的下端与所述气缸(21)连接,所述第一活塞(24)收容于所述壳体(14)内且与其内表面滑动接触,所述推动杆(23)的上端与所述第一活塞(24)固定连接;
所述工作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将织物的两端放置在左右两侧的第一夹紧装置与第二夹紧装置之间,并且处于第一夹紧块及第二夹紧块之间,然后打开气缸的开关,使得推动杆不断的上下移动,进而使得第一活塞在所述壳体内上下移动,所述第一活塞向上移动时,由于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设置使得壳体内的气体不会从第四通孔排出,而只能从第二通孔进入到框体内,所述第二活塞向下移动时,由于第一单向阀及第二单向阀的设置使得框体内的气体无法从第二通孔进入到壳体内,而只能外部的空气经过第四通孔进入到壳体内,以便补充壳体内的空气,由于第一活塞不断的上下移动,使得壳体内的空气不断的进入到框体内,从而增大框体内的气压;由于框体内的气体不断的增加,框体内的空气亦会经过第一通孔进入到第一定位框内,使得第一定位框内的密封空间的压力增强,进而向远离框体的方向推动第二活塞,使得第二活塞、第一定位杆、第三活塞向远离框体的方向移动,然后使得第四定位框、连接杆、移动框向远离框体的方向移动,以便增加左右两侧的第一夹紧装置之间的距离,并且移动框向远离框体方向移动时,其带动第三定位框向远离框体的方向移动,且由于第四活塞及第二定位杆固定不动,使得第三定位框内产生负压环境,由于第三定位框与第二定位框的空间相通,进而使得第二定位框内产生负压环境,使得第五活塞向下移动,所述第二弹簧被压缩,然后第三定位杆、支撑板向下移动,进而使得连接块、第三夹紧块、第四夹紧块向下移动,直至顶靠在织物上,且第一夹紧块及第二夹紧块与其对应配合以便将织物夹紧住,并且由于第三弹簧的设置对弯曲板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以便第二夹紧块稳稳的与第四夹紧块配合实现对织物的夹紧,同时连接块的设置使得第三夹紧块稳稳的顶靠在第一夹紧块上,并且随之移动框继续移动,使得第三定位框及第二定位框内的气体压强持续减小,进而对第五活塞产生向下的拉力越大,进而使得第三夹紧块与第一夹紧块及第四夹紧块与第二夹紧块相互顶靠的力度越大,实现对织物端部更加稳固的夹紧,防止织物端部脱落,稳固效果好;并且第二活塞及第三活塞的设置分别在第一定位框及第四定位框内产生密封的环境,通过第一定位框及第四定位框内的密封环境不仅对移动框起到稳固的支撑作用,并且对其起到缓冲减震的作用,即双重减震缓冲的作用,同时配合第一弹簧亦实现对第四定位框、连接杆及移动框的支撑缓冲作用,可见,通过三重的支撑缓冲作用实现第一夹紧装置及第二夹紧装置将织物的端部夹紧,并且将织物伸长拉直,同时对其起到保护作用,以便防止织物被拉断;同时打开风机的开关,使得外部的空气进入到管道内,然后进入到空腔内,然后从吹气孔向上喷出,且喷到织物上,一方面将织物伸展开,防止其缠绕,另一方面将织物上的灰尘吹走,起到清洁的作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待将织物拉紧后,通过机头对织物进行刺绣即可,直至刺绣完毕为止,然后打开阀门的开关,使得框体内的气体经过第三通孔排出即可,移动框人工推动恢复至原状,以便下次继续使用。
CN202010083045.5A 2020-02-07 2020-02-07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 Active CN11120635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3045.5A CN111206352B (zh) 2020-02-07 2020-02-07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83045.5A CN111206352B (zh) 2020-02-07 2020-02-07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6352A CN111206352A (zh) 2020-05-29
CN111206352B true CN111206352B (zh) 2020-12-08

Family

ID=707845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83045.5A Active CN111206352B (zh) 2020-02-07 2020-02-07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06352B (zh)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7035A (zh) * 2018-10-23 2019-01-08 阜阳师范学院 一种财会人员使用升降座椅
CN209701941U (zh) * 2018-12-26 2019-11-29 广州宝钢井昌钢材配送有限公司 一种纵切张力机张力控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11178C2 (de) * 1984-03-27 1986-06-19 Kochs Adler Ag, 4800 Bielefeld Nähautomat mit einem Nähkopf mit Drehgehäuse
CN87207965U (zh) * 1987-05-08 1988-10-19 屠炳录 通气型织物面拉紧床座
ATE191022T1 (de) * 1998-01-08 2000-04-15 Laesser Franz Ag Spannvorrichtung zum spannen einer um die stoffwellen einer stickmaschine gelegten stoffbahn
CN2811361Y (zh) * 2005-07-12 2006-08-30 江苏大岛机械集团有限公司 夹布、拉布气胎装置
JP4833149B2 (ja) * 2007-05-08 2011-12-07 株式会社バルダン 刺繍機及び布張り方法
CN201151589Y (zh) * 2008-01-09 2008-11-19 福建华橡自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钢丝绳液压张紧装置
CH705553A1 (de) * 2011-09-21 2013-03-28 Laesser Ag Stickmaschine mit Stoffspannvorrichtung.
CN203440645U (zh) * 2013-09-09 2014-02-19 陈建平 一种带张力器的刺绣机边撑织物机构
CN204199023U (zh) * 2014-09-26 2015-03-11 浙江乐佳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高精度绣花机夹布调节机构
CN106120198A (zh) * 2016-08-12 2016-11-16 浙江方成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防积尘的减震型绣花机
CN106917203A (zh) * 2017-05-10 2017-07-04 浙江高派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刺绣机械用夹紧装置
CN108662371A (zh) * 2018-06-06 2018-10-16 广州百士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便携式新型电子产品夹持装置
CN208381391U (zh) * 2018-07-02 2019-01-15 台州和洛宝铜业有限公司 一种阀门
CN209292661U (zh) * 2018-12-27 2019-08-23 杭州汇海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纤维拉伸平铺装置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157035A (zh) * 2018-10-23 2019-01-08 阜阳师范学院 一种财会人员使用升降座椅
CN209701941U (zh) * 2018-12-26 2019-11-29 广州宝钢井昌钢材配送有限公司 一种纵切张力机张力控制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6352A (zh) 2020-05-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689600B1 (ko) 자수기의 원단당김장치
CN208073710U (zh) 一种空压机减震装置
CN111206352B (zh)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的工作方法
CN111118768B (zh) 一种具有织物拉紧功能的刺绣机
CN208530018U (zh) 一种绿篱机刀片生产用打标机
CN218797891U (zh) 一种管道除尘用工业除尘机
CN114182518B (zh) 一种自动除线机
CN107503027A (zh) 一种纱线绷紧装置
CN215561403U (zh) 一种服装生产用自动熨烫装置
CN214401116U (zh) 一种方便输送的服装用熨烫装置
CN215051042U (zh) 一种四面弹面料生产用自动穿综设备
CN208914269U (zh) 一种吹膜生产线的打孔装置
CN210886522U (zh) 膨胀夹布装置
CN211566147U (zh) 一种便于保持压力稳定的开料机气动刀头
CN116117918A (zh) 一种纺织布打孔设备
CN205133922U (zh) 电脑针织横编机的落布吹气装置
CN220542596U (zh) 一种提升氮吹效率的装置
CN216250395U (zh) 一种移栽机构
CN217810191U (zh) 一种布料裁剪用裁片机
CN214391429U (zh) 一种用于机械臂工作台的气动机台清洁机构
CN218842471U (zh) 一种整经机的飞花清除装置
CN217453709U (zh) 一种吹加吸拧紧装置
CN216941474U (zh) 一种硫化管夹持装置
CN219396394U (zh) 一种具有吸尘功能的服装打样机
CN213389238U (zh) 一种自动夹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118

Address after: 233600 west side of Xingye Road and south side of Decheng Road, Woyang County Economic Development Zone, Bozhou City, Anhui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Woyang Xinxin Garment Co., Ltd

Address before: 200080 Siping Road 1239, Shanghai, Hongkou District

Applicant before: Duan Fangli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