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4392B - 储液器 - Google Patents

储液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4392B
CN111194392B CN201880064769.6A CN201880064769A CN111194392B CN 111194392 B CN111194392 B CN 111194392B CN 201880064769 A CN201880064769 A CN 201880064769A CN 111194392 B CN111194392 B CN 11119439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esiccant
desiccant storage
refrigerant
tank
storage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6476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94392A (zh
Inventor
细川侯史
小泽武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kok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kok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koki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kok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119439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439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9439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439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3/00Arrangements for separating or purifying gases or liquids; Arrangements for vaporising the residuum of liquid refrigerant, e.g. by heat
    • F25B43/006Accumula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03Suction accumulators with deflec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实现组装工时、重量、成本等的消减并且能够加快基于干燥剂的吸湿速度并有效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的储液器。收容有干燥剂(M)的干燥剂容器(干燥剂收容部)(50)固定配置于流入口(15)的下侧且与该流入口(15)相对,干燥剂收容器(50)从上表面侧(上表面开口即流通口(61))接收从流入口(15)流入到罐(10)内的制冷剂而使该制冷剂向干燥剂容器的下方流下。

Description

储液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汽车空调、室内空调、冷冻机等热泵式制冷循环中使用的储液器(气液分离器)。
背景技术
作为这种储液器,例如已知有如下结构(例如,参照下述专利文献1、2等),其具有:有底圆筒状的罐,通过设有流入口和流出口的盖部件将该罐的上表面开口气密性地闭塞;与该罐的内径相比小径的笠状或倒立薄盆状的气液分离体;由上端部与流出口连结并下垂的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的流出管;过滤器,设于该流出管(的外管)的底部附近的,用于将液相制冷剂以及混入到液相制冷剂的油(冷冻机油)中所包含的异物捕捉/除去;以及内包有吸收去除制冷剂中的水分的干燥剂的袋等。
导入至该储液器的制冷剂(气液2相制冷剂)与所述气液分离体碰撞而呈放射状扩散从而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括油)沿着罐内周面移动而流下并滞留于罐下部,并且,气相制冷剂在形成于流出管中的内管与外管之间的空间(气相制冷剂下送流路)下降,并在内管内空间上升而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从而进行循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2440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32269号公报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前述的以往的储液器中,例如,需要单独准备将金属板材作为原材料而通过冲压加工等制作成的气液分离体和利用毛毡等布状体制作成的袋并配置到罐内,有可能导致部件数量增多、组装工时、重量、成本等的增加。
另外,导入至储液器的制冷剂通过所述气液分离体而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但是,将所述干燥剂纵长地包装而配置于罐内等的干燥剂的组装方法,有可能导致仅吸收分离出的气相制冷剂中的水分的干燥剂的比例增多,基于所述干燥剂的液相制冷剂的吸湿速度变慢。
发明内容
本发明鉴于上述情况而作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实现组装工时、重量、成本等的消减,并且能够加快基于干燥剂的吸湿速度并有效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的储液器。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前述的目的,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特征为,基本上具备:设有流入口和流出口的罐、一端侧与所述流出口连结另一端侧在所述罐内开口的流出管、以及收容有干燥剂的干燥剂收容部,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固定配置于所述流入口的下侧且与该流入口相对,所述干燥剂收容部从上表面侧接收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到所述罐内的制冷剂并使该制冷剂向该干燥剂收容部的下方。
在优选的方式中,由所述干燥剂收容部覆盖所述流出管的所述另一端侧的开口。
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由所述罐和所述流出管夹压保持。
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被接收到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内的制冷剂通过形成于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外周与所述罐的内周之间的间隙而向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下方流下。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具有上方开口的箱状保持部件和安装于该箱状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开口的盖状按压部件,在所述盖状按压部件设有流通口,该流通口用于使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到所述罐内的制冷剂通过,并且用于使被接收到该干燥剂收容部内的制冷剂向该干燥剂收容部的外侧溢出。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所述箱状保持部件和所述盖状按压部件以卡扣配合形式连结。
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被接收到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内的制冷剂通过设于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底部的孔并向该干燥剂收容部的下方流下。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具有设有所述孔的板状保持部件和配置于该板状保持部件的上侧的盖状按压部件,在所述盖状按压部件设有流通口,该流通口用于使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到所述罐内的制冷剂通过。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孔均等分布地形成于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底部。
在进一步优选的方式中,所述孔形成于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底部的外周部分。
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在所述盖状按压部件设有加强用且定位用的凸状肋。
在其他优选的方式中,所述流出管为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所述内管与所述流出口连结且垂直设于所述罐内,所述外管配置于该内管的外周。
发明效果
在本发明的储液器中,收容有干燥剂的干燥剂收容部固定配置于流入口的下侧且与该流入口相对,干燥剂收容部从上表面侧接收从流入口流入到罐内的制冷剂并使该制冷剂向干燥剂收容部的下方流下,在该流下的过程中,所述制冷剂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因此,与单独设置气液分离体和放入干燥剂的袋的以往的储液器相比,能够减少部件数量、实现组装工时、重量、成本等的消减。
另外,由于从流入口流入到罐内的制冷剂可靠地通过干燥剂收容部内的干燥剂,因此,基于干燥剂的吸湿速度变快,能够有效的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2是沿着图1的U-U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4A是表示图1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箱状保持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4B是表示图1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箱状保持部件的顶视图。
图5A是表示图1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盖状按压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5B是表示图1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盖状按压部件的顶视图。
图6A是表示图1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片状布状体的纵剖视图。
图6B是表示图1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片状布状体的顶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
图8是沿着图7的U-U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9是沿着图7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10A是表示图7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板状保持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10B是表示图7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板状保持部件的顶视图。
图11A是表示图7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盖状按压部件的纵剖视图。
图11B是表示图7所示的干燥剂容器中的盖状按压部件的顶视图。
图12A是表示图7所示的储液器的干燥剂容器中的板状保持部件的其他例子的纵剖视图。
图12B是表示图7所示的储液器的干燥剂容器中的板状保持部件的其他例子的顶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2是沿着图1的U-U向视线的剖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示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被用作构成例如电力汽车用汽车空调的制冷循环中的储液器,具有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有底圆筒状的罐(储液器主体)10,该罐10的上表面开口由相同金属制的盖部件12气密性地闭塞。此外,本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例如设置成如图示所示地竖置,即,将盖部件12设于上(顶)侧,将罐10的底部13设于下(底)侧。此外,有时也将罐10以及盖部件12包含在内称为罐。
在盖部件12上并排设有流入口15和带台阶的流出口16,在盖部件12的下侧配置有与罐10的内径相比稍微小径的放入干燥剂M的干燥剂容器(干燥剂收容部)50以吸收除去制冷剂中的水分,在所述流出口16的下部连结有流出管30的上端部。另外,在盖部件12的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形成所述流出口16的下部的带台阶的圆筒状部12a,并且在该圆筒状部12a的台阶部分设有用于规定干燥剂容器50(的盖状按压部件55)的旋转位置(角度)的定位凹部12b(特别参照图3)。干燥剂收容部是由干燥剂容器50划分出的围绕区域,将干燥剂M收容在内部并加以保持。
所述流出管30采用由内管31和配置于该内管31的外周的有底的外管32构成的双层管构造,并且,在内管31与外管32之间形成有用于确保规定的间隙的板状的肋33,该内管31的上端部通过扩管、铆接、压入、螺纹紧固等方式连结于流出口16的下部,并且经由设于干燥剂容器50(的帽形部52的顶部52a)的通孔53而下垂到罐10内。在图示例中,沿着内管31和外管32的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且以等角度间隔(120°间隔)设有三个肋33。另外,在本例中,构成所述流出管30的内管31、外管32、以及肋33使用合成树脂材料、铝材料等通过挤压成型的方式一体地形成。即,上述的双层管构造为使用了铝挤压材料等的一体成型品。
此外,构成所述流出管30的内管31以及外管32也可以形成为单独部件,所述肋33也可以形成于内管31和外管32中的至少一方。例如,也可以在内管31的外部(比干燥剂容器50的帽形部52的顶部52a靠下侧的部分),沿着长度方向(上下方向)且以等角度间隔向半径方向外方突出地设置多个板状的肋,将作为与所述内管31分体的部件而形成的外管32稍微压入地外插固定在该多个肋的外周侧。另外,也可以省略所述肋33。
外管32的下端部通过压入等方式内嵌固定于后述的过滤器40的壳体42中的内周带台阶的上部42a。内管31的下端定位于与外管32的底部32b相比稍微上侧的位置,外管32的上端定位于与盖部件12相比稍微下侧(且后述的干燥剂容器50的帽形部52的内侧)的位置。在外管32的底部32b的中央形成有油返回孔35。油返回孔35的孔径例如设定为1mm左右。
此外,外管32的底部32b也可以与外管32的筒状的部分一体地形成,但也可以将外管32的底部32b设为与所述筒状的部分分体,将外管32的底部32b固定成夹在该筒状的部分与过滤器40的壳体42之间。
所述过滤器40载置固定于罐10的底部13,由合成树脂制的有底圆筒状的壳体42和通过嵌入成形等而与该壳体42一体化的圆筒状的网眼过滤器45构成。网眼过滤器45例如由金属丝网、合成树脂制的网状材料等制作而成。
所述干燥剂容器50具有向上方开口的大致薄盆状或杯状的箱状保持部件51,在该箱状保持部件51的上表面开口安装盖状按压部件55,以覆盖由所述流出管30的内管31和外管32(的上端部)形成的开口(流出管30的另一端侧开口)的方式固定配置于流入口15的下侧。
详细而言,所述箱状保持部件5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的,参照图1及图4A、图4B可知,具有圆板状的底壁部51a和短圆筒状的周壁部51b,该底壁部51a形成为与罐10的内径相比稍微小径并且与流入口15相对配置,该周壁部51b从底壁部51a的外周向上立起。在底壁部51a中的流出口16的下方(向上)突出地设置与所述流出管30(的外管32)的外径相比大径且与周壁部51b的(上下方向的)高度相比低的帽形部52,在该帽形部52的顶部52a设有供流出管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插通的通孔53。在该帽形部52的内侧配置有所述流出管30中的内管31的上部以及外管32的上端部,通过该帽形部52来覆盖由所述流出管30的内管31和外管32(的上端部)形成的开口(流出管30的另一端侧开口)。另外,在周壁部51b的上部形成有卡定设于后述的盖状按压部件55的外周的舌状片部59的嵌合凹部54(在图示例中,以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四个嵌合凹部54)。
另一方面,盖状按压部件55例如为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参照图1以及图2以及图5A、图5B可知,具有:供盖部件12的带台阶的圆筒状部12a的下部内插的环状的内圈56、从该内圈56向外(呈放射状)延伸的多条(在图示例中,五条)连接臂57、以及将该多条连接臂57的外端彼此连结且形成为与罐10的内径相比稍微小径的环状的外圈58。从内圈56遍及连接臂57地(从内圈56的中心呈放射状)设有向上突出的加强用的凸状肋60。该凸状肋60的内端嵌入到设于所述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台阶部分的定位凹部12b,由此,干燥剂容器50(的盖状按压部件55)相对于盖部件12的旋转位置被定位。另外,内圈56与外圈58之间的各连接臂57彼此之间设有供经由流入口15导入至罐10内的制冷剂流通的流通口61(在后文详述)。在本例中,以形成于各连接臂57彼此之间的形五个流通口61中的一个位于所述流入口15的下方的方式设定各连接臂57(特别是,参照图2)。另外,在外圈58的外缘,(向外)延伸设置有嵌入到所述箱状保持部件51的嵌合凹部54的大小的舌状片部59(在图示例中,以等角度间隔设置的四个舌状片部59)。
通过将所述盖状按压部件55的舌状片部59与所述箱状保持部件51的嵌合凹部54卡定,箱状保持部件51和盖状按压部件55以卡扣配合形式被连结固定。此外,箱状保持部件51与盖状按压部件55的连结当然也可以例如以铆接、焊接、熔敷等基于嵌合凹部54和舌状片部59的卡扣配合形式以外的形式进行。
另外,在本例中,参照图1、图6A、图6B可知,在所述盖状按压部件55的下表面侧,在所述盖部件12的带台阶的圆筒状部12a的下部,外插配置有由具有透气性/透水性的毛毡等制作而成的片状布状体65。该片状布状体65具有与所述箱状保持部件51的周壁部51b和帽形部52的高度之差相当的厚度,该片状布状体65贯通设置有插通孔65a,所述盖部件12的带台阶的圆筒状部12a的下部内插于该插通孔65a。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干燥剂容器50中,粒状的干燥剂M以被所述片状布状体65稍微压缩的状态被填充(内包)于所述箱状保持部件51内(详细而言,形成于箱状保持部件51的帽形部52与周壁部51b之间的环状的空间)。
在将所述干燥剂容器50(组装了箱状保持部件51、干燥剂M、片状布状体65、以及盖状按压部件55的干燥剂容器50)以及流出管30组装到盖部件12时,将干燥剂容器50的盖状按压部件55以及片状布状体65外装于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下部,从而将干燥剂容器50安装于盖部件12的下表面。此时,通过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定位凹部12b和盖状按压部件55的上表面的凸状肋60,干燥剂容器50相对于盖部件12的旋转位置被定位。并且,使内管31的上端部(比形成有肋33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通过设于干燥剂容器50(的帽形部52的顶部52a)的通孔53并且从下侧向流出口16压入或扩管固定。由此,所述干燥剂容器50以被流出管30的肋33和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下端面夹持的方式被保持固定。
此外,也可以在内管31的上端附近设置通过挤胀成形等而压缩折曲制成的凸缘状部,以所述干燥剂容器50被所述凸缘状部和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下端面夹持的方式进行保持固定。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储液器1中,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流入口15被导入至罐10内,被导入的制冷剂经由形成于所述干燥剂容器50的盖状按压部件55的流通口61被接收到该干燥剂容器50内,通过片状布状体65以及干燥剂M并滞留于箱状保持部件51内。当滞留于箱状保持部件51内的制冷剂超过规定量时,制冷剂通过所述流通口61(的外周部分)并越过箱状保持部件51的周壁部51b(的上端)而向其外侧溢出,通过所述干燥剂容器50(的箱状保持部件51的周壁部51b)的外周与罐10的内周之间(所形成的圆筒状的间隙)而向该干燥剂容器50的下方流下(洒落)。在该流下过程中,所述制冷剂扩散而分离成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括油)在罐10内流下并滞留于罐10的下部空间,并且,气相制冷剂经由流出管30中的内管31与外管32之间所形成的空间(气相制冷剂下送流路)→内管31的内空间而被吸入到压缩机吸入侧从而进行循环。
另外,与液相制冷剂一起滞留于罐10的下部空间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差异等而移动至罐10的底部13侧,被经由流出管30吸入至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过滤器40的网眼过滤器45→油返回孔35→内管31的内空间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至压缩机吸入侧从而进行循环。在通过网眼过滤器45时,沉淀物等异物被捕捉,异物被从循环的制冷剂(包括油)中去除。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中,收容有干燥剂M的干燥剂容器(干燥剂收容部)50固定配置于流入口15的下侧且与该流入口15相对,干燥剂容器50从上表面侧(上表面开口即流通口61)接收从流入口15流入到罐10内的制冷剂并使该制冷剂向该干燥剂容器50的下方流下,在该流下的过程中,所述制冷剂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因此,与单独设置气液分离体和放入干燥剂的袋的以往的储液器相比,部件数量减少,能够实现组装工时、重量、成本等的消减。
另外,由于从流入口15流入到罐10内的制冷剂可靠地通过干燥剂容器50内的干燥剂M,因此,基于干燥剂M的吸湿速度变快,能够有效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
(第二实施方式)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储液器的第二实施方式的纵剖视图,图8是沿着图7的U-U向视线的剖视图,图9是沿着图7的V-V向视线的剖视图。
图示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相对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而言仅收容有干燥剂M的干燥剂容器50的结构不同,其他结构相同。因此,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仅对该不同点重点说明。此外,在表示本第二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的各附图中,对于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的各部分对应的部分标注共同的符号。
在本实施方式中,固定配置于盖部件12的下侧的放入干燥剂M的干燥剂容器(干燥剂收容部)70具有大致圆板状的板状保持部件71,在该板状保持部件71的上侧安装有盖状按压部件75。干燥剂收容部是由干燥剂容器70划分出的围绕区域,将干燥剂M收容在内部并加以保持。
详细而言,所述板状保持部件71例如为合成树脂制的,参照图7、图10A、图10B可知,其形成为与罐10的内径大致同径并且与流入口15相对配置,在该流出口16的下方(向上)突出地设置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帽形部52相同形状的帽形部72(在顶部72a设有供流出管30(的内管31)的上端部插通的通孔73的帽形部72)。即,在本第二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具有嵌合凹部54的周壁部51b。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上述结构的基础上,在所述板状保持部件71(特别是,该帽形部72以外的部分)开口有多个细孔71c。在此,所述多个细孔71c形成为在板状保持部件71上大致均等分布(孔密度大致均匀的状态)。
另一方面,盖状按压部件75例如为不锈钢或铝合金等金属制的,参照图7以及图8、图11A、图11B可知,其基本形状(具体而言,内圈76、连接臂77、以及从内圈76遍及连接臂77地形成的加强用的凸状肋80的形状)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盖状按压部件55的形状相同,但是,该盖状按压部件75中的外圈78(的外径)与罐10的内径形成为大致同径。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省略了所述第一实施方式中的舌状片部59。
另外,在本例中,在所述盖状按压部件75的下表面侧,配置有与所述第一实施方式的片状布状体65相同形状的片状布状体85,并且,在所述板状保持部件71的上表面侧(特别是,该帽形部72的外周部分)也配置有由具有透气性/透水性的毛毡等制作而成的片状布状体86。此外,在图示例中,配置于下侧的片状布状体86的厚度与配置于上侧的片状布状体85的厚度相比略薄。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干燥剂容器70中,粒状的干燥剂M以被所述片状布状体85和片状布状体86(从上下)稍微压缩并夹持的状态被填充(内包)于所述板状保持部件71、盖状按压部件75、以及罐10的内壁之间(详细而言,板状保持部件71、盖状按压部件75、以及罐10的内壁之间的形成于帽形部72的外侧的环状的空间)。换言之,在本例中,干燥剂M经由所述片状布状体85、86而被夹持于所述板状保持部件71与盖状按压部件75之间。
在将所述干燥剂容器70(板状保持部件71、片状布状体86、干燥剂M、片状布状体85、以及盖状按压部件75从下侧起依次层叠后的干燥剂容器70)以及流出管30安装到盖部件12时,将干燥剂容器70的盖状按压部件75以及片状布状体85外装于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下部,从而将干燥剂容器70安装于盖部件12的下表面。此时,通过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定位凹部12b和盖状按压部件75的上表面的凸状肋80,干燥剂容器70相对于盖部件12的旋转位置被定位。并且,使内管31的上端部(比形成有肋33的部分靠上侧的部分)通过设于干燥剂容器70(的帽形部72的顶部72a)的通孔73并且从下侧向流出口16压入或扩管固定。由此,所述干燥剂容器70以被流出管30的肋33和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下端面夹持的方式被保持固定。
此外,也可以在内管31的上端附近设置通过挤胀成形等而压缩折曲制成的凸缘状部,以所述干燥剂容器70被所述凸缘状部和盖部件12(的圆筒状部12a)的下端面夹持的方式进行保持固定。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储液器1中,来自蒸发器的低温低压的气液混合状态的制冷剂经由流入口15被导入至罐10内,被导入的制冷剂经由形成于所述干燥剂容器70的盖状按压部件75的流通口81而被被接收到该干燥剂容器70内,通过片状布状体85、干燥剂M、以及片状布状体86,并通过形成于板状保持部件71的细孔71c而向该干燥剂容器70的下方流下(洒落)。在该流下过程中,所述制冷剂扩散而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液相制冷剂(包括油)在罐10内流下而滞留于罐10的下部空间,并且,气相制冷剂经由形成于流出管30中的内管31与外管32之间的空间(气相制冷剂下送流路)→内管31的内空间而被吸入至压缩机吸入侧从而进行循环。
另外,与液相制冷剂一起滞留于罐10的下部空间的油由于与液相制冷剂的比重、性状的差异等而移动至罐10的底部13侧,被经由流出管30吸入至压缩机吸入侧的气相制冷剂吸引,通过过滤器40的网眼过滤器45→油返回孔35→内管31的内空间而与气相制冷剂一起返回至压缩机吸入侧从而进行循环。在通过网眼过滤器45时,沉淀物等异物被捕捉,异物被从循环的制冷剂(包括油)中除去。
这样一来,在本实施方式的储液器2中,也与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储液器1同样,收容有干燥剂M的干燥剂容器(干燥剂收容部)70固定配置于流入口15的下侧且与该流入口15相对,干燥剂容器70从上表面侧(上表面开口即流通口81)接收从流入口15流入到罐10内的制冷剂并使该制冷剂向该干燥剂容器70的下方流下,在该流下的过程中,所述制冷剂被分离为液相制冷剂和气相制冷剂。因此,与单独设置气液分离体和放入干燥剂的袋的以往的储液器相比,部件数量减少,能够实现组装工时、重量、成本等的消减。
另外,由于从流入口15流入到罐10内的制冷剂可靠地通过干燥剂容器70内的干燥剂M,因此,基于干燥剂M的吸湿速度变快,能够有效吸收制冷剂中的水分。
此外,在上述第二实施方式中,为了使导入至干燥剂容器70内的制冷剂向其下方流过,在构成其底部的板状保持部件71的大致整体上形成为所述多个细孔71c大致均等分布,但是,所述孔的形成位置、形状、大小、数量等不限定于图示例。例如,为了简化板状保持部件71的加工工序,也可以如图12A、图12B所示那样,在板状保持部件71的外周部分(换言之,外缘的附近部分)形成沿周向的形状的长孔71d(在图示例中,以等角度间隔分开形成四个)。
另外,也可以在上述第一实施方式的干燥剂容器50中的箱状保持部件51底壁部51a、周壁部51b形成与上述第二实施方式相同的孔(即,使通过干燥剂M等之后的制冷剂向其外侧溢出的孔),这无需赘述。
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在干燥剂容器50、70中,从下侧保持干燥剂M的箱状保持部件51、板状保持部件71为树脂制的,从上侧保持干燥剂M的盖状按压部件55、75为金属制的,但形成箱状保持部件51、板状保持部件71、盖状按压部件55、75等的材料当然能够适当选择。
另外,在上述第一以及第二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的流出管,但本发明当然也可以应用于具备一端侧与流出口、另一端侧开口位于气液分离体的下表面附近的例如U字状等的流出管的储液器。
符号说明
1 储液器(第一实施方式)
2 储液器(第二实施方式)
10 罐
12 盖部件
12a 圆筒状部
12b 定位凹部
13 罐的底部
15 流入口
16 流出口
30 流出管
31 内管
32 外管
33 肋
35 油返回孔
40 过滤器
50 干燥剂容器(干燥剂收容部)(第一实施方式)
51 箱状保持部件
51a 底壁部
51b 周壁部
52 帽形部
52a 帽形部的顶部
53 通孔
54 嵌合凹部
55 盖状按压部件
56 内圈
57 连接臂
58 外圈
59 舌状片部
60 凸状肋
61 流通口
65 片状布状体
70 干燥剂容器(干燥剂收容部)(第二实施方式)
71 板状保持部件
72 帽形部
72a 帽形部的顶部
73 通孔
75 盖状按压部件
80 凸状肋
81 流通口
85 片状布状体
86 片状布状体
M 干燥剂

Claims (10)

1.一种储液器,具备:上表面开口被设有流入口和流出口的盖部件闭塞的罐、一端侧与所述流出口连结另一端侧在所述罐内开口的流出管、以及收容有干燥剂的干燥剂收容部,所述储液器的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固定配置于所述流入口的下侧且与该流入口相对,所述干燥剂收容部从上表面侧接收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到所述罐内的制冷剂并使该制冷剂向该干燥剂收容部的下方流下,
在所述盖部件的下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形成所述流出口的下部的圆筒状部,
所述干燥剂收容部以由所述圆筒状部和所述流出管夹压保持的方式而进行固定,
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具有盖状按压部件,
在所述圆筒状部设有定位凹部,
在所述盖状按压部件设有加强用且定位用的凸状肋,该凸状肋内嵌于所述定位凹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由所述干燥剂收容部覆盖所述流出管的所述另一端侧的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被接收到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内的制冷剂通过形成于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外周与所述罐的内周之间的间隙而向该干燥剂收容部的下方流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剂收容部还具有上方开口的箱状保持部件,
所述盖状按压部件安装于该箱状保持部件的上表面开口,
在所述盖状按压部件设有流通口,该流通口用于使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到所述罐内的制冷剂通过,并且用于使被接收到该干燥剂收容部内的制冷剂向该干燥剂收容部的外侧溢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状保持部件与所述盖状按压部件以卡扣配合形式连结。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被接收到所述干燥剂收容部内的制冷剂通过设于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底部的孔而向该干燥剂收容部的下方流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干燥剂收容部还具有设有所述孔的板状保持部件,
所述盖状按压部件配置于该板状保持部件的上侧,
在所述盖状按压部件设有流通口,该流通口用于使从所述流入口流入到所述罐内的制冷剂通过。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均等分布地形成于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底部。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孔形成于所述干燥剂收容部的底部的外周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液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流出管为由内管和外管构成的双层管构造,所述内管与所述流出口连结且垂直设于所述罐内,所述外管配置于该内管的外周。
CN201880064769.6A 2017-10-04 2018-09-11 储液器 Active CN11119439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4350A JP6823865B2 (ja) 2017-10-04 2017-10-04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2017-194350 2017-10-04
PCT/JP2018/033612 WO2019069641A1 (ja) 2017-10-04 2018-09-11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4392A CN111194392A (zh) 2020-05-22
CN111194392B true CN111194392B (zh) 2022-07-26

Family

ID=659954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4769.6A Active CN111194392B (zh) 2017-10-04 2018-09-11 储液器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3671074B1 (zh)
JP (1) JP6823865B2 (zh)
CN (1) CN111194392B (zh)
WO (1) WO201906964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465122B (zh) * 2023-05-08 2023-09-26 浙江恒睿丰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新能源车用倒置高压储液罐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43524B2 (en) * 2002-06-25 2006-12-05 Flow Dry Technology Ltd. Desiccant cartridge having desiccant cap
CN102778090A (zh) * 2011-05-09 2012-11-14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储液器
CN103808088A (zh) * 2012-11-08 2014-05-2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储存器
CN205747608U (zh) * 2016-01-06 2016-11-30 天津市竹丰电子部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空调制冷的储液器
CN205980483U (zh) * 2016-08-24 2017-02-22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贮液器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920611Y2 (ja) * 1980-03-10 1984-06-15 豊和工業株式会社 自動車用冷房装置のアキユ−ムレ−タ
JPH0313074U (zh) * 1989-06-20 1991-02-08
US5184480A (en) * 1991-12-23 1993-02-09 Ford Motor Company Accumulator for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US5289697A (en) * 1992-10-28 1994-03-01 Eaton Corporation Refrigerant receiver/drier
JP3978273B2 (ja) * 1996-12-18 2007-09-19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3872160B2 (ja) * 1997-03-28 2007-01-24 昭和電工株式会社 受液器
JP4132616B2 (ja) * 2000-08-29 2008-08-13 カルソニックカンセイ株式会社 リキッドタンクとその製造方法
JP2002130871A (ja) * 2000-10-30 2002-05-09 Denso Corp アキュムレータ
US6692556B2 (en) * 2001-10-29 2004-02-17 Stanhope Products Co. Desiccant cartridge with elongated center tube
US7003978B2 (en) * 2003-12-12 2006-02-28 Calsonickansei North America, Inc. Service cartridge for a receiver in a condenser system
JP2008032269A (ja) 2006-07-26 2008-02-14 Denso Corp アキュムレータ
CN102589212A (zh) * 2012-03-12 2012-07-18 太仓市弧螺机电有限公司 一种储液干燥器
JP6199590B2 (ja) 2013-04-08 2017-09-20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アキュムレータ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43524B2 (en) * 2002-06-25 2006-12-05 Flow Dry Technology Ltd. Desiccant cartridge having desiccant cap
CN102778090A (zh) * 2011-05-09 2012-11-14 康奈可关精株式会社 储液器
CN103808088A (zh) * 2012-11-08 2014-05-21 株式会社不二工机 储存器
CN205747608U (zh) * 2016-01-06 2016-11-30 天津市竹丰电子部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汽车空调制冷的储液器
CN205980483U (zh) * 2016-08-24 2017-02-22 浙江三花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贮液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69641A1 (ja) 2019-04-11
EP3671074B1 (en) 2023-07-05
EP3671074A1 (en) 2020-06-24
CN111194392A (zh) 2020-05-22
EP3671074A4 (en) 2021-05-19
JP6823865B2 (ja) 2021-02-03
JP2019066137A (ja) 2019-04-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352618B (zh) 储存器
CN106352619B (zh) 储存器
CN111194392B (zh) 储液器
US10926608B2 (en) Refrigerant container
EP3293471B1 (en) Accumulator
CN106352617B (zh) 储液器
CN109964090B (zh) 储液器
CN106352620B (zh) 储液器
CN109073298B (zh) 制冷剂容器
JP6815036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6568977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2020134039A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6762025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JP6924438B2 (ja) 貯液器
CN107763908B (zh) 储液器
JP3978273B2 (ja) アキュームレータ
CN112013581A (zh) 储液器及其组装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