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1192762B -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1192762B
CN111192762B CN202010076646.3A CN202010076646A CN111192762B CN 111192762 B CN111192762 B CN 111192762B CN 202010076646 A CN202010076646 A CN 202010076646A CN 111192762 B CN111192762 B CN 11119276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osite material
drying
preparation
electrode
working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07664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1192762A (zh
Inventor
韩生
胡晓敏
马健
刘顺昌
王露露
陈宇凯
孙瑶馨
蒋继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201007664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1192762B/zh
Publication of CN11119276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276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119276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119276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26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tructure, e.g. multi-layered, porosity or surface fea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22Electrodes
    • H01G11/30Electrod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GCAPACITORS; CAPACITORS, RECTIFIERS, DETECTORS, SWITCHING DEVICES, LIGHT-SENSITIVE OR TEMPERATURE-SENSITIVE DEVICES OF THE ELECTROLYTIC TYPE
    • H01G11/00Hybrid capacitors, i.e. capacitors having different positive and negative electrodes; Electric double-layer [EDL] capacitors; 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G11/84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01G11/86Processes for the manufacture of hybrid or EDL capacitors, or components thereof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d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3Energy storage using capacito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Battery Electrode And Active Subsutance (AREA)
  • Electric Double-Layer Capacitor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将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溶于水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得到Cu‑Co前体;将上述的Cu‑Co前体与次亚磷酸钠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煅烧,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复合材料制备成工作电极,用于超级电容器中。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通过水热合成了Cu‑Co‑P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含有丰富的中孔和微孔,以达到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且复合材料具有制备方法简单,环境友好,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便于大规模生产高纯度的Cu‑Co‑P复合材料的优点。

Description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电化学及纳米材料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在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超级电容器具有功率密度高、充放电速度快、循环寿命长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储能和转换领域。然而,目前可用的SCs的能量密度远远低于典型的锂离子电池。因此,开发高能量密度的新材料用于高性能SCs具有重要意义。众所周知,铜或钴基纳米结构具有丰富的氧化态,可以有效地进行氧化还原电荷转移,从而实现更高的能量密度。与单一的铜或钴基材料相比,二元铜钴基材料具有更好的性能,包括更高的导电性或更突出的电容特性。研究表明,铜钴氧化物、硫化物、硒化物和氢氧化物的电化学性能分别优于相应的单一铜或钴化合物。
中国专利CN108325544合成了一种三元Cu-Co-P纳米棒,包括:将硝酸铜、硝酸钴、尿素、氟化铵在水中混合在一起,制得前驱体混合溶液;将基底置于前驱体混合溶液中,并在高压釜中以100~120℃反应480~600分钟,从而在基底上制得CuCo-LDH纳米棒;将干燥后的基底连同CuCo-LDH纳米棒置于盛有次亚磷酸钠的瓷舟中,再转移至管式炉中,以300~350℃加热0.5~2小时,即制得三元Cu-Co-P纳米棒。该专利技术制备时间长,制备步骤较多,限制了其工业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制备过程复杂、电化学性能有待提高的缺陷而提供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本发明的目的可以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溶于水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得到Cu-Co前体;
(2)将上述的Cu-Co前体与次亚磷酸钠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煅烧,得到Cu-Co-P复合材料。
所述的可溶性铜盐为硝酸铜,所述的可溶性钴盐为硝酸钴;所述的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的摩尔比为1:(0.5-2)。
所述的水热反应过程中,温度为150-200℃,时间为6-14h。
所述的保护气氛为氮气气氛,所述的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为300-400℃,煅烧时间为2-4h。
所述的干燥为真空干燥,干燥温度为55-65℃,时间为10-14h。
所述的次亚磷酸钠与可溶性铜盐的比例为0.01-0.05g:1mol。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Cu-Co-P复合材料。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上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Cu-Co-P复合材料的应用,将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成工作电极,用于超级电容器中。
所述的工作电极的制备过程为:将所述的复合材料研磨后,与炭黑及聚四氟乙烯混合均匀,之后压合在泡沫镍片上,经干燥后即得到所述的工作电极。
工作电极的制备过程中,所述的复合材料、炭黑与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0.8-1.2):(0.8-1.2);所述的干燥过程中,温度为50-70℃,时间为10-15h。
本发明基于磷在Cu-Co磷化物中的电负性低于氧、硫和硒在相应的Cu-Co化合物中的电负性,可以促进电子转移和氧化还原反应这一原理,将Cu-Co-P复合材料作为电极材料。此外,Cu-Co-P作为一种亚金属合金,其固有电导率远远高于其他钴基化合物,Cu-Co-P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氧化还原活性和导电性,同时,它们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良好的环境友好性。
从复合材料的形貌上看,该复合材料为纳米片,介孔纳米片具有明显的表面积大、电活性位点多、力学稳定性好等优点。利用导电衬底支撑铜-钴-磷复合材料,可以进一步促进电荷转移,提高电极的导电性。
本发明在制备Cu-Co-P复合材料的过程中,通过Cu-Co前体在煅烧条件下的直接磷酸化反应,制备了Cu-Co-P纳米片的三维网络。优化后的Cu-Co-P纳米片具有相互连接的结构和众多的介孔,被证明是一种优越的储能材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1)本发明通过水热法和煅烧法合成了二元Cu-Co-P复合材料,具有众多介孔的Cu-Co-P纳米片相互连接,可以提供大量的表面位置,促进电解质的扩散,保持结构的机械强度和稳定性。
2)利用本发明中的Cu-Co-P复合材料制备出的工作电极具有高电流密度,用于超级电容器中,有利于电子快速的传输。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Cu-Co-P复合材料在20nm下的TEM图;
图2为实施例1中制得的Cu-Co-P复合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图;
图3为实施例2中制得的Cu-Co-P复合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GCD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各实施例中所用的各种原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市售。
实施例1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0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3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1)。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1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Cu-Co-P复合材料的形貌为纳米片,介孔纳米片具有明显的表面积大、电活性位点多、力学稳定性好等优点。
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循环伏安法测试结果如图2所示,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图2为复合材料在不同扫速下的CV图,可以看出,电压0-0.6V范围内存在对称的氧化还原峰。随着扫描速率的增加,氧化峰和还原峰分别由右向左移动。值得注意的是,循环图像没有变化,而是峰值位置发生了变化。该现象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可逆性和稳定性。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750.5F/g,表明该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比电容。
实施例2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1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0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1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2)。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2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
如图3所示,测试了Cu-Co-P复合材料在不同电流密度下的GCD图,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649.1F/g。
实施例3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4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0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1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3)。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3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709.5F/g。
实施例4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50℃,水热反应时间为10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1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4)。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4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726.3F/g。
实施例5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200℃,水热反应时间为10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1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5)。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5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716.8F/g。
实施例6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6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1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6)。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6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696.4F/g。
实施例7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4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1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7)。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7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691.5F/g。
实施例8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0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1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8)。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8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651.9F/g。
实施例9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4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5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9)。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9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检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和循环稳定性能,表明该复合材料具备优异的氧化还原能力。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708.7F/g。
实施例10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4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3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400℃,煅烧时间为2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10)。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10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705.7F/g。
实施例11
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将2mmol Cu(NO3)2,2mmol Co(NO3)2·6H2O溶于40mL水中,磁力搅拌20min后进行一次水热反应,转移到50mL聚四氟乙烯内衬不锈钢高压釜中,进行第一步水热反应,水热反应温度为180℃,水热反应时间为14h后,将水热后的样品取出冷却,然后离心、洗涤、60℃真空干燥12h,得到Cu-Co前体;然后将上述制得的Cu-Co前体与0.03g NaH2PO4于研钵中研磨混合均匀后,在氮气氛围下煅烧,煅烧温度为350℃,煅烧时间为4h,得到Cu-Co-P复合材料;将该活性材料进行研磨后,与炭黑、聚四氟乙烯按质量比8:1:1混合均匀,压合在泡沫镍片(1cm×1cm)上,在60℃的烘箱中干燥12h,得Cu-Co-P工作电极(记CCP-11)。
经辰华CHI760e电化学工作站采用循环伏安法和恒流充放电的方法,采用三电极体系:以CCP-11的泡沫镍片为工作电极、以Ag/AgCl电极为参比电极、以Pt电极为对电极,以2mol/L KOH为电解质溶液,在2mol/L KOH溶液中和1A/g的电流密度下,该复合材料的比电容达到了703.7F/g。
本发明通过水热合成了Cu-Co-P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含有丰富的中孔和微孔,以达到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且复合材料制备方法简单,环境友好,大大缩短了合成时间,便于大规模生产高纯度的Cu-Co-P复合材料。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形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

Claims (10)

1.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溶于水中,进行水热反应,反应结束后经离心、洗涤、干燥,得到Cu-Co前体;
(2)将上述的Cu-Co前体与次亚磷酸钠混合后在保护气氛下煅烧,得到Cu-Co-P复合材料,该复合材料为介孔纳米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可溶性铜盐为硝酸铜,所述的可溶性钴盐为硝酸钴;所述的可溶性铜盐和可溶性钴盐的摩尔比为1:(0.5-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水热反应过程中,温度为150-200℃,时间为6-14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保护气氛为氮气气氛,所述的煅烧过程中,煅烧温度为300-400℃,煅烧时间为2-4h。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干燥为真空干燥,干燥温度为55-65℃,时间为10-14h。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次亚磷酸钠与可溶性铜盐的比例为0.01-0.05g:1mol。
7.一种采用如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制备方法得到的Cu-Co-P复合材料。
8.一种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的复合材料制备成工作电极,用于超级电容器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工作电极的制备过程为:将所述的复合材料研磨后,与炭黑及聚四氟乙烯混合均匀,之后压合在泡沫镍片上,经干燥后即得到所述的工作电极。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Cu-Co-P复合材料的应用,其特征在于,工作电极的制备过程中,所述的复合材料、炭黑与聚四氟乙烯的质量比为8:(0.8-1.2):(0.8-1.2);所述的干燥过程中,温度为50-70℃,时间为10-15h。
CN202010076646.3A 2020-01-23 2020-01-23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ctive CN11119276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6646.3A CN111192762B (zh) 2020-01-23 2020-01-23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076646.3A CN111192762B (zh) 2020-01-23 2020-01-23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2762A CN111192762A (zh) 2020-05-22
CN111192762B true CN111192762B (zh) 2021-07-20

Family

ID=707107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076646.3A Active CN111192762B (zh) 2020-01-23 2020-01-23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1192762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031054A (zh) * 2021-10-29 2022-02-11 上海应用技术大学 一种CuCoP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143052A (en) * 1997-07-03 2000-11-07 Kiyokawa Plating Industries, Co., Ltd. Hydrogen storage material
KR20070106197A (ko) * 2006-04-28 2007-11-0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연료 전지용 캐소드 촉매, 이를 포함하는 연료 전지용막-전극 어셈블리 및 연료전지 시스템
CN105895886B (zh) * 2016-06-21 2018-09-14 中南大学 一种钠离子电池过渡金属磷化物/多孔碳负极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961963B (zh) * 2017-12-25 2021-11-26 南京大学 NiCoP-CoP微孔正六边形微米片电容材料及制备方法
CN108325544A (zh) * 2018-01-31 2018-07-27 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三元Cu-Co-P纳米棒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8671948B (zh) * 2018-05-17 2021-07-20 上海理工大学 一种自组装超薄花状镍钴磷化物电催化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9921008B (zh) * 2019-01-16 2020-08-18 浙江帕瓦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以锰结核制备镍钴锰三元正极材料前驱体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1192762A (zh) 2020-05-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789584B (zh) 一种硒化钴/碳钠离子电池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6450195B (zh) 一种锂硫电池用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含有该正极材料的锂硫电池
CN106229503B (zh) 一种氧化镍/石墨烯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锂离子电池负极、锂离子电池
CN108658119B (zh) 一种低温硫化技术用于制备硫化铜纳米片及其复合物的方法和应用
CN104966824A (zh) 一种基于壳聚糖及其衍生物氮掺杂多孔碳球-氧化钴纳米复合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9616331B (zh) 一种核壳型的氢氧化镍纳米片/锰钴氧化物复合电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5826523A (zh) 一种锂硫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335764B (zh) 一种高效构筑钠离子电容器的预钠化方法
CN109065854A (zh) 一种纳米碳包覆氧化锌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电极的制备方法
CN107555424A (zh) 一种多孔类石墨烯活性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CN109873134A (zh) 原位碳封装的铁基硫族化合物、电极材料、钠离子电池及其制备方法
CN109449379A (zh) 一种氮掺杂碳复合的SnFe2O4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09817923A (zh)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057485A (zh) 一种非金属硼掺杂的层状氧化物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1312999A (zh) 一种石墨烯包覆镍铁双金属硫化物的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2582609A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13644269B (zh) 氮掺杂硬碳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产品和应用
CN109279663B (zh) 一种硼酸盐类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及其制备和应用
CN108281620B (zh) 一种钠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二氧化钛的制备方法
CN111192762B (zh) 一种Cu-Co-P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467077A (zh) 有效增强多种过渡金属氧化物储电性能的普适性电化学改性制备方法
CN109713247A (zh) 离子掺杂、原位包覆的镍钴锰酸锂正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6621156A (zh) 一种氮掺杂多孔碳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300276B (zh) 一种Ni-Fe-S@NiCo2O4@NF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CN114843459A (zh) 一种五硫化二锑基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