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204301A - 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204301A
CN111204301A CN202010071037.9A CN202010071037A CN111204301A CN 111204301 A CN111204301 A CN 111204301A CN 202010071037 A CN202010071037 A CN 202010071037A CN 111204301 A CN111204301 A CN 1112043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afety
strategy
seat
posture
ri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103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喻俊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ngda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Evergrande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Evergrande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Evergrande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Guangdo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07103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204301A/zh
Publication of CN1112043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20430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1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 B60R21/013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 B60R21/0136Electrical circuits for triggering passive safety arrangements, e.g. airbags, safety belt tighteners, in case of vehicle accidents or impending vehicle accidents including means for detecting collisions, impending collisions or roll-over responsive to actual contact with an obstacle, e.g. to vehicle deformation, bumper displacement or bumper velocity relative to the vehic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40/00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 B60W40/08Estimation or calculation of non-directly measurable driving parameter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 unit, e.g. by using mathematical models related to drivers or passeng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WCONJOINT CONTROL OF VEHICLE SUB-UNITS OF DIFFERENT TYPE OR DIFFERENT FUNCTION; CONTROL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YBRID VEHICLES;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SYSTEMS FOR PURPOSES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 B60W50/00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for road vehicle drive control not related to the control of a particular sub-unit, e.g. process diagnostic or vehicle driver interfaces
    • B60W50/0098Details of control systems ensuring comfort, safety or stability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方法包括: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为:车内安全措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启动方式;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并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本申请能够根据不同驾乘人员体征信息,对不同的驾乘人员设计最佳防护方案,有效保障了驾乘人员的乘车安全。

Description

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相关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为保障汽车驾乘人员的安全,汽车在安全设计时会设置安全气囊等安全防护零件,在汽车发生碰撞时弹出以减缓驾乘人员的受伤程度。目前的碰撞安装防护一般只考虑正常体格的驾乘人员在正常姿态下的防护设计,而没有针对不同体格和不同年龄的乘员的最佳防护设计,也没有针对不同乘坐姿态下的最佳防护设计。导致汽车在发生碰撞时的防护措施没有起到最佳的防护作用。
申请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能够根据乘坐人员的体格和乘坐姿态设置防护措施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包括:
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
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为:车内安全措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启动方式;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并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乘坐策略模型;
将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乘坐策略模型,生成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更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车内安全措施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对于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和座椅的不同状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安全响应策略模型;
将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的人体安全姿态、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关于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再进一步地,还包括:
若检测到驾乘人员未调整至所述安全姿态;
则将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并设定关于所述当前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包括:
对驾乘人员进行脸部特征扫描和/或瞳孔识别,获取对应的驾乘人员的年龄、性别、身高和/或体重信息。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包括:
检测座椅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安全带高度、和/或安全带状态;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调整座椅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和/或安全带高度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
进一步地,所述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具体包括:
检测驾乘人员上肢的倾斜角度、和/或下肢的放置区域
指示驾乘人员调整上肢的倾斜角度、和/或下肢的放置区域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本发明提供一种乘坐安全控制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
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为:车内安全措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启动方式;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并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乘坐策略模型;
将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乘坐策略模型,生成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更进一步地,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车内安全措施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对于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和座椅的不同状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安全响应策略模型;
将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的人体安全姿态、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关于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申请能够根据不同驾乘人员体征信息,将座椅调整至安全状态并提醒驾乘人员调整至安全姿态,同时设置对应的安全响应策略,能够针对不同的驾乘人员设计最佳防护方案,有效保障了驾乘人员的乘车安全。
附图说明
参见附图,本申请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应当理解:这些附图仅仅用于说明的目的,而并非意在对本申请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
图1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乘坐安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乘坐安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一实施例中乘坐安全控制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来进一步说明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
容易理解,根据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在不变更本申请实质精神下,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可相互替换的多种结构方式以及实现方式。因此,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以及附图仅是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当视为本申请的全部或视为对申请技术方案的限定或限制。
在本说明书中提到或者可能提到的上、下、左、右、前、后、正面、背面、顶部、底部等方位用语是相对于各附图中所示的构造进行定义的,它们是相对的概念,因此有可能会根据其所处不同位置、不同使用状态而进行相应地变化。所以,也不应当将这些或者其他的方位用语解释为限制性用语。
本实施例中的一种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如图1所示,包括:
步骤S101: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
步骤S102: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步骤S103: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为:车内安全措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启动方式;
步骤S104: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并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具体的,首先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信息和体征信息,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制定包括安全姿态的最佳乘坐策略,并根据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体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驾乘人员的年龄、性别、身高和/或体重信息。
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包括座椅的座椅安全状态和驾乘人员的人体安全姿态。在所述最佳乘坐策略下,能够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系数最佳。
所述安全响应策略为当汽车发生碰撞时,车内安全措施的启动方式。包括但不限于:是否点爆安全气囊、安全气囊点爆级数、安全气囊点爆时间、是否启动安全带预警、是否启动踏板响应。上述设置具体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进行调整,使得在碰撞发生时,安全气囊、安全带等安全防护措施能够对驾乘人员起到最佳的保护,尽可能地降低驾乘人员的受伤程度。
关于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安全姿态,具体可通过语音指示驾乘人员调整坐姿,例如,提醒驾乘人员身体左移或右移、双脚放至搁脚区等动作,驾乘人员可跟随语音指示调整坐姿,直至语音提示以调整至安全位置。此外,当检测到驾乘人员没有系好安全带时,也可通过语音提示的方式提醒驾乘人员系好安全带。
当汽车发生不同程度的碰撞时,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结合所述安全响应策略,能够使驾乘人员的受伤程度最低。
本申请中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能够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制定对应的最佳乘坐策略和安全响应策略,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坐安全性,实现了安全防护措施的精准防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乘坐策略模型;
将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乘坐策略模型,生成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具体的,最佳乘坐策略根据预设的乘坐策略模型设定,可通过计算机仿真和试验测试技术进行预先标定。模拟不同体格、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体采用不同姿态,在不同的座椅状态下,在碰撞事故中的受伤差异,设置多组特性乘员,通过仿真分析和实验分析,确定每组特性乘员对应的最佳乘坐策略,生成乘坐策略模型。
将检测到的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输入到乘坐策略模型中,生成基于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的最佳乘坐策略。
本实施例采用预设乘坐策略模型的方式,根据在不同碰撞事故中的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的受伤差异,设置安全系数最高的最佳乘坐策略,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车内安全措施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对于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和座椅的不同状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安全响应策略模型;
将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的人体安全姿态、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关于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具体的,与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类似,安全响应策略同样采用预设模型的方式。通过模拟不同体格、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乘员在不同乘坐姿势和座椅的不同状态下,在不同的安全响应策略下,在碰撞事故中的受伤差异,对应设置安全系数最高的安全响应策略,构成安全响应策略模型。
将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的人体安全姿态、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该驾乘人员关于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此时驾乘人员若处于最佳乘坐策略下,则安全系数最高。
本实施例中能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设置其在最佳乘坐策略下的安全响应策略,最大程度地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还包括:
若检测到驾乘人员未调整至所述安全姿态;
则将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并设定关于所述当前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具体的,设定时间后,若驾乘人员未调整至安全姿态,则根据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生成关于所述当前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提供驾乘人员在当前姿态下的最佳安全防护措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包括:
对驾乘人员进行脸部特征扫描和/或瞳孔识别,获取对应的驾乘人员的年龄、性别、身高和/或体重信息。
具体的,预先采集驾乘人员的身份信息和体征信息并存档,在汽车启动时或碰撞发生时,通过识别驾乘人员的身份信息,即可获得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
驾乘人员的身份信息和体征信息采用主动录入的方式,首先扫描驾乘人员的脸部特征和/或通孔识别,之后输入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通过面部识别或瞳孔识别录入该驾乘人员的面部或瞳孔特征,用于后续的身份识别,之后由驾乘人员主动录入其体征信息,所述特征信息包括但不限于年龄、性别、身高和/或体重。
基于上述驾乘人员的身份信息和体征信息的录入,通过对驾乘人员进行人脸识别或瞳孔识别,判断该驾乘人员的身份,提取其录入的体征信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包括:
检测座椅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安全带高度、和/或安全带状态;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调整座椅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和/或安全带高度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
具体的,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定义了驾乘人员的安全姿态,结合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调整座椅前后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和/或安全带高度等,结合舒适性和安全性设置最佳位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具体包括:
检测驾乘人员上肢的倾斜角度、和/或下肢的放置区域
指示驾乘人员调整上肢的倾斜角度、和/或下肢的放置区域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具体的,通过车内的检测装置,检测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包括但不限于驾乘人员的上肢的倾斜角度、以及下肢是否放置在搁脚区。
其中检测驾乘人员的上肢倾斜角度,可判断驾乘人员的身体是否前倾或后倒,具体可通过设置在座椅上到的压力传感器进行检测;而下肢是否放置在搁脚区,可判断驾乘人员是否有双脚离座、跷二郎腿等姿势,具体可根据搁脚区的压力传感器进行检测。
作为一个例子,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也可通过设置摄像头对驾乘人员的姿态进行捕捉,再通过图像处理技术判断驾乘人员的姿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包括:
步骤S201:对驾乘人员进行脸部特征扫描和/或瞳孔识别,获取对应的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包括年龄、性别、身高和/或体重信息等;
步骤S202:检测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包括上肢的倾斜角度、和/或下肢的放置区域等;
步骤S203: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的受伤差异,预设乘坐策略模型;
步骤S204:将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乘坐策略模型,生成包括安全姿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步骤S205: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的受伤差异,预设安全响应策略模型;
步骤S206:将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的安全姿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关于安全姿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步骤S207:检测当前座椅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安全带高度和/或安全带状态;
步骤S208: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调整当前座椅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和/或安全带高度至安全状态,同时语音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安全姿态、以及系好安全带;
步骤S209:经过预设时间后,若检测到驾乘人员未调整至所述安全姿态,则执行步骤2010;
步骤S2010:将所述当前姿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关于当前姿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其中,步骤S205-S206和步骤S207-S208可先后执行也可同步执行。
本实施例能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调整座椅至安全状态并设置关于安全姿态的安全响应策略,并根据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语音指示其调整至安全位置;若超时不调整,则设置关于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的安全响应策略,从而尽可能地降低驾乘人员在发生碰撞时受到的伤害,极大地提高了驾乘人员的安全保障。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种乘坐安全控制电子设备,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301;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301通信连接的存储器302;其中,
所述存储器302存储有可被所述一个处理器301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301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301能够:
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
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为:车内安全措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启动方式;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并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图3中以一个处理器301为例。电子设备优选为电子控制单元(ElectronicControlUnit,ECU)。
电子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入装置303和显示装置304。
处理器301、存储器302、输入装置303及显示装置304可以通过总线或者其他方式连接,图中以通过总线连接为例。
存储器302作为一种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用于存储非易失性软件程序、非易失性计算机可执行程序以及模块,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对应的程序指令/模块,例如,图1、图2所示的方法流程。处理器301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302中的非易失性软件程序、指令以及模块,从而执行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即实现上述实施例中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
存储器302可以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系统、至少一个功能所需要的应用程序;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乘坐安全控制方法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等。此外,存储器302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非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一些实施例中,存储器302可选包括相对于处理器301远程设置的存储器,这些远程存储器可以通过网络连接至执行乘坐安全控制方法的装置。上述网络的实例包括但不限于互联网、企业内部网、局域网、移动通信网及其组合。
输入装置303可接收输入的用户点击,以及产生与乘坐安全控制方法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信号输入。显示装置304可包括显示屏等显示设备。
在所述一个或者多个模块存储在所述存储器302中,当被所述一个或者多个处理器301运行时,执行上述任意方法实施例中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
本申请中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能够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制定对应的最佳乘坐策略和安全响应策略,提高了驾乘人员的乘坐安全性,实现了安全防护措施的精准防护。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乘坐策略模型;
将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乘坐策略模型,生成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本实施例采用预设乘坐策略模型的方式,根据在不同碰撞事故中的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的受伤差异,设置安全系数最高的最佳乘坐策略,保证了驾乘人员的安全。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车内安全措施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对于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和座椅的不同状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安全响应策略模型;
将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的人体安全姿态、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关于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本实施例中能根据驾乘人员的体征信息,设置其在最佳乘坐策略下的安全响应策略,最大程度地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
以上所述的仅是本申请的原理和较佳的实施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本申请原理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若干其它变型,也应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
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为:车内安全措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启动方式;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并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乘坐策略模型;
将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乘坐策略模型,生成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车内安全措施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对于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和座椅的不同状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安全响应策略模型;
将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的人体安全姿态、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关于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若检测到驾乘人员未调整至所述安全姿态;
则将驾乘人员的当前姿态、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并设定关于所述当前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包括:
对驾乘人员进行脸部特征扫描和/或瞳孔识别,获取对应的驾乘人员的年龄、性别、身高和/或体重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包括:
检测座椅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安全带高度、和/或安全带状态;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调整座椅位置、坐垫高度、靠背角度、和/或安全带高度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具体包括:
检测驾乘人员上肢的倾斜角度、和/或下肢的放置区域
指示驾乘人员调整上肢的倾斜角度、和/或下肢的放置区域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8.一种乘坐安全控制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处理器;以及,
与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通信连接的存储器;其中,
所述存储器存储有可被所述一个处理器执行的指令,所述指令被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执行,以使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能够:
检测驾乘人员的身份,并获取与所述身份对应的体征信息;
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为:车内安全措施在汽车发生碰撞时的启动方式;
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对应调整驾乘人员的座椅至所述座椅安全状态,并指示驾乘人员调整至所述人体安全姿态。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体征信息制定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乘坐策略模型;
将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乘坐策略模型,生成包括人体安全姿态和座椅安全状态的最佳乘坐策略。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乘坐安全控制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最佳乘坐策略设定安全响应策略,具体包括:
根据在各种碰撞事故中,车内安全措施采用不同的启动方式,对于不同体征的驾乘人员在不同姿态和座椅的不同状态下的受伤差异,训练生成安全响应策略模型;
将所述最佳乘坐策略的人体安全姿态、座椅安全状态、和所述体征信息输入所述安全响应策略模型,生成关于所述人体安全姿态和所述座椅安全状态的安全响应策略。
CN202010071037.9A 2020-01-21 2020-01-21 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Pending CN11120430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1037.9A CN111204301A (zh) 2020-01-21 2020-01-21 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1037.9A CN111204301A (zh) 2020-01-21 2020-01-21 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204301A true CN111204301A (zh) 2020-05-29

Family

ID=707844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1037.9A Pending CN111204301A (zh) 2020-01-21 2020-01-21 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204301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7830A (zh) * 2021-06-25 2021-10-08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安全预警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4987380A (zh) * 2022-06-02 2022-09-02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 用于乘员保护的方法和乘员保护系统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3930A (ja) * 2006-02-03 2007-08-16 Nissan Motor Co Ltd 乗員姿勢調節装置および乗員姿勢調節方法
CN101638077A (zh) * 2009-08-19 2010-02-03 王鑫 一种汽车正面碰撞时保护乘客的方法
CN105857133A (zh) * 2016-04-01 2016-08-17 戴姆勒股份公司 一种在碰撞发生前预调座椅的方法
CN106004735A (zh) * 2016-06-27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系统及车辆设施的调整方法
CN106114409A (zh) * 2016-06-29 2016-11-16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汽车设备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6564449A (zh) * 2016-11-08 2017-04-19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行车定制方法和装置
CN107963080A (zh) * 2017-12-05 2018-04-27 李国强 一种车辆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08189788A (zh) * 2018-01-11 2018-06-22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自动调整系统以及车辆自动调整方法
US20180345889A1 (en) * 2017-06-06 2018-12-0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mart vehicle accommodation device adjustment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7203930A (ja) * 2006-02-03 2007-08-16 Nissan Motor Co Ltd 乗員姿勢調節装置および乗員姿勢調節方法
CN101638077A (zh) * 2009-08-19 2010-02-03 王鑫 一种汽车正面碰撞时保护乘客的方法
CN105857133A (zh) * 2016-04-01 2016-08-17 戴姆勒股份公司 一种在碰撞发生前预调座椅的方法
CN106004735A (zh) * 2016-06-27 2016-10-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车载系统及车辆设施的调整方法
CN106114409A (zh) * 2016-06-29 2016-11-16 乐视控股(北京)有限公司 汽车设备调整方法及装置
CN106564449A (zh) * 2016-11-08 2017-04-19 捷开通讯(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智能行车定制方法和装置
US20180345889A1 (en) * 2017-06-06 2018-12-06 Toyota Motor Engineering & Manufacturing North America, Inc. Smart vehicle accommodation device adjustment
CN107963080A (zh) * 2017-12-05 2018-04-27 李国强 一种车辆自动调节方法及系统
CN108189788A (zh) * 2018-01-11 2018-06-22 蔚来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自动调整系统以及车辆自动调整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487830A (zh) * 2021-06-25 2021-10-08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车辆安全预警方法、设备、存储介质及装置
CN114987380A (zh) * 2022-06-02 2022-09-02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 用于乘员保护的方法和乘员保护系统
WO2023232041A1 (en) * 2022-06-02 2023-12-07 Mercedes-Benz Group AG Method for occupant protection and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81128B2 (ja) 最適車両部品設定を決定するためのシステムおよび方法
US6392550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onitoring driver alertness
CN111251950B (zh) 乘员分类保护方法、系统、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7495547B2 (en) Emergency-call device for a motor vehicle
CN113335146B (zh) 自动调节驾驶员相关车载设备的调节方法、装置和系统
CN113459982B (zh) 用于乘员分类和基于此调节气囊展开的系统和方法
CN106575478A (zh) 驾驶员监视装置
CN105416222B (zh) 基于传感器的乘员保护系统
CN110341556A (zh) 座椅调节限制器和控制方法
JP2007022401A (ja) 乗員情報検出システム、乗員拘束装置、車両
JP2004518104A5 (zh)
DE102012216869A1 (de) Situationsadaptive Anpassung von Rückhaltesystemen
CN111204301A (zh) 乘坐安全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JP2010100142A (ja) 車両デバイス制御装置
US7424355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nd electrically adjustable vehicle seat
CN102424027A (zh) 基于乘坐印迹的乘客类型及坐姿识别装置及方法
CN201761458U (zh) 一种乘员安全气囊开关
JP2005502532A (ja) シート乗車者のパラメタ決定方法
JP7134364B2 (ja) 体格判定装置および体格判定方法
JP2019156179A (ja) 車両用乗員保護装置
US20220001823A1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restraint system, and restraint system for a vehicle
JP2018156212A (ja) 体格判定装置、体格判定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CN112109654A (zh) 车辆中安全气囊调整方法、装置以及车辆
CN112124241A (zh) 车辆的碰撞约束系统和方法
US11884233B1 (en) Biometric vulnerability-based control of a passenger restraint system aboard a motor vehicl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01221

Address after: Room 1402, basement and building T7, Nansha Jinmao Bay, No.01, jinmaozhong 2nd Street, Huangge Tow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City,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Hengda hengchi new energy automobile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Address before: Room 1403, basement and building T7, Nansha Jinmao Bay, No.01, Jinmao middle street, Huangge Town, Nansha District, Guangzhou, Guangdong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Evergrande new energy vehicle technology (Guangdong) Co.,Ltd.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00529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